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质量管理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质量管理学论文

篇1

大众化高等教育给地方高等院校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但同时也使得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如:教学质量保障主体单一,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不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等,这些问题最终可归结为缺乏科学的质量观,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管理改革滞后…。地方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稳脚跟,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更加注重内涵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是地方高等院校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教育生态学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教育生态是指教育应按生态学原理,致力于解决教育过程中“本体自然”、“体外自然”以及两者之间的矛盾,并通过两者的调适和超越,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和良性循环,从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现代生态哲学的广泛影响,必将导致大学教育的思想变革。教育生态化是以生态学的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形成的一种教育新理念,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系统自身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J。早在1966年,英国教育学家阿什比(Ashby,E.)就已经提出“高等教育生态学(ecologyofhighereducation)”概念,他运用生物学“遗传”的内涵通过对中世纪大学的世界主义的理想、19世纪欧洲大学的主要区别以及欧洲大学向外早期移植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认为“大学构造必须继续使它们自身适应变化的大学环境”L3J,并得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的著名论断,为高等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校招生规模逐步扩大,使得高等学校存在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师资紧缺,生师比迅速提高;二是教学资源日益紧张,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生均设备值达不到办学要求。这使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负载加大,同时引发与教育质量的冲突。高等教育大幅度超常规的扩展,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还未来得及提供足够的容纳能力,也没有足够的资源从外界输入,使发展规模与系统的生态承载力不协调,最后必然导致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失衡。因此,从生态角度来探讨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成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二、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现状的生态分析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生态学分析,其核心就是着眼于高教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与不断创新。高校管理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通过生态分析可以开拓管理的新空间,挖掘形成新的活力,推动管理选择最适宜本校改革发展的办学思路,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并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使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档次及服务社会的水平不断提高,形成内有凝聚力、外有竞争力、发展有潜力的优势和特色。

(一)生态管理问题分析

生态管理问题分析就是用生态管理方法对地方高校管理现状进行剖析。如:把地方高校质量管理对象模拟为生命体和生态系统,然后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地方高校质量管理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功能结构、动态演进、协同进化等。目前,教学质量标准的单一性与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之间矛盾凸显,表现为人才质量的多样化、异质化需求与人才培养单一化模式之间的冲突与挑战。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还呈现出自身突出特点,重视行政管理而忽视学术管理,全员参与管理的机制不畅、积极性不高,管理的刚性太强、柔性不足,从而导致教师教学自由空间少,教学创新积极性不高,教学任务重,知识更新与科技创新时间不足;学生弹性学习选择范围不大,不利于自主学习与个性发展。而且,教学管理队伍尚存在着数量过于庞大,结构不够合理,总体素质不高等问题。地方高校领导者仅凭个人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管理学校显然已经远远不够,他们在学校的管理和领导方面的“有限能力”和“有限理性”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些问题的出现是机械管理观的体现。生态管理观则强调把高校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科学生态世界观要求进行教学质量管理时,必须树立“大管理”的管理观,彻底抛弃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机械论世界观。就是要抛弃只见个别现象,不见质量管理各个要素之间联系的、僵化的、机械的管理观。现在,以还原分析为根本特征的思维方式已经让位于整体性的生态思维方式。生态方法既给出了从整体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新模式,从而实现从机械论的还原性世界现向有机论的整体性世界现的转变。

(二)生态环境分析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社会生态系统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当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循环断裂时,为了重新建立平衡,一方面,需要引进能量和资源,另一方面,需要进行内部的环境改造和组织变革,以此进行自我调节,建立新的平衡。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地方本科院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规模的快速扩张,造成了优质资源的稀缺,加之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发展历史不长,所处地域、经费来源、生源和就业面向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其师资、教学条件等均呈弱势。主要表现在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需求与国民经济承受能力的冲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输出结构与社会就业岗位和产业结构冲突、高等教育的人才输出流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冲突、高等教育的传统文化观与社会文化观念的更新及文化导向的冲突、高等教育的功利主义与理性精神的冲突等。这些冲突将导致高等教育系统生态平衡的失调。地方高校只有根据社会环境及未来发展趋势及时调节和完善自身内部结构,才可能与社会形成和谐共生关系。

(三)生态发展分析

地方高校作为高教发展的急先锋,其突出表现为教育质量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失衡,表现在有限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学条件与不断发展的办学规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从而教育教学质量问题随着招生数量的膨胀而成为关注的焦点。短时间内,地方高校在规模上急剧发展,教育投人明显不足,可能会使自身的教育系统超越其生态承载力而破坏系统的生态平衡,最终导致教育危机的发生。目前有调查表明,地方高校发展所需的生态承载力已接近甚至部分超出系统生态承载力的阈值,这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地方高校只有在进行校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和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寻找和开拓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新空间,确定高校管理的生存策略和发展策略,使得人一教育一环境这一复合生态系统更加合理、高效地运行。

三、创新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新思维

地方高校立足于自己的生态环境,着眼于生态适应与生态改造,创新管理思维,实现高校管理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和谐共生。

(一)从统一到分类指导,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追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平衡能力主要决定于系统成分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复杂性。因此,多样而异质有利于高教管理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具有发展生机和潜力,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基础。为此,必须抛弃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统一”观念,鼓励分类指导,追求高等教育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在共生与竞争的生态环境中,由重统一管理向重多样化管理转变,在管理中努力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鼓励共生基础上的错位竞争、特色竞争。

(二)从盲从到理性,在开放中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平衡是高教管理生态系统的核心和灵魂。在动态平衡下,该系统内容的整体性以及功能上的整合性,生态环境的层次性、相互影响性要求高等教育教管理必须国际化视野、全球化思维,形成一种开放的、整体的、更具哲学涵盖性的全方位观照,注意分析环境因素的复杂性、矛盾性和不同环境因素的关联性,营造和谐的生态文化,优化资源配置,增强高等教育生存发展与竞争能力,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合而不同,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探寻大学理念,回归大学本然,实现高等教育管理的适应与超越学术和市场力量的上升,形成高等教育管理中政府、市场、学术之问的三角力关系,如何平衡这三种力量,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管理文化是一个重大问题。高校其任务来自社会需求,所需条件与资源来自社会供给,高校管理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要充分在政府行为,以及市场力量的背景下界定和捍卫学术自主,彰显大学内在逻辑,营造一个有利于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

四、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生态方法

(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生态教育环境,这是由高等教育的职能——担负着培养人才、知识创新、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以及人在大学教学管理中的地位决定的。人既是高教管理的主体,也是高教管理的客体,大学教学管理是通过管理人员与教师、学生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进行的。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确立,不仅是观念上的转变与更新,更重要的是贯彻落实在具体管理工作中;高校领导要率先垂范,各级管理人员模范执行,广大教师也要认真履行。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就是要以育人为本,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体现在办学上,就是要以人才为本,坚持学校工作的学术本位,充分发挥教代会、学术委员会等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促使教师在管理他人和接受被管理这二者上实现内化为自主行为的双赢。

在教育这个大的生态系统中,汲取生态学的运行法则,利用有限的资源,协调好内部各方面以及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有序和谐地运转,使各子系统与诸因素互利共生,不仅要有竞争而且要有合作、互相促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教育与经济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目的。

(二)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建立生态价值链

教学管理人员作为管理实践活动中的主体,首先,应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及时收集、加工、处理、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了解一线的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为其作好相应的服务;根据教学管理中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调查、研究并及时处理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其次,要善于利用教育生态学原理指导实践,强调对人的激励和引导来实现管理目标和效果,注重在管理工作中开发教师及学生的聪明才智,实行制度管理与人心管理相结合,谋求量化管理与模糊管理相统一。与此同时,还要在教学管理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教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尽快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之应用到教学管理实践中去,从而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益。高校教学管理是全员管理,就是要充分调动每个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提高教学质量不懈努力。

