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产品成本核算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中小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简化,使成本核算方法能适应其管理现实的需要;也同时决定了他们多数应使用的是实际成本法,而做不到使用标准成本法或作业成本法。
二、核算方法的选择
无论什么工业企业,无论什么生产类型的产品,也不论管理要求如何,最终都必须按照产品品种算出产品成本。按产品品种计算成本,是产品成本计算最一般、最起码的要求,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若有需要或管理上是按订单生产,可使用分批法。
同时因小企业一般不对外筹集资金,(待查措词)不向公共部门报送报表,所执行的也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是参照税法规定的一种四不像的尽量能起到一些避税效果的会计政策。这在本文所要介绍的核算方法上也能体现出来。
三、相关科目设置及核算思路
1.不再分别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个科目,将其合并为一个生产成本科目,不按产品设明细帐,直接设原材料、工资及福利费、电力(燃料动力)、制造费用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大项费用进行归集。因为一般中小企业经营范围有限,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除了主要原材料能归属到具体产品外,其它项目并不能归属到具体产品,核算到产品没有实际意义。但当所用原料及所产产品区别较大,可以按产品设明细帐;也可不设,而用成本核算表代替,即所谓的以表代帐。
2.因中小企业车间划分不明显或虽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善,制造费用科目不按车间设明细帐,直接设机物料、修理费、折旧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车间费用进行归集。同时因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多参加生产管理,对这种由管理人员参与且发生不会太多、金额不会太大的与生产有关的差旅费、办公费没必要再设制造费用-办公旨同。差旅费什么的二类科目。而是直接记入管理费用。制造费用月底不先进行分配,而是转到生产成本科目后统一分配。
3.原材料范围。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只把产品构成比例较大的几种做为原材料,这样即能减少工作量,又因非主要原材料提前进入了成本,可起到一点避税作用。
4.对车间月末已领未用的原材料,酌情处理:若价值较低,归入当月即可;若价值较高,算入下月(假退料)。
5.废品损失只在管理上做处理,不单独做成本核算。
6.若管理上或生产工艺上非常有必要,设自制半成品科目。否则不设。
7.不设在产品科目。生产成本科目月末余额即为其成本(分配方法见下)。
8.不设低值易耗品科目,直接记入制造费用---机物料或修理费明细科目,同时设备查帐以备管理需要;若需要设,亦采用一次摊销法,入帐同时即进行分配。
9.关于折旧,建议按税法规定的年限计算,可省去纳税调整的辛苦。税法没有明确规定的,再参考财务制度的规定。
10.对于在产品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小且数量众多的存货建议采用实地盘存制计算每月实际消耗量。
四、日常工作及成本资料的取得
(一)、日常
1、成本计算离不开仓库和车间等单据的传递、归集、整理等,这就需要企业起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库房管理制度,生产
2、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记录、生产通知单、领料单、入库单等资料要及时转交会计部门。
3、.日常发生的与生产有关的费用归入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科目。
(二)月底
1.计提折旧,结转制造费用科目到生产成本科目。
2.取得原材料库月报表,先比对已入财务帐原材料与库房所报购入数量是否有出入,若有应属发票未到者,要估价入帐。原材料发出采用加权平均法。
3.取得工资相关资料,计提工资及福利费。
4.由生产车间相关部门提供各工序在产品数量及完工程度。五、成本费用分配方法
(一)、原则:
1.分配方法要符合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条件,要能体现受益原则。
2.分配标准的选择原则强调所选择的标准与待分配的费用之间有一定联系,并且容易取得。
3.能分清受益对象的直接记入,分不清的按一定标准记入。
(二)、
1、能直接归属到某产品的原材料等大项费用直接归入相应产品。
2、其它成本费用一律采用产值比例法分配,即按各产品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进行分配,在产品按约当产量计算产值参与分配。
六、个人对此法的评价
1.核算基本准确,能满足成本分析的需要,但不够精确。
2.产品约当产量估计不够准确,这也是成本核算中的通病,没法。
3.产值比例法未见哪本会计著作上有记载,感觉没有理论依据,适用范围也不太广,主要适用于已做过详细成本核算、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的企业。不过我认为其有一定的科学性,虽然其同工时比例法、工资比例法、材料比例法原理不一样,效果却相近。
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常性停工与非正常停工
2.委托加工问题(互相多重委托)
3.生产研发耗用问题
4.试生产阶段无产品产出耗用问题
八、成本核算的几个相关问题
1、成本会计最核心的是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各个关键的作业,了解车间最新的生产情况,月底通过编制成本核算报表将财务与业务结合,及时地分析每个月的成本波动,坐在办公室每天进行核算去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篇2
中小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简化,使成本核算方法能适应其管理现实的需要;也同时决定了他们多数应使用的是实际成本法,而做不到使用标准成本法或作业成本法。
二、核算方法的选择
无论什么工业企业,无论什么生产类型的产品,也不论管理要求如何,最终都必须按照产品品种算出产品成本。按产品品种计算成本,是产品成本计算最一般、最起码的要求,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若有需要或管理上是按订单生产,可使用分批法。
同时因小企业一般不对外筹集资金,(待查措词)不向公共部门报送报表,所执行的也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是参照税法规定的一种四不像的尽量能起到一些避税效果的会计政策。这在本文所要介绍的核算方法上也能体现出来。
三、相关科目设置及核算思路
1. 不再分别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个科目,将其合并为一个生产成本科目,不按产品设明细帐,直接设原材料、工资及福利费、电力(燃料动力)、制造费用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大项费用进行归集。因为一般中小企业经营范围有限,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除了主要原材料能归属到具体产品外,其它项目并不能归属到具体产品,核算到产品没有实际意义。但当所用原料及所产产品区别较大,可以按产品设明细帐;也可不设,而用成本核算表代替,即所谓的以表代帐。
2. 因中小企业车间划分不明显或虽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善,制造费用科目不按车间设明细帐,直接设机物料、修理费、折旧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车间费用进行归集。同时因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多参加生产管理,对这种由管理人员参与且发生不会太多、金额不会太大的与生产有关的差旅费、办公费没必要再设制造费用-办公旨同。差旅费什么的二类科目。而是直接记入管理费用。制造费用月底不先进行分配,而是转到生产成本科目后统一分配。
3. 原材料范围。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只把产品构成比例较大的几种做为原材料,这样即能减少工作量 ,又因非主要原材料提前进入了成本,可起到一点避税作用。
4. 对车间月末已领未用的原材料,酌情处理:若价值较低,归入当月即可;若价值较高,算入下月(假退料)。
5. 废品损失只在管理上做处理,不单独做成本核算。
6. 若管理上或生产工艺上非常有必要,设自制半成品科目。否则不设。
7. 不设在产品科目。生产成本科目月末余额即为其成本(分配方法见下)。
8. 不设低值易耗品科目,直接记入制造费用---机物料或修理费明细科目,同时设备查帐以备管理需要;若需要设,亦采用一次摊销法,入帐同时即进行分配。
9. 关于折旧,建议按税法规定的年限计算,可省去纳税调整的辛苦。税法没有明确规定的,再参考财务制度的规定。
10. 对于在产品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小且数量众多的存货建议采用实地盘存制计算每月实际消耗量。
四、日常工作及成本资料的取得
(一)、日常
1、成本计算离不开仓库和车间等单据的传递、归集、整理等,这就需要企业起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库房管理制度,生产
2、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记录、生产通知单、领料单、入库单等资料要及时转交会计部门。
3、.日常发生的与生产有关的费用归入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科目。
(二)月底
1.计提折旧, 结转制造费用科目到生产成本科目。
2.取得原材料库月报表,先比对已入财务帐原材料与库房所报购入数量是否有出入,若有应属发票未到者,要估价入帐。原材料发出采用加权平均法。
3.取得工资相关资料,计提工资及福利费。
4.由生产车间相关部门提供各工序在产品数量及完工程度。
五、成本费用分配方法
(一)、原则:
1.分配方法要符合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条件,要能体现受益原则。
2. 分配标准的选择原则强调所选择的标准与待分配的费用之间有一定联系,并且容易取得。
3.能分清受益对象的直接记入,分不清的按一定标准记入。
(二)、
1、能直接归属到某产品的原材料等大项费用直接归入相应产品。
2、其它成本费用一律采用产值比例法分配,即按各产品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进行分配,在产品按约当产量计算产值参与分配。
六、个人对此法的评价
1. 核算基本准确,能满足成本分析的需要,但不够精确。
2. 产品约当产量估计不够准确,这也是成本核算中的通病,没法。
3. 产值比例法未见哪本会计着作上有记载,感觉没有理论依据,适用范围也不太广,主要适用于已做过详细成本核算、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的企业。不过我认为其有一定的科学性,虽然其同工时比例法、工资比例法、材料比例法原理不一样,效果却相近。
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正常性停工与非正常停工
2. 委托加工问题(互相多重委托)
3. 生产研发耗用问题
4. 试生产阶段无产品产出耗用问题
八、成本核算的几个相关问题
1、成本会计最核心的是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各个关键的作业,了解车间最新的生产情况,月底通过编制成本核算报表将财务与业务结合,及时地分析每个月的成本波动,坐在办公室每天进行核算去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篇3
一、变动成本法和全部成本法的概念
在会计学中有两种计算生产成本的方法:全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是在组织常规的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条件,将一定时期所发生的成本按照其成本性态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成本全部作为期间成本,并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算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全部成本法是较为普遍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是指将一定时期所发生的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两大类,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全部生产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这样,在全部成本法下计算出的产品成本既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又包括固定生产成本。在全部成本法下,全部生产成本要在已售产成品、库存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所以期末在产品和产成品存货成本中,包含了一部分固定生产成本。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应用的必要性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各有利弊结合,单纯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尽管变动成本法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成本核算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诸多优点,但它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中成本核算及财务报告的编制等内容的要求不一致。为此,一些企业按照现行统一会计制度编制定期的财务报表,同时存货计价和收益决定也以完全成本计算;但在企业内部,则大多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编制内部报表,为企业管理部门正确进行预测、决策、分析和控制提供有用的资料。由此可见企业会计为了能更好地履行其对内、对外两方面的职能,两种成本法可以结合使用、互相补充,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在编制对外财务报表时进行适当的调整。但绝不搞两套平行的成本计算资料。否则,工作量太大,还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的极大浪费以及数据、资料的重复。
