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技术创新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技术创新论文

篇1

技术创新的概念来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论》一书,书中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并把它定义为:“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其目的在于获取潜在的超额利润”。熊彼特所讲的创新实际上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组织创新等。此后,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对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至今对技术创新的定义莫衷一是。本文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将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引入和应用到企业的生产中,用于解决企业生产中的问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推拉双向技术创新模式简介

M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来源是技术创新项目,推拉双向技术创新模式即是指推动型技术创新项目和拉动型技术创新项目。推动型和拉动型的概念来源于生产制造业的两种生产方式:推动式生产方式和拉动式生产方式。

3.1推动型技术创新项目

“推动式生产方式”是指计划部门按照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生产计划,各个工序和部门按照生产计划进行生产,生产结束后将实际完成情况汇报给计划部门,同时将完成品送往工序上的下一个生产部门。总体的生产是一种从工序上最初的生产部门向工序最终生产部门的一个“推动”的过程。推动型技术创新项目是指由集团公司出于对集团公司整体的考虑而提出的自上而下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这类的项目的实施动机不是来自于煤矿生产现场的应时要求,而是集团公司为了提升集团公司或者煤矿整体的技术创新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或者是为了响应国家对于煤炭企业的要求等原因而进行的自上而下进行的“推动式”的技术创新活动。推动型技术创新项目的实施,有利于主动并且具有先进性地对企业起到较大的提高作用,仅出于对生产的应时要求而进行的技术创新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升的效果是非常缓慢的。推动型技术创新项目实施的难点在于项目实施前需要评估项目实施对于现场实际情况的可行性。因为推动型项目对于现有的企业实际情况来说是先进的、超前的,现有的企业的各项制度、系统和生产状态不一定能支持项目的实施,因此在项目实施之前对其可行性的评估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3.2拉动型技术创新项目

“拉动式生产方式”就是指一切从市场需求出发,计划部门只制定最终产品计划,每个生产部门、工序都根据后向部门以及工序的需求来完成生产制造,同时向前向部门和工序发出生产指令。从整体上来看,拉动式生产就是由后工序需求拉动前工序生产的生产方式。拉动型技术创新项目是根据生产现场的实际需要而拉动集团公司实施的自下而上的技术创新活动。这类技术创新项目实施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场出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实施性,对于现场生产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见效快。但这种实施方式是一种被动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对于煤矿和集团公司整体的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作用极为有限。

4推拉双向技术创新模式在M企业中的应用

技术创新作为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行为,在企业内的发生、实施必然带有某种目的性,受到某些因素的推动作用。而这些推动力量也是技术创新发生方式(推动和拉动)产生差异的来源。技术创新的产生动力按照其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是由企业内部产生的推动技术创新活动开展的力量,它是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产生的基础和根源。外部动力主要是指在技术创新主体所处的环境中,促进内部动力形成和增强,并影响内部动力作用的外部力量。推动型技术创新项目的实施主要是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推动力量:企业家和企业员工产生的创新动力、企业文化产生的创新动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产生的动力、技术产生的创新动力、市场产生的动力和政府作用产生的动力。其中企业家和企业员工产生的创新动力、企业文化产生的创新动力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产生的动力属于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技术产生的创新动力、市场产生的动力和政府作用产生的动力属于技术创新的外部动力。煤炭资源蕴藏条件和企业内部矛盾是拉动型技术创新项目发生的动力。企业内部矛盾动力属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煤炭资源蕴藏条件产生的动力属于外部动力。在实际中,推动一个技术创新项目的力量往往是多个方面的,而这些动力因素最终都会落脚到企业的利益因素。技术创新项目的最终成果都会对企业产生直接、间接或者或多或少的利益,才会促进企业这样一个经济体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所有的技术创新动力在推动M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实施中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直观地表达了各动力因素的在推动M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实施中的作用大小。下面举例说明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影响较大的动力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推动作用:

(1)项目名称:m1煤矿大倾角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类型:推动型技术创新项目主要推动力因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详细说明:企业的创新能力代表着创新主体从事技术创新活动所具有的实力,预示着创新成功的可能性,它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有力保障。m1某子矿区所开采的煤层具有地质构造复杂、煤层倾角大、煤层厚度不一等特点,往年主要使用巷柱式开采方法,近几年引进了整体组合悬移支架采煤法,但目前还没有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目前国内应用综合机械化采煤法开采赋存稳定大倾角煤层的设备与技术已趋于成熟,今后的研究重点是复杂地质条件下大倾角煤层综采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企业从提高资源回收率、提高工效、改善矿井安全生产条件的角度出发,成功地引进和推广应用综合机械化开采工艺,是矿井未来开采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2)项目名称:m2煤矿-140m水平4-3煤层采煤方法研究项目类型:拉动型技术创新项目主要推动力因素:煤炭资源蕴藏条件产生的动力详细说明:煤炭资源蕴藏条件对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如果煤层赋存条件较好,企业会倾向于采用常用的方法而放弃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以减少投资;相反,如果煤层赋存条件较差,利用常用的方法无法实现,就会促进企业寻找更适合的方法,从而促进技术创新活动的产生。以采煤方法的选择为例,m3煤矿-140m水平某采区4-3煤层平均厚度4.2m,平均倾角15°,属于缓倾斜厚煤层,但是煤层受构造影响,厚度在0.7m~14.4m之间,变化非常大,局部有变薄、变夹现象,伪顶和直接顶的节理、裂隙都比较发育,这给采煤方法的选择带来很大的困难,经研究,决定采用放顶煤长壁采煤法和倾斜长壁采煤法结合的混合式采煤方法;该项目从该采区4-3煤层的实际条件出发,对煤层赋存情况以及由此而决定的采煤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最终得出新的适合于该区条件的采煤方法。

5推拉双向技术创新模式在M企业中的应用意义

(1)便于管理。M企业目前拥有的技术创新项目达400余个,作为一个具有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能力的成长型企业,我们有理由相信M企业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创新活动。将技术创新项目进一步划分为推动、拉动两类,便于企业对技术创新项目的管理。

篇2

2.1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落后从近年来科技人力资源的流动数据看,大量的科技人员更倾向流入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如北上广苏浙)而不是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的这种“理性选择”反映出辽宁区域无法吸引并留住更多的高层次科研人才。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研究开发人员数为12.18万人,增速仅为2.49%,居全国35个省份的第29位。相对于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辽宁无论从科技条件、薪资待遇,还是配套服务,都缺乏对科研人才足够的吸引力。在市场经济的自由选择状态下,会有数量可观的高科技人才队伍,走向国内北上广一线城市,甚至走向全球范围内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从统计数据来看,近年来,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能真正从事或参与R&D活动的人数,呈现递减趋势。

