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公园景观设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广大的市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园景观环境,为人们营造一个充满人文特征的,人性化的满足人们需求的设计作品。如果景观设计过程中未将人性化理念作为设计思路,而是沿着传统的公园景观设计理念和方式进行设计,过多的束缚思想将难以给人们打造具有时代气息和人文气息的公园景观作品,难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换句话说,这样的设计作品只不过是现代城市建筑中的摆设品而已,毫无实际作用。此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应严格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设计内容,比如,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设计结构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尽可能地在城市公园的构造物中少设带有尖锐棱角的景观物体,台阶高程尽可能地低,这样的设计思路主要是为老人和儿童着想,使每一位使用者人身安全都有保证。这是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关键要求,如果做不到这点,即使公园景观装点的华丽无比,也谈不上人性化设计。
1.3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脉传承
城市公园景观具有地域性特征,也就是说不同区域的人文风情、生活习惯和不同对城市公园景观的要求不同;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作为设计者应充分认识到地域文脉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区域城市的公园景观采取不同的设计思路,将各个地域的文脉得以体现和传承。具体分析,作为公园景观设计者在景观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人们普遍对事物的认知存在相似性,历史遗留下的建筑或者其他事物能引发他们相似的情感共鸣,勾起他们相同的回忆,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应注重将多数人认同的景观事物融合到设计作品中。第二,在景观设计中应深度发掘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将最具该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元素融合到设计中,使设计作品具有较强的识别性和唯一新,将城市的历史文化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公园景观使用者享用者因处于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景观环境中倍感自豪和荣耀,提高使用者对公园景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只有深刻认识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将最有地域特征的体现城市文化底蕴的元素深挖出来并融合到设计中,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精品。
1.4“绿色”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随着人们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意识的不断提高,作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者应将“绿色”、环保、低碳的理念融入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坚持走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达到设计出的城市公园景观作品既能满足当代人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需求造成影响的效果,使人、环境及社会的发展达到和谐统一。
篇2
(二)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要素
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文化景观、生物景观以及水体景观,只有实现湿地公园三要素的完美结合,才能够做好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工作。
1.文化景观
湿地文化景观的目的是通过湿地的生态特征将当地文化传统、人文风情充分体现,以凸显湿地独有的文化特色。湿地人文景观主要是由各类生产方式形成的文化、改造湿地的印记与文化结晶三个部分构成,下面进行分类阐述。
(1)生产方式形成的文化
湿地在人类生活生产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湿地自古便是人类重要的食物、住宅、服饰来源之一,由此而来形成一系列渔猎文化、稻田文化、苇田文化以及衍生出的住宅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
(2)湿地改造的印记
人类在湿地上进行了大量生产活动,留下了数也数不清的足迹,如建造运河、桥梁、堤坝等,这些临水建筑均属于人类在湿地改造过程中留下的印记。这些印记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文化景观。
(3)文化结晶
湿地文化与其他文化产生过一系列的碰撞与交融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结晶,如文学方面的交融形成了无数瑰丽的诗词歌赋,其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于湿地发展历史上;一幅幅描绘湿地景观的书法画卷又如同艳丽的骄阳洒下万丈光辉照亮整个湿地发展轨迹;一只只舞蹈、山歌又如同一轮皎洁的明月悬挂于湿地发展的夜空中。
2.生物景观
湿地上生存着大量的植物,从类型上来看包括湿生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与沉水植物。由于不同类型的植物其形状、枝干分布、叶片轮廓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季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设计不同的植被景观,如我们在春季可以欣赏荇菜花与鸢尾花,夏天可以观赏凤眼莲与荷花,秋天可以欣赏芦苇与香蒲。湿地上同时生存着大量以植物、浮游生物为食的动物,常见的有湿地水鸟、昆虫以及观赏鱼。湿地动物是湿地景观中一道流动的靓丽风景线,为湿地公园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在进行湿地景观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湿地动物的生活规律来进行。
3.水体景观
湿地水体景观主要是由三个部分构成,即近岸陆域景观、岸带景观以及水域景观。近岸陆域景观可以让游客在亲水亭台轩榭、栈道上欣赏各类亲水设施;岸带景观可以让游人在浅滩、沙洲上欣赏形态各异的驳岸、植物岸带与沙滩岸带,以凹凸不平、曲直相间、虚实互补的岸带景观给游人以美的享受;水域景观是通过水质、水流等因素,以或缓或急、或深或浅、或静或动等水流形成的飞瀑、小溪、浅谭等景观让游人寻找心灵的休憩。
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及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景观设计的目标
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首先,设计者要确定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目标。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在秉承湿地自然特性的前提下要对景观单元做好主题创设和层次划分。此外,设计还要同时满足湿地文化的宣传作用和游人们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精神需求。
(二)景观设计的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在设计中,设计者要充分考虑湿地的蓄洪、防旱、污水自净能力,尊重湿地自然特性,避免因人为设计对其自然特性造成破坏或使影响最小化。
2.以人为本原则
设计者除要以生态优先为基本原则外,还需考虑人们的亲水特性,要尽可能满足游人欣赏、亲近湿地水景的途径(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个角度)。
3.美学原则
景观的设计要与湿地自然景观在虚实、动静、色彩、协调度等上充分融合,要将湿地文化充分展示出来,真正提升湿地美的境界。
三、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具体内容及策略
就目前来看,湿地公园功能分区主要包括服务管理区、湿地体验区、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以及湿地保育区等。其中,湿地保育区主要对生态过程与生态特征进行一个有效的保护,其环境容量与其他分区相比较小,而且景观建设的内容也比较少。所以,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主要以服务管理区、功能展示区以及湿地体验区为主。
(一)湿地体验区景观设计
湿地体验区包含了湿地公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大部分,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设计者可以考虑从地形改造、水文联通等方面着手,建造大量的人工浅滩、溪流、喷泉、瀑布、沼泽、河流段等多样化的湿地景观,更为全面地体现湿地中存在的各类独特景观,要让游人也可以在游玩的过程中感受到湿地特有的水体景观、农耕文化以及渔猎文化,通过合理的分布与设计,让游人能够一步步感受湿地景观并得到心灵的休憩。在湿地公园局部水体处理的过程中,设计者可以通过设置宽度大小不一的溪流,然后在其中布置大小、形状不一的石块并点缀有相应的湿地植物,以形成充满活力的湿地水体景观。在驳岸的设计上,设计者可以使用自由曲线形态、自然力飘积形态、双螺旋曲线形态以实现虚实结合、曲直相间的溪流景观。以人工湿地为主的公园,在深水位,设计者可以依自然地势开凿成形状自然、岸带有起伏、高低错落的池塘,在湿地水体下游、浅水区域或在积水区布设水稻田,使游人可参与打渔、插秧等农事活动,构建类似于古典农家乐的田园生活氛围,以满足现代社会公众群体回归自由的根本渴望。
(二)湿地公园中湿地体验区景观的设计
湿地公园中的服务设施景观实质上就是按照人们在游玩活动中的具体需求进行设置,可以将湿地自然景观烘托出来,且便于人们对游览线路进行组织的景观小品、建筑物等一系列硬质景观,主要包括木栅道、游廊、园桥、舫、水榭以及景亭等。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以下3类:一是点景景观。其实质上就是为了将湿地文化内涵更好地体现出来,对湿地意境起到一个丰富作用,如将农耕湿地文化中的水井等多种农业设施表现出来,还能够将“渔舟唱晚”的船只表现出来等。二是动态赏景景观。其实质上就是为了满足动态赏景以及游览路线组织的需求,并且对院内空间进行合理划分,实现近景、远景、俯景以及仰景的有机结合,使观赏效果达到步移景异。三是静态赏景景观。其实质上就是为了充分满足游人在休息、静态赏景的需要,同时它也是公园构图中的艺术主体与中心,在公园中起到一个点景的作用,通过采用借景、框景以及对景等一系列手法,对院内中的经过进行丰富,如舫、水榭以及景亭等。
篇3
2、竹子公园的园林建筑
竹子公园的园林建筑宜少而精,如筠石苑中游憩建筑的占地比例不足1%,远远低于《公园设计规范》中同面积专类植物园的6%。园林建筑的位置、进行朝向、高度、体量空间组合、造型、材料、色彩及其使用功能,都应符合竹子公园总体设计的要求,能够与地形地貌、山石水体、植物等造园要素统一协调。竹子公园不论地处何方,都给人以身处南国竹乡的感觉,为进一步强化这种情趣,一般采取南方风格的建筑形式,或用竹材作为园林建筑的主要材料。南方风格的园林建筑多为青瓦粉墙,褐色门窗,不施彩画,体量较小,布局灵活,显得玲珑清雅,与竹林景观融洽和谐,营造出南国竹乡的园林意境。
竹子公园的园林建筑设计为突出竹文化主题,建筑装修材料亦应多采用竹制品精心设计,如墙饰、灯具。门心板、落地花罩、漏窗花纹等都在传统作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同时栏杆、驳岸、台阶等构筑物亦做成仿竹竿形。获得既与环境相呼应、又独具特色的装饰效果。在此基础上,设计者还应借助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通过景名,匾额、楹联等形式着力渲染、弘扬竹文化,营造定出富于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
