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学校教育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校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学校教育论文

篇1

2教师的理论指导的缺乏存在于教育过程数据支持

中学教师的常规的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很多的教学经验。恰恰是这样,往往中学的老师没有时间去学习理论知识充实自己。一方面,教育理论相对的浅显,这是很难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研究工作;在另一方面,即使有一些理论和教育方法,大多数中学教师不能使用它们来解决实际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为他们理论基础相对的不完善。

二、加强中学教育的基本思路

1.树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研究已成为时代赋予教师要求的新形势。所谓科研型老师是教日常以实践和中学教师的理论分析相结合并创新,促进专业化和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中学教师“研究型的改变”离不开教育。在一方面,中学教师的教育科学和教育专家的教育研究指的不是同一个方面。中学教育应该是研究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以丰富的教育理论和创新。因此这样的研究不会过于的形式化,刻板化。教育研究不会和和原有基础教育相互分离。而另一方面,中学教师要发展自己,弥补学校教育的发展的基础,放弃研究是晋升的的思想,克服形式主义和处理态度的问题。广大中学教师认识到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重要性,以提高他们本身教学素质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2.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教学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建立,要从评估,项目开始,鉴定和奖励贯穿始终,整个过程需要继续提高和不断完善。一些教师在动课题研究时,,学校的表现是非常积极的,但无所谓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本身就很松弛,使得整个研究过程中极度消极,研究变空想。鉴于这种情况,学校必须处理整个研究跟踪检查,并及时完成研究任务,无法积极完成研究课题的取消其研究教师资格,撤销科研的课题。

3.加强教育和科学理论的培训

高级中等教育理论来指导研究工作主旨是,高中教师接受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而不是遇到问题的情况下进行的没有方向的,没有计划,理论实践创新盲目的实践。具体而言,学校可以聘请专家教育理论到学校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现代教育理论的教育和培训,熟练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基本教育的方法,基本步骤用理论本身武装。在教育理论和研究工作在教育系统的指导,提高科学素养,和教师教育的质量。

篇2

1.歌曲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引导学生用歌声来表现歌曲的内容与情感。

2.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创造性的理解和表现歌曲。

3.激发和提高学生对唱歌的兴趣和爱好。

4.采用适合大学生的歌唱教材和教学方法。

二)、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强歌唱的表现力

歌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进行因材施教,这是达到歌唱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歌唱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正确的歌唱姿势。

2.恰当的运用呼吸。

3.科学的发声。

4.清晰的咬字、吐字。

5.多声部合唱的技能。

6.正确的歌唱姿势应该是立如松坐如钟。

二、课堂歌唱教学的方法

(一)听唱法和视唱法

听唱法是很重要的,就是由教师带唱,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进行模唱的歌唱方法。也可以让学生以听录音的形式对歌曲有一个整体的艺术形象感染。但是,也不能让学生长时间地进行模唱,这样学生会觉得很乏味和枯燥,造成“鹦鹉学舌”,歌曲虽然很快学会了,但学生根本没有理解其歌曲的内容和情感,反而阻滞了他们对唱歌的兴趣。而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也不利于学生进行较复杂曲目的学习,特别是合唱曲目的学习。视唱法是有一定歌唱基础的学生在钢琴或是其他乐器的辅助下能独立看谱学习歌曲的方法。但要掌握一定的歌唱基础,必须要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和努力。

(二)进行课堂教学

学习新歌没有简便方法。学生首先要在钢琴上弹奏所要学习的曲目,然后随着钢琴进行模唱学习,直至熟练。在音乐教学中,首先从发声练习开始,使学生的声音能够打开。这样可以更好地完成所学的作品。其次,演唱作品,使学生尽量做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歌曲。最后,对所演唱作品进行讨论。

