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人文素养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

篇1

1.2定期举办培训,促进老师人文素养及人文精神的提升

老师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首要因素,亦属于教育活动得以有序实施的重心。老师人文教育素养的高低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为了有效地提升老师的人文素养,各高职院校理应自如下几方面着手:其一,定期举办与人文素养相关的培训,增强老师们对人文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其二,将与人文素养有关的内容归入老师继续教育范围内,自制度层面对老师的人文素养教育实施规范;其三,增设与老师人文教育素养相关的考试,对老师实施考核。对于人文素养考核成绩优秀的老师,学校可为其提供职称评定及综合评估方面的便利。

2促进学生人文教育素养提升的对策

2.1重新确定培育目标,明确人文素养教育在教学中的位置

就教育界来说,培育什么样的人才始终是教育的重心问题。长时间以来,中国高职教育始终过分重视升学率及就业率的提升,却忽略了教育所具有的隐。就学生的综合发展及社会需求而言,教育的实质更多的展现于其隐上。教学隐即借助对学生耳濡目染的教育,以推动其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各高职院校理应重新确定自身培育目标,将人文素养教学置于职业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明确人文素养培育于教学中的位置,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2创建一整套健全的人文素养教学体系

众所周知,中国高职院校所选用的人才培育模式一直以来是以就业为核心的,而在此种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学生,其可持续发展水平必须会受到很大程序的制约。为了让学生跳出此种禁锢,各高职院校理应以自身人才培育目标及人文素养教育意义为立足点,创建一整套健全的人文素养教学体制。与此同时,各高职院校在创设与人文素养教学相关的课程时亦必须以自身实际为出发点,增设一系列与本校老师及学生实际相符的人文素养课程,以有效地确保人文素养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及全面性。

2.3创建完善的人文课程考核及评估体系

鉴于考核体系的科学与否对于人文素养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为了自本质层面推动人文素养教育的前进,各高职院校理应创建一整套完善的人文课程考核及评估体系。因为出色的人文课程考核体系不但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的提升,亦能够较好地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且于实际生活中得到展现。所以,学校所创建的人文课程考核体系绝对不可以仅停留于考查学生人文知识掌握程度层面,亦应将其日常行为等归入考核体系里。

篇2

2.加大人文素养教育学习与培训,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学科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教师是人文素养教育的第一要素,是教育活动的关键和主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只有提高教师的人文精神,才能将这一精神传递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一方面应将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相关内容纳入他们继续教育的范畴,从制度上给予规范和保障,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学习和考核,并与教师考评与职称评定挂钩,从而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展人文社科类讲座、培训、研讨会等,定期对教师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3.教师人文素养的自我提升。

教师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一言一行,都会体现出他的人文素养,教师对学生有示范榜样的作用,学生往往对老师怀有敬畏和崇拜之心,生活中有意无意会模仿老师,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但是,人文素养的养成并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本人自发、主动地去培养,需要将人文知识内化为潜在意识,外化为外在行为。第一,重视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学会学习,善于读书,研修人文经典,掌握必要的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美学和伦理学等人文知识,提高文化底蕴,并在不断开展的素质教育实践中,潜心钻研,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第二,教学上,以培养学生德智体和知情意的共生共长为目标,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及健全的人格,教学内容上要基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

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只有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管理下才能得到更深入的发展,才能培养适合时展、合乎社会要求的学生。

1.重建教育理念,明确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确立人文素养教育的地位。

培养怎样的人是教育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过分追求升学率、就业率,在职业院校中体现为通过职业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一项技能,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一直忽视教育的隐。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要求来看,教育的本质更多的应是其隐,通过对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教育来实现其全面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应该纠正长期以来的只培养某一方面专长的培养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知人文素养,既具人文素养又有科学精神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使受教育者成为名副其实的全面发展的人。明确了职业院校教育的目标,从而要确立人文素养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人文素养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有效开展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实质性步骤。同时,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也是改革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重要探索和重要思索。重建教育理念,明确职业院校培养目标,树立人文素养教育的地位,这是改变教育现状的第一步,只有先从思想上重视,才能最终落实到行动上。

2.构建和完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长期以来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限制,应该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人文素养教育的价值出发,构建和完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设置应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既要保障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又要考虑开课教师和学生的现状,同时还要兼顾特色院校和不同专业的特殊性及现实可操作性。职业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宜从显性和隐性课程这两个方面入手,其中显性课程主要包括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社会科学与人文知识讲座这四大块课程,而隐性课程是那些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主要涉及校园文化建设和一些课余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不是只设置就可以,还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学科的比重、实施经典阅读、开展网络课程等方式来深化人文素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指校园物质文化(生产设备、校园环境、标志性建筑、雕塑等)、行为文化(校风、教风、班风)、制度文化(教学、科研等管理制度)、精神文化(学校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共同价值观、办学风格等)。课余活动主要是有特色的校园社团活动、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等。职业院校应该同时构建和完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体系,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篇3

