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旅游经济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旅游经济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旅游经济论文

篇1

(三)民族文化旅游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参与旅游内容上,形式单一,主要是以观光旅游为主,听导游讲解,毫无新意,而且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多停留在浅显的层次,多是以模仿为主,无法激发游客参与到其中,比如土家族的结婚习俗哭嫁,哭嫁这一习俗本身有很强的参与性,在表演过程中,可以让游客参与进来当新娘或者新郎,与当地知晓哭嫁流程的人们一起表演,让他们全身心地感受哭嫁的趣味和特色,哭嫁歌也可以现学现唱或是即兴改编。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激发游客的兴趣,也能让旅游者充分感受到土家族特有的民族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民族文化旅游促销:魄力不足,运作乏力为什么同是小镇,湘西凤凰相较于云南丽江的名气却小很多,难于具备国际知名度,也不能吸引大多数的回头客源,最大的原因还是旅游推销力度不够,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湘西州内的民族旅游区还未形成完整统一的标识系统,在部分已经开放的旅游景区缺乏基本的信息资料,这让游客来到此地感觉是一头雾水,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其次,湘西旅游缺乏有效的营销策略和手段,进行高水平的策划和包装难度高,保守的营销方式和有限的营销资源使得湘西州部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至今还无人知晓,有“久在深闺人未知”的韵味。第三,湘西的民族文化旅游尚未形成统一品牌,品牌的定位、塑造、提升以及推广等方面还应加大工作量,如何使湘西能够被世人皆知,将“神秘湘西”的品牌做大,保证游客来源,也是当前应该解决的问题。

二、促进湘西旅游文化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旅游文化资源已经成为湘西州最具特色的资源,但是在旅游经济发展中,弘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的是文化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建立好民族旅游的生态环境,不仅实现湘西州的经济发展,更要实现湘西州的社会发展,两者达到统一。

(一)实施整体规划,健全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创新体制要想发展湘西的旅游行业,就必须建立一个适合民族发展的旅游文化经济产业的宏观管理体制。一方面,建议政府成立民族特色服务站和委员会,经过对工作人员的特殊培训,实现对本区域旅游经济产业的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并且在各县、市下设立民族文化旅游经济产业管理分会,广泛调研、征集,提出有关旅游业发展的决策建议,为州旅游经济产业发展指导小组的研究决策提供基础性资料和意见。另一方面,逐步完善旅游行业组织和旅游中介机构,成立湘西州旅游协会,并且设立旅行社、景区景点、旅游交通、旅游餐饮等分会,协会和分会的相关章程、职能、活动方式和经费来源要真正体现民间、协调、自律的特征。同时尽快从旅游局的主管业务中分离出来,实现事业化和企业化,逐步建立和健全以法治为基础的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自主经营的以及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湘西州旅游经济产业宏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其次,建立民族文化旅游经济产业的科学决策机制。一方面,应该以位于湘西州政府所在地的吉首大学为依托,整理联合湘西州内各相关科研机构,建立湘西州民族文化学科重点科研基地和民族文化信息库,为湘西州民族文化旅游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服务。另一方面,针对湘西州民族文化旅游队伍缺乏民族文化底蕴的现象,应该加强与相关大专院校的沟通联系,着力吸引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加强对民族文化旅游等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尽快建立一支适应湘西州民族文化旅游经济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队伍。

(二)优化产业条件,建立健全政府宏观政策导向机制首先,建立健全本区域旅游经济产业结构的政策措施。第一,做大做强民族风情体验旅游产品,以土家族、苗族文化为重点,充分展示和传承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习俗、民族节庆、风味食品、竞技活动、生产劳动等民族风情文化;第二,做好做精特色旅游产品。充分发挥古丈茶文化、楚巫文化、民族服饰文化和民族建筑文化等资源优势,努力开发如“里耶古城”、“南方长城”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较强吸引力的特色旅游产品;第三,加快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面向省内外的中高档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同时积极鼓励和规范发展大众化乡村旅游产品。其次,改进优化民族文化旅游经济产业的发展环境。第一,应该深入学习并且贯彻落实相关旅游业法律法规,为民族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建立并健全地方配套性法规政策,特别是在税费征收、招商引资等方面依法制定有利的支持政策;第二,消除一切不合理收费、重复收费和乱收费行为,减轻民族文化旅游企业的负担,努力将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和优化社会环境有效结合起来,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旅游市场环境;第三,应该完善旅游交通环境。加快发展旅游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把湘西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改善湘西州的旅游交通环境,是提高湘西旅游业整体的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水平的关键所在。

篇2

利用实地调研和统计资料获得的数据资料,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科学选取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建立计量经济学多元一次模型,进行相关性等分析,并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科学评估林业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1选择样本根据实地调查以及当地林业局、统计局提供的数据,选择泗阳县农民2000~2012年人均收入及林业产业收入构成为样本。由于泗阳县特色经济林果及综合利用、生物质能源林培育及野生动植物培育利用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农民在这3大产业中获得的收入较少,对农民收入影响很小,故不予考虑。

