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酒店培训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学生送到酒店后,工作和生活作息以及管理完全按照酒店的规章制度来执行。在短时期内绝大多数学生感到与学校的作息安排极不相称,导致了部分学生短时期内不能适应顶岗实习的环境。酒店的各项管理和规章制度所面临的管理对象是社会工作人员,这与在校的学生在心理适应度、主观能动性、抗挫折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在推进与酒店的合作中,校企共同参与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势在必行。
第二,缺乏对实习学生的培养。
学生一旦进入了实习酒店,酒店马上让学生进入正式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这种角色的迅速变化导致了学生的极不适应。因此,对学生的使用和培养应结合起来。先期培训、定期总结、定期轮岗、分阶段分配学生实习目标和任务、让学生阶段性获得成就感、让学生能够看到未来酒店行业的上升空间等这些工作摆在了新时期的以学生为服务人员主体的酒店行业面前。
第三,学生的思想问题突显。
首先,学生在角色意识转换过程中引发诸多思想困惑。学生在学校主要是学习专业课知识,接触的人就是同学和老师。接触环境比较而言非常单纯。酒店的运营过程和管理制度与学校形成了较大反差,乃至不同的酒店对于自己的特色所形成的独特经营模式也不尽相同。因此,不同的企业文化和伦理规范要求使刚刚步入企业实习的大学生心理产生混乱。
其次,社会环境静的复杂多变也给学生的思想教育增加了难度。学生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接触机会,也由此对自己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社会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的复杂性对学生的自身思想行为都产生了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此外,在不同酒店实习的同一类学生在工作环境、岗位、薪资及福利待遇等方面会进行横向比较。在这种动态过程中,影响学生思想行为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
最后,学生对学期间进行顶岗实习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得不够。学生从小学入学起就开始了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年龄和认识的不断成长和深入,对于学期间进行顶岗实习在口头上觉得新颖,比较欢迎。但实际上对于在实习期间所遇到的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各种问题在心理上准备得不充分。因此,在实习中很可能遇到诸如缺乏爱岗敬业精神、缺乏团队精神、遇到困难退缩等现象。面对这些来自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学生往往会出现压抑、焦虑等不良心理。
“双师型”师资队伍薄弱
良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还是偏重理论研究型。实际动手服务的一线岗位能力不强。因此,在指导学生校内实训中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大部分教师忙于工作单位和家庭,很少有时间去了解当今酒店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对酒店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和服务等整个生产和经营过程了解也较少。因此,在推进工学育人的过程中,培养一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加强校企合作的规范性和融合度
首先,学校和酒店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可以根据国家要求制定出模板,在专业课开设和实践教学环节上积极听取酒店的意见和建议,把学生三年内的见习、实习乃至毕业实习都交给酒店去完成,强调“订单式”培养。校企双方需要签订相关合作协议,协议书中要结合校企双方的实际明确学生的岗位、薪酬及保险等事宜。
其次,要求酒店提供顶岗实习学生全程培养方案。包括:岗前培训安排及相关材料;学生岗位轮换如何实施;学生阶段性培训与小结;学生在酒店期间工作规划;临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其中,要落实对学生顶岗实习后的考核工作,制订具体的考核办法和指标,酒店全权负责学生实习技能的考核,协助学校完成考核任务。
最后,建立定期轮流回访制度。学校和酒店的领导及工作人员定期互访、沟通,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下一步计划作出指示,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加强校企之间文化交流,加强校企情感融合程度。
2、循序渐进,及时跟踪,解决学生思想问题
首先,发动学生、工作人员,尤其是导师的作用,及时与同学沟通,保持联系,及时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校内学生是受教育者,虽然在学习生活中会出现很多失误,但是却能够得到老师的包容。到了酒店,学生的身份是员工,而且现在的酒店用人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规定标准做完自己的工作,接受的完全是酒店的文化环境。因此,学生初期不适应。这就要求在赴酒店实习前,学校要制定相关的教育预案,开展实习前的教育大会,把到酒店后可能遇到的问题一一说清楚,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诸如老员工的歧视、错误思潮的侵扰等问题,尽快从心理上转变角色。其次,在实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操守。
现代多变而节奏快的工作环境使酒店对员工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诚信度等非常重视。这正与目前“90”后在校生自身存在的固有缺点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因此,学校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除了引导学生增强职业技能外,还要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修养和服务水平。再次,发挥酒店的育人作用。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身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学校和酒店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以酒店丰富的教育题材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增强学生主动服务的荣耀感和成就感。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一线岗位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构建起实现职业理想的平台。
篇2
1.3积极实施因材施教我们知道,酒店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应具备的能力的要求各不相同。如对在一线工作的服务员来说,他们是直接面对客人服务的,培训应以岗位基础和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至于高层管理者,对技术技能的要求,不会像一线员工那样重要,但也要有所认识和了解。对高层管理者的培训,主要内容有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方法训练、市场经营洞察力训练、管理理论和思想训练等,通过各种有效的培训方式,旨在提高决策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从而使酒店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酒店管理人员培训,主要是针对中层的各类管理者所进行的培训活动。培训应从提高对其管理能力与技巧方面入手,旨在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3
一、充分认识培训在酒店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酒店的宗旨是“宾客之上,服务第一”。如果说服务是酒店之生命,那么各级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就是酒店证明的主宰。
无论国内外酒店,不外是为了宾客提供情节、舒适的房间,美味可口的饮食,让宾客食、住、行、游、购样样便利。要实现这种称心如意的服务,就得靠有一定素质的服务人员。
能不能是酒店的服务水平在员工的不断流动之中得到保持,在宾客川流不息的来往之中得到巩固,在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之中得到提高?能不能是酒店永远保持着一批既有一定思想政治觉悟、较高文化素质,又有较强服务意识、服务技能和技巧的殷勤有礼的酒店产品营销人员?这些人才从哪里来?当然只能靠自己培养,靠酒店的培训。
“培训是酒店成功必由之路。”“培训是酒店发展后劲之所在。”“没有培训就没有服务质量”......越来越多的酒店经营者开始意识到:要保持和提高酒店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就不能没有培训。许多有远见卓识的酒店总经理们更颇有见地说:“培训也是管理。”可见,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培训在酒店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和重要地位,各级领导对培训的重视以及各级管理人员地积极参与,正是酒店开展培训工作的关键之一。
二、努力掌握酒店培训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一般说来,酒店经营管理上的特点决定了酒店培训工作的特点,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酒店的培训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培训原则的务实性
由于酒店向客人提供的商品只有一种,那就是服务。而酒店的服务无论是有形的或是无形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可见或可被客人所体会感受到的。所以,为保证这种服务的高质量而开展的培训工作也是实实在在的,讲求务实的。当我们研究酒店服务质量下降的原因时,不难发现问题往往处在我们的管理人员坚持“三个关键”少了,没有做到关键的时刻、出现在关键的部位,去及时地处理和解决关键的问题。当然,由于服务人员未能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部位都严格地按标准化服务程序去向客人提供服务,也是服务质量下降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我们提出开展有针对性的共为培训的要求。
价值,酒店使部门多、工种繁杂、分工十分细的企业,且员工来源多渠道,文化程度、素质修养也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以提高酒店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为目标,强调针对性、实用性,注重实效,贯彻学用结合,按需施教“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目的地去设置不同类型的、培训课程。
2.培训形式的多样性
由于酒店管理的多层级、多方面、多工种等特性导致了酒店培训的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等多样性。
多层次:根据职级要求的不同,培训可分为经理、主管、班组长、服务员等层次,由于层级的不同,在培训内容的选择、程度的深浅和方式以及要求上都应有所不同。
多类型:员工培训的类型大致可分:(1)员工岗前培训(A、招工前——旅游职高日、夜校;军事训练;B、入职前——酒店常识教育;C、上岗前——职务技能训练)。(2)岗位培训(上岗前及在职期间业务知识、技能、外语、服务态度、职业道德及政治思想教育等)。(3)晋升前培训(以基础管理知识为主)。(4)“回炉”培训(专门知识技能提高训练)。
多形式:培训的形式既有走出去也有请进来,既有课堂理论讲述也有现场操作演习,集邮业务专业知识也有思想教育活动,既有对原有的操作程序的熟习也有对新技术、新科技的学习,既有脱产进修也有业余自学,既有参观考察学习也有半工半读,既有在国内同行间互相学习也有到国外吸取先进管理经验的等等形式。
3.培训内涵的整体性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酒店培训内涵的整体性。一方面,无论酒店的培训是怎样地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他们都处于同一个目的,都是为了提高酒店管理和服务水平,因此,他们应该是“一条龙”式的,一环紧扣一环的培训体系。
另一方面,正如人们所说的“酒店意识是酒店管理的精神支柱”,可见酒店意识的重要。因此,在培训的全过程中,应突出酒店意识,尤其是酒店的整体意识的培训,例如:酒店的整体经营、整体管理、整体协调、整体销售、整体服务等等,这些都是酒店整体意识的内容。
4.培训阶段的持续性
酒店培训的持续形势与与酒店员工频频的流动、客源结构的多元和多变、社会需求的不停顿发展之中的。每当酒店销售、技术、认识或程序规范上有了变化和发展,职工中出现流动、缺勤、抱怨情绪、顾客表现出许多的不满和投诉、经营上反映出高成本、高浪费一极高的错误记录、管理人员的计划不周、指挥不力以及对问题的处理不当、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以及酒店与客户之间沟通不力......如此等等,都决定了培训务必持之以恒的特点.
