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科技指标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技指标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科技指标论文

篇1

“基金论文比”是指某学术期刊所发表的文献中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目前,我国一些关于期刊的大型评价系统已将“基金论文比”作为期刊评价的一项指标。例如,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分别在2001年和2004年即开始统计“基金论文比”。《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也新增了这一指标

将“基金论文比”作为学术期刊质量的评价指标,是中国期刊评价领域的独创。其源头可追溯到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于1994年颁发的《科技期刊学术类质量要求及其评估标准》。该文件规定:学术类科技期刊刊出论文属国家和省、部级基金资助的比例,超过40%的,期刊可以评为“优”;在5%-40%的,期刊可以评为“良”;小于5%的,期刊评为“差”。而在推动“基金论文比”产生广泛影响的还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制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对“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的选取。该所每年推出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均认为:“基金论文比是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这根强力指挥棒的指挥、导向下,“基金论文比”这一期刊评价指标越来越受到重视和追捧:首先,我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期刊评价体系,已有不少仿此模式将“基金论文比”作为一个评价指标;其次,一些研究者受其影响,也不断人为地拔高“基金论文比”的评价作用,甚至认为“基金论文往往代表了某研究领域的新趋势、‘制高点’,在各项评价指标中,应该适当增加‘基金论文比’这个指标的权重,因为‘基金论文比’比‘影响因子’更能代表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增设“基金论文比”评价指标后,将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也全部纳入“基金论文比”的无形制约之中。

由于该评价指标在期刊评价中占有一定权重,因此,各期刊对此都予以高度重视,对基金论文趋附倾向明显。例如,不少期刊以优先录用、不收版费、高额稿酬、快速发表等措施来吸引基金论文;一些期刊在其《征稿启事》中就注明“优先录用国家基金项目和省部级基金项目的科研论文”;有些期刊甚至明确表示非基金论文一律不予刊发。

“基金论文比”评价指标设计者的初衷和思路大概是:基金课题是经过研究者申报和专家评审以及基金主管部门批准而最终确定的,从外在程序和过程看,是比较规范、严格、认真的,而且基金课题的确定是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而产生的。因此,作为基金课题成果表现形式的“基金论文”必然也是高质量的;也因此,刊载“基金论文”的数量越多,其刊物的质量应该越高。“一般来说,各类国家级科学基金或资助项目均是通过严格的评审,并且定位于重大的基础研究或科学前沿研究的项目,因而各类重要的科学基金或资助产生的论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这一思路看上去颇为科学合理,但却是一种想当然的推论,并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近年来,也有一些研究者对“基金论文比”提出一些疑问;但总体而言,仍是充分肯定这一评价指标,而只是在“人为影响因素”等操作性、技术性层面提出一些修正的意见。笔者认为,尽管前两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已在综合评价体系中降低了“基金论文比”的权重,《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给予“基金论文比”指标的权重还不太大,但将“基金论文比”作为学术期刊的评价指标,不仅在操作性方面会产生一些弊端,而且其整体思路是欠科学、欠合理的,故其不宜作为期刊评价的指标。其理由如下:

(一)“基金论文比”指标使评价主体与评价客置倒错,评价逻辑关系混乱

目前,我国对基金课题项目的评审和确定,主要只是评审课题项目的价值、课题研究团队的研究水平和能力、研究的进程计划、研究成果的预期目标、研究经费的数目等,而不是对最终研究成果内容的评定。而课题项目最终能否通过鉴定、予以结题结项,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和依据,是看成果论文能否发表和在何种档次期刊发表。论文不仅是基金项目或课题研究进展的“计程器”,是基金项目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基金项目结题结项的重要理论性依据。而学术期刊审选稿件时,面对的是有着实实在在内容的论文,且一般都要经过几轮审选;同时,期刊的档次越高,对所发论文的要求越高,把关越严,所以自然将论文的发表情况,作为课题鉴定结题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依据。这在很大程度上实际是将课题成果质量的评审和鉴定交给了期刊。

可以说,在科技类和社科类期刊评价系统未将“基金论文比”列为评价指标前,大多学术期刊的编辑在审选稿件时,并不注重文章“贴着”哪一级基金课题的“标签”,而只注重眼前的论文,一切都按眼前论文的实际质量决定取舍。如果我们将“基金论文比”作为评价期刊或核心期刊的一个指标的话(无论其权重高低),则实际上是将评审与被评审的关系颠倒过来了。因为如上所述,原先课题能否通过鉴定予以结题,主要是审核课题论文能否发表以及发表在何种档次期刊之上,亦即由期刊来评价和鉴定课题成果的质量,现在却叉反过来由发表“基金论文”的多少来评价期刊的质量。这就将评价的逻辑关系和评价主体与客体的位置完全颠倒了。

(二)“基金论文质量高”之说,实际是将课题产生优质成果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划上等号

为什么会出现将基金论文刊载的数量与期刊质量划等号的情况呢?在基本思路上,这主要是将基金课题的申报、评审中所提供的可能产出优质成果的外在条件与成果产出的必然性划上了等号。

对通过评审并获得基金资助的课题,只能说由于该课题的选题具有一定价值、有一支达到相应水平的研究团队,或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还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因此有可能(但绝不是必然、必定地)获得较好的预期研究成果。这里必须着重指出,决不能将可能性与必然性划等号,将预期的成果与必定的结果划等号;决不能认为具有可能的条件因素,就必然产出预期的优质的成果。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

道理。而且必须指出,这个非常简单的道理还建立在这样的假设性基础上,即假设课题项目的评审确实都是客观、科学、公平、公正的(在当前社会大环境中,尤其是在对基金课题评审本身缺乏评审和监控的情况下,这只能是一种假设)。

而即使认可这一假设是成立的,但在具体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由于可能出现的种种不确定的变数,也都可能使成果达不到预期的质量结果:一是课题价值的变化。即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已有他人的同类型、同性质、同内容课题(包括非基金课题)的高水平成果问世,从而使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大大降低、研究难度大大提高,其成果甚至成为价值很小或毫无价值的无效劳动。二是课题研究团队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主客观因素的变化。就其主观因素而言,课题负责人对课题的重视程度、愿意投人精力的程度等对课题成果质量具有很大影响。常有一些课题主要负责人对本课题并不重视,仅是挂名而已,自身投人精力很少,具体研究完全交与普通研究人员甚至研究生完成。就其客观因素而言,研究过程中主要负责人的身体素质下降、其他工作压力增大、各种原因(如出国、出差、会议)挤占时间过多,等等,也都可能使之力不从心难以认真对待本课题,从而使成果质量无法达到预期结果。三是课题执笔者的变数。执笔者本身的专业水平、研究能力、研究态度等因素的不同,也都可能使课题各部分的论文水平迥异。

(三)有关数据和研究表明,基金论文刊载的数量与期刊质量不存在正相关关系

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者指出,科技期刊基金论文刊载的多少,与国际公认的代表期刊质量的“影响因子”没有内在的关联。例如,《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显示:2001年和2002年影响因子位列前20名的期刊中,其“基金论文比”超过50%的仅有9种,有的期刊“基金论文比”还不足10%。有研究者对影响因子灰色关联分析的讨论结果认为:“基金论文比’对影响因子的关联度比较小,也就是说,基金论文数的多少并没能对影响因子起决定作用。”“据报道,中国学者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的论文中一半以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这表明,获得国家大量资助的基金论文在Science和Nature上与自力完成的非基金论文仅平分秋色而已。而且,如果以中国产的“基金论文比”指标来评价Science和Nature的话,那么其评价结果必然是:这两份期刊不如中国某些“基金论文比”为100%的期刊“质量高”。此外,还有不少的统计研究表明科技期刊基金论文刊载的多少,与“影响因子”没有内在的关联。而且,退一步说,即使“基金论文比”与“影响因子”正相关,则既然有了“影响因子”这项指标,就不必重复叠加“基金论文比”了。

那么,社会科学基金论文质量是否高于非基金论文,基金论文的刊载数量能否代表期刊质量呢?有研究者通过大量数据表明“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质量并不一定比非基金资助论文质量高”。但其引证的基金论文与非基金论文的统计数据均出自《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出版以前,而彼时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因无“基金论文比”的导向制约,在基金论文的选用和基金项目的标注上都不太重视其完整性,故其数据还欠准确、完整,其分析的信度与效度还显不足。为了进一步了解社会科学基金论文与非基金论文的质量情况,以及基金论文的刊载数量与期刊质量的内在关系,笔者选取《新华文摘》2010年全年24期中“经济”栏目和“教育”栏目所转载的全部文章进行了统计分析。之所以选取《新华文摘》的这些文章为样本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受《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基金论文比”评价指标的导向影响,自2009年以来至少重视了对基金项目的标注,从而使数据的采集统计更加准确、全面;二是作为二次文献的《新华文摘》本身不受“基金论文比”的无形制约,在转载文章时不会考虑其是否基金论文;三是《新华文摘》所转载文章大多反映了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一般说,代表着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最高水平;四是在社会科学领域,“经济”与“教育”这两大学科的应用性强,其基金课题数量较多,因而对基金论文与非基金论文进行分析比较,其结果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笔者查阅了每篇文章的原载出处,统计出24期两大栏目的总篇数、基金论文数、非基金论文数及其各占总篇数的百分比(见表1)。

