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财务控制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财务控制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财务控制论文

篇1

3.集团财务人事控制。集团整体利益与子公司个体利益的不一致性,应该是集团母子公司直接的最核心的矛盾。而且矛盾伴随着权力的下放被扩大,所以强化财务控制很重要。企业集团进行财务人事控制强化对子公司财务管控可以有效维护集团整体利益。母公司通过委派财务总监并归于母公司财务部门的人员编制统一管理与考核。从职责范畴区分,通常可有三种类型:①财务监事委派制:对子公司派出财务总监,专门监督对子公司的财务活动的财务人事控制方式。②财务主管委派制:通过行政任命的方式母公司以总部管理者身份对子公司派财务主管,并纳入母公司财务人员编制统一管理。并负责子公司财务事项,强化了集团的财务控制,并为集团对子公司财务主管业绩评价提供了依据。③财务监理委派制:是一种兼以子公司财务主管及母公司出资人代表的身份介入子公司管理决策层。

4.集团资金集中管理。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主要是指由集团在资金使用和流向上监督和指导子公司,子公司的收入款项统一存入集团一级账户。同时集团一级账户也是子公司所有支付的流出账户。这样实现了子公司的资金使用和流动处在集团监控和指导之下。这种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可以聚合各个子公司资金并对集团范围内所有资金监控使用。能实现集团范围内资金调剂使用,子公司有资金余缺的时候,调剂有闲置未用的资金拨付有缺口的子公司。这使集团整体资金成本降低,提高集团信誉等级。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对于企业集团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资金的集中管理成为很多企业集团所选择的资金管理模式。

二、集团财务绩效评价、财务激励机制、财务监督

1.集团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是由评价制度,评价指标,评价方法标准等一系列指标与绩效评价相关的,绩效评价体系是企业集团管理制度化的保证、规范化的保证、科学化的保证和激励约束机制的基础。要设计好绩效评价系统的科学体系。集团财务评价的模式要已集团整体经营成果的评价作为向导,可以从会计报表等信息载体直接获得数据,有关的财务比率,例如利润比率,报酬比率,费用比率,盈利能力等。采用财务绩效评价,能够反映子公司经营成果。根据统一的方法获取财务数据,减少人为干预。但是单纯的财务指标有时无法反映会计数字以外的企业经营情况。方法体系是财务比率进行评价,运用价值评价模式,杜邦分析法,EVA指标评价法,KPI指标等,现在新型的平衡积分卡进行战略评价也是主要的方法。

2.财务激励机制。集团财务激励机制是利用有效的财务手段对激励对象进行的激励措施,有效的财务激励措施能调动被激励者的积极性,调动工作热情,达到集团整体价值目标。激励的方式货币性激励与非货币性激励相结合,短期效果激励和长期效果激励相结合。其中最最主要的是物质激励机制,包括固定报酬上的激励机制。最优报酬设计应该视企业的具体情况及所处的行业特点采取不同的最优组合。

3.财务监督体系。企业集团事后财务监督体系是对集团整体财务决策权的贯彻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配置财务决策权模式如果健全,必然包括监督。财务决策权集中管理必须实施有效的监督,才能保证授权风险的可控制。监督内容包括:财务制度制定和执行,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内部审计,会计核算的准确等。最主要的方法有内部审计等。

篇2

近年来,我国财务控制制度的建设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是,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眼光来看,我国财务控制理论研究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

第一,企业治理结构不规范,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在我国,由于数十年的放权让利改革,人们普遍认为改革就是给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以不受所有者约束的经营自。于是,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股东会和董事会形同虚设等现象比较普遍,实际上把所有者排除在企业之外,企业内部高层经理掌握着企业的最终控制权,实际上是在没有内外监督的情况下全权经营这部分国有资产;于是内部人控制企业就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第二,财务控制标准不统一。我国至今尚无一个类似美国COSO报告权威性很高的财务控制标准体系。有关部门未将财务控制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在财务的控制标准的设计上存在着各自为政、就事论事的倾向。例如,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是从信息披露的角度对企业财务控制予以要求;中注协《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是从报表审计的角度来进行规范;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诸多规范局限于会计核算。这就使得企业在进行内部财务控制和注册会计师进行外部审计时无所适从。

第三,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财务控制评价是对财务控制制度执行有效性的检测。对企业财务控制进行评价,应该执行哪些程序、遵循什么样的标准、用什么样的评价方式等都是考虑的因素。目前我国财务控制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已制定和出台的财务控制法规未将这方面的内容作为主要部分予以重视,财务控制制度的有效性无法检验。

以上反映了我国财务控制的突出问题,就上述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规范企业治理结构,加强财务治理,建立健全企业财务控制制度。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创造良好的控制环境,有利于进行财务控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结合的制度。内部董事是股东大会选举产生,是股东的代表。外部董事是由聘任的具有特殊经历、背景,以及专业技能的专家型人员组成,可以弥补内部董事不“董事”的缺陷。(2)积极培育经理市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基本上形成比较成熟的经理市场,一方面给经理提供晋升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被取代风险。如果企业经营效果不好,就可能成为被兼并的目标企业,从而经理人员被解职,而且很难在经理市场找到合适的职位。(3)实施经营者持股一定比例的制度。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使得所有者为了控制经营者必须支付成本,包括对经营者进行激励的支出、进行监督的支出、经营者偏离所有者目标给所有者造成的损失。如果该成本超过给予经营者一定的股权而付出的成本,则可选择给予经营者一定的股票期权,使经营者的目标与所有者目标趋同。

第二,完善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在企业理结构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建立审计委员会来全面负责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监督公司经营规范化和保证财务数据真实、可靠性。具体方法包括:(1)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规章制度的建设;(2)以强化企业资产控制为主线,建立审计网络;(3)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子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监督和完善子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4)对公司的一些工程项目、经济合同、对外合作项目、等开展单项审计;(5)实行离任审计制度,审查和评价公司责任主体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第三,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组织机构,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其目的是为了进行协调与管理,而有效的协调与管理是不能通过人制来实现的,必须依靠法制来完成。就企业的财务控制而言,就是必须依靠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来完成的,而不是靠人的权力。内控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之间协调与管理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目的是保护企业的财产保值和增值,检查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促使有关人员遵循既定的管理方针。内控制度的建立必须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建立后的内控制度必须在试行的过程中不断地修订和完善,这样的内控制度才能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

总之,企业财务控制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财务控制是企业集团管理的核心,因为对企业来说首要的是控制权,其次才是控制收益权,这两者的结合就是财务控制。所以,企业一定要正视企业存在的种种财务问题,并找出症结,进一步完善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汤谷良:财务控制新论-兼论现代企业财务控制的再造[J].会计研究,2000,3

篇3

(二)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框架

具有多层次性现代化的企业集团大多是由产权关系复杂的多个独立经济体所组成的,集团总公司、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以及参股子公司,甚至是孙公司等,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框架也是多层次的,在企业集团的整体财务管理上要以总公司作为财务控制主体,实行整体统一的平衡管理。

(三)财务管理手段多元化

企业集团一般除了自身主产业之外,通常还会涉足其他产业经营,因此在集团企业的业务方面具有明显的多产业、多区域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在集团企业的财务控制管理上,也必须结合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财务控制管理手段,保障企业集团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确保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四)对于财务内控标准要求更高企业集团由于整合了企业内外的财务、人力、品牌、市场以及信息资源等,因而可以产生规模效应提升企业集团的市场竞争力。但是与此同时这也造成了企业经营风险的整合与扩大,要求企业集团必须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强化对于企业集团的风险防范应对。

二、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我国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工作上存在着定位模糊的问题,尤其是没有清晰地财务管理框架层次与实施方案,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部门仍然处于传统的业务核算部门以及资金管理部门的定位,这对于企业集团的扩大发展十分不利。其次,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分权不当,甚至在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工作上出现了各自为政的局面,难以按照企业集团整体发展战略进行统一的安排,这就造成了企业应该具有的规模效应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第三,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落后,尤其是未能积极的采用资金集中化管理,资金得不到合理的调度使用,资金整体利用价值不高。

