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学生本科结业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本科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本科结业论文

篇1

交流会上20位同学的精彩报告和师生间热烈融洽的互动式讨论,为会议营造了极为和谐的氛围。

优秀论文涉及有关催化反应的机理探讨、多种纳米材料的合成、食品安全中监测方法研究、抗癌药物的活性研究、皮肤抗衰老的机理、环境水体中重金属的检测方法和仪器的开发等与高新技术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多个领域。

经过评委讨论,有10位同学获得壹等奖。他们是:刘嘉、黎朝、陆颖音、李永玺、戴逸婧、丁支、王荔祖、马丽君、张若男和王欢。

有十位获得二等奖,他们是:徐阳、刘媛媛、徐慧婷、应佚伦、、张蕾、沈明月、虞珊、蒋迪发和徐浩。

篇2

新闻传播学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学校在培养新闻传播学类学生时,其主要着眼点是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提升学生在职场的竞争力应该充分考虑其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毕业后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同的学生对未来的不同的预期,学生在自己职业预期的指引下,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接触相关项目,从而达到构建自己职业能力的目的。

一、职业预期与职业能力

大学生的职业预期是指其为自己将来职业做出的设定和选择。职业预期的实质就是在专业内二次选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一次选择。每一个专业培养学生都是按照教学要求,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学分,以及每门课程要达到什么样分值才能结业,这种设计是根据本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设定,每个专业的专业课程都可能成为未来学生就业的方向。新闻传播类学生毕业后,既可能是做记者,也可能是做媒体经营人员,还可能做企业宣传人员。在就业专业化的格局下,记者这一岗位又可以分为经济新闻记者、时政新闻记者、社会新闻记者等多个方向。所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为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做出一种选择,并依据自己的职业预期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即是要从事某项工作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它包括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一般职业能力是一种基本能力,是要从事该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专业能力是从事某项工作时在专业上的基本要求;职业综合能力是出色地完成本专业工作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等诸方面。

职业预期是职业能力构建的根本指南,职业能力培养是增加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新闻传播类学生一旦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或者目标岗位就需要着力构建自己的职业能力,使增强自己的职场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预期。

二、职业能力构建的误区

大学毕业后要做什么和能做什么困扰大学生的问题。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考虑得更多的是“我要做什么”,很少去考虑“我能干什么”,作为大学毕业生,首先是要衡量自己能干什么,再去决定自己要干什么。新闻传播类学生在构建自己职业能力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容易进入误区。

1.通修所开课程导致个性缺失

由于新闻传播类就业口径较宽,学生不知道如何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学生就不在专业内进行细分,或者进行再选择,于是把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毫无选择地进行选修,毕业进入社会时,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调动知识支撑其岗位需求。但是。由于本科在校的学习时间有限,要用大量时间来学习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并不是每一门课都能精通,这就导致学生原来全才预期发生偏差,甚至全而不才。也就是目前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不强,甚至不能独立完成一项具体工作。大学生眼高手低直接后果是就现在一些学校的就业率不及中职或中技,以及大学生完成大学学业后回到中职或中技去学习。也就是说,大学生在校中没有自己的职业预期,就很储备自己的职业能力。也就是说在职业预期时,不能把自己培养成全才,而是婴把自己培养成专才。

2.职业预期飘浮常换更换预期

不少大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去想“我要干什么”,由于人的成长具有阶段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想法,或者不同的阶段受到外界的影响不同,不少学生在受到外界影响会不断地调整自己对未来的预期。不同的职业预期所要具备的知识是不同,所以这些学生就根据某一阶段对自己未来的设定选修相应的课程,有的甚至完全不同的就业预期,这样导致学生所修课程没有系统性,其后果同学生毕业后,所学很多课程,却没有能真正可以增强其竞争力。

3.理论实践能力不能同步发展

职业能力由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构成,对于新闻传播类毕业生而言,既要能讲出理论,也能动手操作具体事件。可一些在学生构建自己职业能力时片面理解能力,一部分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理论知识点,烂熟于胸。可是让他们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操作一项具体工作却无能为力,甚至案例分析也会不会做;相同,另外一部分学生虽然可以动手操作一些具体项目,但问及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时,却无法回答。所以学生在构建自己的职业能力时,既要学好理论知识,也要善于操作实际项目,更重要的是,不仅培养自己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做到二者都不偏废。

三、职业能力构建的路径选择

职业能力构建关键的一步就是使自己从通才、全才向专才转换,落实到在校的新闻传播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构建简单地说就是打牢基础,突出专长,重在运用。

1.学分与修业时间突破原框架

大学教学计划是按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安排,一般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等几个体系构成。其中专业选修课是学校根据本专业学生在达到的基本能力所安排,学生根据自我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目前众多学校开设的选修课是在本学院或本专业内开设,学生自主选择。这种选课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学生自主性,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但其存的问题也不能规避。新闻传播类学生就业口径相对宽,每一个岗位的要求也不一样。有论者认为,随着传媒科技的发展,新闻传播业岗位人才需求也正在细分。如果一个的预期是毕业后从事财经新闻工作。这就需要学生要具备经济学知识、政治经济学知识,统计学知识以及财务知识等,而对于一般新闻传播类专业组织教学的院系一般仅根据本学科知识配置教师和课程,这就需要院际之间、校际之间打破原有的专业壁垒,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相关课程,且所获得的学分互相承认。

与跨专业选课同等重要的是灵活学制,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实践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中止在校学习,而选择校外见(实)习,后恢复在校学习,补充学分。在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学校推行灵活的学制。目前国内大学正在推行以学分制教学改革。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学校可以推行弹性学制,要求学生相应的时间内完成课业修完学分即可申请毕业和学位。允许自主选择毕业时间,鼓励学生在校期间,不选课或少选课而到相关岗位从事相应的工作。

通过课程选修和休学实践,学生基本可以为自己的未来职业预期构建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基本具备期望岗位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2.课堂教学与考核方式的突破

课堂教学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组织的教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在于传授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课堂教学本身需要突破原有大一统的内容灌输,在传播必要有知识点后,留出必要有时间让学生自修。主要体现在案例分析上。在

应用教学环节,针对同一门课程,可以细分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预期进行案例选择和分析。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传媒经济专业《传媒经济概论》、《新媒体产业导论》、《媒介资本运营》等课程教学中,遵循这一原则,完成课堂教学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相应课程细分的案例进行分析。如在新媒体赢利分析的案例分析课中,学生根据自己对新媒体的理解,自己的爱好,选择诸如电子杂志、地方门户网站等媒介的赢利模式进行分析。因为是学生自己的爱好,其准备较为充分,教师根据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有针对性的评析又有效地补充了学生分析的不足。对同一门课而言,课堂教学实现了必修知识的掌握。通过案例课使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与大课教学相对应的是,对课程考核的方式需要多元化。对课程的结业考试或考核使用得最多的是统一考试、课堂论文和课程设计等几种方式。几种方式各有优劣。目前采用的考核方式是同一门课程考核方式相同,但不同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预期不同,针对课堂结业的方式可以尝试多元化,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预期和自己的擅长选择适合自身的考核方式,也就是说,同一门课程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由学生申请,教师和相关部门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进行审核,确定是否同意其申请。

3.根据职业预期选择论文方向

独特的学业个性是大学构建职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之一,在学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可以通过论文选题构建自身学业个性。要求大学生撰写论文是考核其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撰写好学生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论文的要求决定了学生必须对所选题目涉及到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强化。所以在论文撰写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论文方向,通过完成论文促使学生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

新闻传播类学生的论文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项目设计。论文主要是运用某个工具解决某一个问题,或者把某些现象上升到理论。项目设计则是根据要达到的目标,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完成一项工作。前者注重理论培养,后者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学生毕业需要就业,可以选择做一个项目策划;毕业后需要考研或者从事其他非实务性工作,可以选择做论文。不管是项目设计还是撰写论文,学生都可以自主选择,这种选择都导向是构建自身的竞争力。该项学习不能为完成而完成。要着实通过这种方式去了解一个行业,并能把握这个行业动向;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使自己能完成预期职业所要完全的基本工作。

