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育重要性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重要性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重要性论文

篇1

幼儿健康教育重视健康习惯的培养,幼儿期的健康行为习惯不仅奠定了未来健康的基础,而且有益于今后生活、学习、工作的条理性和逻辑性的提高。

1、自理能力培养:《纲要》中指出“‘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蛊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由此,我们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教育活动。例:小班午睡后孩子穿衣服、裤子很慢,都坐在床上等着老师帮忙,于是笔者想到用儿歌激发幼儿自己穿衣、裤的兴趣:“小朋友来穿裤,就像火车钻山洞,呜呜呜出了山洞真高兴。”孩子们边说儿歌边完成了穿衣、裤的动作,这样把游戏运用到生活中,孩子们又高兴学得又快。

z、卫生习惯培养:殃及全国的“·非典”留给人们的启示之一就是提高国民的公共卫生意识。所以,在生活中笔者和孩子们一起争当“环保小卫士”,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扔果皮、纸屑,保持环境卫生,并设计了主题活动..争做健康的孩子”,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3、争当健康宝宝:卢梭认为“教育的核心是怎样看待饮食”。儿童的饮食必须符合儿童体质,要培养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有意识的向幼儿灌输一些饮食制作及营养价值,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偏食的危害。孩子在进食时往往只图美味,于是笔者把很多蔬菜、水果‘·艺术化”后介绍给孩子们。例如:我们班的吴展宇间食不吃水果,笔者就把橘子剥开,告诉他你看橘子多象小船呀!让小船划进他们的海洋吧!这种方法不仅让吴晨宇开心的吃完橘子,其他小朋友也纷纷效仿。为了帮助幼儿改进偏食的毛病,笔者还设计了’‘争当健康宝宝”的主题活动,看看哪个宝宝的脸色最好、身体最棒,让幼儿了解饮食对身体成长的重要性

二、安全常识教育

根据《纲要》提出的密切结合健康教育,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要求,我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如:教师在美术活动中提供剪子、小刀等工具时,知道幼儿怎样正确使用,并告诉幼儿工具的可伤害性。组织幼儿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安全标志:安全出口、禁止吸烟、行人止步、危险等。我们还组织幼儿进行“安全疏散演习”活动,让幼儿了解最近的求生路线。带领幼儿体验交通警察的工作,认识斑马线,了解常见的交通标志等许多生动、直观的活动.将幼儿的安全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三、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孩f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而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两方面。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未来社会需要有个性特色的创新人才,为此《纲要》特别强调“要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个体取向,主要是培养健康的自我,但由于个体的发展存在差异,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速度也有着较大的不同,常常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倾向。在对个体的观察中笔者发现儿童个体也经常出现的问题并不是智力问题,也不是道德品质问题,更多的是其自身在成长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心理问题。人的个性、性格、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都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幼儿时期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常常会在一生中留下印记。不少有心理、行为问题的成人,究其原因常常可以追溯到童年时代.如在冷漠、甚至虐待中长大的儿童,往往有着强烈的自卑感。性格孤僻或暴躁,富于攻击性,被溺爱的儿童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不爱劳动等。而在幼儿期如果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能够形成许多好的行为习惯和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如:爱清洁、‘懂礼貌、爱学习、爱劳动等。现在,幼儿健康教育被视为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许多家庭过分溺爱.造成部分幼儿冷酷、缺乏同情心,习惯接受别人的帮助,而不知道应该关心帮助他人,于是笔者制定了几个爱心教育活动:

1、通过关心爱护动植物培养爱心:笔者班级的植物角养了金鱼和许多花,孩子们在给小动物按时喂食和为花浇水、施肥并做观察日记等操作活动,萌发了爱心和责任感。

2、每周进行一次周小聚活动,通过游戏活动大班孩子能亲身体验到帮助小弟弟、小妹妹的乐趣,而小班的幼儿也在大哥哥、大姐姐身上学到许多生活经验,他们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同伴关系,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

3、开展每天做一件好事评比活动,让幼儿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4、利用文艺作品来培养幼儿的爱心:引导幼儿欣赏、理解优秀文学作品,挖掘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让幼儿体验关爱、亲情、分享等良好的情感。如儿歌《弟弟摔倒我扶起》、《学习雷锋叔叔的故事》,作品中处处都体现了帮助弱者、富有爱心的情感。

5、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帮助幼儿克服心理障碍。笔者班级的吴最宇小朋友刚来园时性格特别孤僻,不合群,不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体质弱爱生病。他的家长告诉笔者,孩子在家和家人也很少交流,生活圈比较窄.很少与外界接触,所以造成他性格自闭,对别人不信任,胆小、不喜欢与别人交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针对他的这种现象,笔者先从亲近他开始.把他拉到身边问他:你的衣服很漂亮,是妈妈买的吗?从一些简单的生活话题开始,他开始和笔者聊天,并产生信赖感,每次和他聊天笔者都会鼓励他,比如:“吴聂字今天帮老师收玩具了,表现真好,谢谢你!下次还帮老师好吗?”孩子在表扬和鼓励下特别高兴,慢慢地开始主动说话,告诉笔者他看到和听到的事情,性格也变的开朗了。由于他喜欢看书,知道许多兵器方面的知识,因此,笔者经常让他给小明友介绍他了解的兵器,小朋友特别爱听,对他特崇拜,从吴最宇的眼神中笔者看到了自信和骄傲.他与小朋友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为了扩大他的活动范围,笔者经常让他去其他班级取教具和教学用品,这样锻炼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陌生人说话的勇气。三年过去了,孩子的进步特别快,时常能听到他开心的笑声,体育活动中看到了他矫健的身影,家长对教师的辛勤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为了及时了解到孩子们的心理情绪,笔者组织了“心情预报墙”活动,让每个幼儿把自己的心情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为幼儿提供一个展示自己、释放自己的机会和环境。教师可以根据“预报墙”及时的了解和帮助幼儿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都能快乐、健康的生活。

四、体育活动中的健康教育

1.注重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

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是幼儿体育活动的重要目的,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主要是体质的增强。而科学的、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是增强幼儿体质最积极、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应以增强幼儿体质为核心,并充分考虑幼儿的身体特点,安排强度适中、不损害幼儿健康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来增强幼儿的体质。