三、我国集团企业财务控制管理创新途径

(一)优化企业的治理结构,强化企业的财务管控能力

企业集团的实质就是由若干资本联结关系的企业所组成的联合体,因此提高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能力,必须以企业集团董事会作为财务管控的核心,同时在企业集团董事会中设置全面的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财务管理分支机构,强化企业集团对总公司以及子公司的财务有效控制,确保企业集团的各项财务管理决策能够按照企业集团的整体战略发展要求制定。此外,还应该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由监事会按照企业集团的财务战略以及财务控制管理目标,对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尤其是对财务活动的合规性、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发挥监督作用,确保集团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能够规范有序的开展。

(二)对集团企业的财务决策机制进行优化

首先,在企业集团内部应该合理的划分总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决策权限,合理的对企业集团的内部控制权进行划分。对于涉及到企业集团发展战略、资金运作以及投融资管理的决策应该由企业集团财务总部统一管理以规避风险。对于子公司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程序化决策,则应该由子公司决策为主、集团公司指导为辅的财务管理决策方式。其次,应该结合企业集团的管理层次特点,按照董事会、总公司管理层、子公司董事会以及子公司管理层等多个层面,分别完善财务管理决策机制,通过这种多层次决策的方式避免企业集团决策权的混乱或者是出现过度集权的问题,提高企业集团的决策效率。

(三)将资金管理作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核心

资金是企业集团经营运转的基础保障,确保企业集团的正常生产经营必须强化资金的控制管理。对于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可以采取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严格对公司、分公司的账户设立与注销进行控制,以免出现资金帐外循环的问题。充分发挥企业集团资金蓄水池的作用,优化现金资源的配置,提高现金流动性的同时降低企业集团的经营风险。同时,应该强化企业集团的预算管理,将预算管理作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重要手段,依靠资金预算计划指导企业集团的资金营运管理,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来指导企业集团的生产经营。

(四)完善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是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与核心,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部门应当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进行革新完善,逐步建立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首先,应当建立全面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对企业集团整体、总公司以及子公司所潜在的风险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预测,明确企业集团经营所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范策略。其次,应当按照企业集团的经营战略以及风险策略,对内部控制方案进行优化,尤其是对企业集团重大风险所涉及到的业务流程,重新制定全面的风险管控措施。

篇4

2.财务权力分散

内部控制监督不力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是目前企业集团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南平发展集团大额资金使用缺乏监督机制;部分子公司重大经营决策缺乏必要的决策控制程序或内部控制措施,内控监督不到位,个别高管人员擅自决策、盲目投资,违规从事委托理财、托盘贸易等高风险业务,可能导致集团发生重大资产损失;内控机制缺乏有效性,有的子公司虽然表面上有一套内控制度,但执行不力,形同虚设,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3.财务资金分散

使用效率低下企业集团难以集中子公司的资金,未能形成规模效应,资金分散,效率低下,现阶段市场结构越来越复杂,企业集团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企业集团的投资项目复杂多变,企业集团下属子资金出现缺口时往往母公司不能及时补给,子公司的资金周转困难,经济效益下降,进而造成企业集团的财务负担加重的恶性循环。

二、完善南平发展集团对子公司财务控制的措施

1.建立“产权明晰,政企分开”的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

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机构,必须将最根本性的问题(如经营范围,产品方向,规模,投资安排,资金筹集,计划目标,重要职员任免等)董事会及其所属的委员会讨论。同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严格管理执委会和财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的任务是负责公司经营的全面领导,掌握财务以外的各项决策和指挥。财务委独揽公司财务大权,批准一定限额以上的固定资本投资,规定公司的长期财务目标,审查批准执行委员会提出的产品价格方案,负责筹措资金,监督检查公司各部门绩效成果,年终对公司的决算进行审查,负责制定利润分配分案。

2.区分业务,采取集权与分权的不同控制方式

(1)集权管理

①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资金的集中管理是指由统一的资金管理中心对企业集团资金流动实施管理和控制。资金流转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现金,其他资产都是资金在流转中的转化形式。对于财务部门而言,要随时掌握每一时期和时点可以运用和必须支付的现金,对子公司现金的集中管理,为现金预测提供了条件。②筹资管理集权化企业集团对子公司财务的集权管理还体现在,企业集团在现金预测基础上,研究集团资金来源的构成方式,选择最佳的筹资方式和筹资渠道。资金的筹集与使用相结合,在考虑企业集团整体资产负债率和集团的综合偿债能力后,适度举债,控制筹资风险。因此,子公司不得对外筹资,所需资金须在集团内部筹集,并由集团公司财务部门负责此项业务。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还可以参照市场利率价值规律,实现集团内部资金的有偿调济使用,即子公司与集团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相互间借款时须支付利息。

(2)分权管理

①对子公司进行授权控制。企业的授权控制应做到以下几点:(1)企业所有人员不经合法授权,不能行使相应权力。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不经合法授权,任何人不能审批;有权授权的人则应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事,不得越权授权。(2)企业的所有业务不经授权不能执行。(3)财务业务一经授权必须予以执行。②投资权的适当分散在企业集团对子公司资金加以集中管理之后,投资管理可以适当分权,即子公司有权制定一定金额以下的投资项目,但一般占集团投资很小的一部分。超限额投资须报企业集团审批。企业集团应建立健全子公司对外投资立项、审批、控制、检查和监督制度,并重视对投资项目的跟踪管理,防止出现只投资不管理的现象,规范子公司投资行为。

3.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建设,依托体系建立有奖有罚的激励制度

①投资回报率,确定合理的短期和中长期投资回报率,但需避免片面追求过高的投资回报率,使子公司的经营行为短期化、功利化,影响企业集团中长期战略的实现。②资产负债率,确定资产负债率上限,控制子公司负债规模,建设、维护企业集团融资平台。③核定各子公司的利润指标,促使各子公司在资产保值的前提下,达到资产增值的目的。净资产收益率每年制定一次,每三到五年制定一个三年期或五年期的净资产收益率,并与企业负责任期经济责任考核相挂钩。④工资总额增长率,一般控制工资增长率低于净资产收益率,为企业集团再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⑤管理费用增长率,管理费用增长根据年终决算数据和年度预算数据做适当的、科学的增减,确定后和其他指标一起下达给子公司。

篇5

2.企业财务信息不真实

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尤其是经营方针和决策制定必须建立在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上,只有真实的会计信息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生产经营状况,保证经营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而言,财务资料信息不真实、不及时以及不准确的现象却广泛存在。同时,由于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以及会计科目不合理等原因,企业决策层往往不能获得一手的、原始的会计信息。同时,一些财务控制人员存在业务素质和法制意识不高的问题,经常在企业领导层的指示下篡改企业会计报表等信息,帮助企业达到偷税、骗税等非法目的。此外,因为企业在编制合并报表上存在方法不合理等问题,导致这些报表不能真实、完整的反映企业整体资产信息,尤其是一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不准确容易误导投资者,增加投资的风险性,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企业预算管理不健全

在企业预算管理上,我国绝大部分企业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在编制时间和编制范围上,企业部门预算和综合预算存在很大的出入,一般需要进行二次预算,增加了企业财务控制的难度;第二,在预算执行方面,大部分企业往往没有对执行的预算进行密切的追踪,尤其是事中分析以及事后评价制度还不健全,导致企业不能正确评估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最后,在预算和执行中存在一些弄虚作假的行为,比如虚开发票等行为,间接表明当前我国企业预算还存在执行力和约束力不强的问题。

4.财务控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对于企业财务控制执行力不高的问题,必须实行奖罚并存的措施。但是,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财务控制的激励机制缺少执行力,没有规范的量化指标,进而无法在财务控制上发挥约束激励的作用。激励机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包括奖金、薪资、送红股、职工持股等措施;另一方面,包括相应的处罚机制,包括企业的内部处罚以及法律惩罚制度等。不过在具体执行上,企业因为在财务控制上没有量化明确的评价指标,比如没有把财务控制的效果和各部门人员的绩效薪酬相挂钩,导致激励约束机制在执行中出现赏罚不公的现象,不仅挫伤了部分员工加强财务控制的积极性,特别是在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还放纵一些违法违规的行为,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也是企业加强财务控制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加强企业财务控制的应对策略