由表1可见,《新华文摘》经济、教育两大栏目转载的基金论文篇数占总篇数的比例还不到1/3。数据表明:社科类基金论文并不比非基金论文的质量高;基金论文刊载的数量与期刊质量之间并没有正相关关系(否则,刊载基金论文不足1/3的《新华文摘》无疑将被贴上“二流期刊”的“标签”)。

(四)“基金论文比”指标对办刊产生负面影响,引发编、作双方“共犯”学术不端行为

如前所述,当今期刊评价系统特别是影响很大的核心期刊评价系统的评价指标已成为学术期刊办刊的强力指挥棒。从期刊方面来说,让办刊工作者担忧的是,将“基金论文比”作为期刊的一个评价指标,将对学术期刊的办刊造成不良影响乃至误导,期刊审选稿件必然会趋附“基金论文”--只要是“基金论文”,即使质量差一些也会优先选用。实际上,不少科技期刊的前述做法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担忧[6-9]。因为其结果将可能导致期刊实际质量的降低。从作者方面来说,“基金论文比”指标间接引发作者学术不端行为,异化学术研究风气。由于期刊在“基金论文比”的指挥下存在趋附基金论文甚至唯基金论文的情况,作者为了迎合期刊要求、提高录用率,在文中标注基金资助情况时出现诸多不端行为,例如,标注的基金项目中有不少是过期基金、搭车基金、无关基金、虚假基金,等等。总之,不少作者想方设法为论文穿上一件真的或假的、合身的或不合身的漂亮“基金”外衣。而期刊对这些基金标注方面的不端行为,也抱着认假、容假、纵假的态度,昕之任之甚至通同作弊,这就更加滋长了一些作者搭车、冒充、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可以说,“基金论文比”客观上造成了一个利益关系链:“基金论文比”一指挥期刊迎合(优先录用基金论文)一指挥作者迎合(产生搭车、冒充、造假等不端行为)。所以,“基金论文比”不仅使期刊实际质量受到影响,而且助长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形成。而这里的学术不端行为并非作者单方面所为,而是有期刊的导向、纵容甚至参与,成为编、作双方“共犯”的不端行为。

(五)“基金论文比”指标对非基金论文作者存在不公平因素,抑制和浪费了宝贵的人才资源与研究资源

篇2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的要求,企业应采用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同时运用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采用直接法编制的先进流量表便于分析企业现金流量的来源和用途;采用间接法编制的补充资料便于了解净利润与企业现金流量差异产生的原因,从现金流量的角度分析企业的收入质量。

简介法是指以净利润为起算点,调整不涉及现金的收入、费用、营业外收支等有关项目,据此计算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间接法计算的起点是利润表的净利润,在以调整计算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目的时,首先,必须将属于投资和筹资活动所产生的损益从净利润中剔除,不论其是否收付现金,均需调整,以得到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经营活动而产生的净利润。其次,将权责发生制意义上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净利润,调整加计减少利润的非付现费用,减计增加利润的非收现收益,得到了收付实现制下的经营活动产生的净利润。再次,调整不影响经营净收益但产生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的业务,最终得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深入把握补充资料的调整思路,是准确填列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项目的基础。

二、间接法下补充资料部分项目的填列内容

《企业会计制度》关于会计报表编制的说明中对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各项内容的填列方法都作了具体规定,对编制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实际工作很有指导性,但是起重由部分项目的规定不尽合理,把企业的实际业务简单化处理,与实际操作有些脱节。笔者根据上述调整思路,,充分考虑补充资料各项目间的联系以及企业的一些特殊业务,提出补充资料部分项目具体的填列方法,现介绍如下:

(一)“预提费用增加(减:减少)”项目

《企业会计制度》中会计报表编制说明(以下简称编制说明)对该项目的填列规定为“本项目可根据资产负债表‘预提费用’项目的期初、期末余额的差额填列”。

如果企业有筹资活动产生的预提利息,同时记入“财务费用”和“预提费用”账户,而该项预提的利息在期末尚有余额留在“预提费用”账户中,则情况就复杂一些。这时不能简单地用期初、期末余额的差额来调整净利润。否则,就会造成这部分金额在该项目和“财务费用”项目内的重复填列。所以,“预提费用增加(减:减少)”项目只能反映企业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预提费用的增加,而不能包括筹资活动产生的预提费用在内。

因此,该项目可根据资产负债表“预提费用”项目中所属经营性预提费用部分之期初、期末余额的差额填列。

(二)“财务费用”项目

编制说明对该项目的填列规定为“本项目可以根据‘财务费用’科目的本期借方发生额分析填列”。

为了准确计算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应对财务费用的构成进行具体的分析。只将那些属于投资、筹资活动中发生的财务费用加回到净利润中去,而对于应收票据贴现利息,购销业务结算过程中发生的结算手续费,购买原材料所产生的汇兑损益等这些属于在经营活动中发生的财务费用,应从财务费用中剔除,不得计入调整项目。

因此,该项目根据“财务费用”科目的本期借方发生额分析填列时,仅仅包括财务费用中属于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部分,不包括属于经营活动的部分。

(三)“投资损失(减:收益)”项目

编制说明对该项目的填列规定为“本项目可根据利润表‘投资收益’项目的数字填列”。

为准确计算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对于投资活动中发生的投资净收益或净损失应调节净利润。但是,企业在计提和转回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时,都已涉及“投资收益”账户,同时已计入补充资料中“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项目,并与“净利润”相抵销。因此,在根据利润表“投资收益”项目的数字填列补充资料的“投资损失(减:收益)”项目时,则应扣除其所包含的投资性资产减值准备数,以避免重复填报。

四)“递延税款贷项(减:借项)”项目

编制说明对该项目的填列规定为“本项目可根据资产负债表‘递延税款借项’、‘递延税款贷项’项目的期初、期末余额的差额填列”。

但是,企业所发生的递延税款,与其相对应的不一定都是所得税。企业在发生受赠非现金资产、以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等事项时,如果企业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也可能造成企业递延税款的变动。

因此,该项目在根据资产负债表“递延税款借项”、“递延税款贷项”项目的期初、期末余额的差额填列时,必须剔除上述情况下产生的递延税款。

(五)“存货的减少(减:增加)”项目

编制说明对该项目的填列规定为“本项目可根据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的期初、期末余额的差额填列”。

但是,由于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存货的减少(减:增加)”项目只包括因经营活动引起的存货增减,不包括因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引起的存货增减,因此该项目不能简单地取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的“年末数”减“年初数”的差额填列。

实践中,存货增加有例外情况,就是既不涉及现金减少,又不形成流动负债或者折旧费用的存货增加,如接受捐赠、投资者投入、非货币易、债务重组取得的等非经营活动增加的存货,应从存货增加数中扣除。存货的减少也有例外情况,就是这种减少既未收到现金,也未形成应收账款或未付现费用的存货减少。如企业将原材料用于工程项目、对外投资、非货币易、债务重组减少的等非经营活动减少的存货,应从存货减少中剔除,以准确计算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因此,本项目在根据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的期初、期末余额的差额填列时,必须剔除本期上述非经营活动导致存货的增加额及本期上述非经营活动导致存货的减少额。

(六)“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项目

编制说明规定本项目“反映企业本期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

但是,在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减中,有一特殊情况,就是有些应收项目的减少并未收到现金,如由于发生坏账损失而冲销的应收账款,或者债务人以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抵偿货款等,这时应将因这部分原因变动的应收款项数额从经营性应收项目中扣除,以准确反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经营性应收项目增减额的计算填列,可根据比较资产负债表上的该类项目期末余额合计数减去期初余额合计数计算填列,相减后正数为增加额,负数为减少额,同时剔除非经营性因素的影响额。

(七)“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项目

编制说明规定本项目“反映企业本期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

但是,企业的经营性应收项目的收回不一定全部是现金,也可能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同样,企业的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偿付也不一定全部是现金,也有可能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例如,以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抵偿的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应付工资及应付福利费中应计入工程成本的部分,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的应交耕地占用税等,这时应将因这部分原因变动的数额从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或减少中扣除,以准确反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减额的计算填列,可根据比较资产负债表中的该类项目期末余额合计数减期初余额合计数计算填列,正数为增加额,负数为减少额,但计算时应注意扣除上述影响因素。

三、填列补充资料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篇3

在小学英语的课堂中,我们面对的是会随时随地给你“surprise”的儿童。他们生性活泼好动,稍不留神就会给你制造各种各样的麻烦。因为:他们对课堂上的游戏津津乐道,他们对老师设计的各项任务乐此不疲,他们对同学间的对话操练回味无穷……面对一个闹哄哄的教室,我们该如何做呢?采取“武力镇压”,或许是个所谓立竿见影、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造成的后果——怎一个“怕”字了得!