(三)构建生态管理工作运行体系

在管理机制上,加强学术管理、层次管理与制度管理,引入创新、激励和竞争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加强引导型服务,如:政策引导、信息引导等。在管理程序上,公开透明,职能部门的责任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制度公开以及办事结果公开等。在管理功能上,寓管理于服务中,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宽松的竞争环境,为学生、教师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全方位实现为一线教学服务的职能。在管理技术手段上,建设好教学网络管理平台;通过管理信息化,不仅建立职能部门、学生、教师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的咨询与决策机制;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教师提供更广泛、便捷的信息和服务,减少滋生腐败现象产生的温床,提高管理效率。

(四)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制度创新

篇2

2.全面发挥教学部门的教与管双重功能,实现教与管的有机结合

教学部门的功能与作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具有组织实施教学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有教学质量管理的作用。要全面发挥教学部门在教学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必须发挥三个教学群体的作用。一是要发挥教学部门负责人在教学质量管理中的业务管理与指导作用,确实把教学质量管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既要指导教学工作,又要对教学工作进行质量管理;既要布置教学任务,又要检查教学工作完成的质量如何。二是要发挥学科教研室(组)负责人在教学质量管理中的骨干作用。首先,从学科教研室(组)教师的知识结构上看,它一般由同类学科或邻近学科的教师组成,具有成员的学科知识类型趋同的特点,而教研室(组)负责人作为学科带头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处于教学质量管理的第一线。其次,从教研室(组)在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层次上看,它不仅是实施教学工作的最基层组织,而且是教学质量管理的最基层机构,处于教学与管理的最前沿,其在教学质量管理中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状况,抓教学质量管理不注意发挥教研室(组)的基础作用,就会使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落空。最后,要发挥教师在教学质量管理中的直接作用。教师既是教学工作的第一实施者,同时也应该是教学质量管理的第一实施者。教师在教学中所具有的教与管第一实施者的地位,是由其本职工作的最前卫性决定的,可以说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如果没有第一线教师的直接参与,将不可能有好的教学质量。所以,学校要向教师经常进行教学质量管理教育,实施任课教师教学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坚决纠正教学质量管理与己无关的观点,树立全员教学质量管理观念,形成抓教学质量管理从本人做起、从本学科着手、从本堂课开始,把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真正落到每位教师身上,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3.从教学环节抓起,使教学质量管理过程化

教学过程,如果从教学环节上考虑,是教与学的同步教学环节的密切配合过程。从教师教的过程看,一般有备课、讲课、辅导三个基本环节;从学生学的方面看,一般有预习、听课、复习三个基本环节。教师的教的各个环节与学生的学的各个环节要相互对位、了解。因此,教师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去组织教学过程,使教与学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同步运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备课环节与学生的预习环节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听课中才能带着问题学习,而不会因课前不预习而导致头脑一片空白,教师的讲授也不会因课前不了解学生而出现无的放矢,基本做到课堂讲授能首先把握学生在预习中存留的难点和疑点,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使讲课与听课做到有机配合。把教师的辅导环节和学生的复习环节结合起来,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所以教学质量管理不仅要检查教师的课堂教学环节,还要检查教师的备课环节和辅导答疑环节,同时还要通过对学生学习的观察和了解来掌握教学质量情况。只有将教学质量管理过程化,才能避免管理上出现漏洞,才能及时发现教学质量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4.建立教学质量管理规章制度,使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化

教学质量管理中的规矩就是规章制度,无规章则无管理,无管理则无质量。建立健全教学规章制度对稳定教学秩序、搞好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学校的教学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在教的方面,从教学全过程入手,要逐步建立教学岗位责任制、教师工作量制度、教学听评课制度、教师业务综合考核制度、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教学工作奖惩制度等;在学的方面,从学生学的全过程开始,逐步建立一系列的学习考核评价制度等。教学质量管理必须做到依制管理,科学评价,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

5.实施科学的质量分析方法,保证教学质量评估的客观性

教学质量评估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要做到教学质量评估的客观、公正,必须采取科学的质量分析方法。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估方法多以教学管理者的直观和经验为标准,以定性为主。对教师教学质量状况的评价,也只能用“好”“较好”“一般”“较差”等定性评价的评语来表示。由于没有较为科学的数量指标,再加上主观随意性、片面性、局限性较强,因此所得出的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公正,可信度不高。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践要求我们必须将对教学质量的分析从传统的单一的定性分析过渡到较为科学的定量分析和实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基本做法是,首先设计出教学质量评价的量比表,规定若干项目,每个项目又分成若干等级,每个等级都拟出区别度的标准。根据各个项目在教学中的地位赋予权重,同时对不同的参评人员在综合评价中给出各自所占的百分比,从而构成多层次的权重矩阵。各方面各层次的参评人员按要求认真填表后,就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评判矩阵,并以此建立起数学模型进行复核,就可以得出定量评价数据,再对定量评价数据赋予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就可以得出定量综合评价的结果。由于定量综合评价的标准综合性强,而且参评人员面广也具有综合性。所以定量综合评价得出的数据基本上是准确的,评价结果所反映的状况较为接近客观实际。定量综合评价方法,基本上体现了教学质量评价所要求的全面性、客观性、公正性原则,是教学质量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方法之一。

6.学生具有教学质量反映功能,必须发挥学生在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合力作用

教学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边活动,同样教学质量管理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工作。不应当把学生仅仅看成是教学管理的对象,而应该同时把学生看成是参与教学管理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组织机构上,要发挥学生会的学习部、班委会学习委员、各学科的课代表等在参与教学管理上的积极作用。在观念上要经常向学生进行教学质量方面的教育活动,使之有深刻的认识。在参与形式上,要经常召开有学生参加的教学质量管理座谈会,或采取问卷调查等形式,掌握教学质量的变化情况,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质量管理之中,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人人遵守学习纪律,努力完成作业,高度重视学习质量,逐步克服在学习上缺乏动力、无兴趣,纪律上缺乏约束力、散漫放任等影响教学质量的惰性因素。

篇3

1.整体阅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三次看繁星的不同感受。

2.重点学习、背诵第三段,学习写景色和写感受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这三个教学目标,第一条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懂,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属于认知领域范畴;第二条要求学生能掌握本课的写作方法,重点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属于操作领域范畴;第三条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属于情感领域范畴。以上三条既包括了认知领域目标,又包括了情感和操作领域的目标,达到了优化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优化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进程的外在体现。从课堂教学的进程来说,语文课的教学结构最好是疏密相间的波浪式结构。密的地方容量大,速度快,要求学生集中注意,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疏的地方坡度缓,进展慢,让学生心驰神往,静观默想,思索回味。这种波浪式结构,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又符合课文内容有详有略的特点。在此理论指导下,我们改变了原来一成不变的教学结构,形成了一些“变式”。这种变式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些变式是:

1.中心开花。有的课文有所谓的“文眼”。文眼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例如《小音乐家扬科》中第七小节:“小提琴的声音多么美妙呀!要是能有一把小提琴,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这两句话集中表现了扬科热爱音乐胜于爱自己的生命。教学时我们紧扣这两句话设计了辐射式的问题:从全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扬科酷爱音乐?扬科为了看一看小提琴付出了什么代价?为什么这么富有音乐天才的儿童竟惨死于鞭下?运用“中心开花”的方法教学有“文眼”一类课文,中心集中,重点突出,具有纲举目张的效果。

2.跳跃讲读。一些较长的二、三类课文,可以抓住几个关键处,采用“跳跃式”结构进行教学。如《鸡毛信》一文,可以先弄清课文重点:①送信;②被困;③逃跑被抓;④带入伏击圈。然后抓住这四个点进行讨论:①张连长为什么称海娃为小英雄?②课文哪些地方能反映小英雄的品质?