1.强化企业内控制度管理

对于强化企业内控制度管理来说,首先是在企业内部明确各个层级的关系,保障自决策层到管理层以及基层员工,可以实现上级对下级的有效监控。为此,企业应当努力完善自我控制和外部制约的机制,包括外部审计和内部监督的全方位的内控体系。具体而言:首先,充分发挥内控制度对于财务活动中关键环节、关键岗位以及关键点的控制,通过相互制约的岗位设计以及资金预算的流程控制,保证企业财务控制目的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实现规范的职务分离和审批手续操作,还要对凭证记录和财务业绩进行独立严密的核查,防止财务控制工作受到外界的过多干扰;第二点,对欺压会计审批制度进行健全完善,尤其是要执行严格的分级授权制度和统一会计政策的制度,对于不同层级的职责和权限,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资金调拨,进而发挥财务结算中心在财务控制工作的重要作用,争取做到用程序和制度来约束企业的财务活动;第三,由于在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中,财务控制必须是分层次进行的,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也具有不同的性质。所以,企业需要具有独立的审计部门,尽量引入外部审计机构来对自身的经营绩效、现金流动以及资产结构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总而言之,在强化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实现人和制度的有效结合,保证企业财务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

2.落实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

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来说,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有效结合企业的内外部条件,尤其是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充分考虑到市场竞争的因素,进而在预算中确定各个部门的责任。同时,全面的预算管理也有助于动力机制的引入,充分发挥企业管理者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争取高效的完成各自的预算资金,充分保障企业经营决策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因此,企业必须落实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尤其是要规划好企业中长期资金的预算,在此基础上对企业资本结构、资本运营手段、资金投放时机以及融资形式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通过市场竞争来检验、寻找企业资金预算中的不足和问题,从而优化企业资金的配置,实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总而言之,落实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是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要素,也是企业管控财务活动的有力手段。

3.健全企业约束激励机制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所有权和经营权开始不断分离,形成经营者利益和所有者利益相容的关系。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只有对企业经营者实行针对性的约束激励机制,才能在防止经营者损害企业利益的基础上,促进经营者不断为企业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进而和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保持一致,最终达到控制企业财务的目的。为此,在企业财务控制的约束激励机制上,可以在企业内部实行二级管理制度,一方面,在企业总部设立专门的财务控制中心,通常由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担任主任,成员则包括其他决策层人员;同时,在各个二级部门下设直辖的财务控制二级中心,由各个部门的会计主管负责。而且按季度召开一次财务控制会议,对各个部门的财务控制效果进行审查,对于表现优秀的部门和员工,不仅要充分发挥物质奖励的直观性,还要进行书面表扬、口头鼓励、通报嘉奖等形式的精神激励,并且要将财务控制业绩和人员的职务晋升相挂钩。此外,对于财务控制较差的部门和人员,应当从绩效、待遇等方面给予必要惩罚,在企业内部形成重视财务内控的氛围,尤其是要保证经营者可以通过财务控制获得更高的薪酬待遇,提升其加强财务控制的积极性。

篇6

(三)财务预算不够合理。财务预算工作是整个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的重要环节。就其财务部门本身来讲,要求财务部门具备属于自身的一套完整的执行预算的过程,这将对于财务部门对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是至关重要的。科学严谨的预算系统对事业单位处理很多突发事件以及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加之很多事业单位对在执行预算过程中,大部分情况都有着一定的范围限制;同时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时会追加其他项目的资金,最终导致追加的项目逐渐的增多,造成部门本身预算结果过高的发生,预算的权威作用也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功能性减弱的同时也导致了独立性相对的削弱,使最终预算的影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再加上预算审计对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控制尤为重要,倘若每年都能够保障预算审计细致有效的开展,那么预算工作也会相应长久的进行下去。如果经费的使用范围超过规定限制要求,预算的结果也会偏大,最终导致预算共走只是走个形式,根本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

二、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遵循的原则

(一)规范性原则。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工作应当严格按照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以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落实单位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严格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以及《会计法》等规章制度作为依据来制定相关章程。

(二)实用性原则。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实际中的应用,因而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不能只是关注完整性以及严密性,而忽略其中的实用性。要将人员与机构的精简化作为工作开展的重点,加以正确有效的控制强化手段,从整体上减轻程序的负担,避免重复劳动现象的发生。

(三)全面性原则。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工作应当包括单位中所有部门以及相对应岗位的经济业务,以不同的部门和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来确立工作的关键并加以控制,从而实现财务内部控制工作顺利的开展、贯彻的进行。

(四)制约性原则。如何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工作的有效性以及高质量性,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工作中确立监理制约机制,即保证财务控制工作开展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具有隶属关系的工作人员或部门共同开展一项业务,达到有效的监督预算工作的进行以及记录工作正常开展的目的,同时保证内部财务控制中上级对下级实行监督,切忌制约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

(五)效益化原则。尽管事业单位不以自身盈利为目的,但为了保证事业单位运行效果的最大化,依旧需要在内部财务成本效益进行控制,即尽量利用最少的管理控制成本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进而确保事业单位中各项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进行下去。

(六)适时性原则。由于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工作很大程度上手单位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其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工作工程实质上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内部财务控制的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与内部财务控制相关法律法规发生变动或修改时,事业单位的的工作性质以及工作范围都要随之进行相应的改善。以单位实际需要作为根本的出发点,以此来进行相关制度的完善和修订,确保控制以及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强化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的措施

(一)改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式。依照相关的法律条文规定,将单位负责人作为单位财务的第一主体,肩负起单位会计真实性的责任,通过适当对单位负责人进行相关定期的培训,并加大财务部门日常工作形式的宣传力度,从而培养单位财务工作人员以及单位负责人对于内部控制工作方式的意识,创造出良好的内部控制执行方式,保障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有效建立。

(二)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作为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其本身的素质对事业单位风险性的存在有着重要的关系,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以及专业素养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事业单位必须加大对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其中,使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工作责任心,并通过不定时的业务考核对会计人员进行督促,以达到促进单位财务发展的目的,保障财务制度的顺利实施。

(三)增强财务预算机制以及财务审计工作。增强完善财务预算机制对于财务认识的提高以及财务工作效率的提高都是十分有效的。在执行预算过程中,对待范围小、预算范围不足的部门要相对应的调整范围,做到财务支出的严格控制,并能够及时根据需要调整或追加财务预算。同时,实现预算部门与各科室预算经费的相互协调,以实际的收入和支出对财务控制进行有效的的预算。另一方面,对于审计部门来讲,要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工作以及外部社会的有效监督力度,培养出具备独立意识、勤恳踏实工作的职工,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提高审计职能。

篇7

出资者对经营者的监控有多种方法,其中包括人力资源监控、财务控制、知识信息资源监控及物质资源监控。财务控制是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财务控制是根据公司治理结构的需要和生产经营活动特征而设计的、用于维持公司治理结构中相关利益主体相互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财务控制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基本功能是限制委托人与人之间财务信息不对称性、财务契约不完全性和财务责任不对等性,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限制财务信息不对称性、财务契约不完全性和财务责任不对等性,分散委托人的风险,维护委托人的监督权;二是通过限制财务信息不对称性、财务契约不完全性和财务责任不对等性,维护管理者的控制权;三是通过对人的经营业绩考核,解决对人的经营业绩考核,解决对人的激励问题。由此可见,财务控制是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

出资者进行财务控制的方法

(一)完善财务控制体系

与公司治理结构相一致,财务控制也包括内部财务控制和外部财务控制两个方面,收购要约、代表权争夺和并购等都涉及到外部财务控制,它是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内部财务控制主要是指在董事会、经理层和有关责任人中建立的财务控制体系。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外部控制机制并不能取代内部控制机制的功能。相比之下,董事会应该是约束经营者日常行为,实现事前帕累托最优的最合适的手段。对内部控制而言,一个积极主动的董事会是相当重要的。

加强内部控制,首先要加强董事会的建设,发挥董事会的作用与潜能,使股东及其它利益团体的利益真正受到保护。同时,这种控制体系应该明确界定企业内部决策权的分割,如通过企业各种规则、规定和预算,以及职业技术规范和各种管理实现决策权分割;同时,还应该明确规定:(1)对企业的每一个下属部和对每一个决策人的绩效度量和评价体系,(2)与个人绩效相联系的奖励和惩罚体系,包括建立作为绩效度量体系的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确定预算在绩效度量中的作用和建立个人绩效的度量、奖励及惩罚制度。