3、竹子公园的种植设计
3.1适地适竹,充分考虑竹子的生态习性
竹子公园的种植设计应按公园总体布局的要求,合理运用种种观赏竹的形式美要素,充分考虑与山石、水体、建筑和其它植物的和谐统一,经过艺术布局,组成适应园林功能要求的裥环境。同时,竹子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竹子的生态习性。竹子大多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一般要求阳光充足,年平均温度12~22℃,1月份平均温度-5~10℃以上,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年平均相对温度65~82%,性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或酸性土。亦有部分竹种具有特殊习性,如鹅毛竹、菲白竹、铺地竹等耐荫性相对较强;黄槽竹、早竹、金镶玉竹等可在冬季寒冷干燥的北京露地过冬;刚竹、淡竹等可生长于微碱性的瘠薄土壤……在气候不太适宜的地区应用竹子,应选择背风向阳的小环境,且有充足的灌溉水源,如能采用喷灌则效果最佳。
3.2师法自然,营造竹子景观
自然界各种形式的竹林群落是竹子造景的艺术创作源泉,竹子公园应师法自然,种植设计以竹林为主要配置方式,竹林景观在城市公园中宜与草坪结合,形成竹林草坪,营造清静幽深的园林植物空间。竹林草坪如能结合微地形和溪涧曲水、自然山石驳岸,则更添城市山林、返朴归真之野趣。竹林中开辟小径亦是竹林景观设计的常用作法,古典园林的竹里通幽艺术手法在安静休息区依然适用,参照公园游人容量,竹径的宽度应在0.9-2.0m之间,为营造含蓄深邃的意境,竹径的平曲线和竖曲线力求变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迂回地扩展和丰富了园林的有限空间,同时避免过度曲折,矫揉造作。如果竹径较长,可在中间开辟若干开敞空间,奥旷交替,以避免产生单调的感觉,同时竹径可用宿根花卉镶边,以丰富竹林景观的色彩构图。竹径的铺装如能取古人竹子绘画的笑意,拼成竹子图形,则进一步促进了园林创作意境的延伸。3.3寓情于景,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竹子景观
竹子作为配景,与建筑、山石、水体、其它植物等造园要素的配置要相互因借、扬长避短。竹子与园林建筑配置时,应让建筑立面优美的线条和色彩充分地表现出来。根据园林建筑的高度和体量特征,一般选用中小型观赏竹种,江南园林常用的有孝顺竹(ambusamultiplex)、紫竹(Phllostachysnigra)、斑竹(Phllostachysbambusoides)等等。倘若园林建筑的抱角、蹲配等置石相结合,缓解、软化墙角廊隅的生硬线条,增加自然生动的气氛。同时注意加强建筑的基础种植,一般选用小型丛生竹作矮绿篱,如凤尾竹(Bambusamultiplex)、菲白竹(Arundinariaargenteostriata)、铺地竹(Arundinariafortunei)、阔叶竹(IndocalamusIatifolius)、矢竹(Pseudosasajaponica)、箬竹(Indocalamustessellatus)等等。
假山石和雕塑一般以表现山石的形态和质感为主,可用竹作背景,以突出主景,亦可用地被衬托雕塑的线条和质感。水体的竹子造景应因地制宜,对于溪涧曲水的自然式山石驳岸,宜配置小型丛生竹,如箬竹、阔叶箬竹、大明竹(Arundinariagramineus)等等,其体量与山石驳岸协调统一,同时竹与石的色彩、线条、质感对比大大丰富了驳岸的装饰效果。对于大面积水体的缓坡驳岸,适宜配置大中型竹林景观,水中竹林倒影与岸上竹林动静对比,增加了竹林景观的空间层次。
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艺术手法主要适用于小型园林空间,如盆景园等各种“园中园”,此类园林空间一般采用自然式布局,粉墙青瓦,花街铺地,建筑风格朴素淡雅。在服从空间环境总体布局的前提下,借鉴“粉墙竹影”、“移竹当窗”、“竹石小品”等造景手法,竹子景观与建筑环境相得益彰,营造出简远、疏朗、雅致的园林意境。
竹子公园因竹成景,以竹为主,追求清静幽雅的园林创作意境。在服从公园竹子景观总体布局的条件下,竹子亦可与其它植物配置组景。古典园林竹子造景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配置模式,如“三益之友”、“岁寒三友”、“四君子”等等,奇松、古梅在竹子公园不可缺少,亦可制作成花台或大盆景形式。南京情侣园一片竹林边几株桃花,“竹外桃花三两枝”,富于诗情画意,营造出宁静幽远的园林意境。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讲究“外师造化,内法心源”,现代园林竹子造景更应师法自然,竹子公园除应保留原址的古树名木外,竹林景观应形成人工栽培群落,尤其选择观花或观果类下植被,如毛竹林下可配置杜鹃、油茶、
柃木、紫金牛、珍珠莲、新木姜子等等。
4、小结
4.1竹子公园的总体规划应强调突出竹文化氛围。
竹子公园的地形改造要师法自然,统筹兼顾,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以微地形竹林景观为特色。竹子公园的景区、景点布局要充分挖掘竹子造景的人文景观资源……园林建筑宜少而精年,最好选用竹子作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应体现朴素、淡雅的南方建筑风格,以营造出体现南国竹林风光的园林空间。
4.2竹子地被和竹子绿篱在竹子公园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篇4
一、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发展与需求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对于改善水域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以改善水域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的“城市环境水利工程”建设,成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现代城市的功能,对流经市区的河流归纳起来有两类要求:①对河中水流的要求是:水质清洁、生物多样性、生机盎然和优美的水面景观。②对滨河带的要求是:能反映本地独特历史、文化、风俗的滨河景观;能提供一充满鲜花、有人工景点、公园化的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空间;能营造一充满文化、艺术、科学气氛,具有现代气息、人水关系协调、引人胜、便于人水亲近的滨河带。
人们提出这些要求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水利建设者应当适应这种趋势,满足社会的要求。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注入更多的人文、艺术、科学和现代气息,注重工程的环境效益和美学效益。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水利可以称之为“大水利”,即“通过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使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地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并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利工程,改造山河、兴利除害、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水资源,使之更好的服从人们的意志,更好地为人类造福,这不仅改变了自然界中天然水流的形态,也改变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国内外的大量实践都表明,许多水利工程不仅发挥了它们正常的工程效益,而且也越来越显示它们的环境效益,成为一种新颖的,十分引人注目的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开发水利工程旅游,已经成为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生态经济环境水利阶段,人们普遍关注环境与生态问题,普遍重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强调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环境功能和美学价值,己成为国际、国内在水利工程设计方面的新趋势。
二、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原则
2.1技术与美学相结合的原则
水利工程建筑物和枢纽布局不能单纯追求美学效果,它首先要实现工程的基本功能,并满足技术优化的要求.即使是城市环境美化水利工程,其基本要求是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等。因此,水利工程的美学设计必须首先满足工程的技术、经济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技术美是水利工程的美学基础。
2.2生态环境(改善)保护原则
从生态学角度来说,河流是生态环境中能量转换和生物活动的廊道,为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在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河流生态环境、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另一方面,水利工程能改善河流的水质,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尽管河流生态系统有自我恢复的能力,恢复期与河流生态生命力有关,但不能百分百的恢复,有些河流的生态甚至完全不能恢复。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应注意对周边环境以及流域的生态进行保护,不应以生态的破坏、环境的退化为代价。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是水利工程景观(美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2.3强调个性和创新的原则
水利工程常常因其独特性和大空间的跨越带来景观特质和震撼的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映象,具有地标的意义。要发挥水利工程景观特点,必须在设计中注重水工建筑物的个性发挥,注重建筑物的布局和色彩方面的创新。同时,也要注重与周围环境(如:城市建筑)的和谐,综合考虑工程所在地区的地域性、文化性、整体性等方面的因素。
三、水利工程景观规划策略
3.1沿河绿地
滨水环境的总体构思应尽可能扩大沿河绿地,形成较为连续性绿化带,用绿色来勾画古城的轮廓,延续城市文脉。同时,以良好的绿色空间,优化环境景观质量,体现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
3.2闸坝结合,扩展沿河水面。
规划河道可修建彩色橡胶坝,泵房外观可按风景区房屋标准设计,橡胶坝的主要功能是增加蓄水面积,以形成水面,形成人工湖美景。水边设置亲水步道、平台、桥梁、滨水建筑物等,供游人欣赏水面景色。
通过新建湿地连通闸向人工湿地定期供水,以增加水面及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给市民和游人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可为生态化污水净化技术的引进提供良好的试验场所。
3.3生态护堤
可规划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等生态工程护堤,既防止水土流失,又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对于河岸边坡较陡的地方,采用木桩、木框加毛块石等工程措施,这种护工程既能稳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避免了混凝土工程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应用草皮、木桩护坡时也可以运用土工编织物,袋内灌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既抗冲刷,又能长出绿草。有利于堤防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3.4绿化树种及花草
沿河绿化树种,以合欢、国槐、银杏、杨树、柳树等乔木为骨干树种,以桂花、雪松、紫薇、黄杨球、桃树等灌木和牡丹、月季、三叶草、金边书带草、马尼拉草坪等花草为主要植被,形成多种类、多层次生态群落。
