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德语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德育活动是德育工作的展现形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养成就是在相关的活动中不断形成的,学校每学期要精心策划几次有意义的主题教育活动,抓好活动的过程管理,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的组织、活动后的总结都要抓住教育的契机,真正起到一次活动让学生受益一生的作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会激发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生学习兴趣极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学校还可以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德育教育。校园内的宣传橱窗要定期更新,要结合实际抓住当前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学校还可以利用每周一国旗下讲话开展德育教育,设立中心内容,围绕习惯的养成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祖国建设成就等方面进行宣传和教育工作。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调查家乡的变化,学生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视野,发展了自身素质,同时又培养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感情。丰富的活动促进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品质的形成。
三、把传统美德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
在德育教育中,学校可以请老或身边感动人的事迹人物请进校园,让先进人物把感动人的事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和启发,以此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先进感人的人物事迹却不能全部代替学生的实际行动,有时只会停留在表面,当学生离开校园后无时无刻都在接受来自社会上的现实教育,而当前社会的德育环境还存在着一些消极腐败现象:有些娱乐场所,虽然经营者在门口树着醒目的“谢绝学生入内”牌子,学生却仍可长趋直入,无人阻拦;有个别小店铺老板,昧着良心赚黑心钱,还有一些不健康电子游戏软件的出现,也正在污染着孩子的心灵,如果学校不能很好地把美德教育与社会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就很难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篇2
深度挖掘教材文本,不仅能帮助教师游刃有余的开展教学活动;还能在平凡中发现不凡之处,从而“借题发挥”,结合教学主题,润物无声的渗透德育教育。比如说,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相关知识点时,笔者利用教材中提到的“鸡兔同笼”为题,以趣味性、故事性的讲述方法展开教学。具体为:一个笼子里关有鸡、兔各若干只。由于笼子的中间部分是封闭的,所以只能看到鸡、兔的头和腿。通过计数之后发现,鸡、兔的头一共10个,而鸡、兔的腿一共28条。请问,鸡、兔各有几只?学生们在看完题目之后,兴致昂扬,跃跃欲试。有的学生掏出纸笔开始计算,有的学生托腮凝思。类似这样的数学问题,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一反学生日常接触的数字符号,因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待学生运算结束后,笔者适时的给予表扬,并因势利导的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可以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计算这个问题。那么,古人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其实,古人很有智慧,他们利用“抬脚法”,很巧妙的就计算出“鸡兔同笼”的数目。我们现代人应怎样向古人学习?”教导学生尝试知识牵引、转化,关注生活,提高责任感。2.激励引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初中学生进入青春期,聪明有余而学习的柔韧性不足,热情洋溢但缺乏成熟稳定的心智。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有限,因而对事物的观点、看法往往单一而片面。比如说,喜欢某个教师,“爱屋及乌”式的喜欢这门学科;反之,则存有抵制、排斥的情绪。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大量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信息涌入,也容易导致涉世未深的中学生迷失自我。为此,初中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应勇于肩负起“育人”的伟大使命。
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增加数学课外知识。以数学史上的名人轶事、趣味见闻,丰富课堂教学,发挥榜样的示范效应。比如说,教学“勾股定理”时,笔者对学生说:“同学们,勾股定理又称之为商高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在我国,商朝时期的商高提出了“勾三股四玄五”的勾股定理特例。一个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而三角形的斜边,称为玄。商高提出的勾股定理,比西方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利用演绎法证明还要早近半个世纪。”以这类数学小故事,激励引导学生学习,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3.学习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可塑造学生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求学品质。为此,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说,在教学“概率统计”相关知识点时,笔者按照“组间相似、组内相异”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以问卷抽样调查的形式,统计本校八年级学生课余最喜爱的电视节目类型。
每一个小组中,有一名组长负责记录工作,其余组员则对应各个班级开展调查(调查工作在课余及课间休息时进行,因而不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上课。)一周之后,各小组将问卷结果汇总,并加以分析、讨论,最后整理成“调查数据”。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与他人交际、沟通的能力,教学效果良好。4.结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数学教师,应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关爱学生,认真负责的开展教学工作。课余多与学生交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良好状态,为德育教育的渗透做好铺垫。
篇3
志向主要指的是一个人内心对某一事物或者目标的向往,并为这一向往而付诸努力的过程,能够突出展现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不断追求的一种积极昂扬的精神。高远的志向,不仅能够体现现代社会的内在层次性,同时还能够体现时代具有的前瞻性特征。因此在德育教育理论发展中,要将自强不息、不懈努力、奉献祖国等作为培养学生高远志向的主要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怀有远大抱负。
2.将高雅的情趣作为德育培养的目标。