2.2科技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单一2009年,辽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仅占销售收入的0.59%,远低于发达国家的3%~5%。在2008-2009期间,辽宁省政府的研发收入强度有所下降,降低了35.65%,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了40.72%,但是投入总额仅约为江苏、广东的1/4。辽宁企业研发投入超过了200亿元,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另外,金融环境指标表现相对较差,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立项数(20)、规模以上企业科技活动获得金融机构贷款(25)。总而言之,在辽宁地区,众多科技创新型企业还没有真正地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区域投资融资体系更多的是由政府来主导,企业多为辅助角色,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投入体系亟需建立。

2.3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程度不高,协同机制不全面我国在技术创新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各大主体之间没有形成良性循环互动和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没有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真正形成合力。政府的政策环境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相关制度不完善、政策导向不明确等。企业追逐短期效益,自身研发力量薄弱,一味要求将科学成果直接送到生产第一线,大大增加了转化成本。高校和科研院所只负责科技项目的实施,不负责成果的运用、转化和商业化,因此积极性不高。

3对策建议

3.1建立长效的人才培训和激励机制在培训方面,可通过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思想讲座、举办技术思想研讨会、公派学习、校企合作等方式,不断更新研发人员的知识结构,加深研发人员对技术创新前沿问题的思考。将引进的人才分配到各个企业办研发机构中,保留领军人才原有的编制和薪酬待遇,对于自愿从事一线研发和创新活动的领军人才,给予额外的奖励。在激励方面,鼓励企业试行“期权期股”的办法,激励领军人才。高技术企业可以通过期权、期股或技术分红等形式,激励领军人才。技术分红享受者可将技术分红作为出资,按照规定的价格购买公司股权,并依法办理股权登记手续。定高技术产业人才的薪资年增长机制。高技术产业人才的薪资年增长率,由个人绩效决定,绩效水平高的个人享有较高的薪资年增长率,而绩效水平较低的个人则享有较低的薪资年增长率。

篇3

2、实现我国数控机床行业技术创新的路径

2.1正确定位我国数控机床行业所面对的产品。数控机床行业所面对的产品,应当改变过往的定位模式,摒弃以前以低价来获得市场竞争力的方法。为了能够改变这一现状,我国的制造业需要引进更为先进的大型数控机床设备,以此来为企业制造服务。企业应当能够重新审视我国的市场对于产品的需求,掌握市场对产品需求的变化规律,明确影响产品在市场中竞争力的因素,以此来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做好正确的产品定位,就能够选用更为合适的数控机床,并且运用更为先进的数控机床行业技术,以此来实现技术的创新。产品的定位应当以市场需求的预测为主,而不能只是跟随他人的脚步,那样永远只能落后一步,而无法实现创新。

2.2选择以集成创新为主的技术路线。所谓的集成创新,就是企业自主地控制产业创新的整个过程,通过自主地研究开发新技术,来组成数控机床产业创新的核心。集成创新不仅要求企业能够及时地引进先进的设备,更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并且集成创新周期较长,需要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进行密切的配合,通过对数控机床行业技术的深入研究,对技术创新方案进行深刻的探讨,集合整个技术开发团队的智慧,研究出具有先进技术含量和创新特色的产品;另外,集成创新需要企业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从外部技术源获得必要的知识产权、所需的元件或子系统,以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2.3结合国家、企业、学校、科研院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实现技术创新。数控机床行业技术创新由于涉及到的学科众多,对于技术开发人员的要求极高,并且要有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时间的投入。因此,仅仅依靠企业来进行技术的创新,是很难做到的,换言之,仅仅依靠高校、科研院也无法完全实现技术的创新。而要想完成创新的任务,就必须使产业、学校、科研院进行相应的结合,再加之国家的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使多方面的力量能够融合到一起,使各个不同领域的人才进行技术上的交流,共同研究开发具有创新性的数控机床行业技术,并且能够实现其实用性,促进技术产品的产业化,尽快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大众所需要的产品,完成以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2.4壮大装备制造行业的规模。目前,我国的数控机床行业正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涉及到该产业的企业也非常多,然而,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能够自主实现技术创新的企业却非常少,大多数的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研究开发能力薄弱,技术创新的实现较为困难,难以形成强大的竞争力与国外的数控机床企业进行抗衡。因此,各个数控机床企业应当联合到一起,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多个企业的联合,不仅能够实现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还能够实现人才的相互融合,推动行业技术的创新,促进数控机床行业的飞速发展。

篇4

新课改教学中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还能为学生创设文本外的情境,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把文本知识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还能为学生提供很多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生兴趣,开阔视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如,在学《电磁感应》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自然界的普遍联系的规律,知道电磁感应及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理解磁通量及其变化,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电磁感应的原理,揭示“电生磁”与“磁生电”发现过程的哲学内涵,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是探究自然规律的重要前提、磁通量的概念及磁通量与磁感应强度的关系。通过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和磁通量变化的分析,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创新教学内容,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里,教师已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些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给予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学习起来也会比较乏味,这就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合作学习,学生可以根据相关的课堂要求,有目标的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增加学生间的交流,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如,在做喷泉实验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做实验时需注意的事项以及操作流程,在确定每一位学生都掌握的情况下,为学生布置试验室,并进行分组,在老师不帮助的情况下,学生间互相帮助,安全快速的完成试验内容,给予试验成功且快速的奖励,这样把个人的荣誉转化为机体的荣誉,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制定任务,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性

任务学习即是指为学生制定一定的学习任务以及规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其学习任务的过程,且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以分数的形式来衡量完成任务的质量,这种方法被称作为任务型学习。把其应用在高中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还能够更好的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记忆,进而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如,在讲元素周期率这一章内容是,教师可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选择具有典型代表的元素,为其讲解它的特点、化学性质以及作用,并为其制定相关的学习任务,如背诵元素周期表并掌握用法以及规律,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其进行抽查,任务完成好的适当的给予奖励,如果没能完成任务,教师应该给予合理的教育并惩罚,鼓励并激励学生都可以完成学习任务,并且结合实际的生活,让学生举例说说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化学物质,如磷的自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篇5

(一)动力机制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分为两个方面:学习效应和挤压效应;学习效应来自于技术变革的压力,集群内个别企业优先获得新技术并迅速占领市场,迫使其他企业改善生产,加大研究力度,否则则可能面临市场份额被占有,甚至破产的风险。在市场上就表现为后创新企业的追赶行为;而挤压效应即在创新活动中取得领先地位的企业为确保领先优势,继续加大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原因在于,后续企业的追赶会使得由新技术带来的超额利润逐渐缩小,甚至消失。这种相对优势的缩小趋势使得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外在驱动力主要有需求条件和政府支持。需求来源于市场信息,企业通过对相关市场的研判,对潜在需求做出估算,并据此研发生产,最终商品化。政府支持催生巨大的开拓效应,主观上促使企业实施创新活动。此外,政府对交易壁垒的减弱则激活了新产品、新技术的流动性,使创新企业能够快速收回成本,从而提升对创新活动的热情。