2选择变量考虑到调查数据的可获得性及研究目的,以农户人均收入为因变量,即被解释变量,农户经营从事林业各产业的收入为自变量,即解释变量,

三、结果与分析

1相关性分析对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利用EVIEWS6.0软件,绘制Y关于X1、X2、X4的散点图。由图1可看出,Y与X1、X2、X4均呈线性相关关系。为确定变量的相关程度,现进行变量相关系数的计算。本文采用KarlPearson的简单相关系数[4],其数学表达式为根据调查整理所得的数据,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各变量相关系数矩阵表,数值P值是表示2者相关性是否有意义的指标。一般而言,相关系数在0.8以上称2者有高度相关关系,0.8到0.5之间为中度相关,小于0.5视为不相关。一般P值的数值小于0.05,表示2者间的相关系数有意义。由表3可知,X1、X2、X4这3个自变量均与因变量农户家庭人均收入Y显著相关,且P值都小于0.01。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农户从事森林与湿地生态旅游产业获得的收入X4,其次是农户从事板材加工产业获得的收入X1,3者中影响相对较小的是农户从事林木种苗产业获得的收入X2,符合调查实际,表明对这些变量做回归分析是合理可行的。

2回归分析运用EVIEWS6.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见此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R2=0.999935,修正的决定系数为0.999914,说明此方程对样本拟合得很好,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力度大。F统计量为46267.24,表示此方程通过了方程显著性检验,即F检验,在统计上有意义。P值=0,表明方程高度显著。由于各系数的P值均小于0.05,此方程通过了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即t检验,系数是合理的。由此回归方程可以看出,泗阳县农户从事板材加工产业、林木种苗产业、森林与湿地生态旅游产业所获得的收入对农户人均收入的影响都是正向显著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森林与湿地生态旅游产业,其次是板材加工产业,影响相对较小的是林木种苗产业。

篇3

(一)地域优势1.交通便利。柳位高跷流传于河南省卫辉市庞寨乡东柳位村及其周边地区。这里南临黄河,北依太行,自然条件优越,处于交通要塞,素有“南通十省,北拱神京”之誉。东柳位村位于卫辉市的东端,地处卫辉、浚县、延津三县交界。东与浚县的新镇接壤,南依黄河故道白天鹅自然保护区,北邻长虹渠横贯东西。新濮公路临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2.景点集聚。东柳位村附近旅游资源丰富,包含众多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自然风光有:华北平原最大的一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黄河故道白天鹅保护区;如诗如画的高原村落柳树岭景区等。

(二)政府支持柳位高跷已经于2010年列入新乡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卫辉市委、市政府和庞寨乡党委、政府及当地群众对柳位高跷的利用和保护工作高度重视。近年来,由宣传部、文化局、广电局、群艺馆等有关部门组织的文艺汇演,正在逐步扩大柳位高跷的影响力。

(三)劳动力优势河南是农业大省,劳动力人口较多。东柳位村的经济来源也以农业和务工收入为主,适龄劳动力充足。结合中原地区的发展态势,劳动力成本较低,这对于建设旅游经济文化区提供了很好的人力支持。此外,经济文化区的建设可以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从而增加当地人的经济收入,将劳动力留在“家门口”对于柳位高跷的传承同样有益处。

(四)蓝图构想旅游经济文化区将以民间庙会为中心,以农家乐和旅游景点为依托,向周边地区辐射。依据游客来访数量合理安排演出及各类活动。民间庙会将采用中国民间最原始的方式,以柳位高跷、旱船、竹马、扇子舞、打花棍、手工艺品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间艺术为主要的演出活动。如若仅以庙会作为旅游品牌的话,那它对游客的吸引力是远远不够的。东柳位村以农业为主,有利于发展农家乐,可以建设成集种植、采摘、烹饪、住宿、观光为一体的农家庄园。在农家庄园开设高跷等民间艺术的体验活动,为游客打造适合的道具,并由专人指导,让游客可以体验踩高跷的乐趣;开设手工课堂,以简单的方式教授游客制作剪纸、布贴画、虎头鞋等民间手工艺品。卫辉市紧依太行山,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位置相聚且近,每个景区只需一天即可游玩。因此以民间艺术为中心,以农家乐为承载点,以自然景观为依托,打造旅游经济文化区将会对当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篇4

二、结论

在一个健康的旅游市场中,某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不会仅依靠本地资源、产业结构等因素,目前更多的是靠周边地区的影响。区域间的相互影响能导致彼此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传统的度量方法忽视了相关地理位置的因素,反映不了真正的旅游经济省域差异性的空间特征。利用ESDA技术做了相关分析后,得出一些结论:

(一)总体上显示的省域表现出相似的特征和空间集聚,比较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特性表明我国省域旅游经济之间存在有差异性。

篇5

国家旅游管理机关和地方政府管理部门,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我国经济产业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制定并规划现代旅游经济的总体目标,运用宏观旅游经济产业调控、组织发展旅游经济产业规划、协调并监督旅游经济产业运营、服务旅游经济产业社会职能等方式,统一规划、组织引导现代旅游经济发展中旅游消费群体、旅游企业、国家、地方旅游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通过现代旅游经济的调控运营与协调发展,提高现代旅游经济的规模效益、服务社会和谐发展效益和生态环保的绿色效益,促进整个旅游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现代旅游经济管理的发展战略

1.现代旅游经济管理的专业化产业战略专业化产业战略是通过政策导向、法律规章、金融运作和组织扶植等方式,引导和培育从事符合自身资源条件的专业产业与产业资本相结合,创造出在旅游经济领域的专业化产业,利用其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使其不断地做大做强,蓬勃发展,形成整个现代旅游经济的规模,支持国民生产总值GDP的稳定和提高。专业化产业经营的战略优势就是:整合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传承,集中各种专业资源致力于最优势的业务领域,从而开发和培育出优质的现代旅游经济实体和品牌。例如陕西旅游集团公司倾力打造的大型水上实景歌舞《长恨歌》,就是利用了华清池这个不可再生的文化历史资源,集中各种专业力量,成功开发的一个集文化与历史于一体的优质品牌项目,通过几年的不断打磨,实景歌舞《长恨歌》不仅是陕西旅游集团的一张耀眼名片,更成为国内乃至走向国际的一个金字招牌,这可以说是我们在不断探索中打造出的将历史与文化有机结合的一个优质旅游项目品牌。

