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经济结业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经济结业论文

篇1

2烧结齿轮的表面致密化技术

提高粉末冶金齿轮零件性能的核心方法在于提高密度,笔者认为,经过热处理以及后加工的齿轮零件,其性能并不十分理想,出现了失效的问题,而失效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齿轮的表面接触疲劳,提高齿轮疲劳性能的的主要途径及时提高其表面的密度。对齿轮进行表面渗碳或者是激光热处理,可提高齿轮的外部硬度,增加其碳含量,提高其耐磨性与韧性。粉末冶金齿轮普遍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孔隙,因此其表面接触疲劳强度不如经过铸轧钢加工的齿轮,然而经过表面致密化处理之后,齿部跟轧辊模进行接触的表面可达到全致密的效果。经过表面致密化之后,齿轮的齿部表面处于无孔状态,心部则是多孔体,因为只有齿轮的表面承受外加的应力,所以可降低齿轮的生产成本。通过轧辊模对烧结齿轮进行反复地轧制,可切实提高齿轮的齿形精度以及尺寸精度。如果齿轮的表面致密化深度>0.7mm,则齿轮的表面接触疲劳强度得以增强,降低齿轮的表面粗糙度,臻于“镜面”标准,保持绝对的光滑状态,降低齿轮在运行时所产生的噪音。再对表面无孔的齿轮进行热处理,按照渗碳钢的水平对齿轮的接触疲劳强度以及弯曲疲劳强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大致的技术流程为成形烧结机加工表面致密化热处理。表面致密化技术的优点可概括为噪音低、尺寸精度高、耐磨性高、耐腐蚀性强等,而这正是高质量的齿轮所必须要具备的客观条件,即便是密度仅仅为7.25g/cm3的烧结齿轮,经过表面致密化处理之后,其表面接触的疲劳性能比铸轧钢更高。

篇2

二、赣州市产业机构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赣州市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对三次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从中得出赣州市产业结构未来的发展趋势。

1.调整农业比重,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在今后农业的发展中,应注重科技的应用,将过多的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分流,使得三产比例协调,同时对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种植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业、牧业、渔业,提高林业、牧业、渔业的产值比重。扩宽资金来源,大幅度增加农村科技投入,同时也要注重农业科技的创新,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尤其要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和推广,全面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能力,建立农业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技术体系。

篇3

二、基于供求模型的人力资源需求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人力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备商品的基本属性,从这一角度来分析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也就是研究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关系问题。探讨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需求的关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分析:第一阶段,由于我国人力资源成本低廉,在这一区间,对低端操作工人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大量农业劳动者进入城市补充了这部分用工需求,反应在需求曲线上,体现为需求曲线右移且趋于平缓。

我国人力资源产业需求结构的演变规律:一次产业的社会劳动者总数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52:83.5%;1992:58.5%;2008:39.6%二次产业绝对增加与相对增加并行1952:7.4%;1992:21.7%;2008:37.2%三次产业绝对增加与相对缓慢增加并行1952:9.1%;1992:19.8%;2008:33.2%第二阶段,大量的持续性的用工需求将推高人力资源成本,比产业继续转移,而原有产业将面临产业升级的需求,产业升级将导致二次产业低端人才需求逐渐降低,高端人才需求增加,人力资源向三次产业转移,三次产业崛起。反应在供求模型上表现为需求曲线上为高端人才需求右移。

篇4

1.3经济发展、资源枯竭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地方决策层对如何协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从而形成了粗放型矿业经济模式。“掠夺式”开采对矿产资源造成巨大浪费,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受严重破坏。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三者之间协调同步,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1.4生态工业园区的构建发展存在问题黄石市园区数量少、规模小,7个园区经济总量仅占全市经济总量的30%,园区主导产业尚未建立。各个园区中小企业多,小项目多,缺乏重大项目,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强。

2目标城市产业融合的循环模式构建

环境和资源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解决黄石市面临问题的策略在于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即大力孵化和培育一批新兴替代产业,引导优势产业发展成主导产业,产业内部通过循环化拓展改造,配置关联产业和企业。提升第一产业占比和基础功能,强化第二产业核心地位,拓展第三产业主体功能,形成三次产业进行纵横交叉,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局面。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融合本质上就是循环经济的产业链融合,即产业之间或产业内部通过资源共享、技术经济关联,实现资源节约、减少废物排放。促进产业融合的循环产业链构建包括三个层面:企业层面、园区层面及区域层面。

2.1构建企业层面典型循环经济模式企业内部循环是从微观层面体现产业融合。它要求在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使资源利用、环保的外部效益内部化,一般是将生产过程中的废料作为原料或原料替代物返回原生产流程中,或是返用于厂内其他生产过程中,并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的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减少“三废”排放量,加大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最大限度的持续利用可再生资源。实施重点项目,开展循环经济的示范推广和梯次推进,通过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措施,减少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的消耗,实现企业间、产业间的循环,取得较好成效。例如构建三次产业生态融合发展典型模式———“劲牌酒业”模式。