4.构建导师制实现教与学互动

对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需要充分发挥两个基地两个导师的作用。即校内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和理论导师、专业导师。卡尔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新闻机构联手合作开设了覆盖全国的实习项目。这些实习项目主要是针对三、四年级学生进行的一周到三周的新闻实践,诸如到CTV新闻、TSN、CANWEST新闻、探索频道、加拿大地理杂志等媒体进行实习,并让他们独立制作影视节目。。校内实践基地学习根据理论教学需要建设的实践基地,该基地可以保证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校外实习基地既要保证理论知识的转化,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校内的教师担任的是理论导师,因为学校教育强调学理性,校内教师具备较强的水平,可以解决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理论知识不足的问题,

篇3

二、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问题之分析

其一,毕业设计未能充分突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特色。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参与和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也应充分体现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商务沟通能力、商务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然现行阶段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从形式和内容要求上均与本科院校学术性论文要求相似,而学生撰写论文的实际水平、调查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却相距甚远,自然出现上述一些问题亦是不可避免。

其二,教师指导环节形式多于内容。学生撰写论文的时间虽然有7个月左右,但真正用心花时间投入到论文写作中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大多数学生正好处于实习和找工作阶段,撰写论文只能在工作之余进行,与论文指导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甚少,老师的指导大多基于微信或者QQ留言,这种隔空喊话的交流方式限制了指导重点更多关注的是论文格式、文章结构、字数要求等形式上的东西,至于学生的调查研究力、资料查询的深度和广度、选题内容的创新、文字表达的精炼等等都无法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指导流于形式已是不争的事实。

其三,论文答辩环节重答轻辩。参加答辩的同学应该对自己所著的论文思路清晰、观点明确、所陈述的内容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在答辩过程中对答辩委员会成员所提出的问题能够机智作答和清晰辩解,然而现实却不然。不少同学出现照本宣读,对所持有的观点只答不辩,对所引用的论证出处不详,甚至出现对自己文章一知半解之尴尬局面。鉴于此,答辩过程中对学生的答辩要求也逐级放低,因此严控答辩关亟待改进。

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环节除上述提到的几个主要问题外还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就不一一赘述。笔者就以上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策略以供大家商讨。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之策略

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毕业设计环节的重要意义之所在。在学生入学之际,就应该让学生清楚地明白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探索性、创新性等特征,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检验,也是实现学生从在校学习到岗位工作的过渡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现实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有效完成毕业设计,学校应该循序渐进地要求学生为此做充分准备,每结业一门课训练学生写课程結业论文,趁热打铁,总结所学心得,同时撰写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让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广泛阅读、勇于创新的意识,告诫学生禁止抄袭,引用语要有明确出处,论文格式要规范等。这样,学生对所学每门课程都有较为深入的探究和总结,对所学专业知识有较为综合的认知,并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之所在,为毕业选题定位,而不至于出现以往学生完成所有课程之后茫然应对毕业设计,同时还要兼顾实习就业的两重窘境。

篇4

新南威尔士大学目前的战略计划是:强调这样的学习和教学环境,“通过接触研究,给优秀学生提供经验及充满活力的校园生活”及“为作为全球公民的学生提供国际机会及远景”。

大学的管理者已经认识到,创新是未来生产力和竞争力的关键。研究范围日益扩大的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专业研究中心,正在应对21世纪复杂的科技、社会及环境方面的挑战。对于本地及国际学生,从本科生到博士后研究人员,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创新议程是加强学习经验和扩大学习机会。

“成为一所伟大的大学,其关键是具备能吸引最佳教职员和学生的设施―我们正在创造一种环境,从而使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大学”,“UNSW is a stro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university and one of the great advantages of studying at UNSW is that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incorporated in coursework programs and often students are taught by academic staff conducting research. UNSW also has very strong links with industry, which ensures that the programs offered are relevant to industry needs”.校长伊尔梅说。

新南威尔士大学非常注重教育与科研的跨国界交流与发展,它的办学风格美国化,与传统的英制大学有明显区别,因此吸引了众多美国学生透过国际交换学生方案(International Exchange Program)前往UNSW学习,学时半年或一年不等。目前,大学有来自135个国家的近9000多名国际留学生。同时,学校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前往世界其他优秀大学进行交流,目前已与世界160余所优秀的顶尖学府有广泛合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与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纽约大学、维吉尼亚大学等的交换学生合作。同时也与中国的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等院校发展学术交流。

二、UNSW大学的“教与学”特点

在UNSW大学期间,笔者曾参加了几门工科(Engineering)课程的学习,其中包括专业课如光纤通信、专业基础课如电路原理和基础课如物理等等的学习,通过与有关教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交流,对其“教与学”的特点大致归纳如下:

(一)授课方针。

UNSW大学的授课方式旨在教会学生学习该门功课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灌输本门课程的现有知识。因为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认识的提高,今日的真理就有可能是明日的谬误,与其单纯向学生灌输目前该门学科的知识,不如交给他们现在及日后学习该学科的方法。

(二)教材。

为教给学生该专业最新、最全面的知识,UNSW大学本科教育选用的教材每一年、每一学期都在不断地推陈出新,而且既旋是同一门课,不同的教师对该门课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同,所教授的内容也有差别。通常在一门课中除了本门的教材外,教师还要求学生根据课程讲授的进度和范围去查有关的书籍,一般每节课下来都要查五、六本书。这对于我们本科教育中的教材老化现象和一门课一本书的授课模式不无启迪。

(三)授课方式。

在UNSW的大学教师授课中,不同教师之间的授课方式各有千秋,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提纲挈领地讲解,有的可能把教材的头几章与中间或最后的几章合并起来,或者围绕主题却游离教材之外讲。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查阅资料、运用独立的思考去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并不是像国内那样,教师按照手中的教材逐段逐页地力图讲深讲透。

(四)课堂学习。

一般授课都是在大阶梯教室(UNSW大学叫做Theater),在课堂上学生们很少“正襟危坐”,而有很大的随意性。但随意归随意,没有学生干扰课堂上教师的授课和其他同学的听讲。当然,也时而有学生举手向授课老师提问。课间休息时,学生们也不会顾及教师的颜面而委屈自己去接着听不愿意听的下一节课,抬脚走人是常事。

(五)课后学习。

为让学生们能更充分地理解和消化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逐步养成自己独立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在授课结束前教师通常都要给学生们安排一定的作业。一般作业要求以小论文的形式围绕本节授课的中心内容,阅读并参考有关的学术文献来完成。学生们在论文中要引用有关的学术文献时,必须在论文后注明出处,以示言之有据,并且引用文献不能超过论文篇幅的50%,否则便视为抄袭。小论文的成绩也在该科的结业成绩中占一定的比例,有的可能会占30%。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在课后查资料、做作业和写论文的时间往往要比在课堂上听课多得多。在图书馆里,经常可见学生们忙迸忙出地借阅有关书籍或在复印机前大量复印书上的材料,营造出一派令人难忘的学术气氛。

三、UNSW大学的课程计划与课程设置

在UNSW大学的两年多时间里,笔者对大学的课程计划与课程设置进行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后面还专门对某学院的一位教学主管进行过一次专访,大致归纳如下:

(一)课程计划(Undergraduate programs)。

首先表现在课程计划数量众多。如UNSW大学有600个本科专业计划(还有300多个研究生专业计划),较之我们一所高校仅几十个专业,UNSW大学给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选择,较好地体现了以生为本、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等教学理念。这样多的学位计划设置,会不会导致分科太细、专业狭窄弊端呢? 当然不会!课程计划大多是跨学科、跨专业计划。一个专业可以与其他专业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专业。如商业(Commerce)就有商业研究、商业研究与会计、商业研究与经济、商业研究与法语、商业研究与地理、商业研究与德语、商业研究与法律、商业研究与西班牙语等等。这样灵活的跨学科专业设置,一方面较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要,另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复合型人才、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科体制改革、学科专业的融合和新的学科增长点培育。

