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语感教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语感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语感教学论文

篇1

语感类别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培养形象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情味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意蕴感的教学策略等。培养形象感,要注意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倡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象,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培养情味感,一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二要努力挖掘和体验教材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传导作用;三要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和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意蕴感,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从语感生成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咏、切己体察、展开想象等。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接感悟是完全一致的。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潜心涵咏,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研读策略,面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玩味,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切己体察,就是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触摸作者的心灵。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

二、在实践中如何去落实“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一新理念。

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

1、创设情景

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

如:《草原》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始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

2、引导想象

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

3、释义悟情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所以培养语感就必须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其中最基本的是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

一些词语比较生辟,又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可用直观演示的形式来释义。《五彩池》中有“折射”一词,教师直接打开投影仪,一束光线垂直射到天花板上,再把一枚三棱镜放到投影仪上,光线发生了变化,告诉学生这就叫“折射”。

一些词语拟人化程度很强,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加以理解。

一些词语的运用精当、准确、具体,但学生体会起来也会有难度,可用删换比较或填空的形式进行理解。如讲《锡林郭勒大草原》中描写湖水的句子“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象神话故事中的宝镜一样”与“草滩上,有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光芒”加以比较,为学生感受草原的美景、读出美感打下基础。

4、巧加提示

适时适当的提示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记事、写人的文章时对话内容较多,对于人物语言及其内心世界的把握是个难点。如:《马背上的小》里,小鬼说:“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由于学生对人物内心很难揣摩,所以朗读起来比较平淡。老师巧妙地加上提示语“小鬼不假思索地说”或“小鬼毫不犹豫地说”,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小鬼是装出来满不在乎的样子。学生朗读的语调也由原来的理直气壮变得没有了底气。教师的巧妙提示,使培养学生语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篇2

二、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在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20世纪70年代末克拉申提出第二语言监控模式。此模式建立在输人假设、习得与学习假设、监控假设、自然顺序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之上。输人假设是指可理解性语言输人,这是监控模式的核心。根据这个假设,语言输人话语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学习者只要获得可理解性语言输人,只要能够听懂对方的话语,语言即可习得。克拉申把学习者现有的第二语言水平定为"i",把学习者将要达到的更高一级的语言水平称为"卜1","i"和"卜广之间的差距是学习者学习的动力所在。语言输人材料的难度要稍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i","i+l"学习者为了听懂新输人的语言材料,会求助于以前的知识经验或利用语境、上下文等进行判断。通过努力,学习者理解了语言输人中"难以理解的成分",从而使语言习得取得进步。克拉申的输人假设重视学习者理解输人材料时所获得的较高一级的语言形式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这种印象的有无和深浅与学习者的情感密切相关,决定着语言习得是否成功。由此克拉申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设。  

克拉申指出,"对语言输人的理解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是这还远远不够"(Krashen,1982)。学习者必须吸收语言输人中可理解的语言成队习得才会产企他认为学习者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语言吸收障碍,阻碍了学习者把可理解的语言成份全部运用在语言交际中,他把这种障碍叫做"情感过滤"。"情感过滤"是"无意识的,由于缺乏自信心或焦虑而造成的"(Krashen,1985),即缺乏自信或焦虑阻碍了学习者形成对语言形式的深刻印象,以至于学习者在交际中不能自如地对语言形式进行排列组合。  

克拉申的"输人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虽然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但对我国的英语听力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学习者必须获得难易程度适中的语言输人;(2)学习者必须理解语言输人材料中的新语言形式;(3)学习者必须具有自信心而且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学习,以消除焦虑情感;(4)新语言形式必须给学习者留下深刻印象;(5)学习者要经常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解决语言输人问题,即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  

根据克拉中的可理解输人假设,听力材料应该难易适中。第一,听力材料中出现的语法和单词大部分应该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第二,语连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学生在听音时,教师的原则是要让大部分学生能基本听懂所用的听音材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必要的语言输人。若学生不能听懂,何以习得语言?第三,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听力水平。听力材料不能全班统一,每个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听力材料,教师在这方面应给学生提供帮助。每个学生都应有一套连贯的、从易到难的适合自己的听力材料。班里集体听的语言材料要适合大部分学生,并且也应该前后连贯。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建立听力档案,记录学生的听力水平以及所取得的进步。目前,有些学校为学生准备的听力材料不是太易,就是太难,而且前后听的语言材料缺乏连贯性,教师不了解学生能够听懂哪些内容、哪些内容必须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听懂、应该多长时间调整听力材料的语速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对高中阶段听力教学所使用的教材进行规划,根据学生的听力水平和听力材料的难易程度,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和使用教材。  

我国的许多中学生,在通过听来学习英语时,焦虑是他们的最大障碍。由于受到听力考试的压力,教师经常指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多项选择中选出正确答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不可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听。他们的心情一直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之中,惟恐听不懂、做不对,影响考试成绩。学生的这种紧张焦虑情绪阻碍了他们听力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听力课上教师要尽量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改变那种“听录音—答题—核对答案”的教学模式,努力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教师在选择听力材料时,除了要考虑难易适度、语速适中外,还应考虑材料的趣味性以及它们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学生的情感,进而影响学生的听力学习。  

篇3

首先,对于情感,我们不能简单地看着一种一般的心理品质。作为主体对于自己所认识和所做的事以及所持态度的体验,它几乎和一切心理品质相伴随,感知与观察、理解与思维都不可能不在一定程度上伴随情感活动。情感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其它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其次,中学生正处于一种情感迷茫状态,这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客观现实。一般来说,这种情感迷茫状态从初中开始出现,到高中阶段便十分明显。伴随着青春期的开始,封闭型的心理状态把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被人理解的欲望同时带来了,而社会、家长、自身的压力及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名目众多的各种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都使这种情感迷茫(或称饥饿)状态无法回避。如果不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对中学生的情感教育,就不能保证他们的情感得到良好的发展。