这时候就要求我们如何用一两句话,一两个动作或活动排解开,变不利为有利,取得更为理想的教育效果。正是这种在普通事件当中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和将看似不重要的事情转换成有教育意义的事情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才能使教育机智得以实现。

二、教育机智的涵义

乌申斯基指出:“所谓教育机智,缺乏它,教师无论怎么研究教育理论,永远也不会成为实际工作上的好教师。”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关于敏锐地察觉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快速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果断决策,采取灵活而有效措施以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它要求教师能以“变”应“万变”。因为我们身处于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学生在变,教师在变,气氛在变,时间在变。而我们面临的挑战,有可能是好奇却远离目的的提问,也可能是非善意的挑剔,或是中断教育活动的纪律事件等。它们所造成的干扰绝对有可能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形成尴尬局面。尤其在信息化程度高、学生思想日益活跃的今天,课堂教学往往波诡云谲、险象环生,需要教师从容应对、巧妙调度、化险为夷。

三、教育机智在小学英语课堂上的表现

真实的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充满生机的。对那些意想不到的“高见”和“”,教师应发挥教学机智,捕捉稍纵即失的信息,把各种生成和变动着的信息,化作为活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并能够有效地利用它们弹奏出美妙的乐曲。

(一)、捕捉瞬间

案例1:学生上课开小差.

前不久的一节二年级英语课中,教学内容是灵通英语三年级第八单元的一个句型:Whatisshe/hedoing?。当课堂进行到一半时,气氛紧张而活跃,学生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发言,要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好好地表现一番,老师看到举得高高的小手,心里甚是高兴,可没看到角落里那个像被霜打过的茄子样的小男孩。这节课,他始终没能打起精神,即使是这么热闹的课堂。突然有一位学生报告:“老师,XXX在画画!”话音一落,便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我当时我一看是他,心里就特别的生气。而这时他却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还在继续画画。我知道当时如果一把拿过他的画纸撕了,或是大声责骂他几句,或是轻声讽刺他几句,都能让自己很解气。但转念一想,我又强压心中的怒火,走到他身边,语气平和的问:“Whatareyoudoingnow?”(你在做什么呢?)他没想到我会这样问他,或许是他没能听懂我的问话,还是不知道怎样回答“画画”,他没有回答。我转向其他同学问到:“Whocanhelphim?”(谁能帮助他回答?)马上有学生举手说:“Heisdrawing.”(他在画画。)我请他跟我说:“I`mdrawing.”(我在画画。)他轻声地跟我说了一遍,我对他点点头。

然后我又拿起他的画,看看还真画得不错,于是我将他的画给大家展示了一下。正在他和大家一样不知我要做什么而迷惑时,我说:“Hedrawsverywell,Great!Howbeautifulthepictureis!”(他画得很好,真棒!这幅画多漂亮啊!)这位同学显然没想到我会这样表扬他的画,只见他的脸红了起来,并不安的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我接着又问学生:Whatishedoingnow?学生回答:Heisstanding.我接着又问该学生:Whatareyoudoingnow?该学生回答:Iamstanding.我带头为XX同学鼓掌,并说:“Hedrawsveryhard.I`msurehisdreamwillcometrue.Wemustlearnfromhim.”(他画画很努力,我相信他的梦想会变成现实,我们必须向他学习。)

我无意中发觉,刚才我和学生的对话中,实际上已经让学生学习着本课时的句型。在接下来的小组活动中我看到这位同学也加入了对话表演比赛,大家的兴致都很高,热情高涨,真是大大出乎我的课前预想,我都一一的进行了表扬。一节原本枯燥的语法复习课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结束,学生们也都掌握了复习的内容,并且有了成功的情绪体验。

因此,怎样面对课堂上学生的突发事件,怎样使结果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不仅需要教师一贯的素养,还需要一点“教学灵感”。具有机智的教学,可以把偶发事件、失误等弥合在如同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活动中,并达到天衣无缝的妙境。甚至面临“山穷水尽”的关头,也只需急中生智地顺水推舟就能化险为夷,出现“柳暗花名又一村”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灵活机敏地处理一些事件,幽默含蓄地扭转尴尬局面,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案例2:三次意外的发言!

意外一:记得今天上午在双语学校听课.内容为《牛津小学英语》3AUnitIamgoingto...by...的第一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运用了自身的“临场智慧”,化解了课堂中发生的“意外”,并收获了精彩。

这位教师在传授本课新授内容后,设计了一个拓展环节,让学生说说五一去哪里乘什么交通工具,由此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操练机会和充分展示的空间,将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加大了语言的输出量。问题一提出,同学们便积极讨论,并且各抒己见:

StudentA:IamgoingtoHangzhoubyairplan.

StudentB:IamgoingtoShanghaibybus.

StudentC:IamgoingtoIndiabytra

in.

StudentD:……

此时课堂井然有序,气氛活跃。这时一男孩E突然举手,教师示意她回答:IamgoingtoWCbyrocket.

学生E话音刚一落,教室里顿时一片哗然,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课堂秩序一时间也失去了控制。显然,对于这个“意外发言”,授课教师并没在课前预设到,但她接下来的临场智慧很快恢复了课堂秩序,缓和了气氛,也保护了学生E的自尊心。她微笑着和学生E说:‘Oh!youarefun!I’dliketogowithyou!而这时这位老师却控制住了自己的脾气.如此不仅使课堂化险为夷,教师巧妙地进行了过渡,而且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更体现了“临场智慧”的精彩。

意外二:在听伊老师的课时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在课前的热身运动中唱歌曲:Wearesohappy!唱完之后,老师问学生:Soareyouhappy?许多学生回答:Yes!但其中一学生却回答:No,Iamnotsohappy!教室里顿时一片哗然.然而,该老师在这时机智的运用教学机智,她说:Oh,Iamsosorryyouarenotsohappytoday.ButIbeliveyouwillbehappyinmyclass!通过本案例,我们不难看出这位教师的临场智慧:“意外”发生时,教师如果摆出威严,纪律可以得到控制,但课堂气氛必然遭到破坏;如果不加理睬或有意回避,强行将课堂拉回“主题”,这节课不仅大打折扣,而且会对心理比较脆弱的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

意外三:我在一次上兴趣小组教学生“animals”,由于一二年级的孩子刚接触英语,而且学的内容又是他们特别感兴趣的小动物,当我要求他们进行Let''''sdo环节时,即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时,原本就极度兴奋的他们一下子炸开了锅,根本听不进我的指令,只顾着自己扮小狗小猫.整个教室就像个马戏团,被这些孩子折腾地翻天覆地。

如果这时候我火冒三丈,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遭殃的就是这些天真的孩子们,他们很有可能在今后的英语课堂上不敢再“放肆”,但同时也就不敢配合老师进行活动。怎么办?

我向他们大声招呼:“Hello,boysandgirls!”当孩子都被我的声音所吸引时,我突然做了个拔枪的动作,同时说:“One,two,freeze!”并做不许动状。看着同伴之间停留下来夸张的动作,大家都忍俊不禁笑起来,随后都跟着我的指令扮起了小动物。在活动进行中,还freeze好几次,一旦有学生思想未集中,还再动个不停,其他人就会一起跟着我一起向他“one,two,three,bomb!”开上一枪。就这样,整个班级的纪律一下子就被控制住了。

马克思•范梅南(MaxvanManen)教授在他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中写到:“何时克制自己,何时忽略什么事,何时该等待,何时‘不去注意’某件事,何时后退几步,而不去干预,干扰,打断别人的工作,大人对于这些机智的领会对孩子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十分珍贵的礼物.”

(二)、随机应变

通常,这种表现是伴随着前一种表现。因为事件总是在出人意料的、无法预见的情况下发生,教师往往没有预先的准备,这就需要我们临时做出决断;而且由于事件发生时往往伴随着激烈的矛盾冲突,并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所以我们应该当机立断、随机应变,迅速化解矛盾冲突,制止不良影响的进一步扩展。

案例3:课堂活动

英语课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师会想尽办法设计很多游戏和活动。但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特别是一些男孩子,往往会在大家一起做游戏时趁机玩耍,并会带给你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

有一次在学习身体部位的课堂中,就在大家跟着我的指令“Touchyoureyes,touchyourmouth”巩固这些单词时,我发现有几个调皮的男生动作迅速地在身上其他部位乱点乱指,还伴有舞蹈动作,一副兴奋的神情。更有甚者,由于过度激动,跑到座位外面来,或是凳子翻在了地上,人也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全班同学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在这个同学身上,随即就是一阵哄堂大笑。

面对这个局面,我知道必须立刻做出决定,不然这混乱的局面将很难控制,更别提上课了。于是我当机立断,用手指着自己的眼睛,并故作神秘地对学生说:Hi,mychildren.Lookatmyeyes!

Thereisasmallsmallyou!(我的眼睛里有个小小的你哦。)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了,纷纷静了下来,睁大了眼睛,找我眼里的smallme。摔倒在地上的学生也立刻站起来,跟上了大部队的节奏。我随即继续让学生touch,接下去进行的教学步骤都顺利完成了。对于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来说,只有设计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才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获得积极主动参与的机会。例如:我在教完“hand、nose、foot、ear、eye、mouth…”人体各部位名词后设计了三种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游戏来巩固单词:A.“找一找”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个玩具小动物,根据老师所给的单词找对部位就行。B.“猜部位”教师出示图片(不让学生看到)让学生说单词来猜图片的内容。C.“我说,你做”教师说句子,学生听句子做动作“Touchyourhand.”“Touchyourfoot”“Touchyourmouth.”“Touchyoureyes.”…。示范之后再让学生小组练习。就这样,在出人意料的情况下,学生和我一起轻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

当然了,当机立断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立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尽可能地先平息事端,为下一步解决问题作铺垫。

(三)、变中生美

案例4:不妨空手进课堂

一堂成功的课,应该让学生自始至终掌握主动权,教师只是充当“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参与者、”“引导者、”“顾问”等多种角色,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就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也就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

上课铃响了,我匆匆忙忙地赶往教室,猛然发现自己只带了刚批好的作业本,而忘带了教课书、备课笔记,心里不由一阵慌乱。回办公室去拿,岂不是要耽误时间?