篇6

1.2我国滨海地区旅游经济地域差异分析

由表4数据可以看出,综合得分居于第一位的是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其分值依次为76.36、38.72、32.38,这三个省市在第一主成分及第二主成分评价中具有较高的得分。可见,此三个省市是滨海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较发达的区域。其后得分的顺序依次为天津市、广东省、福建省、山东省、辽宁省、海南省、广西省、河北省。第一主成分得分排在前四位的是上海市、天津市、江苏省、浙江省,由表3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在X2、X3、X4、X5、X6、X7、X9、X10有较大的载荷,表明这四个省市在旅游规模方面具有较好的发展水平;第二主成分得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上海市,第二主成分在X8、X11、X12、X13有较大的载荷,表明这五个省市在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育方面具有较好的发展水平;第三主成分得分排在前三位的是浙江省、福建省、天津市。

将11省市综合得分按区域加总可以发现,我国滨海地区中,由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构成的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得分为147.5;其次为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四个省份组成的泛珠三角滨海区域,综合得分为71.98;由辽宁、河北、山东、天津构成的环渤海区域紧随其后居于第三,综合得分为70.7。在旅游经济总量、旅游服务设施、旅游人力资源等方面,居于前列的长三角、环渤海、两广地区在我国滨海地区都占了很大的比例,奠定了它们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位。首先,旅游经济发展最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其2012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69.45亿美元,占整个沿海地区总量的35.77%,星级酒店总数1796家,占整个沿海地区总量的33.83%,旅行社总数4980家,占整个沿海地区总量的38.99%,其营业收入占沿海总量的49.63%,近一半的份额;旅游业从业人数392977人,占整个沿海地区总量的35.34%。居于第三的环渤海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自身即可产生巨大的旅游客流,在密集的交通网络的运载下注入了来自旅游圈以外的国内和国际旅游客流,并覆盖整个区域。其旅游资源丰富,2012年环渤海地区旅游景区总数1153个,占整个沿海地区的44.99%;该地区在旅游经济实力方面也有较好的表现,2012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89.587亿美元,占整个沿海地区的18.91%,入境过夜游客人均每天花费781.94美元,占整个沿海地区的35.70%,星级酒店总数1702家,占整个沿海地区的32.06%,客房出租率占整个沿海地区的34.65%,旅行社总数4700家,占整个沿海地区的36.80%。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旅游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的中心节点,己具备了重要旅游目的地所应有的相关产业规模及服务功能,特别是高星级酒店的建设与国内同类城市群相比有较大的优势,有较强的旅游接待能力。

泛珠三角区域中的两广地区在政府主导,经济带动下,旅游业正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其综合得分为35.66。该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客源基础。一方面,珠江三角洲与东南亚和大洋洲相距不远,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海外客源市场。另一方面该区域经济发达,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高,对区域旅游起到强有力的拉动作用。2012年两广地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68.89亿美元,占整个沿海地区的35.66%,共有星级酒店1266家,占整个沿海地区的23.85%,旅行社2022家,占沿海地区的15.83%,营业收入占26.95%;区域内旅游教育资源丰富,共有旅游院校306所,占沿海地区总量的32.21%,培养旅游人才174057人,占36.42%。两广地区拥有良好旅游接待能力及设施,已成为我国重要旅游中心,客源多而稳定。根据测算的综合得分结果,我国滨海各区域间存在着较大的区际差异,排名最高的上海市(得分76.355)与最低的河北省(得分4.962)综合得分相差71.393,差距较大。根据国内外区域经济相关学者研究结果表明,区域间存在适度的经济差异可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但当这种差异逐渐扩大,超过一定的范围,则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诸多的不利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差异也同样如此,适度的差异是我国滨海地区旅游经济竞争与合作的基础,也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动力,能够促使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积极进取、加快发展;然而,过度的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可能导致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地区的资金、人力等要素不断向发达地区流动,使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在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3],会导致和激化一些社会矛盾,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尽量缓解差异。

2我国滨海地区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过度的区域差异可能导致产生许多消极影响,应重视区域旅游经济差异过大的现象,依靠各层次力量,将地区间差距的扩大度控制在一定限度内[4],保障我国滨海地区旅游经济协调发展。

2.1政府协调,政策导向充分发挥政府协调功能,通过政策引导,缩小区域间差距。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旅游资源优势及服务设施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区域发展政策,推进海南、福建等发展水平较低地区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增强经济活力,以缩小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在面临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时,通过“市场追求效率,政府追求公平”,增加政府在福建、海南等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投资力度,以缓解地区间差距的扩大,提高该地区发展的积极性。政府在政策上的引导可对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篇7

(二)云协作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高级应用阶段模式在云协作初级应用阶段的基础上,建立类似IT行业中云计算的云平台。这一云平台是参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各类社会实体的信息加工处理和资源整合的中心。所有的社会、经济、信息等资源都将在这一平台进行处理和交换。以旅游专业学校为例: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将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行业法律法规设置到云平台;旅行社将切实需要的各种专业人才要求设置到云平台;旅游从业人员将工作中遇到的市场情况和问题设置到云平台;旅游者将对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设置到云平台;第N方将自身参与旅游产业的目的和存在的各种需求设置到云平台。旅游专业学校就可以通过这个云协作平台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的宏观旅游产业政策、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情况、旅游从业人员所面临的新的市场问题和素质要求、旅游者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直接要求以及第N方所带来的旅游经济发展变化的新要求,依此来进行适合旅游市场需求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和适合旅游市场发展的理论研究等工作。旅游专业学校则不必扮演这些实体在经济中的角色,不必增加相应的参与成本,就可以得到这些有益的资源,这也是云协作的最大效用。