篇2

为了从小培养幼儿爱劳动、关心集体、遵守集体规则和公共秩序,独立完成任务等良好的思想品德,我在班级开展了“小小值日生”工作。“小小值日生”要做好榜样,让大家都向他学习,从而培养了孩子的自豪感;值日生要履行自己的职责,为班级服务,为小朋友服务,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这项工作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集体意识、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让孩子在生活中得到了学习与发展。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是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不断养成、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要求老师一定要有耐心、持之以恒,为此我们班建立了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帮助幼儿形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了培养孩子们做个文明的好娃娃,我自己编了一首儿歌,儿歌内容是:“小蜡笔,手中拿,今天我来画幅画,画只公鸡尖嘴巴,画只小鸟叫喳喳,画个太阳眯眯笑,画个娃娃笑哈哈,不乱涂,不乱画,做个文明的好娃娃!”孩子们会边说儿歌边用动作表演,希望通过儿歌能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们养成不乱涂、乱画的文明娃娃。同时我还让家长朋友们参与想出更好的办法,使我们共同努力培养文明娃娃。

三、培养幼儿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其爱惜粮食的好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当前,人们生活条件相对都比较优越,幼儿园里幼儿挑食、剩饭的现象十分普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必须对这种现象进行制止并加以教育,否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不利。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从兴趣入手。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赏识教育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表扬,这样就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使他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从而激起了他对学习的积极性。如:我在唱歌活动中,每首歌都会给孩子编配一些可爱的,易于记忆歌词的动作,让孩子们边唱边表演,孩子们兴趣很浓,学得快,表演得精彩。但在赏识教育中要掌握好“度”。如果孩子是真的做错了,要及时给予批评,让孩子明白大人为什么要批评他,让他明白道理。

五、和家长通过网络互动来探讨如何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

篇3

因此预科新生在入校后要加快转换角色,准确定立位置,和谐融入新环境,培养新的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以积极全新的面貌应对新的环境。然而,角色的转换与环境的融入需要一个过程,它是入校新生不断地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结果。入学教育,是预科新生入校后所接受的第一次全面系统的学习,在其成长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从预科新生人际交往、学习及生活这三个方面分析做好民族预科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1预科新生入学面临的问题及其分析

1.1人际交往方面

对于新生来说,他们面临的问题是陌生的校园、生疏的新群体,多数学生首次远离家门,离开长期依赖的父母以及其亲人、朋友和熟悉的环境,在与他人交往中有意无意地采取“自我保护”的措施,增加了交往的难度。许多同学进入大学后不能马上交上新的朋友,知心的话无处说,常常陷入不为人所理解的孤独感之中。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就曾遇到过类似的案例。有的学生刚刚开学,人生地不熟,普通话又说不好,一开口别人就会觉得语音怪异,使其产生不愿张口,不敢开口的心理阴影,导致预科生一年都很少和其他同学交流沟通,对其以后的大学生活乃至毕业后工作都造成不良影响。

1.2学习方面

预科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层次不齐,就如,有些地区的学生在小学就开始学习计算机,高考前就学习了VB等编程语言,而有的地区学生连最基本的计算机基础课都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这就导致学生在预科入学后学习重点及学习方的不同。而基础知识弱的学生自然而然产生自卑、学习压力大的心理,这对其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及自信心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中学的教学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会指定教材,指定学习方法,上课细腻,面面俱到。而进入预科后,教师会从全局着想,教学方法不同于中学,授课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且只阐述重点难点,其它内容需要学生自觉地完成。这样一来,对于刚刚迈出中学的预科新生来说,很难摆脱已经养成的学习习惯,也很难适应预科的学习重点,一时会显得不知所措、无法应对。

1.3生活方面

新生刚入校,难免会想家、思念家人和朋友,面对陌生的环境、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及南北差异的饮食习惯,很容易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并且,现在预科新生都为90后,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处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来到预科院校,面对新环境,要迅速进入独立生活的状态,学生很难适应,加之接踵而来的学习任务,导致学生生活、学习两方面都不如意,进而产生厌学的现象。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曾遇到过类似的案例,新生刚刚入学,觉得生活条件及学习环境都不如家里及高中的好,在失落及对外界的不满中产生很强的抵触心理,不愿意去适应环境,经常旷课,甚至天天吃泡面或者外卖,在多次考试中都不及格,最后,虽勉强结业,但因为在校成绩不理想,没能选到如意的专业。预科新生若刚入校,在不了解周围同学,没有融入到班级的情况下就迅速进入课程学习阶段,不仅不会对其学习有所帮助,还很有可能对其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将不利于其日后的学习及生活。

以上问题,在预科新生中普遍存在,若发现不及时,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会使预科新生在入学后无法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从而导致自我定位不明确,这对其以后的学习及生活将会有很大影响。所以,对预科新生进行入学教育非常必要。

2预科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性

预科新生从紧张而又充实的高中生活步入空虚而又多梦的大学校园,一切都是未知的。无论是周围的环境还是周围的人,从学习到日常生活,从角色到责任都发生了改变,它需要刚入校的大学新生能够重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尽快转换角色,准确定位,尽快融入和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然而,角色的转换与环境的适应是一个过程,它需要入校新生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断完善自己。

预科新生入学教育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新生适应新生活的关键,对于教育新生明确预科学习目的,了解预科学习特点,了解和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增强法纪观念,自觉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素质,迈好大学生活第一步,有着积极的影响。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对新生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主要是为了帮助预科新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引导他们学会学习、生活、与人相处,确立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顺利完成预科学业,为以后的大学学习与生活铺平道路。

从教学经验来看,成功的入学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坚定学习信念、顺利完成学业,还往往使其终身难忘并终身受益。所以,入学教育至关重要,应根据预科新生的特点、教育内容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入学教育的时间和形式,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及新的生活状态。

3结语

预科学习是学生进入大学的基础,而成功的入学教育是预科学习成功的必要过程,作为专职的民族教育工作人员,深知做好民族预科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全面扎实系统的入学教育学习,使每一届预科新生都能够较快地适应新环境,实现人生新角色的转变,为他们很好地完成大学学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但预科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做好民族预科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需要我们民族预科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

参考文献:

[1]周腾蛟.简论民族预科教育的方法和时机[J].高教论坛,2009(1).

[2]贾玉敏.大学新生面临的诸多问题及其入学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8(2).