3.直入重点。有些课文不一定按着次序一段一段地讲,可直接讲读重点段。至于非重点部分,可让学生略读一下,看看有什么疑问就可以了。例如《落花生》这篇课文,老师在理清“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顺序后,直入“议花生”一部分,其他部分则让学生自读质疑。这样直入重点而不平均使用力量,使课堂教学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

4.抓住主线。有些课文事件发展变化有线索可寻,如果抓住了这些线索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些课文既有主线又有副线,遇到这类课文就要分析什么是主线,什么是副线,然后强化主线,带动副线。《可爱的草塘》就有一条反映作者对北大荒感情变化的一条主线。开始作者觉得“呆腻了”;当小丽带他来到草塘边,看到草塘这么大这么美时,他“情不自禁”地赞叹起来;当他在水泡子里看到挤挤挨挨都是鱼时,他“恋恋不舍”,不愿离去;当他突然看到一条小河时,他又惊又喜,深深地被北大荒丰富的物产、奇特的风光迷住了,“生怕弄坏了这一幅美好的画卷”。抓住这一条主线来教学,就真正抓住了作者的思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列举的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些结构“变式”。除此之外,还有“举一反三”、“首尾相顾”等“变式”。实践证明,这种根据教材内容加以处理,因文而异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方法,对提高教学效率很有益处。

三、优化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包括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我们所讲的优化教学手段不仅仅是指多运用现代化教具,而是指要精心设计教具,使其发挥最佳的功效,并且在最佳的时机使用它们。

篇4

忠诚管理在学校这层面上的就是校长要引导教师、学生、社区、家长乃至教育行政部门认同自己、认同学校,更主要的是培养他们对学校的价值主张、办学理念、教育目标、发展规划的忠诚,使各方力量形成一股管理合力。从实践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一所学校没有忠诚的教师会就没有忠诚的学生与家长,缺乏忠诚的学生与家长,学校也就无法留住忠诚的教师,而学校一旦失去教师、学生、家长的忠诚,学校就没有基础,就失去发展的后劲。所以学校的忠诚管理就是要从确保教师的忠诚出发,凝聚各种要素的忠诚力量,为学校管理服务,形成一种管理的良性循环,那么它的管理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

1、人力资本效应

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对每一所学校来说都是最主要的人力资本。如果骨干老师认同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他们就会在教学过程中勤勤恳恳,不折不扣地执行并丰富学校办学策略。因此,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引发他们的忠诚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如果形成了浓厚的忠诚氛围,就会产生巨大的吸引作用,不但能保持并巩固学校固有的人力资本,而且会吸引外面的优秀教师慕名而来。

2、学校形象与组织氛围的效应

学校形象是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条件、校容、校貌在公众心目中的综合反映,它与学校的组织氛围是密切相关的,有什么样的学校组织氛围,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学校形象。一所学校如果形成了浓厚的忠诚氛围,就会有工作的动力,就会有“言传身教”,就会带出一支好的队伍,带出一个好的校风,就会在工作中有所创造、有所成就、不断前进,那么它的形象也将是充满活力而欣欣向荣。

3、教育教学质量效应

学校一旦获得教师的忠诚,教师就会认同校长及其办学思想,就会忠于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这会大大激发每位教师的潜能与积极性,使教师工作目标与学校的愿景融为一体,每位教师自觉和不自觉地将自己当前的阵地视为拓展自己事业的阵地,视教学为自己的立身之本,他们会努力学习,千方百计地改正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这样,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肯定会快速提高,学校的声望也会随之获得提升,教师就会获得一种成就感,会进一步强化他们对学校的忠诚态度。从而赢得广大家长学生的信赖和忠诚,这样就会达到学校、社会、家长教育合力、促进校内外的教育有教之功,提升学校的办学的品质。

二、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研究

1、更新教育观念,探索创新管理

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主要是后天发展的结果,一些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甚至违背科学的教育观念、方法,会严重限制和束缚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不断探索、不断改正自己的教育观念。作为校长,我们还要不断帮助教师树立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确立新颖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引导教师爱教、乐教、善教,不是消极被动地应付,而是按照目标主动地自己管理自己。

2、强化过程管理,提高课堂生活质量

较高的教学质量是我们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所期待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但高质量的获得,关键在于教学的过程管理,在于教学进行时不断反思和教学行为的调查。为此,作为校长,在学校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要尊重科学、遵循教育规律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向,及时掌握教学一线信息,对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调控,引导教师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高超的教学艺术和高效的教学效果。要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师必须关注单位时间内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做到求实求活,努力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以立体式的现代教学形式出现在教学活动中,建立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相互质疑问题,教学相长平台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接受社会评价,提高办学活动

学校办学在通过自我评价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学校自身若能更好地引进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我想定能进一步激活学校的办学活力。社会评价虽然不能决定学校的发展,但能唤醒正沉睡着的学校发展的内驱力,一旦这种内驱力被激活,学校会沿着自己所希望的道路更好地前行。那么社会力量又如何评价学校呢?这社会力量当然不是社会中的个人或几个人,也不是社会中一般的群众团体,而是一个能代表广大师生意愿的有组织的群体,如家长委员会、社区等,让他们参与学校管理,对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效益、学校管理水平、学生的质量、师资力量、办学声誉等作出合理的评价,提出更好的办学建议,供学校决策。我想,这样可以更好地引进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关心,参与教育评价工作,关心、支持学校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学校自身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增强学校的开放程度,促进学校稳步健康地发展。

三、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诸因素的和谐

1、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实现和谐统一

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是紧紧相连的,学校发展是教师发展的动力和保证,只有当学校发展时,才会有教师充分、主动地发展的空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教师的发展会进一步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校长应充分认识到两者在互动中和谐统一的关系,应该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使学校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成为教师观念更新,素质优化、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在充满生机的校园里辛勤工作,不断充实自我,发展自我,必定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育成果来推动学校不断地发展。

2、教学竞争与协调――矛盾的统一

竞争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合作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形式,也是个体与群体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同心协力,产生一致行动的过程。就学校而言,校际之间、班际之间、学科与学科、同学科之间无不存在竞争,有竞争就有进步。但是竞争过趋激烈偏离目标,偏离轨道,就会产生负面效应,降低凝聚力,形成知识私有,各自为政,使整体合力削弱,产生1+1<2的效应,因此校长必须十分注重有效地调控,创设竞争氛围,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使竞争成为学校发展的助动器,成为一种无形的激励,将这对矛盾有机地分解并和谐地统一,使良好的竞争与合作在学校管理活动,教学活动中形成,从而达到学校系统管理中1+1>2的效应。

3、教学质量――教风、学风、校风共同推进的结果

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无疑会影响学生人格品质的形成,优良的校风必然会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我认为今天的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育者的理念,就教育教学质量管辖而言,我们必须狠抓教风、学风,建立良好的校风。因为有了好的教风,教师就会严格要求,关爱学生,自觉担负起主体责任,就会去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感染影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形成教风和学风的和谐统一,培植良好的校风,促进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四、注重学校内在素养培植的实效性