情趣是一个人拥有的情调趣味,或者是这个人内在的情意、志趣,高雅的情趣和低俗的情趣对于一个人道德影响巨大。高雅的情趣是积极的、文明的、健康的,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科学性和文明性相得益彰,同时也与法律规范和道德要求相符合[2]。因此,在德育教育理论发展中,要明确地将培养学生高雅情趣作为办学目标之一,积极开办学校礼仪教育、文化艺术节、读书节、志愿服务活动等人文娱乐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增强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养成高雅的情趣,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的同时,也能将未来的世界创造得更加美好。
(二)明确学校德育内容
学校德育内容的明确要求学校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的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促进其在教育理论中的发展。
1.物质文化资源层面的利用。
物质文化主要指的是学校的建筑设计、空间设计、人文景观设计以及园林绿化情况等所展现的风格形态。一个学校的文化水平和文化样式主要通过物质文化资源呈现出来,因此可以说,物质文化资源是学校文化存在的基础。只有对学校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才能够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凸显出学校本身及学生的自身道德价值取向。由此可见,学校德育的建设离不开物质文化资源的建设,学校应从各个场馆、校舍、广场、雕塑等文化建筑开始,丰富学校精神内涵,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使学校德育能够充分融于教育理论发展之中[3]。首先,在建设学校场馆及校舍等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将古典因素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的方式,展示学校浓郁的人文教学氛围,更新陈旧的配套设施,营造出新的教学精神风貌。通过建立学校博物馆、陈列馆、纪念园等能够展现学校发展历程的馆区、园区,充分凸显学校长久以来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有效促进学校文明的继续传承。同时,学校还可以在本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文化的优秀内涵,进一步丰富学校的文化底蕴。学校广场的建设也是有讲究的,可以在广场的适当位置设置一些与学校校训、校风等密切相关的雕塑,凸显学校文化主元素,营造良好的办学氛围。另外,还可以通过积极成立心理咨询室、网络实验室、自动录播室、演奏厅、体育馆、创作室等能够充实文化内涵的专用教室,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德育情操,为学生的德育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其次,还可以对校园内的植物种类、园林广场、道路建筑等命名,充分展现出学校办学的“生态文明”、“和谐开放”、“开拓创新”等价值追求,例如可以将学校的主要道路命名为“致远路”、“求实路”、“思源路”等,将学校的主要建筑物命名为“格物楼”、“育才楼”、“知行楼”等。另外还可以在学校办公楼、行政楼以及宿舍楼等楼梯间的墙面上张贴一些能够展现学校校训、学校精神的名人格言以及学校美术班学生的毕业创作作品等,同时也可以在教学楼的楼梯间墙面以及教室墙面上将一些能够体现学校优良学风的人生格言、励志格言等张贴上去,通过营造良好的办学氛围,时刻陶冶学生以及教师的情操,从无形中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树立高远的志向[4]。最后,学校可以通过提倡学生对校园环境进行自主设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学校的德育办学理念很好地灌输到学生的思想理念中,形成学校与学生在道德精神层面上的统一和融合。
2.精神文化资源层面的利用。
精神文化资源层面主要包括学校发展历史文化的沉淀、学校校训以及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首先,一个学校可以将其办学的理念浓缩在校训之中。校训能够很好地将一个学校的办学传统体现出来。校训不仅是一个学校文化与历史的积淀、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更是校园文化与教学理念的体现。校训作为校园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制定校训时应该结合校园文化突出校园特色。以某高校的校训为例,“饮水思源,宁静致远”。[5]该校训主要蕴涵三重含义,自强不息、精忠爱国、勇于承担。这种校训不仅能够激励师生的爱国情怀,更他们让对未来怀一种积极宁静的心态去创造。这对于学校、对于师生都是有积极的作用的。其次,历史是学校的根,文化是学校的魂,学校应该传承历史,丰富文化。将学校的历史文化价值不断地挖掘出来,建设以校友名人榜、校史课等为重点的课程,打造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突出体现老校的文化韵味,扎根文化基础,进一步发挥出文化的励志、继承作用。另外,还可以通过建设校史陈列室,将校园风云史、传奇故事以及名人校友提词等呈现出来,同时还可设置贵宾接待室,接待一些外宾或是历史研究人员。再者,还可以修建一些名人墙砖,将对学校有贡献、捐助者、优秀师生以及杰出校友的名字刻在墙砖上,介绍其光荣事迹,表彰其精神,让师生以此为榜样。除此之外,还可以开设相关的校史教育课程。把校史中经典的故事、人物事迹提炼出来,编排整合,作为教育新生的入学课程,为新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激励学生传承优秀的文化。最后,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办学的核心和信念所在,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方针及灵魂,是一个学校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以某高校的办学理念为例,“发展教育”,该教育理念总的来说,囊括了四个发展观。即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观、综合且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及增长极限观。从理念的操作层面来讲,可以将学生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即尝试发展、自觉发展以及超越发展阶段[6]。但就学生个体而言,“发展教育”的理念应该重点以学生为核心,让学生做到不断地挖掘自我、超越自我。从一个新的起点出发,去尝试、去发展、最后超越自我,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创新发展,达到学校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学校德育在教学实践中的发展途径
(一)构建学校德育教育体系
首先,联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种力量,建立起开放的德育体系。在学校方面,要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来统筹领导学校的德育工作,小组应当由校长担任组长,组员包括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德育处领导、团委领导和年级部主任等。在社会方面,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政治资源、法律资源、科技资源、环保资源、军队资源等,促进各种社会资源协调发挥作用,如可以聘请法律专家担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等。在家庭方面,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学校开放日、家长会、家访等途径加强与家长的互动,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来。其次,将团委、学生会和社团联合会三股学生自治力量联合起来,建立起学生德育管理的自主体系。依靠团委、学生会和社团委员会的力量,充分发挥三者对学生事务的管理协调作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来,通过自主策划、组织和实施一些大型活动,如读书会、人文沙龙、体育竞技、艺术展览、志愿服务、科技大赛、暑期实践等活动,将德育教育的理念融入日常学生活动中。此外,在学生自主组织的学生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校行政人员的管理协调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要鼓励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参与到活动中来,以形成全员参与德育教育的局面,将德育精神普及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个角落,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构建学校德育办学模式