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基本知识理论,培养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要深度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已有的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丰富学生的人文思想。文学都是人学,它对人的影响极为深远,文学作品不仅描绘了社会现象、人类生活,更是通过具体环境展现了人的精神、价值、尊严及生命的终极意义。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有助于教师实施人文教育。学前儿童文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深受学生喜爱。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能只停留在情节上,还应引导学生了解和感知作品有的稚拙、本真与快乐,才能更好地塑造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情怀,充分发挥教材的审美、认知和教化功能。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蕴藏在作品中的优秀形象和美好情感,搭建起文学作品与学生心灵间的桥梁,让学生在充满童真、梦幻及真、善、美的文学艺术世界里感知至纯、至美、至真,净化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热爱、关心幼儿,为他们未来从事幼儿教育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儿童文学作品充满情趣,尤其是经典的儿童文学更有着丰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阅读和赏鉴儿童文学,能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思想,塑造出和谐、平静、健康的人格,引领他们在向善的空间里不断提升自己。

篇4

(一)语文教学是进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立志做新时期的建设者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学除了要全面进行语文基础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外,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征和本质,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呢?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课文内容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有陶冶人的情操的,有启迪人的心志的,有反映人物的优秀品质的,有写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的教育,也就是要把一定的观念、思想和感情灌输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文道统一的教育。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对于中外文化遗产,拿什么?怎样拿?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怎样对待文化遗产?教师在讲解时态度要明朗,观点要正确。在人文素养渗透时要让学生懂得“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人才能担当起破旧创新的艰巨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要教育学生仍不能忽视吸取古今中外科学文化艺术和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经济行政管理经验和方法,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要按自己民族的需要去吸取、去发展、去创新。要让现代青年学生深深懂得无产阶级“拿来主义”的方针: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长处都要学,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不能学。

篇5

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以及其内在品质所体现出来的修养和气质,如价值观念、思想品位、道德品格、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态度、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个性品质。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语文教育过多地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教师忙着讲解知识点,指挥“题海”作战,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课堂充斥着单调枯燥和乏味,学生失去了兴趣激情和灵性,忘记了自己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极为必要的。

一、注重初中语文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

由于初中生的阅历不足,因此,学生自主感悟教材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思想以及情感的深入能力严重不足,都需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因此,学生对人文素养的理解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自身人文素养水平。教师需要充分提升自身文化素养,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息,构建合格的自身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中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人格修养对学生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是教师进行思想教学的情感基础、心理基础。教师只有具备身后的人格修养,才能引起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崇拜感,不断地向教师学习,模仿教师,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因此教师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以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感染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成长。传统教育中,教师大多隐藏自身的情感素养,忽略了对自身情感素养的发掘,使得大多数教师缺乏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能力,教学课堂中过于沉静,因此,教师需要提升和挖掘自身情感素养,善于将枯燥的文字赋予生命力,渲染丰富的情感环境,引领学生融入到学习的热情中,丰富学生的情感内涵。

二、注重教材人文意蕴的深度挖掘

语文教材中节选的作品都富含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底蕴,具有很强的思想意义、时代意义、人文意义、教育意义。比如《史记》古典经籍中体现出来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礼待人,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体现出的爱国气节,《谈骨气》中展现的高尚人格气节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品、“中国精神”的精髓。都德《最后一课》、契诃夫《变色龙》等外国文化精品中展现的外国民族风情,尚美崇善,鄙丑嫉恶的文学艺术,都能很好地开拓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良好的人格情操,秉承优良的传统美德。因此,教师应对教材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精神的塑造。比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时,感悟人生路途上应如何面对困难,引导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挑战困难,解决困难。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体验教学资源,通过情感体验,丰富学生内心的人文情感因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美好健康的心灵,完善学生优良的人性。

三、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应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挖掘语文的文学美感染学生的精神世界,关心每一个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人文素养环境,熏陶学生的品德。

篇6

这是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培养的关键。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魂魄,中国古代文学披露的是华夏民族的精气神、炎黄子孙的奋斗史、华夏江山的正气歌,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财富。古代文学教学内容要彰显人文素质的精华。既要固守文化传承,使古代文学的精华得以继承和发扬,培养深厚的人文底蕴,还要强化古代文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古代文人提出众多创新思想:“守旧无功”“质疑问难”“濯去旧见以来新意”“不泥古”等。古代文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精神上的根基和文化价值取向,古代文学把创新作为新型人文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与时俱进。更要关注情商教育,培养现代人文精神。提升思想境界,发展健康个性,塑造健全人格,使之成为学生面对社会压力、人生挫折的动力源泉。

三、建设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导,师者深厚的人文素质储备,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师者应具有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融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审美、天文、地理等各领域为一炉,以敏锐深邃的时代感受,形成对生命、对生活、对社会的独特体悟。教师的人文素养,便是教之内功、师之根本。师资队伍建设,要注意师资来源,应尽量从本校现有的授课教师中挑选,个别的可外聘;师资培训,可采取校内、校外两种方式。从事必修课和专业课讲授的教师可参加校外举办的高级培训班或培训中心的学习。一般的授课教师要参加校内普通培训班的学习,以了解人文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等知识,提高全体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教育水平。

