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贸市场发展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国有农贸市场主渠道作用的体现
一直以来,国有农贸市场在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有效保障“菜篮子”供应、平抑农产品价格和维护食品安全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政府的各项指令在国有农贸市场也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一)加大市场硬件投入,积极推进“菜篮子”建设
农贸市场作为居民“菜篮子”商品供应的主要场所和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与人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城市居民80%的“菜篮子”消费依托农贸市场。自2007年广西开展“城乡清洁工程”以来,共投入资金近5亿元对国有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特别是今年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以来,国有市场硬件设施改造力度和步伐不断加大。据统计,仅南宁市投入资金约3000多万元。
(二)履行社会责任,平抑市场农产品价格
国有农贸市场是稳定集贸市场价格的主力军,不仅讲经济效益,更关注社会效益。以南宁市降低涉农摊位租赁费为例。2010年11月20日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制定了遏制物价上涨、稳定物价的政策共16项措施,南宁市国有农贸市场积极响应号召,带头执行涉农摊位的租金下调15%的政策要求,做到应减必减。为此,南宁市在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开展平抑物价,降低租金的专项检查中得到了好评。而非国有农贸市场不仅不执行国家减租政策,反而争相提高摊位租金,导致罢市事件频繁发生。由此可见,国有农贸市场对抑制价格上涨势头,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维护集贸市场正常经营秩序起到了表率作用。
(三)严把市场进入关,全力维护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也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反映强烈的热点之一。作为具有主渠道作用的国有农贸市场,能够按照创建食品安全管理示范农贸市场的要求,积极参与创建活动。一是在各市场设置了农药检测室,开展食品快速检测,杜绝不安全蔬菜流入市场;二是完善食品管理档案及台账,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平台;三是积极配合执法部门的监管,在职能范围内及时做好问题食品的发现、撤柜、退市、销毁等工作,积极承担日常管理责任。
二、当前阻碍国有农贸市场主渠道作用发挥的因素分析
(一)国有市场占有比重过低且分布不均衡
以南宁市为例,该市中心城区现有各类农贸市场121个,而国有农贸市场只有17个,占有率仅约14%,导致政府对“菜篮子”的调控能力和调控手段弱化。同时,全市国有农贸市场绝大部分都在远郊及乡镇,区域分布极不平衡。
(二)市场硬件设施陈旧,投入不足
由于很多国有农贸市场特别是远郊及乡镇农贸市场,建设年限已久,基础设施陈旧,市场水电设施和排污设施等已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经营的需要,成为影响市场形象的关键因素。加上国有主体自身资金有限,市场设施升级改造投入严重不足。
(三)经营模式单一,市场竞争加剧
目前,国有农贸市场的经营收入是以租金收入为主,缺乏创新业态,抗风险能力低。另外,随着城市大型超市、生鲜超市以及便利店的增加,给传统的农贸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
三、建议及对策
结合广西当前的实际情况,现就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国有农贸市场的主渠道作用提出以下建议及对策:
(一)提高国有市场占有率
广西区各市政府应通过各种方式在未来5年时间内,将国有农贸市场(含生鲜超市)的占有率提升到50%。一是通过设置项目土地“招拍挂”条件或调整建筑容积率的途径,由房地产商代建农贸市场并无偿移交给政府,政府再将市场移交给有资质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二是由市财政出资收购非国有农贸市场并交由有资质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三是政府尽快设置一套完整的农贸市场开办审批流程,确保农贸市场的公益属性。
(二)规划先行,引导市场合理布局
为建立健全市场网络和流通体系,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调整增量,改造与新建相统筹,业态升级与优化相结合”的总体思路,通过规划的编制,完善农贸市场的空间布局,重点做好老城区的网点补充和新发展城区的网点扩展工作,以解决部分地区设点不足的问题。
(三)政府扶持,加大对国有农贸市场的改造力度
一是对农贸市场的建设和改造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支持。二是开通“绿色通道”,简化手续,对国有主体多渠道解决资金缺口给予政策支持。
篇2
一、现存流通方式的问题
1.农贸市场仅仅解决了农产品的流通问题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各大城市开始建立大中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这些批发市场以及农贸市场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卖难”与城市居民“买难”的问题,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这种农产品流通方式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城市居民的“菜篮子”。
但是这种传统的农贸市场环境较之现代化的大型超市存在着卫生及购物环境的差异。例如在农贸市场中普遍的存在着菜叶、淤泥等杂物,致使道路不整洁;在活禽宰杀或者水产区由于清理不及时,难闻气味弥漫;此外摊位出租的分散经营模式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为管理者对市场的统一管理增加了难度。为此一般的农贸市场就被当地人冠以“低劣商品”的集散地,商品质量一旦出现问题,商贩往往不能有效解决或者干脆逃之夭夭,从而无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2.现存的流通模式无法改变农产品价格的“一高一低”
我国很多的大中城市都已经初步形成了各类以批发市场为中心而城郊贸易市场为基础的流通模式,但是随着新兴流通模式的出现,这种流通渠道逐渐被“农户+龙头企业+消费者”、“农户+批发商”、“农户+供应商+超市+消费者”以及“农户+批发商”四种模式所取代。尤其是以批发商为中心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最为重要。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不难发现,以上不同流通方式依然具有自身的优劣势:例如在最常见的农户与批发商构成的流通模式中,农户 仅仅作为初级商品交易的主体进入市场,为此难以实现农产品的增值;在农户与合作市以及龙头企业的模式中,合作社作为中介,提升了农户进行交易的快捷性;在农户与龙头企业的模式中,由于产品价格随着各种因素而波动,致使农户的农产品一般是以较低的价格卖给了消费者;而在农户与供应商以及超市所构成的模式中,农商产销被进一步分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流通对生产的带动。
为此不难发现,以上基于农贸市场发展起来的四种流通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流通渠道稳定性高、运行绩效高。但是不足之处是无论是对于水果、蔬菜还是粮食等农产品,农户仅能得到产品价格大约的30%的收入,从而没有真正的实现增值;而产地市场的经销商作为产品流通的经纪人可以获得大约价格20%左右的收入,剩余一半的收入则被农产品的终端市场所获取,从而最终消费者获得的依然是高价农产品,“一高一低”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
