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护士职业倦怠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护士职业倦怠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护士职业倦怠论文

篇1

重症监护病房是危重患者密集的场所,特殊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导致重症医学科护士产生较大的工作压力[1]。2005年就有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都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2]。欧洲两次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受到职业倦怠影响的护士比例约为25%,并逐年呈上升趋势[3]。高工作疲溃感不仅给护士带来身心的痛苦,也会影响对患者的护理质量,造成医院财政收入的损失[4]。“优质护理病房”概念实施于临床护理以来,高强度的基础护理工作量的增加更加剧了重症医学科护士的职业倦怠感。因此,为了解重症医学科护士职业倦怠感的严重程度,本研究对本院重症医学科护士的职业倦怠感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于2011年7月和2012年7月调查福州市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工作的85名护士。其中,主管护师6名,护师13名,护士66名,均为女性;年龄20~42岁,平均(23.9±4.0)岁;护理工作经验3个月~10年,从事重症医学护理工作时间3个月~6年,平均(2.34±1.63)年;文化程度:中专学历名11名,大专学历59名,本科学历15名。其中,工作3年及3年以下护理工作经验的低年资护士49名,3~10年护理工作经验的高年资护士36名。

1.2 方法

1.2.1 中文版M氏职业倦怠量表(malasch burnout inventory,MBI) 由22道题目组成,其中,情绪衰竭(EE)量表有9道题目,总分54分,19~26分为中度倦怠感,26分以上为高度倦怠感,去人格化分量表有5道题目,总分30分,6~9分为中度倦怠感,9分以上为高度倦怠感;个人成就感分量表有8道题目,总分48分,34~39分为中度倦怠感,34分以下为高度倦怠感[5]。量表由受试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对量表的描述进行自我评估,评估采用7点评分,依次表示其感受出现的频率,其中,情绪衰竭和去人格化评分越高表示倦怠程度越重,个人成就感分值越低表示倦怠程度越重。此量表经过测试,同质信度Cronbach's a=0.738,分量表中情感耗竭为0.858,去人格化为0.761,低个人成就感为0.757,具有较高的可信度[6]。

1.2.2 临界值以情感耗竭分数≥ 27、去人格化分数≥ 8、个体成就感分数≤ 24为标准。参照李永鑫[7]提出的综合考虑职业倦怠3个因子的方法,把各个因素的影响整合在一起,纳入到职业倦怠的诊断标准中,即将受试者的倦怠程度分为4种:(1)零倦怠:在职业倦怠评估中,3个因子的得分都低于临界值;(2)轻度倦怠:在职业倦怠评估中,1个因子的得分高于临界值;(3)中度倦怠:在职业倦怠评估中的某2个因子的得分高于临界值;(4)高度倦怠:在职业倦怠评估中的3个因子的得分高于临界值。本研究认定轻度倦怠为正常人群,中,高度倦怠为职业倦怠人群。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5份,回收85份,回收率100%。

2.1 2012年7月重症医学科护士职业倦怠评分情况

2012年7月调查中的受试护士在情感衰竭上的分数明显高于Maslach提出的医护人员常模,而在个人成就感上的得分则明显低于Maslach提出的医护人员常模。见表1。

2.2 2012年7月调查中低中高护士职业倦怠感比较

低年资组一年前后倦怠人数比较,低度倦怠人数明显减少,而中高度倦怠人数增加16.32%和6.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而高年资组两次职业倦怠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3.1 重症医学科护士职业倦怠感严重

表1、2结果显示,2012年7月调查中的受试护士在情感耗竭上的分数明显高于Maslach提出的医护人员常模,而在个人成就感上的得分则明显低于Maslach提出的医护人员常模,而低度倦怠护士15例,占17.64%,中高度倦怠护士70例,占82.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由此可见,重症医学科护士倦怠感以中度倦怠居多,职业倦怠严重,值得关注。ICU是危重患者密集的场所,与普通病房相比,患者病情重变化大,护理垂死和死亡患者的概率大,先进医疗仪器集中,技术性、专科性比普通病房强,患者自理能力差,劳动强度大。这样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负荷下,需要将精力更多地用于熟悉技术操作和仪器设备的使用,而忽略了与患者的关系,从而产生倦怠感。职业倦怠感不但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 而且会使个体对工作产生消极态度,降低工作绩效,同时影响与家庭、朋友的关系,对自己、他人、组织都会造成负面的影响[8]。因此,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者在提高科室护士护理技能的同时,也应该同时开展人文教育、人文关怀的学习,宣扬护理工作的崇高目的,做好护士的心理建树,以提升护士的职业热情,从而缓解护士职业倦怠感。同时,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如更人性化的排班,定期组织缓解压力的户外活动,有效的激励措施来缓解重症医学科护士的职业倦怠。

3.2 低年资护士的职业倦怠感加重程度高于中高年资护士

表2结果显示,3年及3年以下工作经验的低年资护士职业倦怠感程度上中度倦怠和重度倦怠人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而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高年制护士职业倦怠程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这是由于新护士工作经验偏少,专业技术操作欠熟练,理论与实践还不能很好的结合,还要常常面临突发事件,并必须快速做出反应,这些加重了新护士的心理压力[9],更加剧了职业倦怠感。同时,重症医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收治的患者以病情复杂、多脏器功能衰竭为主,时常送入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已死亡或濒临死亡;死亡作为一种刺激源造成的情感反应易使年轻护士产生焦虑心理,加重职业倦怠感。因此,年轻护士进入重症医学科工作前,护理管理者应该对其生理和心理状态做好评估,挑选能适应高强度的护理工作和心理素质高的护士进入重症护理部门;还应积极组织有关重症护理相关知识和成就的培训班,使年轻护士充分了解重症医学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有足够的信心和热情投身到重症护理的工作中,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

3.3 减轻或消除护士的职业倦怠感,在重症医学科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理念

护士既要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丰富的边缘学科知识,精湛的护理操作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提供给患者的服务质量[10]。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主要包括:要满足患者基本生活的需要,要保证患者的安全,要保持患者躯体的舒适,协助平衡患者的心理,取得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协调和支持,用优质护理的质量来提升患者与社会的满意度。这就更需要大量的生理和心理素质高的护士投身在重症护理专业上,更需要重症护理的护士拥有更多的精力和耐力为患者提供高品质的护理服务。因此,减轻重症护理护士的职业倦怠感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重症医学科护士职业倦怠感严重,尤其投身在重症护理专业的新一代护理人才中。因此,无论是护理管理者还是医院都应该对重症护理相关部门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减轻护士的职业倦怠感,提高重症护理的质量,提升重症护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继平,王爱军. ICU护士工作压力源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研究[J]. 护理管理杂志,2004,4(8):1-4.

[2] 王芳,袁桂枝. 护士工作疲惫感及其研究现状[J]. 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5,20(18):74-76.

[3] Merouti E,bakker AB. A model of burnout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st nurse[J].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0,32(2):454-464.

[4] 余华. 护理工作疲溃感及其研究进展[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1):870-871.

[5] 陈素坤. 临床心理护理指导[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07-217.

[6] 冯莺,骆宏,叶志弘. MBI量表在护士工作倦怠研究中的测试[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7):477-479.

[7] 李永鑫. 三种人群工作倦怠的比较研究:基于整合的视角[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74-76.

[8] 陆昌勤. 工作倦怠感研究及展望[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3):206-208.

篇2

1护理职业价值观的概述

1.1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定义

护理职业价值观(nursing professional values)是护理人员及即将从事护理行业的人员所拥有的职业价值观。国内外学者从职业的不同角度赋予了职业价值观相应的解读。Elizur从职业结果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对某种职业结果的价值判断。 Ros从职业信念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一种信念,是人们坚信能在职业中获得的所需的结果(如高的工作报酬)或是行为方式(如与同事一起工作)。 Super从职业目标和内在需要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人所追求的与职业相关的目标,是个人的内在需要及其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Schwartz从职业工作目标和报酬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职业而达到的目标或取得的报酬,是个体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表现。Weis等认为护理职业价值观是护理人员和专业群体所接受的行为准则,是评价其职业行为的一种方法。国内学者宁维卫从个人和个性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各种职业优点、意义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是个性倾向性的反应。凌文锉从职业选择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综上所述,职业价值观既是个体或群体对某种职业的一种信念、态度、特质属性、价值取向或判断,又是衡量或评价其职业行为的一种尺度或方法。

1.2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内容

Miyuki Takase认为护理职业价值观包括审美、公正、人类尊严、自主性、正直、信仰和利他主义。1998年美国高等护理协会提出护理高等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的职业价值观,包括利他主义、自主性、人类尊严、正直和社会公正。其中利他主义是指对他人文化、信念和观点的理解,做病人的代言人,为病人和同事敢于承担风险,对其他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自主性是指与病人以伙伴关系作护理计划、尊重病人及家属决定护理的权利、为病人提供信息,维护其知情权。人类尊严是指提供符合病人文化需要的护理、保护病人的隐私、保守病人与同事的秘密、制订适合病人个人文化需求的护理计划。正直是指向病人和公众提供真实的信息、将计划准确存档、完善自我、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社会公正是指提供平等无歧视的护理,促进及保障人人享有健康照顾,支持与护理和卫生事业发展一致的立法和政策。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推出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 GMER)将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作为医学教育标准的7个宏观领域之一,认为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包括追求卓越、利他主义、责任感、同情心、移情作用、负责、诚实、正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2008年中国颁布的《护士条例》中也规定了护理人员应当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由上可以看出,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内容描述上不尽相同,但对护理职业价值观的特征性内容的阐述是一致的,体现在尊重人的价值和独特性、维护他人利益及遵守道德、法律和人道主义原则。

2护理职业价值观的评价方法

国内外主要采用量表评价护理职业价值观。评价基本生活价值的量表、职业价值观量表、护士价值观的量表等都曾经被用于评价护理职业价值观。其中,职业价值观量表有职业爱好问卷(Vocational Preference Inventory, VPD、兴趣调查问卷(Strong-Campbell Interest Inventory, SCII)、明尼苏达的职业兴趣量表(Minnesota Vocational Interests Inventory,MVII),Gordon的职业价值观量表(Occupational Values Inventory, OVI), 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Work Values Inventory, WVI)及生活角色价值观量表(Life Roles Inventory-Values Scale. LRI-VS)等。其中,Super的W VI应用最为广泛,从智力激发、利他主义、经济报酬、变动性、独立性、声誉、美感、同事关系、安全性、生活方式、监督、工作环境、成就、管理、创造性等巧个方面评价职业价值观。护士职业价值观问卷主要有Heidgerken和Gerald等设计的专业护理行为问卷(Professional Nursing Behavior, PNB )及Weis等制定的护理职业价值观问卷(Nurses Professional Values Scales, NPVS)。国内学者主要应用自行设计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对护理职业价值观进行评价,如封丹堵等采用凌文锉设计的职业价值观量表,路静波应用李冠仪编制的工作价值观量表。