2.2构建循环经济生态园区模式生态园区模式是在区域层面上的中循环,主要是生态工业园,同时融合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它是以资源为纽带的产业共生组合,将企业内部无法消解的能量、废料变成其它产业的原材料或动力,企业间共生耦合。黄石市依托由八个工业园区、支柱产业和循环经济重点企业构建的资源流和能源流链接,在园区层面形成黄金山工业园、大冶经济开发区、下陆长乐工业园、西塞山工业园等一批起点高、生态产业链(网)长、园区资源一体化经营与生态化管理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例如:形成以重要资源为纽带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煤矿-煤矸石-电力-水泥建材产业链、电厂-粉煤灰(脱硫石膏)-建材、水泥产业链、冶炼废渣-矿渣微粉-建材产品产业链。以大冶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冶炼厂“三废”治理为纽带,在大冶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形成相互间链接、良性循环的企业群:有色冶炼厂回收铜冶炼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烟气制取硫酸,利用废渣阳极泥及废电解液综合回收黄金、白银、二氧化硒、粗铅、粗碲、海绵铂、海绵钯、粗硫酸镍等;大江集团利用有色金属冶炼厂的烟灰提炼铅、锌、铋等贵重金属,从有色诺兰达炉渣中综合回收铜精矿、铁精矿及附含金银;瑞清物贸有限公司利用有色公司的烟道灰生产铅铋合金和稀有金属;鑫诚制酸公司利用转炉烟气制硫酸;贵金鑫冶炼厂对有色金属冶炼厂的金银渣进行回收提取金、银、铅等贵重金属;黄石奥宁公司、英柯公司利用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电解铜。通过资源上下游产业链的纵向融合,推动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实现产供销一体化,逐步实现消耗资源产业到深加工、高技术含量产业的转变。

2.3构建区域大循环模式全方位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把支柱产业(建筑材料、装备制造、黑色冶金、有色冶金、化工医药和能源)和静脉产业(静脉产业是指废弃物回收及其资源化再利用产业,废弃物主要包括城市矿产、共伴生矿、尾矿和一般固废和危险固废、污染土壤、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泥、水中漂浮物)融合发展,推行清洁生产,形成区域性的资源废物回收利用,节约资源。同时衍生出具有三大高新技术的新型产业新材料、机电信息、生物医药。通过生态产业链将资源和其他不同产业的融合,逐步建成区域经济融为一体的循环型社会。

3目标城市产业融合发展的预期效果

(1)加快黄石市工业产业转型,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企业内深化清洁生产理念,企业间加强联合,延长产业链,增加辅助行业,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融合,形成新的具有附加功能和更强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

(2)通过引入循环经济概念,避免资源使用权倒挂和资源浪费,扩大企业经营范围从而获得规模经济和协同效益,在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同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3)推进产业集聚、一体化发展,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外向化发展,实现黄石大园区的跨越式发展,形成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

篇5

2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保障性措施

2.1继续加大补贴力度,调动农民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十二五”期间,必须继续加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力度,同时,就几项惠农强农政策落实具体:一是落实完善农村土地政策。继续做好二轮延包的后续完善工作,积极稳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扩大试点工作。二是落实完善减轻农民负担政策。进一步搞好农民负担监管专项治理,明确治理重点、目标和措施,确保专项治理取得明显效果,会同省纠风办对专项治理工作进行督促检查,保证顺利完成各项治理任务。

篇6

第二,四川省旅游经济发展不均衡,存在明显的核心一外围结构。成都经济区处于核心地位,聚集、打-散旅游客流的能力较强。核心一外围结构与地区在整个区域内的地理位置有较高的一致性,处于核心地位的地区大都位于成都平原或其附近区域,接受成都市的辐射;处于外围地位的地区大都位于四川省的边界,距离中心地区较远,这也说明了核心区对外围区的辐射作用较弱。

第三,省会中心优势明显,成都市在旅游综合经济、国内旅游经济、人境旅游经济空间网络中都保持着核心地位,而且成都市的点度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值都大大高于其他地区,属于四川省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的第一等级地区,且只有一个。

(二)政策建议

针对四川省旅游经济空间结构存在明显的核心一外围结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空间联系不紧密的特点,文章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完善旅游交通网络,提高区域间交通通达性。四川省旅游经济空间网络核心一外围结构的形成与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处于网络外围的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经济区,除提高自身旅游交通的可进人性外,还要加强与区域内处于核心地位的成都经济区之间的交通联系,构建成都一攀西一川西北一川南经济区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接受成都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的旅游辐射,实现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客源共享,提高区域间的旅游空间联系。

篇7

以下为查字典为您编辑的:“经济学理论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探析我国就业问题”,敬请关注!!