第三,从课程的本质特征来说,语文课与别的自然学科的课不同,它与情感教育的联系很紧密。它兼有认知训练和非认知训练两方面的内容,因而它对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如同情心,利他精神,祖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想象能力,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当然,我们所说的情感教育绝不等同于传统的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思想的教育目的是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而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意在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和个性的完善。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与政治思想及美育有着很重要的联系。

怎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这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还不如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实践问题。它无疑和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和教学方法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它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

进行情感教育,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教学内容方面

高中的1至6册语文课本中,几乎篇篇文章涉及到情感教育。这些课文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第一类,表达对祖国、故土、人民的热爱之情。如《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土地》、《荷花淀》、《故乡的榕树》等。第二类,表现一种至爱亲情。如《项脊轩志》、《祭妹文》等。第三类,表现忠贞不渝的爱情作品,如《与妻书》、《荷花淀》、《孔雀东南飞》等。还有其它的如表现气节的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对第一类篇目,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流于疏漏,只照本宣科讲一些应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大道理。依据学生这时期的心理特征,对说教式的大道理是很容易反感的,常常把这类课的学习与一些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等同起来。作为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心理,讲述一些古今典型事例。如:现阶段留学归来报效祖国的年轻学子,名人回报祖国的具体行动、言语及落叶归根的想法等。讲清楚作为一个公民为什么应热爱祖国,热爱故土和人民的道理,切忌只讲大话。这样,再结合读、讲、写,学生接受起来是不会有抵触情绪的。

对第二类篇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紧扣课文的内容,仍要辅以大量的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可抓住现阶段中学生的逆反思想和心理,他们同父母的所谓隔膜、代沟问题,把中华民族瞻养父母的传统思想,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之情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对这类课文的学习,树立一种美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思想。

第三类篇目,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也是我们想着重谈谈的问题。面对这类课文,学生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一种“等着瞧他怎样讲”的心理。过去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多有忌讳,往往顾左右而言他,轻描淡写地一晃而过。这种“回避或禁锢”的作法,反而加深了他们对爱情的兴趣,以及对爱情的涉足与尝试。这对中学生的健康的情感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的看法是,现代传媒及文艺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成熟早,中学生早恋也似乎成了一种风气。那么何不抓住这类课文来一个“借题发挥”正确引导呢?如果中学生走入社会没有爱情方面的知识,没有正确的爱情道德观,就很难正确对待爱情。因此,语文老师应转变教育思想,不视爱情问题为,针对中学生身心及思想行为特点,引导中学生小心踏入这片圣洁的土地。因而在上这一类课文时,我们不应回避爱情这个字眼。如讲到《荷花淀》的爱情内容,用爱情故事里奏出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赞歌感化学生。讲《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明了爱情表现出的崇高美德:真诚、挚爱,负责和奉献精神。讲《与妻书》时,阐明国家和小家的关系,从作者令人动容的娓娓叙述中表现出对妻子对国家的挚热浓情。这样,结合课文我们一方面讲清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的爱情,一方面以大量的早恋导致学业失败的实例(当然也不回避早恋成功的实例,但一定要强调它们的比例)讲清什么是所谓的爱情。与此同时再进行两次关于早恋的讨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要求有定论,但教师要归纳总结,谈清自己的看法,晓之以理,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爱情,从道德上认识爱情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样,学生消除了神秘感,也从老师那得到了真正想得到的“金玉良言”,其效果是很明显的。

二、教学方法方面

篇4

(一)情感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所学知识,真正认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意义比如,当我们讲到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体裁“词”的时候,往往会讲到它的起源发展、长短形式、题材内容等,如果我们以讲授的方法陈述和列举词体知识内容,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学到的知识也无法长时间在记忆中停留。然而如果我们换一个方法,在知识教学中加入情感教学,结果便会不同了。我们可以从大学生亲身的情感体验开始谈起,询问他们目前听得最多、唱得最多的流行歌曲是什么内容的,他们一定会说是爱情歌曲。这时如果告诉他们,词在初创时期,其实就是那个时候的流行歌曲,内容跟大家爱听的流行歌曲一样也是以爱情为主的,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就被调动起来了。接着再来讲讲,由于诗这种文学体裁到盛唐已经被文人推到了顶峰,中晚唐诗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求新求变;而市井小民则更需要一种轻松的、能够表达生活中最常见的情感的形式,于是词便产生了。这样讲起来,学生对于词体和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就比较深刻,情感上对这种文体和相关知识也会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其实,这里我们就运用了情感教学,拉近学生和所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与这些原本疏离的知识之间有了情感的沟通,同时也唤起了他们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兴趣与情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学科感兴趣并能从中体会到乐趣的时候,大学语文课堂就不再是高校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心目中可有可无的课程了。