师生问候完毕,学生在静静地等候我的下文,面对三十多双期待的眼睛,我一边暗暗庆幸备课时认真地钻研了教材,心中有一些底,一边脑子急速转动,想着对策。英语新课程标准不是强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吗?我何不“偷”一回“懒”,让学生给我上一堂课。于是,我向学生坦白了我的尴尬处境,并与学生商量:“老师什么也没带,这节课你们来教我吧。”学生一阵惊愕,一片哗然,继而跃跃欲试。一堂师生角色互换、别具一格的英语课拉开了帷幕:

Teacher(故作疑惑):Whatwewilllearntoday?

Thestudentsansweredtogetherandloudly,Unit7<AtSchool>PartALet’slearn的数字.

Teacher:WhocanhelpmereviewthewordsinUnit6?

学生们跃跃欲试,脸上抑制不住兴奋,他们也许为能帮助老师而自豪,也许为自己学有用武之地而快乐。我请了一位平时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只见他迅速地拿着自己的学生卡片来到讲台前,模仿着我平时的样子。先让同学们齐读一遍,然后将卡片的顺序打乱让其他同学猜下一张是什么?台下的同学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师(迫不及待):Doyouhaveabook?

Ss:Yes,Ido.(异口同声)

Teacher:Howmanybooksdoyouhave?

学生积极举手,接下来的汇报让我一阵阵惊喜,也让我一次次震惊,我发现了许多原本该发现而没有发现的东西……

在接下来的20分钟里,学生自己组织着玩掉死鬼的有些猜数字,读单词.又在短短的几分钟内编好了对话,我不得不佩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演天赋,他们把课文中地数字1--20熟练的加上对话,将新知和旧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演得惟妙惟肖,他们不仅依托课本运用了课本中的语言结构,还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语言。学生在轻轻松松的表演中,不知不觉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四、结束语:

生活中有许多意外,教学中也有许多"意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迅速判断,妥善处理;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不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搪塞过关,而应通过机智的处理,积极鼓励学生发言,及时激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并能根据学生的发言,灵活机智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因势利导,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使我们的英语课堂充满活力,充满动力,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赵智超《教学效果较好的外语教师所应具备的主要条件》《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年5月版

篇4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在整个本科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是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了高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因此,为实现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为教育活动“价值增值”,必须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监控和管理,而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关键,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更是如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可行性

可行性是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是否有效合理的基础。一是时间上可行,能够协调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在时间上的冲突;二是教学资源上可行,通过有力的组织、管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三是操作上可行,监控标准明确、便于操作。

(二)教育理念先进性

先进教育理念是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是否有效合理的前提。一是可持续的人才发展观。强调学生的主体价值和主体意识,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等智力因素和情感、意识等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协调发展,加强学生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需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既满足当时社会的需要,又保证其身心与社会、自然和谐、均衡、持久的发展;二是注重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如何,不仅受教学主体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包括选题的独立性要求――实践教学环节对选题内容的影响――实习阶段企业评价因素的影响――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导向的影响。因此,在新的市场营销环境背景下,必须树立多元化的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思想;三是以市场为导向。将毕业设计与就业市场密切结合,从而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缩短学生与市场的适应期,有效解决学生就业供求脱节的局面。

(三)全员性

全员性是实现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提高对各职能部门、指导教师以及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识,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质量的关键。毕业设计(论文)不仅是学生与指导教师的任务与责任,而且要求各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及有效的组织管理,指导教师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学生具有参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人人参与,人人有责。

(四)监控管理全程性

全过程监控管理是实现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的保证。有效的监控既能指导毕业设计工作,又为评价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保证毕业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五)全面性

管理内容的全面性是实现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在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对于整个毕业设计(论文)进程中各项内容进行全面管理,主要包括:前期准备、选题、开题、论文的撰写和指导、检查、答辩、推优、总结、毕业设计(论文)材料的整理归档。

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新建本科院校普遍的做法是,分别从指导老师、评阅老师和答辩三方面构建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从指导老师角度构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需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评价指标的选择;二是评价指标的分值。由于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撰写过程比较清楚,所以,指导老师的初评应是对论文内容和写作过程的全面评价。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笔者参考了当前部分高校正在使用的毕业论文评分标准和细则,同时结合以往学者所作的研究,构建了6个一级评价指标及相应的二级评价指标。其中一级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业务能力与水平、质量、规范化、创新;二级评价指标是一级评价指标的细化,把概括、抽象的一级评价指标细化成详细、具体的评价内容,便于实际操作。在确定指标分值时,其中一级评价指标“业务能力与水平”和“质量”分值最大,占30分,其他指标的分值均为10分。具体而言,从指导老师角度构建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教师评分占总评成绩的30%。

(二)从评阅老师角度构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评阅老师对写作过程并不清楚,只能从最终的论文稿来评价,即重点是对论文的学术规范和写作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因此,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上,与从指导老师角度构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相比,删除了“工作态度”这个一级指标,将“工作能力”提升至“方案的设计能力”,分值增加5分;将“业务能力与水平”具体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值减少5分。从评阅老师角度构建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阅教师评分占总评成绩的20%。

(三)从答辩角度构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毕业论文答辩能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论述到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因此在答辩这个环节,构建了4个一级指标及相应的二级评价指标。其中一级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报告内容、报告过程、创新、答辩;二级评价指标是一级评价指标的细化,把概括、抽象的一级评价指标细化成详细、具体的评价内容,便于实际操作。在确定指标分值时,其中一级评价指标“报告内容”和“答辩”分值最大,分别占40分、30分,“创新”和“报告过程”各占20分、10分。具体而言,从答辩角度构建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答辩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

三、结语

本文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保障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机制,是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由于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复杂性和可变性,因此,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各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加强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参考文献:

[1]翟岜,王存鹏.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

[2]陈玉现.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利,1999.

[3]楼盛华.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8,(5):309―312.

篇5

1 科技文献产出评价体系的作用

科技文献是基础性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表征一个国家、地区基础性研究实力的主要指标[3]。近二十年,一直被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政府部门作为评价科研能力水平和科研成果的重要指标。科技文献产出评价体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宏观上评价国家的科研创新水平,反映一个国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水平;中观上评价科研机构的科研业绩,反映了科研机构的学术、科研水平及科研机构间的竞争力;微观上评价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反映某个机构的团队或个人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2 科技文献产出的要素

本文通过对科技文献的特点进行分析,找到各种要素以及要素间的语义关系。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统计分析,可以展开计量分析、主题揭示、关联挖掘和综合评价,从而获取对科技文献产出相关要素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2.1 科技论文产出的相关要素

从科技文献中可以获得题名、摘要、作者、作者机构(单位)、关键词、参考文献、分类号以及基金项目等相关要素。科技论文的相关要素如下:

(1)科技论文是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科学研究成果。科技论文(题名、作者、机构(单位)、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发表期刊或会议)。

(2)作者,科技文献的主要创作者,是科技文献产出的源头。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单位、邮箱、研究兴趣)。

(3)期刊,科技文献产出的媒介和主要载体。期刊(名称、ISSN、主办单位、地址、邮箱、出版周期、是否核心、影响因子)。

(4)机构(单位),是科研人员联系形成科研团体的主要方式。机构(名称、地址、邮编)。

(5)基金,是资助基础科研工作的主要方式。基金(名称、编号、类别、起止时间、额度、主持人、依托单位)。

(6)关键词,作为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内容提纲挈领的体现,是科技文献产出的主要内容特征。

2.2 科技文献产出要素间的语义关系

要素与要素之间关系有三种:父子关系(等级)、相等关系(等同)和相关关系。相关关系根据紧密程度,又分为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直接相关是指直接定义了概念间的关系,没有经过任何其他的概念;间接相关是指某两个概念虽然没有直接定义关系,却通过其他概念产生了关联。

科技文献产出要素的间关系如下图1,其中的父子关系如文献与参考文献;相等关系如作者与项目参与人员;直接相关如作者与文献之间是撰写与被撰写的关系;间接关系如基金项目与文献之间通过作者产生关联。

3 科技文献产出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科技文献产出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围绕科技文献产出分别从科研机构综合科研实力、核心作者学术力、学科发展、最新科研动向(领先研究领域),科研人员需求信息特点等五个方面设计评价体系。

3.1 科研机构综合科研实力评估指标

科研机构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创新能力、科技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基于文献计量的角度,通过文献发表数量、被引篇数及频次、专利数量以及合作论文数量等指标,对科研机构的成果(科技文献)进行分析得出科研机构的综合科研实力总体情况。

科研机构综合实力评估分别从产出力、影响力、创新力和合作力四个方面进行评估,指标包括:

(1)科研机构生产力:反映科研机构科研产出能力。论文产出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数量;(2)科研机构影响力:反映科研机构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引文量(篇/次):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数量(篇/次);篇均引用次数: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篇均被引用次数;SCI/EI收录的论文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被SCI/EI收录的论文数量;核心期刊刊载的论文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被核心期刊刊载的论文数量;(3)科研机构创新力:反映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专利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公开的专利数量;基金立项数: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立项数量;科技成果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科技成果数量;(4)科研机构合作力:反映科研机构与国际、国内交流的活跃程度;会议论文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会议论文数量;合作论文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与其他机构合作的论文数量的比例。C=No/(No+Ns),式中C:合作率;No:合作论文总数;Ns:独立论文数。

3.2 核心作者群学术力评估指标

科技文献的作者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主体,对机构或学科的核心作者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核心作者群是具有较高的学术产出和学术影响力的作者集合,是学科发展和创新的主体。通过对作者的发文量、被引次数等多方面指标,采用文献计量、引文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综合以上指标用定量的方法对核心作者学术力进行综合评估。核心作者群学术力评估指标包括:

(1)发文方面。

作者论文产出数量:作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数量;

作者合作论文数量:作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与他人合作创作的论文数量。

(2)引文方面。

总被引次数:作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数量

自引次数:作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自己引用自己文献的数量

3.3 学科发展评价指标

学科发展评价则在于客观科学地分析被评学科目前的发展基础、发展状况和态势,预测将来发展可能达到的程度,发现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促进学科发展的对策。开展学科发展评价,从而为制定学科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学科建设和管理提供直接、有力的支撑。学科发展评价指标包括:(1)学科文献数量分布: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在各个学科分布数量;(2)学科文献数量增长趋势: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各个学科论文数量的增长趋势;(3)学科关键词及频次:该学科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论文的主要关键词以及关键词的出现次数;(4)学科题名及频次:该学科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论文题名以及题名的出现次数;(5)学科文献引文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该文献被引用的数量。

3.4 最新科研动向(领先研究领域)分析指标

基金论文的生产能力是衡量这个学科科研实力和水平、科研组织能力及学科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而权威期刊刊载基金资助论文往往代表着该研究领域的新动向、新趋势、制高点。研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论文生产能力,对了解科研机构科学学发展动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金论文总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基金论文数量;

基金论文增长趋势: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论文的增长趋势;

基金论文主题分布: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论文的主题分布;

基金论文高频关键词: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论文的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

基金论文被引用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论文被引用次数。

3.5 科研人员需求信息的特点分析指标

分析引文是研究科研人员使用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根据科学文献的引文可以研究人员的信息需求特点。一般来说,附在论文末尾的被引用文献是科研人员所需要和利用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献。因此,引文的特点可基本反映出用户利用正式渠道获得信息的主要特点。通过对科研人员所发表的论文的大量引文统计,可以获得与信息需求有关的许多指标,如引文数量、引文的文献类型、引文的语种分布、引文的时间分布、引文出处等。这样就可以从中挖掘出科研人员需求信息的特点。

引文数量:反应科研人员对已有研究成果和最新信息的利用能力;

引文国别:弄清与国际文献交流的数量和流向;

引文语种:分布反映科研人员对外文文献利用能力;

引文文献类型:有利于确定文献情报搜集的重点;

引文时间分布:吸收新信息和新成果的能力。

4 结语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外在基于科技论文产出评价体系研究已经非常丰富,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也已经比较成熟,研究视角多种多样,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是可以发现,我国对高校科研评价相对较多,对科研机构的评价比较匮乏,在科研评价的建设上还缺乏一个系统全面的指标体系。本课题在理论研究方面进一步完善了科技文献产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从科研机构综合科研实力、核心作者学术力、学科发展、最新科研动向(领先研究领域),需求信息特点等五个方面,对科技文献产出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建立一个相对系统全面的科研机构的科技文献产出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作义,陈晓田.科学研究评价的性质、作用、方法及程序[J].科研管理,2002,23(2):33-40.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辑.美国社会科学现状与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70-393.

篇6

科技评价作为科研管理和绩效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构建科技发展竞争环境的基础,在推动国家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方面作用重大。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承担着国家的重要科研任务,合理有效的科技评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研究所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务,而且能为国家的科学研究、奖励、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使管理决策部门正确地评价科学活动,合理地制定激励系统,以保证科学系统积极有效的运行,对科研事业和学科的长远发展有举足轻重的意义[1]。

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科技评价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评价特点是采用定量方法进行研究所产出评价,评价结果表现为研究所排名,不与资源配置挂钩。第二阶段的评价特点是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关注重大创新成果、目标完成度和政策引导,评价结果表现为研究所分类排名并与研究所资源配置有所挂钩,同时反馈评价信息到研究所并为研究所提供咨询建议。第三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建立以综合质量评估为根本、以政策导向评估为重点、以基础数据测评为基础的综合质量评估体系,把战略规划评估纳入评价,尝试了创新能力指数评价[2]。

以上评价的3个阶段伴随着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第三阶段的评估体系全面总结和评估了科学院各个研究所的知识创新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有科学院特色的评价模式尚待建立,科技评价尚不能有效支撑科学院战略管理和绩效管理的需求,科技评价方法有待完善和进一步创新[2]。目前,中国科学院应总书记“不仅要创造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更要造就一流的人才”的要求,开始实施“创新2020”,着力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为此,研究所的评价导向应有所调整,应建立以重大产出为导向的研究所评价体系,尤其注重对人才的评价。

本文在讨论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研究所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优化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思路。

1 常用指标分析与优化思路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研究所评价体系共包括24个基础指标元素(见表1)[2],其中的很多指标是科研机构常用基础评价指标,也是科技评价必不可少的指标,如论文等出版物以及影响因子、检索系统收录情况和被引频次,获奖成果,专利和软件著作权,项目数和经费,将帅人才等等[3]。下面就在讨论这几项常用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改进思路,使之更适合中国科学院的创新评价需求,达到评价导向和支撑科学院战略管理与绩效管理的需求。

1.1 论文数和影响因子

篇7

为了研究国内骨科类核心期刊的各项计量指标的关联性,利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对骨科类核心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基金论文比、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等利用统计学分析上述7项指标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2002~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1-10]中选取骨科类与以刊登骨科学为主要内容的期刊(共13种)作为研究对象,基本概况见表1。

1.2 方 法

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的期刊引用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及来源期刊计量指标基金论文比、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作为统计指标,对各期刊的2001~2010年的指标,做以下几个方面对研究:1)为了论证影响因子越高的骨科期刊,其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是否也越高,对每一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与其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做相关统计分析。2)为了说明骨科类核心期刊7项研究指标整体间的关系,对于骨科类核心期刊各指标整体间的关系做相关分析。3)骨科类核心期刊7项指标的聚类结果。

表1 13种骨科类核心期刊情况一览表(以创刊年限排序)

1.3统计学处理

文中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处理与分析,对每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和7项研究指标整体间的关系均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非参数方法),P

2 结 果

2.1 各期刊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的相关分析结果

分别对13种骨科类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2)看出,只有《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和《中国骨伤》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有显著相关(P0.05)。在对13种骨科类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与基金论文比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2)看出,只有《中华骨科杂志》的影响因子与基金论文比有显著相关(P=0.014),而其他12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则无显著相关(P>0.05)。

2.2 骨科类核心期刊7项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

通过对7项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表3)看出,7项指标间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基金论文比、地区分布数有显著相关,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基金论文比有显著相关,他引率与学科影响指标、基金论文比有显著相关,学科影响指标与基金论文比有显著相关,地区分布数与机构分布数有显著相关。

2.3 骨科类核心期刊7项指标的聚类结果

通过对7项指标的聚类结果(图1)看出,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和基金论文比聚为一类,地区分布数和机构分布数聚为一类。进一步细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他引率聚为一类,学科影响指标和基金论文比聚为一类。

注:X1:总被引频次,X2:影响因子,X3:他引率,

X4:学科影响指标,X5:基金论文比,

X6:地区分布数,X7:机构分布数

图1 7项指标的聚类结果

3 讨论

3.1 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的相关分析

通过分别对13种骨科类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做相关分析,发现只有《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r=-0.793,P=0.033)、《中国骨伤》(r=0.884,P=0.008)2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有显著相关,而其他11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则无显著相关(P>0.05);《中华骨科杂志》的影响因子与基金论文比有显著相关(r=0.855,P=0.014),而其他12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则无显著相关(P>0.05)。这与于挨福和马虎兆[11]得出的科学研究类期刊的基金论文比是影响因子最重要的影响要素的结论相反。

在做分析时出现了有些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的相关系数是负值,但都无显著相关,说明可能会存在某些期刊的影响因子越高,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越低的情况,或者期刊的影响因子越低,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越高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人为因素在提高影响因子;或者可能是不同学科、不同期刊由于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的不同,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不同,势必导致期刊间不同学科的影响因子及即年指标等期刊被引用计量指标存在差异[12]。我们认为可能是由于不同期刊有其各自的特性和规律,不能完全仅用一个学科期刊的研究结果定论该学科所有期刊的情况。综合以上我们认为对于骨科学期刊来说,不能认为影响因子越高,其基金论文比和他引率也越高,我们要理性的对待影响因子,尽量避免仅用影响因子一个指标去衡量一个期刊的方方面面。