三、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在企业中的联合应用模式
1、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的可行性
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不难发现,两种方法最主要的差别是对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要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则作为期间费用处理。但对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在两种方法下都必须列入产品成本中,对于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二者都是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的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因此,两种方法虽然在成本划分、存货计价、损益表的编制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对于具体成本项目的处理大体是一致的,这些都为两种方法的结合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本着既能享受变动成本计算法的优势,又不影响当前对会计核算的统一要求这一基本原则,企业以一种核算方法为基础,同时提供另一种方法下相关的成本资料,提出将两种方法联合应用使企业会计核算兼顾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要求,从而实现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可行和必要的。
2、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设计思路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在账户处理方面最主要的区别,是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由此导致存货估价、损益计算结果不同。完全成本法下,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总额=期末在产品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期末库存商品中的固定性制造成本+本期已销商品中的固定制造成本。由于在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结合,对本期已销商品中的固定性制造成本的处理并无实质性的差别,最终都计入了当期损益。因此,在变动成本法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本年利润账户期末余额=A-B-C
存货账户期末余额=D-B-C
主营业务成本账户本期发生额=E-(F-B-C)
其中,A为完全成本法下的本年利润账户期末余额; B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库存商品中的固定性生产成本;C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在产品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D为完全成本法下存货账户期末余额;E为完全成本法下营业成本账户本期发生额;F为完全成本法下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3、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账户设置
一级账户的设置完全按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不需新增一级账户,只在一级账户下增设需要的二级账户,主要设以下二级科目:制造费用-变动性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变动性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库存商品-变动性生产成本;库存商品-固定性生产成本。
4、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账务处理
在成本的日常核算过程中,首先应对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按成本性态进行分类、归集,将生产费用划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由于构成产品成本内容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属变动成本。因此只需将当期发生的制造费用分解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日常的账务处理程序与完全成本法完全相同,根据两种成本计算法的内在联系,可以很方便的获取企业内部经营决策所需要的数据资料。
5.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在企业中的联合应用总结
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中成本项目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企业先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的自身特点,将生产费用按其与产量的依存关系,分解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尤其是制造费用应逐项进行分解。把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计算的基础上,对在产品、产成品账户均按变动成本反映,同时另设“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也就是说,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等变动成本,仍然按照原来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归集和分配,把厂房折旧费、保险费、租金等固定成本先计入“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平时根据有关记账凭证和费用分配表,登记产品成本明细账,分别归集各品种的产品成本,并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分配计算这两种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但由于期初在产品成本和本月生产成本均不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所以无论是完工产品成本,还是月末在产品成本中也都不包含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仍停留在“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中。期末,其账户余额可以在不同品种的产品之间按照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结合,如: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和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等,分配出每种产品应负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然后按每种产品当期销售量、期末产成品数量及期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比例,将“存货中的固定成本”应归属于本期已销售产品的部分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并列入利润表,作为本期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而其中应归属于期末在产品、产成品部分,则仍留在这个账户上,其分配的结果填列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在产品、产成品)项上,使它们仍按所耗费的完全成本列示。
所以为了发挥变动成本法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作用,同时满足现行会计制度对外报告的需要,应将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结合应用。即将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期末调整,使产品的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和存货成本按全部成本法反映,以满足对外编制会计报表的需要。这样能实现企业与国家的双盈。
四.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及其应遵循的原则。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同时生产多种产品且各月不同产品生产工时水平相差悬殊的企业中,在不同产品之间按照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对“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进行分配,如生产工时等资料都是本月的发生数,而“存货中的固定成本”却是一个逐期的累计数,显然按此标准进行分配不够准确。
(2)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的成本、费用对业务量的依存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其成本虽然可随产量的增减而成同方向变动,但其变动幅度却不与产量变动幅度保持严格的正比例关系。这是因为这些成本同时兼有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种不同的性质,称为混合成本。
(3)对于某些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固定性制造费用中包括不少与机械使用有关的费用,例如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租赁费和保险费等等。如果采用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分配固定性制造费用就不尽合理,所以采用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分配各种产品应负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会更合理一些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4)由于平时核算是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产品成本以变动成本反映,如果企业以此成本为依据进行产品订价应区别对待。
2.改进建议。
(1)对于上述第一个问题,首先,可以通过以生产工时、生产工人工资等全年累计数为标准结合,进行分配。其次,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也可以对“存货中固定成本”按不同的车间或产品设置明细账,账内按照费用项目设立专栏或专户(即多栏式明细账)分别反映各车间、产品品种中各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发生情况,此明细账应根据有关的付款凭证、转账凭证和前述各种费用分配表进行登记。在对“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进行分摊时,可以分车间、产品进行分配,甚至可以按费用项目进行分配,以增加核算的准确性。
(2)对于上述第二个问题叙述的混合成本必须对其进行分解,以便分别将其合并到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中去。分解混合成本的方法很多,较简便的方法有近似分类法、比例分摊法等。
3.需要注意的几项原则:
(1)以完全成本法为基础,采用“先外后内”的原则。即统一成本核算系统首先应满足对外报告的法定要求,然后再考虑对内经营管理的需要。
(2)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统一成本核算系统的设立不以额外增加企业运行成本、过多增加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负担为前提,而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遵循原有成本核算系统框架的前提下,通过对核算帐户的巧妙设计,利用两种成本计算法的内在联系,来实现对内对外的资源共享。
(3)简化成本核算原则。统一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简便、实用、高效原则。即在统一成本核算系统下,既能满足对外报告的要求,又能方便、快捷地提供对内所需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姚凤环.变动成本法在企业营业损益方面的应用[J].管理天地,2004, (7):87.
[2]冉英.浅析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差异[J].财会研究, 2002,(7):32-33.
[3]曹惠杰.管理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1:225-257.
