在线客服

形势政策教育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形势政策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形势政策教育论文

篇1

为了解决教育不均衡问题,相当多的发达国家实行了教育券政策教育券(educationvoucher),又译成学券或教育凭证,是在教育领域中试行的一种代币券,教育券体制的原理是:改变目前政府对公立学校的直接补助的教育投入方式,把原本应投入到教育中的资金经过折算发给每一位学生,学生凭券可以进行自由选择,到政府认可的任何一所学校(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就读。学校在收到教育券后,可以凭教育券从政府那里兑换与券值等额的教育经费。[1]

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么,我国要解决教育领域中的问题,能不能也实行教育券政策呢?笔者认为,我国能否实行教育券体制关键要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一)发达国家实行教育券政策的社会因素或背景是什么;(二)我国当前教育的问题所在;(三)我国实行教育券政策应该注意的问题。根据这一思路,文章将逐一加以描述或分析。在这之前,先介绍一下教育券政策的思想渊源。

一、教育券政策的思想渊源

教育券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776年。①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一书中提到:如果竞争是自由的,各人相互排挤,那么相互的竞争,便会迫使每人都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弄得相当正确……如果各学院以科学艺术传授学生的导师或教师,不由学生自由选择,而由校长指派;如果教师怠慢、无能或无行,学生未经申请许可,不得由甲教师改换乙教师,这种规定,不但会使同一学校内各导师各教师间的竞争,大大减少,而且会使他们全体勤勉任教以及注意各自学生学习情况的必要性,也大大减少。像这类的教师,纵使领受了学生非常优厚的报酬,也会像那些全未受学生报酬或除薪俸以外毫无其他报酬的教师那样,怠于职守,荒误学生。

选择教育的理念至少可以回溯到托马斯.潘恩。在《人的权利》中,他认为政府应该为家长提供经济上的支持,以保证自己的孩子进入私利学校接受教育。②“他赞同将穷人的税收减至最低,并认为所有的贫困家庭都应该每年得到4英镑的资助,以使他们能够支付孩子的学费,并要求地方政府监督这一职责的履行。”[2]

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券概念由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1955年他在《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了教育券的概念,这篇文章于1962年收入他的著作《资本主义和自由》之中,在1979年出版的《自由选择》一书中,弗里德曼对教育券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述。

在《资本主义和自由》(P44-P46)中,他提出:

把孩子和缴纳不起最低要求的学校教育学费的家长分离开来,显然和我们把家庭作为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办法以及和个人自由的信念不相一致。此外,这很可能不利于自由社会的公民教育……为了对政府所规定的最低学校教育提供经费,政府可以发给家长们票证。如果孩子进入“被批准的”教育机关,这些票证就代表每个孩子在每年中所能花费的最大数量的金钱。这样,家长们就能自由地使用这种票证,再加上他们所愿意添增的金额向他们所选择的“被批准的”教育机关购买教育劳务。教育劳务可以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私营教育机关或非营利的教育机关所提供。政府的作用限于保证被批准的学校的计划必须维持某些最低标准,很像目前对饭馆的检查,要求保证最低的卫生标准那样。

在《自由选择—学校的问题在哪里》中,他提出:

二、美国实行教育券政策的背景

社会背景是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之一。美国实行教育券政策同样受到美国当时的社会背景的影响。本文从社会思想、理论基础和管制模式三方面加以分析。

(一)新自由主义是教育券政策的思想背景

(二)公共选择理论是教育券政策的理论基础

(三)集权式教育的低效率是教育券政策的现实因素

美国历次教育改革的失败和公立学校教育质量的不断下降,是教育券等择校制度推行的又一背景。美国公立学校教育失败是不争的事实。中小学生阅读能力普遍较差,数学成绩属于工业国家之尾,学校中帮派林立,、枪支在校园里见惯不怪。尽管政府多年来为公立学校投入大量经费,增加教师,缩小班级规模,但家长们认为公立学校的教学水准仍然未能达到他们的要求,择私校而读的学生人数仍逐年增加,因为“各私立学校能提供高水准、安全校区与校风良好的教育”。因此,美国一些教育改革者便在历次教改不尽如人意之后,选择了消除公立学校垄断,强化学校教育竞争的“教育券政策”。[4]

弗里德曼认为,社会集权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公共教育运行方式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非中央极权的政治结构:美国宪法严格地限制了联邦政府的权力,使它无法发挥重大的作用。各州把控制学校的权力大部分都留给了地方团体、小市镇、小城市和大城市内的各个区。家长密切监视管理学校的政治机构,部分地代替了竞争,同时也确保了家长们的普遍要求得以实现。而1933年经济危机之后,“公众加入到知识分子的行列,开始对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能力无限崇拜,在这种情况下,单间教室的学校和地方学校委员会的衰败就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而控制学校的权力,也就很快从较小的地方机构转给了较大的地方机构,如县、市、州一级的机构,最近则转给了联邦政府。”1990年,约翰库伯和特里莫进行的大量调查表明:集权和是导致美国公共教育低效率的主要原因。③小布什上台后,在教育改革方面实行NCLB计划(NoChildLeftBehind),并自称是“美国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改革”,但这受到广泛的批评:NCLB计划是以集权的方式运行的,这个计划带给我们的最终结果也许是最差的,即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控制以及由此引发的教育质量的下降。改变美国教育几十年来绩效平平的局面,就应该摒弃集权主义模式。相反,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应该给予学生“用脚投票”的权力,从而使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教育。这种革命性的变革的关键在于各州,中央政府在教育改革方面能做的最大贡献就是避免教育集权化并允许各州尝试自由选择学校的计划。[5]

三、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三个就是学校结构的问题、教育体制的问题和教育收益率的问题。

(一)高校职能机构臃肿,造成成本浪费

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有限经费没有全部花费在教学和科研中,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如支付师生员工的住宅、医疗、生活后勤的成本和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成本。同原来的国有企业一样,高校“办社会”不仅严重浪费稀缺的教育资源,还造成机构臃肿和人员冗杂。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中,经常会出现专任教师只占教职员工的一半的情况。其次,在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中,存在较大的资源浪费。例如高校内部,一线教学人员的工资、津贴之和与行政后勤人员的区别不大,甚至出现倒挂。由此引起教师资源和时间资源流失。更有甚者,一些经过高层次学习的博士生等人才纷纷离开教学岗位,进入高级或中级管理阶层,使一个学者整天忙于“文山会海”中,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二)教育不均衡现象严重

我国教育不均衡发展的状况不仅表现于反映教育数量特征的结构、布局的不平衡,也表现于反映教育质量特征的绩效、结果的不平衡,还表现于反映教育运动状态特征的速度和规模的不平衡。从数量特征来看,我国农村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比例失调,布局不合理,学校数量极度短缺。从质量特征来看,农村教师教学观念滞后,学生辍学现象严重,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从运动状态特征来看,农村学校经济资源不足,发展速度缓慢,办学规模较小。很明显,农村的教育状况与城市的教育状况形成了普遍的、强烈的反差。

(三)我国的教育收益率不高

四、我国实行教育券政策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2000年11月,长兴县教育考察团在美考察期间发现有些州的教育财政拨款与目前国内的做法大不相同,是将政府教育经费以“教育券”形式发放到学生手中,由学生持券择校,学校则将收取的“教育券”到政府换取教育经费。受此启发,2001年9月,长兴教育局为扶持当地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发展,借鉴美国同行的做法,结合当地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面向职业学校和民办学校开始“教育券”试点。这一政策有效地解决了上文所述的三个问题。

但是,局部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整体的可行性,长兴县的教育券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这一政策的成功概率还很难说。笔者认为,在更大范围内实行教育券政策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理论层面要严密,操作层面要规范

教育券政策并不是完美的制度,它需要理论和实践的互相支持。理论层面要严密,就是说在实行教育券政策之前,必须对实行这一政策的前提条件和可能产生的政策结果由一个充分的预知,操作层面要规范,就是说这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必须强调各利益主体的法制化意识,相关的监督机制必须完善。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劳凯声教授认为教育券制度的确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增加人民的选择权,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发展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它一旦实施后政府将不能保证学校之间的公平,会导致资源流向好的学校,造成“富校越富,穷校越穷”。湖南师范大学的曾坤生教授认为教育券制度是一种更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是向更加规范的市场制度迈进的一种过渡形式。这种过渡体现了制度变迁的强烈的路径依赖和渐进性,作为一种选择可以在若干地区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最优的选择范式。因此,在选择教育券这种制度安排时,一定要注意运作的规范和其本身的演进性。长兴县副县长熊全龙先生认为教育券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公办薄弱学校难以维持生存;学生培养费标准提高;教师工资财政专户将被取消和人事管理制度面临新挑战等。这些都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二)摆正认识,各种教育一律平等

(三)教育券的受众要有选择性

我国的教育规模十分庞大,所以实行教育券政策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是循序渐进。这里的循序渐进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在地区的选择上要有战略性或带动性。我国实行教育券的第一个地区是浙江,这可能和浙江地区的制度完善程度有关。其次在教育层次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和可比性。选择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作为实行教育券政策的对象,是城市教育还是农村教育优先,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政策意义的判断。

参考文献:

[1]沈有禄.教育券制度评析[J].教育与经济,2004(1),17-19.

