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外文毕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毕业论文的目的
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落实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语言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和解决有关专业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外语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
1、通过毕业论文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扩展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帮助学生接受科学研究、分析方法的初步训练。
3、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4、使学生在外文资料查阅、阅读和翻译,语言表达、写作能力,计算机文字处理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二、毕业论文题目的确定
(一) 方式:
1、由教研室安排教师做“怎样写毕业论文的报告”,详细介绍撰写论文的每一个环节和具体要求。
2、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定的范围内选择和初步确定论文的方向。
3、由论文指导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提供论文选题,在教研室汇总后向学生公布,供学生选题参考。
4、学生可根据自己所学专业,按学院所提供各专业论文参考选题确定题目,也可自选题目,必须报指导教师,征得同意后方可开题。原则上学生不得跨专业选题。
(二) 范围
英美语言文学、文化、语言学(语法、词法、修辞、语义、文体等)、翻译、国际商贸、国际商务、旅游、外语教学法等。
三、毕业论文写作要求
1、论文长度不少于3,000英文单词。
2、论文结构包括:
1) 标题 (title)
2) 作者署名 (name of the author and tutor)
3) 摘要 (abstract)(150—200词,中英文均要)
4) 关键词 (key words)(中英文均要)
5) 正文 (body)
6) 参考文献 (bibliography)
3、摘要(Abstract)通常为一个段落,长度不超过300个单词。
Abstract通常要回答如下问题:
(1)What is the general knowledge of your topic in the academic field?
(2)What research topic is the paper to focus on?
(3)What method or material do you use to support your main point of view?
(4)What conclusion will you draw?
(5)What is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e paper?
4、关键词(Keywords)3至5个。除专有名词外,其他词不用大写,词与词之
间以分号隔开。
关键词应能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因此常出现在标题与摘要中,多为名词,如用investigation 而不用investigate。
5、引言(Introduction)
6、在引言(Introduction)与结语(Conclusion)之间的正文部分应分若干章节。章节编号方法应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编号方法,第一级为“1”、“2”、“3”等,第二级为“2.1”、“2.2”、“2.3”等,第三级为“2.2.1”、“2.2.2”、“2.2.3”等,但分级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一般不超过四级,两级之间用下角圆点隔开,每一级的末尾不加标点。
各层标题均单独占行书写。第一级标题居中书写;第二级标题序数顶格书写,后空一格接写标题,末尾不加标点;第三级和第四级标题均空两格书写序数,后空一格书写标题。第四级以下单独占行的标题顺序采用A.B.C……和a.b.c.两层,标题均空两格书写序数,后空一格写标题。正文中对总项包括的分项采用⑴、⑵、⑶…单独序号,对分项中的小项采用①、②、③…的序号或数字加半括号,括号后不再加其他标点。
7、如有注释,应为尾注。注释应编号,并置于参考文献之前。
8、参考文献数目不得少于5篇。排列采用以下格式:
1)参考期刊排列顺序为:作者,题目,期刊名称,出版年,卷(期),页码
2)参考专著排列顺序为: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页码
9、论文为Word形式打印稿,纸型为A4,单倍行距,英文用Times New Roman
字体,中文用宋体。
10、字号要求:大标题为3号字加黑,小标题为4号字加黑,正文、注释与
参考文献为5号字。
11、论文写作过程中,应自觉主动与指导教师联系,虚心接受教师指导。
12、按要求打印装订并上交。装订顺序为:
1)毕业论文封面
2)扉页(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3)毕业论文指导书
4)目录
5)中文摘要(含关键词)
6)英文摘要(含关键词)
7)正文
8)致谢
9)参考文献
13、进度安排:
1、确定选题 第 1 周 ( 09年 2月 22日前)
2、论文提纲 第 2 周 ( 09年 3月 1日前)
3、完成初稿 第3-5周 ( 09年 3月 22日前)
4、完成定稿 第 6 周 ( 09年 3月 29日前)
5、上交论文 第7周 ( 09年 4月 5日前)
14、注意:
1、目录用Word文档自动生成,用1.5倍行距,4号宋体。
2、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各占一页,按一级标题标示。
四、上交要求
学生按任务书上规定的时间,以班级为单位交辅导员处,辅导员汇总后上交学院。
中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样文如下
目 录
中文摘要 1
ABSTRACT 2
1 引言 2
2 企业文化的内涵 3
2.1 文化和企业的定义 3
2.1.1 企业组织的法律形态 3
2.1.2 企业组织的管理形态 4
2.2 企业文化 4
2.3 认识企业文化 5
2.4 企业文化的功能 6
3 企业文化对组织创新的影响 7
3.1 组织创新的内容 7
3.2 企业文化对组织创新的影响 7
3.2.1 影响组织结构创新 7
3.2.2 影响组织流程创新 8
3.2.3 组织制度创新 8
4 结语 9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内企业改革的深入发展, 众多企业对传统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同时,人们逐渐认识到企业文化是一个成功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根本,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地位。本文主要讨论了企业文化对企业组织创新的影响。文中首先给出了企业和文化的定义及其内涵,其次提出了企业文化的内容和主要功能,最后揭示了组织创新的内容,论述了企业文化在组织结构、组织流程、组织制度等三方面对企业组织创新的影响。企业文化与创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关键词:文化;企业文化;组织创新
Abstract(用Time New Roman 字体)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arrival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ages, the thorough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business enterprise reform, numerous business enterprises carried on the innovation of the brave to the traditional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people know that the corporate culture is a gradually successfully a necessary part of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is a root that affects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management accomplishment, the corporate culture comes to a decision the competition position of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This text mainly discusses the corporate culture to organize the creative influence to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Give first in the text definition and its contents of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and culture, put forward contents and main functions of corporate culture the next in order, announced to public the creative contents of organization finally, discuss the corporate culture to organize the creative influence to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in the aspects of organizing the structure, organize process, organize system wait third. The corporate culture and innovation affects mutually, promoting mutually, common to the development creation influence of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Key Words: culture,corporate culture,System innovation
1 引言
不管您意识到与否,文化每时每刻都在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产生着潜在的影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企业文化的影响,试图让人们认知、认识企业文化。让人们明确,只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人类先进文化,才能建立起优秀的中国企业文化,重视企业文化的影响,据此才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兴企、富民、强国的目标。
2 企业文化的内涵
2.1 文化和企业的定义
文化,从广义上说,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类精神生产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如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意识形态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继承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作为经济组织实体的企业,为了实现其以行政组织手段替代市场交易来协调生产的功能,就需要有一定的组织形态。
一般地说,企业组织形态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其一是企业组织的法律形态,其二是企业组织的管理形态。
2.1.1 企业组织的法律形态
在企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企业组织逐步形成三种主要的法律形态,这就是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这种界定的依据是法律认可的企业产权制度,感情。。。。。。
(以下略)
4 结语
二十一世纪,一个最响亮的词语就是创新。创新已成为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动力,而企业文化又与创新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企业若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将企业文化与创新思想相融合,发展现今社会所需要的企业文化,并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同时不断地进行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使企业文化与创新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致谢
本论文得以完成,首先应该感谢。。。老师。正是她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的悉心指导、热情鼓励,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为我修改论文,我才能顺利完成我的双学位论文。
作为中州大学的一名毕业生,我更要感谢管理工程系给了我能够学习不同学科知识的机会。在两年的工商管理专业学习过程中,任课老师们的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人品高尚无时不在影响着我。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但老师们的影响却是我终生收益不尽的。在此对我的老师们深表感谢!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的一些同学、朋友也给了我巨大的帮助与鼓励。在此一并感谢!
在我的成长、学习过程中,能够在大学阶段同时学习到工科、管理两个学科的知识,是我一生的荣幸与财富。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学习,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师长。
参考文献
[1] 罗仲伟.托起辉煌.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年
[2] 埃德加•沙因.企业文化与领导.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9年
[3] 威廉•道芬内斯,科林•L•普赖斯.21世纪CEO的经营历理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
[4] 杰克琳•谢瑞顿,詹姆斯•L•斯特恩.企业文化:排除企业成功的潜在障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5] 艾伦•迪尔,阿伦肯•尼迪.企业文化.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6] 埃尔文格•罗赫拉.企业组织.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年
[7] 窦立夫.论组织效率变革策略 (科学学研究),1995(2)
[8] 连燕华.企业组织创新的案例研究.科学学研究),1992(2)
[9] 梁镇,赵国杰.企业管理创新.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
[10] 林毅夫等.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经济研究,1997(3)
[11] P F•德鲁克.创新与组织.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5(12)
[12] 许庆瑞.技术创新管理.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年
[13] 颜光桐,刘正周等.企业再造.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14] 周振华. 企业改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篇2
虽然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可能性增加,但未来几年国际贸易增幅仍可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其主要原因是:世界经济处于上升期,使得国际市场供给充足、需求旺盛;科技革命和电子商务大发展,为贸易增长提供了后劲;贸易自由化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市场开放战略。
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贸易结构的高级化是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互为表里的,从其变化趋势看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传统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持续上升。二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三是现代服务贸易迅猛发展。目前服务贸易已占到全球贸易总额的20%,其中知识含量高的服务业发展最快。整个20世纪90年代,在三大类服务贸易中,商业服务年均增长达9%,快于运输业的4%和旅游业的6%,未来几年这种增长态势仍将保持下去。
(二)国际直接投资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推动力量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国际贸易增长超过生产的增长,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又超过国际贸易的增长。东亚金融危机过后,这一势头重新显露。
与资本流动相对应,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由于跨国公司在全球布局,实行大规模的产业内平行分工和“内部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创造”并壮大了国际贸易。从数量关系来看,单位国际贸易额对国内GDP增长的贡献率在下降。这就对各国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全方位进入国际经济舞台,不能为贸易而贸易,二是注意贸易的质量,切实增强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三)电子商务引导国际贸易新潮流
近年来互联网应用范围极度扩张,为国际贸易带来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不但体现在贸易的实现形式上,也影响到贸易的实质内容和发展观念。电子商务实现了贸易的网络化、无边界化和个性化,能有效打破自然和人为限制,具有营运成本低、用户范围广、互动交流性强等特点,代表着21世纪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电子商务的兴起孕育着巨大商机。据联合国的报告统计,2000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770亿美元,并将以倍增速度发展,到2010年将占到世界贸易的1/3。发展电子商务对各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能否在新兴领域分得一杯羹,更在于已有的市场份额能否保得住。所以,各主要贸易大国对电子商务都给予了高度重视。
互联网的出现以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全球一体化进程,这对向来苦于信息不足的发展中国家较为有利。同时,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通讯技术的普及应用,税收和金融体制的调整,原有基础服务设施的改造,以及建立全面竞争的开放性经济体制。当前世界各国对网络经济的触及程度严重不平等,美国现在有30%的人上网,而发展中国家总体的上网比例只有0.6%。在电子商务提供的巨大空间面前,那些不能有效利用互联网的国家将处于落后的地位。
(四)国际贸易格局稳中有变