参考文献:
篇5
富营养化会影响到水体水质,造成水体透明度降低,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生长,造成平衡的生境被打破。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从而形成一层"绿色浮渣",其堆积分解常常发散臭味,严重影响景观水体的观感和人们的参与性。大大降低水体在园林景观环境中的重要美学价值。
3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
依据水富营养化形成机理,防治水体营养化的根本性措施是减少水体的营养物质的存留量,控制主要污染物-藻类、臭味、及其他有机物的生成。景观水贵在人的参与性较高,为了防止不必要的安全隐患,一般不适合采取化学药剂的防治措施,因此生态的设计方法显得尤其重要。应结合园林水生植物的设计打造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增强自净能力,丰富公园植物群落和生态的多样性,充分发挥自然界水体的自洁自净能力。
(1)以建设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生态型水景景观的原则出发,打造近自然水系的原始生境,遵循自然法则,不搞水泥护堤衬底,不割裂原有生态延续性。保持河道自然状态,以林、草地等缓坡入水取代硬质堤岸,从而恢复水岸的生态环境,增强自净能力。
(2)不同区域水体的设计深度不同,深水区水生植物的可选择性大大降低,通过建设人工生态池、生态浮床,增加水生植被面积构建生态水景系统提高水域调蓄能力,补偿湿地面积维持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生物多样性,达到构筑自然型水景观空间的目的。生态浮床技术大大增加了水生植被在深水区的多样性、可选择性,成片的生态浮床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增加了水域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连续性。
(3)增加水生植物栽植,对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结合景观再布设,在水面上种植具有观赏和经济价值的浮水植物,在岸边以水生花卉为主种植挺水植物,除改善水质外,水生植物群落的形成也可为野生动物和昆虫提供栖居地。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结合景观再布置,创建和谐水生生态。
(4)加强水体的自洁自净的同时,应注重水体交换和补给,增加水体流动有助于对藻类过度繁殖的控制。通过人工喷水、跌水水景的打造,利用人工增氧喷泉来增强水体的流动性,提升水体自身循环效率,将止水变成活水。同时水景喷泉、跌水亦可以丰富景观建成效果。当有合适水源时可引入,对景观水系内的富营养物质起到稀释作用,并通过溢流带出氮、磷物质以及藻类。根据景观水体的变动水量,根据不同季节制定制定合理的补水周期和水量,确保水体内富营养物质的总量平衡。景观水体变动水量(V)=降水量(V1)-蒸发量(V2)-渗漏水量(V3)+地表径流水量(V4)-泄洪水量(V5)-绿化浇灌用水量(V6)+补水量(V7)
(5)当水体内的藻类过度繁殖,生态自洁自净体系尚未建成对藻类不能形成有效制约时,应根据项目建成初期的水质保持情况,必要时在水体范围内适当布置超声杀藻设备,辅助杀灭过量繁殖的藻类,从而保持良好水质。
(6)生态挡墙的应用为陡坡入水堤岸的生态建设成为可能。挡墙俗称护坡,传统的护坡主要有浆砌或干砌块石护坡、现浇混凝土护坡、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坡等,虽然有着良好的结构性能和低廉的工程投资,但是他割裂了近岸水生及两栖动植物的沟通,将水系生态孤立开来,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研究深入,这种传统的建设手法越来越不被推崇。生态挡墙将生态砌块、加筋材料、生态修复技术进行优化组合,使挡土墙形成自挡土、自排水、自反滤、自卡锁、自定位、整体联锁的柔性干砌结构,具有良好的透水、透气、消能、保土、栽植等作用,在水系生态建设层面被认为是真正“有生命会呼吸”的挡土墙系统。生态挡墙技术的应用使得近岸水系的生态化设计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生态挡墙目前以自嵌式挡墙系统具备较为完整的结构设计理论,具有加筋土体和传统挡墙的优点,具备应用推广的可能。
4生态型生境系统后期维护
为保持景观水系的水面的清洁。日常性维护主要由人员巡视完成,主要工作为保证杂物、树叶等清理和打捞,割除湿地内、岸边的入侵性野草等,维持挺水植物、湿地植物的基本景观,避免或外来性植物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植物的维护是原位修复所栽种的水生植物,改善整体景观效果。对枯死的水生植物应及时实施更新补种,确保群落结构的稳定。对区域面积较大的景观湖水质净化工作宜结合放养滤食性鱼类和底栖动物并确保生物链的结构稳定。
篇6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攻读本专业的研究生。对于准备攻读研究生的本科生,特别是已取得报送推免资格的学生而言,在本科毕业阶段通过完成毕业论文来得到一定的科研能力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无需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保送生,可以安排他们尽早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尽量从老师的在研项目中选取适当的一部分让学生来参与并完成,而不是只是简单的让本科生给在读硕士生打下手。根据笔者的经验,只要老师进行有效的辅导,并选取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科生同样可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并做出较好的科研成果,有些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高度上甚至不逊于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对于要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毕业生,也要尽早安排他们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老师要帮助学生按安排好时间,一方面要让他们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到学生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两头兼顾。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有必要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毕业内容的多样性,加强其实践性,并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为培育出更多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治理的人才而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蒋展鹏.环境工程学[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
[2]刘恒明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 2007(1):121-123.
[3]齐向前等.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 (8):33-34.
[4]刘绮等.环境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8,21 (2):18-22.
[5]徐微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 (2):141-142.
篇7
户田芳树,日本著名景观设计师。1947年生于广岛县尾道市;1970年东京农业大学大学部造园学科毕业;1980 年成立(株)户田芳树风景计画研究所。1989 年凭借“诹访湖畔公园”项目荣获东京农业大学造园大奖。1994年凭借“科利亚庭园”获日本公园绿地协会奖。1995 年主创的修善寺“虹之乡”项目荣获造园协会奖。曾担任爱知世博会的景观总监。[1]
二、设计灵感和设计理念
在生活中户田先生非常注重生活细节和品味,他的设计灵感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例如周围山水的精华部分融合、日本古典园林中的禅宗思想以及关注与设计无相关的事物,比如音乐、绘画及社会的突发事件等,都可能会给他带来许多设计的灵感。二是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尝试隐喻。隐喻设计的作品一般会有三个层次,首先应该满足功能的基本需求;其次,应该让人在里面有一个幸福的感觉;最后,在满足了前两个条件的基础上,他才会用些隐喻的设计手法。三是借鉴古典反思现在。户田芳树认为古典园林的设计反映了当时的一种文化和技术,以及一种时代的背景。比如,当发生粮灾的时候,他们设计的庭院里面就会有很多祈祷的元素在里面,园林也是比较有社会性的表现,这些都是他在设计的时候可以吸取的灵感来源。[2]
户田先生的设计理念更是其设计灵感的升华。他倡导的设计理念是“看”、“体验”、“描述”。所谓“看”就是指视觉上的满足,“体验”就是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描述”则是更深一层次的想象,是物体内在的表述。他的设计作品在表现“自然的再现”、“自然的体验”的同时,更注重对“自然的描述”。户田先生这种独特与细腻的设计理念不仅表现在其景观设计的整体创造中,在其水景设计中展现的更为淋漓尽致。[3]
三、户田芳树设计理念下的水景设计
在景观设计中,水是景观中非常重要的主要构成元素。在户田先生的作品里,蜿蜒的小溪流水、水墨画般的水中倒影以及供人们嬉戏游玩的水面,都创造独特和细腻生动,既有浑若天成的水景,又有飘荡着祥和与宁静的氛围。很难有人把他的作品与热情相连,可是正因为户田先生对生命与生活充满着超出常人的热爱,才会创作出这样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作品。
1.设计中“看”的水景:与自然相融合
户田先生的设计作品与水有着不解的渊源。在户田先生的道路驿站“天童温泉”水的风景、西菅小区内的观水台以及梦之岛热带植物园水帘的一景等作品中,其水景的设计更深刻的展现了水“与自然相融合”的无穷魅力。其借用周边群山作为设计场所的自然背景,又在细节上注重着动态水、静态水的设计细节,不论是静态的水面还是流动的瀑布,还是流水的设计表现手法让水流如同融入四周群山山峦一般,从而创造出一幅完美而又融入自然的风景画卷。
2.水景设计中的“体验”:人工与自然的有机结合
户田先生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曲线、斜线或直线条的人工构筑物(例如:墙体等),而构筑物周围的水景也随着构筑物的变化而变化,可以说,这些构筑物给自然的草坪、树林带来了更丰富的色彩、质感和形态上的变化,而水则是锦上添花,丰富了场地,活跃了整个景观。其蓼科雕塑公园、运动公园、、绿色津南中央庭院以及别府市政厅广场前等作品,其水景设计不论是动态或静态的水景,还是可游玩、嬉戏的水景,都给每位游人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也由此形成了户田先生独特的水景设计风格。[4]
3.水景设计中的“描述”:如画般的水中倒影
一般水的利用可以分为三种,向上喷的水(喷泉等),顺势流的水(小溪等)和平静的水面。前两种是“动”的水,充分体现出水的表情,而后一种是“静”的水,它同样可以利用倒影表现超越想象的景观效果。在户田先生的绿色津南中央公园水景设计中,柔和、蜿蜒的曲线水岸,静谧地水面,明晰的倒影,宽阔而和谐的自然背景,营造了自然的再现;没有护岸的水景设计,以及供人们嬉戏游玩的水体,使人们参与其中,亲身“体验”自然的快乐;水中的倒影随视角的移动不断产生无限的变化,岸线摒弃直线设计,整体采用柔和、蜿蜒的曲线,意使人们不论身在何处,都能看到多重而柔美的风景。户田先生这种巧妙的设计手法,创造了如画般的水中倒影效果,就如同一幅水墨写意画,可以说是极富东方的文化魅力。[5]
五、总结
户田先生的水景设计完美的展现了其“看”、“体验”、“描述”的设计理念。这种体现不仅包含了水景设计中对于功能、生态、美学、内涵的追求,同时也包含了户田先生的设计作品更深意义上蕴含了日本传统园林中“禅”的意境。从户田先生的作品设计中深刻体会到我们景观设计师应该多用眼睛去看、用身体去体验,也更要用语言去表述。总之,户田先生那委婉细腻的极富东方韵味的景观设计的一些理论,对同样是东方国家的中国设计师在创作上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陈 蓓,张胜松.日本园林的设计理念概述[[期刊论文]]城市设计.2007,1.