3护理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内容

3.1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国外研究显示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①组织特征因素。对护理人员而言,组织特征因素是指护理机构及其组织者特征。Schank等认为护理管理者的护理职业价值观可影响整个护理机构的价值观,护理机构内拥有和谐的、稳定的、一致的价值观,能保证护理服务部门的稳定,并为护理机构的发展提供方向。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组织特征因素体现在护理院校及其教育者的特征,包括护理教育者因素、课程设置因素等。刚进入护理本科院校的学生和即将毕业的护理学生的护理职业价值观有显著的差异性,即将毕业的护理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刚进入护理本科院校学生的得分。护理教育者和护理课程设置被认为是影响护理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护理教育者通过自身的行为,也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促进职业价值观的社会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护理教育中,把护理职业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具体课程中是必要的,可以保证护生将学习到的人类尊严、正直、自主性、利他主义、社会公正等护理职业价值观应用于护理实践,应将护理职业价值观融入病例讨论、讲解实习范例和临床实践能力考核中,②社会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主导价值、社会舆论等社会因素都会影响护理职业价值观。其中文化因素对护理职业价值观影响的研究较多。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学生,其职业价值观有差异,Weis的研究表明,英美两国护理本科生的护理职业价值观很相似,他们的不同可能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③个人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受教育程度、职业兴趣、工作经验、人格特点等。Pam Martin等人的研究显示,毕业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与性别和种族呈显著的相关性,但与教育背景无关性别对职业价值观有影响,刚踏入工作岗位护士中,男护士更注重工作机会、行政职务和自主性,女护士更注重人际关系,高护男生更看重发展因素,而女生更看重保健因素。不同学历护生在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和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方面有显著差异性。

篇3

自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提出“倦怠”一词之后的40年时间里,关于倦怠的研究已经拓展到很多职业领域,包括律师、护士、医生、警察、社会工作者等。与此同时,关于教师职业的倦怠问题也日益得到关注。但是目前国内大多数研究者将研究对象关注在中小学教师群体,而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尚属少数,尤其是高校辅导员的倦怠研究更不多见。因此本研究以国内5所大学的辅导员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分析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探讨其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研究采用整体取样原则,对国内某5所高校专职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70%。

1.2 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所采用的问卷为“Maslach的职业倦怠量表”,根据台湾学者的修订,该问卷已经具有了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问卷为五等级计分,具有三个维度: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人格解体。该量表共22道题,采用李克特5等级评分,分数越高表明倦怠程度越严重。

1.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处理,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

1.4 样本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

工作倦怠量表采用1—5分的5点计分法,中数为3,上表结果显示,情绪衰竭维度的平均分接近于中等水平,低个人成就感、人格解体维度以及工作倦怠总体平均分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并没有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职业倦怠情况,但是在情绪衰竭维度的平均得分高于其它维度得分。为了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深入细致的对职业倦怠各维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2.2 职业倦怠感各维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 婚姻状况因素

以婚姻状况为分类变量,对辅导员在职业倦怠各维度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发现,不同婚姻状况的辅导员在职业倦怠各维度上的得分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2.2.2 职务因素。

以职务为分类变量,对辅导员在职业倦怠各维度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发现,不同职务的辅导员在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和人格解体上的得分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在职业倦怠感总体得分上差异显著F(102)=0.01,(P

2.2.4 参加工作时间因素。

根据所调查辅导员的参加工作时间的情况,我们将辅导员的工作时间分成3个时段,分别是1993-2000年、2001-2008年和2009-2010年。以参加工作时间为分类变量,对辅导员在职业倦怠各维度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发现,不同工作时间的辅导员在情绪衰竭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F(102)=0.049,(P

2.3 工作压力。

为了了解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情况,我们在调查问卷中加入了“学生工作的感觉”和“工作压力的来源”两个问题,以方便我们对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有一个直观和清晰的认识。

关于学生工作压力的情况,我们设计了“你对目前从事的学生工作的感觉?”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辅导员中,有16.1%的辅导员表示从事学生工作的感觉是轻松愉快或比较轻松愉快,有71.0%的辅导员表示从事学生工作的感觉是比较有压力或压力很大。

关于学生工作压力源的情况,我们设计了“对于学生工作中的压力,您认为主要来自于?”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在众多压力源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工作任务重,时间长,精力不足”;其次分别是“学生问题层出不穷,难于处理”“ 自身的知识、能力不足,工作方法欠缺”。

3 职业倦怠情况

3.1 总体情况。

总体上看出,高校辅导员并没有表现出较为的职业倦怠情况,但是在职业倦怠的各维度中,情绪衰竭这一维度平均分高于其它维度。情绪衰竭是指个人工作热情的耗尽,表现为热情衰退。从生理学角度看,这是由于过度应激而导致的一种躯体和精神的衰竭,是对过高压力的一种反应。这一情况引发的后果表现为对学生的漠不关心,失去同情心,精神委靡,工作效率低下等。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较为主要的原因是长时间从事压力较大的工作从而造成对工作失去兴趣。

3.2 影响因素。

在调查中发现,在职务和参加工作时间这两个因素上,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进一步分析中发现,在职务因素上,学工办主任和普通辅导员职业倦怠得分略高于副书记的职业倦怠得分;在参加工作时间因素上,1993-2000年参加工作的辅导员职业倦怠感得分要低于2001-2008年和2009-2010年参加工作的辅导员的倦怠感得分。我们发现,院系辅导员最后的出路是院系副书记,也直接反应出职务因素直接影响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加快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

3.3 压力情况。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71%辅导员表示学生工作压力比较大或压力很大,只有16.1%的人表示工作比较轻松愉快。在随后的调查中,造成学生工作压力较大的主要三种情况分别是“工作任务重,时间长,精力不足”、“学生问题层出不穷,难于处理”和“自身的知识、能力不足,工作方法欠缺”。针对这些情况,可以多开展相应的培训等活动,缓解学生工作所造成的压力。

4 对策和建议

中央16号文件实施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多大的进步,但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仍然有一些解决的问题。推动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增强职业认同感,提高辅导员自我价值感;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增强心理适应力,缓解工作压力等一系列措施,有效缓解辅导员压力,降低辅导员职业倦怠感,提高工作效率。

4.1 积极推动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一直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之一。高校应该加快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进程,积极推动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实现辅导员工作的良性互动,保障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定位问题,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改善辅导员队伍的结构,保证督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也能够激励辅导员积极上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项能力和综合素质。

4.2 增强职业认同感,提高自我价值感。

辅导员经常处在繁多的事务性工作中,此外由于工作的性质的原因,造成了部分辅导员理论水平不高,学术论文、科研成果较少,再加上经济收入比同期的专职教师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机会空间都比较小,这些都造成他们的失落与自卑,在事业上难有成就感,从而引起其职业倦怠。因此,高校要尽力营造尊重思想政治工作、关心辅导员成长的氛围,重视他们的工作,尊重他们的劳动,理解他们的苦衷,解决他们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困难,减轻过重的工作和心理负荷,并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使辅导员有职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从而把学生工作当作一项有前途的事业、职业、专业来做。

4.3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奖励优秀的辅导员。以此激励其他的辅导员共同进步,起到积极的正强化效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考核体系既要体现对工作态度的评价又要体现工作绩效的评估。同时也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科学、合理、有效的学生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4.4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

通过调查显示,有超过57.9%的人表示在工作中的压力来自于“自身的知识、能力不足,工作方法欠缺”。因此,可以通过鼓励辅导员参加培训以及进修,以提升自己的综合业务素质。(1)召开工作交流会。通过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讲座、研讨会、参观等多种形式,对辅导员进行新观念、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培训与交流。(2)设立专项学生工作课题研究经费,激励辅导员边工作边研究,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

4.5 增强心理适应力,缓解工作压力。

辅导员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心理素质拓展、心理讲座等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也可以通过自学等方法掌握情绪调节技巧,以此提高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当心情处于消极状态时,适当用心理学的办法,使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去,以此把心情调整到积极的状态上去。同时,也可以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平时的工作中去,使工作开展起来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 曾玲娟.新世纪的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J].株洲师专学报,2002,7(3):82.

[2] 杨秀玉,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2).

[3] 李丽.从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2).

[4] 曾艳.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困惑的思考[J].教育文化,2008,(12).

[5] 杨扬,姬旺华.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6] 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3(,1).

[7] 孟勇.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与职业倦怠[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

[8] 曾玲娟.新世纪的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J].株洲师专学报,2002(3).

篇4

1对象

在我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即2004年卫生部将我国卫生职业人群划分的3个地域),每个地域随机抽取3个设有护理本科院系的医学院校,包括海南医学院、广东药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南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咸宁医学院、湖北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以上院校符合纳入标准的男护生共120人,自愿参加调查105人,收回有效问卷96份,有效回收率91.4%。为了进一步研究男女差异,抽取对应学校女实习护生共100人。纳入标准:愿意参加并完成测试;年龄大于l6岁;身体状况能够配合完成问卷;意识清楚,无精神性疾病;参加实习至少8个月。

2方法

2.1调查工具

2.1.1一般资料问卷:包括人口学资料和3个条目,测评工作满意度、对未来工作信心和有否缺勤及频率。对护理工作的总体满意程度评价,从“很不满意”到“很满意”(1~5分),是否有成为一个好的护理工作者的信心,从“非常没有信心”到“很有信心”(1—5分),实习期间是否有缺勤(1为否,2为是)。

2.1.2离职意愿量表(TurnoverIntentionScale,TIS):共6个条目,为l~5分计分法,如第1题:您是否考虑要辞去目前的工作?选项为:从不、甚少、偶尔、经常、总是,相应赋值1~5分。总分1~2分(含2分)为离职意愿轻度,2~3分(含3分)为中度,3~5分为离职意愿严重,即分数越高,离职意愿越强。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0系数为0.723。

2.1.3护士工作应激源量表:由61个条目6个分量表组成,包括与护理工作性质有关的应激源、与工作负荷有关的应激源、与护士期望有关的应激源、与接触濒死患者有关的应激源、与工作一家庭矛盾有关及与护理工作中人际关系有关的应激源,有很好的信效度,分数越高,所面对的工作应激强度越高。为了适用于护生群体,本研究修改了其中的2个条目(将第52题“护理工作的负面感受影响家庭气氛”改成“影响寝室气氛”;第59题“因家务琐事消耗精力而影响工作”改成“因找工作、考研等消耗精力而影响工作”)。在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系数为0.852。

2.1,4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Suppo~Rating Scale,SSRS):为肖水源编制,包括10个条目3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

2.1.5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CopingStylesQuestionnaire,SCSQ):共20个条目,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维度。采用0~3级评分I。

2.1.6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Self-eficacyScale,GSES):共10个条目,采用1-4级评分。分数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强。

2.1.7艾森克人格问卷简版(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EPQ):分为4个量表,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掩饰性。在本问卷中除精神质的信度在0.51~0.60,其余量表的信度均大于0.70。

2.1.8护士工作倦怠量表:采用李小妹改编的中文版工作倦怠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工作倦怠是指个体长期处于工作压力状态下所出现的一种负性的、个体化的认知与情感反应,包括情感耗竭、非人性化和工作无成就。情感耗竭和非人性化得分越高、工作成就感得分越低,表示护士的工作倦怠越严重。

2.1.9总体健康问卷(GenerM HealthQuestionnaireGHQ):GHQ一28中文版由香港中文大学Chan教授于1985年编制,具有理想的信效度…。共28个条目4个维度,躯体症状、焦虑/失眠、社交障碍、严重抑郁。分数越高,健康问题越严重。

2.2调查方法

征得被调查学院、医院护理领导的同意后,将所有问卷及调查方法有关说明用快递寄去,由对方派人组织,在实习末期进行集中调查当场发卷并收回问卷,然后再回寄给研究者。

2.3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包括统计描述、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路径分析等。a=0.05,P值均为双侧概率。

3结果

3.1一般情况和各调查量表得分情况

调查男护生共96人,年龄20-26(22.7+0.9)岁,在三级甲等及以上的医院实习者占95%,满意度较好者29%,有缺勤情况者47%,对成为合格护理工作者没有信心者46%,要读研者48%,独生子女28%,经济自评较好者9%,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下者41%。与女护生相比,满意度、缺勤情况、工作信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本科男护生的离职意愿得分为(3.30±0.89)分,高于女护生(P

3.2离职意愿与各变量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离职意愿与应激源(r=0.25)、总体健康(r=0.35工作倦怠(r=0.29)呈正相关(P