篇2

三、会议地点:四川省绵阳市

四、论坛组织机构:

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中国人民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续工程教育中国教席

中国人民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

五、参会人员:全国科协系统学会、协会、研究会、地方科协、科技进修学院主管教育培训工作的负责人;各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学院、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管理者;部队及军队院校主管继续教育的负责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主管;政府机关及所属教育培训机构管理者。

六、会议形式及内容:

1.专家报告。围绕会议主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中国科协等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和军队有关专家做主题报告,介绍国内继续教育发展的最新理念、形势、政策和趋势,共同探讨信息化条件下继续教育发展。

2.交流研讨。邀请部分优秀论文作者做专题发言,分享他们在继续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和讨论不同行业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经验和热点问题,并开展相关合作。

七、征文要求:

1.征文截止时间:为2012年8月30日,被论坛录用的论文将于2012年9月20日前通知作者。论文收录大会论文集。论坛秘书组将组织专家对全部论文进行评审,获奖论文优先安排在论坛交流,现场颁发证书,并推荐在《继续教育》杂志上发表。

2.提交的稿件包括:标题、摘要(300字以内)、关键词(5个以内)、正文以及参考文献等。

3.省略(地方)、jxjylt@freemail.mtn(军内),注明作者的详细资料(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等),并在稿件首页注明“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征文。

4.征文主题:(征文请围绕信息化条件下继续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相关理论研究、实践与探索等方面展开,所列主题仅供参考。)

继续教育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研究;

继续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和继续教育学科建设;

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理论创新研究;

继续教育质量控制和保障研究;

企业高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远程教育模式下继续教育创新研究与探索;

军队任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

继续教育的军民融合理论与实践;

军民融合式联教联训机制建设;

有关继续教育的其他值得关注的问题。

5.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6304信箱《继续教育》编辑部

篇3

2005年8月8-13日。其中,8日报到,9-13日开会及国内参观考察,14日会议代表可返程。会后,将组织部分会议代表赴俄罗斯远东地区高校考察其继续教育情况,此行程需要5天。

三、会议地点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宾馆

四、会议组织机构

1、主办单位: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中国人民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续工程教育中国教席

2、承办单位: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

五、参会人员

全国各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科技进修院校主管教育培训工作的负责人;各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学院、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负责人;部队及军队院校主管继续教育工作的负责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有关负责人;政府机关所属教育培训机构有关负责人。

六、会议形式

将根据会议代表构成情况,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人事部、教育部等有关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作主题报告,介绍国内外继续教育发展理念、形势、政策和趋势;交流和讨论政府、高校、企业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经验和热点问题;并请部分优秀论文作者在大会上宣读论文。会后组织部分代表考察俄罗斯远东地区高校的继续教育,并洽谈有关合作事宜。

七、征文要求

(一)征文截止时间为2005年7月10日,请将应征稿件书面文稿及电子文档邮发至《继续教育》杂志社。联系人:张彦庆、王;联系电话:(010)66366874(地),(0201)366874(军);通信地址:北京市6304信箱《继续教育育》编辑部;邮致政编码:102206;E-mail:。

(二)应征稿件处理方式:《继续教育》杂志常年设“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专栏择优发表部分应征文章;同时,对其他优秀应征文章将出版《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文集》部分优秀论文作者将在会议上宣读交流论文(可事先与会者务组联系)。

(三)年会征文题目(参考)

1、继续教育与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型城市、企业、社区、军营、农村等);2、继续教育与建设小康社会;3、继续教育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4、继续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创新;5、教育培训项目研发与市场推广(理念与案例);6、继续教育在国家终生学习体系构建中的地位与作用;7、现代教育技术对继续教育发展的观念、体制、内容和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冲击和影响;8、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关系及学习化社区建设;9、国外继续教育资源的本土化研究;10、中外继续教育比较及继续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1、市场经济环境中继续教育课程的开发、推广与晶牌战略的实施;12、市场经济环境中继续教育项目管理与运作过程中的资源整合;13、继续教育产业化方略探讨;14、继续教育成功案例剖析;15、行业学会等科技社团开展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16、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17、高等学校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继续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18、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19、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继续教育创新机制研究;20、继续教育与职业竞争力的提升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21、产业结构调整及职业变化趋势与继续教育;22、军事任职教育与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23、军校与部队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建立良性互动的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和管理运行机制;24、继续教育质量评估管理体系的构建;25、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管理队伍、师资队伍、教材等)建设方略。

八、有关注意事项

(一)报到联系方式

1、报名截止日期:2005年7月25日,联系方式如下:

王爱义 电话:010―62795366 13911300657

吴志勇 电话:010-62796381(传真)

1391007767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创新大厦A座四层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中心 邮政编码:100084

2、报到咨询

篇4

1、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缺失的表现

(1)一些高职生时常悲观、片面地看待社会形势。高职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有较大差距。他们大都来自普通学校,受长期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对某些社会问题的认识有失偏颇。他们对社会风气、国内外政治等涉及国家、社会大环境的问题,则“不太关注”或“不能意识到”,认为这些问题的衡量尺度不确定、没有决定意义。造成他们时常悲观、片面的看待社会形势。

(2)部分高职生不善于正面理解党的政策。现在的高职学生大都是九十年代后出生、成长的,他们的生活环境是在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改革开放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都发生了变化,社会上也不可避免地滋生了许多不良倾向,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已主义。在现今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里高职生们会感到茫然,甚至使得部分学生对党的政策方针产生怀疑。

(3)《形势与政策》课课堂秩序不够理想。就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对问卷整理分析,现今高职学生所拥有的较突出学习心理特征有:①渴求心理。大多数学生都希望、渴望能有一技之长,愿意多学习和吸收知识以适应现今激烈的人才竞争的需要。②实用心理。单凭主观印象认为学习的基础知识不够实用,对基本理论不感兴趣,更偏重于生产实际方面的学习,多要求老师传授实际工作中所能用到的知识与经验。③厌学心理。由于受社会价值观、分配不公、不正之风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高职生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学习目的不正确。

2、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1)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科研和专业建设上,教务管理部门普遍的办学指导思想是:“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教学评估和检查的重点放在专业或业务上,再者在思想政治素质上重视不够,认为是软指标可有可无,很难予以评估,所以在教学安排上则是能砍就砍,能压就压,课时量压缩严重。

(2)教师的素质不过硬。现在,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大部分教师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的专兼职教师组成。而且是兼职为主,兼职的教师则又以党政干部为主,党政事务工作一般比较繁重,少有专职教师那样外出专门进修的机会。备课多是占用的休息时间,紧张程度较高,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也会使教学的积极性受到影响的。

(3)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足。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部分教师热衷于照本宣科、夸夸其谈,对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示弱不见,也不注重调查研究,为了应付考试,还片面强调死记硬背的抽象理论,对此现象学生普遍感到困惑、乏味。

(4)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与时效性。教学内容是实效性发挥的保证。但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理论无法联系实际,忽略了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没有使理论教育与实际需求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也找不到自身的生活和学习的实际用途切合点。就出现了疲倦甚至逆反状态,以至于弱化了教学的实际效力。

(5)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落后。以人为本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基本方法和要求是在教学互动中引导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自觉、自愿地领悟内涵、陶冶情操。可由于种种原因,现如今仍广泛采用的是“教师单纯讲理论、学生埋头学理论”的“满堂灌”模式。部分教师虽然也注意方法的多样性,但往往是形式化的技巧表演多于真诚,使得课堂效果事倍功半。

3、增强高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1)规范教学管理,强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内容是参照教育部下发的教育教学要点确定的,在尊重历史的同时更要着眼现实和未来;传递大量的信息同时更要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提炼、总结;在进行理论传授时也要注重实践求真知。因为我们要科学的分析教学内容,以此来合理的搭建教学体系。

(2)重视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生动性。将《形势与政策》的普及与学生关注的热点进行有机结合,以“体验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志愿者行动等等,将知识与社会的发展现实进行直接联系。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与课堂学习、校外实践相结合,让高职生多接触社会并主动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验证所学习的知识。

(3)建设一支高素质、高知识水平的教师队伍。保证《形势与政策》课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教师素质。学校的党政领导、二级学院党政领导、辅导员和班主任、思想政治课教师、其它相关学科的教师都是要积极承担教学任务的。也可以聘请地方的党政领导、知名学者、等社会各战线的先进人物担任特约报告员。通过集中的授课学习、教学观摩、参与课题研究等途径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同时加强对教师的校内培训。有计划的安排任课教师进行考察学习,不断开阔眼界使教学素材更丰富。要充分的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变化快、备课耗时长、难度大的特点,从而合理的安排教师的工作量与课时。

(4)建立合理的教师教学评估体系。《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对高职生是否起到了预期效用?标准较软难以把握。解决办法就是对从事《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教学的老师们建立专门合理的教学评估体系,使标准由“软”变“硬”,把评估进行量化,每年通过由院(系)(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打分)、教研室、教师、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水平进行打分)四级打分的形式,用一种新的眼光和标准去评价一个《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给予综合的评价。

总之,《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育教学最终目标是:使高职学生树立科学的积极的形势观和政策观,同时能够科学的分析国内外的形势,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为以后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打下社会政治基础,真正的发挥出《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在育人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编辑部,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优秀论文征集评审情况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

篇5

[21]吴克明,赖德胜. 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经济学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4(3):38-41.

[22]温海燕,陈平水. 劳动力市场分割条件下大学毕业生自愿性失业问题初探[J]. 生产力研究,2006(5):127-129.

[23]吴克明. 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J]. 江苏高教,2004(2):40-42.

[24]Lanvin, B. & Evans, P. The Global Talent Competitiveness Index 2013[R/OL].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Skills For Employment. (s.d.)[2014-03-16]. .