(二)课程设置。

除了一些非常特殊的学科专业外,大多数专业基本上都是采用大类、平台课程模式,学生在前两年只是修读大的学科课程和其他学科课程,到第三年才确定自己的专业,从而选取相应的学位课程。值得提出的是,这种选择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学生在有关导师的指导下,可以自主选择课程、专业。

与当前我国大学课程设置相比,UNSW大学的课程结构具有如下特点:1.课程少而精。必修课只有十几门,总课程门数也只有二十几门,没有各种强制规定的必修课。不像我国高校,在4年学制中学生一般要修读40门以上课程,课程学时数少而课程门数多,导致上课的“头绪”多,每门课浅尝辄止,忙于上课和考试,疲于应付;2.课程设置非常灵活,极大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兴趣;3.非技术类课程少。从UNSW大学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到,非技术类课程几乎没有,而我国高校非技术类课程,如思政、外语,体育、管理等课程学分约占总学分22%~25%,相比之下,在同样的四年学习生崖中,我国高校学生学到的技术类知识就少得多。

四、UNSW大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正在倡导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学科竞赛等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要普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就必须实施研究性教学,改革课程教学模式。笔者亲身经历过的UNSW大学的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大致如下:

(一)多种多样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大多以讨论法为主。

如采用工作坊(workshop)、讨论会(seminars)、讲授法(tutorial)等多种方法,团队学习、合作学习是普遍的教学模式,既有大课,也有小课,既有系统知识讲授,也有知识的应用,还有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过程和机会。

(二)课程团队合作教学。

篇5

笔者选取咸阳职业技术学院8个二级学院开展调查,涵盖护理、药学、数控技术、畜牧兽医、会计、学前教育、应用化工技术、建筑工程管理、旅游管理、光电子技术、电脑艺术设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物流管理、初等教育、园林技术等31个专业。调查设计了学生和教师两个问卷,学生问卷由在校学生填写,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20份,回收率为90%。教师问卷由学工办、就业办工作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及思政部教师填写。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6份,回收率96%。调查数据经过整理后,输入电脑中,经过工作人员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院校教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理解

(1)教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问卷设计了一些题目,测试学校教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重视程度的评价;以及了解到学校和教师是如何看待职业发展教育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3%的教师认识到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很重要。还有41%的教师认为:“校领导没有认识到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影响学校开展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困难因素。

(2)教师对大学生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理解。作为职业院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85%的人员能够对职业发展教育有科学的认识,认识到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开展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科学规划。大部分教师认为,加强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对此表示大力支持。

(3)教师对大学生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建议。问卷显示我院教师对开展大学职业发展教育,理解层次不一样。75%的教师建议要高度重视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13%的教师建议有必要加强职业发展教育,12%的教师建议可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职业发展教育选修课时。

(二)高校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基本条件

(1)职能部门设置。在关于是否开展职业发展教育机构的问卷调查中,有8.4% 的工作人员回答“有”。71.6%的工作人员回答“没有”,其它人员没有做选择。据我们调查获悉,大部分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机构与行政部门融合办公。常见名称一般是“学生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就业科”、“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就业办公室”等。

(2)部门性质和人员配备。调查发现,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机构都属于教学管理部门,从部门人员配置情况分析看,行政管理干部占75%,教师编制占20%,教学辅助岗位编制占5%。可以看出,职业发展教育被看成管理性、服务型行政工作,科研和科研意识不强。

(三)高校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1)师资队伍主要来源。职业发展教育师资来源主要有:思政部教师、招就处就业科工作人员、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总支书记、副院长、学工办主任、辅导员、班主任等。从事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工作人员年龄结构不完善,整体年龄偏低,职称结构没有形成高中低合理梯队。调查显示:40岁以下的工作人员占77%,40岁以上的人员占到23%。由于师资队伍年轻,职称结构也以初级、中级为主。其中,中级职称人员占29%,初级职称人员占58%,副高以上职称占13%。师资队伍学历方面以本科和硕士为主,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32%,本科占60%,专科学历占8%。在对师资队伍人员教科研能力调查时发现,发现从事职业发展教育的师资队伍整体科研水平偏低。被调查人员中,参与过校级及以上课题的人员占34%,从未参加过课题的占52%,正在准备申请的占14%。针对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公开发表过论文或有著作的人仅仅有17%。其余人员均没有论文公开发表。

(2)培训进修情况。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从事职业发展教育人员技能素质的参考指标。目前国家教育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相关组织协会,开办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培训颁证。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超过90%的人员都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但是获得职业指导资格证书的人占有比例很低,获得全国职业指导资格证书人员仅有5人。获得省级职业指导培训班结业证书有12人。其它人员没有任何职业资格证书。平时业务培训知识主要是订杂志、听报告、听讲座获得。被调查教师对学校外派培训计划评价不高。从调查数据看,有82%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没有制定培养专职职业发展教育专职老师的计划及费用预算。76%的老师对学校是否有职业发展教育专项师资培养计划,表示不清楚。

三、调查结论

(1)在对职业发展教育的认识上和观念上,咸阳职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重视。但是,职业发展教育长足发展及内涵建设需要进一步重视和支持。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形式严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有助于推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可以提升大学就业工作质量。

(2)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人员大多由管理部门人员担任。一些管理人员由于行政事务繁杂,对于职业发展教育的学习、研究时间精力不够,对于职业发展教育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题研究、专题调研等方面能力不足。

篇6

鉴于实践运用能力评价环节的形式化问题的严重性而影响了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许多学者试图构建起一种实践评价代替理论评价的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评价方式。如有人就提出了一整套的教育实践方案及其评价机制,如把传统意义上的定期实践拓展成一种全程性、全方位的实践,即包括教育教学实践、教师职业技术实践、教育科研方法实践及社会实践四大模块。组织实施主要通过校内外实践、课内外实践、集中安排的实践这三条渠道来进行,并且进行全面的全程性的过关检查与评价。

(二)科学性与人文性之争

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评价思维中还片面强调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及运用,而几乎忽视了人文知识的教育及评价。因此导致人才评价中的科学与人文之争。长期以来,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是以一种“物化”的逻辑来评价学生的,即学生对于自己的合格与否、成才与否、成长与否等是没有发言权的,只有被动地处于服从他人评价的弱势地位。同时,这种评价方式还忽视了对于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及其实际效果的评价。目前,多数高校在进行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探讨时,把人文素养的评价引进人才评价的范围之中,这是非常值得肯定与认可的评价方式的改革。从总体上来说,大多数高校尽管也在着力进行人文教育,但并没有把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做为评价项目之一。因此,许多学者都认为在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才评价中有引入人文评价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但问题恰恰在于,长期以来过分注重科学性评价思维的势力与惯性还很突出。而同时对于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进行人文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结果还相对处于一种较少与不足的现状,因此,致使进行人文评价的难度还远远高于人们的想象。

二、拓展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评价思维的建议

(一)转变评价观念:人才评价思维拓展的逻辑起点

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评价思维拓展的逻辑起点在于评价观念的转变,即把传统的封闭式内部评价转变为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积极地引入社会评价理念。社会评价是指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的部分评价权利应当下放至用人单位,甚至于毕业生及其家长。如有学者认为,鉴于我国现行院校人才培养状况“自我评价,自我认可”制度的种种弊端,就需要科学认识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社会认可”机制的优越性,并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从认识上明确现行评价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建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机制的重要意义。而且,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应该由用人单位、毕业生家长、毕业生三方认定。由这三方面来评价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要比本学校、本系统评价客观、公正和权威得多。为此,我们需要利用各种方式如大型学术报告、专家讲座、校本培训和跟踪指导等方式来具体引导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进行社会评价机制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当然,国家与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及必要的资金资助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协调,此外,用人单位乃至于毕业生家长也要通力配合。