在了解了酒店培训的特点后,就不难掌握其内在的规律。譬如员工流动的规律、酒店经营的忙闲规律,不同岗位的员工对培训的不同需求规律等等,都为我们制定每一阶段的培训计划提供了依据。
三、建立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
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应该包括:领导、师资、教材、基地等要素。这也是作为一个酒店的培训管理部门必备的条件。在酒店的培训得到充分重视以后,师资队伍和教材的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
根据酒店培训具有专业性、实践性的特点,师资可以从酒店有关部门中具有一定资历,思想作风并熟悉业务操作技能,有擅长培训工作的人员中选拔,也可以从经过一定实践锻炼,又乐于本职的大学毕业生中挑选。他们主要担任公共课城(包括外语)和专业基础课;有些课程必要时也可以适当外聘一些国内外的专家、教授、讲师来讲授。而酒店各部门岗位培训中的业务专门技术技能课程的讲授和训练,则可由部门的管理人员(经理和主管)兼任。酒店从事培训工作的专职师资是少数,更多的是在各部门内兼职的。为了使我们的师资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以适应酒店培训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酒店应鼓励他们积极的在实践中自我提高,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提供他们一定的进修机会。
培训教材是由实践上升为理论的结晶,它是使酒店培训得以有效开展的保证。能够使用国家权威部门编写的教材固然重要,但酒店应根据自己的实际编写适应自己需要的教材。对于酒店各部门的工作职能、要求和操作流程可以自编一些相应的材,甚至摄制服务操作流程VCD,还可以自编诸如结合酒店服务需要的《实用英语》、《礼貌用语》、《员工手册》、《酒店常识》等教材。
在日常的培训工作中,除了注重自编的教材外,还应积极引进和购入国内外书籍、录音、录像等培训资料,并将外聘教授、讲师的讲课资料进行整理,作为培训教材,也不失为好的方法。
四、认真实施培训工作的质量控制
开展酒店培训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酒店向客人提供一流的高质量服务,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重视培训质量的控制。
有人说:“培训是酒店人事管理的一个组成方面”,言下之意,“培训就是管理”。因此,要抓好培训培训工作的质量控制,同样离不开管理上PDCA循环的四个环节,努力使培训工作严格的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这四个阶段的顺序永不终止地进行下去,是酒店培训有效开展的关键。
无论是酒店培训整体上的PDCA大循环,还是在每一阶段,每一专题上的PDCA小循环,第一环节都是制定计划。在调查了酒店培训的需要,明确了培训的目标后,重要的是计划具体的培训措施,回答这项培训要做什么,由谁去做,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时候做和怎样做,缺一不可。
计划周到之后,是执行阶段,关键在执行者能否严格地按照计划规定的目标和具体方法去实实在在地工作。为此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从总经理、培训部到各部门、乃至每一员工的逐渐督导落实,还要运用相应的考勤、人事考核等制度去保证培训的执行。假如能将岗位培训纳入酒店管理经营目标,与用人制度(包括晋升、待遇)挂钩,将有利于激励、调动员工参加岗位培训的积极性,是大家是岗位培训为权利和义务,从而变成一种自觉地行动,是十分有助于培训工作开展的。
在检查阶段里,对照计划检查一下,看看培训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究竟哪些是对的,那些事做的不合适的,原因何在,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来。为此,要定期进行培训总结,并有目的地对培训进行一些评估都是检查的有效手段。
对培训评估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进行,一是对培训方法的评估,二是对培训方法或方案的结果的评估。
篇4
1.2毕业论文抄袭现象较普遍
大多数院校都将毕业论文环节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这个学期也是学生找工作、实习的关键时刻,好多学生工作压力大,毕业论文写作精力严重缺乏。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到很多类似的论文资料,有些学生为了图方便,将网上获得的论文资料直接复制,严重破坏了论文撰写要求的严肃性,不能起到毕业论文对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作用。
1.3指导教师实践经验少,论文专业化水平低
目前很多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都是从本科学校毕业再到高职院校工作,自身专业实践较少,在给学生布置论文题目时导致理论性题目多,专业性强的题目太少,论文的整体专业化水平较低。针对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撰写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更加认识到毕业设计应改革现有毕业论文这种单一化形式的现状,在毕业设计的形式与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
2毕业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通过毕业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毕业设计实习报告、毕业设计作品、服务流程优化方案、营销策划方案等形式来代替毕业论文写作,更具有实用性和适用性,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创新的毕业设计形式改变了论文的枯燥性,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性更强,起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创新的作用。
2.1撰写毕业设计实习报告
毕业设计实习报告是与专业紧密联系,加强校企合作,改革论文撰写途径,进行毕业设计创新的良好方式。实习报告通常是学生根据实习岗位及工作内容,结合实践过程中的实习心得体会进行写作。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学生的抄袭,与实习酒店结合紧密,更符合就业导向和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要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的原则。
2.2设计毕业作品
结合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需要,为更好检验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毕业设计可以进行作品设计,例如进行酒店主题宴会设计。主题宴会设计一般由主题宴会花台设计和菜单设计两部分构成,两个部分都必须全部完成。主题可从商务宴、寿宴、婚宴、等任选其一。首先宴会设计要利用实习酒店自身优势,凝练主题,同时要注意分析目标顾客,有针对性地设计符合顾客需求,深受顾客欢迎的主题宴会产品,主题宴会设计要融入现代服务理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好花台、餐具、桌椅等,要求所有设备设施要与主题一致,注意整体的协调性。菜单也是宴会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菜品名称要体现宴会主题,要注意菜品的营养均衡,菜肴的品种搭配,结构合理。学生可以自己完成,也可分组完成体现工作的协作性,要求学生形成文字说明材料并利用PPT进行宴会设计的总体展示。
2.3撰写服务流程优化方案
学生结合实习酒店自身情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酒店服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优化服务过程,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服务流程优化方案应以宾客为导向,体现整体服务的思路,例如有的酒店在客房服务流程的设计中,专业化分工过细,造成客房业务被分割成很多部分,由几个部门分别运作,人为地破坏了对客服务的连贯性,造成了部门间工作效率低,完成一件工作常常要经过许多部门协调配合,否则就不能正常完成,客房的工作人员多是招聘一些中年妇女,这些员工流失率较高,员工培训与管理的难度很大。学生针对酒店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写出服务流程优化方案,对客房部的一些部门进行整合,提高员工待遇,组织机构扁平化运作等等,这些服务服务流程优化的措施对加强酒店管理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4撰写营销策划方案
酒店营销策划方案是酒店在市场销售和服务之前,为使销售达到预期目标而进行的各种销售促进活动的整体性策划。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分析营销策划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制定系统的营销计划及实施方案,及时评估营销效果,帮助酒店规避风险、获取更大的效益。例如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制定圣诞节营销策划方案,确定营销策划主题,明确市场定位、制定产品价格、选择营销渠道、设计促销方式等,帮助酒店增加客源,提高经济效益。
3毕业设计创新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3.1选题要结合工作酒店实际及岗位需要
不论采用哪种毕业设计形式,题目的选取一定都要结合实习酒店的工作情况,结合自己的岗位去写,有些题目可以和酒店经营管理人员结合共同拟定,这样更加具有针对性,毕业设计内容可以避免抄袭现象的发生。
3.2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毕业设计的考核
在毕业设计考核方面,应该改革传统评价方式,由实习酒店兼职教师和论文指导老师共同对学生毕业设计进行考核,并分别按照一定比例加权平均得出最后的总评成绩。这种评价方式能将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实习任务、岗位工作内容等有效结合起来,特别是实习单位酒店兼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酒店兼职教师对学生实习酒店情况非常了解,他们可以结合实际对学生毕业设计给出一个更加客观的评价。
篇5
1.岗位设置的不同理解
酒店实习生岗位设置是指实习酒店因人力资源需求对实习生岗位类别和比例结构进行有效的人员设置。
1.1人才培养目标对岗位设置的要求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中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学校希望实习生通过酒店实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服务技能、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实习生岗位设置,要求实习酒店提供比较全面的实习岗位,使实习生尽可能多的了解酒店的运营状况和管理模式,也要求酒店在提供实习岗位时,注重对实习生能力的培养。
1.2实习酒店对岗位设置的态度
酒店对实习生岗位的设置常常局限于眼前利益,缺乏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长期培养。如:有的酒店单纯利用实习生质优价廉的特点, 认为实习生实习期短、流动性强,在岗位设置上一般只考虑基层岗位,根本不涉及管理岗位,也没有根据实习生的特点及专长进行分配。