3.3本科护生离职意愿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进入回归方程的是总体健康、工作倦怠、工作信心和工作满意度,父母受教育程度、读研和工作应激源被剔出方程,方程的决定系数为32.9%,见表2。

3.4各变量关系的路径分析采用路径分析研究

各个变量的因果关系,发现工作应激源通过其他变量影响离职意愿,工作满意度是重要而核心的中介因素。经多次多元线性分析回归,进入路径图的变量及路径系数(P

4讨论

4.1实习期间本科男护生的离职意愿及面对的应激

本研究本科实习男护生离职意愿得分(3.30±0.89)分,与女护生的得分相比,离职意愿更强,这说明男护生的专业思想与女护生相比更不稳定,离职情绪更浓,这与许多研究的结果类似。这可能与多方面因素有关。首先家人、患者及部分医务人员认为护士本应由女性承担,对男性做护士不理解,影响其对自身职业的认可,一些患者甚至拒绝男护生为其服务。其次,据统计,大多数男护生报读护理专业是无奈的选择,并不是报读的理想专业,导致其职业心态不稳定。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稳定其专业思想,让其充分了解其在护理岗位上的优势及已经取得成绩的范例,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并清楚地看到在护理岗位中男护士所展现的决策果断、影响力强、精力充沛等优势,在教学中增设一些针对男生的专业课程、邀请在临床工作中取得卓越成就的男护士来校讲学。其次,认真为男护生培养和挑选带教老师,避免传递负面思想,针对男护生在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男护生的心理特点,制订适宜男护生特点的临床带教计划。

有研究表明,离职意愿与工作应激两者呈现正相关。本研究也发现,离职意愿与应激源的相关系数达到了O.25,但是在回归分析中,这一因素没有进入回归方程,路径分析发现工作应激源通过中介因素影响离职意愿。这和以往研究中两者有直接关系的结果不同,分析有以下原因:大部分研究以在职护士为研究对象,但是在本研究中的对象为本科实习护生,研究对象不同所致;很多研究只是做相关分析,并没有把很多因素纳入进来,如本研究也发现两因素相关,但是工作应激源不是离职意愿的预测因素;在诸多中介因素如工作倦怠、身心健康的影响下,该应激源对离职意愿的直接影响减小。

4.2中介因素对离职意愿的作用

过往研究已经证明工作倦怠是影响组织成员离职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发现,工作倦怠显著影响离职意愿,倦怠水平越高,离职意愿越强(r=O.29)。可以想象,当男护生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惫不堪,精力丧失,对实习持冷淡、负性的态度,实习而没有成绩,感受不到成就时,个体的实习积极性就不会高,实习成绩也不会好,离职的意愿自然也就会产生。

本研究表明身心健康越差,离职意愿越强。在心理上,男护生常在工作及交往过程中显得不自在,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焦虑、抑郁。当其承担以前全由女护士操作的工作时,内心会不由自主产生一种自卑感及抵触、抑郁情绪等。其次,护理工作还要求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如果身体状况不好,就不能胜任护理工作的倒班勤、工作负荷大的特点,工作无法胜任,离职的想法就自然而然的产生。同时,路径分析显示,工作应激和工作倦怠感越强,个体的总体健康水平越差,离职意愿也越强。

受社会传统观念对男护士的偏见及其他负面因素的影响,致使男护生在临床实习中思想波动大,表现出对护理专业没有信心。本研究结果也表明,离职意愿与工作信心呈负相关(r=-0.21),即工作信心越强,离职意愿越弱。提示在以后的实习教学中,我们应改革当前的教育、管理体制,制订出一套针对男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和理念,从各方面加强护生对未来工作的信心,减轻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惧,加强交流,定期召开座谈会,教育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他们多加鼓励等。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让其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或男性特殊的操作,使患者不提出异议甚至得到患者好评,以增加其自信心。

篇5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hierarchical target training on different technical titles of nursing staff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nursing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providing theoretical reference.Method:Using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100 cases with different technical titles of nursing staff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test objects,odd number 50 cases as the research group,even number 50 cases as the control group.Based on the same training content,two groups were given a psychological capital questionnaire of nursing staff for group evaluation.Then,the research group was given teach,audio-visual technology,discussion and case discussion,role-playing,interactive panel,network training and self-study method and hierarchical level with the way of training target for training,the control group was adopted to self-study,free pair mutual learning training mode of training.After nursing personnel training one year later,two groups were tested with the questionnaire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processing.Result:Team adopt multi-means and layered with the way of training goal after training,different technical titles caregivers psychological capital assessment of the research group,each dimension score compared with before the training were greatly improved,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Nursing staff; Different technical titles; Hierarchical level training target; Psychological capital

First-author’s address: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ying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Meizhou 514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7.025

所谓心理资本是导致个体采取积极组织行为的心理状态,包含了具有协同效应的4种成分,自我效能、希望、韧性、乐观4个成分[1]。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及积极心理学理念的进一步诠释与发展,心理资本已成为近年国内外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2]。心理资本作为能够缓解护士职业倦怠、降低离职意愿、提升工作积极性、增强自我职业竞争力的一种积极心理资源[3-4],已被引入护理领域。有研究表明,目前心理资本方面的研究已有诸多的文献报道,护理领域对心理资本的研究范围也较为广泛,但在分层级目标培训视域下对不同技术职称护理人员心理资本的影响多分层次实证性研究的文献报道还非常匮乏[5-6]。将心理资本用于护理领域,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报道还比较匮乏。鉴于此,对护理人员的心理资本进行实证研究,无论是对于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队伍的稳定,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是对于护理人员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理资本对其工作投入产生正向、积极的影响,其中希望和自我效能对护士工作投入有较强的预测作用[7]。因此,旨在通过该项研究,探讨进一步提高完善护理人员心理资本的途径和手段,继而为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的储备,促使护理人员更好地认识自我,科学进行职业规划,促进其职业目标的顺利发展和达成,实现自我价值,促进职业成功提供理论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从本院不同临床科室的护理人员中抽取100名作为本组研究对象。并将单号护理人员50名,作为研究组,将双号护理人员50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研究组年龄24~48岁,技术职称:护士15名,护师20名,主管护师10名,正副主任护师5名;对照组年龄,23~50岁,技术职称:护士18名,护师16名,主管护师12名,正副主任护师4名。两组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对参与该项研究均知情并同意,且配合良好。两组护理人员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入组测评 在实施该项研究前,两组护理人员均于2013年1月采用护理人员心理资本问卷进行入组测评。该问卷由Lufthansa等[8-9]编制,李超平翻译,由骆宏等[10]在李超平翻译的中文版心理资本问卷基础上结合护理工作特点修订而成为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用于国内护士心理资本的研究。该问卷包括自我效能(6个条目)、希望(6个条目)、韧性(5个条目)及乐观(3个条目)4个维度,共20个条目,均为正向计分。采用Likert 6级计分法,1~6分分别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有点不同意”、“有点同意”、“同意”、“非常同意”,量表的得分范围为20~12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士心理资本水平越高。研究实施1年后即2014年1月,再次采用上述问卷重复测试。

1.2.2 培训方法与内容 研究组护理人员在护理部统一指挥和协调部署下,实施多手段并用的培训方法,旨在方便每一位被试对象均能够根据自己的上下班时间等情况,充分地利用或参加不同的培训场景,进行分层级目标培训。主要包括:讲授培训、视听技术培训、讨论与案例研讨培训、角色扮演培训、互动小组培训、网络培训和自学等。对照组护理人员则采用以自学为主、自由结对相互学习的培训方式进行培训。两组护理人员培训的内容和目标相同。

1.2.2.1 初级技术职称护理人员(含护士、护师)培训 (1)培训内容:该层次护理人员的培训内容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外加规章制度、护师职业素养、护士礼仪、护理伦理与法律、评判性思维、病情观察、护理职业损伤与防护、护理风险与护理成本管理、护理文书与护患沟通等。(2)培训目标:①考核目标:通过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病情较轻患者的护理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与沟通能力。②量化目标:通过培训每人撰写并在省级杂志上,参与市级不同类型科研项目1项且署名在前3名;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100%。

1.2.2.2 中级技术职称护理人员 (1)培训内容:专科知识、专科技能、重症患者案例分析、科内临床带教与小讲课、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手语培训与应用、灾害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技能、急救技能、心肺复苏、心电监护、动态激光下静脉输液、多元化护理模式的应用如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无缝隙护理模式、循证护理模式、预见性护理模式、聚焦问题模式、聚焦解决模式、自我管理健康教育模式、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系统性护患沟通护理模式、延伸护理等。(2)培训目标:①考核目标:通过培训,促使中级技术职称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更具有创新意识,使其该层次护理人员的思想系统中弥散浸润思新求变的意向与冲动;促使其知识结构更有价值性、有社会性、有取向性,恰似人们生活中使用的劳动工具改锥一样,呈现“一字,十字,米字”型。②量化目标:通过培训每人撰写并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不同内容的学术论文2~3篇,主持完成市级不同类型科研项目1项,参与完成不同类型省级科研项目1项,且署名在前3名;常用的各项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100%。

1.2.2.3 高级技术职称护理人员(含副主任护师、主任护师) (1)培训内容:专科新技术、新业务、科研设计、统计分析、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护理行政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方案的制定实施、英语角。(2)培训目标:①考核目标:通过培训,提高其完成高、新专科护理能力,解决疑难问题能力,护理教学与科研能力,精通本专业业务,掌握护理动态以及护理学科研究的前沿趋势以及护理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力,提高其组织管理能力。②量化目标:通过培训每人撰写并在核心杂志上发表不同内容的学术论文3~4篇,主持完成省级不同类型科研项目1项,参与完成省级不同类型科研项目1项,且署名在前3名;常用的各项高难度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100%。

1.3 观察指标 该研究实施1年后,于2014年1月采用上述问卷重复测评。观察指标主要包括:两组护理人员培训前后不同技术职称护理人员心理资本的分层比较;两组护理人员实施不同内容培训前后心理资本各维度的整体变化情况比较,并分析其影响机制。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分层次目标培训前后,两组不同职称护理人员心理资本各维度得分结果比较,见表1。

3 讨论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护士作为推进优质护理服务进程的主体,如何使其在护理岗位上实现个人价值,发掘个人潜能,以积极正向的心态完成个人的职业发展是每位护理管理者不断探索与追求的永恒主题[11]。同时,护理职业具有典型的情绪劳动特征,护士是职业倦怠、职业耗竭等高发群体已成共识。特别是在工作过程中,因受工作环境、工作时间、方式、对象等多因素影响,使护士遭受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心理社会等因素所致的不同类型的职业损伤,进一步影响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使离职、换岗、护理人才流失等现象高发,继而降低护理质量,并使我国护理队伍的稳定性遭到破坏。研究表明,心理资本是个体一般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具体表现为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心理状态,它超出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上,并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投资和开发而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心理资本与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工作投入、职业认同呈正相关[12-15],而与工作倦怠、抑郁症状、离职倾向呈负相关[16-17]。鉴于此,及时通过培训,为护理人员注入正能量,提升和维持心理资本这一动态资源,无论是从护理人员个体身心健康和职业素养出发,还是从整个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护理质量的提高等角度来看,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人员实施培训后,不同技术职称护理人员心理资本各维度得分均较培训前大幅度提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1 分层级目标培训的实施促使不同技术职称护理人员对自我职业规划以及自我价值的体现拥有了更深一个层次的认识。根据层级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有利于护理人员从心理层面进行个体的自我探讨,自我定位,即通过“你是谁”,促使护士个体不断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掘自我潜能,从而获得自我竞争优势,拥有更好、更强的岗位胜任力。在培训的过程中,通过目标要求,激发了护理人员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需要,从“我是谁”出发,认识自我,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并自觉地在自己的层级岗位上汲取知识能量,并通过考核目标和量化目标,使促进职业成功的动机水平得到具体的体现,或以论文、科研成果的形式得以展示。