(二)投入机制

投入机制主要指集群创新体系内部要素的投入,包括资金、人才、土地等。集群内众多相关企业以及配套中介的存在使之形成地域性的劳动力需求市场。完善的基础设施、开放的信息渠道增强了集群的人才吸引力,大量人才涌入集群,形成专业化的劳动供给。集群内激烈的竞争环境能使劳动者不断地学习提高,专业化程度迅速提升。在资本的投入方面,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融资、风险资本、政府资金支持等。首先,区域发展战略中,往往把集群放在突出的地位,地方政府往往会增加对集群的直接资金投入或补贴。完善的资本市场,使一定规模的企业能够从资本市场融资,对于规模巨大的公司而言,资本市场融资拥有低成本等优势。而对于集群内中小企业而言,应引入风险资本,完善市场退出机制,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联合担保等方式吸引场外资金的介入,充实创新资本。

(三)调控机制

调控机制指政府可以通过营造创新环境、规划创新建设、制定激励创新的法律法规等手段来调控创新主体及创新活动。政府出台产业规划对相关产业进行扶持。政府还可以直接组织创新联盟整合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在集群条件下,宽松的政策环境利于构建和谐的创新氛围,提高企业联合创新的积极性。此外,国家技术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有助于创新的秩序化和条理化。政府的调控还体现在政府激励机制方面,政府通过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对产业集群进行整体的调控,为创新成果的成功转化提供便利条件。

(四)合作机制

1.合作的内部表现形式。集群内多数企业分享市场份额,竞争激烈,甚至有价格战等恶性竞争行为,而集群内企业地理距离较短,业务频有交叉,沟通便利。因此如何处理好竞争和合作的关系是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重点。企业的合作创新从组织链条来讲有以下形式:大企业领导型。产业集群中存在规模巨大,市场份额高的企业,此类企业的配套吸引设施生产商大规模的集聚,如日本丰田汽车园,其配套企业围绕在其附近,分工明确,生产研发秩序良好。大公司提供核心技术,中小企业合作生产,不但解决了大企业独自生产成本高的问题,同时促进了技术在中小企业之间的扩散。中小企业合作型。中小企业有资金薄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特点,单个企业创新难度较大,而中小企业结合在一起则解决了这一问题。中小企业联合可以便利地获取资金,如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联合担保等方式获取贷款。

2.企业合作的外部表现形式。企业合作的外部表现形式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一般通过以下形式:科研机构内部化,大规模的企业通过并购已存在的科研机构或新设立子公司完成技术的研究工作,这种内部化形式能够有效缓解企业内部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有利于整合资源提升创新效率;与高校科研机构商榷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或共同注资,或以技术作价入股,分享创新成果收益。产学研的合作需要通过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沟通。因高校及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信息交换不如集群内企业间的信息交换真实有效,需要双方保持良好沟通。合理的协调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能大量节约成本及新产品上市的时间。

(五)利益分配机制

要处理好集群创新体系的内部合作,必须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可以考虑以下两种利益分配方式:

1.契约模式下的利益分配。提成支付。在这种分配方式下,各成员将按照事先协商确定的一定比例从收益中获得分成。适合于创新联盟中企业和高校或科研院所都具有较强科研实力且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资源互补、面临的关键性技术创新难度较小且市场风险小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共建实体模式下的利益分配。创新合作方通过设立专门机构进行创新,共同出资,按所占股份分享创新收益,这种模式基本消除了合作双方竞争的矛盾;合作方也可以通过母公司交叉持股的方式形成关联方,共同进行创新,这种方式并未形成新的实体,但由于交叉持股使企业之间的相关度增强,有助于共同利益的开发。

三、创新主体创新运行关联图

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五大机制共同作用,市场或技术变革形成创新需求。企业提炼并反馈需求信息至政府由政府营造有利的创新环境,企业投入要素,转移技术攻关项目至高校及科研机构,通过利益分配机制将各投入主体结合起来,进行产品的研发。最终,新产品进入市场并及时反馈有效信息对创新活动进行修正。

篇6

(一)政府部门的管理对策

1.创造为民营企业服务的环境,建立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促进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相应的政策内容包括完善政府采购、建设风险投资、支持创业、促使技术创新、重视人才培训、鼓励开拓市场、健全企业信用制度等方面。政府部门要以财政资金为引导,落实财政贷款贴息政策,鼓励民营企业从本年利润中提取技术创新基金,并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支持其他企业或者员工以入股参股的形式投资技术创新基金,按投资比例共负盈亏,构建多元化高层次的自主创新基金。技术创新的积极需求者和创造者是民营企业,因此,必须建立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因为它能从根本上保障和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但是,民营企业创新体系要求高水平的服务与信誉保障与之相匹配。为民营企业建立优良的政策环境,是促进民营企业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在政府支持下,积极依靠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着力创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政策环境。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相互高效配合,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真正达到技术创新的目的。同时,政府和社会要加大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

2.继续调整信贷政策,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商业银行作为自负盈亏的企业银行,收益与风险应该放在第一位。加强防范金融风险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在投融资方面,应该打破以往以企业规模、性质为支持与否的借贷框框,遵循公平、公正、公开、诚信原则,提高对民营企业信贷投入的比重,从实质上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的合理资金要求。政府部门也应该通过多渠道全方位帮助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融资,真正为那些欠缺技术开发资金的企业雪中送炭,促进科技与资本的有效结合。政府部门通过监管融资主体的信用程度、融资企业的风险驾驭能力以及融资企业的还债能力,既可控制金融风险,又能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多更简便的融资渠道。

(二)民营企业自身的管理对策

1.加强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

民营企业创建初期,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是企业家精神。随着公司的逐步壮大和发展,原来支撑企业强劲发展的非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企业的管理,出现诸多不利的情况,长期下去,会严重制约企业的成长。民营企业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整合研发人力、物力资源,提高技术创新的规模经济效益,采取兼并联合、控股收购以及重组等多种形式,使企业的资产合理有效而高速地运转起来,进一步扩张生产经营规模,形成由少数企业掌控的市场垄断结构,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2.健全企业激励机制

在我国,民营企业激励方式过于单一,大多数企业采取直接加薪的方式。这样对企业而言,短期效益明显,但缺乏长期发展的后劲。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已大幅度提高,精神追求越发重要起来。民营企业重视员工的物质奖励,但精神激励更是不能滞后。精神激励的方式林林总总,概括起来有升职、培训、进修、股权激励等几种方式。调动企业员工的创造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聪明才干,民营企业就要根据员工的专业水平,提供符合其专业及个人要求的交流平台和进修的机会,提升员工的专业层次和个人素养。股权激励作为精神激励中最重要的一种激励方式,是非常适合民营企业的。股权激励的激励力度大,投入多,能使被激励的员工有更强的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这样,既提升了企业的层次,又稳定了员工队伍,企业长足发展就有了保证。企业只有深入了解员工,体贴员工,增强员工的认同感,他们才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3.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团队