经济学理论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探析我国就业问题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经济学理论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探析我国就业问题”,更多内容请点击查字典论文频道。

篇8

二、我国P2P网络借贷现状

世界第一家Zopa网贷平台的出现开始了互联网化的小额贷款历程,我国P2P网络借贷借鉴国外P2P平台模式应运而生。我国P2P网络借贷经历了试水到蓬勃发展的阶段。

(1)P2P网络借贷业务模式。我国从2007年正式开启了P2P网络借贷时代,主要的业务模式有纯中介、债权转让和担保三大模式。纯中介模式是真正的互联网化借贷,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目前拍拍贷出借的资金主要是用于个人消费和企业经营,占比达到80%以上。拍拍贷的发展受网络借贷信用的限制,因而拍拍贷不再是纯粹的线上模式。在经营过程中引入社会因素审核客户,也会采用与一些机构合作发放贷款。人人贷的线上线下结合模式中实地认证标高达80%以上,比信用认证标多近75%的比例。债权转让的宜信模式让P2P网络借贷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债权期限和金额的拆分给予投资者更多的选择,分散风险。同时P2P网络借贷平台也吸引更多的客户,销售难度降低许多。然而投资者的风险有所减少,但平台跑路事件的频发,让投资者心慌。第三方担保和平台担保模式的出现实现了P2P网络借贷的3.0时代。陆金所属于平安集团旗下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平安集团旗下担保公司给予投资者全额或部分担保。红岭创投则利用自身的平台资金为投资者担保。

(2)P2P网络借贷发展现状。截至2014年底,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高达1,575家。广东因地区优势以349家平台位居榜首。其贷款余额更是比2013年增长了287%,其中陆金所以贷款额95.1亿元排名第一。2014年全年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总成交量2,528亿元,相比总成交量3,829亿元来说,2014年P2P网络借贷平台呈现爆发式增长的局面。据统计,P2P网络借贷的人均借款金额是40.12万元,借款金额最少3,000元。且大多数借款人集中在20~40岁之间。这可看出我国P2P网络借款主要服务人员是中低收入者。网络平台受欢迎在于低门槛、高效率、利率自定、平台中介、风险分散等特点。如2015年我国银行存款利率几度下调,活期存款利率为0.35%,两年期定期存款也只有2.35%。如某投资者拥有10万元,银行一年期定期投资回报额为1,750元,而P2P网络借贷年化收益率按10%算,投资回报额可达10,000元。通常此类平台的年化收益率基本都在12%~18%之间,可见P2P网络借贷市场的前景巨大。

三、我国P2P网络借贷存在的问题

P2P网络借贷让中小企业看到了光明,融资难得到很大的改善。但2014年的野蛮式增长也暴露出很多问题,让人深思P2P网络平台是否是资金池,资金能否有保障。

(1)法律法规制度的缺失。最初P2P网络借贷平台归属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管理,可该部门有自己需要管制的小额信贷机构。小额信贷机构填补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空白,对其的合理管制十分重要。小额信贷机构与P2P网络借贷都是小额贷款,但平台发展模式完全不一样。中国小额信贷联盟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管理有所欠缺。国家相继出台政策规范P2P的发展,更是在2015年明确规定其归属银监会管理。银监会规定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中介性,明确不得担保和做资金池以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更有人提议P2P网络借贷平台应该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一样颁发牌照经营。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规范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2015年政府又相继出台了两项意见,可见政府对P2P网络借贷发展的重视,但同时也可发现P2P的问题数量仍不少。且监管细则并未出台,行业协会的自律性也不强,政府亟须出台具体规定。

篇9

二、估计方法与结果分析

(一)估计方法与模型估计由于在估计静态面板模型时,通常考虑固定效应(FE)和随机效应(RE)方法,故本文将采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方法来识别模型(1)至(3);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情形,在模型估计过程中,使用了以省份为聚类变量的稳健标准差,相关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发现,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系数的显著性和大小并不存在明显差异,由模型(1)至(3)可知,F统计量及Wald统计量整体依次增大,说明引入控制变量后,模型显著性有所改善,并且F统计量及Wald统计量的P值均为00000,表明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模型设定较为合理。因此,本文的分析将根据拓展模型(3)的估计结果展开。至于依据模型(3)的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估计结果进行分析,则需要通过相关检验来进行取舍,传统的做法是进行Hausman检验,其假定在原假设成立的情况下,随机效应模型是最有效率的,这意味着模型中的复合扰动项是独立同分布的。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因素,本文在模型估计过程中使用了聚类稳健标准差,这时便无法进行Hausman检验,于是,我们采用了与Hausman检验等价的Xtoverid检验来验证固定和随机效应模型,Xtoverid检验显著拒绝了随机效应的原假设,认为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相应地,本文还将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条件下,给出少儿抚养系数、老年抚养系数及农业经济增长等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散点图(图2至图5),从图上可以发现,老人抚养系数、人均农业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支出存在正向关系,而少儿抚养系数和总抚养系数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具有反向的变动特征,有关它们间的相关关系,本文接下来将结合模型识别结果进行详细论述。