三、歌唱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提高歌唱的艺术素养、艺术判断力和语言能力

要充分了解歌曲的内容和情感,是歌唱教学的目的。音乐的素养不仅表现在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更是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像音准、节奏等方面的准确,就是最基础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速度、强弱、乐句等方面进行的艺术处理,使歌曲的艺术效果得到充分的发挥。否则,就不会完全达到歌唱教学的目的。艺术的判断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对作品的判断力不够,就会导致所演唱曲目内容的变化。本来是一首慷慨激昂的歌曲就有可能演唱成节奏欢快的歌曲。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的判断能力都能达到一定程度时,歌唱的语言能力也要提高。

(二)重视多声部合唱教学

现在学生的歌唱学习,大多处在自己演唱歌曲的阶段,无法与其他同学进行配合,相互之间的协作能力很差。我们学习歌唱不仅要有立演唱歌曲的能力,还要注重二声部重唱和多声部合唱的能力。演唱重唱与合唱曲目不仅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更难加强学生的听辨能力。

篇3

篇4

史书记载的最早一位女教师,大概要算秦汉之交儒家学者伏生的女儿。《汉书》记载:由于经历秦朝焚书及战乱,很多典籍都因此丧失。伏生将儒家经典《尚书》悄悄藏在自家墙壁中,躲过了战火,使学术得以传承。汉文帝于是派大臣晁错拜师伏生学习,但当时伏生年事已高,说话含糊不清,只有女儿羲娥才能听懂。于是伏生先把学问给羲娥讲解,再由羲娥转述给晁错。由此来说,羲娥可以算是最早的女教师了。东汉时期的女文学家班昭,是古代第一位正式收徒授业的女教师。班昭家学渊源,父亲班彪和兄长班固都是大学者、历史学家,她也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皇帝赏识她的学问才华,让后宫的皇后妃子都拜班昭为老师,学习女子品德、文化知识等。十六国时期,前秦君主苻坚邀请太常官韦逞的母亲宋氏讲授《周礼》。当时宋氏已经八十高龄,在家中开设讲堂,用一层红色的帷纱隔开,120名学生坐在纱帘后认真听讲。苻坚特地封宋氏“宣文君”的称号,以褒奖她为文化教育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而宋氏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政府官学的女教师。

篇5

3.重视榜样,以身作则,做出表率洛克认为儿童都是爱模仿别人的,因此,“你不愿意他去效仿的事,你自己便绝不能在他面前去做。倘若某件事情,你认为他做了是一件过错,你自己却不当心做了,那么,他一定会以你的榜样为护身符,他有了这道护身符,那时你再想用正当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错误就不容易了。假如他看见你自己做了某件事情,一旦他做了你又去加以惩罚,你的严厉是因为爱护他、望他改过的意思,但他是不会知道的,他一定以为你是倚仗父亲的地位,无理专横,自己有自由,有快乐,却毫无理由地不许做儿子的人去获取自由和寻求快乐”。为了不消解惩罚的作用,做父母和导师的必须克制自己的性情,时时检点自己,“如果导师任情任性,那么教训儿童克制感情便是白费力气的;自己如果行为邪恶,举止无礼,则儿童的行为邪恶,举止无礼,也就无法改正,坏榜样比良好的规则更容易被采纳”。在洛克看来,榜样的力量是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方法,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洛克主张家庭教育在选择导师时要多花点心思,并且他认为仆人的行为习惯通常是不好的,要尽量少使孩子与仆人等行为存在不良隐患的人接触。“父亲应以身作则,教导儿童尊重导师,导师也应以身作则,使儿童做他希望他做的事情”。由此也看出洛克对榜样的力量是极其重视的,这与其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哲学观是分不开的,他假定人生来是张白纸,儿童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儿童理智较弱,不分良莠,经常与行为不良的人在一起,很容易受影响,这也是洛克不主张学校教育的主要原因。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孩子面前树立起榜样,使其按照榜样规范自己的行为,能够更好地实现惩罚的效果。