美、欧、日仍是全球三大贸易力量,它们间的力量消长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的总体格局。目前美欧日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达到60%,其中美进出口均居全球第一,进口占市场总额近二成,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世界出口市场,未来几年美在国际贸易中的霸主地位不会动摇。从近期看,美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日本的体制改革进展如何以及欧盟能否顺利完成“纳新”任务并稳定欧元,将是影响三方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发展中国家贸易比重近年来虽有所上升,但南北差距依然巨大。而且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内涵和质量并不乐观,它们从贸易增长中获得的实惠不多。整个20世纪90年展中国家的人均所得增长速度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即使今后石油出口国的贸易大幅增加,其“石油收入”的大部分也只是用来弥补历年积累的财政和贸易赤字。中低档的出口结构使发展中国家饱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致使贸易竞争力下降,取得同样的出口收益要动员国内更多的资源,从而陷入“贫困性出口增长”的怪圈。除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外,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总体上仍将处于不利地位。
当前国际贸易领域面临的问题
(一)WTO新一轮谈判充满矛盾和斗争
新回合谈判将为21世纪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确定新的“游戏规则”,是影响国际贸易走向的重头戏,谈判中的斗争也将空前激烈。谈判分歧点多而复杂。
一是在农产品领域,美国和欧盟互不相让。美国和农产品出口国凯恩斯集团组成统一战线,主张取消农业补贴,放松对生物技术产品市场准入的限制。欧盟联合日、韩等国,指责美国为占领市场滥用出口信贷和“隐蔽补贴”,并坚持禁止进口美国的激素牛肉和转基因食品。发展中国家普遍对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注:据世贸组织统计,2000年经合组织农业补贴总额达3000亿美元。)不满,强烈要求它们开放市场,取消各种非关税壁垒。
二是在市场开放的范围和力度上,各方意见相左。美国主张对“第二批信息技术产品”和电子商务实行免税,开放电信、金融等服务贸易领域,降低化工、医疗器械等重要制成品的关税。欧盟与美立场基本一致,但对视听产品市场严加保护,以保持自己的“文化特性”。发展中国家主要关注农产品和纺织品市场开放,强调现有的贸易自由化措施要落到实处,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规定要到位。
三是在贸易规则的制定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严重分歧。发达国家的关注点已从“边界线”上转移到“边界内”,要求对各国的投资体制、竞争政策等国内政策领域加以调整和限制。目前规则之争的焦点是美国试图把劳工和环境标准加进谈判议题,甚至提出使用制裁手段,发展中国家一致反对,认为此举的实质是削弱其劳动力比较优势。
各方利益难以协调。面对权益的再分配,有关各方宁可拖延谈判,也不愿自己受损。在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中,美、欧等发达国家成为最大的受益方。虽然进口关税有所下降,但是发达国家的新兴产业、服务贸易的出口以及市场绝对规模都扩大了。但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承诺有很多并未兑现。面对新一轮谈判,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谋求继续主导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而发展中国家要求平等参与谈判,以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各方意见僵持,使多边谈判继西雅图会议失败后迟迟不能启动。从力量对比看,新一轮多边谈判的主动权还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发达国家只有切实放开本国市场,并使WTO的规则明确化,才能取信于发展中国家,使国际贸易体系能够维系并发展下去。目前各方都在就新一轮谈判积极筹划,但真正启动谈判将很艰难,所需时间很可能会超过预期,近期内难有实质性动作。
(二)全方位的市场争夺战日趋激烈
国际贸易领域已经成为各国进行竞争的最前线,并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形式。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实现价值已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效果的重要标准,而近年来蓬勃兴起的服务贸易更是直接为本国创造价值。为此,美、欧、日等国都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制定本国的贸易战略,投资、金融、生产、服务等体制和政策无不围绕着贸易来展开,同时国际斗争的焦点日益扩大,投资、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等领域都成为竞争热点。从效果看,国际资本大量流入,进出口贸易同步增长,服务贸易迅猛发展,这种大进大出的整体贸易格局使发达国家充分吸收了经济全球化的积极面。
各贸易大国努力扩大自己的世界市场份额。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国家出口战略和新兴市场战略已经初见成效,成为“新经济”增长周期的最大赢家。美国一直以贸易自由化的领导者自居,企图打破各个区域性协定的优惠政策界限,以达到“利益均沾”、为自己建立全球性市场的目的。欧盟在集中力量进行内部整合,同时加紧执行东扩和南下战略,并通过欧亚会议和欧盟—拉美会议等渠道试图挤进东亚和拉美市场,最近又提出对最不发达国家“除武器以外的一切商品”出口在关税和配额上给予优惠,借以开拓非洲和南亚市场。日本的重点则由多边转入区域合作,全力经营东亚地区,同时加强与新加坡等国的双边关系。
不同发展层次国家间的区域与双边联系日趋频繁,与贸易大国形成明显的竞争态势。一些在多边谈判中引起争论的议题,往往在双边谈判中较容易形成突破。发展中国家重点加强区域合作,联合自强,组成多个区域性贸易集团,像东盟、南方共同市场等已成为本地区贸易自由化的“排头兵”。
(三)贸易保护主义层出不穷
发达国家仍以高关税和配额对进口设限。目前高关税主要集中在农业、粮食产品和服装等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上,如肉类、糖、牛奶等的关税税率往往超过100%,欧盟对超出限额的香蕉征收180%的关税。现在乌拉圭回合规定的取消纺织品配额的10年期限已过去大半,但美国在全部750种配额中只取消了13种。
新贸易保护主义花样迭出。发达国家设置了许多技术出口限制,如美国把计算机产品的出口国分为4类,对第4类“无赖国家”完全禁运,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第3类国家实行许可证限制。欧盟以“绿色指标”对进口产品设置贸易壁垒,美近来大力推销劳工标准。据估计,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外贸损失每年达1000亿美元,相当于发达国家每年给发展中国家官方援助额的两倍。(注: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全球经济展望与发展中国家》)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中,一些原本依靠出口已经脱贫的发展中国家甚至又出现“返贫”的现象。此外,在区域化和双边协议中,参与方互相给以优惠,有可能产生变相的保护主义。目前各区域贸易协议的标准和规则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可能会取代关税成为全球化进程的最大障碍。
我国外经贸战略的调整
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我国一方面要进行贸易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还要在加入WTO后对贸易体制加以全面革新。为此,我国既要全力保持贸易的增长势头,又要有新的应对策略。
(一)积极面对WTO的机遇与挑战
WTO的规则不是直接面对企业而是面对政府,但要以市场化来作为导向。为此应处理好三个层次的关系。
坚决执行WTO明确规定的原则性条款。我国现存外商投资方面的法规共有200多项,对必须做出的法律调整要统一步调、按时到位;电讯、金融、保险、证券、旅游、商业、法律会计咨询等服务业领域都要对外资开放,并逐步取消在流通业的分销权和持股比例限制;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外资企业要实施国民待遇,不能再对其提出外汇平衡、国内采购、面向出口等要求;要提高行政方面的透明度。
充分利用WTO现有体制内的保护措施。包括反倾销、反补贴、保护幼稚产业、特别保护条款等体制内的斗争手段,如对一些小型产业以及落后地区的补贴就是国际上认可的做法;在农业领域,WTO将政府扶持措施分为“黄色”、“绿色”等,我国在“黄色”尤其是“绿色”政策措施领域大有可为。
在WTO近年来开拓的服务贸易等新兴领域,要大踏步前进,以充分利用多边谈判已经取得的成果。
应当看到,加入WTO只是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国际和国内的体制条件,我国经济能否顺利完成向现代化、知识化、集约化的转变,最终实现向发达国家的赶超,才是真正的实际任务,也是要面对的真正挑战。在评价加入WTO的影响时,一定要把这方面的积极意义估计足。在国际竞争如此激烈的形势下,只有经济体制高效运转,产业结构竞争力增强,并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持久的经济安全。
(二)提升我国国际贸易结构的档次
从国际竞争的现实情况看,像过去那样简单地把出口部门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已经不够。如在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信息技术产业,计算机配件制造等环节已经逐渐沦为附加值不高的一般性技术,发展空间只能尽力维持而无扩展余地。只有发展芯片等较为高级的产业内环节,才有可能占领未来市场。东南亚金融危机在产业和贸易层面上的原因,就是多年来依赖的信息技术中低档产品出口增幅下降,导致出口创汇减少,进而使得金融体制在国内外资金外流的冲击下崩溃。有鉴于此,我国应在制成品贸易比重有所上升的基础上,注意在对外经贸工作中质和量的结合。为有目的、有步骤地实现出口产品的升级,我国应进一步细化市场分类,高附加值的产业和环节应是今后对外贸易发展的方向。
(三)实行外贸经营方式的独立化、产业化
凭借多边、稳定、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全面提高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能力,参与国际经济的大循环,以面向世界和国际化的视野制定发展战略,这是中国加入WTO的应有之义。在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的国内外条件下,产业化经营是中国外贸独立存在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应从吸收外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境外加工贸易以至参与资本市场运作等各个渠道完善外贸的产业化经营;同时鼓励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到境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投资办厂,合作开发国内稀缺的资源;充分利用我国内市场容量大、层次多的先天优势,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外贸产业结构。
(四)实行外贸主体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多元化
外贸企业实现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加入WTO应是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的全民总动员,民间经贸力量能否以符合国际规范的经营方式发展壮大,这是衡量中国战略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近期中国已做出一些有益尝试,如放宽私营企业进出口权的申请条件,建立金融支持机制,为中小企业出口提供信用担保、信息咨询以及人员培训等服务;加入WTO后还要根据实际效果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目标是建立起全面的出口促进体系,以适应当前国际上对“整体贸易”的战略要求。
篇3
胡经之,王岳川主编 文艺学美学法论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黄晋凯主编 荒诞派戏剧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霍夫曼 佛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 王宁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7
拉曼 塞尔顿编 文学批评理论 刘象愚,陈永国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霍纳 韦勒克 近代文学批评史(第4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李维屏 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柳鸣九编选 新小说派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吕同六主编 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罗伯特 斯皮勒 美国文学的周期——历史评论专集 王长荣译 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0
罗德 霍顿 美国文学思想背景 房炜等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梅 佛里德曼 意识流,文学手法研究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篇4
Brown,G.&G.Yule.Teaching the Spoken Langua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Brown,H.D.Princio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3rd ed.)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4
Carrel,P.C.,Devine,J,&D.E.Eskey(eds.) 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ady,J.&T.Huckin. (eds.).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rion.Camv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Ellis,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tion.Oxford:Oxfod University Press,1985
Ellis,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Oxfod University Press,1994
Gardener,R.C.&W.E.Lambert.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72
Gardener,R.C.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Longman:Edward Arnold Ltd.,1985
Hinkel,E.(ed.). 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Hughes,A.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James,C. 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New York:Longman,1998
Johnson,K.E. Understanding Communicative Language Classroom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Krashen,S. Principles and Pracr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Pergamon,1982
Lynch,B.K. Language Program Evalua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Nunan,D. The Learner-Centred Curriculu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Nunan,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O’Malley,J.M&A.U.Chamot.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Odlin,T. Language Transfer.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Richard,J.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Richards,J.C.&C.Lockhart.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Seliger,H.W.&Shohamy,E.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Stern,H.H.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Ur,P. Teaching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Ur,P. A Course in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篇5
打分卡、信用打分模型、违约模型以及KMV公司的信用经理人模型等,均属于以统计为基础的方法。为构建模型,首先要识别能够反映违约概率的财务变量,并运用历史数据估计每一个变量对违约的影响程度,即变量的系数。然后,将要考察的贷款有关数据输入模型,得出该笔贷款的违约概率,进而得出相对应的贷款等级。这些方法大多是用于一些中小客户,少数银行用于大客户。
2.有限的以专家判断为基础的方法
同上述纯粹的自动处理方法相比,有些银行的分类以统计方法为基础,但是允许分类人员对分类结果依据一些判断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具体实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首先利用打分模型得出分类结果,然后分类人员对分类结果依据一些判断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最后得出最终的分类结果;另一种是将所有要考虑的定量因素和定性因素都分别赋予一个最高的分值,用于有效地限制某一具体因素对分类结果的影响程度。
3.以专家判断为基础的方法
即依靠专家的个人判断能力对贷款进行分类.有超过一半的银行在对他们的大型客户进行分类时采用的是这种方法,另外有超过一半的银行在对他们的中小型客户进行分类时采用的也是这种方法.统计模型在这些银行里的作用差异是很大的。总之,采用这种无任何客观约束的专家判断方法,在所有情况下,评级人员在进行评级时有权偏离统计模型的评级结果。
二、花旗银行贷款分类做法
花旗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即是其内部评级系统,应当说花旗银行的内部评级系统技术领先,功能完善,不仅拥有和处理了大量的样本和数据,而且使用了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领域的先进的科研成果。正是依靠这一系统,花旗银行得以进行有效的风险分析和管理,确保其各项业务的安全、有效。
1.主要评级方法和技术
花旗银行风险评级体系由客户评级和债项评级构成。其中客户评级是通过使用验证过的统计模型(债务评级模型)、外部评级机构打分模型或主观判断方法得出的。债项评级使用客户评级结果作为起点,然后再考虑其他一些影响贷款损失的因素.