四、营造文化氛围

重视社会实践环节,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空间。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开展多元文化活动,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塑造,个性得到发展,精神得到升华。如请专家学者作系列人文讲座或学术报告,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以校报、校园网和广播站为载体,开设人文教育专栏,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空间;建立人文社团,如新闻、文学、楹联、艺术等协会或社团;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包括开展古典名著读书报告会、经典诵读和演讲比赛等活动。老师还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间来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学生从中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美化心灵、娱乐身心,是培养学生人文底蕴、塑造学生人文情怀的有效途径。

篇7

(一)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不足

现阶段,我国在设计高校课程体系时,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不足,此现象在学分和课程设计方面体现出来。部分高校没有制定具体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将其与人文素质的课程进行调剂与补充,与专业课的重视程度差距较大,使其逐步边缘化。在课程和师资配置方面的投入不足,没有完善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具有明显的教学随意性;部分高校尽管开设人文教育课程,但缺乏完善的整体规划、培训方式和培训目标,没有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学生只是被动、机械的学习,没有达到教学效果。面对上述问题,高校要研究出推动学生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和新措施。

(二)校园文化没有结合人文素质教育

就当代大学生来说,多层次、多种类的校园文化实践与课程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其延伸了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网络化时代,大学生很多的课余时间用于上网,部分学生甚至沉溺到网络,但很多人没有利用网络来阅读经典文学名著。在此背景和环境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是特别必要的。就现在出现于校园文化中的问题,很多高校没有进行整体和特色设计,部分高校片面的理解校园文化建设,认为开展活动、增强人文景观就足够了,造成特别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大学生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主力军,要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体现出他们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二、高校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作用

(一)文学艺术对于透视心灵的作用

优秀的文学作品,尽管属于虚构的“真实”,但此“真实”是浓缩和提练历史与生活,所以体现出传神凝练、形象生动的特点,可以更加深入地触动人们的灵魂,更加广泛地传递真理,使其更加具有哲学的意味。高校大学生既要拥有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文明修养,也要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康德所指出“能够征服精神的两种事物,人们越是深入的思索,越感觉敬畏和赞叹,此事物是心灵的法则与头上的星空。”而现阶段此方面却让人担忧不已。当道德准绳和心灵法则被忽略时,人文素质培养就是一纸空谈。因此,文学艺术在透视心灵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文学教育对于传承文化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出较强的审美性质,以有趣生动的形象培养学生,是进行人文精神和先进文化教育的好方式。文学艺术因为其形象更生动、直观,在潜移默化中体现出教育的作用。通过审美和艺术修养,转化世俗、引导人们,建立起人人都尊重人性、崇尚文明的社会。文化修养高的人,是知书达理、善于审美、超越世俗功利的人。而目前,传统的流失直接造精神的匮乏。文学作品是弥补缺失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运用其生动的形象揭示真理、抒感、再现生活,让人们在文字中体验并提高审美,体现出文学所具有的审美教育作用。

三、高校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途径

(一)设置课程

人文素质教育以课堂教育为重点,科学的安排课程是提高课堂教育水平的关健。借助有趣生动的形象培养学生,是推广人文精神和科学文化的优秀方式。文人素质教学中以通识教学为重要载体,兼顾专业方向课、专业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在通识教育中开设选修课和必修课,让大学生在课程选择方面不但能体现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与必须性,也要拥有灵活性与机动性。既要在艺术类、语文课上提高人文教育理念,也要增加古代汉语、修养与文化、中国文化史、西方文学、经典著作、经典文献等课程。设置课程要以实际为切入点,以学生专业为核心,根据高校的特点及具体情况,明确课程学习的时间与学习种类,让专业课和文化素质课形成互补与互动。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要选择不同的形式,如情境教学等,围绕着学生开展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在互动中让师生产生共鸣,进而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实践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提高学生文人素质的重要方式。优秀的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周围的环境使其拥有生动的思想,是资源丰富的宝库,教师要成为营造教育环境的人。”高校文化环境能够对学生造成影响,学校管理者与教师都要建立起与时代同步、以人为本,具有优雅格调的文化环境,逐步增强学生审美情趣。借助诗社、文学社等活动以及进行征文比赛、人文讲坛等多样化活动,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高社团活动的思想性与人文性。在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方式通常具有更加鲜明、持久的作用。在建设校园文化时,能够强化教育目的、突出校园氛围,建立校园文化对于塑造性情、培育情怀、陶冶情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推动高校人文教育和文学教育的融合,建立起素质教育的科学理念,是妥善解决大学生缺少人文素养的重要方式。本文提出文学教育在透视心灵、传承文化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但目前高校在人文素质培养中存在一定问题,需要通过科学设置课程、重视实践活动等策略来解决问题,完善人文素质教育。高校要逐步树立起综合素质教育的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品位,将他们培养成为有境界、有道德、有志向、有理想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1.2学生人文素质不足