(二)实证结果分析第一,少儿抚养系数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具有负向影响。具体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少儿抚养比每下降1%将导致农村居民消费上升00466%,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子女的教育更加受到重视,从而使得家庭少儿总抚养支出对家庭抚养孩子数量的弹性增大。长期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抚养的孩子数量出现了显著下降,在抚养的孩子较少时,父母往往倾向于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生活环境。加之子女教育成本的不断增加,希望子女“跳出农门”的农户家庭,需要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以数量换取质量。也就是说,随着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而上升了,这一结论与生命周期理论不一致,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少儿抚养系数与居民储蓄水平负相关,而与消费水平正相关,但是生命周期理论的假设条件,并不适用于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生命周期理论中,居民要以一生为跨度做出消费和储蓄决策,据统计,2012年底中国农村仍有9899万贫困人口①,如果加上刚刚摆脱贫困的农村居民,这一数字将大大增加,对于这些居民而言,暂时性收入是其当期消费的主要来源,较低的收入使居民没有足够储蓄来实现消费在不同年龄段的优化调整。同时,在面临传统的自然风险、家庭内部风险,以及宏观经济波动引发的市场风险时,农村居民往往难以准确预测未来收入与支出状况,只能依据现期收入与财产状况进行“阶段性”决策,其消费和储蓄行为具有典型的“短视性”特征。第二,老人抚养系数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具有不显著正向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老人抚养比每上升1%将引起农村居民消费上升00439%。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会逐渐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农村老年人便无法从事高强度的农业劳动,其只能获取微薄的收入或者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农村老人将成为净产出为负的消费群体,并需要成年劳动力为其提供食品、医疗等消费品。一方面,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会加大农村居民家庭的抚养负担,另一方面,在农业技术条件不发生改变或进步缓慢的情形下,还会引起社会总产出水平的下降,这两方面的作用会使消费在社会总产出中的比例上升。在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农村居民并不会将储蓄存款作为其养老的保障以应对未来的不时之需,因为现阶段家庭养老依然是农村老年人的主要(也许是唯一)选择,老年人的生活、医疗等消费需求,可以依靠子女和自己来满足。同时,中国老年人比较关心下一代的生活,往往会选择节衣缩食来减少当前消费,以便能为子女遗赠更多的财产,减轻家庭的养老负担。因而,在农村居民较弱的谨慎的养老动机和较强的关心子女的遗赠动机共同作用下,农村老人抚养比将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不显著的正向影响。目前中国农村少儿抚养系数呈现不断下降态势,而老人抚养系数在逐步上升,少儿抚养系数下降幅度超过老人抚养系数上升的幅度,从而人口总抚养系数呈现出下降趋势。少儿抚养比和老人抚养比的共同作用将使总抚养比与农村居民消费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如图4),从而农村人口结构转变即人口总抚养比的下降将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消费。第三,人均农业产值与消费支出显著正相关。农村居民家庭作为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的统一体,农业经济增长将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直接和间接效应。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农业经济的增长一方面会提高农户家庭的农业经营性收入,从而引致农户通过市场购买来满足其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农业经济增长将会产生更多的剩余农产品,农户可将剩余农产品转化、加工后进行消费,从而提高农户消费水平,而不是将仅有的农产品进行出售以换取生活补贴,或作为来年的生产资料储备起来。第四,首先从少儿抚养系数与农业经济增长交互项和农村居民消费间关系来看,模型(2)中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居民消费存在不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其在模型(3)中具有高度显著的负向影响;同时,老人抚养系数与农业经济增长交互项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在模型(2)与(3)中均表现为不显著的负向影响;农业经济增长对消费的偏效应为α3+α4Youthit+α5Oldit,表明农业经济增长对居民消费上升的贡献随着少儿抚养比的下降而被强化,而随着老人抚养比的上升逐步被弱化,其中,少儿抚养比的强化作用更为明显。少儿抚养比和老人抚养比对居民消费贡献的偏效应分别为α3+α4Agriit和α3+α5Agriit,表明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少儿抚养比下降对农村居民消费提升的贡献被强化,而老人抚养比上升对居民消费的贡献被弱化。第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对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其系数远大于农业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与居民消费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负相关,说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负向影响。城乡消费比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城乡消费差距越大,表明全社会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中,农村居民消费所占份额越小,而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居民在国民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占分配份额过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将直接制约我国居民整体的消费需求,进而影响内需的扩大。