[2]刘冬锋,徐晨起.从户田先生景园设计看中国景园发展[[期刊论文]]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2,3
篇8
0 引言
景观空间源于生存需求,发展于自身特色。目前各地的城市建设欣欣向荣,对于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都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许多城市在塑造城市独特形象上费尽心思。景观形象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视觉是第一要素[1]。色彩是附着于实体之上,体现实体功能、塑造实体形象的一种手段,因此景观设计免不了要考虑色彩的选取与搭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同步发展的跨文化传播,源于人类共同特征产生的文化同一性和源于千差万别的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的文化差异性,这两种相互交织的力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而地域文化景观更加注重于特定地理范围内的文化差异性造就的景观特质。这就进一步需要将不同地理范围内的文化视觉特征进行提取设计。
1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1 色彩学 色彩学的这个部分涉及生理学、感知心理学,并且大量运用心理物理学的方法来研究。色彩会因不同观者、不同条件而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引发出色感(冷暖感、胀缩感、距离感、重量感、兴奋感等,由此可将色彩划为积极的与消极的两种倾向)、对色彩的好恶(包括对单色或复色、不同色调的好恶)、色彩的意义(象征性、表情性等)、色听现象(即联觉)等问题。简言之,这部分主要研究在特定条件下色彩与观者的感受、情感的关系,它是以个性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的。
1.2 景观色彩体系 景观环境是一种更趋于自然,更多提取自然色彩的存在形式。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呈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景观设计学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
城市景观色彩与城市色彩的概念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两者都包含城市的自然、人文及社会景观,但城市景观色彩涉及的范围比城市色彩要广,城市色彩只是强调城市外部空间中的景观,而城市景观色彩则涉及城市的方方面面。由于城市景观概念既可以指整个城市整体风貌,也可以指城市中的具体景物,因此“城市景观色彩”所指代的内容则可从反映整个城市色彩面貌的“城市色彩”概念到反映具体城市景物的色彩,即从抽象到具体,涉及宏观与微观,有一定的层次性[2]。
2 景观色彩设计的原则与目标
色彩属于心理与视觉艺术感受,景观色彩组合也应满足视觉与心理需求为原则。即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满足文化的继承和延续性,色彩分区原则性。虽然视觉与心理感受有着不断变化更新发展的不稳定性,但是它也有相对稳定的方面。视觉需求相对稳定的一面是指人们的色彩观念常受到理性文化传统的影响,即这种观念与当地文化、风俗习惯、密切相关,不易变更。另一方面,在景观色彩的组合时,也应注意到视觉与心理需求不断发展、变化这一特点,以求景观环境色彩的组合顺应时代要求。
进行景观设计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的人居环境。在城市色彩景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的今天,城市化所带来的文明成果和社会负担同时摆在人们面前,如何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建立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也是城市色彩景观研究的基本理论原则和目标之所在[3]。
3 景观文化中色彩提取与塑造的手段
3.1 研究区域景观概况 秦咸阳宫国家遗址公园基址位于泾渭新区南部,秦汉大道东侧,兰池大道北侧。北依五陵塬,南滨渭河生态景观带。向南通过横桥可达长安城。东西两侧为渭北商务发展带。是泾渭新区乃至整个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核心区。
地块内绿化状况良好,大面积的农耕用地视线通透,秦宫墙遗址内有一定数量的绿化种植和林地。散布多个村庄,乡土风味浓厚,但风格特色多样。
3.2 总体形象建构 在规划设计中,协调景观风貌之间的关系,并与规划分区结构相一致,重点突出遗址风貌景观,保留自然风貌景观。景观规划目标:①推进发展,刺激增长,依托秦咸阳宫遗址,打造极富秦风秦韵的特色商区。②多元融合,发展文化产业,打造休闲娱乐地带,营建促进和谐交往的动感空间。③重建滨水生态系统,构件泾渭新区低碳、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人居环境。④保护和展示秦咸阳宫遗址,塑造泾渭新区大秦文化形象,形成大秦文化品牌。
3.3 研究区域景观色彩提取与塑造 秦咸阳宫国家遗址公园概念规划设计的色彩提取方式主要以借鉴和概括为手法,收集大量秦文化遗存的文物典籍等进行归纳,最终选定凸显大秦气势的黑色与深灰色为主色调,饰以深红与暗金色,借以挖掘代表秦风文化的色彩内涵,直观地表达出规划思想有的人文精神。秦代文化中的黑色是大量典籍中出现描述的色彩,此处的黑色不仅受到美学因素的影响,还深深地打上了阴阳五行学说的烙印,进而延伸出鲜明的等级意义。
在夜景模式上顺型起光,用不同造型和色彩的光环境打造大秦盛世的繁荣景象。并在不同的分区采取不同的色光环境,同时强调当时“国”和“城”的概念,将色彩,灯光,形体,流线有机的融合。
4 结语
景观色彩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信息,在人文环境的保护和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建设中发挥作用。色彩还饱含着城市丰富动人的文化情怀,对色彩主题的确定和恰当运用,可以使景观既有整体美感又散发个性魅力,把城市景观渲染成高质量的艺术环境[4]。景观色彩的提取塑造研究为今后的城市景观色彩规划提供有益的根据和参考,本文只是对此进行了一个实践性研究,在今后的多个课题和项目中仍需进一步修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毅柳.城市景观色彩设计研究[D].西北大学学位论文,2011.