[32]刘维奇. 收入分配对我国教育消费的影响[C]//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5:150-156.

[33]杨卫军. 当前“知识失业”是过度教育还是教育深化?[J]. 教育与经济,2003(9):63.

[34]陈晓燕. 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的经济学分析[J]. 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6):55-58.

[35]杨竹节. 论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J]. 江苏高教,2003(3):52-53.

[36]吴回生. 知识失业现象、原因和对策[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8):19-22.

[37]杨青. 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91-92.

[38]郑文力. “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19-121.

[39]许林,许丽. 国外“过度教育”问题研究对我国解决“教育深化”问题的启示[J]. 教育探索,2009(8):153-155.

[40]谭崇台. 发展经济学[M].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176-179.

[41]袁祖望. 走出高校扩招的认识误区[J]. 现代大学教育,2001(3):35-38.

[42]寇学臣,等. “知识失业”:从“教育过度”到结构调整[J]. 辽宁教育研究,2007(1):20-22.

[43]刘长亮. 从筛选假设理论浅析我国“知识失业”现象[J]. 学理论,2011(3):94-95.

[44]史越清,王效仿. 知识失业问题的总量性原因实证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94-98.

[45]牛风蕊. “教育过度”――知识失业的悖论[J]. 现代教育科学,2006(6):27-30.

[46]赖德胜,孟大虎. “知识失业”加剧凸显政府职责[J]. 人民论坛,2007(8):44-46.

[47]赖德胜,田永坡. 对中国“知识失业”成因的一个解释[J]. 经济研究,2005(11):111-119.

[48]贾晔楠,李仙娥. 对我国当前“知识失业”问题原因的经济学分析[J]. 教育探索,2006(7):34-36.

[49]盛,周玉龙.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与知识失业――基于一个修正模型的分析[J]. 中国市场,2011(4):13-15.

[50]刘兰,肖利平. “知识失业”与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0-53.

[51]耿永志. 基于内外市场分割的大学生“知识失业”问题探析[J]. 职业教育研究,2007(2):68-69.

[52]卢菲菲,黄建如. 我国大学生“知识失业”问题探析――基于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视角[J]. 湖北招生考试,2011(4):27-30.

[53]黄英良. 技术进步、劳动力市场分割与知识失业[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

[54]李薇辉. 对“知识失业”问题的理论探讨[J]. 上海经济研究,2005(3):75-82.

[55]冯浩. 知识失业凸显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缺失[J]. 青年教师学报,2007(11):99-102.

[56]冯浩. 知识失业与大学生创业教育[J]. 才智,2008(9):20-21.

[57]冯浩,李华香. 从知识失业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J]. 中国成人教育,2006(6):28-29.

[58]边文霞. 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与面临困境动因研究成果综述[J]. 现代财经,2010(4):92-97.

[59]翟娟娟. 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知识失业问题分析――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为例[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6-42.

[60]袁祖望. 大学生失业问题的辩证分析[J]. 江苏高教,2007(4):90-92.

[61]王永莲,吴忠平. 内部人控制视角的“知识失业”[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24-26.

[62]林霓裳. 企业短视行为对知识失业的影响――基于北京市用人市场的调查分析[J]. 人口与经济,2010(1):44-47.

[63]杨卫军. 对当前“知识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 教育科学,2004(2):1-3.

[64]陆万军. 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治理――基于职业搜寻的理论视角[D]. 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67-78.

[65]陈迎明.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研究十年回顾: 2003-2013――基于 CNKI核心期刊文献的分析[J]. 现代大学教育,2013(4):35-44.

[66]岳昌君. 中国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研究综述[C]//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北京大学论文集,2004:23-32.

[67]王静珊. 当前青年“知识失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5):1-4.

[68]周鑫. 试论知识失业引发的社会心理效应及其对策[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2):202-204.

[69]郑元凯. 浅析我国知识型失业的成因与治理对策[J]. 华东经济管理,2007(4):74-76.

[70]杨冬民. 对人才资源中“知识失业”现象的探析[J]. 经济问题,2004(4):22-24.

[71]王志凌,石实. 知识失业者的就业激励-保障体系探析[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2):196-198.

[72]王淑桢. 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对策之文献综述[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88-90.

[73]黄芳. 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兼谈知识失业问题[J]. 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53-56.

[74]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学科发展调查[J]. 教育研究,2010(9):107-36.

[75]陈依娜. 我国知识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D].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23.

[76]田永坡. 高等教育扩展与“知识失业”:国外的研究和经验[J]. 高等教育研究,2006(7):103-108.

[77]林志强,祁琳. 知识失业时代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研究[J]. 河南社会科学,2010(9):215-217.

[78]常怿. 论媒介素养与大学生就业解困[J]. 云梦学刊,2007(12):84-85.

[79]梁清. 直面教育的“类发展困境”――对教育研究的社会学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5):5-8.

[80]张成武. 知识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策略[J]. 现代教育科学,2007(6):67-69.

[81]李豫黔. 从知识失业现象分析我国高校文科建设――兼论文科招生规模与教育教学质量的统一[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5):19-24.

[82]李豫黔. 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视野下的文科知识失业分析[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5):34-40.

[83]武向荣. 教育扩展中的过度教育现象及其收入效应――基于中国现状的经验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2-136.

[84]张京京,张原瑞. 高等教育最优规模探讨[C]//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1-9.

[85]尹希果,王燕飞,谭志雄. 中国高等教育深化问题及对策[J]. 教学研究, 2006(3):95-98.

[86]刘得扬,袁霁. 我国知识失业现象的“托达罗模式”解读[J]. 煤炭高等教育,2008(11):24-27.

[87]赵世奎,张彦通. 过度教育的预警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81-84.

[88]张源源,刘善槐. 大学生就业不公平问题探析[J]. 教育研究,2011(9):51-55.

[89]郑勤华. 印度的高等教育扩展与知识失业[J]. 教育与经济,2005(1):55-58.

[90]骆四铭,王小敏. 印度“学位与职位相分离”政策及其启示[J]. 复旦教育论坛,2012(1):88-92.

[91]吴军. 化解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之困的思考[N]. 贵州日报,2010-06-08(011).

[92]谢作诗,杨克瑞.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J]. 教育研究,2007(4):45-48.

[93]付八军. 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的相关性探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5(3):12-16.

[94]毛亚庆. 高等教育发展的知识解读[J]. 教育研究,2006(7):24-29.

篇6

本人能积极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学校下发的文件和学习资料,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主动进行各方面的工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教育教学工作不辞辛苦,努力工作。注重师德修养,团结同志,积极协调各有关人员之间的关系。使个人的教育教学工作、培养青年教师工作、教育科研工作、化学组的组务工作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这一学年,是丰收的一年。

二、教学工作

本人是中学一级教师,是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历年来,在评教评学中都获得了很高、很突出的好评,所教班级学生的化学素质较高,成绩突出。今年也不例外,经本人的努力,使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显著,所教班级成绩较好。本学年我担任九年级九、十班的化学教学任务,工作上服从学校领导的安排,听从学校领导的指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认真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篇7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率持续走低。2009和2010年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8%和74%。据此推算,2010年尚有160多万毕业生未能按时就业。文章旨在从教育经济学筛选假设理论的视角审视农民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及其就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一、筛选假设理论

筛选假设理论视教育为一种装置,本质上是一种信号,其主要作用是帮助雇主识别能力不同的求职者,以便把他们安置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筛选假设理论的前提是不完全信息,即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当雇主要从求职者中选拔有适当能力的人去填补空缺岗位时,他对求职者的能力并非完全了解,在短暂的招聘过程中,只是通过简历或交谈了解求职者的显性情况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如性别、种族,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个人经历等,用人单位为了招到合适的员工,主观上往往更注重毕业生的学历、所学专业、毕业学校等,据此来鉴别、筛选和录用大学生,因此,毕业证书的作用尤为凸显,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源,是一种身份、能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是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和毕业生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素质和能力的基本依据。高校的层次和水平显著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985”、“211”院校的毕业生与一般普通院校的毕业生相比,用人单位更青睐于前者。“211”院校的毕业生是企业招聘的主要对象,占80%,而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仅占20%[1]。

二、农民阶层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机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入学率;二是高等教育层次。近年来高校扩招主要集中于地方普通院校,他们在大众化过程中扮演了“主角”。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正从数量上的显性不均转向质量上的隐性不均,主要表现为城乡学生就读院校的类型与层次上的差距。统计数字显示,重点大学农村生源比例逐年下降,且主要分布在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相对较弱的非重点地方普通高校。杨东平教授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研究表明,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地方普通院校与专科院校,重点大学的农村生源比例呈下降趋势[2]。“中国农大农村户籍学生比例一直维持在三分之一左右,而2011为28.26%,比2010年减少了5.98个百分点,近十年来首次跌破三成。”[3]

学界通过研究发现,社会阶层不同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就读高校的层次和类型的可能性亦不同。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丰富的社会上层子女进入部属重点大学的机会高于社会底层子女论文开题报告范例。社会底层子女考虑到入学风险和就学成本,往往选择学费较低或相对冷门的专业,而上次社会子女更多地选择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

曾满超研究发现:农民阶层与非农民阶层子女高等教育机会整体可能性之比为5.6,进入全国重点高校可能性之比是9.2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其中与党政干部子女的差距则分别达到17.9倍和31.7倍[4]。低社会阶层子女在高等教育内部分化中更多集中于低层次学校中[5]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子女进部属重点大学的机会是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子女的18倍[6]。