[4]再探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结合运用.刘智群.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3.15
[5]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在企业中的联合运用.郭正杰.2004.10.30
篇4
(一) 作业成本法的内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缩写 ABC),即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法,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
(二)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
1. 成本核算方法的变革。作业成本核算依据成本发生的动因来分配成本,实际上把传统成本核算的单一要素分配,根据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变成多要素分配,避免了成本扭曲。
2. 成本控制方法的变化。传统成本管理主要根据标准成本来控制产品成本。作业成本管理控制的重点在于作业,通过作业成本计算提供的信息,发现改善的机会。这种改善是持续的,并无一个确定的终点。
3. 成本管理的范围。传统成本管理只注重产品生产阶段的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既可以控制生产阶段的成本,也可以对一销售、售后阶段进行成本管理,还可以对产品设计阶段进行管理,是全面、全方位的成本管理。
二、现行成本核算的问题
(一) 成本核算范围狭窄
知识资源已成为生产要素的主要因素,因而知识资源的消耗理所当然地应成为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而现行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都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摊入管理费用,没有记入产品成本。这显然已不符合知识经济下成本的内涵,因此,如何完整地核算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并将其价值记入产品成本将是成本会计的紧迫课题;同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创造发明知识、掌握和使用知识的人力资源的价值也应是成本核算涉及的对象;知识经济时代的国有企业劳动主体是智力劳动,智力劳动的知识价值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应是该时代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
(二) 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
成本信息是指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出、传递或取得的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产供销耗费情况的成本数据和成本资料。成本信息是成本核算的依据,它可以控制和考核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可以用来制订计划、预算和长短期的经营决策,对于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成本信息在现代化国有企业管理中已经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成本核算系统是建立在"业务量是影响成本的唯一因素"的假定基础之上的,这就将成本核算过程过分简单化了。
(三) 成本核算方法简单
1. 国有企业的技术水平制约了成本的降低
技术水平的高低对降低成本有着直接影响。技术开发往往减少本期利润,但不一定能增加经理任期内的利润,指望经理接受一种减少其任期内的利润但增加其继任者业绩的技术创新方案是不现实的。
2. 选用的材料分配方法不恰当
在实际成本法下计算发出材料成本,48% 的国有企业用加权平均法,只有5.3% 的国有企业用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实际成本法核算材料,适用于规模较小、材料品种简单、未采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日常核算的国有企业。计划成本法核算材料的适用条件则与之相反,而且计划成本法核算与市场调控的要求相适应。物价上涨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出的发出和结存材料成本符合谨慎原则,移动加权平均法较之加权平均法更利于材料的日常控制。
三、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构建
(一) 作业成本法核算要素
确定作业成本法的范围要素。从时间范围来看,首先要根据国有企业的实际能力来确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产品的所属会计期间。如果能力允许国有企业可以每个月都对当月产品的作业成本进行核算,国有企业可以每个季度进行一次作业成本的计算在实施的初期,甚至可以半年末或年末进行一次作业成本计算,分析产品作业成本与现有成本核算方法下的成本差异。
从作业内容要素上看,应确定作业成本所含的核算内容。在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初期,考虑到国有企业实际操作的困难问题以及与现有财务会计制度的统一问题,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可以先以传统成本法下的制造成本作为作业成本的计算内容。而对于一些比较难以量化的费用比如设计费用、实验费用、可追溯的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可以在作业成本法的进一步推广过程中再考虑。
从成本核算的空间要素来看,在作业成本实施初期,为了使得国有企业员工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国有企业可以先选取一个比较典型的车间或产品生产线进行产品作业成本的核算。可以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对生产工艺比较稳定的车间或者部门采用作业成本核算,逐步推广到国有企业其他部门。也可以采用先主后次的策略,先对占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比较最重要的部门开始,对其实施作业成本核算,稳定后再推广到其他次要部门。
(二) 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构建的原则
1. 成本效益的原则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成本和成本所能带来的效益,在作业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就始终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在选择作业中心的时候要时刻注意成本效益的原则,避免为了片面的追求核算结果的精确性而不考虑经济性。
2. 简单易行的原则
作业成本核算的原理并不复杂,思路也很明确,但是相对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其所需要的数据量和核算步骤要复杂的多。这样作业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必须简单易行,对于而要作业判断选择的地方,定要给出简洁明晰的标准,避免因操作人员的判断失误导致最终计算结果的偏差。
3. 系统柔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国有企业为了适应其所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必将会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的经营情况适时的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和经营方式。这样,国有企业的产品线和组织结构就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的作业成本核算系统在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国有企业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并且说明在各种可能的情况发生时作业成本核算系统需要做出何种相应的变化。
四、作业成本核算处理程序的构建
(一) 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的成本计算对象是指需要对其资源消耗价值进行成本计量和分配的项目。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以最终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体现了国有企业成本核算的最终目标,对产品成本的核算应按照作业的划分开立产品作业成本计算单,将各项作业消耗的资源价值转入所服务的作业中,进而转入到产品,形成产品成本。
(二) 成本项目的确定
根据作业消耗资源的情况,将国有企业生产产品所发生的资源费用以作业为基本单位进行归集和计量,所得作业消耗资源的成本就是作业成本。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对产品进行成本核算,应首先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作业的划分,为了反映产品生产对其生产过程的消耗情况,应以所划分的作业为对象,确定产品的作业成本项目。通过作业成本项目,可以反映产品生产所经过的作业及对作业的消耗情况,有利于国有企业对作业的消耗情况进行分析,为降低产品成本,优化作业链提供依据。作业成本项目是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中反映产品成本的主要成本项目,因此在对内提品成本报表时,以作业成本项目作为产品成本的主要反映项目。
(三) 成本流程的构建
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产品,产品的成本来源于产品形成所消耗的作业,而作业的发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资源。由于作业的发生要消耗一定的资源,所以资源成本的产生与作业的发生是紧密联系的,当把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以作业为单位归集起来,就是将资源成本转移给作业,形成作业成本;产品消耗作业,也就是消耗作业发生而耗费的资源,就是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形成产品成本。总之,作业消耗资源,资源成本转移到作业中形成作业成本;产品消耗作业,则作业成本转移到产品中形成产品成本。
(四) 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方式的构建
产品的成本流程将产品成本计算过程分为两个步骤,它们是作业成本的归集和作业成本到产品中的分配,因此,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的产品成本计算过程实际上就是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的过程。作业成本的归集是指以所划分的作业为基本单位,负责收集相关资源费用的成本数据。在这一过程中,若某项资源费用根据资源耗费的特点可以从发生区域上划分为各作业所耗,则可直接计入各作业,形成各作业的成本元素。作业成本的分配是指将作业归集的资源费用(间接资源成本)分配给最终成本计算对象(产品)的过程,这一分配过程需要以适当的作业动因作为成本分配基础。
(五) 作业成本核算程序的构建
篇5
经济的全球化,给服饰行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但也给生产制造商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陈旧的管理方式使得服饰行业一直处于粗放型状态,传统的进、存、销的经营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取而代之的是可模块化的信息化管理方式。
成本核算是企业生产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经济走向。传统的成本核算过程很不完善,主要依靠人工核算数据与流转来完成各个环节的协同处理,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验算和审核时间,这不仅浪费了人力和物力,同时还很难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企业要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一定需要依靠新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走专业化的道路。只有深入了解自身的业务运营情况和各业务部门之间的绩效和获利情况,分析生产效能的差异,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的耗能,才能最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成本核算概述
2.1成本核算的定义
成本核算系统是企业在整个产品生产过程中对产品原材料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及产品附加成本的综合分析,并得出产品成本组合中的有效环节、待优化成本、及盈利情况的分析,为企业决策分析提供直观服务的系统。通过成本核算系统,企业可以对各阶段的成本有了一体化的核算过程,对原材料的成本、加工的成本以及其他额外的成本有一个综合的分析,能更快、更有效地知道企业生产的盈利情况、产品在生产中材料的损耗情况、企业产能资金分配效率以及企业各项产品结合销售的盈利情况,给生产、市场和企业提供有利的数据依据,可以帮助企业内部调整、纠正、重新分摊成本,保持企业对业务成本数据的紧密控制,使得企业做出正确、中肯的决策分析。
2.2成本核算的基本步骤
(1)成本归集:对生产过程中各种不同的费用,根据其具体的各种用途,编制各种要素费用的分配表,按照要求制定表格,将各自的费用和成本记入表中,等到一定时期做费用的最终归集。
(2)部门费用分配:由于辅助生产部门是为基本生产车间和行政管理等部门提品或服务的,所以辅助生产部门所消耗的费用,应根据其提供的劳务数量、消耗的费用和各部门耗用产品或劳务的数量,通过制作表格的方式来进行具体的计算。
(3)产品费用分配:基本生产车间若生产多种产品,则应归集于基本生产车间“费用明细表”中的金额,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在该车间生产的各种产品当中通过制定“制造费用分配表”的方式来进行具体计算。
(4)计算完工的产品成本:通过以上的计算和分配之后,企业所发生的用于产品生产的各种费用,都集中于“标准成本明细表”、“成本分摊明细表”、“制造费用清单”。这时,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如产成品成本的大小、各种费用所占的比重、定额资料是否完整等,确定产品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出产成品的全部成本·。
(5)制作成本报表:成本报表是根据日常成本核算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制作的,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产品成本费用的使用情况,据以分析企业的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以及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差异,最终得出生产效能差异报表。企业的这一成本报表对企业财务分析能提供重要的信息。
图1 成本核算基本步骤
l原材料成本分摊
根据生产通知单中的生产批号,到对应的仓库中领用所需要的物料和数量,再根据实际使用数量的情况计算出原材料成本,并把成本归结到大类。
l标准成本分摊
标准成本参考生产工艺单每款对应物料编号及对应物料用料数量对应库存原材料单价表,得出该款所需用料的金额明细,并把成本归结到大类。