3.2 分层级目标培训的过程也是护理人员进行自我探索、设定职业目标、建立职业愿景和希望的过程。在通过自身对这样一个学习型组织的融入,促使护理人员个体与组织建立共同愿景,并树立远大理想和共同目标,形成有凝聚力的价值观,为不同技术职称护理人员带来希望。同时,个人通过学习认清了自我,并在组织中找到自我的目标,把个人和组织结合在一起[18],不断充实自我并以此获得才能和知识,促使护理人员的心理韧性得到不同程度的强化。

3.3 有利于不同职称护理人员在组织中实现自我价值!常言道,没有优秀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个体只有融入优秀的团队里,才能促使个体的价值最大化。所以,通过分层级目标培训的实施,所有被试对象均将得到不同程度的锤炼,而表现为出类拔萃,继而涌现出更多的优秀的护理人才,甚至可以说护理精英和专家。这种成功、成效、成果和成绩的获得,必然促使不同职称护理人员更加地拥有“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的思考,拥有乐观积极的心态和自尊、自强、自爱、自立的精神风貌,保持积极的态度投入临床护理工作,将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回馈于社会和患者。

3.4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同技术职称护理人员均有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困难以及职业方面的困惑,分层级目标培训将为护理人员提供不同层面的正能量,促使护理人员进行积极归因,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克服困难,应对挫折。并不断充实自我,发展自我,获得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促进职业成熟和职业成功,实现职业目标。护士心理资本与工作投入、工作绩效有着密切的联系[19]。

3.5 通过分层级目标培训,研究组培训后不同技术职称护理人员的自我效能均大幅度提高。这一研究结果的取得,将直接间接地促使护理人员,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20]。自我效能高的护士更愿意表现自我才能,展示工作成绩及职业愿景。同时储备所需知识,积累自我资本和竞争实力,以及致力于临床服务的内驱力。

总之,通过该项研究进一步验证,采用不同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分层级目标培训,可有效地提高不同层级和不同技术职称护理人员的心理资本,促使护理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开拓技能,改进护士的动机、态度和行为,更好地胜任现职工作,从而促进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Luthans F,Luthans K W,Lathens B C.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J].Business Horizons,2004,47(1):45-50.

[2]毛丹旦.新上岗护士心理资本与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护理与康复,2015,14(5):421-423.

[3]骆宏,郝中华.466名护士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及离职意愿的关系[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0):933-935.

[4]武伟,刘毅,路红,等.本土心理资本与职业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学报,2012,44(10):1349-1370.

[5]刘雪松,苍爽,刘静,等.护理人员心理资本对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6):381-382.

[6]李艳,吕冬梅,杨昌志,等.心理资本对护士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J].护理学杂志,2014,29(1):68-69.

[7]刘朝英,宋丽萍,商临萍.心理资本与护士工作投入状况及其关系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3):39-42.

[8] Lufthansa F,Youssef C M,Avolio B J.Psychological capital:developing the human capital edge[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7,8(2):315-332.

[9]卢坦斯.心理资本[M].李超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221-222.

[10]骆宏,郝中华.心理资本问卷在护师群体中应用的信度效度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19(9):853-854.

[11]孟肖路,井西学,颜秋实,等.护理人员胜任力测评量表理论框架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8):32-34.

[12]仲理峰.心理资本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39(2):328-334.

[13] Avey J B,Luthans F,Smith R M ,et al.Impact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employee well-being over time[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2010,15(1):17-28.

[14] Luthans F,Normon S M,Avolio B J,et al.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 the supportive organizational climate-employee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8,29(2):219-238.

[15]万娅娇,王颖,夏添.护士心理资本和职业认同的关系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3,28(3):56-58.

[16]王阳,隋国媛,王烈.医生组织支持感及心理资本与抑郁症状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5):679-681.

[17] Luthans K W,Jensen S M.The linkage between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commitment to organizational mission:a study of nurses[J].Journal of Nursing Administration,2005,35(6):304-310.

[18]商临萍,宋丽萍,赵晓艳,等.护士心理资本与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关系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2,9(12):4-6.

篇6

有台湾学者对学习倦怠做了如下定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课业压力、课业负荷,或其他个人心理层次上的因素,以至于有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杨丽娴,连榕认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这种状态称为学习倦怠。学习倦怠反映了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它不仅不利于学生正常的学习,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导致学业的终止,而且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习倦怠普遍存在于各个阶段的学生中,祝婧媛针对中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表明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发生率为23.5%,其中轻度倦怠占18.6%,中度倦怠占3.7%,重度倦怠占0.2%。在朱林仙针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中有21%的大学生存在低个人成就感的现象,17%的大学生出现去人性化的现象,16%的大学生出现情绪耗竭现象。而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群体,同样也存在着学习倦怠的现象。郝萍等针对高职学生的研究表明高学生学习倦怠的检出率为30.24%,其中轻度倦怠占18.92%,中度倦怠占8.11%,重度倦怠占3.21%。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上的有力支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飞速发展,而高职院校相对于本科院校,在学生来源、培养目标、教学方式上都有自己的特征。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状况更应引起重视。

2 学习倦怠原因

2.1 社会环境因素

目前社会上普遍认为高职教育是三流的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不思进取者。许多学生家长不认可高职教育,他们宁愿让高考失利的子女在高三继续复读,甚至很多学生自身对高职院校也存在鄙视情绪,他们把高职院校当成是无法进入其他高等院校后无奈的选择。部分人对待少数高职学生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吹毛求疵,大肆渲染,动辄把这少部分学生的问题扩大化,把“这个学生怎么样怎么样”变成“高职院校的学生怎么样怎么样”。

学生就业机制尚不健全,就业中存在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也是导致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出现学习倦怠的原因。目前社会上很多工作单位对学历有较高的要求而忽略能力,招聘要求上明确规定学历和毕业院校,让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来不及展示自己的能力就被拒之门外。或者是与高职院校毕业生与其他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进入同一岗位,干同样的工作,但是待遇却差别较大。

2.2 学校管理因素

造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也有一部分是来自于高职院校本身。学校重管理,轻教育,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足,管理者自身也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中“问题学生”较多,管理措施的制定以不出乱子为目标,与普通高校相比较,高职院校管理制度更生硬和缺乏人性化一些,缺乏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与学生入学前的期望值相差较大;加上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过高期望与学生自身学习效率的低下所造成的落差则会使学生产生压力感和学习效能感的低下,从而对学习放任自流、破罐子破摔,甚至反感厌学。

2.3 学业压力较大

高职院校的课业较为繁重,除了文化基础课之外还要进行专业课的学习,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弱,部分同学由于学习时间安排不当,学习方法不科学,很难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进而厌学、焦虑。还有部分学生缺乏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造成学习动力不足。而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很多学生在就业前必须要取得相关的资格证书才能顺利就业。比如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就业前必须要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才能有上岗的资格。加上高职教育涉及到学生进入企业、工厂、医院等单位进行见习和实习,学生突然从学校进入陌生的见习和实习环境,会出现种种不适应。这些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都是巨大的压力,各种压力之下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堪重负,可能会出现焦虑、厌学等情绪。

2.4 学生的内在因素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在具有高中或相当于高中文化水平的基础上,以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技术型人才和管理人才为目标的专门教育”。不可否认的是,高职院校生源综合素质尤其是文化课基础较差,这就导致这些学生容易出现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不良情绪,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悲观认知,放大自身不足,缩小自身优势,表现为消极的行为。学习效能感是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是学习者的一种主观判断,即对自身是否有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业表现不良,自认为学习能力差,具有较强的挫败感,因而自信程度和学习效能感较低,容易产生“努力无用论”,觉得自己即使努力也不能取得好成绩等类似消极思想。而消极的个性特征与学习倦怠中的情绪耗竭呈正相关。

3 学习倦怠的预防措施

学习倦怠在高职院校学生中较为普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为了预防学习倦怠的发生,应从多方面着手,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力求改变社会上对于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的不正确认知。同时学校要加以重视,首先学校管理者自身应改变对该校学生的不正确认知,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把学生放到一个和自身平等的地位上来,并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引导学生,注意加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各学科的特点,把职业教育的思想贯穿于教学中,改变对学生的过高期望,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为高职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则要注意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学会有效地应付压力。

参考文献

[1]张治遥.大学生内外控信念、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D].彰化师范大学辅导研究所,1989.

[2]宋晓颖.五专转学生情绪稳定、社会支持对学习倦怠之影响[D].彰化师范大学辅导研究所,1989.

[3]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2005,6(2):54-58.

[4]祝婧媛.中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5]朱林仙.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及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7.

篇7

Analysis on the professional stress of doctors and nurses and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CHENG Jun,ZHANG Yushan,ZHANG Liying,LU Shaorong.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engbu Medical College,Bengbu 233004,China

【Abstract】 The professional stress of doctors and nurses is one of important factors which impact on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ofessional stress exerted on medical staff and existing problem,in order to propose some rational and helpful suggests and countermeasures,which contribute to arouse the staff’s working enthusiasm and reconstruct the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Key words】

Professional stress; Medical staff;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职业压力是指工作人员从事某项职业过程中所感受的紧张或威胁。现在人们已普遍认为医护人员是一个充满压力的职业,工作负荷过重,重复性较强,感染的危险机会多,风险性大,对技术专业水平要求高等,使医护人员感到有较大的职业压力。直接影响着医疗服务质量,影响到和谐医患的构建,越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过度的职业压力会导致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不仅对其身体健康带来威胁,同时也影响医患关系和谐构建。

1 职业压力现状

1.1 医护人员身心方面

医护人员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的工作状态,感觉身疲倦不适,是人体健康的一个危险信号,肌体提示可能属于亚健康型。亚健康是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过渡阶段,也有人将其称之为“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如果持续这样状态,可以使人生理上:表现为头疼、失眠、精神不济、疲劳;心理上表现为紧张、忧郁、焦虑、情绪低落、注意下降、记忆力下降等;行为上表现为酗酒或过度抽烟、爱发脾气、对子女教育不如以前关心等[1]。这些反应可以造成人体过度疲劳,体力透支,缺乏精力、丧失工作兴趣,工作质量下降,烦躁易怒、冷漠抑郁,加速人体器官功能自然的衰退,引发各组织积累性疾病。有学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国内某大型综合医院医务人员精神卫生状况进行过调查,显示医务人员的抑郁、焦虑的总检出率分别为22.5%和34.2%[2]。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所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医务人员的躯体症状和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高于其他人员[3]。有的学者采用卡方(χ2)检验对不同技术职务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医生、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医院其他类型工作人员。发现要“强迫症状”方面,医生选择“经常有”的比例为43.9%,高于护士的37%;“焦虑症状”则护士选择“经常有”的比例37.2%,高于医生的34.6%[4],二者的差异均具有高度显著意义。

1.2 医院方面

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主要表现为工作特性压力、负荷压力、职称晋升聘任和人际关系压力等。

1.2.1 工作压力

我国人口众多,医护人员的任务极其繁重,卫生技术人员地区预测结果显示,城市与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分布不合理,在农村人口数高于城市的情况下,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却远远少于城市卫生技术人员数,其平均增长速度远低于城市卫生技术人员增长速度,从而导致农村卫生人力资源严重缺乏,这是目前引发看病难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5]。另有调查显示,60.3%的医护人员认为工作负荷重,69.3%报告工作压力大,医护人员工作平均满度为3.3%、收入满意度2.6%;工作负荷重的原因主要是医护人员缺乏,工作压力大的原因主要是医疗工作风险大、工作负荷重、急危重患者多[6]。

