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业化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化论文

篇1

1.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电子商务通常缩写为EC(ElectronicCommerce),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易用性、广域性和互通性,实现快速、可靠的网络化商务信息交流和业务交易的一种全新的商务活动模式。据OVUM(电信、软件、IT服务咨询机构)报道,Internet电子商务目前在全球发展很快;平均大约每九个月其交易额将翻一番。据美国行政服务部及国防部联合主持的跨12部的联邦电子商务项目小组测评:到2002年美国国内的Internet网上电子商务逾3000亿美元,2003年~2004年企业间电子商务交易额将占全部交易额的9%,达13000亿美元,到2006年全球网络上的年交易额达到18000亿~20000亿美元的规模,Internet电子商务的市场达到5000亿~8000亿美元。

2.电子商务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正处于起步阶段,农户、农业组织搜集、捕捉、分析市场信息能力差。电子商务的有效应用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有机结合到一起,解决了农业生产与市场信息之间的不对称问题,促进了科技在农业中的推广转化应用。据统计,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国内已有涉农网站5000余家,其中有4500家左右基本能保持运行,涉及农业商务的网站有400余家。各省市普遍建立起自己的农业信息网,还涌现出类似“中华十亿农副产品网”、“南京白云亭”等一些大型网上市场。农村供求信息服务系统、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一年来已有注册会员35000家,每月颁布信息8000条,内容详查达25万条。

二、电子商务在我国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分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农村社会的核心问题。若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我国的长治久定。加入了WTO,我国农业已向世界敞开市场,在机遇与压力中,更多的是压力,因此要实现我国农业的高效现代化,电子商务的作用不可忽视。

1.加速农业信息流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使农业生产者之间基本上不存信息交流,农户以经验来进行生产,这种被动产销局面使农民收入徘徊不前。电子商务的运用,使农产品供需双方可以跨跃时间和地域的界限,做到及时沟通,依据市场信息情况合理定产,避免了市场波动带来的效益不稳定,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

2.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尚不健全,产品销售渠道窄、环节多、交易成本高、供需链之间严重割裂。通过建立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平台,实现了产业化带动下的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化、组织化,一方面使交易双方处于信息对等的地位;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农产品销售方式,让供求双方可以直接进行交易,降低交易成本。

3.创新农产品营销方式。长期以来,现代商品营销中的市场调查分析、评估与预测、市场定位、产品品牌包装、服务与促销等环节与手段并没有在农业产业化中得到充分运用。通过创建电子商务网站,进行网上广告、订货、付款、客户服务和货物递交等销售、售前和售后服务,以及市场调查分析、财务核算及生产安排等多项商业活动,将有利于带动起与农产品销售相关的金融、物流、交通、运输、电信等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三、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提速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农业电子商务要发展,观念要先行。其发展的难点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管理理念的更新。商务意识是根本,创新意识是关键,信息技术是手段,只有对农业电子商务有了正确的、积极的认识,才能实事求是的接受它,因为不能正确看待信息化,就不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

2.扶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06年,全国网民已经超过1亿,然而农民只占1.4%。网络是农业电子商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当农民可以方便、价廉的用上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加大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紧迫。

3.优化、重组传统物流体系。农产品物流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专业从事物流配送的企业,往往不注重电子商务活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优化、重组传统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中的作用,提高数字化交易、拍卖、支付、配送等服务的便捷优势。

4.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信息技术、网络知识就更不用说了,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现有教育不平衡的情况下,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大力实施远程教育。充分发挥中央和各级党校现有远程卫星教学网络平台,以及各种农村远程教育渠道,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强化农民的信息意识。

5.重视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农产品作为特殊的产品,其生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特殊性,加大了其在特征、质量方面的度量标准制定的难度,而标准是农业电子商务得以广泛开展的一个先决条件,没有标准,就不能对产品进行对比,就没有衡量产品质量的准绳。因此,首先要对农产品进行标准化管理和相关内容的研究,只有解决了农产品的标准化问题,农业电子商务才能做到质的飞跃。

6.建立规范的信息数据库系统。信息时代,谁最先获得信息、谁最先运用信息,谁就能获得市场、获得利润。我国要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创建高效、规范的信息数据库系统,建立起一个良好、高效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数据库网络,是优化农村自身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重要举措。

篇2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信息当做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