“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所处的家庭阶层对其高等教育准入与结果有着明显的影响。农民与农民工、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子女较多就读高职高专院校,管理阶层子女较多就读“211”院校[7]。文东茅研究指出:父亲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者的子女进入“211”大学的比例为32.8%,父亲中只受过小学或以下教育者的子女比例为15.3%[8]。高学历父母子女与低学历父母子女进入“211”院校的比例悬殊较大,二者相差10个百分点[9]。

(二)原因分析

1.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长期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是导致我国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差距的主要原因。长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造成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机会、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等严重不均衡,存在显著差距,导致农村学生从一开始就在高校入学机会竞争中处于劣势。

2.城乡教育观念差异

农村家长普遍存在教育短视行为,多从投资—收益角度考虑子女受教育问题。由于大学学费高昂,四年大学费用对于农民而言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支出,有的甚至“因教致贫”;加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未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或失业,就业后工资较低,甚至低于农民工工资。在权衡成本与收益之后,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认为上大学还不如外出打工实惠,进而不重视子女教育,“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导致农村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其高考成绩和高等教育机会。

3.高考选拔制度隐性不公

近年来一批重点大学采取多元招生改革,如保送招生、自主招生、艺术招生以及高考加分等多种形式。一方面,招生过程不透明,不同程度存在人为操作的制度空间,优势阶层往往可利用其所拥?械娜Α⒕济和社会等资源对这些制度加以渗透,从而直接或间接地获得这些入学机会,而农村阶层则因缺Υ死嘧试炊τ诹邮啤B蘖⒆2捎帽录比即将城?(农村)子女所占比例与城市(农村)子女高考报名比例相除,研究表明城市子女在保送招生制度中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17.2倍。对2010年某“985”大学自主招生数据进行统计显示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城市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8.2倍[10]。另一方面,不同阶层家庭背景、经济、文化及教育资源差异较大。优势阶层家庭收入高,经济殷实,为子女提供的教育投入也较多,其子女可以参加各类培训班、特长班。一是可能其综合素质,可以拿到多种技能证书,从而获得更多加分因素;二是可能提高学业成绩,获得高等教育机会较大;农民阶层则相反。结果导致“家庭背景、收入差异—家庭教育投资差异—教育投资质量差异—就业差异”恶性循环的现象。

三、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不仅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的自我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均处于劣势的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如何呢?

闵维方等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状态存在差距。“211”院校的就业率为84.8%;普通本科院校的就业率为70.9%;而专科学校的就业率为58.9%。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本显著影响就业。家庭经济状况好、社会资本丰富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公务员子女的就业率与农民子弟的就业率相差14个百分点[11]。李炜,岳昌君研究发现:“211”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比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成功就业的概率大;家庭经济条件好,家庭社会关系广泛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起薪较高的好工作 [12]。

社会阶层不同,其子女高等教育之后的结果亦有较大差距。家庭背景越好,就业率和起薪越高;行政管理人员和经理人员的子女大学生毕业时平均月工资高于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400元和300元[13]。“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表明:从学生毕业后半年的就业状况来看,农民与农民工子女、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子女中分别有35%和25%的毕业生未能就业,远远高出管理阶层子女未就业15%的比例。农民与农民工子女在就业质量上也处于弱势,2008、2009两届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在各阶层中分别排在倒数第一、第二位[14]。

杨钋等对麦可思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分析表明,由于工作转换成本较高,弱势群体学生的就业流动性小于其他学生。“985”、“211”院校毕业生及父亲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子女就业流动性远高于非“985”、“211”院校毕业生及父亲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子女的就业流动性。同时不同流动模式的实际收益也存在较大差异[15]。

郭丛斌,丁小浩研究表明,父母从事主要或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其子女从事相同劳动力市场工作的可能性比较大;代际之间,从次要劳动力市场流向主要劳动力市场的难度比由主要劳动力市场流向次要劳动力市场的难度大[16]。马莉萍,岳昌君认为,家庭背景显著影响毕业生进入主、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家庭条件好,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家庭社会资源丰富有利于毕业生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17]。主、次要劳动力市场收入存在差距。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的差距已扩大到15倍,跃居世界之首[18]。

四、对策与建议

1.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是缩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重要举措。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整合城乡教育资源,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快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和协调发展,切实提高农村教学质量,打破城乡二元教育格局,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2.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及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

目前全国共有2000多万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学校管理与教育的落后等原因,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一般不理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一般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或相比较薄弱的学校,由于存在户籍等制度性障碍,农民工随迁子女尚须回原籍参加升学考试,因所学教材课程的差异,影响其升学考试成绩,因此,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措施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制订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以及在输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3.规范高校招生程序

高校招生应遵循公平原则,规范招生程序;加强自我约束,实行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在采取多元录取机制时应考虑社会现实和公平保障条件,加大考测能力比重宜考虑各种复杂因素,在考测能力与公平客观之间寻求平衡点。“当高考日益侧重于考测能力的时候,应该承认勤奋刻苦的因素在高考成绩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下降,而受教育条件和环境所起的作用在有所上升。”[19]

4.培养和拓展社会资本,提高综合素质

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应建立良好的同学、校友及师生关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交往领域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和配置社会资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能力。如社会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等。

5.消除体制性障碍,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打破就业市场分割局面,推进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放宽政策限制,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规范就业市场,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环境,加强就业立法,禁止并监督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歧视现象,规范招聘程序、公开招聘过程、接受社会监督。

6.建立就业援助制度,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面向就业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作为就业困难群体的一部分,理应被纳入到政府的就业援助体系之中。政府应该从就业政策、就业岗位、就业服务以及失业保障等方面对其进行就业援助。

参考文献:

[1]王霆,杨玉梅,张瑾.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问题研究—基于企业用人单位、高校教师和毕业生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93-97.

[2]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学生在重点大学比例下降[EB/OL].people.com.cn/GB/jiaoyu/1055/3178564.html.

[3]寒门果真难出贵子?国内多所大学农村生源减少[EB/OL]. edu.cn/te_bie_tui_jian_1073/20110829/t20110829_676296_1.shtml.

[4]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78.

[5]武毅英,吴连海.高等教育收费对教育机会均等的负面影响及反思[J].复旦教育论坛,2006(2):60-65.

[6]谢作栩,王伟宜.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我国社会各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研究[J].教育学报.2006(2):65-74.

[7][14]35%农村生未就业家庭背景对就业影响渐明显[EB/OL].edu.cn/gao_jiao_news_367/20100812/t20100812_507500_1.shtml.

[8]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58-63.

[9]杜桂英.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基于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78-84.

[10]罗立祝.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对城乡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1(1):32-41.

[11]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31-37.

[12]李炜,岳昌君.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88-94.

[13]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58-63.

[15]杨钋,门垚,马莉萍.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现状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4):75-80.

[16]郭丛斌,丁小浩.职业代际效应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教育的作用[J].经济科学,2004(3):74-82.

[17]马莉萍,岳昌君.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3):1-7.

[18]中国行业收入差距世界最高[EB/OL].chinanews.com/cj/2011/02-10/2833461.shtml.

篇8

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对美术人才的实际需要,首先,必须根据所处区域经济建设及地域资源特点、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调整美术学、艺术设计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围绕相关企业及地方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改革。因为用人单位是高校人才的“消费者”,毕业生质量的优劣,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学校经常召开用人单位与各教学系交流会,征求用人单位(如广告公司、设计公司、普通高中以及义务教育的中小学等)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意见,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和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大幅调整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注重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及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例如,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着古朴的原生态民族文化遗产以及丰厚的民族美术的文化资源。各地相继开设有“民间艺术文化产业”、“民族旅游文化产品”等相关公司。但由于缺乏美术专业的设计人才,公司只能照搬民族民间美术的原有纹样,产品设计缺乏新意,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审美变化,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外,多数设计人员对原生态的民族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缺乏基本的了解,只能依样画葫芦,产品的文化品位只能停留在低端的民间工艺品的水平。其经济价值和文化品位难以达到新的高度。介于此,美术专业将“民族民间美术”作为最具地域特设的美术课程,在保证其教学时数[(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为每周2学时的基础上,增设“外国民间美术”、“地域美术与文化”、“民间工艺美术制作(蜡染工艺制作、刺绣工艺制作、银饰工艺制作、泥塑工艺制作)”等选修课程。着眼于多元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关注本学科专业的发展与社会不断变化的实际需求,提供给学生个体多样化的选择。

其次,改革地方院校美术教育教学方法,整合美术教学中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专业实习的学时数,并灵活调整实习时间。美术专业本科教学实践总学时数在120左右,实习时间8周,安排在大四下学期。但是,毕业生求职也集中在这一时段,学生实习和找工作难以兼顾,实习效果较差。考虑学生的实习跟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设计相结合,灵活安排在第6学期(大三下学期)、第7学期(大四的上学期)教学时段,让学生通过实习了解专业流程和兴趣所在,从而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增强专业学习的针对性。

在课程设置上,引入市场意识、商业意识。要改变“学院化”教学模式,使设计教育和社会项目、企业产品开发结合。美术专业成立不同的设计小组,主动去当地的企业或设计公司联系一些有具体要求的命题设计来做,寻求美术专业设计与生产商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公司搞设计、做项目,企业给学生真正的设计实践,让设计的产品成为市场上的商品。让设计活动在实践中创造价值,才可以真正锻炼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从根本上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这样不仅使学生具备适应市场的创意、决策能力和市场需求的设计能力,提高了学生适应与客户实际沟通的能力。全面塑造作为设计师的素质。而且,企业或广告公司也愿意出钱来购买学校设计的优秀作品,达到互惠双赢的效果。通过这种合作可以为地方、企业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的创新创业人才。