(二)组建社会评价机构:人才评价思维拓展的制度保障

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评价思维拓展的制度保障就在于社会评价机构的组建。笔者认为,社会评价机构应当建立在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其主要人员应当包括用人单位的代表、实习校的指导教师与主管教学的校长或副校长、毕业生家长代表、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评价组成员、实习指导教师、相关专家、中小学教师代表及毕业生本人等。这里需要强调的就是,除了用人单位、毕业生及其家长代表每年有变动外,其他人员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为此,为确保社会评价机构的正常运转,就需要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在建设自己的相对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上多下点工夫。在此,笔者认为,社会评价机构要想有效地运行,这不仅需要社会评价机构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和运行程序,而且还应当使得各组成人员明确自己具体的权利和责任,当然,还需要一个定期的外在监督和年终评估来规范与促进社会评价机构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比如,对社会评价机构的组成人员实行任职资格培训与定期审查制度,并且基于一定的经济待遇和奖励与惩罚机制,实行机构成员的动态管理。这里的监督和评估工作可以由本科院校、实习校、毕业生及其家长、用人单位等共同进行。

(三)综合评价方式:人才评价思维拓展的实施策略

鉴于现行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评价理论上的种种弊病及其日益凸显的现状,笔者认为,这种拓展就表现为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首先应当把师范性和学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考虑人才的职业适应能力的有无,又要考虑人才的学术研究能力的强弱。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对于缺失学科背景的教育系,应当适当地降低与减少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和课时,加强具体学科的课程设置与增加其课时,这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育系学生缺失任教学科背景而导致的学业空泛及就业缺乏专业竞争力的尴尬与无奈,而且还能提升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意识及能力。当然,还需要适当增加《教育研究方法》课时,把传统的教学方法由理论讲授改为理论讲解﹢实践研究。同时,规范学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方法、资料收集、研究综述、论文撰写、指导、答辩等,鉴于我国文化传统的“人情”、“面子”等负面影响,必须积极地试行学位论文全部匿名外审制度,适当加大学位的淘汰比例,以体现学士学位的学术性、评价性及激励性等本质特征。

此外,对于其他有学科背景的教师教育类院系和专业来说,应当适当减少学科的理论课程和适当增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其次应当把科学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关注人才工具性的分析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又要重点考察人才的创新性的发现教育问题的能力。为此,就需要加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文教育力度,具体可以采用加强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构建人文教育的校园氛围;把人文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和人才评价指标之中;邀请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在教育方面做出贡献的人士定期进行学术报告;进行成功校友事迹报告与研讨;经常深入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感受、交流及反思。笔者认为把这些人文教育的内容转换成相应的学分是人文评价的有效形式。

篇7

1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创业现状 

(1)创业热情高,行动少。以2004年批准的新建本科院校石家庄学院为例,经过访问,调查显示:有创业意向的男生比女生人数多,而且集中于大学低年级学生,其中大一和大二年级有意创业学生占到整体的70%左右。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注重技能的培养,学生在劳动力市场容易就业,因此,大学低年级时的创业冲动会随着在校时间的增长而消退,最终真正付诸创业行动的人数比例远远低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比例。 

(2)创业成功率低。大学生创业取得成功的有,但失败的却相对更多,新建本科院校相对普通本科院校失败率更高。大部分学生只凭一股热情创业,急于求成,没有踏踏实实做事情,而最终只是草草收场。较多的大学生创业实际上非理性,缺少创业教育,创业知识,缺乏详细的市场调研,项目选择不合理,创业策划不详尽,年轻浮躁过于理想化,社交能力差,资金不足等多种原因造成学生创业成功率低。 

(3)技术含量低,经营范围窄。据了解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学生创业所从事的行业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忽视技术创新能力,没有发挥出专业特长。一般都局限于大众化的服务行业,主要包括上网开店、推销零售、管理咨询、饮食行业、娱乐业、服装生意、休闲吧等,行业重复率高,创新性低,在竞争激烈市场背景下,创业者压力大,利润低,难以将项目规模做大做强,因而,往往经营时间不长。 

2 影响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业的因素分析 

2.1 新建本科院校资源紧缺 

从教师队伍来看,大部分教师多为刚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没有经历过正常教学规范的训练,科研能力不强,社会阅历浅薄,空有理论缺乏实践经验,因此,不能有效的对学生创业进行指导。 

从学校对创业的配套资源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受办学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设立辅导、管理学生创业的机构,校园创业文化不浓厚,对创业教育不够重视,缺少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咨询、指导、培训等服务。 

从教学体系来看,没有专门的创业课程体系,新建本科院校的创业课程大多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 

2.2 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对学生创业的影响 

新建本科院校大都为高职高专升格为的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求理论知识够用,技能过硬,在培养模式上强调专项技能的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强,就业门槛低,毕业后基本能够顺利找到工作,就业率较高。因此,学生们创业意向不强烈,创业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2.3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特点是影响学生创业的因素 

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为专科学生,学生文化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术研究能力有些欠缺,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对学理论兴趣不大,自控能力差,但是他们是一个兴趣广泛、喜欢动脑筋、实践能力强、适合从事应用性工作的青年群体。因此, 这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艺术想象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优势。 

3 改变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业现状的建议 

3.1 构建新建本科院校创业教育体系 

依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我们将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操作技能 (下转第250页)(上接第231页)目标三个层级。新建本科院校应当结合自身情况和专业特点设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既要考虑和突出专业知识与技能,又要兼顾创业类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实践。学校应培育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营造和谐的创业氛围。如制定鼓励学生创业的有关政策,设立创业基金,开展创业设计大赛等。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和机制,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科学评价,从而促进创业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 

   3.2 通过创业教育树立创业精神 

提倡大学生创业并不是鼓励学生马上就去创业,而是希望学生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提高自信心,实现自我价值,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培养自己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一种执着的自主创业精神。把这种创业精神和思维带到生活中或工作中,增强创业意识,积累人脉和资本,整合现有的资源,等待时机创造更多的价值。 

3.3 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做好创业指导 

新建本科院校对年轻教师师应多安排对口专业老师的挂职锻炼,深入企业生产线了解最新的技术技能,深知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以便更好的教授学生专业技能;鼓励教师进行专业深造,了解前沿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增加学生创业知识;支持有经验有技术的教师到企业进行指导,以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总之,可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增强教师与地方政府,企业等的联系,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积累实践经验,从而,更好的为学生创业做指导。 

3.4 加强学生的创业体验 

通过自身创业实践获得的创业体验越丰富,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建议新建本科院校学校可通过以下方式来加强学生的创业体验:一是利用区域优势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基地,与企业建立起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给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条件,使其主持或参与经营管理活动。二是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可以聘请一批企业家或创业成功人士到校担任客讲教师或开展系列讲座活动,给学生树立创业榜样,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三是倡导学生参加创业大赛,制定详细地、可操作的创业计划,并付诸行动获得亲身体验。四是鼓励和帮助学生参加劳务服务,勤工俭学,假期社会实践,课余时间兼职,以增加社会阅历,发现创业机会;四是组织和支持各种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 

3.5 鼓励学生创业应充分发挥专业技术特长 

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在激烈高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办学理念上,立足地方、面向基层,着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体现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地方产业结构高度相关,属于当前热门的专业。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当地,在本区域内的影响力较大,与地方企业和基层单位联系更紧密。在校生到当地企业实习的机会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发掘创业机会。因而,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业可以发挥专业技术特长的优势,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唐景莉.第一期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书记校长专题培训班结业.中国教育报,2010-04-24. 