对民营企业而言,如何推动技术创新是至关重要的。要进行技术创新,关键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因此,民营企业要奉行以人为本的人才战略,以建设高效的创新团队为主要内容,凝聚和造就一批极具创新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企业内部要建立对技术研发人员和普通员工的创新激励机制。这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要给科研人员提供灵活宽松和身心愉悦的工作环境,人性化管理,严格绩效考核,根据绩效进行利益分配,使企业和个人达到双赢。二是提倡企业创新文化。企业文化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是引领企业持续发展的长明灯。要重视企业创新文化氛围的创建,强化企业文化的熏陶,满足员工的学习需要,建立学习型和契约性组织,使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满足员工精神方面的需求。三是建立创新项目专项基金。通过这个项目基金,鼓励所有员工的创新行为。企业的员工如果有好的创意和优秀的想法,可以通过申报和评估的方法取得创新基金的支持,创新成功后还可以获得资助。

4.建立极具创造力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关键是做好产学研结合。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是绿色技术创新的中流砥柱,但其也面临经费匮乏、市场信息流通不畅、创新成果难以转化生成的难题,而民营企业正好缺乏过硬的技术。这样,二者可以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同开发,实现双赢。企业要与科研机构、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在科技、教育、人才培训与引进项目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此外,民营企业还要紧紧抓住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些重要课题,因为这些课题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课题,具有战略性意义,起着关键性作用。民营企业应该突破人才区域流动界限,集中优势资源,对这些重要重点课题展开攻关,扩大影响力,努力创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浙江华立集团创立于1970年9月28日,经营以医药为核心的多元化产业,位列中国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从2005年开始,华立集团的总资产与年营业收入双双超过百亿元人民币,员工已达到12000多人。华立集团之所以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与之坚持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目标是分不开的。一方面,华立集团积极建设企业的研发团队,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占据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华立集团积极展开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及高校的合作。比如,与英国牛津大学、泰国马其诺大学等国际名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展科技公关,研发成果应用于本企业生产当中;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也建立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突破特殊领域的研究;引入科研市场化机制,制定激励政策,极大地调动技术研发人员的主动性。此外,利用资本手段获取技术,是华立在技术创新方法上的创新突破,直接从高端掌握了许多关键技术,迅速进入行业领先领域。当然,华立集团能够发展起来,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与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扶持是密不可分的。

篇7

1.用电设备安装施工技术管控

设备基础施工前,按基础施工图放线,经综合校对合格后再施工,全程跟踪检查,控制设备安装施工,重点是满足施工验收规范和安全运行要求。如对电气设备柜内的线路进行划分,画图示范,横平竖直,安装前拉线、找偏、定位,取得了很好的质量效果。对于设备箱体的开孔,先划线,后钻孔,开孔位正确,光洁平整美观。设备就位稳装后,经复测合格再固定。线路交错部位,进行梳理绑扎,保障安全规范,都是较好的技术措施应用。

设备装配根据设计,不以土建的结构尺寸定位,而是根据墙体尺寸和器具尺寸定位划线,并用油漆标示。如灯座的大小要完全遮挡墙面,否则,要更换灯具或加大木台。在放线定位中,严禁凭目测施工,成排器具更是如此,如成排吊链灯的灯链在安装时捋顺直,避免搭扭杂乱无章。提高设备安装质量,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事故,同时可保障和延长设备寿命,降低碳排放。

2.桥架线缆安装控制措施

关键控制点需做重点分析。控制桥架内导线总截面(包括保护层)在内截面的20%(控制、信号等小于50%),检修方便安全可靠。采取防止导线移位措施,对垂直、倾斜线槽内的线缆进行绑扎,并用塑料卡环固定。防止破损线缆,箱体与线管采用护口连接,考虑温度对线缆松紧度的影响,在箱盒内的导线接头,多芯线搪锡,线鼻子与线径配套,放置线缆松紧适度,既保障安全,又便于检修。

安全防火技术,对穿过墙体、竖井、楼板处电缆、母线及桥架,采用防火隔板或防火材料封堵。线缆桥架连接,用垫圈加防松螺帽固定,电缆终端加电缆头套,采用合适的分级配合措施。

3.消除安全隐患技术措施

消除安全隐患技术,对设备绝缘外壳进行破损检测,确保不漏电。如照明灯头相线接中心端子上,零线接螺纹端子上。灯具重量大于1kg和3kg,采用吊链或螺栓固定。

开关、插座的安装,同室标高控制,允许的偏差在15mm之内,不同层误差在50mm内,安装在门的开启边,与墙角的距离统一,开关都应该以向下为开启。

各种开关、插座内的接地线、相线、零线接头各留10cm~15cm长的余量,严禁串联连接。接地线为绿、黄两种颜色,避免混淆。控制配电箱、开关箱导线的进出口在箱体的下底面,不在箱体的上顶、侧、后或箱门处开口进出导线。进、出线加护套分路成束,并做防水弯,导线束不与箱体进出口直接接触。

二、给排水施工技术措施

室内给排水管道明装时,管道沿墙、梁、柱、天花板、地板处垂直平行敷设。暗装给排水管道敷设于吊顶、技术层、管沟和竖井内,在墙内为防止剪力破坏,以竖向沟槽为主,并预留活动检修口。预留检查口的位置,考虑既要检修方便,又要舒适美观。

1.管道防渗漏技术

管道防渗漏技术,管道安装时放出坡度线,校对协调建筑物的沉降和管道标高相统一,对埋地的管道和支座,夯实软土,避免不均匀沉降引发倒坡出现。控制坡度均匀,承插口配套,连接牢固严密,用网格线控制预留套管及支架的标高、轴线和位置,来消除接口端面的空隙偏差、错口或偏心等缺陷。

为穿过墙、板、基础、屋面的管道加装套管保护,并用不燃材料将套管内填塞严密,控制套管出地面高度防止从套管中渗漏,穿过屋面的做防水层和防水帽。

2.稳固管道技术

控制管道地沟及支架标高间距,符合图纸及规范的要求,是保障管道顺坡稳固的基本措施。对各种器具标高,固定件间距的控制,使立管卡件标高一致,横管卡件坡度正确,并平滑过渡。在转角、表阀管道末端的100mm处,设管卡固定,进入水箱管线“横平竖直”,长度大于500mm时或双管的用支架固定,控制支架安装稳固达标是基础,特别是架空管线,还要复核支架的稳定性,方能安全可靠,保障质量。

3.预防管道堵塞技术

先安管道后安器具的管口,特别是朝天口,选用橡皮塞子或木楔堵严管口,横向管口采用塑料管帽封堵,防止垃圾杂物进入管道设施。排水管道严格检测,确保不出现倒坡。器具安装,先清理管道内、预留口内杂物,保证管道畅通。

通球试验是确保管路畅通的检测技术,从上而下进行通水,对多层立管,在每层的检查口处,放入皮球后充气,由上部灌水进行管道渗水试验,达到不渗不堵合格后,用排水管直径3/4皮(木)球做通球试验,从排水立管顶端投入球,管内注入一定水量,使球顺利排出为合格。