篇4

一、体育可以促进智育的发展

1.健康的体魄,特别是健全的神经系统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一个人聪明与否,与大脑的物质结构状况和机能有关,一是神经细胞突起分枝的多少;二是神经细胞之间联系网络的复杂程度;三是信息传导的速度。体育锻炼能促进上述几个方面的发展。

2.坚持体育锻炼可以保证大脑长时间内有效地进行工作

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人,不仅具有比一般人更大的肺活量和更强健有力的心血管系统,而且还有发达的肌肉群给心脏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援系统,故能保证大脑长时间工作所需要的能源物质和氧气的充足供应,使人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地进行学习和思考。

3.体育可以直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体育活动和比赛,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灵活的思维力。特别是战术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以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为基础。而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力的核心。因此,通过体育教学、锻炼和比赛,能培养学生上述的心理品质,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二、体育可以促进德育的发展

体育教学、锻炼和比赛,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机智、勇敢、顽强的品质和不怕困难、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要求学生自觉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尊重对手和观众,团结协作,维护集体荣誉等。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德育发展可以从各个不同的方面产生综合性的影响,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特征,并可将它们迁移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上去。此外,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和作风等,很容易自然地表露出来,有利于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三、体育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老师有意识加强心理引导,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心境状态,消除紧张情绪。同时,有效的体育教学,学生学会一些技能后,便会表现出身心愉快,对学习生活满意程度的提高,自信心得到加强,表现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并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由于任何一种体育运动的成效都是人们在长期磨练的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并且每前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所以,长期、系统的体育教育,能有效地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四、体育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品质

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体育课中,“集体”是教师教学、学生练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的一些活动和练都在集体之中完成。由于教学的特殊性和组织形式的多变性,导致集体与集体、个人与集体的频繁接触,学生对集体间的竞争和对抗、胜与负比较敏感,情感流露比较真实。因此,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我们可以通过编队、分组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集体的理解;通过集体行动“齐步走-立定”、“四面转法”等,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使他们懂得个人和全局的关系。还可以通过“拔河”游戏或球类比赛等,培养团结协作,互相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从而逐渐加深对集体构成的认识,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集体,热爱自己的祖国。

五、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在集体注视下完成个人练习、整体练习;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或技评等,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作为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所谓求胜心切。为此,他们有必要不断开发和发展自己最大能力的新的运动技术与方式。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动机与行为,能使他们逐渐形成准备和乐意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学校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竟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竟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篇5

(二)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涉及广泛的系统工程,而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2014年教育部指出要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其中要求学生至少掌握一项艺术特长,通过其艺术素养的建立与培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管乐团对高校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从高校教育角度出发,管乐团在思想教育、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均发挥出积极的影响,对高校教育的综合性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一)管乐团是高校素质教育实践的重要途径

美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是通过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创新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课外文化艺术活动,一方面通过学习、排练、演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另一方面,通过以情感人、潜移默化的形式实现管乐团成员的情感教育与广大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此外,管乐团具有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对高校各年级、各专业、各年龄的学生均有影响,是素质教育教学目的实现的重要体现。

(二)管乐团是高校思想教育的辅助渠道

高校管乐团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组织,在校园中与社会中具有较多的演出机会,演出多以义演、慰问演出为体现。这是高校学生自主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们接触社会、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机会,是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与高校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素质教育机制相吻合。实践证明,管乐团活动对学生民族自豪感与正义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对高校思想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管乐团是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重点指出,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建设大学生艺术社团是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与其它社团相比,管乐团具有培养学生技能、丰富知识构成、促进协作意识、提高艺术素养等多重作用与优势,是德育、美育、智育的有机结合,是校园活力与生机的新生力量,是实现校园文化的融合的载体。

三、管乐团对高校学生素质的促进作用

从学生培养角度出发,管乐团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审美能力、沟通能力、协作意识均有帮助,同时对学生自我教育与突破创新进行引导,为学生的能力结构的优化与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高校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递,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个体的探索和努力,更需要团队的引导和激发。管乐团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个体组成,最终实现个人能力提高与团队水平提升的目的,是以兴趣为引导,以促进为途径的自我教育过程。此外,管乐团的训练与活动对学生的信心建立、个性塑造、自我认识均具有促进作用。

(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审美能力

管乐团是一个学生感受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平台,通过从听觉上感受旋律的优美,进而深层次从作品文化、背景方面理解音乐、启发思想,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审美感知的能力。这种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局限于管乐团成员,同时也能够传递给管乐团表演的每一个观众。此外,作为一项艺术特长,管乐队丰富学生专业技能、优化能力结构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培养学生协作意识与沟通能力

篇6

一、生命教育:现代教育不可遗漏的一环

生命教育就是指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的生活空间,然而现实教育却不知不觉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遮蔽了塑造人心灵的真谛:对纯粹知识的追求、对实用技术的向往。其结果是使本来应当促进学生生命完善和人性丰富的教育,变成了压抑学生个性、禁锢学生精神世界的机械训练。教育界在近几年提出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全新的教育理念,针对中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现象,在学校中开展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急需拓宽。生命教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而应该成为全民教育、全社会教育。

请关注几则案例:

《华西都市报》11月12日报道:今年刚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大学生王豪,4个月找不到工作,觉得对不起父母,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于11月6日在四川老家自杀身亡。

“敬爱的父母:您们好!我十分感谢12年来对我的养育,可是学习压力太大了,我只有一死,因为作业太多。”一名年仅12岁的女学生恬恬在留下这样一份遗书后,自缢身亡。

什么让孩子不想活?有专家分析,造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中小学生自杀事件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负担重、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及感情问题。

从这些中小学生自杀事件折射出一个问题——独生子女教育真令人担忧。问题发生在孩子身上,根子却在家庭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首先是家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太高,制订的目标不切实际。如果孩子在学习上,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就轻则喝斥,重则打骂,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第二,家长过度娇惯孩子。这是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依赖性的主要根源。家庭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情感脆弱,承受能力差,这种孩子特别容易两极分化,或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或过度自卑。在生活中遇到一点现实打击,就会以自杀、自残、报复等过激行为进行自我否定。

第三,家长与孩子缺乏交流。一些家长总是居高临下,孩子有心里话从不敢向家长诉说,家长也无从知晓孩子心里想什么,需求什么;

第四,家长对孩子缺乏赏识。看见的只是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话语常带讥讽,使孩子丧失自信心;

第五,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产品,孩子既不敢怒又不敢言,个性压抑心理产生畸变。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以身作则,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一定要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耐心地倾听孩子诉说,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试着化解内心的压力。父母要培养孩子树立自强的意识。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学会赏识孩子,使他们拥有自信,明确自己的责任。

二、学校教育是孩子教育重要的实施者,也应引起反思

一是学校、教师应转变育人观念,因材施教。并建立合理的评价方法。要正确看待每一个孩子。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能把分数看得过重,我们培养孩子的不仅仅是成才,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适应社会、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二是要加快学校心理教师的培养。目前许多学校大都无心理教师,有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也只是迫于形势,装点一下门面。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低龄化问题严重。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命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所以学校不但要配备心理教师,还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系统。构建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的结合。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非专门渠道就是在各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三是加强对学生生命的教育。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由于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识,造成一些学生对生命漠视;所以在中小学要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应首先致力于人与自己的教育: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找到真我,而且要帮助他们发展潜能,实现自我。

四是加强责任心的教育。生命来之不易且只有一次,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让孩子们懂得生命不只属于自己,更属于家庭、社会。培养学生不仅要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成为教育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成长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有责任感的人。