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

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希望将来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四、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在我们对浙江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绍兴市所属嵊州市1998年专门提出了“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的要求,嵊州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如嵊州农业信息网,短短几个月就有200多个农户、企业在网上交易,涉及200多种农产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谈生意,成交额已突破300万元。又如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一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去年成交额167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这个市场建成了100兆的网络线,所有商户都可以进入因特网,网址点击率已达3.5万次以上。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讲,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优于落后地区,城市优于农村。虽然浙江省和全国相比,农业属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显不足,农业信息流通仍显闭塞。比如,绍兴日报报道对在诸暨市的抽样调查表明,10个种粮大户中有7户不了解粮食购销改革,反映出农民目前大多数还是处在信息不灵状态,说明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农民、农业工作者、小城镇居民都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或即使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农业人口来参与这个市场,按全国人口比率而论这个市场该有多么巨大。

篇3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信息当做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

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

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希望将来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四、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在我们对浙江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绍兴市所属嵊州市1998年专门提出了“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的要求,嵊州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如嵊州农业信息网,短短几个月就有200多个农户、企业在网上交易,涉及200多种农产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谈生意,成交额已突破300万元。又如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一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去年成交额167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这个市场建成了100兆的网络线,所有商户都可以进入因特网,网址点击率已达3.5万次以上。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讲,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优于落后地区,城市优于农村。虽然浙江省和全国相比,农业属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显不足,农业信息流通仍显闭塞。比如,绍兴日报报道对在诸暨市的抽样调查表明,10个种粮大户中有7户不了解粮食购销改革,反映出农民目前大多数还是处在信息不灵状态,说明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农民、农业工作者、小城镇居民都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或即使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农业人口来参与这个市场,按全国人口比率而论这个市场该有多么巨大。

篇4

在中国农业科技大纲中指出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方向,要想根本性加快农业科技的创新力度,就必须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以此为农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装备化的目标是适应市场对农业产品质量与要求等方面的需要,既能够减少人力物力,又能够达到创收的目的。再者就是对农业发展方向进行相应的调整,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并不是简单体现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装备化,应当充分考虑到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最后才是拓展农业科技领域,不管是农业机械化还是农业设备化,都可以简单的将其归结到农业科技领域的范畴,充分依据现代化需要调整方向与专业结构,为高新技术的发展创造条件。值得一提的是,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机械化要与科技发展战略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全面提升高新技术装备农业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够达到农业工程高新技术的水准,从而满足现代化生产需要。

3.新形势下不同区域农业机械化和农业装备化发展重点

在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有关实际情况,不难发现我国当前是处于转型时期,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农业,农业机械化和农业设备化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一发展机遇,参与到激烈市场竞争中,将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两者结合起来,突破传统农业的束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直到21世纪中期,我国农业现代化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取得了跟大成就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而新形势下,农业机械化与农业设备化要想与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有效对接,以此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就必须寻找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装备保障,因为不管是整体还是技术角度来说看,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仅仅依靠农业机械化和农业设备化是远远不够的,其还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只有各方面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才能够促进共同发展。

篇5

诚信立企——公司党委每年都要组织开展诚信单位、诚信家庭农场星级评定活动,形成了“诚信评价、信息公示、信息采纳”的工作机制,“诚信为本”的价值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品牌助企——集团公司成立品牌发展战略管理委员会,由党委具体负责品牌战略实施方案的制定并组织实施。邀请专家做品牌管理培训,开展内部品牌战略研讨会;实行统一品牌战略,拓展注册门类,使“黄羊河”牌注册商标拓展到7类93种,函盖了企业所有产品;重视企业、基地和产品的认证工作,不断培育和打造名牌产品,提升“黄羊河”品牌的社会知名度、信誉度和忠诚度。五年来,“黄羊河”牌甜糯玉米、制种、蔬菜、果品等产品及相关企业,在质量管理认证及著名商标创建方面共获得各类认证及奖励达34项,获得各类国家授权专利12项。“黄羊河”商标先后被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

文化塑企——通过开展企业调研活动,起到了发现人才、凝聚人心、广开言路、建言献策的良好效果;以“元旦”、“五一”、“十一”、建场六十周年纪念日等节假日为平台,积极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充分满足了职工群众对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体生活的需求;发起以“多读书、读好书”为主题的读书比赛活动,调动了广大职工群众的看书积极性,促进了其对生产技术技能、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和提升;创办了黄羊河集团简报、网站,及时、广泛地向广大职工群众宣传国家政策、公司动态、生产技术和传播社会正能量,起到了服务群众、对外宣传的作用。