(二)健全财务制度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会计制度。如果会计制度不健全,就会给经营者造成违法乱纪的机会。会计制度是事前的防范,会计核算是事中的、即时的监督,而审计是事后的监督。只有健全财务制度,才能保证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

(三)财务控制方式的应用

1.有效评估经营者的业绩,并根据经营者的业绩给予奖惩。

在对经营者进行财务控制时,不可避免地要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评估。在评估经营者的业绩时,投资者应该首先确定经营者的责任目标,经营者的责任目标应分为两部分:一是资本保全,包括质量保全和数量保全;二是资本增值。对于一个经营者来说,在他的经营期间资本是否保全,最关心的问题应该不是数量问题,而是留在库里的存货、留在应收账款里的账款、留在固定资产科目上的固定资产价值是不是真正具有实实在在的价值,具有真正的变现能力,即是否进行了质量保全。要考察资本是否保全或增值,我们需要在期末对经营者该年度的资产进行评估和审计。评估时我们通常使用的指标是资本利润率。根据这个指标,我们就可以制定对经营者的考核指标:期初所有者权益×资本利润率=本年度要完成的利润目标;制定资本利润率的标准有以下三个:平均存款利率、平均贷款利率(以年度为主体);行业平均资本利润率;地区行业平均资本利润率。

评估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怎样确认该经营者的资本利润率。财政部规定,只有商业企业可以提取销价准备金,而工业企业不可以提取销价准备金。在今天的商机下,无论工业还是商业,都要面对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一个企业的存货多少已不再代表任何真正的价值,而只有存货迅速变现,才会给企业带来利润。在我国,纳税时按财政部纳税规定提取坏账准备、销价准备,但是子公司向母公司报利润时,我们应当注意保持全部库存资产的变现能力,是所有的应收账款都能够收回。所以,在考核经营者时,资本利润率的计算应是在年底盘点完后,把企业的不良资产全部剥离,以求出经营者的真实利润,用真实利润除以资本(期初所有者权益),就是真实的资本利润率。有了这一指标,我们再与标准利润率进行比较,即可知道经营者业绩的好坏。

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评估之后,就要根据业绩好坏对经营者进行奖惩。如果对经营者激励不足,将影响以后的工作业绩,而如果对经营者经营无方造成的亏损一味迁就,那公司的前途将更加令人担忧。好的办法是,要使企业的损失与经营者的损失联系起来,同时也要把企业的利润与经营者的收入进行有效的挂钩。

2.有效地控制现金

众所周知,如果企业不进行赊销,则企业的任何活动都与现金有关。企业的生命在于资产的流动性和现金的流动性,控制了企业的现金,等于完全控制了企业的经营活动。控制现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必须杜绝账外现金循环,所有的现金都必须进入银行账户体系。

二是保证现金全部看得见、摸得着,能够集中管理。企业可以设立财务结算中心实现集团内部资金的统一管理,及时了解子公司资金运营方向,发现资金运营中的问题,并给予纠正处理。三是做好预算结算工作。日常开支做到事前要有预算,事后要做结算。

四是超过一定额度的支出项目要经过董事会的审批。

五是凭借自身的良好信誉与实力,进行资金的统一筹集,然后再合理地分配到各子公司的重大投资活动中,从而直接控制经营者的投资计划,对资金调拨、利润分配等重大决策都直接掌握,集中管理。

3.对资产和负债的约束

资产和负债是衡量企业经营优劣的重要指标。出资者把经营权交给经营者,实际上是两权分离。出资者放权给经营者经营的过程中,如果不严密控制,就有可能出现诸多问题。

比如大量的子公司通过资产的使用把母公司的财产流失掉。这就需要进行资产使用约束,具体来说,约束有三项原则:

一是当企业的资产使用改变公司章程中规定的使用范围时,必须报母公司批准。

二是当资产使用的主体改变时必须经过母公司批准对外贷款担保。

三是当企业将生产用资产转化为非生产用资产时必须经母公司批准。

为了控制企业的资产,出资者应对经营者掌握的资产进行严格控制,购置时要审批存档,报废时要记录档案,并有专人负责账、物核对。

在控制负债方面,有一个常识:一个盈利的企业,不一定到期就能还债;一个不盈利的企业,也不是到期一定还不了债。一个企业破产,除了经营失败以外,也会由于过渡负债而破产,这与现金流量有关。一个理性的经营者在亏损时应该设法缩小负债规模,而不是扩大贷款规模由于负债过高可以导致资本的毁灭,所以作为出资者必须通过合理化的手段对负债的规模进行时常的监控。

出资者可以通过资产负债率来监控负债比例。资产负债率的大小因不同的行业和企业不同规模而有所不同,对于一个小企业来说,其资产负债率应较低才行。要根据企业资产周转速度和资产息税前利润率的升降程度决定子公司的资产负债比率的升降程度。一个企业能否对抗负债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是资产的变现能力(周转速度),周转速度越快说明还贷的可能性越大。第二要考虑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其分子是利息+税金+税后利润,能够支付的是税前利润加利息本身,这就反映了企业的税前支付能力。

4.成本约束

出资者之所以出资,是争取利润的最大化。如果经营者要得到100万元的利润,首先假定所得税是50%,要得到税后利润100万元,必须超过税前利润200万元,需要付出两倍的代价才能实现。假定税后利润的20%归经营者,那么税后利润必须达到500万元经营者才能得到100万元,出资者取得400万元。中国的国有企业尽管亏损,经营者们仍然迷恋着自己的位置,原因就是出资者没有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对成本进行控制有以下方法:

(一)成本区分为与个人收入有关的成本和与个人收入无关的成本;

篇8

企业集团的财务战略控制力指标体系作为一个重要的一级指标体系,也是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力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体系也包含了三个二级指标以及十一个三级指标。这些指标分别从筹资战略控制、投资战略控制以及收益分配战略控制这三个方面来评价分析集团公司管理者对于整个集团企业的战略控制力。对投资战略控制来讲,相关的指标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战略投资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应当将技术以及资金投放到具有较大价值的领域才能够确保公司投资收益。在进行公司投资战略控制力指标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指标来进行分析评价,即控制投资决策权、投资决策过程、子公司投资决策以及子公司自行决策项目的能力评价等。对于投资项目决策权的控制力指标分析上,集团公司应当对本集团所有的战略投资项目具有决策权。根据实际投资金额的大小以及投资项目的战略性质来分析判断投资项目的重大性,将那些能够对企业集团发展战略构成重大影响、跟企业集团主营业务有着密切联系、可以对集团公司未来发展产生决策影响的投资项目归结为重大范畴。在对投资政策的可控性指标分析上也需要进行合理科学的指标设定。建立和完善投资政策是企业集团实现自身投资行为制度化以及规范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作为指导企业集团重大投资行为的制度性文件,投资政策的设置需要明确企业集团的投资方式、投资领域、投资财务标准以及投资质量等。在对投资决策过程的可控性进行指标评价分析时,重点关注投资决策目标的合理性、各种投资方案的合理性、最终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决策结果的实现程度等。投资活动是企业集团进行资本运作的重要形式,企业管理者应当将自身的资金投资到具有较好的预期收益的领域、行业以及项目之中去。在开展投资项目的过程中,集团公司本身是战略投资的审批者,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集团企业只有在实施战略投资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控制力管理,才能够确保投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减少盲目投资。