[2]田丹丹.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调查及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篇8

学历本科体重65KG身高177CM、

专业小学教育(中文)健康情况健康

毕业院校XxXxXxXx邮箱Xx@

联系电话XxXxXxXx邮编XxXxXxXxXxXx

个人知识结构以中文专业知识为主,拥有一定的美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律和关系学知识。

个人经历学习经历:

20**年9月

进入Xx学院教育系学习中文专业。先后参加党课和团课的学习,并顺利结业;通过CET4、计算机二级考试等。

20**年11月

进入学院记者团实习,期间写作能力大有提升,培养了良好的信息接收、分析和处理能力。

20**年6月~8月

组织Xx区暑期支教活动(Xx县Xx),向山区的家长传授并讲解了新近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并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和尊敬。增强了交际能力和中文的应用能力。

20**年9月

参加青年志愿者协会宣传部,在后来的工作中主要负责展板的制作和书写。

20**年春节前

在Xx心理咨询中心短期见习,了解并掌握了一些心理咨询的方式和方法。

20**年底~20**年1月

准备研究生考试,先后学习了管理学,关系学,教育学和法律硕士的专业课。

创业经历:

20**年3月~10月

与朋友在Xx市Xx社区(Xx小学对面)开办‘Xx’小型服装店积累了一些销售经验。与顾客的交流增强了判断能力。

20**年4月~2009年4月

入股‘Xx’美发店,由于事前做了充分的调查分析,对工作的管理和要求也得到了广大顾客的认同(大多数是在校大学生),转让前曾两次创造月收入过万的记录。

个人能力

1:本人喜于写作,书法,舞蹈。时常在博客和校内发表文章和诗篇,曾获“挑战杯”论文优秀奖,书法比赛二等奖。

2:本人精通国语,有做校园广播台主持人和实习记者的经历,有短期的心理咨询和实验的见习经历,善于交流。

3:本人曾在校创业,积累了一定的管理、销售、协调利益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适应工作的能力强,能快速融入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

个人爱好击剑,篮球,写作,以及一些展现人类智慧和技巧的活动。

个人评价本人性格开朗、乐观向上、兴趣广泛、为人和谐、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并有较强的信息接收、处理和协调能力。

求职意向本人欲求一份文事部门的工作。另附:名校是社会共有的,经验是工作积累的,适应能力才是自己的。希望贵集团能给我一个展现的平台,也让我为千亿的效益使一份力。

大学所学课程专业课:

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写作,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概论、大学美学,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辅导,课程与教学论、逻辑学。

篇9

一、贵州高校影视教育在当今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实施

(一)影视课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功用

在电视电影普及化发展的背景下,一定程度已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格局,影视艺术教育成为了一种被广泛普及的教育形式,为当代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工作提供的良好手段与途径,集中体现了大教育的观念。在传统学科教育中,各学科大多是少有交界,几乎是相互画地为牢,这样的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在迫切需要开展跨学科综合知识教育的背景下,开设影视文化课程,为我们提供了跨越的可能。其原因在于影视文化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影视是一种新兴化、年轻化、复杂化的文化,且充分利用了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具有十分强的现代性与科技性。影视的这一系列特性注定了影视教育的综合性。

(二)当今贵州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在当今贵州的各大高校中,素质教育强调的是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法律素质、道德素质这几大方面。从大的背景来看,全国大学的学科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逐渐实现了各个学科的综合叉,促进了文化素质教育。贵州的高校显然也是跟进全国的这种整体步伐的,例如在一些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增设了人文社会学科,而许多文科院校也增设了一系列理工商贸的课程,在贵州综合性大学中,利用了多学科的优势,更加着力于推进文化素质教育。随着教学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贵州高等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的结合,广泛开展了各类社团实践及活动,包括文艺会演、文艺创作、社会各类文化展示活动及新媒体艺术交流。充分激发了学生在大学文化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文化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了文化修养及素质。

同时,在一些方面贵州高校还迫切需要加强,不足之处表现在心理素质培养的缺乏、创新能力教育不够、竞争意识培养力度有待提高。需要各高校从行动上切实重视素质教育工作,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并切实加大教育资金投入,贵州素质教育工作定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三)影视课程与素质教育相接轨

从理论上来说美育中的影视艺术,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当代大学生知识单一、狭窄,拓宽其知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影视作为以活动画面构成的影像语言系统,其场面调度、光影构图、镜头运动、色彩构成及机位、景别等组合形式和表现手法,如同语言文字一般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和语法结构,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地视听语言技能。视听媒介语言随时代地发展将成为未来大学掌握地必备技能,是素质教育十分强调的。在提高视听语言技能的同时,影视教育也同时能够提高大学生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面对影视,大学生不但能从光线、色彩、线条、画面、构图、音响、音乐等因素中捕捉形式美感,还能从主题、环境、情节、人物等因素中感受思想美感。影视传媒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和观念,陶冶道德情操,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切实地落实了教育部强调的以美育推进素质教育中之处的“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还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2]另外,影视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还有着塑造大学生人格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进行影视审美教育,让学生在优美的色泽声音画面中领略美好的情感,营造良好的环境与心境,这是最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二、贵州高校影视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需进行的调整与改善

(一)贵州高校影视教育近况

贵州高校影视教育在素质教育的运用中呈现出了鲜明的两面性,实践得良好之处首先表现在交流性的显著提高,贵州高校影视教育的相互交流与十几年前比较,无论是同国外同业、同行的交流还是贵州省内各高校之间的交流都有很大的进步。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在素质教育的指引下,社会构架日益开放给大学生影视作品创作带来了丰富的题材与内容,注入了新兴意识的观念,当代大学生的影视创作观念与当代媒体的影视创作观念趋于同步,大学生们毫无障碍地汲取最新的创作观念与手法,因此形成了从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逐渐转变为主动创造的良好态势。近年来,贵州高校影视教育最大的进步无疑还在与硬件上的改善,即影视摄录设备的更新。影视摄录设备的小型化、轻型化使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在设备上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小。最后高校和学生家长对大学生影视创作提供了大量技术方面、资金方面及精神层面的鼓励和支持,也十分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影视课程。

另一方面,贵州高校影视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由于扩招所带来的大量的生源,过去培养影视专业学生的“精英化”教学方案已无法适应“大众化教育”的实际要求,专业师资机器设备的不足,学生入学艺术素质参差不齐等都成为了制约贵州高校影视教育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学习人数的剧增,学习质量无法得以保证,在影视教育这一对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十分重要的学科中,教学实践的效果往往不理想,也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良好初衷。最后贵州高校影视教育最尴尬的问题还在于学生的结业问题,由于高校输出人才的质量与用人单位输入人才的标准的脱节,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与相对滞后发展的影视类专业设置之间的矛盾等,贵州高校影视类学生的就业状况不尽理想。

(二)贵州影视教育发展问题的解决与趋势预测

1.提高影视教育质量的途径

首先,面对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影视类招生的热潮,要切实提高贵州高校影视教育的质量,增强影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运作的功效,我们必须保证数量的同时也保证质量。有专家指出“本科是通识教育,而硕士层次才是专业教育”[3],也就是说本科阶段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认识问题的思考方式,而到了硕士阶段,才会就影视教育某一个理念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学习与实践,这或许是解决“精英化”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矛盾的途径之一。其次,营造良好的影视教育氛围,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来说,需要贵州政府与教育机构支持联合举办大学生电影艺术界,大学影视教育高层论坛,联合全省高校从事影视教育的教师,成立贵州省高校影视教育研究会。为学生们的理论学习提供实践的平台的同时,也加强了高校影视教学研究人员和相关传播学、电影学、文学教学研究人员的交流沟通,以此才能不断提高贵州省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促进我省高校影视教育队伍的成长。

另外,与实际社会需求相结合地制定可行地影视教育目标是提高我省影视教育质量及有助于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对策之一,要充分开展影视艺术教育的实践,让学生的学习走出校园,与贵州电影制片厂、贵州电视台以及一些民营性质的文化传播企业合作,强化学生学习实践的环境,使学生们得以适应影视艺术学科发展迅速的特性,以此培养我省的影视人才才能够具有素质教育强调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竞争力。