项目带企——共争取到各类惠农资金、国家政策性补贴、工农业发展扶持补贴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等资金34017.6万元,为工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及企业在更高起点、更深层次、更深领域参与区域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6

制度经济学认为,任何经济结构的发育都是由各利益集团谋求利益的活动促成的。在经济结构发育的可能性中,永远都存在潜在的经济利益。如市场规模的扩大和交易额的增加、新技术在生产上的成功运用,都会使某些成本的增率递减,或者在成本方面作等量的投资可以引起收入有更大程度的增长。这就要求变革现存的经济组织方式去获取潜在的利益。于是,主体利益集团中一些人看到了这些潜在的利益,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些人(或是个人、集团,也可是政府部门)组成行动集团,根据最大利润原则进行几种创新方案的比较选择,并充分估计到预期成本后开始制度创新。这就是农业产业化形成原因的最好注解。

农业产业化按组织结合的特点分有三种表现形式:一为松散式,二为过渡式,三为紧密式。松散式表现为,农户和龙头的结合没有任何经济约束,某一相互联系的经济活动,是通过纯粹的、偶然的市场活动进行的。这种关系既不稳定也互相不负责任,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交易的对象随时可能变化。过渡型表现为各经济主体通过某种经济约束或协议进行交易活动,这些约束常常是合同或契约,期限可长可短。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协约由各方协商,经营和管理职能仍保持在各个相互独立的经济主体之内,但龙头企业起制导作用。紧密式的产业化除具有上述过渡式的特点外,参与的各方不仅有经济约束,更重要的是各方经营管理的独立性已经丧失,作为共同的出资方,组成新的企业主体,各自的经营管理权部分或全部丧失,生产计划、组织管理、经营策略、利益分配等为总公司或集团决定,各方进行统一的活动。在农业产业化刚刚起步时,很多经济联系都只是简单的甚至是无任何约束力的协议。但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发展,这些经济关系都必须按照规范方式进行规定,以理顺经济责任和权利。同理,市场经济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也必将促使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由松散式向过渡式、紧密式发展。

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有着必然要求。在产业化中,各利益群体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很难自动地取得相互间的利益平衡。在利益总和既定的前提下,各利益群体将依据其所处的地位对利益进行分割,而在这个利益共同体中,农民的竞争力总是最弱的。这就决定了各种以减少农民以外的利益群体拥有的利益来增加农民利益的办法,肯定会遇到种种阻力。因此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建立和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平衡工具或者手段往往是以利益在各环节上的分配是否合理为依据的。

利益机制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利益如何创造,二是利益如何合理分配。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是依据;后者对前者有促进作用,是利益机制的关键。创造利益的最直接主体,分为农户和加工、运销企业两级,他们都为整个体系的利益形成做出了贡献,都有必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生产水平,创造更多的利润。在农业产业化初期,在产业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龙头企业对广大缺技术、少资本的农户的培训、扶持尤为重要。龙头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和规模的不断壮大是整个产业发展乃至生存的关键。但影响体系利益规模的还有其他外部的因素,如市场环境、产业风险、经济区位等。在利益分配过程中,由于农户处于出卖原料的地位,作为价格的接受者,一般难以得到正常的利润,常常需要对其进行保护。加工和运销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资金投入多,周转快,利润较大,资金利润率常高于农业生产。为扶持农户生产,与之签定经济合作协议是分配利益时常常采用的方法。在这里,通过协调渠道或中介组织进行相应的监督,对于协议的公平合理是必要的。关于其他相关的经济技术服务部门如畜牧部门,其参与利益分配的方式常常是与产业化的结合方式有关。在松散式或过渡式的产业化形式中,服务费用往往是直接向农户收取,农户把它计入生产成本并转入农产品收购价中;或者是龙头企业与之签定协议,按协议收取费用。而在紧密式的产业化中,服务部门的服务支出作为一种投资入伙,按协议或按股份分取所得利益。

另一方面,在利益的分配上,除了要求公平合理外,还要求从产业整体出发,使得一定规模的利益刺激能够产生规模效益,使整个系统创造的效益最大化。这其中应该还包括为提高经济效率而相互寻找代表更高生产力的主体,并在自愿基础上进行的结合活动,这就是效率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常在发展之初,龙头企业资金报酬率是最高的,而农户与各服务环节的资金报酬率相对要小,这是由工业化生产和农业生产的一般生产率水平差异决定的。所以在此阶段,利益分配偏向于加工厂,而当加工厂达到一定发展水平时,其边际报酬率会下降。为稳定生产基地和服务体系,利益分配就应向农户和各服务组织倾斜。这是一体化建设中利益分配总是难以平衡的根本原因.

