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德育论文参考文献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田宏.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07)
[2]张军元.浅议中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8)
[3]刘德芸.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4]李俊.中小学德育的不足及对策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7(04)
[5]胡建华.关于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的若干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3(08)
[6]陈伯良.构建小学德育实效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导刊.2012(01)
[7]黄静.小学网络德育初探[J].考试周刊.2011(81)
[8]张耀灿,.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社区"平台"建设[J].学术论坛.2011(08)
[9]程守梅,夏莹.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理论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8)
[10]仁真古.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9)
[1]陈宗庆.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康冬梅.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3
[3]胡荞丽.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3
[5]宋维维.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6]马子茵.二战后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启示[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3
[7]徐睿.我国电视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
[8]胡馨元.单亲家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
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1]黄路阳、郇红.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9(3):122~124.
[2]何齐宗.高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6.
[3]黄丽.浅谈数学教学中良好软环境的营造[J].中学教研,2000(8),13~15.
[4]刘久成.建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04(1):88~90.
[5]李玉.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J].继续教育研究,2009(9),:129~132.
[6]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刘兴杰.台湾小学教师素质培养及其启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4):6~9.
[8]刘瑞琼.高职高专英语教师教学素质提高与自我发展的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9):69.
篇2
[2]罗伯特·吉本斯.博弈论基础援[M].高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张秀年,钟根源,秦向东.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下最优相互反倾[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9,28(5).
[4]梁静.浅析战略联盟中信任的建立和培育[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2007(9).
[5]郭兆勇,郭太峰,王传臣,颜廷国.浅谈机动车辆的泡水问题鉴定[J].企业技术开发,2013,(20):45-49.
关于二手车的论文参考文献:
[1]李佳燡.高校二手自行车交易市场研究[J].经济视角(上旬刊).2014(05):9-10+27
[2]何凯,辛怡俐.构建高校二手交易平台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06):160
[3]孙一鸣.大学生二手交易市场分析——以吉林大学跳蚤市场为例[J].经济视角(上旬刊).2014(09):29-31
[4]谢盼盼.校园二手交易市场分析[J].现代商业.2009(09):269
[5]齐国忠,张强.企业内机动车辆安全技术检验及事故预防[J].企业标准化,2012,(13):52-56.
关于二手车的论文参考文献:
[1]二手车鉴定评估软件说明书[Z].沈阳敏捷公司,2011.
[2]汽车维修仿真系统说明书[z].上海宇龙公司,2010.
篇3
[2]窦仁政,陈巧风国际会计准则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Z].2006-04-05.
[3]宋志国黄丽新,金融危机下对国际会计准则建设及会计信息披露的两点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0(4).
[4]宋光磊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会计准则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2
[5]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6]黄烨菁.开放条件下的技术进步——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J].世界经济研究,2008,(6)
[7]奥古斯托·洛佩兹-克拉罗斯,迈克尔·E·波特,克劳斯·施瓦布.2005~2006全球竞争力报告:为充满希望的繁荣而制定的各种基础性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8]张杰,刘志彪,郑江淮.出口战略、代工行为与本土企业创新——来自江苏地区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1)
关于金融危机论文参考文献:
[1]邵佳,现代金融危机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2)。
[2]周伟,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比较研究-以东南亚金融危机与越南危机为例,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01)。
[3]肖才林,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及启示《商场现代化》2008.11。
[4][法]米歇尔·阿尔贝尔:《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版。
[5]蔡来兴、朱正昕、晏小宝主编:《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宏观经济管理》,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6页。
[6]此为作者2016年6月随团访问欧盟总部机构时对方所谈。
[7][德]塞巴斯蒂安·杜里恩、汉斯约里·赫尔、克里斯蒂安·凯勒曼著,郭建南译:《危机后的反思——西方经济的改革之路》,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8]张正堂,刘宁.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9]阎庆民,蔡洪艳.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评价研究[J].金融研究,2013,(6).
[10]张鑫.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14,(22).
[11]曾康霖,虞群娥.论银行家人力资本及其价值创造[J].上海金融,2014,(1O).
关于金融危机论文参考文献:
[1]孙立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与中国宏观政策反应效果研究——基于开放经济DSGE-VAR模型[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02):35-45.
[2]纪明,曾伟平.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结构与贡献——基于金融危机冲击角度的考察[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9(04):41-46+52.
[3]陈志刚,夏苏荣,陈德荣.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贫困的影响——基于经济增长渠道的实证估计[J].世界经济研究,2014,05(08):8-14+87.
[4]朱怡然.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以农业贸易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14,11(23):7-8.
[5]孙一平,王翠竹,张小军.金融危机、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基于中国HS-6位数出口产品的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3,02(05):18-26.
篇4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呈现德育教育具体化、有形化,这是摆在高校育人工作面前的命题,这就要求高校育人工作既要遵循教育规律,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又必须通过路径创新,在方法、内容、形式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云南中医学院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从2013届本科毕业生起,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为什么要在毕业生中推行德育答辩制度呢?基于云南中医学院对300多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选用毕业生时,录用原则排在前列的是“思想品德”。然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还有许多不足,存在教师难教,学生厌学,形式单一、方法简单、目标空泛等问题。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为创新德育评价形式提供了一个平台,毕业生通过德育答辩的形式,梳理、总结、汇报、提交大学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完成情况,获得学分,原则上德育答辩不通过者不准予毕业。
一、德育答辩的基本概念
德育答辩制度是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德育答辩是将“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德育方针贯穿始终的主要体现,是毕业生通过梳理专业学习、身心成长、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收获、得失及感悟,在总结中反思与成长,是对学校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毕业生德育评价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推行德育答辩制度的现实意义
(一)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实施“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有效创新
党的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践行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具有建设性和探索性的意义。
(二)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凸显“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德育实践的重要举措
为保证质量,学校规定每个毕业生都要有教师指导,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8人,参与德育答辩工作的不仅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还有校院领导、专业课教师、机关工作人员,从2013年至2016年,云南中医学院德育答辩指导教师已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45%,这样的全员参与,大大提高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三)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深化高校德育工作的具体体现
德育答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是实现德育教育有形化、可视化的具体体现,是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
德育答辩要求学生按照相关规定格式,将自己在大学期间所接受的专业学习、思想道德、身心成长等教育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总结,形成德育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用答辩的形式进行陈述,同时接受提问并作回答,由答辩评审委员会综合其平时表现,就其德育表现做出评价。毕业生通过德育答辩这个平台,可以多角度审视自我,总结成败得失,为走好新的人生征途、开创美好未来奠定基础。
三、德育答辩制度开展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一)领导重视,保障到位
学校党政把开展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作为检验全校“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手段,专题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同时还制订了《德育答辩规程》、《德育答辩论文撰写规范》、《德育答辩成绩评分细则》等相关配套文件,为开展德育答辩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校院两级在工作中,领导重视到位、思想认识到位、宣传动员到位、措施落实到位、协调配合到位。均成立“毕业生德育答辩指导委员会”,职责明确,责任到人,负责协调指导和具体工作。学校安排专项经费予以条件保障。
(二)精心组织,全员参与
整个答辩共分为宣传动员、论文撰写、交流答辩、总结整理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均明确提出时间节点要求,校领导多次到二级学院检查指导,了解工作进展情况,确保了答辩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制定了德育论文开题报告提纲、德育论文撰写规范、德育答辩鉴定表、互评表等,为规范德育答辩工作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三)过程管理,严格要求。
1.严格遴选指导教师
德育论文指导教师按照专业论文基本要求,师生双向选择确定。教师与学生深入交换意见后确定题目,指导开题撰写,及时审读评阅。不少指导教师与学生多次面对面交谈,或在网络上保持密切交流,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总结得失。
2.严把论文质量关
要求德育论文力求用准确精练的语言,通过自我总结、交流、答辩等互动过程,促使学生对自己大学生活进行全面的梳理与反思,总结经验与体会,分析成功与失败,剖析优点与不足,许多学生还为自己制定了短期或中长期的生涯规划和努力方向,进一步理解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为端正学风,明确要求论文务必本人原创,抄袭者一经发现按不合格处理。
3.强调正面引导
在论文答辩过程中明确规定对每名毕业生的德育总结陈述和答辩中存在的偏颇问题,专家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的基本要求,及时纠正,以理服人,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4.注重总结,典型示范
推荐“优秀德育论文”印刷成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作为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
(四)创新举措,成效显著
推行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制度,可真实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有力推进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构建,充实了毕业教育内容,对毕业生实现成才梦想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德育答辩制度的创新举措,引起主管部门、兄弟院校、社会舆论的良好反响。应邀出席学校德育答辩工作总结汇报会的省委高校工委领导在现场点评时指出,“德育答辩给同学们的人生留下了一个很深的记忆,给他们注入了人生放飞理想与希望的动力。通过这样一个答辩过程,开启同学们的心智,传承医术,锻造品德,同时也让我们得到一次人生境界的再提升,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成为当前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有益探索,应积极倡导和推广”。新华网、凤凰网、云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及新华社云南分社分别报道了云南中医学院的德育答辩工作。
四、完善德育答辩制度的思考
德育答辩制度的推行应重在过程,应贯穿大学四年、五年的学习生活中去,使其延伸至各年级的學生中,大学一年级进行德育论文选题开题、大二大三进行德育实践回顾、毕业班进行德育答辩。通过对低年级学生参与到德育答辩工作的调查得知,许多学生通过学长、学姐的感悟,清楚了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时光,明白了该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年华,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对教师来说,学生在德育答辩过程中的自我剖析,是通过其他渠道很难了解到的,特别是为辅导员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工作平台,大一的选题开题、大二大三的实践回顾、毕业时德育答辩,能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
推行德育答辩制度,凸显“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德育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融合入学教育、日常教育和毕业教育“首尾相连”的全程化,将德育答辩制度贯穿学生教育的始终,最终形成全过程德育教育常态化。其次,适应教育环境不断变化的新常态,积极探索推行德育答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把德育答辩制度的推行作为加强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的重要手段。
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也不是一个单一的设计,而是着眼于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整体构建,是“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小落细落实的重要举措。相信在各方院校的共同努力下,德育答辩制度会日臻完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独明,李景国.论德育答辩体系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101-102.
