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教师德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

篇1

初中语文 古诗词 教学

古诗词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尤其是唐宋时期,古诗词更是发展到顶峰,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古诗词作者,由于他们的存在,我国的古诗词才得以发扬光大。笔者在撰写这篇文章之前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将自己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工作经验结合在一起,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希望能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存在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学习什么内容,都必须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古诗词学习当然也一样,所以教师要善于将古诗词内容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为学生播放歌曲,通过优美的歌曲引入古诗词创设的独特意境中。这种方法能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更深刻地感受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等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再引领学生做好诗词的分析,感受诗词中暗含的思想感情,既体现出作者对当时政治的关心,也表达出自己希望能够重返仕途的愿望。

二、注重积累,反复朗读

荀子曾经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鲁迅也曾经说:“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这说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注重积累,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事情才有可能成功,学习过程同样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才能实现质变,向前飞跃一大步。举例来说,我们如今都知道马克思理论是重要的理论指导,他的辩证法的思想和方法论能够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但是恐怕没有人知道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艰难过程。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的过程中,常年泡在图书馆中,以至于脚下形成一个坑,他阅读的书籍超过一千五百本,写出一百多本读书笔记。马克思还灵活掌握了世界多个国家的语言,他在自己头脑中储存了大量的信息资料,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能够写出不朽的著作《资本论》。可见,无论什么专业的知识,一定要注意积累,只要积累到一定程度,知识自然会融会贯通,因此古诗词教学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另外,要想学好古诗词,不能忽视诵读的重要性,只有多读,才能形成语感。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只有多读才能深刻理解古诗词中的深刻思想含义,也只有多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以及其中的写作方法。只有多加诵读才能提高学生理解古诗词的能力,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

三、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

诗词作者在进行古诗词创作时,往往有一定的背景条件,有的时候是借景物描写抒发感情,有的时候是通过事物描写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等。所以,如果教师在教授这些古诗词的时候先向学生介绍一些作者的生活环境以及当时的创作背景,将会非常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诗词的基本内涵。举例来说,当学习《春望》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战争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使学生了解到战争带给人们痛苦,这样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以便与作者在感情上实现对接。如果教师不对创作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学生很难根据题目准确地理解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当然也就难以把握作者真实的写作目的。

四、立足“诗眼”或“题眼”,把握精髓

每一首古诗都有诗眼,也就是在古诗中最能够表达中心思想的字或者词,诗眼往往生动而准确地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能够体现作者的推敲功夫。如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就是全诗的诗眼,不仅形象地刻画出春意盎然的美丽景色,而且非常生动,活灵活现。又如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深”字可谓是一语双关,不仅夸张地表现出潭水的深,也表现出作者与王伦的友情深,将潭水与友情紧密联系在一起。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刻画出了烽烟的挺拔,突出了边塞荒凉的气氛,“圆”字准确地体现出长河落日的突出特征,使整个画面显得雄奇瑰丽。简单的两个字便准确地描绘出一幅边塞景象,依靠自然景物衬托出作者孤寂落寞的思想感情。

五、品析名句,强化情感体验

好作品是千修万改而来的,名家的作品也如此,尤其优美的诗篇,都融入了诗人的感情。所以,分析古诗词不仅要学习其优美凝练的诗句,还要关注诗词的意境,进而探究诗人的情感。《江雪》的作者是柳宗元,他的这首绝世名诗的写作背景,正是被贬永州之时。“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诗运用对比彰显了天高地远的空旷,以及老翁的卑微渺小,用飞鸟无踪,反衬老翁的寂寞,万物皆躲避事事的侵扰,只有作者不为世俗所动,坚守自己的操守,虽然被贬,无奈,但还坚守一份执着。

【结 语】

总之,古诗词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一定要在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不但要教学生理解和鉴赏古诗词,更要教学生灵活运用诗歌的创作手法。教师只有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才能逐步改善古诗词教学效果。

篇2

0044-0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尤其是处理教材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由此可见,教材处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要让语文课以独特风貌吸引初中学生,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热情,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材处理技能。