1、树立现代“学校形象”意识

学校形象犹如一面鲜红的战旗,具有鲜明的指向性、感召力,它能促使师生员工对学校奋斗目标和办学准则达成共识,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内聚力。面对空前激烈的办学竞争,现代教育发展对学校提出的更高要求,更使我觉得,学校形象是学校的生命之本,是学校的生命立足之点,作为校长应努力构建良好的学校形象,引导学校各种力量,自觉、主动、积极地把学校形象作为学校的生命来抓,象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学校形象。

2、增强“科教兴校”意识

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都遇到过许多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为避免盲目性或少走弯路,我们必须加强教育研究和学科教研工作,实实在在地走科教兴校之路,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科研成果的大小,教育科研的深度和广度,也是衡量一所学校品位的重要标志。

学校要形成科研网络,定期开展教科研培训及实践活动,以增强教师群体的科研意识,提高其科研能力。并积极开展教学与科研一体化改革,以科研促教改,积极探索科学的教育方法,让教师把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疑难问题整理出来,形成专题,让同学科教师共同研究,集各人智慧,形成共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教育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篇5

前期质量管理:①组织管理:首先成立了POCT血糖仪质量管理小组,由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负责分管,医务科、检验科、防保科及厂方技术人员组成,具体检验质量管理事项有检验科负责实施,由检验科建立统一的SOP文件,呈报中心主任批准后统一实施。②人员培训:由检验科负责厂方技术人员配合对操作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以理论讲课和示范操作相结合。培训内容:血糖检测的应用价值及其局限性、血糖仪检测原理,适用范围及特性,仪器、试纸条及质控品的贮存条件,标本采集、血糖检测的操作步骤、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如何解读血糖检测结果、血糖危急值、血糖检测结果的误差来源、安全预防措施等。对采样、仪器操作步骤进行具体操作示范并现场演练,仪器的保养及校正,质控品的使用和在控、失控判断,可能发生误差的因素及处理,检验结果的报告及书写方式,检验结果和患者信息的登记和保存,检测后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培训完成后通过书面和实际操作考核评估给予资格认证。③统一仪器品牌及质控品:根据要求,同一医疗单元原则上应当选用同一型号的血糖仪,避免不同血糖仪带来的检测结果偏差。由检验科指定专人负责,设备科配置同一品牌血糖仪,选用仪器配套试剂试纸条及质控品。血糖仪必须选择符合血糖仪国家标准,并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登记注册准入临床应用的血糖仪。质量控制管理的实施:实验操作规范化:经过培训的操作人员按操作规程操作,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从目前血糖仪使用情况来看,大多不准确的检测结果来源于操作人员的操作技术不规范或不熟练人员。因此,熟练规范的操作是保证质量的前提。

质量控制程序化:①室内质控:建立有效的血糖仪室内质量控制措施。在平常工作中,检验过程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程(SOP)进行检测,并建立质控记录。血糖仪需用于检测血糖时,不能直接进行检测,每个工作日在测定患者标本前必须用高低值质控品进行测定,使用统一配套试剂、试纸条及质控品,并将结果记录于质控表上,我们所要求的质控记录应当具备以下几项内容:测试日期、时间、仪器的校准、试纸条批号及有效期、仪器编号及质控结果等。在控后方可检测标本,以确保每台血糖仪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失控时应分析原因并有具体纠正措施。在换用新批号试剂条及更换电池后均需要加测质控品。检验科负责进行质量监控,设立专门的质量监督员,定期检查和更新质控品,确保质控品的有效性。每月检查各科室质控记录和仪器维护和保养情况,并用质控品进行现场调查,对各科室的室内质控情况和现场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并将统计信息反馈医务科和各科室,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对出现问题的血糖仪,交由质量监督员进行检查,找出问题所在,进行修复之后,再进行质控检验,确保达到最佳状态后,再用于社区服务工作中。②室间质控:每年2次参加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评调查。确保每台血糖仪检测的准确性,如出现失控时,停用更换血糖仪,并分析失控原因及做好记录。③血糖仪的比对实验:血糖仪与本单位检验科生化方法检测结果的比对与评估:血糖仪检测结果与本单位检验科生化方法检测结果的比对与评估,每半年1次,血糖仪与实验室生化方法比对方案参照《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管理和临床操作规范》,使用OLMPUSAU400生化分析仪及原装配套试剂,试剂方法学是己糖激酶法,用OLMPUS定标液进行定值,OLMPUS高低质控品监控全过程。④危急值的报告:血糖检验结果出现<2.2mmol/L及>24.8mmol/L危急值时,必须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以保证及时地治疗和抢救患者。操作人员对血糖的危急值都要熟知,并高度重视,如超过危急值下限或上限时,需重复检测1次,确认之后及时通知医生,如果存在需求,可复检静脉生化血糖。填写危急值报告,记录内容:检测时间、复核时间、检测结果、复核结果、向临床医生报告时间、报告接收人和检验员姓名及处理过程。实施质量管理后情况分析

三、实施质量管理后情况分析

由检验科编写SOP文件发放至每个科室,操作人员按操作规程操作,每工作日检测前认真做好室内质控,报告填写规范,统一血糖仪品牌和质控后,提高了各服务站点之间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也减少了医疗纠纷。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2002年的葡萄糖POCT的应用准则指出,血糖仪的测定结果应统一以生化分析仪血浆葡萄糖浓度表示,要求血糖仪测定值>4.2mmol/L时,与医院检验部门之间的差异应<20%;血糖仪测定值<4.2mmol/L时,差异应<0.83mmol/L。根据这个标准,统一管理前的比对,医院15台血糖仪有3台不符合要求,血糖仪测定值与医院检验科之间的差异分别为28.95%、26.83%、21.43%。统一管理后使用同一品牌血糖仪及仪器原装配套试剂条,对血糖仪与生化仪进行比对试验和参加上海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控统计。15台血糖仪与OLMPUSAU400生化分析仪血糖值比对,方法:按操作规程操作采末梢血1滴用血糖仪检查测血糖,同时采静脉血3mL0.5h内分离血清生化仪测血糖。按以上方法每台血糖仪测取3份标本。血糖仪末梢血血糖测定结果与生化仪静脉血清血糖测得值比较。参加上海市临检中心室间质评,按室间质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15台血糖仪室间质控结果。管理后各血糖仪与生化分析仪测定对照值的偏差较管理前有明显下降,血糖仪室间质评结果均较满意,未出现结果偏差不符合要求的现象。因此,要提高血糖仪测定结果的准确性,需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和管理规范,落实到POCT分析前、中、后的管理中。

篇6

2.抓住重点,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便于知识的广泛迁移。如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典型的元素化合物为重点,由典型带动一般。

3.抓住重点,能使知识系统化,便于知识的记忆。化学知识分为一般知识和重点知识,没有一般知识就无所谓重点知识。重点知识有层次、有联系,抓重点就能使知识形成类别、系统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的紧密联系和系统,便于大脑储存和记忆。

二、化学重点的确定

重点是连贯全局、带动全面,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比较突出的内容,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重点除知识重点外,还有技能、方法的重点。知识内容的重点,一般而言就是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关键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确定,是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学习的情况,通过分析、思考得出的。难点是指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不易接受,而教师难以讲授、难以处理的知识内容。关键是指最本质的内容,或是能带动全面、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的内容。

篇7

传统的本科教学管理是指围绕本科人才培养而进行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管理活动,包括学籍管理、教学计划管理、考试管理、招生与就业管理等,其宗旨是服务本科教学,服务本科人才培养,其特点是执行过程中突出刚性和连续性。