三、财务人员控制力指标体系分析

企业集团的财务人员控制力指标体系一般包含三个二级指标以及十个三级指标,它是整个集团财务控制力建设体系的第一个一级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分别从集团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财务人员授权任免以及财务总监的责任履行情况等方面来分析和评价集团公司对于自身整个财务管理人员的控制力情况。对于财务人员素质控制力来讲,重点关注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以及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情况。要想顺利实现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目标,强化在财务人员专业素质方面的控制力就需要加强企业集团的文化建设,逐步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强化员工对于公司集团的目标认同感。一般来讲,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控制力指标可以从专业知识、学历等级、职业道德遵循程度以及公司忠诚度等方面进行考量。财务总监责任履行情况的控制力指标分析主要是基于公司的委托现象。一般情况下,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都会存在着委托的相关问题,尽管公司的所有者会根据委托理论对激励机制进行设计和维护,但是这一措施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公司内部人的道德风险选择问题。在这一情况下,实施财务总监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控制力管理就可以对原有的控制机制进行完善和加强。委派方式不同就会导致财务总监的权利职责有所不同,但是要对财务总监的履职情况进行控制力指标评价,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监督子公司重大经济管理经营项目的执行情况。作为企业集团所委派的公司财务总监,监督子公司是其首要的职责,要对子公司的政策制定情况进行事前的控制,经营活动进行事中控制以及经营管理后期的事后控制评价。再就是完善对于财务总监考评评价体系。在对财务总监进行考评评价上应当采取约束跟激励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努力构建合理公平的物质激励以及非物质激励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约束机制,并完善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力评价指标管理体系。实施岗位轮换的合理性,尽管企业集团统一对财务总监实施委派,但是假如某一财务总监长期被委派在一个子公司,就很可能会使得财务总监与该子公司进行传统,不利于集团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篇9

一、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

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始终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最高,因此,项目决策阶段的内容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决策阶段之后的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是否科学、合理。

(一)在投资决策阶段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保证详实、准确

要做好项目的投资预测需要很多资料,如工程所在地的水电路状况、地质情况、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资料、大宗材料的采购地以及现有已建的类似工程的资料。对于做经济评价的项目还要收集项目设立地的经济发展前景、周边的环境、同行业的经营等更多资料。造价人员要对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认真分析,保证投资预测、经济分析的准确。

(二)认真做好市场研究,是论证项目建设必要性的关键

市场研究就是指对拟建项目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作可能性分析。包括国内外市场在项目计算期内对拟建产品的需求状况;类似项目的建设情况;国家对该产业的政策和今后的发展趋势等。要做好市场研究,技术经济人员就需要掌握大量的统计数据和信息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为项目建设的论证提供必要的依据。

(三)投资估算必须是设计的真实反映

在投资估算中,应该实事求是地反映设计内容。设计方案不仅技术上可行,而且经济上更应合理,这既是编制投资估算工作的关键,也是下阶段的重要依据。

(四)项目投资决策采用集体决策制度

为避免投资的盲目性,项目投资决策企业应采取集体决策制度,组织工程技术、财务等部门的相关专业人员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分析论证过程不仅要重视新设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分析,还应立足节约,充分重视项目在市场中的领先地位,以减少项目建成后的运营成本和影响企业今后的发展。

二、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

工程设计是建设项目进行全面规划和具体描述实施意图的过程,是工程建设的灵魂,是处理技术与经济关系的关键性环节,是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重点阶段。

(一)优化设计方案,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设计质量是否达到国家规定、功能是否满足使用要求,关系到建设项目一次性投资的满足。方案优化不仅关系到建设项目一次性投资的多少,而且在建成交付使用后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建设单位在审查设计单位的设计时,要重视设计方案的优化。在选择工艺技术方案时,应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以提高投资效益为前提,积极而稳妥地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案和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据国外统计资料表明,在项目前期方案优化过程中节约投资的可能性为80%左右,所以,要真正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就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前期方案优化工作上。通过方案优化,使工艺流程尽量简单,设备选型更加合理,从而节约大量资金。

(二)对工程项目实行限额设计以控制工程造价

1.分解投资和工程量是实行限额设计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方法

在设计过程中采用限额设计,而分解投资和工程量是实行限额设计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方法。它是将上阶段设计审定的投资额和工程量先分解到各个专业,然后再分解到各单位工程和各分部工程,通过层层分解,实现对投资限额的控制和管理,同时也实现了对设计规范、设计标准、工程数量、概预算指标等各方面的控制。

2.加强设计变更管理也是限额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工程各实施阶段,设计变更应尽量提前,变更发生得越早,损失越小,反之就越大。如在设计阶段变更,则只需修改图纸,其他费用尚未发生,损失有限;如在采购阶段变更,不仅仅需要修改图纸,而且设备、材料还须重新采购;若在施工阶段变更,除以上费用外,已施工的工程可能要拆除,势必造成重大变更损失。为此,必须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尽可能把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初期,尤其是对影响工程造价的重大设计变更,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

3.改革设计费的支付办法,建立优化设计的激励机制

笔者认为,在设计评优中不能缺少对造价控制的评价。把投资效益作为评优的一项重要指标,既有利于促进设计人员树立经济观念,又有利于激励工程造价人员努力工作,更有利于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深入开展。在与中标方签设计合同时应约定激励性的设计费支付方式,如正常情况下按国家现行规定适当下浮作基本费率支付费用,对设计单位通过优化、限额设计而节省的投资,按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如因设计原因引起超额投资,不仅要扣减设计费还应给予经济惩罚。

三、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

(一)制定合理工期是控制施工项目成本的关键

施工工期是一种有限的时间资源,在项目管理中有特定的价值,即“工期价值”。对工程项目而言,工程的质量、成本和工期是施工管理的三大主线,工期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施工质量和成本,因此,施工项目管理中的时间管理非常重要。

当施工工期变化时,会引起工程劳动量(人工与机械)的变化。市场中的物价是波动的,材料价格会随工期的长短而不同。因此,同一工程项目,工期不同,工程成本就不同。因此,合理的施工进度安排,能最大限度地缩短工期,将减少工程费用,使施工单位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降低材料成本是控制施工项目成本的核心

在工程成本中,材料费占总成本的60%左右,因此加强材料成本控制在实现成本目标管理中起着核心作用。材料成本的有效控制,集中反映在对材料的价格和用量的控制上。

1.价格控制

为了降低材料采购成本,提高采购质量,须在各个环节上强化成本观念,加强监督管理,力求购进质优价廉的产品,避免在材料的采购过程中出现管理漏洞,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现象。要求材料采购采用招投标及竞价的方式,采购人员应承担起降低采购成本的责任。采购成本的降低是工程项目利润来源之一。

2.用量控制

在工程施工中,材料成本的降低主要来自材料用量的节约。在施工管理中,要使材料的质量有保证,数量有控制,就必须加强材料的现场管理。管理人员要根据施工计划用量对施工队伍使用材料量进行监督,减少材料使用中的漏洞,以节约用量。

另外,对所供材的剩余材料及多次使用性材料的回收与保管往往被忽视。常常出现工程完工后,剩余材料丢失与损坏现象;对工程收尾工作中的材料清查、回收入库工作缺乏重视;对材料的管理没有做到善始善终,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加强材料管理,强化用量控制,要从材料的采购、保管、使用、回收等各环节入手,达到对材料成本的有效控制。

(三)充分发挥注册造价师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控制

造价人员从设计伊始就应全面介入。因工程设计中许多设计人员缺乏经济观念或者说某种程度上希望工程造价越高越好,只要技术可行,安全可靠即可。所以,要真正控制造价,在设计中需发挥工程造价人员懂技术、精造价的优势,使之参与设计,密切配合设计人员。造价人员应充分利用功能定位,并利用同类建筑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分析比较来优化设计,降低工程造价。

(四)加强工程计量和控制工程付款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一般大、中型工程项目执行按月或按阶段付款。付款时首先按照合同规定的施工内容进行计量,对于超合同范围和工程质量不合格的不予付款。另外在办理工程付款时,要注意及时扣回各种应付款项。

(五)加强合同管理减少工程索赔

建设合同是承发包双方进行工程建设、拨付工程价款、进行工程结算、工程索赔的依据,为此,必须把好合同的起草、审核、签订关,严格执行合同条款,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和违约索赔。

四、竣工结算阶段的控制

篇10

1、独立核算模式。独立核算模式基本特征:各分公司独立核算、向总部报告在一定时期内分公司利润实现情况,编制损益财务报表。独立核算模式多适用于以分公司利润最大化为财务控制目标的分公司核算模式。

2、非独立核算模式。非独立核算的基本特征:销售分公司不核算利润。非独立核算模式多适用于以直接的费用控制为财务控制目标的分公司核算模式。

总部通过对分公司财务核算模式的界定,围绕模式制定相应的财务控制措施,以保证公司总体目标的实现。

二、组织控制

组织控制的主要职能是对组织内成员的管理和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管理。销售分公司组织控制分为对分公司财务人员的管理控制和分公司财务部门与分公司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运行机制控制。