篇9
景观设计属于实用类艺术,研究与表现的是三维空间设计,在教学中规划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程序是必须掌握的知识。课程可以分为几个专题:
1.古典园林景观专题,对于古典园林景观的的认识,主要结合不同的时期的景观形式介绍。搜集资料,让学生对所选的特定时期的景观进行分析,以论文的形式提交作业。加强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科的历史发展做简介的教学方法。
2.景观设计程序与表现专题。了解景观设计的流程,从草图到方案体现出理论知识的细节,在设计表现中如何应用。逐渐使学生对课程形成完整的认识体系。
3.景观设计的具体内容专题。授课教师应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分析,选出有重点、难点知识,并按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系统性地对知识点归纳,结合景观实际案例,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了解世界景观教育发展的趋向,以及国内景观设计的现状,根据目前发表的景观类教材及资料,总结出课程学习中较合适的理论框架:
(1)导论(国内外景观的历史发展现代景观的形成);
(2)设计元素(山石、植物、水体、建筑等);
(3)结构及功能分析(空间划分、景观流线、景观节点、中心景观区);
(4)景观设计表达(通过美学原则,应用艺术表现手法进行方案呈现);
(5)单项实训(庭院、公园、住宅区、广场等)。
(二)景观设计实践专题
课程内容坚持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为导向,按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规律调整各部分前后程序,使之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尽可能多结合景观设计新思维、新观念进行设计体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并结合作品展示,同时增加案例分析的比重,其中设计实践的内容以单项设计、公园景观、居住区景观等在实际工作中可能更贴近的内容为主。整套的设计方案包括总体设计图和详细设计图。总体设计图包括设计说明、总平面图、景观分布图、功能分析图、交通分析图、主入口设计图(平面、剖面、透视图)、效果图。详细设计图包括地形标高设计图、地面铺装设计图、照明设计图及植物的配置图、鸟瞰图及材料的列表。总平面图展示了方案的总体布局,包括山、水体、植物、建筑物的布局。设计说明完整地阐述设计者的设计理念,说明构思,深化设计主题。功能分析图清楚地将整个区域划分为几个区域,结合设计构思分析各区域的合理性。如何运用植物、建筑、山石、水体等园林物质要素,以一定的科学、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因地、因时制宜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形成有机的景观,以便创造卫生、舒适、又没的生产、生活环境。因此,既需要学习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风景构图等等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又需要学习景观规划的专业知识。教学中结合教学和实践,让学生全面了解现代景观的发展趋势,了解景观有哪些要素,并通过设计创意景观,从而把握景观设计的设计要领,为将来从事景观设计打下牢固基础。
二、景观设计实训内容
在现阶段景观设计教学存有的问题中,怎样通过实训或者专业训练使得教学方法更加合理,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实际需求,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显得尤为重要。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结合小区规划课程教学进行了“专题式”教学实践。通过侧重点不同的四个专题进行了教学实践。从局部到整体,从小尺度设计到大尺度空间设计,循序渐进,让学生感受景观设计的各部分表现。
(一)单项设计
针对道路铺装、植物景观、山石造景、水景、建筑形体设计分别进行练习,主要锻炼学生对景观设计的意识,形成对基础理论的紧密结合,同时对于学生的手绘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例如进行某庭院设计,绘制平面图,在绘制中理解景观元素的应用,空间划分方法等设计理论,结合平、立面图设计,体会景观立体空间的变化,绘制效果图。
(二)居住区公园设计
居住区公园相对综合性公园面积较小,由于公园这一景观分支,既类似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源头的样态,也是现代景观由19世纪工业革命后,美国发起保护自然景观的城市公园运动的主旨,可为艺术类景观专业着手训练的、有关绿地规划和生态发展层面的设计类别。公园设计中要求的尺度不是太大,但在公园景观设计中会把前面的单项设计加以应用。尝试运用景观设计原则和方法,由被动到主动思考。逐渐练习其对于场地空间的宏观把握和设计能力。
(三)居住区设计
在景观元素和小尺度的公园设计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景观要求是有关人与景、人与人这两对密不可分关系相协调的实训内容,尺度保持偏中等一些,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设计中居住区设计是应该掌握的实训内容,所以,可虚拟或者选择一些附近楼盘进行训练,也可以选择有特色的居住区景观进行设计练习。从对方案的构思,到分析已有的方案,把设计过程遇到的问题,联系实际提出解决方案。在居住区设计的作业中,要求学生尊重设计原则,发挥设计灵感,从自然环境中找出设计雏形,讲求艺术,但也注重使用功能,创造适宜的居住环境,将主题与风格相结合,合理处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四)综合性设计的要求
公园、居住区是环境艺术类专业景观设计练习的内容。总结公园、居住区及其他类似空间的特征,设计元素与空间如何更好地处理。从形态处理、主题创意及生态理念,培养学生设计思维与景观实用性相结合,营造更加宜人的环境。教学实训中分成若干小组,模拟设计公司的流程,了解景观设计程序。在景观设计中,有借鉴有创新。在景观设计表现环节,要求学生采用手绘表现,锻炼其手绘表现能力,后期结合软件进行修改和排版。实训成绩综合以下进行考核:设计创意、设计表现、设计说明、版式及打印效果,团队合作等,考核内容和方式以全面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为目的,不局限于教材的内容,更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考核,对图纸绘制的考核,也不局限于考核学生应用某一种工具,综合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对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效果。以上的方式能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但学生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不够,需要在实际项目中完善,在实习和毕业设计中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培养学生的设计和团体交流,在实践项目中注重设计内容,设计程度上要提高方案设计能力。
篇10
一、从装饰到人本的20世纪前西方园林景观
(一)古典西方园林设计的发展
人类创造景观环境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埃及。15世纪初,欧洲园林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发展的阶段。由于工商业发展而产生的巨商富贾不受传统的束缚,追求哲学和文化上的新思想追求田园趣味。在意大利,开始涌现出了大规模的园林庄园,在托斯卡那、佛罗伦萨、罗马等地留下了众多的郊区花园,著名的有郎特花园、法尔尼斯花园等。其景观主要追求在自然中体现装饰的美感。
16世纪下半叶,文艺复兴园林开始追求活泼的线形、戏剧性和透视效果,表现出巴洛克艺术的趣味性。17世纪,园林史上出现了以为开创法国乃至欧洲造园新风格的杰出人物――勒・诺特。他在吸收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特点的基础上,追求严谨的几何秩序和均衡和谐的美感。沿宫殿建筑群落的轴线,大花坛、林荫道、水池、喷泉、雕像,修剪成各种造型的植物分置两侧并延伸至远处的森林。同时自然森林与人工园林之间还穿插布置一些小花园,风格迥异而别致,使得园林既宁静开阔,又在统一中富有变化,其代表作之一就是著名的维康府邸。
17世纪和18世纪,受绘画、文学和中国园林的影响,英国出现了在几何形态规则化的园林中加入自然元素和完全遵从自然形态的风景园。到1800年后,纯净的自然风景园盛行并涌现出大批经典作品。
(二)20世纪前的探索时期――多种风格的交替并存
自19世纪开始,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初,是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探索时期,资本主义大工业革命诱发出现代景观的艺术和科学两条线索。
艺术和科学始终是20世纪西方景观设计发展的主体,只是表现在不同的设计作品中,二者的比重不一。较小尺度的景观设计更侧重艺术的发展和创新,而较大尺度的景观规划设计更侧重科学的分析和实践。所以在这期间,在强调景观装饰性外,科学、实用的以人为本的概念,慢慢体现出来。
随着“工业美术运动”的进行,其特征同样反映在景观设计之中。这一时期景观的风格还处在规则式和自然式的争论中。美国景观设计事业的创始人奥姆斯特德的设计理想就是自然主义。19世纪末,景观收到艺术和建筑向简洁方向发展,走向净化的风格。更多的设计师用规则式园林来协调建筑和环境的关系,景观设计逐渐转向注重功能、以人为本的时代。1857年奥姆斯特德与弗克斯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开始了美国城市公园运动。19世纪60年代奥姆斯特德与约翰・缪赫等人提出需要保护一些重要景观的思想,并创立了美国第一个国家公园――约斯迈特公园。
园艺家杰基尔与建筑师鲁特恩斯合作设计的景观,提倡从大自然中汲取设计源泉,用规则式结构以及自然植物为风格经杰基尔和路特恩斯的大力推广之后,成为当时景观设计时尚并且影响到后来欧洲大陆的花园设计。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发生的“新艺术运动”是一次大众化的艺术实践活动。新艺术运动追求曲线风格:从自然界中归纳出基本的线条并用它来进行设计,强调曲线装饰,特别是花卉图案、阿拉伯式团或富有韵律、相互缠绕的曲线。西班牙天才建筑师高迪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曲线风格,他用装饰线条的流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
新艺术运动中的景观设计以家庭花园设计为主,而公园这类面积较大的园林设计不多,起到积极推动新艺术思想作用的展览会园林在展览展览结束后又多被拆除,所以完整保留至今的新艺术园林已经很少了。但无法否认,新艺术运动中的园林设计,无论哪种风格都对后来的园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从古典到现代的西方园林探索
(一)20世纪初至六七十年代的现代主义盛行期――以人为本的实用景观设计的发展
现代主义设计认为,功能应当是设计的起点,以人为本的观念应与设计相结合,这一理念对景观设计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现代景观设计从而摆脱了某种美丽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得以与场地和时代的现状相适应,赋予建筑适用的理性和更大的创作自由。
