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石油化工环境保护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石油化工环境保护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石油化工环境保护论文

篇1

3)特殊污染防治区(含污染物介质的地下管道、储罐适用):该区要设防渗检漏系统,其中物料管网采用天然或柔性防渗结构,生产污水、污染雨水管道、储罐区采用柔性防渗结构。天然防渗结构型式为天然材料,防渗层厚度≥2m,饱和渗透系数≤1.0×10﹣7cm/s;柔性防渗结构型式为土工膜,厚度≥1.5mm;

4)一般污染防治区:包括雨水管道、生活污水管网、生活垃圾暂存点、循环水管网、海水管网等,该区不用布设防渗检漏系统,防渗结构可采用天然或刚性或复合,天然防渗结构型式为天然材料,防渗层厚度≥1.5m,饱和渗透系数≤1.0×10_7cm/s;刚性防渗结构型式为抗渗混凝土(厚度≥100mm),渗透系数≤1.0×10_8cm/s;柔性防渗结构型式为土工膜,厚度≥1.5mm。

2地下水监测

为及时准确掌握园区周围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应根据《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的要求及地下水监测点位布设原则,在园区附近及下游布设地下水水质监测井。监测方案为:

1)对于整个园区的监测。在园区上游设置一口监测井,用于背景值监测;在园区内污水处理厂下游附近设置一口监测井,用于监测生产装置和污水处理站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并作为长期监测井和事故应急处置井;

2)对园区入园企业的监测。对各入园企业的监测井设置,可分为3类:第一类监测点,布设在厂区内部生产装置区和污水处理设施下游附近,用于监测生产装置和污水处理设施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并作为长期监测井和事故应急处置井。第二类监测点,布设在灌区附近下游,用于监测含油废水排放及储罐泄露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并作为长期监测井和事故应急处置井。第三类监测点,布设在厂界地下水上游,用于背景值监测;

3)监测井结构:监测井孔深为见中风化板岩2m终孔,作为长期监测井和事故应急井的孔径,要求不小于Φ200mm,背景值监测井孔径可略小。为避免污染物沿孔壁深入地下,孔口以下3米(或至潜水面)宜用粘土或水泥止水,下部为滤水管,底部视井深情况设计沉砂管;

4)监测层位及频率:监测层位为潜水,每月采样一次;

5)监测项目:pH、温度、臭度、色度、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氯化物、氟化物、硫酸盐、挥发酚、总氰化物、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阴离子洗涤剂、铁、锰、铅、钴、六价铬、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石油类及笨,另外加具体建设项目的特征污染物;

6)监测数据处理:监测结果要按规定及时建立档案,并定期向园区管理部门汇报,对于常规监测数据应该公开,特别是对园区所在区域的附近居民公开,满足法律中关于知情权的要求。如发现异常或发生事故,加密监测频次,改为每天监测一次,并分析污染原因,确定泄露污染源,及时采取对应应急措施。

3地下水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

3.1应急预案制定整个园区及各企业的地下水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并与其他应急预案相协调。地下水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应急预案的日常协调和指挥机构;

2)相关部门在应急预案中的职责和分工;

3)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的确定,采取的紧急处置措施和潜在污染源评估;

4)特大事故应急救援组织状况和人员、装备情况,平时的训练和演习;5)特大事故的社会支持和援助,应急救援的经费保障。

3.2应急处置

一旦发现地下水出现异常情况,必须按照应急预案马上采取紧急措施:

1)当确定发生地下水异常情况时,按照制定的地下水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内尽快上报主管领导及上级部门,通知附近地下水用户,密切关注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

2)组织专业队伍对事故现场进行调查、监测,查找环境事故发生点、分析事故原因,尽量将事故影响控制住,采取紧急措施切断生产装置或设施,防止事故扩散、蔓延及发生连锁反应,尽可能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

3)当通过监测发现地下水已经受到污染时,根据监测井的反馈信息,对污染区地下水进行人工抽采,形成地下水漏斗,控制污染区地下水流场,防止污染物扩散,并抽取已污染的地下水送园区污水处理站处理;

4)必要时,请求社会应急力量协助处理;

5)对事故后果进行评估,并制定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措施。

4检漏系统及应急抽水系统

4.1检漏系统

为防止因污水管跑冒滴漏对地下水的污染,应设置管网检漏系统,该系统包括人工巡查、仪器检测、在线数据采集与监控及统计报表等部分。首先配备专门人员巡检,利用检漏线缆、超声检漏仪、听漏仪等仪器对管线漏点进行探测,最后在线对数据进行采集与监控,定期监测形成报表。

4.2应急抽水系统

该系统包括专业抽水技术人员、应急抽水井、抽水泵三部分,用于事故状态下的应急处置。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监测井既作为水质监测井,也作为事故应急处置井。抽水泵的功率根据场地地下水的实际情况确定,若发生事故,在污染物泄露1天后,根据园区水文地质条件,按照三个月将该区污染物的质点全部抽走的要求核算出抽水井每天应该抽走的水量。抽走的地下水送园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返还生产系统使用。同时每月都要对抽水水质进行检测,以确定受污染的地下水全部被抽走。因抽水量不大,且为暂时短期抽水,对区域流场影响不大。

篇2

2.实现我国煤化工、煤制油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思考

3.中国石化煤化工技术最新进展

4.煤化工反渗透浓水浓缩的研究现状

5.煤化工中焦化废水的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应用

6.低碳理念指导的煤化工产业发展探讨

7.我国现代煤化工跨越发展二十年

8.煤化工浓盐水“零排放”处理技术进展

9.煤化工技术的发展与新型煤化工技术

10.理性发展现代煤化工行业的思考——基于防范产能过剩风险的视角

11.煤化工废水“零排放”技术要点及存在问题

12.煤化工大型缠绕管式换热器的设计与制造

13.风电–氢储能与煤化工多能耦合系统及其氢储能子系统的EMR建模

14.中国煤化工现状与发展思考——写在“十三五”之前

15.煤化工废水零排放的制约性问题

16.煤化工含盐废水处理与综合利用探讨

17.煤化工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煤炭消费的影响

18.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进展及发展方向

19.我国煤化工的产业格局以及应对低碳经济的发展策略

20.影响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21.我国煤化工的技术现状与发展对策

22.现代煤化工企业的废水处理技术及应用分析

23.我国煤化工发展主要问题分析及政策性建议

24.中国西北某煤化工区土壤中砷的人体健康风险及其安全阈值

25.我国新型煤化工发展思路探讨

26.新型煤化工废水零排放技术问题与解决思路

27.煤化工产业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

28.中国煤化工发展的思考

29.浅谈煤化工废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0.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发展模式与实例分析

31.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32.中国煤化工发展现状及对石油化工的影响

33.试论我国煤化工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34.对我国现代煤化工(煤制油)产业发展的思考

35.煤化工行业氮氧化物排放系数研究

36.关注煤化工的污染及防治

37.国内外新型煤化工及煤气化技术发展动态分析

38.论煤化工废水处理的常用工艺与运行

39.现代煤化工技术经济及产业链研究

40.低温甲醇洗技术及其在煤化工中的应用

41.利用蒸发塘处置煤化工浓盐水技术

42.国内大型能源企业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的机遇分析

43.世界煤化工发展趋势

44.煤化工行业CO_2的排放及减排分析

45.煤化工废水处理关键问题解析及技术发展趋势

46.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试验研究

47.煤化工发展中的水质污染及处理

篇3

一 前言

在现代化石油企业快速发展进程中,石化企业的废水污染问题也就越来越受到重视,石化企业是用水大户也是排污重点企业,企业的废水排放不仅仅对环境造成了极大地污染威胁,同时大量废水被排放,也是企业成本的浪费。因此,石化企业在污水的处理中,都在寻求一条治污排污的新思路,将废水中的可利用成分充分加以利用,在废水达标排放的同时,又能产生附加值,比如沼气、可回收利用化工产品、可循环利用的中水等,这是石化企业排污治理和废水回收利用的主要途径。在石化企业废水回流利用处理中根据废水的含杂情况选择合适的污水处理工艺,在保证系统稳定运行,COD去除效率高的情况下,实现回流水质能够达标再利用的目的。从而可以实现企业节能降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利用,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

二 石化企业循环水与废水回流利用的意义

石化企业的污水排放量大,污染物含量高,直接排放或者不达标排放都会对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极大威胁。近些年来,环境保护观念的提升,人们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化工企业的排污就成了主要整治对象,这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提高了难度,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石化企业的循环水与废水回流利用具有非常重的意义:

1.减少环境污染,在回流利用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将有害固体物质进行分离,将无利用价值的深挖掩埋或灭毒处理,可重复提取利用的成分进行回收提取,从而减少了有害物质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

2.有利于企业节能降耗,通过处理后的中水回流利用,节约用水,废水治理中的可利用成分的二次提取利用及次生产品的利用,减少了生产成本,减少企业片面的治污资金投入负担,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

3.通过废水回流利用的治理过程促进了生产过程的技术革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于如何减少废水和有毒污水的产生方面,会有针对性的改进相关生产工艺,对于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起到了促进作用。

4.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是每一个企业面临的社会责任,治污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石化企业的发展前景,避免因为治污失败是企业发展进入死胡同,最终会被市场淘汰。