[2]张海燕,饶亚林.德育答辩——创新大学生德育评价的新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16:134-136.
篇5
一尊重学生,尊重自己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实践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尊重学生,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之一。
教育活动是双向的,教师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的教育活动才会卓有成效。
教师对学生有管理教育的权利,但在人格上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不应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又是不由自主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真正尊严,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更冷漠的眼光;当我们抱以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时,学生会把他们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尊严的丰碑便也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
二用高尚的品格感化人,以丰富多彩的知识吸引人,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
当今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模仿性强,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要比一般教师多的多。师范性也比一般教师大的多。所以,班主任应以高尚的品质给学生巨大的感化。学生像一面镜子,时刻照着你,如果你什么做的不好,他们就会马上提出。良好的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要经过时间的坚持。所以,班主任干什么事,都要持之一恒,坚持不懈,积极进取。
在学生眼中,班主任应是进取精神的化身,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不厌的学生。这就要求班主任在不断积累过程中逐渐具备广博精深的知识,并完善其知识结构,同时要求班主任努力掌握教育规律,使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更佳效果。班主任还应该充分发挥敬业精神的潜在影响作用,学生总善于观察分析,概括综合自己老师的形象,特征和人格,都爱模仿班主任的言行,习惯、正因为如此,班主任必须慎重地修养人格,提出严格要求。“长绠易汲深井之水,浅水难负载重之舟”,班主任知识渊博,兴趣广泛,谈吐幽默,学生才会感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三把差生转化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差生是德育教育永恒的主题。
每一所学校必定有差生,每一个班级必定有差生,每一门学科必定有差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学习环境,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知识越来越简单,教育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但学生的成绩却越来越差,能力越来越低。结果也就是差生呈逐渐增长的趋势。知识的差不可悲,可悲的是学生的能力差,尤其是做人的能力差。记得有一则报道:中国的留美学生卢刚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因在论文答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竟然持枪击毙了几名有关的教授学者,然后自杀。这难道说不是教育的失败吗?
现在我结合数学教学为例,谈一下差生转化问题。
1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差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差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对待差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
2大部分差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教师在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3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教育差生,对差生不仅要关心爱护和耐心细致地辅导,而且还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不少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习意志不强,生活懒惰,上课迟到或逃学,自习课不来,上课思想经常不集中、开小差,作业不及时完成或抄袭,要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4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差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差生目的。
四与时俱进,探索德育教育新方法
要使道德教育取得成效,必须运用多种多样、生动具体的教育形式:
1树立先进典型,弘扬模范的事迹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必须善于发现和树立先进的典型,通过新闻媒介和文艺作品,大力宣传报导他们的模范事迹,以教育和鼓舞青少年,培养其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在这方面曾为我们树立了张思德、白求恩、雷锋、焦裕禄等一些光辉的典范,教育和鼓舞了好几代人。今天我们要在学习这些先进典型的过程中,赋予新时代内容,同时发现和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涌现出的新典型。
2道德教育应与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道德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应将其寓于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之中,即寓德育于智育之中,才能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潜移默化、日积月累,逐步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四有”新人。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项十分艰苦细致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的思想教育作用,是每个教师的教育基本功和艺术性。认真研究德育教育的艺术,是沟通师生情感,激发学生心灵火花,获得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篇6
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巨大冲击,进入迷茫状态,无法深入开展。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首先把荣辱观引入校园、引入课堂、引入教材,对荣辱观进行系统地学习,加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才能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需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引领
1、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新媒体的产生、发展和当代激烈的社会变迁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失控状态德育论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处于迷茫之中,寻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已是当务之急。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是过度肯定大学生思想上的成熟性和抵御能力, 相对忽略了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 忽略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健康、向上的荣辱观教育是提高他们明辨荣辱、是非、美丑的能力的有效途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摘要突破口。
2、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空间
新媒体环境中的消极思想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空间,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空间, 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涵盖了社会主义“三观”的基本内容, 又统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 涵盖了“五爱”、团结、诚实、守法、艰苦奋斗等德育内容。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 三观”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等主要内容的要求, 还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正确的观念杂志网。
第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充实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只有在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和先进校园文化中,学生才能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对校园文化产生了冲击。为使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就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校园文化。首先,校风、教风、学风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建立“八荣八耻” 核心的先进文化与文明风尚。其次,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氛围, 充分利用新媒体、校园网、校园电台、校园刊物、板报、横幅等传媒手段宣传“八荣八耻”思想,既可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又能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蚀。最后,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 搞好“八荣八耻”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形成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让每个校园文化活动都发挥荣辱观教育的作用,让校园的每一处都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2]
第二德育论文,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添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内容。新媒体中的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内容产生冲击,使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内容缺乏新鲜感。只有发挥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中的引领作用,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网络工作,才可以弥补这一空缺。同时,开办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学术优势,组织相关专家和学者编写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专门教材,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政治课教材、引入政治课堂,充实课堂内容和校园网内容,确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观念。
3、以社会主义荣辱观需为加强和改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动力
新媒体环境中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使大学生痴迷其中,忘记了荣辱廉耻、美丑善恶,这就消弱了思想政治教育效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水之木,缺乏了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 明荣” 和“知耻” 的过程统一了起来, 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动力。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 八荣八耻” 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动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效应。
第一德育论文,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渗透力。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运用流媒体等新媒体作为载体进行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使高校政治教学要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紧密结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贯穿和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社会主义荣辱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网络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努力使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让大学生掌握正确荣辱观、抵制错误荣辱观,自觉养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杂志网。[3]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渗透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动力。新媒体环境使大学生身份和行为虚拟化,大学生习惯于用虚拟的身份网上交流,尔虞我诈,互相攻击,沉迷于虚拟世界,变得人情冷漠,淡化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德育论文,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社会交往和一切社会实践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仅是认知灌输,更重要的应该是实践体验。因此,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动力来推动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学生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精神。高校要拓宽大学生荣辱观教育途径,更新教育内容,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践行“八荣八耻”,可以充分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勤工助学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参观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寓于学生具体工作中,创造各种条件使大学生密切联系群众、经常深入群众、热忱服务群众,促使他们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体验、提升、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以达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动力的目的。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标准
1、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需要完整清晰的价值标准
