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坚定文化自信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坚定文化自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坚定文化自信论文

篇1

1.引言

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发自内心的认同的价值文化信心,文化自信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其文化价值,又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而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背景下,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因此这样的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也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形成了挑战,所以研究文化自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意义就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2.基础知识概述

2.1文化自信

根据本文查阅的相关资料来看,目前关于文化自信主要是从文化自信的内涵、基础两方面进行界定:首先是对文化自信的内涵,部分的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另外还有一部分的学者认为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超自然性、超生物性和超现实性的文化生命的机能。其次是对文化自信的基础的研究,按照资料来看,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是一种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觉,同时也是基于理性认识之上的精神成熟度的体现。另外还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最重要的基础就是知识与伦理。所以在这里,本文结合以上学者的研究将文化自信界定为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自信和理性审视。

2.2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自信分析

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大学生为文化自信的主体,其在教育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就要求大学生在清晰的认识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予以充分认同和肯定。具体来说,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自信,使得大学生必须要主动的去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并对其深入研究,从而在此基础上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精髓和先进文化精髓。此外更为关键的是可以积极吸收和学习外来文化的精髓,批判和抵制外来文化中的糟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尽可能的做到知、情、意、行四位一体,统一发展。

3.文化自信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做的就是积极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来更好的让大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滋养、获得底气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所以在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真正做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人育人。具体来说,其主要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3.1有利于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可以看出,在世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社会民心所向是一切社会变革开始的源头,同时其也是整个国家政权巩固与否的风向标,而在这之中的文化氛围在而是对社会心理有直接影响的因素,因此从这点来看,如果要使社会的民心向同一个方向聚集、前进,那么在此过程中的文化则必然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同时我国的高等院校作为一个思想、理论的宣传地和发扬地,大学生是其宣传发展的主要力量,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度影响着整个社会,因此高等教育体系中得文化自信是宣传弘扬优秀文化的精神动力。

3.2有助于大学生应对文化多元化的挑战

当前在世界上的的很多国家中,进行的政治的民主化和价值的多元化是不可抵御的时代潮流,因此自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要适应潮流的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安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使得文化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而在高等教育中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必将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从而可能会出现易盲目跟从和吸收,造成价值观的扭曲,社会责任感的弱化,民族自豪感的消退等情况,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自信培养在应对多元化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挑战显得尤为重要。

3.3有助于大W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在高等教育中的大学生如果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那么进行自身修养的提升就需要正确认识并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而关于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修养的学习则要求大学生必须要拥有积极上进的学习心态和优秀文化丰富的思想资源,正是这样的要求使得其拥有的文化自信可以更好的帮助其进行全面的发展,从而更好的认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理论知识的动力源泉。

4.高等教育中的文化自信培养分析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时代变革中既能保持自我又能面对世界的标识。由于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的深入,目前逐渐的形成了多元文化现象。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于大学生对物欲的强烈需求,使得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物质生活的抗压性比较低,虽然有时创造性十足,但其思维内涵虚无空洞。

因此本文认为我国高等教育部门要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心养性,将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融入到对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从而与他人和谐相处,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相处。具体来看,主要的措施有以下几点,分别是:

4.1积极提升文化鉴赏能力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认同、信任,因此在本文看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增强自觉鉴赏的能力。高等教育体系中,就要引导大学生分析、鉴别传统思想文化中哪些是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东西,哪些是封建性的糟粕、是落后的要被历史淘汰的东西,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的辨别我国社会所缺乏又能弥补中华文化发展之不足的东西。

因此本文认为各大高校要积极的引导其以虔诚、敬畏的态度来对待文化,并且用对多元文化进行系统的清理、批判、重释与重构,进而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好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此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树立文化自信。

4.2坚定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

高等教育担负着我国优秀文化的重担,其不仅是先进文化的辐射源和传播者,更多的是作为引领我国文化发展方向的主要阵地,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其是国家的发展历程中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文化资产。其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等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在开展文化育人的工作必须要坚定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结合高等教育办学目标和特色,通过对各个大学的准确定位、学科和学位设置、培养人才方向、服务社会的方向和未来发展目标做一个全方位的梳理,以此来更好的形成具有符合学校实际发展情况的办学理念,进而增强广大师生的使命意识和进取意识,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4.3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文化品性

篇2

二、帮助学生坚定正视挫折,战胜困难的信念,培养顽强的意志

有的同学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不行。碰到一点挫折或学习上的困难,就产生退学的念头。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加强了迎战困难方面的思想教育。比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文,引用名言,观点鲜明,说理充分。在教学中,我紧扣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论述:错误是难免发生的,错误并不可怕,不应当畏惧错误。《理想的阶梯》中写到高尔基,从小饱尝人间的辛酸,在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中战斗,但他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不在任何艰难困苦中屈服、畏缩,最终成为伟大的文学家。结合教材,教育青少年学生,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应该正视现实,敢于面对困难,奋力拼搏,这样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三、培养学生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学习无私奉献的精神

针对学生中存在只贪图玩乐、不愿吃苦的现象,学习《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时,教育他们不能躺在父母的怀抱里,坐享其成,应当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树立“靠天靠地靠父母,不是好汉”的观念。在讲读《壮丽人生的最后闪光》中,结合任以沛同志的事迹,教育学生学习他勤俭节约,为忠诚党的事业辛勤工作,学习他无私奉献精神。

四、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篇3

“文化自觉”是先生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来历、特色和发展趋向。这种自知之明不是自我封闭、沾沾自喜,而是在充分了解多元文化的基础上,提升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以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中国的大学应当成为充分体现中国文化自觉的场所,自觉承载起自己的文化使命、体现出自己的文化担当。

张尧学(中南大学校长):“一流”标准三要素

看一所大学是否一流,不能只看这所大学在大学排行榜中的名次,而是应该看这所大学是否具有一流的大学文化和精神、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成果。

一流的大学文化和精神,既包括大学的制度、规则、运行机制以及基于此形成的学术自由和民主管理等,也包括大学在漫长的办学历程中不断创造和代代传承所形成的传统和习惯等。在希特勒那样高压的年代,德国海德堡大学还能坚定地树起反战的旗帜,这不得不归功于其一流的大学文化和精神。

一流的人才,一方面是指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通常是国际上各种专业组织的成员、组织者和领导者;另一方面,毕业生通常可以不用通过再深造就能在世界范围竞争获得理想的工作职位。这既考验一所大学的教育质量和知名度,更考验一所大学的多元文化张力和对世界的理解力。

一流的成果,既包括能够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一流成果,又包括能够推动形成新的产业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专利等,还包括各种哲学社会科学、艺术作品等。像“牛顿定律”、“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等,这些都是世界一流大学对丰富人类知识宝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例证。

篇4

(一)人格心态

1.自卑。女性心理的最大弱点是自卑,女大学生也不例外。据观察和了解,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她们关注自身的发展,渴望得到应有的位置,承担必要的责任,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有着较高的职业意识和成就意识,希冀在学业方面及将来的职业领域追求与男生一样的成功。然而,她们对自身能力缺乏认识,自信心较男生弱,潜意识中的弱者心态,对女大学生自我才能的发挥构成了压抑,使她们不能有效地开发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

2.狭隘。受活动空间与接触人和事的限制,部分女大学生的心胸比较狭隘,她们的兴趣和利益关系往往局限于个人的狭小天地,视野狭窄,不能放眼全局、着眼社会,表现为多疑、嫉妒、记仇、爱传闲话等。事实上,女大学生相互间的嫉妒是其发展的最大天敌。在一个女生群体中一位女生出类拔萃,首先攻击她的往往不是男生而是女生,她们可以容忍男生超过自己,却容不得同性超过自己,这种狭隘自私的心理恰恰是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障碍。

3.生理。生理疾病也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些女大学生因各种原因患上疾病时,承受能力下降,往往烦躁不安、困惑不已,对学习、工作和生活失去信心,认为既增加家庭负担,也增加了学校、社会的负担,成了众人的累赘,以致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而不能自拔。

(二)思想观念

1.社会角色定位。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把女生放在从属、依赖、陪衬的位置上,对她们提出种种苛刻的要求。女大学生虽属知识女性,也会不同程度地受着这种传统的影响。

由于社会文化的偏见,男女大学生在成就期望上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越是在竞争性强、对个体具有重要价值的活动中,女大学生的期望越低。另外,女大学生往往比男生更加客观地估计成功的可能性,这种瞻前顾后的考虑,使她们过多地关注可能遇到的障碍,更加上社会文化的偏见,使女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