三 石化企业循环水与废水回流利用的技术措施

石油化工废水种类繁多,组成复杂,含有毒有机物较多,而且浓度较高。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对一些高浓度有毒废水进行生物降解,是石化企业废水处理的一般方法,其中絮凝剂的种类是影响废水处理效果的关键因素,无机絮凝剂容易生成大量的废渣,处理起来困难,而使用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可以有效减少废渣生成量,提高处理效率。在实际处理过程中也要根据不同情况来选择絮凝剂,处理过程基本上分为预处理、二级处理和后处理三步:

1.预处理

预处理过程中,废水经过降温,温度降至40℃以下(在降温过程中的循环冷却水可以用循环处理后的中水进行循环利用),降温后的废水在沉淀池内沉淀,沉淀时,低乳化程度含油废水时不需投加絮凝剂,炼油厂的高乳化程度废水,通常采用的加热,酸化和投加破乳剂等处理乳化油废水的方法,或者电絮凝法、微波辐射法破乳,其中的产生的沉渣定期进行清理收集,污水再进入二级处理。

2.二级处理

在二级处理综合池内,通过好氧-厌氧处理技术的微生物降解作用把废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降解成小分子有机酸、单元酸,并转化为沼气利用,在这其中还会有一部分污泥沉渣生成,这一段处理被称为厌氧反应,而在好氧反应中采用常规微孔曝气,将其COD浓度降低至50mg/L以下,然后继续去除水中的有机质和悬浮颗粒,去除方法有集成模处理技术、聚结过滤法处理技术和活性炭生物降解法等处理技术。然后再经过臭氧氧化将甲基苯甲酸、4-CBA等难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易于生物降解的对苯二甲酸等酸类有机物,再经过高浓度生物膜量的强氧化降解能力对污水进行快速净化,将污水中悬浮物截留,并保证COD≤50mg/L,SS≤20mg/L。二级处理综合池见图3-1所示:

图3-1废水处理综合池

这一处理过程的技术有很多种,比如集成模法处理技术,利用表面粗糙,油附着性强,粒度适中,强度好的材料作聚结剂进行聚结过滤除油,具有流程简单,便于操作管理,占地少的特点,适应于乙烯、炼油、化肥、腈纶、化纤和PTA厂的不同水源类型。

在经过二级(生物)处理过程后,一般情况下,处理后的废水能够达到排放标准,但是如果其中难(非)生物降解物质较多时,则很难达到国家污水排放标准,还需要补充后处理。很多石化企业在废水处理的二级处理过程进行了完全混合式加速曝气池的改造、程序间歇式活性污泥过程(SBR)改造、带选择器的活性污泥过程改造、A/O生物处理系统改造、废水处理工程菌的应用、活性生物滤池改造、好氧生物流化床改造等加强二级处理技术,使得处理后的废水在脱氮、脱磷等方面,提高了废水定组分的分解能力,运行稳定,出水水质好。

3.后处理

二级处理后残留较多的难生物降解或非生物降解物质,经过进一步后处理可以提高排放水质,使之适应循环回流的使用要求。后处理包括悬浮固体去除,难(非)生物降解物去除,溶解性固体去除及灭菌等,可以通过活性炭生物降解处理技术,利用活性炭吸附富集水中的有机物降解,活性炭的生物再生可以实现循环利用,长期运行。活性炭生物降解包括颗粒活性炭生物膜法、粉末活性炭活性污泥法,对于石化企业的废水后处理中COD、BOD、酚等去除效率都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另外还可以采用后絮凝法进一步去除活性污泥和悬浮物,吸附水中COD和溶解性油,最终达到排放水质COD≤30mg/L,去除率95%以上,SS≤10mg/L。处理后的废水可以作为石化企业的冷却水循环利用。

后处理过程可根据企业废水的成分组成进行不同的处理技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企业生产的循环冷却水单独排放,进行冷却后直接经过后处理进行过滤处理,再转回企业冷却水循环系统,进行回流利用。

五 结语

随着石化企业的综合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对于环保要求的提高,环境保护课题是每一个石化企业面临的主要工作。在企业的生产中如何减少废水排放和对生产废水进行达标排放,是石化企业在污水治理过程中的主要目标,同时由于石化企业的废水来源主要是生产过程中的冷却用水,因此,废水的可循环利用是石化企业实现节能降耗、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废水的循环利用不仅仅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企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同时还缓解了企业为污水治理和环保投资的压力,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责任。工业废水的可循环利用是现代化企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陕北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石油大规模开发以来石油工业不但已成为陕北的支柱产业,而且带动了榆林市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使得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陕北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榆林市近十多年来石油工业发展迅速,为我国能源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榆林市石油工业发展不仅为全国所瞩目,同时受到世界极大关注。这种关注不仅仅是由于榆林市为全国作出了贡献,同时也包含了对环境问题的担忧。随着陕北地区油气大规模的开采,资源勘探开发对区域环境带来的污染日趋严重。因此,解决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环境问题,尤其是水资源污染问题迫在眉睫。近年来,石油工业已成为陕西省发展最快的支柱产业和陕北地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方面,石油的开采使得革命老区脱贫致富,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使得老区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本已紧张的水资源矛盾不断加剧。

一、石油企业承担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一个有远见的油气资源采掘业企业应当承担起其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已是不争的事实。2005年集团公司重组以来,延长石油集团在陕西省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环保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资源开发、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原则,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环保方针,坚持走“科技兴企”之路,确定了“还清旧帐、不欠新帐”的环境保护工作思路。围绕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的目标,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坚决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积极实施清洁文明井场、污水处理厂建设,推广污水回注、原油管输等先进工艺技术,加大废气脱硫及硫磺回收和污泥减量处理项目投入,大力开展伴生气回收利用、干气余热综合利用等节能项目研究。集团公司所属的油田公司、炼化公司、兴化集团等单位先后多次荣获省级卫生先进单位、无泄漏工厂、清洁文明工厂、清洁生产审计示范企业、全国绿化400佳单位、绿色示范企业、环保贡献奖杰出贡献单位等称号,通过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延长石油逐步走上了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和谐并存的共赢之路。

延长石油环保治理工作经过了一个从少到多,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发展步子迈的较快,收到的效果十分明显。几年来,延长石油集团对各生产单位的环境现状进行了较为彻底的调研,并对国内外污染治理情况进行了认真考察,广泛借鉴国内外环保治理方面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成熟经验,在与陕西省环境保护斤共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制定了《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方案》,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42亿元建成51个污水处理厂,使延长石油的环境面貌得到彻底改观。2006年全集团共投资8,8548亿元用于污染减排项目建设,2007年集团公司在污染减排方面的投资达26 5亿元,2008年安排了23,35亿元用于环境污染治理,至2008年底环保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8,7亿元。

二、延长石油集团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现状

目前,在污水处理方面,油田公司每天产生污水量47972m3,共有太小各类污水处理设施142个。污水处理能力49261m3/d。注水井2932口,注水能力为43417m3/d,污水回注率达到90%以上。炼化公司产生污水600m3/h,现有污水处理厂6个,合计处理能力最大可达1350m3/h。污水处理装置采用了浮动环流收油器、涡凹式自动气浮、自动射流溶气气浮(美国技术)、罐中罐强化除油、BAF生物曝气滤池等国内外先进技术,这些新技术的成功应用,大大提升了污水处理的技术含量,使污水处理质量显著改善,污水处理厂均可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类一级排放标准。

在油泥处理方面,油田公司油泥主要来源于联合站、选油站、污水处理厂以及井场的罐底,均按当地环保部门要求送往指定厂家进行合理处置。在钻井泥浆处理方面,各单位的钻井泥浆除循环利用一部分外,均在井场内按照《榆林市清洁文明并场建设标准》要求进行防渗掩埋;炼化公司每年约产生7万吨油泥,目前已有五套油泥处理装置,处理能力达29.6万吨/年。废渣与煤、生石灰混合后在燃煤链条锅炉掺烧处理。目前正在引进三相分离技术和油泥干化处理技术,旨在从根本上解决油泥的无害化处理。

在废气治理方面,炼化公司主要是锅炉烟囱排放的废气和工艺废气。近年来,重点实施废气中二氧化硫的治理工作。一是将零散布置的小锅炉拆除,集中建设大型高效循环硫化床锅炉,除尘用先进的电除尘技术代替原来的麻石喷淋除尘技术,实现了锅炉废水的零排放。二是在三个炼油厂分别建设相配套的硫磺回收装置(延炼引进5000吨/年美国梅里公司Lo-cat硫磺回收装置为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装置投用后效果非常理想,榆炼和永炼的装置正在建设之中),不仅减少了污染,还回收了单质硫,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的统一。三是利用干气发电、锅炉掺烧等途径使干气得以回收再利用。

在清洁文明井场建设方面,目前全油田公司共有井场33445个。现有清洁文明井场31768个,待建1677个,清洁文明井场达标率95%。累积植树3982万株,绿化油区道路11571公里,绿化面积48288亩。