新媒体环境中的大学生受到网络腐朽思想的侵蚀,淡化甚至完全丧失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人生的价值标准。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甚至悲观失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寻求革命的法宝挽回这种现状已是当务之急。这种法宝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鲜明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的根本问题, 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完整清晰的价值标准。传统的人才标准则是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虽然提到“德才”,但其中“德才”的界定不够清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标准而定格,这一标准就细化为知荣辱、辨是非、明美丑、全面发展。作为价值标准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德才”作了详细的诠释。不但强调“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而且从八个方面进行了正反对比,更加强调分辨是非、善恶、美丑。这就要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荣辱观教育,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标准德育论文,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条件。
2、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需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标准丰富其内容
面对新媒体环境下思想腐化、悲观失望的大学生,要重新树立起其理想的风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标准已显得软弱无力杂志网。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需要有丰富的内容扬起大学生理想的风帆,这就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高校传统的培养目标的内容是培育掌握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品德高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很难具体操作执行。为此, 高校就应切实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使大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八荣八耻”为重要内容的全面发展目标,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大学生的思想行动指南,做“八荣八耻”的积极实践者, 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新媒体影响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标准,规范网络和社会道德生活,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努力培育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才。[4]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道德防线的构筑依赖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立
当前,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东西文化的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媒体等便携的移动上网设备使网络文化交流更具便捷性、迅速性,日趋泛滥的腐朽思想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防线已分崩离析,一些大学生没有意识到或不能辩识是非、荣辱、善恶、美丑的现象,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道德防线的重新构筑已是迫在眉睫。构筑思想道德防线的有力措施只能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也是构筑大学生思想道德防线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荣辱观鲜明地回答了学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的根本问题, 它从“三观”相统一的角度提出了培养合格人才的“ 道德底线”和衡量标准, 集中体现了做人与做事的统一, 知识与素养的统一,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管理与育人的统一, 自律与他律的统一。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高尚思想道德品质,就是在塑造中华民族未来的灵魂,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高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5]。新媒体环境下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防线构筑的最可靠武器,它有利于抵制日趋泛滥的腐朽思想对大学生的侵蚀,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有利于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善恶、荣辱、美丑, 有利于引导他们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纪宝成.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J].教育研究,2006(4):03-04.
[2]卢秉繁.建立社会主文荥辱观长效机制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年第3期(总第85期)
[3]王彬.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年第1期(总第83期)
[4]李惠.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合格人才的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年第2期(总第84期)
篇7
1.1 调查方法
该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河北省某高校护理学院的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该学院在校生主要为2013级至2015级大一至大三的学生,考虑到调查的可实施性和样本的代表性,该次调查从该学院的每个年级中均随机抽取一个班级进调查,共纳入研究对象251人。
1.2 统计方法
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筛检,对无效问卷进行校正后逐一录入。使用SPSS19.0软件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χ2检验,规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
护理专业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小时以下、3~5小时、5小时以上的人数及比例分别为70(27.9%)、83(33.1%)、98(39.0%)。
2.2 上课使用手机的目的
护理专业的大学生课使用手机的目的分别为聊天、看时间、刷朋友圈或微博等、看视频或直播以及其他,其人数及比例分别是64(25.5%)、58(23.1%)、55(21.9%)、18(7.2%)、56(22.3%)。
2.3 每天使用手机时间的影响因素
通过统计学检验发现,护理专业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时间的影响因素主要为生源地、每周体育锻炼次数和是否担任学生干部,而与性别、年级、月平均花费、是否获得过奖学金、是否挂科等其它因素未存在关联。(见表1)
3 讨论
护理专业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小时以下的仅为27.9%,可见大部分护理专业大学生将过多的时间投入到了手机上。另外,该研究还对护理专业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目的进行了调查,小学德育论文发现大部分学生上课使用手机是为了聊天、刷朋友圈或微博等与学习完全无关的活动。众所周知,护理专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一般都比较繁重[4],因此,这一不容乐观的校园现象很有可能会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应当引起高校相关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可以发现生源地为城镇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小时和3~5小时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来自农村地区的同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在大学校园中会比城镇学生更有可能远离亲人,也就更易感受到陌生的环境与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的压力,由此而来的不适应和孤独等状态[5]可能是导致他们将过多的时间投入到手机中的原因。护理专业大学生每周体育锻炼次数越少,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5小时者所占的比例越高,这一结果与胡吴进等[6]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其他研究者[7]也得出相似结论:手机依赖与体育锻炼相关,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明显改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情况。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缓解学习与生活压力,良好的体育锻炼兴趣与主动性可以有效避免大学生的手机成瘾现象,防止他们过度沉迷于手机娱乐等活动中。该调查还发现,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5小时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学生干部。这也从另一角度体现了担任学生干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促使他们将精力投入到学生干部工作中,而不是将业余时间过多地投入到手机娱乐中。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应当重点关注护理专业大学生中来自农村地区的同学,同时加强体育锻炼的宣教工作以鼓励更多地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采取灵活的学生干部换届措施鼓励更多地学生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除此之外,还可加强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8],以尽力减少护理专业大学生群体中手机依赖现象。
参考文献
[1] 吴含,金天星,王斐然,等.某医学院大学生网络成瘾对学习状况的影响[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4,31(1):57-60.
篇8
一、教师缺乏对事业的热爱,缺乏独立自主和创新精神
对语文的热爱是推动教师进步的源泉。以于漪为代表的特级教师们之所以在从教后仍能保持对新思想、新事物的敏感,对教学保持浓厚的兴趣,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在于他们对语文教学事业的热爱,把教学视为一种信仰。而今中学多数语文教师缺乏对教学事业的热爱,仅视作一份职业,产生职业懈怠,倦怠现象。他们机械重复教学工作,对学生冷漠,缺乏爱心。在这种人生观、世界观的指导下,中学语文教学必然会出现“跪着教学”的现象。语文教学改革成效甚微,教学现状积难重返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的独立自主意识不够,未持有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一味地因循守旧。教师自身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克隆重组“教学论文”与“德育论文”,没有独立的思考,缺乏个人智慧。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导,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丧失了独立思考的精神乃至丧失尊严,其立人的目标必然难以实现。在教学中的表现必然也是“跪着教书”。
二、应试教育下“功利主义”的诱导
教师曾被评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地位并没有如此的高尚。教师的经济地位仍然低下,生活依然清贫。多数的中学教师牺牲教师的人格尊严,想方设法获取钱财,向学生家长收贿,私自开办辅导班,劝学生补课等等行为,都是“跪着教书”,想要获取更多的薪金,没有业余的时间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除此之外,功利主义的表现还体现在唯分论和唯荣誉论。如今的体制和评价体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让多数的教师唯“分数”论,在过分看重分数时,导致过多机械的训练,“减负”依然居高不下,学生的书包反而越来越重;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教师忽略学生做人方面的教育,忽视学生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都无法培养,教师仅仅追逐考试,追逐分数,沦为考试和分数的工具。为获取至高无上的荣誉,也是教师跪着教书的原因。学校教育的评优体系直接与工资和地位挂钩。不管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中,都细心关注自己的荣誉。往往形成盲目的追求荣誉,班级之间,教师之间肆意的攀比,为获得一纸证书。
三、中学教学教育环境和管理体制以及评价体系
中学语文教学的教育环境以及管理体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校没有创设一定的创新文化环境,教师和学生都被制度所束缚。体制的陈旧也限制教师的自由。政绩的升迁,无休止的评比、检查,不断干扰教育教学的工作环境的竞赛和充满形式主义色彩的活动,束缚教师的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而评价教师工作的指标也是单一的,主要以学生的分数作为参考依据,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教师的思想也被禁锢了。
四、跪着教书的现实“优惠”
跪着教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首先,跪着教书轻松。备课环节,不需要耗费大的精力,直接拿来主义便可成事;上课参照着“红领巾”教学模式,搬着教参来解读文本;标准答案的统一,批改作业也甚是方便。其次,跪着教书保险,不易出差错。教师可借鉴参考书和参考答案,基本上不会出差错,学生分数提升后,领导和家长也不会挑剔。再次,跪着教书实惠,能名利双收。领导偏爱跪着教书的教师,因为跪着教书的教师会“尊重”领导,学生的分数也会提高,给学校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名誉。这样一来,跪着教书的教师会得到更多的荣誉称号,名声以及地位呼之而来。最后,跪着教书幸福,娱乐的时间多。现成的教学资料和模版给教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跪着教书的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忙着自己的事业。
五、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课程。但是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传授的仅仅是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语文教师过多的的注重考试的技巧,如作文攻关,阅读攻关,应用文攻关等等。语文具有广域性,涵盖着语音学、文字学、语法学、词汇学、语用学、逻辑学、文学、哲学、美学等诸多范畴,能力体系更是涉及了阅读学、朗诵学、演讲学、写作学、心理学、交际学、书法等多个领域,这样以来,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度加大,稍有不慎,就会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或者历史课。教师为了保证顺利教学,省时省力,就参照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的复杂性、综合性使得中学语文教师一味地因循守旧,或者一味地进行语文技能的训练。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跪着教书”的现象并不仅仅是教师自身的因素,也与社会的教育氛围相关。但是作为今后的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相关素养,实现语文“立人”的教育目标。
作者:王俊敏 单位:延安大学
参考文献:
[1]吴非.不能跪着教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买志伟.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摆脱传统语文教学的束缚[J].文理导航(中旬),2010,06.
