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党的建设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党的建设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党的建设论文

篇1

在企业的技术创新中,企业的档案管理不仅仅是需要调控整体的技术性设施的信息资源管理,针对档案管理的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传播进行综合性控制,这样在调控资源建设中最大限度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准确、超前的资料信息,这样在调控档案信息的服务体系中进行管理与控制,这样在调控中从而提升管理层面的控制,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的管理水平。

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档案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

档案信息化的建设服务是为了在特定的信息化管理中进行的档案信息化控制的服务措施性建设,在档案信息化服务当中,不仅需要调控企业发展的各个途径的服务性建设,还能为企业的发展档案管理提供系统化的信息管理,这样提供系统化的信息服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不仅仅需要在调控资源建设中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渠道,还能充分整合信息资源渠道,调控信息资源建设,增强服务手段,并进而开拓服务领域,增强服务水平,提高整体的服务质量,为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创造有效地服务支撑,把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服务方向。

1档案信息数据库开发服务。在企业的文献管理档案服务工作中,档案的信息化调控不仅仅是拥有了服务的信息资源,还可以根据企业的整体性建设进行综合性的调整,这样建立有系统、完整的专题的数据库,在信息资源建设中设立一定的平台,为用户提供特色的服务管理。在档案管理中将有价值的档案信息进行管理,这样在档案建设中不仅仅需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检索控制,更重要的是企业的信息提供一个平台,能使非档案管理的部门也能查询到档案信息。

2档案信息咨询分析与情报研究服务。在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中不仅仅需要科技信息的服务管理模式,还需要对企业的档案管理建设进行有效的技术性调控,这样在基础性情报管理中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进行研究与开发,对基础性的调控进行项目的跟踪研究、聘雇研究或者发展研究等,提出相应的对策,参与到企业管理队伍里来。

3为档案管理提供培训服务。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加强档案的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整体的档案服务部门,不仅可以定期的举行一定的培训工作,还能利用电子定期的为企业提供一定的信息技术或者信息理论等方面的培训工作,进而提高档案培训人员的素质水平。这样不仅使其了解档案信息资源的种类进行调控,还能掌握一定的社会地位、作用以及影响,这样利用档案管理进行科学性的研究,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在人才资源的管理上提高创新地位的控制,保证整体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为企业自主创新和实施品牌的传略服务。

篇2

文艺学的“问题”,是指文艺学所面临和尚待解决的课题或矛盾。文艺学的“问题意识”,就是能察觉、认识到文艺学的这些课题或矛盾,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世纪之交的社会文化生活在急剧变化。电子媒质是继纸媒质后的又一次媒介革命;精英文学日见萎缩,文学进一步泛化到大众文化中;图像一跃而成为文化生活的中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审美趣味、阅读习惯。与这些变化相应的是文学以及人们的文学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文学观念与现实的文学实践相去甚远,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社会实践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和问题群,我们应当认识和承认这些问题,积极参与和回应这些问题。社会的转型与文学实践的巨大变化,促使当代的文艺学必须从变革着的文学实践出发,分析新现象、研究新问题,在理论上不断创新扩容,使之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如果文艺理论的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脱离了文学实践,文艺理论就会失去它的生机和活力,成为空中楼阁式的、僵化而无用的东西。文艺学面对当下的文学艺术实践,许多问题凸现出来了。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重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文学的需求更偏重于娱乐和情感需求,还有的崇拜自然本能,追求感官刺激。在巨大的感官冲击下,在文学艺术审美生成的日益消解中,如何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大众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如何用人文精神来支撑我们的精神家园?如何体现对人的生存处境、对家园邦国命运的关怀?这是文艺学正面临和尚待解决的课题。文艺学应该以专业为依托,积极地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目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问题”显得更为复杂。对于文艺学来说,“中国近百年来都始终笼罩在西方主义的阴影下,没有自己的理论话语体系”。对于西方理论,我们更多的是简单介绍,随意嫁接,却没有学会或没有完全学会提出文艺理论的中国问题,并将其提升为中外共享的智慧。当然,借鉴国外的理论资源是必要的,如无数前驱对的追寻,如20世纪西方文论对我国文论的丰富和启示。但问题是,借鉴国外的理论资源不是照搬新名词、新术语,或用外国的理论来分析我们的文学现象,而应该是一种对话交锋,是一种创造性的借鉴和接受。

在与外国理论的对话交锋中,如果我们一味地追踪西方世界的理论潮流,提不出自己的问题,没有自己的见解,就很难通过创造性地借鉴和接受他人的理论,来达到丰富、充实和推动中国文化和文论发展的目的。文艺理论从何而来?如何进行古今对话,实现古今贯通?这是文艺学学科建设中需要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文艺理论源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实践。当一定时期的文学经验凝固下来,转化为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的时候,这种理论同时也就获得了超越时代和民族的价值。中国的古代文论正是这样。中国古代文论不但有属于我们民族的东西,还有许多属于未来的、中外共享的智慧。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并不完全依附于所谓当下文学经验,它还有着自身内在的发展、运作规律和规则。”]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历代文论家依据不同的时代课题与人生问题,探讨文学创作的经验,追寻文学的终极意义熔铸而成的。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表现了各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以及具有民族传统和东方特色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今天的文艺学学科建设中,我们应该把中国古代文论传统作为一个重要对象。

二间性意识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多种学科之间、不同种类的文化之间、各个民族或国家之间,都存在着极为丰富多样的对话与交流。而在文学实践中,作者与世界、作者与文本、作者与读者之间也存在着对话与交流。这种对话交流形成了一种主体间性,即“主体一主体”的交互主体性,它包含着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否定、相互协调、相互交流。我们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需要和寻找的正是这种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现代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主体之间的对话、交往关系。