三、主要结论和启示

篇10

纵观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历史,在党的后,通过对“”的拨乱反正,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农业经济结构有了大的调整,由1980年农业在社会总产值中占68.9%降到1990年的46.1%①,下降22.8%,,1997年又降到18.7%②,已经开始由农业型转向多种经营型,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在世纪之交,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环境有了新的变化,给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带来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从国际形势看,其表现有三: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呈现出世界范围内调整的局面,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将更是如此;二是农业科学突飞猛进,呈现出向农业纵深发展的趋势;三是农业跨国公司影响力日益增大,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面临这样的国际经济形势,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经济的调整和优化要抓住这次机遇,同时也要及早准备,周密规划,严格实施,迎接挑战。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我国经济在国际国内的复杂环境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尚有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市场疲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现实也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势在必行的。不调整,就没有出路。不调整,就难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不调整,就难以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要求和挑战;不调整,就难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特点、难点和重点

1、特点:在上述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具有规律性。即第一产业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呈稳定趋势;第三产业呈迅速发展趋势。在第一产业内部,种植业是下降趋势,林牧渔业呈增长趋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中等欠发达地区,都不例外。二是具有阶段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由形成期、成长期、期,到退潮期的时序阶段变化。而这些阶段的长短是受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因素制约的。对此要有明确的认识。三是具有差异性。不要说世界范围内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的差异,就是在中国,由于幅员广大,各地区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也决定了农业经济结构具有强烈的地域的差异性。全国从总体上可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带。据统计位于西部地区的陕西省,1997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7.9%,而位于东部地区的江苏省为15.1%,浙江省为13.7%,山东省为18.6%。③

2、难点:新时期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起码有三大难点:一是这次调整优化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在目前农村经营体制和农民素质低的情况下,难度较大;二是这次调整要切实落实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从利用资源转向利用和保护资源,这一过程是递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困难。三是这次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而市场变化多端,现代化进程曲折不平,都将为农业结构调整带来难度,需要认真对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重点:新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重点:一是将粮食转化为肉、蛋、奶等,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二是将低档次的农产品调为高品质的农产品,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要求和挑战;三是在大江大河源头地区重点退耕还林、植树种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对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可操作性的思考

为保证新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目标的实现,结合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研究的成果,从可操作性方面提出几点思考。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仅提供初级原料的局限性,按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的要求,加强农业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以及农业产后的储运、加工、销售等服务,打破目前以初级原料生产的单一格局,促进传统农业的基础向新的产业分化;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率和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基础产业。为达到上述目的,各地可制定不同内容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规划方案。为使规划方案更具有可操作性,可依据方案,制定出一个具体的项目储备库,可划分为近期、中期、远期项目,也可分为大、中、小三类项目。项目库可做到“项目建议书”的深度。包括:项目背景、项目内容和方案,项目资金预算和筹措,项目达产后的效益估算,项目承担单位等。有了项目库可向社会招商引资,也可向主管部门争取基本建设投资资金,也可向社会项目信息提高知名度、信誉度。1999年中国农业大学为河南郑州金水区制定的158个项目的区一级项目储备库(包括文本、软盘和光盘)目前已到海南、深圳、广州、上海以及日本、韩国引进了项目和资金。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部门分割,生产经营分散的局面。在家庭经营基础上通过现代市场经济的协议、契约、合同、参股、投资、入社等,发展合作社、专业协会、股份公司和法人企业,实现龙头企业加基地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和完善龙头企业是关键。据研究,培育龙头企业的原则有三条:一是因企制宜原则;二是精简高效原则;三是利益共沾原则。

选择龙头企业有三条标准:一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二是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良好的科研、生产、推广体系的企业;三是开展企业公共关系,即能与基地和农户有机结合的企业。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运行机制有三条:一是龙头企业与基地乡(镇)村(组)的合理利益留成的机制;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价格(保护价)运行机制;三是基地与农户的利益留成再分配机制,可采取奖金、补贴、资助的方式再分配给农民一部分利益。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技术落后局限,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教兴国可从农村社会最基层细胞村级单位搞起,即科教兴村。在全国部署科教兴村试点时,抓住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难点、重点,做好规划方案,农科教结合,提高农民素质,普级实用科学技术,建立主导产业,要以村带乡、带县、带省,促时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的合理化。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99年9月,全国已有5个省、18个乡、1251个村有计划、有步骤开展科教兴村的试点工作。在迈向小康村目标的过程中,达到“生产好、生活好、环境好”的标准。《农民日报》在1999年9月报道:“科教兴村3年富民百万”,累计增收15.1亿元,参加试点的农民平均增加收入100-500元。科教兴村中,有2400名科技人员走村串户,为农村培训技术150万人次,推广实用技术4800多项,建立主导产业120多项。北京上庄乡以中国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实施科教兴村,大学教授不仅为该乡规划并实施翠湖水乡的“青、少年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而且开展遥控航模,水生植物园、昆虫标本、鲜花干制等多项技术,以旅游业项目为切入点,带动了全乡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

总而言之,如能在广大农村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时,突破农业仅提供初级原料的局限,突破农业部门分割、生产经营分散的局限,突破农业技术落后的局限,重点搞好农业项目储备库,培育和完善龙头企业,开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践科教兴村,新时期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就会顺理成章、事半功倍。