[3]秦训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周如俊.教师的教育思想打哪来?—读《不跪着教书》有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5.
篇9
作为学生引路人的班主任队伍素质的高低事关学生的道德水准、是非判断能力、奉献精神、对待人生的态度。本人利用一段时间通过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等形式对本地区主要8所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队伍现状调查。
(一)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2、个别访谈
(二)调查数据特点
1、数据结构显示
调研班主任总人数:487人;
男女人数:男204人,占41.9%;女283人,占58.2%;
年龄层次:35岁以下占70%,35-45岁占28%,45岁以上占2%;
班主任任职年限:5年以下占70%,5-10年占26%,10年以上占4%;
职称结构:初级以下占60%, 中级占39%,高级以上占1%。
2、数据特点
(1)女班主任的比例高于男班主任
(2)35岁以下的班主任比例明显过高,年轻班主任是中职学校班主任队伍的主力军。
(3)大部分班主任的任职年限低于10年,甚至是没有多少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新手。
(4)班主任队伍中中级职称以下的占绝大多数,高级职称在中职校仍当班主任比例太少,从调查数据显示仅占1%。
(三)班主任工作特征表现
1、如果可以选择都不愿意做班主任;
2、班主任工作量没有具体核定标准;
3、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缺乏;
4、学校班主任告急,有人却没有人愿意当;
5、班主任工作时间长,如陀螺一般转着,身体疲倦,精神压力大。
(四)班主任队伍现状原因分析
1、学生层面
现阶段中职学校生源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纪律观念淡薄、文化基础低,对学习几乎没有兴趣,自我约束能力差,给班主任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难度。
2、班主任自身层面
班主任琐事多,责任大,耗费时间多、精力多,这是班主任工作的普遍特点。
(1)班主任工作心理压力大
班主任除了班级常规管理外还要从事一定量的教学工作、科研任务及其他需要完成的工作,双重角色的长期扮演让班主任倍感心理压力大,对班主任职业产生倦怠。有相当一部分班主任认为,如果可以选择的话,都不愿做班主任。
(2)班主任工作成就感较低
班主任管理一个班尽管只有几十个人,然而集体虽小,却五脏俱全,特别是职业中专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琐碎,与教学相比,成效很慢。
(3)班主任自身的不良思想阻碍班主任工作的发展
甚至有些班主任认为自己天生是当教师的料而不是当班主任的料,在这样不良思想的影响下,他们对班级不会花费多少心思,甚至是不负责任,恶性循环,班级是越来越难管,班主任是越来越不想管。
3、学校管理层面
(1)班主任工作量核定不清,难以激励班主任工作
现阶段中职学校的教师除了要当班主任,还要参与创新大赛、技能大赛、两课评比与五课调研、论文及课题,各项任务都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而班主任工作的烦琐使得班主任根本无瑕顾及教学、教科研工作。
(2)缺少班主任激励措施,难以调动有经验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中职校由于生源的原因,再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的确给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
二、建设中职校班主任队伍策略
(一)采取培训与自我提高方式弥补班主任工作经验的不足
1、定期给班主任进行专题讲座
通过邀请校内外德育专家给班主任进行专题培训,提高班主任德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班主任遇事处理的艺术水平与效果。
2、鼓励班主任通过写管理经验论文提高其管理水平
学校制订政策鼓励班主任撰写关于德育论文,发表或获奖将给予一定的表彰或奖励。
3、青年教师与老班主任结队
每一名年轻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除了上岗前班主任培训外,让一名老班主任带一到两名新班主任,对年轻班主任的各项工作进行手把手指导,提高他们遇事解决问题的能力,班级管理工作能早点走入正轨。
4、定期举行班主任交流会
班主任交流会不仅说班级管理好的经验,更要说出班级管理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说出来后,班主任讨论共同针对解决此问题的最佳方法,如果其他班主任再遇到类似问题就会少走弯路。
(二)制定各项政策鼓励班主任提高工作积极性
1、细化班主任工作,缓解班主任心理压力
细化班主任工作,让班主任管理学生的白天学习与生活,晚自习结束回到宿舍后,所有工作由宿舍管理员负责;校园内卫生承包给勤工俭学的学生来做。
2、提高班主任工作待遇
中职校通过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津贴,加大物质激励,扩大职称评定的班主任工作权重,加大优秀班主任资历政策。
(三)制定"班主任职级制",将班主任岗位等同专业技术岗位
1、将班主任工作年限视同专业技术职务的好处
青年班主任是现阶段中职校班主任的主力军,如何激励他们在班主任工作中尽快成长并继续做下去,进而喜欢并擅长于班主任工作;此外老班主任是班主任队伍中的宝贵财富,如何吸引他们继续从事班主任工作,将班主任工作年限视同专业技术职务是一种策略。
2、班主任职级制的具体做法
中职学校管理层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结合专业技术职务级别,规定一定的班主任职级,享受配套的经济待遇和工作报酬。
(1)将班主任岗位划分成四个等级,即实习班主任、初级班主任、中级班主任和高级班主任。实习班主任工作满一年后,经学工处考核合格后可以晋升为初级班主任,享受初级班主任的各项待遇;初级班主任工作满5年后,经考核合格后并完成相应的关于班主任管理类的论文方可晋升为中级班主任,如果在任职期间因为班主任生病或生产等原因而暂时中断班主任工作,以后继续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可以累计折算;中级班主任累计任职4年后,经考核必须有一到两年为优秀或累计任职六年考核全部为合格方可晋升为高级。
(2)班主任职级制对应津贴
实习班主任每月基础津贴为400元,考核优秀加100元;中级基础津贴500元,考核合格加100元每月,考核优秀加200元每月;高级基础津贴600元,考核合格加100元每月,考核优秀加300元每月。
(3)班主任职级制考核办法
实习班主任、初级班主任、中级班主任及高级班主任的工作职责等由学校管理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相关要求。
3、班主任职级制的可行性分析
(1)"班主任职级制"为年轻教师提供了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实现自己的价值并获得成功的喜悦。
(2)现行技术职务评聘过程中,对班主任工作年限有了一定的规定,一旦职称取得,将失去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动力;而班主任职级制的实施将给老班主任提供较高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鼓励。
参考文献:
【1】 周瑞华,班主任工作现状及思考,《当代教育论坛》
【2】 雷蕴,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中的班主任工作,《卫生职业教育》
【3】 丁宇,“中职校”班主任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卫生职业教育》
篇10
一次班会公开课让笔者久久不能释怀。班会的主题是“不能丢掉的美德――诚信”。
年轻的女老师简单地介绍了班会主题的由来:由最近的一次考试作弊而发现需要重新讨论诚信问题。接下来的课堂几乎全部是由学生们自己在组织。首先是两个主持人说明了上次考试的作弊情况,由此引出议题――诚信。第二板块:配乐朗诵关于诚信的名人格言。第三板块:情景剧――曾子杀猪。第四板块:几位同学讲述古今中外的诚信故事。尾声:同学们发言反思自己的作弊行为,说一说自己现在对作弊的认识及今后的态度和打算。
最初发言的几位同学表示,作弊是不诚信的表现,今后不再作弊。但有同学提出了质疑,认为把考试作弊看成不诚信是有点小题大做。随着他的发言,更多的同学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考试作弊是为了老师不生气;考试作弊是因为一些客观的原因;还有孩子提出了诚信与善意谎言的关系等问题。
这堂课可能让一些孩子知道了曾子杀猪的故事,但至于究竟“什么是诚信,为什么要讲诚信”的这些道德知识,他们有多少人明了于心呢?“考试作弊就是不讲诚信吗?”这个疑问显示出学生们对什么是诚信的疑惑。笔者的疑惑是,为什么教师没有对“什么是诚信”以及生活中诸如“善意的谎言”、“欺骗”等和诚信相关概念的辨析,也没有学生个体对“什么是诚信”的阐释,更没有小组对什么是诚信的讨论呢?原因可能多种,但这堂公开课,无疑是想要充分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和德育理念,刻意规避着“道德知识灌输”,以至于连道德知识本身也被有意无意地回避了。这种对道德知识规避的现象,在当下的德育课堂中实为多见。问题是:这样的课堂有效吗?德育要规避道德知识吗?