1、财务人员控制。销售分公司财务人员管理模式可分为本地化模式和委派模式。

本地化模式。分公司财务负责人和其他财会人员均属于分公司编制,大多在分公司当地招聘,其工资及人事关系均在分公司。

委派模式。委派模式是财务负责人由总部任命并统一委派的管理办法。委派财务人员在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及综合统计体系等方面对总部财务部负责。

两种不同的财务人员管理模式,总部对分公司管理形式也有所区别,公司应根据销售结算特点、分公司权责大小、费用成本高低等因素考虑分公司财务人员管理模式,以实现公司组织控制目标。

2、分公司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运行机制。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运行机制也是组织控制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组织运行机制,是实现组织控制的重要保证。通常的运行机制有:

1、授权制约机制。分公司负责人和财务负责负责人应由总部规定相应的权责范围,职责上相互制约,对费用报销、商品出库销售、返利确认、销售合同、广告合同等重要经济事项实施连签制度。分公司所有财会人员的招聘、离职应由总部备案或审核,分公司负责人无权任命或解聘财务人员,增强分公司财务人员的独立性,以利于分公司财务对总部控制政策的独立执行。

2、责任与监督机制。建立实物、资金安全保全第一责任人制度。分公司财务负责人为实物、资金安全、完整的第一责任人,出现问题,分公司财务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加大分公司财务负责人对实物资产、资金安全的监控责任感和主观能动性。建立应收帐款第一责任制度,销售分公司销售人员对应收帐款负有第一责任,加强销售人员对应收帐款的责任。

3、人员风险管理机制。推行分公司人员经济担保制度,分公司人员因过失、渎职等原因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经济担保人负有连带赔偿责任,以加强分公司人员的风险和责任意识。

三、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也是广泛运用于分公司的财务控制方法。预算控制可分为预算制定、预算实施、考核评价三个阶段。

1、预算制定。销售预算与费用预算是分公司预算管理的两项重要内容。

销售预算制定。公司在确定销售计划时要符合实际,对销售人员下达销售指标时应充分听取销售人员的意见,切忌主观臆断,脱离实际将指标定得过高而严重挫伤销售人员的积极性。

费用预算指标制定。常用的销售费用预算方法有以下几种:量入为出法,公司在估量了自己所能承担的能力后安排分公司费用预算;销售百分比法,以一个特定的销售量或销售额的百分比来安排销售费用;竞争对等法,公司按竞争对手的大致费用来决定自己的费用预算;目标任务法,公司或营销人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特定的目标,确达到这一目标所必须完成的任务以及估算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费用,来决定费用预算。费用预算是公司资源的配置过程,无论采用何种费用预算方法,都应根据公司现有资源状况围绕公司战略目标进行。

2、实施控制与考核评价。

分公司财务应积极对归口的预算目标进行定期跟踪、分析、控制,并及时提供给总部预算执行报告。预算管理在为绩效考核提供参照值的同时,总部也可以根据预算的实际执行结果去不断修正、优化绩效考核体系,确保考核结果更加符合实际,真正发挥评价与激励的作用。

四、稽核控制

稽核包括稽查核对。稽查主要是审计,核对包括日常数据核对和定期对帐。

1、审计。总部对分公司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检查,重点审查其经营情况和财务活动是否符合总公司的规定,发现分公司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审计制度可以促进分公司准确贯彻总部的财务控制政策,防止其走样。

2、财务数据报告。通过建立每日商品进销存报告和资金回笼报告制度,使用ERP、NOTES等远程信息管理工具,使分公司每日销售数据及资金信息及时准确传递到总部,保证总部对信息的需求及对销售分公司销售活动的适时监控。

3、定期财务对帐。

总部与分公司定期对帐。总部应定期与分公司核对资金帐、会计科目帐、实物帐等帐目,特别是加强应收应付项目的审核,以便及时发现差异和差错,发现分公司存在的问题。

分公司财务要形成与经销商定期对帐的制度。因产品出现平调、退货、换货;或因客户返利、破损产品货款、广告款终端销售推广费用抵货款等原因会给应收帐款的管理带来困难,因此要制订一套规范的、定期的对帐制度,避免双方财务上的差距越来越大,而造成呆、死帐现象。五、“收支两条线”与收入财务控制

1、普遍实施“收支两条线”原则。在分公司设立货款专户,分公司货款帐户只收不支,收入资金一律汇入专门帐户,并通过总部签定银企合作协议,货款快捷划回总部。

2、在分公司推行使用POS机收款等禁止业务人员经手货款的货款管理机制。

3、制作资金日报表并上报公司总部。资金日报反映当日销售收入、当日收款金额、应收金额,累计当月销售收入、累计收款金额、累计应收等销售数据信息。

4、加强应收帐款管理,保障资金安全。实行“谁销谁收”原则,即谁对外承担销售业务,以及谁签定合同,由谁负责货款回收;防止内外结合,将货款私吞。控制发货节奏,降低应收帐款,按照经销商实际的经营情况,建立经销商库存数据库,通过对经销商库存的动态掌握,采用“多批少量”的方法控制应收帐款。实行通路促销政策,可以有效地降低厂家的应收帐款,在年末以年终返利为条件促使重点大客户降低应收帐款也是有效的方法。加强铺货控制,对经销商建立严格有效的资金占用预警及调控机制,设立铺货资金占用评价体系,使铺货的控制完全量化,发出商品占用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设立铺货担保制,经销商在交纳一定现金担保金的基础上,给予经销商一定金额的铺底,为了降低风险,通常一些公司要求分公司负责人或其他责任人为经销商共同担保。

5、通过选择合理结算方式规避应收帐款风险。比如选择银行承兑结算方式,既给经销商提供了一定信用期限,又保证了货款的回收。

6、货款结算尽量通过金融部门进行,不用或尽量少用现金结算。对于以现金结算的,要谨慎,以防销售人员挪作他用或用于个人挥霍;对于大额的现金销售,可以派分公司出纳和销售人员一同前往收款。

六、价格管理财务控制

稳定有序的价格政策是公司市场操作的关键,销售过程中价格体系混乱,就可能扰乱整个市场秩序,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是形成窜货、分公司人员舞弊的重要因素。重要的价格监控措施有:

1、建立价格信息库,及时收集本公司产品价格信息,监督分公司和经销商价格执行情况。其主要监控点:分公司或经销商对外批发价是否低于或高于总部规定的指导批发价;经销商零售标价是否低于或高于总部的建议零售价;分公司或经销商是否有在公众媒体上未经总部批准的非正常价格信息。

3、窜货财务控制主要措施:分公司财务建立销售台帐,详细记录发出商品的机号和发给单位;对产品实行产品代码制,给每个产品编上一个唯一的号码,印在产品内外包装上,一旦在甲地发现乙地产品,便于对窜货作出准确判断和迅速反应;分公司要及时搜集反映其他地区以低价冲击本地区市场的情况并提供确凿依据。

七、特殊费用项目专项控制

返利、补差控制

在返利、补差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舞弊行为有:营销人员将对不同经销商出货拼凑到一个经销商户上,以达到单个经销商量大多返利而中饱私囊的目的;经销商或经销商与销售人员勾结多报库存数量从而虚增补差金额。