目前,管输公司拥有永坪一姚店(同沟敷设4条)、川口一姚店、甘谷驿一姚店、定边一靖边、靖边一榆林、双河一顺宁、七里村一姚店、子北一永炼、吴起一延炼、安塞一永炼、延炼一西安、小河、天赐湾一榆炼等14条原油、成品油管线。

“十一五”期间,管输公司计划投资294075 5万元,在省内建成总长约1340余公里的5个原油、成品油管输项目,形成北抵榆林、南至西安、西到定边的管道网络建设战略格局。届时,将使原油管输能力达到1 500万吨,年,成品油管输能力达到850万吨/年,油品管输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干线管道输油目标,淘汰公路运输的方式,每年节约油品运输费用5,98亿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兴化板块每年也投入了大量资金,重点建设了中水回用、污水管网改造、热电联产项目,实现了炉内脱硫和低氮氧化合物排放,总脱硫效率和烟气除尘效率分别达到了90%和99%以上。

三、延长石油集团落实环境责任的具体路径

1.强化环保工作责任体系建设

按照“一岗一责”、“一职一责”和“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原则,建立健全环保责任体系。各单位行政正职对本单位的环保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是环保第一责任人;分管环保工作领导负主管领导责任,其他领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其分管业务的环保工作负分管领导责任。各职能管理部门在各自的业务范围内,对环保工作负管理责任;员工对本岗位的环保工作负直接责任,环保工作责任制范围覆盖了集团公司各单位所有组织、管理部门和岗位。

各单位签订安全环保目标责任书,并将目标责任与各单位领导班子年薪挂钩考核。各单位又将目标进行层层分解,逐级签订下达,年来进行考核验收,奖惩兑现。通过逐级签订《安全环保目标责任书》的形式,横向到边,竖向到底,将环保责任目标纳入各级生产经营责任考核之中,实现责权利的统一,为环保工作思想到位、责任到位、制度到位、措施到位、考核到位奠定基础。

2.加大污染防治的技术和资金投入力度

始终贯彻依靠高新技术促进环境治理和污染减排的理念,广泛应用国际、国内“四新”技术,加快污染治理步伐。在石油开发方面:一是选用新型环保设备,加快锅炉更新换代步伐,矿区一律禁止使用烟煤,全部改用无烟煤,有效地减少了大气污染。二是建成并已投入使用的污水处理厂采用多项国内外新技术,有效的解决采油污水处理问题。三是严格按照规定和要求,加强对钻井过程的管理,积极和科研机构进行联合攻关,研究含油污泥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技术。四是按照“高标准、重实际、严管理”的工作思路,加大旧井场改造、油区道路井场绿化和清洁文明油井的日常管理工作力度,选择易活树种,加强养护管理,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做到清洁文明井场建成一口,完好一口,坚决杜绝出现反弹现象。五是加强生产、运输环节“跑、冒、滴、漏”现象的治理,利用管道输送原油、成品油,油气输送成本大幅下降,节能降耗效果非常明显,同时减少了车辆运输易产生的跑、冒、滴、漏等环境风险。六是大力推行丛式井注水开发模式,把过去的单井开发转变为丛式井注水开发。少修井场公路、少占土地,为减少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做积极的工作。

在石油加工方面:一是加大对炼油废水的治理力度,积极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扩能技术改造,炼化公司的三个炼油厂的污水处理装置运行良好,均可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标准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炼油废水的处理能力和水平,2007年炼化公司共投资9949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污水汽提装置扩能改造、硫磺回收系统、污水场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二是废气治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取得了成功。炼化公司延炼成功引进一套5000吨,年国际上最先进的美国梅里公司Lo-cat硫磺回收技术装置,投用后效果非常理想,为二氧化硫减排做出了积极贡献。三是十分重视对炼油废渣的处理,积极探索对炼油废渣的处理技术。多年来和多家科研机构坚持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对“三泥“脱水和干化技术进行研究、试验,2006年和中环公司共同制定了经济可行的处理工艺方案,签订了总计868~-元的“三泥”处理水系统改造工程总承包合同,2007年完成了“三泥”脱水减量化项目。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目前拟引进三相分离机和油泥干化处理装置进行配套试用,以便积累经验,为我公司从根本上解决油泥无害化处理问题创出一条新路子。

在合成氨、硝酸铵等化工产品生产方面: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综合利用“废物资源”,实现环境和经济效益双赢,累计投资1.5亿元,完成了热电联产项目,实现了炉内脱硫和低氯氧化合物排放。兴化集团投资1300~-元与日本三菱株式会社合作开发的氧化氮CDM项目,于2009年4月30日接到联合国CDM项目执行理事会在联合国正式注册成功的通知。预计兴化股份可向日本三菱株式会社转让二氧化碳减排量为57.5万吨,年。

3.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

集团公司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的要求,加强了项目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和后期管理等全过程环境管理,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单位和责任人,重大项目实施环境监理,确保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三同时”制度,把预防为主方针真正落到了实处,切实防止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和建成投产使用后产生新的环境问题。

4.完善环境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我公司主营业务为石油天然气,属于高危行业,而环保事件和安全事件就像孪生兄弟,常常密不可分。因此,环境应急救援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结合公司实际,制定了《应对突发重大事件(事故)管理办法》、《应急与救援预案》、《安全环保工作月报表制度》等环保工作管理规章制度。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各单位编制了各类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处置方案,不断加强应急救援工作。仅2008年,集团公司就组织专家对各单位26个综合应急预案和涉及安全生产、环境污染、反恐等265个厂级专项预案、若干个现场处置方案进行了审查,并根据专家审查意见逐一进行了修改完善。在不断完善救援预案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应急救援演练工作,开展了不同层次、规模、形式的演练,全集团共进行各类应急演练17次,其中厂级以上规模的应急演练4次。2006年集团公司在榆林炼油厂成功主办了“陕西省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演练”,获得了安监、消防、环保等部门的认可和好评。2008年,按照省应急办公室要求,集团公司和西安石油大学共同调研探讨,完成了陕西省钻井重大事故应急示范项目可研审查及设计工作。同年7月21日,管输公司按照省维稳办和集团公司的安排部署,在靖边成功组织了防恐应急救援演练,受到榆林、榆林两地相关单位好评。通过建立、实施、完善和提升”四步走”思路开展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为集团公司应对和处置突发环境事故积累了宝贵经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结语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石油化工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偿还旧帐、不欠新帐“的工作思路,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规范企业环境行为,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执行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各级环保部门的监督指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机结合,牢固树立“污染治理、科学减排、和谐发展”的全新理念,科学开发,有效保护,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在落实石油企业环境责任上要真抓实干,为老区的山川秀美工程的建设和陕西经济的腾飞作出石油企业应有的贡献。

篇5

石油炼制工业是国民经济、国防的支柱产业,现代机械的动力燃料供应者。石油炼制工业的加工能力常被用作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石油燃料及石油化工品需求和供应持续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炼油大国。随着原油加工量的不断增加和原油品质的劣质化,导致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区域性大气、水污染问题日趋明显。

污染减排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是改善环境质量、解决区域性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科学合理的制定石油炼制行业总量控制目标及污染减排量对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本论文通过对石油炼制行业产排污现状的调查,利用2001年~2010年我国石油炼制行业万元产值SO2排放量与行业人均生产总值建立环境学习曲线,并分析石油炼制行业“十二五”期间污染减排潜力。

2.环境学习曲线的概念及模型

2.1环境学习曲线的概念

环境学习曲线是指一个企业(行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或生产过程的重复进行, 而导致单位产品或产值资源消耗(废弃物排放)量呈规律性变化而形成的函数[1,2]。它反映了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企业(行业)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是一个对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积极意义的环境经济理论[3]。环境学习曲线通常简化的表现为万元GDP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随人均GDP增长而呈现出的规律性变化。

2.2环境学习曲线模型

环境学习曲线源于学习曲线又不同于学习曲线,其模型的表现形式也与学习曲线类似。现阶段主要提出两种单因子模型,并且已经得到充分验证,具体表现形式如下[4,5]:

(1)对数-线性模型

其中,是生产规模为时,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或者废物排放;表示生产规模为单位1()时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或废物排放;是经济发展水平;是学习常数,与企业(行业)的生产效率(环保能力)提高快慢有关。生产效率提高越快,就越大,反之就较小。

(2)B曲线型

其中B为常数,-10

3.石油炼制行业SO2排放量分析

3.1 SO2排放总量空间分布

石油炼制行业2001 -2010年SO2的排放统计量趋势见图1。

3.2万元产值SO2排放总量空间分布

石油炼制行业2001 -2010年万元产值SO2的排放统计量趋势见图2。

4.环境学习曲线的建立

基于2000-2010年石油炼制行业SO2的排放统计量、行业人均GDP数据,计算出石油炼制行业人均GDP 和万元产值SO2数据,以此做散点图,并拟合出SO2排放环境学习曲线模拟方程式和相关系数,见表1。模拟方程曲线图与散点图进行拟合,具体结果见图3。

与人均生产总值的关系拟合图

由表1及图3可以看出,石油炼制行业的万元产值SO2排放与人均生产总值基本上符合境学习曲线的幂指数衰减趋势,相关系数达到0.96。说明石油炼制行业SO2:排放的环境学习曲线是存在的并具有普遍性。