三、消防施工安装控制措施

1.控制设备质量与安装措施

控制消防工程所用设备、材料的品牌,均应满足设计要求。设备进入现场,按验收制度进行验收,火灾报警系统,消防水泵,消防风机,电线电缆,消火栓箱,气体灭火系统,防火卷帘材料,设备联动控制主机、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火灾探测器等的安装位置,应符合有关规范和设计要求。

控制选用阻燃电线、耐火电线或普通电线,不在施工过程中擅自替代。控制探测器的底座安装固定,压接或焊接导线连接可靠,相同用途导线的颜色一致。对消防水系统,消防水泵、消火栓、报警阀组、喷淋头、水流指示器、信号阀、排气阀、控制阀、节流装置、压力开关、末端试水装置、水泵接合器,控制安装标高,定位轴线、垂直、水平符合有关规范要求,安装牢固运行平稳为准。

2.消防安装质量控制

对通风管道宽度不小于1.2m时,喷头应安装在其腹面以下部位,并满足净高要求,喷头安装时,溅水盘与吊顶、门、窗、洞口或墙面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规范要求。管道支架、吊架、防晃支架的形式、材质、加工尺寸及焊接质量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防火阀和排烟阀(排烟口),必须符合有关消防产品标准的规定,并具有相应的产品合格证明文件。

防排烟系统柔性短管的制作材料,必须为不燃材料。风管与防护套管之间用不燃材料,且对人体无危害的柔性材料封堵。探测器周边0.5m内不应有遮挡物。探测器至空调送风口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m,并宜接近回风口安装。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火灾报警控制器安装在墙上时,其底边距地面高度宜为1.3m~1.5m,正面操作距离不应小于1.2m。

室内消火栓,栓口应朝外,阀门中心距地面1.1m,阀门距箱侧面为140mm,距箱后表面为100mm。管道刷漆应涂防锈底漆两道,调合漆两道。消防过滤器,需设置在有排水设施的位置,以保证过滤器的排水和拆卸滤网的方便。支、吊架不得安装在风口、阀门、检查孔及测定孔等部位。

四、电梯施工安装控制措施

按电梯的运行方式分有垂直轿厢式、水平式自动扶梯、倾斜式自动扶梯。选垂直轿厢式电梯进行讨论。电梯门坎标高既涉及安全,也涉及防水,控制安装标高,应有向外的坡向,防止用水进入电梯井道,不运行的电梯停于顶层。控制安装楼层显示器、呼唤盒线管安全牢固。

清理井道壁存留杂物,防止轿箱门门水平方向擦伤,控制电梯基座、箱接地电阻可靠。曳引轮、导向轮安装挂铅垂线,曳引机底座与基础座中间用垫片调整,使曳引轮的空载垂直度偏差在2mm以内,曳引轮与导向轮的平行度不超过1mm(在空载时)。正确调整制动电磁铁,使之能紧贴制动轮,调整松闸量限位螺钉,使制动带与制动轮工作表面间隙小于0.7mm,且四角间隙一致;调紧制动弹簧,使之达到在电梯作静载试验时,压紧力应足以克服电梯的载重;在作超载运行时,弹簧张力能使电梯可靠制动。

曳引钢丝绳安装,洗锥套内部油质杂物及应弯折的钢丝绳头,用0.5mm~1mm铅丝将钢丝绳松散根部扎紧;用绳夹固定绳头时,绳夹的规格应与钢丝绳直径配合,且夹紧程度适合,U形螺栓夹紧方向正确。曳引机、减速箱的同心度和水平度应达到合格。

确保安全钳锲块与导轨间隙符合要求;装曳引钢丝绳时,对曳引钢丝绳张紧力的调整进行严格控制,必须将曳引绳头弹簧的压紧力调至同一量化值,并用测力计将曳引绳的张力误差控制在5%以内。

导轨安装前对弯曲的导轨要先校直,用专用校轨卡板自下而上初校,导板与导轨的连接螺栓暂不拧紧,用导轨卡板精调时,逐个拧紧压板螺栓和导轨连接螺栓,并设置防松装置,对导轨接头处的台阶,按标准要求修光。控制曳引轮、导向轮垂直度和水平度符合要求。使制动器的松闸间隙相同且小于0.7mm;控制调整电梯的平衡系数到0.4~0.5;组装轿厢及壁板控制平整,严格检验确保电梯安全平稳运行。

五、结语

篇8

2构建和完善长效合作机制,优化联盟协同运营模式

应坚持“面向市场,平等自愿、优势互补、合作创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遵循联盟内在规律,增强联盟内生动力,健全联盟运行管理制度,组织产业技术创新活动,进一步完善联盟的利益机制、责任机制、信用机制和开放创新的组织协同机制,修炼联盟内功,培育联盟生态,为促进联盟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是形成契约协商、互惠共享的利益机制。利益机制是联盟发展的核心,是形成联盟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的最直接的体现。利益联合、利益创造、共同利益最大化以及利益分配合理化是联盟组织的生命之源。联盟应坚持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和“利益平衡、利益共享、利益约定”原则,形成以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为核心的契约协商、互惠共享的利益机制。二是形成分工协作、责权明晰的责任机制。责任机制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基础,责任机制要有利于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强化科研规范和伦理道德教育,严肃违约责任追究,加大对联盟中的欺诈和背叛行为的惩罚力度。制定联盟技术创新项目与过程管理办法,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确保项目合作实施和目标实现。三是建设相互信任、信息沟通的信用机制。信用机制是联盟发展的保障,联盟信用机制在于保障成员在协议框架下履行各自的责任。推进联盟信用机制建设,应通过建立联盟信用评价体系、完善成员准入退出机制,组织开展信用管理和考核评价、建立信息公开共享机制,促进信息交流、沟通协调,促进成员单位建立良好的自律机制和合作关系。四是推动建立开放创新、合作交流的协同机制。整合资源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面向目标市场设定联盟创新目标,推动产业整体发展。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立产学研用结合、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大中小企业协作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优势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共享和联盟间的合作交流、互利共赢,是联盟作为产业技术创新组织开放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知识在合作组织间的转移、共享、集成和再创造,实施“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知识产权战略,塑造和保护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支撑产业高端发展的协同创新机制。

3加强联盟建设危机管理、系统防控联盟失败风险

一是制定联盟建设管理办法,规范联盟构建基本条件、组织架构、运行制度,完善联盟顶层设计,构建市场化、民主化、社会化的联盟管理机制。二是对联盟实行定期评估考核制度,参照科技部组织开展联盟评估工作模式及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估工作方案,重点对联盟创新活动、创新绩效、服务产业、运行管理和利益保障等情况进行自我测评及第三方综合评价。三是建议省市有关部门设立农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专项计划,促进联盟完善组织架构、明确目标任务、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完善运行机制,组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提升协同创新效率。