二、降低农产品成本的创新流通模式
1.推广“农户+终端市场”的流通模式
(1)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农户+超市”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尽管近年来我国在农村推行的“农村+供应商+超市”的流通模式较之传统的产销分离现状有一定的突破,向完善与构件农产品的产销一体化迈进了一大步。但是由于“农村+供应商+超市”的供应模式依然存在着各种的进场费等一些其它明目的费用,总体来讲还是会导致成本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中小超市的淡季时甚至比农贸市场卖的贵。为此在“农村+供应商+超市”的供应链中要减少供应商这一环节,从而减少农产品的进场费用,最终使消费者得到实惠。
(2)完善“农户+社区”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可以在农村的农产品销售中将产品直接送到社区农贸站、社区菜店或者是农副产品平价店等,从而省去了流通中的进场费用。通过这种销售者与消费者的直接交易达到降低流通成本的目的,一般来讲消费者买到的农产品要比农贸市场或者超市低廉30%―50%。尤其是“蔬菜直通车”可以将新鲜、廉价的蔬菜直接的送到社区门口,更是受到了广大居民的欢迎。但是由于现存使用的社区农贸店、社区菜店的条件较为简陋,卫生条件较差,为此需要政府通过资金或者政策扶持建设或者改造一批公益性质的农贸市场、农产品市场等。与此同时也要相应的扩大“蔬菜直通车”规模,并解决其专用停车场的问题。
2.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
(1)加大对“农户+消费者”的推广力度。这种创新的流通模式作为最近出现的新生事物,只是在几个大型城市刚刚兴起,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农户与消费者的好评。这种流通模式较之传统的的“农户+学校”、“农户+批发商”、“农户+企业”等农产品流通模式具有更少的中间环节,只需要通过物流公司就可以将新鲜的农产品送达到消费单位或者消费者。尤其是近年来新兴的政府部门或者事业单位在城郊租地点种农产品,规定农户使用绿色方法生产农产品,更是一种经济、安全的农产品流通模式。
(2)大力推进“农宅”对接。这种全新的农产品流通方式是一种可以方便实现农户与消费者直接交易的方式,但是一般出现在北京等大城市。例如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在社区设置农产品配送柜,社区居民如果想买农产品只需要在网络上点击鼠标,通过提前预定的方式就可以在规定时间获得商品。这种方式类似于订奶、订报一样便捷。以上各种新型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均通过减少中间环节而有效地控制了流通中的损耗,促使菜价降低,对于农户来说卖菜价升高了,而对于购买者来讲又买到了便宜菜,可谓一举两得。
三、创新与完善政府支撑体系
1.强化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要准确、快速的加快农产品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强化省级、地市,尤其是县乡级对于农产品信息的搜集与处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农产品的信息制度;其次要建立蔬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供应、生产、监测以及预警体质,尤其是建立农产品市场供求与价格波动的应急机制,保护农户的利益。
2.建立农产品流通基础设
各级政府要加快建设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是加强基础市场的建设。尤其是要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并不断的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及配套设施吸音批发商、贩运者以及生产者进入市场;对农产品的加工、储藏以及运输等环节进行更新,建立现代化的服务体系;扶持产地建立冷藏等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强化城市社区农贸市场改造,引导现有各级集贸市场实行“退路进场”以及“退路进市”。其次要创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管理方式。传统的批发市场要按照当下现代农产品流通业态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对现有的市场进行改造与升级,从而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此外要积极地引导市场进行网上交易,实行网上订单交易、结算等。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由于农产品市场较之其它行业,具有社会效益大、回报率低因公益性强的特点,为此降低了一般主体的投资意愿。为了促进这一行业的发展,各级政府要按照发展生产以及搞活流通的要求:首先要在税费政策上给予农产品市场与流通一定扶持。其次要加大对农产品市场建设的投入。例如进一步的鲜活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政策,保证用于装载运输新鲜农产品的车辆免收通行费;对流通领域的各种收费行为,例如零售商供应商收费以及农产品市场收费等;可以在一定的期限内减免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房产税以及城镇土地使用税;当地财政部门要加大对于当地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加大对于连锁经营、产销挂钩 、配送、等新流通方式的支持力度。最后还要对于一些龙头企业进行补助,支持龙头企业对农户提供技术培训及营销服务。
4.健全市场法规制度
首先政府要制定法律法规来对市场交易的双方进行干预或者引导,利用购销双方已经形成的资产交易性频率与专用性来进行锁定,从而构成双方规制结构;其次要放宽农产品市场的准入政策,简化农产品经营者手续的办理程序,从而保证他们真正的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公平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此外还可以建立健全“企业办市场”的法规,从而规范市场经营设施的租赁制度。
四、结束语
通过流通模式的创新发展可以在解决“一高一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切实的解决这一问题还要从农产品的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生产组织。例如在农产品的种植管理过程中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以及引用高新技术来降低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通过国家制度建设、强化市场管理、政府扶植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及强化宏观调控力度等来降低农产品的交易成本,同时通过发展与培养农产品物流组织、强化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支持以打通地区封锁、改进生鲜农产品物流、建立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体制、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等来降低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如此就可以在相对提升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同时降低购买者的买进价格,从而有效地解决“一高一低”问题。
参考文献:
[1]黎元生,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研究[J].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1).