任何成熟的农业产业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许多共同性,即: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户签定产销合同,建立生产基地,提供配套服务;农民按合同生产、交售,企业按合同收购、加工,把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利润在各个环节合理分配,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经济共同体或农工贸一体化。

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以下几项是关键性的工作:

1.明确各主体的职能和义务,划分各方权、责、利在农业产业系统中的关系。从性质上划分,所谓主体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

政府部门。组织发动一个项目,特别是在当地商品经济尚不发达,龙头企业十分缺乏,国营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单位经济力量薄弱的时候,政府的领导和协调就显得十分重要。这种作用表现在:①组织有关部门就某一项目进行市场分析和可

行性论证,资金、信贷、人员的安排和计划;②对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和管理,在龙头企业建设与管理、基地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给予财税支持;③作为产业化体系各方利益的监督者和协调者,对一体化内部各组织间的经济协议和利益分配提出建议,对经济纠纷进行公正的裁决;④对职能部门进行相应改革,为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需要指出的是,用政府行政命令组织服务组织会使产业内部交易费用过高,这已被相当多的实践所证实。所以,政府部门的角色、作用必须慎重处理。当农业产业化充分发展,或者跨越行政区域时,政府部门的这些行政性作用将逐步被觉悟的、有经济能力的各“经济人”之间的理性协作所取代。

企事业单位。作为投资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其经营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单位本身,而且影响到从事这一行业的广大农户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加工厂在努力提高经营水平、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原料供应者——农户的生产也进行相应扶持,以取得农户的长期信任,获得稳定的货源。

篇7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开始推行,逐步确立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但在推行过程中也伴随着理论上的探讨和争论。有人认为,应积极发展农工商联合企业。这种观点认为,农工商联合企业有利于促进生产,可以满足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为农业现代化积累资金,也有利于农业专业化、社会化以及发展商品经济等。发展的形式和渠道主要是以国营农场和为依托组建联合企业(肖毅为,1981)。这种研究大多立足于发展和社队企业的基础上,所以具有一定的时代烙印和局限性;也有人认为,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应发展家庭农场和新经济联合体。这种观点认为,家庭农场和新经济联合体具有自主性、灵活性、专业性、经济性等特点,对于发展商品生产、活跃农村经济、满足社会对农产品需要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作为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向(许岢,1983;周德星,1983);还有人认为,实行是对体制的巨大改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引导农户走专业化的道路,发展专业化农业大户,以提高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水平。这种观点认为,农业大户经营和家庭承包经营在性质上完全一样,但可以避免小规模农户经营的缺陷,有利于农业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等,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应大力发展(孙仁,1983)。

篇8

1.2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比较效益为中心,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大多属于低端、初级产品,在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上没有带来真正实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但运作乏力,还不能有效带动产业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在摸索发展中规范、完善,进而形成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1.3农业技术力量薄弱,新技术推广应用有差距

一是农业技术干部队伍力量相对不足,尤其乡镇农技服务队伍不稳定、专业性不强,制约了基层农业技术能力和水平;二是我县移民多,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人数达2.1万人,占到移民总数的26.3%,加之部分少数民族受宗教因素影响,接受科学技术培训的主动性差;三是技术更新和新品种、新产业的更替之间的差距,加大了技术培训与推广的难度和重要性。

1.4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不足,制约农业产业发展

一是项目建设政策壁垒仍然存在,如建设规划、环评、安评等过程中存在的因素影响企业建设;二是企业融资难仍然存在,由于贷款风险,银行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三是对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建设项目财政扶持不足,由于农业产业化企业投资大,见效慢,影响企业投资信心和决心。

2相关建议与解决对策

2.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认识,切实增强工作紧迫感,牢固树立扶持产业化经营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转变思想观念,用工业化的理念引领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消除思想认识上的障碍。