主体间性理论不是从主客关系而是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来规定存在,认为世界不是与我无关的客体,而是与自我一样的主体。从这一理论出发,来探讨文学的主体间性,可以实现方法论上的根本变革。文学的主体间性表明,文艺活动不再是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或者认识,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其中,创作活动乃是艺术家与所描绘的对象或者人物之间的相互交流,而接受活动则是读者以作品为中介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交往活动。文学创作活动表现为作家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作家与生活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分离和对立的关系,而是主体间相互作用和交流对话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主体不是站在生活之外去客观地观察和认识生活,而是把事物也看作有生命的主体,与其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交流关系,“我听过我的身体进入到那些事物中间去[3_,它们也像肉体化的主体一样与我共同存在”。“在一片森林里,有好几次我觉得不是我在注视森林。有那么几天,我觉得是那些树木在看着我,在对我说话。”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也曾多次描绘过人与自然的这种相亲相融、和谐统一的密切关系。显然,在艺术家眼里,人与自然之间,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人来源于自然,在本质上同于自然,因而人和自然之间是天然地可以相通的,是一种真正的相互作用和对话交流的关系。事实上,作家在创作中所描绘的从来都不仅仅是事物的客观属性,而是自己与事物之间所建立起的这种主体间的对话交流关系,这是与以往我们对于艺术活动总是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统一来加以解释是完全不同的。

文学作为主体间性活动,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转变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进入了真实的存在。在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是直抒己见的主体”。这个主体不是与我无关,而是与我息息相通的另一个自我。文学活动是自我主体与文学形象间的对话、交流,在这种对话交流中,自我主体以最大的诚挚和最深切的同情对待文学形象,倾听文学形象的述说;同时自我主体也向文学形象敞开了心扉,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在这里,文学形象与自我主体是同等地位的主体存在,主体之间始终贯彻着平等的对话、交往精神。

艺术接受也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读者不仅要和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的世界进行交流,更重要的是读者可以以作品为中介,与作者建立起精神上的对话交往关系。文学不是孤立的个体活动,而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产物。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是作者创造出来的,它饱含着作者的情感,蕴含着作者的倾向,这使得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自然而然地会发生某种情绪上的反应,或欣喜、或愤怒、或悲哀、或惊骇、或振奋……读者与作者作

为两个主体,以作品为中介在进行着文学经验的交流、沟通,从而形成了某种共识。因为,文学经验不仅仅是个体的,而且是社会的,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如果我们理解了文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我们也就容易理解文学活动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对话活动。 三共生意识

文艺学学科不可能有一种非此即彼的绝对真理,也不可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结构。文艺学学科自身的建设,文艺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都应当凸现出一种交往对话、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共生共荣的思维。

我们看到,文艺理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曾被当作一元的、绝对的真理,其他的文艺理论流派都一一遭到批判、排斥。这一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定式,就会成为教条式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认为不是好的就是坏的,不是的就是反的,这完全是一种只讲对抗不讲互动、只讲斗争不讲融合的思维模式。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文论就是从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中吸收了有益的成分并在同它们的对话交锋中得到确立并超越的。文艺理论的科学性、指导性,体系性是毋容置疑的,但文艺理论不可能代替全部文艺理论。文艺理论中还有许许多多问题,被古人和今人讨论着,而当下文学艺术实践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更是他们不可能涉足,也难以预见的。我们发现,20世纪8O年代以来传人我国的各种外国的文论学派有许多新的主张与独特的见解,这是在文艺理论中所看不到的。这些理论的引入,大大地开阔了我们的学科视野,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理论语言,文艺理论也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一元走向了多元,从对立走向了互动。

文艺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不是一种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话、交往、互动的关系,特别是在当代文艺学学科发展中,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文艺学学科不可能孤立地就文学谈文学,文艺学学科总是与哲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艺术学甚至自然科学相联系。如产生于2O世纪中期以后的当代文化批评,其思想资源除了以外,还包括2O世纪各种文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的成果。近些年来兴起的生态批评也是跨学科的。宣扬美学上的形式主义或是学科上的自足性是成不了生态批评家的。生态批评特别从科学研究、人文地理、发展心理学、社会人类学、哲学(伦理学、认识论、现象学)、史学、宗教以及性别、种族研究中借鉴阐释模型。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说明,文艺学学科的知识形态不只是一个学科自足性的概念,而是一个既与学科的知识谱系密切相关、又包含和融汇着其他学科的特定的思想、观念、理论与方法的多元知识系统。

四发展意识

文艺学的生命价值在于它的实践性、开放性、多元性,从根本上说,它所强调的是一种发展意识。西方文论在发展。2O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这一世纪,西方文论得到了惊人的发展,这种发展态势表现为:一是流派繁多,数十个文论学派此起彼伏,异常活跃,远远超过了l9世纪西方文论的流派数量;二是批评新潮不断迭起,交替的频率越来越快。一般说来,当代西方文论一个流派从创立到衰落不过二三十年,繁荣时期的周期更短,以至出现了名目繁多的文论流派“各领三五年”的景象;三是多个流派之间既有尖锐的冲突交锋,又相互交叉、渗透和吸收,呈现十分复杂的关系,不少文论家同时成为两个甚至几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一个流派中也可能同时吸纳几个流派的文论家。正因为这些,2O世纪西方文论才得以繁荣,才得以快速发展。

中国文论也在发展。二三十年代传人我国的马列文论,近十多年来吸引我国不少学者注意的文艺心理学、文艺符号学、叙述学、文学本体论、原型批评、文学接受理论等等,它们既使我国传统文艺理论得到了更新、发展,又拓宽了文艺理论研究的道路,文艺理论出现了交往对话、开放多元的新局面。我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同样受到新观念、新方法的激活而使其深邃的内涵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篇3

《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 50328 - 2001)是我国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的第一部国标规范,它对建设工程文件的归档范围、质量要求、文件材料的立卷原则、归档要求、档案的验收与移交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对做好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工作,提高工程档案归档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建设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科技化和数字化不断地发展推进。在这一背景下,《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已经不能满足我省对当前社会建设发展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很多问题。