4大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建设科技型企业家队伍

加快构建和发展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培育产业技术创新的领头羊。针对目前我市4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属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不足15%、省级创新型企业不足5%的现实情况,应组织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工程,着力引导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向科技型企业发展,农业科技企业向创新型企业发展,实现农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创新能力,提质增效,做优做强,更好地构建核心产业链和配套产业链,带动中小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加强农科教、产学研合作,走技术集成、协同创新、集群发展之路,通过市场优胜劣汰和政府扶优挺强,培育一批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行业领军企业和农业高新技术后备企业,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提升核心企业领导力,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

5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农业品牌竞争优势

随着经济、科技全球化进程加快,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和核心竞争力,成为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创新联盟建设的重要支撑与战略关键。农业产业创新联盟应勇当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先锋,深入贯彻实施农业部《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2013年1月农业部、科技部、知识产权局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和农业发展规律与自身特点,明确知识产权战略目标重点、健全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通过提升农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自主品牌,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业链竞争优势,努力提升联盟协同运用与集群管理服务能力、集体维权与行业自律能力,把握技术创新的制高点、市场关注点和产业生长点,培育知识产权运用标杆企业,提升联盟农业知识产权质量,推动农业知识产权联营和商品化、产业化、资本化。

篇9

2.1企业合作能力合作化能力是组织内成员与内外部单位或团体通过互动、沟通了解、彼此支持将显性复杂或隐性知识整合成新知识的能力。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实现了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流动和扩散,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知识存量水平。企业的合作能力越强,知识分享者的关系就越紧密,有效地发挥了知识的作用,促进了新产品的开发。在企业内部合作能力越强,公司各部门的协调程度就越高,例如研发部门与营销、制造部门间的协调程度就会影响着新产品的开发效果。

2.2企业社会化能力社会化能力是组织通过推动企业文化、价值和信念将隐性知识整合成新知识的能力。企业通过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创造互帮互助的氛围,使企业所有部门成为一体。企业不同部门的员工对企业文化、价值和信念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影响着企业知识整合的效果以及将创意和思维转变为创新机会的能力。员工对企业的愿景越了解,越能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对企业管理的认同感,彼此之间的适应与协调也就越好,从而形成共同的精神语言。当员工在工作中需要帮助时,就会很容易得到其他部门和人员的支持。

2.3知识整合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市场竞争日益激励,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新产品开发的速度在占领市场份额,赢得市场竞争上显得越来越重要。知识整合在新产品开发成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产品开发过程的日益复杂使得其对组织内各部门之间甚至跨组织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越发的依赖。只有有效的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不同领域的知识,不断和外部接触与合作,持续不断的进行新产品的开发,提高学习新知识的速度,才能有力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改善技术创新的能力。

2.4工艺创新水平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带动下,高新技术不断涌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与进步。衡量一家公司的实际技术水准,不仅要考察企业的产品创新,还要分析公司的工艺创新。工艺创新是指用新的、先进的工艺取代旧的、落后工艺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属于公司技术创新的范畴。工艺创新的目的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侧重点是应用于制造产品的过程或用于为制造成品而合成新原料的各个步骤。工艺创新及其水平直接决定着各种投入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如果公司工艺落后会导致企业产品质量不高,经济效益恶化等严重后果。一定的生产技术状况决定了产品的利润空间,只有持续不断的进行工艺创新,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能改进对未来的技术储备和创新能力。

3烟草企业未来技术创新的建议

3.1加强产品特色化研究开发,打造企业品牌独特风格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天然植物和中草药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特色香原料研究开发。加强中国传统文化香韵风格(如檀香、沉香、药香等)的研究,通过配方技术和调香技术的改进、提升,尽快实现产品应用,形成并彰显真龙品牌的独特风格。加快推进增香保润技术研究,强化减害降焦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力争形成企业独有的增香保润和减害降焦自主核心技术,进一步支撑企业产品风格特色。根据企业品牌提结构、上规模的发展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品研发工作。集成应用特色化、差异化研究成果,开发2个以上具有明显风格特色的新产品,适度补充一些异型包装,加快高档卷烟防伪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强高档卷烟产品质量维护,为一二类产品稳定增长奠定坚实的产品基础。着重做好三类产品的改造和品质提升,加强产品质量监控和配方维护,保障产品的品质稳定,为企业品牌上规模提供有力支撑。

3.2加强工艺技术研究,为自主品牌和合作品牌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一方面,全面落实与烟草研究院的战略合作。通过具体的合作项目,强化工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快速提升公司工艺技术队伍整体素质,强化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合作研究、技术咨询和成果引进,采取多种手段迅速提升自身工艺技术水平,形成符合企业品牌特色化发展道路的特色工艺技术体系。另一方面,优化技术改造工程的工艺设计研究,提高精细化、柔性化加工能力。通过适应性调整设备布局,增加必要的设备,消除设备产能瓶颈。同时调整部分工艺技术路线,并预留工艺功能布局发展空间,加强与品牌合作方的沟通、交流和学习,严格按照合作方要求执行生产工艺技术标准,保障自主品牌和合作品牌生产质量稳定。

3.3加强原料综合技术研究,满足品牌发展新需要加快推进烟叶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通过每年对基地烟叶质量进行评价,逐步建立完善烟叶质量数据库和评价体系,实现依据评价体系提出基地烟叶生产质量目标,指导基地烟叶生产,稳步提高基地烟叶质量和可用性。加强特色烟叶种植技术和综合技术研究。针对各烟叶基地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基地特色烟叶种植技术与应用研究,明确并签订相关烟叶科研项目,保障科研资金投入,制定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方案,使基地烟叶进一步彰显特色风格。加强打叶复烤差异化技术研究,形成品牌烟叶打叶复烤特色工艺技术,加强烟叶仓储醇化技术研究与应用,构建科学的烟叶养护技术和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烟叶原料研究和技术保障体系,满足品牌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需求。

3.4加强分析检测技术研究,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严格按照行业质检机构建设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分析检测中心建设,全面整合公司分析检测技术资源,不断完善检测设备和检测环境。加强分析技术研究,不断引进、吸收和消化国内外先进的烟草分析检测技术,拓宽分析检测领域,提升分析技术水平,满足烟叶、卷烟、烟用材料、烟用添加剂等常规指标和质量安全指标、履约中烟草制品及烟气释放物成分检测的承检能力。持续推进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建设,着力做好卷烟、卷烟材料和添加剂中有关质量安全成分的监督检测,增强质量安全风险预见、评估和处置能力。