(二)情感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认同传统文化,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使他们成为或者愿意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人一般的大学语文课本中都会讲到《春江花月夜》,许多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总会有一种浮于表面无法真正深入学生内心的感觉。诗中出现了“捣衣砧”这个物象,如果教师直接讲解它的含义,学生往往习惯于被动接受;而如果请学生来猜测,“捣衣砧”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很多学生受当今影视文化的影响会脱口而出:洗衣服的。若教师此时马上否定他们的回答,则会极大地伤害学生求知的感情,也会对自己的文化功底产生怀疑,甚至产生自卑心理。教师如果以李白的《子夜吴歌》为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再和《春江花月夜》的情境相对比,请他们思考为什么捣衣总是会在夜里呢?若是洗衣服,该是白天才洗得更干净吧?这时既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引起了他们的思考。此时我们再把良人远征塞外,秋风乍起天气转凉,家人白天忙于秋收,晚上也不休息,把粗糙的布料放到捣衣砧上捶打柔软,为思念的亲人制作寒衣,悠悠月色之下捣衣声声,每一次捶打都蕴含着她们对远方亲人的挚爱深情。此时学生不仅理解了具体的文化知识,理解了“捣衣砧”在这里出现所蕴藉着思妇与游子之间浓浓的情意,更唤起了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再如这首诗有景、有情、有理,美景、深情、哲理融合,在学生看来却常常有一种景、情、理割裂分离的感觉。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于诗人当时的情感并没有理解和真正的体认。诗人处于初唐向盛唐过渡的历史时期,中国统一,统治者胸襟开阔,政治、经济、文化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心中充满了自信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如果我们进行这样的背景介绍,学生便会对中国历史上那个非凡的年代心生向往,产生一种向往国家繁荣富强的爱国情感、也期盼自己能够拥有那种昂扬的生命张力,因此自然也能体认诗人站在俯瞰宇宙、人生、人类情感和人间美景的高度来统筹全篇的阔大境界与情思。

(三)情感教学能帮助学生提高理解他人的能力,进而提高与人进行情感沟通的能力讲到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如果我们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形象可感的介绍,加之作者自己生活处境的前后对比,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在那种国破、夫亡、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年老多病的凄凉晚景下,在寒意袭来的深秋,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对周围的景、物极为敏感、黯然伤情?讲到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如果我们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就是那个可以带着几十骑冲进数万人的敌营生擒叛贼、有勇有谋、却无法完成自己报国理想、无法解救同胞于异族铁蹄之下的英雄,是否也会在远眺长江北岸时扼腕叹息,甚至落泪不已?通过这样的情感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加贴近篇章作者的内心、人物的内心,在理解篇章的同时,也理解了他人的情感,这种思维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进而提高与他人进行情感沟通的能力。

(四)文学作品具有的情感寄托和情感宣泄功能充分展示文学的这一功能,一方面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疏导学生的类似情感,另一方面还为学生寻找到一条情感宣泄的途径。“大学语文”所讲授的作品与情感之间本来就自然存在着一种关系,情感是文学创作的来源,文学作品又是作家情感的宣泄与寄托。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意识到了这种关系,《魏风?园有桃》中就有:“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因为内心忧愁,所以作歌谣来解忧;因忧愁而作歌,诗可以解忧。《小雅?四月》中:“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君子作歌,来表达他的哀伤;《小雅?白华》中:“啸歌伤怀,念彼硕人。”思念心上人,用啸与歌来发泄自己内心的忧伤。作家想要表达的、文学作品表现出的那些情感往往也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曾经有过或将来会有的情感,通过对作家、作品、情感关系的充分展示,学生便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拥有却未曾恰当表达的情感通过作品表达出来、宣泄出来。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意识到,写作是一个表达自己内心、宣泄情感的途径,他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让自己的内心得以宁静。

(五)情感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引导学生将其他学科中所学的工具化技能与人文精神结合,使学生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人大学语文教学通过对作者的介绍或对篇章主人公的讲解,向学生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有着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有豪气干云但壮志难酬的英雄、有刚勇仁义又气节凛然的官吏、有借古讽今呼唤不畏专制振兴国家的诗人……当学生理解了这些人怀着“兼济天下”的热忱,尽一己之力以报国家的精神后,心灵自然会为之震撼、为之感慨,血气自然会为之燃烧、为之沸腾,他们也会愿意以自己所学,为当今的国家、社会做一点有益的事情。保护好学生这种纯挚的情感,必定会让他们树立起一种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将来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可以服务于社会的人。

三、在有限的课时内使情感教学达到最好效果应注意的一些内容

(一)教师自身对情感教学的内容应有最大限度的认同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仅将授课内容作为客观对象进行讲解,对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充满不信任,甚至把学生当作敌人。然而情感教学要达到最佳效果、真正唤起学生的情感认同,是需要教师首先将自己的情感沉浸其中,以心灵的力量去感染学生的心灵,以生命的真诚来唤醒学生的真情,在融洽、真诚、开放的气氛中,教师和学生都自由地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情绪,师生间进行真正心灵的沟通交流,才能更好地触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人文关怀的滋养。

(二)创设情感情境,引导学生换位进行情感体验情感情境是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方面,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为内容的情感情境的创设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教师要善于寻找可以引起学生对文化产生兴趣和容易激发起学生情感的切入点,吸引他们关注教学内容,并易于接受和理解。

(三)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启发和引导这样,才能更好地唤起学生与所学内容之间的共通情感,启发他们对自己的内心、精神进行反省,将人文知识内化,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篇5

1.加强朗读吟咏

根据文章不同的风格,师生采用多种风格的朗读。教师范读,学生反复朗读,有时高亢激越,有时沉缓悲伤,在节奏变化中体验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富有感情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语调、悦耳动听的声音,展示和延伸作品意境,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体味文章不可言传的妙处,凭借朗读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加强情感体验,引起学生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最后一次讲演》要由舒缓低沉平静地叙述,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到激动愤怒而咆哮,最后变得满腔自豪,这才符合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出师表》才能体味诸葛亮的用心良苦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感。