1.架构学校德育教育管理平台。
学校德育教育要发挥学校德育教育管理平台的作用,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在教师管理层面上要建立起三级平台的管理架构。第一级平台以班主任为核心进行班级管理,第二级平台以年级部为核心进行年级管理,第三级平台以学校德育处为核心进行全校范围的管理。三级平台协调发挥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德育管理。要尽量避免包办式德育教育,重视激发学生自我德育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在学生管理层面上要建立起由团委、学生会、社团联合会联合管理的学生自我德育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以学校中学生自治的各个组织,如学生会、团委、学生社团、学生协会等为主力,立足于学生的利益,在学校的指导下和教师的协助下,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自我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相结合,共同促进、共同进步,有利于学校德育教育的成功开展。
2.营造学校德育教育资源网络。
德育网络营造的关键在于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学校、家庭、社会等都是德育资源的重要来源。首先,在校内资源方面,要充分重视校训的作用,注重校训的内涵,将勇于承担、自强自立、精忠爱国等理念融入校训之中,通过校训感染学生;此外,编写相关读本,讲述校训精神、学校历史等等,作为学生德育课程的必读书目。选拔德育骨干对校训进行专题研究,开展校训解读课堂讲解研究成果也是发挥校训作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次,在学校推进德育主题教育,可包含多个主题,如责任意识教育、法制知识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感恩父母教育、爱护环境教育、公德意识教育等等。最后,将家庭和社会的德育资源与学校的德育资源相结合,建立起德育资源网络,让德育工作在家庭和社会中持续开展。
3.铸造学校德育教育特色品牌。
首先,要重视学校师生的心理健康,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心理辅导活动和心理知识培训活动。依靠学校负责心理教育的专职教师,建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打造有学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要重视学校师生的身体素质,规范体育锻炼活动和课间操活动,在体育锻炼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纪律意识和团队意识,增强他们的体质,打造有学校特色的阳光体育;最后,注重学校德育主题教育的针对性,增强其时效性,打造有学校特色的德育教育。
篇4
这是案例教学的引入阶段。常见案例呈现方式有:(1)给每个学生印发一份文字案例;(2)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3)教师生动形象地描绘案例;(4)教师利用即时环境制造真实的案例或者学生自己表演案例。课堂上教师以恰当方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增强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2.学生思考,分析案例
根据案例篇幅的长短、难易程度及教学时长,教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案例。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发现关键信息和核心内容,联系相关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实现由传统灌输式教学到参与式互动教学的转变。
3.小组交流,讨论案例
小组交流,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案例教学中的决定性因素。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小组讨论,后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参与全班交流。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背离主题或在一些枝节上纠缠不休,教师可参与到小组的交流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其次,注意把握学生的讨论时间。小组内每位成员的发言时间不能过长,内容简洁明了,以免其他成员丧失发言机会。另外,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对正确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充分地肯定,对模糊的认识和错误的观点适时给予纠正。在学生讨论出现冷场时,教师给予启发、诱导,提出新问题活跃学生思维,保证讨论效果。
4.教师总结、评价案例
这是案例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内化提升学生对案例的认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在总结发言时,应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和学生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二、案例教学法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与传统教学相比
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相应高得多,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有很大转变。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权威,处于统治者地位,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的角色。这样日积月累,很容易养成依赖、被动的习惯。“双主体”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案例教学课堂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对教学过程负全责。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理论提升,使学生对案例中包含的问题获得更透彻地理解。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和接受者,是知识的探索者和真正的认知主体。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需要学生的支持与配合。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中,学生为了参与其中,需要课前做好充足准备,并与其他学生非正式地讨论相关案例,进而在课堂上为其他学生作出相应贡献。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和见解,并发展自身团队合作能力。
2.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的有机统一