5.减排潜力分析

5.1减排潜力的分析方法

本论文以环境学习曲线为理论依据,分析经济增长过程中单位产值污染物减排量,即石油炼制行业人均GDP每增加1千元,万元产值污染物的现实减少量。(1)式为环境学习曲线的基本模型,式中为石油炼制行业万元产值污染物排放量,为该行业万元产值污染物的初始值,为行业人均GDP,b为学习效率,具体计算步骤为:

根据导数的内涵,某一点的导数值的含义本身就是因变量关于自变量的变化率,或者是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时因变量的改变量,故本文将[]这一改变量定义为行业现实的减排潜力[6]。分别计算“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的各指标减排潜力,分析其潜力的变化趋势。结合上面关于节能减排的环境学习曲线的相关拟合方程,分别计算各指标下的潜力。结果见表2。

根据污染物减排方程计算2001-2010年我国石油炼制工业SO2、COD减排潜力,结果见表3。

5.2“十二五”减排预测

根据石油炼制行业SO2环境学习曲线预测“十二五”期间减排SO2排放情况,结果见表4。

由表中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万元产值SO2排放量每年递减均在10%左右,这与我国“十二五”期间提出的10%减排目标基本一致,可见,“十二五”期间的SO2减排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6.结论

(1)建立了石油炼制行业万元产值SO2与行业人均生产总值的环境学习曲线

通过对石油炼制行业产排污、产值及从业人员现状的调查,发现2001-2010年我国石油炼制行业万元产值SO2排放与行业人均产值之间符合环境学习曲线幂指数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6。说明石油炼制行业SO2、COD排放的环境学习曲线是存在的并具有普遍性。

(2)根据建立的环境学习曲线分析了石油炼制行业“十二五”期间的减排潜力

根据建立的石油炼制行业万元产值SO2排放与行业人均产值环境学习曲线,计算2011-2015年我国石油炼制行业污染物减排潜力及减排量,得出“十二五”期间,万元产值SO2排放量每年递减均在10%左右。

按照2012-2015年人均产值按工信部2012年《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年均增长13%计算,万元产值SO2排放量每年递减均在10%左右,这与我国“十二五”期间提出的10%减排目标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1] Sahal DA. T heory of Progress Functions [M].Berlin: Inter national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1942

[2]韩亚芬,孙根年等. 环境学习曲线建立的理论与实践意义[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11,27(2):51-56

[3]崔丽,曾凤章.基于学习曲线效应的长期质量成本模型[J].商业研究, 2004,308 ( 24) :46248

篇6

强化科研思想、培养创新能力

由于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科研课题的机会较少,将实际课题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可以使他们强化科研思想、激发听课兴趣,培养创新能力[4]。在教学过程中,如在讲授室内空气污染时,以新房装修带来的氨、甲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污染物超标问题。介绍相关老师从事膨润土有机改性进行开发房屋装修有害气体净化剂的科研项目,介绍项目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案和研究结果,从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当讲到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时,介绍相关老师从事的农产品加工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生物治理及回用技术的科研项目,介绍番茄酱加工过程中的有机废水和油脂加工过程中的大豆废水等处理的研究方案及取得的科研成绩。同时,对提供的科研项目为研究主题,教师可推荐学生查阅、分析相关文献,培养了学生对资料分析和处理能力,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尝试设计研究方案,通过进行课堂汇报讨论或撰写小论文的形式介绍各自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案和预期研究成果。最后由教师对其进行评价。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如针对新疆农业大面积推广膜下滴灌技术,造成了地膜的大量使用,从而出现了白色污染的严重危害现象,针对这种现象,老师课堂上可以提出来,让化学工程和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分析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再比如,目前房屋装修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现象非常严重,尤其是一些挥发性有机物如甲醛、苯系物等容易导致人的疾病,引导学生利用自己专业知识去思考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开发具有光催化特性的吸附剂来光降解空气中有害气体,以及研究开发可生物降解和光降解的地膜。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光催化降解的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深化课堂内容、扩大知识面,同时使学生树立研究思想,培养研究兴趣,对科研工作的全过程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进一步培养科研兴趣及科研能力。

突出区域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篇7

在石油工程项目中,实施风险管理是非常必要的。随着石油工程项目的展开,就要同时提供风险管理机制,采用风险技术措施预测风险,对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详细分析,同时还要做好评估工作,将具有可操作性的处理对策制定出来,落实到具体的实施中,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实现预期的效益,即获得最佳的项目效益。石油工程项目存在风险性,这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不确定性。如果这些风险发生作用,就必然会给石油工程项目造成一定的损失。所以,石油工程项目中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风险产生认知,采能够对风险准确预测,针对风险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采用这种风险管理方式,可以对潜在的风险起到预防的作用,这也是石油工程项目中实施风险管理的关键所在。

一、实施石油工程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石油企业属于是风险系数很高的企业,要确保石油企业安全稳定的地运行,就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处于行业市场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今天,石油企业运行中面临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各种风险,不仅要对风险现象进行分析,还要探索造成风险的主要原因,以具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率。石油工程项目是石油企业运行中的重点项目,在运行中就会存在各种风险。在石油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要避免风险产生,具备风险意识是非常必要的。作为工程管理人员,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同时,还要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员工。风险管理在本质上就是对人的管理,风险管理人员如果管理意识不足,没有掌握相应的知识,且缺乏实践处理经验,使得石油工程项目在运行中会面临更大的风险。所以,实施石油工程风险管理是非常必要性的。在风险项目管理工作中,不仅要研究风险管理理论知识,还要研究处理风险的方法,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动态化的风险管理机制。目前的石油工程项目不断地扩大规模,风险事故也会接踵而来,将风险管理渗透到整个的工程项目管理中,让风险成为石油行业管理中的一部分,提高所有参与工程项目的人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目前对石油工程项目实施风险管理的部门主要包括美国的风险与保险管理协会、国际石油工程管理协会等等风险管理部门,对石油工程项目实施专业化的风险管理。由此可以证明,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在石油行业倍受重视。

二、石油工程项目管理中要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是降低风险发生几率的关键。在石油工程项目中,由于工程项目运行中的风险因素比较多,做好风险管理是基本的前提条件。石油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要重视风险管理,强化对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培训工作,让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技术能力有所增强。在项目运行之前,要做好人员安排工作,对于项目管理人员要从工程性质、工艺技术以及工程项目的难度等几个方面进行选择,以保证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都能够满足应对风险的要求。此外,还要做好风险管理方案进行论证,对于各项资源合理安全,以保证石油工程项目顺利展开。

三、对石油工程项目中所存在的风险点进行识别

(一)对风险点要尽早识别

对石油工程项目中所存在的风险点进行识别,就是要对项目风险所在位置进一步明确,以评估项目风险,将具具有操作性,可行性强的风险管理策略制定出来,确保风险管理具有针对性且科学合理。做好风险点的识别,就是要认识风险点,对风险点以及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确定风险的程度,预测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等等,以对风险有效控制,采取技术措施转移风险,实施必要的风险管理策略。对于风险进行识别,要做到提前预防、及早发现、对风险全面认识,以及时地采取防范措施,采取合理有效的技术管理措施,可以降低风险管理成本,石油工程项目所获得的收益也会提高。

(二)对风险点要本质性识别

风险点普遍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在识别风险点的时候,要能够进行本质性识别。根据石油工程项目的形式,所存在的风险点包括内部风险点和外部风险点。因此,在进行风险点识别中,要做好内部风险的识别工作和外部风险的识别工作。内部风险中,技术风险对石油工程项目具有直接影响,还包括人员风险、管理风险和经济风险。这些风险都与工作人员密切相关。如果对于这些风险都没有有效识别,就难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应对措施,风险事故发生的几率是非常高的,甚至会造成人员伤亡。内部风险传播速度快,只有采取预防措施以及及时应对,就可以有效解决。外部风险多为客观性的风险,诸如自然环境、行业市场等等,都会对石油工程项目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风险具有不可控制性,需要采用规避的措施,以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无论是任何一种风险,都要正确识别,才能够使应对措施具有针对性。识别风险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各个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参与讨论,包括环境保护部门、物资采办部门、项目配套部门、工程安全部门、对外协调部门等等,都针对风险点提出自己的简介,通过共同分析确定风险问题,以对风险点合理识别,将风险防范措施制定出来。同时,还要对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技术性评估,确保措施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发挥时效性。注意识别风险点时,要大量地收集资料,做好客观识别,并综合形分析,以保证识别的结果准确。

四、风险管理方案要科学合理

风险管理工作要有效展开,就要确保管理方案科学合理。对于石油工程项目中所存在的风险点要准确识别,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将风险管理方案制定出来,以使得风险管理方案具有针对性,在具体的应用中能够发挥时效性。在制定风险管理方案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借鉴风险评估经验,根据本工程项目的需要进行完善。将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起来,还要注重风险管理的信息化,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风险管理,不仅可以提高风险管理效率,而且风险管理更为规范而有序。诸如,影响石油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风险点、风险预警、风险应急处理措施以及风险防范措施等等,都纳入到风险信息化管理范畴中,使石油工程项目运行的过程中,能够对风险及时把握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在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运行HSE体系,实施内部安全管理控制,建立有利于工作人员的安全环境,可以使风险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风险管理工作可以按照既定的程序展开,有关部门还可以对风险管理进行监督控制。结束语综上所述,石油是重要的能源,也是不可再生能源。在石油工程项目中存在着诸多的风险因素,由于这些因素具有不确定性,而且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一旦这些风险因素发挥作用,就必然会产生重大的安全事故,不仅会给石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还会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针对于石油工程项目中所存在的各种风险,就需要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措施制定出来,以降低风险事故的发生几率,保证石油工程项目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文文献:

[1]李良才.石油化工工程项目施工风险及管理[J].化工管理,2014(18):195-195.