2.社会用人制度。近年来,社会改革蓬勃开展,这为女大学生才能的施展带来了机遇,为她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原因,我国在改革传统政治经济体制的同时,受到冲击和震动最大的仍是女性。一方面,女大学生想勤奋学习、兢兢业业工作,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渴望自己成功;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又往往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弱点,不能立足现实,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形成一种理想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激烈矛盾的心理,产生迷惘、悲伤。

二、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策略

(一)强化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行为

1.重新认识,坚定自我。科学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心理上存在着性别差异,但在智力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只是在智力活动个别要素方面略有不同。而且,女性较男性而言,有明显的情感优势,观察力和觉知能力都强于男性。在动觉、自然观察、人格及其他交往等方面,女生亦都占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挖掘自身潜力,将自己的优势带人学习、工作、生活中去,使其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就会成为社会的强者。 2.更新观念,坚定信心。当前面临着瞬息万变、多彩多姿的历史转折的新时期,作为女大学生应该比男生更懂得正视现实的适者生存的含义,并学会让自己去适应新的思想观念、方法的要求,在适应的前提下求发展。作为女大学生必须闯过自卑的心理关,自觉地培养坚定的自信心。此外,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女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它有助于发挥女大学生的心理潜能,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女大学生只有保持健康的心理,才能使自己各方面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也才能成为国家有用之才。现实表明,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新的社会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一种公平、合理、有序的社会机制正在形成,女性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

3.理顺关系,平衡心态。一方面,理顺学业、工作、生活的关系。女大学生既要有对理想、对学业的不懈追求,又要在工作生活中能摆脱对家庭、对他人的依赖,在学校、社会工作生活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创造出与男生相同甚至超过男生的业绩,才能赢得他人的赏识和重视。因此,女生应该采取积极健康的心态,力求做到学业、工作和生活完美统一。事实上,许多女生在评奖评优活动中,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令男生对女生刮目相看。另一方面,}l顷个人和他人的关系。现代社会需要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因此,女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尊重,力戒嫉贤妒能、文人相轻。

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6)06-0011-06

自近现代意义大学诞生以来,因其特殊的地位和贡献,广受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当今世界,“大学提供了教育的机会,创造了知识。大学所提供的服务是当今社会取得领先优势的关键,它们包括个人生活的富足与安乐、经济的竞争、国家的安全、环境保护和文化繁荣”[1]。按理说,大学拥有如此尊贵的身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当非常自豪和自信。然而,我国的一些大学正在历经最严峻的“自信危机”,或自惭于学校的办学类型,或自愧于学校的办学层次,或自怨于学校的地理位置,或是自缚于学校的学科设置,或自毁于学校的课程教学,或自损于学校的办学形式,或自羞于学校的姓氏名称……。依当下的情势看,中国大学若不能及时走出“自信危机”的困局,大学的改革与发展就缺乏内在的动力,大学趋同现象就难以克服,结构优化和功能耦合的高等教育格局就难以形成,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的高等教育体系就难以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遑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宏大梦想。

一、大学自信的逻辑诉求

自信是主体的自我肯定或自我认同,一切社会组织皆存在自信问题。自信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可焕发出强大的正能量,也可展现为持续而稳定的积极心理。大学是一种有人介入的特殊组织,自信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的存续和发展。大学自信有层次和水平之分,可能是某一方面的自信,也可能是某些方面的自信,还可能是系统性的自信。对于那些办学历史悠久、社会声誉很高的“名牌”大学,自信可能是系统的;而对于一般大学来说,系统性的自我认同就可能缺乏根据,要么是盲目自大,要么是自欺欺人。但是,任何一所大学,有局部的和方面性的自我认同是可信的。当然,我们也不排除个别学校在某一阶段出现“滑铁卢”式的衰败、陷入严重的“自信危机”。

大学自信主要出自比较,即大学通过比较确立自我,源于比较优势建立自信。这种自我和自信或基于激烈竞争中的一次次胜出,或基于学校改革发展中的一点点成就,并通过反复体验而形成关于学校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坚定信念。没有任何比较优势和成功体验的大学,是难以建立自信的,也很难在充满竞争的高等教育世界立足。特色是一种比较优势,是建立和培育自信的着力点和主要抓手。事实上,梳理世界高等教育史,放眼可预见的高等教育未来,没有哪所大W曾经或准备采信面面俱到的发展策略,也没有哪所大学能在所有的领域达到一流。多数大学采用非均衡发展战略,即选择在某些方面实现突破,培育特色或发展优势,进而带动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最终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或高品位的社会服务享誉社会。现在看来,这些经验是可借鉴的,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更应视特色办学为立足之本、生存之本、竞争之本和发展之本,把特色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主旋律。

大学自信主要是内发的和立足于自我的,但它与社会的认可和认同分不开。大学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也相互制约,没有社会认同的自我认同因缺乏社会根基而不牢固;没有自我认同的社会认同因缺乏动力源泉而不可持久。自我认同是大学自信生发的内因,社会认同是大学自信生发的外因,内因和外因良性互动推动大学自信螺旋式升华和张扬。大学与社会内在相连,社会认同对大学既是一种褒奖,更是一种鞭策。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齐头并进,共塑大学自信的永恒。

自信是一种优秀品质,是大学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势能。大学有了自信,就有了一种“我就是我”的淡定和“舍我其谁”的豪迈。通常而言,自信的大学会坚守自己的办学定位,不会“此山望到那山高”;自信的大学会立足于自我,坚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不会“见风使舵”或被“牵着鼻子走”;自信的大学会津津乐道于自己的软实力,不会夸夸其谈于地大、楼高、生众之类的硬实力;自信的大学会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勤于开拓、勇于创新,不会自暴自弃、自甘堕落;自信的大学会兼容并包,海纳百川,不会固步自封更不会藏污纳垢。自信的大学敢于批判和引领社会,勇于承担“冷眼旁观”的历史使命,从不畏惧来自各方面的恐吓和诘难;自信的大学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积累并孕育自己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自信的大学永远将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按照自己的步伐去实现学校的愿景和梦想,绝不迎合社会的欲望和偏好,为所不能为,为所不该为,为所不愿为。

二、大学自信的生发路径

大学自信的生发是多端口的,既可从打造自身的特色或优势切入,也可从增强学校的整体实力着力。究竟如何抉择,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套,没有一劳永逸的程序可循,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理应相机而行、谋定而后动。

(一)尊重史实的历史自信

近现代大学的上限在中世纪,大学诞生在中世纪的欧洲,这无需再考古。中国早就有高等教育及高等教育机构,但真正意义的大学则肇始于19世纪末。中国大学迄今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晚于欧洲中世纪大学800多年,也晚于北美早期大学250余年。对此,不少国人觉得这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不匹配。例如,现今的湖南大学,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创办的岳麓书院一脉相承,历经千年,弦歌不辍,名师高徒不胜枚举,比欧洲的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都要久远,被世人誉为“千年学府”,然湖南大学却没有顺水推舟,只秉持了1926年以来的办学信史。其实,历史只是一面镜子,可以让人反思过去和展望未来,却不能否定现在和断定将来。我们不能改变中国大学晚生的史实,但要坚信中国可以重塑历史的辉煌,书写人类高等教育的传奇,那时世界还会回响起宗教唱诗班的声音:“为了追求知识,虽远在中国,也应该去”[2]。当今中国大学如同少年,有一天她会拥有成熟的力量和睿智,成为世界各国青年才俊仰慕的地方。

大学是一种历史的存在,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史,或长或短,或辉煌或平淡。悠久而厚重的校史是一所大学引以为豪的资本,因为它不仅给大学留下了经验和阅历,而且给大学积淀了文化和养成了品性。悠久而厚重的校史是一所大学永远唱不完的赞歌,它可以不断为大学添光加彩,而且日久弥新。不过,历史可以影响但不能决定大学的社会地位,更不能左右大学的发展走向。譬如,相对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举世瞩目的美国常青藤大学是年轻的;相对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是年轻的;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一些新兴国家或地区诸如新加坡、香港的大学是年轻的。中国一些大学有很深的历史情结,总希望本校的历史与古老的中华文明一样悠久,这些大学的历史多半是追溯到大学的前身的,有的甚至追溯到大学前身的前身。寻找源头和追溯历史无可厚非,“但作为信史,按照通例,总应以实质性的继承关系为根据,以当时的文书档案为准绳。而不能只以同处一地或有某种人事关系为凭”[3]。对大学有历史感没错,但要正视和尊重史实,这是大学正视自我和相信自我的表现。假若不顾客观史实而刻意篡改大学的历史,无异于在否定大学的过去,这是一种缺乏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的表现;如果一味地迷恋于大学的悠久历史和过往辉煌,无异于固步自封,这则是一种缺乏现实自信和未来自信的表现。