1、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对景观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勒・柯布西耶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对景观设计的发展也有很大的贡献。他提倡现代花园中民主的设计思想,认为采用阳光、空气、植被及新型钢架和混凝土的建造形式,能够体现自由、平等的理念。
2、英国现代景观的功能化设计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的景观设计师开始将抽象的现代艺术与历史上规则式或自然式的园林结合起来,建造了一下现代园林,但很少有人从理论上探讨在现代环境下设计园林的方法。英国的唐纳德于1983年完成的《现代景观中的园林》一书,填补了这一空白。他在书中提出了现代景观设计的三个方面,即功能的、移情的和艺术的。唐纳德认为,三个方面首要的是功能,功能是现代主义景观设计最基本的考虑因素。功能主义能够满足人的理性需求,如休息和消遣等,同时也使景观设计从感情主义和浪漫主义中解脱出来,达到以人为本的基本需求。
三、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的成熟期――生态与人本的结合
(一)生态主义
7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学教授麦克哈格提出了将景观作为一个由地质、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动物和气候等决定性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观点,强调景观规划应该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生态主义规划方法并称之为“千层饼模式”。其理论与方法赋予了景观建筑学以某种程度上的科学性质,使景观规划成为了可以经受种种客观分析和归纳的、有着清晰界定的科学。麦克哈格的研究范畴集中于大尺度的景观与环境规划上,但对于任何尺度的景观建筑实践而言,都意味着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景观出了一个美学系统以外,还是一个生态系统,与那些只是艺术化地布置植物和地形的设计方法相比,更为周详的设计思想应体现环境伦理观念。
虽然在多元化的景观建筑实践中,自然决定论的观念只是一种假设而已,但是当环境处于脆弱的临界状态的时候,麦克哈格及宾州学派的出现就显示出重要的意义。其理论促进了作为景观建筑学意识形态基础的职业工作准绳的新生,其广阔的信息为景观设计者思维的潜在结构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于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师而言,环境伦理的观念告诉他们,除了人与人的社会联系之外,所有人都天生的与地球的生态系统紧紧相连。他们遵循生命的规律,反映生物的区域性;顺应基本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依靠可再生能源,同分利用阳光、自然通风和降水;选用当地的材料,特别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建立;发挥自然自身的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生态系统;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这些表现形式是多发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了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作“生态设计”。
(二)大地艺术
克拉默是瑞士乃至欧洲著名的景观设计师。1959年,在瑞士苏黎世园林展上,克拉默设计了一个名为“诗人的花园”的展园,草地金字塔和圆锥有韵律地分布于平静的水池周围。作者的意图是将现代几何的诗意运用到园林中去,其结果是三位抽象几何形体构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空间感受。在“诗人的花园”中通过时,对它的感觉与其说是园林,不如说是大地的雕塑。
当今的景观设计行业中,越来越多的环境设计师受到大地艺术的启发和影响,许多作品表现出明显的大地艺术的倾向。现任哈弗大学景观设计系主任的美国景观设计师哈格里夫斯就是其中之一,它的设计经常在生态过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大地艺术的手段形成生态与艺术的综合体。他的思想和实践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被公认为当代景观设计的领导者之一。
大地艺术使得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手段更加丰富。大地艺术并不是景观的新公式,它的重要性也不在于给景观设计师提供一种答案,而是在于对景观的再思考。许多景观设计师都借鉴了大地艺术的手法,他们的设计或是非常巧妙的利用各种材料,与自然变化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丰富的景观空间;或追求简单清晰的结构、质朴感人的景观;也有一些作品表现出非持久性和变化性的特征,等等。总之,人们在这样的景观空间中有了非同以往的体验。
(三)后现代主义
最早使用“后现代”一词的是英国画家约翰・瓦特金斯・钱普曼,他在1870年用“后现代绘画”一词来评价比法国印象派更前卫的绘画方法,由此决定了“后现代”一词在它使用之初就表现出具有超越和否定的意义。用“后现代”来描述建筑的新形式出现于20世纪40、50年代,至20 世纪70、80年代西方建筑界对现代建筑风格全盛期的纯粹性和形式主义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情绪。
当大尺度的景观规划转向理想的生态方法时,小尺度的景观设计受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环境艺术的影响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激励,对艺术与景观的联系问题做了大量新的探索。新一代的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综合了极简主义、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创造了独特的极简主义景观。在其充满神秘感的景观设计作品中,沃克运用简单的形体以及重复、几何化的结构,带来一种新结构中产生新意味的视觉综合体验。大自然谜一般的特征、人与自然的联系被一种有着神秘气氛的艺术景象隐喻了出来,景观建筑在功能和美观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意味深长的艺术气质。
现代景观的概念已极其广阔,从传统的花园、庭院、公园,到城市广场、街道、街头绿化、大学和公司园区,再到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甚至整个大地,都是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工作范畴。今天的景观设计呈现一种多元化的趋势,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和保护地球环境的生态主义仍是主要的设计元素,在此基础上,景观设计不断地发展,使其更加好的为人类、为社会、为生态环境服务。
参考文献:
[1]丁园.景观设计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11
――亨利.华兹渥斯・朗费罗《生命颂》
每一个人都会走向暮年,老人的身体条件和心理需求的特殊性对环境景观有着特殊的要求,在环境景观设计中考虑对老人的人文关怀是必然的。特别是对于当下这个时代,老龄化已经是全球所要面临的共同问题,截止201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4.9%,中国已全面进入老龄型社会。在环境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这也成为设计的必然趋势。
城市现代生活,年青人要么忙于工作早出晚归,要么沉迷于网络做起居家达人,相对来说,老人是对户外景观环境利用频率最高的人群之一。不论是户外锻炼身体还是饴儿弄孙,共享自然,他们都是室外活动时间最长,同时也是环境景观依赖程度最大、感受环境景观最深的群体。特别是附近免费开放的社区公园更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室外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在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老人的需求,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环境,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在理念和手法上对常规设计做出进一步更新,使社区公园景观具有一定养老功能和康健功能,为老人创造适宜休闲、便于交往、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景观环境,通过景观设计的进一步优化,促进老人健康长寿。
1 社区公园的概念
社区公园属于公园绿地中的一类,公园绿地即公园性质的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社区公园指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本文讲社区公园不包括居住组团内部的绿地,它主要指人步行范围能力之内的,向公共开放的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地。
2 “老年人”缺位的社区公园景观设计
现代景观设计发展,或是强调风格化或是强调奢华或者注重生态。事实上,人才是景观设计的量度者,“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的核心准则。特别对使用频率较高的社区公园绿地的景观设计,忽视了它的主要使用人群――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2.1 社区公园绿地较少
大部分中国城市的土地利用混合度较高,除了少数大规模集中开发的社区外,“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社区公园体系,很难在实际的中国城市建设中得以实施。即使少数建成的社区公园体系,也由于社区的封闭式管理,导致社区中的小游园公共性较差,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而且,在现存的中国城市肌理中,特别是在老城区,社区级公园绿地严重缺失。比如在石景山区半月园健身公园周边有大约七八个居民住宅小区,人员众多,很难保证是在设计规范范围之内1600m的服务半径。在这里晨练时段,社区公园人满为患,无论是硬质铺装上,还是树荫绿地,健身活动的老年人聚集密度都很大。在永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大规划理念下,生态建设被越来越多地强调推崇,希望不久的将来这种便民的社区公园布局也会越来越合理化。
2.2 缺少空间类型,场地相互干扰
社区公园绿地景观设计中空间围合的领域感比较混乱,私密空间、半开敞空间、开敞空间的界定性较差,或是缺少空间类型。老年人的爱好不同,常见的这边三五小众吹拉弹唱,那边集体跳着广场舞,旁边却是下棋、练气功、打麻将者,空间类型缺乏,使其相互干扰相互影响。有时候还会发现有的老人占据园路地面练习书法。其实在社区公园绿地景观规划当中,不同尺度的空间、不同性质的空间,应该不同的使用,让景观设计引导使用空间更合理化,使用更适老化。
2.3 健身活动设施匮乏