[2]要建东,祖振昆.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探析[J].价值工程,2013(02):65-66.

[3]庞勇,陈丽娜.浅谈石油化工行业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问题[J].化工管理,2014(08):19-19.

[4]黎藜,刘宝发.石油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综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97-100.

篇8

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2000年天津市教委批准建立的一所普通高职院校。学院积极调整办学方向,逐步确立了“以高职教育为主,产学结合”的办学方向,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学院有6个系,26个专业,在校高职学生8000余人。 

几年来,学院的实训基地紧密结合高职专业与企业用人的需要,围绕着学生就业与“技能证书”的考核进行建设,先后建立了机电、艺术、会电、造价、工程监理、环境保护和石油化工等65个校内实训基地,除此之外,在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还建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60个,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学院的实训基地在探索高职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企业与社会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 

 

按专业设置规划实训基地,实现真仿结合,突出高职特色 

 

根据专业设置规划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实训基地建设,要根据专业的发展方向与企业的实用性。本着高职教育与高新技术同步发展,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利于建立先进的教学实践环节,有利于为取得“技术等级证书”或“岗位证书”提供场地的原则,每个专业要建一两个校内实训基地,两三个校外实训基地。在规划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应遵循三个原则:(1)高职实训基地应该成为学生深化基础理论、拓宽专业知识、创新思维方法的基地。(2)高职实训基地应该为学生基本技能、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服务。(3)高职实训基地应该成为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基地。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应该“真”与“仿”相结合仿真是分析、研究、设计、控制系统及其调优不可少的手段。以我院石油化工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例,采油实训室的自喷采油和机械采油就是“仿真”设备,油从地层到地面整个工艺过程一目了然,钻井实训室的钻井平台和井架、修井实训室的修井架和修井设备、集输大站的工艺流程等都是仿真设备,这些仿真设备与生产现场的设备一样,只是大小不同,学生在生产现场看不到的(如地层情况、流体在地下和井筒中的流动情况)和不能动手操作的,在仿真实训室里都能看得见,也可以动手操作,在仿真实训室里,学生可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设计、控制、调优,提高动手能力。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要突出高职特色我院机电类各专业的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了技术含量高、建设起点高、技术先进的原则。为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满足与适应行业需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与要求,机电类各专业的实训基地在实训项目的设计上及仪器设备的配置上都与行业生产实际一致,使学生在完成实训内容的同时,能够接受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目前,我院机电类实训基地建设基本完成,已通过国家教委、财政部的验收并得到好评,认为我院机电类实训基地的建设符合职业特点,具有高职特色。我们认为,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先进性。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要求实训基地既要适应机电行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又要体现技术含量高、技术起点高、技术先进的特色。机电类实训基地建设首先要立足于机电技术的发展及现代机电技术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其次要保证设备先进,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软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二是工位性。实训基地的工位性体现在实训项目内容设计与实训工位数量配置两个方面。在实训内容设计上,机电类实训项目要做到贴近机电技术领域的实际;在实训工位配置上,应以创造工程环境为宗旨,在数量配置和场地安排上,应尽量使学生能够独立操作,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三是可视性。采用解剖机电产品模型、模拟教版、模拟教具等设备,既可进行现场模拟,又可进行各个系统动态联系的演示,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采取多种方式建设高职实训基地 

 

在学院经费不足、教学设备不可能与实际生产现场的设备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我院的实训基地建设主要采取了以下两种方式: 

建立独立的校内实训基地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学院在中央财政支持下,积极筹措资金建设了校内实训室65个,学院每年对这65个实训室进行完善和改进,其中机电类实训基地的13个实训室是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石油化工实训基地的19个实训室是天津市政府财政支持建设的。 

积极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要积极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争取行业、企业的支持,努力营造职业氛围,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实训基地可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到本行业的新技术,学校应与企业紧密联系,使高职教育能更及时、更准确地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践中,我院逐步探索出校企联合建设实训基地的两种方法:一是积极合建校内实训基地。我院计算机系与通信公司信息中心采取租借设备的方式,合作建立了“网络实训基地”;与金山贸易公司采取公司出设备、学院出场地的方式,合作共建了“网络机房”;石化工程系与钻采研究院实验室建立了联合共用方式,研究院出设备和场地为学生提供实验场所,学院无偿为研究院培训职员和研究人员。通过这种与企业融资合作的形式,使我院的实训基地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二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我院主动争取企业、行业的支持,要求各教研室都要与对口的企业、行业合作,每个专业都要与一两个企业建立相对稳定、合作密切的校外实训基地,目前校外实训基地共有60个,其中在井下作业公司和石化建设公司的校外实训基地被天津市教委评为天津市级校外实训基地。实践表明,校外实训基地在高职实践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学生的就业起到了指导作用。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应具备的功能 

 

要保证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条件是师资,而良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则是培养技术型人才必不可少的环境和条件。因此,我们认为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应该具备以下功能: 

重复学习与训练功能人们对一项技能或能力的掌握需要时间,需要多次反复的训练,以不断提高熟练程度,实现从一般技能向技巧的转化,即所谓“熟能生巧”。所以,高职实训基地一定要有重复训练的功能。此外,不同的人掌握同一项技能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尽相同的,需要反复训练的次数也是不同的,所以要给不同的学生创造反复训练的机会。在企业工作现场,反复训练是不可能的,这就要在校内实训基地的仿真状态下完成。 

多因素设置功能生产过程与服务过程都是错综复杂的,具有多种多样的影响因素,而各种影响因素出现的频率也不一致,特别是各种不同的故障和事故出现的机会往往较少,因此,要求实训基地的设备与设施要具备设置各种影响因素、各种影响结果及其处理方法的功能。仿真、模拟设备在这一方面具有特殊功效。 

跟踪技术前沿功能学校培养人才要适应未来需要,所以,实训基地应该具备一定的先进性,而且应该与时俱进。在建设实训基地时,一定要站在技术前沿,从设备的先进性加以考虑。目前,我院新建的实训基地大多技术先进,设备领先,如机电类实训基地和石油化工实训基地。 

产学研结合功能高职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育和训练,建立与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实训基地应尽可能地承担生产任务和一定的科研项目,并应吸收教师与学生参与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换代的研究开发工作。

高职实训基地的管理 

 

实训基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是保证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质量的前提,建立与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实践教学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是实训基地建设的保障,可以为提高实训基地效益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因此,在搞好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加强实训基地的组织管理、规章制度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为加强对实训基地的管理,我院从实训基地建设初期就高度重视实训基地的建章建制工作。首先,制定了“实训基地管理人员职责”、“实训基地教师职责”、“实训基地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易燃易爆危险品管理制度”、“实训基地开放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其次,狠抓落实,特别是实训基地的对外开放,我院有专人负责管理,这样既可以提高实训基地的使用率,又可以为学生的实训创造条件。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未来设想 

今后几年,我院将以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在现有的实训基地基础上,大力开展实训基地建设。每个实训基地都要认真做好科学规划,实训基地建设要反映行业的主流技术,要用好专项资金,硬件建设要基本达标;要规范实训基地的管理,改变“重建设,轻使用”的现状;要提高实训基地的校内教学利用率,提高实训的技术含量,实训基地要搞好对外开放,成为行业和企业开展技术培训的基地;要加强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进行实训基地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相对集中的实践教学体系和院系两极管理体制;要继续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继续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建立产业合作、互利互惠、具有稳定关系的校外实训基地。具体设想是: 

1.高职实训基地建设要遵循“完善现有、提升质量、保持特色、争创一流”的原则;2.高职实训基地建设要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使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训有机结合,“讲”与“练”有机结合;3.高职实训基地建设要与先进的职教理念和职教方法相结合;4.高职实训基地建设要继续坚持注重故障诊断与维护技术的教学,注重实际生产设备仪器的使用,注重企业生产环境的模拟。 

 

参考文献: 

篇9

所谓“绿色壁垒”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由,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根本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制定繁琐的检验、审批程序等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贸易障碍。绿色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绿色关税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等,它是一种全新的非关税壁垒,对我国的产品和服务出口构成了壁垒。

2. 绿色壁垒的主要形式

2.1 绿色关税制度

绿色关税制度,即进口国以保护环境为理由,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除征收一般正常关税外,再加征额外的关税。例如: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规定,所有在美国出售的鱼类都须来自经美方证明未受污染的水域。美国对原油和某些进口石油化工制品课征的进口附加税的税率比国内同类产品高出3.5美分/桶。