债务评级模型(DebtRatingModels)是花旗银行自有的。基于统计的信用风险模型,建立于大量的数据和经验基础之上。该模型从1990年开始使用,到目前已经过15年的检验和数据提炼,模型目标是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行业之间,在缺乏有效的资本和股票市场的情况下,在缺乏外部评级的情况下,采用一致的评级框架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在风险评估方面获得较大的一致性.通过对地区和行业违约概率及损失率的度量,把风险评级和客观的损失度量联系起来。花旗银行还建立了自己的预警体系。据介绍,其预警体系较早地对安然事件、东南亚金融危机.阿根廷危机等进行了报警,大大减少了该行的损失.花旗银行已经将特定违约损失率(IGD)作为债务评级模型的一部分,对贷款违约时的损失进行了度量。对LGD的研究是按照地区和行业进行的.目前已公布了美国和拉美地区的LGD数据.数据表明:LGD的使用占全部美国资产组合的33%,而占拉美地区资产组合的32%.
2.内部评级系统的应用
内部评级在花旗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有两方面作用:一是对全部风险进行识别,检测和分析,即报告风险;二是对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在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创造和提高风险收益。
总之,花旗模型体系的成功之处在于实现了该行自身多年的经验和计量技术的结合.另外花旗银行不仅具有世界各地各种金融产品的经营经验,还有一支由具有高学位、研究经验相当丰富的人员组成的研究队伍,其实力与任何顶级评级机构相比,毫不逊色.为了保持和发展其研究实力,花旗对其研究人员按职责和贡献确定薪酬。
三、中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贷款分类的差距
1.分类的基本思路不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有关要求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有关评级维度的规定,内部评级法下合格的评级体系有独立的、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维度一是借款人违约风险,二是特定的交易风险。第一维评级必须针对借款人是否有违约风险,同时借款人不同贷款的评级必须一致,而不管每笔交易性质是否有差异;第二维评级必须反映交易本身特定的风险要素,如抵押.优先性、产品类别等。目前大多数国内商业银行的分类方法与上述要求相差甚远,只有少数商业银行的分类方法是符合上述要求的。
2.客户分组不细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客户评级(包括授信)基本不对客户进行分组,对所有类型的客户评级(授信)采用的基本是同一个模型、同一个公式、同一套方法,这必然会导致评级(授信)的定量计算结果仅对部分客户群适用。
3.行业因素考虑不够
国内商业银行在对客户进行评级时对行业因素的考虑远远不够.如某国有商业银行的客户评级系统在对客户进行评级时,对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是通过企业财务指标与行业标准值的比较来实现的,对企业所在行业的风险状况是通过定性部分对行业发展状况给予了1分的权重来实现的,上述方法虽然对行业因素有所考虑,但方法欠科学,尤其是对不同行业的风险状况评估做的还远远不够。
4.规模因素考虑不够
国内商业银行在对客户进行评级时对规模因素的考虑方法上尚欠科学,力度不够。如某国有商业银行的客户评级系统,它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个部分,其对规模因素的考虑也是通过上述两个部分来体现的。在定量评价(权重75%)部分,不同规模的企业按照各自所对应的标准值(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三种)来确定各项财务指标的得分。得分的高低取决于企业所在规模分组中的相对地位,这样会使得不同规模企业的得分缺少可比性。
5.缺少对区域因素的考虑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评级系统均缺少对区域因素的考虑,造成不同地区同样评级企业之间的违约概率存在较大差异,同一类别贷款的违约损失率存在很大差异。
四、改进的建议
1.通过科学的客户分组完善客户评级体系
国有商业银行应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做法,并结合国内实际,在分类前首先对客户进行分组,在分组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选择不同的模型和方法进行分类。只有客户分类准确性提高了,建立在客户分类基础之上的贷款分类才可能准确。
2.将行业因素的影响科学地反映到贷款分类中去
行业风险和客户在行业中相对于竞争者的地位对债务人的信用质量有很大影响。建议将行业因素的影响科学地反映到贷款分类中去。首先根据一定标准(如盈利和增长、稳定性和外部环境等)将不同行业分为低风险行业、中等风险行业以及高风险行业;然后,根据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将企业划分为四类:产品领先者、重要的国内或地区市场竞争者、中下层的竞争者和弱竞争者;最后对客户分类进行调整,一般处于低风险甚至中等风险行业中的高端客户将不被降级,高风险行业中的低端客户一般属于问题贷款类别,其他根据情况对分类进行适当调整。
3.重视规模因素对客户评级的作用
规模因素是衡量企业风险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规模较大的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强,规模较小的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一些国际性大银行在对客户进行评级时,规模因素通常是作为一项单独的因素,赋予了较高的权重。建议国内商业银行在对客户进行评级时参照国际大银行的做法,将规模因素作为一项单独的因素,赋予合理的权重。
4.将区域因素的影响反映到贷款分类中去
鉴于中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环境、法制环境等方面差距较大,而上述因素对企业的违约概率以及违约损失率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建议在评级及分类时选择适当的指标将区域因素考虑到评级和分类中去,以准确反映企业的违约概率以及贷款的违约损失率,保证同一评级客户在不同地区违约概率的一致性,同一分类贷款在不同地区的违约损失率的一致性。
5.加快国别风险的研究,建立国别风险评价体系
篇6
目前,这一理念刚被引入中国,国内公司很少有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实施方案。但是由于利益的驱动和外部政策环境的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将是企业改革的大势所趋,同时很多社会教育研究机构已经对它显示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关注,理论界、实践界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探讨也日趋深入。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HumanResourcesOutsourcing)是指将原来由企业人力资源部承担的一些重复的、事务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包括人员招聘、工资发放、薪酬方案设计、福利保险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等,通过签订合同委托给专业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并以此降低成本,从而使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够集中精力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和政策的一种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从事务性工作走向战略性规划的转变。企业通过将其部分事务性工作外包出去,让人力资源部的员工从繁重的、低层次、重复性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比较重要的战略性工作,如企业人力资源的长期规划、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使企业留下自己最擅长的核心业务,从而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有效控制和降低运营成本,实现一流的高效运作和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优势通过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基本上可以分为作业性管理工作和战略性管理工作两方面。前者主要包括选拔招聘、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等行政性和总务性的工作,后者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组织发展规划等具有相当前瞻性的工作。企业要想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从繁琐的事务性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把精力集中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规划职能上,进而才能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2可以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提高经营绩效。企业经营的目标是尽可能地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企业不用再花费较大精力维护先进繁杂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避免了企业内部过高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另外,企业从专业人力资源服务公司那里获取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和高质量的服务,远比企业自身拥有庞大繁杂的人事管理队伍更能节约成本。因此,经营成本会全面下降,经营绩效就相对提高。
3有利于留住优秀员工。核心员工对于企业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核心员工的满意度问题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留住核心员工是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优秀的外包公司通常拥有人力资源管理备方面的专家,这些外部工作者了解员工的需求,能够提高员工的综合满意度,员工流失率就会下降。
4有助于企业建立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当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无力、不擅长或不便开展某方面业务时,将任务外包给专业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或顾问人员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专业公司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健全清晰的工作说明书和岗位规范,将员工考核记录及时归档,管理员工进出记录,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5可以满足企业流程重组的需要。企业间的合并与收购,是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当两个企业合并重组开始时,很多信息是不可透漏给对方的,需要第三方来做资料的收集。并提供专业意见。在此过程中,双方员工的薪酬、福利等整合工作会很复杂,若托付给专业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来做,就相对容易得多,也易于为各方所接受。
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弊端
虽然很多企业有着强烈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需求,但就实践来看,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活动的开展总是不尽人意。这是因为新生事物的出现总是伴随着一些弊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性问题。人力资源外包的安全性涉及商业机密、互联网和内部网运行的可靠性等问题,其突出表现在:(1)在长期的合作中,外包机构掌握了企业大量的信息和机密,也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去规范外包行业的运作,很可能使企业受到牵制,使企业不能自由选择服务商;(2)外包商从业人员素质和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一些非法经营的中介机构违规经营,使外包商的诚信度大打折扣;(3)目前我国外包服务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外包管理使企业面临较大的安全风险。
2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外包过程中,由于企业不可能完全清楚外包服务商实际的工作能力、执行受托工作的尽力程度或外包商隐瞒了部分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企业是不利的。此外,外包商在有契约保障的情况下,可能采取一些不利于外包企业的行为,如外包业务不及时、外包质量降低或者潜在费用增加等,从而损害企业的利益。
3员工利益的冲突。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会使企业原先的管理流程、职责分配等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员工由此产生的几种顾虑和猜疑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的工作情绪,导致新一轮矛盾的加剧和内部冲突,不利于企业各部门开展业务,使得企业的经营效率下降。另外,企业内部员工和外部人才的平衡问题也值得考虑。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利用外部人才来承担企业人力资源部的部分职能,在外包的同时,若忽视了内部员工的作用,则会挫伤他们的工作热情,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
4跨文化沟通的风险。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但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人力资源外包一定程度上更是企业与外包商之间的一种合作行为,合作过程中必然存在不同企业文化的融合问题,包括各自的企业理念、员工价值观、行为规范等。若外包商在提供服务时不能很好地适应客户企业的文化、为客户企业量身打造管理服务,则会造成服务质量与效率的下降,引起企业员工的不满。
除上面提到的风险外,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时,也容易产生人力资源管理机会丧失、企业对外包商的可控性差、企业与外包商关系的处理等问题。