[2]杜红梅,应对WTO与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与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 (5).
[3]邵乐群.陕西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篇3
Japan circulates the organization to our country fruits and vegetable sproduct circulation model
Zhang Han1 Li Sucai2
1.The Beijing commodity institute flows the institute lecturerBeijing industrial university to have control over the institute to take advanced courses the graduate student
2.Chinese code center
Abstract: Our country fruits and vegetables product circulation process had many problems, seriously has affected our country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 efficiency. The paper attempts from the fruits and vegetables product current distribution realm to obtain profits from Japan to succeed experiences, studies Japan to circulate the organiza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correspondingly proposed our country several suggestions which may profit from in the fruits and vegetables current distribution realm.
Key words: Fruits and vegetables circulation, circulation organization, large-scale wholesaler, class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流通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限制着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方兴未艾,其强大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市场发展的需要。由于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对克服农业风险、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和提高农民收人都有显著效果,因而本文就制约果蔬产品供应链发展的流通环节入手进行研究。
一、我国果蔬流通环节发展滞后导致供应链环节断裂
果蔬供应链包括果蔬从种苗培育到大田管理、加工和保鲜,经流通环节直至市场销售等所有环节和整个流程。具体环节包括:
在以上环节中,果蔬的产前和产中环节已得到普遍重视,但流通环节尚处于薄弱阶段。
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批发市场和集市贸易为依托,以市场规则为主要交易机制的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和供求体系,初步实现了物流与商流的统一,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业“大生产、大流通”的基本框架。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三为主”:市场主体以农民为主,主要形式以现货交易为主,主要产品以粗包装或无包装的农产品为主。
但是在我国果蔬流通领域中,存在相对的无序化问题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果蔬流通组织不健全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村商品流通总体上势头较好,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产品购销体系初步建立,农村市场日趋活跃。但农业产业化作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主要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但这些模式却存在着以下问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大,产业链条偏短,经营视野偏窄,关联产业间的联系(合作)不够紧密,地域触角不够广泛。特别是多数企业以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初级加工为主,农副产品及其初级加工产品的附加值普遍较低,利润空间不大,尽管也有部分以外贸出口为主的企业利润率较高,但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太大。即使是某些企业科技含量较高的设施农业,由于前期投人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能达到要求,也难以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在带动农户方面,大部分企业与农户仍然处于一种加工商与原料供应者的采购供应关系,产前、产中、产后的联系不够紧密,违约率高,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有限。此外,多数企业在市场建设方面建树不多,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和超市、宾馆等销售渠道,缺乏稳定的市场体系的支撑。以上这些问题都致使农产品供应链断裂,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2.果蔬流通经营形式尚不规范
现在我国各级政府鼓励、支持的“菜篮子工程”中承担零售环节流通的主渠道仍然是传统的农贸市场或肉菜市场。现有农贸市场虽然购物环境和卫生条件较差,只经营未经加工的生鲜初级产品,但由于在商品价格上具有竞争优势,从而迎合了部分传统消费观念和购物行为。从我国农产品市场结构看,大规模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立,局部实现了农产品不同地域及不同季节的调剂和互补,但还停留在初始原材料性农产品的集散和销售上,由于常温状态下的初级农产品保鲜困难,损耗量大,还给季节性和区域性调配带来无效物流和诸多不便。
作为供应链销售终端的城镇农贸市场频繁扩建,会给城镇规划管理中的垃圾处理、环境保护、市容管理以至城镇土地的利用带来很大矛盾。并且产生了数额惊人的无效物流。一旦把蔬菜加工成净菜,就会减少大量的后续工作量和成本开支,蔬菜本身也可以得到梯次开发和利用。需要改造传统的农贸市场,鼓励连锁超市发展生鲜农产品的销售,调整农产品流通经营形式。
3.果蔬流通过程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我国食品生产、经营的基础设施薄弱,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食品卫生意识淡薄,加上我国当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农药滥用得不到有效管理,导致果蔬产品农药残留和污染问题较为严重,特别是掺杂使假等不法行为更使食品安全雪上加霜。果蔬产品是食品的一个重要来源,果蔬产品流通过程存在安全隐患,直接的结果就是食品安全问题,这是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已严重危害到国家的公共安全体系和社会稳定。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在食品安全工作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法规体系、监管体系、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并实施了《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加强了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等。中国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标准正日益与国际接轨。
4.存在较高的无效物流和损耗
我国每100吨的毛菜销售量产生大约20吨垃圾,由此可以推算出毛莱在城镇农贸市场上销售时存在着数量惊人的无效物流成本;如果再加上相关垃圾处理、环境保护和市容管理方面的费用,维持一个农贸市场的正常运作,成本开支很大。
二、日本大型流通组织是市场流通的主体,其强大的功能促进了流通及供应链的发展