抓住地方经济规划与学校教学改革的契合点,学校教育服务于地方建设,既解决了地方企业设计人才资源匮乏的困难,也适当补充了地方高校科研经费的不足。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与市场经济的接轨是新时期美术教育的必然变革,也是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些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是美术教育发展的动力,也是高校美术教育的巨大市场。

2 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美术教学模式

高校美术专业人才培养“商业”与“艺术”结合的教育,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优势和企业的资金、资源设备优势,使校企双方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美术教育的改革从概念阶段进入实践阶段。积极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美术教学模式,解决我省长期以来旅游产品设计人才匮乏,以及学校美术教学没有教学实践平台的现状。目前,我校美术教学改革中已建立校企合作项目2项,教学实践基地3个、与地方中小学美术教学推广实践合作学校3个。即美术专业与沿河 土家酒厂、松桃苗族工艺研究所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如今,美术专业已成功为沿河土家苦荞酒厂设计了“蛮王”系列包装产品,使企业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与地方院校合作的意识。

美术专业教学面向社会、面向民族地区的文化市场,从设计小型商标、广告到大型的环艺、企业形象设计等现已初见成效。目前,正积极与当地“大明边城”旅游企业联合,为其提供旅游市场的定位论证和旅游文化品牌的策划。

学校把企业面临的问题作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地方企业在产品的开发和产品的包装设计、设计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企业每年提供一定经费供美术专业的教学研究,学校利用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拓展和强化美术专业学科发展的方向,同时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并作为美术教学的实践教学基地,为教学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学生社会实践以及毕业生就业等提供平台。学生在现实环境中进行实际制作[(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和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得到提高。

只有重新认识高校美术教学的理念。突出素质教育的价值与作用,在教学安排方面加强对美术教学方法与技巧的研究,形成系统的美术教学体系,才能契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取得良好的发展。同时,专业教师不定期地到民族工艺研究所,为民族旅游文化产品的图案设计、后期包装设计等提供技术指导,部分教师还提供创作的具有浓郁地域风情的作品作为民间工艺产品的制作蓝本,全面提升苗绣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区域品牌的经济价值。只有通过长期、全面、深入的合作,学校才有可能在地方和企业联合建立具有活力的教学基地。

地方院校美术专业的介入必将促进民族地区艺术市场向着正规化、体制化的方向迈进,以全新的姿态探索出“产”、“学”、“研”相互促进,教育与社会相结合,学校与地方企业共同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另外,结合地方经济,把好的规划方案与设想推荐给政府,力争得到政府的认可与支持,学校与政府之间协调互助,产业与教育结合,产业与科技结合,这一切必将促进民族美术教育的全面发展以及与美术相关的地域产业文化品位的提升。近十年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方面充分证明了美术教育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也丰富和繁荣了地方艺术市场。在具体实践或者项目中,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为目标,拓展美术专业学生的视野,这不只局限于美术专业的深度,还力求具有整体文化的广度。训练把握艺术品质与市场效用的平衡力。

3 重视地方美术教学人才的梯队建设

地方院校的美术教学不仅肩负着为地方培养美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为当地基础教育培养教师队伍的责任。因此,美术专业的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首先,通过走出去,准确把握当代美术教育学科前沿信息和教学理论,提高教师研究水平。采取请进来的开放式教学,邀请国内专家学者讲学,使学生能够分享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其次,将民间艺术的传承者请进课堂,向学生传授民间艺术的制作技术,将民间艺术作坊、民间博物馆等公共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拓展美术教育的教学空间。我校现有民族民间美术教学基地2个,每学期邀请本地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人来我校进行民间艺术的技法演示。例如,学校先后邀请傩面具雕刻艺人、民间泥雕艺人为学生传授苗族傩面具的手工制作工艺和民间泥塑的塑造流程。使学生认识到本土美术的文化价值,培养其对本土艺术热爱和文化认同;自觉地参与到地域美术的传承与保护中去。

再次,依托美术系培养的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建立起从小学、中学、大学美术教学改革的教育体系,为民间艺术建立起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例如,与地方中小学建立了美术教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合作关系。将民族民间美术的教育资源和提升旅游文化产业纳入中小学美术教学之中,地方院校美术专业教师在美术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中小学一线的美术教师具体的教学实践进行推广。反过来,中小学教师将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反馈给研究者,以修订和完善理论研究的成果。因此,高校美术专业不仅注重教学团队自身梯队的建设,还应致力于地方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的系统化建设。

面对当代广阔的艺术市场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论是综合性高校还是地方院校,因其所处的地域环境、资源优势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这些不同的优势与特色,能满足各种类型美术人才的不同要求,甚至特殊要求,所以应提倡多元化办学模式。

当然,地方院校的美术专业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美感和情操教育力求,在教学中渗入美学理论,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研究和健全美术专业的教学体系,真正发挥美术专业的创造力,使之转[(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化为有效的生产力,最终落实为提高学生敏锐的审美知觉和美的创造力,构建跨学科的新型课程体系。从当代教育的宏观视角,深度挖掘的当地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底蕴、拓展民族民间工艺的发展空间、将民间工艺转化为具有地域文化的旅游产品,强化本土地域文化的符号特征,开发具有贵州区域特色的美术文化的旅游产品;打造少数民族原生态视觉艺术图形文化的地域品牌。全面提升旅游商品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为推动区域性经济建设和发展“旅游大省”的建设,培养合格的应用型美术人才。

4 结语

高校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首先厘清科目的针对性,不能不负责地任盲目扩大专业的涵盖范围。其次,课程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才培养质量不是单门课程的结果,也不是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课程选择内容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整体效应。美术专业课程的改革既要体现教育主体的目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设定一个可行、有效的标准。在当今市场化、商业化越来越浓的社会中,不可能只在象牙塔里,逃避“时效性”。因此,地方美术专业教学改革必须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当地社会对人 才的需求来实现;针对学生需要去解决问题,为学生的未来打造一个可发展的基础。在教学安排中能充分关注学生特点,使其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发挥师、生、社会三者的互动关系来改变现状。探索具体的、可实际运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威廉F.派纳(美),威廉M.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彼得M.陶伯曼.理解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藤守尧.西方艺术教育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 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张道一,廉小春.美在民间[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

[5] 林钰源.课堂教学延伸模式探索[J].高校艺术教育,

2003(1).

篇9

由于市场经济的完善,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形势,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心理素质教育的责任大任务重,尤其是面对社会的竞争复杂性,要教育大学生在学校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此,我们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应当明确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教育大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二是教育大学生增强顽强意识和风险意识;三是教育大学生增强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长期以来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总是注重思想素质的教育,忽略甚至严重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因而形成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不少人在心理素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或问题。其主要表现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学校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老师的配备和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的投入;二是学生普遍认为心理素质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并不十分关注;三是学校在心理素质教育上存在诸多不切实际的方式方法。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多层次形成合力来共同教育和帮助。作为高等院校来讲其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我们在寻求当代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时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第一、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年来,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的工作一直在抓,上级也在三令五申地强调,在高校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也得到相应的重视。但是,由于就业压力和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综合素质的提高相对来讲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学校抓大学生综合素质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实际上偏重于智育或考试,对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未能全面地给予关注和重视;有的学校在抓大学生综合素质时,不善于合理地发挥大学生本身的优势,未能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开展各项有益于综合素质提高文体活动。依据高校的现状,应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新形势的需要和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专业知识、行为规范、健康体质等等。高校在对学生教育中不仅要抓好思想政治、公民道德、行为美德、政策形势的灌输与教育,而且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各种有益的文艺体育等娱乐与健身等方面的活动。

第二、切实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学生的自主能力实际上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学生进入大学阶段,这种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大学生不但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还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交往等能力。他们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就能够心胸宽广,思路敏捷,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他们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就能够关心帮助同学,与同学和谐相处共同进步。高等学校在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自主能力中,一方面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同学们自己去组织去作主,以得到更多机会的锻炼提高。另一方面,校、系和班级在配备学生干部时一定要定期轮换,要让更多的学生在学生各个层次的干部岗位上得到实际锻炼,对缺乏组织协调能力或胆量不大的学生必须要推举到学生干部岗位上学习提高得以锻炼,这对提高他们的自主能力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式。

第三、全面普及学生的心理保健。心理保健的普及主要是使大学生们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心理保健的要决,这些要决不外乎这样几种:一是要自立自强。大学生们凡事都不要去依赖别人,要养成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解决困难和完成任务的习惯。否则,就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二是要宽厚善友。大学生们要宽厚待人广交益友,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更要放宽责备的心态,遇到对方有过失时,应尽量避免发怒,善于与新老朋友同学保持联系,增进团结与友谊,在经常帮助和关心别人的同时,也会取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这些都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三是要知足常乐。一方面对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不要去发牢骚和斤斤计较,要善于在较差的环境条件下做出好样子,干出好成绩。另一方面,在同学之间不要去比生活条件,要比学习进步,要勇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立足把小事和身边的事情做好,经常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心态。四是要培养兴趣。大学生们在学校的紧张繁忙的学习中,要善于经常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就要及时动手去做,以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增强生活情趣,从而满足不断追求的快乐感。五是要量力而行。首先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合理地制订出学习和生活的计划,按部就班地按计划去做,这既可以减少忙乱感和压力感等心理负担,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加强身心适应能力。再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订计划不要太紧,要适度,对人对事不能苛刻、绝对,要学会多角度去看待问题,要善于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事情,这样就有利于自己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就能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健康心态。