一、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范围所遇到的问题

(一)归档范围大,难以到位。一方面《建设工程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将建设工程竣工资料共分为5 个大类,144 个小类,范围宽泛、数量繁多,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到位。譬如决算文件,在工程竣工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都难以产生,要求急需领房产证的建设单位提供、移交归档,不切实际,这就为城建档案机构完整、系统地收集城建档案工作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在建设工程中产生的一些重要文件在范围中没有体现,如前期的发改委立项批复,还有规划局产生的规划定点图等,容易造成报建单位的疏漏,这都需要业务人员另附说明,详解理由,增加工作量。

(二)内容繁多,分类较粗。归档范围的内容宽泛,但不细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归档范围》将房屋工程和市政工程建设竣工档案资料全部揉捏在一起,给第一次移交建设工程档案资料的建设单位造成困扰,感觉资料繁多,难以收集,导致一些单位直接跳过城建档案馆办理房产手续,造成资料的流失。2. 随着建造工艺的不断提高,政府对工程验收要求更加严格,很多竣工验收的重要资料如节能、保温资料等都没有包括进去,与质监站新出的质量验收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3. 将长期与短期的资料全部放在一起,导致有些单位将不需要移交的竣工资料移交城建档案馆,加重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影响了工作人员的审核速度,给原本人手就比较紧张的审核部门增加了负担。4. 分类资料重复,如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负责人名单,工程概况表、工程竣工总结,在监理资料与施工资料中都有所体现,造成资料的重复移交,浪费资源。

(三)与当展相脱节。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整理规范》与我省城建档案实际工作发展的需要有点脱节。城建档案法规与建设行业以及文书档案相关法规的衔接与配套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江苏省多个城市开始了轨道交通建设,但是《整理规范》对这方面的竣工资料要求还是一片空白,这将对以后城建档案馆接收资料造成很大的困扰。虽然《整理规范》对推进城建档案规范化、科学化起到一定作用,但已不能适应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要,仍需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二、解决《整理规范》与实际工作产生矛盾的对策

(一)领导重视,修订地方性法规。法律法规是保证城建档案工作稳步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保障,加强制度建设,依法治档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在贯彻《整理规范》的原则下,根据我省情况,制定符合我省发展实际的城建档案地方性法规,保证工程文件归档内容系统、完整、合理有序、操作熟悉方便,规范全省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标准,提高全省建设工程档案质量,督促工程基础管理工作,促进建设工程质量,使城建档案的业务工作正常化、制度化、程序化;并通过宣传,从而为依法治档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确保城建档案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使江苏省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步入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篇4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以及中西文化交流日益深入,一系列崭新的伦理道德观念,如效益观念、契约观念、自主意识、务实精神、民主要求等,这些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融合,构成了我国新闻工作者崭新的道德体系。

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敬业无疑是值得褒扬的,但是当“新闻第一”原则与道德准则之间发生矛盾与冲突时,许多新闻工作者在作出取舍的决定前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理论支持和心理情绪。凯文卡特的《饥饿的苏丹》记录了那最经典的一瞬——一只等待猎食的秃鹰和那即将饿死的小女孩。凯文卡特因这张照片获普利策奖,但也受到很多指责。一年后,凯文卡特自杀。国内类似的新闻也有不少,厦门《东南快报》发表的骑车人雨中摔倒的连续动作照片。以及众多炒作明星绯闻和犯罪的新闻,这些看似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实则有悖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2真与伪的矛盾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浮躁之风日盛。在媒介竞争尤为激烈的情况下,有些记者对一些事件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缺乏核实新闻真实性的踏实作风。为了争夺眼球、争取发行量,有的记者甚至篡改虚构事实,把新闻事件离奇化、夸张化,完全违背了实事求是的职业道德准则。还有一些媒体,尤其是一些不负责任的报刊和网站,不遵守广告法的有关规定而虚假广告、不文明的广告,成为商业炒作的“帮凶”、商业竞争的工具,在社会上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3善与恶的交锋

古人云“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作为新闻工作者,首要任务就是用自己手中所掌握的媒体惩恶扬善,宣扬正义。但是现实并非如此。比如几年前被披露谴责的,在报道俄罗斯别斯兰人质危机事件中进行的“人质死亡人数有奖竞猜”活动,就是极端蔑视生命的尊严,把人的痛苦当作游戏,诱导受众在畸形的竞猜中将自己的幸运建立在别人的不幸之上的一个个例,像这样的媒体实为十恶不赦。

4冷酷与温情的对立

最近几年,我国一些传媒对所报道的有关人的生命、人的尊严的事实表现出漠然和冷血的事例不少,例如把民工跳楼事件称为“跳楼秀”,2003年从非人性角度报道人乳宴,2005年关于印度洋海啸的某些戏谑报道等都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和质疑。我们希望如此“冷血”的心态不要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无意识,麻木不仁地侵蚀着一些媒体工作者的良心。

5受众需求与新闻价值的失衡

在新闻传播者的受众角色期待中,有一种固定的需求模式,这种需求有时候表现出来是感性的、低俗的和腐朽的,它往往忽视了新闻的本身意义和价值,但有些新闻从业人员往往会去迎合这种需求,以求达到轰动效应,从而使受众需求压倒新闻价值。应运而生大批垃圾新闻,成为严重污染社会环境的精神糟粕。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本质,任何存在都有其溯源。探究这些现象之所以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社会风气的影响。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快速发展,西方文化来势汹涌,传统道德标准失去了一定的控制力,新的社会思潮风起云涌。这些都对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体系形成了强烈冲击,导致有的新闻工作者在遇到道德冲突时难以抉择,无所适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面临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一些在市场中成功的媒体。又给不少跃跃欲试者极大的诱惑,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一些媒体选择了将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将社会责任放在第二位,造成新闻工作者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社会责任的追求。