篇11

其三,具体的控制方式和控制手段的选择和实施。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确定了其财务控制在公司治理层面的模式以及集权-分权模式以后,就是要确定如何保证总体财务控制的实施了,那么具体保证财务总体控制实施的手段就包括预算控制、内部审计、财务风险控制等等。当然,具体的实施工作还会涉及到财务控制相关部门的人员配备情况。通过对人员的控制来保证具体控制手段和控制方法得到有效实施。比如:财务监事委派制-财务主管委派制等。其四,财务控制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任何公司的财务控制模式,都不是一层不变的,随着公司的发展、经营方式的改变以及外部环境的改变,财务控制也要做出适当的调整,因此就要建立财务控制评价体系并适时作出调整,形成有效的反馈,并及时对企业的财务控制进行调整。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今天的市场环境而言,一个上市公司的要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财务管理做支撑,而财务控制是我们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然而,当前我国的财务控制却依然我国企业财务控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财务控制集权-分权模式两极化严重,管理效率低下就目前而言,我国上市公司在财务控制权力分配模式选择上,两极化现象十分严重。部分企业十分重视权力控制问题,过度集权,他们把大的集团公司就当做是一个大企业管理,而下属企业就当做是没有法人地位的附属工厂或车间,对于领导的财务权力过分集中、绝对化;还有部分企业,他们把大量财物控制权力甚至是核心财物权力都下放到下属企业,放任其自由发展。而不论是权力的过分集中还是过分分化都是不适合企业发展的。对于一个企业,如果过分集权,下属企业如果面财物问题就要走程序层层上报到集团总部,而总部又要层层下达决策来实施,对于核心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决策,这样是有必要的;但是对于普通的市场决策,这样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还很容易错过市场商机。反之,如果公司拥有过大的财务决策权,对于关系到企业重大发展的决策未经过深思熟虑,有可能造成决策失误,这将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让竞争对手有机可乘,妨碍企业进一步发展。因此,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财务控制模式要根据企业的特点以及市场情况而定,并且要灵活调整,保证财务控制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二)财务控制缺乏一体性企业按照所有者的意图,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经营需要以及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企业与财务有关的经营活动。就我国现状看来,上市公司的财务控制过分看重事后控制,而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事前预算和事中控制置。这就导致许多上市公司虽然有事前预算决策,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过分注重于年度利润指标,特别是全年的销售收入、成本费用、目标利润等指标,而忽略了具体的季度、月度指标。最终导致,企业中期的经营业绩与预算相比有较大差距,而未进行及时反馈,事中控制流于空谈。而对于事后控制,虽然就事前和事中控制相比,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是在事前和事中控制存在问题的前提下,即使得到会计资料的辅助而达到预定目标,但有其实质的有效性也让人质疑。如若事前预算事中控制都缺乏效率,那么集团公司对于下属公司的财务控制也就失效。另外,目前上市公司设置的内部财务考核指标过于单一,只注重与经济利益明显相关的指标考核,也影响企业的财务控制的有效性。

篇12

我国的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程度较差,生产效率较低,运作流程较混乱,所以生产成本均较高,若对企业内部进行科学、合理的整顿,在生产成本控制方面大有潜力可挖。本文以内蒙古农业大学机械厂2005年的直接成本发生情况为例进行分析,试探讨企业加强成本控制问题。

1企业基本情况

内蒙古农业大学机械厂是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校办企业,位于农业大学西区。该厂自1989年以来在完成教学、科研的同时生产农业机械,共分为机加工、钳工、锻工三个车间,固定资产总值1042299.34元,2005年主要生产2BP-2型铺膜播种机、9YG-130型圆盘割草机、9ZC-160型铡草机三种产品。管理人员10人,车间工人50人。

2成本构成情况

固定资产按年提取折旧费,折旧费是成本中很大一部分,工人工资采用的是月工资制,所以工人工资福利费也成为固定成本的一部分。该厂设备比较老化,发生修理费用比较频繁,则每月耗用的修理费作为固定性制造费用。随生产而发生、与产量存在线性关系的直接材料、包括水、电、等在内的制造费用可视为变动成本。在预算和考核成本时,该厂基本上采用变动成本法进行核算,将制造费用按三种产品的产量进行平均分配的方法计入成本,再与预算标准进行比较控制成本的发生。

2.1成本发生情况分析

在对2005年生产成本进行分析后,结果却不容乐观。

2005年生产出2BP-2型铺膜机1390台、9YG-130型圆盘割草机130台、9ZC-160型铡草机800台,三种产品的出厂价分别为2100元、4200元、580元,则有分析:

从卖价的角度上看,三种产品只有铺膜机一种产品成本低于出厂价,其余两种产品分别超出出厂价63%和60%

剔除其他费用因素,单从产品生产成本角度考虑:

铺膜机利润=PX1-(b1X1+a1)=(2100-1712.40)×1390=538764元

圆盘割草机利润=PX2-(b2X2+a2)=(4200-6829.52)×130=-341837.60元

铡草机利润=PX3-(b3X3+a3)=(580-923.96)×800=-275168元

则本季度利润合计为:538764-341837.60-275168=-78241.60元

即便从中扣除折旧费,只考虑现金流量:铺膜机:

N=(2100-1681.19)×1390=582145.90元

圆盘割草机:N=(4200-6811.67)×130=-339517.10元铡草机:

N=(580-900.46)×800=-256368元

则总现金流量:N=582145.90-339517.10-256368=-13739.20元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目前的生产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以上分析不分担各种管理费用,只考虑直接成本,就已经是成本过高出现亏损了。即便剔除早已支付的固定资产投资,只从当期现金投入与产出角度来看,企业即使将所有产品全部销售收回的资金仍不能弥补投入生产的资金,这就是说,企业的生产已经是入不敷出了。如果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扭转局面,企业将会越生产越赔钱,最终危机将不可逆转。

3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的探讨

3.1亏损的原因

该企业成本过高导致亏损,是多方面、多原因造成的,除去销售的因素之外,企业内部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国有企业性质根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机械厂是内蒙古农业大学所属的集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的校办企业,有许多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此试制,并接受试制费,所以企业至今带有浓厚的国有企业的气息,经过多年的发展仍然没有完全摆脱靠国家吃饭的习惯,人员冗置、工作懒散的情况十分普遍。带着计划经济的落后观念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打拼,混乱被动的局面可想而知.

3.1.2没有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

由于企业的管理思想根源不合理,所以在管理方式方法上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企业日常工作不是无法可依就是有法不依,这样的管理制度不但不能规范员工行为,还有可能让员工产生没有被公平对待的感受,严重影响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对企业的管理极为不利。例如产品出现废品时,并不对责任人进行处罚,重新领料加工就行,材料采购按发票换算入库,由于称重不方便,并不验收重量,也不验收钢材材质是否达标,以至严重影响了原辅料的实际可用数量,使产量低下,而造成损失后由于没有相应的制度,相关责任人竟然没有受到应有的处分。

这仅仅是众多日常管理问题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类似问题数不胜数,没有赖以为基础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成本控制从何谈起。

3.1.3内部物流。信息流传递混乱

企业财务人员虽然尽力以较为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核算,但由于企业人员配置较为混乱,员工不能清晰自己岗位的职责,互相推委,致使企业内部物流、信息流传递不畅,生产上各种耗用情况不能及时递交给财务部门,原辅材料采购存在赊购现象原始凭证不能及时递交给财务部门,以至于库存材料和财务账核对不一致,财务部门不能正确核算企业产品生产成本,也不了解尚有多少库存,该何时购买、购买多少。例如2005年初,生产车间领用原材料的原始凭证没有及时上交财务部门,以至于财务部门不了解原材料实际库存情况,园钢采购数量没有满足产品生产需要。虽然之后紧急组织采购,还是造成了极大的额外支出。而传递过程的各个环节则互相推委,拒绝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结果只有不了了之。而决策层也不能正确依据市场确定产品进入市场的策略,从而使生产带有极大的盲目性,一旦销售不佳就会使产品大量积压。

3.2解决方法的探讨

3.2.1抓销售促生产,合理制定销售价格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生产的产品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特别是固定成本。所以生产要面向市场,了解市场需求,没有良好的销售,生产只好断断续续,十分被动。产量持续保持低水平,固定性生产成本有如一方大石,顶得单位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制定销售价格方面,既要兼顾市场需求,又要充分考虑生产成本,例如ZC-160型铡草机的生产就是先定好销售价格后进行的生产,结果是成本高于售价,导致一销售就亏损。

3.2.2明确责任中心制度,严格控制成本发生各环节

生产就是使各具其用的原辅料转化为目标产品的过程而在这期间投入的各种耗费(即成本)就是推动这一转变的原动力。如果在流转的过程中遇到的断档、阻滞多,则需要的动力就要很大才能使转变正常进行,反之,流程越通畅所需成本就越小。