2.分析探究文本字词句篇

深刻领悟作者情感。语文教材课文包含着深刻的情感,要认真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接触课文,教师应对文本中重点语句反复揣摩详细解析,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情感。高尔基的作品《海燕》一文中,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通过分析让学生准确感受到海燕这一形象,来体会和品味海燕穿越时空的壮美,感受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乐观主义精神,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学生学习课文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真挚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有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患意识,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爱国热情,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无不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让他们的情感得到陶冶,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

三、挖掘深层内涵,巧妙拓展延伸

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语文教材中反映的作者思想情感,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使学生深刻理解,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可以达到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目的。

1.从文本出发

巧妙拓展延伸文学作品艺术的力量,可以愉悦读者,启迪读者,教导人们正确对待现实生活,品味生活,领悟到生命的真谛。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挖掘教材深层内涵,理解文本情感,以情入理,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比如透过《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乐”之情明白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让学生透过《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恨”之情,领悟其热爱祖国语言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深刻领会作品情境,由情拓展迁移领悟哲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鉴赏能力。

篇6

以往的语文教学实践也可证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自觉地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感受,或感受深浅与否,直接影响训练的质量和效果。对学生而言,由于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个体实践的产物。其感受深浅与否,也将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和语言感受能力的形成。数年前,外地某校对近千名中学生进行一次调查,他们发现,作文写得好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的语言形象感受(时间发展感、空间移动感、事物变化运动感等)强,语言逻辑感受力(条理感、主次轻重感、并列感、递进感、对比感、综合概括感等),以及语言内含的思想感情、态度分寸感受力等均较强。这些集中表现在作文上;语言干净、准确、生动流畅;内容比较丰满、富有感情、想象力;结构清晰、条理清楚、主次、轻重、详略比较得当。而作文写得差的学生,这些语言感受力均显得薄弱。

语感是阅读的基本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加强语文课的语感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感能力,从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有出路。

那么,如何进行语感教学呢?

我认为,语感教学的实施可以从两条途径走。一是要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课堂上要避免讲风盛行的现象,要指导学生自己学习语言,增强语言的感知力。如赵大鹏在讲授《榆钱饭》一课时,要求学生先扫除认读障碍,然后,通过自读谈谈“发现”,谈哪个词用得好,妙处何在?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他让学生独立阅读、动手、动口、动脑,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指导、点拔,逐步让学生自己感知课文的语言。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在课内给学生创造读、说、写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学习课文语言的过程中增强语感。另外,课余时间也可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比如,收听广播,每日一诗,天天写日记,抄名人名言,办手抄报,搞小记者采访,等等。这些活动既增长了知识才干,又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增强了语感。

二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赖的,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因此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总是结合在一起的。怎样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呢?

首先要进行正确理解和掌握语音语义的训练,这是培养语感的最基本的训练。譬如对于词语的理解,不仅仅是查阅字典、词典,还要细细品味辨析。这就要注意下列几种情况。第一注意一词多义的情况,如《小桔灯》练习五,揣摩两个“好”字的含义:

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第一个“好”字,显然指妈妈的病好了。这是承前文;而第二个“好”字是指“我们大家都过上好生活了。”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第二要注意辨析近义词。如《老山界》课后练习五第1题,这个练习引用文章中的一句话:“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用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问“如果把‘生怕’改成‘怕’,把‘不准’改成‘不要’,行吗?为什么?”这两组词表达的程度有差别,运用程度较深的“生怕”和“不准”才能更好地写出战士对人民财产的精心爱护。从而体现出是劳苦大众的军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借用同义词进行比较,就可以显示出原文中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第三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如:《我的老师》一文中“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查觉……”这里的“狡猾”则是“机灵”的意思。贬义褒用。除这些外,还可能有其他情况。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时候,就通过启发、提问等方式让学生思考、比较、辨别、分析,直至深入理解,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其次要对语言有所“发现”。就是说,在文章当中,看哪个语言运用得好,要说明好在哪里,为什么用得好。在散文要注重发现它的形象性、生动性、抒情性;在小说中,要体会对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所起的作用;在说明文,重在分析其准确性;在议论文重在感受其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篇7

2.小学语文教学同情感教育的联系

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平台,故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要彻底落实语文教学同情感教育的有机整合。这主要是取决于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之于有效的推进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情感教育,利用情感教育的激发功能,让学生通过情感教育对语文产生兴趣,继而诱发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中,关心学生,体贴学生,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将教学的责任感感染学生,以此强化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在教师的呵护下提高语文成绩。而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情感教育视为累赘,就只是让学生不断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心理变化、思想变化忽视,那么很有可能直接导致了师生关系变得僵硬,教师与学生产生隔阂,学生只会消极的对待语文学习。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对于所有的学科均带有着一定的情感性,在情感与理智之间,往往是情感为主导,故而在学习语文时,一般会以自己的喜好而进行学习。故而,小学语文教师更应重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运用丰富的情感教育去教导学生,对小学生给予充分的尊重,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善意与关心,让他们在健康积极的环境下进行语文学习。

二、情感的总述与内涵

情感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心理现象,它深深的根植于人的意识之中。在现实生活中,情感有着理智性、社会性与易变性等特征。情感所具有的特征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喜好变化。故而,在基于学生的情感的基础上,语文新课程的设计要同学生的生理、心理相结合,遵循语言学习的管理,在最适宜的程度上与每一个学生的要求相吻合。因此,新课程下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于学生的情感必须要重视,如此方能创设和谐、科学、轻松的语文课堂。