人文教育集中体现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上,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通常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完成,包括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利用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借助于优秀文化元素的感染以及相关的人生历练的等锻炼。实际上在现代社会的职业发展中,职业道德素质的地位要比业务素质更高,因此,作为职业道德素质的核心组成之一的人文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中对于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教育没有足够重视,导致学生在学习效率、交流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都缺乏必要的基础。高职学生这方面的人文素质特别是人文精神的不足集中反映为:首先是日常读书不够,写作能力受到明显的制约,难以符合企业提出的就业要求;其次在文学欣赏方面存在明显的低俗化问题,主要是因为人文教育的缺失;再者学生进入社会后,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偏弱,不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至于在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时难以适应和融入。

2.高职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因为高职院校以往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思路是导致人文教育受到限制的重要原因,所以高职语文教学就一定要从过去旧有的教学模式中突围出来,紧密联系高职教育当前的实际状况,科学定位高职语文教学的合理路径。

2.1语文教学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是处于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活动,不过语文包含的人文底蕴非常深厚,这种基本属性赋予了语文教学有着非常明显的人文教育基本功能。因此,在高职教育中,一定要重视和发挥语文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凸显自身的工具性的同时,落实内在的人文性,为学生增加阅历、实现文化积淀提供重要助力,使得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推动学生能够利用优秀的文明气质实现人格的健全和发展,以及通过文化传统的传承实现自身品格的优化,最终帮助学生拥有争取更多幸福(尤其是精神层面的幸福)的人文素质。利用能够落实人文教育理念的语文教学,首先能够引导学生在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上不断提升,帮助他们形成爱国思想,从而能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和民族精神的过程中成才;同时,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民族文化知识,使得学生在民族文化方面的认识拥有牢固的基础。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内在的人文精神,促使学生拥有和更加坚守民族立场,能够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合格主体,并且在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接受和传承上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优秀的建设者。

2.2深化语文人文精神传递功能,落实人文素养教育目标

语文教学中的内容都是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内涵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有着非常深厚的艺术魅力,能够提供特色审美感召力,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修养、健全心智,能够实现综合性的教育成效,是保证大学生增进人文素质和全面继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教学活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伦理观、对高尚人格的推崇、诚信、和谐等宝贵思想,尤其是对民本理念、爱国思想以及创新精神的弘扬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人文塑造作用。语文教学中包含的中华文明中标志性的名家文学作品,集中体现了优秀文学的基本属性,能够对阅读者和学习者产生非常重要的心灵影响力,可以帮助人们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因此,语文教育实际上可以看做是阐释人文思想的一门重要教育课程,能够完成非常明显的人文精神教育成效。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讲解,督促学生利用阅读、欣赏和批评等参与式的学习方式,强化文学审美能力的教学过程,能够促进学生构建自身的人文基础,更加清晰地理解和掌握人文精神的系统性概念和意义。在当前的高职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有效体现这种人文精神的传递功能,立足于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用合适的教学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从而将文学作品内在的强大感染力转化为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重要营养元素,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进程里获得自强不息和改革创新的可贵品质。

2.3发掘“文学作品”价值,培育学生的先进精神和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中华民族共同语,是社会成员和他人有效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智、德、美等各方面教育的综合性基础,对于民族精神来说有着重要的载体作用,融入了大量的人文精神,也能够有效反映时代特征。所以语文教育应当能够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延续和丰富民族精神,承担起不断积淀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历史重任,进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构建基点和支撑。从文化传统这个角度来看,语文教学所要传授的人文基础理论,是民族精神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能够有效描述和反映民族信仰、理性、情感,并且主要是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完成形象的描述和传递。考虑到我国传统文化在长期发展中已经形成的博大精深的积淀,在高职语文教学领域,一定要立足于“文学作品”,将人文基础理论更加准确而高效地传递给学生们,使得他们对作品中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和思想更好地理解,在思想和精神层面上得到正面熏陶,从而在精神境界和人文素养上达到更高水平。此外,应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各自的兴趣和发展要求,借助于教师提供的阅读内容进行阅读和思考,在全面完成选修以及深入阅读任务的基础上,实现人文科学各分支学科学习能力提升的目标,有效推进高职学生在知识结构性缺陷方面的弥补和改善。

篇9

1.深入挖掘小学语文课本内部的人文素养知识,提升教学过程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我国拥有着非常优秀的历史,很多经典的故事都已化作各种名篇表述到小学语文课程当中,其中包含有非常浓郁的历史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这就给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了非常优秀的平台。例如,在进行小学课本内部优秀诗文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逐步实现小学生诗文的朗读背诵,这对于提升小学生整体的人文素养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小学课本中的相关诗文,特别是其中比较优秀的诗文,其传送到现在并且印刷到小学语文课本当中,说明其为我国优秀文化文明的代表,是非常经典的,其中包含的韵律、节奏以及相关精美的词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给小学生非常好的人文素养美感。例如,在对《百家姓》这节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能够亲身地体会到我国优秀的文化积淀以及我国优秀的历史,长期下去,小学的整体人文素养必然会提升很大一个台阶,其在今后的与人交流中必然文如泉涌,展现出现非常高的人文素养水平。