在德育课教学中引入具体案例,并不是完全抛弃理论讲授,而是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达到案例探讨和理论掌握统一的效果。德育课案例教学的特点是以生动、具体的案例作为教学知识的突破口,将德育课程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具体案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掌握课程知识。但是,由于教学案例相对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案例本身更容易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教师如果把握、引导不好,就事论事地分析案例本身,则往往会导致讨论与课堂内容脱节或相背离。因此,德育课案例教学必须处理好具体的案例研讨与抽象的理论知识讲授之间的关系,把教学案例的研讨与德育课系统理论知识的讲授有机统一起来。
三、德育课中案例教学法的积极导向作用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参与性强的教学方式,消除了德育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积极导向作用。
1.克服传统教学弊端,提高教学时效
案例教学把真实、典型的问题引进课堂,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把学习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统一起来,真正实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有机结合。案例学习过程中民主开放的讨论气氛,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交流,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课堂氛围下积极探索,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德育课教学时效。
2.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析问题,遇到类似情境或问题时该如何对待,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案例教学为学生自主性发挥创设了弹性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并提高实践能力。因而案例教学是一种适用于德育教育并落实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它增强了德育课的吸引力,加速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认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和目标,进而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篇5
(一)考试内容结构存在问题。
纵观我国各地中学生考试试卷,特别是一些较落后地区的中学考试试卷,从中不难发现,无论哪一科试卷中的题目大部分都是书本上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是基础知识,拓展拔高类的题目并不多见。虽然是提倡了素质教育二十多年,就目前的成效来看,似乎没什么进展,仍然提留在应试教育的水平,这从我们的试卷内容结构看的最为明显。
(二)相关教育部门监管不力。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也在不断提倡改变教师教学模式,试图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教师学习了新的教法之后并没有把它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学习也只是应付检查,只有在听课的时候才用。特别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比较有效的社会实践课往往都因为学校怕承担风险,害怕出意外事故而被取消。所有上述问题之所以能在很多中学出现,与该地区相关教育部门监管不力有关。
(三)教师选拔上存在漏洞。
我国目前在教师选拔上却存在严重的问题,尤其以乡镇以及经济并不是很发达的小县城更为严重。为了拿到这一铁饭碗,许多人费尽心思,送礼托人,使得选拔的教师各方面素质达不到标准。有的是基础知识不扎实,有的是没有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有的是个人素质达不到要求,选拔这样的教师很可能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教师教育思想观念落后。
教师一直把自己放在比较高的地位,认为自己比学生高一等,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做到平等的对待每位学生。特别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教学只需要教会学生知识,不需要培养学生的德、体、美等各方面素质。近些年来,虽然许多教师通过各种学习进修教育教学观念有一定的改变,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在加上教育改革过程中种种阻力,教师的教育观念仍然很陈旧,改变不大。
(五)教师评价学生标准单一。
在我国,教师总是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一切的标准,对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总是宽容以待,即使他们犯点小错误也是当做没看见。对于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一味的责骂他们,批评他们,把他们贬得一文不值,长此以往,就会使很多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害怕学习、逃避学习。
三、教师德育职能的品牌建设的对策
(一)改变考试内容结构,科学安排考试内容。
既然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的考试,也应该充分体现教育的这一目的。考试内容不能删去基础知识这一板块,这是最基本的不能丢。但在此基础上更应该添加能体现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开放性题目,这类题目必须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并且具有代表性的。并且在考试内容结构上作一个调整,把基础知识的比例适当缩小,把开放性题目的比例适当扩大,使之成为整张试卷的主体部分。
(二)相关教育部门要加强监管。
教育部门要根据国家的要求在基层学校中认真组织学校、教师学习开展素质教育的相关政策及教法、技能的学习研究,并且积极组织教师到实施效果好的学校、学习。对于某些社会实践课程,教育部门也可以做出硬性规定,规定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一到两节实践课,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三)学校要严格教师选拔工作。
学校在进行招聘之前要出台严格的招聘方案,明确要求和条件,在招聘过程中也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为了避免在招聘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现象,可以在招聘过程邀请多方共同参与决策,尽量避免一方独断的状况。
(四)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
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学习,明确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与角色。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教师角色,不再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而要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篇6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传统思想束缚较为严重