通过对德育课堂的深入观察,让笔者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目前的一些德育课虽然很活泼,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少有“知识灌输”的嫌疑,但这种课堂的效果究竟如何,是否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是否促进了他们的道德成长?令人质疑。笔者认为,道德知识是德育不可或缺的,应该给道德知识以明确的地位,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对道德知识的规避,而是研究道德知识究竟该如何学习。
一、道德知识被规避的原因试析
对道德知识的规避并不是我国所独有的现象。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盛行着对道德知识的刻意规避。师范学院和大学的教育系不再有意识地把教师培养成道德价值观念的传播者,相反,只注重教育方法、策略、模式和技巧。[1]但这种教育被公认为失败了。而我国当下德育课堂对道德知识的规避,又是由何原因导致的呢?
笔者认为,这可能与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有关。新课改之新,最主要的就是基于对传统课程的批判,是对教师中心、知识灌输的批判,进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作为有生命的个体,在生活世界中实现对学生的培养。新课改的目的体现在新《课程标准》中,即以“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取代过去的“知识、技能态度”。可见,新课改的本来之意,绝非否认、淡化知识的学习,而是要变革知识学习的方式,追求如何高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形成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使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的知识,而不是外在于学生的考试符号。由于“知识”是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不同的人都有基于经验的理解,其所理解的内涵和外延都不尽相同甚至于大相径庭,由此带来了对新课改的误解,以为新课改就是要少些知识学习,多些学生活动。教学实践中为避免传统知识灌输的嫌疑和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出现许多教师的教学尤其是公开课回避“知识”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笔者还认为,这其中更为直接的原因,可能是与对“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误解有关。仅就发表的文献而言,始自20世纪90年代,“生活世界”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的重要理论来源。德育理论界对德育生活化展开了大量的讨论,据1999-2005年人大复印资料《G1教育学》所转载的德育论文中,有关“德育生活化”问题研究的论文约80篇,占所转载总数的61.5%。[2]“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成为一种强大的理论导向,并得到高度认同。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之社会普遍对德育实效性的不满、德育与生活本来密不可分的事实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使得“德育回归生活”的理念通过德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融入到了中小学德育工作、德育课程之中。这个过程所产生的偏颇是把德育实效性差的原因置于“知性德育”名下,从而引发对“知性德育”的批判。如有研究者认为,“现代德育在很大程度上或者说本质上就是知性德育”,而“知性德育就是知识德育、思维德育和知化的教育”[3]。无疑,这对于纠正德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经验的问题是大有裨益的。然而,道德知识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重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辨析。对道德知识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对道德知识在德育中应有的地位,都作为生活、经验的靶子而被忽略,这无形中使得许多教师对道德知识产生模糊认识,在中小学德育课堂中就演变为规避道德知识的现象了。
二、道德知识学习不容忽视
文献显示,有学者已认识到德育改革中所出现的忽视道德知识的弊端。李召存认为:“当前德育改革也应该防范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在扬弃以抽象化、客观化、普遍性道德知识的单向灌输为特征的传统知性德育的同时,也应避免不自觉间陷入忽视引导儿童对道德知识有效建构的误区。扬弃知性德育决不意味着抛弃道德知识的教学。[4]”
道德知识与生活本是相生的。道德知识本就源于人类世世代代的生活,是对人类应该如何生活的一种经验总结。当今的人类社会,并非白纸一张,而是满载着数千年文明的经验教训,有着深厚的文化道德积淀的。已有的道德知识恰恰就是对应当过什么样的生活、过什么样的生活更有意义的总结。道德知识与生活应该是循环往复相生的过程,忽视道德知识,割裂道德知识与生活的天然关系,正是的一种表现。
三、明确道德知识对于品德的意义
尽管我们对品德的认知还不够澄明,但人们早就认识到了道德知识对于品德的意义。在轴心时代,在教育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和基本目的时,苏格拉底提出的命题是“知识即美德”和“美德即知识”,认为美德和知识是互为充分条件的。当一个人对美德真正地了解、明了、理解、体验时,也就是说,当有美德知识时,才能够说一个人有美德。在苏格拉底那里,没有人愿意为恶,因为恶是不好的,每个人都愿意过善好的生活。现实生活中之所以有人为恶,是因为没有真正的美德知识,不能够真正地理解美德,心灵是被蒙蔽的。所以,他一直在追问希腊人习以为常的“美德”,问他们“勇敢”究竟是什么、什么才算是真正的“虔敬”。在苏格拉底法的追问中,他和许多希腊人都发现,并没有谁真正地知道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虔敬”。实际上,掌握道德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不断澄明、自我不断反思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则把道德知识作为德性的要素提出来了。他说,“德性是一种合乎明智的品质”,“德性无明智则盲”。[5]道德认知是引导人产生合乎道德的情感、态度,采取合乎道德的行为的观念。道德知识是“无知识的德性,仅仅依据于教育、习惯、权威、正确的意见的德性是一种盲目的摸索,它也可能偶然找到正确的道路,但只有对善的科学知识能使人的意志正确、确实和稳固”[6]。黑格尔也曾经说过,真知必然也是会触及情感的。从心理学上讲,道德知识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重要支柱。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没有道德知识的品德是不存在的。就品德发展而言,人没有了知识就没有分析能力,人的思维品质是一个不断递伸的过程,需要逐层次的深入,需要客观的锻炼,使思维进入比较深广的阶段。
因此,我们要警惕割裂生活与道德知识的非此即彼的简单线性思维,不能因为要提倡德育回归生活,就完全拒绝道德知识的传递。如果不把已有的道德知识纳入到教学中来,那么,即使教学形式上有“情境性”与“主体性”,恐怕也难以有触动人心、升华人心灵的课堂。
四、考究如何进行道德知识学习
学校德育的任务,绝对不是不要道德知识、不讲道德知识的学习,而是要考究、研究如何进行道德知识的学习。德育应该重视道德知识的学习,我们应该探讨道德知识学习的应然方式。
(一)道德知识学习的目的所在
道德知识学习的目的是用相关知识解决学生个体成长和社会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用相关知识支持问题的解决。我们一定要明白学习道德知识是为了稳定品德的形成,是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服务的。学习道德知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思维,通过丰富、活泼、生动、可接受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和道德水平得到提高,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品德形成。
(二)道德知识学习在不同学段有不同方式
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运算阶段到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关键期,需要扩展道德知识。相比于小学阶段,思想品德课知识的容量、深度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学习、掌握人类的道德知识,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比如“诚信”,在学前、小学、初中以及高中阶段,都涉及到了,但每个阶段应该怎么学习,各个阶段应该有什么样的衔接,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三)道德知识学习的独特性
道德知识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学习,不能作为客体来传授,需要学生们自己理解、体味、应用。德育课不能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而是一个体验、反思、建构知识的过程。有学者已经提出了一些很好的道德知识学习的方式,如“基于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导儿童对道德知识的情境化建构;基于已有经验,引导儿童对道德知识的反思性建构;基于认知冲突,引导儿童对道德知识的冲突性建构;基于活动探究,引导儿童对道德知识的情感性和理性的双层建构。[7]”
需要说明的是,我国虽然有着较为统一的德育课标和教材,但毫无疑问,地区间、校际间德育工作的差距是巨大的,其差距最直接地体现在师资和生源上。有些学校、教师对德育会理解得更深刻、全面些,而有些学校、教师则会误解一些观念和提法。在我们强调任何事物的一个方面的时候,其实都意味着是片面的,到了实践中更可能成为流弊。如何更好地更接近德育的本来面貌,让德育实践更为有效,是本文的旨趣所在。
参考文献:
[1]国际教育基金会.培养心情与人格――人生基本目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
[2]杨炎轩.研究中心课题的转移: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过程研究――以人大复印资料[G1教育学](1981-2005)为研究样本[J].教育科学.2006,(4):53.