篇11

一、新经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新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1、新经济时代,三大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第三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与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相比,新经济时代产业结构的特征是第一产业比重已显微弱,一般低于10%;第二产业比重下降明显,一般占20%左右;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上升,在GDP中的比重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和。由于发达国家的物质生产已达到相当丰富的程度,导致非物质生产的第三产业的比重显著提高,而且,这种趋势将在新经济时代进一步强化。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从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来衡量转变为以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来衡量,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产业结构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2、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发展,产业分离、融合的现象将会越来越普遍。一方面。大量的新兴产业在新的知识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形成,如从生物工程中可分离出生物农业、生物化工、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生物制药等多种门类的生物产业;另一方面,由于新经济和信息具有良好的融合性,将对产业之间的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使原来专业分工明确的产业因新知识的融合而组成新的产业,如机械制造技术与电子技术相融合,形成了机器人制造业;生物技术与医疗技术相结合,产生了生命科学专业;信息产业和网络产业更是互相交错、互相渗透。

3、高信息化和高科技化主导着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新经济将加速传统产业的更新和改造。新经济的产生是与高科技,尤其是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发展分不开的。新一轮的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推动的高技术的产业浪潮,拉开了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大改组的序幕。随着高技术的发展,一批高技术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同时,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提供更多的结合点,这将有利于深化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大大提高制造业的科技含量,缩短工业化进程。

4、新经济促使产业结构“软化”。产业结构“软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中,以通信、金融、信息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生产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三产业的服务,出现了“经济服务化”趋势;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所有产业结构中,伴随着知识技术密集程度的提高,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人才,尤其是高技术人才的依赖大大增强。

5、新经济引导并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同经济发展的工业化过程对比,新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知识和信息要素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以可移动性为特点的知识资源,可以在广泛的地域空间中流动和扩散,使高新技术和知识、信息产品迅速地从一个地区推广到其他地区,推动落后地区较快地发展起来。各地区之间的协作和联系扩大,为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新问题

1、三次产业的结构不合理。一是工业结构不合理,比重过高,技术和制度创新动力不足,不适应发达市场的需要。低水平重复建设和重复引进,造成大量生产能力闲置和资源浪费;“大而全”、“小而全”问题依然存在,多数企业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水平低。二是第三产业比重低,发展较慢,水平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与一些低收人国家的平均水平也有较大差距;金融、保险、旅游、教育、医疗等配套体系以及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业发展滞后。三是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过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2、各类产业内部,整体素质不高,主要产业技术水平落后,工艺陈旧,设备老化,多数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缺乏国际竞争力。技术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大部分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其出VI额占全部商品出VI额的58.3%,而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产品出VI以量取胜,优势与特长不明显,竞争力不强。

3、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市场集中度低,规模经营水平差。目前我国石化、汽车、机械、电子和建筑等支柱产业远未达到规模经济水平,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我国制造业榜上无名。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徐州工程集团的总资产和销售额只相当于美国同行卡尔彼勒的1.97%和1.39%,仅是日本同行小松公司的2.22%和2.15%。由于企业生产组织结构集中度低,关联度小,相对分散,行业之间、企业之间和产品之间专业化协调差,依存度不高,缺乏规模效益,因而在企业开发能力、营销网络建设和承受风险能力等方面,我国的企业都难以在国际上与大型跨国公司进行竞争。

4、生产力空间布局不合理,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没有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区产业协调发展格局。目前国内纺织、塑料、化肥、钢铁、化纤、自行车、汽车等热点产品生产企业几乎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日益突出,带来了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地区分割问题,影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产业趋同性、产品雷同性、功能单一性问题十分突出。

三、我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特点

进入新经济时代,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一种战略性调整,具有不同于以往适应性调整的新特点:

1、市场主导型调整。这次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方式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要求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市场为导向,采取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机制,新办法,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积极培植和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积极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高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

2、结构升级型调整。这次结构调整,是在技术进步加快正在对经济全局产生革命性影响的背景下进行的致力于结构升级的调整。因此,这次结构调整的核心任务是推动结构升级,一方面,产业重点将向建筑业、汽车业以及一些新兴产业转移和延伸;另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走技术创新和降低成本之路。

3、动态型调整。这次的调整是发展中的调整,是前进中的调整,我们要通过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一方面淘汰落后的生产力,一方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与调整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

4、全面型调整。这次战略调整的范围不是局部性的,而是全面的、全方位的调整。由于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失调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不仅产品结构不合理,地区结构不协调,而且产业组织结构,产品技术结构都难以适应新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就决定了调整不可能局限在某个地区或领域,而应该是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在内的全面调整,调整的范围包括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和地区布局等。

5、重点发展型调整。由于这次产业结构调整是在经济全

球化趋势加快,我国加入WTO,更加全面地融人到产业全球化进程的背景下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针对现有的和潜在的比较优势产业,制定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选择一些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抢占这些产业的制高点,提高产业竞争力。

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对策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建立适应市场要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产业结构。