1.3实习生对岗位选择的看法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生,通常将自己定位为管理类人才。虽然一开始只能接触基层岗位,但这仍然不能掩盖实习生对管理岗位的偏爱和追求。在岗位的选择上实习生更青睐于前厅部、销售部、行政部,以及后场文员等,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从事管理工作的有利起跳点。以衡阳师范学院07、08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例,调查表明,有21%的学生希望到行政部实习,31%的学生想要去前厅部,23%的选择了销售部,14%的学生愿意去餐饮部,对客房部感兴趣的仅有3%,剩余8%的学生对岗位选择没有特别要求。
2.岗位设置产生偏差的原因分析
2.1从学校看
一是理论教学与酒店岗位需求存在差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功底,但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这与酒店岗位要求的高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人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学校在岗位设置中缺少主动权。为了节约成本,酒店实习生岗位基本是按照酒店人力资源的需求来设置,而不会顾及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当学校针对岗位设置提出涉及酒店多个部门、多个岗位的“苛刻”条件时,大多数酒店都予以拒绝。第三,实习心理辅导不足。学校在实习管理中对实习生的心理辅导不够,导致实习过程中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2.2从实习酒店看
一是岗位设置利益化。很多酒店片面的把实习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尽可能的节省培训时间和培训成本,单纯的利用实习生资源。二是岗位设置欠妥。酒店提供的基本上是基层服务岗位,而这不可能让实习生了解酒店的整体运营状况和管理模式,在不允许“串岗”和换岗的情况下,可能影响实习生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对酒店行业的厌恶,形成酒店人才的“潜流失”[2]。三是缺乏系统培训。酒店很少给实习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即使培训,内容完全停留于形式,枯燥、单调,根本没有涉及到管理知识。
2.3从实习生看
一是实习目标不明确。很多实习生没有意识到基层岗位的重要性,经常抱怨实习时间长、实习内容单调。二是心理素质较低。实习生心理素质低表现在心理上对基层岗位的理解和适应能力不强。以衡阳师范学院06级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为例,调查显示只有8%的实习生能够完全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而高达74%的实习生则长时间的停留在磨合期。此外,实习生容易把实习简单的理解为劳务输出,导致实习过程成中的各种情绪问题和心态问题。
3.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中岗位设置的优化对策
3.1从学校看
首先,要构建优质、稳定的实习酒店。学校与酒店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可以使酒店充分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的特长爱好;学校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了解酒店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需求以及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其次,要加强技能培训。包括专业服务技能、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训。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鼓励学生争当“社会志愿者”,督促学生将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加强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在专业教学中多灌输交际思想,也可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活动,拓展学生的交际圈,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再次,聘请酒店职业经理人授课。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角度,使学生了解酒店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管理模式,还可以解答学生对于酒店在实习生岗位设置上的疑惑和不解[3]。最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高校在培养管理人才的同时,应开展心理知识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模拟挫折训练等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正确的解脱压力,积极面对挑战。
3.2从实习酒店看
一是要树立为酒店业培养人才的理念。酒店对于实习生的使用应着眼于为整个酒店行业的培养储备人才。二是要尽可能多提供一些实习岗位。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酒店业,酒店应尽可能多的为实习生提供实习岗位与轮岗的机会。在酒店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实习岗位设置应涉及前厅、客房、餐饮、康乐、销售、行政等多个部门;实习期较长的,应尽可能提供轮岗机会,2-3个月进行一次岗位轮换。三是要建立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强实习生的在岗培训和薪酬管理。在岗培训内容应包括基层岗位服务技能、管理能力以及其他职能部门运作情况的培训。对于实习生薪酬管理,要根据其工作中的表现给予适当奖励,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3.3从实习生看
一是提高对酒店实习的认识。实习生在实习之前就应对整个实习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了解实习目的,在实习中思考解除疑问。例如,在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酒店实习中,实习前由实习指导老师提供一些与酒店管理有关的论文选题,实习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题,边实习边研究,实习结束后进行论文比赛。既有利于激发实习生探求管理知识的欲望,也提升了酒店实习的层次。二是增强服务意识。实习生应当放低姿态,从主观上增强对基层岗位的认同感;充分意识到在对客服务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中国酒店业在30年的改革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与广州亚运会的举办,酒店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与此同时,随着国际酒店纷纷逐鹿中国酒店市场也给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上述的机遇与挑战给酒店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酒店的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针对酒店主要效益创造者的管理者开展的管理培训就显得更加重要。
但是,目前高星级酒店中缺乏科学系统的培训效果评估方法。大部分评估都仅停留在培训效果评估的最低层面即反应层面,并没有上升到组织层面的绩效分析。很多酒店对培训效果评估不以为然,认为培训的贡献并不会因为不评估就消失了。然而,事实上这会给企业带来严重危害,由于没有量化培训的贡献,很多人会认为培训没有价值,进一步也会弱化企业决策者对培训投入的信心。因此,制定科学系统的培训效果评估方法尤为重要,而培训评估指标体系作为培训效果评估的关键更是重中之重。
1.评估指标的制定原则
1.1相关性
培训效果评估指标应与培训效果相关。培训效果评估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看培训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培训指标的选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培训目标或培训种类等。而本研究关注的是管理培训,它属于企业培训中的一大类别,是主要针对管理层的培训活动,其目的是传授管理知识与管理技能,同时结合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帮助受训者调整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因此,评估指标应结合这些目标来制定,同时,也要考虑到高星级酒店的特点及其对管理培训的需求和预期要达到的目标。
1.2可操作性
培训效果评估指标应具备较强的实用性和易操作性。而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的一个具体体现就是评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研究是针对高星级酒店来构建的,目前高星级酒店在培训评估工作上投入的资源相对有限,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指标选取时,应尽量选择相对易于收集数据的项目,避免那些受训者较难回答或涉及隐私的指标。
1.3全面性
培训效果评估指标应包涵范围广,涉及培训效果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短期的考核指标还包括类似企业绩效的长期考核指标。基于以上三点,本研究在指标选取阶段,将参考柯克帕特里克的四层次评估模型,从培训的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四个层面来合理选取指标,同时结合培训的目的、高星级酒店的实际情况等综合因素来筛选指标。
2.基于文献研究的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的初建
2.1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1959年柯克帕特里克提出了培训的四层次模型,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效果层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这也是目前国内外企业进行培训效果评估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模型。1994年考夫曼提出了培训的五层次评估模型,他对柯克帕特里克四层次模型的第一层—反应层进行了扩展,增加了对培训可能性的考察,并添加了第五层来讨论培训项目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价值等社会层面的问题。1996 年,杰克飞利浦对柯克帕特里克四层次评估模型进行了改进,增加了投资回报率这一财务评估层,作为评估的第五个层次,从财务这一新视角来衡量培训对整个组织的影响。2004年阿尔瓦雷斯等人在回顾之前模型与文献的基础上,总结提炼成了IMTEE模型(培训评估与培训效果的综合模型)。该模型不仅提出了需求分析、培训内容及设计、受训人员的变化以及组织报偿四个评估层次,还提出了六大类指标:反应、培训后的自我效能、认知学习、培训绩效、迁移绩效以及结果。
2.2国内文献研究现状
国内目前专门针对酒店培训效果评估的研究较少,针对酒店管理培训效果评估的研究更少。大多的研究是从整个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部分的涉及培训效果评估体系的设计,如闫德伟(2004)的《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实证分析》。另一部分文献则是从培训的角度对酒店的系统培训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一系列的设想,部分的涉及了培训评估体系的建立,但大都仅停留在介绍柯克帕特里克的四层次评估模型的基础上,基本上没有培训成本-收益的定量研究。