2.增强小学语文实践工作,提升小学生整体的人文素养水平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定的早间语文朗诵活动,如果条件容许,可以亲自领读或者让朗诵技巧比较好的学生进行领读,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能够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能够起到提升小学生朗读水平的作用。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或者年级内部开展一定范围的小学语文比赛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起到激励小学生自主学习、不断自我探索的作用。可以首先在每个班级内部开展小学语文书画比赛、故事讲演比赛及作文大赛等,这对于营造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让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相关知识的过程当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同时,在组织相关活动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请一些较为著名的人士到活动的现场进行现场的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讲座等,并对学习相关的参赛作品进行全面的评析,不断提升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环境的整体质量。

3.情感熏陶,迁移人文素养

作者在文章内部想要表达的人文素养,往往隐含较深,需要小学生不断探索才能真正理解到内部隐藏的相关人文素养知识。因此,在进行相关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实现对于文章内部人文素养的全面挖掘,并给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全面的利用好情感教学的方式,以情施教,将情感教学全面的深入到小学生人文素养教学过程当中,同时启发学生对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进行必要的迁移,并以之感染学生,达到学文、悟道的总体目的,才能从根本上起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篇10

传统的高职语文教学虽然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高技能的人才,但是由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的缺失,使得我国的关键领域出现思想道德修养较差的人才,将我国的重要机密泄露给其他国家来获取非法利益,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给我国的安全与稳定造成巨大的威胁,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能够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忠实的建设者,以此来确保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

3.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们在文学的熏陶和影响下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并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作品赏析的能力。其中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充分了解文学作品中作者想要弘扬的伟大精神,以此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与传统的教育工作不同,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还能够为学生提供较为生动真实的故事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生命感悟,进而实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4.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4.1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众多的高职院校中,虽然增设了高职语文课程,但是部分学校为了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并没有聘用专门的素质教育工作者来完成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工作,大多数学生在学习高职语文的时候将其视为消遣课,学生不能通过高职语文课程的学习来深入了解本专业的知识,这时高职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大好光阴,还无法为国家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

4.2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过于模糊。通常情况下,人们将高职语文课程视为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然而一些高校为了将学生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建设人才,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们传授与专业有关的知识,有的高校则单纯地向学生们传授艺术作品的赏析方法,这些高职语文教学的目的都与素质教育的目的存在天壤之别,因而使得我国的人才无法拥有较高的全面素质的能力。

4.3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所使用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过于陈旧。大多数高职教师在教学中都认为,只要将考试大纲范围内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就完成了高职语文教学的目的,此种方法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人向学生讲解枯燥乏味的内容,并且没有与讲台下的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完成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工作了。

5.高职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方法

5.1提高国家有关部门对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在近几年的会议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进行了讨论和更改,但是并没有强有力的手段来确保素质教育的实施,因而导致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无法完素质的培养工作,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必须要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鼓励督促高职院校积极开展素质教育。

5.2高职语文教师要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当国家有关部门督促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之后,高职院校就要让高职语文教师树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教学目标,让高职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能向学生传授艺术作品的相关知识,还能让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从而为国家提供所需的人才,实现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5.3逐渐转变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观念,丰富教学方法。高职语文教师树立明确的目标之后,还要转变教学观念,并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这就意味着高职语文教师不仅要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视为己任,还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翁,从而完成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

篇11

3.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一节读、说结合的课型,教学内容由Reading和Speaking构成。Reading部分是本单元第一部分阅读课文的延续,讲述了李尔王在大女儿Goneril那里所受到的冷遇。材料中运用了一些表达感情的语言技巧,是训练学生体会文字后面的含义的好范本。Speaking部分,学生能利用阅读输入时获取的语言知识和信息,更深入地进行批判性阅读,分析人物台词、性格特征及情感变化,同时通过任务的设置,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教学目标分析。本课结束时,学生将能够:了解文本的中心大意;体会如何通过语音和语调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悲伤、失望、愤怒、友好等情绪;通过文字分析人物的情感变化,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再次思考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5.教学过程。步骤一:Warmingup(10min).①Watchavideoabouttheformerpartsoftheplay.②Asksomestudentstosaysomethingaboutthecharactersintheplay.【设计意图】安排学生带着分析人物性格的任务观看电影片段,一是为了提高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片段。同时,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让学生关注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说话语气,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背景知识,为学生搭建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桥梁。步骤二:Reading(18min).①Studentstoglancethroughtheopeningtofindoutwherethecharactersare.②Studentstosummarizewhateachcharacterhasbeendoing.③Studentstoanalyzethecharacteristicofthethreepeopleinthetext.Studentstoworkinpairsandtrytousesomeadj.todescribethethreeper-sonsinthetext.Whendescribingthepersons,theyneedtofindoutthesupportingsentencesinthetext.④Questions:WhydoyouthinkthatGonerilissocoldtoherfather?⑤Studentstowriteoutthesummaryofthetext.Remindthemtonoticesomekeysinthetext.⑥Listentothetapeandtrytoimitatethetoneofeachpersontoexpressfeelings.【设计意图】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扫读初步了解文中有几个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关注情节发展的几个关键点了解人物动态,总结课文中心思想。然后教师让学生画出文中的一些关键句,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性格,了解文字和语言背后的涵义。最后通过让学生写下一些关键词,总结文章的中心大意。为了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语音语调表达各种情感,教师还安排让学生听录音,进一步体验人物的性格特征。本步骤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学会分析人物性格和特征,充分理解事件发展过程。步骤三:Speaking(16min).Studentstoworkingroupsoffouranddiscuss:howshallwerespectourparents.Trytousethewordsandexpressionsinthetext.Wordbank:disrespectful,complain,abandon,rudely,behavecoldly,haveenoughofsb.be-haviour,behaveproperly,staywhereI’mnotwel-come.【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文中李尔王三个女儿对待他的态度以及最终结果,分组讨论,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尊重和爱戴父母,最后引导学生意识到: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年代,哪个文化背景,孝敬父母这一传统美德都是每个社会人应该拥有的。在进行价值观渗透的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运用文本提供的语言素材,将所学语言运用到实践中。步骤四:Sumupandhomework(1min).①Retellthestorywiththekeywords.②Groupworktoactouttheplayandpreparetopresenttheminthenextclass.【设计意图】家庭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复写故事内容以检验学生巩固语言运用和剧本理解情况;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语运用能力和其他综合素质,教师安排让学生自主合作,将课文内容进行编写并在下节课中进行展示,作为课堂到课外的延伸。