2.2提品质、扩规模,加快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按照”三品、两化、双千“的发展思路,打破地域界限和乡村限制,建立"一片一业、一村一品或数村一品"的产业布局,减少特色作物品种上的多、乱、杂,把效益高、风险低的特色作物培育为新的主导产业,逐步替代增收乏力的粮食、棉花产业,兴建一批有地方特色的优质产品和产业基地。要积极发展蜜瓜、葡萄、甘草、等新兴高效产业,特色产业要树立品牌意识,做响做亮特色品牌。

2.3完善组织体系和机制建设

通过扶持发展和建设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市场等,将产业发展诸环节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确保产业按照一体化方向顺利发展。积极开拓农副产品外销终端市场,实现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的有效对接,争取新建农产品加工贸易市场。通过组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带动基地建设,推动产业发展,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的。

篇9

一、实施业主农业,实现组织最佳化

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龙头企业管理办法,成立了江津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专业大户,广泛推行“公司+农户”、“业主+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业主制农业”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分户经营的落后模式。目前,以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为主的各类农业企业已达到720多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市级龙头企业55家,重庆市级龙头企业9家;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158个,带动全市约70%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是在经营形式上,以农业企业、业主经营、合作经营为主,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目前种植经营花椒50亩以上的企业、业主达350多户,带动了全市22万农户、61万农民从事花椒产业,分别占全市农户和农民总数的58%、56%。现已种植的3.14万亩优质晚熟柑橘,全部实施业主制经营,其中企业、业主31家,种植面积1.65万亩,占总面积的53%;专业合作社18家,占总面积的47%。二是在用地问题上,以业主转包租赁等规模流转为主,突破产业发展用地制约。2004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22万余亩,其中13.8万亩转包出租给农业企业和业主,占流转总面积的63%。三是在资金投入上,近三年来,全市由国家投入农业资金1.2亿多元,由民间资本投入7亿元以上,其中企业、业主投入资金达5.6亿元,约占民间资本的80%,有效缓解了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

二、实施特色农业,实现产品最优化

我市坚持实施非均衡产业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产业发展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科学规划优势特色产业区和产业带,合理布局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做到产品最优化。

一是制定江津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打造“三大特色农业区”:都市农业区(观光农业、旅游、花卉、无公害蔬菜等)、浅丘现代农业示范区(优质稻、花椒、晚熟柑橘、蚕桑、生猪、橄榄等)、南部山区特产区(金银花、苎麻、笋竹、草食性牲畜等);构建9个优势产业带:即30万亩优质稻、10万亩晚熟柑橘、10万亩无公害蔬菜、100万头生猪、12万亩蚕桑、10万亩橄榄、10万亩中药材、10万亩苎麻和10万亩笋竹优势产业带。二是培植特色农业产业。经过几年努力,我市成功建设了全国最大的花椒基地和出口柑橘基地。目前全市种植“九叶青”花椒面积达50万亩,超过了陕西韩城24万亩、山东莱芜15万亩的规模,一跃成为全国三大花椒生产基地之首,并建设绿色花椒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多亩。江津先后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确定为“九叶青花椒标准化示范区”、“全国林业标准化栽培示范项目”和“中国花椒之乡”。引进跨国公司——恒河果业集团,大力实施柑橘品种改良战略,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业主和农民大力发展优质晚熟柑橘。目前已引进优新晚熟柑橘品种71个,建成生产示范园、品比园600亩,完成容器育苗470万株,建成标准化柑橘园3.1万亩。到2009年,10万亩优质晚熟柑橘园的产量将达到20万吨,初步形成国内最大的出口柑橘生产基地。三是培育特色农产品。从重庆引进渝欣牧业公司,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柏林镇发展优质金银花5万亩,改直生苗为嫁接苗,改原始栽培为现代栽培技术,改原有的晾晒干燥为蒸汽杀青烘干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苎麻由原来的川苎2号老品种改为中国麻研所引进的湘苎2号新品种,单产由150公斤提高到300公斤,纤维指数由老品种的1500提高到1800以上。