l委托加工费分摊
委外加工依据委托加工单中的生产批号,然后再结合委外加工单入库加工回来的对应批号的回库数量和加工费用,算出生产批号对应款号的委托加工费的一种结算方法。
l工资分摊
单款工资分摊用的是本款计件工资在总计件工资中的比例值,然后跟总工资费用比对得出单款号分摊到的工资费用一种结算方法。
l产成品成本计算
按照款式统计产成品的原材料成本、工资、制造费用或委托加工费用以及其它成本。
l生产效能差异分析
按照款式统计预算中的标准使用成本与实际生产中原材料使用成本之间的差异。
l销售毛利分析
按照款式统计产品的款销售业绩带来的利润情况以及款毛利率贡献的比重。
篇6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各有利弊结合,单纯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尽管变动成本法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成本核算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诸多优点,但它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中成本核算及财务报告的编制等内容的要求不一致。为此,一些企业按照现行统一会计制度编制定期的财务报表,同时存货计价和收益决定也以完全成本计算;但在企业内部,则大多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编制内部报表,为企业管理部门正确进行预测、决策、分析和控制提供有用的资料。由此可见企业会计为了能更好地履行其对内、对外两方面的职能,两种成本法可以结合使用、互相补充,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在编制对外财务报表时进行适当的调整。但绝不搞两套平行的成本计算资料。否则,工作量太大,还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的极大浪费以及数据、资料的重复。
三、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在企业中的联合应用模式
1、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的可行性
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不难发现,两种方法最主要的差别是对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要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则作为期间费用处理。但对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在两种方法下都必须列入产品成本中,对于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二者都是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的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因此,两种方法虽然在成本划分、存货计价、损益表的编制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对于具体成本项目的处理大体是一致的,这些都为两种方法的结合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本着既能享受变动成本计算法的优势,又不影响当前对会计核算的统一要求这一基本原则,企业以一种核算方法为基础,同时提供另一种方法下相关的成本资料,提出将两种方法联合应用使企业会计核算兼顾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要求,从而实现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可行和必要的。
2、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设计思路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在账户处理方面最主要的区别,是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由此导致存货估价、损益计算结果不同。完全成本法下,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总额=期末在产品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期末库存商品中的固定性制造成本+本期已销商品中的固定制造成本。由于在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结合,对本期已销商品中的固定性制造成本的处理并无实质性的差别,最终都计入了当期损益。因此,在变动成本法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本年利润账户期末余额=A-B-C
存货账户期末余额=D-B-C
主营业务成本账户本期发生额=E-(F-B-C)
其中,A为完全成本法下的本年利润账户期末余额; B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库存商品中的固定性生产成本;C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在产品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D为完全成本法下存货账户期末余额;E为完全成本法下营业成本账户本期发生额;F为完全成本法下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3、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账户设置
一级账户的设置完全按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不需新增一级账户,只在一级账户下增设需要的二级账户,主要设以下二级科目:制造费用-变动性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变动性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库存商品-变动性生产成本;库存商品-固定性生产成本。
4、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账务处理
在成本的日常核算过程中,首先应对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按成本性态进行分类、归集,将生产费用划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由于构成产品成本内容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属变动成本。因此只需将当期发生的制造费用分解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日常的账务处理程序与完全成本法完全相同,根据两种成本计算法的内在联系,可以很方便的获取企业内部经营决策所需要的数据资料。
5.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在企业中的联合应用总结
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中成本项目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企业先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的自身特点,将生产费用按其与产量的依存关系,分解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尤其是制造费用应逐项进行分解。把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计算的基础上,对在产品、产成品账户均按变动成本反映,同时另设“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也就是说,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等变动成本,仍然按照原来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归集和分配,把厂房折旧费、保险费、租金等固定成本先计入“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平时根据有关记账凭证和费用分配表,登记产品成本明细账,分别归集各品种的产品成本,并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分配计算这两种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但由于期初在产品成本和本月生产成本均不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所以无论是完工产品成本,还是月末在产品成本中也都不包含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仍停留在“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中。期末,其账户余额可以在不同品种的产品之间按照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结合,如: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和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等,分配出每种产品应负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然后按每种产品当期销售量、期末产成品数量及期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比例,将“存货中的固定成本”应归属于本期已销售产品的部分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并列入利润表,作为本期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而其中应归属于期末在产品、产成品部分,则仍留在这个账户上,其分配的结果填列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在产品、产成品)项上,使它们仍按所耗费的完全成本列示。
所以为了发挥变动成本法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作用,同时满足现行会计制度对外报告的需要,应将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结合应用。即将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期末调整,使产品的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和存货成本按全部成本法反映,以满足对外编制会计报表的需要。这样能实现企业与国家的双盈。
四.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及其应遵循的原则。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同时生产多种产品且各月不同产品生产工时水平相差悬殊的企业中,在不同产品之间按照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对“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进行分配,如生产工时等资料都是本月的发生数,而“存货中的固定成本”却是一个逐期的累计数,显然按此标准进行分配不够准确。
(2)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的成本、费用对业务量的依存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其成本虽然可随产量的增减而成同方向变动,但其变动幅度却不与产量变动幅度保持严格的正比例关系。这是因为这些成本同时兼有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种不同的性质,称为混合成本。
(3)对于某些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固定性制造费用中包括不少与机械使用有关的费用,例如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租赁费和保险费等等。如果采用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分配固定性制造费用就不尽合理,所以采用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分配各种产品应负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会更合理一些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4)由于平时核算是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产品成本以变动成本反映,如果企业以此成本为依据进行产品订价应区别对待。
2.改进建议。
(1)对于上述第一个问题,首先,可以通过以生产工时、生产工人工资等全年累计数为标准结合,进行分配。其次,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也可以对“存货中固定成本”按不同的车间或产品设置明细账,账内按照费用项目设立专栏或专户(即多栏式明细账)分别反映各车间、产品品种中各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发生情况,此明细账应根据有关的付款凭证、转账凭证和前述各种费用分配表进行登记。在对“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进行分摊时,可以分车间、产品进行分配,甚至可以按费用项目进行分配,以增加核算的准确性。
(2)对于上述第二个问题叙述的混合成本必须对其进行分解,以便分别将其合并到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中去。分解混合成本的方法很多,较简便的方法有近似分类法、比例分摊法等。
3.需要注意的几项原则:
(1)以完全成本法为基础,采用“先外后内”的原则。即统一成本核算系统首先应满足对外报告的法定要求,然后再考虑对内经营管理的需要。
(2)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统一成本核算系统的设立不以额外增加企业运行成本、过多增加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负担为前提,而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遵循原有成本核算系统框架的前提下,通过对核算帐户的巧妙设计,利用两种成本计算法的内在联系,来实现对内对外的资源共享。
(3)简化成本核算原则。统一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简便、实用、高效原则。即在统一成本核算系统下,既能满足对外报告的要求,又能方便、快捷地提供对内所需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姚凤环.变动成本法在企业营业损益方面的应用[J].管理天地,2004, (7):87.
[2]冉英.浅析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差异[J].财会研究, 2002,(7):32-33.
[3]曹惠杰.管理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1:225-257.
篇7
一、薪酬核算研究的必要性
关于薪酬核算的研究,目前至少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缺少系统、全面和完整介绍薪酬核算的文献,有关薪酬核算的资料零散的分布在会计教科书、论文和各种文件中。
第二,对于薪酬核算的方法上,缺少了整体描述,不仅不能详细说明各个工资项目的计算方法,而且对于薪酬核算的各种后续的会计核算方法也没有完整的说明,例如:各种费用的计提方法、产品成本的核算方法,各类职工薪酬的结转方法,特殊工资项目(如物价补贴等)的结转方法等,都缺少确切的阐释。