(二)独具特色的理念自信

世界一流大学是独一无二和举世无双的,它们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相互很难模仿和复制。哈佛是哈佛,麻省理工是麻省理工,谁也办不出对方,谁也不想办成对方。一所好的大学,一定会有自己独到的办学理念。简单地复制、照搬和移植他校的理念,在学理上讲不通,在实践中行不通。教育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是“艺术中的艺术”。办大学就是办教育,它犹如艺术创造,而决非一种模式化和程序化的艺术生产,最忌讳简单地模仿和复制。依葫芦画瓢,可能是艺术生产,绝不是艺术创造。移植一所大学的理念,无异于在克隆大学,而这类克隆大学越多,其“艺术价值”越低。大学要追求一流和卓越,但不能追求“失去灵魂的一流和卓越”。如果一所大学没有理念、没有思想,就不可能成为思想家和科学家的汇聚地,也不可能成为思想家、科学家辈出的摇篮,自然也就称不上一流或卓越。

大学理念的独一无二性和不可替代性,是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走出身份制约和环境制约、建立自信的有效利器。“千校一面”的高等教育,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大学肩负不同使命,谁也不该取代谁而垄断地存在,不同数量的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技能型大学分处不同的生态位上,共成功能耦合的大学系统。美国高等教育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其多样性,即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大学互生共长且各安其位,满足多样化的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创建属于自己的一流大学。一流不是某类大学的专利,每种类型的大学都可以培养出不同类型的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卓越人才,都可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的一流大学。因此,每所大学都要坚信并力争在自己的类型和层次上办出特色、办出风格和办出质量,自惭于学校的办学类型或自愧于学校的办学层次是非理性的。遗憾的是,中国一些大学过分热衷于升格、更名和合并,试图通^此途改变自己的身份,或改换门庭而成为大学中的名门望族,这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成功的案例鲜见,而“有大学之名、行学院之实者”倒是比比皆是。还有一些大学不愿在边远地区和小城镇办学,陆续迁址到经济发达地区,或交通便捷的枢纽,或人口密集的中大城市,日思梦想着能在闹市区安家落户。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繁华城市有之,偏僻小镇亦有之,甚至于“废墟中”成长起来的世界一流大学也不是个案,牛津、剑桥独居一隅倒风清气正,而芝加哥大学身居闹市却正被喧嚣的环境和糟糕的治安所困扰。由是观之,中国的一些大学急需走出“身份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方面的自信误区,而那些正欲动身或已经走在路上的大学是否可以考虑“悬崖勒马”。

(三)一脉相承的文化自信

大学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而“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关键在于它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4]。没有文化和精神的大学,成不了真正优秀的大学。大学的文化和精神源自大学的历史积淀。如果说育人是大学之本,科研是大学之根,文化是大学之魂,那么大学的历史积淀则夯实了大学之本,孕生了大学之根,了大学之魂。大学的历史积累和文化传承,是大学自我认同的基石,是大学自我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大学的历史积累和文化传承,离不开创造和创新,但更宝贵的是信守和一脉相承。校长引领大学的改革和创新是有风险的,成功的改革与创新会创造大学发展新的辉煌,而失败的改革和创新会陷大学于万劫不复之险境。因此,多数大学校长会选择追随传统,试图通过小的改良来实现大学的持续健康发展;少数大学校长会选择改弦易辙,尝试通过大刀阔斧般的改革来实现大学的跨越式发展;只有极个别的大学校长才采用颠覆大学历史、割裂大学传统的极端做法,渴望创造属于自己的大学历史。作为一任大学校长,采信何种大学发展方略,只要是经过审时度势的深思熟虑,同时赢得全校师生的认同和支持,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凭拍脑袋就要创造属于自己的大学历史,并且一意孤行,那就是“心术不正”了。大学的文化需要创新,更需要传承。传承是大学文化自信的表征,创新是大学文化自信的拓展。对于优秀的传统和文化,大学既要守望,也要超越。这种超越是一种生长,是根基于传统的生长,而不是不要传统的横空出世,更不是对传统的一棍子打死或全盘否定。在中国,大学党委书记或校长一任,希望创造辉煌本无可厚非,理应得到鼓励和褒奖,但若通过否定历史、忘却历史来开创大学的未来,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和警惕了。

大学的传统和文化靠大学自己谱写,不能由别人,别人也不了。清华文化靠清华人书写,北大人代替不了,北大人谱写的是北大文化。天津大学与南开大学一墙之隔、近在咫尺,并校之风数度刮过却总是功亏一篑,不同文化使然。大学的传奇构成大学文化的主体,没有传奇式的校长、教师、学生和校友,没有传奇式的科技成果,没有传奇式的人文关怀,没有传奇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就很难称得上有自己独具一格的文化。大学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对大学人的滋养是“润物细无声”的,是终生难忘的,也是独一无二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大文化塑成的是北大人,清华文化育出的是清华人。优秀的大学文化植根于自身的传统,由本校的土壤孕育和滋养而成。中国大学的文化建设,可以博采众家之长,可以中西合璧,譬如汲取西方大学“注重理性、学术自由”之精髓,但必须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如此才有“底气”,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四)不断创新的学术自信

大学是探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没有学术的支撑,大学将名不副实,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就缺乏根基。创新是学术最根本的品质。没有创新的学术,只是一种简单的重复生产。如今,不少研究成果被诟病为“学术垃圾”或“学术泡沫”,主要症结在于缺乏创新。没有创新的“学术”被当作学术漫天遍野地刊发和出版,损害的恐怕不仅仅是学术本身,学者、学刊、出版社乃至整个学界均难独善其身,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不同的大学具有不同的学术创新能力,或擅长于基础研究,或擅长于应用研究,或擅长于开发研究。在这些不同的研究领域,各大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实力,选择在原始创新、比较创新、集成创新和系统创新等不同水平上做出贡献。研究型大学可以在集成创新和系统创新上多做贡献,一般大学则可以在原始创新和比较创新上有所建树,而地方院校开展一些拾遗补阙的特色研究,也算得上是弥补了研究空缺或空白。宇宙世界有很多未知的领域,无论大学开展什么领域的研究,只要是发现了新事实、揭示了新规律,抑或是为未来的研究做了一些奠基性工作,皆难能可贵、值得赞许。

当今中国大学的研发人员超过了美国,发表的各种论文和期刊数量已达到世界第一。整个学术界看似欣欣向荣,然传世经典佳作鲜见,由一些真学者的“假作为”和一些假学者的“真作为”共同缔造的“学术大厦”,被某易教授戏说成“认真的扯淡、高明的扯淡和有名目的扯淡”。其实,只要身处在学术圈内,每个人或多或少总能感受到一些学术浮躁带来的惊恐和不安。于是,有些学者对自己的学术研究产生了信任危机,哪怕是研究中医药或中国古文化的,也要听听或看看外国学者是怎么说的,各种引经据典最好源自外文或外国学者的论著,否则,就自己觉得或被认为没有国际视野,就没有把握学术前沿,就没有占领学术的制高点,就不可能找到学术的生长点。有些大学对国内学术期刊及其刊发的论文也产生了信任危机,只要是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就是高水平的论文,而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则视为低水平的研究成果,即使是在国内顶级刊物诸如《哲学研究》、《历史研究》等期刊上刊发的论文,其含金量(通常用奖金来表达)远不及《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 EI)、《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 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期刊或论文。实际上,学校中大多数人都明白:其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与自然科研究成果之间缺乏可比性;其二,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刊物或论文也有差异,也有水平高低之分;其三,学术论文的创新性及其社会价值是难以估量的,更不好用奖金的多少来进行换算。

(五)质量卓越的人才培养自信

大学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发展,培养人才是大学最根本的责任。高水平大学“高在何处”?最根本的是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一所大学,无论拥有怎样的“家底”,若不能将其“家底”诸如学科优势、师资优势、科研优势和资源优势等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这些优势永远只是一种摆设。譬如,一些大学费尽心血争取到的“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很少真正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最终只是学校“炫富”的一种资本;一些大学的学科综合优势非常明显,由于学科壁垒森严,各学科的人才培养各行其是,课程设置始终未能走出单一学科的框架。凡此种种,在各大学一心谋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今天,却不着力于优质教学资源的价值实现和潜能发挥,不能不说是一种憾事。

大学首先要做好“人才培养”这篇文章,力争在自己的办学类型和办学层次上对人才培养有所贡献。世界一流大学的贡献大多是围绕人才培养做出的,像牛津和剑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柏林大学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哈佛大学的选课制、学分制和核心课程,耶鲁大学的通识教育,芝加哥大学的百科全书式的教学计划……当然,不是所有大学都能做出这种贡献。对于一些地方大学,若能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样是一种贡献,值得自信和自豪。然而,一些地方大学不以为荣、反以为耻,不愿立足地方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甘于地方性应用型大学或技能型大学的办学定位,非要硬著头皮走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路子,结果在人才培养这条路上越走越偏,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低。

大学人才培养的自信靠质量,质量是大学的生命线,质量保障是维系大学生命和自信的纽带和桥梁。可以说,不顾质量和不要质量的大学是“不要命的大学”。然而,现实中不要命的大学却比比皆是,没有科学积累的新专业通过了报批,没有含金量的课程走进了课堂,没有经验的助教不仅站在大学的讲台上而且成了主力和中坚,没有实验设备可以通过录像来解决,没有本专业教师的专业课可以用其他任意专业的教师来顶替,师生比值越来越小,班级授课的规模则越来越大,如此不要命的举措,颇令业内人士惊诧:连高等教育这种培养人的事业也可以“”?竟在学者云集的大学里也可以如此顺利地实践“”!