1.2.2 职称晋升

职称晋升对医护人员影响很大,目前医疗机构对医护人员的也是医疗、护理和科研并重,因此,繁忙的工作之余,医护人员不得不撰写论文、做课题以期得到晋升,因而工作压力也有所增加。

1.2.3 人与人间的关系

医护人员工作中存在着医患、医护、科室间、上下级等多种人际关系,各种关系之间难免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如患者缺乏医学知识,治疗中期望值过高等问题,必然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难度,医疗团体中存在着上级管理执行不力,科室和同事间配合不够默契等,这都无疑给医护人员之间交流增加了难度,也使他们工作产生很大压力。

1.3 社会方面

1.3.1 执业环境发生变化

目前,医疗执业环境并不十分理想。在计划经济时代,医护人员在医疗护理方面享有高度自,医疗体制改革后患者“变成”了消费者。由于医患间的医学知识及信息极不对称,患者对医学知识缺乏,医疗护理工作又具有特殊、高风险等特点。从而导致了医患间的心理默契产生相对冲突。

1.3.2 媒体报道片面

一些媒体为了扩大自己的发行量,吸引大众眼球,报道医务工作者负面过多,导致患者对医院信任度缺失,从而严重影响了白衣天使的形象,挫伤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极个别媒体片面夸大了医疗过失,忽视了医疗护理的特殊性,失实的炒作,也激化了医患间的矛盾,给医院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带来了一定影响。

2 职业压力影响医患关系和谐

医疗行业是特殊高风险的行业,医务人员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工作,极易导致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下降,严重的可能引起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7]。工作压力是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工作压力大的医护人员更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及工作倦怠,影响医疗服务质量和医患沟通,而造成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大的首要原因是工作量大、负荷重[8]。过高的压力,不仅造成医护人员的身心疲惫,也直接影响了医疗护理质量,加剧医患关系紧张。

3 对策

导致医护人员工作压力的因素多种多样,因此,压力的缓解需要政府、社会、医院、医护人员个人等各方面的努力。

3.1 社会政府给予支持

进一步改善医护人员的执业环境,政府必须加大投入,从源头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使医院和医护人员把更多精力放在治病救人上。建立健全医疗风险保障和医务人员的收入分配机制,真正体现医护人员的劳动和技术含金量。新闻媒体应如实报导。公检法部门切实担负起维护医院正常秩序、及时处置突发事件的职责,确保正常的医疗秩序和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3.2 医院加强自身管理

医院管理者应帮助医护人员正确认识和适应目前的执业环境,营造一种安全舒适、有利于发展的工作氛围。可通过为员工购买医疗责任险或设立医疗风险基金的办法,分担医护人员的医疗风险,降低职业风险对医护人员的影响[9]。开展压力管理,缓解职业压力。压力管理的目的,是在管理中运用心理学和医学方法,以专业的方式,从不同层次和角度缓解压力,避免压力对组织、个人带来不良影响[10] 。定期举办各种知识培训,以提高专业技能,建立负荷、压力、满意度调查与管理机构,定期了解医护人员工作情况,及时解决负荷重、工作压力大的问题,根据工作量的变化及时调整各级各专业医护人员的工作时间与内容,以减轻他们的工作负荷,提高工作满意度[11]。积极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的心理应对能力;与新闻媒体加强沟通交流,增强新闻媒体对医疗活动有更多更好的了解,实事求是的报导,以促进社会、医患间的和谐。

3.3 医护人员自己解压

医护人员应对所从事的职业特殊性有足够的认识,努力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严格执行规范,避免医疗中的差错发生;熟练掌握医患沟通技巧,正确引导患者及其家属对诊疗期望水平;正确处理工作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提高自身对工作的承受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自我减压,保持高昂的情绪,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参 考 文 献

[1] 李杉杉,张晓丽.医院职工的职业压力与对策.中国医院,2008,12(8):35.

[2] 袁琰琴,王波,王线妮,等.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护理杂志,2008,24(124):2224.

[3] 董霏,罗园园.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职业与健康,2006,22(3):161163.

[4] 涂玲,张新庆,任南,等.我国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医学与哲学,2009,30(7):4446.

[5] 徐威,刘文川.中国卫生技术人员发展趋势预测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9,25(2):240241.

[6] 吴秀云,朱亚南,孙宏伟,等.医护人员工作负荷、工作满意度及人力配置认知意向调查.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2324.

[7] 罗萍,曾志羽,覃红,等.广西南宁市630名医务人员职业压力及形成原因的调查研究.中国医院,2009,13(7):1416.

[8] 杨文,赵勇,蒋守涛,等.医护人员工作压力现状与职业倦怠的研究.中国康复,2006,21(6):390391.

篇8

由于聘用护士的管理模式、身份、待遇、人生观、价值观倾向不同,使他们在工作中思想不稳定,竞争意识不强,职业归属感不强,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缺乏科研意识,给病房的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也给病房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思想不稳定,导致人员流动性大 新聘的护士刚从学校毕业,到军队医院应聘,由于受人事制度的制约和传统思想的冲击,感觉自己是临时工,只是到军队医院来过渡,学到技术以后只要有好的工作岗位及单位,她们就会跳槽。社会环境就业理念的改变及市场的需求也为护士再就业提供了很多契机[2],再加上年轻人可塑性较强,护理又是卫生保健行业中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容易使护士产生思想不稳定[3]。工作8年以上的聘用护士,由于具有大型综合医院的工作经验,再加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本专业更高层次的文凭和接受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很注重自身价值的体现。他们想通过流动达到增值的目的。由此就决定了聘用护士群体本身就潜伏着较高的流动性[2],从而导致护理队伍的不稳定。

1.2 竞争意识不强,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医轻护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普遍存在,许多医院为了适应医疗体制改革,名医、名刀成了很多医院追逐的目标[4]。再加上聘用护士大部分从事的是临床一线最累的护理工作,得不到医生及病人的认可;频繁倒班,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职业倦怠,从而导致聘用护士在工作中缺乏动力,缺乏激情;另一方面由于军队医院的工作环境比较优越,再加上军队聘用工作人员成分的多样化(返聘、退役、文员、地方聘用),相互之间在待遇方面存有一定的差别。因此聘用护士在工作中没有上进心,缺乏危机意识,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无情的市场经济,从不为自己的未来担忧。

1.3 基础知识不强,导致综合素质低 聘用护士均毕业于不同的学校,由于受学校规模、师资力量等条件的影响,他们的知识水平、业务素质存有一定差距[5]。护士一踏上工作岗位后,每天都忙于繁重的一线工作,由于人力资源短缺,无法指派他们出去进行系统地再学习,再加上轮班,更没有时间学习。现代临床护理工作溶入了大量的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如:人文学、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自然科学、法律等领域方面的知识。如果护士自身素质不过硬,主动学习不够,其服务意识、服务观念、业务素质、技术水平与群众多元化健康服务需求存在差距,就导致护士的综合素质低下。

1.4 职业归属感不强,导致科研意识缺乏 由于受传统医学的影响,护士的专业化发展与临床医学相比相对滞后[4]。再加上医院及科室缺乏对聘用护士的职业规划,使得护士在工作中缺乏目标,缺乏思考。我国的护理教育没有职业规划这方面的内容,新聘用的护士踏入临床后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工作8年以上的聘用护士给自己做职业规划的时候,由于受自己所学知识的局限和自身条件的影响,往往不能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职业规划。如果护士在自己的岗位上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那他肯定就没有职业归属感。缺乏职业归属感,护士在工作中就会得过且过,忽略工作中的经验总结,丧失了大量的科研原始资料,影响了整个护理团队的学术建设。

2 聘用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

2.1 进行职业教育,稳定护理队伍 从聘用护士踏进医院开始,就对他们进行入职教育及院源文化渗透,充分让他们感受到部队医院不同于其他医院的特点,让他们热爱医院及自己的职业,为自己从事这个工作感到自豪。护士长应正确地引导他们,平时工作中护士长有意识地灌输医院发展的一些理念,让每位聘用护士都来关注医院的发展,把个人目标融入医院的大目标中,人人都来参与到医院的建设中来。工作中大家都养成一种淡泊名利,淡化工作人员身份的氛围。聘用护士以平常心来面对身边的每个人。充分利用医院人力资源部这个平台,护士长为聘用护士呼吁一些医院和科室应该给他们的权利和福利,解除他们工作中的后顾之忧。护士长要随时掌握护士的思想动态,因护士这个职业是个高危职业,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护士长应每月与每位护士谈心,经常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护士长要充分尊重护士的人格,不要轻易伤害护士的自尊心,设法维护他们的自尊,让他们感到被理解、被尊重,不断地加强责任心[3]。护士长带领全体护士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让护士们在工作中互相尊敬、互相配合、互相鼓励,提高整个护理团队的凝聚力。让每位护士都愿意为这个团队付出,每位护士都具备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具备高度的主人翁意识。

2.2 运用激励机制,提高聘用护士的积极性 运用目标激励机制,来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护士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护士长为每位护士制订年度工作目标,按工作量化评分法对每位护士进行月评和年度考评,优秀者予感情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护士长在有限的权力范围内,可利用的激励资源有奖金、推荐晋升、派出进修(学习)、评选先进等,充分利用这些激励资源,来鼓励每位护士实现自己的理想,提高自己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要善于发现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和表彰,以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护士长要倾听护士的意见,让护士参与讨论与他们切身利益有关的计划和决策,增加透明度,调动积极性[6]。重点要强调奖励必须公正和公开。让他们明白想干给岗位,干好有地位的用工原则,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2.3 重视培训教育,提升业务综合能力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限的聘用护士,护士长制订出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计划(长期和短期),指定专人负责实施。采取规范培训与专科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如:见习期护士(新护士)着重培养职业素养,工作能力,技术操作,三基知识,采用分段制进行,每月确定一个考试主题,巩固在校所学知识,适用于所有层次的护士(本科及专科护士)。工作1~6年的护士,着重培训专科理论知识和专科技能,对专科的危重病人进行抢救配合及病情观察。同时运用护理程序指导平时的工作。采取院内轮转学习及自学,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适用于所有层次的护士(本科及专科护士)。工作6年以上的护士,了解本专业的一些前沿动态,协助护士长较好地进行病房管理,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对临床工作中提出一些建设性指导意见。对护理本科生而言还须从事护理教学、护理改革、护理创新、护理研究等工作,积极配合医疗开展护理新业务、新技术。同时要对护士加强人文知识方面的学习,如:社会人文学知识、社交礼仪、职业服务礼仪,强化护士的现代护理文化意识。不断更新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科护理技术水平。随着护理水平与医疗技术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护士长组织学习专科知识,如遇开展新技术项目及特殊疑难病种,可通过请医生授课、检索文献资料、组织护理查房及护理讨论等形式,更新知识和技能,拓宽护士的知识面。同时护士长应针对当前医疗形势对护士进行一些热点问题的培训:加强护士法律法规的学习,定期组织病历讨论及护理纠纷案例的分析和讨论,结合本科工作特点,提出可能出现的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加强护士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的学习,让护士们重视工作中的安全问题,同时护士长提供一些安全的护理用具,如安全型留置针,戴手套进行各种有创的治疗及穿刺;保证护士处于安全的工作环境中。只有不断地对护士进行继续培训教育,护士的综合水平才能提高,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医疗水平。

2.4 重视职业规划,提升护理科研 科学规划聘用护士的职业生涯,提供护士锻炼成长途径。护士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自己在护理专业生涯中根据其专业发展和个别需要,获取相关的知识与技术,拟定需要达到的目标,最终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医院及护理部给护士提供专业培训和技能培训的平台,提供专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提供继续教育学习、交流等机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最终使自己走向成功[7]。护士在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过程中,首先会从临床工作开始,其次在工作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最后到达职业的顶峰,这期间会总结探索出大量的科研资料,来有效地指导临床科研工作。特别是护理本科生,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护理科研上,多向本专业的医疗护理专家请教学习,注重国内同行间的学习和交流,及时汲取他们的好经验和方法,积极协同护士长进行科室的护理科研,提高科室的学术水平,逐渐形成自己的护理特色。

3 小结

总之,军队医院要想充分利用好聘用护士这支中间力量,就必须要不断地对其进行核心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军队体制改革的形势。随着军队体制的改革,聘用护士还会大量地充实到我们的临床护理队伍中,如何用好聘用护士这群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社会人,让他们在工作中既有动力又有压力,快速地成为医院护理工作的骨干力量,除了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以外,还必须加强核心能力的培养。8年来,通过上述方法,聘用护士在思想行动方面还是有了明显地改变,没发生护士自动离职现象,工作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工作的效率也日渐提高。相信通过我们护理同仁的共同努力,我们的聘用护士一定干出更加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任小红,朱海利.国内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分析.现代护理杂志,2007,13(1):47-49.