三、情感教育投入于小学语文教学

在教育过程必须要将情感教育纳入,让情感教育变为教育的一部分。这主要是因为情感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关心着学生的态度变化,情感化与情绪化的方向,对于学生个体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投入情感教育,以下就是笔者自身的一些建议。

1.落实情感课堂教学,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将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是语文教学落实情感教育的重要措施。语文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视的,亦是首要任务,而重视学生的情感同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更是重要措施。故而,教师在进行语文备课时,不但要将所要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划出来,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的将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疑点、难点进行分析,以保证学生课堂学习中获得最大的收获。当然,除了这些,教师还需要将课文中的中心内容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学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便使学生真正理解自己所学的内容。落实情感教学是教师让学生可以在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的重要基础,上课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鼓励,例如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应多多给予“很好“”很棒”等话语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肯定。而在这样具有情感的、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才能最大程度上提高语文成绩。

2.完善课堂教学方式,诱发学生情感

进行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而要有效的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应将情感渗透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对此,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在不经意间向学生进行情感的传递。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故事表演、成语接龙、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形式来活跃课堂,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情感。当然,在设计活动形式时,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学生兴趣、德智发育等方面,要实现在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

篇8

一、语文情感教学的含义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总是以带有某些特殊色彩的体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带有某些特殊色彩的体验的心理现象就是情绪和情感。简单地说,就是人对客观事物不同程度的内心体验。比如:顺利完成工作任务能使人轻松愉快;失去亲人会给人带来痛苦悲伤;面对别人的挑衅会引起激动或愤怒;美好的事物使人产生爱慕之情;丑恶的现象令人产生憎恶之感。所谓情感,是人们根据某种标准去评判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语文情感教育,如同智育、体育、美育等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语文教学中用美文输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领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情感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应只是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还应包括情感目标。情感目标指在语文教学情境中要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价值观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要通过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作者的感情,领悟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情感教学的最大特色在于“知情并进”,情感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不仅应将知识和认知策略的掌握归入情感教学的目标,而且应注重情感教学,使学生在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情感领域内得到发展与提高,这和素质教育的总的原则是统一的。另外,情感教学不仅要将认知之外的情感本身作为目标之一,而且还应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涉及到意志、兴趣和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情感教学是否有强大生命力、是否能与素质教育接轨的关键所在。

三、情感教学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语文教学因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有强烈的人文色彩,是一种更具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情感修养,必须拥有良好的职业情感,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洋溢着饱满的工作热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持有积极、稳定、协调的情感,自我动情,移情体悟,调控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的情感调控力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师要努力运用美文佳作中所饱含的真挚感情,叩击学生的心弦,使教师、学生与作品传达的感情达到一种完美的统一,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其次,教师的情感调控力体现在适时适度地把握、调控课堂教学的情感氛围上;再次,教师的情感调控力还体现在自制力上,优秀的教师时时注重情绪的稳定协调,保持心态平稳。

篇9

在朗读中感悟。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感恩之心。如在教学《母亲的恩情》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能表现出母亲恩情的句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深刻理解“夜深了,母亲还在缝补衣服……把儿子送到郊外……你可要早点回来啊!”由此看出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牵挂,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就孟母的话“郊儿,你可要……”进行反复品读,读出牵挂,读出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朗读中体会到母亲的恩情,从而增强感恩之心,在朗读中受到感恩教育。在想象中体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而合理想象则可以使文学形象更为饱满,使美感直抵学生的心灵。如教学《木兰从军》一课,由于课文描写的时代距离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很难有深切的体会,因此,在教学时,首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呈现古代战争时征兵的画面,激发学生的直观体验感受,然后再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是你,遇到父亲年迈、弟弟年幼的情境,可朝廷颁发的征兵令又不能违抗,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样做?通过结合自己想象体验,学生更容易体会到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在听说中渗透。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挖掘教材中的感恩资源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感恩教育效果。如在教学《探母》一课时,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的事迹,使学生对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然后结合课文,让学生说一说回到家里以后给母亲做了哪些事?(盖被子,唠家常,洗衣服)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说说环节,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和母亲之间的浓浓情意。在这种教学情境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平时生活中为父母做过哪些事,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从心里懂得要向那样孝敬长辈,尊敬父母,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结合生活实践,营造感恩文化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除了挖掘教材文本对学生进行感恩渗透以外,还可以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感恩素材来丰富感恩教育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可以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营造感恩文化氛围。如在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国庆节等节日,结合节日特点,抓住这个感恩教育的最佳时机,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感恩事情,比如帮助父母做家务,给父母洗一次脚,或者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如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走进社区,为孤寡老人献爱心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一个微小的细节,一个感人的场景,一个真诚的微笑,都会成为“感恩”行动中最美妙的音符。

篇10

2.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

针对小学生对新事物有比较强烈的新鲜感、好奇心及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让书本中的知识以声音、图文的方式传播,同时,加入教学相关的动画、故事、歌曲等,这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学习热情也随之提高。

3.课文朗读培养学生的情感

“读”作为一种情感教学方式,运用于小学教师教授课程的过程之中,教师通过投入感情的朗读来引导学生在朗读时体会文中的真情实感。

如《江南春》一文,在教师朗读、讲解后让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朗读成诵,并引导学生以充沛的感情投入到诗的意境之中,让脑海之景与历史相交融,才能深刻体会到诗句的含义和情感。另外,恰当使用文章重点词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关键,让学生朗读、理解文中重点词以便引导学生体验真实感情。