二、高中英语戏剧教学建议

1.理解人物,拓宽视野。特殊的英语题材,特殊的环境设置,必然会造就出不同的语言效果。戏剧教学绝不同于其他体裁的英语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仔细体会那些来源于日常用语且又高于日常用语的台词,以充分理解人物的性格,并且拓宽学生的视野,这也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篇12

一、德:善良、公正、责任感

语文教师的“德”,是其在履行教育教学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这种品质,既包括能使教师充分实现其教育潜能的道德力量,也包括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所形成的内在的运用自如的行为准则。

师德包括许多方面,善良、公正与责任感是语文教师师德的核心构成要素。

(一)善良

教师的善良表现为对其教育对象的关心和爱。

语文教师的善良是职业角色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师在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班级的领导者、纪律的维护者等角色的同时,往往还扮演着家长人的角色。因此,学生自然希望其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平易近人等特征,而这些特征都是以善良为核心的。

语文教师的善良是其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教师不能给学生以善良的印象,那么即使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也很难真正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赖。在课堂教学中,看到学生脸上流露出痛苦的表情,一个对此视而不见继续讲课的教师,同一个及时利用教学间隙关切地询问学生状况的教师,两人在业务能力上也许不相上下,但是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却很明显有高下之分。可以说,以善良为核心要素的教师人格,是其事业成功的基石。

(二)公正

公正指的是教师面对学生公平正直,没有偏私。

在课堂提问时,有些教师往往习惯于提问自己喜欢的一部分学生,对其他学生则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在处理学生冲突时,有的教师先入为主,偏袒自己喜欢的学生,不能一碗水端平。这些,都有违公正原则。当然,要求教师做到绝对的公正,有些强人所难。教师的个性特征,学生的不同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教师的判断;而且,对基础、能力、性格各不相同的学生,用一个尺度进行衡量和评价,也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但在教学实践中,尽量做到不偏不倚,不因学生的成绩、个性、性别乃至相貌而对学生产生好恶之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公平正直是教师以身作则的前提。

(三)责任感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师以这一理念为出发点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就是一种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责任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赢得学生信赖的品德基础。一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他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对学生发展的关注,对教学活动本身的热爱。他不会把自己的教室外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他会精神饱满地面对自己的学生,面对每一堂课。这种种表现会在学生心中形成强烈的印象,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情:真情、热情、激情

语文教材本身包含许多情深意长的古今佳作,语文教学活动更是情感与情感交流、心灵与心灵对话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因素在其人文素养构成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真情

真情意味着坦诚,真情意味着情感的真挚。语文教师在课堂内外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其行为来不得半点虚假。

真情既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中,又体现为真诚坦率的教学个性。一位年轻教师在执教《我与地坛》一文时,含着眼泪向学生讲述了父亲去世时自己不在身边的那种痛悔之情。教师对个人经历的真诚讲述,成了这节课珍贵的教学资源,在场的学生与听课教师都流下了热泪。可以说,教师真情的投入,是语文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二)热情

教师胸中要有一团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朝气蓬勃,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只有燃烧自己才能在学生心中点燃理想之火,塑造优美心灵。

一个对工作充满热情的语文教师,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投入地分析教材,研究教法,会在课堂教学中饱含热情地面对自己的教学任务,会在课后及时总结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

一个对学生充满热情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会对学生投以鼓励与关切的目光;在交流时会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诉说;在作业批改中,会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写下热情洋溢的评语。

(三)激情

所谓激情,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师要把每节课上得慷慨激昂,激情更多的时候体现为教师对教材情感的深刻把握与完美传达,体现在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全身心投入。

《最后一次演讲》中大义凛然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语调深沉的追忆,《与妻书》中刻骨铭心的夫妻之爱,《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女主人公深切的怀念与感激,这些教学内容,没有充沛的情感投入是很难充分展示出来的。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也许不是诗人,但他无疑应该具有诗人的激情。