2 于冬梅. 军队聘用护士流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8B):57-58.

3 王雪文. 新形势下护士思想工作的难点与对策探讨问题.现代护理,2005,11(23):2024-2025.

4 陈卫春.对当前护理工作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中华护理杂志,2006,41(5):450-451.

篇9

1护理安全

1.1护理人员的环节监控对新调入护士以及有思想情绪的护士加强管理,做到重点交待、重点跟班。切实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隐患,保障病人就医安全。

1.2病人的环节监控新入院、新转入、急危重病人、有发生医疗纠纷潜在危险的病人要重点督促检查和监控。

1.3时间的环节监控节假日、双休日、工作繁忙、易疲劳时间、交接班时均要加强监督和管理。

1.4护理操作的环节监控输液、输血、注射、各种过敏试验等。虽然是日常工作,但如果一旦发生问题,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作为护理管理中监控的重点之重点。护理部不定期的进行护理安全隐患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自身及科室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发生的原因,吸取的教训,提出防范与改进措施。对同样问题反复出现的科室及个人,追究相关责任,杜绝严重差错及事故的发生。

2锐器伤害护理风险预防措施

2.1提高护理人员个人能力加强护士基本功训练,如静脉穿刺做到一针见血,以减少自身感染的机会。用过的物品应立即放入脏敷料的盛器内,不要随地乱扔。培养抗压能力,工作细致、心态平和,不急躁。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节,这样可减少忧郁和焦虑,舒缓工作压力,提高对生活和工作的满意度。这样才能避免使用锐器的护理操作中减少发生锐器损伤。

2.2组织锐器损伤职业防护的培训,提高防护意识一组资料显示,8个月实习护士的前4个月与后4个月锐器损伤的总次数为28∶7。说明实习护士早期对锐器损伤的认识不足,工作环境不熟悉,操作不熟练更易造成损伤,进一步证明锐器损伤防护培训的重要性。低年资护士发生锐器损伤最多,临时聘用的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的年发生率是正式护士的1.65倍。首先低年资护士岗前缺乏锐器损伤的意识;其次低年资护士操作多,经常操作者发生锐器的危险是不经常操作者的2.23倍;另外,对业务不熟练也是发生锐器损伤的原因,所以在加强低年资护士业务学习的同时,还应当加强锐器损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上岗前的培训、规范操作规程、严格带教。经过适当的培训可大大降低锐器的损伤。

2.3改善、使用安全医疗器械经常检查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发现医疗器械性能较差时,应及时更换。采用先进的预防锐器伤护理器具。注射器的针头是造成针刺伤最常见原因,采用先进的预防针刺伤的护理用具,使用带有保护设计的针头,如可收缩针头、带保护性针头套,针头可自动变钝的注射器。目前,我国北京等地区的一些医院已开始使用防止医务人员被针刺伤的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和可以自动回套的针头。

2.4完善组织、管理制定安全使用和处理锐器的标准。国内护理有关锐器损伤的规范很少,英国的预防医院感染的标准中相关部分规定:锐器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并尽量减少搬运。使用或处理前,不要弯曲或破坏针头。针头与注射器在处理前不要分解。针头无需重新戴帽。使用过的针头应就地投入锐器收集箱或容器中,锐器箱的装量不要超过标示的装量。公共区域的锐器箱不能放在地板上,而应放在安全的地方。在有明确指征且能提供医务人员安全性的地方,重视针刺伤预防设施的使用。在广泛推广介绍之前,对针刺伤预防设施进行严格的评价,确定其效果、可接受性,对患者护理的影响及成本效益。注射器、输液器用毕就地拔下针头,无须戴帽。51%的护士在回帽的过程中受伤。

2.5制定锐器损伤后的紧急处理流程污染锐器刺伤后,现场的处理措施主要包括:立即用流水冲洗伤口,减少污染血液进入体内,用消毒液消毒伤口,包扎伤口。损伤后正确的伤口处理和补救措施,可大大减少疾病感染。据英国医学会调查报道,针刺伤只需0.004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致感染。因此一旦被锐器损伤后必须做好伤口处理。首先要保持镇静,既而迅速敏捷地按照常规脱去手套,用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挤出部分血液,然后用流动水彻底冲洗伤口(边冲边挤),擦干用10%碘伏或70%的酒精擦拭伤口。

3护理服务

病人入院后接诊护士要告诉病人主管医生、科主任、护士长的姓名及科室一般情况及注意事项,给病人创造一个方便的就医环境。

病房管理由科护士长主抓,全科人员均应参加。达到四光洁(墙壁、门窗、地面、桌面)、二固定(暖瓶、茶杯)、三条线(床尾、床旁桌、床旁椅各成一条线)、三不放(床上、床下、窗台不放物品)、不三(不三米外讲话、不穿硬底鞋、处置不影响睡眠)、四轻(走路、说话、动作、开关门)、三到床(更换被服、洗头洗脚、送水送饭)。另外,有床头牌、饮食标本、病人着装。

交班报告、医嘱单填写、特护记录要规范化。

口服药给药前洗手、戴口罩,衣帽要整洁,备好温开水,按规定时间送药到病房,核对床号、姓名,发药到手,看病人服下,危重病人喂药到口,鼻饲病人注入胃管。

执行服药、注射、输液“三查七对”,注射时坚持一人一针一管,用棉签(先碘酒后酒精)消毒,注射后一人一擦手。

对病人的基础护理,做到皮肤护理、洗头剪指甲、外阴冲洗、无褥疮发生。执行晨间护理,晨会后由护士长带领护士下病房按晨间护理内容做好查房前准备及其他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问卷调查对象:三级甲等医院唐山市工人医院护士。年龄:

1.2方法 查阅文献,设计问卷题目,制作问卷,随机抽取受试者,问卷调查,分析问卷采集信息,整理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受访者心理应激状态

2.1.1工作满意度低 38%受访者对工作现状不满意,而非常满意仅占4%,42%有改行的意向:其中非常想改行的人占23%;比较想改行的人占30%;不想改行的人仅占15.3%。改行的主要原因依次为:①没有得到应得的社会尊重;②收入与付出不对应;③发展空间不大;④工作艰辛且风险较大。⑤进修学习机会较少。

2.1.2工作中心情状况不佳 不高兴的人占24.7%,而非常高兴只占2%;回答高兴与非常高兴的受访者主要集中在管理岗位。两者相加只占总数的12%。

2.1.3受访者感觉工作压力非常大或者比较大的占76%。受访者认为压力来源依次为:①患者;②医院;③社会舆论及媒体;④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⑤公众;⑥同行间的竞争。

2.1.4有74.6%的受访者曾遭遇职业伤害 遭受职业伤害类型依次为:①注射器针头;②玻璃安瓿瓶;③手术器械类;④放射性损伤;⑤其他。受访者中有40%认为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尊重;认为得到社会尊重的受访者仅占到2%.

2.2目前身心健康状况

2.2.1存在睡眠问题占43.3%,其中33.3%经常失眠。使用安眠药物占32.6%,其中15.3%经常使用安眠药物。患有各种身心疾病占29.3%,分列排在前4位的依次为消化性溃疡、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存在心理困扰占79.3%。

2.2.2被调查者认为因工作关系发生心里困扰的时段,排列在前3位的分别是:面临各种检查时,遭遇到医疗纠纷时,面临各种证书及职称考试时;有6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存在情绪脆弱现象,排列前3位的表现分别是紧张、心情恶劣、敏感;受访者中认为自己存在职业倦怠的有75.3%。排列前三位的表现分别是易感疲劳、经历不集中、注意力涣散。

2.2.3医疗纠纷问题:44%的受试者曾遭遇过医疗纠纷,82%的被调查者有被辱骂的经历,26%的受访者有被打的经历,88.7%的受访者表示当遇到心理困惑时没有得到医院或卫生行政当局的帮助,而当遇到心理困惑时仅有8.6%受访者会向医院或卫生行政当局求助,只有4%的受访者会让他的孩子继续自己的事业[3]。

3讨论

3.1护士的主要应激源

3.1.1护士工作压力大且医疗具有损害的特性,人体作为一个复杂精密的生物体,诊疗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太多,所以医疗风险无所不在,而且具有风险范围无限扩延和很难防范等特征。如问卷结果中所示:76%的受访者感觉工作压力非常大或者比较大。受访者认为压力来源依次为:①患者;②医院;③社会舆论及媒体;④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⑤公众;⑥同行间的竞争。面对着长期较大的压力,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医生的心理状况难免会发生扭曲。在缺乏心理支持和情感关怀的大环境中,使医务工作者感到自身价值、职业自尊和工作乐趣渐渐消逝。

3.1.2医患关系紧张,紧张的医患关系是导致医务人员身心疲惫的重要原因之一,23.4%的受访者认为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和诉讼案件大幅增加,日渐成为严重困扰和压抑医务工作者执业积极性的现实问题。

3.1.3执业环境险恶,执业环境与护士身心健康密切相关,82%的受访者有被骂的经历,26%的受访者有被打的经历,33.3%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得到社会尊重[4]。不少媒体热衷于报道医疗纠纷的负面新闻,这就无限放大了医疗工作中不可避免的风险事件,使得医护人员对职业价值的认知发生偏差,医务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和人格无法得到基本保障与尊重。面对越来越恶化的从业环境,42%的受访者有改行的意向。

3.2对策

3.2.1增加有效的应对资源

3.2.1.1制定宏观的干预策略,加大政策支持和保障力度。调整与现实需要明显不适应的原有岗位设置,比如说,适当增加护士编制、增加医务社会工作者岗位设置等。在调查结果显示,优质护理示范病区床护比偏低,护士工作满意度普遍偏低,可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适当增加护理项目收费,改善护理人员福利待遇

3.2.1.2在临床护理中建立心理干预机制,护士的心理状态与情绪变化在护理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疏导有助于护理人员不良情绪的释放和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重建职业自尊和积极的心态。基于以上,医院管理者可尝试创建形式多样的减压措施,如建立不良情绪宣泄室、增加联谊以及组织郊游活动、开展多种兴趣小组等,为护士及医务人员建立健康档案、增设医务人员心理咨询门诊。

3.2.2护士自我修养与环境改善 医院管理者可尝试用人文管理促进人文医疗服务。培养自己应对各种困境的能力;建立积极的心态。利用互联网衍生的新型沟通模式,比如QQ群、微博功能可以有效、快捷和灵活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讨论。共同学习和提高,其优越性绝非传统方式可比拟。