2.素质教育实施中影视教育的发展趋势

针对以上提及的贵州省影视教育的诸多优势、劣势及解决方法,可以看到针对影视教育在素质教育实施中所强调的联系实际,全面发展,“精英化”教学与“大众化”教育之间矛盾的弥合是将来几年内还有待许多研究者提出各种不同解决方法来探索的问题之一,即是探讨出高校影视教育未来发展模式的问题。另外,加大贵州各高校各科研部门对于影视教育的探讨与研究,举办各类影视类的社会活动,以此促进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参与市场,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得以实践运用,是高校影视教育的另一趋势,也是素质教育得以贯彻实施的必然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徐宏.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成长: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论文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4-01

[2]俞国新.高校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科研成果集.2000-01-01

[3]黄会林.广播电视教育与管理文集[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06

[4]姜敏.影视艺术教育:影视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3-01-01

[5]贺熊飞.世界教育艺术大观:透视教育的第三只眼[M].远方出版社

[6]金冠军.影视传播教育:品学、艺理、技能的通境[M].上海三联书店,2010-06

[7]王志敏.中国影视专业教育现状[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1

此论文为2011年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校研人文2011008

项目名称:贵州高校影视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注解:

篇10

2.科研合作

近年来,上海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与亚琛工业大学科研方面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先后与亚琛工业大学合作申请完成中德团队合作项目(PPP项目)、中国国家自然基金面上及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教委海外实习交流项目、德国北威州科技部及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项目等十余项,并联合举办国际会议,亚琛工大教授与上海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合作申请到德国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多项。另外,双方联合建立环境岩土工程实验室以及联合建立国家级研究中心的工作正在进行中,双方的合作也先后在德国政府网站、德国亚琛工大校园网、德国驻华大使馆网站及德意志学术中心网站上介绍。目前,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的科研合作已经被中德两国政府列入双方联合资助的框架,双方下一步将联合申请德国DFG和中国国家自然基金委联合资助课题的题目。

3.人才联合

培养人才培养工作一直是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重点,德国大学土木工程教学特点具备以下几点特征:专业知识面宽,注意社会发展需要、专业方向的设置和调整;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和补充知识结构;注重人才的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实践性环节多;严格的考试和成绩评定制度;教学方法注重讲授示范性的科学方法。上海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一直积极探索支持和激励学生海外交流的新机制,积极推动交流互派、海外短期学习、海外毕业实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多渠道、多平台、多模式的学生海外交流活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目前,土木工程系与亚琛工业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地质专业开展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多个层次的合作交流,土木工程系每年都选派优秀学生到亚琛工业大学进修和交流,参与亚琛工业大学正在进行的一些国家级课题及重要工程项目。同时,选派学生去德国高校并参与到德国高校的课题组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德方为每名学生配备了知名教授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分别担任正副指导教师,学生们被安排在不同的课题组,分别参与亚琛工业大学正在进行的一些国家级课题及重要工程项目,要求每个中方学生必须真正融入德方研究团队,每位学生在研修班结业时都必须报告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成果,这样通过双方联合培养丰富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同时,土木工程系接受德方高校派学生来上海理工大学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以及学术交流,双方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促进了本校学生和德国名校之间的交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大大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目前,中德大学生联合研发的边坡智能预报系统正在德国的多个边坡工程中试用。该系统将应用于北京周口店、浙江龙游的边坡工程及上海隧道股份有限公司盾构开挖引起的地面沉降预报。

篇11

纵观我国各工科院校的教学现状,大都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过死,满堂灌、填鸭式;重理论、轻实践;强传统、少创新等状况,这不但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清华大学校长认为清华博士生的毕业论文有创新的不足十分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认为“大学应教给学生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创新应是大学的办学理念,也是一所大学的灵魂。”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是各界志士仁人的共识,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学中的突出缺陷,更是创新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呼唤与期待!

作为一所普通的理工科院校,该如何在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做文章呢?本着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我们采取开设《机械设计创新方略》选修课的方式,把一些富有创造思维的学生集中起来,从老师中遴选出一些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以讲座的方式,开拓同学们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创造灵感,为学生渴求创造的心灵中播下创新的种子,为他们毕业后走向社会提供精神上的推力。

一、创新课程内容的设置

根据工科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以及历次创新大赛的比赛要求,我们把课程分为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两部分。理论部分的内容主要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为目的,通过八位教师从不同的侧面循循善诱、旁敲侧击,让学生充分了解创新的方法及思路,以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提高创新能力的知识储备,创新设计方案的策划、制作以及管理知识等。创新课程八个方面的内容包括:①机械创新方法与大学生创新能力体系结构;②创新产品的市场调研与开发;③怎样进行创新产品的方案设计;④工具软件在创新设计中的应用;⑤机械产品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实现;⑥创新产品的制造与组织;⑦创新产品的先进加工方法;⑧创新产品的项目管理与策略。

一方面,八个讲座内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环环相扣,知识联系性强。通过学习,同学们不仅丰富了专业知识,拓展了知识结构,而且学习到了许多平常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实践应用知识,比如软件知识、电脑仿真技术、动画模拟、产品的市场调研和前景分析、制作产品的先进加工方法、与人沟通和演讲技巧、团结协作精神等。

另一方面,为了让同学们有动手训练机会,课程设置了十分重要的实践操作部分。理论课程结束后,选修课程的100多名同学以组为单位由八位教师分别负责,带领他们立项、拟题,对同学们的创新能力进行进一步的开发,结合机械工程系“开放性实验室管理办法”、“开放性实验室条件利用规定”和实训工厂等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同学们亲自参与到产品的制作过程中,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再实践的,有效弥补了学生在知识应用及动手能力上的不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课程设置及教学特点

科学设置了内容,还要讲究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创新的氛围。

1.课程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弥补了工科学生实践环节不够的缺陷。学生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又要主动去动脑筋想方案,更要亲自动手,全方位锻炼自己的能力。

2.授课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生动。改变了以往一个教师讲完一门课的模式,八位教师从八个不同的角度,以讲座的形式,娓娓道来;讲座内容精心挑选,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既权威性又独创性,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种形式使学生对每一次课都有新的期待,教师展示在学生面前的都是他们最拿手、最有特色的一面,最大限度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3.课程的结业形式简单。课程结束后,不对学生进行传统的书面考试,而是采取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交一份“作业”,内容是学生自主设计或制作一件设计方案或作品,这样做既减轻了学生要面临期末考试的负担,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又启发和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课程结业形式上,二是在学生选择实践环节的指导教师上。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结业,是考试还是提交作品和方案,我们征求了每一位学生的意见,最后听取了大多数学生的意见;在实践操作环节,我们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有教师指导,由学生选择指导教师,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知识结构来选择教师,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5.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从一开始,我们就强调要团结协作,要求学生分组学习:每五位学生为一组,小组成员不受班级和专业的限制,可以是不同的专业,还要求小组成员男女搭配,分工协作。

6.课程结果不是竞赛,胜似竞赛。课程结业时,最后提交的作业是小组集体创作的完整的方案设计书或作品,由课题组八位教师进行评比和打分,评选方式与国家组织的机械创新大赛相同,要求有书面的设计计划书,内容涵盖作品的创新点、设计计算说明书、产品市场定位、开发产品的市场前景等;电脑制作的产品仿真动画图;CAD 制作装配图;三分钟视频讲解;小组答辩,接受教师和专家的提问等等。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再给出创新学分。

三、教学效果

理论课程结束后,我们随机对选修这门课程的120位学生进行了访谈和调查。就学生在上课前后创新意识方面的变化等进行调查,结果如表2:

表2 开设《机械设计创新方略》选修课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1.作为一个工科机械类大学生,你认为开设这门课程有必要吗?

A.有必要(84.7%) B.一般(14.2%) C.没有必要(1.10%)

2.这门课程对培养你的创新能力有帮助吗?

A.有(60.83%) B.一般(29.2%) C.没有(1.66%)

3.这种多位教师共同上一门课程的形式好吗?为什么?