篇10

当年,19岁的我怀揣教育梦想踏上了教育岗位,在我最初从教的那些年,自主研修是我们获取前沿教育信息、吸收先进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及至今天,尽管外出学习和与同事间交流的机会比较多,但因为习惯,我往往还是沿用了这种方式来提高自己。我深信“教师的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是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自觉’‘自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专业发展是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的。”于是,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吐故纳新,不断充实,努力使自己不落后于现代教育形势。这次参加国培,在网上学习,有老师辅导,但更多的还是自己体会、领悟,细细体味,对自主研修又有了更多收获。

一、借助辅导资料和相关培训,钻研课标、教材,弄清所教学科的地位、作用、知识体系、教学要求等,促进专业成长

在那些信息和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教师手里拥有的资料少得可怜,利用好教材、教参非常重要,也因此养成了我们自觉钻研的好习惯,每一期拿到散发着书香气的新教参和教材都孜孜不倦地阅读,搞不懂的地方还要向同行请教。当然,我们就更加珍惜每一次到外出培训学习和校内开会的机会,努力吸收教育教学的新信息。在现代教育的模式下,因为有专业的教材培训,很多老师忽略了自身对教材和课标的钻研、探究,这是教育的一个误区。只有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来用好教材,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所以教师要提高专业水平,不能离开课标和教材的研究。当然,借助课外辅导资料拓展知识,对于教师来说是很必要的,但如果连教材课标都没搞懂就盲目地追求其他资料,就是本末倒置,不利于自己的教学。

二、订阅报刊杂志,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阅读教育故事,不断受到鼓舞,提高师德修养,促进专业成长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年来,我坚持订阅了大量有阅读价值的教育报刊杂志,如《人民教育》、《四川教育》、《班主任》、《读者》、《中学政治教学》、《半月谈》等,每一期新杂志的到来,我都如饥似渴的阅读其中新鲜的案例,吸收其间丰富的理论。有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时抄写一段或记录下感受,形成文字记载,到期末或年末就会形成总结。特级教师徐斌说:“在最初的几年,我阅读了50多部理论书籍和2000多本刊物,撰写了100多万字的笔记。”这种大量的阅读能使自己受到很多鼓舞,有时感到消极和无助时,读到那些令人感动的教育故事,了解了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是,觉得教书又是非常有意义的,于是重新鼓起勇气投入到工作中。这种接受正能量的习惯长期坚持下来,形成了自己对教育的执着追求,更加热爱教育事业,提升了师德修养。

三、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教师沙龙等形式,达到自我研修的目的

这次国培也很强调这一点:我们看到了很多课堂实录,尽管由于教材各不相同,仍然能从老师和学生的课堂表现上感受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学校,我们可以在集体备课、教师沙龙和相互听课中各抒己见,从而促进自己对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探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特别是我们的新教师,大家都是专科生、本科生,如何放低姿态,跨学科虚心学习、请教,是我们尽快成长的捷径,这些方式也是促进中老年教师进步的有效办法。一个真正有教育理想的教师会很快融入学校集体,在与同事的健康交往中成为不可替代的角色,增强自信。把校本研修和自主研修有机结合,教师的专业成长会更加贴近教学实际,帮助教师克服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四、运用现代网络在网上学习教育教学新方法和新手段,掌握先进理念,促进专业成长

这是我们多数年轻教师采用的途径,也是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广泛推广的节约培训经费、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好方法。通过国培,我们聆听了来自高端专家的专业理论指导,也接触了一线教师的课堂实际,如果我们细心体会,把那些切合自己实际的理论和经验加以运用,相信会有提高。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网络上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只要合理利用,何愁手段和方法?如果我们不沉溺于游戏、电影和QQ聊天等,网络无疑是教师自主研修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好平台。

篇11

关心疾苦时是慈母——无微不至;

交往中是朋友——心心相印;生活中是兄弟姐妹——无话不谈;

犯错误时是医生——治病救人”。在学生生活经验、学习方法、人际关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上,去关怀和体贴他们,帮助他们明辨是非,远离“误区”,用师爱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民主、和谐、信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重视对学生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我以身示范,高标准的道德感染力,以期影响学生的言行。对学生我从来就说到做到,培养了学生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无论是学生范了什么错误,我都压抑住内心的怒火,对学生作耐心细致的教育,关爱学生,用行动和语言去感化学生,直到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为止。处理问题过程中,我严格遵守国家教委规定的教师行为的《六条禁令》,从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学生也尊重我,拥护我,反应良好。

在教育工作中,我常用现代教育理论去引导学生。无论是作为班主任还是作为任课教师,我常对学生讲:“我不是警察,你们也不是小偷”、“我们都是人,我们都是可以相通相融的”等人本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我也对学生讲:“我这人严如师,亲如兄,爱如父”等情感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这些理念都是我在新课程标准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的。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坚持每天收看新闻,了解科技动态消息,利用每晚读报时间,介绍给学生,让他们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二、“业精于勤”,强化业务能力。 “人活到老学到老。”加强业务学习,加强进修,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和业务水平,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树立的一个终身信念。在这五年间,我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参加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对每一次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我都积极报名参加,紧抓不放。五年来,我一共参加过学校举行现代教育技术等业务学习达20余次;

XX年,我和学校领导一起参加了巫山“电子说课”听课活动 ;XX年,我又被派往到重庆市开明中学参加新课程标准培训;XX年5月,我主动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云中听课活动”;XX年10月,我又去参加了重庆市教育科研管理培训。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还自学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通识部份)》,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为全校教师举办了题为《教师行为角色的变化》(XX年暑假)的讲座。这些学习的机会,对我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对提高我的业务水平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是在教学基本功上了有了较大的提升;

二是在专业技术上提高了一个层次。同时作为教育科研管理者,我还阅读了《重庆市教育科研指南》、《中小学教育科研》和《教育实验研究指导》等书籍,对提高我的业务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之余的时间,我还挤出了大量的时间“走访”学校阅览室和图书室,查阅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书籍;每年我都自费订阅了大量的教学杂志,每天定时阅读,向那些“名家”拜师学艺,对我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XX年3月,我还参加了西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数学本科学习。在此期间,我严格按照学院的要求,每天定时上网学习,查阅学习资料,了解课程信息,听网络课件。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加深了我对教育教学理念的再认识,拓宽了我的教学视野,更新了我教育教学思想。

三、立足教学研究,以研促教。 我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钻研的人,为响应“二十一世的教师应是科研型教师”这一号召,我常在课后认真反思,细致总结,写好反思记录,这成为了我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教法和学法的统一,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的发生过程。这五年来,我教过两届毕业班,每次毕业教学成绩都位居全县前列。培养了李倩倩、蒋彬彬、刘春梅等十多名优秀学生升入奉中,有张德志、匡东梅等十二名学生参加全国及重庆市初中数学竞赛分别获得国家级和市级等级奖。尤其是在99年的“三峡杯”数学竞赛中,我指导的学生李倩倩同学以满分120(全县仅有三个)的好成绩荣获一等奖。 99年,正值“普九”高峰阶段,学生层次参差不齐,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主动承担起了校级课题“分层教学的实施”研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并撰写了研究论文。XX年我又主动加入了我校县级课题“实践—感悟—创新教学法”的研究,并担任主研员。无论是课题研究,还是平时的常规教研活动,我都以非常认真的态度对待,经常深入课堂,与学生交流,与老师们切磋,不耻下问,一道总结,形成经验。XX年秋,我主持申报的县级课题《班级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批准立项,组织部分老师正在实施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在我正在研究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以陕西师大罗增儒教授编著的《数学解题学引论》为纲,试图让学生掌握解题的规律和思维程序,推动我校的数学教学。

四、奖励频频,硕果累累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我近五年的努力工作,细心总结,取得了比较可喜的成绩。 主管的教育科研工作先后被评为“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和“XX——XX年度教研科研工作综合考评二等奖”。

自我总结-个人总结的延伸阅读:如何写好你的工作总结

一、工作总结的内容

1.基本情况 这是对自身情况和形势背景的简略介绍。自身情况包括单位名称、工作性质、基本建制、人员数量、主要工作任务等;形势背景包括国内外形势、有关政策、指导思想等。

2.成绩和做法 工作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绩,采取了哪些方法、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等,这些是工作的主要内容,需要较多事实和数据。

3.经验和教训通过对实践过程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经验教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今后打算 下一步将怎样发扬成绩、纠正错误,准备取得什么样的新成就,不必像计划那样具体,但一般不能少了这些内容。

二、工作总结的特点 总结的经验主要表现在自我性、客观性、经验性三个方面。

1.自我性 总结是对自身社会实践进行回顾的产物,它以自身工作实践为材料,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写法 ,其中的成绩、做法、经验、教训等,都有自指性的特征。

2.回顾性 这一点总结与计划正好相反。计划是预想未来,对将要开展的工作进行安排。总结是回顾过去,对前一段的工作进行检验,但目的还是为了做好下一段的工作。所以总结和计划这两种文体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一方面,计划是总结的标准和依据,另一方面,总结又是制定下 一步工作计划的重要参考。

3.客观性 总结是对前段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面回顾、检查的文种,这决定了总结有很强的客观性特征 。它是以自身的实践活动为依据的,所列举的事例和数据都必须完全可靠,确凿无误,任何 夸大、缩小、随意杜撰、歪曲事实的做法都会使总结失去应有的价值。