4.自我体验提高学生情感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较大,其生活环境、思考方法、行为习惯、道德水平和素质各不相同,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向导,应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大力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例如《诺贝尔》一文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学生所站的角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部分学生会赞叹、崇拜诺贝尔的聪明绝顶和卓绝的才华,部分学生则想到诺贝尔艰苦的发明过程中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好榜样,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5.情感教育要贴近生活

篇11

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情感过滤说认为,有了大量适合的输入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input)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能变成语言的“吸入”(intake),即情感因素对语言吸入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情感并不是认识过程的消极产物,而是影响人的身心各方面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它不仅是思想品德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成分,而且也是教学中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情感的培养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同时,它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

情感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的主体是人,而人都是带着感情在活动的,故情感是联系教学主体的纽带,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系统协调、顺利和有效地运行的重要条件。能促进教学的情感是积极的情感,阻碍教学进展的则是消极情感。要用积极情感促进教学,须先了解情感的作用。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驱动学生主动地学习

情感是跟人的需要联系着的。求知欲、对英语的热爱、英语的美感、爱国主义情感等积极的情感都可以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完成了某一学习任务、达到一定的学习要求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欲望,驱使他去完成新的学习任务、达到新的学习要求。

(二)强化和调控认识活动,提高认知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情感跟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的各种成分都有密切的联系,它不但能激发、调控认识活动,而且能充实认识内容,使认识更加丰富,推动认识发展。学习成功的喜悦会使学生“越学越有劲”,而学习失败后的心灰意懒、悲观失望会影响学习的进步、甚至厌学。国外有人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学生成绩差异的四分之一可以由个人情感特征加以说明。可见情感对认知是多么重要。

(三)激励能力的发挥

积极的情感具有增力作用,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促进学习迁移,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一个人在心情愉快时会思维敏锐,无论回忆往事还是接受新知都会比较顺利,不但能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有时还会超常地发挥、解决本来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当他不愉快时,则会思维迟钝,就是简单问题也可能感到困难,这样的情况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

(四)保证启发成功,使教学方法取得预期效果

所谓启发,不仅是活动的启发、智慧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启发、情感的启发。没有心灵的启发、情感的启发,就很难有效地实现活动的启发、智慧的启发。因此,优秀教师都重视用积极的情感来教,用丰富、积极的情感影响学生,使师生协调地配合。情感是好教学方法发挥作用的“催化剂”。不注重情感的作用,方法再好也难收到应有的效果。

情感与教学情感对教学的影响是极其复杂而具体的。情感始终与教学中学生的智力活动紧密相联系,但它本身并不是学生直接的学习内容,而是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因素。

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强调智力的发展,但忽视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则是片面的。只有满足了学生情感上对于成功的渴望及自尊的要求,才能直接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并能使学生的情感品质得以发展与提高。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情感互动的过程。而“浸入情感”的英语教学实际上对师生的人格有潜移默化的改变,让人更开放、坦诚,更加善于表露自己,也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创造了条件。

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复杂多样的,也都有两极性。积极、良好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激活他们的思维,从而发挥智慧潜力;而消极情感则往往抑制他们语言学习的动机和自信心,成为智力活动的阻力。因此,在教学中,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情感因素,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善于因势利导,化消极情感为积极情感;更要关心和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促进他们学习及其智力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这种积极情感,是进一步促进教学工作的动力因素,它能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在这种饱含积极情感的课堂氛围中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情感教学。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要搞好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必须帮助学生调整好自己的心理和情绪,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必须注重情感教学,努力用积极的情感促进教学。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进行情感教学呢?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情动人,以情感化学生。

1.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认真研究和分析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积极消除或减少他们在外语课堂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平时加强与学生沟通并经常进行情感交流,利用机会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别是那些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学生,更应时刻关心他们,用情感化他们,让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关注他们在英语学习中的情感需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并排除来自外界的各种消极影响,学会自我调整心态。比如在课上,我常鼓励一些不太开口的或基础差的学生讲英语,哪怕只会读一个单词,我都给予充分肯定,以消除他们的紧张害怕情绪,树立起学好的信心。并鼓励他们要以自己的不断进步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承认。

2.帮助学生建立安全感和归属感。

在教学中,注意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心理需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和承认。以真挚情感来感化学生。教学中注意降低基础较差学生们紧张和焦虑的程度,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以真挚情感来感化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乐于接受英语,使他们能愉快地参与英语学习。

3.帮助学生建立成就感。

鼓励每一个学生发言,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当他们不时地肯定自己,挫败感就会减少,有利于更好地接受英语。教师提的问题要有难有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越发积极地学习英语。

二、努力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

学生的积极情感主要地是在教师情感的影响、诱导下产生的。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实现师生情感的共鸣和协调,方能更好地实施情感教学。怎样才能较好地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呢?

1.教师调整自己的情绪,注重外在、内在形象。教学活动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心旷神怡,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不良情绪则相反,会诱发学生紧张焦虑的心理,使课堂气氛压抑、沉闷。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功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试问:没有抖擞精神和勃勃生气怎能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一个满脸倦容、无精打采的教师走进课堂,教学的气氛必然死气沉沉,学生必然会懒得动脑、动手学习。所以,教师必须精神饱满、举止大方地踏上讲台,使学生精神为之振奋,迅速集中注意,尽快进入学习角色。

2.微笑——沟通心灵的“催化剂”。调查表明,学生最喜欢既是师长又是朋友型的教师。微笑会使学生感到老师无比的亲切,使学生们胆子大了,信心足了,脑子就更活了,课堂气氛就更轻松了。在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中能使学生适度地兴奋,既具有学好的信心,又能使智力发展达到最佳状态。反之,教师上课时板着脸、冷冰冰的,学生的面部表情也是冷漠的,双方都把教学当成枯燥、机械的履行义务,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如何产生学习兴趣、何来兴奋和激动?