五是加强挫折教育。教育给了学生认识自己生命的知识、能力,教育营造了尊重生命的氛围,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明确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会经历许多困难和失败。不能一遇到困难和失败就悲观失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自尊和自信,教育孩子要“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以自然地心态应对竞争,参与生活。

篇7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只要语言一被使用,一被赋予意义,它总是要同一种文化发生关系,无论是表达、体现或是象征一种文化,语言和文化融合成一体。语言是文化的一个方面,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制约着语言,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文化的传授和传播要借助于语言,人类所有的知识和经验只能通过语言来描述、保存和传播。语言又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反映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和价值观念。语言和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了解一种文化就能进一步加深对其语言的理解,更准确地运用语言。美国语言学家拉多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就是了解掌握一种新文化的过程。《大学英语新大纲》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即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交际能力的提高即需要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掌握,也许要对语言使用国家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大学英语面对的对象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虽然将来他们涉外的机会也许不如英语专业的学生多,但他们人数众多,加之他们文理兼顾,学科繁多,专业各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交往日益增多,他们将来必定担任跨文化交际中举足轻重的角色。

要与使用目的地语的人们进行交往,必须了解其言语习惯和行为方式,只有这样,才不会因文化的不同而误解其意。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决定其交往的社会规范、道德习俗、言语规则。如果在学习外语时,只注意语言表层的意思,而忽略其深层的文化因素,就会引起误会和矛盾,甚至造成冲突。由语法、词汇等引起的错误,可以被谅解和接受,但如果违反了语用规则,询问和探听对方的隐私,如年龄、收入等,就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甚至破坏与对方的关系。

学习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需要。以往的英语教学将教学重点放在语法知识和句型操练上,句型大多是:“What''''syourname?Howoldareyou?”等。这种完全脱离了文化背景的句型练习,即使学生练得倒背如流,在实际运用中还会遇到问题,比如,中国人路上相遇,会互相打招呼,去哪儿?干啥去?如果我们遇上外国朋友也如此发问,就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不满,认为你是在干涉他的隐私。因此,脱离文化的背景,忽视目的语文化的民族特征,只会使学生将本国生活习惯和文化模式套用到所学语言上去,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是事倍功半。语言学家L.R.帕墨尔指出:“语言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要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首先要使他们掌握目的语文化的基本知识,注意中西文化差异。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价值观念的不同

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传宗接代是人生的第一件大事。现在的父母更是把培育独生子女成才当做自己人生的唯一目标,为了孩子,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以致孩子离家求学后,无法忍受空巢的失落感,追随孩子去他乡陪读,完全失去了自我,成为为孩子而活着的依附品。而美国的父母们认为,孩子只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会因孩子放弃自己的追求。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他们放手让孩子独立行事。因此,美国孩子自幼养成独立自主习惯,崇尚个人奋斗,依赖父母被他们视为耻辱。中国人凡事讲稳妥,在稳定中求发展,而美国人最崇尚的就是创新。如果课堂上哪个学生的观点闪出创新的火花,立刻会受到教授的另眼相待,大加赞赏。

2.词汇的含义不同

词汇的含义包括它的比喻意义、风格及感彩等。对于学外语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还要了解词的文化含义,否则,会犯严重的语用错误。会把好言当恶语,把嘲讽当称赞,在交际中引起误解。如peasant一词,在汉语中是“农民”的意思。中小学课本中常见“Myfatherisapeasant.”的句型,但是“peasant”一词,农民只是它的基本意义,它的解释还有“一般指未受过教育的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知道了peasant一词的多种意义,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外国人对我们叫农民为peasant感到难以理解。同样,许多外国人对Thepoorpeasanttalkedabouttheirhappylifetoday.(贫农谈到他们的幸福生活)这句话感到费解。poor就是缺钱、缺物、贫穷,贫穷的农民还有什么幸福生活可言呢?因为他们不了解poorpeasant和richpeasant是区分解放前阶级成分的用语。

在中国,有些词是贬义词。如:landlord(地主)、capitalist(资本家),而在英美国家,这些就是像teacher,doctor一样的中性词;同样,在汉语中,ambitious为贬义:野心勃勃的,在英语中却是褒义词:有雄心的,有抱负的。相反,propaganda(宣传),dogooder(做好事的人)这些汉语中的褒义词,在英语中却是:煽动、空想的社会改良家,好管闲事的人。由此可见,在学习词汇时,不仅要掌握词的表层意思,还要了解词的深层含义,感彩,了解英汉两种文化的词汇差异。

3.文化习俗不同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了不同民族间文化习俗的巨大差异。受其影响,许多不同民族间日常交际用语及其行为也有巨大差异,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一定障碍。如在称呼上,汉语中有伯、叔、舅、姑、姨,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的习俗,年少的必须一一道来,否则,便被视为狂妄无礼。但在英美国家却截然不同,一般情况下,人们不分长幼,不分年龄和地位都可直呼其名。尤其是在互相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年幼的儿子直呼父亲名字,女婿直呼岳父的名字是司空见惯的。如果在我国,这肯定被视为大逆不道。礼尚往来中,中国人一般会买较贵重的礼物,花钱越多,越能表达对对方的情意,直接送钱也是常见的。而英美则只选择一些有意义的小礼物,只要喜欢,接受的人是不在意是否贵重的,直接送钱就更令人难以接受。《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第三单元《礼物》中,描述了美国一位老妇人于八十岁生日那天接到女儿寄来的支票时,悲愤已极,撕掉了支票的情形:Slowlytheoldladystoopedtopickitup.Herlovelypresent.Withtremblingfingersshetoreitintobits.”在西方人眼中,给钱只是履行责任和义务,而精心挑选的礼物却凝结着爱和感情。女儿不愿花费时间为她买件心爱的小礼物,表明她不爱自己的母亲。

中西文化差异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处处留心,认真观察对比,努力掌握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特征,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掌握好分寸,言语行为得体,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目前,使学生深刻细致地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特征,是我们外语教学的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双重的语言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双重的文化知识。教师的双重文化素养是文化教学的保证。教师要不断提高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掌握目的语国家文化新动向,以便正确地指导学生;鼓励他们扩大阅读量,拓宽文化视野;应多与外籍教师交往,由此可以在思维和行为方式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应充分利用电教设备,大量观看原版电影,收听对话录音,使学生熟悉了解目的语文化特征,进而更加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提高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文化教育应寓于语言的教与学之中,而不能独立于语言的教与学之外。