总结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能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但决策的失误将可能导致企业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丧失。本文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存在的优势和弊端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评论,有助于企业客观认识外包服务并依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做出是否外包的决定。若要进一步在企业内实施,还需深入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所应具备的条件和采取的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周保充,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09。
郭彩云、刘志强、刘兵,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8(10)。
刘静、胡星、曾超,人力资源外包管理的演进、效应及实施策略[J],生产力研究,2008(17)。
篇7
1.1对旅游业与饭店业经营特点的认识:我国饭店认识不足,外国饭店认识深刻
我们先来考察我国国际旅游业和饭店业与世界国际旅游业与饭店业经营收入的差距。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01年,全球的国际旅游人次为6.93亿,国际旅游收入为4620亿美元,平均每天的国际旅游收入是13亿美元,平均每一国际旅游人次提供的收入为670美元。据我国国家旅游局统计,2001年,我国旅游外汇收入为178亿美元,假定全部算为由我国入境过夜旅游者提供的收入,即其他入境旅游者的收入贡献不计,那么,当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为3316.67万人次,即平均每一入境过夜旅游人次提供的收入为536美元,离国际平均水平的差额为134美元。又如,上海2001年1月到10月酒店的平均房价是:二星为22.94美元,三星为25.35美元,四星为52.17美元,五星为106.59美元。同期美国饭店的平均房价是:二星为46.10美元,三星为69.5美元,四星为95美元,五星为144.44美元。
显然,上海饭店与美国同等级饭店房价相差至少25美元以上。原因是什么呢?主要原因是我们对旅游业与饭店业经营特点认识不足,影响了我们的经营管理质量与对旅游饭店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创造及收入提高。
那么,旅游业与饭店业经营的特点是什么呢?它们整体上属于创造顾客愉悦经历的体验经济。体验经济创造价值的特点是:像迪斯尼乐园那样,以设施、设备与环境为道具与舞台,以员工的接待、服务与娱乐活动的介绍及表演为节目,使顾客融入其中,充满着感性的力量,给顾客带来愉悦的体验。体验经济本质上是满足个人心灵与情感需要的一种活动,它的价值是当一位顾客的情绪、体力、智力与精神达到某一状态时,在他的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因此,饭店的经理与员工不仅仅是客房、餐饮、会议厅与健身房的提供者,而且是这种美好感觉的策划者与创造者。目前,我国饭店集团对旅游业与饭店业经营特点的认识大多数仍停留在服务业上,即一般用餐、开会、过夜等服务问题的解决上。要上升到体验经济的高度即突出顾客的美好感受来对饭店产品与服务进行管理,关键是要培育全体员工具有一种充满人情味的服务精神。
1.2对饭店经营管理人才选择:我国饭店受本单位局限,外国饭店则在全世界寻觅
成功的饭店集团往往是著名的国际跨国公司,它们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具有国际经验的职业经理。另外,由于饭店的顾客来自于世界各地,这样对前台员工的外语与文化素养的要求就很高。因此,我国饭店集团挑选经营管理人才,不应该受到本集团范围的限制,特别是在挑选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时。同时,我们要努力培育全国的饭店职业经理人市场。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我国饭店集团要进入世界发达国家的客源市场,在全世界挑选或培养具有国际化才能的经理人将是一项关系到事业成败的重大工程。因为发达国家顾客的收入、文化与需求状况与我国本地顾客的差别很大。如据美国花旗银行调查,我国大陆每月人均收入为100美元,我国台湾地区为1200美元,我国香港地区为1300美元,新加坡为1500美元,韩国为1700美元,美国为2400美元。如果我国饭店集团没有了解发达国家客源市场运作方式的优秀人才,就很难进入发达国家的高质量市场。
这方面需要树立一种新的资本观念。饭店的经营管理需要物质资本如建筑物和计算机,需要货币资本如购买原材料与发工资的流动资金,也需要社会资本如客户资源与一个国家的良好的管理状况,更需要人力资本,即创造性地组合使用上述各类资本创造出饭店产品与服务最大增加价值的人。
1.3饭店营销网络建设:我国饭店薄弱,外国饭店强化
历史上,我国饭店集团比较注意内部服务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在市场营销方面往往采用简单的人员促销方式,如开展情人节、圣诞节与会展的促销活动等。而外国饭店集团则注重运用“顾客印象占有率顾客市场占有率顾客心灵占有率”的顾客创造规律,编织起强大的营销网络,积累大量的忠诚的客户群体。2中方饭店营销管理对策研究
2.1不断了解顾客需要,创造顾客满意
顾客的需要是多样化的,是较难理解的,因为顾客并不会将他的需要明确告诉饭店,这只能是顾客缺乏消费经验,不善或不便表述,如:顾客向旅行社表明需要预订一间五星级饭店的客房,这是他用语言表明的需要,而他真正的需要是因为他有能力支付五星级饭店的房间费用,选择五星级是其身份的象征,顾客往往有未表明的需要,此例是他期望入住五星级饭店必然可以得到优质的服务,这可以减少他的时间花费,精力消耗和购买风险,同时顾客还希望得到令人愉悦的感官享受,如:饭店里有室内旅游池要以休闲娱乐,晚上可以在酒吧和善解人意的服务员聊天等,顾客还可要有一些不愿言明的需要。如:入住饭店可以获取积分奖励,方便与某人约会等,所以饭店营销应当着力于不断研究顾客的需求,开发能够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创造特色,要设法做得比同档竞争对手更加出色,这样才能长久吸收顾客,对饭店营销管理来讲获得顾客满意是十分重要的,设想营销人员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招来顾客,而饭店却因为服务问题造成顾客的不断流失,一锤子买卖必将使饭店走向衰退,因为招来顾客越多,流失也越快。
有研究表明:吸引一位新顾客比保持老顾客常常要多花5倍的成本,要使顾客不流失,关键是顾客满意,因为一位满意的顾客会:(1)光临次数更多,对饭店忠诚度高;(2)愿意购买饭店推荐的新产品;(3)主动向周围的人说饭店的好话,帮助饭店介绍其他客人;(4)忽视竞争饭店的广告,对价格不敏感;(5)像老朋友一样乐意给饭店一些好的建议;(6)与新顾客相比,降低了营销的费用和服务成本。
顾客是最好的老师,饭店营销者要不断地主动收集顾客的意见与建议,因为一般情况下,顾客是不会主动诉说的,顾客往往只有在十分满意或十分气愤的情况下才会表扬或投诉饭店。所以,营销管理者要设法通过多种渠道,调查和预测顾客的需求,获取顾客的反馈。如:顾客办理退房手续时,请顾客填写意见表,可以设立互动式的网站与顾客进行交流。宾客关系经理主动拜访住店顾客;销售人员跟踪服务等。
顾客满意是饭店赖以生存的基础。营销管理者要统计顾客满意情况,测算顾客满意率,同时要将本酒店的顾客满意率与竞争对手相比较。只有保持较高的顾客满意率,饭店才能获得满意的收益,才能保持长期发展的后劲。
2.2加强协调,创造很好的营销氛围
篇8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经贸发展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外经贸发展有利有弊,总体来说,人民币年3%左右的小幅升值对中国外经贸整体发展的影响并不大,近两年的进出口增长形势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1.人民币升值对外经贸发展的正面效应
第一,有利于出口结构的改善,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人民币升值将激励出口企业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附加价值,而不是低价竞销占领市场。一些只靠低成本竞争,技术含量低,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可能因为人民币升值被挤出市场。
第二,有利于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沿海地区投资成本升高以后,一些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有相当一部分可能会转向内陆城市和地区发展。内陆地区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近年来已经有了显著改善,完全可以承接这种产业转移。而这又必将促进中西部地区就业和经济增长。
第三,有利于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人民币升值可以使以人民币表示的我国稀缺的进口技术、设备、资本品及中间产品价格下降。在钢铁、石油等价格上涨10%的情况下,如果人民币升值10%就可以抵消这个上涨。消费者的实际财富和购买力因进口品价格下降而扩大。
第四,有利于加大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步伐。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的成本下降,这使得他们能以较低的成本“走出去”,充分利用全球资源,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建立全球性的生产、营销网络。这有利于造就出中国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长虹、海尔近年来纷纷加大了在海外建厂的速度,其中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就是人民币汇率问题。
第五,有利于缓解贸易摩擦压力。低价竞销和出口受到抑制,放慢出口,增加进口,有利于减弱我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势头,减少一些贸易伙伴对我进行保护主义贸易攻击的借口,创造和保持更加平稳的贸易环境。
2.人民币升值对外经贸发展的负面效应
第一,削弱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导致中国出口减少及相当一些劳动密集型出口生产企业陷入困境,严重影响我国的就业及经济增长,并进而会对全球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人民币升值将使外商在中国进行直接投资的成本上升,在周边地区存在着引资竞争的形势下,这很可能导致我国引进、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减少,也会影响到国内的就业和经济增长。
第三,人民币升值如果大幅升值,有可能断送某些领域的工业化,造成大量资金不合理外流,重蹈日元升值的覆辙。
第四,汇率波动幅度过大会造成不稳定的预期,影响投资者信心,增加企业经营成本。
二、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企业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不同进口行业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我国进口依存度较高的行业主要有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造纸、钢铁石化、航空、交通、电力设备等,人民币升值将使大宗交易的进口成本降低,进而改善相关行业的盈利状况,这对我国经济建设是一个重大利好。人民币升值会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因而将对进口替代性行业和国内同类产品带来冲击,尤其是那些在质量、品牌、技术含量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距离的产品,将影响其市场价格和市场份额,导致其盈利状况恶化。此类行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由于人民币升值,老百姓能用同样的钱购买更多的东西和服务,使老百姓分享更便宜的出国旅行和进口车、珠宝、手表、电子产品等高档消费品,这对上述高档消费品的进口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对国内相关产品的生产商来说,是一个利空。对于那些使用了国外贷款来进行技术改造的企业如航空公司来说,人民币升值后债务由以外币计价折算成以人民币计价后将有所下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外债还本付息的压力。
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导向型行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出口价格的相对提高,意味着中国产品在国外价格竞争力的下降,而价格优势正是中国制造的真正生命力。另外,出口企业还会遭受出口收入转化成人民币时的汇兑损失,以及由于出口量减少造成的损失。而且,人民币升值会导致人工费用等生产成本增长故对出口贸易依存度大的行业的短期冲击将难以避免,尤其将严重影响那些以低价格取胜、科技含量较低的产品出口。由于出口价格弹性的不同,人民币升值对不同行业出口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有差异。我国的出口型行业主要有纺织服装,化工,电子机械制造等行业。中国纺织服装业出口依存度50%左右,且附加值低,主要以价格为竞争手段,出口价格弹性较低,降价空间很小。因此,人民币升值后,将大大削弱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力。据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行业的利润率将下降3.19%、2.27%和6.18%。如果人民币升值3%,可能会抹平国内纺织服装业的平均利润水平。中国家电产品以低成本而在国际市场获得相对比较优势,出口已经成为拉动家电行业增长的重要力量,故出口增长形势对家电行业的整体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人民币升值2%将造成家电出口中8%左右的利润损失,影响家电工业总产值增速下降3个百分点。人民币升值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出口损失将超过20亿美元,工业总产值增速因此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对其他行业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事实上,根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7.3%,位于世界第三位,也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的最高排名;即使是在升值影响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上,2006年1-7月出口额为778.04亿美元,同比上涨23.92%。2006年8月海关统计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为188亿美元,全年为1019亿美元。而当时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价涨幅已经达到3.8%。这一数据说明,从人民币升值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并没有出现疲软。
三、应对人民币升值影响的政策和措施
政府与企业应共同配合,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和企业效益的提升。
政府要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各项对外贸易,在WTO规则准许的范围内辅之以多种经济政策。如运用计划、税收、价格、财政、信贷、利率等各种经济杠杆,通过经济、法律、行政各种手段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例如,通过关税政策、配额政策,使应该受促进的产品出口得到更多的保护和鼓励,而应该抑制的产品(非必需品)的进口受到更严格的管理和限制。利用WTO相关政策,在WTO协议允许的范围内给予相关的产品出口补贴或者提高出口退税额以提高这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弥补人民币升值所致的外贸行业收入的减少。从而达到既优化产品进出口结构,改善贸易收支,又达到减少汇率变动带来的通货膨胀效应的目的。