三、大学自信的升华图式

大学自信是后天的和可塑的,它既可以培育,也可以升华,当然还可以衰变和沦丧,而螺旋式升华是大学自信发展的取向和诉求。大学通过改善自身的发展条件及其运行方式,可以改变自信的发展走势及其结果。自信有强弱之分、品位高低之别,任何大学不能满足于低水平、低层次、单方面的自信,而应建立高档次、高品位、系统性的自信,实现自信的全面升华。

(一)由物质自信跃迁为文化自信

面子工程再宏伟壮观,终究只是一所大学的外表,它所包装的物质自信无法走出校园,同时也不堪一击。文化是一所大学的血液和灵魂,源自大学深处的文化自信具有持久性,经得起风吹雨打和岁月磨砺。从物质自信迈向文化自信,是大学自信的超越和升华,是大学自信摆脱物质依赖迈向文化自觉的一种跃迁。

文化自信是大学的宝贵财富,是大学千金难求的精神。大学一旦有了文化自信,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有了自己的个性,离办出特色、办出风格和办出品位就不远了。大学的理念自信和制度自信,是大学文化自信的良方,没有理念和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化自信。大学的文化自信、理念自信、制度自信具有一定的交集或同质同构性,三者互生共长。文化自信将惠泽本校的所有大学人,孕育大学的特色和优势,哺育大学的整体发展,形塑个性化的大学及其学子。人们常说的哈佛人、北大人、清华人等,其实就是由这些个性化的大学形塑的个性化的人,而独特的大学文化则是滋养这些大学人的主要“食粮”。

(二)从局部自信拓展到整体自信

大学自信可以源于学校人才培养的独特社会适应能力,可以源于学校的某项重大发现或发明,可以源于学校不可替代的社会服务,可以源于学校独特的文化等。再微观点看,学校的一个新发现,一项新发明,一种新理论的提出,一种科技的新应用,抑或少数几个特色学科专业,某种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某个标志性人物的诞生,都可以为一所大学的自信添枝加叶,塑成大学的局部自信,而无数的局部自信又共成大学的整体自信。

大学的局部自信与整体自信,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和超循环发展。大学自信既是“以一生万”的,也是“以万生一”的,两种生发过程呈非线性并存态势。大学的历史、理念、制度、学科、专业、课程以及校长、教师、学生等方面的自信,可以孕生大学的整体自信,而大学的整体自信会不断催生或带动这些方面的局部自信。同时,大学的局部自信可以转化为大学的整体自信,正如赫尔曼・哈肯所言:“某种有序状态不断增长,直到最后它占了优势并支配一个系统的所有部分,迫使各个部分进入这种有序状态”[5]。局部自信转化为整体自信是大学自信的增强与升华,也是大学自信发展的理性选择。从本质上看,局部自信拓展为整体自信的过程,就是一个大学的局部优势特色/局部比较优势拓展为整体优势特色/整体比较优势的过程。局部优势特色仅是一所大学的“某种有序状态”,学校首先要使之成为一种“占优势的有序状态”,然后再吸纳、整合学校那些无序的、零散的优势特色,形成新的整体有序(即整体优势特色)。大学自信的发展是良性循环的,某方面自信的形成通常会成为新的自信孕育的基石,而新的自信往往会给原有的自信带来资源或营养,这个过程类似于“滚雪球”,也暗合“马太效应”。

(三)将潜在自信激发为现实自信

大学的潜在自信源自大学的潜在优势。因此,将潜在自信激发为现实自信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大学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过程。大学的潜在优势需要激发,否则就难以涌现,永远被遮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区域的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潜在优势,这些潜在优势是每一所大学新的生长点,利用好了会育出学校新的优势特色,铸就学校新的品牌,甚至还会改变学校的办学格局。

在优势的转化是千差万别的,各种潜在优势能否释放与利用,关键取决于大学的能动选择和智慧韬略。譬如,地处相同地域的大学,善于利用区位优势者可能发展得较好,不懂利用者则白白浪费这种潜在的资源,甚或这种区位优势会成为一所大学变革与创新的某种障碍。一言以蔽之,区位优势只是一种客观的潜在优势,唯有善加利用才能激发出其潜能。对于大学来说,潜在优势永远都是存在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都看到了它的存在,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充足的挖掘和利用它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

[2] 张广达.海舶来天方,丝路通大食――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历史联系的回顾[A],西域史地丛稿初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438.

篇6

科学精神求“真”,人文精神求“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犹如人的左臂右膀,缺一不可。高举人文精神的旗帜,不断对自己进行批判和反省,倡导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教育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教育是我们中医药院校在进行素质教育时所强调的教育理念。中医青年如何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我们开展素质教育重点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开必要的素质教育课程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虽然素质教育不等于知识传授教育和能力培养教育,但知识结构的优化、能力结构的完备,却是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可以更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其成为具有学术特色、情趣高雅、人格高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我们要努力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特色鲜明、覆盖面广、设置科学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中医药院校应将人文素质课程纳入教学计划,通过必修和选修的形式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使我们的中医青年真正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具体的课程有:《军事理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语文与应用写作》、《沟通与礼仪》、《经济与管理》、《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等等,通过一系列课程的修读达到拓展知识、提高品位、健全人格和学会做人的目的。

2.大力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加强人文校园环境建设。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建设旨在通过环境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中医青年的人文素质,因此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比如中医药院校可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设立传统文化、国学学习社,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举办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竞赛以及书法、绘画、写作、文艺等各种竞赛活动,加大素质教育的评优和奖励力度来建设校园文化环境。人文氛围的铸造对人文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人文气质是通过长久历史文化熏陶出来的,因此,除了开展常规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外,还可以结合中国传统节日,比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开展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鼓励、支持中医青年成立学习小组和兴趣小组,引导他们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

篇7

现代中国有一句时髦的话,叫作有作为才能有地位。我觉得中国的文化也是如此,中国的文化工作者,应该自强不息,创造出属于中国的精湛独特的作品,让世界欣赏甚至惊叹。我们应该自信,中国人有这样的智慧和能力。在这一方面,无须韬光养晦,不能自轻自贱,更不能自损自贬,必须做一些有创意、有实效、有影响的工作。让世界有效地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让更多的外人也来做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办孔子学院,讲中国故事,已经在全世界引起正面反响。

篇8

我是一个内向与外向相接的女生,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我也曾经担任过一些学生干部的工作。从小学一直到初中毕业,我都在奋力的前进。可能因为我一直都在体育训练,所以在艰苦的条件下筑成了我坚强、有毅力、乐观的性格。在学习上,我一直都没有放弃过自己。虽然我没有考取高中,但是我在自己的求学道路上努力的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突然间地长大、成熟。我觉得我的改变就是证明自己积极进取、不屈不挠的最好例子。我由一个没有目标、没有理想的人转变成了积极进取、不断进步的人。这就是我成长的过程中最让我骄傲的事情。我没有荒废自己的时间,我在朝着自己的目标一点一点的进步。虽然我的学习成绩不是那种拿奖学金的,但是我没有放弃过这个目标,每次我都会认真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每次我的成绩都会有所进步,我也相信自己会达到那个目标。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外,我也会经常关注我国、世界上的动态。阅读报纸、看新闻几乎是我每天都做得事情。认真、细心是我做事的风格。