二、云协作机制在旅游经济中应用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云协作机制在我国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实际应用可能存在的问题,最突出的既不是经济风险,也不是产业市场风险,而是如何建立健全这种云协作机制,并把这个机制落到实处。另外,要调动社会经济中其他对旅游经济发展有益的实体资源,除要有开放式的进入和退出机制,更重要的是要使参与的实体有很强的积极主动性。为了应对上述可能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运用以下基本手段解决:首先,通过行政机制建立云协作平台。云协作平台的建立,需要通过政府各级相关部门的主导才能实现。目前旅游经济产业中的各个参与实体,均第一注重切身利益和直接利益,各方之间的往来关系既不透明也不直接。这就导致各方即便面临难以处理的问题,也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更不会在市场经济中自觉地联合产生一个可以相互沟通和利用的平台。而单靠旅游行业管理部门一方,很难协调各个参与实体以及建立协作机制,更难利用旅游产业以外的各种社会资源。这就需要政府各级相关部门主导,共同促成旅游经济云协作机制的建立。其次,商业化运作云协作平台。在政府主导建立云协作机制平台的基础上,将该协作平台推向市场,商业化运作,使云协作平台本身也纳入到市场经济运行当中。这也是保证云协作机制开放式特点的基础。云协作平台所具有的强大资源集中整合、信息处理功能,本身就蕴含着资源配置、信息经济等实现市场化的基础,因此,该平台的运营管理完全具备市场化运作的条件。最后,调动市场各类实体的积极性,吸引第N方参与支撑云协作平台。在市场经济运营中,各类参与方均把经济效益列为首位,因此经济效益也就是第一驱动力。而这一驱动力的来源,一是要有健全的参与机制与退出机制,二是要有盈利效益,二者缺一不可。在云协作机制的平台建立初期,政府可以出资一部分,社会筹集一部分,形成云协作机制平台引导基金,有了这个资金保障,各类参与到旅游经济产业的实体就有了一定的安全保障,加之参与后会以较小的使用成本获得同质同量的社会资源,会直接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实体企业就有了一定的主动性,从而促进云协作机制运作的良性循环。

篇8

2浙江省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演进

2.1浙江省旅游经济总体差异

计算2000~2012年浙江省各市旅游总收入的标准差、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表1)发现:(1)浙江各市旅游总收入的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总体上都呈下降趋势,只在某些年份偶有波动;而标准差却呈逐年上升趋势.2000~2012年变异系数从1.11下降到0.72,下降了54.17%,仅在2002~2003年期间呈现略微上升趋势,但对总体下降趋势影响不大.而标准差从2000年的61.08上升到2012年的353.06,上升了478.03%,上升趋势明显.(2)按照国际标准,以0.4作为基尼系数表征收入差距悬殊与否的警戒线,将其应用到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的测度,浙江各市旅游总收入的基尼系数从2000年的0.54下降到2012年的0.39,下降了38.46%,从0.4以上逐渐下降到0.4以下.这表明浙江旅游经济发展相对差异渐趋合理.整体而言,浙江旅游经济近13年呈现相对差异逐渐缩小,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的趋势,并且该趋势仍将继续.

2.2浙江省旅游经济市际差异

2.2.1市际国际、国内旅游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构建国际旅游发展水平指数和国内旅游发展水平指数衡量一个地区国际、国内旅游在全省所处的地位,以此来探讨各市国际、国内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年际变化规律.其中国内旅游发展水平指数=各市国内旅游收入/全省国内旅游收入平均水平;国际旅游发展水平指数=各市国际旅游收入/全省国际旅游收入平均水平,计算结果见表2和表3.对比2006年和2012年浙江省各市国际、国内旅游发展水平指数可知:(1)2006年在国际旅游方面,仅有杭州和宁波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杭州发展水平指数高达4.69,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倍多;嘉兴、金华分别为0.83、0.99,接近全省平均水平;湖州、绍兴、台州等水平较低,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2)2006年在国内旅游方面,杭州、宁波、温州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杭州依然遥遥领先,发展水平指数高达3.13;宁波、温州分别为1.92、1.06;绍兴、台州在0.9以上,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嘉兴、金华两市都在0.8以上;丽水、衢州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3.综合国内、国际旅游发展水平指数发现嘉兴、丽水、金华、舟山4市在全省范围内的国际旅游地位高于其国内旅游地位.(3)2012年在国际旅游方面,除杭州、宁波外,丽水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指数为1.0021;杭州依然位于领先地位,发展水平指数高达4.70;金华仍保持在0.9以上.(4)2012年在国内旅游方面,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除杭州、宁波、温州外,又增加了绍兴;嘉兴、台州、金华在0.8以上.同时,2012年全省范围内国际旅游地位高于其国内旅游地位的市由2006年的4个减少到3个,分别是杭州、丽水、金华.2000~2012年浙江国际旅游方面,湖州、绍兴、丽水、衢州等4个市的国际旅游发展水平总体上不断提高,在全省地位不断上升;杭州在2000~2007年国际旅游发展水平呈下降趋势,2007~2012年呈缓慢上升趋势;宁波与杭州正相反.而2000~2012年浙江国内旅游方面,湖州、嘉兴、丽水、衢州、舟山等5市的国内旅游发展水平总体呈不断提高趋势,而杭州、宁波总体呈下降趋势.总体上,浙江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市际空间分异(图1):杭州、宁波的国内、国际旅游发展在全省都处于优势地位,是带动浙江省旅游发展的龙头;但其旅游发展水平指数相比其他市上升缓慢,甚至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国内旅游方面,两市都呈下降趋势,表明杭州、宁波国内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在放缓。