4.经验性 总结还必须从理论的高度概括经验教训。凡是正确的实践活动,总会产生物质和精神两个方 面的成果。作为精神成果的经验教训,从某种意义上说,比物质成果更宝贵,因为它对今后 的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特性要求总结必须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 原则,去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找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得出规律性认识,这样 才能达到总结的目的。

三、工作总结的写法

(一)总结的标题

(二)总结的正文 和其他应用文体一样,总结的正文也分为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各部分均有其特定的内容。

1.开头 总结的开头主要用来概述基本情况。包括单位名称、工作性质、主要任务、时代背景、指导 思想,以及总结目的、主要内容提示等。作为开头部分,要注意简明扼要,文字不可过多。

2.主体 这是总结的主要部分,内容包括成绩和做法、经验和教训、今后打算等方面。这部分篇幅大、内容多,要特别注意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主体部分常见的结构形态有三种。

第一,纵式结构。第二,横式结构。第三,纵横式结构。

主体部分的外部形式,有贯通式、小标题式、序数式三种情况。

3.结尾。

四、注意事项

篇12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魏中林在开幕式致辞中就两岸合作做了简要回顾。他说,2006年4月,在首届两岸经贸论坛上宣布的促进两岸交流的15项政策措施中,大陆宣布,教育部决定正式认可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核准的台湾高等学校学历,现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关于台湾学生在大陆求学的政策体系。2007年4月,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发出共同建议,全面开展两岸各级各类教育的交流;推动双方在办学、科研等方面的合作,丰富交流合作的形式与内容;加强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加强两岸学生交流,大陆方面欢迎台湾大专院校来大陆招生,并为此提供便利。这两次论坛提出的重大政策,在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史上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台湾宣布承认大陆41所大学的学历。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政策逐步宽松。

魏中林提出,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之间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两岸高等教育发展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就广东而言,高等教育处在大众化的中期阶段,2010年毛入学率为28%;而台湾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两岸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各有特点,各有优势,互补性强。2009年,我到台湾参加了第五届论坛,对台湾高等学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台湾在人才培养模式、产学合作、国际化等许多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所以,我们希望深化粤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大家提交的这批论文有许多很好的想法和建议,我们一定认真研究。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广东省教育发展的总目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广东省要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广东要打造我国南方教育高地。其中的跨境合作,是广东省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的重要特征。我们希望,两岸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密切沟通合作,创造更多更好的合作模式,共同促进两岸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升两岸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

中山大学副校长陈春声认为,大学与大学之间的交流,对于增进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具有其他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台湾中兴大学校长萧介夫认为,两岸学术文化及师生的交流将是中华文化长存、延续的唯一选择。学生的交换,能够培养青年人的世界眼光和广阔胸襟,能够促成他们日后成为两岸文化与学术发展的媒介及尖兵。

实际上,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广州大学易佐永做了回顾。他认为,我们的教育政策开始转向合作空间的拓展。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已将两岸高等教育发展相关的议题纳入其中。例如,《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扩展交流内容,创新合作模式,促进教育事业共同发展。”2010年在广州举行的“第六届经贸文化论坛”提到未来两岸在新能源及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其中在第13项的共识中明确提出“支持制定扩大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的政策,继续加强两岸高等学校相互招生的联系与协调机制,建立两岸学历学位证件查验及作业平台”。2011年,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又深入了一步。台湾高等学校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六省(市)招收自费生。为了保证大陆学生赴台就读工作稳妥、有序进行,大陆方面专门成立“海峡两岸招生服务中心”,与台湾负责招收大陆学生的“大学校院招收大陆地区学生联合委员会”(简称陆生联招会)对口沟通协调招生相关事宜。2011年4月24日是北京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同时也是台湾清华大学建校55周年的重要日子,两岸清华决定合办百年校庆的活动。两岸高等教育合作迈向深层次的阶段。与此同时,基于各种论坛、研讨会的交流活动在地区之间、高等学校之间日趋频繁,仅广东省就有“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论坛”、“穗台校长论坛”等,密切了两岸的教育往来与友好关系。

二、共同探讨了合作发展的领域和途径

未来十年,广东要建立我国南方职业技术教育基地、我国南方教育高地。教育合作,将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这一目标的重要特征。因此,发展粤台教育合作,应该从长计议,做好规划。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都必须放眼未来,需要每一所学校做好规划、确立项目、成立机构、筹集经费。代表们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一)交流与合作的目标和原则

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根本原则和目标应当是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基础上实现繁荣与进步。易佐永从广州大学交换教授的实践中提出与台湾高校合作的具体目标与原则:第一,以提升两岸高等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第二,以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手段;第三,在促进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以形成高等教育区域化竞争力为特色。在此目标、手段与特色的前提下,应坚持三项原则:第一,平等原则,这是任何交流与合作得以开展和持续的保障;第二,互惠原则,这是两岸高等教育合作的基本动力;第三,互补原则,这是取长补短的合作策略。

(二)学术研究合作

陈春生提出,加强大学人文学科的对话和合作机制:第一,建立联合的人文学科学术研究机构。在两岸关系中,各有自己独特而敏感的问题和思路,但大学之间的关系,可以先行先试。第二,合作编写历史、文学、语言、宗教等领域的教科书。两岸共同编写《中华大辞典》的工作已经付诸实施,共同编写教科书更有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三,合作组织两岸有关民间文化和地域历史传统的大规模历史人类学田野调查。例如研究两岸客家人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型文化遗产、地方文献与民间文书的保护和利用,探讨两岸客家人共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新途径。第四,以适当方式鼓励两岸人文学者发展合作研究。第五,建立民间性质的“两岸人文学科发展基金”。可以向各大学校友和社会热心人士募捐,推动两岸大学人文对话与人文交流各项合作事宜的发展。

在学术合作方面,一些学校已经进行了探索。如广州大学2008年与台湾淡江大学签约成立了“工程结构灾害与控制联合研究中心”,该中心成为两岸第一个高校科研合作机构;2010年与台湾屏东教育大学签署合作建设“教育政策研究中心”意向书,它也是两岸第一个高校教育政策研究机构。

(三)办学合作

暨南大学胡军提出:第一,应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按照《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精神开展合作办学。第二,建立合作办学机制,以两岸学位互认推动双联学位等方面的合作。第三,抓好合作办学的基础性工作,做好教学工作的对接,包括专业建设和学分互认、课程构建和衔接。

东莞理工学院邹小平、陈想平认为,两岸经济合作成就斐然,但高等教育之间至今还处在交流阶段,合作也是初步的,而产业界对高等教育更紧密合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他们提出:第一,合作组建以通识教育为主的小型文理学院。文理学院以中华文化的精华为根基,以兼容并蓄世界各民族优秀文明成果的通识教育为主要内容。这种大学,可为两岸的大学追赶世界一流大学开辟一条优质生源的渠道,为中华民族振兴准备一批文化积淀更深厚的社会精英。第二,合作建立统一的工程职业资格认证标准。未来两岸合作产业的从业人员将需要更高层次的职业技能,本专科毕业生逐步成为主流。第三,双方合作建立以台商在粤企业为桥梁的“校-企-校”三方合作办学模式,建立分学段的本科和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

台湾环球科技大学许淑敏认为,两岸高等职业教育的合作应建立在两岸经济发展双赢的基础上。台湾职业教育有明显的优势和资源,开放大陆学生来台湾应以职业教育先行,特别是要吸引大陆的专科毕业生来台湾衔接本科教育。专业的选择可以考虑大陆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可以选择农业和餐旅及休闲专业。

在培养学生方面,许多代表提出,要扩大学生交换规模,建立联合招生机制;合作开展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知识竞赛及交流论坛。

(四)合作培训师资

在教师培训方面,扩大教师交流,增加培训项目,通过课程开发实现教师互聘。在大陆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提高教育质量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师资水平不高,因此,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水平是当务之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认为,广东现代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责任自然落在教师身上。广东应借用台湾职业教育的资源,与台湾的有关科技大学合作举办师资培训班,可采用“2+2”模式,即前两周在广州进行理论培训,后两周在台湾进行实操培训。

(五)合作发展的政策建议

历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共同建议和《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两岸高等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还需要配套政策加以引导和提供保证。第一,希望台湾扩大对大陆高校学历的承认范围。第二,建立专业认证、课程衔接、质量认定、学分互认标准,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建科研平台。第三,扩大双方招生范围,建立双联学制,健全双方单独招生政策。第四,为在广东高校毕业的台湾学生制定在粤就业创业优惠政策,这可以实现台湾学生来粤就读的可持续发展。第五,制定两岸企业捐赠教育文化项目免税政策;建立两岸教育发展基金,引导企业支持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第六,在政府层面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交流中心。

三、教育质量问题

本次论坛在探讨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同时,也非常关注质量问题。这是历届论坛都涉及到的热点,说明两岸专家学者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篇13

为了提高药学专业教育的综合素质,笔者分析了药学专业现在的教学体系及教育模式,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现将具体分析情况报道如下: 