其二是职业精神淡化。新闻工作者是社会的捍卫者,是时代的引领者,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天使。新闻工作的职业精神,其内涵不同于政治权力对传媒的要求,也不同于市场经济行为对传媒的要求,它是一种服务行业的专业化意识、一系列的规范以及评判标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闻传媒机构逐渐从党政机关中脱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进入了市场。然而,传媒界对形成必要的职业精神及职业工作规范思想准备不足。对于传媒业的基本职业规范不甚了解,因而实践中发生了许多涉及职业操守的问题,这也是我国传媒存在较多的职业道德问题的背景之一。

其三是监督机制乏力。目前,我国关涉到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的现行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可谓相当全面,对绝大多数新闻从业者的违法和违规行为都有明确的禁止性要求。但是执行和监督不力,机制并不健全,监督效果打了折扣。那么,怎么办呢?难道任由这种现象泛滥存在?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必须建构以新闻工作者自律机制为核心的道德体系。

《论语》中提到:“君子忧道不忧贫也”,“骥不称其力,称其德。”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帕米尔耶里认为:“真正的道德旨在为公众谋利益的行为”。媒体最大的特性是公共性,本质上要求新闻报导具有公益性,为公众谋利益,它实际上是受公众委托使用的公共资源,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的就是媒体的从业人员。因此,建构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体系对于新闻事业发展乃至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超级秘书网

首先衡量新闻工作者的绩效标准要由经济效益向社会效益过渡。

篇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着新任务与新发展,对党风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企业应坚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是践行“中国梦”、实践“八荣八耻”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新形势下,企业应该竭力做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展反腐倡廉工作。

2.当前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可以塑造企业高尚的文化氛围与社会意识,是预防腐败,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很多国有企业效益不好、生产经营举步维艰,企业领导苦不堪言。不可否认,企业效益差的原因部分来自历史环境,但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也是导致矛盾升级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企业的党风建设刻不容缓。近年来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党风建设,新的措施方法也不断出台,但个别企业的领导还延续陈旧的思想观念,认为企业只要将经营效益搞上去就万事大吉,所以生产过程中重业务轻管理,认为党风廉政建设只是生产经营的附属品,出现了“工作会议两小时,党风建设两分钟”的现象。思想教育是党风建设的根本前提,它可以有效解决领导干部腐败、弱化的问题,因此,企业应在重视生产经营的基础上着重抓紧思想教育工作,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

2.2制度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很多国有企业已经制定了一套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体系,各类消极腐败现象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这些制度原则说明性文件较多,实际操作内容较少,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同时关于领导的制度内容少之又少,制度失去了本来的严谨性、规范性与强制性。企业行政科室人员一缩再缩,专职行政人员较少,企业经常处于人少事多的局面。加之企业的监督机制职责并不明确,国有企业的监督机制实行的是纪检监察机构的派驻制度,派驻人员的人事关系、工资关系都隶属于被派驻单位,因此派驻人员紧紧依赖被派驻单位,造成纪检监察机构话语权削弱、权利受控,执行工作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2.3政务内容不真实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公开内容仅限于工资奖金的发放、工时的多少以及生活账目的盈亏。对于企业员工感兴趣的入党晋级、评先树优、人员聘用以及成本支出等内容做不到及时经常的公开,员工迫切解决的要点、难点问题得不到有效的处理。甚至于有的企业对相关重大事项不是举行会议集体讨论,而是由少数股东商议、自作主张、暗箱操作,造成企业与其他单位的关系不能及时公开,股票信息不透明。

2.4宣传教育流于形式

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积极的宣传教育,目前企业党风建设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很多企业领导认为党风廉政建设是虚任务、软任务,反腐应靠惩处,教育不能切实解决问题,抓不抓作用都不大。二是企业的宣传教育内容偏讲解轻实际,笼统虚化的教育内容偏多,专题实际举例的教育偏少,企业教育纯粹走过场,加之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企业员工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宣传失败在所难免。

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2.1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与管理力度

对多数企业领导来说,党风廉政建设首先应立足于教育,保证领导在思想上重视。开展教育宣传工作时注重使用创新方法,增强教育的感染力,统一企业思想,重点突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信念,教育内容应活泼生动,保证易于提起员工兴趣。教育还应结合正反例进行现身说法,以实例加深职工的印象,加强警示作用。思想教育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力度,重点监督检查企业领导与重要岗位人员,增加员工工作的透明度。监管时应在坚持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上规范企业的人才选拔聘用制度,定时考核员工的工作业绩,由源头上遏制腐败。除此之外,企业的政策、部门、岗位同样需要严格监管,制定明确、合理的权利运行机制,建立科学的管理监督办法,实行民主评议制,确保在过程上预防腐败。

2.2 健全企业机制,构建惩罚体系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只有改进完善以往的法制制度、管理方法以及创新技术,企业才得以持续发展。在加强企业党风建设的过程中,应切实发挥制度的作用,做到制度管权、管人、管事。首先是建立工作机制,明确责任。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成立专门的惩罚领导小组,将企业惩罚体系与组织结构有效的结合起来,健全企业制度,完善监督体系,确保企业和谐健康持续发展。其次就是健全民主机制,实施科学决策。企业应逐步完善各项会议制度,对会议议事坚持实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会议决定”的方针政策,规范各项重大事件的决策程序,避免因决策失误引起损失。最后便是完善企业业务机制,规范业务处理程序。切实做到内部程序规范化、对外做事公开化,对企业的物资采购、旧物处理以及工程建设等业务修订完善的管理章程,确保工作合理化、程序化。

2.3强化监督制度,规范企业管理

企业应加强对重点业务、重点环节以及重点部门的监督,特别是企业的聘用工作以及资金管理。首先是加大职工监督力度,由员工最关心的利益入手,对冒领职工工资等侵害职工利益的行为严加惩处。认真抓好企业民主选举、职工巡视等管理工作,充分保证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再次便是落实部门责任,合力监督。切实将工作实际与制度政策结合起来,做到两手抓、全面管,将生产经营与党风廉政建设紧密的结合起来,调动部门、职工的积极性,形成部门监督与职工监督互为补充的监督体系。与此同时还应做好相关部门的惩罚工作,注重惩教结合,对危害企业利益、员工利益的行为一查到底、绝不姑息,对影响不大的错误行为及时教育改正,灵活掌握办案思路,以企业与职工的利益为基本出发点,深入调查,有效的维护企业与员工的利益。

结束语: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是新时期企业必须坚持的政策方针,只有充分发挥党风廉政的作用,企业领导才会切实负起责任、拒绝。因此,企业应全面、正确的分析新形势下党风建设的作用与意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完善内部监督制度与约束机制,确保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尚向辉.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J].改革与开放.2011(12).