篇10

(2)传统印刷设备厂商加速数字化

除了数字印刷设备厂商的影响力日益提升以外,传统印刷设备厂商也在加速数字化转型,主要表现在传统印刷机的数字化和向数字印刷领域进军两方面。传统印刷机的数字化,主要通过在传统印刷机中采用数字技术来实现。一般而言,各大胶印机厂商实现传统印刷机数字化的主要途径为采用自动控墨、自动套印、自动换版、连线检品、不停机输纸和收纸、其他辅助设计等机构。如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传统印刷机的数字化进程都在加速发展,对于缩短印刷换单时间、提升印刷生产效率意义明显。此外,随着数字印刷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印刷设备厂商意识到数字印刷的巨大发展潜力,或与数字印刷设备厂商合作开发数字印刷设备,亦或自行开发数字印刷设备。如高宝自主研发推出了RotaJET76卷筒纸喷墨印刷设备;海德堡与理光合作,推出了Linoprint系列数字印刷机;柯尼卡美能达和小森合作,推出了KM1高速彩色喷墨印刷设备等。本届全印展上,我们可以看出,传统印刷设备厂商的数字化转型仍在持续深化,如曼罗兰与富士施乐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等。中国传统印刷设备厂商也积极加入数字印刷转型大军,展出了全新的数字印刷设备,如大族冠华推出了筱原JETPress520喷墨数字印刷机、威海印机推出了WINJET56捷特喷墨印刷机等。虽然这些设备在性能等方面仍需提升,但也说明了中国传统印刷设备厂商在不断探索进军数字印刷市场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印后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

印后进军数字化主要体现在印后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和数字印后设备快速发展两个方面。自动高效的设备之所以能够获得印刷企业的青睐,不仅因为其能减少劳动力需求,更重要的是,其生产效率与品质是人工所无法比拟的。近年来,国内印后设备自动化程度逐渐提升,这在印后联动生产线的装机量上可见一斑。《印刷技术》杂志第十次开展的“平装胶订联动线装机量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9月30日,国产平装胶订联动线装机总量为957条,平均增长率为15.2%,高于行业的平均增长水平。在本届全印展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多家印后设备厂商展出了平装胶订联动线,如英厚机械的开拓5500A全伺服胶装联动线(整线)、上海紫光ZXJD450/18(24)超大开本型平装胶订自动线、威誉的CABS4000V胶装联动线等。这另一方面说明了国内印刷企业已经越来越关注整体印刷系统的效率和能力。而随着数字印刷设备越来越快,连线数字印后也越来越吸引眼球,成为印后市场的重要增长极。目前市场上的连线数字印后设备已比较成熟,且具有极高的兼容性,甚至可实现不同品牌设备之间的组合生产。在国内,连线数字印后主要应用在图书印刷领域,如凤凰传媒、中教图、虎彩已引进了Hunkeler、精密达、MBO等品牌的数字印后设备进行连线加工。在本届全印展上,我们也可以看到MBO、好利用等一系列印后设备厂商带来的可与数字印刷设备连线的数字印后解决方案。相信连线数字印后带来的整体系统效率和能力的提升将会为印刷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法宝。

2.绿色化

(1)辅助设备减少能源消耗和原辅

材料的浪费,提升生产效率通过辅助设备的使用,减少能源的消耗和原辅材料的浪费,提升生产效率,从而实现绿色印刷,是国内外很多印刷设备厂商使用较多的一种绿色化手段,如曼罗兰、海德堡、小森、高宝的新型干燥系统可节约30%~50%的能耗;小森H-UV干燥系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普通UV系统的1/4;高宝、利优比和筱原等可提供LED-UV干燥系统,能耗可以降低90%左右。

篇11

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看,目前中小企业总数已超过1000万家,在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已占总数的997%,占全国工业产值的60%,占全国工业企业实现利税的40%。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活跃市场的基本力量,据1997年江苏省调查,从大中型国有企业下岗的职工,半数以上是通过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自主创业实现了再就业。同时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但从现实情况看,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面临不少困难。

1.1企业的组织制度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从国际上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较大企业成功率高。这是因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大多是市场拉动型的,即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其主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因此,中小企业灵活的机制十分有利于技术改进和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科技人员70%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中小企业的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很小,在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方面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以河南省中小企业为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条块分割、机构庞杂、产学研脱节到1996年,河南省县属以上的科研机构仍有300个之多。过多的科研机构游离于企业之外,不利于产学研的结合,科研经费、科研力量不能集中使用,造成了科技投入的普遍浪费,致使很多基础性、关键性和普遍性的生产技术问题不能解决,直接制约了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进程。以部门和行业为核心的隶属关系的羁绊,给科技系统结构上的优化组合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设置了层层障碍,使科研单位与企业的一体化遇到了无法克服的体制困难。

1.1.2中试机构建设缓慢,成果转化瓶颈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中试机构建设、人才培养、设备配备、能源和原材料供给、科技服务保障等建设步伐缓慢,措施不力,政策落实不到位,结果致使作为成果转化之核心机制的中间试验活动发展缓慢,仍为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成果转化瓶颈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1.1.3落后技术、传统技术多相当一部分属于淘汰和限制技术。技术水平低,直接造成产品档次低、质量差、消耗浪费严重,污染环境。以乡镇企业为例,1996年以来该省先后被关停五小”乡镇企业达17300多家。

1.1.4适用技术少,专利技术和高新技术更少在该省效益尚可的中小企业中,基本上属于适用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和高技术所占比例甚小。

1.1.5技术装备水平落后该省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中小工业企业平均每户固定资产仅为41万元,工艺技术设备水平也比较落后,一些乡镇中小企业基本上仍属于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

1.1.6无力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开发和创新技术改造资金严重不足,投资增幅逐年回落,由八五”时期年均递增341%下降到九五”时期的年均17%,1997年又降到9%,以上虽然是一个省的情况,但据此推算,其他各省中小企业的情况也不乐观,甚至更为悲观。此外,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费和折旧提取比例都在一个很低的水平,甚至一部分企业根本就不提取,处于只能吃剩饭”的境地,也就难以谈及技术开发和创新。

1.2企业素质和企业经济实力影响技术创新

我国中小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国有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陷于困境,设备老化,冗员过多,大多处于亏损状态。非国有中小企业以乡镇企业为主体,高科技企业比重较小,从全国范围看,地区分布上也不平衡,东南部较发达,内地相对落后。但总体上以家庭企业”和亲友企业”为主流。在工程技术人员数量、素质、层次上与大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技术人员常常忙于日常技术性工作,很难独立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同时由于经济实力影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费用还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占销售收入15%的水平,从而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据我们对河南省南阳市的调查,该市乡镇企业中专学历的技术人员和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例只有142%和975%,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职工却高达69%,技术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也只有1%左右,不利于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

1.3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也制约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由于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因素,以前国家的技术改造投资几乎都集中在大中型国有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不够重视。使一些有潜力、发展快、技术含量高的中小企业不能健康地成长,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3.1资金投入不足以河南省为例,八五”期间,河南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累计10598亿元,加上1996年累计也不超过14208亿元,实际使用总量累计分别是9463亿元和12603亿元。主要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三项费用八五”期间累计只有499亿元,加上1996年累计也不过699亿元。这种投入的绝对数量是很小的。