2005年该厂对生产各个环节进行业绩考核,并与各责任人的工资福利挂钩,然而这些考核制度并不是十分科学合理,只是责任中心制度的雏形,仍有很大程度上的不规范性,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应进一步按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在企业的内部合理划分责任单位,明确各责任单位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应有的权利和利益,以便实行有效的内部协调与控制。从上至下将每个环节、每个车间、每个生产班组甚至每个岗位都确立为责任中心,明确其职责与成本的关系,按责任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给予奖惩。这样才有可能监控每个环节的成本发生情况,达到全程监控的效果。

并且要在员工当中树立起提高效率、力行节约的风尚,这是培养企业员工主人翁责任感的好办法,也是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这也是中国乃至全亚洲地区各个企业共同提倡,成为企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

3.2.3通过标准成本核算方法进行差异分析

预算做出的计划数在生产过程中只能起到参考作用,在生产过程经营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使得实际成本与计划数之间产生差异,计算并分析这些差异需要用到标准成本核算办法,以达到服务与管理的目的。对于该企业这样规模的生产企业,预算自然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是可以参考同行业平均水平并充分考虑本地区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标准成本,在日常生产中严格控制定期进行成本差异分析,从而不断修正预算目标,努力缩小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间的不利差异,制定出最合理的标准成本使成本控制与考核更加科学化,从而进一步全面降低成本。

4结束语

由于该厂生产的“金穗”牌农业机械产品质量有保证,售后服务好,已受农民广泛关注。产品的前景一片光明。然而这份光明只能赋予那些有竞争力的好产品、好企业。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价格低廉才是能够占领市场的好产品,效率高、成本低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13

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选择是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博弈的结果,也是财务控制的宏观体现。这是因为:第一,资本结构可以传递信号。在现实财务和筹(投)资活动中,由于企业信息的非对称性,企业的筹资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影响,从而使筹资结构的选择对企业的现在和将来的市场价值产生影响,投资者通过了解企业的筹资决策可以判断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如果企业过于偏重股权筹资,可能是经营不善的迹象;如果企业具有较高的负债水平,可能是一种高质量的信号。但是,如果债务比率过高又会是高风险甚至可能导致破产的信号。第二,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企业资本成本,由于债务利息率低于股票利率,而且债务利息从税前支付,企业可以减少所得税,从而使负债筹资成本明显低于权益资本成本。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合理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可以给企业所有者带来财务杠杆利益。第三,合理的资本结构决定着企业资源配置的整体思路、基本方向和运行轨迹,决定着企业融资政策、投资政策、收益分配政策的取向标准与行为规范,决定着企业在应对市场竞争,冲破市场壁垒并谋求竞争优势时,能否从质量与数量方面提供资源集中与一体化整合优势的充分支持。上述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企业的营运能力。营运能力的高低不仅是企业各层次、各环节资源配置与营运效率的综合反映,同时也是财务目标实现与持续性增长的前提基础。因而成为考核企业财务宏观控制的一个重要指标。第四,有效的市场竞争可以促使企业完善治理制度和资本结构。目前我国许多非上市公司债务比例过高,是因为它们的经理人员不承担违约和破产风险及成本,而上市公司的企业经理偏好于股权式融资,这些都是由于大量分散的投资者和证券市场非完善性造成的。于是企业经理可以按照自己的效益最大化目标来支配资金,而不是按照市场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来支配所筹集起来的资金,其结果投资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条件下,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资本结构失衡,必然导致企业效益低下。企业效益低下就会有被市场淘汰出局的危险,因此现代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企业治理制度的约束机制和合理的资本结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才能保住经理的控制权及员工的饭碗。所以,有效竞争可以促使企业改善治理制度和资本结构,加强企业集团的内部财务控制,是提高企业业绩的一条重要途径。

.外部审计控制。外部审计是投资者对企业实施财务控制的另一途径。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条件下,投资者等相关利益人对企业的了解大多只能通过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来作出自己的判断。如果财务报表信息失真,那么所有决策都会因此而付出代价。虽然世界各国都有专门的法规、准则和制度对企业财务信息的提供方面加以规范,但由于企业的会计人员是本企业的白领(内部人),也会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如何保证企业会计信息公正性和真实性,就成为投资者最为关切的问题,投资者可以通过聘请具有专门技能,以独立、客观、公正为己任的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实施审计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外部审计就成为投资者间接控制企业的一种手段。由于外部审计主要是财务审计,是对企业执行国家经济政策、商务法律、财务制度,以及是否维护投资者及相关利益人权益进行的一种报表及其相关制度的审查,因此,外部审计是企业最直接的财务宏观控制方式,是企业治理制度发挥作用最直接的表现。

以上各种宏观控制方式虽然各有特点,但独立发挥作用有限,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共同作用。完善治理制度和优化资本结构要借助于财务信息的有效传递(经过审计公认),而合理的资本结构成为调节投资者、经理人以及企业员工之间利益的杠杆,从而直接对企业的治理结构产生影响,同样,完善的企业治理制度会在制度上保证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和财务信息的公正性与真实性,从而减少投资者监督经理人的成本,实现企业的理财目标。

三、现代企业财务的微观控制方式

1.健全、完善现代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健全、完善企业财务和会计制度是企业财务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企业的资金只有在各个运行环节上得到合理控制,才能防止被恶意占用或无意滥用,从而为资金的有效使用提供制度条件。所以,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是进行财务微观控制的首要工作。一个合理的财务、会计制度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货币资金及相关业务的控制制度;(2)企业资产管理和处置的控制制度;(3)投融资风险控制制度;(4)企业绩效考评制度;(5)企业内部监控制度等。而保证以上制度实施运行的关键力量是完善企业的治理制度及强有力的外部审计。

2.企业财务控制的基本方式和实施过程。如何有效地聚合企业内部各项经济资源,并使之形成一种强大的、有序性的聚合力,即以内部高度的有序化来对付外部茫然无序的市场环境,不仅是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而且直接决定着企业竞争成败与经济效率的优劣。这种有序的管理称为计划管理,当计划以定量的方式表现出来时,即转化为预算,企业的财务预算和财务计划不仅为企业经营者提供依据,而且还为企业资金的获取和配置提供导向。

3.现代企业财务控制的宏、微观结合。财务的宏观控制将决定财务的微观控制,而财务的微观控制又反过来影响财务宏观控制的运行。因为完善的企业治理制度是企业财务运行的制度基础,适当的资本结构则是企业财务稳健和有效的保证,外部审计是财务运行合理、合法的外部约束。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本身就是广义的治理制度中的一个环节,财务预算和财务分析评价以及内部审计是治理制度的延伸,同时又是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的可行积累,是优化资本结构的依据。新兴的企业绩效评价方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完善治理制度,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

我国企业的财务控制更是需要从宏观和微观结合的角度来进行把握。从加强市场竞争、重构企业治理制度入手,引入外部财务预算的硬约束;通过市场的力量,对企业的股权、债券进行重构,同时,迅速建立市场化运营的注册会计师队伍,以便能够切实成为监控企业的“经济警察”。但这一切的实施迫切需要进行我国经济环境的改善,包括让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产权市场等快速成型,需要政府施行经济政策方式的改变和进一步放权。

四、改革企业现行的财务控制方式

为了评价自己的努力及结果,企业会采取各种切实能够衡量企业绩效和监控企业运行的措施手段,于是出现了除财务预算、财务分析等基本财务控制方法,逐渐从以财务控制审计为主,转向以绩效评价审计以及计划、效率、能力和效果审计为主的管理审计。另外,由于非财务因素(如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雇员成长等)对企业价值的深刻影响,企业现行的以财务指标为核心的绩效评价体系越来越受到人们尤其实务界的批评,于是一场要求以新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代替旧体系的管理革命在20世纪末期兴起,尤其以定量指标、财务效益、资产运营、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为主体,辅以定性指标、领导班子素质、产品市场占有率、基础管理水平、员工素质等绩效评价体系为代表。现行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风行各国的战略管理会计、战略成本会计等现代方法技术也日益变得炙手可热。目前,这些技术和方法在我国还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上,但无论如何,企业运行绩效评价的各种指标最终还是会通过财务指标来体现。因为顾客态度、雇员成长、内部学习能力以及市场占有率等非财务指标最终要影响企业的财务指标,它们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所以,企业的传统微观财务控制方式将不会消失,而只是改变了其运行的状况,或其内容将得到扩充,必将成为中观的财务控制方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