当前,多数国家长期采用的农产品流通利益“三元化”结构和模式,即“生产主体――中介主体――消费者主体”的流通模式,如在日本的“小生产、大流通”中,类似于大型批发商的农协组织是中介主体;在美国是“大生产、大流通”模式,多数通过生产主体直接销售出去在;西欧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公益性中介。针对我国现行的农业特点,有必要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成立完善的农业中介组织体系,通过大型批发商来整合分散的果蔬生产和流通现状,提高果蔬生产和流通效率。
以日本为例,蔬果产品的流通在日本是以批发市场为主要途径的,类似于大型批发商的农协组织是市场主体,是产地和销地的中介组织。虽然近年来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批发仍是流通的主渠道。日本大型批发商具有如下功能与特征:
1.大型批发商通过稳固超市需求来引导产地供应。在日本大型批发商将市场目标定位于向超市供应,并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如应对超市需求为经营战略。大型批发商通过掌握大量超市需求信息从而引导产地供应,用消费源头控制供应源头。在此过程中还不断兼并或淘汰中小型批发企业不断整合需求,壮大自身实力。
2. 大型批发商具有价格形成功能,将竞价交易逐步转变为预约交易。在预约型交易中,农产品生产者需要有准确的需求数量及规格,而分散经营是不可能达到稳定需求的,因此大型批发商由于准确掌握订单则具备了这一能力。批发公司在产地与零售商之间起到了商业交易的功能。
3. 大型批发商倡导农产品“商物分离”,减少中间过程的损耗降低了成本。在实施预约交易方式的条件下,大型批发商进一步倡导“商物分离”方式。将每个需求方所需产品按单分配到多个农户,由农户实现农产品直送需求终端。在农产品“商物分离”过程中不需要将农产品运到批发市场,不需要中间设施,也不需要农产品的储存、分类、搬运等中间移动环节,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进一步降低了流通成本,促进了流通效率批发商的功能。
4. 大型批发商注重食品安全与农产品标准化。农产品价值的提升很大程度取决与农产品自身品质,及流通加工程度。大型批发商在这些方面均高度重视,根据多重标准不断筛选定点供应地,并指导农产品种植和流通加工,特别是为了确保食品安全也制定了相应的标准,注重过程管理,以确保农产品品质。此外,在流通加工方面重点进行农产品分级和分类的标准化管理工作。这些做法进一步保证了供应的稳定性和效率性。
5.大型批发商资金实力强大具有融资功能。以往的批发市场普遍都是竞争买卖,但随着大型批发商的成长,那些实力较强的批发上具备帮助其上游产地供应商和下游零售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批发公司事先从超市等主要需求者那里取得需求信息,然后与产地调整需求数量。价格因为受供求变化的影响而不能事先确定,但是零售商有其一定价格要求,当市场交易价过高时,其差价由中间批发商承担。另外,批发企业向上游产地结算一般是在交易后几日内完成,但是向下游超市等购买方付款一般要以月为结算期间。产地供应商如果直接销售到超市,也会面临同样的资金压力,此时相对分散的种植业者难以承担这样的风险,于是促使批发商成为流通的主导。市场中的价格变化差异由批发商承担,大型批发商在此过程中起到融资功能。通过这种方式哪些抗风险能力弱小,资金实力不强的中小型批发商逐渐被淘汰。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促使需求集中,增大了批发环节的流量。
三、日本大型流通组织对我国果蔬流通的启示和借鉴
培养大型批发商,使其成为市场流通的主体,并进一步增强果蔬批发商的市场需求整合功能、价格形成功能、融资功能、安全及品质保障功能。
不应过度强调物流节点在果蔬流通中的作用,倡导“商物分离”。通过果蔬产品的“商物分离”减少流通过程中不必要的损耗,用降低流通成本的方式提升果蔬产品利润空间。
作者单位:张涵: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进修研究生;李素彩:中国编码中心
参考文献:
[1]细川允史. 蔬果食品流通现状――今日话题[M]. 日本:白桃出版社,2004.153-197.
[2]程言清,黄祖辉.美国食品召回制度及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启示[J].世界经济,2003,1:39-42.
篇4
20世纪90年代,农业发展进入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并重的新阶段,为进一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国明确提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目标。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2001年农业部在全国启动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组织各级农业部门以蔬菜中高毒农药残留和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控制为重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高毒农药、兽药违规使用和残留超标问题;以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市场准入三个环节管理为关键点,推动从农田到市场的全程监管;以开展例行监测为抓手,推动各地增强质量安全意识,落实管理责任;以推进标准化为载体,提高农产品质量 安全生产和管理水平。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发展现状
1.1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持续上升
根据2003~2007年37个城市蔬菜中甲胺磷、乐果等农药残留监测结果,我国蔬菜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持续上升。2007年1月、4月2次监测,蔬菜中农药残留平均合格率为93.6%。其中,蔬菜生产基地合格率为96.7%,批发市场、超市和农贸市场的合格率分别为93.7%、91.7%和92.5%。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逐年提高。
1.2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保持较高水平
根据2003~2007年22个城市畜产品中“瘦肉精”以及磺胺类药物等兽药残留监测结果,近年来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总体呈上升态势。2007年1月、4月2次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和磺胺类药物残留监测平均合格率分别为98.8%和99.0%。从监测结果看,屠宰场、超市、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瘦肉精”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9.1%、99.5%、100%和96.5%;超市、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磺胺类药物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8.7%、99.0%和99.2%。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总体保持较高水平。
1.3水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呈上升态势
根据2005~2007年22个城市水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近年来水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处于上升态势。2007年4月对超市、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水产品进行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污染监测,合格率为91.4%。水产品产地药残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水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不断提升,增强了我国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出口贸易稳步增长,2006年出口量和出口额达到301.5万吨和93.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4%和18.7%。2007年1月、4月2次监测,水产品中氯霉素污染的平均合格率为99.6%,超市、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分别为100%、99.7%和99.3%。
2 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和农产品安全质量国家标准