教师传统的教学思想束缚了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过程的发展,对学生课堂教学中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没有起到推动作用。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决定课堂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向的关键,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应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德育渗透过程应该在课外进行,所以课堂教学中很难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德育教学过程,学生的德育素质并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引,很难提高。这也是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学工作难以开展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二、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发展新方向
(一)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有效德育教育活动的前提在于教学内容应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同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通过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自身的素质应该怎样提高。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给学生树立榜样,这样的德育引导与渗透过程才更加具有说服力,而学生在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过程中才能够积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得学生从内心能够接受德育教育。这一过程是保证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活动开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所在。
(二)深入研究德育教育发展趋势从而展开深入教育过程
在进行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内心进行积极观察与总结,从而对其德育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判断。这样的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也会具有相应的“科学性”。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对于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形成可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对学生内心的发展特点进行普遍观察,同时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效划分,对于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实施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保证德育教育活动深入研究以及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三)转变传统教学思想以及教学观念,加强德育教育力度
传统教学思想在于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单方面的“灌输”,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相脱离,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没有将自身的素质进行积极提高,而教师对学生道德素质以及意志品质没有得到积极引导。从这一方面对其思想进行转变,在教学中教师之间展开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将自身的观点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同时对其思想存在的不足能够得到相应的补充,这是转变语文教师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因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需要得到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
篇7
学习,既要学,又要习,就是要让学生产生接受新事物的愿望,并能自觉地温习掌握。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深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自得之也。”这段话深刻阐明了“自得”之意。宋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张载也说过类似的话:“须是自求,已能寻见义理,则自有旨趣。自得之,则居之安矣。”他从学生求知心理这一角度,阐明了自求自得必致意趣横溢,成为永久不衰的学习动力。如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她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教师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思维方式才能进入艺术,也只有用空灵蕴藉的语言才能传达作品的审美蕴涵。倘若教师将自己领悟的这种飘忽、朦胧美强行灌输给学生,学生未必就能明白、掌握;倘若教师引导学生去感悟,又一再地温习,他们就必有所得。现在的学生,自尊心、自信心都很强,对于自己的认识能力也渐趋自信。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希冀凭借自身的力量来获取知识,他们既有依赖性,又有独立性。老师有必要因势利导,小心诱掖,培养其自求自得的能力。
明确了学生的学应重在自求自得的道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接受课堂教学内容,并能灵活应用。课堂讲授,无疑是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教师的讲授毕竟只是从外部灌输信息,学生接受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再则,教师的讲授只能起“领路”的作用,而万里征途必须靠学生自己一步一步地去迈。如果只讲不习,知识便无以转化为能力,“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语文工具的能力,而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功在于习,至少有四大好处:一是巩固了学生已得的知识;二是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四是学生能从学习成果中倍添兴趣,激发求知欲。
篇8
一、通过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它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乐于学习的情绪体验。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目标正确确立的前提条件。所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我备课过程中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所采用的激发学习化学兴趣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创境激趣法。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应该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如在教二氧化碳性质时,我首先“变”了一个小魔术——“清水变牛奶”,即用一根玻璃管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结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这一小小的魔术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勾了出来,使他们产生了想要学习本节知识的强烈的愿望。