二、洛克教育惩罚思想对学校教育惩罚的启示

洛克的教育惩罚思想产生于十七八世纪的资本主义国家,适用对象是家庭教育,现把情境迁移至21世纪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学校教育,因当时的家庭和现在的学校都是教育的主要场所,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在微观上,尤其是教育管理方式上都持有相对大的独立性,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1.正确认识教育惩罚的合理性,树立教育者权威,维护教师教育惩罚的权利洛克认为教育惩罚是合理且正当的,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强调在实施教育惩罚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教育者权威地位的树立,主张儿童应受教育者绝对权利的约束,“务使敬畏父母之心变得自然”,适当地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惩罚,有利于抑制孩子的欲望使其服从理性,使其养成坚忍的心智,父母是有权利惩罚孩子的。马卡连柯曾指出:“如果学校没有惩罚就必然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保障。解决这一难题的措施就是惩罚。”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也提到“学校没有纪律犹如磨盘没有水”,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的,这里的纪律包括对学生的惩罚。鉴于教育惩罚的教育意义,教师也是有必要对违纪学生实施惩罚的,并且自古以来教育惩罚都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教师权威的树立是教育惩罚起作用的前提和保障。然而,当下教师惩罚学生的权利逐渐被吞噬,教师的权威地位也在逐渐消解,且不说教师对学生的体罚,严厉的批评也是要不得的,动辄就有家长找到学校,告发教师惩罚不当,甚至直接把教师和学校告上法庭。教师不再敢实行教育惩罚的职权,惩罚也因而不能发挥其教育意义,惩罚的合理性遭到质疑且大有全盘否定之势。为了重塑教师的形象,维护教师的权威,保障教师教育惩罚的权利,发挥教育惩罚的教育意义,一方面,媒体对教师教育惩罚不当的事例要公正真实地报道,不要只为了追求新闻效果而不顾社会良知地夸大其辞,玷污教师形象,造成家长、社会对教师的怀疑。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教师惩罚的合理做法予以宣传,让公众看到惩罚的教育性、有效性。另一方面,国家应该出台政策依法保障教师教育惩罚的权利,教育研究者应加强对教育惩罚的研究,并密切与国家立法部门合作,使国家政策条文更加明晰可行,使教师在实施惩罚时有据可依。而当前尽管《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提出“严禁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但对体罚与变相体罚没有明确的界定和说明,使教师和公众对两者与正当、合理的惩罚相混淆,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教学事故,这也是造成当下教师谈惩罚而色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研究者还应加强对教育理论的研究,认识到年幼的学生是理智发育不完全的,因此也是“不完整的主体”,不能遵从理智行事,要想使其做对的事情、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人的规范、约束、管教乃至惩罚是有必要的,以防止夸大学生主体性,把学生高高架在教师头顶,使教师对其束手无策。作为家长应该与学校针对教育惩罚的作用达成共识,不要盲目听信媒体宣传而因噎废食夸大教育惩罚的危害,教育惩罚只要运用恰当其教育作用是能够体现出来的,并且大部分教师还是能够恰当运用的。家长应该相信教师能够运用好教育惩罚以促进孩子的成长,而不是伤害学生。最根本的是,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惩罚观,不断增强理论知识和实践智慧,使运用惩罚时更加恰当,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使公众信服。