2.1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
建立和完善无公害食品标准体系,是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无公害食品开发、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农业部2001年制定、颁布了73项无公害食品标准,2002年制定了126项、修订了11项无公害食品标准,2004年又制定了112项无公害标准。无公害食品标准内容包括产地环境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范和检验检测方法等,标准涉及120多个(类)农产品品种,大多数为蔬菜、水果、茶叶、肉、蛋、奶、鱼等关系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菜篮子”产品。
无公害食品标准以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主要包括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三个方面,无公害食品标准主要参考绿色食品标准的框架而制定。
2.2农产品安全质量国家标准
为提高蔬菜、水果的食用安全性,保证产品的质量,保护人体健康,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特制定农产品安全质量GB18406和GB/T18407,以提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国家标准。农产品安全质量分为两部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品安全要求。
本标准对无公害农产品中重金属、硝酸盐、亚硝酸盐和农药残留给出了限量要求和试验方法,这些限量要求和试验方法采用了现行的国家标准。
3 测土配方施肥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基础作用
测土配方施肥是我国当前大力推广的科学施肥技术,是通过对土壤采样和化验分析,以土壤测试结果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使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是以最经济的肥料用量和配比,获取最好质量的农产品产出的科学施肥技术。
3.1保证农作物产量,均衡土壤养分
农作物生长发育需要16种必需营养元素。测定土壤养分,可以得到所种植的土壤里有哪些营养元素,缺少哪些营养元素,再根据预计产量计算出应该施用哪种肥料,施用多少,以利于均衡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使作物得到充足的养分供作物正常生长,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获得较高经济效益。例如,2002年10月至2003年5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对上海佘山农场的土壤养分测定结果表明土壤缺锌严重,仅补施锌肥一项,小麦就增产18.3%、大麦增产22.2%。
3.2提高农作物品质,改善农产品质量
农作物养分不平衡不仅会导致多种病害的发生,而且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国农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不高,主要原因是农民施肥不当,特别是过量偏施氮素化肥导致蔬菜硝酸盐含量过高,水果变酸、皮厚、色淡,稻米、植物油的一些质量指标降低。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合理地使用肥料,就会减少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提高作物品质,改善农产品质量,基本可以使农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无公害农产品标准。
3.3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控制农产品生产环境质量
肥料在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中约占50%,但是施入土壤的化学肥料不能被作物全部吸收。在我国,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为30%~50%,磷肥为10%~20%,钾肥为50%左右。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可以减少不合理施肥造成的损失,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并且增加农作物的收成,从而减低农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控制农产品生产环境质量。
3.4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测土配方施肥的开展,对土壤养分先行了解,可以避免盲目使用肥料而造成的浪费,从而可以节约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施用的化学氮肥,如果不能被作物吸收,则会经过一系列的转化,被淋洗到土壤深层,发生还原,生成致癌作用很强的亚胺类化合物。磷肥中大都含重金属以及放射性元素,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而且有资料显示农田氮、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营养源。通过测土施肥,使施入土壤中的化学肥料尽可能地被作物吸收利用,那么滞留在土壤中的肥料就会很少,这样就有益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4 运用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测土配方施肥
为降低污染,充分发挥肥效,应实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即根据作物营养生理特点、吸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及肥料效应,确定有机肥、氮、磷、钾及微量元素肥料的适宜量和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做到对症配方,对症施用。具体应包括肥料的品种和用量,基肥、追肥比例,追肥次数和时期以及根据肥料特征采用的施肥方式。配方施肥是无公害生产的基本施肥技术。鉴于现行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优势,结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生产流程,我们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4.1测土配方施肥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基础是扩大测土范围、提高测土精度,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依托于生产基地的环境监测建设。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过程中建立的耕地检测和评价数据库能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适时检测提供可靠数据;实施配方施肥要求在不影响土地环境的基础上维持土地的高产投比。
4.2测土配方施肥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测土配方施肥为农产品的生长(不同种类和各个生长时期)提供科学的施肥配方,不仅提高了肥料的使用率、节约成本投入,而且可以降低残留量;也可以在生产的整个过程中进行营养诊断,为无公害农产品的残留检测提供适时数据,全程监测和控制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安全。
5 结论
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增产效应,在施用有机肥料为基础的前提下,采取化学氮、磷、钾肥和微肥的适宜用量和比例及其相应的施肥技术,可解决盲目施肥和投肥不足的问题,增产、节肥。测土配方施肥作为一种科学的施肥方法,是根据农作物各个生育期的需肥规律和土壤的养分含量,研究得出最佳配方并合理地使用肥料,因而就会减少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提高作物品质,改善农产品质量,使农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因此,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中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应该大力推广。
6 参考文献
[1] 邓仕槐,吴晓斌,卢益武.施肥对环境质量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1998,11(3):106-111.