篇8

口腔实习医师必须具备系统的口腔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并掌握临床操作技能,才能具备诊疗口腔疾病的能力;同时,在实习过程中,要注意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从而使患者及其家属达到更好的合作。因此,对于进入临床实习的口腔科实习医师,培养其医患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3]。美国、英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从医学生入学就开设《与患者沟通》、《患者》、《医患沟通的艺术》等系列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4]。近年来,我国不少医学院校逐渐开始重视对医学生的临床沟通技能培养[5]。2003年,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中制定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到:临床医学学生毕业实习结束时,能达到具有有效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准确获取病史所有方面信息的能力(包括社会经济状况)[6]。2003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组织全国5家著名医药院校专家编写的全国第一部医患沟通方面的统编教材《医患沟通学》,并开设了36学时的医患沟通课程[7]。2008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正式提出了医学生“应具有有效交流的能力”,进一步明确了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性[8]。

本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对口腔实习医师进行医患沟通教育,提高了医学生对医患沟通、医患关系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医学生之间互相角色扮演,在带教老师指导下,有的放矢地针对如何接诊患者、如何做好准备工作、如何进行信息收集、如何给予患者诊疗信息、治疗过程中如何理解患者和如何结束问诊等5个方面,进行医患沟通技巧训练,使医学生掌握如何与患者交流。同时,在口腔临床实习中,医学生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将医患沟通理论知识与医患沟通技巧相结合,以服务于患者。本研究采用的SEGUE量表包括5个维度、25个子项目,SEGUE是5个维度的首字母,即准备(setthestage)、采集信息(elicitinformation)、提供信息(giveinformation)、理解患者(understandthepatient’sperspective)、结束问诊(endtheencounter);25个子项目的排列顺序与临床实践过程基本一致,评分标准简单、便于实施,是近年来北美地区进行沟通技能培训和评价的最常用的指标体系。本研究显示,经过医患沟通教育,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总成绩由16.066±3.308提高至21.867±2.456(P<0.05)。在SEGUE量表评价的5个方面,准备工作、信息收集、信息给予、理解患者和结束问诊,医学生的得分均显著提高。卫生部为规范医学教育临床实践活动的管理,保护患者、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保证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制定并于2009年1月1日开始实施《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9]。

篇9

从广义的角度讲,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教育(或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从狭义的角度讲,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

2、树立健康的心理意识

3、了解简单的心里调节方法

4、认识心里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

5、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常识。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

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如今中学生面临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失衡现象

1、时代的压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人类社会亦越来越进步。可是,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却产生了: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剧烈竞争、生态环境的破坏、拥挤的交通等紧张的社会环境现象。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巨大的心理压力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人们已经走进心理负荷超高的时代。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社会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新的思想、新变化已经冲击到如今的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他们在面对事情时,感到迷惑、无所适从,极易导致心理上的失衡。有的学生因看到社会上一些人转行经商,对学校生活产生了厌倦,学习没有积极性,只会感到压抑、痛苦;家长为了生计都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使得孩子产生冷漠、孤独的心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使中学生必须面对很多的挑战,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

2、升学的压力

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极为看重孩子的升学,因为升学率的高低被学校判定为其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同时,家长都把心血倾注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考上重点中学,随着考上名牌大学。就是因为学校和家长的过度重视,造成了不少悲剧事件。学生在学校要受竞争压力的折磨,回到家还要面对父母充满殷切的希望的眼神,心理亦备受压力折磨。很少有老师和家长去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只是关心学生是否能上重点中学、是否考上名牌大学,考上的得到了周围人的赞扬和羡慕,而失败者则遭到人们的冷落、嘲讽。这种强烈的升学压力已压得中学生喘不过气来。

3、家庭的压力

许多孩子面临着许多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现今社会离婚率逐渐升高,许多孩子来自单亲家庭,缺乏完整的关爱,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许多中学生是独生子女,自我心中意识特别强烈,在家中备受溺爱,这些易于产生自负、意志脆弱、任性、依赖等不健康心理;许多家长认为对孩子的关爱,就是给孩子吃最好、穿最好、上最好的中学,把大多精力花在为了生计奔波上面去了,忽略了对孩子心理上的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了许多孩子产生了心理问题。

(二)中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研究表明,12、13岁—18、19岁是人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其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生长发育的加速,使得这一阶段的发展冲突多、起伏大、矛盾重重,而且心理脆弱、情绪偏激、性格不稳定。很多心理障碍在这一时期萌芽,甚至波及到他们成年以后的生活,许多成年人的心理疾病往往都可在青春期找到萌芽的根源。过去人们认为心理素质的发展与身体素质的发展一样,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不需要对这一过程专门施加有意识的影响。但心理科学的发展和世界性心理卫生运动的开展,证明对人的心理素质发展这一过程施加专门的教育影响,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促进青少年一代全面和谐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大举措。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有利于帮助中学生们摆脱心理困境,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当前,中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来自全国各地学校的各种调查显示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相当高。这些陷入心理困境的中学生迫切需要心理治疗和帮助。得不到及时的释放,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可能成为其犯法犯罪、自杀等不良现象的动机。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是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学校应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防御能力、承受能力。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积极诊治、加以疏导,及时帮助学生们消除心理隐患、摆脱困境,重新以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

(二)有利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素质教育和我国的教育目的,都要求发展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下一个世纪我国将逐步走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这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中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今天的中学生就是明天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心理素质是他们成为高素质跨世纪人才的坚实基础。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着眼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切实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篇10

二、注重情景教学模式

所谓情景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材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思想品德新教材从版面设计、内容体系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看,一改往昔那种严肃的说教式面孔,取而代之的是活泼有趣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语言和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其中一大亮点就是让学生能够成为新课堂的主人。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产生心理体验,创设实验情境,这样,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里,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体验自己的切身感受,喜忧同伴,增长见识,提高觉悟,培养能力。

三、把握知识结合点抓住学生兴趣

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反映了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因为只有紧紧抓住这些结合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如在讲授国家本质时,先给学生讲明奴隶制国家是怎样建立的,然后让学生思考:“奴隶制国家是否代表整个宿舍成员的意志和利益?”回答是:“奴隶制国家只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再向学生说明奴隶制国家的主要职能。让学生思考:“奴隶制国家是哪个阶级统治哪个阶级的工具?”回答是:“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隶阶级的工具。”最后发问:“那么,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正是各种事实的接合点,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一点上,就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知识-----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就是国家的本质。这样就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既符合认识的规律,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比较抽象的知识。

四、巧设导语,引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激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源泉,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亢奋状态。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引言部分要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在讲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人生当自强”这一课时,举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动物实验故事,在非洲大草原的奥兰治河两岸,生活着许多羚羊。动物学家发现,东岸的羚羊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奔跑速度也比西岸的快。动物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这些羚羊的生存环境是相同的。于是,他们在两岸各捉了10只羚羊,然后把它们分别送到对岸。一年后,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了14只,而送到东岸的羚羊只剩下3只。原来,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生活着一群狼。面对这样的生存条件,他们必须使自己强健起来。由这个故事导入新课,生活要自立,人生当自强。