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中时常缺少活动设施和健身设施,有些场地内拥挤不堪,经常可以在公园里看到在几平米左右的足底按摩石上,竟然站了几位老人在活动脚部,旁边还有人在守候等待。老人在公园里主要的活动之一就是健身,他们来公园散步也好,练剑也好,设计中都应充分考虑活动场地及活动项目。其中还有很多看孩子的老人,活动设施的多样化,也可以老少同乐。另外由于社区公园绿地缺少必备的活动设施,很多老人会在矮树枝压腿、伸腰、拔单杠等,这种以山石、树木或花架、隔墙作为体育器材,既造成了使用不便和功能混淆,又破坏了树木的生长、有损景观环境的维护。
2.4 缺少休息座椅
由于老人体力衰退,在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中老年人使用最多的应该是座椅,很多老人都觉得室外座椅数量比较少,间隔距离长,布置也不够合理,使用材料也不够舒适,损坏的座椅得不到及时维护,使用很不方便。
3 基于老年人需求的社区公园景观设计路径
当人生步入老年,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与作用就会发生重大变化,原角色和作用逐渐被削弱或丧失,从社会劳动者退居为社会依赖者,由积极的社会财富创造者转变为社会财富消费者,由家庭支配者转变为家庭供养者,由繁忙的社交活动转变为较为单调的个人生活,这些角色变化都会对老年人的心理会产生重大影响。创造一个良好的室外环境,让老年人愿意迈开腿走出去,走入美丽的大自然,以降低转变后的失落感,建构与自然、与世界的平衡关系,这理应成为社区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出发点之一。
3.1 社区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3.1.1 坚持动静结合,不同功能空间相结合的原则
老年健身活动区宜分为动态活动空间和静态活动空间。动态活动空间一般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完整广场,以集体健身活动为主,可进行广场舞、球类、毽类、武术、扭秧歌等活动。动态空间周围应有大树及休息设施,结合亭、廊、花架、座凳景观构筑物、台面等,以利于老年人活动后休息,也方便老人视线以内放置个人物品。休息的老人可以通过观察活动的人群,激发自身活力。他们通过交往活动中的“视”与“被视”的视觉交流手段来体验自我存在和价值,也从中看到了“年轻与活力”以及时代的节奏。动态空间广场类型需要的空间尺度较大,比较开敞,场地可以光面毛面的材料交错布置,既平坦又防滑。
动态空间还要考虑一些慢跑道或者散步道。散步道应该比较长同时循环闭合,可以环绕各个景观点,使老年人能在散步途中随时互相交流。散步道路在长度及步行难度方面可以有多样性形式,让老人按自身情况选择路线。散步道两边的种植设计应多样有趣,保持视线畅通,有利于增加老人的安全感。同时在适当的距离应设置休闲座椅方便老人停留休息。
静态活动空间主要供老年人晒太阳、下棋、聊天、观望、学习等,可利用大树荫、廊、花架、弧形座椅等围合空间,既要保证夏季有足够的遮荫,又要保证冬季有足够的阳光。在静态活动空间布置设计时也要适当考虑带孩子的老年人人,在社区公园里有很大一部分老人要照顾孩子,往往随身携带较多附属品如童车、玩具等等,因此,场地座椅最好是多人坐,空间尺度也不能太小,以便老人观望到孩子。儿童游乐区可与老年人活动场地结合设置,并设置休息座椅,便于老年人在活动的同时对儿童进行看护和互相,交流谈话。
3.1.2 坚持层次多样化原则
针对老年人的集体活动、小群体活动和个体活动的多重需要,老年人活动场地应按等级设置,积极地为他们创造公共性、半开发性、私密性等层次丰富的交往空间。
(1)集体活动空间(开放性空间),前面提到的动态活动、静态活动都属于集体活动;
(2)小群体空间(半私密性空间)。主要指为三五成群、趣味相投的老年人提供的相对独立活动的小空间。小群体空间不宜过大,一般在8~12m2左右即可,空间应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不宜太过于围合,有一定的遮荫以及座椅。小群体的空间可以布置在大型活动空间的附近,以方便人们串场使用。
(3)私密小空间。有些老年人喜欢独坐不愿被人打扰,希望有自己的私密空间独享其乐,所以在公共绿地中设置一些个人的、相对安静私密的空间也是必要的,可以用绿植围合。秘密空间宜位于静处,意义上有相对封闭感,避免被大量人流穿行。
活动内容的多样化决定了活动空间层次的多样化。空间层次丰富的场地才是最受老年人欢迎。任何公共开敞、私密或半私密空间都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的公共活动空间。公园中不但要有能够满足一定数量人群聚会、观演等活动的开放性大空间,还要有适宜于一定人群游戏、交流的中等规模空间,甚至出现一些遮蔽性很强的小空间。
3.1.3 无障碍设计的原则
老年人无论在肢体还是在感官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诸如行走不便、动作迟钝、反应力差、视觉下降、听觉能力衰退、观察辨别能力差、记忆力下降等,这些使得老年人对室外环境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变差。在行为上表现为对台阶,水池、沟坎等感到不便,穿越道路时都会心情慌乱、紧张。所以在公园绿地设计中应考虑实行无障碍设计。在户外环境不仅增加坡道,还应包括铺装地面、建筑出入口与过道、休息设施、标识物、绿化等。通过这些与老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许多细节设计,切实在活动环境的设计中体现对老人的关爱。
3.2 社区景观的细部构造设计
3.2.1 景观构筑物出入口
景观构筑物出入口,比如廊架、亭子、有高差的休息平台,一般宽度至少在1.2m以上,如有高差,坡度应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表面材料要采用防滑处理。另外,如果出入口处有牌匾或者导示牌,要求字迹清晰可见,字不应太小,最好是比较醒目的颜色,标识牌的高度也要适中,以方便老年人看清楚。
3.2.2 公园散步道
公园散步道地面铺装一定要防滑处理,还应选择表面均匀、无反光、透水性好、平整度高、富有弹性的材料。普通散步道尽可能做到平坦高差。路宽应保证一定宽度,比如轮椅使用者与步行者可错身通过。道路不安全的地方,除设置危险标志牌,同时须加设护栏,避免意外发生。
3.2.3 坡 道
坡道是帮助老年人克服地面高差、保证垂直移动的手段,对于老年人轮椅要防滑并且坡缓,坡长超过10m时,需要设置休息平台。坡道和台阶的起点、终点应当设置水平休息平台,同时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扶手。对于坡道铺装,需要避免过度的防滑处理,如切割过大,过深,会给轮椅及拐杖的使用造成不便,并易发生绊脚的危险。
3.2.4 座 椅
休息设施是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中为老年人重点考虑的。老年人体力较弱,座椅可以延长老人的滞留时间,同时满足老人休息的需要。
景观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座椅的摆放方式和位置。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一般来说半封闭空间有助于促进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内向型弧形空间可以产生领域感,配置一些座椅和桌子,或者与景观构筑物亭子、廊道相结合,可以满足老年棋友、牌友的需要,参与者与旁观者同时在场,既增加了交流又活跃了气氛。设计者应该提供多样的选择,不同的摆放满足不同的使用者。面向活动区域的条形座椅,两三人并排坐;L形座椅,方便老年人聊天;弧形座凳,内凹便于交谈,外凸可以看远处,双边朝向的话能满足不同朝向的需要;桌椅组合,便于群体使用。
座椅摆放的位置既不能间隔太远超出老人的体力范围之外,要根据空间类型、公园游客量、人体工学合理布置。同时,也要根据不同老年人的不同户外休闲需求,设置不同的座椅摆放形式。有的老人喜欢独坐享受下午的时光,有的老人喜欢两个人聊聊自己的私事,也有的老人喜欢三五成群的在一起聊天,我们要提供给他们一个可供多种选择的机会。
在调研中发现,长椅靠背是最好的选择之一,靠背有防护设施,同时在长椅后设置矮墙或树丛以增加安全感。长椅既可以促进老年人交流,同时也为看护孩子的老年人提供放置物品的空间,而且长椅的靠背和扶手也方便老年人倚靠和扶撑。另外,休息座椅的朝向也很重要,在温带冬季需要阳光,休息座椅周边种有大树,冬季能无风而日丽,适于老人避寒晒太阳。在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中除了设置一般座椅外,还要结合景观造景多设置灵活的“第二座椅”,如台阶、花台、矮墙、水池边缘等。这种座椅不仅有休息功能,更能让老人融入景观本身赏景。
3.2.5 公园服务设施
老年人由于体质衰退,经常会有一些尿频尿急的状况,因而对公共卫生间需求度相应增加。在较大规模的集中活动场地附近宜设置公共卫生间,可以解决老年人活动的后顾之忧。不少老年人因为担心在公园活动时无处上厕所,整个活动过程中都不敢喝水,给身体造成不好的影响。
3.3 社区景观的种植设计
大自然的植物能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吸尘防噪,十分有利于老年人健康。因此,社区公园绿化设计主旨之一就是要以绿为主。在植物选择上,要适地植树,选择乡土树种,避免种植带刺或根茎易露出地面的植物,以免对来人形成步行障碍。在植物设计上,因地制宜,科学处理好软质景观内部乔木、灌木、花、草与园林建筑小品之间相互映衬的关系。让老年人在视觉、嗅觉、触觉和生理上都充分感受到社区公园植物景观的千姿百态,还有丰富的生态景象与季节相变化,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在活动场地周边的植物设计不应过度密集,让场地与周边地带的保持一定视线联系,使其他活动者能方便地看到活动的老年人,有助于在老年人突发意外情况时及时救助。
植物选择也可以迎合老年人心理特点,越是进入老年,越是对年轻、对热情奔放有无尽的向往。因此,在公园内树种选择时应多选择老茎生花的紫荆、花开百日的紫薇以及青松、翠竹等,这些植物都可以激发老人们的遐想,焕发其生命活力,还可以结合利用造型艺术、空间艺术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意境。
4 结 论
在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中应根据老年人的需要,视不同的社会条件和对象给予合理的照顾。景观设计者要从设计原则到实施过程中的细部处理,每一步都匠心思考,把老年人的需求贯穿于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始终。
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改善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改善我们与自然的关系,那么造就的就是健康的身体与昂扬的精神。在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从老年人需求的角度重新观照社区公园的景观设计,充分体现了景观设计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一个基于老年人需求的、具有前瞻性的景观设计,它不仅仅体现了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也彰显了景观设计中和谐、永续的理念。通过合理化的社区公园景观设计,在使老年人受益的同时,也影响着每一个社区公园的参与者。因为,我们传达的不仅仅是一种景观设计理念,更是对老年人深刻的人文关怀。在我们具有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中国,基于老年人需求的景观设计理念理应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家建设部、民政部:《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7.
[2]国家建设部:《公园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7.