篇5
一、中国分散小农户营销渠道现状
当前,中国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主要有“农户+农贸市场(集贸市场)”、“农户+批发商”、“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供应商+超市”等形式。
(一)农户+农贸市场(集贸市场)
农户自产自销,使用简单的交通工具,通过农贸市场、集贸市场等主要形式销售农产品,直接将产品传递到消费者。这种方式没有中间环节,生产者与消费者面对面进行信息交流,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但是,各渠道成员分散缺乏沟通,以小农生产方式为主,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广泛需求,在市场交易过程中效率低下,容易耗费较多时间与精力。
(二)农户+产地批发商
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交易的主要载体,目前在中国农产品流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批发市场体系中,直接进入市场与农户进行交易的是产地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商通过适当的交通工具与销售方式,靠自身的市场运作能力,将农产品转移到消费者。
(三)农户+龙头企业
“农户+龙头企业”这一组织形式通常也被称为“订单农业”,龙头企业通常由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充当,因而它们也是直接与农户进行交易的流通组织。在这种渠道关系中,按照双方签订的契约界定权利与义务,农户按照契约生产指定品种和数量的农产品,而龙头企业则按照契约专事农产品的收购、加工和销售,并为农户生产提供相应的服务。相对于批发市场中农户与农产品批发商的交易而言,这种渠道关系相对稳定,在维持农户作为农业生产基本组织单元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同时,发挥了龙头企业加工、销售农产品的优势,联结农户进入市场,从而与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规模性相适应,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四)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
这种渠道结构是对“农户―龙头企业”这一结构的完善与矫正。在这一结构中,仍然由农户分工负责指定农产品的生产,龙头企业分工负责农产品的收购、加工与销售,只是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不再直接订立契约,而由农户自己组织的农产品流通合作社充当了农户与龙头企业交易的中介,由合作社代替分散的农户与龙头企业签约。
“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渠道方式下农户与龙头企业密切合作,通过深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使整条产业链向两端延伸,提高整条产业链的价值。但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城乡之间,不同的区域之间,东部与西部差异明显,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在中国的发展,不能普遍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模式。目前,“农户+农贸市场(集贸市场)” 、“农户+批发商”模式仍然是中国分散小农进行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目前,大、中城市消费的鲜活农产品在80%左右是通过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商提供的。
二、基于分散小农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一)小农户的分散经营很难获得农产品在市场交换过程中的合理市场利润
作为农产品渠道中的产品提供者,由于小农户的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获取信息和谈判能力弱,农产品营销渠道系统内往往因为权力和信息的不对称,在农产品销售上对批发商和龙头企业存在很大的依赖性,渠道权力向批发商和龙头企业倾斜,农户很难获取农产品在市场交换过程中的合理市场利润。
(二)农产品流通渠道环节较多,加大了农产品成本,易挫伤农户生产积极性
农产品流通渠道环节较多,渠道较长,农产品的大宗物流一般会经过这些环节: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整个物流链条上,分散农户生产规模普遍小,无力从事农产品的贩运与销售,收购商以其灵通的市场信息,较强的运输能力而成为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中间商,并且成为批发市场内批发大户的主要货源。多次集散,完成农产品所有权的转移,每个环节都要加上一定的毛利,产品价格被反复提高,加上流通时间越长,农产品损耗越大,物流成本高,无形中加大了农产品的成本,容易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小农户所销售的农产品多以原产品、初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
目前中国的农业产业化水平普遍偏低,对于分散经营的小农户来说,只是单纯的种植、采摘然后直接出售原产品,即便部分农民表示很想进行产品的进一步加工以获得更多的收益,但是由于专业生产技术的熟练程度低下,专门的生产工具和设备又比较落后,专业化的管理理念缺乏,只能选择放弃。另外对于一些农产品所需要的现代科技加工和保鲜技术等,对于分散经营的小农户来说成本偏高,即使国家提供优惠政策,但是由于当前分散小农户文化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大规模推广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由于上述种种限制条件,因此当前分散小农户所售农产品多以原产品、初级产品为主,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农户收益低下。
(四)渠道成员之间关系松散,农户难以获得对商品生产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
一方面,由于缺乏对农户完善的引导和培训,作为生产者存在的农户,非常分散,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另一方面,农户仍有着自产自销的观念,其生产和销售手段依然很传统,交易方式原始,绝大部分采用“看货―讲价―挑选―购买”的现货交易方式,达成远期性契约交易的甚少。现货交易为主的交易方式,尽管交易信息对于调节当令商品流通、平衡区域供需矛盾有较大作用,但因交易对象是现成产品,对商品生产指导意义并不大,甚至还可能引发某些消极作用,农户难以从市场交易中获得对未来的商品生产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其渠道交易活动也非常单一,缺乏渠道建设方面的技术创新,分销产品的能力不强。