1.2质量工程背景下的新本科教学管理

“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本质上是国家对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新特点、新任务、新要求做出的一种政策性的回应。质量工程是政府主导,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共同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导向性强,政策性明显的特点。其目的是服务本科教学,服务本科人才培养,最终满足建立创新型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质量工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与传统的教学管理在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二者又不同,传统的本科教学主要是目标管理,追求简洁、高效,以保障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为宗旨,而“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促使常规教学管理幅度增大,管理过程发生延伸,管理方式更加多元化,管理重心转向追求全面质量管理,突出管理的过程性、管理效果的渐显性、管理载体的层级性,从根本上丰富了传统本科教学管理内涵。

2质量工程项目促进本科教学管理改革创新

质量工程重点建设的六类项目都是带有基础性、引导性的项目,在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龙头作用。质量工程项目内涵丰富,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等方面,涵盖了教育教学管理的主要环节。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必然会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质量工程项目的开展,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将不断得到改革与完善。

2.1促进教学管理观念更新,树立全员质量观

随着质量工程项目的开展,学校开始倡导全员质量观,即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的共同价值观,营造追求卓越的质量氛围。质量观悄无声息的影响到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学校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为目标,常规的教学管理工作也转变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如今,教学质量管理已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基本工作准则,人人都是项目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全校范围内已形成重视质量的浓郁氛围,质量观变成了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以“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不断提升管理的凝聚力和办学的合力,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加强与各院系、各行政处室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使全体教职员工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中,都能以“提高质量”为学校发展的共同目标并为之努力工作,共同为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做贡献。

2.2提升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充实教学管理力量

质量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一批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人员。为充分保障质量工程项目的开展,学校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建立了一只专兼职结合、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通过校内外培训与交流考察,分批进行岗位培训和在职学习等方式,使其掌握教学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提升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另外,通过质量工程项目的开展,教学管理的力量也不断得到充实,教学管理的主体不再只是教学管理领导和教务工作者,教师和学生也成为新的教学管理力量。一部分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在承担着教学管理的任务,他们既是各专业领域内的领军任务,又是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学管理者,他们在参与质量工程项目的同时也成为了管理者和建设者。这种双重身份使他们在参与的同时也能及时的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和改革。同时,学校也鼓励学生作为高校利益相关者之一共同参与到项目的建设与管理中,全面保障教学管理质量。

2.3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

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和实施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教学管理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申报通知、上报材料收集、材料汇总整理、组织专家评审等工作,教学管理人员常常陷入细碎的事务性工作中进而降低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高校大力开展教学信息化工程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高效的校园网络,通过信息技术建立起支撑教学的教学管理系统,把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教学管理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需求定制或修改相应的管理模块,对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系统进行个性化的修改,使教学管理的水平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形成了学校自己的特色。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使教学、科研、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质量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率得到提高,而且有利于实现学校网络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推动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服务于教学科研、服务于师生,进而更好的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

3教学管理为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质量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保驾护航。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高度重视质量工程的实施工作,为贯彻落实质量工程项目的相关举措,教学管理部门积极适应质量工程建设的新要求,把质量工程的实施与学校基本建设和长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校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一是教学管理部门结合学校实际,认真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严格规范教学活动正常有序的进行,努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进而确保质量工程建设目标的实现。二是教学管理可以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质量工程的建设目标、内容及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均要求做到以人为本,学校教学管理使以人为本理念得到充分的体现与践行。三是教学管理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质量工程要求高校转变发展模式,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一切都与改革联系紧密相连,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重视教学改革,以改革促进建设,进而促进教学质量和质量工程项目得到全面提升。

篇8

一是分数仍然是教学质量管理中的主要依据。进行教学质量评定的过程中,分数仍然被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主要依据,不仅如此,分数也是评定老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有些高校甚至依靠分数的高低进行优秀教师和优先学生的评选、进行优等课程的评定、进行教学质量和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评价。这些不仅不能完全反应高校的教学质量水平,同时也严重扭曲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价值取向,导致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低下。

二是规章管理“泛滥成灾”。在众多高校中,利用制度、规范进行教学质量管理的情况极为常见,这不仅偏离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本质,将管理流于“检查”的形式,还让教师疲于应付,难以激发教师对教学的积极性。

2如何改进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观念。在进行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要提供“理论结合实际”,那么就要先树立一个正确的管理观念。在教学质量管理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主体都是“人”,所以要将“以人为本”的作为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理念,在管理这一行为的过程中,“人”作为管理活动主体的同时也是被管理的对象,在教学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人”的参与就变得极为重要,要提高在校师生的参与度,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要靠管理者,还要靠全员参与和共同努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起到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主体。基于此教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首先要有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教师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再有教师要有对学校的责任感,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存在重大的影响;然后教师还要有对学生负责的精神,树立起对学生负责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这一管理行为的中心和重点;最后教师还要具有团队意识,要会为他人负责,这样才能使教师队伍团结起来,学质量管理这一目标并为此而努力;

学校作为一个教育场所,除了要把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在给予学生学习技巧、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从思想上开始做到自律、自强。同时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应该从因材施教的角度上给予学生个性化方面更多的保护,让教育做到个性化、多样化、特色化,这样才能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效率。

其次,要构建完整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包含有很多组成板块,例如:出勤、请假、评价等等,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并且具有动态特性的体系,所以应该将其系统化起来,才能提高管理效率并尽快见到管理成效。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多员化、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教师授课状态、学生学习效果等多层面的评价,通过对以上各方面内容的收集整理,并将数据汇总起来为管理人员提供评价依据,并为预防问题和修正问题提供有价值的意见。

再次,要提高管理的管理水平。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管理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所以管理者要树立起正确的管理意识,要意识到这种管理过程是以学生为本,对学生要有服务意识,以一个积极向上、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工作、服务学生。除此之外管理者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其中包括职业道德、思想素质、创新意识、管理能力等等,如果一个高校管理者的自身素质还有待提高,会对高校教学质量的管理产生严重的影响。

3全面质量管理的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最早产生于美国,强调在管理过程中的全面性、全过程性和全员性。全面质量管理“把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作为其长远目标”,其中包括4个核心原理:让消费者满意、全员参与、保持质量持续改善、根据事实来管理。从某种角度来讲教育也是一种服务性的产品,所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也是完全适用的。

我国高校由于扩招的速度不断的加快、就读人数不断增加而带来的教学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有人认为,量与质两者之间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并会交替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且很难兼顾,在就读人数大大增加之后,就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和适应,这段时期就是教学质量的管理期。

篇9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苹果的(),单位“1”是()。

2、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6份,每份分别是这个圆的()、()。

3、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0份,每份分别是这条线段的()、(),单位“1”是()。

教师在教学中着重讲清单位“1”和自然数“1”的不同之处:分数中的单位“1”可表示一个物品,也可表示一个整体,如一个苹果、一堆沙子、一个班集体、一件工程等,被分的那个整体被看作单位“1”。再通过“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比较,强调“平均分”的意义。通过以上操作、练习、讲解,使学生对“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作分数”这一定义有较为深刻、准确的理解。

二、通过知识迁移,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对知识进行类化,使之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灵活解答问题的能力。

例如,除法、分数、比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通过知识的迁移,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又使学生弄清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异同:虽然“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中的分子,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分数中的分数线,它们都可表示两数相除的关系,但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既可表示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也可表示不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根据三者之间的联系,在解这三类应用题时,通过灵活转换,化难为易,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把一种农药和水按照1∶2500配成药水。在1000千克的水中,应放这种农药多少千克”这道题时,可用比、分数、除法三种方法解答:

用比例方法解:1∶2500=x∶1000x=0.4

篇10

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里,必须实行全员性的质盆管理

我校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制定了“创示范,争一流”的办学目标,力争创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教学质量,使学校在规模上有较大发展,结构上逐步优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此,在教职员工中必须强化主人翁意识,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提高质量,人人有责的观念,从而把创建示范性高工专的任务变成广大教职工的自觉行动。

教学质量如何涉及到学校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教职员工,因此,全体教职员工都必须树立一个“质量”的概念,并积极参加到教学质量管理中来。

1.各级领导重视,亲自抓教学质童管理

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各级领导要充分重视,应将教学质量管理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近几年来,我校领导本着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深化教学管理改革,狠抓教学质量。学校特制定了《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暂行规章》、《教学事故分类及处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加强了对教学过程的监督和教学质量的检查,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等级分类,对教学事故进行严肃处理。建立了教学质量“四级”考评(学校考评、系部考评、教研室考评、学生考评)机制,充分发挥了各方面的作用,使我校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步人正轨。

2.强化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近年来,我校为尽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设立了专项科研校内研究基金,鼓励教师积极下厂局进行科研开发。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校鼓励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如投影、CAI等;学校鼓励、支持教师下现场实习,尤其对青年教师,制定青年教师下基层锻炼的措施,要求青年教师毕业后到基层锻炼半年。在对新教师培养方面,采取由老教师传、帮、带的办法,新教师在老教师指导下进行听课、备课和上岗考核准备,然后由学校组织进行上岗考核。考核内容有:(1)工作态度;(2)讲课能力(试讲);(3)实验能力。经过严格考核,合格者才准予上讲台。

3.加强学生素质教育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没有学生就不会有教学活动。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只有一流的教师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学生的积极配合。根据学校实际,我校加强了学生的素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加强考风、考纪建设。学校修订了《考场规则》、《学生违反试场规则和考试作弊处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学生人手一册。学校起草了《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寄给每一位学生家长,使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共同搞好考风建设工作。在考试中,一旦发现作弊学生,教务处在在24小时内及时通报全校,该课程考试成绩按零分计,不得参加正常补考,并受到留校察看处分。对于学习优异的学生,学校设立了学习优异奖,表彰先进,现已形成了一种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机制。

4.管理落实,服务到位

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工作,学校各项工作都要服从服务于教学工作,要确保管理落实,服务到位,为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如物业公司要保证水、电、暖的正确供应;餐厅要保证饭菜质量,品种多样,干净卫生;图书馆要满足教师和学生需要,并提供最新资讯;公寓管理工作力求到位,为学生创造一个清洁文明的住宿环境等。

二、要全面提高教学质盆,必须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1.抓好日常教学检查工作,加强教学督导

日常教学检查是督促、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为了加强教学纪律,我校教务处积极做好日常教学检查工作,其内容包括检查教师上课有无迟到现象、早下课现象、误课现象和私自调课现象;检查上课情况、教学日志填写情况;检查教学晚自习辅导情况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加强了教学督导工作,成立了教学督导组,由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有高尚师德的退休专家和教授组成,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抽测和检查,并及时与教务处联系。同时,教务处也进行听课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例如在1998-199年第二学期检查中,发现一青年教师教学效果差,教务处及时与主管校长及有关系(部)取得联系,对这位教师进行了停课处理。教务处还加强了与学生的联系,召开学生干部会议,了解各班教学情况,并在学生中进行每月一次的教学质量反馈,努力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

2.做好期中教学检查工作

期中教学检查是对教学工作较全面、较细致的检查,通过期中教学检查,全面掌握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我校为搞好期中教学检查工作,各级领导给予高度重视,由教学副校长亲自领导,教务处和各系(部)共同组织,对前半学期教学工作进行教研室、系(部)、学校三级检查,包括检查教师教学计划完成情况;教案编写情况(重点检查青年教师教案编写情况);抽查教师作业布置和批改情况;检查实习、实验情况;检查教师互相听课情况;检查教学纪律、晚自习辅导情况;检查《教研室工作手册》;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听课;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教师代表座谈会及督导组会议,从多方面了解教学及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并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量化打分,力求全面、准确、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建立了试题库和考试巡查制

考试是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考试可以显示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可以反馈出教学效果。自1997年以来,我校在许多主干课程上进行了考试方法改革,并建立了试卷、试题库,实现了“教”、“考”分离。到1999年底,题库共有试题500余套,基本满足了各类课程考试使用。为了树立良好的考风,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建立了考试巡查制度,由校领导、教务处及各系(部)领导组成巡视小组,对考场进行巡查,认真检查考场纪律、学生证件以及监考教师遵守监考守则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保证了考试公平、公正。

4,检查阅卷质量,建立成绩分析反债制度

为了保证阅卷质量,教务处根据《教师阅卷管理办法》,对考卷进行现场密封和装订,阅卷采取集中流水阅卷方式,避免了人情分。为了减少误差,教务处组织有关人员对试卷批阅情况进行随机抽查,保证了阅卷的质量和评分的正确性。学校还建立了成绩分析及反馈制度,由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存在问题,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学校,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篇11

2.1强化工作人员选拔、培训与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了选拔优秀的工作人员,企业要严把人才选拔的质量关,选择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过硬、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坚决反对“走后门”和鱼目混珠的现象,所有的人员都要进行相应的考核才能分配到各个岗位上。这些人员走上工作岗位之前要接受岗前培训,在日常的工作中,企业也要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进行不断强化,同时对水利工程施工的各项技术以及施工工艺进行指导,从而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始终将质量放在第一位,避免质量问题的产生。此外,企业还要不断培养员工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合理运用经验和专业知识来解决问题,同时,员工还要学习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在水利工程施工中,严格按照施工要求以及施工步骤进行操作,防止施工事故的发生。

2.2把好施工材料检测关与质量关施工材料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如果水利工程使用了劣质的、未经检测的施工材料,就会导致工程延期,影响工程质量等。为了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企业应当制定出一套严格的检测办法和流程,采购人员和检测人员都应自觉遵守这一规定,采取抽检和普检相结合的方式,严格做好施工材料的检测工作,并开具检验证明,交由相关负责人签字。施工单位要把好施工材料检测关与质量关,坚决杜绝不合格的施工材料进入到水利工程的施工现场,逐渐消除施工材料质量给施工质量造成的影响。此外,验收与检测合格的施工材料也要进行再进一步的取样实验,以保证其质量达到施工标准。

2.3加强施工技术的管理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技术文件的审核、审批制度,通过较为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对项目的施工技术进行管理以及指导,同时要严格按照施工合同进行施工,加强施工现场的监督与管理力度,注重技术人员与质量人员的巡检工作。

2.4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制定合理周密的施工计划,控制好工期为了避免盲目赶工对施工质量造成的危害,施工单位要认真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对水利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质条件等进行详细的勘察,根据施工现场的地理位置等多种影响因素和施工单位自身的施工条件,制定出合理的施工方案。为了避免施工单位在实际施工中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缩短工期,施工单位在正式施工之前就要进行合理的造价预算,在保证整个水利工程能够有效按照预算执行的基础上,充分的考虑气候、地形、地质等条件对工期以及工程质量的影响,尽量降低工程成本,保证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此外,施工单位要做好施工中的监督管理工作,对进度计划、人员、料物以及各部分、各工序、各阶段的监督与审核,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规范化的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实行责任制。