[2]贾建彤.加大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煤企业健康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2014(08).

篇6

一、档案与文化的内在联系

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是指反映和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适应一定历史阶段发展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档案,指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表现形式多样,有甲骨、金文、石刻、简牍、缣帛、纸质、磁盘、磁带、光碟以及电子文档等,比较真实地记录了社会文化发展的内容和进程,存储了前人的知识、经验及教训,为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从文化与档案的涵义及外延可以看出两者存在的实质联系:

第一,档案是记录和传播文化的载体。在社会的发展中,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传统都被档案所记录,并从档案中反映出来,可以说档案从多层次、多角度都把社会发展的成果记载下来。

第二,文化是档案的源泉。人类的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大量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并通过组织机构、图腾、神话传说、法律、道德、制度、风俗、习惯以及各种禁忌等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形式反映出来,简而言之,就是形成丰富多样的文化。档案是对人类不同时期发展进程的记录,其记录的内容来自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成果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人类社会实践成果的精华。所以,文化是档案内容的来源,没有文化,也就没有所谓的档案。

文化与档案是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档案是社会发展的记忆,是历史的见证。要发展先进文化,加快打造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市的形势下,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势在必然。

二、档案在建设文化强市中的重要意义

档案是一种历史和文化信息,承担着还原历史原貌的职责,肩负着为发展先进文化提供文化资源的重任,在建设文化强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档案本身就是历史文化的证鉴:档案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第一手记录,比较真实地反映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情况,展现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风貌,在历史文化的变动中,即便当时的人和事都已消逝,但作为文献的档案在传承中得以保存,成为历史文化的证明,是一种任何其他资料难以替代的文化资源。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文化传统,档案就是它的记录和见证。

档案具有文化传播价值意义。档案是文化的载体,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真实客观地记录各族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人们可以借助档案,了解掌握前人的社会实践成果。在这个程度上而言,档案成为联结古往今来的时空纽带,知识不受时空的限制,在各个时代的人们之间传递、流动和延伸,从而使文化得以传播、延续、继承和发展。

档案具有文化教育价值意义。档案详尽地记录各个民族改造世界的不懈奋斗史,真实地反映各个民族为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艰辛劳作的过程,真实而生动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成为宣传教育的重要材料。

档案是一个地方发展的记忆,是该地方历史文化的积累,是文化遗产的重要成部分。建设文化强市,首要之务就是要让湛江市人民了解本地历史,了解先人在这片红土地上筚路蓝缕、开山劈路的艰苦奋斗史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热爱湛江、建设湛江、奉献湛江的激情。因此,应该要大力开发档案资源,发挥其应有的独特作用。

三、加快开发档案文化资源,服务建设文化强市

档案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具备实现文化社会功能的条件。要发展与创新文化,是离不开档案。加强档案建设,深入发掘和充分利用好档案的文化资源,延伸档案的社会功能,是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服务建设文化强市的要求,更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发展的文化需求,适应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

(一)加大对档案事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档案馆是档案事业的重要载体,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平台。加强档案建设,首先是要加档案馆建设。档案事业是公益性事业,档案馆是公益性设施。政府要加强档案馆财政资金的扶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把档案馆建设纳入文化建设的范畴中,扶持和建设一批档案馆,切实解决经费、人才和设备等方面的问题,加快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

篇7

篇8

一、大学人文精神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人文精神作为全社会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衰落有着复杂的深层次原因。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繁荣,大学人文精神建设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诸多问题越来越显露出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实用化。不少大学明显充斥着重视经济效益的提高,轻视文化传统的积淀和道德思想形成的现象。具传统价值观的人文精神正遭遇功利化的冲击,大学教育精神贫血等现象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不少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在人文素养上却非常欠缺,不会与人相处,不懂明辨是非。

2.盲目扩建下的膨胀。物欲横流的社会意识形态下,大学变得浮躁与膨胀起来,从本世纪初的扩招热,到大学的升格风,再到圈地建设大学城,似乎盈利成了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

3.办学宗旨功利化。当前教育产业化思想相当严重,不少大学急功近利,忙于参加各种评选与排名。在各种评选与排名中,大学决策者为了争取更高的排名,一味在“硬件”下工夫,直接导致人文精神培养被轻视甚至忽略。

二、大学人文精神建设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人文精神建设,应该把育人作为教育的中心,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管理者纠正以往看重知识、分数及以提高技能为主的错误倾向,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既有高科学素养又有厚重人文修养的专业人才。

2.重视儒学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儒学(教)发挥了“正人心,齐风俗”的重要作用。加强大学人文精神建设,首先需要透彻了解儒家传统的精神价值;在大学办学理念中,把儒家(教)信仰置于与知识传授同等的地位,剔除或改革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在反思的基础上重建。

三、大学人文精神建设的途径

20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直在呼唤人文教育、大学素质教育,充分表明人文精神建设成为我国大学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受到重视。要加强大学人文精神建设,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转变理念,强化大学教育功能。一流的理念和文化是一所大学成为一流的关键。现代大学应尽快调整、提升与更新教育理念,纠正以实用理性为导向的片面的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建立自己的教管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建设大学人文精神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认清大学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大学是传播与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大学教育的对象也是主体,“以学生为本”体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知识与技术的传授之外,更注重学生做人的教育。