归结起来,上述两个问题反映出在薪酬的会计核算上,没有做出过系统的研究和整理,因而在描述薪酬核算时缺乏条理性和规律性,没有清晰明确的思路;在介绍编制薪酬核算会计分录的方法时缺少决策的逻辑性,导致可操作性差,我们应研讨解决。
文后所列参考文献中的作者在提出关于会计核算智能化的会计核算方法的同时,寻找到了编制会计分录的一定规律。仿此,本文分析编制薪酬核算分录中的规律,总结薪酬核算的方法。
二、薪酬核算的总体过程
薪酬核算的总体过程可以分成以下五个方面:
㈠工资项目构成和计算方法
工资项目参照不同标准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如薪酬核算导航图所示。职工工资包括应加项目和应扣项目,汇总各工资项目得到实发工资,以此向职工发放。
㈡成本核算
产品成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工费用作为产品成本之一,应按照不同的核算方法进行归集和分配(品种法、分批法等),最后合理分摊到各个产品。
㈢非生产职工薪酬的分类结转
企业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在建工程人员,研发人员等的薪酬不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不参与产品成本计算,也不存在分配问题。月末,根据归集的费用,将其进行分类结转。
㈣费用计提(企业应负担的职工福利、工会经费、五险一金等)
该部分费用是从企业利润中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提(工资总额包括计时、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如职工福利费是企业利润中按工资总额的14%来计提的,工会经费的比例为2%等。
㈤结转来源于国家的工资补贴项目
国家的工资补贴项目包括独生子女费、物价补贴、供暖费补贴、防暑降温费等,企业将其作为一项专项负债,计入“专项应付款”,最后结转至应付职工薪酬。
三、薪酬核算分录表
在薪酬核算导航图的基础上,我们做出了相应的会计分录汇总表(如右图所示):
㈠工资发放—分录1
汇总工资项目总额,编制工资结算汇总表并发放工资。发放时可根据支付的方式不同贷记“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
㈡成本核算—分录2
归集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并分配于各产品中,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
㈢非生产职工薪酬的分类结转--分录3
发生时,按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在建工程人员、研发人员分别借记“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在建工程”、“研发支出”等,贷记“应付职工薪酬”,月末,将期间费用结转至“本年利润”。
㈣费用计提—分录4-6
从企业利润中按工资总额一定比例计提福利费、工会经费、五险一金等,计提时(企业应负担的部分),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应付职工薪酬”。
㈤结转来源于国家的工资补贴项目—分录7
按照补贴的来源,结转国家补贴的工资项目,收到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专项应付款”,结转时,借记“专项应付款”, 贷记“应付职工薪酬”。
四、结束语
本文从计算工资项目到计算总额、结转分配等,简明的叙述了薪酬计算的公式、相关分录、薪酬来源与结转,使得流程清晰易见,条理性强,总结出一个立体的、结构性的薪酬核算整体分析框架,学习会计时可以更好更快地掌握,在编制工资薪酬核算分录时,思维更加清晰,,更容易进行职业判断。
本论文得到王文莲教授的悉心指导,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经济业务与会计核算衔接的智能化》,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年1月第11卷第1期
[2]《会计信息系统中记账凭证的自动生成》,《新西部》2008年第22期
篇8
黑龙江省家畜繁育指导站是服务于家畜品种改良工作的科研推广单位。站内设有繁育技术研发、猪育种中心、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等15个部门。主要职能是制定全省家畜繁育改良规划、制定省内各畜禽品种育种目标;负责全省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体系建设等。近年来,承担了世界银行的奶牛群体改良(DHI)、繁育体系建设及重大科技攻关等项目,这对于其自身发展,实现畜牧业科学发展都具深远影响。因此,进行并做好成本核算就是重要一环,事业单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目的是提高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管理水平以及资金的使用效率。
一、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相关理论
(一)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是企业进行产品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单位和企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家畜繁育站的成本核算就是对家畜场所生产的优质种子母牛、仔猪、商品猪、种猪等产品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进行计算,以此得到每个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资金总额,即产品成本。成本管理则是在进行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考察构成成本的各项消耗数量及其增减变化的原因,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在增加生产量的同时,不断地降低生产成本是家畜繁育站扩大赢利的主要方法。
(二)繁育成本
繁殖成本,从理论角度来说,就是动物为了实现繁殖以及人们为了使动物高效繁殖而付出的代价。对于家畜繁育指导战这样的事业单来说,必须了解繁育成本的核算,才能有效管理业务的发生及发展,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核算科目
成本核算属于支出类科目,应设置“成本费用”这一会计科目,用来核算事业单位列入龙舞的各项费用,借方反映业务活动或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贷方反映产品完工验收入库的实际成本。
二、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的方法及步骤
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需要较为完整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从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原始记录和分类整理而来,因此,建立一套完整准确的原始记录系统,并且及时地记录整理,这是进行成本核算的首要环节。只有进行成本核算才能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首先,明确成本核算的对象、指标以及计算单位。比如,黑龙江家畜繁育指导站的最终产品是优质种子母牛,那么成本核算的指标就是每头产品的成本资金总量或资金总额,计算单位有月、季度、半年、年等。现在以100头优质母牛为例,将商品牛作为成本核算的对象,以元/千克、元/头作为成本核算的指标,以年为计算单位来说明母牛的成本核算的具体流程以及核算方法。
其次,确定组成繁育指导站的核算成本项目。在一般情况下,将组成繁育指导站的产品成本核算的成本费用项目分为两类: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固定成本是指与家畜生产量的大小无关或关系很小的费用,其不随生产量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生产量的提高,由固定费用形成的那部分成本将会显著降低,从而降低了生产的总成本,即产生了规模效应。因此,降低固定费用从而降低总成本是事业单位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固定成本费用有:饲养人员的工资、福利费用和管理人员的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以及维修费。变动费用是指随着家畜生产量的变化,其费用大小也变化的费用,即随生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变动成本费用有:饲料费用、药品费用、煤、汽油、电费等。其中饲料费用包括买价、运费和加工费。
最后,从黑龙江省家畜繁育站的各项业务来看,成本核算的过程如下:
发生的各类成本费用有:
1.变动费用中的采购费用的核算:
采购分配率=采购费用总额/原材料买价总额×100%
原材料采购成本=买价总额×采购分配率
饲料的加工费分配总量=加工费总额/加工总数
已耗饲料产品的成本=原材料总价÷损耗率+加工费分配总量
损耗率=(原材料损耗量-饲料消耗量)/原材料损耗量×100%
在饲料的加工过程中,饲料产品的原材料总价应该按照饲料的组成计算。
2.饲养成本总额的核算:
饲养成本总额=饲料的变动费用+其他变动费用+固定费用
因此,通过上述的成本核算,我们得出了产品中的各类成本费用在总成本费用中的比例,同时得出了该年度或该季度家畜产品的总成本及单位产品的成本。财务人员应将每年或每季度的各类成本定期及时地进行核算,做一个统计记录,就会发现单位存在的问题,能够全面地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此外,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成本收入的计算 。
假设黑龙江省家畜繁育指导站生产的1组(250头母牛/组)母牛。
成本:
(1)引进幼种的款项:2.9万元(假设数据)。
(2)饲料费用:每头母牛的成本8-10元,14585头约要饲料费约14万元,种牛的饲料费大约1万元,共17.9万元。
(3)水电费:1000元(年或季度)。
(4)职工工资:平均每人每年7000元,2人共计1.4万元。共计19.4万元。
假设全年的利润是42万元,那么,全年的纯利润为 22.6万元。
三、事业单位的收入如何上缴财政专户
由缴款人或其人提出申请,经征收机关审核确定无误后,通过缴款人或委托人的开户银行将款项直接缴入国库单,即财政专户。应缴财政专户款是事业单位按规定代收各种应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在此项资金上缴之前,对事业单位来说是一种负债,不能作为事业单位的收入来处理。事业单位按规定代收的预算外资金必须上缴同级财政专户,支出由同级财政按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统筹安排,从财政专户中拨付,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事业单位实行全额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不能直接作为事业收入处理,应缴入同级财政专户,待同级财政部门拨付本单位使用时,才能计入财政专户返还收入。实行按比例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其上缴部分不能直接作为事业收入处理,应缴入同级财政专户,带同级财政拨付本单位使用时,才能计入事业收入,其留用部分可以直接作为事业收入处理。实行按收支结余的数额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平时可以直接作为事业收入处理,年终按该项预算外资金的收支结余数额上缴财政专户。
目前,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主要是各种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专项收入等。
为了核算事业单位应上交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设置“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该科目贷方反映收到应缴财政专户款的收入数或实行预算外资金介于上缴办法的单位定期结算预算外资金的结余数,借方反映上缴财政专户的收入数,贷方余额反映应缴的未交数目。下面具体说明:
(1)全额上缴时:
收到预算外资金时,借:银行存款,贷:应缴财政专户款
上缴财政专户时,借:应缴财政专户款,贷:银行存款
(2)按比例上缴时:
收到预算外资金时,借:银行存款,贷:预算外资金收入
应缴财政专户款,收到预算外资金时,借:银行存款,贷:事业收入
应缴财政专户款,缴入财政专户时,借:应缴财政专户款,贷:银行存款
(3)结余上缴时:
取得预算外资金时,借:银行存款,贷:预算外资金收入
定期结算预算外资金结余时, 借:预算外资金收入,贷:应缴财政专户款
取得预算外资金时,借:银行存款等,贷:事业收入
定期结算预算外资金结余时, 借:事业收入,贷:应缴财政专户款
缴入财政专户时,借:应缴财政专户款,贷:银行存款
以上就是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款的方法和步骤,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还必须建立严格的控制制度,保证专款的上缴。因为财政收入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稳定、企事业的持续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国家通过财政能够有效地调节资源的配置。财政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起着重要作用。其次,国家通过财政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数量、方向的控制,有利于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及结构的优化,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再次,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科教文卫都属于事业单位,他们或者没有经济收入,或者经济收入有限,必须依靠财政的大力支持。最后,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建设支出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财政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支出,对社会分配进行着广泛的调节,为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此外,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会计是以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是预算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成本核算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家都知道,现在是以社会责任最大化来衡量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一个机构的可持续性,只有准确及时地进行成本核算,把我成本核算的整个流程,才能降低生产过程的总成本,以节约资源,节省费用,将更的资金用于后续发展的过程中,达到符合国家政策规定且人民满意的标准。同时为国家制定收费项目提供参考标准,通过相互参考,促进服务和成本的对等性。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之窗[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4).
[2] 贺南轩.成本会计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0).
[3] 叶胜春,杨梅芳.论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及创新[J].市场论坛,2006 ,(11).