篇6

篇7

(三)模型的建立及协整关系检验首先,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并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和施瓦茨准则(SC)来确定VAR模型的最佳滞后期,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在LR、FPE、AIC、SC、HQ等5个评价最佳滞后期的指标中,有4个显示最佳滞后期数为3,据此建立VAR(3)模型并对序列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首先计算回归方程的迹值,然后与不存在协整关系、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和存在两个协整关系等假设前提下的迹值比较,如果回归方程的迹值大于假设条件下的临界值时,那么就拒绝其前提假设;反之,则接受其前提假设。Johansen协整关系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可知,在显著性水平5%下只拒绝了4个变量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假设,也就是说在5%的水平下有且只有一个协整关系,对于最大特征值的统计量检验也得出相同结论。进行回归分析后结果得到表5所示结果,据此可以写出社会教育与其他变量的协整方程。这个方程是长期均衡方程,u^t是误差修正项。从所估计的方程中可以看出,中等学校和小学校对社会教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可能是由于中小学的数量庞大,分布较广所致。由上文可知,学校主要为社会教育提供师资和场地,因此其规模越大,能够为社会教育提供的资源就越多,就越能促进社会教育发展。在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不变的情况下,小学校增加1%,则社会教育组织约增加78.5%。在高等学习和小学校不变的情况下,中等学校增加1%,则社会教育组织约增加267%。高等教育则对社会教育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高等学校的建立需要太多的资源从而挤占了社会教育的资源所致。在中等学校和小学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增加1%,社会教育将减少22823.35%。不过由于小学数量大大超过中学的数量,所以虽然其增加比率较小,但从总量来看,其对社会教育产生的作用比中学产生的作用要大。而高等教育由于总体规模不大,其对社会教育的总体影响也不大。

(四)Granger因果检验根据Johansen协整检验可知,社会教育组织、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和小学校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并没有得出4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因此需要进一步对变量社会教育组织、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和小学校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选择由VAR(3)模型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得到表6结果。根据检验结果,在5%的显著水平上,小学校是中等学校变化的原因,中等学校也是小学校变化的原因。小学校是社会教育变化的原因,但社会教育不是小学校变化的原因。综合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学校教育对社会教育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中又以小学校对社会教育的影响较大,是社会教育的Granger原因。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具有较弱的影响,不是学校教育的Granger原因。这与上述相关系数的检验结果相呼应,也符合两者关系动态变化的事实,即虽然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具有互补性依赖,但是双方依赖的强度是不一样的,社会教育显然更加依赖于学校教育。资源依赖理论认为,对资源决定权控制的集中和资源对组织的重要性共同决定了一方对另一方的依赖程度[4]。社会教育向提供学校教育提供的某些资源并不是关键或必须的,如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等等。而有些资源对学校教育来说可以从很多渠道获得,如研究材料的来源和验证的场地、就业和实习机会等等。社会教育仅是社会活动中的极小部分,对学校教育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而学校教育则是社会教育存在的基础,学校教育提供的理论来源、师资、场地和设备等等,都是社会教育所必须拥有的。其中最重要的师资,绝大部分都是由学校培养或直接提供。因此,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的依赖程度,要远高于学校教育对社会教育的依赖程度。也就说学校教育对社会教育的影响要远大于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其中又以小学校对社会教育的影响最大,这是由两者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社会教育的一大任务是要对失学成人开展补习教育。而这些失学成人之所以失学,主要原因便是小学教育不发达,义务教育没有得到切实的实行。从这个角度看,两者应该是一种竞争关系,即小学校的发展会抑制社会教育的发展,但是上述协整方程的结果告诉我们小学对社会教育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小学校与社会教育历年的发展过程告诉我们,两者之间也不是一直呈现反向变动的趋势。如图1所示小学校与社会教育的相对规模变化呈现4个比较明显的阶段:1912—1928年,1928—1936年,1936—1940年,1940—1949年。在4个阶段中,只有第一阶段和第四阶段符合小学校对社会教育具有抑制作用的竞争性特征,即呈现负相关。但在第二和第三阶段,小学校表现出对社会教育具有促进作用的特征,即呈现正相关。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动态关系变化可知[3],在弱共生阶段,即在1912—1928年和1940—1949年两个时期,小学校对社会教育表现出抑制性,而在强共生阶段,即1928—1936年和1936—1940年两个时期,小学校对社会教育表现出促进作用。根据资源依赖理论,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特别是小学校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小学校是社会教育的Granger原因,而社会教育不是小学校的Granger原因,双方的竞争性与共生性关系的变化趋势,解释了两者的相对规模变化趋势。