[3]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摘要.I,I,II.
篇11
在培养学风和班风方面,我比较注重教书与育人并举,在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习惯和培养健康人格的同时,非常重视在活动中渗透道德教育.如经常利用教研活动及班会等各种例会,组织以“公民道德”、“理想教育”、“纪律教育”、“安全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活动,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品、板报、歌曲、社会实践等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明白,唱歌是学习、打球是学习、练字是学习、画画是学习,甚至清理路边的垃圾,保护学校花草树木也是学习,只要用心,一切皆可学习,只要快乐,一切皆可学进。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并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展现自己的个性与特长,这样使班级学生整体德、智、体全面发展,真正体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为大家”的集体责任感,形成学风浓,竞争力强的优秀班集体.特别的班级育人管理模式,孕育出不一样的学习风气,在我所带的班级中,几乎每个班级都学风都浓,成为学校优秀班级。
(二)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管理一个班级和管理一个企业一样,需要方法,需要技巧,不能对所有的孩子用相同的方法,不能只用一个药方来救所有人。以人为本,相时而教,这是我多年班主任努力的方向,我坚持做到: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下学生宿舍与学生亲切交谈。首先是对那些单亲家庭和“留守”家庭的学生,由于他们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与呵护,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 内心空虚,我经常找他们谈心,有时还带他们回自己家吃餐饭或过节, 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其次,对家境特别困难的学生,我用自己博大的爱,像阳光一样去温暖学生的心灵,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架起师生情感的桥梁.
(三)求真务实,培养优秀的班干部
在新的形势下,班主任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只凭老经验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农村初级中学的班主任,由于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寄宿生,他们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事无巨细,点点滴滴,都会影响到整个班级,都会牵动到班主任的“心”,如果事事都要班主任去管,即使班主任是三头六臂,恐怕也难以把班内所有的事情做好,因此必须依靠班干部,因为班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一个班的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干部,他们是“班主任的左右手”,所以我每一个班级时都特别注重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并放手让他们去管理,出问题由我班主任负责。这样,班干部工作起来很有魄力,班干部把班级工作做好了,班主任工作也才能逐渐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不过也要注意切忌全班大小事都任由班干或学生管理,班主任也要密切关注班级的各种事务,如加强对学生严加管教,以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班风班貌。
(四)调动积极因素,发挥教育合力
众所周知,班主任是任课教师、学生、学生家长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一个班集体的好坏,很大程度决定于班主任的协调工作。班要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我首先协调好任课老师,任课老师作为有思想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不会像工厂加工出来的标准件一样,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调动这些任课老师上课的积极性,我是这样做的:首先非常尊重给我班上课的所有老师,如在班级管理上,我会积极听取任课老师的建议,让他们感觉自己就是我这个班级的一分子。其次尽自己最大可能的给任课老师提供方便,如任课教师有事需要处理,我会在不违反学校规定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帮助课任老师。第三就是教育学生好好上课任老师的课,给学生讲明其他课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认真听讲,仔细做作业。任课老师心情舒畅了,喜欢你班里的学生了,那课上起来自然也就妙趣横生了。此外,为了发挥教育合力,我还建立了家长联系卡,同家长保持经常联系,并主动介绍学生在校表现,分析学生思想状况,与学生家长统一思想认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合力,增强班主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五)锤炼师能,做好学生的表率
马卡连柯曾经说:“如果教师在工作上、知识上、和成就上有辉煌卓越的表现时,那你就自然会看到:所有的学生都会倾向你这一面了。相反地,如果教师表现出无能和平庸,那么不论你如何温存,在说话时如何耐心,如何善良殷勤,不管如何体贴关心学生,仍然不会博得学生真正的尊敬。”班主任应刻苦钻研业务,锤炼师能,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科研、文艺、体育等多方面的业外才艺,这对班级管理和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记得我参加全国征文比赛荣获一等奖、全区班主任德育论文二等奖、“三八”参加比赛获得荣誉,教学质量夺得全县第一名时,125班全体同学都为我喝彩,记得当时李传艺同学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班主任真行,我们应该向她学习。”,班主任是学生的表率,“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有什么样的班级”,班主任的一举一动往往都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因此作为班主任,要教好、管理班级,锤炼师能,做好学生的表率乃是良策.