篇9
1 海水养殖业会计核算特点
海水养殖业是通过苗种的繁育和培养或外购苗种而生产出各种水产品,海岛水产养殖业经营模式一般以育苗、浮筏吊养、底播增殖、活鱼养殖为主,其成本核算具有以下特点。
1.1 成本具有不确定性
作为海水养殖的主要产品——水产品,主要是以繁育和养殖为主。由于受自然条件变化制约,变化无常的自然环境影响着水产品的产量和养殖成本。海域状况好、水温等自然条件适宜,水产品的产量就高,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就低;反之,水产品的产量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就高。
1.2 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
海水养殖业从育苗、中间育成、海上暂养、投入放养、收获或外购苗种、投入放养、收获的生产过程,生产周期少则几个月,多则4-5年,一般在1-3年或以上。由于常年性投入,使得占用在某项产品的生产资金时间相对较长,资金周转速度缓慢。
1.3 生产具有季节性,占用的资金量大
海水养殖业产品生产季节性较强,苗种投入时间相对集中,一般在每年的4~6月份或10~12月份,并且占用大量的经营资金;有的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收获,比如:海湾扇贝规模养殖从当年苗种购入到浮筏吊养、直至秋季收获仅需5个多月的时间;而有的需要较长的生产时间才能回收,比如:某企业为了扩大虾夷扇贝底播养殖规模,大量购入苗种实施三龄贝底播养殖计划,从苗种购置、投入放养、海上看护到采捕收获大约需要36个月,资金占用量较大,资金需三年多才得以回收;活鱼养殖从幼鱼的投放、看护、饵料喂养、到成鱼收获,少则1年、多则3年以上,受海域状况、水温等自然条件制约,经历越冬过程,需要北鱼南养再回运过程,到回收季节还需关注市场的行情,若出口还需不断关注汇率变化,以确报该品种实现很好的效益。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占用企业经营资金较多,一般都需要较长时间。
2 海水养殖业成本核算应考虑的问题
2.1 合理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或品种
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是海水养殖成本进行归集和核算的前提。海水养殖的任务是生产出各种水产品,因此,水产品品种是水产养殖业成本核算的对象,也就是对养殖期间所发生的各项品种费用进行分类、归集、核算。由于海水养殖养殖品种不同,因而在养殖过程中,各品种育苗、投入放养、收获的成本也不尽相同。海水养殖业按虾夷扇贝、鲍鱼、海参、海螺、海胆以及放养的鱼等来计算主要产品成本。这样能比较科学地归集和核算不同养殖品种的生产成本,有利于对海水养殖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2.2 做好成本核算基础工作
2.2.1 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帐户体系
为了归集养殖业各项费用,划分有关成本费用界限,正确计算和结转产品成本,应建立规范的成本核算帐户体系。根据需要应设置:消耗性生物资产、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原材料、应交税金、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现金、银行存款、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等帐户。
2.2.2 建立健全各项原始记录
各种原始记录是计算产品成本的依据。各种材料物资、燃料动力的消耗、各种生产工具的耗用、产品质量验收以及暂养台筏和养成台筏、当年(或以后年度)收获台筏、空筏各是多少,每月都必须有原始记录,以利于成本核算工作更好的进行。
2.2.3 建立健全养殖物资计量、验收、保管发放工作和盘点工作
各种养殖物资采购都必须有计划、按计划购买,然后办理入库验收手续,领用要办理出库手续。年终必须清点,并处理盈亏额。
2.2.4 了解生产工艺或流程
海水养殖业核算基础是要掌握第一手资料,因此说,作为财务人员或成本核算人员必须深入生产第一线,了解全面生产工艺或生产过程,取得核算数据,为成本核算作准备。
2.3 正确核算成本项目
为了正确反映海水养殖成本项目的构成和范围,必须合理归集养殖成本项目,成本项目设置和划分的是否合理,对养殖成本核算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海水养殖过程中,将养殖相关的费用支出作为养殖成本进行核算,与养殖生产无关的费用支出均不应计入养殖成本,关键看其是否直接或间接用于养殖生产方面。因此,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应正确划分和确定养殖成本核算项目。
根据海水养殖业的实际情况,应设立苗种费用、台筏物资摊销、燃料费、维修费、折旧费、工资及补贴、饵料费用、水电费、生活费、差旅费、养殖物资盘点损失额、海域使用金等成本费用项目。
2.4 成本核算应遵循的原则
2.4.1 收入与支出配比原则
海水养殖业进行养殖成本核算时,应将一定会计期间费用成本,与有关的收益相结合,即收入与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如燃料费、维修费、折旧费、工资及补贴、生活费、差旅费等不能明确直接进行品种归集的费用,可通过“制造费用”科目核算按一定的分配方法和标准,分配到不同的养殖品种中。采用配比性原则进行成本核算,能准确地计算出一个时期的养殖成本和每个品种的成本。
2.4.2 权责发生制
为了真实反映海水养殖业经营状况,各养殖企业应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因为权责发生制是依据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两个基本前提来正确划分不同会计期间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归属。并运用一些诸如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等项目来记录由此形 成的资产和负债等会计要素。企业会计报表是按照持续经营原则编制的,其损益的记录又要分期进行,每期的损益计算理应反映所有属于本期的真实经营业绩,收付实现制显然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因此,权责发生制能更加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2.4.3 划分收益性与资本性支出
收益性支出是指发生的与海水养殖生产有关(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费用支出等等)的支出。资本性支出是指那些一次购置并长时间使用的耐用资产消耗(如房屋建筑物、各种设备购置、养殖台筏等)。划分收益性与资本性支出的意义在于确定哪些费用支出应当计入当期成本,哪些支出不应当计入当期成本,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计算出各品种的养殖成本。
2.4.4 核算周期的确定
由于海水养殖专业性较强,养殖生产要经过育苗、中间育成、海上暂养、投入放养或外购、放养等过程,其生产周期一般在1-3年或以上,具有培育周期长的特点,因此,海水养殖的成本计算期从购入商品苗或育苗开始,计算到销售为止,其成本计算期一般应与生产周期相一致。例如:虾夷扇贝生长周期分三种情形,(1)自当年6月份购入幼贝,经过浮筏暂养、挂养到11月份底播,到第三年4月末收获期结束,生长周期需要22个月;(2)如果养殖单位当年11月份购入商品苗直接底播,到第三年4月末收获期结束,生长周期需要18个月;(3)从育苗开始计算,经过中间育成、海上暂养、投入放养,到第三年4月末收获期结束,生长周期需要18个月;鲍鱼自底播到收获生长周期36个月,海参自底播到收获生长周期为36个月。
2.4.5 严格区分成本费用界限
严格划分各时期产品费用的界限,严格划分不同养殖品种产品成本费用的界限,严格划分收获产品和未收获产品的费用界限,凡能直接分清的成本费用,直接计入该种产品中,不好分清的成本费用,选择合理的分配方法计入各个产品成本。
3 养殖核算程序
现以某养殖企业外购虾夷扇贝商品苗投入底播生产,到产品收获为例,谈其成本核算程序。
3.1 成本核算
(1)某养殖企业购入虾夷扇贝商品苗直接底播,发生时,记借:消耗性生物资产-底播-××年收获虾夷扇贝-××场队-苗种费,贷:银行存款等科目。
(2)在底播增殖期内,发生的直接费用,应记借:消耗性生物资产-底播-××年收获虾夷扇贝-××场队-××(成本项目),贷:现金(或银行存款)等;若发生的费用为看护底播产品共同费用,借:制造费用,贷:现金(或银行存款)等,月末,按照配比原则将费用分摊结转到“消耗性生物资产”,记借:消耗性生物资产-底播-××年收获虾夷扇贝-××场队-××(成本项目),贷:制造费用。
(3)收获底播虾夷扇贝产品时,发生的采捕费应记入收获的产品生产成本中,记借:消耗性生物资产-底播-××年收获虾夷扇贝-××场队-采捕费,贷:银行存款等科目。
(4)虾夷扇贝收获时,苗种费按收获的程度(实收面积与应收面积的比例)逐月摊销。
(5)收获期结束后,应将该年度收获的虾夷扇贝所应承担的各种费用全部体现在当期收益中,“消耗性生物资产-底播-××年收获虾夷扇贝-××场队”帐户余额为零。
3.2 销售核算
3.2.1 主营业务收入核算
该企业收到对外销售的虾夷扇贝产品款时,记借:现金或银行存款,贷:主营业务收入-底播-虾夷扇贝-××场队,月末结到本年利润户,记借:主营业务收入-底播-虾夷扇贝-××场队,贷:本年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底播-虾夷扇贝-××场队。
3.2.2 主营业务成本核算
篇10
血站健康发展,增收节支、降低耗材、控制成本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血站的成本核算是不完全成本核算,由本身体制决定,濮阳血站是事业差额单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完全成本核算是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的科目设定核算内容,人员支出、公务支出都不能进入成本核算,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也不进入核算。我们现在的成本核算只包括业务科室领用的耗材、献血员食品做为直接生产费用进行核算,通过每月成本核算来掌握单位产成品的生产、销售、库存情况。不能有效反映当月费用支出情况。不能完全真实反映血站的经济运行状况。只有加强采供血全成本核算才能有效做到降低耗材、控制成本,使无偿献血事业得到健康发展。
一、成本核算的方法与日常处理
成本核算、产品成本是综合反映单位业绩的重要指标,它可以为单位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为正确计算单位的损益提供基础信息。成本核算是一个从费用归集到费用分配,最后计算产品成本的核算过程。(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期间费用的归集,期间费用的分配,产品单位成本、部门成本的核算)。
1、1血站成本核算的任务;
1、1、1精确地计算各个单位产成品的成本,为合理地控制产品的销售价格打下基础。
1、1、2、促使各生产、服务部门不断提高操作技术和服务水平,加强生产管理,严格按照所核实的成本费用,保证血液产品质量。
1、1、3、揭示单位成本提高或降低的原因,指出降低成本的途径,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单位经济效益。
1、2成本数据信息的基础设置:
首先进行基础设置,为成本核算开展提供最基本的信息。以科室为单位,将每月耗材按材料、试剂、其它费用进行分类、归集和分配产品总成本。通过分类、核算、分析、比较核算过程,计算各类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总成本:是指某种、某类成品在某核算期间的成本之和。单位成本:是指某个产品单位所具有的成本,如元/每袋、元/每单位、元/每治疗量)。
1、3成本核算方法:
在成本核算系统中,选择成本核算方法进行设置:血站成本核算方法为“品种法”。
1、4、成本核算的日常处理:
经过对材料、试剂、其他费用的来源进行设置,已基本完成了成本费用的初次分配和归集设置,计算最终产成品的成本,按科室归集的成本总和在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经日常处理,即将试剂、材料费用总额按分类产品的总数平均分摊,将其他费用的总额按分类产品所占的比重进行分配。期末录入相关具体数据,系统自动计算各产品成本。
二、不完全成本核算与全成本核算比较
2、1成本材料的组成 不完全成本核算的直接成本费用为业务科室领用的耗材,耗材由材料、试剂、其他费用组成,材料包括:血袋、血小板机采管路、一次性穿刺针、纪念品、标签纸、抗凝剂、纱布、注射器、棉签、酒精、手套、创可贴等;试剂包括:梅毒、艾滋、丙肝、乙肝、ABO血清、ABO红细胞等;其他费用包括:84消毒液、肥皂、电池、稿纸、献血员食品等构成。
成本核算数据为当月生产总数,生产费用为当月业务科室领用的耗材,将全血、血浆、成份血分为三部分进行核算。全血、血浆按规格分类,成份血按名称分类、单采血小板、单采冰冻血小板、汇集血小板、手工血小板、洗涤去白红细胞、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冷沉淀凝血因子等产品。
血浆为例说明。
表1是按照《事业会计制度》,表2是按照《医院财务制度》或《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有关成本费用开支范围规定的成品成本核算。通过不完全成本核算与全成本核算比较,不完全成本核算存在着弊端,是不能有效控制和反映成品成本的,本人认为血站成品成本核算应从以下几个反方面进行改进。
2、2计算步骤:
试剂的分配:用试剂金额总合计除以全部产品的总毫升数;
材料的分配:用材料总金额除以全部产品的总毫升数