三、实施商品农业,实现经营市场化

我市十分注重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大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一是参加国内外的展示展销活动。先后组织企业和业主参加了香港美食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全国绿色食品交易会、韩国农副产品展示展销会,日本经贸洽谈会,每年一度的重庆农展会、高交会和北京高交会、深圳高交会、上海香精香料博览会和广交会等。二是举办各种形式的促销活动。我市举办了四面山旅游节暨农产品展示会、花椒品牌推介会、中国首届花椒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江津花椒公司与重庆餐饮名厨协会联谊活动等等。三是培养大批中介组织和农产品经纪人。全市培养中介组织78个,农产品经纪人2万多人。四是大力开展宣传促销活动。我市先后邀请新华社、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等中省市媒体来我市采访报道,向海内外宣传江津农业和名优特农产品。五是规范市场管理。为了加强江津农产品市场管理,维护江津农产品的良好声誉,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农产品市场管理工作会,了关于加强农产品市场管理的通告。设立市场管理办公室,市场所在镇的分管镇长现场值班,工商、公安等联合执法,加强商贸流通监管。工商、质监等部门还在交易市场设立质量监控站,印发农产品质量标准作为参考,加大执法力度,严把质量关。设立了农产品贸易公开举报电话,对各种不法行为,及时应诉,立即查处,以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生产者、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目前,四面山花椒公司在国内4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促销窗口,恒河果业公司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有100余个二级批发商及水果物流系统。江津花椒出口日本、韩国,榨菜出口马来西亚,曲木板产品出口美国,蚕丝出口印度,柑橘出口亚洲、中东地区和港澳台地区……

四、实施科技农业,实现成本最低化

我市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健全农业科技队伍,坚持用工业产品的生产流程和质量标准来规范和要求农产品。

一是加强科技培训工作。我市于1999年建立江津市农业产业化培训基地,用现代农业新观念、新科技、新信息武装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头脑,已累计培训镇村干部、企业法人和农村科技骨干15840人。积极开展绿色证书工程,向全市30000多农民颁发了绿色证书。积极开展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12000多农民喜获农民技术职称。组织50多个企业参加在重庆工商大学参加世界银行举办的无公害农产品远程培训。聘请中科院和西南农大等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和教授来我市开展培训工作。二是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制发了农业标准化知识和花椒、晚熟柑橘、金银花、蔬菜、蚕桑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手册5万多份,举办农业标准化培训班,初步解决了农民生产管理农产品无标准可循的问题。采用绿色花椒标准化生产技术,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如花椒公司自建的双福示范园,栽后一年半就开始试花挂果,2年半投产,平均亩产鲜椒357公斤,最高达806公斤,单株最高产量达4.9公斤。三是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科研。为提高花椒产业的质量,重庆市四面山花椒公司的两个深加工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成为第一批国家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并与中科院地化所、西南农业大学、美国G&F生物科技公司等合作,建立了花椒研究所,研发花椒系列产品20多个,其中获得6项国家专利,花椒申报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已通过国家质监局专家评审。优质柑橘项目列入国家“948”计划,重庆市恒河果业入驻江津以来,已引进世界名优、专利保护柑橘品种71个,并于2004年6月加入国际育苗者协会,享有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水果技术及营销网络,成为我国唯一加入这一农业国际俱乐部的会员企业。锦程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成柑橘工厂化无病毒育苗基地750亩,采用意大利温室育苗智能控制系统,每年为重庆市柑橘产业化项目培育优质苗木400万株。柏杉丝绸有限公司引进技术,开展技术创新,对原缫丝机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一机多用,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效益最大化

我市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逐步探索出一条推进江津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子,正在实现江津农业的“九大转变”。一是由数量型农业向质量型、标准化农业的转变。二是由“产、供、销”向“销、供、产”的转变。三是由常规农业向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的转变。四是由农民分散经营向企业、业主集中经营的转变。五是由催种催收型向产前、前中、前后服务型的转变。六是由小、散、多、杂型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区域化的转变。七是由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向现代化集约型经营方式的转变。八是由内向型农业向外向型农业的转变。九是由掠夺资源、破坏环境的发展型向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型转变。

“九大转变”带来“三大效益”:

篇10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开始推行,逐步确立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但在推行过程中也伴随着理论上的探讨和争论。有人认为,应积极发展农工商联合企业。这种观点认为,农工商联合企业有利于促进生产,可以满足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为农业现代化积累资金,也有利于农业专业化、社会化以及发展商品经济等。发展的形式和渠道主要是以国营农场和为依托组建联合企业(肖毅为,1981)。这种研究大多立足于发展和社队企业的基础上,所以具有一定的时代烙印和局限性;也有人认为,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应发展家庭农场和新经济联合体。这种观点认为,家庭农场和新经济联合体具有自主性、灵活性、专业性、经济性等特点,对于发展商品生产、活跃农村经济、满足社会对农产品需要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作为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向(许岢,1983;周德星,1983);还有人认为,实行是对体制的巨大改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引导农户走专业化的道路,发展专业化农业大户,以提高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水平。这种观点认为,农业大户经营和家庭承包经营在性质上完全一样,但可以避免小规模农户经营的缺陷,有利于农业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等,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应大力发展(孙仁,1983)。

篇11

二、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促进农业科技的孵化、带动和推广应用农业科技离不开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离不开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科技的孵化器和强大推手。广东农垦目前已建立了4家国家级龙头企业、9家省级龙头企业,先后培育了燕塘牌牛奶、三环牌白砂糖、太阳牌剑麻制品、三叶牌菠萝罐头、粤宝牌浓缩天然胶乳、名富牌番石榴、雄鸥牌蒸青绿茶、红江牌红江橙等名牌产品,其中三叶牌菠萝罐头为中国名牌产品,名富牌番石榴、雄鸥牌蒸青绿茶、红江牌红江橙为首批中国名牌农产品,大大提高了垦区企业知名度,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一是在所有龙头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先后启动建立了糖蔗、名优水果、茶叶、乳品加工、肉猪饲养、水产健康养殖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系列标准,并结合优良品种、科学栽培(养殖)技术、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和质量追溯系统的推广应用,总结出一套成功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管理经验。目前,垦区已建立了丰收糖业公司菠萝罐头、名富果业公司番石榴、红江农场红江橙、平岗农场白对虾(青蟹)、湛垦畜牧公司肉猪等5个“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场”,其中丰收糖业公司及名富果业公司被农业部农垦局确定为首批“全国农垦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试点农场。湛垦畜牧公司、名富果业公司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单位”。此外,丰收糖业公司菠萝、红江农场红江橙、名富果业公司番石榴(红阳桃)、华海糖业公司茶叶、东方剑麻公司剑麻等生产基地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燕塘乳业公司建立了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根据市场需要和消费者口味,先后开发出几十个花色品种投放市场,经济效益连年以两位数增长;还被确定为“中国学生饮用奶定点生产基地”及全国首批“学生奶奶源升级计划”试点企业。

二是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促进农业标准、农业新技术的实施应用,大大推进了垦区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如丰收糖业公司在无公害菠萝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农场建设中,制订了菠萝生产目标责任制实施细则,将菠萝生产过程分为园地规划、品种选择、农艺措施、施肥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花期调节、果实采收、产品加工及综合效益等9个环节,全面实施标准化管理,提高了菠萝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该公司生产的“三叶”牌菠萝罐头通过美国FDA注册,出口美国、加拿大等国免检,出口创汇在几年内翻了近一番。

篇12

1.2基于层次分析法

非等权重的农业信息化指数模型小松崎清介的信息化指数模型采用的是等权重赋权的思想。结合中国都市农业信息化发展和数据统计情况,以小松崎清介的信息化指数模型为基础,改进了部分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信息化指数进行非等权重赋权,克服了小松崎清介的信息化指数模型采取等权重不足,以适合中国都市农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结合农业信息化的实际特点,从通信主体水平、信息量、信息系数、信息装备率等4个方面选取了12个相关指标,提出层次分析法非等权重的农业信息化指数模型。该模型除“通信主体水平”指数未变外,不同程度地修改和调整了其他指标。一级指标分别为信息量、通信主体水平、信息装备率、信息系数4个方面。对二级指标进行了不同程度地修改和调整:(1)“信息量”中删除原模型中“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每万人书籍销售点数”,增加更能反映信息量的“人均年邮政业务总量”、“人均年电信业务总量”,并将“人均年通话次数”界定为“人均年长途电话通话次数”;(2)“信息装备率”中分别界定“每百人电视机数”、“每万人电子计算机数”为“农村每百户彩电数”、“农村每百户电子计算机数”;(3)“信息系数”中增加了“农村家庭第三产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比重”。对各一级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由专家咨询和定性判断,确定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建立矩阵进行重要程度比较。通过式(1)计算,得出各一级指标A、B、C、D的权重值分别为:WA=0.353,WB=0.353,WC=0.177,WD=0.117。同理建立各二级指标的比较矩阵,其中“通信主体水平”和“信息系数”各二级指标权重相同。得出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WA1=0.287,WA2=0.287,WA3=0.142,WA4=0.142,WA5=0.142,WB1=0.333,WB2=0.333,WB3=0.167,WB4=0.167,WC1=0.5,WC2=0.5,WD1=0.5,WD2=0.5。最终农业信息化指标公式为:S=∑(Wi∑WijSij),其中S表示农业信息化指数;Wi表示一级指标i的权重值;Wij表示一级指标i下第j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值;Sij表示一级指标i下第j个二级指标的指数数值。层次分析法非等权重的农业信息化指数模型及各项指标权重值,如表1所示。