相比其他文献而言,潘秋鸿(2007)《高星级饭店培训效果评估研究》对酒店培训效果评估的研究进行地最为全面深入。他在柯克帕特里克四层次评估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适用于我国高星级饭店的“企业培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并对各个指标的评估方法及权重分配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但文章将所有类型的培训看为一个整体,忽略了不同培训项目指标选择及权重分配的不同。这也为本文在这方面的探索留有相当的空间。
笔者以柯克帕特里克的四层次评估模型作为主要参考,结合其他培训效果评估模型中提及的评估内容及酒店行业的特点,从涉及评估指标的相关文献中整理、汇总出18项指标,具体如下:课程设置情况、受训者的课堂参与程度、教师授课情况、教学设施及后勤服务情况、培训组织工作情况、受训者对相关知识和原理的掌握情况、受训者管理技能的提高、受训者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受训者的压力和应急处理能力的提高、受训者的岗位持续学习能力的提高、受训者的人际和文化适应能力的提高、团队合作精神的增强、员工满意度的提升、员工离职率的降低、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企业或部门的效率的提高、企业或部门成本的节约、客房入住率。
3.基于专家访谈的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的完善
访谈法作为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笔者先后与4位人力资源管理及管理培训领域的专家、4位酒店的培训管理人员及4位高星级酒店中高层进行了访谈。
结合研究内容,访谈目的在于了解高星级酒店的管理培训目的、需求,以及他们所关注的培训效果评估指标,并通过访谈对已汇总出的评估指标进行修改,使得评估指标体系更加完善。根据访谈目的,按照事先设计的《访谈提纲》来进行访谈。在向被访者介绍了访谈目的和本研究的意义之后,访谈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首先,酒店进行管理培训的目的是什么;其次,酒店通常从哪几个方面对管理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最后,对已总结出的 18 项评估指标有什么建议。
汇总以上访谈结果,结合评估指标制定原则,对已总结出的18项指标项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具体结果是,将原来的“课程设置情况”指标细化为“课程内容的启发性”、“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培训时间安排的科学性”三项;将“教师授课情况”细化为“教师讲授的逻辑性”、“教师的课堂感染力”两项;将“教学设施及后勤服务情况”细化为“培训材料的准备情况”、“教学环境与设备情况”两项;将“受训者管理技能的提高”细化为“受训者的决策能力的提高”、“受训者的组织协调能力的提高”两项。删除了企业或部门成本的节约、客房入住率两项。
综合以上两部分的工作,笔者最终汇总、整理出了5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具体如表一所示。
表一 高星级酒店管理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
总之,在制定高星级酒店管理培训效果的评估指标时,我们应该充分结合高星级酒店与管理类培训的特点,构建一个相关性高的、可操作性强的、全面与系统的指标考核体系。 [科]
【参考文献】
[1]张庆玲,张斌,张宝和.人才资本理论综述.华东经济管理,2007.05,21(5):129-132.
[2]马德明.公务员培训效果评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分析.攀登(双月刊), 2007(4):117-121.
[3]王鲁捷,钟磊,孙启霞.企业培训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培训,2002(12):21-23
[4]赵颖慧.试论培训效果评估[学位论文].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
[5]蔡蓉蓉.高星级饭店中层管理人员培训系统的构建[学位论文].青岛:青岛大学,2005.
[6]潘秋鸿.高星级饭店培训效果评估模型[学位论文].青岛:青岛大学,2007.
[7]沈亭亭.酒店培训效果评估研究—以深圳华侨城洲际大酒店为例[学位论文].广州:暨南大学,2008.
篇7
当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奇缺,而近几年,我国酒店的数量却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发展,但人才的供给却远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培养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来源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毕业生的关键能力欠缺,使得学生往往难以适应岗位和职业变化,导致毕业生在岗位转换时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酒店急需有用的管理人才,而社会上招不到人,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对此也是一筹莫展,所以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具备和提升关键能力成了当务之急。
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酒店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形成了对酒店管理人才的强烈需求。而现行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发展却不容乐观,其专业领域和方向相对狭窄,毕业生普遍缺乏奉献精神和职业认同感,课程体系设计缺乏创新性。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整体上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完善,还存在着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以及师资等问题。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酒店行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其他高层次的能力(比如英语方面)还是比较欠缺,
对于酒店从业人员的调查显示现代酒店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想法认为从事酒店工作的人都是学历层次和技能层次比较低的,这种观念早已经不能跟上现代酒店发展的步伐。酒店从业人员普遍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酒店管理专业人士,必须在管理应变能力、对客服务技能、个人综合素质、较高的其他技能(比如英语会话、计算机操作等)、职业道德、团队协作和应变方面都有非常好的表现,而不只是懂得一些简单的酒店操作技能就行,需要成为真正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还需要强化酒店方面的关键能力。
论文写作提纲(不少于500字):
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关键能力
(一)、酒店管理专业前景
1.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复苏与快速发展,酒店行业在全球与中国地区的发展速度与就业率将远远超出传统型行业。
2.全球很多著名大学均开设酒店管理专业,在这些著名的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课程设置之中均提供为期半年至一年不等的带薪实习和理论课程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活动内容,其毕业生就业率远远高于其它专业的学生。
3.酒店行业其薪金与社会福利收入远远高于其它传统行业,同时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其工作地位会稳步上升。
4.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会大力促进中国酒店行业的蓬勃发展,其行业前景非常乐观。
5.中国各地大中小城市均把旅游业作为其经济增涨的源动力,其政府与社会投资将不断增加,将会是中国最具活力的行业。
(二)、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中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管理基础理论,酒店、餐饮与旅游基础知识,具备酒店基本管理与服务能力。学生毕业后主要去各饭店、酒店、宾馆从事酒店基层管理及餐饮、客房服务工作
(三)、培养要求
1、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经济管理基础知识
3、酒店基本理论
4、技能培训
4.1前厅技能训练
4.2餐饮技能训练
4.3客房技能训练
4.4康乐技能训练
(四)、何谓关键能力
(五)、毕业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能力
1、应具备的品质
1.1具有诚信、坚毅的品格
1.2敬业、负责的职业道德
1.3团队协作精神;
2、应具备的知识及能力
2.1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
2.2自学能力
2.3进取创新意识;
3、对行业的了解
3.1掌握现代服务理念
3.2了解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
4、业务知识的掌握
4.1熟悉酒店前厅部门知识
4.2熟悉酒店客房部门知识
4.3熟悉酒店餐饮部门知识
4.4熟悉酒店康乐部门知识
5、熟悉我国酒店业发展的知识
5.1发展方针
5.2发展政策
5.3发展法规;
6、具备的专业服务能力;
6.1前厅服务能力
6.2客房服务能力
6.3餐饮服务能力
6.4康乐服务能力
6.5会议服务能力
7、其它相关能力
7.1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7.2文字表达能力
7.3人际沟通能力
7.4职业外语表达能力。
(六)、目前本专业学生尚存在不足的关键能力
1、人际沟通能力
2、处理客人投诉的能力
3、洞察能力
4、专业的外语服务能力
5、统筹管理能力
(七)、解决措施
1、增强人际沟通能力的措施
2、增强处理客人投诉能力的措施
3、培养洞察能力的措施
4、提高专业外语服务能力的措施
5、培养统筹管理能力的措施
本论文拟创新之处:
(一)、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下学习和掌握应具备的关键能力
1、在学校环境下
2、在实习单位环境下
3、在日常生活环境下
(二)将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分不同阶段来获得
论文写作计划(时间安排):
1、2009年6月:完成开题报告
2、2009年7~8月:开题报告的审核及其定稿
3、2009年10月:相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4、2009年11月:撰写论文初稿
5、2009年12月:论文的审核
6、2010年1~2月:论文定稿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序号
作者
文章题目(书目)
期刊名称(出版单位)、时间
[1]李燕娜.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实习生的综合素质[J].中国西部科技,2005,(07)。
[2]徐娥.上海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查[J].科学与管理,2008,(06)。
[3]陈贵虎.谈团队建设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7,(01)。
[4]张雪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7,(03).