2.2.2市际旅游发展水平与产业地位空间分异各市旅游总收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表征各市旅游经济在全省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各市旅游总收入占本市GDP的比重表征旅游经济在本市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表4).以2012年数据分析发现浙江省多数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在本市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一致:(1)杭州、宁波两市的旅游经济在全省旅游经济中的地位高于其在本市经济体系中的地位;(2)舟山、丽水、湖州、衢州、绍兴等市的旅游经济在本市的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要高于其在全省旅游经济中的地位,尤以舟山、丽水两市表现明显,舟山旅游经济占本市国民经济高达31.31%,丽水也达23.25%.

2.2.3市际旅游发展相对水平空间分异测算各市旅游总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的比率可知:(1)杭州、宁波两市2000~2012年旅游总收入历年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如杭州最高可达3.88,最低也有2.82;绍兴在2000年、2011年和2012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台州在2005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温州2006~2008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000~2012年的年际变化趋势,杭州、宁波两市比率不断下降;湖州、嘉兴、丽水、金华、衢州、舟山等市比率不断上升;台州在2000~2005年间比率不断上升,之后不断下降;温州年际波动频繁,总体接近全省平均水平.(3)浙江省旅游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但空间差异较大.2012年杭州旅游总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的比率高达2.82,而衢州、丽水均低于0.5;同年,杭州旅游总收入达1392.25亿元,宁波为862.8亿元,两市旅游总收入之和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41.58%.这表明浙江省旅游经济主要集聚在少数旅游发达城市,如杭州、宁波等,旅游经济发展市际差异显著.

3浙江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影响因子分析

3.1旅游资源禀赋旅游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凭借,一切旅游活动都围绕旅游资源展开.一个地区旅游资源丰度,影响着该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旅游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是导致旅游业发展水平存在空间差异的重要原因.浙江省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截止2011年底,全省共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处、国家5A级景区10处、国家4A级景区124处、国家级森林公园38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7座(表5).从图2可知:(1)浙江省各市旅游资源丰度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而言,旅游资源丰富且等级较高的城市常常也是旅游经济发达的城市.其中,杭州、宁波等城市拥有数量较多且品位较高的旅游资源,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舟山、嘉兴等市旅游资源丰度较差,因此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2)绍兴、温州、丽水、台州的旅游资源丰度高度接近,数值都在1.0左右,但旅游总收入却相差很大,尤其丽水市与其他3个市的旅游总收入差距较大:绍兴旅游总收入为1.03(相对值),而丽水仅有0.42(相对值),说明丽水旅游经济落后的原因不在于旅游资源匮乏,而在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交通等条件较为落后,导致旅游经济发展相对滞后.(3)湖州、金华、衢州旅游资源丰度相近,分别为0.63、0.81、0.74,但衢州旅游总收入明显低于湖州、金华,也可归因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交通等条件存在的差异.

3.2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产业关联性强,对整个国民经济有高度的依赖性.只有多个行业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协作,才能共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经济繁荣的背后,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同时,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越高,参与旅游活动的可能性就越大.将各市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业发展水平进行相关性测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表征,旅游业发展水平用旅游总收入表征,2012年两者相关系数为0.76.可见,浙江省旅游业发展水平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如杭州湾沿岸地区的杭州、宁波、绍兴等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有更多的资金、技术等投入到旅游业及其他第三产业中.相反,浙西南的衢州、丽水等地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难以对其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3交通条件交通条件是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通达性和可进入性是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相反,较差的交通条件会阻碍旅游业的发展.鉴于目前国内旅游交通方式仍以汽车为主,选取2012年浙江省各市公路网密度反映地区交通优势度(表6).由表6可见浙江作为沿海旅游发达省份,总体有着良好的交通条件,公路网密度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因各地自然、社会条件不同,交通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对旅游经济产生不同影响,如嘉兴、湖州公路网密度较高,嘉兴高达2.0以上,湖州为1.39.而丽水、衢州处于全省较低水平,分别只有0.82和0.88.嘉兴地理区位独特,交通条件优越.沪杭铁路复线、320国道、沪杭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等贯通全境.2012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4179.1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19.06亿元,分别增长15.8%和18.3%,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居于浙江省前列.杭州、宁波作为浙东北地区的两大旅游集散地,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极为发达,尤其是以杭州和宁波为关键节点的高速铁路网的建设大大缩短了地区间的时空距离,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浙西南的丽水、衢州等地以山地居多,交通不便,严重影响了游客可进入性,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

3.4产业结构与规模产业结构及其变动状况对各产业的发展及总体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其发展需要第二产业及交通运输、商业、金融、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部门的支持.分析浙江11个市产业结构与规模可知:(1)杭州为“三二一”型,第三产业比重为50.94%;宁波、嘉兴、绍兴、温州等为“二三一”型,各市第二产业实力雄厚,较高的工业财政税收增加了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的投资,推动第三产业发展.(2)丽水、衢州等地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高,第二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对旅游业及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有限,旅游业的发展仅依靠独特的旅游资源,未能形成规模.因此,旅游经济总量虽在增加,但与发达城市相比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