【参考文献】
[1] [精] 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原创 2007-12-06 14:59:11(网上)
[2]活而不乱,严而不死――浅谈班主任工作2009-03-23 18:23:08(网上)
[3]《教育心理学》
篇12
一、构建PDT网络研修平台,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
(一)网络课例研磨,打造精品课堂。
学校PDT网络研修平台对形成互研式教研团队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在这个平台上,推崇以课例(一次实际的教学例子)为载体,打造精品课堂的合作研究,以此促进教师个人专业的快速发展。一般网络“课例”教研中的“课”,不仅仅是短短的三四十分钟,还围绕这三四十分钟进行的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
PDT网络研修平台以课例研磨为载体,本着“个体带动群体互动,以群体促进个体成长”的合作研究宗旨,围绕一节课,进行课前、课中、课后一系列研讨教学活动。网络课例研磨一般安排三轮“课”,其中,第一轮课为了充分了解教师本人的教学经验与风格,让教师自行解读教材、自行设计教学过程,不受任何因素干扰,因为这代表了教师的“原行为阶段”;在第二轮课前,同行课例研究者积极介入教学构课活动,素材收集、理念影响、参与讨论,这样的介入既是对上课教师已有的教学行为、习惯的冲击,又是一个理念与经验的交锋与对话的过程,第二轮课也就是新理念之下的“新”课;第三轮课是教师在前两轮课的行动实践与行为自省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轮课更多的是关注如何通过对前二轮课的改善,缩短理念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有效实现理念与经验的整合。教师在与同行研究者的合作之中,进行课例研磨,个人专业得到快速成长。
【磨课操作图例】
(二)现场即时点评,实现课堂反观。
学校PDT网络研修平台构有微格磨课版块,主要由“视频录制”、“即时点评”、“现场反馈”三个网络研修程序组成,是针对于磨课过程中互动式细节提升而设置的在线评课。首先是由开课教师将自己的视频上传于PDT网络研修平台的“精品课堂―课堂教学―视频录制”中,听课的教研员或同学科教师根据上传的视频,进行即时同步的评课。任何一堂课对于构课的思考,教学理念的渗透,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实效探讨,对于三维目标达成的反观,甚至对于开课教师教学个人行为的一些细节,都可以通过视频即时点评实现。同时,开课的教师通过这个视频即时模块,接收来自于不同角度对本堂课的思考,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三)开放个人博客,加速教研互动。
组建PDT网络研修平台的“教师个人成长博客”空间板块,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加速教研互动。博客平台的网络教研能够突破传统教研活动时空、群体的局限,实现教学智慧与教学资源的互联与共享。对教师个体来说,基于PDT网络研修平台中的博客板块,实现与本校教师共享自己的教育故事、教学反思、教案设计、教学课件、生活感悟,并可以进行课堂反省、知识梳理、困惑思考、学习积累,同时也实现同主题教学群体的现时交流、教学智慧的共享,快速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提升自我教学生命的质量。
网络教研也是一个涉外学习的过程,突破了同外界学习与交流的时空界限。通过PDT网络研修平台上的教育博客的外链,教师可以在电脑面前,轻点鼠标,整个互联网都是自己的学习资源,从教材资源到名师理念,从专家研究到同行实践,无不可以从中获得智慧的启迪,实现利用网络博客与专家名人以及校外同行进行远程的互动交流。自从开通“教师个人成长博客”以来,在2006年至2008年两年期间,注册教师达到133位(122位是本校教师,11位名特级教师),浣江小学教师几乎人人都拥有这块“教学的自留地”,教学设计上传篇目高达5423项,精品课堂在线展示达259人次,教学教育精选论文239项,读书笔记149项,观点报告144项,案例反思368项,心得随笔438项,网页的点击率高达20万人次以上。
PDT教师个人成长博客平台扩大了教研职能,提高了教师教学互研的自主性与目标性,同时也为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寻找到一条动态、开放、互动、便捷、高效的发展之路。
二、构建PDT网络研修平台,力促互研式团队的建设
加大网络互研式团队的建设力度,关注以课题为抓手的特色教研组、语数专业成长协会、“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港湾”等概念团队为主的社群建设,围绕着“主题研究”和“团队活动”展开,增强网络研修操作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实现对某一主题的相互交流、过程记录,成果共享,形成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形成多样化的教科研制度。
(一)特色网络教研组。
PDT网络研修平台团队板块的开发注重块状式专业团队的培养,学校推出的优秀网络教研组的建设,在PDT网络研修平台上,特别关注教研组团队的细节建设,如团队建设简介、建设目标、主题研究、工作计划、成果展示等方面,一方面,对网络教研团队建设有了一个整体的规划与部署,另一方面,也非常有个性地展示每一个教研组不同的教研主题的特色。拿语文教研组为例,如一年级语文教研组开展“在趣味活动中说话写话”教研主题,二年级语文教研组推出“我仿我快乐”的教研主题,五年级语文教研组以“小学经典古诗文整体诵读研究”课题为特色等,通过教研组自校本自培为载体,探索自学模式、教学反思模式、经验总结模式等多元化的教师自主培养发展模式,以提高教研组的整体水平,同时各语文教研组还尝试建成教研组为单位的精品教案库、课件库和资料库,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特色教研组的创建,有利于加强教研团队实战力,从以上表格两种教研形态的对比中获析,PDT网络研修平台上开展的网络教研比常规教研有着显明的互动优势,参与队伍的面明显扩大,参与实质也有了质的飞跃。采用网络教研模式,以团队协作、社群学习的形式,奉着一种求实有效的教研宗旨,才能真正形成学习互动型的教研组织模式。
同时,教务处通过“关注教研过程、关注教师参与、关注成长实绩”的“三关注”管理,用比较完善的评价激励制度,使得学校PDT网络研修平台,也真正成为教研“团队成长“的重要阵地。
(二)教师专业成长协会。
重视PDT网络研修平台“专业引领”模块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在校园网首页上成立“特级教师工作室”,引进专家的经验、经典报告,收集优秀的课堂教学实例,提供教师与名师面对面的机会,发挥其最大的效能。教师对专家的课例、报告、讲座等进行学习、评论、交流。这是在“校外延伸,校内培植”专业引领方针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教师学习观摩与反思跟进相结合的专业引领方向,让教学专家的专业引领与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效结合,有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PDT网络研修平台上设置的“专业引领”栏目中,子栏目有“专家报告会”和“观点文章”两个栏目,特别是“专家报告会”中,名人名嘴,点石成金,如有浙江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省名师班导师吴卫东老师《小学数学的有效性》的研究报告,有绍兴市数学教研员汤春燕对基层教师关于《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的实践与思考》的指导,有语文学科有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对虞大明老师课堂的透析等,这些都为基层教师提供了很前沿的教学理念与宝贵的教学经验,使得“专业成长协会”的成员除了在网络上进行课堂研磨实战外,还从网络的“专家报告会”上,实现了“专业成长的对话”。让拥有共同兴趣、共同思考主题的一群人,围绕感兴趣同个话题展开活动,能够分享对方的观点,针对新生成的教学话题进行探讨,不断反思跟进自己个体或整个教研群体的教学行为。
(三)青年教师成长港湾。
“青年教师成长港湾”更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培训的集大成“航母”,活动不仅促进了毕业3―5年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更营造了一种乐学向上的职业学习的氛围。
1.电子杂志版“浣溪・晓春”。其是浣江小学青年教师成长港湾制作的文学样式版的电子杂志,是浣江小学PDT专业成长平台网页最受人关注的教师风采展示漂浮台之一。“成长港湾”的青年教师用自己的智慧与活力,自导自编自制了这个自我展示的舞台,从版式的设计到色彩重组调整,从文字的编排到版面生成的效果,彰显了一个“精”字。
2.网上阅读自助工程。“青年教师成长港湾”推行青年教师夜办公阅读制度,在“电子图书”中拥有三万余册电子图书的数字图书馆,使学校校园网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图书资源中心,同步也通过联网建好学校电子阅览室,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优秀阅读篇目。推行青年教师阅读“三个一”自助工程――“翻烂一本经典,主攻一个专题,精研一位名家”。网络阅读的关键,在于能追根究底――知“其”所以然,把书看深;在于能温故知新――知“质”之不变,把书看薄;在于能融会贯通――知“道”之所在,把书看透。让青年教师们站在成功者的肩膀上俯视自己,帮助他们快速进行教学文化内涵的自构。
3.网络教研常规培训。“青年教师成长港湾”以贴近生活的教研团队意识,让我们感受到这些年青人成长的心路历程,放手于感性的教学历练,凝重于理性的教学思考,让这群年青人在展示中自培、在成长中自立,逐渐形成个性化、独立化的教学人格。
(1)网络磨课。不断反思跟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追求课堂四十分钟的增效,在平实却不浅薄的课堂教学中,给孩子一个安全的课堂心理环境。
(2)网络说课。青年教师说课的经历,成为一个融大家教学智慧集成的过程,同时也体现教师个体对课程改革理念再内化的过程,更是一个个体智慧再创造的过程。在成长论坛中的“你说我说大家说”的说课区,青年教师们面对相同的教材,呈现出一个丰富的教学结构横面,体现出青年教师们后力十足的大好局面。
(3)在线班主任支招。青年教师们领略着魏书生民主科学、“咬定青山不放松”式的班级管理策略,也从学校一大批经验型的班主任身上,感受班主任工作在细琐繁杂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管理魅力。
(四)“班主任成长园”。