很好(92.5%)。汇总后:每位教师展示的都是自己最好的一面,信息量大,总给学生新鲜感,学生每一次上课都很期待。

4.选修这门课程你认望达到了什么效果?

汇总后:启发思维,开阔眼界,更加深入地了解该领域的专业知识,拓展了知识面。

5.开设该课程前后对提高你的创新意识有变化吗?如果有,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有(90.9%)。汇总后:启发思维,创新意识提高,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6.请你对这门课程提几个意见和建议。

汇总后:增加课时,部分知识要深入讲解,有机会上机练习;注意各个教师之间讲课的连贯性;希望把课程继续开办下去。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我们对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出如下分析:

第一,开拓视野,启发思维。课程最大的好处就是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们倾其所有,把自己领域内的最新、最好的知识和成果告诉学生,内容丰富,信息广泛,极大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课程的开设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帮助学生开启了创新思维的大门。

第二,提高素质,增强能力。课程设置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环节,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在学习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设计和制造等实际工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和应变能力、计算机应用水平、主动学习和团结协作精神上,得到极大地帮助和提高。

第三,激发学习动力,增加责任感。通过教师的旁敲侧击和旁征博引,同学们对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包括对社会的责任、就业形势、知识结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等。对他们增加学习动力、即时调整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帮助,有效激发了他们刻苦学习、勇攀高峰的决心和信心,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四、几点思考

1.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我国的教育方式大多是注入式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基本如此,应试教育严重。教高〔2007〕1号文件指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进一步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因此,作为引导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者,我们要始终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利用学生求知欲望强烈、接受新生事物快捷的特点,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的求知者、参与者和探索者,真正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教学培养方案个性化、教学内容基础化、学生学习主体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实践与建设,把创新教育及其模式研究作为教师的工作职责,引领青年学生大胆地向创新的大道上迈进,做一个符合创新型国家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2.高度重视实践环节,增加实训教学时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与国外的工科大学相比,我国大学生理论课程太重,而实践动手环节不够,学生面对教师给出的实际训练课题大多不知所措。教育部日前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要求,各高校应通过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举措,赋予大学生更多学习自主权。规定理工农医类专业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同时,鼓励高校之间跨校选修课程,加强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

3.着力培养和打造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骨干教师。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把众多的能够深刻影响莘莘学子的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力激发起来,高校才能担负起人才培养的重任。我们应成立创新教育团队,制定一系列考核和激励机制,把教师好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成果纳入对教师的目标考核之中,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开拓创新教育方案,为创新教育搭建平台。

4.加大投入,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让创新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主体 “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还要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创新教育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要加大软硬件投入,包括开设必修课、多方位增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选修课,增加开放性实验室数量、充实和开放实训中心、引进高级技师、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课时量;全方位组织科技创新活动,如开展创新课件竞赛、举办创新作品展览、以创新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创新文化活动等,多方面、宽途径为学生创新教育创造条件,拓展创新教育空间,从上到下营造一种创新氛围和风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创新的活力与魅力,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

另外,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学科竞赛,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方便,这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延伸,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之一。学校出台政策,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做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行动的学生给予支持和肯定,让创新之风充盈校园。

参考文献

篇12

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呈扩大化趋势。当前大学生的作弊现象存在于各类高校,作弊行为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作弊现象渗透在大学各种类别的考试中,无论在结业考试还是各种取得资格证书的考试中都能发现作弊现象。另外,作弊的群体从高年级学生逐渐向低年级转化,本科生向研究生转移。

大学生作弊已成为一种习惯。作弊主体呈现多元化,不仅成绩差的学生在考试中作弊,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都存在作弊的行为,甚至,有些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在作弊后承认为了追求更高的分数,作弊是一种习惯性的保险措施。

大学生考试作弊潜在的“认同”。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学生认为作弊行为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要能获得好的成绩,采取什么手段都可以。有的学生坦言看到别人作弊就感到“自己没作弊吃亏了”。更有甚者,则在公开场合议论作弊手法,炫耀自己的作弊“技能”和“本领”,全然不把作弊当作丢人的事,更不值得上升到个人道德问题,没必要小题大做,折射出作弊者心理上对作弊不应有的“认同”。

高校管理者对作弊行为呈漠然化。很多高校由于多种原因对于作弊学生行政处罚力度越来越小,甚至采取一种漠然和放任的态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就从管理层面上助长了作弊风气的蔓延。

大学生考试作弊形式和手段多样化。大学生的作弊手段朝着多样化和高科技化方向发展。甚至已经商业化,形成一个公开的产业链,这一点可以从校园里出售各种高科技的作弊工具,顶替的“”,贩卖试卷答案的各种公开的广告中得到印证。

大学生作弊所带来的社会危害

大学生考试作弊给已经在给我们的社会,我们的高校教育系统,以及在校的大学生带来的种种危害。

是对我国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的颠覆和否定。中华民族经历了人类几千年的生存磨练,社会动荡和变迁,依然毅力在世界东方,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之一,最根本的依靠的就是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和诚信这些亘古不变的社会价值观作为支撑。如今,这种社会价值观正在逐渐消失。

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对社会公平的严重挑战。大学生依靠作弊,投机取巧获取一些机会和利益本身就是对于诚实和勤劳大学生的不公和嘲弄。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社会机制;动摇了大学生的原始学习动力,作弊学生的行为会使其他学生认为他们付出的努力是不值得的,加剧了“读书无用论”思潮的蔓延:作弊的存在和蔓延,滋长了社会的歪风邪气,严重破坏了社会诚信:学生作弊的盛行的直接危害就是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教学质量下降,高校毕业生素质降低,是缺乏社会竞争力的主导因素之一,导致一方面企业招不到高质量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大量高校学生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可悲局面。

大学生作弊现象深层次原因

大学生作弊的因素很复杂,既有社会环境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产生大学生作弊的直接因素。

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弊端。我国的高等教育包括大学前12年的基础教育,培养的不是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而是培养一群死啃书本,脱离实际社会需要的,一味服从教师和书本的“奴才”。这与我国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宗旨背道而驰,造成大量的教育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落后的教育体制。封建的科举制度造就了目前的这种应试教育模式,这种灌输式的应试教育模式不仅扼杀了学生们的求知天性,而且还极大地打击了学生们的学习乐趣和学习自主性。大学生一入学不管其基础的差异,按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教材、进度和标准进行教学,按统一的时间毕业离校。用同一种模式培养学生,忽视了因材施教和对大学生个性的关注,使得一部分学生因跟不上进度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专业知识更新慢,另外,所学的书本知识与社会所需脱节,使学生产生了“学非所用”、“学也无用”的思想。大学生考试屡屡作弊,也是对现行教学体制的一种抵触和鄙视。

枯燥的教学方式和单一的考核手段。枯燥的教学方式和单一的考核手段是大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靠作弊应付考试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学生形象地描述他们老师上课的情形:“他们捧着发黄的讲义像和尚念经似的站在讲台上宣读自己的“金科玉律”,而学生们则虔诚地记录着教师的“教诲”一一字不差。学生只要认真做好笔记并加以熟记,就能取得高分;而且教师也方便教学,可以照本宣科。这样,师生皆大欢喜。但这种教学至少直接造成一个后遗症一逃课成风,因为上课对学生来说没有多大意思,他们只要抄抄笔记就“功德圆满”。

僵化的人才考核选拔机制:我国僵化的人才考评机制和选拔制度也为大学生作弊立了一个错误的风向标。虽然学习成绩在大学不如在初中、高中那么重要,但它依然是衡量大学生素质的指标之一,有时候甚至被特殊化成衡量大学生素质的唯一指标。成绩好可以获取高额奖学金,可以被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可以得到出国深造的机会,应试教育的核心就是对学生考试分数的考量,而不是对他们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肯定。这样就会导致对学生才能的评估出现片面性和唯一性,这些都导致了不良竞争的出现,有的学生就会不择手段提高自己的分数。