篇9

一、目的地旅游吸引力层次

从效用的角度看,旅游者之所以会离开自己常住地到目的地旅游,是因为该消费者觉得从特定目的地进行闲暇消费能够得到比常住地以及其他备选目的地更多更优效用。也就是说,该特定目的地对该消费者具有吸引力。现在各旅游目的地已经越来越意识到,目的地旅游经济发展的核心依托是旅游景区(点),而旅游景区(点)的核心依托是旅游吸引物。

由于旅游吸引力具有针对性、主体性、变动性的特点,因此它是一个具有消费者指向的动态概念,同时它还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旅游吸引力的综合性表现在它的层次构成上:体吸引力、辅助吸引力以及最终形成的整体吸引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可以认为,旅游地资源是目的地用于发展旅游业所必需的基础资源,旅游吸引物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外还应包括其他的资源禀赋。

旅游吸引物产生的是吸引旅游者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直接的基本吸引力,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旅游景区(点)是“第一产品”,①而旅游地的其他设施及服务虽然不是旅游者访问目的地的主要因素,但作为“第二产品”,它们将旅游者的整个旅游经历,因此当两地旅游吸引物存在替代关系时,服务质量优劣、设施完善程度、便捷程度将会对旅游者的目的地决策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使交通、旅游设施及服务作为辅助吸引力的依托,与旅游吸引物共同构成旅游地的整体吸引力的来源,但这些是辅助而非基本吸引因素,所以它们不构成旅游吸引物。

二、基于吸引力模型的目的地创新

(一)处理好基本吸引力与辅助吸引力之间关系

在旅游经济发展中,尽管旅游吸引物引发的吸引力是基本的,如果基本吸引力足够强的话将弱化辅助吸引力的负面影响,但是基本吸引力同样也将因辅助吸引力的增强而增强,因辅助吸引力的削弱而削弱。这隐含着现实的警告,如果一味地强调旅游吸引物方面的优势,过分夸大资源的独特性(尤其是积极希望发展旅游经济的地方政府),陷入“泛资源论”的陷阱,将使大量市场需求小、资源价值品位低的旅游吸引物被开发,从而既影响目的地资金使用效率。而且由于现阶段旅游供给市场退出机制的不完善,这种“遍地开花”的情形又将对市场竞争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进一步使旅游经济规模的扩大成了一种无效放大,无助于旅游经济内在素质的提升,从这个角度看,现阶段的“旅游支柱产业热”是值得高度重视的现象[1]。

(二)从“六要素”回归到整体目的地上来

旅游经济的发展从“六要素”实现到目的地整体意义上的“路径回归”,隐含的推断就是在目的地旅游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不仅应该注重旅游产业的规划,还应该注重旅游外部相关环境和产业的联动规划,目的地发展的不仅应该是旅游产业,而且应从旅游经济的整体层面上进行全盘考虑,包括对非正式部门以及衍生出的旅游就业的全盘考虑。

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入境优先、观光切入的线路旅游基本“路径”上的。这种路径是特殊发展环境下和发展目的下的必然结果,在这种路径下可以以为中心构建旅游经济体系,而且在任何市场经济中,企业都是重要的,是构成国民经济的细胞。但是现在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环境和基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旅游经济发展框架就不应该以旅游企业为核心来构建,而应该以旅游者活动客源地——目的地(即O—D)模式为路径构建的基础,重新回到以目的地为基础的路径上来,强调“大旅游”理念,突出发展目的地整体的旅游吸引力。

在强调目的地生态可持续与经济可持续的同时,还应该强调社区的可持续,通过对当地社区原住民的技术援助以提高其介入旅游经营的相关能力,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当地社区的就业公平和脱贫致富。

(三)交替创新推动持续发展

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发展将经历旅游景区(点)创新、配套设施及服务创新、组织管理制度创新三个阶段,这三个交替而非继起性的演进进程在目的地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因而其主导性创新也是发展变化的。

第一阶段是交通及住宿设施相对不足的情况下,积极利用目的地的优势资源的比较优势或垄断优势,对目的地进行广度数量型而非深度开发,主要通过旅游中间商进行粗放型包价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该阶段为景区(点)创新,或称开发创新,类似于阿特拜克和埃伯纳西描绘的经济创新第一阶段——产品创新阶段[2]。

但是,从目的地与游客类型的Plog模型可以发现,第一阶段的创新不足以推动目的地的长久发展,也不符合大众旅游的发展现实。因此,目的地必须从初期的“多样化”发展开始注重大众旅游者的需求,注重进行面向大众旅游者经历的针对性设计,开始大量建设与旅游景区(点)吸引能力相适应的、住宿等相关配套设施和相应服务,给目标客源市场提供一个被市场证明是最好的标准产品,接近旅游者效用最大化的第一个层面——满足最大化。该阶段是配套设施及服务创新,或称配套创新,类似于生产中的工艺创新。

随着进入供给市场的目的地越来越多,目的地竞争越来越激烈,旅游者的选择将越来越多,旅游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内在机制促使其在满足最大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成本最小化的市场要求,目的地此时极为重视成本、产量和生产能力的充分运用,因此需要通过组织管理创新以及目的地供给能力的协同等方面来改善产业组织以及市场竞争格局,通过的规模变动、发展战略的成熟、自我积累和发展机制的形成、组织经验和能力以及政府规制下的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来改善目的地的竞争力,通过相关制度创新,使目的地获得创新租金,取得景区改革中的先行优势,从而无论在营销还是实质性发展推进方面都可以在与其他目的地的竞争中取得较为有利的地位。该阶段是组织管理制度创新,类似于工业生产中的特性阶段,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工艺创新都相对下降,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为下一轮创新发展积蓄力量。