一、全局把握,分析各册教材,实现统揽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出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能力为终极目标,使学生领悟、学会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和能力。语文教师应由此出发,思考该如何让学生在三年初中学习时间里更好地提高语文能力。因此,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要有“全局观”,应对初中各册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关于听说读写的知识和能力的构建体系。以阅读教学为例,七年级要求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对阅读方面没有做详细具体的要求,而级则要求学生逐步按“理解方法阅读的不同方法不同体裁的阅读方法”的步骤来掌握阅读的相关知识。因此,在教授七年级语文教材时,教师应尽量避免对课文作条分缕析的讲解,或者是把课文剖析得支离破碎,让学生丝毫体会不到阅读的美感和兴趣,而应主要从朗读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到了级,教师真正向学生传授相关的阅读理解技能时,学生将会出现排斥心理,导致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教师应根据整个教材体系安排对各册教材进行巧妙整合。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的教学中,通过整合《春》《济南的冬天》《秋天》《土地的誓言》《木兰诗》等课文,选取其中一些优美的片段,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其中的语言美,由此产生对文章的欣赏之情。到了级时,教师再通过整合《三峡》《短文两篇》(八年级下)《雷电颂》等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并主动学习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为今后更深层次的阅读打下基础。当然,在对各册课文进行教学整合时,哪些应“长文短教”,哪些应“短文细教”,哪些应“难文浅教”,哪些又应“浅文趣教”等,教师都要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按年级阶段授以学生相关的阅读知识。

二、利用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对单元之间的整合相对简单,但是要想把握教材编排的意图和规律,使教材真正成为教会学生学习的材料,还需教师具备一定的单元整合能力。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第一、第二单元的所有课文都与“热爱生命”有关,根据课文特点,在教学中可将其归为“生命意识”“生命理想”“生命智慧”三个主题,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教师有目的的主题整合,加强了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又如,九年级下册的第五、第六单元都是反映古代文化底蕴、古人文化思想的古诗文题材,反映了不同时代对字和词的运用演化。教师可通过对教材的共性整合,使学生对古代各个时期的文化底蕴、文化思想及不同时代对文言字词的运用有明晰的比较,加深了解和认识,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如在第五单元先秦时期的《公输》中,助词“焉”与“为”通常合用为疑问助词(如“夫子何命焉为?”),而到了第六单元战国时期的《曹刿论战》中,就演变为只用“焉”表示疑问助词(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更容易了解文言字词在不同时代的使用演变情况,从而加深对文言字词的精确理解。

三、了解单元内课文编排目的,实现课文之间的整合

篇3

1.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发展

美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教育家荀子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比如,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播出后,对我国当代大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众多学生心中充满理想,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积极投身到西部建设之中。所以,美育能够较好地培养人的品德和个性。

2.美育能够促使学生有兴趣地学习语文

学生的学习动力就来源于兴趣,良好的兴趣能够转化为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就是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个方面,审美教育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起着良好的作用。比如,在苏教版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中,作者通过记叙几件较为有趣的事情来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通过对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唤起美好的记忆。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多媒体形式以及自身的语言来传达文本中呈现的美感,从而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幼时记趣》中,作者将蚊子看作“群鹤舞空”,“以丛草为林”,将癞蛤蟆看作是“庞然大物”。这些都是作者大胆的想象。在教学这篇文章的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对文中的“景”进行充分的领悟,从而进行美的教育,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文性,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基础的语文知识,同时要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

1.从教材内容看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功能

语文学科的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外,更多的是文学知识,包含较多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表现出较强的审美意识,很多都是历代传诵的经典。教材将它们分为很多专题,能够有效加深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功能。比如,在对《莲》专题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文本的具体学习进行审美创建。这些文本有的是诗歌,有的是词,有的是散文,但是,表现出来的都是关于“莲”的美感。

2.从学生的心理结构特点看语文学科的审美功能

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的限制,它们没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但是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样就能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体验文本展现出来的自然美和事物美。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营造一定的情境进行审美教育。比如,在对巴金的散文《繁星》进行教学的时候,对学生而言,头顶的星空是最为熟悉的了,经常都能够看到。但是,由于学生大多没有太多的生活经验,只是对天空的客观物体进行观察。而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不同的心境下的体会,是通过对星空的展示表达出来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将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文本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充分的展示。