篇8

除了单独开设课程外,国外还有些地区的学校是将媒体素养教育融合于各个学科教学之中来开展的。以美国为例,上世纪90年代美国媒体素养教育重新兴起的时候,美国已经完成课程改革,大批新出现的课程已经占据了课程表,所以美国的媒体素养教育只能整合到其它课程中,整合课程居多。1991年KathleenTyner和DonnaLloyd-Kolkin开发的新课程《媒体和你:小学媒体素养课程》融合于英语和西班牙语的课程计划与教学活动中,供K-5年级使用[4]。1992年,DavidConsidine和GailHaley出版了一本综合教科书《视觉讯息:图像整合于教学》,该书提倡跨学科的方法将媒体素养概念整合到现有课程中,用宽泛的目标如负责任的公民与合作学习、多元文化教育和批判思维技能相联系[5]。1995~1996年ReneeHobbs和Richard在Massachusettsschooldistrict作了一个测评研究,结论是最有效的媒体素养项目是将技能整合到所有学科中,包括分析和制作活动[6]。2000年马里兰州是全美第一个在全州公立学校将媒体素养课程全面整合到多门课程(语言艺术、社会研究、数学和健康课程)中的州,虽然还不是官方的要求。在国内,媒体素养教育研究者们也在尝试将媒体素养与学科课程整合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探索,比如上海、南京、北京等地的研究者在中小学都开展过相关探索,也总结出一些有价值的经验,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总结。媒体素养与学科课程整合有很多方面值得去探索和发掘,如语文课可增加新闻理念、新闻体裁和新闻事件内容,并可亲自采写新闻,张贴于班级报栏、投稿到校广播站或报社,亲历体验媒介的运作程序;信息技术课可学习电视新闻、专题拍摄,了解网络新闻运作流程及信息传播工具等,初步掌握电子媒介的表达和沟通技能;品德与社会课可把电影、电视中的国家和城市形象与现实的状况比较,用媒介再现历史的人事物,发现对某些国家和地区报道中存在的刻板印象。2009-2010年研究团队在广州市越秀区清水濠小学六年级开展了媒体素养教育融入小学英语的“浸入式”教学的行动研究,旨在学生在自然的英语环境中通过媒体素养教育活动习得语言,主要环节如下(如图2):(1)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导入媒体素养教育的目的,用英语提出小组所需完成的任务和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方法,教师给予例子,引导学生组织活动,如学生分组查阅不同节日的习俗,确立各自要推销的广告活动。(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英语介绍各自的小组任务,搜集广告制作所需的资料,把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与别组同学一起分享。(3)教师用英语指导学生如何创作广告词和制作广告,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得到了锻炼,媒体制作能力也得到了培养。(4)学生展示和阐述自己的作品,其他组学生参与评价,教师也进行评价、点拨并帮助学生纠正语法上的错误,最终评选出大家心目中最精彩的广告作品。整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增加了学生英语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媒体素养。2008-2010年和2010-2012年研究团队分别在广州市第四中学和东莞中学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入媒体素养教育的行动研究,总结出了媒体素养教育融入信息术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如图3):教师呈现媒体知识,提供学习指南和知识概括。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选题,并在课堂的进行过程中和课后收集相关资料。教师为每个小组收集的资料进行指导性评价,摈弃不符合媒体素养教育目标的资料,并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的接收媒体资料。学生小组协作进行相应的媒体作品创作,如DV作品、宣传视频、广告等。教师负责收集作品并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展示,如通过学校电视台、专题学习网站、校外公共网络平台等。教师为每个小组作品提供多种评价模式,如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网络评论等。最终选择优秀作品上传专题学习网站,并适时组织相应的竞赛和活动,强化媒体素养教育教学成果。学期末收录优秀作品到媒体素养教育资源库,为后续媒体素养教育提供支持。