首先,就政府而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选准方向,加快政府自身的改革,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要把过去那种既当组织者又当实施者的角色,尽快转换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者和调控者,并正确处理好市场和资源的关系。

其次,就企业而言,要加强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运用新技术,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不仅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而且决定着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

因此,企业应该审时度势,选择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并以此为龙头,培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整个产业的结构升级。

2、调整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优化区域经济结构。

要将全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与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一方面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工业基础实力雄厚,科技人才聚集的优势,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支撑经济增长作用强的主导产业,以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挥其对全国的示范、辐射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中西部开发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持中西部地区采用适用的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资源优势与适用先进技术的结合,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产品的附加值。

3、要依靠科技进步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篇12

起步于21世纪初的保险公估业,其发展与品牌建立都处初级阶段。行业低起点的生产力发展,最先使营业规模作为各公司简单的品牌比较。自中国保监会有《年度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以来,营业总额与市场份额占比就成了社会了解公估公司实力的惟一官方标签。虽然2007年保监会开始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及扩大评估指标范围,试图通过综合指标的评估全面反映各公估公司综合实力,但以营业总额与市场份额占比的规模而论,目前仍处主导地位,变化是随着经营主体的增加与市场规模的扩大,报告一贯罗列的行业前十名公司改为罗列前二十名。各公估公司在生产力发展的初级阶段,也莫不以进入行业年度前十为追求。

具体来看,发育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保险公估业,公司品牌的发展变迁乃至趋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人脉市场——人脉加品牌——品牌市场。

这三个阶段难有明显的分界线,对行业而言,各阶段进程取决于行业的整体生产力水平与市场环境、政策引导等的变化;对各公司而言,取决于公司决策者的经营理念及对市场政策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公估业发展的人脉市场阶段,也是行业生产力发展的原始阶段,2004年以前,属于这个阶段的典型时期。脱胎于保险业理赔部门、商检部门的我国保险公估业,在行业初创时期,创始者大都与保险公司、商检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依靠人脉的市场拓展既是生存发展的压力,也是动力。在此阶段,早期公司基本完成人才队伍、组织框架的基础建设、执业经验积累与拥有了一定的市场资源,并且最重要的是以人脉关系为基础的市场巩固,出现了此时人脉关系垄断的市场垄断。2004年度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相关数据表明,当年营业总额行业排名前十的公司拥有行业市场过半的份额,行业马太效应初步形成,虽然这种依靠人脉的市场垄断不是全部原因,但至少是重要原因。此时的公估市场集中于体现公估价值的非车险理赔公估领域。

公估业在走过10年左右发育期的人脉关系市场拓展后,随着早期公司的基础队伍建设完成与执业经验积累,一批凭专业技术崭露头角的公司使原来的人脉关系形成的市场垄断转化为集聚高端人才、高端技术形成的技术垄断,在2004年打破市场高度集中于几家的局面,形成行业十强的市场垄断,以专业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概念在行业初露端倪,但绝大多数后起公司在严酷竞争环境中的生存发展,仍然不得不借助于产业链上游人脉关系的拓展,并且实力公司既有的人脉资源在技术品牌基础上成为获取公估大案委托的重要筹码。2004年行业马太效应强化,原因之一就是人脉市场垄断转化为了技术市场垄断,典型如上海天衡作为行业黑马突出,以水险公估专营取得行业专业市场龙头地位,由此我国公估业发展进入人脉加品牌发展时期。2004年行业市场业务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除上海天衡水险公估专营形成的专业市场外,车险公估市场专营出现并形成随后三年狂飙突进的增长。

(二)保险公估业品牌发展的内在驱动

行业目前正处在从人脉加品牌向品牌市场过渡时期,低起点高速发展过程所产生的问题及逐步增长的实力,成为行业公司发展战略调整的内在驱动。

1。有效供给严重不足

我国现代保险公估业在20世纪90年代完成其发育,经过本世纪初的高速成长(2005年~2007年年均增长67。2%),至2007年底行业机构有254家,首度出现亿元规模的公司,17家公司跨入千万级门槛,年度产险赔款公估核损比例由2004年前不足5%上升至目前的13。6%。但相对产业链上游的国内保险业与国际接轨的高速市场化,以及保险业发展对高品质公估服务合作的要求,差距却是越来越大。至2007年底,254家行业机构中237家营业总额平均额刚刚迈过百万门槛(102。83万元①。保险业与公估业,已由当初接不接受的冲突逐渐转化为能否跟上节拍、满足需求的矛盾。在市场国际化的当今时代,必然是国际竞争的国内化。我国公估业在产能上尚且有效供给不足,更别说承受即将面临的国际公估业品牌服务竞争的压力以及展开国际国内两种市场的竞争。