篇12

换一个角度说,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在初中阶段也应该有可能基本过关。如果初中阶段真能“基本过关”,那么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做些什么、怎样做,倒是值得注意的了。

为了了解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程度上的差别,笔者利用当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在本校初三毕业上了重点中学分数线的学生中抽了一个班规模的学生,外加本校高一、二年级各一个班的学生同时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与本校当年参加高考的文科班学生的语文高考估分结果作比较,还与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统计分析与科研处的《一九九五年全国普通高考抽样报告》所列的数据作了比较。

第一个印象是,这些初中毕业程度的学生其语文成绩与那些高中毕业程度的高考学生的差距,不如想象的那样明显,有些方面还略超全国抽样的平均分值。(见下表)题次一二三四五满分3020101812全国(文)16.5810.066.076.226.81全国(理)16.499.936.565.946.76本校初三12.869.826.174.514.20

第二个印象是,高中三个年级的语文程度与学习的年限没有呈明显的正相关状态。(见下表)题次一二三四五初三12.869.826.174.514.20高一14.249.056.605.906.26高二17.6411.217.365.096.47高三(估分)20.0811.807.244.355.88

这些数据不一定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是,至少可以引起我们对目前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些思考。

1978年3月16日,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谈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状况时说:“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一批评,曾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推动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改革、实验。十多年过去了,应该说有了不少进步,但是问题依然存在。1993年10月26日,著名的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写给特级教师林炜彤先生的信中认为,“效率太低”,还是我们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的“一个大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很多有识之士已经从语文教学的任务、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及师资队伍素质等不同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想从“课堂教学质量”的角度来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课堂教学质量”,是指“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关诸要素的体现程度。

在布卢姆(B·S·Bloom)看来,决定教学效果的三个主要变量是:第一,认识的前提能力;第二,情感的前提特性;第三,教学的质。(钟启泉《布卢姆的教学论及其现实意义》,《教育研究》1986年第9期)本文表述的“课堂教学质量”,是从属于“教学的质”这一变量又限定在常规的课堂教学范围内的一个概念,不包括各种“课外”的教学活动。

哪些是体现“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一般以为至少有这样三个:一是目标达成度的增量最大。即教学目标课前达成度为0(全员未达标),课后的目标达成度为100%(全员达标)。二是全体学生以最大深度参与教学过程。三是以最少的时间完成确定的教学任务,使教学过程高效化。

依据这三个必要条件,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理想化的课堂教学模型”。模型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想状态,我们也许永远达不到这一理想状态,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地逼近这一状态。因而,建立这样一个模型具有强化必要条件的意义,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可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目标的达成度

语文教师难当,相当程度上就是难在目标不甚分明。如前所述,初中讲散文,高中也讲散文,处理不好,学生就会觉得你不教我也知道一点,你教了我也不见得懂得更多。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突出存在的目标达成度问题。要使每一堂课都有一定的达成度,就要注意目标设计的科学性。

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注意目标内容的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三个“有机结合”,即认知目标(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态度、兴趣、意志、品格等)的有机结合;智育目标与其它各育目标的有机结合;达成性目标(课内可达成)和方向性目标(带有指向性、较长时间才能达成)的有机结合。

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情感目标”,二是“达成性目标”。

关于“情感目标”。

提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传统的教学只注重理智的发展,而忽视人的情感学习。他说,“没有情感的知识不是知识”!因而强调“要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协同起来”,以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既能用情感的方式,又能用理智的方式来行事的人”。有许多事实证明,一些“智商”很高的儿童,长大后并不出色;那些“智商”一般,然而“情感智力”高的儿童,却能有所作为。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最近在《关于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对话》(《文汇报》1996.4.15)中提出了“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文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这一命题。她在阐述“人文教育”(即从知、情、意、人格、情感、性格、心理品质等方面入手的教育)的意义时,注意到了语文教学片面强调“认知目标”、忽视“情感目标”这一应试教育的弊端,很有见地,值得一读。

关于“达成性目标”。

我们语文教学目前所多的是“方向性目标”。由于高考这一“指挥棒”的作用,国家教委考试中心所编的“考试说明”受到大家重视,这是很正常的。但是“考试说明”跟“教学大纲”的出发点不同,“教学是学生从不知或知之较少到知或知之较多,从能力较低到能力较高的过程,而考试只检验学生学习的结果。”(“考试说明”序)“教学大纲”指导我们的教学过程,而“考试说明”只实行终端管理。尽管“考试说明”中具体规定了“考试内容”的五大方面共30条“目标”,但终究只是些“方向性目标”。这些目标不是30堂课可以一一达成的。因此,我们要努力实现“方向性目标”与“达成性目标”的有机结合。结合得好,这些“方向性目标”能产生正效应;结合得不好,就产生负效应。大量的重复的高考模拟训练就是片面强调“方向性目标”所带来的负效应。

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达成性目标”,是实现第二个“有机结合”的关键。当然,要做好这一件事,很不容易!但是今年的《人民教育》第2期刊出了报导“汩罗教育现象”的长篇通讯,其中介绍了汩罗市一个通过“组织行为”大面积推广的“目标教学”教改项目,就是成功的例子。

以上说的是,目标设计要注意目标内容的和谐性。此外,目标设计还要注意目标水平层次的合理性,即目标层次要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目标的设计也要注意表述的明晰化,即尽可能用学生的外显行为表述目标,做到达成目标可检测。其理自明,这里不一一阐述。

二、学生的参与度

全体学生以最大深度参与教学过程,这是学生参与度的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所有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达到高度同步、和谐。这是参与的广度。

(德)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处在消极地接受“奉送”的地位,就谈不上“参与”!这就是说,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相信学生的参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去发现。有一种叫做“头脑风暴法”的教学方法,是美国教育家奥斯本首创的,他为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而强调要设置这样一种氛围,那就是:“只求创见,不作评价!”据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比常规的多两倍。湖南汩罗市的老师们从1991年开始,在课堂上开展了“问号行动”。他们认为,一堂课上得好不好,重要标志之一就看课堂上产生了多少“问号”,以及这些“问号”的质量高不高。这也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高明之举。

其次,从参与的深度来说,理想的状态是要让学生智力活动达到最高层次,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的参与,不是单纯地追求课堂教学活动的表面热闹,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作心智上的积极参与。布鲁纳(Bruner)主张“通过发现来学习”,就是鼓励学生心智上的积极参与。这种心智上的参与,才是更高程度上的参与,是本质上的参与。要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这样的高层次,需要设计好引导学生参与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是“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而不是“披着问题外衣的假问题”。因为“挑战性的问题”能使学生注意事物各个有关方面,引导学生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因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有了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有第三点,就是这种参与应能产生一种全体学生想继续学习,想深入一步学习的效果。这是讲参与的后效。

在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之后,适时地给他们加一点“困惑”,让他们觉得山外有山,还有新的不懂。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既然是“例子”,我们就可以运用类比法,让学生由这一个“例子”推进到另一个“例子”;可以运用归纳法,由多个“例子”推进到一般规律的把握;可以运用演绎法,由已经掌握的一般规律推进到新的“例子”……由此产生的“困惑”,就可能成为刺激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因素。比如,在学完《风景谈》之后,再学《天山景物记》,不妨运用类比法,比较一下两文的异同,体会一下“形散而神不散”在特定散文中的个性表现,使学生觉得旧知识在新课文中有另一种面貌,因而产生“想继续学习”的愿望。

三、教学过程高效化

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完成确定的教学任务,使教学过程高效化,是我们追求的又一种理想的境界。这种理想境界的实现,有赖于三个问题的解决,

一是时间的利用率为100%。

布卢姆(B·S·Bloom)的掌握性学习策略强调时间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变量,他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能达到精熟的水平。根据布氏的理论,时间与学习程度成正比。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如此,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学用了“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为什么还是学不好本国语文?问题在于这“2700多课时”是否都是“有效时间”!