3.在教育方式改革中体现人文精神的价值。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行的。在专业知识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课堂上营造互动、融洽的氛围,达到学生自我感悟的目的,以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确立人文教育的地位,增加人文课程的设置是十分必要的。与美国大学丰富的通识课程相比,我国大学人文课程的设置少之又少,且门类贫乏,大学有必要在第一、二学年开设一些有关传统文化、道德伦理、历史、文化艺术、外国文化等领域的课程并面向所有年级学生开设人文选修课,定期举办人文系列讲座,培养学生开阔的眼界,提高其人文素养。

建设大学人文精神,有必要促进大学生人生精神的内化,注重其自我修养的锻炼。大学要多开设些内容丰富、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举办一些人文报告、讲座、人文活动等,成立一些人文社团,以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来满足大学生的要求。大学生要多参加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在充实自己的同时,使自己得到锻炼与提高。

4.优化外部环境。通过加强立法、执法等,优化社会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优化博物馆、科技馆等社会德育基地建设,强化宣传主导价值观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提供一个健康、协调发展的精神空间。在物质建设层面上,通过建设广场花园、绿化环境等陶冶情操;在精神建设层面上,通过修建文化广场,建立报刊栏、文化栏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5.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人文精神是文化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建设大学人文精神,要给学生以自由宽松的思想环境及与之相对应的教育机制。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多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能。曾有人这么说:“听一场学术讲座远胜于听课的收获。”校园环境蕴含丰富的人文气息,无言的建筑和无形的氛围,都能变的东西,给生活在其中的莘莘学子以精神上的鼓舞和激励。

篇9

精神文明建设是党的全面建设得到完善的基础,所以必须抓好党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促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发展。

一、坚持党的领导,保障精神文明建设顺利进行

(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融合

精神文明建设以物质文明建设为基础,物质文明建设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在党的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建立完善的考核、监督制度。一方面,党的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另一方面,通过物质文明建设考察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率。从而,推动人民道德素质提高,丰富人民日常生活,促进经济、文化、教育、政治的发展。

(二)领导方式的多样化

党的部门过去属于专职管理形式,即各个部门分别管理不同的事务,不能做到齐抓共管,难以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中去,使得党的精神文明建设难以到达目的。党应在原有基础上,改变领导方式,改变单一领导负责,实现各部门齐抓共管,合力促发展。以局部与整体,中央与地方的原则,达到携手发展,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道德教育基础上,结合法律,保障合法行为,发扬正气,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三)借舆论,促发展

党的精神文明建设走向科学化,不仅需要党的自身建设,同时需要社会舆论。党在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同时借助舆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党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党员建设

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力。党的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党员的努力,党员的优劣直接影响党的精神文明建设,所以必须落实党员建设工作。

(一)标榜作用

履行道德规范是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党员无一例外。要加强党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党的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化,必须要求党员干部以身作则。那就需要抓好党员干部的学习,党员干部在不断学习过程中,深化自己对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的认识,永葆先进性,才能够作为标榜,供党员学习。因此,规范了廉政的执政党政策,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二)端正思想

作为党员,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坚持集体主义,坚持与社会主义相一致。党员必须认识到国家利益高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以一切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懂得奉献与索取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同时,开设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知识,提升党务人员的素质,鼓励党务人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转化为技能。培养党务人员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精神。激励党务人员面对困难困难永不言败,即使遍体鳞伤,也要笑颜相对,以最旺盛的精力攻克难关。

三、加强党风建设

党风建设是党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党风建设不仅影响着党的精神文明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样重要。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清廉执政,拥有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加强党风建设,进一步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一)开设党风教育课程

党在党员内部开展积极有效的党风教育课程,让党员、干部能严于律己,积极配合党的工作。将党的政治原则落实到自己的理念中,自觉抵制贪污受贿、等不良作风,对党内不良行为秉公办理。

(二)严格考核、监督制度

党内存在、、贪污受贿的案件,此类案件不仅影响国家社会发展,而且有损部门、个人形象,所以加大对党内人员的监督、考核十分重要。党内必须严格考核制度,高效能的选拔人才。同时做好宣传和舆论工作,切实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监督工作落到实处,对违反乱纪的党员给以相应的处分,以监督促进发展,打造一支廉洁、勤奋、优秀的团队。

(三)深化党风廉政教育

党风是党建的重要部分,在党的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深入开展廉政教育活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进行国法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廉洁自律教育学习,培养党员廉洁从政的思想。同时开展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不断增强崇尚廉洁的意识。把党风廉洁教育作为党员必修之课,让每位党员争做廉洁之事。完善反腐倡廉教育的同时,为人民做实事,为人民服务。

四、加大领导力度,实现党的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化

党干部加大领导力度,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不偏移,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

(一)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服务于社会。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巩固民族团结一致。另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丰富人民生活,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精神文明建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路线方针,结合社会实际认真处理精神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关系,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保障。

(三)建立完善的问责制

党的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明确有效的责任问责制度,将责任监督、分工、考核纳入其中,规范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做到工作层层有人抓,处处有人管。同时,加大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交流,做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使精神文明建设健康、稳定的发展。

党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筹,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促进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建筑风格主要是受到一个时期、一个地域以及一个民族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人们就或多或少的会结合上当时的一些地域文化。所谓建筑文化,其主要是在某一个时代当中,由于政治、文化、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综合作用而诞生的,它是自然与社会的结合。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自然条件,而且经济发展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就导致建筑文化出现了很大差异。