三、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是旅游景区发展的内在要求

篇10

(一)旅游产业战略价值2014年8月国务院颁发的31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和同时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构建务实高效、互惠互利的区域旅游合作体。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是一种尊重生态自然规律与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宁镇扬旅游经济一体化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正是以资源依托型为主的旅游业保护其核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必然要求。

(二)旅游产业实践价值宁镇扬旅游经济一体化实行循环经济将使旅游企业、景区、企业与景区等各环节实现高效利用资源、合理利用废弃物、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从旅游企业层面上,通过实行微观循环经济,减少浪费,提高效益,同时也可加强三地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产品的创新。景区实行微观循环经济,则可改善景区环境,创新生态景区的服务。宁镇扬三地从社会层面上构建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生态服务业、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的产业循环体系,实现整个生产、销售和消费、使用及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再利用。

(三)旅游产业环境价值宁镇扬旅游经济一体化实行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防治旅游环境污染、改善旅游企业生存环境、保持旅游生态和谐的重要途径。将宁镇扬三地旅游业看成一个可循环的系统,由政府出面共同制定旅游规划和营销方案,防止重复建设及恶性竞争,改善当前旅游企业的生存环境;制定政策法规,建立科技研发体系、教育体系、绿色消费体系、废弃物综合处理体系等,真正从公众、企业、政府三方面认识到循环经济的的价值,改善消费观念、防止旅游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宁镇扬旅游一体化运用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议

(一)政府统领构建宁镇扬旅游一体化循环经济体系由宁镇扬三地政府统领,对该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以循环经济系统为主导思想,制定旅游产业及相关旅游基础设施的各方面规划,完善旅游交通服务网络,规定三地旅游业合作内容和重点合作项目,如酒店与生态农业园区的合作,景区和酒店等企业与科技部门和环卫部门的合作等,防止各自为政、内耗严重以及过多的重复建设,规划一经审定,应具有法律效力。

(二)健全实施循环经济的保障体系区域旅游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还需要政府制定统一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企业评估体系、经济奖罚机制等,消除三地旅游市场的制度壁垒,理顺旅游业管理体制,加大主管机构的执法力度,加强旅游法规的完善,确保循环经济落实到旅游行业中来,提高旅游循环经济的可操作性。

(三)丰富宁镇扬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宁镇扬旅游业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辅之以度假、商务等旅游产品。要加强对生态农业、休闲养生、修学度假等旅游产品的创造,积极创新开发娱乐性强、互动参与性大、文化内涵高、绿色养生性的休闲、度假绿色旅游产品,增加采用循环经济系统的生态景区,向游客灌输循环经济的理念,共同促进宁镇扬地区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塑造宁镇扬高品质整体旅游形象,实施宁镇扬旅游整合营销通过对区域内文化脉络的梳理与旅游资源特色的提炼,宣传宁镇扬的循环经济体系,塑造高品质的整体旅游形象。制定统一的整合营销计划,多种形式并举,开展长期的整体性联合促销。建立优质高效的宁镇扬旅游网站,提供具有信息和服务双重功能的内容,普及循环经济的知识,宣传生态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和部分潜在旅游者的需求。

篇11

(一)核算范围不全面

我国旅游经济进行的相关统计并不全面,其数据缺少连贯性,并且由于缺少科学的统计方法,使得统计数据没有很高的权威性。从经济的核算统计上看,现阶段的经济统计并不能够全面的代表全国的旅游统计,因此存在着统计范围不全面的问题。在进行旅游数据的统计时,存在和相关项目漏算的现象,在进行旅游人员统计时,只进行星级饭店旅游人员的统计,而忽略招待所等住宿地的人员统计,再有就是对调查表中相关项目的认识不准确,使得核算的内容不全面。

(二)核算数据缺乏权威性

旅游经济在进行核算时并没有建立相应的账户体系,因此在进行相关的统计时,数据的核算缺乏精准性和权威性,各地方的经济核算不能进行较好的比较,由于数据的不统一使得其提供的数据没有信任度。

(三)核算指标不合理

从核算的方式上看,很多方式的核算都不合理,在进行旅游经济核算时发现,有很多非货币形式的指标,比如对旅游人数的统计,再有就是对旅游的消费核算部准确。旅游中的消费占据了旅游经济中的很大部分,但是其相关的统计指标并不规范,使得很多项目没有得到合理的计算。

(四)核算方法不严谨

从经济核算的方法上看,很多地方的旅游经济存在核算方法不严谨的问题,比如国家级的旅游经济和地方级的经济核算方法不同使得计算的数据很难统一,现阶段我国旅游计算调查采用的还是回忆式的方法,使得核算的结果和实际有很大的差别,很多调查者对调查内容不熟悉,容易出现漏查的现象。从核算的频率上看,很多地方在进行经济核算时通常是一年进行一次,使得误差很大。再有就是调查的样本分布不均,没有很好的代表性,用某一地区的经济核算估量其他地区,存在着很大的误差。

三、加强旅游经济核算的措施

加强旅游经济核算,不仅能够对旅游经济更好的评估,同时还能更好的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要对旅游行业核算的范围进行全面的统计,将影响旅游行业核算的每一个因素都要包含在内,并且进行调查表的优化设计,让项目的设置和规划更加合理。进行统计算法的优化处理,。让国家和个地方的核算方式相同,从而让统计的数据更加具有权威性和信服度。提升调查人员的素质,让调查人员对相关的统计程序更了解,从而进行更加精准的统计。国家要重视旅游行业的经济核算,并且要推出相关的政策帮助进行经济的核算,从而让旅游经济的核算更加顺利和精准。