三、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的策略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审美教育。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1.通过文本形象,让学生感知“美”

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文本的时候,领悟其中人或者物的形象特点,对文本进行审美性阅读。比如,八年级语文中的《》主要通过夸张等修辞手法,将途中的艰难困苦很轻松地描绘出来。“五岭逶迤腾巨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让学生明白为何那么艰难的之行,在诗人的笔下却表现得如此轻松。教师可以将后面的《老山界》《节选》向学生作概括性讲授,最终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当时那种大无畏、坚强、执着、勇往直前的革命情怀展现出来的美。

2.调动学生情感,体悟文本的美

让学生在得到了美感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将文本中的美进行深层次的领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构一座沟通作者和读者之间情感的桥梁,让学生充分去理解美。比如,在对朱自清的《背影》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对作者追忆父亲的背影的部分进行深层次阅读,体悟到父亲对儿子深切的关爱,使学生得到一定的审美教育。

篇4

一、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目的主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授课必须体现培养“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开拓”的高素质人才精神,把授课活动看作是传递信息,架桥铺路,内引外联的“成功教育”系统工程。教师要讲出个性,讲出风格,讲出精彩,讲出意蕴,为学生展示一个既得天独厚又异彩纷呈的世界,给学生以启迪,促使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1.把科学性和思想性密切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它无疑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首先,在知识传授中,充分利用语文课的特点,渗透思想教育内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历史伟人如屈原、杜甫、白居易、辛弃疾、文天祥、陆游等,他们的爱国豪情充塞着青年学生的胸膛;长江的壮丽,泰山的博大,黄山的神奇,三峡的秀美,让学生心向神往,爱国的热情澎湃于胸中。其次,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挖掘课文内涵,让学生从中领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但是,在贯彻这一原则时,关键是把握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最忌单纯说教,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即便是思想品德课又怎能仅凭说教就可以让学生心悦诚服呢?

2.落实课内双基要求与扩大课外知识范围相结合,开阔学生视野。课文是例子,要把它用足用好,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但扩充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眼界也非常重要。把博大精深的中华灿烂文化和缤纷的显示生活引入课堂,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而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已为这种做法提供了时间保障。每学期我都要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写读后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课堂上根据讲课内容随时提出紧密联系现实的问题,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习惯。每学期一周的读报课或影视评论课更让学生欣喜不已,《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上的专题文章和同学们关心的影视就是素材来源,学生从中了解到社会,为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认为,素质教育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发展和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要重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引导。记得有位名人曾经说过:成功教育就是学生在自我激励的机制下获得成功情感体验,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获取自信和力量,去追求新的成功。我在教学中针对课文的基础知识点、能力点、重点和难点,设计了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略加思考后都能回答出来,“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如在教《谈骨气》一文之前,我先设计好导语,让学生背诵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并回忆朱自清、刘胡兰、等人的事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骨气”的理解。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的主题思想,而且受到了熏陶和教育。

三、深入发掘教材中人文素质教育因素,培养健康人格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我们中国历史长,文化遗产丰富,这个遗产丢了‘不好’。”我们在把握、研究、利用语文教科书时,千万不要忘记它内在的人文价值。在浩如烟海、佳作如林的古今文学作品中,蕴藏着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学史上,不仅诞生了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鲁迅、郭沫若等世界文学大师,而且出现了《史记》《唐诗三百首》《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雷雨》《阿Q正传》等宏篇巨著和艺术精品。语文教材从这座珍贵的文化宝藏中精选了上百篇的诗文佳作,虽然只是沧海一栗,但通过学习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且可以从不同时代、不同题材的珍品中感受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脉搏,得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氛围熏陶。这对于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质水平、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有极大的帮助。我们教师要反复钻研,潜心思索,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在教学时巧妙设立启发点,引导学生发掘、体验课中具有人文素质的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他们理想人格的目标,从而受用终生。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关爱社会、人生的高尚情操;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堂堂正气;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尊严。让学生从或恶或善、或奸或忠的人物身上区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从人物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去感悟人生要义;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评判的褒贬,从正面人物身上感受理想人格的力量,培养向善之心;在鞭挞丑类的过程中,树立去恶之志。中学语文课是一门非常特殊的课程,语文的工具功能只是它的“形”,人文价值才是它的“神”。只有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蕴涵的人文素质教育因素,才能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更好地继承丰富的文化遗产。