这种激情,不仅体现在教师饱含深情的范读中,也不仅体现在情感充沛的讲述中,还体现在教师对教学活动本身的热爱。正是由于对自己的职业充满激情,才使得教师不断地探索语文教学艺术的完美境界。

当然,重视激情并不是要教师始终热血沸腾,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处于高度兴奋之中,语文课堂的激情度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随时进行调控,让课堂教学充满理性而不沉闷,富有激情但不失控。如果教师仅仅把追求课堂气氛的火爆作为自己的目标,那就有违教学激情的本义了。

三、识:学识、见识、卓识

这里所说的“识”,是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基本前提。

(一)学识

所谓学识,指的是语文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毋庸讳言,当前许多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未必合理。有人说语文教师应该成为“杂家”,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恰当,其强调教师拓宽知识视野这一点还是相当可取的。语文教学活动本身会涉及到人类文化的许多领域,语文教师的阅读面也应尽可能广泛,文学、历史、哲学、科学、艺术等均应有所涉猎。很多情况下,学生之所以不喜欢语文课,是不喜欢教师那过于狭窄的知识视野。

当然,教师的学识丰富,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知识课,例如把《阿房宫赋》上成建筑史讲座,把《孔雀东南飞》上成古代婚嫁习俗讲座,把《六国论》《过秦论》上成历史研究课,把《米洛斯的维纳斯》上成艺术鉴赏课。这些做法背离了语文教学应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中心任务,有舍本逐末之嫌。更多的时候,教师的知识视野,对其能够驾轻就熟地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学养和背景,并不是用来在课堂上炫耀的资本。

(二)见识

这里的“见识”可以理解为见多识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大量阅读增长见识,通过旅行开阔视野,其实,“处处留心皆学问”,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也会获得与众不同的见识。在《故都的秋》中,许多学生对文中像花又不是花的槐树的“落蕊”不知所云,教师可以在教学时为学生提供实物标本,帮助学生对文意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在执教张中行的《螳螂》一文时,大多数学生对文中提到的“螵蛸”是什么东西不甚了了,教师在组织学生郊游时指给学生看看实物。

(三)卓识

所谓“卓识”,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深刻的与众不同的见解。教师应该是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人,而不是人云亦云、惟“教参”是从的人。

语文教师经常说“我认为”,这远比“教参上认为”来得更有底气。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说:“教师即研究者。”如果教师对自己的所教科目产生了浓厚的研究欲望,就会不断形成属于自己的研究心得,而不是对“教参”观点亦步亦趋。教师对教材选文优劣的评价,对教材注解的质疑,对所谓“权威观点”的反驳,这些行为本身不仅在于告诉学生一些独立思考所得到的观点,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树立一个敢于质疑、勇于独立思考的榜样。

四、趣:童心、情趣、幽默感

很多时候,语文教师的无“趣”,甚至比他的无知更难以让人接受。因此,我们把童心、情趣、幽默感等因素视为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童心

童心,它未受尘俗沾染,始终保持着对事物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作为成人,教师的心理年龄不可能始终停留在童年阶段,但时常保持一种超越世俗的童心,会让你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发现、不断创造,从而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多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教师如果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不能以孩子的眼光观察世界、感觉世界,就无法真切地体验学生的喜怒哀乐,无法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打成一片。

(二)情趣

教师的情趣表现为教师热爱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一个在生活中充满情趣的语文教师,很容易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找到共同语言。

一个没有情趣的语文教师,如何体会“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那份闲适与怡然自得?如何理解《小橘灯》中的那微弱的光亮闪现的弥足珍贵的童心?如何感受《我的空中楼阁》的作者对远离尘嚣的渴望,对自然的无比热爱?

有一位语文教师,因为学生在愚人节那天跟自己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便把“肇事”学生整整批评了一节课。这样的语文教师能够跟当代中学生形成良好的交流吗?

(三)幽默感

篇13

人民的品格如何获得?学校教育是主要渠道。那么,学校教育之品格获得又通过何种途径实现?当然是各学科课程。其中人文学科对人品格的获得应该承担几乎全部的任务,“因为人文学科的贡献主要在于‘以独特的方式提高人的价值判断意识’,在于‘以一种知识和教育领域所没有的真诚态度’来接纳价值观念。”[1]而科学学科从整体上很少谈论人生的目的、情感、意义等与人的品格紧密相关的东西,因此,以审美为基础的人文学科之艺术学科在其中必应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而音乐学科必定成为人文教育中坚,为国人品格的获得与培养发挥其独特效用。

2. 音乐教师素养构成

音乐教学实施者——音乐教师的素养就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因为首先教师的职业就是以人格再造人格,教师是人的品格的直接影响者、塑造者。正所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其次,因为音乐教师是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直接策划者、实施者、参与者,因此音乐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关乎音乐教育质量好坏。音乐教育的成败关键在音乐教师,音乐教师优劣关键在教师素养。

2.1 音乐专业素养。

音乐专业素养是指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的直接服务于音乐教学的音乐专业技能、理论及音乐文化知识。笔者称之为基础素养。