2农业信息化与都市型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2.1北京市农业信息化相关指数计算

为了分析北京市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发展趋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北京市2000—2010年相关统计数据,得到北京市农业信息化各级指标、农业GDP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市型农业经济GDP值(第三产业中除去交通运输、餐饮住宿、金融、房地产等外GDP值)。以2000年为基础年份,计算出2001—2010年北京市农业信息化各级指标指数和其他数据指数,如表2所示。

2.2结果分析

以第三产业中除去交通运输、餐饮住宿、金融、房地产等外GDP指数代表以乡村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为主的都市型农业经济GDP指数,比较北京市农业信息化相关指标指数,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北京市农业信息化指数与农业GDP、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市型农业经济GDP都成正相关性,表明农业信息化各项指标的增长,对农业GDP、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市型农业经济GDP有正向促进作用。同时,可以看出农业信息化指数增长与都市型农业经济GDP增长具有高度一致,说明农业信息化发展对都市型农业经济GDP增长极大的推动作用;而农业信息化指数增长对农业DGP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结合北京市周边农业已经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度,而其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又是以乡村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模式的都市型农业,因此农业信息化对促进第一产业(农业)GDP发展的作用非常有效,而在增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特别是推动以乡村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为主的都市型农业经济增长方面更为有效。

3政策建议

农业信息化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对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与都市型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特别是农业信息化对以乡村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为主的都市型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研究还比较少。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农业信息化指数与农业GDP、都市型农业经济GDP、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农业信息化对促进都市型农业经济增长起到关键性作用,农业信息化与促进都市型农业经济增长成正相关性关系,因此在未来都市型农业发展中,需要加大农业信息化投资力度,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如提高农村地区用户的互联网入网数量、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加大农村人口的高等学历教育等,进而推动都市型农业全面快速发展。

篇13

首先可以对地区的农户进行思想弘扬,将先进的思想带到农民当中去,让一些思想未能及时转变的农户也能切实体会到现代化农机作业能给他们生活与作业上带来的便利;其次,要定期开展示范工作,这一环节必不可少。思想上的转变只是农民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但并不代表可以认同。政府部门可以派遣农机技术人员带着示范农机到地方乡村进行农机演示工作。农机的示范工作是对技术突破的肯定,同时又能够让务农人员深切体会到农机进行作业是极其方便的。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让农民自行体验,亲身体会的感觉会更加具体、更加真实,这样也就更加容易得到农民的普遍认可,对地方全程农业机械化工作的开展也就并非难事。

3农机的后期维护工作非常重要

农机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状况,包括机器零部件的破损、农机无法启动、农机没有得到适当保养出现迟钝现象等,这些问题会影响农民的正常农业生产。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组建合理的后期维护团队,可以让他们有规律地对农户家的农机进行维护保养工作,或者将相关维护农机的常识与农民进行说明,防患于未然,尽量降低农机出现问题的概率。同时,如果农机出现问题,维护团队需要能够对问题进行解决亦或提出合理的相关解决方案,让农民不必为了查找原因而手足无措,这样才会让购置农机的农民心里有底,同时也会对农机作业更加的信赖,让后续新型农机可以顺利推广,带动当地农业发展。最后,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要认真贯彻相关法律法规,认真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以及当地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深入开展农机管理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切实加强对插秧机、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及其驾驶、操作人员的管理服务,严格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依法加强对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管。目的是要对农机工作人员安全给予保障。因此,有关部门要适时开展农机安全专项治理活动,严厉打击无牌、无证,带病作业、“黑车非驾”、私自改装等违法行为,确保农机安全工作。对农机管理队伍正规化建设进行大力扶持,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规范地方农业机械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农机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