其他费用的分配:根据全血、血浆、成份血的销售价格不同,将全血、血浆、成份血按比例分摊成本,全血占其他费用总额的10%,血浆占其他费用总额的15%,成分血占其他费用总额的75%,根据公式自定义,自动计算各产品应分摊的产品成本
表1反映血站2013年1月份成品成本核算的部分经济业务,也是事业单位509会计科目中的全部业务。材料、试剂、其他费用总合计为元月份总费用。是不能完全真实反映血站的经济运行状况的。
表2是按照《医院财务制度》或《企业会计制度》有关成本费用开支范围规定进行的成品成本核算。将元月份事业支出137万元分摊到所有生产的产品中。
通过表1、表2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不完全成本核算血浆:51.29元/200ML;38.47元/150ML,不完全成本核算存在着弊端,是不能有效控制和反映成品成本的;全成本核算血浆:75.99元/200ML;56.99元/150ML,全成本核算产品成本价格接近物价部门所核定的产品销售价格,更加符合血站成本核算的实际。本人认为血站成品成本核算应从以下几个反方面进行改进。
(1)按照《医院财务制度》或《企业会计制度》有关成本费用开支范围规定,开展血站成本核算。血站的成本核算应有健全的内部成本管理组织机构,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的内审机制,充分发挥成本核算的促进作用。
(2)成本核算本身没有固定的核算模式,同一企业,不同车间,不同发展阶段,核算要求都不同。血站的成本核算应通过对核算方式、生产成本、核算对象的自定义来灵活满足血站的实际核算需求。
(3)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善于总结、广泛交流、开拓创新、探索出一条血站内部成本核算的新路子,以期建立优质、高效低耗的新的运行机制,让成本管理工作成为血站管理工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4)血站推广实行全成本核算将有利于控制成本、降低消耗,节约资金,为血站的发展提供保障。
三、不完全成本核算与全成本核算的优缺点
不完全成本核算存在着弊端,只能用来掌握单位产成品的生产、销售、库存情况,不能完全真实反应血站经济运行状况。不能有效控制和反映成品成本的实际支出,不能及时有效降低各项费用消耗。
全成本核算能真实反映成品成本的实际支出,能及时发现成品成本增加的原因,能有效控制各项费用消耗,堵塞管理漏洞。全成本核算将对血站的财务管理起到积极作用。
讨论:1、血站采用的各种材料价格在不断上涨,血液成本价格将会逐渐增加,强化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建立有效的管控机制,堵塞管理漏洞,降低各项费用消耗显得尤为重要。
2、血液价格被社会部分人误解,认为血站一本万利这一局面也将会随着血站加强成本核算的进一步规范和实施,并定期向社会公有所改善,血站将会在保证血液质量的同时控制成本、降低消耗。确保采供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血站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事业,是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文明窗口。血站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国家加大投入,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来保证无偿献血事业顺利开展。
篇11
2.分组收集相关的理论知识资料
学生在与企业进行实际接触之前,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数据的收集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对本项目涉及的知识和概要予以简介,对相关知识点涉及的网站、图书等进行介绍:另一方面,学生分组自学,通过课本、网络、图书馆收集相关资料。以产品成本核算方法项目为例,学生应当在前了解当前一般的企业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有哪些?每一种成本核算方法的具体步骤、适用性、优缺点是什么?小组成员能够根据书本案例做一些比较简单、完整的数成本数据计算。在该步骤进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学生对知识点相当于是进行预习,在了解基本知识点的同时才能具体带着问题下企业进行学习。
3.分组设计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调查问卷
每组学生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关于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问卷设计时,应当保持完整性和针对性,一方面,问卷的设计应当包含项目涉及的企业产品成本计算的各个知识点,此处可以参照指导教师制定的教学大纲;另一方面,学生根据分组了解的企业行业特征和产品特点,对调查问卷给予适当的修正。教师在学生具体制定调查问卷之前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对问卷涉及的问题的个数、题型的选择予以指导;对问卷涉及的格式应当督促学生规范化;对问卷涉及知识点的完整性进行审核,避免重复和遗漏。学生设计的调查问卷应当进行讨论和修改,每组学生对问卷问题的设置、修改、讨论要有明确的分工,每位学生都能分配到各自的工作任务。
4.下企业进行调研并获得相关的成本核算与管理资料
学生应当在企业中了解企业实际生产或运作流程,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工艺流程对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和实施有着巨大影响,学生进行调研的重点是熟悉企业的具体运作过程。当然,该过程的实施具有时间和生产技术保密性的制约,学生可以针对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了解方式,普通的制造业可以到生产一线参观;对于技术保密性较高的企业,可以请企业生产负责人对主要公开的生产环节予以讲解。除了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与运作流程,该步骤的重点是学生请企业财务负责人完成调查问卷中的题项,并请他们对企业成本核算概要和成本管理的现状予以介绍。
5.整理资料,汇总分析
篇12
副组长:韩瑞功、李建刚
张君、齐素红、苗翠萍
二、顶岗实习目的
顶岗实习是落实党和国家高职教育政策、是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我院人才培养水平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毕业顶岗实习的实操训练,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公共技能和专业技能,进一步提高专业素质,强化岗位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矗
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实际、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技能,达到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培养学生综合择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培养学生调查研究能力,为撰写毕业论文打好基矗
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作风;培养、锻炼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实现学生由学校向社会的转变。同时可以检验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积累经验。
三、顶岗实习内容
实习内容要与实习岗位相结合,以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为主,对会计专业的基本技术进行全方位的操作实习。主要包括:
1、了解企业(或单位)的经营性质和特点,了解企业(或单位)生产技术的特点和生产工艺流程及其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了解财务会计岗位的设置。
2、熟练掌握各种会计方法及程序操作的基本技术。其中包括建账方法、填制与审核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的方法与程序、登记现金的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以及登记各种明细账和总分类账的方法与程序。掌握结账、对账、编制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基本技术。
3、熟练掌握各种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操作的基本技术,其中包括产品成本的构成要素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再产品之间的分配、产品成本计算的各种方法、产品成本核算的账务处理程序等。
4、了解企业(单位)纳税的种类,纳税的计算及与纳税部门的联系情况等,务处理程序,掌握常见税种的业务处理程序、计算、核算与交纳的方法。
5、熟悉财务软件,掌握会计电算化操作业务。
6、初步了解企业筹资、投资等资金管理业务,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与审计工作的实施业务。
具体采取按岗位轮岗实习的方法。会计岗位一般分为会计主管、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账务成本核算、资金核算、总账报表等,具体分为出纳的职责、明细会计岗位职责、主管会计岗位职责等。
四、顶岗实习组织方法
顶岗实习单位的落实采取学生自己落实与系部帮助落实相结合。顶岗实习指导实行院内指导教师和生产单位指导教师联合指导的办法
五、顶岗实习的基本要求
1、实习过程中,要认真执行实习单位的考勤纪律,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有事先请假;要严格执行实习单位的保密纪律,严守商业秘密;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有重要的事情应及时与辅导员、班主任联系;
2、要虚心向实习单位的师傅学习,做到嘴勤、手勤、腿勤,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在短时间内上岗打下基础;
3、实习开始后三个月内,实习学生必须将接收单位开出的《聘用函》寄给辅导员。
4、指导教师负责与实习学生的定期联系与理论指导;实习过程中,原则上实习学生不得随意变动实习岗位,因特殊情况要求调整实习单位或岗位的学生,须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同时提供在上一个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表以及下一个单位接收函,方可变更实习单位。
5、实习过程中应注意积累资料,及时填写实习周记、实习结束后写好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
6、学生实习完成后必须提交:①实习周记;②实习单位鉴定表;③实习报告。
六、顶岗成绩评定
依据实习周记、实习鉴定、实习态度及实习报告等,由实习指导老师结合实习单位的评定,综合评定成绩。
实习成绩评定:满分100分,其中纪律考核成绩20%,劳动态度考核成绩20%,技能考核成绩30%,实习单位评定成绩30%。
七、附件:实习报告要求
1、实习报告要按时独立完成。实习报告是衡量实习效果和评定成绩的重要依据,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一旦发现由他人或抄袭他人的实习报告,按不及格论处。
2、实习报告内容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
(1)实习单位概述和生产工艺流程
(2)实习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状况
(3)具体实习内容及完成工作的情况
(4)实习体会或收获。
3、实习报告要求:3000字以上。实习报告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行文流畅,符合逻辑,文字简练。
4、实习报告格式要求:排版打樱
一级标题:宋体,小二号字,加粗;
篇13
重要性是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和基本原则,在会计和审计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它的运用强化了对关键性问题的核算、简化了核算工作、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因此受到广泛的重视。笔者着重分析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以期达到对重要性原则的进一步认识。
二、重要性原则的内涵
(一)重要性的判定