2、实验激趣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如果一个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只是凭借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话,即使讲得再深透,语言再动听也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凡是课本要求的学生实验我一个不漏地让学生动手做了,不仅如此,我还努力改进课本实验,把一些演示实验也改成了学生实验,通过人人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环境教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日益增加,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声。把环境保护教育穿插在化学教学之中,对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具有重大意义。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挖掘化学教学内容,从学生身边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出发,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比如在讲到二氧化硫时,就可以渗透环保知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告诉学生二氧化硫是一种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成分,它能导致水质酸化,毁坏树木、庄稼。
2、规范试验操作。例如,进行化学实验时,将药品规定了用量和浓度,有些药品取最小或采用微型实验,既方便施教,又方便操作,更易让学生观察和记忆,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同时会节省药品,减少污染,也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改进实验操作。将一些有毒物质参加或生成的实验进行改进,使操作更合理有效,又能控制或避免排污量,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如铜与浓硫酸的反应是一个演示实验,我们将实验中的铜屑改为弯成螺旋状的细铜丝,铜丝与浓硫酸接触即反应,脱离即停止反应,可以让学生轮流观察或操作,使二氧化硫的产生降到最低限度。总之,改进实验操作方法有多种,我们要根据学校实验条件和教学实际,充分利用旧物质和废物,将原有的实验进行科学的分析改进,以达到更安全可靠、趣味新颖、快捷方便、可控制排污量、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等目的。
篇9
一、大学语文教学人格教育的目标
人格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人格发展,帮助学生发掘潜能、探索自我并通过具体知识的传授启迪学生的智慧。人格发展健全就会具有以下特质:积极的自我观念,恰当地认同别人,面对和接受现实。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能面对并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挫折和挑战。现代散文名家周作人在《关于孟母》一文中所讲“能节制自己,能宽容别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不强求他人,既能体验到自己在许多方面与大家相通或相同,又能与他人分享快乐、分担忧愁,并且对于未来有一种美好的憧憬,能面对和接受或许并不符合自己愿望的现实。一位教育者寄语他的学生: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一切,有肚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一切,有智慧分辨二者的不同。以上特质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而这些人格特质的培养要依托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并且要依靠具体的方法去实现。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方法
1.认知法。这种教学法主要依靠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思维等一系列认知活动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1)阅读经典。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经典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详细讲解的篇目十分有限,所讲授的篇目只能是个例子,正所谓要举一反三,通过课堂讲授,要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更多的阅读。例如:教材中选有沈从文的《萧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沈从文其他的作品,从而领略其笔下的“湘西世界”;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沈从文传》,了解沈从文在特定时代的文学理想以及人生选择。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读书讨论,交换读书心得,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推荐优秀的读物。(2)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观看有针对性的录像、电影等营造一种人文环境,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起到人格教育的作用。(3)联想活动。通过联想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还可以表达学生的内心感受。例如:把一些不连贯的词语或画面联想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把表面并无关联的几段话串联成一个故事。
2.操作法。这种教学法主要通过学生的言语及动作来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1)讲演。在课前5分钟可以安排学生讲演。这种方法可以训练学生的口才,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例如:在开学之初就告诉学生这一课堂惯例,学生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不超过5分钟的讲演,教师当场打分并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笔者曾在所教授的学生中使用过这种方法,学生热情很高,课前都做了认真的准备,他们将此看做一次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取得了良好效果。(2)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应发挥这种作用,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例如:讲到大家都较为熟悉的篇目时,可以安排一两个基础较好的学生“代替”教师主讲。因为要当“教师”,学生通常会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而其他学生也能够在课堂上感受到一种新颖的上课形式,从而留下深刻印象。