三、通过社会组织活动(活动课程)融入学校教育

成功的媒体素养教育活动是一个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社会组织开展的媒体素养教育活动想要长久发展,渗透到学校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只有这样才能拥有更加广泛的影响群体,达到更好的效果。社会组织活动输入学校,可以活跃学校活动课程的开展,而活动课程是学校开展媒体素养教育最为灵活的方式,如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板报、比赛等等。本文以广州少年宫开展的媒体素养活动为案例探讨通过社会组织活动融入学校教育的媒体素养教育活动模式。广州市少年宫是广州市少先队总部所在地。按照中国党带团、团带队的组织体系,在少先队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少年宫承接了部分少先队建设工作,从而通过少先队体系与学校紧密联系了起来。广州少年宫利用该职能属性将媒体素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中,少年宫媒体素养活动与校内活动结合的途径如下图4:在融入学校教育中,少先队体系起关键作用,即少年宫牵头、少先队体系作为活动渠道、以区、校大队辅导员为主要组织者来开展。广州少年宫的活动对校级的活动具有示范作用,同时也为学校提供师资、课程等资源,以及进行培训、讲座等。学校在少年宫的指导下,有选择地进行与媒体素养有关的活动,如少先队活动、学校小社团(红领巾小记者站)、校际课堂、融入性课程。

篇9

2.家长学校针对家长的教育需要,可定期举办家长学校,聘请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是提高家教水平和素质的良好途径。

3.家访家访是班主任与家长的深入沟通,进行个别教育的有效手段与途径。

4.网络或电话交流在信息时代随着现代通信工具的普及,老师和家长之间可以通过电话、微信和QQ等交流平台沟通交流,省时省力,经济高效。

5.家校联系卡家校联系卡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传统方式,教师可以详细反馈学生近期的表现和成绩,指出问题,提出家长配合的建议等。家长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联系卡便于保存,是家校真诚交流的较好方式,能提高互动的成效。

二引导家长学习科学的家教方法

家庭教育内涵丰富,大多数家长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教育动机良好,因为缺少教育经验和教育技巧而效果平平,甚至是适得其反。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与家长联系时,注重对其教育方法的指导,与家长探讨有效的针对性强的方法,研究具体的教育问题,提出合适的教育建议,以帮助家长在施教过程中对症下药。要利用好家长会的时间,针对家庭教育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指导,如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如何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如何培养诚实守信的孩子等。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抓住学生成长关键期,进行系统性、针对性、科学性的引导与教育。也可以邀请教育观念先进、教育方法得当、教育效果较好的家长做经验介绍,起到启发及示范作用,带动整体家教工作,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使学校教育实现和谐发展。

三家校合作时要采取尊重原则

家长来自社会各个行业,文化素质多元化,每个家庭的教育背景和具体经历也不一样。学校和老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要持有尊重、真诚的态度,一切为孩子健康成长着眼。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使家长乐于接受意见,有效配合。

篇10

2.家长学校针对家长的教育需要,可定期举办家长学校,聘请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是提高家教水平和素质的良好途径。

3.家访家访是班主任与家长的深入沟通,进行个别教育的有效手段与途径。

4.网络或电话交流在信息时代随着现代通信工具的普及,老师和家长之间可以通过电话、微信和QQ等交流平台沟通交流,省时省力,经济高效。5.家校联系卡家校联系卡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传统方式,教师可以详细反馈学生近期的表现和成绩,指出问题,提出家长配合的建议等。家长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联系卡便于保存,是家校真诚交流的较好方式,能提高互动的成效。

二、引导家长学习科学的家教方法

家庭教育内涵丰富,大多数家长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教育动机良好,因为缺少教育经验和教育技巧而效果平平,甚至是适得其反。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与家长联系时,注重对其教育方法的指导,与家长探讨有效的针对性强的方法,研究具体的教育问题,提出合适的教育建议,以帮助家长在施教过程中对症下药。要利用好家长会的时间,针对家庭教育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指导,如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如何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如何培养诚实守信的孩子等。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抓住学生成长关键期,进行系统性、针对性、科学性的引导与教育。也可以邀请教育观念先进、教育方法得当、教育效果较好的家长做经验介绍,起到启发及示范作用,带动整体家教工作,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使学校教育实现和谐发展。