2.2 市场准入制度

市场准入是一种限制进入特定市场的法律壁垒或政策壁垒,构建壁垒的主体主要是政府。作为市场进入壁垒的一种,市场准入旨在消除市场经济的负外部性或使自由竞争带来的负外部性得到有效的抑制和合理的分担。同时,它还会增加新进入者的成本,对原有进入者有利而对新进入者相对不利,成为经营者进入市场的潜在或现实的障碍。。

2.3 绿色技术标准制度

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他们在保护环境的名义下,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生产和技术水平制定的,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可以达到的,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难达到的。。这些环保技术标推,势必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目前,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挪威、瑞典、瑞士、法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环保技术标准,并趋向协调一致,相互承认。

2.4 绿色环境标志制度

所谓“环境标志制度”,是指政府、国际组织或非政府组织按照一定标准和程序在其认定的环境友好产品上加盖特定标记的规则。环境标志制度是实现公众环境信息权的重要途径,它为消费者提供了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产品信息,促使生产厂商通过设计和开发对环境有益的产品进行保护和污染控制。实施环境标志制度,实质上是对产品从设计、生产、使用到废弃处理处置全过程的环境行为进行控制上它不仅要求尽量减少产品在使用。消费和处理处置过程中对环境的危害,而且要求对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进行有效控制。20世纪9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和一些东欧同家如波兰、匈牙利、克罗地亚也分别引入或发展了自己的环境标志计划。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实施了环境标志制度的国家。

3. 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应从实际出发,一方面对以环保为借口侵害我国合法权益的绿色壁垒要坚决反对、努力消除,另一方面要实行绿色战略,开发绿色产品。具体应对措施如下:

3.1 正确认识环境保护和绿色壁垒,避免笼统地把保护环境的国际条约、国家标准和各种绿色认证制度一概视为绿色壁垒。。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参加多边环保条约,以保护资源和环境;另一方面要熟悉国际规则,这样就可以打破绿色壁垒,赢得利益。

3.2 鼓励技术创新,扶持绿色产业,大力发展环保经济。我国企业与政府应形成共识,采取有力手段,增加科技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绿色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开发和生产优质的绿色产品,以冲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扩大在国际市场的贸易空间。借助国家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产品的扶持政策、优惠政策,积极加入国际竞争行列。要像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那样,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带动高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完善环境标志制度,对出口商品实行强制认证制度,树立中国产品优质、价廉、环保的新形象。要积极促进我国的环境成本内在化标准,建立环境总量控制机制,实行污染排放惩罚制,大力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同时通过促进立法扶持绿色产业、清洁技术和环保技术的发展。

3.3 借助政府的力量,联合发展中国家,坚决反对借着环境的名义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坚决反对以产品生产过程为由限制进口、实行“生态标签”等歧视外国产品的做法,坚决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援助,提高自身环境保护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求WTO在制定与贸易有关的环境问题协议时,考虑发展中国家利益,争取差别和优惠待遇。

3.4开发绿色产品,实施绿色营销。以环境和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绿色产业正推动着绿色产品的开发与绿色市场的形成。据预测,绿色产品在未来的10年内将主导世界主要工业市场。开发绿色产品应重点抓好4个环节:一是进行绿色设计。注重设计易于回收、节能、耐用、无污染或低污染、不影响健康的产品。二是实施绿色生产。按照生态工业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尽量避免使用有害原料,减少生产过程能源和材料的浪费,减少废弃物。三是铸造绿色品牌。企业产品应符合环保要求,要取得国际环境标志,创造绿色品牌。四是实行绿色包装。企业要按照进口国的要求,采取使用后利于回收再利用或易于自然分解的绿色包装。

总之,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并集中表现在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中,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然会受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限制。面对不利局面,我国要积极利用WTO机制中的特殊待遇,努力提高自己的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合理设置自己的绿色保护屏障,以保护和促进我国的贸易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一、高温硫腐蚀

高温硫腐蚀通常就是指高温硫化物对装置的全面腐蚀。延迟焦化的工艺由于本身的生产线比较长,而且工艺的反应的温度也达到了500摄氏度左右这也正为高温硫的腐蚀提供了条件。在装置当中焦炭塔壁、焦炭塔顶的大油气线、炉出口到焦炭塔管线和部分转动装备等等都频繁的发生了这种腐蚀,也由于介质中的含硫量的程度不同,它们的腐蚀程度也有很大的差距。在装置之中腐蚀最为严重的就是加热炉的表皮,这种腐蚀严重的影响了加热炉的正常作业。此外,在被腐蚀的配置之中,焦炭塔的外壁也算是腐蚀程度比较大的,它焊有立柱有加强或者是不太保温的部分使得由于冷凝作用产生了一种H2S-HCl-NH3-H2O型低温腐蚀介质。有些腐蚀介质的来源,来自工艺工程中的高温水解,生成大量的氯化物。对于整个焦炭塔来说它的塔顶腐蚀最为严重,其腐蚀形态大多是塔壁减薄,在焊接处一般不会有腐蚀现象的发生。高温硫的腐蚀影响着整个工艺的持续进行。它主要包括的因素有原有介质当中的活性硫的含量,在工艺中活性硫的含量越高,则介质对配置腐蚀程度越大。工艺进行中的温度会持续上升,温度的上升为介质中的硫化物与金属的反应提供了条件,同时它的升高会将部分的非活性的硫化物进行分解,伴随着温度上升,腐蚀的速度和程度加大。介质流速的加大也影响着腐蚀程度,流速的加大使得金属表面本身存在的保护膜的快速脱落,让金属完全的暴露在介质上,进一步的加大了腐蚀。在油气管线的弯头和设备的进出口处的接管等部位上已形成湍流,使得冲刷金属表面,大大提高了腐蚀率。

二、冲蚀

在延迟焦化工艺运行过程中,有多相向流动的介质对装置的设备进行着冲刷,但是加上介质本身的腐蚀作用就会对装置进行冲蚀。冲蚀具有突发性和局部性,多数会影响发生部位的减薄速度加快,这种情况给防护工作人员造成了许多困难和不便之处,使得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正是因为冲蚀是介质与机械的冲刷下发生的,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应该对整个装置在运行的过程中被减薄的地方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和数据的分析,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更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对腐蚀减薄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与此同时,特别要对塔顶的油气管线的出口部分进行研究,研究出如此严重程度以及造成穿孔的主要原因是在工艺运行中水蒸气在改变为浮渣水之后,使得冷焦阶段中携带的大量的颗粒高速流体加强了对装置壁面的冲刷。此外,在延迟焦化的装置中,正加热炉是此装置的主要设备。其中的辐射炉管是腐蚀程度最大的设备之一。而且炉管的状况有关系到了加热炉以及整个装置的运行。在延迟焦化的炉管内注入干气来代替注水,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注水时产生的含有硫的污水的腐蚀。这种方法还可以在一定状况下减少能量的消耗。我们也必须注重的阶段还包括掺炼浮渣水在冷焦的那个阶段,采用先前的防护经验和现代科技进行冲蚀仿真模拟。然后再对结果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制定出解决方案,并提出优化的方针来达到通过减弱冲蚀的行为来有效地解决油气线管明显的减薄问题。科学的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可靠地并具有可行性进行分析与研究。

三、控制与防护

工艺装置设计控制和防护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设备结构中的死区,让介质均匀的流动不出现滞留。工艺运行中要避免温度过高。同时控制好硫的含量,在每段工作线上都必须定时测量硫含量,以免硫含量过高。油气管线的分配也要合理,改变一些结构,使得较少的出现流速巨变的情况,来减少湍流冲蚀。焦化装置的腐蚀预防也是十分关键的,时常的检测会避免一些毫无必要的损失。在装置中高级别材料的使用也相当重要,把存在装置当中的易被高温硫腐蚀的碳钢材料统一换为不锈钢或者是高合金钢的材料。同时可以采用一些技术来改变材料的表面性质。在运行过程中,积累一些防腐效果明显的设备,制定防腐档案,建立起一定的防腐机制与体系,防止大面积腐蚀现象的发生。有必要的话,规定期限进行检测。工艺的进行除了有良好的设备的支持还需要平稳的有序的操作,一定杜绝在超温超压的情行下运行设备,完善操作。

结语

对于延迟焦化工艺的过程中,高温硫的腐蚀与冲蚀是不能避免的。但是减少降低装备在运行过程的腐蚀是可行的。在注重装备的升级和改进的进程中同时,要注重对设备的监控工作,制定好一定的体系与机制,让装置受到一定的防护,来减少油气管线的腐蚀。运用一些现代的科技和高级别的材料,科学的的布置装置结构,做好在生产线上的控制和防护工作,会取得更多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偶国富,杨健,肖宗亮,邓嘉胤.石化管道弯头内壁冲蚀规律的流动仿真预测研究[A].第三届全国管道技术学术会议压力管道技术研究进展精选集[C],2006.

[2]林玉珍,刘景军,雍兴跃,李焕文,曹楚南.数值计算法在流体腐蚀研究中的应用─(Ⅰ)层流条件下金属的腐蚀[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1999.