2。有限资源集聚低端市场

2004年成为我国保险公估业发展历史的一个拐点,其标志包括:机构年内新增68家,总数至182家,60%的增长率成为历史峰值;行业营业总额首度突破亿元达到1。54亿元;继深圳民太安2003年下半年分立车险公估公司后成立的深圳同益公估公司,以车险公估专营首度位列行业十强。其后三年,车险公估市场增长狂飙突进,年均增长率为104%。2007年行业营业总额7。2亿元,其中车险公估营业收入3。88亿元,占比53。9%。稳居行业前四的均为以车险公估为核心业务的公司。2007年,行业前20名中除天衡及外资的罗便土、平量行等3家公司坚守在非车险公估的高端市场外,后起的基本也是靠车险公估市场的突破一年成名。行业近三年市场规模年均增速虽高达67。2%,但非车险公估年均增速只是27。6%,总额占比也由2004年前的超过90%滑落至2007年的46。1%。行业2005年首度盈利2023万元,利润率6。81%;2006年利润率3。52%,2007年利润率3。16%②,绝大多数公估公司处于亏损状态。

3。垄断竞争市场模式及其深化

我国公估业起步于国家经济开放时期,保监会进退宽松与门槛放低政策引导的自由竞争状态及各公司起步时间、资金、人才、管理水平等的差异,推动行业垄断竞争市场模式形成,由2003年的少数几家寡头垄断竞争转化为2004年的行业十强的垄断竞争。2005年~2007年,行业前十公司市场份额分别为62。2%、59。6%、53。9%。2008年1季度,行业前十公司营业收入总值10819万元,市场份额51%。我国保险中介业界,公估市场2004年至今维持相对集中状态,但资源却分散于260③家大小公司。经营微利、资源低效使用、成本高企等原因迫使各公司萌生合成规模经济共生共存的强烈意愿。泛华集团2008年4月注资控股方中、普邦、天衡等三家行业前列公司,资本重组公估业大幕由此拉开。可以预见新形势下的公估业,资本重组公估集团的发展将成为主要形式,具体也将是多种形式的并存。小规模公司生存空间进一步逼窄成为大小集团公司的吞并对象;资本纽结品牌公司形成强劲的集团品牌竞争优势,迫使中等规模公司以互补整合作出应对。在行业整体生产力低下的当前时期,资本重组公估集团总的趋势将是相对的强强联合,由此前众多机构竞争明显的马太效应转化为主要是一批寡头之间更高水平的竞争。

(三)保险公估业品牌发展的外在驱动

篇13

1.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将极大刺激区域经济的发展

体育旅游对于其所在地的影响来说,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之分,旅游者直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收入,构成直接影响,即直接关联着区域的经济收入,这种直接的收入是由交通费、住宿费、商品购买费等构成,体育旅游的服务项目越多,收入就越大,经济效应也就越大。体育旅游业除了通过总收入影响地区的GDP之外,它还可以通过体育旅游业的直接收入而产生的诱导收入和间接收入来影响地区的GDP。

在欧美,体育旅游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市场。瑞士仅滑雪旅游一项,每年接待外国游客1500万人次,创汇70亿美元左右;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意大利,体育旅游的年产值从20世纪80年代的180亿美元已达到目前的500亿美元左右,超过了汽车制造业和烟草业产值;韩国和日本仅通过联合举办2002年世界杯,就分别创造出88亿美元和245亿美元的产值。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必将引发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的旅游热从而为北京乃至全国产生巨大的奥运商机。仅就北京市而言,在2008年前预计增加境外旅游累计可达400万人次,按每人次在北京停留4天~7天计,人均每天消费按200美元计,累计增加旅游消费近40亿美元。这无疑对北京的经济增长进行强有力的推动。

2.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将扩大劳动力就业的机会

体育旅游业一般被认为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是一门综合性的服务行业,它要满足体育旅游者在体育旅游活动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并相应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从而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体育旅游业的就业机会分为二种:一种是直接就业机会,就是体育旅游者直接消费产生的,如各种接待设施,商品等;另一种是间接就业机会,就是体育旅游业发展而遗弃的其他行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就业机会,如建筑业、渔业、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

体育旅游也的就业效应是影响区域经济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它往往是区域经济的旅游收入之外的重要目的。

三、体育旅游业发展过快会发展的消极效应

由于体育旅游业本身的脆弱性,决定了经济发展不能过分依赖于此,因为体育旅游是一个很不稳定的行业,它对政策、季节、突发事件都非常敏感,同时,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会扩大对土地的需求,旅游设施的建设会导致对土地需求的扩大和土地价格的上升,而体育旅游又是一项综合性和依托性极强的产业。体育旅游的综合性决定了体育旅游的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只有在与体育旅游业可承受的范围内,体育旅游才能得以正常的发展。体育旅游的高度依托性决定了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要受交通、电力、通讯等相关行业的严重制约,这是体育旅游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片面认为体育旅游是一种投资小,见效快、效益高的行业,从而导致体育旅游高度超前发展,其结果是体育旅游经济效益不高,产生消极的效应,最终制约着体育旅游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