三、家校合作时要采取尊重原则

家长来自社会各个行业,文化素质多元化,每个家庭的教育背景和具体经历也不一样。学校和老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要持有尊重、真诚的态度,一切为孩子健康成长着眼。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使家长乐于接受意见,有效配合。

篇11

2.重视理论学习,深入科研培训

课题负责人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民族学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管理、课程模式、课程编制、课程结构等理论。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法、文献资料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科研方法培训。制定具体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并进行系统研究,以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

3.挖掘本地民族文化资源,引领校本课程的开发

学校以教师为中心,动员学生、家长、社区群众共同参与,调研、搜集整理了裕固族文化、历史、礼仪、风俗等方面的大量资料。教师边学习边研究,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无论是课程目标的设定,还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都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拓展民族文化知识,增强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教学科研精神,加强教师对课程的整合能力,使教师真正成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引领者。结合当地裕固族文化的特点,把裕固族优秀文化编入校本课程的内容,编写了《裕固族文化选粹》,校本教材在该校试用后,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通过学习教材,学生们了解了裕固族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知识,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强化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推动民族文化传承

强烈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要生生不息传承下去的原动力。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中的基本要素,师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理解直接影响到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的效果。酒泉市肃州区黄泥堡裕固族乡有1300多人,其中裕固族占55%。根据对本地开展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由于强势文化的影响和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裕固族优秀文化日渐萎缩,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亲和力降低。因此,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十分必要。裕固族是一个有着历史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裕固族文化基本上属于北方游牧文化的范畴。由于裕固族在其形成过程中吸收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因此裕固族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民族文化。裕固族的文字虽然已经失传,但在民间仍保留了包括神话、传说、寓言、民歌、叙事诗、格言、谚语等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弘扬裕固族优秀传统文化,能逐渐培养师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所在社区和家庭的其他成员,从而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

篇12

从整体上来看,现代教育的宗旨可以概述为:培养既具有广博知识又具有处世智慧的人才,兼顾通识教育,拓宽学生视野,培养综合思考能力,使学生在社会中能内省外顾,能够为社会做贡献。大学毕业后应该达到的人才规格是:在专业知识方面,广泛涉猎各个知识领域,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在心理素质方面,能够与他人有效合作,有认识自我的能力,能够理解不同群体的文化和价值观,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能够进行批判性思维,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规划。那么,是否应该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和高雅的生活情趣?答案是肯定的。

但遗憾的是,生活能力及情趣培养和传授,没有体现在各级各类的教学计划或培养方案中,也没有对此做出任何要求。以驾驶技术为例,当代毕业生具备驾驶技术是现代生活必备的技能,那么为什么不纳入学校正规教育呢?为什么要让社会来承担这一重大教育职责和任务呢?酒驾、违章肇事频发的原因之一就是学习者没有接受正规驾驶教育,安全守法驾驶是需要通过一定阶段正规学校培训才能养成的。再者,学校教育缺失的是独立生活能力。最为显著的标志就是不会做饭,食材的搭配,如菠菜不能与豆制品搭配,鸡肉不能与芹菜搭配,味精要在食品温度降至120℃以下才能安全食用,如何进行营养配餐等,都是一门学问,都是需要学校教师来讲授的,是需要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学习的。就生活情趣而言,如中国人素有饮茶的习惯,怎么饮茶,什么季节、什么时段饮什么茶,中国以及世界的茶文化有哪些;再如,怎样美容化妆才得体,才安全?难道这些不是培养学生生活情趣很好的课程吗?学校教育要与社会连接,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树立,都要基于学生适应社会这一实际。因此,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是关键。

篇13

二、积极引导爱国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