篇12
三亚无疑是一座美丽温馨的海滨城市,一个被大自然宠坏的孩子!大自然把最宜人的气候、最清新的空气、最和煦的阳光、最柔和的沙滩、最湛蓝的海水、最美味的海鲜、最风情万种的少数民族…都赐予了这座海南岛最南端的海滨旅游城市。
根据前期的调研和考察,了解到多数新婚佳人倾向于选择海南三亚这个美丽的城市作为其度蜜月的圣地,既然是如此一个理想的度假胜地,我们就应该好好利用。作为一个滨海区,是城市景观特色的展现地,又能为城市居民和外地游客提供游览休息、海面活动的场所。在城市滨海景观设计中,应该通过对滨海城市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分析和研究,充分挖掘能够体现海南三亚滨海城市和滨海形象特征的景观要素,系统研究它的规划和设计。
一.交通流线设计
与城市共享的“面”――贯穿公园东西的景观轴将城市的“风”、“景”引入,同时也将中心湖面的景观映入城市;与公园结构共生的“线”――滨海景观轴步行系统的线性绿化带突出公园的脉络机理,同时产生步移景异的观景线;与空间相融合的“点” ――景观节点像雨滴般渗入各类空间的绿色,创造了优美的小环境和宜人的环境气氛。
统一性特点:遵循组织交通,合理分区,创造景观的三统一原则进行路网的规划;便捷性原则:以主导性人流为主的道路尽量布成直达,以提高环境的完整性;景观性原则:道路与环境相结合,临水穿林,对景生情,营造滞留空间。
二. 功能分区设计
中心景观湖区:设计的重点,心形的中心湖、椰林的围护,漫步在温暖舒适的木栈道上、居民闲适的漫步,浪漫的感觉油然而生。入口广场:在开敞的入口处设置了大型的带有喷泉的水上舞台,傍晚时分小区人群可以放着音乐在此歌舞升平,以强身健体,同时也热闹了整个公园。浪漫花海:整个园子扑满花香,给游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气氛。公园用地:利用本土植物园,突出地域特色,是游客切身感受到三亚的特点。娱乐设施用地:有茶室和俱乐部供游客休息与活动的场所。在这块区域处设置了次入口更加方便游客进入,同时室外的游泳池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室外活动空间。滨海公园用地:有观景木看台与滨海防护林,内湖景观相融合,是人们与这块美丽的大自然更加亲近。
三. 植被种植设计
通过植物造景体现景观风格的多样性。各式各样的植物种类,为创造风采各异的植物景观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植物各有其不同的气质.可以为烘托气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种植设计概念:土壤含水分的不同和受海洋影响的差异,分为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分别为:内陆自然景观到沙滩性自然景观的变化。同时,生态自然景观与人造自然景观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群落结构的多样性:种植设计注重地理条件,施工时选择了大量的乡土树种作为基本的树种。横向;内侧:人工椰林+草地,中间:沙土=灌木丛,外缘:密植酸豆树+草丛。竖向;上层:人工椰林,下层:沙土生刺灌木+人工草地。道路宽度、树种、绿化布置应形成良好遮荫体系。道路绿化应注重层次感,形成草、灌、乔相结合,花、叶、果相映衬的立体景观效果。区内旅游度假区应努力营造花卉景观,花卉种植应体现自然、乡土风格,避免华而不实的环境设计。
海洋,是自然赋予城市的开放空间,具有连续性,连接性,边缘性的带状特征。滨海区通常作为独特景观特制的区域,其中不乏重要景观点。观景首先要有恰当和足够的观景点。邀月长廊,休闲椰林,亲水木栈台这些景点给游人提供了可观可游可歇的观景点。观景点的设计应做到动静相宜,近水,亲水这些给市民和游客提供了充足的多方位的观赏场所,以形成滨海区完整的形象特征。
观景点的基本要求是观景点与景点之间具有良好的通视性,以及景点是否在观景人良好的视域和视距范围内。中心湖――以心形作为主要景观设计概念,因此而得名。体现了大方、简洁的景观设计原则;注意动态景观之间的互动性和布置节奏及韵律,注意对劣质景观的视线遮挡,利用地形变化来调节观景者的视线范围,也可利用植被或其他设施来遮挡哪些不利的景观。公园的开场绿地,让市民能够进入公共活动区域,亲近更多的绿地,接近自然生长的形态,让人们仿佛置身于未加雕琢的自然之中;坐在大草坪上,能欣赏开阔的中心湖区,绿树、碧草、白云、蓝天倒映在水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公园内设计了多种亲水形式,包括草坡的、叠石的、木栈道等等,丰富了景观效果。
结语
滨海景观与陆地景观相比,除了具有阳光海滩波浪等景观元素外,还能更好的实现与大自然的互动性,因此开发前景较大。滨水区具有对城市的开放性,将滨水区作为城市规划的边缘区域,建立良好的景观序列连续性,将人们的活动引导到水边,在规划中应根据当地现有条件,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挥本地特色。三亚作为一个热带滨海城市,应着重发挥其热带景观特点,特别是通过对植物材料的运用体现热带风光,同时还要满足生态环境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徐荧光.对三亚城市中心地区城市设计的探索[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王胜永.王晓艳.孙艳波对滨湖绿地景观分类的认识与探讨[期刊论文]-山东林业科技 2007(4)
[3]高桥鹰志+EBS组.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01
[4]盛红.我国滨海旅游度假区开发的文化问题思考[J].海岸工程,1999
[5]刘旭.图解室内设计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翁毅,周永章,张伟强,等.亚热带沿海景观的旅游保护性开发及建设探讨[J].台湾海峡,2006
篇13
声景观(Soundscape)的概念是芬兰地理学家格兰诺(Granoe)在1929年提出的。Soundscape由Landscape变化得到,被译为声景、声音景观、声风景、音景等[1]。声景观包括自然声景和人工声景两部分,由于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长期听惯了各种噪音,所以对于自然声景是非常渴望的。因此,本文主要侧重于研究营造自然声景。
常见的营造自然声景的手法主要是有以下这几种:
① 风声
风声与植物相结合是常用的一种营造声景的手法;如松树的沙沙声、杨树的簌簌声、竹林的淅沥声等;此外,风有助于植物香味的扩散,因此,选择正确的植物,利用风既能创造出良好的景观视觉效果,也能创造出好的听觉和味觉感受。在我国古典园林当中这种手法也有大量应用,比如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这组建筑周围古松很多,所以名字也是由此而来,万壑松风在这些参天古松的掩映下,每当微风吹过,松涛阵阵,是一个著名的以声取胜的景点。又如“沧浪亭翠玲珑”,绿竹林中竹子特有的翠绿令人赏心悦目,沿着小路漫步,到处都是竹风习习,沙沙作响,空气中也弥漫着竹叶的清香。这种景观的意境和体验纯粹靠视觉感知是做不到的。
② 雨声
雨声也常常与植物相结合来营造声景,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这种手法经常运用,雨打芭蕉、雨打荷叶、雨打翠竹、雨打梧桐叶等。
苏州拙政园的“听雨轩”是一处著名的听雨场所,听雨轩前面有一个水池,池里面种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这里芭蕉、翠竹、荷叶都有,雨点落在不同的植物上,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再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于是就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
我国古代有很多描写雨声声景的诗词,“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听雨入秋竹,留僧覆旧棋”等。
③ 水声
水是景观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人们对水的热爱不仅仅因为其形态多样,更在于动态的水所发出的声音。自然界的水声主要有溪流声、泉水声、瀑布声、涧声、潮水声等,不同水体的声音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产生不同的意境。比如,无锡寄畅园“八音涧”就是以涧声营造景观意境的一个典范;此外,避暑山庄的“风泉清听”、“远近泉声”都利用大自然的各种水声营造景观独特意境的。
④ 动物声
大自然中各种鸟叫声、各种昆虫发出的声音可以让人放松心态、愉悦心情;动物所发出的各种声音再加上配合周围植物的环境可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景观意境。辛弃疾的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的是自然界中各种虫鸣鸟叫声所营造的声景观意境。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自然声景的营造方法,然而这些自然声景的营造可控性弱,有时候可能受外部条件的影响没有办法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时候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丰富和强化自然声景。比如在日本“Shiru-ku Road”公园里,设置了很多听声音的装置,如在这个公园的一片竹林中,一些喇叭形的听筒伸至高处,人们可以通过听筒,清晰地听到风吹过竹林发出的“沙沙”声;有的声音装置则是装在地上,那么就需要你趴在地上聆听,能听到地表昆虫的聒噪声。这些装置可以使我们听到平时听不到的声音,使整个环境的声景观更加丰富多彩,起到“补声”的作用。
总之,自然声景的设计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呈现出来的效果也是丰富多彩的;在今后的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对声音景观的设计手法作更多的尝试和创新,更多的考虑对各种声音的综合利用;同时考虑将其与其它感官感受如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相结合进行设计,从而更客观全面地实现景观的表现,丰富一般人群对景观的感受,满足人类景观体验的多样性。
一个好的景观环境不仅仅包括视觉上的体验,只有综合了多感官景观元素才会形成丰富的令人愉悦的舒适健康的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 翁玫.听觉景观设计.中国园林,2007,23(12)
[2] 陈丹.基于非视觉因素的景观感受构建体系:[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9
[3] 贺蔡明.园林声景和香景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6
[4] 李国棋.声景研究和声景设计:[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