五、巧妙设疑,培养思维,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辨证统一的。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了设疑,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联系生活,设置一些精巧别致的小问题,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思想得到升华和发展外,师生间可以互相诘难答题、互相启发补充,形成师生间双向的智慧交流,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氛围。

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与积极性的高低,常常依赖于对教师的情感。由此可见,高尚纯洁的爱是师生心灵的通道,是启发学生心扉的钥匙,是引导学生前进的路标。教师除了要有人格魅力外,在教学中,要以一颗火热的心爱护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课堂上注重多表扬少批评,经常走到他们中间,找他们谈心,参加他们的活动,为他们服务,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信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知,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

诚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兴趣和爱好又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努力去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接受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知识,达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1

一、发展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要求和坚强柱石

(一)湖南林业产业化现状

林业产业已经发育成为涵盖一、二、三产业的大产业。到2008年底,湖南省全省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86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58.47%。有林地面积达到1.48亿亩,森林覆盖率53.67%,活立木蓄积量3.23亿立方米,油茶林2000万亩,年产茶油8.9万吨,毛竹1068万亩,立竹15.35亿根,国有林场177个,经营面积1163万亩,森林公园63个,国有苗圃97个,经营面积5.89万亩,均位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林业产业化系统,2008年湖南省林产工业总产值为319.76亿元。林产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为:人造板429万立方米,木竹浆纸116万吨,木竹地板(含强化地板)1442万平方米,松香等林产化学产品2.8万吨,林药加工产品3.94万吨,森林食品加工30万吨。

总的来看,湖南林业产业发展的形势是好的,但是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从横向比较,相邻省区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东南沿海省区发展更快。从省内来看,林业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还不够大,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还不够高,与林业的基础地位极不相适应。其突出问题是:(1)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不快。产业结构中,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55:27:18。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小。主要用材树种结构上,松、竹、杨、优良阔叶树种供需偏紧,而传统树种杉木相对过剩。经济林品种上,低产品种多,高效品种少;一般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少;鲜果多,干果少;人造板、木浆造纸、家具制造、松香加工等主导产品发展滞后。(2)投入不足。由于缺乏对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必要扶持,不少企业靠原始资本缓慢积累,规模小,缺乏技术改造能力,产品多年一贯制。全省规模以上的大型林产加工企业只有8家,家庭作坊式的较多。全省林产品中,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称号的仅4个。(3)政策不配套。一方面,人工商品林采伐限额政策、木材和林产品运输政策等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法律法规滞后;另一方面,有些现有政策还未落实‘特别是中央林业决定和我省贯彻意见规定的多种优惠政策兑现较少。(4)对农户带动能力不强。湖南山地面积大,但农民从林业生产中获得纯收入仅28.44元,仅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无法带动广大的农民致富。

(二)湖南林业产业化需要高技能人才

(1)林业产业化需要掌握现代林业生产技术与操作,能运用现代林业生产工具从事林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的林业生产者。实现林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林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林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安全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林业生产者。(2)林业产业化需要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林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林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而林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林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林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3)林业产业化需要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林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林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体化经营,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林业生产,增加林农的收入。(4)林业产业化需要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拉长产业链条的农产品加工者。实施林业产业化,要使林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林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而这些都需要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三)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坚强柱石

湖南林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林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林业相配套的林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市场信息相对闭塞,林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林农,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湖南林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林业产业化企业已经成为应用科技领域的新热点,亟待拥有一大批有理论、有文化、懂技术、肯奉献的新一代知识型技术工人。而高等林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正是顺应这样的历史潮流。

二、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与林业产业化对接

(一)依托职教集团,深层发展高职林业“工学结合”,适应林业产业化企业需要

以湖南省唯一一所林业类高职院校——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坚持了以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为前提,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突破口,以专业调整与教材建设为抓手,以服务和谐礼会为宗旨,取得了阶段性效果。

湖南省首家农林类职业教育集团,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将充分发挥涉农专业、师资、科研、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为林业生态、林业产业以及生态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集团以项目为载体,深化“工学结合”,推进产业对接,推进实验实训资源共享共用、教师互派与培训、合作申报科研课题、教材开发与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认证和技术推广、组织体现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的新课程开发等11个方面的内容。

林业职教集团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校企“双赢”为基本准则,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和校际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集群体优势及各自特色之长,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信息汇聚、人才互补、科学研究与资源整合功能,出现了很好的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湖南环境生物职院与林业产业化企业在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试点与普及、课程设置、顶岗实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其主要目的是想破解“工学结合”在实践层面上所遇到的诸多难题,以增强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就业能力培养的力度。该院在积极改革与探索“工学结合”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发挥职教集团优势,实现林业高职院校与企业双赢

1.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

林业职教集团的组建,有利于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使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个别学校与个别企业之间双边合作变成职教集团与多个企业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这可大大降低单个学校与单个企业单独签约合作所需要的交易成本。另外,企业与职教集团的合作由于有职教集团整体实力和信誉作保障,可以大大增强校企合作的可靠性。因为在职教集团内部建立起了统一的行为规范和协调机制,所以一旦集团个别成员与企业在合作中发生矛盾或分歧,职教集团可以出面予以协调,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合作的协调成本和监督成本,及时化解合作中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2.发挥校企人才互补功能,促进人才提升与共享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需要有良好的就业市场,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并组织他们到企业去锻炼;而企业是用人单位,有用人的需求,同时也需要有教师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以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工学结合”决定了由企业与学校联合组成的职教集团具有很强的人才互补性。如何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人才互补功能,对于提高校企双方人员的素质,促进校企双方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创新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服务模式,为林业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

篇12

一、道德教育的目标

1.道德教育的长远目标。道德教育的长远目标是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实现本国政治目标,即合格的政治人。古今中外,任何道德教育目标都带有政治性,因此必须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辩证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廉洁奉公的崇高品质和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顽强精神,自觉抵制剥削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健康成长。当然,这种成人化的内容,理想化的道德范型,往往与学生的兴趣、需要、思想、情感,显得不那么“合拍”,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他们的“当下生活”存在着较大距离。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作”,包括对教材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文本外的教育资源,尤其是日常生活事实,从小中见大,就近取材,使道德回归生活,把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统一起来。