三、优化分散小农户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对策
(一)加强信息化的平台建设,降低农户获取市场交易信息的成本
大力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加强信息化的平台建设,建立起覆盖市、县、大多数乡镇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将分散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等直接相关单位的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渠道,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滞后的状况,使农户通过现代“信息高速公路”,及时、准确、经济、全面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找准市场,降低成本,以及时、准确、真实的交易信息做基础,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滞后性,降低市场风险,使农户获得市场交换过程中合理的市场利润,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二)建立以小农户为主要会员的农产品流通组织
从国外的实践看,大多采用以农业合作组织为主要流通渠道。发达国家许多农民合作社的业务贯穿于从农业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农产品流通全过程,实现了垂直一体化经营和横向一体化经营相互渗透,取得了明显规模效益和范围经济。中国分散的农户经营也遇到搜寻信息成本高,进入市场难,不能有效地维护自身利益等市场效率低的问题。因此,农户必须联合起来,建立以合作社为中介的农产品流通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经营同市场需求有机联系起来,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将中间商获取利润的一部分留在合作社和农户中。特别是对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专业市场、农户股份经营组织等农产品交易组织形式引导和支持,使传统农户离散的交易形式向合作或垂直交易模式转变,提高农户交易效率和交易绩效。
(三)整合物流配送、产地批发市场系统,短化农产品营销渠道
一是要加强物流配送设施建设,包括配送中心、运输设备、储藏设施、保鲜设施、道路交通条件等方面的建设,提高流通效率,减少鲜活易腐农产品在交易过程中的损失,降低运销成本,为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农产品专供直销和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创造条件。二是要注重市场功能的完善和多种服务设施的配套,拓宽流通渠道,建设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减少流通环节,加快运输中转,把星罗棋布的“田头市场”及时升级为集中规范的产地批发市场,重点是加强信息体系、质量检测体系、电子结算系统等基础设施,以提高市场档次和交易能力,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拍卖、等现代流通方式,提高流通效率。
(四)发展壮大农产品营销渠道主导企业,建立产销一体化的营销渠道
农产品营销渠道主导企业可以把本地区同质性较好的农产品通过收购、蹄选、清洁、检验、包装或简单加工处理后,统一产品名称对外销售,有利于形成品牌效益。农产品营销渠道主导企业本身具有规模较大、辖射带动作用较强的特点。在实际经营过程中,营销渠道主导企业一方面通过研究市场,分析市场信息,指引农户按照市场需求情况来调整产业结构,组织生产,决定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质量标准是什么,把生产和销售组成一个系统,建立产销一体化的营销渠道,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篇6
一个市场的兴衰成败,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对市场的经营管理是否得当,是其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十分重要的变量。而这正是目前被人们所疏忽的。本文试图从营销管理(Marketing Management)的层面对此作一些分析。
二、市场营销什么——顾客、价值与营销
在市场活动中,市场的投资兴办者和市场的使用者构成“营销者一顾客”关系。市场的使用者分两类主体:售卖者和购买者,当然他们之间构成另一层面的“营销者一顾客”关系。
市场的使用者——不管是其中的售卖者还是购买者,他们在市场的投资兴办者——市场的营销者所提供的“适宜的场所”相遇、发生交易、实现各自的目的。由于使用了这种“适宜的场所”得到了“交易的便利”而向市场的营销者付费(摊位租赁费、市场管理费及其他费用)。当然这种付费在形式上是由其中的一方——售卖者统一“理单”的。可见,“适宜的场所”是市场的营销重点,而“交易便利”则是顾客价值之所在,也是市场的营销核心。
那么,什么样的场所是“适宜的”?“交易便利”的标准是什么呢?显然,对售卖者而言,是足够多的购买者和低廉的交易成本;对购买者而言,则是足够的售卖者和低廉的交易成本。所以最终答案可以明确地归结为一个:最有利于汇集售卖者和购买者之间的交易且交易的成本费用最小。因此如何汇集市场交易,如何降低市场上的售卖者和购买者之交易成本,是市场的营销管理者必须考虑的头等大事,因为这是顾客的核心价值和利益所在。
具体而言,以下一些方面体现着售卖者和购买者的利益,决定着能否汇集足够的交易和交易成本的大小,是市场营销的主要方面。(l)合适的地点:要求市场的营销者在投资建设市场时广泛研究,科学选址。(2)合适的时间:要求市场的营销者确定合适的开市时间。(3)合适的设施:要求市场的营销者提供适当的附加设施,方便交易。(4)良好的秩序:要求市场的营销者加强管理,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5)良好的形象:要求市场的营销者重视市场的形象建设,建立美誉度。(6)良好的知名度:要求市场的营销者重视市场的宣传,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7)适度的规模:要求市场的营销者注重研究和分析,搞好发展规划。(8)低廉的费用:要求市场的营销者适度收费。重视市场使用者的经济利益。这八个方面的营销管理任务,可以通过具体的营销组合加以落实和完成。 共3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三、市场如何营销?——产品、价格与促销
市场的营销策略在战术层次落实在营销组合4P’S方面,和一般的产品营销不同,市场的营销不需要考虑分销渠道决策方面的任务。
1.关于产品策略