3.亲切的目光。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情感最容易通过眼神和脸部表情反映出来。教师的目光刺激和调节着学生的情感。教师一进课堂就要用目光扫视全体学生,“大家好”就已写在眼睛里了。讲课时也要用目光扫视全体学生,询问他们听懂了没有。在提问时、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都要投以慈祥、鼓励的目光,使学生的紧张心情得到放松、智慧得以展露。总之,教师的目光不能漏过一个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关怀、爱护、期待,以及对他们成长的信心。

4.语言富有感情、有感染力。教师的语言能对调节学生情感起很大作用。语言能实现“知”、“情”的交流,如果使亲切的微笑、激励的目光等跟充满情感、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配合,一定能创造出轻松愉快、生动活泼、情知交融、思维活跃的乐学场面。在激情洋溢的课堂上,学生们自然能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5.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在积极的情感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这就给教师提出了高的要求:一名好教师除要博学多才外,更要注意师德修养,努力塑造好自己的形象,真正做到“人高为师,身正为范”,使学生感到教师值得亲近、值得信任、值得敬重。教师热爱学生、学生热爱教师,师生间形成融洽、默契、宽容、和谐的心理环境,才能建立情感交流的基础,否则只会有去无来、无法共鸣。教师本身素养如何是情感发挥积极作用的首要因素。

总之,要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良好气氛,教师带进课堂的应该是对学生的关爱、得体的装束、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优美的语言、饱满的情绪,这样才会感化学生,吸引学生主动地参加并创造性地设计各种语言活动。

三.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开展表演、游戏、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学习英语的表现欲。

1.适时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课文具体内容,制作生动直观易懂的课件,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我在教学现在进行时的时候,下载了很多三维动画的卡通人物,利用动画效果体现他们都正在进行某动作,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学生都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学习激情,个个积极抢答,并在短时间内较好地掌握了现在进行时。

2.在课堂上多创设真实场景,模拟真实生活情景,多采用表演形式以调动学英语的积极性,通过表演锻炼他们实践英语的胆量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表现自我,教师也可参与其中,共同营造一个学英语的氛围。

3.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智力抢答、辩论等活动,既可激活他们的英语思维,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又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并保持学习英语的热情和持久力。

结语综上所述,可见学生对英语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如何真正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智力因素,也要注重非智力因素,注重英语的情感教学,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英语能力的提高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参考书目:

贾冠杰等《中学英语教学心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长沙

陈安福《漫谈教学的情感性》光明日报2000年7月北京

篇12

当谈到学校老师时,依帆有些激动:“我想当明星,不想读书,因为成绩不好,老师歧视我,同学小看我,读书真没劲!”

说到家人的态度,依帆眼圈就红了:“我没有家,有家也不想回,因为那个家不属于我!”

依帆讲起了她的不幸身世:“当我6岁的时候,爷爷奶奶带着我上山村小学念书,奇怪,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有爸爸妈妈来送,我怎么就没有爸爸妈妈呢?我吵闹着要找爸爸妈妈,两位老人只有流着眼泪叹气。直到我小学毕业的时候,来了一位叔叔和一位阿姨,说是要接我去深圳读中学。带着一连串的问号我来到了深圳。原来,深圳是我出生的地方,那叔叔阿姨就是生我而不养我的父母。这些都是我来深圳后才渐渐明白的。”

“我降生到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个错误,三代单传的爸爸希望延续香火,铁心要生个儿子,可偏偏生了我这个女儿。爸爸连夜将我送到河源爷爷奶奶家,然后对外人撒谎,我刚出生就死了,还做了一个假坟墓。他们如此自欺欺人,为的就是再生一胎。没想到再生的一胎还是女儿。每当想起这些,我就怨恨交加,‘爸爸妈妈’几个字怎么也叫不出口。其实,我起初泡酒吧只是出于好奇,后来老板邀请我打工,我就将错就错,借此机会挣钱。现在,我有个心愿,就是赚钱养活自己,并报答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恩……”依帆羞涩地笑一笑,不想继续说下去。

酒吧老板说,依帆最近有点麻烦,几个不明身份的男孩子常来寻衅闹事,有时喝醉了还对依帆动手动脚,我们也爱莫能助……

孤独者的乐园

某职业技术学校美术班的丽纳爱好摄影,以广告摄影为主题的同仁吧老板投其所好,给丽纳举办了个人摄影作品展。从此,丽纳小有名气,似乎找到了一点自信。在酒吧,丽纳广交摄影爱好者,也找到了初恋情人。晚上不回家,天天泡酒吧,家长有意见吗?丽纳说,家中没有第二者,除了我就是小鸟,我害怕寂寞,所以才来酒吧。

说着,丽纳的眼睛就红了:爸爸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出任董事长,妈妈做财务部长。他们心目中只有企业、效益、挣钱,我只能餐餐打电话叫盒饭。他们似乎觉得给了我钱就一切搞掂了。一周都难得见他们一次面,一个月也难得他们在家吃一顿饭。今年“五一”节,我舅舅来了,好不容易一家人聚在酒店餐桌上,当谈到我的学习时,我爸又是一通冷嘲热讽。美其名曰给我请了一个保姆,照顾我的生活和学习,其实保姆成了我的管教,常常打我的小报告。我实在受不了,就把保姆赶走,为这事爸爸赏给我一记耳光,还骂我霸道,我回骂爸爸奸商铜臭……