[5]张蕊,李友根.我国酒店管理人员的现状及对策[J].当代经济,2009,(01).
篇8
1 酒店培训部行政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
培训部行政人员通常由培训部经理(主管)直接领导,日常工作主要包括:
(1) 日常收发文件管理:培训部相关办公文件的接收整理存档及发放呈递记录。
(2) 文稿撰写:培训部相关备忘、制度、文件等应用文稿的编写。
(3) 培训管理工作:包括各部门培训计划的催缴、检核、记录;培训现场检查;部门培训支持等。
(4) 酒店产品知识资料更新收集:汇集员工应掌握的全部本酒店相关知识,并不断更新完善。
(5) 建立并不断更新员工培训记录:建立酒店全体员工培训档案并根据参加培训课时、酒店人员变动不断更新。
(6) 培训资料收集:酒店各专题培训相关支撑参考资料的不断收集整理学习。
(7) 组织员工培训及课程教授:组织定期新员工入职培训及不定期专题培训,准备教案、道具,制作课件并担任培训讲师。
(8) 员工仪容仪表服务现场稽查:不定期高密度地到员工工作现场进行员工仪容仪表、服务操作标准化规范化检查。
实际上可以将酒店培训部行政人员的工作归结为三大部分:一是部门文书工作;二是培训管理督察工作;三是培训教授工作。判断一名酒店培训部行政人员工作是否合格,也应主要从这三方面进行考察。
2 文书工作能力
文书工作是行政人员最基本的工作,主要包括文字处理、办公自动化操作、资料整理等。
2.1 文字处理
酒店培训行政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文字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中英文打字速度快,能熟练操作五笔输入等汉字输入法。掌握常用英语口语,有较好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熟悉酒店公文统一格式要求,熟悉通知、纪要、总结、计划等应用文写作。
2.2 办公自动化操作
酒店培训行政人员应能独立操作计算机,熟练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Outlook等办公自动化软件及Internet邮件收发和处理技巧,并能熟练运用各类办公自动化设备,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刻录机等。
2.3 资料整理
办公资料繁乱纷杂,作为行政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资料整理、分类、归档能力。掌握酒店培训信息管理系统,负责系统信息的更新与维护。
3 培训管理督察能力
培训管理督察主要包括培训效果检查与部门培训的督促跟进协调。
培训部行政人员在对员工进行行为检查时,必须明确掌握检查标准,并保证检查的公开公平。首先行政人员自身应对各项规章制度掌握的非常清楚,并严格按照标准来规范自身行为;其次应对待所有员工一视同仁,保证酒店服务的规范与统一。
做好部门培训的督促跟进协调工作需要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很强的抗压能力与专业的职业素养。由于酒店各部门的工作任务都很繁重,部门管理者可能会忽略培训工作,使得部门培训工作开展不完全或不到位。因此,培训部行政人员需要积极与酒店各部门包括上至酒店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进行有效沟通,使他们明白培训的重要性,支持培训工作,保证培训体系的有效建立与完善运转。培训部行政人员应善于沟通,能够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沟通方法,在专业礼貌的前提下进行部门之间的斡旋,在保证本部门工作的前提下尽量给予对方以体谅,面对难题不后退不沮丧,在任何时候都不丧失耐心和微笑。沟通能力的强弱是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在酒店这个需要时刻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体现的更为突出与深刻。
4 培训教学能力
酒店培训部行政人员通常还要在员工培训项目中担任部分课程的讲授,这就要求培训部行政人员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知识水平和培训技能。
标准的普通话、流利的口头表达和为人师表的气质风范是一名培训讲师站上讲台的基础条件。语言表达,是将知识传授给学员的必要手段,表达能力的强弱将很大程度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培训目标的达成。此外,个人气质风范也会影响学员对于讲师专业度、亲和度的判断,因此培训部行政人员应当衣着正式、举止得体,表情自然。
篇9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上海城管学院)是一所全日制高职院校,下设旅游管理学院,其中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于2008年,是在2003年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本专业开设以来已经为上海各酒店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专业思想巩固、专业技能高、综合素质优,具有“能做人,会做事”,“宽基础、专技能、高素质、心服务”特点的优秀毕业生,同衡山集团、东湖集团等下属酒店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上海城管旅游”毕业生已经在上海酒店企业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受到各大酒店以及相关合作企业的一致好评,毕业生供不应求,需求者众。
1 当前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开发模式的现状
1.1 “压缩版”、“简洁版”的本科课程设置模式
从目前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开发模式而言,不少高职院校走的是将本科课程进行压缩而成的缩水本科课程建设的道路。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纯理论课程仍呈现比例过高的态势,还是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讲“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来进行。一方面由于课程的理论性过强,生硬的理论灌输同酒店行业灵活需求的实际相差甚远,培养出的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相对应的操作技能与应变能力较弱,服务意识不健全,专业思想不巩固。一方面课程对应所配置师资缺乏酒店第一线的实际操作经验,所授课程内容与目前业界流行的服务标准和技能有一定距离,这样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出现动手操作技能比不过中职学生,管理理论水平比不过本科学生,学生自我定位夹杂其中模糊不准确,产生了入职后从业流失率较高的状态。
1.2 重理论偏技能,而人文素养类课程设置弱化
酒店管理酒店高端服务文化主要来源于西式生活文化,而对酒店生活文化概念理解的观念植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简单复制的,不是会背诵理论就能达到实际的情境理解与实践操作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养习习得过程。而人文素养类的课程对于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出高端酒店管理服务的思维与习惯,增强对本专业背景理解与诠释能起到关键作用。但往往不少院校基于素养课程并不直接对应职业技能以及重点考量职业技能证书的实用性观念而轻视素养类课程的设置与开发,课程建设倾斜于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对于综合素养提升的课程内容相对而言,一是观念上缺乏重要性的理解,二是对口教师缺乏,教育资源倾斜不够,这就造成了人文素养类课程设置弱化和单一,不利于培养综合素养强、文化素养立身的专业技能人才。
2 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创新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创新开发的必要性
2.1.1 是时代背景的发展趋势与要求
随着我国旅游进入休闲时代,上海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迪斯尼乐园开业,世界知名酒店管理公司在上海扎堆经营,这对上海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更多国际化创新服务的高规格要求。紧跟国际先进的酒店管理理念与管理经验,将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走出一条落地地方,适应地方民俗管理文化的酒店高级管理人才培养之路,校企双方共同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国际化”“应用型”酒店管理与服务人才的重任,通过校企合作达到人才培养的“双赢”或“多赢”,这正是是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创新发展的科学路径。
2.1.2 是上海城管学院创新专业建设的基础
上海城管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时间较短,然而专业建设伊始就建立了相对完备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制度和校企合作制度,力图在校企课程建设中创新出彩,在专业建设中体现“上海城管旅游”独有的特色与新意。于是创新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就成为我们创新专业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决定培养人才培养规格和素质的关键因素。注重校企合作,以创新课程建设来打通打造高职人才的通道,校企合作实训环境设备共享、校企合作实训教材建设,校企合作师资共享。一方面定向培养酒店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规格、岗位技能,一方面酒店企业在培养过程中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职场导向作用。这正是我们创新专业建设的坚实基础。
2.2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创新开发的可行性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创新开发符合学校、酒店、学生三方的利益最大优化,达到“三方共赢“的局面。