外贸企业应深入研究、积极调整,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升值压力,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1.外贸企业要重视人民币升值问题,加强汇率机制研究。企业要把应对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作为经营管理的一项关键举措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尤其要关注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币种的汇价变动情况,深入研究人民币升值对本企业出口产品的影响程度,努力增强应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一,出口企业要树立正确的防范汇率风险的理念,以保值而非投机的心态对待汇率风险管理,并树立风险管理的成本意识。
第二,出口企业要树立市场风险意识,培养财务人员对市场风险的敏感度和把握能力。财务人员必须明白每笔业务面临什么样的风险,应该找谁去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出口企业应该将风险成本打入业务预算,如出口谈判时使用远期汇率而非即期汇率核算成本。
第四,出口企业应加强与银行的合作,依托银行专业的财务顾问和理财顾问来化解和规避市场风险,因为企业的核心应该是发展业务,而不是汇率走势分析,应善用银行的服务和产品。
2.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是应对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根本之策。在人民币升值、出口价格优势弱化的背景下,出口企业特别是生产型出口企业要加大技改投入,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减少价低利薄的低档次产品出口,扩大质量效益好和自有品牌的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综合竞争力。
3.走差异化品牌化之路。我国很多企业缺乏长远品牌规划。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企业面临的是与世界品牌竞争的市场。企业要尽快提高出口产品档次,提升产品的品牌内涵和设计能力,创建出口产品品牌优势,走高端名牌之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国外频繁以反倾销、特保等措施来给中国企业施压。从长远来看,中国制造业只有提高自有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这样即使人民币升值到100元兑6美元,企业的竞争力将依然存在,就像目前的三星、索尼一样。
4.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巩固欧盟、美国、日本以及中国香港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着力开拓南美、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东欧、俄罗斯等新兴出口市场,防范单一市场的不稳定风险。中东、欧洲地区的消费者消费能力强,对价格不是很敏感,企业应积极向这些地区推出优质优价的产品。同时要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政策规定,尽量选择多币种进行结算,规避单一货币的升贬值风险。
5.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是进出口相结合的业务,进口一般占到出口的30%~70%,进口用汇可相应抵消出口收汇的人民币之损失,并且人民币升值以后,部分产品的料件进口价格已低于国内市场价格。因此,外贸企业应努力把握机遇,充分发挥承接产业转移的地缘优势以及劳动力成本优势,生产型企业通过加大料件进口,外贸公司通过委托加工的方式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扩大进出口规模。
6.加强成本和费用管理。外贸企业要切实加强采购、生产、销售、储存、资金运筹等各个环节的成本和费用管理,充分挖掘内部潜力,降低成本和费用开支,做好“节流”,间接扩大产品利润空间,增强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7.加快出口变现,减少应收账款占用。外贸企业出口成交后,要加速单据流转,争取在第一时间内回笼有关出口单据,积极采取票据押汇、保理等方式,使在手票据及时结汇变现,力争出口额的一半以上运用这种方式实现货款变现。企业要多开展出口回收快的业务,适当控制出口回收期限长的业务,同时,要加大应收外汇账款催收力度,缩短结汇期限,尽快回笼货款,减少在途资金占用。
8.增加外汇负债,平衡外汇收支。外贸企业要通过申请外汇贷款,将人民币贷款置换为外汇贷款,延缓进口付汇等方式,适当增加外汇负债,抵消外汇资产的贬值风险。要充分利用现汇账户,衔接好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减少结售汇之间的手续费支出。
9.利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目前国内企业可以使用的汇率避险工具主要有人民币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交易、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权、掉期交易、出口押汇、福费廷及结构性存款等。企业应充分了解这些业务的功能.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与期望回报率对各种产品进行选择,注意选择合适的交易时机,通过外汇投资实现保值增值。
10.采取更有利的结算方式和币种
(1)出口业务尽量采用即期结算方式,如即期L/C或D/P,如果采用T/T方式结算的,应尽量提高预收款比例。而进口业务应尽量采用远期结算方式。
(2)逐步改变目前出口贸易中以美元为主要结算币种,灵活选择其他非美元硬通货币种进行结算;而对于进口贸易,继续选择美元为结算币种,不失为比较明智的选择。
11.通过提高出口报价、压低采购价格向客户或供货商转嫁或共同分担汇兑损失风险。
(1)对于自营出口业务,外贸企业应根据新的汇率调整出口报价,尽快加强与外商沟通,并做好与供货商的沟通,订立新的协议,在商业合同中,要考虑人民币升值的趋势。
(2)对于出口业务,改变按固定换汇成本结算的方式,应与委托方签订新的出口协议,明确按固定费率收取费,从而规避汇率风险。
12.政策上支持进口。在防范进口风险的前提下,大力开展进口业务,对冲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业务的不利影响。对于委托进口业务,在合约中,应明确按实际支付国外供货商货款的付款日的汇率与委托方结算,这样除了可获得费收益外,由于人民币升值,还可以获得因进口押汇而“推迟付汇”产生的汇兑收益。
13.综合运筹外汇现汇账户。衔接好出口收汇和进口用汇,减少外汇资金占用,减少汇差损失和手续费开支。
另外还可运用和保险公司签定汇率风险保险合同等方法。面对人民币升值的新形势,外贸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地组合运用以上策略,避免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宏观经济和外贸企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政府部门需加强宏观调控,为外贸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外贸企业则应主动面对挑战,根据自身不同情况,从不同角度主动及时进行调整,把握机遇,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在当前人民币汇率升值以及进一步持续升值的预期下,稳步发展,实现企业经营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旭伟,曾秋根.人民币汇率挑战与变革选择[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篇9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有三十年,根据积极、合理、有效的利用外资的方针政策,截至2006年底,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854亿美元。
我国外债主要是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提供的贷款。这部分资金具有贷款期限长、贷款利率低等优点,深受企业的欢迎。在实际运作中,该部分外债真正承贷及还贷的主体是国内企业。一旦企业出现偿债能力的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将其转嫁给国内金融机构和国家财政,从而影响国家总体外债安全。
如北京奥林匹克饭店、中德合资武汉长江啤酒有限公司等均是因本币大幅贬值造成企业无力偿还债务而倒闭的。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对外币贷款的风险管理认识程度不够,对汇率风险的规避意识淡薄,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极不成熟,急切需要外债风险管理方面的理论指导与实务方面的经验。
二、现状考察
外债风险不仅从宏观上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的稳定和信用,而且从微观上影响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目前,我国外币贷款使用企业已经开始关注风险管理问题,并着手使用一些基本的衍生工具来管理外汇贷款风险。然而在实际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例如,债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重筹资,轻还贷”和“圈钱”思想盛行;国有企业体制性缺陷造成管理者缺少长远的规划或者具体操作的随意性;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不能准确把握汇率和利率市场变动情况、熟知各种金融工具应用的专业人才;缺乏合理的外债风险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和相应的风险管理工具等等。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金融系统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改革一年后,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从8.27元人民币/美元上涨至接近8元人民币/美元,年变动幅度达到3.3%。
由于人民币兑换美元、欧元及日元等主要货币每年都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汇率风险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外币贷款过程中值得高度重视的一个风险来源。
三、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企业经营收入货币与外债债务偿还支出货币的币种不匹配,在外债债务未清偿前,因汇率变动而产生偿债成本增加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收入货币贬值或支出货币升值导致借用外债单位的偿债成本上升。
目前我国企业外债汇率风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使得人民币汇率的波幅趋大趋频,整体汇率风险增加。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直接后果就是较大幅度的升值。至2008年1月3日,人民币汇率已经达到7.27元人民币兑1美元,升值幅度达到12%。
同时,市场化后的人民币汇率更容易受到国际、国内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波动的频率、幅度将进一步扩大,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从而使外债债务的整体汇率风险有所加大。
其二,日元和欧元债务潜在风险大。日元和欧元一直是汇率波动较频,波幅较大的币种,欧元从2002年至2006年7月,兑换美元波幅达到60%以上。如果持有这两种货币债务的单位而不对其日元和欧元债务进行风险管理,未来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很大,并有可能超出债务单位所能承受范围,导致偿债危机,严重的将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相对于固定汇率制度而言,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波动幅度要大得多,因此对外币贷款企业带来的风险也增加了许多。而目前外汇市场汇率波动的特点是汇率走向更加无序化,影响汇率变动的短期因素更加令人难以捉摸,凸显汇率风险管理的日益重要。
汇率风险一般包括本币、外币和时间三个因素。在企业偿还外币贷款过程中,均需要以本币兑换成所需偿还的外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本息的偿还。在这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本币与外币的兑换比例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发生汇率风险。
外币贷款的时间结构对汇率风险的大小具有直接影响。时间越长,则在此期间汇率波动的可能性就越大,汇率风险相对就越小;时间越短,在此期间内汇率波动的可能性就越小,汇率风险相对就越小。我国企业在外币贷款偿还过程中,由于产生收益的是人民币,而需要偿还的贷款都为日元、美元、欧元等外币,因此,这是一种典型的“货币错配现象”,收益与债务的不匹配给外汇贷款债务人平添了一层汇率风险。
根据外汇风险的作用对象及表现形式,通常将汇率风险分为交易风险、经济风险、折算风险及国家风险。
将汇率风险进行分类,有利于确定风险管理应采用的最有效的方法。
对使用外币贷款的企业而言,其还债过程中所面临的汇率风险是具有双面性的。由于汇率未来变动的方向、时间以及规模的不确定性,汇率的波动既可能减小企业的偿债成本,也可能增加企业的偿债成本,使企业遭受损失。如果汇率的波动方向是不利的,企业的收入货币本币相对于所借外币贬值,则企业的外币借款成本上升,企业遭遇损失。反之,如果汇率的波动方向是有利的,企业的收入货币本币相对于所借外币升值,则企业的外币借款成本下降,企业获利。
四、风险计量
准确度量外债项目所面临的汇率风险是企业管理层进行风险决策的必要前提。企业在进行外汇债务风险计量时可采用情景分析、压力测试、敏感性分析和在险价值四种常用的方法。通过该四种计量方式计算,一般可以满足企业财务从不同角度和侧重对风险的认识和分析。
(一)情景分析
情景分析是当市场风险监控人员预测会发生影响市场的重大事件时,就多个风险因素建立较为全面的模拟环境,应用于当前的头寸,以测算可能发生的盈亏的一种风险管理手段。在外债风险管理中,企业根据专业金融机构对汇率和利率走势的分析判断,分析企业外债风险。
情景分析为管理层更好地应付市场变化提供了有利的信息,是一种策略分析技术,可用来评估在发生各种不同事件的情形下,对企业外债的影响。
进行情景分析的关键首先在于对情景的合理设定;其次是对设定情景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及由此对事态在给定时间内可能发展的严重程度和投资组合因此而可能遭受的损失进行合理的预测;最后得出情景分析报告。
情景分析方法简单、直观,但存在对汇率和利率走势分析主观判断的成分较大的问题。
(二)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是指将整个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置于某一特定的极端市场情况之下测定债务风险程度的一种方法。
在压力测试中,由测试者主观决定其测试的市场变量及其变动幅度,变量变化的幅度可以被确定为任意的大小,而且测试者一旦确定了测试变量,就假设了测试变量与市场其他变量的相关性为零,不用再担心测试变量与其他市场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它不需要探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需要复杂的数学计算,所以比较适合债务风险的定性认识和一般流。
压力测试可以模拟市场任何因素的变动幅度,从而计算出企业外债的极限风险。