篇12

二、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经济发展现状

2004年10月,第三届川滇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协调会在成都召开,川滇藏三省区在会上就发表了携手打造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合作宣言,旨在将香格里拉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品牌。“香格里拉”包含了四川、云南、的大部分旅游区,三省区目前正在建立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川、滇、藏三省区将在各自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与环境保护、旅游资源开发、编制区域发展规划方面的联合与协作不断加强的情况下,重点将实施对旅游区范围进行总体规划等问题,并对“香格里拉”区域内的旅游区功能、基础资源、生态环境、产业选择等问题进行科学论证。选择重点地区先期发展特色旅游,联合推荐促销精品旅游线路,带动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

据悉,2002年云南省旅游部门率先抛出“橄榄枝”,欢迎四川、等省区联手合作保护和开发香格里拉,四川省目前已率先投资49.3亿元打造川滇两省内交界处的旅游景区,并制定了一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则通过去年国际旅游交易会期间与云南在“茶马古道”的开发上进行了尝试,出台了“大香格里拉”计划。区域联合开发香格里拉的框架已经形成。2001年,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香格里拉县成了滇川藏三省区“大香格里拉”品牌的核心。巨大的品牌价值,不仅催热了当地的旅游产业,还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各种产业的发展,香格里拉旅游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数据显示,去年香格里拉县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1万人次,较上年增长58%,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20.3亿元。而迪庆州接待游客数量5年内从几十万猛增至200多万人次。香格里拉县去年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达8.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7.5%,占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4.3%。

三、结合增长极理论分析旅游业对“大香格里拉”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拉伸旅游产业链,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发挥其产业集聚效应。旅游业是关联度很高、带动性很强的朝阳产业,任何单独的旅游企业或者单独的景区都不能提供完整的旅游产品,旅游产业是由一连串横向联系的企业构成的产业链,能为旅游者提供从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到全套景点组合。发展旅游业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基础条件,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配套、齐全。旅游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大香格里拉”区域内公共设施服务业、娱乐服务业、旅馆业、餐饮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等的发展。近一年来,自治区在“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境内,投入了6000多万元,对昌都强巴林寺旅游基础工程、八宿县然乌湖旅游景区等风景区进行的重点建设,扩大旅游服务设施总量,形成功能齐备、运作有序、服务规范的现代旅游服务体系。云南省在“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云南境内,投资500多万元,兴建了香格里拉县噶丹松赞林寺旅游服务站、小中甸扎文化生态苑安、德钦县佛山乡老西集镇市政容貌以及德钦县弦子节庆广场;昌都地区评审了2家三星级的宾馆、1家二星级的宾馆和8家旅游定点宾馆饭店,创办了地方性旅游文化娱乐公司,在旅游区开展地方民俗表演等传统文化娱乐节目,促进旅游企业规范化、科学化、多元化的经营体系的建立。(2)创造就业岗位,缓解了就业压力,加速人才的培养。目前,三省区已开通了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互联网旅游信息服务,以“香格里拉”命名的旅游服务网站就有10多个,大大方便了广大旅游者。一年来,三省区相互协作,加强了旅游人才的交流,自去年5月以来,四川省旅游局为自治区培训了100名导游,为昌都地区培训了民族旅游管理人才10名。同时,旅游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随着外来旅游人员的增多,丰富了当地的知识文化,带来先进的技术理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素质。

(3)带动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吸引外来投资,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旅游业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启动作用和明显的关联带动功能,尤其适合于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薄弱、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突出的西部地区。在对外开放中,旅游业还是一个有助于改善投资环境、“让世界了解本地,让本地走向世界”的“先导产业”,是吸引境外人士来本地的主渠道,也是吸引外商从事经贸活动的重要媒介。大香格里拉区域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与经济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性,决定了旅游业不仅应当是该区域的第一大主导产业,而且在带动本区域对外开放和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交流方面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因此,大香格里拉区域以旅游业的发展方式来带动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是本区域应该走的最有效的途径。按照增长极理论由点带面,由局部带动整体的原则,在打通香格里拉旅游小循环的基础上,尽快把分布在川滇藏各个区位的高品位旅游资源串通起来,构建大香格里拉的旅游大循环,以形成对外旅游的竞争力。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走生态旅游之路,是大香格里拉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积极培育旅游业为重要经济增长点,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殿廷.区域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13

2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历程

在我国,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伴随着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新的交叉边缘学科,发展时间和历程略显稍短。综合分析,从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产生伊始至今,大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

2.1第一阶段:萌芽状态,杂乱的初级阶段(1978~1990)我国旅游开发的伊始,旅游规划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此时还是以地理学的学科理论作为其基础,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也基本处于萌芽的初级阶段。之后,有少数旅游规划设计者,从自身不同的专业领域角度出发,自发地进行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但整体上缺乏系统体系和行业标准,常常掺杂在其它的内容中。总体来说,此时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处于一个没有体系标准,多学科自发进行的初级阶段。

2.2第二阶段:发展融合,整合的进阶阶段(1990~2000)规划从业者和相关设计师们开始尝试将旅游规划和景观设计结合,在旅游规划中重点突出景观设计,或作为重要章节,或形成独立系统,尝试性的开始编制独立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同时,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多个学科在旅游业发展领域内融合力度不断加大,景观设计师也成为旅游规划人员队伍中重要的组成机体。此时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在不断地融合中升华、创新,为之后更远的发展奠定基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