3.2 7项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为了说明骨科类核心期刊的各项指标整体之间的关系,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基金论文比这5项指标间呈显著相关,地区分布数与机构分布数呈显著相关。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所有的这些评价指标均是期刊之间的相互引用才产生的。而一种期刊其影响力最根本的是其总被引频次,所以总被引频次就是这些指标的基础,如果一种期刊的文献没有被其他任何期刊所引用,则其他的影响因子等指标则无从谈起;影响因子是近两年的被引情况的反映,涉及的是引用半衰期的情况,即引用的有效程度;而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基金论文比等同理,反映的是评价更深层次的探讨;地区分布数与机构分布数所反映的是引用被评价期刊的各种期刊的地域分布及作者的机构分布,经过这些统计,使编者更加了解和掌握期刊的优势与不足,从而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推动期刊的不断发展。

通过对7项指标的聚类结果说明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和基金论文比聚为一类,地区分布数和机构分布数聚为一类。这是因为前5项指标属于与期刊质量关系最为密切的客观指标,很多核心数据库在收录期刊时也是将他们权重后对期刊的质量进行评价。而地区分布数和机构分布数则是文章内部特征的一个反映,与其他期刊对其引用没有关系,地区分布数和机构分布数不能客观说明期刊的质量好坏,例如《中华骨科杂志》虽然是骨科界的顶级质量期刊,但它的地区分布数和机构分布数并不是最多的。

进一步细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他引率聚为一类,学科影响指标和基金论文比聚为一类。与上一段论述的关系相似,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他引率纯粹受其他期刊的引用所影响,而学科影响指标和基金论文比除了受被引用情况影响外,还部分受其内在因素的影响,如期刊的办刊宗旨、定位、侧重点等等。例如《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其定位是国内一流的精品期刊,所以其吸收的相关基金资助的论文也较多;其定位是以临床研究为主的期刊,所以对于基金资助的基础研究方面的论文刊登则有所影响。所以内在因素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也是影响期刊质量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5]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6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6]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7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7]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8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8]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9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9]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篇8

科技络发表是网络时代的一个新生事物,是通信网络建设高速发展和科技知识爆炸式涌现的结果。但是,网络服务平台质量优劣是科技络发表发展的一个瓶颈,突破这个瓶颈,建立一套可行的网络服务平台质量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在我国,以用户为中心、基于用户体验的服务平台设计理念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并且研究相对浅显且不成系统,相关主题的专著、学术论文、专题讨论服务平台等在数量上亦不丰富。国内学者对服务平台建设问题的研究多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计算机技术人员对技术解决方案的探讨;二是艺术设计领域倾向于将网页设计视为平面设计的延伸。在所调研的文献中,与服务平台建设相关的用户心理学、用户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稀少。

 

综上所述,从用户体验的角度,运用网络计量学并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制定科学、可行的科技论文服务平台质量评价体系,对科技络发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科技论文服务平台评价体系的构建

 

为了了解用户对科技论文服务平台的使用和反馈情况,我们首先需要对这些平台进行评估调查研究。本次调查所选取的对象是有一定知名度的三个网站平台,分别是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学术批评网、教育技术通讯。调查对象主要是经常浏览这些平台的用户,还有一部分就是网站建设方面的人员,分别选取200名调查对象,并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方法主要利用问卷调查法、SPSS、AHP、统计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访谈法。

 

(一)问卷设计

 

通过文献调研,本研究以 SERVQUAL量表为基础,并参考国内外知名学者所建立的评估体系,经过综合研究之后设计成调查问卷,共包括5个大项,38个小项[1]。问卷调查主要借助于Internet来发放在线调查问卷。受笔者能力、时间以及被调查者喜好、经验和知识结构等的限制,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保证结果的精确。

 

(二)评价体系的构建

 

问卷回收之后,本文对评估体系各项指标的数据采用定量、定性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本研究共回收问卷198份,其中有效数191份,平均有效率为96.5%。本研究将科技论文服务平台这个总体目标称为一级指标,将上面总结的每个大类称为二级评价指标,每个大类下面的子类称为三级指标,这一系列的指标集就构成了评价体系。

 

(三)信度和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2]

 

信度是指根据衡量工具所测出的结果,是否具有一致性或稳定性的程度。常用Cronbach’s alpha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检测,信度系数越大,表明测量的可信程度越大。回收数据后,笔者依次将结果录入SPSS17.0的数据库,然后用Analysis–Scale-Reliability命令进行处理,得出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是0.858、0.813,三级指标分半系数为0.871,说明本研究制定的评估体系具有良好信度。

 

2.效度分析

 

因子分析法是评估建构效度的常用方法,检验方法主要有KMO样本测度和巴特莱球体检验。本研究对评估体系雏形中的26个三级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其KMO统计量和Bartlett’s Test分别为547.97和0.891,因此,通过了Bartlett检验,显著性概率为Sig<0.001,为高度显著。

 

(四)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层次分析法是Saaty教授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其步骤一般分为四步[3]:(1)建立阶梯层次结构模型;(2)计算各级指标的相对权重并做一致性检验,本研究选用方根法,将各个行向量进行几何平均,然后归一化,得到的行向量就是权重向量。(3)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指标记作CI,随机一致性指标CR分别定义为:

 

经过计算,一级指标的CR值为0.0074,二级指标的 CR值分别为0.0197、0.0197、0.0511、0.0207、0.0078,其值均小于0.1,这说明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然后根据组合权重的计算公式求组合权重,最后进行各评估因子的总排序,结果显示CR=0.0534<0.1,说明总排序也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三、应用实例

 

篇9

统计源期刊的选刊标准有17项,它们是:(1)总被引频次;(2)影响因子;(3)年指标;(4)自引率;(5)他引率;(6)普赖斯指数;(7)引用半衰期;(8)被引半衰期;(9)老化系数;(10)来源文献量;(11)参考文献量;(12)平均引用率;(13)平均作者数;(14)地区分布数;(15)机构数;(16)国际论文比;(17)基金论文比.影响因子是指某一刊物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总数的比值.通常,期刊影响因子越大,说明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三、统计源期刊遴选原则

(1)科技“核心期刊”实行三年动态管理:三年评定一次,一次评定三年有效。这对所有科技期刊都是一个动态激励机制。也给科技“核心期刊”管理和评定办法的进一步改进留有一定空间。

(2)严格科技“核心期刊”学科领域总量指标限制:同一学科领域最多一两种“核心期刊”,宁缺勿滥,使评定出来的“核心期刊”真正起到该学科领域的风向标作用。

(3)确保学术专家对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权威性:在期刊管理部门的组织下成立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动态专家委员会,某个学科领域的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如何,一定要是科学学术专家说了算,不能由期刊管理部门独家评定。每次期刊评定,专家委员会人员应该有所调整,不能固定,以免走“后门”,以保证科技“核心期刊”的学术质量。

篇10

SCI收录期刊,主要运用科学的引文数据分析和同行评估相结合方法,综合评估期刊的学术价值,截至目前其收录了 10000余种期刊,覆盖了国际上大多有重要影响的刊物,其收录的80万条论文,集合了各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SCI已逐渐成为国际公认的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准的代表性工具,因此,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学术界将其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的多寡,看作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及其科技实力指标之一。就SCI本身来说,其索引功能帮助了世界各地的科技人员获取最需要的文献信息,这也是创始人加菲尔德创办SCI的目的所在,即通过文献搜索的办法,方便各地的科技工作者掌握本领域或即将探索领域的研究数据,从而减轻了不必要的劳动,更好地结合现存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通过其引文功能,能很快地看到某篇论文是否被他人引用过,引文次数有多少,可以了解某一学科的发展过程。另外,使用SCI还可以了解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如:有没有关于某一课题的评论,某一理论有没有被证实,某方面的工作有没有被扩展,某一方法有没有被改善,某一提法是否成立,某一概念是否具有创新性等等。因此SCI也具有反映科技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功能。

2.国外利用SCI进行科技评估的情况

美国:美国科学情报所除了生产SCI等几个索引数据库外,还于2001年推出了“I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Database),它对基础研究的评估和分析非常有帮助。设有三大栏目,一是引用量排序,可按个人、机构、国家和期刊来排序;二是高被引论文;三是引文分析,其中包括两部分,各学科论文被引量的世界平均水平和引用热点所反映出的研究前沿。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每两年一次发表的《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中,都引用基于SCI的数据,例如世界各国历年在主要科学领域发表的论文数。

英国:英国是开展定量科研绩效评价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苏赛克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的本·马丁等科学计量学家就开展了一系列评价研究。产出指标中的论文被引情况,用的都是SCI数据。由于英国一直在这方面走在世界的前端,美国众议院科技委员会于1985年以“英国的科学评价方法”为主题召开听证会,邀请马丁先生去作证。直到现在,苏赛克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依然是科学计量学研究的另一重镇。近年来,他们以SCI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面向评价的数据库。英国政府出面,为全国的153个大学和研究所购买了ISI的《Web of Science》的使用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英国人对SCI的重视。

荷兰:荷兰莱顿大学的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是科学计量学研究的重镇,其在SCI的基础上,专门建立了为科学计量学分析服务的科技指标数据库,将世界上所有科研单位的名称、地址都规范化了,并将它们分出了,以便于开展世界科研概况的分析比较。