压力测试理论上并不复杂,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市场变量相关性和测试变量的选择问题。压力测试的一个重要假设是所选测试变量与市场其他变量的相关
性为零。因此,变量的选择要考虑其是否真正独立于其它变量,是否有必要将一组变量作为测试变量,或进行二维联合测试。其次需要对分析的前提条件重新确认。进行压力测试,某一或某些市场因素的异常或极端的变化可能会使得风险分析的前提条件发生变化。某种在正常市场状态下有效运行的基本模型,在市场危机时可能也会失效。
每次压力测试只能说明事件的影响程度,却并不能说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与情景分析相比,压力测试只是对组合短期风险状况的一种衡量,可以说只是风险管理中一种战术性的方法,而情景分析则注重比较全面和长远的投资环境的变化,因而可以说是一种战略性的风险管理方法。
(三)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是指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单个市场风险要素的变化可能会对外债偿还成本造成的影响,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敏感性分析首先需要风险管理者确定影响企业外债成本的主要变量;然后通过计算显示债务成本对各变量的敏感性。对于不同敏感程度的因素,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
敏感性分析计算简单且便于理解,在市场风险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分析的局限性在于它只能判断出外债偿还成本对风险因素的敏感程度,但不能反映不确定因素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以及在各种可能情况下对偿还成本的影响程度。因此,在使用敏感性分析时要注意其适用范围,实务分析中一般结合VaR进行分析。
(四)在险价值(ValueatRisk)
在险价值就是在一定的持有期和一定的置信区间内,一个投资组合最大的潜在损失是多少。VaR是一种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来评价风险的方法,它可以使投资人既知道潜在损失的金额,又知道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VaR风险衡量方法适用面较广,适用于综合衡量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在内的各种市场风险。
在企业外债风险计算中多用历史交易资料模拟法,即根据历史的统计数据,计算出未来可能的汇率和利率分布,从而进一步计算债务风险暴露在一定概率范围内发生的最大损失。
历史模拟法是一种非参数方法,可以有效处理非对称和后尾问题,诸如非线性、市场大幅波动等情况,以便捕捉各种风险。但是,该方法计算出的VaR波动性较大,存在严重滞后而导致VaR的高估等风险。
虽然风险值评估法是公认的风险管理有效的计量工具,但也存在若干局限,主要体现在:
首先,该方法不能涵盖价格剧烈波动等突发性小概率事件,无法应对市场出现的极端情况,但往往正是这些事件给银行的安全造成最大的威胁。
其次,存在头寸规模的影响问题。在外债项目的VaR计算过程中,没有考虑头寸规模或大小对市场汇率和利率的报价的影响。但是实际情况中,不同规模的头寸在交易时价格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债权方可利用VaR模型进行风险测算和规避。而对于获取外币贷款的债务方,也可利用相关计量测试,分析该项目的风险得失,更为今后的财务策划提供实用的借鉴经验。
总体而言,各种风险计量的方法受到自身的条件影响,其应用范围、场合将受到一定的限制。
情景分析从更广泛的视野,更长远的时间范围来考察金融机构或投资组合的风险问题。这种具有战略高度的分析可以弥补VaR和压力测试只注重短期情况分析的不足。因此,情景分析应与VaR和压力测试结合起来,使得风险管理更加完善。
当单个模型的分析方法种类较多时,不同分析方法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如在险价值分析中,可以采用历史分析法、蒙特卡罗模拟法等手段进行分析,得到不同的结果。究竟采用何种手段,该种手段风险分析的方法是否正确都是较难确定的问题。
五、结束语
由于我国对外币贷款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较晚,相应的管理体系不成熟、不健全。企业普遍存在金融风险管理的防范意识薄弱,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人才等问题。而在实际经营中,尤其在铁路、公路的外币贷款建设中,有些必须是通过将盈利所得的人民币兑换成相应的外币(美元、日元、欧元等),然后进行外债的偿还。在还债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外币贷款的价值会因为相应货币汇率的波动而变化。因此,利用何种工具对面临的风险进行计量是企业经营中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通过对企业外币贷款的汇率风险的分析,笔者选择了四种风险计量方法,对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进行测算,为企业外币贷款金融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在具体实践中,笔者建议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衡量企业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选择相应的风险规避方式和手段,以更好地面对企业经营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篇10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某些所谓的出口额、创汇额等政绩,对一些出口企业的放纵和疏于监管,也有意无意地助长了忽视民工权益的现象。对民工权益的冷漠,导致我国民工的生存状况和生活状况日益恶劣。我国民工干的是最累、最脏的活,拿的是与付出极不相称的少得可怜的工资,居住条件也很恶劣。
我国的很多产品之所以具有竞争优势很多是人为地通过降低劳动力成本取得的。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正遭到来自外企和私企的掠夺性开采。目前,我国劳动者的平均工资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沿海地区,民工工资二十多年来,上涨幅度很小。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所做的调查,12年来,珠三角地区民工工资只上涨了68元。沿海地区很多地方财税每年增幅达30%以上,而从事生产的大量民工工资二十几年无多大变动。这种不正常状况直接反映了民工的权益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
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这种忽视劳工权益的不正常现象,必须得以正视和根除。2004年夏,南方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正是农民工对这种不公正待遇的无声反抗,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出现“民工荒”,这不能不让企业主惊醒。企业也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贸易摩擦频繁
我国现行的外贸增长以数量增长为主。这种建立在数量扩张基础上的外贸增长,通过较低的价格竞争,使我国的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不断增加,且又由于出口地相对集中,规模较大,导致了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的贸易不平衡日益加剧。为扭转贸易逆差,这些国家以种种理由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限制,最终导致我国与别国的贸易摩擦急剧增加,这一倾向在入世后更加明显。据商务部统计,自我国加入WTO至2004年底,共有28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调查共184起,涉及金额43.4亿美元,其中,反倾销案件142起,涉案金额35.7亿美元;反补贴案件3起,涉案金额4543.2万美元;保障措施案件11起,涉案金额3.3亿美元。共有26个国家(地区)发起了177起针对或涉及我国产品的反倾销。而2004年俄罗斯、西班牙等国爆发的抢夺和焚烧我国商品,冲抢我国商品的恶性暴力事件,更是将贸易摩擦推向高峰。
目前,国外对我国的贸易摩擦涉及的行业和产品呈现多元化格局。对外贸易摩擦还呈现出从贸易领域向投资、金融、汇率等领域延伸的趋势;另外,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反倾销也日益增多。
国外这些阻碍正常贸易活动的实施,已对我国许多产品的出口产生了不良影响,很多产品被逐出进口国市场,不仅使涉案企业遭殃,危及职工就业,而且还使关联产业受到严重冲击。
我国出口廉价的商品,建立在对环境、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受益了国外厂商和消费者,却反而背上了向他国倾销的“黑锅”,成了扰乱别国市场的“元凶”,这不能不让国人深思和感悟。
加工贸易技术含量低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逐年发展,而且发展迅猛。到九十年代,已逐步取代一般贸易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55%,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环节,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由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特点,其与国内经济的联系不紧密,出口结构升级对国内企业带动作用小,出口结构升级变化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作用的影响有限。由于加工贸易产品附加值低,出口获得的贸易收益,国内部分获得的贸易利益有限,只能赚取少量的加工费和税收,大部分贸易利润为外企所获得。
虽然加工贸易能发挥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若不抓紧时间实现加工贸易由外资企业向国内民营企业转移,由成品组装向上游零部件和服务产业的转变,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比率,则只能是为人做嫁衣,不利于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出口商品品牌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本土企业自制品牌出口所占比例不到10%,能称得上名牌的更是少之又少。2003年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中,我国只有海尔入选。我国出口企业500强中,34个名牌企业的出口额仅占6%,远远低于国际上50%的水平。我国大量的外贸产品是贴牌产品,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方面,拥有自己的专利产品和品牌的份额不大。国内许多所谓的高科技企业,其实只是加工组装企业,大量的核心技术都为“三资”企业所拥有,大部分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都要从国外进口,例如,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据科技部的一项调查,2004年全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中外资企业的总额达3200多亿美元,分别是全国进出口总额的90%和57%。
在国际贸易中,我国总体上还处于加工制造这一低端增值环节;以品牌为标志的研发、设计、营销等高端增值环节主要掌握在外方手中。一个品牌弱国,不可能是一个贸易强国。因此,大力推行出口品牌战略,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自主出口品牌,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出口效益低
我国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长。这种出口数量扩张,增量不增价的特征,在我国极具出口竞争优势的纺织业中尤为明显。由于我国出口的产品档次较低,而低档产品的国际市场容量有限,过度的出口扩张,必然导致同类产品的国际价格下跌。在出口数量不减少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出口效益不佳状况,出口收入的增加部分主要来源于数量的增加。
有些企业为了扩大出口,提高产品的国际占有率,不惜竞相压价,超低价出口,致使部分地区出口秩序混乱。部分出口企业当前所采用的低价竞销行为是极为有害的:一方面易使出口产品在国外遭受倾销指控和反倾销的制裁,被迫退出当地市场,从而使我国的出口市场份额萎缩;另一方面,超低价导致出口的增量不增价,必将使我国企业的出口优势,难以转化成利润优势,无法形成集约经营模式。另外,我国出口企业短期行为较严重,缺乏长期打算,一发现有新的有利可图的市场,就会蜂拥而至,最终结果不是被进口国进行反倾销,就是被当地消费者放弃。
高增长伴随高能耗
我国目前在世界上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每100万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约为世界平均值的3.4倍,是发达国家平均值的4.6倍。我国出口的商品相当一部分为高能耗、高度依赖于原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商品,这种粗放型商品出口得越多,对能源和资源消耗得就越大。而我国又是一个人均资源较少的国家,40多种大矿石基本上都处于紧缺状态,不仅如此,我国所需要的很多重要战略物质也严重不足。
由于我国粗放式的贸易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质资源的巨大消耗,在国内供应不足情况下,其直接结果是进口量过大,对世界市场的资源依赖越来越大。如原油、铁矿石、氧化铝的进口依存度分别为35%、36%、46%,镍和天然橡胶的进口依存更高达55%以上。高能耗的出口增长方式,使我国乃至世界的资源形势日趋紧张,使国际市场的资源供求矛盾更加突出。近年来,我国对石油、铁、铜、铝等资源的进口大幅增加,就已引发了国际上对我国争夺资源,推动世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指责。如美、日、法等媒体纷纷就我国进口石油等资源问题进行报道,称我国搅乱了国际商品市场,导致原油价格上涨,并促使世界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上指责的声音过多,会对我国的和平崛起十分不利,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极为不利的国际环境。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为追求招商引资,出口额、创汇额等业绩,有些地方部门和企业忽视环保,置环保要求于不顾,导致出口贸易在迅速增加的同时,也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高污染产品的出口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灾难。印染、皮革、毛皮等制品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优势产品,在国际上有一定竞争力,但同时它们也是对环境污染较大的产品。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出口创汇及巨大经济利益驱动下,大力发展这些产业,导致地区性的土壤与水污染加剧,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和居民生活,这种情况在江南部分地区尤甚。
篇11
我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较小。1999年排在世界货物贸易前6位的国家,其出口占世界的比重分别为:美国12.4%、德国9.6%、日本7.5%、法国5.3%、英国4.8%、加拿大4.2%,而我国仅为3.5%。排在世界服务贸易前6位的国家,其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分别为:美国18.8%、英国7.6%、法国5.9%、德国5.7%、意大利4.8%、日本4.5%,而我国仅为2.0%。