在酒吧,丽纳学会了抽烟酗酒,常常疯到后半夜才醉眼蒙胧地回家,有时还与男友蜷缩在酒吧包厢通宵厮混,摄影水倒没有多少长进。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又是一个雨夜,在蛇口某酒吧里,巴可早早坐在一角等待着。念高一的他,有一个外号叫“罢课”。课堂上,他常常对老师的讲课评头品足,甚至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有意使老师下不了台,老师卡壳他就喝倒彩,老师和同学们对他都敬而远之。巴可是住校生,按学校要求应该上晚自习,可他就是坐不住,几乎每天下午放学就跑到附近的酒吧找乐,直到晚上十点半学校查铺点名时,才匆匆赶回去报到。有时等查铺点名后又翻墙离开学校跑到酒吧,第二天早晨才再回学校,所以,课堂上打瞌睡是常有的事。

家长以为巴可住在学校,学校以为巴可回了家。而酒吧,则成了学校家庭两不管的边缘地带。为何泡酒呢?

巴可说:“为了不回家。酒吧是我的精神避难所——3年前,我父母离婚了,母亲由于精神颓废,整天打麻将以发泄心中的怨气。即便我回去,母亲也不做饭,只是给钱我吃盒饭。最近,我妈又结婚了,成为我继父的人就是我妈崇拜的麻将高手。我不赞成我妈找这样的人结婚,觉得很丢脸,所以,我要求住校。其实我家离学校很近,走路也不过5分钟。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虽痛苦但管不了,住校是借口,逃避是事实。”

为“分”消得人憔悴

念高二的游弋,学习成绩不赖,在班上排名第五,还担任班长,连续两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可问题就出在分数排名上,游弋的爸爸不满意他排名第五,一定要他打败班上的第一名。游弋爸爸的理由是:像这样三流的学校,如果成绩不排在全班第一位,就别想考取大学。为了集中精力搞好学习,父亲还要求游弋辞去班长职务,谢绝参加学校一切活动,一门心思念书。

班上排名第一的是一位女生,整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也不参加任何活动,从不担任学习之外的工作和职务,可两年来就是牢牢占据第一名的位置。游弋的爸爸羡慕这样的孩子,认为当班长影响学习,只有学习成绩第一才是硬道理。他甚至认为男生学习比不过女生,让女生占据班上第一名,这个班就希望不大。

听从老爸的旨意,游弋辞去了班长职务,也不再参加学校的一切活动,心目中只有一个目标:打败第一名,争夺第一名。有些时候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进入高三的第一学期,游弋没有进入第一名,反而下滑到第十一名。从此,游弋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周末不敢回家,就去泡吧,还撒谎说在学校补课。

泡酒吧是高消费,一个晚上需要一百元左右,钱从哪里来?家长给的钱是远远不够开销的,怎么办?游弋开始借钱。先找亲友借,再找同学借,但都是只借不还,别人都说他是个骗子。后来,游弋干脆私下找妈妈要钱,“不足为老爸道也!”但要钱的数额不断加码,游弋妈妈开始怀疑了,于是,暗中跟踪,终于在酒吧将游弋逮个正着,也揭穿了谜底。

篇13

感恩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他以德报德,学习者通过接受此种教育懂得具体该怎么做;感恩教育更是一种人性教育,他以最高尚的人性唤醒人性,学习者从心底出发,感恩他人。总的来说,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识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使受教育者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对生命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感恩教育的价值 权利和义务具有统一性,他们是一致的,不可分割的。没有义务,权利便不再存在;没有权利,便没有义务存在的必要。同时,权利的实现,离不开义务的履行。他人为你做一件事是他牺牲了自己的利益,把这种利益让与你,给了你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你履行你的权利接受他人的让利时,也该想着为他人尽一份义务。作为教师,只有让青少年学生有付出的意识并且尽到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培养他们正确的责任观和价值观,使其具备社会责任感,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

给小学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说过:“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有着一颗感恩的心,那么我们就能够具备这双发现美的眼睛了。感恩教育,正是希望通过教育,赋予学生这么一双眼睛。小学生本身就具备着成人无法匹及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如果教师再辅之以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积极正面的运用这份好奇心和创造力,怀着感恩去发挥好奇与创造,那么这个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以及长大以后,不仅可以发现世界的美好,更有希望可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给学生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格 人格是由学生的个人特征、道德修养等多个方面集中体现出来的。

小学阶段的义务教学,主要任务是德育。学生从幼儿园这个培养兴趣的阶段走来,第一次有了除父母以外规范自己言行、引导辨别是非、塑造自我品质的人,那就是老师。如果想要一步步地尽力使每个孩子都成为懂礼貌、尊师重道、无私、互助、大度、坚强、勇敢等优秀品质集于一身的人,那就需要感恩教育。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必定能拥有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格。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头脑 比如说,“我的早餐是怎么来的?是妈妈做给我的。早餐的材料哪里来的?妈妈买的。妈妈用什么买的?用钱买的。钱是哪里来的?是妈妈辛辛苦苦赚来的。妈妈为什么要赚钱?因为妈妈想给我做早餐。妈妈为什么做给我早餐?因为妈妈爱我。”刚开始的时候,或许很难每次都进行思考,可能需要教师进行提示;但是,久而久之,经过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学生们便会把思考作为一件信手拈来的事情了。

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也日益上升,以致许多家庭里的孩子往往养尊处优,从而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这一现象迫切需要得到改变,应该让孩子们明白:身边所有的一切都不是理所应当的,大家应该心怀感恩,体谅父母,尊重老师,关爱同学,感谢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孩子,才能成为对社会文明发展有帮助的人。可以说,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的发展,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作者:华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