专业课程创新开发建立在学校、酒店、学生三方利益基础上,学校和酒店企业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酒店职业素养与职商,是学校和酒店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操作技能为重点,利用学校和酒店企业两种不同的实训环境和教学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校内教学实训与酒店顶岗实习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酒店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以求得校企双方最大利益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酒店企业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教材建设到课程内容跟踪合作,一方面创新了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增强教育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实现学校和酒店企业的良好对接,达到了“学校培养的正是酒店企业所需要的”这一目的。积极践行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创新课程建设模式,无论在促进学生就业还是提升酒店企业管理人才素质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如上海城管学院在进行《餐饮服务管理》课程授课的时候,在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请到衡山宾馆的现任餐饮部经理到我院来讲授该门课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训环节与衡山宾馆现行的服务要求相一致,并且行业里优先服务理念和技术也经由衡山餐饮部经理的行业交流学习带到高职的课堂上来,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程授课内容与培训技能紧贴行业前沿,具有时效性和前沿性。
3 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创新开发模式的构建
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创新型课程开发模式主要包含四个要素:确定课程合作开发方式;确定酒店管理专业合作开发课程标准;实施酒店管理专业培养过程、创新课程评价体系。这四个要素的完善构建了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创新开发模式。上海城管学院正是从这四个要素入手去进行校企合作课程创新开发模式构建。
3.1 确定课程合作开发方式
3.1.1 合作课程设置
从课程科目选择上,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主线,注重情商素养能力的养成。以必修课结合选修课的形式,注重对学生酒店服务情商能力,职业生活品味、人文素养的培养。从必修课的《综合素质培养》、《形体艺术》、《插花艺术》到选修课的《旅游摄影艺术》、《音乐欣赏》、《酒店客户沟通与口才》、《职业妆容艺术》、《酒店奢侈品鉴赏》等课程层级递进的贯彻职业素养养成培养过程。
3.1.2 合作教材编写
校企合作按照各自实训环境的特点与师资配备合作单独承担或者分段承担课程的开发建设。如以上海城管学院校企合作《会展实务》的教材编写而言:从课程教材的内容选定、组织编写,到重点培养理论与技能要点的明确,经由上海大厦行业能手与学校教师的合作,获得校企以及学生的一致好评。
3.2 确定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进行科学设计
上海城管学院在课程建设中的创新做法是校企合作确定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标准,科学设计课程标准。校企合作培养完成国家技能证书考试;将专业课程设置标准同“美国饭店业协会(AH&LA)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培训项目”标准对接;校企合作完成酒店订单式“定项服务”培养项目。
具体来讲,课程设置上将课程内容与上海市旅游局和上海市劳动人力资源保障局等机构的各类专业技能证书考核考试结合在一起,进行专项设计与强化训练,针对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如通过和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等合作酒店一起定点培养完成《调酒师》(高级)、《会务接待服务员》(高级)的培训。校企合作将专业课程设置标准同“美国饭店业协会(AH&LA)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培训项目”标准接近,将培养目标同国际先进酒店培训项目的要求结合到职业课程中来,便利学生参加国际证书的考试,培养能够提供具有先进水平的国际化标准酒店服务的学生。根据东郊宾馆等订单酒店的特殊需要,校企合作完成“国标服务订单培养项目”等酒店服务人才合作定向服务培养项目。
3.3 创新实施教学过程
我们对教学过程实行流程再造,创新实施课程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3.3.1 企业技能教师进校内课堂
聘请具有丰富酒店业服务操作经验、领导执行力以及一定教育背景的沪上酒店高级职业经理人、部门经理、技能高手等到学校分别担任不同课程的授课任务。酒店高级职业经理人侧重于酒店业的行业形势与酒店职业精神的铺垫,如《综合素质》课程的讲授;部门经理具体讲授较为具体的理论与技能并重的课程,如《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与客房服务》聘请酒店餐饮部、前厅部、客房部的部门经理到校授课;专业调酒技能强化则聘请世界调酒师协会会员酒店的高技能员工到校教授调酒技能。上海城管学院在2012年12月12日参加了“浦东杯”调酒比武大赛,参与主要以在岗五星级酒店调酒师为代表的参赛选手的大比拼,获得了“团体第二名”和“个人三等奖”的好成绩。
3.3.2 课程授课内容注重基本技能与专项技能的搭配
除了酒店基本服务技能之外,还强化对会展服务、调酒、茶艺、咖啡、礼仪、化妆等专项技能的培训,强化合作企业东郊宾馆订单培养的“国宾接待专项服务技能”的培训。以基本技能为串线,将“素养植入”作为重点,专项技能作为衔接点,以保证学生的“宽基础、专技能”的课程设置原则与创新开发模式的实施。
3.3.3 校内外实训与顶岗实习相对接,毕业论文联合指导,创新合作完成工学交替培养过程。
上海城管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学习的不同时期分别插入了酒店管理认知实训、酒店服务技能实训、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以此将酒店实践内容与学校教学内容相接轨。毕业论文则要求在顶岗实习酒店或相关岗位进行,由学校教师与酒店的专业技术人员联合共同指导,论文结合顶岗实习部门与岗位的实际情况进行选题,确定训练内容和任务要求,并指导学生论文写作与参与答辩。
3.4 创新课程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创新课程评价体系主要从能力入手,不纯粹考虑单一课程考试成绩,如建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所谓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对课程分成各阶段学习并进行考核,同时实现学习目标的阶段性测试,最后将各个阶段的考核结果按比例构成整个课程考核成绩,形成性考核成绩的评定是对学习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不拘泥于传统测评方式,而采用以“实践操作综合评价操取代单一笔试试卷”和“校外顶岗实习全程考核”等考试方式,以外语能力、综合人文素养、职业技术能力和计算机能力来综合考评进行能力考评,力求更全面的反映学生的能力与培养质量。
4 结语
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创新型课程开发模式构建将根据时展背景填充新的内容与创新方式,并且必将为合作培养出符合上海城市国际化服务水平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而奠定基础,从而达到一种酒店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生良性发展的和谐旅游教育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篇10
一、投诉的概念
投诉就是指客人为维护自身的权益,指出酒店服务中不好的方面,从而通过电话、信函、面谈、互联网等方式,要求酒店改善和补偿的一种行为。
二、酒店产生投诉的种类
(一)酒店基层服务员
1、服务员的工作做不好
这一种投诉是客人不满意服务员工作速度慢和工作不及时而提出投诉,如服务员打扫时间长、房间被服务员开错、行李搬运不及时、衣服送洗时间长、叫醒服务不准时等。在酒店工作忙时,服务员一不注意,就容易引起客人不满,出现投诉。
2、服务员态度不良
服务员的态度决定了客人的满意度,如果服务员服务态度恶劣,比如语言粗鲁、回答客人随便、接待客人冷淡、对客人询问不理睬、过分与客人谈话等。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都不一样,客人与服务员之间处理不当,投诉自然而然容易出现。
3、服务员技能不正确
酒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不同的技能,例如开房、打扫、接电话等,每一个技能都是服务员练合格才运用的,而酒店也很注意这一方面的培训和教导。但是,人总有失误的时候,服务员也是人,因此在服务时,服务员失误不可能没有出现,投诉也不可能没有。
(二)酒店服务的产品
1、菜肴
酒店餐饮环节中,客人投诉主要投诉菜肴方面的一些问题。如菜肴的卫生问题,如果当客人在吃饭时,遇到菜肴里面出现头发、线头、指甲等异物的时,客人一定觉得非常恶心,其次就是愤怒,尤其是在宴请亲朋好友时,给客人留下十分不好的印象;客人投诉除了卫生外,还有客人等待菜肴时间过长、菜肴味道失常等问题。
2、客房
客房占酒店收益的大部分,因此客房的服务对于酒店来说十分重要。客人通常会因为酒店客房噪音大影响睡眠、房内设施设备老化不灵或缺乏、房间打扫不干净等问题而产生不满,投诉酒店。
3、酒店设施设备
酒店设备有许多种类,如供水电、中央空调、通讯用具、电梯、洗涤用具、家具等,客人通常会因为这些设施设备使用不灵而投诉。酒店对这些设施设备不能完全保证完好无损,只能尽量通过保养、检查和维修等工作减少设施设备的损耗,降低客人投诉的可能。