从会计角度看,我国会计准则并没有对重要性原则给出明确的定义,只是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那些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分别核算、单独反映、力求准确、作重点说明,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而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致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情况下,可适当简化处理、合并反映。在评价某项经济业务的重要性时,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综合进行分析。从性质方面来说,当某一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项目;从数量方面来说,当某一事项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因而也是重要的。
(二)对重要性原则的进一步分析
1.运用重要性原则是“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从会计是企业适应生产发展和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这个角度来看,会计核算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会计核算又需要支付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对所有会计事项的处理一律不分轻重主次和繁简详略,采取完全相同的处理方法,全面详尽进行核算必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会计核算的成本,抵消会计管理带来的效益甚至让企业得不偿失。在会计核算中坚持重要性原则,能够使会计核算在全面反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加强对经济活动和经营决策有重大影响和有重要意义的关键性问题的核算,有助于简化核算,节约人力,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重要性原则,有利于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抓住关键点。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虽然越详尽的信息越有利于其做出正确的决策,但是如果会计信息不分主次,有时反而会影响使用者对信息的正确理解,影响决策。那些对经营决策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事项对其决策更为重要。
3.运用重要性原则需合理运用会计职业判断。2006年颁布的新准则更充分地体现了以原则为导向的制定基础,需要大量运用职业判断。在基本准则中对于重要性原则定义是模糊的,如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但对重要性的标准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把握重要性水平,从而正确披露会计信息,只能通过会计人员根据相关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作出的主观判断加以确定。
三、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分析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较为普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账户设置
对于制造费用,如果发生在基本生产车间,必须先通过专门的账户“制造费用”进行核算,月末再根据一定的分配标准分配进入“生产成本”账户,而如果发生在辅助生产车间,则可以不用通过“制造费用”账户核算,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进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账户,原因是相对而言基本生产是重要的必须详细反映,辅助生产是次要的可以简化反映。
在给生产成本账户设置成本项目时可根据重要性原则调整,一般按照“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设置专栏,但若企业发生的废品损失、停工损失很多,可增设“废品损失”、“停工损失”成本项目;若企业耗用的燃料和动力较多,可增设“燃料和动力”成本项目等。再如,若企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较高,使得直接人工成本所占比重较低,则可不单设“直接人工”成本项目,只设置“直接材料”和“加工成本”两个成本项目。
(二)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直接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和顺序分配法均体现了重要性原则的运用。
1.直接分配法是指在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单位,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不互相分配费用。这种方法计算简单,但由于不考虑各个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互相提供劳务或产品的情况,导致分配结果的准确性差,因此主要适用于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品或劳务较少的企业。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这是因为当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品或劳务较少时,不考虑它们之间相互提供劳务或产品的情况,对成本分配结果的影响较小,这时既不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又可简化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工作,符合重要性原则。
2.计划成本分配法是指根据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产品、劳务数量及其计划单位成本,计算为各车间、部门提供服务的产品和劳务数量应分配的费用。对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实际成本与按计划成本计算的分配额之间的差额,由于对成本计算影响较小,按重要性原则可以简化核算,可不再按受益比例进行分摊,而直接增加或冲减管理费用。
3.顺序分配法,是指个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是按照受益多少的顺序依次排列,受益少的排在前面,先将费用分配出去,受益多的排在后面,后将费用分配出去。这里的排序就考虑了重要性原则,本质就是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品或劳务时只计算影响大的费用,不计算影响小的费用,受益少的(即提供给其他辅助生产车间多的)在前面,向所有受益对象分配费用,包括分配给其他辅助生产车间,受益多的(即提供给其他辅助生产车间少的)在后序分配,不向前序分配费用,因其提供给前序的费用少显得不重要,所以只需将该辅助生产车间原来的费用加上前序分来的费用向后序及外部的受益对象分配费用。这种方法适宜在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品或劳务有明显差距时采用,此时充分体现出了重要性原则的思想。
(三)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如果企业月末在产品数量很少,价值低,在产品成本的计算与否对完工产品成本的影响很小,就可以不计算在产品成本,而把本月归集的全部生产费用作为完工产品的成本。
2.在产品按所消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如果企业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大,而且原材料费用在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加工费用比重小,为简化核算,在产品可以只计算耗用的原材料费用,不计算其他加工费用,产品的加工费用完全由完工产品负担。
3.在产品按年初固定成本计价法。如果企业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不大且各月费用发生较均衡,则月末在产品成本可以按照年初在产品成本确定。因为在这种条件下月末在产品实际成本相差不大,算不算各月在产品成本的差额对完工产品成本计算都影响不大,因而不用费时费力地计算分配,既简化了核算工作,同时又反映出了在产品占用的资金。
4.在产品按完工产品成本计算。如果企业月末在产品已经接近完工,根据重要性原则,可以将月末在产品视同完工产品分配费用。
5.定额成本法计算在产品成本。这种方法下,月末在产品成本按其数量和单位定额成本计算确定,月初在产品费用加本月生产费用减月末在产品的定额成本的差额作为完工产品的成本。该方法下每月实际发生的生产费用脱离定额的差异在产品不负担,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在各项消耗定额或费用定额比较准确、稳定和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化不大的条件下,由于脱离定额的差异原本就小,在产品分不分脱离定额的差异对完工产品成本计算都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不必计算分配在产品应分的差异而直接按年初在产品成本固定计算。
(四)联产品和副产品成本的计算
联合产品是企业的主要产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销售价格较高。因此,根据重要性原则,在对联合生产成本进行分配以计算出各种联产品成本时,应采用比较准确、详细的方法进行分配和计算,常用的有实物量分配法、系数分配法、销售价值分配法和可实现净值分配法等。而副产品是指在主要产品生产过程中附带生产出来的非主要产品。副产品不是企业生产活动的主要目的,价值比较低,对企业的收入影响较小。根据重要性原则,在分配联合生产成本时,通常是将副产品直接按一定标准计价,然后从联合生产成本中扣除即可计算出主要产品成本。副产品的计价方法主要有副产品不负担联合生产成本法、副产品按计划成本计价法、副产品按售价减去销售费用和销售税金后的余额计价法等,都属于简化处理的方法,计算较粗略。
(五)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采用这种方法,不论各月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多少,每月各种产品成本中的制造费用都是按年度计划确定的计划分配率分配。平时发生制造费用时计入“制造费用”账户借方,根据计划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时,直接计入“制造费用”的贷方,这样“制造费用”借贷方之差,就是已分配和实际制造费用的差额,这个差额就表现为制造费用的期末余额。对于这一余额,平时就累计留在“制造费用”科目中,年末一般直接将其计入12月份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年度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接近实际时制造费用账户年末余额不大,对成本核算影响较小所以可以不必精确分配,简化了核算工作,符合重要性原则的要求。
(六)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核算
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支出、装修支出以及修理支出,在发生当期直接计入损益,不再采用预提或是待摊的办法。费用化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不管该项费用实际发生在企业管理部门还是基本生产车间、辅助生产车间,按照新会计准则要求都是直接做入“管理费用”账户,这点不同于以往的会计处理。以前是按照费用发生地点进行费用核算,如发生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计入“管理费用”,发生在生产车间的计入“制造费用”。笔者认为这是新会计准则对重要性原则的运用,即因为这种费用化的后续支出对企业成本核算影响不大,为了简化成本核算工作将其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尤其是当这种后续支出发生在辅助生产车间时,按照原来的核算办法进行会计处理更是显得麻烦,而采用新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就简化得多。超级秘书网
四、结束语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成本核算运用重要性原则需要注意防止滥用重要性原则进行盈余管理。重要性标准离不开信息使用者的具体需要,离不开每个企业所处的特定环境,重要性原则在实务中的适度运用依赖于会计人员高度的职业敏感性与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可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增强职业判断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会计发展的紧迫任务。另外,在成本核算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毕竟会使得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信息披露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