在思想上,我一直都是大人们所肯定的好孩子。当然,我也有我的理想、我的目标。在我纠正自己错误的思想后,我更加勇敢的去面对我的现实、我的不足,我也更加的努力去改正自己的不足。可以说我是一个充满阳光、积极向上、思想健康的青年。

在生活上,我一直坚信“好的生活习惯也决定了你做事的成功。”所以,我一直都保持着自己健康的生活状态、良好的生活习惯。本人是个很勤奋的人。我在生活上是很有规律的,我跟同学、室友之间的关系一直都相处的很好。生活上的我也是很热情的,远离家乡的我也会尽量地去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同学、朋友。从上初一开始,我就离开家去求学了,所以这也培养了我独立自主的生活。生活上的独立也锻炼了我在做事、与人交流方面的独立、自信。

进入大学以后,我一直都很积极的争取每次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在大一的时候,我很荣幸的进入到了学生会,开始了我的学生工作。在学生会做的这一年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从事学生工作的艰辛。当初自己也是抱着“服务同学,锻炼自己”的态度而选择进入学生会的。在做干事的这一年里,我最大的进步就是敢于讲话。当然这个进步可能不是很大,但是对于我自己来说它给了我很多勇气和鼓励。我选择做学生工作不是为了从中得到什么利益,我只是想给自己一个施展自己的舞台,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当然也是为了服务同学,为我们学院尽自己的一点力。一年的锻炼,让我有了很多体会和收获。

大二的我选择继续留在学生会工作,很庆幸地是我实现了自己的这个目标。我成为了学生会科技部的一名副部长。在从事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跟多、学到了更多。作为干事,最主要的工作是服从并主动的提出一些意见。而作为副部长最主要的事情就是主动做事并带好干事。在这一年里,我的工作做的很顺利。我所负责的工作是院刊《窗口》的出版。以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事情,根本不懂得一本期刊是怎么出版的。在这个学期里,我完成了我的工作,并且得到了院里老师的肯定。从一开始,我就抱着学的态度来做事。在准备工作之前,我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写了一份策划书。在这份策划书里,我学到了很多,比如说每件事情都是需要你好好的策划的。每件事的成功都要有好的开始,而这个开始就是如何来策划。虽然我的策划书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它也给了我很多肯定。有了好的策划我也正式开始了我的工作。

我的工作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收集资料;在这项工作里,我发挥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当然我也学到了与人沟通的重要性。第二个部分也是很难的事情——排版;其实我在办公软件的使用方面是几乎没有用过的,让我来排版真的是我认为自己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原本我以为自己会退缩,事实上我从零开始了,我不断地去请教老师、同学,每天我都会将图片、表格不停地做修改。在这其中我曾试着让我带的干事去做,虽然他们并没有达到我的要求,但是我也从中学到了怎样做一个领导者。当然这也是因为他们还没有经验、没有接触过。针对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也努力的去解决,并且也得到了老师、部长的帮助。从中我学到了如何待人、如何处事的更深一层。第三个部分就是印刷;这一步用掉了我很多时间,与印刷商的商讨真的让我学到了怎样用最少的成本创造更多的利益。在做这项工作里,我还认识到了了自己的缺点,并且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优势。

在学生会工作的两年里,我深深地感受着学生会的文化气息。在我的理解里学生会就是学生与学校沟通的桥梁。选择学生会就是选择一种生活,这是我从中得到的一点感触。做学生工作的同时需要你放弃很多东西,比如说时间。大学的生活是很惬意的,大学生的时间也是很宽裕的。怎样利用好这些时间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心的问题。选择学生会就意味着你要将业余时间多用在学生工作中。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还会选择这个组织,因为我确实得到了很多,交了很多朋友、参加了很多活动、学会了很多管理、开阔了很多视野,历练了人生、磨砺了品质。要说失去的,我想如果是机会,那只是你没有做好准备;如果是时间,那只是你没有学会自我管理;如果是休闲与娱乐,也就是我们小小的偷懒。在我看来,选择了就要坚定,坚定了就要付出,不应该说后悔,只有向前看。现在我要好好把握这次机会,我会像以前一样充满斗志,继续前进。我很喜欢学生会这个组织,虽然它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它也受到各种因素的束缚,但是我希望它可以在一代一代人中得到传承与发展,能够让学生会这个组织更加完善。

任何事情都不是非常完美的,学生会这个组织也是一样的。虽然多人认为,学生会是一个官僚的组织,是欺压广大同学的组织,这所谓的“官僚”是指主席团压部长、部长压干事。但是我想说,一个组织中,上级对下级的管理不叫官僚,这只是一种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他们朝着正确、正规的方向前进,而不是单纯地说我认为这件事该怎么办,你就该怎么办。学生会是一个讲求传承的组织,但是也是个力求创新的组织,它是需要思想进步、与时俱进的地方,所以没有人会去说我的决定就是对的,你不要提出异议,而是彼此间去进行沟通与交换思想,胜者是正确的思想与方法,而不是上级的想法。上级的想法往往只是某种借鉴,是大体的工作方向,而不是最终的决定。我不知道每个学生组织是否都是这样会去沟通与共同解决问题,但是。当然,也许某我们学院的学生会是很注重这方面的。有些时候会出现“官僚”的举动,因为一个组织里的每个人不可能完全平等,必然会有一定的等级划分,这个划分在思想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在一些场合中是必须要有的,例如一名干事就不应该在公众场合工作时直接喊主席的名字。不过我想,这不该叫“官僚”,应该叫“尊重”。当然,尊重必须是相互的。也许我的话说得过于绝对,学生会中或多或少会有人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去做某些事,但是,好同志还是很多的,大多时候还是很好的。

有人说学生会腐败,会看见学生会的“上层”在一起吃吃喝喝,但是我可以说,学生会除了某些部门办完重要、长期性活动会去吃晚饭以外,所有的任何形式的吃饭都是他们自己掏钱,就算是部门的工作餐,学生会也会严格要求钱数。而那所谓的“吃吃喝喝”,也只是因为大家因工作而结下了友谊,朋友之间出来吃饭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而且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注意他们的谈话,其实大家在一起时,往往谈论最多的是自己对工作和学生会的发展的看法。吃饭,只是把大家聚在一起的一种形式而已。当然,可能会形象不好,会干杯、会激动、会大笑、会流泪,但是学生会人也是人啊,也是一群正青春年少、激情满怀的学生啊,我们会为经过重重困难而最终举办成功的某项活动而抱在一起幸福的流泪,会为因为某些原因而无法顺利开展的工作而沮丧甚至懊恼,这时,一些可以相互理解的学生会人坐在一起,便是一种对彼此最大的支持与鼓励。

以上这些是我进入到学生会后深深体会到的。这也是我对学生会在另一方面的理解。

我申请的是学生会科技部部长一职。对于科技部,我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科技部是我们学院的一个有特色的部门,它注重培养学生在学术方面的研究能力,同时它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技部从成立到现在已有六年的时间了,虽然它还只是一个年轻的部门,但是它给我们学院创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在科技部的成长道路上,它举办了很多有特色的活动。比如说专业论文大赛就是科技部的传统活动,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很好的丰富同学的业余生活,帮助同学整理所学的专业知识。

科技部的理念:一个部门的发展重中之重是自己的内部文化建设,内部的文化建设决定了一个部门的前进方向,是部门的知道思想、精神支柱!针对于此,科技部提出“创新、服务、实干”的口号,意义在于:科技部的每一个人都要以创新精神、实干的态度服务于经贸院的每一位同学,科技部的宗旨是让每一位同学都感受到科技部的服务,同时,科技部内部成员之间要齐心协力、团结合作、坚持创新,丰富和发展科技部的内部文化建设。

如果我能够荣幸的继续从事学生工作,我将会从以下这几方面做起:

一、内部人员的管理

每一个团体的构成都是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如果我能够接手科技部部长一职,我第一件事做的就是内部班子的建设。好的团队才会创造出好的成绩。部长的决定就是一个团队前进的方向,部长应当领导好副部和干事,把握好大局。新的团队的建立非常需要大家之间的沟通,每周召开一次例会也是给我们大家交流、沟通的平台,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也促使每一个新成员更快的融入到新的集体,此外也为本部以后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也促使我们要建立一个比较适合本部门的规章制度,并进行了人员的分配。在人员分配上,我将整个部门的成员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都由一名副部来负责。四个小组分别有自己负责的活动,四个小组在各自独立的同时又相互作用。每一位副部直接对部长、部门负责。通过这样的分组,可以很大成大程度地锻炼每一位副部的处事能力,锻炼他们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从而也提高了我们整个团队的办事效率。