篇11

作为对环境影响最大的群体之一,企业自然应该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积极主动地参与污染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认真地履行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基于此,作为反映企业环境活动的环境信息将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经营、业绩评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对于环境保护的监管,我国现在已建成了由《环境保护法》(1989)为核心的,由多项自然资源保护法及《安全生产法》(2002)、《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所组成比较健全的法律体系。为了规范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内容,国家环保总局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环发[2003]156号)中,明确了列入名单的企业必须披露的环境信息,包括企业环境保护方针、污染物排放总量、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环保守法及环境管理等。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了引导上市公司积极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促进上市公司重视并改进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对上市公司环境保护工作的社会监督,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明确规定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必须披露或可选择披露的内容及情况。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环境保护监管法律法规是比较完备的,但是对于企业环境信息的监管政策实施是比较晚的,而且仅仅规定了应该披露的行业类型及披露内容,对于披露的形式等具体问题并未做出说明。在这些方面,其他国家政府对于环境信息监管规范对我国是很有启示的。美国国家环保保护局(EPA)作为美国最重要的环境立法机构,其编写的《环境会计导论: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工具》(USEPA,1995),在环境成本核算、成本分配、环境会计信息应用等方面为企业管理实务提供了技术指南。1998年初,EPA就开始要求石油、钢铁、金属、汽车和造纸五大行业公司在互联网上附加披露环境信息。这些公司都使用了由EPA设计的污染概况调查表,使得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可比性,便于这些信息的使用者进行对比研究。与美国一样,在欧洲对环境信息披露进行约束的主要是法律法规要求。欧盟有关环境信息公开的主要法律工具是1990年6月通过的《过关环境信息公开自由指令》。《指令》的目的是确保公众获取公共权利机关所持环境信息的自由,同时也确保整个欧盟环境信息的方式可比协调。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许多与企业相关的环境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我国学者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企业对环境问题敏感,环境信息披露大多是被动的,这大大降低了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

二、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状况的调查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我国上市公司中非重污染行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比例是远远低于重污染行业的,因此对于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状况的分析,可以代表我国上市公司现阶段环境信息披露的总体情况。国家环保总局于2003年的“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其中规定重污染行业暂定为:冶金、化工、石化、煤炭、火电、建材、造纸、酿造、制药、发酵、纺织、制革和采矿业。结合2001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本文选取了从1992年开始至今未退市的沪市A股属于石化行业(证监会分类中属于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以及石油、化学、塑胶、塑料)的78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表1)。本文数据资源的来源主要为巨潮资讯,上海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等。所选样本中只有中国石化,中海油服及中国石油属于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其余的75家企业均属于石油、化学、塑胶、塑料行业。

(二)披露环境信息上市公司调查 根据对这78家石化行业上市公司2006年至2008年上市公司年报的分析,环境信息披露比例情况如(表2)。如表所示,截至2006年底76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环境信息的有42家,占55.3%;截至2007年底上市的78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的有57家,占73.1%;在2008年年报中披露的有59家,占75.6%。可以看出,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比例是逐年上升的,说明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之下,企业对于环境信息披露越来越重视。

(三)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及形式调查 从对于上述的81家上市公司2006年至2008年的年度报告的分析中可以总结出,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内容主要包括:环保、节能减排情况,环保项目,环保负债,政策影响,ISO等相关环境认证,罚款、赔偿与奖励,环保项目补贴与税收减免,资源税,排污费,环境保护及绿化养护费,及其他相关环境收支。其中除了环保项目中的重点项目通常在重要事项中披露外,其他各项基本在董事会报告和报表附注中披露。根据所披露信息是货币性,非货币性还是货币与非货币相结合,披露的具置又有所不同。具体情况如(表3)。对于上述的披露内容,不同的公司都是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选择的披露,以在2008年年报中披露环境信息的59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表4)是上市公司披露内容及表述形式统计。可以看出:第一,环保、节能减排情况中披露的信息主要包括企业在以往一年中的环保及节能减排所取得的效果,有的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中也有在未来一年企业的节能减排目标及相关工程项目。在2007年至2008年的年报中,很多企业选择在董事会报告中单独披露节能减排情况,使得信息非常密集便于查询比较;第二,环保负债,是近几年来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中新增的项目。在2004年以前的研究中,企业多不选择披露环保负债。在2008年石化行业披露环境负债的94上市公司无一例外的披露了专项应付款,包括环保相关的政府补助、技改基金等;第三,其他相关环境收支披露的项目并不多,在样本中选择披露的3家上市公司,披露的内容是与环保相关的营业外收入及营业外支出。

(四)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总体特征 环境信息披露比例逐年提高,重污染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比例相对较高。从本文研究的结果看,石化企业2008年78家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公司达到了75.6%,这比2006年的55.3%上升了近20个百分点,总体比例也是比较高的。但从以往学者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现状的研究,年重污染行业的披露比例明显高于非重污染行业,这与我国法律法规对重污染上市公司强制披露环境信息有很大关系。披露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前几年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中很少有企业披露环境负债及节能减排情况。近几年随着国家及证监会颁发的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在本文研究的石化行业上市公司2008年披露的环境信息内容多达13类,并且许多都已货币及非货币结合的形式披

露,非常的具体详实。但是其中也有很多企业,虽然披露了很多方面的环境信息,但语言都很概括实用性也不大,这是在未来对于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应该规范的问题。

三、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以上对于我国石化行业上市公司2006年至2008年3年的年度报告中环境信息披露状况的统计分析结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可将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第一,在报表中没有相关环境成本、负债或费用的科目设置。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大多选择多种披露内容相结合的披露方式,以期较为完整地反映企业的环境活动情况,但都是在报表附注中列出一些环境项目投资、相关的税费及环境负债情况。第二,信息披露的相关性较弱。对石化行业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环境信息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披露的环境信息多为历史信息,如排污费、环境保护及绿化养护费、环保认证等,而对于可能发生的环境收支并没有披露,这样就使得信息披露的相关性较弱,而这些收支对于很多行业的企业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在本文所选的样本中,只有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在报表附注中或有负债中常设或有环境负债,因此披露未来一年中可能的环境负债。第三,各上市公司披露内容、方式、口径不同,缺乏规范形式,不便于比较。从上面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现阶段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是比较随机的,各公司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地披露了环境信息,披露的口径也这使得对于各个公司披露信息的横向比较变得很困难。第四,企业多选择披露环保绩效等正面内容,而对污染物排放等环境治理方面的内容鲜有公开。从本文调查来看,披露的内容如环保、节能减排情况、环保项目、税费减免等都是环保绩效方面的内容,而对大家最关心的污染物排放等环境治理方面的内容根本没有涉及。衡量一个企业对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环境治理方面的信息必不可少,但是如今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全线“飘绿”,这是应该及时关注的一个问题。

(二)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治理对策 由于西方对于企业环境信息的规范比我国早很多,有很多先进的经验值得借鉴。在笔者的研究中发现无一例外的,环境立法、环境信息的使用者以及相应的环境会计准则,成为推动一个国家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日趋完善的三驾马车。虽然我国环境立法已经比较完备了,但是由于我国缺乏相关的环境会计准则,使得法律在实践当中无法与准则匹配,造成了现在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内容、方式以及口径的不同。但是从我国国情出发,以制定相应的环境会计准则来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还有非常长的一段路要走,在短期内实现是缺乏条件的。如何在现行的框架内,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是现阶段应该研究的问题。可能的完善途径如下:

(1)规范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从我国的环境立法来看,针对企业的环境法主要有《清洁生产法》,以及环保总局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环发[2003]156号)。这些法律法规在总体上规范了企业必须披露的环境信息,包括企业环境保护方针、污染物排放总量、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环保守法及环境管理等。为了指引上市公司在此框架下披露环境信息,证监会在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一号和第六号通知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在拟上市发行股票和配股期间的披露行为,但日常经营过程中的披露行为并没有在此规范之下,很显然这样的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借鉴西方经验,立法规范是完善环境信息披露的主导因素,想要保证我国上市公司在同一的口径下披露环境信息,证监会应该出台更加详细的环境信息披露规范。其中不仅包括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内容,还应该包括具体的披露方式,将信息使用者所需的环境信息设置为长期披露项目,这样所有上市公司都是在同一口径下披露环境信息,既可以增强披露信息的相关性,便于比较,又可以避免企业披露信息的全线“飘绿”。

(2)建立专门的环境信息披露网站。计算机网络以其更新快传播快的特点,现在越来越受到信息使用者的青睐。但是在我国至今还没有专门的环境信息披露网站,有些上市公司选择在自己企业的网站上披露环境信息,这使得信息非常零散不易查询。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在epa.gov/enviro的网页上刊登着上万家公司的环境数据,同时这些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还使用了EPA设计的污染概况调查表,披露信息清楚集中,便于比较。为了加强对于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监管,全面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我国环保部门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披露调查表,指定专门的网站全面披露企业的环境绩效及环境治理情况。

(3)加大对企业环境信息的关注程度。只有公众愿意去了解企业的环境信息,才能积极推动企业更加充分地披露。发达国家投资者对于一个企业的考察是全面的,对于企业的环境信息有着很高的要求,因为企业如果因为环境问题受到处罚或赔偿,因此会非常详细的计算潜在的经济损失。银行等融资机构在贷款前也会详细考察企业的环境记录,因为这不仅意味着企业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的信誉。因此加强对公众环保方面的教育,使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企业的环境信息,从意识层面推动企业更加完善地披露环境信息。