总而言之,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保证,素质教育的渗透会激活学科的教学。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情感因素、审美能力、道德人格上更是有特殊功能。为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素质教育上的优越性,在教学方法与学科素质教学乃至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的联系上作广泛的、立体的探讨,以求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金凤,尹霖,柏亚基.浅谈实验教学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田.中国科技信息,2010, (05):245}246

篇5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要做到情感教育,基础较为重要,这就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进行钻研与挖掘,领悟内容中客观存在的思想感情。唐诗人白居易对于情感教育有这样的理解,他说如果想要感动人心,那么首先要唤起人们对于事物的情感。同样,如若要达到通过语文陶冶学生的情操,就得点化内容中的情感,找到与学生产生共鸣的思想情感因素。

总结初中语文涵盖的情感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热爱生命的情感,比如《背影》呈现出的父子情;《山的那一边》描摹的军民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描述的母子情等等,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教育学生对于感情的珍惜,以及珍爱自己。(2)对祖国的热爱,灿烂文化,悠久历史、旖旎风光构成了祖国有鲜明特色、内容丰富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爱国情怀。在《最后一课》《枣核》的教学中,可以增进热爱中华民族和热爱祖国的情感。(3)对于大自然的热爱的情感因素挖掘,在学习《死海不死》《海滨仲夏夜》《春》等文章中,可以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界浓厚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大自然探索的信心等。

二、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语文课文中的选材句句关情,但这要求教师必须达到学生、作品、教师三者真正的感情交流。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真正作用其实便是媒介,教师从根本上读懂作品,领悟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从而便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学习小说《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设置悬念情境,给学生提出问题“孔乙己叫什么?”通过这一悬念设置,激起学生读小说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应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及手段展示语文魅力,无形中使教学内容更声情并茂,也营造了一种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另外,调动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情趣及爱好,也是实现学生情感阅读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全方面的提升。

三、以情教学,引起共鸣

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课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学生的情感熏陶上,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有很大的作用。如何使情感教学更深刻,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如何让学生很快地融入这种情感教学中,朗读是很好的一种方式,朗读更容易进入情感。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一定的意境中去,进一步进入文中,学习客观存在的情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句话也告诉我们一个教学道理,学生进入意境,可学到文章内容中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朗读可加强情感体验,教师可让学生在节奏、语调、语音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从而引起一定的情感共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二、对学生进行美德方面的培养

篇7

一是涵盖德育的文章思想内容多以经验形态出现。例如至爱亲情的内容,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代表。它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述,直观地表现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与关怀,实际上也表达了朱自清对自己父亲的无比思念与尊敬。作者望见父亲爬栅栏买橘子的“经验”,使本篇课文生动形象,父亲对儿子满满的爱跃然纸上。然而教师在向学生传达这种至爱亲情的思想感情时,也要注意联系学生的亲身经历,借助情感教育,使他们深切感受到这种珍贵的感情。

二是进行德育渗透的载体丰富形象。初中语文选材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我们在教材中很难看到长篇的议论。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通过推理得来的,而是从他们对某些特定事物和对故事的描述中体会的。例如高尔基的《海燕》和刘禹锡的《陋室铭》,通过对事物和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某种优秀品格的追求与赞美。教师通过这些丰富的载体就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渗透德育的效果。