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导致部分高校教师职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底下。现行的高校管理体制的错误导向使得部分高校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科研项目”而丧失了作为教师的责任甚至是良知,评职称要科研,有些毫无意义的科研却是是年终考核项目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科研项目”而忽视了正常的教学工作。一本发黄了的教案可以几年不换;要么是书本上生硬的名词解释,定义,概念,目的,意义等死记硬背的刻板试题,要么就是A,B两套试卷一直轮流使用,失去了高校作为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这一重要职能。

防止大学生作弊的教学管理性措施

要彻底脱离我国目前陈旧的高等教学体制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但在教学这个层面,完全可以通过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完善学生考试评估标准和内容,改革对教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改变和杜绝大学生作弊的现象。

更新教学理念,“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我们的高校培养的是全面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而非一味服从,生搬硬套的奴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者要从实践出发,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建立教师和学生平等的互动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现代化的教学绝不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这样的简单模式。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渠道是多样的,例如课堂讨论,学生之间的信息交往;案例分析,学生和周围环境的信息交换。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信息传播方式。

篇13

 

说句实在话,我应该算是一名入道很深的“老枪”了,从初中三年级开始我就替别人考试。在读大学的四年里,当“”的次数更加频繁,先后参加过20多次各类考试。前两天,我刚刚接了一份活儿,准备替一家公司的负责人参加2002年度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考试,已用那个人的名字填完报名表。我对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等各种各样的考试十分熟悉,每次都能顺利避险,高分过关,从未失过手,所以找我替考的人一直未断。 

做“”的直接原因是可观的经济收入。考上这所大学之后,每年仅学费一项就要交6000元,加上其它花销,至少要上万元,我因此走上了“”这条路,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金钱”。在这些考试中,风险越大,难度越高,得到的报酬也越多。我记得获得报酬最多的一次是替别人参加“自学专升本”考试,考一科400元,我一共参加了15科考试,总共赚了6000元,一下子解决了一年的学费。单科考试获利最多的是研究生班的结业考试,每科能挣2000元。此外,其它考试的大致情况是成人高考1000元,专升本考试1200元,职称考试1500元……除了考试之外,还可以写论文,每篇也有上百元的报酬。大学四年间,每当社会上各种考试相对集中的时候,也是我大显身手的时候。我因此获得总计21800元的收入,这使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当“”总要面对一定的风险,开始的时候我还有点紧张、害怕,但每一次雇主都能把监考老师等有关人员打点好,我们都能顺利过关,到后来就习以为常了,有时还伴有一点点的骄傲和自豪,因为这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一般来说,雇主找到了,价格谈妥了,最关键的就是如何蒙混过关。通常采用的办法是做假身份证,除了照片是“”的,身份证上其它信息都是雇主的,报名时交的也是“”的照片。当然和所有考试一样,考试时监考老师要检查考生身份证照片、准考证照片和手里的资料照片是否吻合,但三张照片其实都是“”的,一般看不出漏洞。上考场前,一般雇主会教给我们紧急避险的措施,比如考场中某某是我们的人,一旦露馅儿应该找谁,应该怎么说、怎么做等等。在其他环节上,雇主会在相关部门事先打点好,比如将来如何将“”考的成绩换成雇主的,将“”的照片换成雇主的照片从而取得毕业证书,那都是雇主自己的事了,我们做“”的也从来不打听。 

2001年10月参加的中级经济师考试是我替考经历中最险的一次。考试中间,我觉得有个人影在桌前停了好半天,我知道那肯定是监考老师,吓得大气都不敢出。监考老师拿起桌上的准考证看了一会儿,又端详了我很长时间,然后说:“同学,请站起来!”我心想这次肯定在劫难逃了!“你比较年轻,是在校学生吧?”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接下来监考老师的话却令我始料未及——“你赶快答,然后把答案抄一份给我!”走出考场之后,我立即上了来时乘坐的轿车,这时轿车里的人已经准备好了手提电脑和手机,无线上网发送我誊写的答案。 

我算是幸运的,从未失过手,但也有一些“”考场被抓,结果会很惨,甚至前程尽毁。所以我替考也讲原则,绝不参加高考、研究生考试那样风险大的考试,而首选社会上举行的考试,比如成人高考、自学考试、职称考试和党政机关举行的各类考试等,这些考试对“”的需求量大,风险小,价钱也比较理想。 

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和党员,我对“注水”文凭深恶痛绝,但同时我也感谢他们给我的“帮助”。我深知自己的行为严重破坏了考试的严肃性,深感自责,只是替考次数多了,我已麻木了,更何况我需要赚钱来维持学业。有时,我真的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管一管这件事,但面对这快捷的赚钱方式,我又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办。有时,我也安慰自己,如果我不当“”,别人同样也会去当,我们班的很多同学都当过“”,只不过是替考的次数不同罢了。 

时下“”日盛,大有泛滥之势。根据观察,特点有三: 

一是“公开化”。不是偷偷摸摸地进行,不是“地下交易”,而是公开操作。“广告”张贴在大庭广众之下,有的干脆就贴在大学的“公告栏”内。聘请者与“”均毫不心跳地留下“联系方式”,如电话或手机号码、电子邮件地址。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人们不要以为这种公开化趋势仅仅局限于低层次的或名不见经传的二三流院校,就是在人所共知的名牌高校、“一流大学”也是“”大显其能的场所,广告也是堂而皇之地贴在其“公告栏”内。 

二是“职业化”。在一些大学生中,“知识就是财富”已经深入骨髓。在一些高校,有些大学生十分乐意将此作为“创收手段”,“”成为大学校园里一种“新兴职业”(人民网/联报网/科学教育,2002.04.19)。“”价格,各地不一,差异较大。在北京,有的“报价”为:托福6000元、研究生英语3000元、六级1000元、四级800元(北京青年报,2002.10.14);在广州,硕士论文200元、博士论文300元(中国校园网,2001.11.26)。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的“职业化”不仅仅是个体行为,而且具有组织性质。如在长沙,“新篇章书社学术传播公司”,其营业范围比较专一,即论文写作与发表“一条龙服务”;写论文一般500-5000元/篇,一般100元/篇(新华社,2002.04.23)。总之,正如北京的一名记者调查了多所高校后所说,“”“已经成为一种产业”(中国校园网,2001.12.27)。 

三是“网络化”。现在网络上已经有大量的“站”存在,这些网站以出售学术论文为己任;某站招收会员的细则说,购买价格为20元人民币/篇(正义网,2002.7.26)。许多“”是老师和学生作为中间人互相介绍的,一些硕士生导师也参与为雇主介绍“”。有的“家教中介”也可以帮助联系“”,有的“中介机构”胸有成竹地说,“我们这里替考的学生非常多,针对什么样的考试,我们就有什么专业的学生”(新华社哈尔滨4月18日电稿)。经过训练的有组织、有秩序、集团化作业的某“考研专业公司”称,他们目前在册的工作人员有三四十人,都是研究生,男女都有,分散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国校园网,2001.12.17)。 

至于“”的危害性,还需要说吗?我总是这样想,尽管我们已经把“科教兴国”作为既定的基本国策写进正式文件中,尽管我们的教育经费投入年年在增加,尽管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把争当国内乃至世界“一流大学”作为自己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而喊得很响,等等,但我认为,如果我们不能认真地解决普遍存在的不良学风,不能有效地遏制包括“”泛滥在内的学界腐败问题,一切都将是空话。 

要解决业已存在并盛行的“”问题,一是严格教育。首先是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充分认识“教育腐败”对社会的影响最坏、危害最大,不可小视。少办或不办名目繁多的“创收班”、不发或少发“掺水文凭”(此类事对学生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对学生的教育,学校责无旁贷。“为人师表”者要做好样子,至少不懒惰、不抄袭、不剽窃。家庭与社会也有责任,都要积极地配合,使在全社会形成勤奋治学、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和学术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