因此,提高时间利用率的关键是要去掉“无关时间”和“无效时间”。

“无关时间”,是指与达成教学目标无直接关系的时间。而“有关”的时间处理不好,也不一定就是“有效时间”,例如,低层次的机械重复、过于显形化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在未把握学生程度的情况下,学生已懂的,还讲;学生实在难懂的,也讲。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恐怕这“无效时间”特别表现在这几个“多”:教师自己分析过多、自问自答的问题过多、按教材原结构原顺序原样式作程式化教学处理的过多、板书过多、给学生以统配作业多……

二是选择最适合学生智力活动水平的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的包办性、划一性,只能压抑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只能吃“大锅菜”,没有选择的余地。

为了适应不同智力活动水平的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也许可以构建一种“促成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代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先生(1895~1931,余姚人)说:“主动是成人的,被动是成器的”,“成人的能够用器、能够造器,成器的只被人用、只听人造。”为了促成学生“自主发展”,使学生“成人”,高中语文教学可以多一些研讨式的教学。理由是:高中学生在初中阶段已获得了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自主研讨式学习的主观条件;高中语文教材的教学要求,有相当部分是初中语文教材教学要求的螺旋式重复,适宜于自主研讨学习;而且,为了避免在知识层次上与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简单重复,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以能力训练为主的达成性目标体系,这个体系需要多一些研讨式的教学。

三是最大限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篇13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高等教育质量。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在众多的研究文献中,有不同的界定。《教育大辞典》从一般意义上把教育质量界定为“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orgy。陈彬在《教育质量督导与评价》一书中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指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活动及其产品能够满足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需求的能力和特征的总和”卿a当前国际上关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认识。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宜言》提出了以下获得广泛认同的观点:“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各种教学与学术计划、研究与学术成就、教学人员、学生、楼房、设施、设备、社区服务和学术环境等。”“高等教育的质量还应包括国际交往方面的工作:知识的交流、相互联网、教师和学生的流动以及国际研究项目等,当然也要注意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和本国的情况。”口州等等。这一定义较好地给出了高等教育质量的“多层面”释义。

2.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从上述有关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界定上可以看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个多维度的复合概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者将面对越来越多样化的管理局面。借用陈彬在《教育质量督导与评价》一书中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概念的界定,“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是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主体在一定的教育质量观的指导下,通过对高等教育的活动计划、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的质量计划、检查、控制和改进,以达到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活动过程及其结果实现预期的质量目标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二、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独立建立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机构缺乏。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完善是以教育质量管理机构的完善为前提的。长期以来,虽然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给予了各种不同形式及不同程度的关注,但是,由于各级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单独设置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机构,使得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显得非常薄弱。我国所有的教育管理事务都是由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的,在这种情况下,质量形成过程与质量监控过程融为一体,其长处在于能够比较有效地进行协调,而最大的弊端就是职权不明,责任不清,监控和保证不力。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有些问题许多部门负责,而实际又无机构负责。

2.高等教育质量观念落后,质量意识不强。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处于发展相当缓慢的精英教育阶段,很多人并未意识到高等教育质量观应随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变化而相应改变,因而仍在不自觉地用单一的、学术的精英教育质量观来评价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这就容易产生对大众化以后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甚至错误判断。在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把教育质量囿于教学领域,单纯地以教学水平来衡量,甚至单纯以高等学校的博士点、硕士点数目去评价高等教育质量。这样,就必然造成学校和社会“两张皮”,学校认为是需要的专业而社会不需要,学校教师认为是高质量的学生,社会不一定认为是高质量,这就是高等教育质量观念落后所致。

3.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模糊,质量保障不利。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非常滞后,缺乏具体的可以实际操作和考核检验的质量标准,致使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不利。从管理的角度而言,任何生产过程和产品的质量总是首先表现为从某种控制标准出发来评价目标或标准的达成度,没有标准空谈质量就无法得出质量高低的客观结论。虽然高等教育中每个环节都有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但总体而言,这些标准有些比较原则或过于笼统,而有些则是评价标准,不是质量标准。从逻辑上说,应该先有质量标准,再有质量评价的要求。没有质量标准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经验性评价,它不同程度地缺乏客观性、严密性和系统性。

4.高等教育质量控制松懈,质量监督不够。高等教育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转需要以质量控制和质量监督为前提。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虽然不能说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完全没有体现对质量控制与监督的重视,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质量标准和严密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控制显得非常松懈,质量监督也软弱无力。有的高等教育机构缺乏起码的质量控制措施,导致教育质量的放任自流,而国家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低下的高等教育机构虽然采取了一定的监督措施,例如停止招生以警告高等学校,但是,目前主要集中在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等硬件设施上,对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控制却无有效办法进行监督,特别是新办院校和新办专业的质量监督更是有待加强。

5.科学规范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认证制度尚未建立。教育质量评估是根据一定标准对教育质量做出价值判断并改进教育工作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级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开始了不同形式的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并在少数教育机构开展了教育质量体系认证的试点工作。我国已经颁布了有关学校设置与管理的法规,并制定了有关教育评估工作的各种复杂的指标体系,但是,由于这种教育评估和认证并没有形成为科学规范的制度,且没有全面推广,因此,其影响的范围仍然十分有限。在业已开展的各种评估与认证活动中,综合性的评估要远多于专门以教育质量为主题的专项评估,许多评估和罕见的教育质量体系认证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作秀”的色彩,其实际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改进

1.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机构。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在各级政府及教育机构内部独立设置负责教育质量管理和监控的机构,作为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组织制度保证。我国应在现有的教育管理体系之外设置相对独立的教育质量管理委员会,包括国家的教育质量管理委员会、地方各级政府的教育质量管理委员会以及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教育质量管理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方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现状、原因和改进策略,制定有关教育质量管理的政策与规范,确定承担教育质量评估认证任务的教育质量评估、认证机构;负责评估人员的资质评审与资格认定,并颁发许可证;定期向社会公布一个国家、地区或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信息,并对公布的信息负责;从事教育质量管理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活动,并参与研究共同面临的重大教育质量问题等。委员会下设置专门的办事机构,以处理有关教育质量管理的日常事务。

2.树立新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的教育价值选择”o}-。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质量观决定质量标准,质量标准反过来又影响质量观。我国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树立新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第一,树立整体性的质量观。“高等教育质量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是一种整体质量,而不是单一的人才培养质量”o}。整体性质量观要求人们以整体性观点,全方位地评价高等教育的优劣高下,立足于高等教育整体的水平,着眼于不同办学层次的高等教育的相对质量。第二,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高等教育的趋势》指出“多样化是当今高等教育中值得欢迎的趋势,应当全力支持。”第三,树立发展性的质量观。发展性质量观包括三重含义:一是以高等教育发展为核心,为高等教育发展服务的质量观;二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高等教育的质量,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三是质量观本身就是变化的、发展的,不能固守僵化的发展观。第四,树立适应性的质量观。适应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指高等教育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既要满足受教育者个人的需要,又要满足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基于此,研究者提出应“由学科质量观向适应性质量观转变”;“由‘合格’质量观向’合用’质量观转变”;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出切合社会所用的“合用”人才[6j26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