四、结论

在环境对于人类发展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一个企业是否为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做出应有的贡献,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绩效及社会责任的重要指标。上市公司是该行业中的优质企业,更应该认识到环境问题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自觉披露环境信息,切实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从本文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对于如何更好地披露环境信息,我国企业也做出了一些积极的尝试,比如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环境信息。在对2008年样本年报的研究中发现,皖维高新、云天化、中国石化、新安股份、浙江龙盛、三友化工、柳化股份,中海油服等8家企业在年报附件中加入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并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详细的环境相关信息。这是在年报中披露环境信息的新形式,使得披露的环境信息既集中又详实,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非常便于查询。总的来说,对于像环境信息这样的敏感信息,必须坚持立法与会计准则相结合,从细微处着眼规范,从意识上加强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瑶、王建明:《材料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分析》,《企业环保》2005年第5期。

篇12

当今时代,化学真正成为了一门最有用的科学。化学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化学知识的应用为推动人类的进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化学及其制品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但另一方面,化学化工的发展为人类的生活改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和物质基础,但同时又造成了很多的能源和环境问题。随着化学品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人类对全球性环境污染的加剧、能源的匮乏和资源的减少日益关注。人们逐渐发现, 仅依靠开发更有效的污染控制技术对改善环境是很有限的,而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原始污染的预防上则对消除污染更有效。“绿色化学”的出现,为人类最终从化学的角度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概念及核心内容

1.概念。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或清洁化学,是指化学反应和过程以“原子经济性”为基本原则,即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反应中充分利用参与反应的每个原料原子,在始端就采用实现污染预防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和零污染,是一门从源头阻止污染的化学。

2.核心内容。原子经济性是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这一概念最早是1991年美国Stanford大学的著名有机化学家Trost提出的,即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几的原子转化成了产物。理想的原子经济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不产生副产物或废物,实现废物的“零排放”。他用原子利用率衡量反应的原子经济性,认为高效的有机合成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分子的每一个原子,使之结合到目标分子中。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的反应有两个显著优点:一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料;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废物的排放。

二、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我国古代就有“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今天,我们保护环境不仅要保护环境不受污染,而且要继承古代环境保护的思想,合理利用资源,以保证资源的永久利用。我们应该懂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许多国家正在广泛地宣传环境保护思想,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我国于1979年9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并在1983年底召开的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大会上将保护环境确立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白色污染是当今社会的一大公害,而且越来越受到公众和政府的关注。塑料作为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由于它有良好的成膜性、绝缘性、成型性、耐酸碱、耐腐蚀,外观鲜艳,而且它具有极其低廉的价格,随着石油化工的发展迅速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一种材料。然而随着塑料的大量使用,废弃塑料难于降解,严重污染了人们所居住的环境,还有的塑料会引起人类新的疾病的产生。通过对城市垃圾焚烧场的烟尘分析发现以下几种含氯有机物常同时存在,即:多氯二苯并-对二恶英(PCDD)、多氯二苯并呋喃(PCDF)、氯苯和氯代酚等。这些物质都是对人体非常有害的。如今,绿色蔬菜、绿色产品、绿色科技、绿色化学,还有现在所提倡的“绿色学校”,都成为最时髦的名词。绿色话题成为人类最具共识的话题。这种绿色意识,是人类重新审视自然的表现。传统观念中把人类和自然放在对立的位置上,人类总是妄图征服自然,操纵自然,为己所用,却完全不顾及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破坏。而绿色意识把人看成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以及人对自然的尊重。只有培养人类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意识”,才能实现对环境,对人类更友善的化学——绿色化学。

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中都应贯穿绿色化学的思想,在生活中对其废弃物要妥善处理,决不能随意倾倒,造成环境污染,有的还可以变废为宝。如使用环保节能电池;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使用节能灯;不食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等。如不使用难降解的一次性饭盒,少使用与废弃塑料袋,不乱扔废旧电池等。关注重大的绿色化学研究成果。如环境友好的海洋生物防垢剂,新配方汽油,环境友好柴油等。使用具有绿色环保标志的产品如绿色电冰箱,无磷洗衣粉,太阳能热水器等。当然我们要鼓励大家多骑自行车,少用机动车。

三、设计“绿色新工艺”

我国在环境资源、容量方面,总量虽大但人均拥有量很小。经济生产的特点是工业技术水平整体不高,能源和资源消耗及污染排放量高,乡镇企业比重还是很大,“三废”基本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四处排放,污染十分严重。以2006年甘肃徽县铅锭冶炼厂铅中毒事件为例,涉及村民2000多人,其中373人为儿童。这些儿童中,90%以上血铅超标,最高者血铅含量超标数倍,被诊断为重度铅中毒,被诊断为重度铅中毒年龄最小的孩子,只有1岁2个月。而成人中血铅超标也很普遍。依次来看,人们不仅不能走“先污染破坏,后治理恢复”的道路,也不能走“边污染,边治理”

篇13

首先是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导致资源性产品价格上升。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国内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使我国工业发展依靠进口的程度不断提高。目前我国石油进口量已占石油消费量的40%以上,铁矿进口量已占国内需求量的50%;进口的铝土矿占国内需求的比例为33%,进口的铜矿占国内需求的50%.另一方面,我国工业构成中的重化工业显著提高。1998年以来,资源密集型的重化工业持续高速增长,平均长速度比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高出4个百分点。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比例由1998年的55:45变为2006年的69:31.资源密集型的重化工业的比重上升,加剧了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在资源供给紧约束的情况下,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其结果,必然导致工业生产成本上升。

其次是劳动力成本上升显著加快。从总体上讲,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现阶段仍然具有劳动力价格便宜的比较优势。但这并不等于我国可以长期保持低工资水平不变。持续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总量已进入低增长时期,城乡青壮年劳动力的比例在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农村、农业和农民政策的不断调整,农民从事农业的收益逐步提高。在这一背景下,工业部门劳动力的供给呈现下降趋势,工业工资水平不断提高是个必然趋势。

三是部分行业的生产能力相对过剩,超出了当前的社会有效需求,其产品难以在市场上得到充分实现,生产能力闲置率超出了合理界限。2002年以来,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并逐步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导致部分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从工业发展的普遍规律看,生产能力相对的过剩,有利于促进竞争,淘汰落后。但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必须是适度的,在利用率低于70%的情况下,将导致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下降、产品库存增加。

四是企业的资金供给条件和人民币汇率不断变化。银行贷款利率的多次上调,加大了企业资金成本;人民币汇率升值,使我国的贸易条件发生新的变化,企业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相对下降。

五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成本在逐步提高。在现代社会化的大生产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是孤立进行的,总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关系中运行的。企业既要追求利润最大化,也要兼顾外部经济性的要求。利润最大化是有条件的,即在追求出资人利益的同时,也必须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提高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对污染物的治理以减轻环境污染,都会增加工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六是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日益扩大并成为位居世界前列的贸易大国,加之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我国出口产品遭遇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加。特别是通过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等技术标准措施,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

上述变化不是暂时的、个別的,而是长期的和全方位的。它直接制约和影响到我国工业发展的速度、结构和效益。应对这些变化的根本出路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增长转向集约式增长,使工业发展转移到提高资源配置和运行效益的基础上。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向又好又快的发展。2007年我国GDP比上年同期增长11.5%,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8.1%,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5.9%,居民消费品零售物价上涨了4.5%.这种高增长如果持续下去,有可能转向经济过热,加剧通货膨胀。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规模继续实行从紧控制的政策是完全必要。经济增长目标的合理选择是,GDP的增长率保持在8-9%,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比GDP的增长率高4-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控制在20%左右。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是生产要素配置的结果,同时又是再生产过程的新起点。我国工业结构的突出矛盾表现在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生产集中度低,生产工艺和技术落后、能源消耗高、严重污染环境的资源密集型中小企业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最近,国务院国资委提出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竞争实力强的大企业集中。到2006年底,国有经营性资产价值达13万亿元,主要分布在石油、石化、煤炭、冶金、电力、交通、通信、军事工业等基础性行业和骨干企业。这种集中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人认为提高基础产业进入门槛,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国有大企业集中抑制了民营资本进入基础性产业,不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从法律上和政策上看,并不存在阻碍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密集型基础产业的障碍,但是民营资本的进入,必须适应资本密集型产业有机构成高、资本投入强度大、技术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相对复杂的要求。

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布局合理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国土辽阔国家的普遍现象。由于自然环境、交通运输条件、市场机制、国际贸易关系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等因素的影响,沿海国家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和经济活动向靠近海岸线的地区集聚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应当坚持效率优先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原则。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应优先考虑不同地区出资者、生产者创造社会财富所做出的贡献,使生产要素利用效率最高的地区保持增长的动力,它有利于为中央财政创造更多的税源,以增强中央政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能力;其次,鼓励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既有利于经济发达地区有充足的劳动力的供应,也有利于不同地区的人口规模与其经济活动规模相适应,平衡不同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第三,鼓励和引导经济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生产能力有序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第四,通过对国民收入再分配进行调节,使各个地区的城乡居民都能够均等地享受到与现阶段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等基本的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