3.2.3合理构建医患沟通平台 医患沟通是医疗实践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医患沟通一般是医患双方直接面对面地交流,地点大多是在医疗场所。值得注意的是,微博的出现又为医患沟通增添了一种全新、快捷、方便沟通的模式。在互联网提供的信息平台中,通过微博,医患双方可相互提供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内容,大量丰富的信息使得沟通更加有效和充分。

3.2.4医护工作者医学信息 现代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借助现代信息传递技术可以快速和更新信息。医生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对海量信息进行整合和提炼,并通过邮件等方式给患者,可以起到健康指导、提醒的功能[5]。患者也可以向医生反馈自己的病情,进行良性的医疗互动。

3.2.5尝试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传统的病历档案即病历,是医务人员对患者诊治过程中所产生的依据性文件,是科学诊断治疗过程中的基础资料,对提高医疗质量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传统的病历档案也有其局限性,医患双方通过新型交流方式,比如微博互动而产生的各种日志可归类整理形成电子健康档案,是病历资料的很好补充

3.2.6实现预约功能 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为提高工作效率,很多大型医院在诊疗活动中均引入了预约服务模式,如预约挂号、预约检查等。网络预约具有互动性、实时性和大众化等特点,通过简单易懂的程序设计,即可实现自动预约功能,势必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3.2.7实现远程就诊 远程就诊是指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为患者完成病历采集与分析、病情诊断,以及下一步确定治疗方案的治疗方式,使得简易的远程就诊成为可能,为患者节约时间,提高医疗工作效率,更好得为患者提供健康帮助。

4 总结

医疗服务行业在现代社会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护士作为医患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医护人员基础质量,提升整体护理质量与水平,关注护理人员心理应激状况和防御方式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为护理人员更有针对性地、有效地应对应激,进而增进心身健康和工作质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田智玲.护士在护患纠纷中的心理应激与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2,(13).

[2]邹艳辉.护患沟通技巧现况及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4,(09).

[3]赵体玉,李秀云,张亮,等.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5,(09).

篇11

3.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护理研究生在读期间压力的质性研究 

5.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初探 

6.护理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负责任研究行为的培养 

7.造口专业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专家调查研究  

8.国内外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9.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择业效能感地区差异研究 

10.护理研究生对老年人及老年护理知识和态度的调查

11.对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缺陷与对策的思考

12.临床护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现状调查 

13.我国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在校护理研究生择业意向调查 

14.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择业效能感年龄差异研究 

15.护理研究生实践过程的管理探讨 

16.案例教学法在护理研究生课堂中的应用效果

17.我国护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18.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非智力影响因素分析 

19.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择业效能感年级差异研究

20.基于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我国护理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21.护理研究生导师实践角色自评量表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

22.护理研究生双语教学方式及影响因素分析

23.面向21世纪护理研究生教育发展策略探讨

24.加拿大护理研究生教育体系及特点 

25.护理硕士研究生共情和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26.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7.护理硕士研究生循证护理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8.护理研究生科研训练中的指导要点

29.护理研究生团队导师制建设 

30.美国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 

31.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国内外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33.护理研究生在临床科研中的角色和作用 

34.成人学习理论在护理研究生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应用

35.基于临床核心能力专业型护理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初步探索

36.试论我国护理研究生社区实践的必要性

37.晋京两地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择业效能感自我概念水平和自我评价水平研究

38.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其研究状况的文献分析

39.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认知的比较

40.重视护理研究生培养 狠抓实践过程管理

41.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现象学研究

42.加强国际合作,培养高质量护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博士生培养的经验介绍

43.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44.泰国玛希隆大学护理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45.“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理论在护理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46.韩国忠南大学护理研究生教育特点及其借鉴

47.护理研究生科研活动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分析

48.基于核心能力的高等中医院校护理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初步研究

49.培养高素质护理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

50.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核心知识体系的研究  

51.护理学研究生教育设置专业学位的调查研究

52.中韩护理学研究生教育比较 

53.天津市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择业效能感研究 

54.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

55.交互性教学模式在护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实践研究

56.男性护理研究生学习动机的质性研究 

57.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调查

58.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方向的分析

59.护理硕士研究生的护士核心能力调查分析

60.探讨高等护理教育体制与护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61.美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及启示

62.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63.发展以角色为基础的护理研究生教育

64.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培养期望与需求研究

65.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职业期望与就业体验的质性研究

66.护理研究生职业期望与职业倦怠的调查分析

67.人文素质教育在护理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68.论艺术教育与护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相关性

69.我国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设置分析

70.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认同的质性研究

71.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胜任力评价体系的系统评价与Meta整合

72.导师指导与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相关问题的分析

73.澳大利亚护理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关系的介绍 

74.中美护理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75.护理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76.以临床核心能力为中心的护理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探讨

77.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信效度评价

78.护理研究生临床带教方式探讨

79.护理硕士研究生职业期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80.晋京两地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职业信息收集能力研究

81.目标设置理论在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82.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 

83.临床能力考核对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84.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85.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与评判性思维的关系研究

86.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就读体验与应对的质性研究

87.我国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与思路

88.护理研究生导师队伍现状及AGIL模式指导下的建设研究

89.中医院校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90.国内外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比较研究

91.中美护理研究生课程比较

92.中美护理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比较研究

93.两年制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研究 

94.我国护理教育方向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分析

95.导师组制模式培养护理研究生的实践 

96.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97.国内外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98.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99.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提升方案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100.护理研究生参加临床实践的探讨  

101.晋京两地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学绩水平和设定目标能力研究

102.我国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

103.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循证护理能力培养的实践与反思

104.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探索性研究

105.提高培养质量,加强护理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管理 

106.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的研究进展 

107.护理研究生实习中所面临的各种人际关系及伦理决策 

108.护理硕士研究生职业期望的定性研究 

109.护理研究生ICU临床实习模式的探讨

110.临床型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质性研究 

111.德尔菲法构建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12.知-信-行认知理论在护理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113.在实践中培养护理研究生的临床教学能力

114.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对硕士教育现状的评价研究

115.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对临床实践指导老师期望调查 

116.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7.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参与专业课程资源共享体系的学习体验

118.Delphi法构建护理学研究生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研究

119.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分析与建议

120.护理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21.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其展望 

122.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关键要素的构建 

123.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进展

124.对护理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实证研究 

125.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培养的SWOT分析

126.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127.就业双方对护理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的认知

篇12

        (1)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晚期肺腺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突变的探索性研究 赵莹莹 卢绍禹 杜文 梁洁 杨艳华

        (3)天麦消渴片治疗肥胖伴胰岛素抵抗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疗效观察 马春明 柳洁 张晓亮 刘永庆 张姬欣

        (6)氟达拉滨单药或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 赵兰滨 申莲玉

        (8)血浆醛同酮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病变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雷晓明 李韶南 李广镰 刘震 陈平安

        临床与实践

        (11)pci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 曹婷婷 杨旭明

        (13)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100例临床分析及产后恢复情况 刘果霞 杨丽 薄晋魏 白强

        (15)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48例食管黏膜下肿瘤临床分析 李华茹

        (16)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76例疗效观察 张艳 周明勤

        (18)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克雷白肺炎90例的疗效观察 梁琰

        (19)多巴胺联合酚妥拉明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皇甫春荣

        (21)依巴斯汀片联合清热化湿汤治疗56例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 崔刚

        (22)炎琥宁注射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腹泻的疗效观察 管玉成 曹苏

        (24)老年快速房颤患者在应用美托洛尔片控制心室率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疗效观察 包恩义 谭冰 王志国

        (25)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凝血与纤溶功能特点分析 李志雄 李传连

        (27)非吸收无损伤缝线与可吸收缝线连续皮内缝合的疗效对比 邹文 许海燕 邹勇 刘容珍

        (29)伪膜性肠炎26例临床诊治分析 绳百龙 田瑞龙

        (31)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一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并后纵韧带骨化症 孙彦鹏 史相钦 卜保献 马虎升

        (33)伤椎植骨置钉预防椎体矫正度丢失的临床研究 卢小健 郭小明 曾丹阳 吕厚忠 陈和平

        (35)替米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tnf—α、il-6的影响 阮国虎 刘卫清 李娟

        (37)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早期治疗重度戊型黄疸型肝炎的疗效分析 张克祥 刘星 王守兵

        (38)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诊和治疗探究 李毅云

        (40)采用尿激酶治疗突发性耳聋76例临床效果分析 江安世

        (41)双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强效镇痛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疗效探究 窦连运

        (43)托吡酯与卡马西平治疗脑梗死后继发癫痫临床疗效的对比分析 李雪松

        (44)痰热清联合头孢呋辛钠治疗老年肺气肿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 彭海斌

        护理园地

        (46)dc/cik细胞治疗心脏毒性反应的护理 陈银 曾雅力

et="_blank" class="keylink">陈玲 李芳 安东建

        (48)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邱小灵 吴小勇 叶学英

        (50)提高护士自我效能感对降低职业倦怠的效果分析 江萍 杜锦萍 吴菁 赵春芳 邓光辉 张伟 韩兰萍

        (53)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室人性化护理效果分析 仇爱华

        (55)椎间盘突出围手术期的护理 资姣蓉 陈丽华 雷程

        (57)icu患者人工气道内痰痂形成的高危因素及护理对策分析 王静 苗春艳

        (59)健康教育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刘伟莲 李远芬

        (60)亲情护理干预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尤玉莲

        (6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 赖燕 罗冬梅

        (63)健康教育对住院精神患者护理干预效果的调查分析 李友爱 黄运芳 朱勉春

        (65)循证护理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张艳梅 吴雯 刘淑丽 刘玉莉

        (66)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张平 张伟光

        (68)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心得及体会 杜利利 李冰玉 石小玉

        (69)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预防的护理干预 吴微波 曾宇

        (71)护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就医情绪及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朱玉环

        (72)农村骨折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 吴青礼

        (74)老年患者的骨科护理 李霞

        医技与临床

        (76)修正geneva评分联合超声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分析 王亚豪 毛毅敏 霞 单世民

        (78)晚期妊娠胎盘植入的超声诊断价值分析 吴云

        (80)dsct双能量技术检测痛风患者尿酸盐结晶沉积的初步应用 袁峰 何波 祝艳翠

        (82)超声检查在急腹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杜喜莲

        (84)食管癌在数字化x线上消化道造影上的表现 李运立 闫风全

        (86)mri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价 左敏 杨先春 杨克勤

        (87)血清胱抑素c和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应用价值 赵同军

        (89)afp、fβ-hcg及uabf在预测不良妊娠结局中的应用 吴新荣

        (91)钯作为基体改进剂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尿铅中的应用 郭防

        经验体会

        (93)电针刺双足三里穴联合泮托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 张友发 梁光造 张征

        (95)高龄老人髋部骨折的治疗风险控制 杨小超 任龙韬

        (97)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膜切开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62例临床分析 赵春红 李玉杰

        (98)功能位固定结合中药熏洗治疗屈指肌腱狭窄陛腱鞘炎疗效分析 陈海宏 高大伟 杨健松

        (100)急性百草枯中毒的临床诊疗分析 成中凤

&nbs

p;       (101)腹部小切口手术治疗子宫肌瘤59例临床效果观察 李东伟

        (103)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0例临床观察 朱黎姝

        (104)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 刘凤义

        (106)腔镜治疗甲状腺良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马沛

        (107)两种胃癌根治术对患者术后恢复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 张建军 刘耀刚 杨志忠 袁启东 李长江

        (109)冷刀切开术后直视下尿道扩张治疗男性尿道狭窄的疗效观察 刘孝华

        (110)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徐荷凤

        (112)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骨盆骨折的探讨 孙智力

        (113)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替米沙坦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彭玉源