教师音乐专业素养包含:歌唱教学技能、钢琴弹奏技能、合唱指挥技能、作曲技法技能、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史论类知识。诸多音乐素养体现为音乐教师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能力——音乐听力,即音乐辨别或鉴别能力。这种能力既是音乐教师综合音乐能力的反映,也是具体教学过程所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学生的演奏、演唱,还是为学生进行各种演示,向学生提出要求,做出指导,以及逐渐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声音概念和自学能力,包括音乐欣赏,无一不与音乐听力密切相关。

2.2 艺术知识技能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 。

艺术技能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是音乐教师完成音乐教学应该掌握的除音乐专业素养之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其他学科技能知识等。

新课标提倡学科综合。音乐学科综合课程之“综合”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综合:一是音乐学科与姊妹艺术学科的综合;二是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就是说音乐是其他艺术所必需的,艺术是非艺术学科所必需的。因此我们必须结束音乐教育的“孤立”状态,我们必须建立“大课程”观念,必须把“音乐”放入“整个艺术”中来考虑。

“美国学校艺术教育第一套在政府干预下,包括有四门艺术课程的纲领性文件——《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这样表述:艺术教育是一个有序的包括音乐、视觉艺术、舞蹈、戏剧四门艺术学科的教育”,[2]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艺术教育结构与内容。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素质的复合型,要求音乐教师知识文化的多元性。

除此之外,音乐教师还应具有一些其他学科知识素养。如一定文学知识与良好的文辞能力、基础哲学、美学及历史知识等。

3.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

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是音乐教师完成音乐课程教学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括三方面内容:

3.1 音乐课教学技能。

全面掌握和运用音乐专业知识技能(包括其他艺术知识技能)的能力,简单乐器教学技能,音乐欣赏教学能力,创造性音乐活动教学能力,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创造性音乐活动教学能力尤为重要,因为音乐教育之创造性已经是国际现代音乐教育的集中趋向,也是“新课标”之突出要求。创造性音乐教育重视音乐教育空间的拓展,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机会来指导所有的孩子作曲,因为“作曲是一种音乐思维和认知的真正的基本方式。”[3]

“美国DBME以学科为基础的音乐教育模式,倡导从创作、美学、历史、评论的角度来学习音乐。其中创作包括即兴表演、作曲和表演。”[4]由此可见,音乐教师在创造性音乐教学能力方面至少应具备表演(包括即兴表演)与作曲两项素质。

3.2 一般教育教学技能。

分析教材组织教材的能力,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准确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导学生的能力,现代化教学技能。

3.3 普通教育教学知识。

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教学法与教学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包括学生身心发展、学生个体差异及对学生学习客观正确评价方面的知识。教学法知识包括普通教学法和音乐教学法知识。教学论知识包含教育、教学论、音乐教学论知识等。

4. 治学与研究能力

治学与研究能力内容广泛,包括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自我学习研究能力、经验交流观摩能力以及教师教育合作能力等。教师治学研究能力非常重要,它间接影响音乐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到音乐教师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完善。当前,教师要做研究型教育者,已是中国教育大势之趋,这势必要求教师学习研究能力的提高。所以治学与研究能力是音乐教师必须努力之处。[5]

道德应是外在行为规范与内在意识、品性的统一。因此对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简称师德),我们应注重教师“内化”的道德,而不是客观的规范、原则。我们不能把师德仅仅诉诸于条例与规定,师德的内涵主要包括:

4.1 敬业与奉献。

敬业与奉献是师德之首。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心中有爱。这是因为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活动基础是爱,爱是成功教育的基础。所以爱心是教师敬业奉献精神之基础,是最重要的师德素质之内因。这种爱表现为对教学工作的爱和对教育对象的爱。教师内心的爱外化为爱岗敬业之实际体现,乐教勤业之实践行为。

当代教师真的需要一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追求。再则说,教育本身追根溯源就是无名无利、清白之事。

4.2 修养与言行。

修养与言行是教师“道行”之表现,是教育者知识水准、人格修为、思想水平、文化素养之融合。而如是之修养综合外化为教师言行,教师个人之范行,言行是修养的体现和反映。两者既独立又联系。教师修养与言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而这种影响对学生内心影响更深入、更久远。

总之,师德是教育之车轮,教师之羽翼;师德是教育教学之保障。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教人做好人,教人做好国民,这要靠教师的德行、教师的学识、教师的才能、教师的高尚人品。

5.结语

音乐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理念以及音乐教育教学“学科综合”之思想,要求音乐教师素养多元性。知识技能素养涵盖音乐技能知识、艺术与其他学科技能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技能及治学与研究能力;师德素养包括敬业与奉献、修养与言行两方面。这些技术与非技术因素对音乐教师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音乐教学首先与音乐教师专业水平紧密联系,但教育质量好坏最终决定于师德水准高低。做一名音乐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同时做一名音乐教师又是非常荣尚的。

注释 :

① 列维·史密斯著,王柯平译.艺术教育(冒号):批评的必要性.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0.第247页.

②③④戴定澄著.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⑤赵宏义,于秀华著.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