从进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结构看,我国出口商品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所占比重偏低。美国的机械设备出口在其全部货物出口中所占比重约为52%、德国51%、日本69%、法国43%、英国48%、意大利39%。我国机电产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比重不到40%,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产品。此外,我国的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比,也比上述国家低得多。
从资本流动情况看,我国外资流入与对外投资均小于居世界贸易前列的国家。1999年流入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2755亿美元,美国对外直接投资1509亿美元;流入英国外资821亿美元,英国对外直接投资1992亿美元;流入德国外资268亿美元,德国对外直接投资505亿美元;流入法国外资391亿美元,法国对外直接投资1079亿美元;流入荷兰外资337亿美元,荷兰对外直接投资458亿美元。而中国人均利用外资规模同上述国家相比更是相差甚远。
从贸易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看,我国与居于世界贸易前列的国家相比,还缺乏一套较为完善的经济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在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下,这些国家的关税税率都比较低,非关税措施相对透明和稳定,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本国企业受国家政策保护比较少,存亡成败主要取决于自身竞争能力。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一套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环境的企业经营机制和治理结构。
我国综合国际竞争力排位落后世界水平。从国内产业发展、国际化程度、政府管理、金融服务、基础建设状况、企业管理水平、科学与技术实力、人口素质等指标所反映的综合竞争力看,目前居于世界贸易前列的国家,其排位也都居于世界前列。而我国的综合竞争力目前仅居于世界第29位,单项排位我国际化程度排第20位、金融服务水平排第42位、基础建设状况排第40位、企业管理水平排第30位、科学技术实力排第13位、人口素质排第24位,总的看来都比较落后。
近几年我国出口增长速度有所放慢,除亚洲金融危机等外部环境影响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迄今为止我国外贸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从当前和今后发展趋势看,这样一种粗放型、数量扩张型的增长不可能长久维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是新形势下外经贸持续、健康发展的历史性课题。首先,国际间经济贸易竞争日益激烈,以廉价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出口增长更多地受到市场规模限制。在过去若干年中,我国许多出口产品成为众矢之的,遭遇到激烈竞争和反倾销威胁。因此,只有不断提升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和附加价值,才有可能保持和扩大我国的出口市场份额。其次,我国沿海地区原有的劳动力和其它要素成本低廉优势正在递减,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和资源性商品出口增长的潜力已经有限。只有加快产业技术进步,培植新的竞争优势,增加出口商品中的技术、服务含量,才能保持和强化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势头。第三,我国外经贸主体结构不够合理,国有外贸企业竞争乏力,除外商投资企业外的其他非国有企业的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只有大力推进外经贸体制改革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轨,才能优化经营主体结构,充分调动各类企业参与国际经济贸易竞争的积极性。第四,粗放型外贸增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而且今后将日益受到国际贸易中环保要求的制约。只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更多地“走出去”利用国际资源,才能缓解出口增长与环境、资源等的矛盾,实现外经贸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告别短缺经济阶段,外贸的地位、作用已不仅仅是出口创汇。进出口增长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目标相协调,使国民收入实现最大化。因此,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进出口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外贸宏观调控和管理必须以保证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为最基本要求,依靠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发挥比较优势和提高经济效益,来实现外贸的更大发展。由外经贸大国向外经贸强国转变,是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在今后5年到10年国民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推动作用的关键,也是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争取更大民族利益的需要。
中国迈向外贸强国应坚持的基本方针:实现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参与多边贸易体制与加强区域和双边经济合作并举;发展服务贸易;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
“十五”到2010年目标
着眼于今后的国际国内环境,“十五”计划期间我国外经贸发展的主要目标应当是:商品进出口继续以略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增长,结构和效益进一步改善,出口商品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显著提高;服务贸易实现较快增长,重点服务产业国际竞争力有明显增强;利用外资领域进一步扩大,项目技术水平和规模有新的提高,结构和区域分布趋于合理;对外投资稳步扩展,境外资源开发利用和加工贸易形成一定规模;经常项目收支实现大体平衡,国家外汇储备和主要外债指标保持在合理水平上。以下为“十五”期间我国外经贸发展主要指标预测:(1)商品进出口年均增长速度将在7.5%-8.5%之间,2005年进出口总额将达到6700亿—7000亿美元,其中出口将达到3400亿—3600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速度将在13%上下,2005年机电产品出口总额将达到1700亿—1800亿美元,在出口商品总额中所占比重提高到50%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长速度将在15%以上,2005年出口总额将接近700亿美元,在出口商品总额中所占比重提高到20%左右。(2)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速度将略高于“九五”期间的水平,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达到460亿—500亿美元。(3)服务贸易年均增长速度将在12%-15%之间。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年均增长速度将在15%左右,2005年营业额将达到260亿—280亿美元。
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6年—2010年)期间,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仍将努力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态势。预计到2010年,商品进出口总额将达到9000亿美元,出口将超过4500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将提高到6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提高到30%。我国在世界商品贸易中的份额将由现在的3.5%扩大到3.8%左右,商品出口在世界的排位将上升到前6位;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份额将由现在的1.8%扩大到2.0%左右,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的排位将上升到前10位;利用外资规模继续保持发展中国家第1的地位。
实现上述目标,意味着我国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人力资源优势得到较好发挥,主要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企业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将实现较快的技术进步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将获得更加坚实的基础,国家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我国开放型经济格局将基本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规则要求的外经贸管理体制逐步走向完善。对外经济贸易将更好地发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基本方针
面对21世纪世界经济贸易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为实现建设一个对外经济贸易强国的奋斗目标,我国在对外经贸工作中应当强调和坚持以下基本方针。
第一,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发展开放型经济,实现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外封闭和畏惧竞争只能导致更大差距。因此,要树立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意识,通过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外经贸发展要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适度地超前于国民经济增长,在保持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的同时,加快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
第二,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实行与跨国资本有利于我国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长期战略性合作。吸引以跨国公司为主角的外国直接投资,是发展中国家加快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必然选择。要正确地对待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跨国资本将大举进入我国这一现实,运用有效的政策和法律手段,更多更好地利用跨国公司投资的积极方面,限制其消极方面。与跨国公司建立有利于我国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长期战略性合作和共同发展关系。
第三,参与多边贸易体制与加强区域和双边经济合作几方面工作并举,互为促进和补充。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与在多边框架下加强区域和双边的经济合作,是为外经贸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重要环节。应当了解和熟悉世贸组织规则,建立有效的政策协调机制,利用世贸组织有关规则维护我国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的权益。同时,应当高度重视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区的区域和双边经贸合作,大力推进各个层次的区域经济贸易一体化。
篇12
打分卡、信用打分模型、违约模型以及KMV公司的信用经理人模型等,均属于以统计为基础的方法。为构建模型,首先要识别能够反映违约概率的财务变量,并运用历史数据估计每一个变量对违约的影响程度,即变量的系数。然后,将要考察的贷款有关数据输入模型,得出该笔贷款的违约概率,进而得出相对应的贷款等级。这些方法大多是用于一些中小客户,少数银行用于大客户。
2.有限的以专家判断为基础的方法
同上述纯粹的自动处理方法相比,有些银行的分类以统计方法为基础,但是允许分类人员对分类结果依据一些判断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具体实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首先利用打分模型得出分类结果,然后分类人员对分类结果依据一些判断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最后得出最终的分类结果;另一种是将所有要考虑的定量因素和定性因素都分别赋予一个最高的分值,用于有效地限制某一具体因素对分类结果的影响程度。
3.以专家判断为基础的方法
即依靠专家的个人判断能力对贷款进行分类.有超过一半的银行在对他们的大型客户进行分类时采用的是这种方法,另外有超过一半的银行在对他们的中小型客户进行分类时采用的也是这种方法.统计模型在这些银行里的作用差异是很大的。总之,采用这种无任何客观约束的专家判断方法,在所有情况下,评级人员在进行评级时有权偏离统计模型的评级结果。
二、花旗银行贷款分类做法
花旗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即是其内部评级系统,应当说花旗银行的内部评级系统技术领先,功能完善,不仅拥有和处理了大量的样本和数据,而且使用了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领域的先进的科研成果。正是依靠这一系统,花旗银行得以进行有效的风险分析和管理,确保其各项业务的安全、有效。
1.主要评级方法和技术
花旗银行风险评级体系由客户评级和债项评级构成。其中客户评级是通过使用验证过的统计模型(债务评级模型)、外部评级机构打分模型或主观判断方法得出的。债项评级使用客户评级结果作为起点,然后再考虑其他一些影响贷款损失的因素.
债务评级模型(DebtRatingModels)是花旗银行自有的。基于统计的信用风险模型,建立于大量的数据和经验基础之上。该模型从1990年开始使用,到目前已经过15年的检验和数据提炼,模型目标是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行业之间,在缺乏有效的资本和股票市场的情况下,在缺乏外部评级的情况下,采用一致的评级框架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在风险评估方面获得较大的一致性.通过对地区和行业违约概率及损失率的度量,把风险评级和客观的损失度量联系起来。花旗银行还建立了自己的预警体系。据介绍,其预警体系较早地对安然事件、东南亚金融危机.阿根廷危机等进行了报警,大大减少了该行的损失.花旗银行已经将特定违约损失率(IGD)作为债务评级模型的一部分,对贷款违约时的损失进行了度量。对LGD的研究是按照地区和行业进行的.目前已公布了美国和拉美地区的LGD数据.数据表明:LGD的使用占全部美国资产组合的33%,而占拉美地区资产组合的32%.