        (115)39例结直肠癌致肠梗阻手术ⅰ期切除吻合的临床疗效分析 黄晓晖

        (116)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感染与稽留流产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朱雷

        (118)闫绍华老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经验 李研 张明香 闫绍华 吴兵

        (120)不明原因慢性咳嗽临床诊治体会 高国俊

        (121)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的疗效观察 庄晓明 刘莉冬

        (123)益母草注射液与催产素联用防治产后出血的疗效观察 刘淑芳

        (124)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儿童疱疹性口腔炎疗效观察 刘常基

        (126)宫腔镜与腹腔镜联合应用在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柯学礼 胡文格 何素琼 罗勤

        (127)左旋甲状腺素对老年亚临床甲减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 王莉芳 丁维民

        (129)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张永青 艾叶

        (130)宫颈leep术对宫颈上皮瘤变的疗效分析 施帆

        (132)不同剂量高渗盐水治疗颅脑损伤时对血生化及渗透压的影响研究 陈珑

        (133)胃癌术后肠内高营养54例临床分析 陈振亮

        (135)前列地尔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马莉

        (136)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在输卵管性不孕中的疗效观察 黄庆芝

        (137)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在人工流产术后即时应用的临床观察 陈艳红

        综合医学

        (139)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药敏分析 乔宁 喻华 黄湘宁 殷琳

        (142)腓肠豆骨的临床意义探讨 张磊 曾炎 屈尚可 包可 王琦

        (144)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并轨的探讨 郜宇杰 李汝德

        (145)加强医院医德档案管理,促进行风建设 章航飞

        (147)小儿静脉留置针应用不同浓度肝素钠封管液的效果 殷秀伟

        (148)精神科临床检验质量保证措施分析

eylink">陈桂美

        (150)高血压病房实施临床路径的管理体会 邓育芬 黄琼意 黄意琳 马伟东

        (151)常用中药材的临床鉴别使用与药理学研究 秦小林

        (153)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方法的探讨、改革与实践 秦庆颖

        (154)“类医生”: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向 谭刚 陈敏菲 梁飞

        (156)糖尿病性低血糖的防治对策 胡凤鸣

        综述

        (158)盆腔淋巴囊肿诊疗进展 江东根 庞俊 罗云 高新

        (161)瘦素与肥胖相关性肾病研究进展 林克宣 刘冠贤 石咏军

        无

篇13

5.伦理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读《中国伦理学60年》时统君

6.医院知识共享的机理与管理模式研究陈洁,黎华,黄辉,CHENJie,LIHua,HUANGHui

7.收支两条线管理对公立医疗机构经济运行的影响分析陈丞,钱东福,张晓阳,朱根明,沈国民,陈家应,CHENCheng,QIANDong-fu,ZHANGXian-yang,ZHUGen-ming,SHENGuo-min,CHENJia-ying

8.我国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研究近况朱小刚,邓弋雁,张前德,ZHUXiao-gang,DENGYi-yan,ZHANGQian-de

9.浅谈新形势下医院文化与核心竞争力杨正文

10.徐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张艳,伏延新,ZHANGYan,FUYan-xin

11.护理依赖等级鉴定与定残后护理费的计算孙之智

12.导医护士在门诊公共区域安全隐患中的应对刘龙秀,LIULong-xiu

13.内部控制视角下的高校财务风险探析丁新农,雒敏,沈洪清,王宝乾,朱万青,皋霜枫,陆美娟,DINGXin-nong,LUOMin,SHENHong-qing,WANGBao-qian,ZHUWan-qing,GAOShuang-feng,LUMei-juan

14.从独立学院发展谈财务建设管国红

15.高校校办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郑春雷,张前德,ZHENGChun-lei,ZHANGQian-de

16.某医学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黄琴,孟国祥,HUANGQin,MENGGuo-Xiang

17.医学生临床实习中加强法制观念与实践能力的探讨祖勤,ZUQin

18.附属医院开展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践研究赵霞,杨亚萍,ZHAOXia,YANGYa-ping

19.关于我国大学生学习指导的构想仓伟,徐济达,CANGWei,XUJi-da

20.大学生价值取向现状的调查及对策——以莆田学院为例周岚峰,ZHOULan-feng

21.党内民主视角下协调人际关系探讨戴荣寿

2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模式探究赵迎欢,ZHAOYing-huan

23.医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实践与思考孙敏,李晓南,范俭雄,孟虓,曹国凡,王锦帆,SUNMin,LIXiao-nan,FANJian-xiong,MENGXiao,CAOGuo-fan,WANGJin-fan

24.解剖学教学中加强医学生素质培育的体会王守安,车艳,钟震亚,田国忠,WANGShou-an,CHEyan,ZHONGZhen-ya,TIANGuo-zhong

3.关于侵权责任法在医疗侵权适用中的几个问题田侃,吴颖雄,喻小勇,TIANKan,WUYing-xiong,YUXiao-yong

4.侵权责任法与医疗技术损害责任相关问题顾加栋,巢敏

5.《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之管见时善全,张超,高也陶,SHIShan-quan,ZHANGChao,GAOYe-tao

6.从诉讼时效立法变化视角谈《药品管理法》强化保护基本人权邵蓉,许丹丹,蒋正华,SHAORong,XUDan-dan,JIANGZheng-hua

7.试论医患纠纷中的医疗信息公开问题喻小勇,田侃,YUXiao-yong,TIANKan

8.电子病历的三个法律问题探讨郭婷,王晓东,王启辉,汤建平,GUOTing,WANGXiao-dong,WANGQi-hui,TANGJian-ping

9.关于电子病历法律效力及应用的思考廖晨歌,LIAOChen-ge

10.医院医疗保险管理的实践与思考张柯庆,ZHANGKe-qing

11.西方国家医院成本管理发展与最新成果评述汪丹梅,唐宝国,郭建军,WANGDan-mei,TANGBao-guo,GUOJian-jun

12.再析我国"看病贵看病难"现象顾丽萍,GULi-ping

13.权变思维:提升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路径选择周俊森,ZHOUJun-sen

14.南京地区部分高校教师人格现状研究殷忠勇,车玮

15.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调查与分析——以莆田学院为例周岚峰,ZHOULan-feng

16.大学生"偷菜"热的思考: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张叶云,ZHANGYe-yun

17.结合医学教育特点,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祝娇娇,卢建华,ZHUJiao-jiao,LUJian-hua

18.论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张敏坚,张桥,ZHANGMin-jian,ZAHNGQiao

19.关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思考达建,刘明捷,DAJian,LIUMing-jie

20.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探析孙兆秀

21.外科学基础实践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肇毅,沈历宗,王水,史京萍,凌立君,徐皓,黄华兴,宋兵

22."形成性评价"在外科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黄华兴,沈历宗,凌立君,肇毅,史京萍,徐皓,吴蔚,王水,HUANGHua-xing,SHENLi-zong,LINGLi-jun,ZHAOYi,SHIJing-ping,XUHao,WUWei,WANGShui

23.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孔祥,陈牧,黄谦,张育,KONGXiang,CHENMu,HUANGQian,ZHANGYu

1.论伊壁鸠鲁的快乐观之现实价值张晓敏,ZHANGXiao-min

2."关怀伦理"的公民道德价值研究——基于女性志愿者服务经验的视角郑碧强,ZHENGBi-qiang

3.论端午节中的卫生防疫理念王俊杰,张玉贤,WANGJun-jie,ZHANGYu-xian

4.医疗纠纷防范机制的构建途径祝彬,鲁静,ZHUBin,LUJing

5.民法视野下的人体医疗废物初探王晓东,王启辉,曹炎

6.药品不良反应救济法律制度比较秦晴,田侃,QINQing,TIANKan

7.药品经营监督的法律适用与药品安全监管卢军锋,田侃,王大壮,LUJun-feng,TIANKan,WANGDa-zhuang

8.护理工作中要融入辩证思维朱姝芹,许勤

9.论新医改形势下护理发展对策李杨

10.国内外哮喘临床研究现状比较——基于SCI论文的计量分析朱毅,刘利,ZHUYi,LIULi

11.大学教学学术思想及大学教师的成长熊小燕,华党生,XIONGXiao-yan,HUADang-sheng

12.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董选时,王磊,DONGXuan-shi,WANGLei

13.两种对应王庆廷

14.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陈培涵,CHENPei-han

15.团体心理训练教学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研究薛新力,郑建盛,林志萍,XUEXin-li,ZHENGJian-sheng,LINZhi-ping

16.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的思考傅骏蕃,吴汪,FUJun-fan,WUWang

17.应用教育测量法分析南京医科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部分试卷质量韩春红,季晓辉,HANChun-hong,JIXiao-hui

18.护理本科生大五人格特质与学习成绩相关性研究张磊,孙晓晶,谷芳秋,张林,ZHANGLei,SUNXiao-jing,GUFang-qiu,ZHANGLin

19."理"与"力"王庆廷

20.关于提高外科实习质量的探索宋兵,吴峻立,徐皓,曹晓建,肇毅,苗毅

21.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改革研究洪汛宁,施海彬,王德杭,祝英苏,娄鉴娟

22."五字诀"优化骨髓穿刺培训体系郑潇潇,郑维扬,江千里,徐波儿,何美蓉,孟卫东,ZHENGXiao-xiao,ZHENGWei-yang,JIANGQian-li,XUBo-er,HEMei-rong,MENGWei-dong

23.本科生科研实践的体会李维娜,刘丽芳,陈奕匀,马思瑶,邱丽芳,邱昌翠,刘扣英,LIWei-na,LIULi-fang,CHENYi-yun,MASi-yao,QIULi-fang,QIUChang-cui,LIUKou-ying

24.当前我国医学寄生虫学教学改革中教材改革刍议沈一平

5.侵犯著作权犯罪中"以营利为目的"问题研究黄斯蓓,张敏

6.城市社区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以深圳龙岗为例杨梅,甄峰,杜文平,YANGMei,ZHENFeng,DUWen-Ping

7.电子病历应用在病历质量控制中的作用研究刘云,汤建平,冯源,陈玉华,顾民

8.环境中的法律

9.构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路径探析鞠永和

10.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探讨顾民,王启辉,GUMin,WANGQi-hui

11.医学人文与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刘明捷,张前德,LIUMing-jie,ZHANGQian-de

12.科学发展观教育与提高大学生哲学素养赵燕斌

13.加强医学生审美素质教育的探讨汤懿,TANGYi

14.读书知人论世——浅析《朱子家训》的时代背景及其人文意蕴苏文娟,张爱林

15.PBL教学模式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应用胡志斌,彭志行,沈红兵,HUZhi-bin,PENGZhi-hang,SHENHong-bing

16.影像专业实习生导师制带教与管理的探索王书智,顾建平,杨春霞,谢光辉,殷信道,卢铃铨,WANGShu-zhi,GUJian-ping,YANGChu-xia,XIEGuang-hui,YINXin-dao,LULing-quan

17.司法独立

18.在医学生中开展循证医学教学培训的探索与研究周卫红,何忠正

19.新形势下临床医学专升本课程设置的研究和探索郑珏,汤先忻,ZHENGJue,TANGXian-xin

20.加强医学生外科学总论实践教学及规范带教过程的研究与探讨凌立君,沈历宗,黄华兴,胡恺轩,吴蔚,肇毅,史京萍,徐皓,王水,LINGLi-jun,SHENLi-zong,HUANGHua-xing,HUKai-xuan,WUWei,ZHAOYi,SHIJing-ping,XUHao,WANGShui

21.高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初探顾爱华,齐泓,王守林,GUAi-hua,QIHong,WANGShou-lin

22.高校管理视角下学生欠费问题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王春晖,王长青,WANGChun-hui,WANGChang-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