二、初中语文实施德育的重要性

随着知识面的扩大和当今社会的变化,初中生在思想道德方面有了很大的转变,他们对事物的判断不再只局限于单纯的错与对,往往会受到外界社会思想的影响,就极有可能形成错误的思想。而且,现在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小就在父母的宠爱下,过着“小公主”和“小王子”般的生活,导致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对事物缺乏一定的判断标准,在面对社会诱惑时易入歧途。若是通过专题教育,学生往往会产生抵触心理从而达不到很好的效果。然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虽然看似平淡无奇,但其中通常会蕴含着作者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教师便可以利用这些课文,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从而为他们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措施

1.教师要有较强的德育渗透意识

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对德育渗透十分有利。教师应努力钻研教材中有关德育的内容,在学生现有的情感与道德观念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课程,组织正确的教学课堂,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道德与情感主题,在良好的智育氛围里陶冶情操,逐渐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思想品德。

教育工作者应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在对学生实施德育之前,教师应当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因为教师是影响学生思想、心理与情感的施教者。教育者的一些行为也许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从而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因此,教师自身应当拥有健全的人格,并通过端正自己的态度向学生灌输良好的思想,从而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优良的作风。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科活动,在活动中实现德育渗透目标

篇8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角色转化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学氛围关键所在,也是激发学习兴趣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的“交互主体性”关系,以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语文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具备民主、平等意识,以及优秀的人格品位。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理智地同情、关怀、了解与辅导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通过调查活动、查看档案、开家长会、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做相应的记录。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预习、讨论、总结。同样,学生也应该对教师有基本的了解,体谅教师,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其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或精心启发、悉心观察,或耐心等待、有心保留、导而有方,营造最佳的教学气氛,使学生都学有所得。

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与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因此,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营造气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回答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把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来上,使学生学到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教师备课时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目的。其次,应帮助学生设立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只有明确训练目标,才能在教学中尽量减少教与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才能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语文自主探究式学习一定要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教学目标的制订既要按照课程标准、教材的规定,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和他们的实际需要。

三、倡导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

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共同的任务,既有明确分工又相有互协作的互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大家在互相学习中不断地取长补短、相互启发,从而拓宽思维、深化认识,在共同完成学习、工作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与工作效率。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应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导作用,研究和发现学生自身的主体性规律,探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体性特点,并通过一定的教学媒体,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向学生传输教学信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同时,教师还应注重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以减少备课过程中的重复性劳动,使教学活动更趋于优化。其次,鼓励小组式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讨论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一个深化和巩固单元学习重点的过程。讨论的基础是倾听,听取反对的意见,讨论的关键是寻找证据。教师在教学中可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一定的人数编成学习小组,并引导学习小组对那些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学习内容进行讨论交流。第三,合作学习还有许多种方法,如小组活动比赛、交错学习法、共同学习法、计算机辅助合作学习法等等。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辅助教学,以最重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重视课外阅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外阅读的延伸

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还可以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不断发现、丰富、完善和超越自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阅读量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强。因此,应该重视开展课外阅读,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投入、清醒的阅读氛围,并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阅读内容进行引导。其次,注重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从做中学,从生活中学。课外阅读材料应注意与课内内容的沟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第三,强调读写结合。养成读写结合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编写、扩写、改写、组写等等,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定期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形、声、光、色等手段可以为语文教学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课外阅读的网络化,使阅读课的容量无限增加,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思辨力和创造力;网络技术的交互性的运用,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改为独立思考与学习,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9

一、培养兴趣, 让学生养成习惯

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初步审美素质的群体, 审美情感具有较鲜明的年龄特征。初中生的审美情感的主观色彩浓厚, 容易陶醉于色彩鲜明、节奏明快的审美对象之中, 较难自觉地对审美对象深沉内敛的美产生审美情感。他们能鉴赏一些思想内涵较浅的文学作品,思想感情较为丰富, 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他们立场变化快, 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定形。因此, 首先应培养其浓厚的兴趣, 良好的习惯。为此, 我校语文教研组曾开展过唐诗宋词比较鉴赏的兴趣活动。由有中教高级职称的名语文教师作为辅导老师。在学期教研总结会中教师都反映: 学生诵读蔚然成风, 较有感情, 部分学生能将摘抄的诗词全文背诵。教研组趁热打铁, 举行了一次朗诵大赛, 学生参与意识强烈。这说明学生兴趣已高涨, 但习惯尚未形成, 本人在班上又采取了以下措施:

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或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制贺卡或书签, 送给最要好的同学。这是发挥学生审美能动性的大好机会,将兴趣转变成良好的习惯。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 把在教科书或其他刊物上读到的自己感觉美的或引发了自己思考的句子摘抄下来。教师每周检查一次, 在每个检查周期中, 学生必须对最喜欢或最感动的内容加上自己的评语, 字数不限。两学期下来, 学生已养成良好习惯, 课上课下不论什么文章, 都能有感情地朗读, 并会自行设置问题作深层探讨, 少数优秀学生可创作出较有思想深度的佳作, 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学生开始自觉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二、突出意境, 营造美的环境

文学鉴赏只有在师生对文学作品从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的情况下, 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其美的内涵。因此, 教师应致力于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 营造一种和谐、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教学情境。通过提供鲜活的形象将学生引入教材所提供的情境, 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 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使学习内容中所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 都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的知识信息的同时, 也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营造美的环境重在创造优美的意境引领学生进入境音乐是对诗词鉴赏的最好的辅助, 不同的旋律能勾起阅读者不同的阅读经验, 人生体会与无限想象的结合往往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如学习《天净沙·秋思》时,配以音乐,让学生在合适的环境暗示下, 情感、想象, 构成了绝佳的审美效果, 学生自始至终沉浸在马致远营造的诗词意境中。

三、利用教材, 把美育进行到底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中外古今名篇, 以其进步的思想和完美的艺术形式, 歌颂了真、善、美, 鞭挞了假、恶、丑, 有着巨大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作品中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不仅表现和讴歌了生活中的美, 而且还凝聚着作者的审美理想。阅读、学习这些作品就像徜徉在美的艺术世界, 可以使学生充分地领略山光水色、花虫草木的自然美,感受作家创作的艺术美,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我们应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这种特性进行审美教育, 并通过审美教育,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教学中, 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美的方法, 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和艺术的美的感受、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师应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中文学作品的美。文学是用形象化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 人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显现在自己的脑海中, 获得直觉的形象感知。因此, 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存在和美的风姿, 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要体味教材中的语言美应从朗读开始, 因为朗读是感知语言的重要方式, 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朗诵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 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的美感。古诗词是讲究韵律的, 有平仄、对偶、押韵等, 读起来朗朗上口, 富有节奏感、音乐美。感受这种语言美的方法之一就是朗读。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很多优美的古文, 其用语的准确、生动、凝练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朗读, 方能使他们体味其语言的优美。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应该注重朗读的作用。

在整体感悟中体味作品的思想美。阅读文章应该准确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事物、内容的分析, 可使学生在对作品产生体验的基础上,由情入理, 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感知形象, 产生审美效应, 启发学生把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意识, 提高审美能力。

篇10

人身自由,指在课程运行中教师允许相互交谈,学生可以选择他们想做的事,能够按照他们的意愿参与课程实践;内在自由指学生智力上、情感上和道德上的自由。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课程实践就必须既有人身自由,又有内在自由。自由意味着权力与责任,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课程主体,他们应该有自主性参与课程的权力。学生的责任感往往是在他们自主性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同时,学生在课程运行中要主动参与就必须有一定的自,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没有自,就不会产生主动参与;没有责任,主动参与就失去了效果。自由不等于自流,不是没有任务,没有目的,不受教师的指导等。学生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主动参与与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活动是它的目的、对象与内容,离开了活动就谈不上主动参与,它昭示着人在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为性。活动不会自动地产生在主体面前,正是人的主动参与才使活动成为活动,成为展示人、发展人的重要途径。主动参与强调学生对活动的亲自性、卷入性,它表征着学生个体对课程实践的一种态度与方式。主动参与是对活动的创造、运演,它决定着活动的方向、性质以及结果,使活动具有较强的建构性。参与是前提,决定着活动的始发:参与是过程,决定着活动的质量。现代课程所提倡的就是主动参与基础上的活动,活动基础上的发展。师生关系民主是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保证,要使学生在课程运行中主动参与,师生关系必须是民主性的,否则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动性参与,而是被动、消极的参与。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应当放弃外在性权威,努力形成以知识素养与人格魅力为内容,以与人为善、和蔼可亲为外部特征的内在性权威,与学生平等相待,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