欧洲其他国家:芬兰赫尔辛基大学1999年对其心理学系的评估很倚重SCI和SSCI的数据。评估专家请自瑞典、法国和波兰。比利时一些大学用类似的方法进行科研绩效评估。以林堡大学为例,他们用SCI数据评估自然科学系科,用SSCI评估社会科学系科。所用指标有两大类:一定时期的论文数,每个人当年产出的论文数;被引用次数。有些指标要与世界平均水平进行比较。计量分析的结果交给科研人员进行讨论。他们认为,应将科学计量学的分析结果与科研人员自身对其所在学院和研究组的印象进行相互验证。丹麦技术知识中心还用SCI数据评估各国科技进步情况,对世界各国主要城市的知识创新进行比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在匈牙利召开的世界科学会议期间,中欧国家的一个题为“为发展服务的基础科学”研讨会,作为世界科学会议的一个卫星会。与会代表讨论了基础研究产出的测度,一致认为基础研究产出中目前唯一可量化的就是发表刊物指标。

3.中国利用SCI进行科技评估的情况

近年来,中国科技论文在发表数量和国际影响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步和发展。SCI收录的中国论文中,从1991年的6630篇,到2010年的121530篇,同时中国SCI论文的被引用量也在同步提高。中国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力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SCI标准不能准确反映我国的科研水平。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近几年所使用的SCI数据中采用的中国期刊一直很少,这直接导致了SCI对中国学者的报道偏少。因此,以SCI为参照,鼓励部分科技人员向世界最高水平冲刺和用SCI为标准评价科技工作者的日常科研成果,是两件相互联系又不尽相同的工作。如果混淆二者的区别,就可能导致将SCI的标准滥用,非但不能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反而可能导致群体科研信心的失散。

其次,在用SCI进行科研绩效评估的具体实施中,一些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为了追求SCI收录论文的高数量,不是在培养和引进人才、更新管理机制、创造研究条件方面下工夫,而是急功近利,简单应付,制定一些所谓快出成果的行政措施和硬性条例,造成不好的结果。如果一味地强调在有限的时间内在SCI涵盖的源刊上发表数量可观的论文数,只会鼓励华而不实的短期行为、助长学风上的浮躁和急功近利思想,甚至诱导弄虚作假行为。过分强调SCI标准容易使我们走入科研绩效评价的误区。科学研究是一个充满艰辛的探索过程,创造性成果的取得绝非一朝一日之功,而是需要极大的毅力和耐心。

再次,SCI标准不适合于评价应用技术类研究成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其中只有基础研究成果形成的论文最适于利用SCI进行评价;而应用研究成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应用前景上,开发研究成果的价值则体现在商业价值的实现。虽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工作成果都会以论文形成表现出来,但技术类研究成果的论文,被引用率要比基础研究方面论文的被引用率低得多。

4.中国应当如何正确对待SCI

SCI的评价作用近几年在中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然而在评价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一般来说,我国物理界、化学界、生物界的科学家和材料界部分科学家比较看重SCI,而偏于应用领域的科学家则不太赞成以评价论文论英雄。科技界甚至有少数人对各类评价系统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SCI代表性不够,尤其不能反映中文论文的情况;同行评议不能保护创新思想和不同观点;评审会又常常出现外行评内行、二流评一流等不合理现象。其实SCI作为一种评价标准,只是从论文数量和影响力等方面提供一些相对客观的数字,自身本就存在局限性,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把SCI应用于科学评价的实践中,注意评价对象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做到既不轻视SCI,也不滥用SCI。

SCI正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各项功能,一些国家还利用SCI制定了自己的科技评估体系。我们应该正确对待SCI,肯定它的历史功绩、评价功能及其严谨全面的科学收录体系,克服浮躁心态,认真地参考SCI来提高我国科技论文、科技期刊的水平,最终推动我国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我们也要参照国际标准,尽快发展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评估体系。

在对SCI的争议中,有人认为,由于SCI指标的导向作用,致使中国大多数科研管理者注重论文数量轻视质量,使SCI庸俗化。其实,这些现象是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无法避免的。事实上,我国被SCI收录的论文在以较快速度增长的同时,论文的质量也在逐步地提高。数据显示,我国科技论文的被引频次和被引率都在逐渐增长,表明我国科技论文在国际上形成规模的同时,影响力也在加大。同时还有资料显示,由于受环境的政策的影响,我国科技人员在科研活动中往往重视研究的结果(论文或其他成果)而相对忽视研究过程(主要指对研究过程中辩证的研究方法和认识不太看重)。而研究过程实际上更是对预测结果的检验,涉及到检验所采用的理论依据是否可靠,检验的过程及操作是否规范,要考虑的因素是否齐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是否遗漏和客观,这需要极大的毅力和耐心,因此在论文创作时,重视SCI论文产出的研究过程显得至关重要。

总之,SCI并非尽善尽美,但在现阶段却又是不可替代的科技评估手段和工具。我们应当扬长避短,充分挖掘SCI内在的资源,发挥其在科技评价中应有的作用和功能。随着我国对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以及科研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评价工作一定会开创出更加科学、理性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任胜利.对SCI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1):170-172

[2]红.对SCI在科学评价体系中作用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4):292-294

[3]张九庆.期刊影响因子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和应用原则[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2):189-191

[4]宋伟.如何客观评价SCI[J].科技管理研究,2002(2):46-48

[5]光明日报.一些国家和地区对SCI的态度[N].光明日报,2002,1/18,第B01版

[6]邱均平,嵇丽.美国《科学引文索引》与科学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03,24(4):22-28

[7]王晓莉,叶良均,徐飞等.SCI作为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的局限性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1(2):41-46

[8]武夷山,梁立明.采用文献计量指标进行科研绩效量化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2):110-111

篇11

篇12

Analysis on Papers Published in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from 1998 to 2011

WANG Gui-chun,WANG Xiao-fang,TIAN Yu-xi,CHENG Bi-jun,TU Jing,PAN Feng

(Scientific Technical Periodical,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430064,China)

Abstract: Papers published in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from 1998 to 2011 were analyzed, including the indexes of artide quantity, number of funded papers and so on. The changeng dynamics of these indexes were analyzed. Suggestions on ruming the periodical in the future were pointed out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indexes.

Key words: article quantity; funded paper; evaluation index

《湖北农业科学》杂志创刊于1955年,是全国创刊最早的4个省级农业技术刊物之一,办刊时间长,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2000-2011年连续四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自从该刊确立走学术期刊的办刊路线以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作者积极供稿,稿件质量也逐步提高,期刊的各项评价指标进一步提升。该刊1994年以前为月刊,1994-2007年为双月刊,2008年又改为月刊,2011年改为半月刊。为比较分析刊期变化对载文质量的影响,特对1998-2011年14年的载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1993-1997年载文情况见文献[1])。

1 载文数量情况

1998-2011年《湖北农业科学》载文数量见表1。从表1可知,1998-2011年载文数量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07年以来,呈直线上升趋势(图1),这与刊社进行的一系列扩大刊物容量的措施有关。

2007年刊物虽是双月刊,但每期页码由2006年的128页扩充到160页,2008年改为月刊,每期128页,2009年改为每期256页,2011年改为半月刊,每期216页,刊物容量不断扩增。容量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文章的发表周期,解决了大量优质稿件长期积压的问题,满足了作者的需求。

2 载文质量情况

基金论文数量是指所刊载论文中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是衡量刊物载文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湖北农业科学》1998-2011年发表的基金论文数量也呈上升趋势(图1),从2000年的不到40篇上升到2011年的1 273篇,增长32.5倍;基金论文比也相应地从21%上升到80%以上并保持稳定。1 946种科技核心期刊的平均基金论文比为49%,而在80%以上的期刊只有383种[2]。在各类基金论文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基金项目产生的文章应该是刊物学术质量的重要体现,本刊这些年加强了对这类稿件的组织力度,加快其发表速度,这类高质量的稿件数量也在不断上升(图1、图2)。基金论文数量的上升一方面与刊物缩短了出版周期,从而吸引了一些优质稿件有关,另一方面原因可能与国家对科技、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大有关。“十五”以来,国家对农业科研投入力度明显加大,科技立项相对更容易一些。2010年,我国共投入R&D经费7 062.6亿元,比2009年增加1 260.5亿元,增长21.7%[3],而与2003年的1 539.6亿元相比增加5 523.0亿元,增长358.7%[4]。从我刊的基金论文和国家级基金论文数量来看,都是在2003年有一个飞跃式的增长,到2010年左右达到一个高峰。

3 小结与建议

载文量与影响因子的关系是呈反比例的,在目前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下,影响因子所占的权重较大,而载文量所占比重较小(有些评价系统已不将载文量作为评价指标,而以更能反映期刊学术水平的被引频次代替),一味地提高载文量势必造成影响因子下降,这是得不偿失的。因此,今后我刊应将载文量稳定在1 500~1 600篇,要提高优质论文所占比重,提高被引频次,从而提高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应进一步提高,达到90%以上,但不必要求达到100%,因为对于一些水平较高,而前期又没有得到基金资助的课题产生的文章我们有责任扶持和鼓励,如果非基金论文不发则失之公允,也不利于刊物作者队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贵春.《湖北农业科学》1993-1997年载文与引文统计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1999(增刊):33-36.