3.集体讨论法。(1)专题讨论。在学到某些涉及学生在某些特定的阶段普遍面临的问题的篇目时进行专题讨论。例如:学习教材中所选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时,就可以对“大学的性质”以及“如何度过大学生活”进行专题讨论,学习鲁迅先生唯一的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伤逝》时,可以专题讨论“爱情观”的问题。大学语文课通常是给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开设的,对于刚步入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总免不了带着憧憬思考这样的问题:大学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不虚此行,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生?而爱情观大抵也在这个阶段形成。因此,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学生会有很多收获。也可以针对理想、健康、幸福、财富、成功等人生过程中的重要命题展开专题讨论,通过学生对人生中想得到的东西及其原因的自我阐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价值取向。(2)辩论。给出一个具有争论性的问题后分组辩论,提出正反两种不同意见。(3)分组讨论。要求每组5~6名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每人发言1分钟。在发言之前,让学生对讨论话题静思几分钟。这样,人人都参与到讨论当中,并且通过思考和语言的锤炼之后,每个学生都在学习如何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采用配对讨论法,针对一个题目,两人先讨论得出结果;然后与另外两个人讨论的意见交流,形成4个人的共同意见;之后再与另外4个人一起商量,得到8个人的结论。这种讨论效果非常好,但必须经过深思熟虑。事实上,集体讨论法可以集思广益,促进问题更好地解决,同时也沟通了讨论者相互之间的思想和感情,从而起到了人格教育的作用。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个性化与社会化相协调
个性化是随着学生身心的发展与成熟越来越显现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人格特征,而社会化是指社会通过各种举措使个人形成社会所规定的具有一定共同性的行为模式或人格特征。个性化与社会化作为学生人格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关系。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理应受到社会以及学校的尊重和重视。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应当协调好个性化与社会化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共同性人格,另一方面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特点。经过高考的程式化训练的大学生,对于具有标准答案的高中语文应试教育存在着心理上的抗拒,正因为这样,大学语文课堂上的自由与开放会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学生有着极高的兴趣。要充分尊重和肯定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观点,鼓励他们个性化的人格发展。
2.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
人格特征不是单纯的思想观念,也不是单纯的行为方式,而是知与行紧密联系的综合。因此,要促使这种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的统一,一方面要进行内在心理的认知训练,另一方面要开展外在的行为训练,从而形成完善的道德品质。同时,作为课堂上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理应以知行统一来要求自己,重视身教对学生产生的重要影响。
3.全面渗透的原则
人格教育是一个长时间、全方位的熏陶、训练和教育的过程,因此应该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从人格教育的角度来定位教育者、教育环境、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例如:对教育者的重新考量与定位,教师不应当仅仅是“教书匠”,而应是学生的榜样和楷模,教师自身人格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格教育的成败。作为一名教育者,尤其是作为一名教授大学语文的教师,应当自觉加强自身人格修养,在课程的具体讲授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格,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人格教育的内容。总之,要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学校教育也处在迅速转变与发展的时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明确了人格教育的目标之后,我们试图通过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自身优势以及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来培养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格特征,使青年学生的人格平衡发展,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篇10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核心,爱国、爱家、爱党、爱人民是学生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巧妙加以利用,从而让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技能的同时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的道德情操,滋养浓厚的爱国情怀。如苏教版教材中《中国的土地》《美丽的西双版纳》《始终眷恋着祖国》《黄河颂》《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等等都是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素材。教师在演绎课文时,配以现代手段,展示迷人的画面,辅以教师的真情诵读,带学生的心灵去旅行,让他们体会祖国的山河如此多娇:徜徉在阿里山风光里、徘徊在西双版纳的美景中,流连在云南傣族泼水节的神韵间……让学生陶冶在中华文化和美丽的景色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成就个人素养
巴金说过:“孩子成功的教育是从好习惯的培养开始的。”的确,好习惯成就一个人的成功,坏习惯则会误导孩子一生。中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将学生习惯的培养嫁接在课文之中,巧妙渗透习惯教育。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便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改掉坏习惯,形成好习惯;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会学生任何时候要做一个真实的自我,如果自我膨胀,最终只能落得丑态百出,贻笑天下;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我引导学生思考人在面对逆境时,是消极感慨老天对自己的不公,还是将这种困难作为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进行《斜塔上的实验》一文,我和学生讨论,大凡在历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巨匠,需要的首要素养是对真理的坚持不懈的追求以及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此外,针对学生平常生活中的一些小节,在教学课文《我的老师》时,我利用课堂,展开辩论,倡导讲礼貌,懂礼仪,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四、渗透感恩意识教育,锻造完美人生