2.内部评级系统的应用
内部评级在花旗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有两方面作用:一是对全部风险进行识别,检测和分析,即报告风险;二是对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在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创造和提高风险收益。
总之,花旗模型体系的成功之处在于实现了该行自身多年的经验和计量技术的结合.另外花旗银行不仅具有世界各地各种金融产品的经营经验,还有一支由具有高学位、研究经验相当丰富的人员组成的研究队伍,其实力与任何顶级评级机构相比,毫不逊色.为了保持和发展其研究实力,花旗对其研究人员按职责和贡献确定薪酬。
三、中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贷款分类的差距
1.分类的基本思路不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有关要求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有关评级维度的规定,内部评级法下合格的评级体系有独立的、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维度一是借款人违约风险,二是特定的交易风险。第一维评级必须针对借款人是否有违约风险,同时借款人不同贷款的评级必须一致,而不管每笔交易性质是否有差异;第二维评级必须反映交易本身特定的风险要素,如抵押.优先性、产品类别等。目前大多数国内商业银行的分类方法与上述要求相差甚远,只有少数商业银行的分类方法是符合上述要求的。
2.客户分组不细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客户评级(包括授信)基本不对客户进行分组,对所有类型的客户评级(授信)采用的基本是同一个模型、同一个公式、同一套方法,这必然会导致评级(授信)的定量计算结果仅对部分客户群适用。
3.行业因素考虑不够
国内商业银行在对客户进行评级时对行业因素的考虑远远不够.如某国有商业银行的客户评级系统在对客户进行评级时,对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是通过企业财务指标与行业标准值的比较来实现的,对企业所在行业的风险状况是通过定性部分对行业发展状况给予了1分的权重来实现的,上述方法虽然对行业因素有所考虑,但方法欠科学,尤其是对不同行业的风险状况评估做的还远远不够。
4.规模因素考虑不够
国内商业银行在对客户进行评级时对规模因素的考虑方法上尚欠科学,力度不够。如某国有商业银行的客户评级系统,它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个部分,其对规模因素的考虑也是通过上述两个部分来体现的。在定量评价(权重75%)部分,不同规模的企业按照各自所对应的标准值(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三种)来确定各项财务指标的得分。得分的高低取决于企业所在规模分组中的相对地位,这样会使得不同规模企业的得分缺少可比性。
5.缺少对区域因素的考虑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评级系统均缺少对区域因素的考虑,造成不同地区同样评级企业之间的违约概率存在较大差异,同一类别贷款的违约损失率存在很大差异。
四、改进的建议
1.通过科学的客户分组完善客户评级体系
国有商业银行应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做法,并结合国内实际,在分类前首先对客户进行分组,在分组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选择不同的模型和方法进行分类。只有客户分类准确性提高了,建立在客户分类基础之上的贷款分类才可能准确。
2.将行业因素的影响科学地反映到贷款分类中去
行业风险和客户在行业中相对于竞争者的地位对债务人的信用质量有很大影响。建议将行业因素的影响科学地反映到贷款分类中去。首先根据一定标准(如盈利和增长、稳定性和外部环境等)将不同行业分为低风险行业、中等风险行业以及高风险行业;然后,根据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将企业划分为四类:产品领先者、重要的国内或地区市场竞争者、中下层的竞争者和弱竞争者;最后对客户分类进行调整,一般处于低风险甚至中等风险行业中的高端客户将不被降级,高风险行业中的低端客户一般属于问题贷款类别,其他根据情况对分类进行适当调整。
3.重视规模因素对客户评级的作用
规模因素是衡量企业风险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规模较大的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强,规模较小的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一些国际性大银行在对客户进行评级时,规模因素通常是作为一项单独的因素,赋予了较高的权重。建议国内商业银行在对客户进行评级时参照国际大银行的做法,将规模因素作为一项单独的因素,赋予合理的权重。
4.将区域因素的影响反映到贷款分类中去
鉴于中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环境、法制环境等方面差距较大,而上述因素对企业的违约概率以及违约损失率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建议在评级及分类时选择适当的指标将区域因素考虑到评级和分类中去,以准确反映企业的违约概率以及贷款的违约损失率,保证同一评级客户在不同地区违约概率的一致性,同一分类贷款在不同地区的违约损失率的一致性。
5.加快国别风险的研究,建立国别风险评价体系
篇13
一、美国体育产业长盛不衰的探究
1.美国体育产业的界定
美国是世界头号体育强国,也是世界头号体育产业大国,无论是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还是体育产业的运行机制,都堪称一流,位列美国十大支柱产业之内。因此,体育产业已经是美国经济生活中一个当之无愧的“新贵”,本文首先从其体育产业的界定出发,目的是理清错综复杂的体育产业链,找出它的主体盈利产业。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产业统计标准和与其他产业交叉融和的模糊性,美国体育产业的整体很难界定,根据美国有关经济部门的统计,体育产业的范畴包括体育的商务活动和体育相关的经营活动。所以,从这层含义上看,体育产业是一个由许多特点各异的子系统构成的集合体。从分类上界定,美国体育产业包括:职业体育产业、健身产业、休闲体育产业、体育用品产业、特许纪念品销售、体育经纪人(公司)等。
2.四大主体体育产业各领
职业体育产业、体育健身产业、休闲体育产业,以及体育用品产业是美国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美国四大主体体育产业,成为美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发动机。职业体育是美国体育产业的亮点,也是美国体育产业中历史最悠久且至今仍富有巨大话力的一个领域,传统上分为四大职业体育联盟,管理实行联盟制,即由参加联盟的各职业队的老板组成委员会,负责整个联盟的经营、管理与决策,具体经营工作由联盟选举联盟总裁负责,联盟总裁也称为首席执行官,他对联盟的经营事宜拥有决策权、惩处权及裁定权。体育健身产业是美国体育产业“创新效应”映射的焦距,近年来,随着新材料使运动器材出现“创造性的革命”,以健身俱乐部为主流的美国健身体育产业日益火爆,其特征体现在,现代化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运动器械发生了质的变化,以羽毛球为例,一只钛合金球拍,重量不到80克,仅为一只羽毛球重量的17倍,但可将球速击至每小时240公里(试验数据)良好的运动器械性能一方面提高了运动质量,另一方面大大减少了运动损伤产生的概率,由此引发了美国健身锻炼的热潮。休闲体育产业是美国体育长盛不衰的法宝,这是由于休闲体育侧重刺激、追求极限和好玩等因素,从而吸引了美国男女老少的眼球,自然而然的成为美国体育的“摇钱树”。体育用品是美国体育产业的“权重股”,它是美国体育产业中的一个大户,占据目前美国体育总营业额的近三分之一,体育用品包括体育器材、运动鞋和运动服三个大类别。
3.体育经纪人良好的“催化剂”作用
查阅美国体育的产业经济史,体育经纪人可谓是功不可没。体育经纪人是以获取佣金为目的与体育相关人员及组织签订委托合同,充当委托人与第三人间有关职业运动、体育竟赛的订阅媒介或为委托人提供通过体育获益机会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体育经纪人的划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从客户性质上分为运动员经纪人、体育比赛经纪人、体育组织经纪人等。(2)从经纪活动的内容上包括运动员经纪、体育赛事经纪、体育保险经纪、体育旅游经纪等。(3)从业务范畴上体育经纪人涉及体育比赛和表演的组织、策划和推广。美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发达体育市场,而且也是体育经纪人发展最发达地方,这主要归功于对体育经纪人的管理制度,一个是非政府机构的管理包括NCAA的管理和运动员协会的管理。另一个是政府机构的管理有联邦政府的管理和州政府的管理。这两个系统的管理有效的保证了美国体育经纪人行业各利益方协调运作。
4.政府体育政策保障机制的完善
众所周知,美国是市场经济最发达、市场自由化程度较高的典型代表,美国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得益于这种良好的市场经济外部环境。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美国的市场经济逐渐发生了演化,演化成为一种混和经济,即市场竞争和政府管理共同作用的经济体。此种模式下,没有哪一个产业的经济能游离政府作用之外,政府总是根据需要对不同的行业进行宏观调控,也就是说,假如政府能在市场和宏观调控的博弈中游刃有余,必将推动行业经济的发展。调研美国的体育产业,不难发现美国政府积极推行的各种宏观体育产业政策可谓是恰到好处,比如,给予职业体育“反垄断豁免”、利用税收政策鼓励建设体育场馆、给予职业体育版权保护政策,以及给予业余体育经济资助政策等等。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特点
1.体育产业的比重偏低,主体产业不突出
与高速发展的经济相比,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凸现出严重滞后的困境。据调查,2007年,我国体育产业每年的总产值约为3000亿人民币,占GDP的比重仅为0.7%左右,而美国体育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7%以上。这充分说明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未能呈正相关关系,脱离了经济发展的轨道。此外,尽管我国的体育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却缺乏支柱产业,没有形成支柱性优势,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当前乃至今后的较长一段时期内,考虑到我国举国体制的现实,对体育产业利与弊的权衡,本文认为应将体育产业的支柱性产业定位于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体育用品业和体育经纪业,但目前四大产业无论是规模、市场运作,还是经营管理、市场竞争力都有待提高。
2.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
根据2000年~2003年对北京、浙江以及云南等七个省市的调查,目前我国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体育用品销售业构成了我国体育产业的骨干产业,3个产业门类的增加值之和占各省(市)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例均超过80%以上,其中体育制造业占的比重最高,按照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体育健身娱乐业是体育产业的主体,其所占体育产业的合理值为60%左右,而我国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增加值占体育产业的总体偏低,这与我国体育人口较少,体育消费理念滞后有关,因此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反过来又导致行业各利益方的重新资源配置,使得产业结构布局愈加不合理。
3.体育经营实体化程度较低
现代体育发展的最突出特点之一,是体育与经济高度关联、相伴而行,在经营上实行实体化经营,在管理上采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像美国的NBA,英国的英超联赛近几年都采取全球化的经营战略和营销战略,其成功的运行机制值得我国体育产业界借鉴,尤其是我国的竞赛表演业,然调研并剖析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可以发现虽然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学术界和体育产经工作者们进行了孜孜不倦的努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仍然徘徊在低水平、无序化的粗放式经营模式上,体育经营实体化程度较低。比如乒超联赛,我们拥有一流的技术,处于高速发展的经济外部环境,可是在国内,乒超联赛却是一个市场化水平较低的市场,这些现实应引起诸多反思,并付诸相应的对策,当务之急是大力调整抑或是改变现有的体育经营模式,构建真正实体化的经营运行机制。
4.缺乏长期稳定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正是由于这种转型经济,使得我国的制度建设还不成熟,有的制度刚刚建立,有的还没有建立。政府在调控体育产业市场方面,也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出台的各种体育产业法规,大多是综合性的管理办法,对管理的每个环节和各运动项目的规定不细致,缺乏可操作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表明,目前我国政府对体育产业的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长期稳定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三、结束语
探究美国体育产业长盛不衰的秘诀,一是四大体育主体产业各领,二是体育经纪人市场发达,三是政府体育政策保障机制的完善。相比较而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主要有:体育产业的比重偏低,主体产业不突出;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体育经营实体化程度较低;缺乏长期稳定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参考文献:
[1]李诚志:美国体育产业怎么赚钱[J].中国体育
[2]火爆的美国体育产业[J].电子商务.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