一、地域文化的内涵

从大的概念上来讲,建筑的设计离不开一个地域的自然环境,如地貌、气候等;从小的概念上说,建筑存在地域的差别主要是受到城市周围的建筑风格、地理位置等这些具体因素;此外,建筑表现出的地域性还会因为地区历史的不同而不同,一个地域的历史形态受该地区人文环境和人们生活状态影响。一个地区的建筑会表现出双重性,它可以表现出该地区的物质财富情况,也可以表现出该地区的一个精神面貌;可以说,他不但是一个艺术产物,而且还是一个技术产物。一个具有非凡意义的建筑,其精神内涵会远远超出它自己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作为文化形态的建筑,它组成了人类文化体系,与人类社会发展、经济状态、科学技术以及政治思想等方面都密切相关,建筑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时时刻刻都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二、地域文化特性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一个建筑所表现出来的地域文化性会因为建筑的设计与该区域的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概括起来说,就是历史人文与自然环境这两方面,所谓历史人文,就是社会属性,表现在历史遗留或者是人们的意识形态;自然环境就是指自然属性,包括光照、气候以及纬度等方面。在建筑设计当中,这两种属性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因为在一个特殊的地区或者区域当中进行建筑的设计与应用时,总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当一个建筑设计当中,只存在自然属性,而忽视社会属性时,那么在实际的操作当中会发现所设计的建筑与当地的人文是格格不入的,更严重的,可能让该地区的地方特色消失;而如果是只注重社会属性,而不顾自然属性的话,那么该建筑会随着时代的流失而消逝。因此,一个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结合,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能忽略的。

一个建筑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属性是通过建筑技术以及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间进行相互作用,人们将文化意识以不同的方式或者技术,比如采用不同的色调、不同的材料或者是不同的形式赋予到建筑当中,让建筑表现出这个时代或者区域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建筑设计在一定的情况会受到环境的制约,而这种制约又会反过来与自然环境进行磨合,最后达到一种人性化的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完美整合,不但推进了建筑的人性化发展,而且还加快了当地社会的进步。这种整合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建筑的社群文化变得相辅相成,进而让人们对建筑产生亲切感。

三、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结合的途径及方式

1、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特色以及生活模式等方面。

例如锦里,该地区具有蜀汉三国的文化背景,该地区又具有川西的民风、民俗特点,融合了以成都为代表的悠闲文化氛围,城市的建设中不乏有一些古老的客栈、商铺以及院落等,而且这些古老的建筑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如银杏树或者是古树参杂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当这些建筑融合进人们的活动时,如表演绝活的艺人、悬挂着长串的红色灯笼等,就会让人产生一种滞留在时空的感觉。锦绣广场中的三国文化墙、文臣廊充分展现了当时该地区的历史文化,而一些壁画、浮雕更是将过去的一些历史事件或者历史故事刻画的生动形象。街道两旁的店铺更是热闹非凡,从侧面也反映出了当时的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而石桥上的哪些古老浮雕,更是生动的表现出了当时成都的一种文化特色。

2、要善于借鉴当地传统的建筑符号,如花纹等装饰图案。

装饰是一种传统文化,是利用各种装饰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具有一定的语言和符号,一定信息的载体和功能标志,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以各种存在方式为人们所感知和使用。我们可以通过装饰的形式就可以判断出哪些是东方的,哪些是西方的,甚至可以分辨出其所表现的区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比如清代建筑装饰中运用了大量的吉祥图案,取材广泛,各种人物、景物、动植物都有表现,利用其谐音和形象,寓意和象征特定的含义。

3、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当地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不同的文化,所形成的地与特征和地方精神的差异,使文脉成为建筑及空间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由于各地气候及地理环境的不同,自然景观、植被和建筑材料也都呈现出巨大差异,而他们所形成的空间特征和风格也千差万别。有高原的粗犷豪迈,也有水乡的细腻柔情,有合院的保守儒雅,也有古镇的古朴清新。

4、应尽量采用当地特有的建筑材料。

每个地域都有着自己特有的自然特征和环境特征,所以在选择建筑材料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有所区别。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域的建筑材料也是各不相同。比如湘西一带盛产竹子,因此当地居民便以此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我国西北地区多以黄土高原为主,气候干燥,当地居民便以黄土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因此,窑洞盛行。东北地区林木资源丰富,因此,在东北地区农村便用板材围成篱笆小院,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同样,在进行城市建筑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方式,进行改进,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5、建筑的地域性还与当地的人文、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是该区域的一个历史文化传统。

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时,要深入该建筑所在的区域进行了解,充分发掘周围的有用信息,通过与现代的科技技术相结合,才能让设计师们在继承历史建筑物风格的同时,还可以创造出与现今时代相适应的新的创作理念。

例如“南越王墓博物馆”具有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该博物馆的建筑风格是古代汉文化与当地人文、地理环境融合的产物,然后再运用现代的建筑手法,将这些思想完美的表现在该建筑当中。也就是说,该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是当地文化与时代的完美统一,可以说是新地域下的古建筑理念。汉墓的修建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展的,这也充分表现出了对古代文化的一种保护。

6、建筑理念要与时代要求相匹配。

现代化建筑设计也就说现代化传统设计,所谓传统设计,就是指继承历史时期的人文因素、历史事件以及建造材料等方面,而现代建筑设计也是以这些因素为基础的,这些因素虽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或多或少的改变,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因素会遗留下来与当地的文化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因此,一个现代的建筑设计如果能够充分的表现出这些细节问题,那么就可以完美的诠释该地区的特色。此外,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也要学习西方文化,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要大胆的去结合西方文化,正确对待西方文化问题。

7、模拟当地的建筑色彩。

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对于建筑色彩的表现形式和象征寓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因为地区文化的差异,相同的色彩在不同的地区所表现出来的象征寓意是有所区别的,甚至有时候是截然相反的,比如在西方文化中,白色是用来象征圣洁,而在我们国家却经常和死亡相联系起来。由此可见,不同文化背景下,所赋予色彩的含义是远远超出了其自然属性的。将具有相生意义的色彩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将使设计更能体现出其更强的归属感和识别性。

四、结语

现代城市设计中,最关键问题是如何与地域文化完美的结合,而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结合也是建筑设计的必经之路。文化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也必然是中国建筑师的努力方向,因此,尽早的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时代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作品,才能够将城市建筑的现念完美的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篇11