1 改变药学专业的现有教学模式 

1.1 改变教学体系 

现有的教学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等三部分。而实践教学体系则强调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以及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责任感。实践与实际工作非常密切。我国现阶段的许多院系、专业设置及课程内容的教学,往往缺乏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还延续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这是个根本性的体制缺陷,我们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安排,与社会实践相脱节,学生在校时虽然完成了规定的学科学习,但却没能学到社会实践所急需的职业技能,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还得重新起步,把理论融入到实践中去,因此教学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1.1.1 从课程设置入手课程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职业特征,重点确立“适用型”人才培养。3年的大专课程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共计30余门课,而实际在校期间只有4个学期,真正地要学好该专业就得进行课程的筛选和优化,把高新技术重点化,根据市场需求做相应调整,在理论课程中可以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机构制剂管理规范》等相关知识的实践要点理论化,把理论实践化,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参加模拟社会实践,增加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药品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实践教学细致化、标准化、具体化、规范化,把“工作经验”理论化,把社会知识浓缩进课堂,提高他们的社会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药物分析实验和实践中,可以结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实施细则对药品检验的全过程实施规范和标准化:如滴定溶液的配置、定量玻璃仪器的校正、精密仪器的使用等要结合《gmp》标准操作来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缩短学生的二次培训时间。在药剂实训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制备工艺和技术要求来模拟生产现场,了解药物制剂的规范化程序。在药物化学实验中结合药品生产的合成路线了解生产工艺和标准操作规程。为了满足科技的发展和需求,要把先进的检验技术融入课堂,让学生走进社会就能按需所取。所以,教育的重点要与实践结合起来,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才能有利于学生和社会的长足发展。 

1.1.2 从师资队伍入手国外的大学院校师资队伍实行的是三三制,即三分之一的老师在已退休的企业家中物色;三分之一的老师从现职的企业家中聘任;三分之一的老师则是大学的专业师资。这样特色鲜明的师资结构,自然从根本上保证了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的大学生活具备了名副其实的职前准备。由于不同的师资所具有的各自社会职业背景和相关资源的拥有及影响力,使学生们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能够更紧密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及良性互动,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学习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而我国现在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单一,普遍都是专业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很高,但大都缺乏临床实际工作经验,教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自然单一,过去的满堂灌教育模式已经不能被社会发展和需求所接受。只有我们的专业教师把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水平高密度地结合起来,才能培育出受时代欢迎的学生精英。所以,建议我们的专业教师队伍能够深入社会基层,掌握各领域的一线技术要求和标准后再上讲台。 

1.2 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传统教育课程设置的药学与医学的分离,致使药学知识结构与社会医疗需求脱节。现在不同层次的药学院校培养目标、课程专业设置基本相同,绝大多数的学生需要用人单位进行二次培训[1]。以“执业药师”为例,执业药师现在承担着集药学、医学、法律、交流与沟通等综合素质于一身的药学技术人员,由于传统的药学教育是以药物为中心进行的单纯知识、技术的教育,而不是以“人”和患者为中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如《临床药学》与《临床医学》的分离,使得药学专业毕业学生知识结构与药学实践领域的需求脱节,学生对临床药物治疗方案、对患者用药评价、对药物不良信息、对人文精神等普遍缺乏统一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是药品供应者,而不是药学服务者。药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实际临床过程中又与医学、环境等社会问题相互关联。因此药学教育该如何把“药学-临床”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作用,是所有药学教育者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对当代药学服务工作人员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药学专业的教育观念应逐渐转变,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和服务意识为主导,以便适应当前国内外形势下药学领域对药学人才的需求。高等药学教育一方面要通过教学理念的转变,培养具有综台素质、夯实基础、创新思维的药学人才。另一方面要通过课程设置的调整与整个学校的培养方向结合起来,与社会需求,与学生就业目标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医学与临床药学课程的比例,增加药学交流、药学伦理等人文综合课程;进行学校与实践机构的联合,增强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师资中引进实践领域专业人员,增强教与学中的实践工作意识[2],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教育要加强与社会发展和需求的衔接,将巨大的就业压力转化为强大的社会生产力,将以前偏重于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转换为以服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将教学计划分为几个模块:药学服务型模块、药品生产和经营型模块、药学科研型模块等。然后根据不同的模块形式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区分教学重点,细化功能区域,打破以前的大海捞针形式,避免学生学而不精、广而不细的局面,有针对性地去适应社会的点需求,有目标性地去谋求学生的个发展。所以,专科教育要“专而精”,不能让学生只懂皮毛,不知精髓。 

2 提高药学专业综合素质教育 

2.1 着重开展素质教育 

专业教育必须着眼于未来,以共创明天的现实为目标,为消灭贫困、消灭偏狭做出服务。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综合素质?第一要广泛地学习人文和专业知识,以渊博的知识来填充自己,可知识并不等于素质,但可通过内练把知识转化为素质,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多从事社会实践调查,多采集成功人士的经验,多动脑筋深入基层了解问题,从每天的一言一行出发,把学习、生活有利地结合起来,提高阅历资源,把良好习气培养出来,提高自身修养魅力。 学习期间不仅要积极投身于校园文化生活,不断与之交流和碰撞,才能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第二要走出固定的学习模式,多方位掌握人生技能,要勇于探索和创新,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思考,体会做人和做事的准则,才能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一个高素质的药学工作者,不仅要有过硬的药学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超群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社会精神。所以只有提高专业综合素质和药学服务的水平,药学人员才能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法的医疗综合信息[3],才能满足医疗水平发展的需要。 

2.2 做好基层医疗需求的就业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要注重以人为本:不仅要尊重和发展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个性, 以促使其全面和谐发展;而且还要以基层社会需求为目标着重培养实用型人才,解决基层单位的迫切问题,为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医药卫生事业做出贡献,为消灭城乡差距,消灭经济发达与不发达地区之分而培养技术骨干。 

合理的医学专科院校的人文课程还应把课程的内容与时代的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在校园学习的同时认识和了解所生存的空间,把有限的课程设置跟学生的现实需要联系在一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将就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起来,与国家的新农政策结合起来,与基层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缺少状况结合起来,把自己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根据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鼓励他们扎根基层和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更需要有一批具奉献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的专业队伍,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让学生通过学习人文课程,让学生确确实实能够成为下得去,用得着的实用性人才[4]。目前基层的需要就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所以引导学生走入基层,服务基层是大势发展所趋,是顺应时展的要求。 

3 建议 

3.1 教育学生改变就业方向 

面对日益激烈、残酷的就业竞争,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而基层、民营企业就业岗位虚位以待,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哪儿?第一是扩招导致毕业生供给量大于社会需求量;第二是大学生就业地点多集中在大中城市,经济不发达地区其实有着广阔的就业场所,因此大学生就业出现地区不均衡,导致这些地区就业问题比较突出;第三是专业不对口,部分毕业生无法从事喜欢的工作,也可能导致部分毕业生在家待业或者不适应现有工作岗位而导致失业[5]。在现有的民营企业、基层单位中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较大,但目前的毕业学生大都不愿选择这样的单位,致使二者矛盾突出:学生就业困难,单位专业人员稀缺。这就需要国家的就业倾斜政策和当今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才能使社会和谐、均衡地发展。所以我国的专业教育亟待改革,要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放宽就业范围,拓展就业思路,根据市场需求,做好就业奉献准备。学生只有不断拉近与社会实践的距离,形成就业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良性、密切的互动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就业难的状况。 

《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提出,到2015年在全国卫生队伍中,应有30%以上的人员从事社区卫生工作。按照这个纲要,大学生毕业走向基层是将来就业方向。在当前,也是尽快提高社区医疗技术水平的一个措施。现在的问题是,大学生毕业都不愿意去基层。因此,现在基层的大学生数微乎其微。因此,提高下基层人员的待遇,是吸引人才去基层的重要措施。也是下基层人员应当得到的待遇。我国一直有政策倾斜的办法。在人才下基层方面,更应当给予政策倾斜,鼓励和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6]。 

3.2 教育学生改变就业观念 

民营企业和基层医疗有着巨大的就业空间,在校期间要教育毕业生做好充分的就业思想准备,充分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到公有制单位是就业, 到民营企业、在基层同样是就业。目前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就业环境广阔,就业单位急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这就需要各大学做好学生的就业观念的转变,正确引导毕业生求职择业要与社会接轨, 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 。要培养学生的艰苦创业精神,降低和调整就业期望值。帮助毕业生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端正就业理念, 改变就业心态, 确保尽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浙江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郑宇民曾经在一次公开会议上说过,“全国4 300万个企业,民营企业占92%以上;全国就业人口7.79亿。国有企业安排就业人口6 300万。91.8%都是民营企业承担的。”民营企业在当今就业问题上承担着主力军,但国企实际上是成为了当今大学生们的就业首选目标,这无疑是整个大环境造成的。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更要求毕业学生求职时要有充当普通劳动者的心态[7]。 

基层医疗同样急缺专业技术人才,但在每年的学生求职目标中,几乎没有学生填报这些志愿。即使有填报的学生也会觉得是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不得已而去的,其实对于这些专科学生来说,基层需要是最好的选择方向。因为自己的专业层次不是很高,学到的知识不是很精,这就需要一个宽大的环境来弥补自己的不足,需要艰苦的磨砺才能不断更新自己。所以大学毕业时要做好走向民企、走向基层的思想准备,要有奉献精神,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所以,民企和基层是目前大学生的广阔就业市场,也是学生就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欣.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高等药学教育[j].中国药事,2009,23(11):1141-1153. 

[2]胡明,蒋学华,张志荣,等.国外高等药学教育发展趋势及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发展及定位探讨[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21):1676-1678. 

[3]聂广桥.论医学专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论坛,2010(9):76-77. 

[4]雷英杰,丁玫雷.引导药学专业本科生尽早树立执业药师意识[j].中国执业药师,2010(7):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