2.道德教育的近期目标。道德教育的近期目标是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法制意识的“合格公民”,即社会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动态性的伦理体系中不可能从自身的先天智能中来获得其德性与义务观念。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体系,依法执政。同时,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教育他们要依法维权,拿起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从而培养起他们的法律情感,唤起他们的神圣的公民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使之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合格公民”,从而为“社会人”向“政治人”转轨作好铺垫。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

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以及当前实际情况,初中德育基本内容除行为规范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时事政治教育、校纪国法教育以外,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1.创新意识教育。同志在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联合国有关组织新近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差距,实际上是创造力开发的差距,要从开发创造力入手来缩小差距。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同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德育工作也不例外。创造力即创新能力,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智力的核心。那么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应如何培养和发展呢?笔者以为:应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养成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自我需要感”,从而产生对求知的持久内驱力;要鼓励学生联想,要教育学生不但要从成功中获得经验,而且也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要多鼓励,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会富有自信和独立创新的精神。过多地责怪,培养出来的自然是只求无过,但愿按部就班行事的唯唯诺诺的人。

2.市场意识教育。市场经济的特征是竞争,源动力是需要,边界是法律规则,今天的学生,明天将参加市场竞争的大潮,如果不预先进行市场意识的教育,必然难以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生活。要引导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种社会观念,使他们尽早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实、守信、公平、风险、高效、法制等意识,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增强实力,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3.竞争与协作意识教育。没有竞争机制的社会是落后的社会,缺乏竞争意识的人也是无所作为的人,大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充分开发学生潜能,鼓励学生敢于冒尖,敢为人先,永不自满,从而发展个性,增强实力。当然,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社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配合,有利于获得最佳效益。因此,在提倡竞争的同时,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鼓励学生学会与人共处、交际,努力创造和谐的氛围,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团队精神。事实上,竞争是手段,合作是目的。只有合作与共,人类才能共同进步,共同繁荣。

4.公民法制意识。公民法制意识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权利义务观念,反对只要权利不要义务,损人利己的剥削阶级的价值观、人生观,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要依法维权、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加强对自己承担行为责任的能力和勇气,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

5.热爱大自然教育。净化地球、绿化环境、美化自然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责任,要教育学生保护周围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6.珍爱生命、健康心理教育。生命是宝贵的,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要教育学生掌握多方面的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能力,不吸烟,不赌博,不看有害身心健康的影视书刊,远离,反对,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要教育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不嫉妒他人进步,胜不骄、败不馁,重友谊、讲信用,注重调节心理平衡。

7.使用信息技术的道德教育。在信息网络日益国际化、日常化的今天,加强使用信息技术的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合理、有序、健康地上网,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和侵蚀,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一个极为重要和迫切的课题。

三、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初中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应该从养成教育做起,这是初中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我们要改变重认知轻情感,重课本理论说教而轻行为习惯培养的弊病,重视情感体验和行为实践的习惯养成。帮助学生养成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所要求的良好道德行为和习惯,是初中道德教育的底线。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包括以下方法和途径:

1.拓宽德育渠道,变灌输型为渗透型。如今单调空洞的灌输说教在德育教育领域已失去了往日的效应,必须寻找多种渠道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如何在各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要引导教师不论教哪门课都要把爱国激情、做人准则、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又如,在活动中渗透德育,学校通过文化艺术节、办讲座、听报告、纪念日庆典、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质、心理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又如在家校联系中渗透德育,在学校和家庭之间铺设一条沟通信息的高速路,及时互通学生思想动态是使德育工作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有效举措。

篇1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教育活动, 应充分依据教育规律并结合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在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 大学生在心理发展和塑造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的问题, 这也给高校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依据大学生特有的心理活动和形成特点, 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问题和新趋势, 开展更为深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只有如此, 才能更好地把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问题, 并据此进行更为有效的教育和教学活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公共课程, 虽然该课程能够按照教育部的规划要求有序开展, 但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一) 针对性教育不足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具有普遍性, 而缺少针对性教育。普遍性的教育活动主要是使大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把握心理学的认知规律, 懂得心理学的研究和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 大学生能够利用心理学的一般知识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以及由心理活动引发的行为结果。同时, 也能够理解他人的心理变化和行为方式, 从而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并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然而, 普遍性的教育活动在规范大学生行为方面有所不足, 尚不能有效地针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其建立是非观念和行为规范。对此, 针对性教育可以有效弥补普遍性教育的不足, 能够针对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具体问题提供思想引导, 并为其指明具体的行为方式。更为重要的是, 针对性教育能够在普遍性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建立世界观和方法论, 避免大学生因心理问题给他人和社会造成的恶果。

(二) 社会实践体验缺乏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着重课堂教学, 而缺少社会实践体验。[1]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采用的主要方式, 其优点是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将本学科的主要知识传授给学生们, 便于学生们快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然而, 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不能帮助学生们熟练地使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和自我调节方法, 也不能帮助学生们客观体验因心理问题给他人和社会造成恶果后的感受。对此, 社会实践体验环节能够更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有利于帮助学生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其本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促进学生们更加主动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掌握心理学实用技能。同时, 社会实践体验环节的教学还有利于帮助学生们采用社会视角看问题和分析问题, 从而结合课本知识进一步矫正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

(三) 学科交叉式教学缺失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强调心理学知识的讲授, 而缺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式教学。[2]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 能够帮助学生们在提升自我修养的基础上成为和谐社会的一员。但是,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采用引导性教育的柔性手段, 对于学生们的偏激心理和异常行为也多采取疏导和缓解的方式。由于其劝导力和约束力不强, 因而不能对心理异常并可能采取过激行为的学生起到强有力的警示和教育作用。对此, 法制教育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予以有效弥补。法制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学生们懂得自身权利和义务的范围, 了解自身行为的合理边界, 知晓错误行为可能遭受的惩罚后果, 从而理性地调整思想意识并规范自身行为。因此, 法制教育应当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法制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近年来,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稳步推进, 社会变化日益加剧,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并已超出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学和研究范围。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及造成的社会恶劣影响已经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所能独立解决和应对的。为此, 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培养思维健全、身心健康和具有法制意识的高层次人才所不可或缺的教育环节。法制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增强理性思维

法制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理性思考问题, 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当前,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较强, 遇到问题时往往个人的主观感受会影响其理性的思维与判断, 不能客观地认识问题的本质并且理性地处理问题。对此, 法制教育可以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讲解和宣传, 使大学生在面对疑难问题和思想困惑时能够理性分析问题, 并借助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定推测自身行为可能导致的行为后果, 从而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和依法办事的思想理念。法制教育能够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意识, 能够降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 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 加强行为规范