三、客人投诉对酒店的影响
(一)酒店顾客投诉对酒店的负面影响
1、造成声誉受损
世上有许许多多的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而酒店对客人的服务大致一样,又因客人的需求不同,因此客人投诉是肯定的。客人投诉,表明酒店在一些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充分,从而让客人投诉。这势必让客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让客人在选择酒店入住时不会首先选择该酒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酒店的声誉。
2、造成客源流失
酒店是第三产业,属于服务性行业,酒店的第一印象在客人选择入住时十分注意。酒店出现投诉,客人对酒店的形象不好,从而选择别的酒店,甚至有可能将这些坏的告知他人,从而令酒店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失去潜在的客源。
(二)酒店顾客投诉对酒店的正面影响
1、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
客人对酒店服务不满,投诉酒店,这在另一意义上是一种大方的给予,这可以反映出酒店工作是否做好,有利于酒店工作及时查缺补漏,更好地完善各个方面的工作,从而不断提高酒店的服务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吸取教训,一步一步积累经验,不断提升服务工作质量,制定出更合理更完善的服务制度,逐步完善服务接待工作。
2、有利于挽回自身声誉
客人对酒店不满,提出投诉,而不是选择不投诉,给酒店一个挽救声誉、保全酒店形象和进一步完善宾客关系的机会,有利于酒店挽回自身声誉,从而更加容易沟通,了解客人需要,更好地满足客人,减少酒店的坏的影响。
四、酒店投诉的解决方法
(一)严格培训,加强培训
严格培训,加强培训是减少客人对服务员态度不好与服务质量不行而投诉的优良方法。进一步培训服务员,可以让他们更加明白客人的需求,更有礼面对客人,满足客人需求。而不是在不明情况下好心办坏事,引起客人不满。所以,对服务员各个方面,如礼仪、态度、待客技巧、知识等加强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只要这样,才能减少投诉的可能。
(二)注意技巧和方法
当客人投诉时,我们应采用适当的技巧和方法解决。首先,我们应认真聆听客人的抱怨,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尽量想办法帮客人解决问题,提供满足客人的合理方案,冷静地与客人进行沟通,安抚客人,避免因自己烦躁的情绪与客人发生争执。同时,尽自己所能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安慰客人,理解客人,关心客人。再次,围绕客人投诉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方案,让客人感受到重视,从而进一步减轻客人的不满。最后,在安抚住客人后,告诉客人酒店会尽快解决,并告知所需时间,结尾时,应对客人道歉并保证事件的解决。
(三)兼顾双方利益,快速解决
当客人投诉时,为了不扩大不良影响,要快速解决投诉。这时候,我们应兼顾双方利益,对客人进行补救行动,不推卸责任,尽量解决问题。但在补救时,应考虑到自身的权限,不作出超过自身权限的承诺,以免被酒店以失职理由解雇。
五、结语
综上,酒店作为服务性行业,要坚持“顾客是上帝”的原则,处理投诉时,酒店人员应持欢迎态度,公正公平地处理。客人投诉对于酒店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客人不满,有两种情况,一是为维护自身的权益,指出酒店中不好的方面,投诉酒店,二是不愿去投诉。不愿去投诉的客人,可能对酒店很失望,进而使酒店流逝着一部分的客人。所以,酒店要重视投诉这一问题,恰当解决。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范运铭.支海成著,客房服务与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 芩永庭著,毕业论文设计与毕业论文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篇11
一、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3+1”教学模式的缘由
就专业个性而言,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主要为旅行社、旅游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外事接待单位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较广的专业管理人才。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具有与理论教学一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践环节的设计不仅是为了服务技能和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是为了学生今后能真正胜任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加强。
然而长期以来,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频遭狭隘理解乃至认识误区,不少教学管理者和从教者在观念上将实践教学仅仅视为依附于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普遍呈现出琐碎化和零散化倾向,严重阻滞了本专业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和学生专业能力的深化提高。之所以造成这种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不良局面,根本原因在于,众多地方性高校所设旅游管理专业都是作为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还有部分是在历史学,地理学基础上派生和发展的。无论那类地方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均存在不切实际地搬用普通高校以理论教学为主、而辅以实践教学的发展模式,有的实践教学环节犹如蜻蜓点水,严重背离了旅游学科发展的特点,不利于专业的发展。现行各高校专业课课程门类与学时数也在压缩,所以我校作为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首先采用了“3+1”教学模式。
二、确保“3+1”教学模式的途径
(一)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课群建设
课程群(Curricula Group)来源于国外针对现行教育中学科门类过细,过多问题而提出,,它符合是世界范围内学科、科学和教育的发展之要求,也满足我国高校专业课课程门类与学时数压缩的改革之需。 何谓课程群,国内高教界至今没有权威的确切定义。高校普遍倾向认为: “课程群”是由内容上密切相关、相承和渗透,具有互补性的几门系列课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并配备相应的教学大纲,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进而获得整体优化,是具有学科优势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课群建设,确保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并与旅游行业实践相结合。根据这一原则设置课程,进行课程群组建。由于我校旅游管理是大工商管理专业下分离的。充分利用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教学基础平台,突出管理特色,促使基础课程中管理类和经济类与旅游科学相结合。为此构建了六大旅游管理专业课群,即:旅游管理课群、旅游经济课群、旅游文化专业基础课群、酒店管理与服务课群、旅行社与导游实务课群、旅游资源与规划课群。例如:旅游管理课群中“管理学、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作为课程群建设,从内容上看,相互之间的内容纵向有传承运用关系,通过集体备课,教师在授课时避免内容上的重复,发挥整体效益,达到最佳效果。再如,酒店管理与服务课群,把酒店管理与服务结合起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前台管理与服务,餐饮管理与服务,客房管理与服务,都是理论与实验室实训课结合,让实验指导教师也参加大纲编绘,辅助完成课程教学。此外在旅行社与导游实务课群、旅游资源与规划课程群中大为提高实践课程比例,增设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实践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课程群”的建设,打破课程间壁垒,优化课程体系,达到了整合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即保证了学生理论学习的完整性,避免了重复内容的学习,又达到缩短学时数的要求,使学生顺利完成3年在校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
(二)因材施教,加强实习环节的不断创新
1.原有旅游专业实习操作模式的利弊
我校原来的专业实习操作模式是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时间在12周,都集中在一两家酒店实习。实习后回学校再进行大四的理论学习和毕业论文撰写,第八学期还有4周-6周毕业实习。有利的是:专业实习集中统一,大四学生基本在校,虽然毕业实习在外,但也短暂,所以学生日常管理方便容易。弊端是:对于实习的酒店而言,由于实习时间在三个月,酒店一般采用的是顶岗实习,前期的入职培训在一个月左右,顶岗2个月,工作技能刚熟悉时,就面临实习结束,这样就加大了人力资源培训成本,不利于校企合作。对于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而言,一般要求学生最好能结合专业实习工作,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写出学以致用的论文。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时间放在第六期,还有部分理论知识学习要在第七学期完成,就降低了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对于学生而言,不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有学生愿意到旅行社、景区实习,但在这种“一刀切”的模式下就不可能。