一个团体的成立不仅仅只是建立在工作上的,我们的组合正是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服务同学,锻炼自我”而走在一起的。我们之间的友谊也是很珍贵的,作为一名部长也要关心副部和干事在学习、生活上的情况。为此我觉得我们内部应该多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可以共同交流一下学习心得;开展一下内部联谊。。。。。。除了在工作中得到锻炼,我们内部也可以自己提供锻炼的机会比如开展一次演讲比赛、针对某次活动开展一次策划活动的比赛,在乐趣中得到锻炼,一点一点的提升干事的处事、交流能力。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的认识自己,坚定为同学服务的信念。

二、科技部的具体工作

(1)使用办公软件的培训

进入大学的我们几乎每人都有一台电脑,然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利用好了这一资源呢。据我所知大部分同学买电脑的目的是为了打游戏、上网、看电影。。。。。如今技术信息的时代更新的速度真的很快,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有很多人对于办公软件的使用还很不熟练,甚至有些同学根本就不会。这一点就严重影响了我们日后的学习。毕业论文是我们每位同学必须完成的,办公软件的使用也决定了我们是否可以按时完成论文的写作。开办这次的培训最终的目的就是提高大家使用办公软件的能力,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个培训是以前科技部所没有举办过得活动,当然这也是我在主持院刊出版工作中遇到困难后所想到的。这个培训是针对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全体同学,科技部将会请老师亲自指导、讲解。此活动大约将会在十月份举办,这样也为以后的“专业论文大赛”做个好的铺垫。

(2)专业论文大赛

“专业论文大赛”:作为科技部成立以来最出色、最传统的活动,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活动,活动已经趋于成熟,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创新思路,积极调动同学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严格把关,提高同学上交论文的质量,达到一种即要论文数量多,更要论文质量好,在工作细节方面还需要注意和完善,安排好讲座、收稿以及评比时间,使整个活动能够有章有序的进行,在执行活动的期间,充分让干事参与活动的安排,达到锻炼干事的效果, 我们举办“专业论文大赛”这一活动的目标是:把“专业论文大赛”这一活动办成经贸院的一个品牌活动。

“专业论文大赛”这个传统的活动它所面临着两个难点,第一:学生对论文的格式要求不熟悉;第二:此活动时间比较长,容易使参赛者丧失信心。针对这两个问题我将提出几点解决方法:

1. 在论文比赛活动之前我们将会大力宣传此次活动,激起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我们将会在十月份开办一次“办公软件使用”的培训活动,以此来提高同学完成论文的能力,减少他们的阻力。与此同时我们还会进行一次“写论文”

的咨询活动,在此活动中,科技部将会请老师对同学们进行如何写论文的咨询。此外科技部还有自己的网页、博客,我们将会搜集一些如何写好论文的资料放到里面供大家阅读、学习。

2. 活动时间长容易使参赛者失去信心,为此我们将会把所以的参赛者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会派干事进行监督,定时的给参赛者发短信以此进行鼓励,并起到保证活动质量的目的。这个做法也将会锻炼每位干事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将信息及时的转达给参赛者。

3. 活动的举办的成功还应当取决于活动的宣传工作,科技部在此活动的宣传中采用“一对一”的形式,即每位干事负责一个班级宣传活动,每位干事都将下到各个班级进行活动的宣传,这样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干事的胆量、交流、随机应变的能力。

以上只是我的初步设想,今年学生会工作换届的时间比较早,这也有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针对此活动我的时间安排是:九月份主要是进行活动的宣传,我们采用下到班级进行宣讲、贴海报、网络宣传等方式。十月份将会进行报名和举办“办公软件使用培训”“论文培训”的活动,做好此活动将会有利于日后工作的开展。十一月至下学期的三月中旬是参赛者准备论文的时间。在此时间段里,科技部的干事将会进行监督和鼓励。三月下旬将会把参赛者的论文上交给老师并进行打分。四月中旬进行论文的答辩并评出前三名。

(3)院刊的出版

院刊《窗口》是我们学院的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展示我们经贸学院的学术研究与氛围。它的出版不仅仅是为了让其他院系了解我们学院还是提高我院学生学术水平的又一平台。院刊《窗口》也很有利的提供了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的机会,在同学学习论文写作的同时,也可以很好的相互交流。院刊所刊登的论文都是我院学生自己的论文,论文的来源很大一块是“专业论文大赛”的获奖论文和一些在各大院刊、比赛中获奖的论文。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保证院刊的质量。由于出版院刊的工作比较繁琐,我将会集中给一个小组来负责,其中这组的副部担负主要的责任。院刊封面的设计、内容的排版将会完全交给副部和他的组员负责,由此来锻炼副部的处事能力,从中我将会起到协助作用。

因为上一届的科技部很好的完成了“专业论文大赛”的活动,所以院刊出版的内容将会主要的采用获奖的论文。院刊的出版将会在九月份开始着手准备;十月份至十一月份的中旬主要是进行院刊的排版;十一月份下旬将会印刷;大约十二月份会将院刊送到院里领导、老师手里,并发放到各个班级。在新学期里还会出版一期。

(4)成功事例交流会

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我们学院一直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在学术方面的研究能力、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的能力。。。。。。每一年我们学院的考研学生都会给我们学院带来很好的成绩。考研、考公务员、就业一直是我们每个同学所考虑的问题。召开此次交流会可以很好的给我们这些学弟学妹与那些在这方面取得很好成绩的学长学姐的交流机会,从中我们也会得到很多启示和鼓励。在这个交流会里,科技部将会邀请在考研、考公务、就业方面取得好成绩的学长学姐亲临现场与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在交流会之后,我们将会组织好同学的交流心得、体会以及同学们的问题放到科技部的网页上供大家学习、交流。

一直以来,科技部都是很低调的做事,这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说有些同学并不了解科技部,针对这一问题,我觉得是我们在宣传工作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好。我们不仅仅应当利用好每次举办活动的机会,将科技部进行一下宣传。我们还应当管理好我们部门的网页、博客,及时的更新里面的内容。不断地把新的面貌、新的状态呈献给大家。与此同时,部长也应当注重培养一些有能力、有干劲的副部、干事,不断地为科技部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这样科技部才会越走越好、我们的学生会也会长青。在我们坚持传统的同时,我们还要有创新的精神。一位部长不仅仅是掌握部门发展的方向,还应当积极的鼓励副部、干事他们的自觉能动的做事,给他们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

综合的考虑自己实际情况之后,我觉得我完全有能力胜任这项工作,我是一个做事积极、认真、细心的人,当然我也有不足的地方,我觉得我应当好好争取一下这次机会,因为它不仅可以更加的锻炼自己,也是我可以继续为同学服务的一个好机会。我觉得大学四年学到的东西不能只在乎多少更重要的是要有质量。坚持、创新、认真是我继续从事学生工作的一个态度,每个人都会希望自己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而我认为从事学生工作,为同学服务对我来说就很有意义。我要坚持做好它,这也是我给自己的一个目标。当然事实上还有很多比我优秀的同学,不管结果怎样,我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即使我没有当选,我也不会气馁,因为我还可以在其他方面继续努力,继续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希望领导、老师给我这个机会。

篇9

传统美德、经典文化是人类奠基性的财富,传统经典就是我们敬爱的先人们灿如织锦的文化造就的主线,是中华民族世代尊奉的美德。从先民的歌唱、圣贤的著述,到元明清的戏曲、平话小说,无不贯穿着人文精神,大爱情怀。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其基调就是关心人世,热爱人生,健进而厚德,中和而崇礼,尊重自然万物而心系苍生家园。

传统美德是历史大浪淘出的真金一样的文化精华,是我们整个民族选择的结果,它穿越时空,久已激起世界上有识之士的赞赏和悦服。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栋梁,应该拥有坚定的信仰。只有这样,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才能担负起社会赋予的责任。目前大学生在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要大力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1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教育

大学生消费观念扭曲,产生盲目樊比,畸形消费,冲昏头脑,越来越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开始为了物质享受而向自己的道德挑战,民族的传统美德面临了严峻的考验。正确引导学生文明不等于奢侈,优势不应引来懒惰,进行吃苦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顽强的意志是传统道德的根本

顽强拼搏的意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气概;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风格;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品质是传统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市场竞争的“法宝”。我们必须高扬顽强拼搏这面旗帜,在学习领域扫除形形的浮躁现象。很多青年学生不喜爱自己的专业,出现厌学情绪,坐在教室魂不守舍,心不在焉,迟到、早退,上课睡觉,终日漫无目的,其实就是缺乏顽强的意志。大诗人李白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柞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终成二代诗豪;茅以升少年立志,远涉重洋,经历千难万险,终成为桥梁之父;中国体育健儿用顽强拼搏的精神书写壮丽篇章;我国拥有勇于创新、善克难关的科技人才队伍,因为他们的顽强拼博,才有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与返回,圆了中国人“太空之旅”的梦想成为我国科技史上的又一光辉里程碑。“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用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拼搏,成功才会摆在你眼前。