篇13

[

关键词] 福州大学;科研工作量;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办法

[中图分类号] G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4?0157?05

一、引言

高等院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工作任务,按其性质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教学工作,二是科研工作。在教师和科研人员工作量的计算中,应对二者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目前,教学工作一般都有一些明确的定量指标和折算课时数的办法进行量化[1],因此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办法在各校都较为成熟。然而,科研工作的量化涉及面大,量化指标复杂,难于确定,因此在高等院校科研管理中,如何对教职工的工作量进行科学量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科研工作量不仅是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与业绩的重要体现,更关系到高等院校科研资源的配置导向问题。不科学的科研工作量计算方法会导致教师和科研人员收入分配不公平、挫伤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积极性、忽视一些具有做出中长期有价值成果潜质的研究人员等不良后果。反之,能活跃校园学术科研气氛,有效调动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从而提高高等院校师资队伍水平和办学质量。

针对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一些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段尧卿[2]等人给出高等院校科研量化管理的优先级评价方法,给出优先级评价模型;刘开源[3]等人给出了高校科研量化管理体系的原则,使科研量化管理体系的量化范围明确化,并设计一种量化计分方法;王凌峰[4]对高校科研量化评价中赋分标准进行了研究,提出难度系数的概念,对三种最有代表性的成果形式的分级与量化赋分以及彼此之间统一转换问题进行讨论,为确定统一的科研量化考核方案提出一种新方法。王建阳[5]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学术论文量化评估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学术论文评估的指标因素与权重,并提出了量化评估的数学模型。李兰平[6]将灰色综合评价法应用到高校教师科研工作量的考评中。由以上的文献可知,尽管对高等院校科研量化评估的方法研究较多,但是有的考评指标考虑得过于简单,有的过于繁琐不易操作,这些评价方法不能完全适用我校的科研工作实际情况。为此,建立适合我校的科研工作量评价体系,增强科研管理规范化,实现科研资源的最有效配置显得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我校所用的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只以项目经费和项目持续年限为变量,根据项目类别和级别确定相关系数,按照相应公式计算科研工作量。我校传统的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只考虑科研投入,没有考虑科研产出,是不合理的。为了改进我校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使其更加科学化,我们做了大量基础调查研究,试图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科研工作量评价体系。把反映学校科研工作能力的主要指标—科技项目,反映学校科研产出能力的主要指标—学术著作、学术论文、获奖成果、授权专利、科技平台建设、学术交流作为学校科研工作量计算的指标体系,并考虑了项目类别、项目级别、著作类别、论文类别、获奖级别、专利类别等因素,使计算办法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

二、高校科研工作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高校科研工作的特点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科研工作量指标体系应设立4 个一级指标,分别为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平台和学术交流,在一级指标体系基础上设立了6 个二级指标,分别为科技项目、科技论著、获奖成果、知识产权、平台建设、学术会议。按照科研投入和科研产出1:1设立权重系数。

(一)指标分析

1. 科技项目

科技项目是高校科研工作的核心,科技项目的项目数和经费总量是衡量一所高校科研工作开展情况的重要指标。科研经费为各类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环境基础,一般科研经费大的项目难度高、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更加迫切。科研项目的项目数可以反映学校在承担研究项目方面能力的全面性和竞争力。本体系按科技项目的类别分为纵向和横向。纵向项目主要考虑项目的级别和类别,为了简便计算,项目级别设立了国家级和省部级及以下两个级别,对不同级别给予不同的权重系数,以示对国家级项目的重视并加以导向;项目类别按照项目的学科类别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再按照项目的性质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考虑到社会科学及基础研究经费相对较少,给予较高的权重系数以便学科之间的平衡。横向项目规模以到校经费数从10 万元—60 万元以上按不同学科不同取值范围给予不同的权重系数,鼓励和引导科研人员有效整合科研资源,联合科研攻关,以争取重大项目、提高项目资助经费作为科研工作的发展目标。

2. 科技成果

(1)论著。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著作和论文是高校基础科研成果产出的主要形式之一。著作主要是指由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著作一般分为专著、编著、译著,考虑到学术价值性,本体系选取专著和译著作为评价指标,赋予不同权重,以著作字数计量分值。学术论文是科研成果产出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科研影响力和科研竞争力。本体系将论文分为五个级别,每个级别赋予不同权重系数,引导各单位出高水平论文。sciENCE、NATURE、CELL是代表世界顶尖学术水平的三大知名期刊,也是高校科研竞争力的标志性指标,所以本体系赋予其较高的分值,和国家奖二等奖的含金量相当。其他论文指标项都是根据分区、被引频次等因素划分的。

(2)获奖成果。高校科研成果获得科技奖励的数量多少、等级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科研水平.是衡量高校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集中反映学校科研综合实力、科技活跃程度、整体科研水平。成果获奖级别和等级是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量化评价的具体体现。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作为科研工作量计算的指标,并按照奖励级别和等级的不同分别给予不同的标准分值。级别越高分值差距越大,激励科研人员提高成果奖励竞争能力,从而获得高等级的奖励出标志性成果。

(3)知识产权。高校知识产权是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具有的学科、人才、信息、学术环境等优势,使其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成为我国知识成果的重要发源地和辐射地。专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表现形式,专利的拥有量是一所高校科技实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将授权专利作为科研工作量指标,并根据专利的种类给予不同的分值。由于国外专利申请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难度系数比较大且各高校的国外专利授权量较少,所以国外专利的分值明显高于国内专利。发明专利是经过初审和实质审查后才授予专利权比起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只经过初审就授予专利权,其过程复杂和难度系数大,故发明专利的标准分值大于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以此鼓励广大科研人员申请发明专利和国外专利,以提升高校专利申请质量。

3. 科技平台建设

科技平台是高校在科研成果、人才等资源在长期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研发能力、服务社会等方面的综合实力。科研平台是领军人物、顶尖人才的聚集地,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整合学校资源,凝练学科方向,打造一流的创新团队,从而为高效的科技活动创造优质的科研环境,助推人才的成长。因此选择科技平台建设的指标,并对不同级别平台赋予不同分值,鼓励科研机构发展成更高级别的平台,争取更大的科技活动与发展空间。

4.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学校科研成果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通过行内人士共同交流,分享科研成果,可以促进科研工作者自身科研水平的提升,为未来的科研创新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承办全国性以上学术会议对于增强学校国际国内影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它可以有效活跃学术气氛,提高科研水平,扩大对外影响,便于我校科研人员了解国际前沿领域。尤其是国际性会议,可以拓宽科研工作者的视野,和国际顶尖高手同台进行知识学习与交流,对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影响力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术交流水平是学校科研实力的反映,这既是学习的平台,也是展示的平台,还是交流的平台。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我们能够更好地与国内外同行建立学术联系,对未来的学术交流、学术合作和学术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承办会议对学院学科的发展、学术的研究、人才的培养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指标体系

科研工作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如表1 所示。

(三)指标说明

1. 科技项目

(1)科技项目是指学院前一年度新立项目(校级项目除外)。

(2)自然基础类是指97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自然应用类是指纵向自然类项目除自然基础类外的其他项目。

(4)社科基础类是指国家软科学、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规划、教育部、教育厅重点项目的纵向社科项目。

(5)社科应用类是指纵向社科类项目除社科基础类外的其他项目。

(6)q 是指实际到校经费。(单位:万元)(7)国家级项目是指我校为主持单位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和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的项目,等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青年基金项目分值不足270 分的以270分计,一年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值不足140分的以140 分计。(若各类项目到校经费达200.0 万元(含)(工科)、50 万元(含)(文科)以上可参照执行)。

(8)省部级及以下项目除国家级项目以外的其他各类纵向项目。

2. 科技成果

(1)著作指学院前一年度由出版部门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

(2)著作字数是指由我校执笔撰写的字数。

(3)在Nature、Science、cell 上以福州大学署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以我校作为主要署名单位且主要作者(单位和个人排名为前3 名以内) ,按一区论文计分。

(4)三大检索论文是指我校委托中信所检索的SCI、SCIE、EI 收录的期刊论文,重复收录以就高原则只计算一次。每篇论文JCR 分区以当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为准。

(5)国家一级刊物是指国家一级学会、中科院直属所主办的学报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6)社科权威刊物是指社科处认定的93种刊物。

(7)获奖成果是指学院前一年度获得的国家、省部级科学奖励。国家奖:若我校为第二完成单位,其分值按相应奖项减半计算。若我校为第三完成单位按30%计分。省部级奖只计到第二完成单位,其他不计。

(8)授权专利是指学院前一年度授权的职务专利。

(9)软件登记是指学院前一年度向国家版权局登记的软件。

(10)集成电路设计是指学院前一年度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登记的设计。

3. 科技平台建设

(1)科技平台是指学院前一年度新批准立项建设的平台。

(2)国家级是指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准建立的平台。

(3)部级是指除发改委和科技部外等部委批准建立的平台,央企产学研合作平台是指我校和中央企业合作建立的产学研平台。

(4)省级是指省科技厅、省发改委批准建立的平台,地方企业产学研合作平台是指我校与地方企业合作建立的产学研平台。

(5)厅级是指除科技厅、发改委外各厅局批准建立的平台。

4.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指学院前一年度承办的国际或全国性学术会议。

(四)各单位科研工作量计算

(1)计算各单位的各项指标分值Xi。

(2)计算各单位各项指标分值总量ΣXi。

(3)计算各单位科研工作量占全校研技工作量比例数Pi

三、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