PDT网络研修平台开设“班主任成长园地”,为班主任的继续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班主任相互之间的交流、探讨提供了便利,为展示班主任的才华提供了舞台,为加强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高班主任专业素养,打造出了一支观念新、能力强、具有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双魅力”的班主任队伍搭建了平台。
利用PDT网络研修平台,学校专门在校园网成长论坛中开辟了“管理班级出妙招”、“书评茶馆”、“师生温馨港湾”、“我与家长面对面”、“班主任论坛”、“班级沙龙”、“专业成长月之专家引领”、“班队建设兵法谈”等和班主任工作相关的板块栏目,进行主题式探讨与经验交流,这些开放的、共享的网络资源,为班主任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如,在“管理班级出妙招中”栏目中,班主任们畅所欲言,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和他人分享自己育人上最成功的、最有效的管理方法。“专家指引”共享栏目,让班主任收益匪浅,学校利用网络的便捷性,下载了大量教育专家、著名班主任的成长经历、教育讲座、班级管理经验谈,如魏书生、任小艾、李镇西等著名班主任轮番到我校的“专家指引”中做客;“师生心灵港湾”更是成了班主任实现网络化班级管理的阵地,班主任在这儿和孩子共同讨论班级难题,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网络团队建设应努力做到: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引导每位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重建合作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形成多样化的教科研制度;赋予教师民主参与管理的权利,形成自主自律的管理模式;建立开放的、发展性的评价制度,促进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成长论坛”。
这是一个有关于教育教学、新课程、专业成长等主题的论坛,它通过教师与专家、教师与教师之间思想的碰撞,帮助教师进行脑力的激荡,优化其思维模式,从而达到达到自我的提升和内在的成长。
成长论坛是教师最直接最活跃的思维盘活空间,学校将“我的观点我来说”的观点报告会与成长论坛紧密结合,通过成长论坛,激活、内化、共融各种观点,形成“众芸纷说争观点”的局面。如前期开展的以党政线开辟的“打造书香校园,彰显诸暨精神;争做当代诸暨人、建设和谐新诸暨”为主题的“诸暨人文精神大讨论”;政教线开辟的第二届班主任成长园中班主任论坛主题“书评茶馆”栏目;教务处开辟的以“注重多元评价关注课堂细节构建理想课堂”为主题的“专业成长月专家之引领”、“与新课程再磨合”等板块,都体现了论坛主题的三特色:小切口、近生活、聚焦点,我们的教师也因为观点来自身边,便有心里话可说,有新观点可表,有新思想可交流,让成长论坛真正起到“激活理念、盘活观点”的作用。
三、构建PDT网络研修平台,力探网络校本教研模式
我们不断探索PDT网络研修平台校本教研的方向,扩大教研的职能,挖掘内在资源,促使教研更加科学,通过构建小学校本教研模式,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创新精神,改变教师的角色认识和自我观念。
(一)PDT网络研修平台与学科小课题的有效整合。
基于PDT网络研修平台不断趋于成熟和完善,我们的概念团队也相继研发了一些提升网络教研实效性的课题,在摸索中积累,在积累中突破,在突破中提升,不断提高浣江小学21世纪PDT教师专业成长平台的实战性、实效性,成为提高一流师资素质的网络平台,从中各个学科,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深度进行研发,收获颇丰。2007―2008学年,网络子课题《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互动性课堂的构建研究》获得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专项课题成果二等奖,网络语文教研的案例《花开会有时,只需逢春来》获得诸暨市一等奖,网络德育论文《健全德育网络,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合格公民》获诸暨市一等奖。
特别是学校数学组2006年开发的《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互动性课堂构建的研究》的绍兴市级课题,此课题是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数学学习,是借助于浣江小学校内这一特殊的数字化教学平台来展开一系列的教学研究,将校园数字化教学平台、21世纪教师PDT专业成长平台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利用网络环境,更好地促进数学课堂内互动性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同时也为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获取数学信息、内化生成数学操作能力,不断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铺路架桥,为他们今后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课题开展的一年时间里,我们数学教研组围绕“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互动性课堂构建”这一问题,努力构建网络环境下互动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比如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方式、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方式、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学习方式等,数学网络子课题出实绩,有成效。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数学大组各成员经常进行在PDT平台上进行集体研磨“课题研究课”,共同参与讨论研究课的教学设计,素材的制作与收集,参与互动课后的反思跟进,互相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不断网摘相关先进的理论作为课题研究的支撑,积极撰写与课题相关的文章,已有多篇教学设计及论文获奖。
(二)PDT成长论坛与教研员现场指导相结合。
【教研过程示意图】
将“成长论坛”这一PDT网络研修平台中最活跃的空间与教研的现场指导相结合。一般在非网络状态下,听评课局限在听课教研员与上课教师之间的一对一交流、一次性无跟进互动,而等教研员走出校门后,听课评课活动也暗示着结束。我们构建的“教研员现场指导课+成长论坛”教研模式,将教研员对执教教师的指导备课和听评课延伸到网络上,整个听评课活动结构发生了改变。上课教师将自己与教研员共磨的前后两次教学设计、实录,上传到PDT网络研修平台的“成长论坛”中,教研员组织青年教师教研会成员共同对上课教师的两次教案和上课实录,用评论的方式开展案例研讨。“一次互动”变成“连续跟进”的多人多次参与互动,一对一的交流变成一对多、多对一的交流。几十名甚至上百名教师参与研讨和分享经验,大大放大了教研员的网络现场指导作用。值得关注的是,听评课活动延伸到网络所形成的群体教研氛围,积极主动、民主对话、平等互动的教学研讨,让所有同主题教师在网络教研活动中唱主角。
教师们期待与教研员在网络上直接面对面,期待在“成长论坛”上与同伴互助双赢,也使教研员的劳动价值得到充分展示和发挥,上课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与大家共享,更多的是教学理论的丰富与教学行为上的跟进。
(三)录制网络视频课+专家现场指导。
上学期由我校F老师录制了《我们如何说课》的辅导讲座,内容包括教师说课的语言技巧,说课的环节内容,说课的程序,说课的方法,说课遵循的原则,并且还以人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的略读课文《刷子李》这一课为例,示范了如何说课。通过录制网络视频,教师在PDT网络研修平台上反复观摩、学习,这与现场的辅导报告形成了一种互补。在现场教师不可能把报告的内容全盘吸收或消化,通过视频可以不断地进行再学习,或者对报告的一些细节讲解进行反复观看。同时邀请省特级教师虞大明来校进行现场指导,开展“上课+说课+评课”的系列网研,结合F老师关于说课的报告,由虞老师对说课环节再作深化指导。教研员或学科比较优秀的教师录制视频讲座或辅导也是一种很好的网络教研模式。
(四)“精品课堂+QQ网研+成长论坛”。
以校园网21世纪教师专业成长平台中的“精品课堂”为依托,以成长论坛为阵地,以QQ聊天室为即时交流的教研形式,弥补了成长论坛和QQ两者的不足。现在看来,这种教研形式还是比较理想的,实现了直接、快捷、见效的互动(QQ群组的建立很简单)。如S老师执教《100以内数的认识》的为例,在“精品课堂”―“课堂展示”区上传本课的视频录像,在统一时间通知数学大组的所有教师在同一时间在线观看录像,对“精品课堂”―“教学设计”―“讨论区”中的教研组成员对话,演变成QQ群组讨论,利用在线网聊,发表各自的观点。学校特级教师工作室中的两位特级教师先在QQ里教研主题,然后大家针对S老师的这堂课,纷纷发表自己观后感及思考。不到一分钟有十几位同教研组教师在QQ群组进行在线交流。教师们各抒己见后,再由S老师将教师们精彩的发言进行了整理,结合成长论坛进行发帖,既保证了教师对问题的持续思考,又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教师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法,达到互动的实效性。
近两年来,“浣江小学21世纪教师专业成长支持平台”(上述的“PDT网络研修平台”)在学校教研工作中的作用与成绩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满足了新课程实施的教学资源需求,大量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网络传递,形成庞大的资源库,而且实现了网络教研与校本教研、常规教研的共生互补,同时还实现了在网络教研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行动研究。PDT网络研修平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学校的教研品质,使其真正实现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省略).
[2]惟存教育网(省略.cn).
[3]中国电化教育网(cet.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