本着“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原则,教育要因材施教,必须对原有实习模式进行改造,对专业实习时间和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2.“3+1”教学模式中,“1”的突破
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3+1”教学模式中,“1”即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在校外实习与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就是采用专业实习与毕业时间相结合,校外做论文与校内做论文相结合。
具体而言,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全期,第八学期前4周毕业实习,后12周毕业论文写作。如果学生集体实习,可以将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连续进行,也有利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同时提高了学生毕业就业率。有的学生在企业签约后,可以申请在校外请指导教师,并与校内论文指导老师联系,在校外完成毕业论文撰写。
3.专业实习的实施和有效管理
专业实践环节中,遵循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实习方向,必须是旅游管理相关部门与经济实体,酒店、旅行社、景区景点、旅游行政部门等。实习方式采用集中实习和自主分散实习相结合,自主实习学生管理由家长和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进行管理;集中实习由用人单位和学院专任教师协调共管。为了保证学生安全,避免出现实习缺位的情况,学院建立了一套实习管理信息系统,学生与指导教师联系有一套长效机制。通过几年实施后,监督管理到位,学生、家长、单位都比较满意。
4.拓宽专业实习平台,搭建旅行社集中实习桥梁
教育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学校在最后专业实习学期,要保证学生都要顺利完成实习工作,除了提供吸收人力资源较多的酒店供学生选择外,要尽量拓宽实习平台,增设旅行社行业,提供学生导游、计调、外联等实习岗位,使部分爱好旅行社和导游工作的学生,自己又没有能力联系到旅行社的学生能自主选择,由学校联系多家旅行社,旅行社对实习学生进行一定的选拔后,进入旅行社行业实习。以前学校只提供1-2家酒店实习,主要是酒店对人力资源需求量大,做基层工作员工素质要求不高。旅行社行业对人才的要求高,大多是中小型旅行社,能容纳学生实习的数量较少。因为旅行社行业属于知识、人才密集型企业,作为旅游业的龙头企业,旅行社担负着开发旅游产品、引导旅游消费潮流的责任。如果没有极好的综合素质,这个作用就无从体现。因此,旅行社的从业人员的文化含金量比旅游业其他部门的从业人员要高。从某种意义上讲,旅行社经营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员工的素质。每一家旅行社需要的员工数量虽然较少,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行社也意识到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要进行人力资本长效投入,注重从企业内部挖掘人才,把实习学生作为人才储备,毕业后大部分学生都会成为该企业的核心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较高。与此同时,学校也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2、3年级时做好一些职业准入资格考试。如导游和海外领队资格考试,搭建好旅行社集中实习的桥梁,省内一批旅行社也成为学校实训实习的基地.此外随着旅游业向纵深发展,近几年各景点景区(特别是主题公园)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加剧,专业实习平台还能进一步拓展。
参考文献:
篇12
实习岗位:服务员
实习所在地:福建厦门
实习单位指导人:陈艳
职务:西餐事业部主管
实习时间:2009.2.1——2009.6.30
实习目的:大三上学期结束后,我选择了到厦门翔鹭国际大酒店来实习。一方面是因为这家酒店是五星级酒店,我认为来这里可以让我接触和接受更加专业的服务技能培训,接触更多外国人,能锻炼我的英语口语,同时我也能够为我的论文找到更真实的资料(我的论文是《浅析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实习单位概况
1.实习单位性质:厦门翔鹭国际大酒店有限公司(原厦门国际大酒店)系中国化纤商业巨子翔鹭集团投资并按照五星级标准设计装修的豪华商务酒店。2006年9月7日开业的厦门翔鹭国际大酒店(XIAMEN XIANGLU GRAND HOTEL)是翔鹭集团进入中国酒店业的一个新起点。
2.实习单位规模:拥有1525间客房的翔鹭国际大酒店是由亚洲著名的C.Y.Lee建筑师事务所按国际五星级标准设计建造的,是亚洲最大的单体建筑之一。其中有总统套房1间,皇家套房1间,行政套房29间,豪华套房28间。商务套房36间,行政高级房30间,行政豪华房70间,花园套房252间,数码豪华房502间,高级房1、高级房2工576间。酒店整体设计风格时尚舒适,宽敞的客房和套房面积从27m2到274m2, 为了满足不同客人的餐饮娱乐需求,酒店开设了多个各具特色的餐厅,其中包括900个席位的自助餐厅、3000m2的中庭休闲吧、中式餐厅、意大利餐厅、日本餐厅、台湾餐厅以及不同风格的美食区和酒吧。 酒店的会议厅、展览厅和宴会厅总面积为8,967 m2,其中2个宴会厅分别可容纳950人,另备有26个面积不等的多功能厅。集团总投资200亿,酒店员工900多名。车位1576个。
3.实习单位主要产品:翔鹭国际大酒店(中国·厦门)系由中国翔鹭集团投资兴建的一家五星级酒店。该集团以化纤,石化生产经营为主,兼营房地产。旗下有翔鹭(厦门)房地产有限公司[Xianglu (xiamen)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Co.Ltd],厦门(翔鹭)化纤股份有限公司[Xiamen(Xianglu)Chemical Fiber Company Limited],翔鹭石化企业(有限)公司[Xianglu Petrochenical (xiamen) Co.Ltd],翔鹭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厦门国际大酒店(Xiamen International Hotel Co.Ltd)。在翔鹭国际大酒店除了提供客房,餐厅和会议室外。还有商务中心、SPA、健身中心、美容美发沙龙和旅游咨询台,翔鹭酒店不仅仅是一个酒店,更是一个集商务、会议、展览、客房、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最大化的商场。
4 .实习单位的经营管理特点与利弊
本企业的管理核心是:以人为本,知人善任。
篇13
假日酒店公司创始人凯蒙斯・威尔逊曾说“优质服务是构成最终胜利的因素”。国际酒店巨子拉马达公司总裁杰里・马尼昂曾说“向客人提供卓越的服务是拉马达公司未来成功的关键所在”。客人在酒店消费时,购买的不仅仅是硬件设备,更重要的是酒店服务人员的优质服务。
二、我国酒店行业的服务人员存在的问题
(一)酒店服务人员缺少实际能力。我国大多酒店都存在服务人员先进设备不会使用、英语水平普遍较低、电脑操作不熟练等实际问题。即使再好的硬件设备,当酒店的软件设备无法达到顾客的要求时,酒店就无法留住顾客的心,更无法提及提高酒店的利益。
(二)酒店服务人员缺少主动性。简单的礼貌问候与微笑服务没有在根本上得到实施。其次,酒店只是一味地重视形式主义,没有从细节上关注顾客真正所需要的,无法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无法提供顾客优质服务的酒店 ,始终都不会得到回头客,没有长期的稳定客源势必造成酒店经济效益不平衡等诸多问题。
(三)酒店服务人员缺乏稳定性。酒店工作长时间处于高强度的压力下,无法正常休息休假,同时,酒店工作刚开始长时间处于低薪资的状态下,综上种种造成酒店服务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从长期来看,员工高流失率降低了酒店人力资源优势,分散了核心资源,破坏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不利于酒店的长远发展。同时,员工高流失率会不断增大酒店的人力资源成本,加大酒店的生存压力。
(四)酒店服务人员之间缺少协调性。酒店服务产品具有综合性,因此酒店服务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员工之间的配合与协调程度。在我国酒店行业,酒店服务人员更关心的是自己业绩的好坏,而不是重视与其他服务人员之间的合作,由此造成的障碍最终会把顾客赶到竞争对手那里去。即使个人取得再好的业绩,但是酒店的业绩始终无法提高。
三、提高我国酒店服务人员水平的管理措施
(一)理念――理念是服务的先导
酒店树立良好的理念是酒店服务人员行动的标杆。只有拥有正确的服务理念才有可能给予顾客优质的服务,才能使顾客感到满意。首先,要做到每一位酒店员工都确切知道酒店的服务理念;其次,要将服务理念写成具体的行动准则,方便酒店服务人员贯彻实施;最后,设立奖惩制度,调动员工的积极与主动性,深入推广酒店的服务理念。
(二)培训――培训是服务的基础
培训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培训,酒店服务人员可以很快掌握酒店各种设施设备的使用,同时,酒店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善酒店软件的服务质量,从而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第一,酒店应该将酒店硬件设备的培训常规化,使酒店服务人员能在第一时间学习先进设备的使用,也熟练酒店设备的基本操作。第二,酒店应该经常邀请专家对于酒店服务人员的服务进行指导,改善酒店不良的服务状况。第三,酒店应定时推荐模范代表,引导大家积极参与培训。
(三)激励――提供优质服务的动力
激励就是使人朝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简言之,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过程。员工仅仅会做还不行,还得愿做,激励是解决愿做的根本方法。目标激励:通过明确的目标让酒店员工有了追求的方向。奖惩激励:通过奖励与惩罚员工,让员工树立正确的服务态度与方式。领导行为与榜样激励:管理者事事以身作则,对于下属是一种强有力的感召力与影响力。关心与支持奖励:关心员工生活,支持下属工作,予以员工强大的前进工作动力。
(四)标准――管理服务水平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