1 营造氛围,激起主动参与的兴趣

坚持教学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新和“心理安全”及“心理自由”的情感,学生在宽松、愉快的合作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激发他们主体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如在“迎接中考”的复习教学中,抓住知识间的联系,充分尊重、相信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首先提出合作学习方法,即看到一个“短文阅读”可以就有关知识联系起来,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逐个讲解,先组内互问互答,再让每一个小组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并提出一个问题给下一组同学回答。这样小组成员就能积极合作,圆满完成了复习的任务,激起了学生参与合作的兴趣。

2 优化组合,增强主动参与的信心

组建学习小组时,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既要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建组原则,还应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通常4~6人为妥,组长宜实行轮换制,各组间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建组后,要求小组成员相互友好,坦诚相见,民主平等,并适时组织一些小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时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互相关爱的真挚情感,既学会了合作,又增强了参与合作的自信心。

3 精心设计,激发主动参与的动机

动机是内驱力,主体参与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投入探索活动。在合作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效应,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认知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实践活动题,提高同伴间合作的效率。

4 走向社会,使学生在实践中“用”语文

篇11

一、何为初中语文素质教育

首先,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初中语文课堂素质教学。从学生出发,发展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具体地说,应提高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等。

其次,以课堂教学形式贯彻素质教育。要求初中语文课堂素质教学以课堂为阵地、以45分钟为时间段落、以教师和学生为活动主体、以中学语文的教和学为活动形式,贯彻素质教育要求。初中语文课堂素质教学,要求学生应当是全面发展型的学生。应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有一定的独立学习中学语文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具有创造性学习的品质和一定的初中语文基础,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个性充分发展的社会主体。

最后,初中语文课堂素质教学观认为,传道、授业、解惑,固然重要,但它不能只是单纯地教给初中语文学生知识、使用初中语文的技能、解答中学语文题目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引发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唤醒学生主动、能动、创造的意识,开发学生的潜能。在初中语文课堂素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整体人格去“类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意志行为和知识技能;用自己的教学风格,去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风格的形成。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1、落实语文知识,为提高语文素质打好基础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能力的提高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具体到语文教学上来说,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首先就要打下坚实的语文素质基础,即学好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落实各项语文知识,以便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阶段、分步骤、分类、分点的方法进行。同时,注意复习小学已学过的语文知识,并结合单元教学,介绍和讲解语文知识有哪些类别、哪些知识点;还要有意识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找出相关的语文知识,并分类归纳,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熟悉和掌握各项语文知识;最后让学生分类归纳,进行各项语文知识的梳理。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熟练地掌握语文知识,并且还能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事实证明,准确掌握语文课中所涉及的各项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实施语文素质教育。

2、强化语文课素质教育

应该肯定,我们在语文课的教育教学中,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其它不学,三年的课讲二年。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接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即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高一级学校,而实际上,他们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整体素质下降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人高校之后,高一级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这些事实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础。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发展和发挥人的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的产品,而应当视学生为能动的主体,要重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学生的学习不仅承继性的学习,更足创新性的学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一方面,置疑设难,但坡度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要让学生只要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见到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不予回答的“冷场”现象,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此时只是埋怨学生太笨。自己现身说法,搞成自问自答。其实,这种“冷场”有时候就是教师问题设计不合理造成的。此时,就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更要注意讲究铺设艺术,教会学生寻求解答问题的途径,特别是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教材。并从阅读教材中寻求解答途径,把读书方法交给学生;另一方面,发挥小组作用,引进竞争机制。我们可以把学习目标,教给小组完成,使小组的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帮助全组成功。素质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现在的一般发展,不仅要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更要重视直接培养学习终身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着眼一般发展,增强开发意识。