1.3.2扶持企业技术开发与创新的政策力度不够1993年财税体制改革,取消了新产品减免税政策,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加上对中小企业而言,新产品开发风险很大,缺乏资金支持,致使近几年来,全省新产品的开发一直呈下滑趋势。近两年来,该省财政用于直接扶持企业技术开发的资金仅为700万元,占省科技三项费用的1/10,而其他兄弟省市,此项资金都占科技三项费用的30%以上,有的达到50%以上,而且在银行信贷、税收等方面对于企业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研制给予优惠政策。在此情况下,该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将受到极大影响。此外,由于技术创新存在着市场、技术、制造等不确定性所造成的风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高投入、高风险,需要政府和企业自身的重视,才能顺利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2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初探技术创新是一项与市场密切相关的活动,企业必须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从事创新。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与国家创新体系相结合,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

2.1模仿创新战略针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实验和设备手段相对落后的实际,为推动技术创新,首先应采取模仿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是具有模仿创新能力的企业的战略选择。模仿创新并不完全照搬照抄袭别人的技术,它同样要投入一定的研究开发力量,以对率先者的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因而模仿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渐进性的创新行为。由于模仿创新不仅可以使吸收开发的针对性大大增强,这就回避了研究开发竞争所带来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与自主创新战略上相比,模仿创新战略是一种风险较低的战略。日本在这方面做得较有典型性。日本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是照搬别人的技术,而是对引进技术不断进行研究改进和创新。日本中小企业在技术引进和开发过程中,首先是从研究开发某项专门技术开始,进而确立企业的主导技术。然后,根据经济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以主导技术为核心,吸收其他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领域,实现企业的多角化经营。这样,当某一种产品滞销,就可以马上转产,使企业具有分散风险、适应环境变化的内在调节能力。

2.2联合创新战略中小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结成较为紧密的联系,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开发市场,从而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采用联合竞争战略的中小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弱弱联合,优势互补,克服单个企业无法克服的困难和危机,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我国中小企业可采取以行业为依托的联合模式和区域联合创新模式等形式。(1)以行业为依托的联合创新是利用本行业的资料、人才、技术等优势,组成技术开发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项目开发。这种模式一般适于开发产品(或项目)使用范围行业性强或某方面的技术人才集中在某一部门。如煤炭行业、化工行业、医药行业等。在有关行业产品技术开发上,与本行业相关的高等院校、研究所等联合开发可以取长补短,降低创新风险。如三明制药厂和福建医学院联合开发的蛇酶注射液项目,金陵制药厂与江苏省中医学院合作开发的治疗脑血栓的中药脉络宁等都属国内首创,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区域联合创新是由地方科委、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自愿参加。地方科委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协调企业、科研院所、金融部门为某一项目成立专门的技术开发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要实现的目标。这种技术创新模式往往以推动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目标。如由江苏省科委、扬州水箱厂、扬州有机化工厂、南京理工大学等联合完成的国家863”项目和CIMS工程,就属国内首创。该项目的完成不仅提高了合作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江苏省企业的科技进步。

2.3与大企业合作创新战略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利用分工协作的优势,与大企业合作,一方面发挥自身创新机制灵活、市场反应快的优势,另一方面可利用大企业的科技、设备、资金等优势,快速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这是根据中小企业力量单薄、产品单一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经营战略。大企业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必然要摆脱大而全”的生产体制的桎梏,求助于社会分工与协作,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依赖性,为中小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和生存空间,所以称这种相互信赖关系为生存互补战略。中小企业在决定自己的生产方向时,不是着力于开发新产品,而是接受一个或几个大企业的长期固定的定货,与大企业建立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如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与它协作的中小企业约有1200多家,所需的零部件70%~80%都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所以说中小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中小企业之间所建立的相互信赖、共同发展的关系。

篇12

1.2石油企业技术创新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当今社会是比拼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的社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石油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内的竞争压力,更有国际石油企业的竞争压力,要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不断进行技术革命,将世界一流的科技技术应用于实践之中。在国际市场上早已经注意到技术革新的重要性,如早前世界著名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研制的“地质导向钻头”,该技术可以根据地下油层的变化而自动调整钻探参数,不仅提高了钻井效率更是降低了成本。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石油企业必须要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坚持技术革命路线,加快改革步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石油企业的竞争力。

2石油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

2.1适当的技术引进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石油企业的技术能力的确与国际石油企业有差距,尤其是一些高端核心技术,钻井配套设备等方面,而且在钻井效率与油气采集率等方面也有明显差距。所以如果我们想提高石油企业竞争力,就必须适当的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我们技术水平处于欠发达阶段时,可以先进行使用与模仿,后进行自主研发。

2.2加大石油企业技术创新的力度

石油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同时,更要加大企业自身技术创新的力度,不能只是一味的引进和使用,而忽略自身的技术发展,相反更应该树立坚持技术创新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石油企业在国际中的地位,赶上甚至超过世界的先进水平。例如早在20世纪90年代,胜利油田从美国进口过水泥搅拌技术,由于当时的固井施工过程中用的水泥需要人工搅拌,人工搅拌不仅效率低,质量差,而且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所以亟需引进新的技术,在引进美国水泥搅拌设备后,虽然其解决了搅拌效率低的问题,但是其自身也有一些缺陷,例如适用范围小等缺点。所以该企业技术人员大胆的对该技术进行改造,不仅提高了其搅拌效率更是将原来只能搅拌2种物料提高到4种以上,此后该技术在许多油田被推广使用,为油田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对我国石油企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技术创新才是企业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

3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正确认识技术创新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很多人提到技术创新都感到离自己很遥远,认为技术创新高不可攀,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正确认识和理解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并不是一夜之间爆发的灵感,而是在实际工作中的工作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灵感。石油企业是大型企业,从最初的地质勘探工作到最终的油田开采,其中历经很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可以进行技术创新,所以一定要在企业内部宣传好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使企业员工积极的进行技术创新。

3.2在企业内部建立技术创新机制

当前我们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技术创新的政策,鼓励人们进行自主创新,所以石油企业一定要把握时机,在企业内部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制定和完善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增大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重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团队,充分调动科研团队的创新积极性,并增加技术创新团队与外界交流学习的机会。

篇13

对这个实验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将延时启动和声光报警联系起来可以解决以往存在的安全问题。因为在这个系统之内,给了工作人员一定的时间做出反应,如果发生了事故,延时启动带来的时间给工作人员做好防护措施创造了一定的时间,从而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这个系统的创新点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解决了由单一方式留存的安全隐患,实现了声光报警和延时启动的完美结合,做到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目前已经有了实时监控技术,甚至微机自动化控制也已经发展起来,但是在皮带运输领域中还不见这些先进技术的身影。因此,在今后改造皮带运输的安全技术中,要致力于实现实时监控的目标,要致力于实现PLC技术的应用,要不断提高自动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安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