3树立为民族的明天而奋斗的远大目标

人生如航船,只有用力稳住航舵,遇到暴风雨才不会使你偏离航向。好多学生认为考好大学就是为了好工作,好工作就为好收益。为了目的不要过程,为了目标不择手段。急功近利,一再喊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其实自己根本没注意已“先发而后至”,输在了终点。近年来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深人思考发现,大学生与所谓的“问题少年”思维方式太相似了,都是惊人的短视。物欲的膨胀,使得大学生迷失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我们努力的最高目标不应是金钱和权力。一定要有激情、热情、责任、义务,唯有如此,才能担负起引领和救赎的职责。

4珍惜感动,选择快乐,永不放弃,相信自我

处在学习生活之中,正是青春年少,拥有美好的年华,应该历数自己拥有的幸福,珍惜朋友亲人带给的感动,用一颗平常的心面对人生和生活。每一个人都是有待开发的金矿,而决定个人含金量高低的则是心态。大多数人的智商、享赋和条件相差无多,又都一样年轻,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积极或消极的心态,对自己的人生和生活、学业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正确的心态,整日消沉抱怨,患得患失,又怎能实现自己辉煌的梦想和人生目标呢?

选择快乐,永不言弃,相信自我,在自我肯定中完善自我。接受良好的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树立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构筑自己风光别致的精神家园是十分必要的。

篇10

有一次在训练完一百米跑的时候,发现有几个学生垂头丧气的,没有一点精神。在我的追问下她们向我道出了心中的困惑和担忧:“老师,我对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你看百米成绩到现在还没有什么长进,并且训练完回到教室就犯困,担心又影响学习。老师你说我练体育值还是不值啊?如果万一体育专业过不了,既耽误了文化课学习,又拿不到体育测试合格证,那我该怎么办啊?真的想放弃体育训练,回去静下心学习,可是我又不甘心这样放弃了。我总是这样矛盾着,你说该怎么办啊?”

于是我把他们叫到一边,开始和她们分析了一通:首先自己要对自己有信心,因为一个人对自己有了充分的自信,面对一切困难就会游刃而解的。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没有起码的信心,做什么都是很困难的。再次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如果想成功一件事,就会面对各种困惑,但是如果自己有一颗坚定信念的心,就会慢慢的克服和解决一切困惑。然后就是要有极强的受挫心理承受力,心理的成熟是需要经过一个锻炼的过程的。这样你才会成长,长大。我和她们针对性的把她们的心理问题解决了。她们听完后,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于是都像换了个人似的把精力用在了学习和训练中去了。

在学习训练中,有的学生出现这样的心理问题,我认为应该:

1、要和学生及时进行心理沟通。体育教师不仅仅是一个专业教师,同时也是学生的心理教师,做学生的知己。在学生训练过程中,要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走出困惑。

2、要及时的和班主任进行沟通。体育教师要和班主任及时的交流和沟通,从而更渗透的了解体育特长生在班级的表现和状况,协助班主任对体育生的管理,这样体育生的心理和各方面得到多方面教师的关怀和关注,让体育生能够体验到学特长的优点和长处,认识到特长生并不是差生,从而让学生能从自身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这样才能做到学习和训练的衔接,解决体育和文化课双过关的问题。

3、要及时的和年级和学校进行沟通。只有各个环节和谐了,其他工作就好开展了。得到年级的大力支持,协调好每个阶段的训练时间。同时年级和学校不断的对体育特长生不断的鼓励和支持,无形中体育生的自信也不断的提高。

4、要及时的和家长进行沟通。就动员学生练体育这事上,有时做家长工作比做学生工作还要难,因为部分家长认为动员学生练体育是对学生的文化成绩的不认可,只有差生才走这条路。所以要让家长认识到体育特长实际上是让学生展现自己长处,迈向成功之路的捷径。只有得到家长的支持,学生才能安心学习和训练,让社会认可。

5、培养良好的集体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积极的群体效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技能的掌握。在友爱、信赖、愉快、协作的训练中,当某个学生练习动作不规范或失败时,教师和同学要热情鼓励和帮助,这就增加了该生继续训练的勇气,坚定了他成功的信念。当他微小的进步得到集体的肯定和赞扬时,就会激发喜悦,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提高自尊感,唤起自我实现的需要,进而激发学习热情。因此训练中,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应该多从正面引导、鼓励,耐心地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提高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帮助学生吸取经验教训,防止出现负面效应。还要充分发挥体育基础好,成绩技能出众的尖子生的带头作用,激发学生积极的从众心理,从进步中看到希望,增强他们刻苦训练、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体育高考学生由于平时缺乏心理素质的培养,体育教师和考生比较重视运动技术的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练习,没有对心理训练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一部分体育考生参加体育训练时间比较短,对考试前的心理准备不够充分,仓促盲目上阵是造成考试失败的主要原因。

建议体育教师和体育考生在平时进行运动训练的同时,重视将心理训练安排在平时的训练之中,多进行体育高考前的适应性训练,有意识地加强练习难度,有意提高训练负荷,不断强化考生的心理素质。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体育考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及体育高考测试中自我调节的能力,重视体育考生考前的心理训练是取得体育高考成功的重要保证。体育高考测试中,考生要将个人的心理状态与周边的环境保持平衡和协调,尽快适应考试中紧张激烈的场面及不断变化的复杂情况。要始终保持稳定的情绪,充满自信,使竞技水平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充分体现考生主、客观全面素质,才能保证体育高考的成功。

参考文献:

1、《运动训练学》,过家兴等,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年8月。

2、《体育心理学》,编写组,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5月。

篇11

谭恩美是近几年来一位备受瞩目的美籍华裔小说家。她的成名作《喜福会》包括16个相互交织的小故事,体现了中国移民母亲与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从相互冲突到相互理解的过程。家庭教育始终在人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基础。本文分析作品中四位母亲的家庭教育观,中国移民母亲和美国女儿虽然由于文化差异而有了众多冲突,但女儿们最终还是理解了母亲的爱,并从母亲那里获得了精神的力量。 

一、望女成凤 

吴宿愿相信自己的女儿能成为最优秀的人,最初她渴望女儿成为中国的秀兰·邓波儿。美国女儿们在开放和平等的环境中长大,无法理解父母的这种做法。因此吴晶妹一直不停地和父母作对以追求自己的个性。在故事快结束的时候,吴晶妹开始逐渐理解母亲,明白母亲只是望女成凤心切,其实是真正爱自己的。母亲去世后,吴晶妹给钢琴正音后重新弹奏了天才表演会上的那个曲子——《求情的孩子》。最后,她带着母亲的希望去中国看望双胞胎姐妹,回归到母亲的道路上。 

二、期待效应 

钟林冬是一个聪明而又坚定的女人,她的个人经历让她明白女人必须学会运用无形的存在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她巧妙地摆脱旧式婚姻的牢笼。她把这种力量教给女儿,而女儿钟韦弗利把母亲这种不露声色的战略运用在下棋中,结果屡战屡胜。但是当女儿最终失去母亲的期待,下棋时便“不再拥有那份极强的自信心”,母亲的言行犹如魔咒,失去母亲期望的韦弗利失去了下棋的天赋,变得平庸了。 

这一现象可以用“期待效应”来解释。期待效应又可以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此效应源于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一个实验。他们从六个年级中分别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实验,并告诉老师哪些学生的智商较高,潜力很大,而这只是随机的名单。八个月后,他们重新对这些学生进行测验。测验的结果非常令人吃惊,被告知智商高的孩子明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这些结果说明期待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信和兴趣是智力活动的动力系统,这两者可以推动学习进程,从而产生神奇的效应。小小的插曲并未影响韦弗利,最终她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税务经济人,并且收获了一段较为美好的爱情。 

三、主体意识觉醒 

罗丝最初从母亲那儿学会的就是将一切放在心里。在婚姻生活中,罗丝最初习惯于在背后默默支持丈夫,。但是沉默的最终结果是丈夫看不到她的存在,甚至提出离婚。母亲希望能藉自己让女儿明白自己应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心声,讨要自己应得的权益。而罗丝最终也确实醒悟了,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拒绝从自己喜爱的房子中搬出去。中国父母非常明白“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查自己的人格”。中国教育的原则之一就是以身作则,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当安梅发现女儿的沉默会让她无法得到应得的权利之时,马上给她讲述自己母亲的故事。故事给予了罗丝力量,对她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力,让她变得大胆和坚强。 