法制教育能够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 有效缓解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当前, 大学生的违法违纪行为日益增多, 所造成的社会恶劣影响也在逐渐增大。究其原因, 主要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 缺乏对国家法律的敬畏之心和对社会道德的尊重之感。对此, 法制教育可以在帮助大学生构建思想理论体系的同时确立法律信仰, 并能够在此基础上为大学生提供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要求的行为准则。通过法律知识的讲授使大学生知晓个人权利的边界, 和对国家和社会应承担的义务范围。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的权利, 也没有不受规范的行为。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素质人才, 应当更好地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个人的权利。

(三) 提升综合素养

法制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较大提高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当前, 大学教育更多注重的是学生们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 而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样的培养环境下, 学生们虽然有可能成为某方面的专业技能人才, 但法律知识的欠缺很可能导致其对社会的贡献降低, 甚至成为社会发展的负能量。尤其是当学生们错误地将学到的一技之长用于违法犯罪时, 不仅对其个人会造成难以承受的后果, 对于社会来说也会造成较大的人才损失。对此, 法制教育能够较大程度地将专业人才引导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通过强化法制思想和规范行为的手段, 为大学生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 法制教育也有利于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使学生们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达到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3]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在教学育人方面各有侧重, 两者的交叉研究与教学对于提升大学生综合心理健康素质和培养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新变化, 积极主动地转变教学思路,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如此, 才能真正解决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问题。

(一) 思想感悟与行为规则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促进学生自我的思想感悟, 而法制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行为规则意识, 两者结合有利于由内而外地培养大学生知行合一的思想理念。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心理学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其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心理指导和辅导。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分析, 提出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的方案, 从而使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帮助下能够正确面对自身心理问题, 从而在外界干预下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促使大学生自我思想的感悟, 并从内心深处进行思想的转变, 而不涉及对学生外在行为的指导和改变。与此相对应, 法制教育能够在法学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行为规则的教育, 其采取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法制思想的传播和法律规范的学习, 进而指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行为规则。基于上述分析,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有利于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思想健全和行为规范的优秀人才。

(二) 内在调节与外在约束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想的内在调节, 而法制教育强调对学生行为的外在约束, 两者结合有利于由内而外的调节和规范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是通过心理学来分析大学生产生心理疾病的根源, 探寻影响心理疾病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进而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实现大学生心理的内在调节。对于有心理异常倾向的学生来说,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能够帮助其提高整体心理素质, 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但对其异常行为的约束力度则略显不足。与此相对应, 法制教育不仅能够告诉学生们如何理性地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 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警示和威慑作用, 即如果学生们不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规则行事, 则将会受到法律的惩处。这种警示和威慑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做出理性的行为。因此,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我们不仅应重视对大学生心理的内在调节, 还应重视对大学生行为的外在约束。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 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三) 自我发展与社会和谐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和个人发展, 而法制教育强调学生的自我行为规范和社会和谐, 两者结合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取心理疏导和心理调节方法, 使大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心理问题, 在心理健康知识的辅助下排除心理障碍, 重塑健康心理状态。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大学生通常能够实现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能够正确地面对和理解所遇到的问题或挫折, 从而实现自我超越和良性发展。[4]但是, 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是强调个体的心理状态分析和心理健康发展, 而在个体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方式和规则方面略有不足。对此, 法制教育能够更好地弥补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这是因为, 法制教育通过法律意识的培养和行为规则的确立, 为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处事原则。基于此分析, 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基础上, 大学生通过自我心理调整, 并在法律规范的指导和约束下, 完全能够做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外在行为, 从而真正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完美结合。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路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应注重系统化和体系化, 在明确两者之间差异的同时加强两者之间的内在衔接和外在配合, 最终实现二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协调一致。

(一) 教学理念和目标的重构

基于上文分析, 单纯地通过教授心理健康知识并不能完全培养出心理健康并且行为规范的人才。为此,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首先对当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进行重新构建。具体的讲, 就是在整体教学思想和原则的构建方面强调由内而外的全面的思想和行为教育, 同时将预防和消除心理问题与确立行为规则的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只有在此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指引下, 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对自我情绪的控制, 自我人格的完善和自我行为的规范。

(二) 教学体系和内容的制定

为更好地贯彻新型教学理念和实现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体系和内容的制定方面, 应将心理健康培养与法制思维培养的教学重点有机结合。科学合理设计的教学体系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和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可安排在前期阶段讲授, 使学生们能够在理解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 这也有利于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和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法制教育方面的内容可安排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之后, 其目的是使学生们在正确的心理意识下能够采取符合法律的行为行事, 或者即便存在心理问题也能够在法律思想和原则的要求下放弃实施异常行为或者是反社会行为。当然, 教学内容安排也可以结合具体知识点进行更为合理的制定。

(三) 实践规划和环节的设计

单纯的课堂教学和简单的书本知识讲授永远是单薄和不足的, 只有充分地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讲解, 才真正能够使学生们理解知识的含义和问题的重要性。[5]因此, 在课堂教学之外应增设实践教学环节, 为学生们增添更多的具体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从而实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力大学生的目标。在实践规划和环节的设计上, 教学工作者应将心理健康体验和依法行事锻炼的教学重点有机结合。在实践地点的选择上, 可将医院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心理治疗诊所、法律咨询中心、律师事务所、人民法院等列为教学实践基地。学生们通过在这些地方学习和锻炼, 应当能够切身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也能够感悟到因心理因素导致的违法事件给当事人及社会造成的危害后果的严重性。在教学时间的设计方面, 教学工作者可在每一个重点章节讲完之后, 组织学生们就相关问题进行实践体验和调查。当然, 教学工作者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灵活安排实践体验和调查活动。

(四) 师资结构和配置的安排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由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由于其专业背景的局限性致使这种师资配置很难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这是因为, 法制教育并非是单纯的介绍书本知识, 而应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具体案例讲解法律专业知识, 使学生们充分理解法制思想和法律原则的内涵。因此, 只有法律专业的教师才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其中的知识, 解读法律规范的深意。所以, 在师资结构建设和配置的安排方面, 应将心理健康专业和法学专业的教学人员进行科学搭配, 并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规划合理安排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教学活动。同时, 不同专业的教师应当积极配合, 相互协调, 更好地将教学计划落实到实处, 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五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势在必行, 只有充分地将两者结合才能够真正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规范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 高校需要真正认识到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 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合理调整教学方法, 从而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并不是将两个专业的书本知识简单地融合, 并在课堂上通过灌输式的方法予以讲授。两者的整合应是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具体实践经验进行感悟式的理解。同时, 两者的结合还应注意心理疏导与外在约束的配合, 使学生们由内而外地调整心理状态和规范自身行为。只有如此,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真正实现促进学生自身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江立成, 魏婷.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1 (3) :1-6.

[2]张元洪, 孔庆娜.论新形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 29 (2) :134-136.

[3]陈新星.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4) :1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