三、结语

人的素质是个有系统的整体,主要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在语文教育中这些素质都要体现出自觉和不自觉的互相渗透、互相作用。教师应注意整体把握,互相协调,促进其和谐发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和教学方法,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科学的素质教育理论、方法与手段。要具备为人师表的风范,言传身教,真正做到在学生面前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在教学过程中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那么,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成功之路是可以走出来的。

参考文献:

篇12

创先争优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切不可脱离自己的本职工作而空谈创先,空谈争优。换言之,就是要真正地实现本职工作和创先争优的衔接,相互促进相互结合。教书育人,传播文化知识本来就是初中教师的本职工作,本职的要求就是要教师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加强师德建设和创先争优对初中教师的要求如出一辙。在整个活动当中,初中教师可以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文化建设,是本职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求和期待,并且和创先争优的活动要求不谋而合。

(二)可以充实初中教师师德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当前,党内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创先争优。针对创先争优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方式,中央省委和各学校都明确地提出了各方面的要求。各初中学校要在加强师德建设的过程中细化师德建设的目标和内容,明确上级和各学校在师德建设中对初中教师提的要求,提出创新的规定,实现加强师德建设主题和内容的升华,不断提高师德建设工作的总体水平。

(三)可以充分激发初中教师师德建设和培养的主动积极性

通过各种不同的、有效的方法和形式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各初中院校需要提高争先创优活动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让活动有更好的效果。将各初中院校的师德建设划入创先争优活动当中去,让初中教师在这个具体的活动形式下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和水平,在各种实际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的指引下,立足自我提高,让创先争优成为初中院校加强教师师德建设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各种实践可以证明,在创先争优中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和学生都乐于参加的一种新的形式。

二、加强初中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在讲如何加强初中教师的师德建设之前先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要加强初中教师的师德教育。加强初中教师的师德建设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它是手段,也是需求。加强师德教育可以增强教师对爱岗敬业的意识。教师是对人类影响作用最为深远的一个职业,尤其需要爱岗敬业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教育情感,教师进行教书育人的基础就是爱岗敬业,这是对教师本职工作的最好诠释。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热爱与否可以通过其付出的汗水、智慧和情感来表现出来,它具有特殊性,教师是否对学生负责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学的本职要求是塑人和育人,那些杰出的教育工作者无一不是爱岗敬业的典范,爱学生、爱工作是作为一个初中教师最根本的要求。如果一个教师不对学生付出自己的爱,那也就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而已,而不能在情感上对学生有积极的指引和教育。教师最能体现对本职工作热爱的体现就是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积极的影响,美化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在学生心灵深处播种下爱的种子。

三、师德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工作职责所在,所以说想要在初中教师的师德建设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把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师德教育的核心。学校要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体现师德建设。首先,要加强理论的学习,要使教师真正地有责任感就必须让教师的理论文化知识得到提高,从而全身心地将自己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去。集中学习、外出学习、自学以及参加专门的培训都是行之有效的学习理论的方式。其次,还要将活动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比如,开展教学比赛、学术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使教师对自己的要求有所提高,敢于去挑战自己。最后,还要将制度规范化,通过建立一系列的管理和评价制度让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更加得规范。

篇13

一、语文阅读材料中包含着大量的人文精神资源

语文课文所选的课文以经典为主,大多是我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的著名作家的著名作品,例如古代的孔子、孟子、庄子、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施耐庵、罗贯中、曹雪芹,现当代的鲁迅、郭沫若、巴金、老舍、、艾青、,外国的有莎士比亚、契诃夫、杰克伦敦、莫泊桑、普希金、高尔基、等人的作品。他们不只是作为语言运用的范例,更主要的是学生与古今中外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对话的桥梁。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也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精神资源

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内容上不再拘泥于语文学科,而是关注关涉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艺术、道德各个领域。不仅要开展语文活动,实现科内课外的结合,更注重在实际情境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养育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他更注重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促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身心诸因素和谐发展。

三、日常生活中也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精神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不只包括课堂教学资源还包括课外学习资源。语文和生活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例如,课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同时,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其中也不乏大量的人文资源。人文精神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散见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成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从三个方面培养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