四、中国式母爱 

琳娜相信母亲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因为母亲曾说:“你剩下一个饭粒,你将来的丈夫脸上就有一个麻点”。想起自己曾经在饭碗里剩下的众多饭粒,琳娜害怕极了。成年后,面对婚姻,琳娜最初是忍耐甚至放弃自我。女儿的软弱让母亲映映十分担心,因此她大胆掀翻摇摇晃晃的大理石茶几,鼓励女儿向丈夫要求平等的权利。映映用这种方式来激发女儿的老虎气质,让女儿重新思考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和价值,这是映映爱女儿的一种方式,通常也是中国母亲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她把自己的精神传给了女儿。 

总之中国母亲虽然和美国女儿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长大,但中国母亲深爱着自己的女儿,她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她们的爱意,虽然一开始美国女儿们无法理解甚至排斥母亲的教育,但是最终都从各自的母亲那里吸取了力量,变得更加勇敢和独立。随着各国联系不断加强,我们可以多多借鉴西方的家庭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方法,提高我们家庭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篇12

谭恩美是近几年来一位备受瞩目的美籍华裔小说家。她的成名作《喜福会》包括16个相互交织的小故事,体现了中国移民母亲与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从相互冲突到相互理解的过程。家庭教育始终在人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基础。本文分析作品中四位母亲的家庭教育观,中国移民母亲和美国女儿虽然由于文化差异而有了众多冲突,但女儿们最终还是理解了母亲的爱,并从母亲那里获得了精神的力量。

一、望女成凤

吴宿愿相信自己的女儿能成为最优秀的人,最初她渴望女儿成为中国的秀兰·邓波儿。美国女儿们在开放和平等的环境中长大,无法理解父母的这种做法。因此吴晶妹一直不停地和父母作对以追求自己的个性。在故事快结束的时候,吴晶妹开始逐渐理解母亲,明白母亲只是望女成凤心切,其实是真正爱自己的。母亲去世后,吴晶妹给钢琴正音后重新弹奏了天才表演会上的那个曲子——《求情的孩子》。最后,她带着母亲的希望去中国看望双胞胎姐妹,回归到母亲的道路上。

二、期待效应

钟林冬是一个聪明而又坚定的女人,她的个人经历让她明白女人必须学会运用无形的存在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她巧妙地摆脱旧式婚姻的牢笼。她把这种力量教给女儿,而女儿钟韦弗利把母亲这种不露声色的战略运用在下棋中,结果屡战屡胜。但是当女儿最终失去母亲的期待,下棋时便“不再拥有那份极强的自信心”,母亲的言行犹如魔咒,失去母亲期望的韦弗利失去了下棋的天赋,变得平庸了。

这一现象可以用“期待效应”来解释。期待效应又可以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此效应源于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一个实验。他们从六个年级中分别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实验,并告诉老师哪些学生的智商较高,潜力很大,而这只是随机的名单。八个月后,他们重新对这些学生进行测验。测验的结果非常令人吃惊,被告知智商高的孩子明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这些结果说明期待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信和兴趣是智力活动的动力系统,这两者可以推动学习进程,从而产生神奇的效应。小小的插曲并未影响韦弗利,最终她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税务经济人,并且收获了一段较为美好的爱情。

三、主体意识觉醒

罗丝最初从母亲那儿学会的就是将一切放在心里。在婚姻生活中,罗丝最初习惯于在背后默默支持丈夫,。但是沉默的最终结果是丈夫看不到她的存在,甚至提出离婚。母亲希望能藉自己让女儿明白自己应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心声,讨要自己应得的权益。而罗丝最终也确实醒悟了,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拒绝从自己喜爱的房子中搬出去。中国父母非常明白“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查自己的人格”。中国教育的原则之一就是以身作则,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当安梅发现女儿的沉默会让她无法得到应得的权利之时,马上给她讲述自己母亲的故事。故事给予了罗丝力量,对她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力,让她变得大胆和坚强。

四、中国式母爱

琳娜相信母亲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因为母亲曾说:“你剩下一个饭粒,你将来的丈夫脸上就有一个麻点”。想起自己曾经在饭碗里剩下的众多饭粒,琳娜害怕极了。成年后,面对婚姻,琳娜最初是忍耐甚至放弃自我。女儿的软弱让母亲映映十分担心,因此她大胆掀翻摇摇晃晃的大理石茶几,鼓励女儿向丈夫要求平等的权利。映映用这种方式来激发女儿的老虎气质,让女儿重新思考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和价值,这是映映爱女儿的一种方式,通常也是中国母亲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她把自己的精神传给了女儿。

总之中国母亲虽然和美国女儿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长大,但中国母亲深爱着自己的女儿,她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她们的爱意,虽然一开始美国女儿们无法理解甚至排斥母亲的教育,但是最终都从各自的母亲那里吸取了力量,变得更加勇敢和独立。随着各国联系不断加强,我们可以多多借鉴西方的家庭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方法,提高我们家庭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篇13

    一、望女成凤 

    吴宿愿相信自己的女儿能成为最优秀的人,最初她渴望女儿成为中国的秀兰·邓波儿。美国女儿们在开放和平等的环境中长大,无法理解父母的这种做法。因此吴晶妹一直不停地和父母作对以追求自己的个性。在故事快结束的时候,吴晶妹开始逐渐理解母亲,明白母亲只是望女成凤心切,其实是真正爱自己的。母亲去世后,吴晶妹给钢琴正音后重新弹奏了天才表演会上的那个曲子——《求情的孩子》。最后,她带着母亲的希望去中国看望双胞胎姐妹,回归到母亲的道路上。 

    二、期待效应 

    钟林冬是一个聪明而又坚定的女人,她的个人经历让她明白女人必须学会运用无形的存在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她巧妙地摆脱旧式婚姻的牢笼。她把这种力量教给女儿,而女儿钟韦弗利把母亲这种不露声色的战略运用在下棋中,结果屡战屡胜。但是当女儿最终失去母亲的期待,下棋时便“不再拥有那份极强的自信心”,母亲的言行犹如魔咒,失去母亲期望的韦弗利失去了下棋的天赋,变得平庸了。 

    这一现象可以用“期待效应”来解释。期待效应又可以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此效应源于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一个实验。他们从六个年级中分别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实验,并告诉老师哪些学生的智商较高,潜力很大,而这只是随机的名单。八个月后,他们重新对这些学生进行测验。测验的结果非常令人吃惊,被告知智商高的孩子明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这些结果说明期待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信和兴趣是智力活动的动力系统,这两者可以推动学习进程,从而产生神奇的效应。小小的插曲并未影响韦弗利,最终她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税务经济人,并且收获了一段较为美好的爱情。 

    三、主体意识觉醒 

    罗丝最初从母亲那儿学会的就是将一切放在心里。在婚姻生活中,罗丝最初习惯于在背后默默支持丈夫,。但是沉默的最终结果是丈夫看不到她的存在,甚至提出离婚。母亲希望能藉自己让女儿明白自己应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心声,讨要自己应得的权益。而罗丝最终也确实醒悟了,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拒绝从自己喜爱的房子中搬出去。中国父母非常明白“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查自己的人格”。中国教育的原则之一就是以身作则,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当安梅发现女儿的沉默会让她无法得到应得的权利之时,马上给她讲述自己母亲的故事。故事给予了罗丝力量,对她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力,让她变得大胆和坚强。 

    四、中国式母爱 

    琳娜相信母亲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因为母亲曾说:“你剩下一个饭粒,你将来的丈夫脸上就有一个麻点”。想起自己曾经在饭碗里剩下的众多饭粒,琳娜害怕极了。成年后,面对婚姻,琳娜最初是忍耐甚至放弃自我。女儿的软弱让母亲映映十分担心,因此她大胆掀翻摇摇晃晃的大理石茶几,鼓励女儿向丈夫要求平等的权利。映映用这种方式来激发女儿的老虎气质,让女儿重新思考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和价值,这是映映爱女儿的一种方式,通常也是中国母亲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她把自己的精神传给了女儿。 

    总之中国母亲虽然和美国女儿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长大,但中国母亲深爱着自己的女儿,她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她们的爱意,虽然一开始美国女儿们无法理解甚至排斥母亲的教育,但是最终都从各自的母亲那里吸取了力量,变得更加勇敢和独立。随着各国联系不断加强,我们可以多多借鉴西方的家庭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方法,提高我们家庭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