2.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缺乏

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在起始阶段需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形成信息化的管理环境,然而许多大学却过分地强调科研建设等方面,且科研方面的经费比重偏高。而在基础设施方面均使用一些严重老化或濒临淘汰的设备,严重阻碍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档案管理的相互协调发展,进而使得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能得到实质性进展。

3.建设制度规范化不足

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大多来源于学校各个学院和管理部门,然而当前各部门的档案管理缺乏规范化,没有一套完整且适用于信息化发展的采集、整理、储存及借阅制度。此外,学校收集档案的过程也缺乏系统性,没有实现较高水平的现代数字化管理,因而无法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导致最终严重影响学校档案管理的成效。

4.建设标准化薄弱

由于学校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态度不够端正,致使管理工作分散性和随意性明显,严重缺乏必要的统筹性和协调性,造成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下降,从而阻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步伐。此外,档案管理信息化人员素质的低下以及技术保障的缺乏,同样是广播电视大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广播电视大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思想决定行为,广播电视大学需正确认识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积极投身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一方面,广播电视大学的领导应转变其传统观念,高度重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将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管理工作与学校的科研、教学工作一同纳入学校的未来建设发展规划中,且应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广播电视大学的领导应该认真听取相关工作人员对当前的工作汇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物力、人力的投入,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适应现代信息化发展需求的同时,为档案管理者营造融洽的工作氛围。而档案管理者不仅需做好本职工作,而且还应加大关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可号召师生共同加入建设队伍,并向其详细讲解档案及相关法规,从而提高师生对档案的认知度,使其充分意识到档案的重要性[1]。

2.切实加大资金投入

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技术设备是最重要的基础因素。首先,广播电视大学需投入一定的资金以配备性能良好、质量可靠的硬件设施,从而防止受到辐射、电磁干扰等影响;其次,还可设计开发或者采购通用型的档案管理软件,使办公自动化的系统与档案信息化建设融会贯通;最后,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管理者还应加强安全警惕,严格按照《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采用防火墙、身份认证、数据备份等安全措施进行防护,时刻做好防范黑客攻击的杀毒防毒工作,以确保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从而维护档案安全[2]。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在硬件保护工作和数据备份的工作方面加大力度,以便发生故障时可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与恢复工作。但是在资金的使用方面需科学规划,学校可将科研、教学等信息化建设与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种集成综合优势,使有限资金发挥更大效用,进而实现学校的全方面建设与档案信息化建设共同进步与发展。

3.规范档案管理制度

首先,学校需科学制定统一标准,使档案信息化建设有据可循和有序发展;其次,有效构建广播大学档案信息体系,使档案更加完整有序,而且更方便进行查阅工作;最后是改变“轻利用,重保存”的传统思想观念,通过实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将档案信息服务不断延伸至知识服务及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这不仅给学生和学校的教职员工提供档案利用的服务,而且通过档案信息化建设平台为社会各个方面提供具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服务,使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信息管理可和社会的各个部门及各个方面间形成档案信息资源共同分享的开放局面。

4.建立规范标准体系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学校应全面推进标准规范化的制定与执行,加强相关的法制法规建设,从而实现档案信息可资源共享的目标。就广播电视大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标准建设而言,需从内部协调与宏观调控两大方面着手。内部协调针对的是广播电视大学本身,对学校自身而言,档案管理部门需积极配合并参与电子校务建设,且在整个建设过程中进行有效协调档案管理信息化与电子校务间的关系,使其不冲突且可有效衔接,这不仅很大程度地减少了收集电子档案信息的繁杂程序,而且可通过网络共享这一有利平台为学校其他部门提供高效服务。宏观调控则是在现有规范和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标准体系建设,同时加强对各大院校的指导与监督,从而确保其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利进行。与此同时,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已越来越多采用光盘或磁盘将文件资料进行归档,传统的分类方法、档案整理及记录标准均无法完全适应,因此这就更加需要广播电视大学根据新的标准制定出系统的规范化体系,并切实推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篇12

1.3建立病人评价和职工评价系统建立病人评价和职工评价系统,不断丰富考评内容。每季度向病人及其家属发放医务人员满意度测评表,听取门诊和出院病人以及社会人员对医务人员的反映;每季度向临床、医技、护理、药剂科室等员工发放行政后勤科室人员满意度测评表,听取他们对行政后勤科室人员的反映,将测评结果纳入医德考评系统,让更多的人来参与医德档案。以此扩大医德档案在医院职工的认知度,促进医院对“医德档案”的重视。

1.4加强信息的安全与稳定电子医德档案的存贮内容具有不稳定性,存储介质易受磁场、温度、湿度、细菌等因素影响,电子档案本身还易受到计算机病毒、电脑黑客的破坏,必须配备具有较高安全性的电脑设备。要保持良好的温度和湿度,并能满足防尘、防虫、避光以及防机械磨损和强烈震动等条件。要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系统,确保关键信息能在计算机和网络发生灾难性故障后得以恢复。积极采用密匙管理等先进技术手段,保证电子档案管理网络的正常运行。

1.5扩大医德档案公开范围扩大电子医德档案公开范围,将医德考评成绩位于前10名和后10名的人员名单在医院通过院务公开栏和电子查询系统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促进医德档案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使医德档案真正反映医德、监督医德,最终推动改善和提高医德。

1.6充分运用电子医德考评结果医院纪检监察室要以电子档案记录为依据,年终进行医德医风综合评价。医德考评结果应在医院范围内进行公示,并明确奖惩标准,将医德医风考评得分与个人的工作绩效、年终奖励、评先选优、提拨晋升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发挥医德考评档案的杠杆作用。晋职晋级、岗位聘用、评先评优的人选和任职年度考核为“优秀”等次的人员,必须在医德考评等次为“优秀”的人员中产生。医德考评等次确定为一般的人员,当年不得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德考评等次确定为较差的人员,其任职年度考核等次直接确定为不合格,当年不得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晋升薪级工资。医院要对医德考评“较差”等次的人员进行批评教育;有行政职务的医务人员,按干部管理权限,报请上级部门免除其行政职务。

篇13

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