篇11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举措
1.利用插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插图,这些插图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插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插图配以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教育。
2.利用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利用这些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通过《诚实的孩子》中的故事,教育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一个知错就改的孩子;通过《幸福是什么》中的故事,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幸福,体验生活中的幸福,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通过《三个儿子》中的故事,使学生能够体验到父母的不易,体验到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从而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孝敬父母,体贴关心父母是自己应该做的,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是一种美德。
篇12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的教学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政治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理想主义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情感)、道德作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作风,组织性、纪律性及其社会公德)、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勇敢创新的品质,包括责任感、自强、自立、进取等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爱护公物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公物、珍惜身边的事物)。
3加强德育在体育教学中教育
3.1加强体育教学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体育教师一般在提升学生的体质、基本知识、运动技能等方面都想方设法去创造条件完成,但是在教育学生思想方面,部分教师认为这是班主任、政教处的事情,只要自己上好体育课,给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等技术就行了。我认为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要求对学生除了体质教学,还要进行素质教学。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崇高的责任感、事业心;其次,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树立以育人为目的教育理念、人才观念,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德育、促美的观点。体育教师除了要精通各项体育知识之外,还要极强对于素质教育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真正的做到德智体美的结合教育。
3.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及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13
1、以“ 趣 ”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经历,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的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现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然的对教育主题感兴趣。
例如《走进市场》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尽早的学会一些选购商品的知识,培养他们独立选购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课始,老师问学生:“喜欢在超市购物吗?”(学生雀跃)
再问:“为什么喜欢在超市购物?”(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感受)
(随即播放超市里人们购物及一位顾客在仔细挑选商品的情景。)问老师:“这位顾客购买物品时在干什么?”
“在挑选商品,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在看产品使用说明。”
“在看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
学生回答踊跃。
现在从城镇到农村,处处可见超市。在超市购物较为熟悉。用“超市购物”情景来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导入的趣味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以“ 思 ”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的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的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的更为深刻。
《诚实是金》让学生懂得说谎的危害,只有诚心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要做到不说谎话,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课始老师讲述故事:
在德国,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德国大公司寻找工作,可是一连20多家公司都没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众,找家小公司应该没有问题吧。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绝了。
同学们,为什么德国的公司都拒绝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
(悬念一摆,学生都积极猜想)
想知道真实原因吗?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诉他,不录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德国期间乘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留学生很吃惊,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德国老板说:“是的。我们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们认为您惟独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字!”
此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你有什么感想?”
感触学生心里,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体会到说谎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