在现代营销管理的分析框架中,能够提供给顾客(市场),满足其需要和欲望的任何事物都构成产品的范围。而且围绕某种核心利益(价值),产品还是一个呈现层次性并具有扩展性的“产品的整体”概念。
在市场所提供的“产品”中,其核心产品(价值)是“交易便利,成本低廉”,其形式产品是“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合适的设施”,其扩展产品(附加产品)是“良好的秩序”、“良好的形象”、“良好的服务’、“良好的知名度”等等。市场的产品策略,包含了上述诸多方面的决策。
第一,科学选址是个关键。
市场的特殊性在于是在我选定的地点等待售卖者和购买者前来相遇并发生交易,可见这个地点十分关键。其他工作再出色,如果选址不科学不合理,这个市场成功的可能性不会很大。调查中发现,很多空壳市场之所以空壳,选址不科学是十分明显的“先天性”缺陷。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城市中建设的“农贸市场”冷冷清清,而附近的“马路市场”生命力十分顽强,有关管理部门屡禁不止,除了管理上的问题外,选址的不科学可能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原因。
选什么样的地点是科学的呢?答案是能够汇集足够多的交易者且交易费用最小的空间区位点。对售卖者而言,购买者越多,成交的可能性越大,越有价值;空间距离越近,或交通运输越方便,交易成本越低,越有价值。对于购买者而言同样如此。当成交的可能性与空间距离不一致时,会呈现某种替代,最终会形成一种动态的均衡。这种均衡表现为市场具体的辐射范围或“商势圈”(关于市场建设中商圈理论的应用笔者已另撰文分析,见《中国流通经济》2000年第一期)。所以,成功的市场在区位上会有某些共性,形成种种市场模式:或者是一种产地市场,如义乌小商品市场、常熟招商城,这类市场由于靠近生产基地容易汇集足够多的售卖者,以致购买者觉得跨越一定空间距离依然有交易的便利和低廉的采购成本。或者是一种销地市场,这类市场能汇集足够多的购买者,以致售卖者觉得跨越一定空间距离依然划算,如诸多的城市农贸市场。或者是一种中转型市场,这类市场因为交通运输特别方便,以致售卖者和购买者都觉得在这个点上交易,完成一次转手是一种节省交易成本的形式。
因此,科学选址应该考虑:一是能否汇集足够多的售卖者,如在某个产品的产地建市场的成功可能性较大。二是能否汇集足够多的购买者,例如,城镇农贸市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汇集和方便足够多的购买者,所以规划布局很重要。三是是否处于大的流通的中间地带,作为中转地能在商品流通特别是“物流”中明显节省交易成本。调查发现,不成功的市场绝大多数不符合上述三条中的任何一条,许多地方政府的热情很高,但没有作认真研究,凭想象造市场,认为只要有市场就会引来交易,还美其名曰“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殊不知,“凤凰”栖树,是趋利而择,凭空造市,没有区位优势,造出来往往只是“壳”而很少能成为市。
第二,“市场”这个产品是个丰满的整体。
重视市场的硬件建设,忽视市场的“软件”建设是目前许多地区市场建设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硬件设施不断上档次,从露天市场变成全天候室内市场;从一期工程到二期三期工程扩建,许多地区确实舍得投入,但市场的生意并没有同步兴旺,有些市场甚至不如从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里存在两个明显误区。 一是硬件设施的建设脱离实际的需要。盲目上档次,追加投入最终加重了“交易者”的负担,减少了他们的赢利空间,进而减少了该市场“价格”的优势,减少了该市场的广泛吸引力,导致生意日益清淡。二是忽视“软件”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一点更突出。有的市场缺乏良好的秩序,不法商贩欺行霸市;有的市场假冒伪劣横行,声誉日益败坏;有的市场治安不力,交易者蒙受损失,缺乏安全感;有的市场帮派林立恶性竞争;有的市场缺乏良好的服务等等。所有这些最后的共同结果是增加了交易成本和费用,销蚀了该市场的核心利益,从而失去了市场存在的基础,逐渐空壳。
现代营销管理强调产品的整体性、层次性和拓展性。对于“市场”这个产品也是一样。场所、地点、设施只是其中表层的东西,仅仅只是提供给顾客的价值的“载体”,营销管理的任务是提供给顾客一种“综合价值”(利益),而不仅是载体本身。对于顾客而言,“合适的地点’、“合适的设施”、“合格的时间”、“良好的秩序”。“良好的形象”、“良好的服务”都是其利益的构成。因此“市场”这个产品同样是一个丰满的整体。拓展市场建设的工作范围,纠正忽视‘嗽件”建设的偏差,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和利益,是目前市场的营销管理中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
2.关于价格策略
在市场的营销管理中,价格策略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收费,包括摊位的租赁费、管理费以及各种有偿的收费决策。在市场收费中,有些收费属税费和行政性规费,除去这一块以后的其他收费则属于市场的营销者价格决策的范畴。 在市场的营销管理活动中,不少市场投资者存在认识上和工作上的偏差。认为一个市场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相对垄断性,因此,市场一旦建成就是“聚宝盆”,就是“提款机”。所以巧立各种名目滥收费,使商贩们不堪重负、怨声载道,许多市场由此而衰。
我们认为在市场上存在着三方主体同时进行着两场交易游戏。作为市场投资者的市场的营销管理者和作为市场服务需求者的售卖者(商贩)、购买者,在市场的营销管理者与售卖者、购买者之间存在着交易游戏,在售卖者与购买者之间存在着另一场交易游戏。从动态上看,两场游戏得以维持的前提必须是“三赢”。“双赢”或者是“单赢”都是不可持续的。三者之间是一种“一损俱损,一荣不是荣”的相互寄生关系。市场定价过高,首先影响售卖者的利益,影响其经营成本和商品价格,进而影响购买者的利益,最终使市场失去吸引力。一个缺乏广泛吸引力的市场不可能是一个成功的市场。当然,售卖者不能赢利的市场也不可能长期存在。所以必须是“三赢”,而且作为市场的营销管理者必须首先考虑和帮助售卖者和购买者“双赢”,在这个基础上达成自己的赢利。从营销实践看,正反两方面的例证实在太多。为什么各地的马路集市屡禁不绝,而规划建设的农贸市场商贩却不愿进场?各种繁重的收费就是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浙江市场能成气候,从小小的集市发展出一个个大型专业市场,同样和良好的服务、优惠的入市条件有密切关系,广泛吸引全国各地的厂商和商贩进场交易,最终形成辐射全国,甚至东南亚的大市场、大流通格局。 在一定的区域内,市场是否存在垄断性,值得怀疑,除非这种垄断是由区域发展规则所规定的行政性垄断,但即使是这样的垄断也是很脆弱的,如果不能实现上述“三赢”,同样不能生存。
实际上,从市场的价格构成看,十分明显的成本特征是其成本结构中主要部分是固定成本,而变动成本所占比例甚小。这样的成本结构适用“薄利多销”的原则,只要能吸引足够多的客流量,增加成交额,就能从薄利中盈大利。在市场开放初期或缺乏人气的特殊时期,甚至可能采用只考虑弥补变动成本的“边际贡献定价法”吸引售卖者进场。这是培育市场的“造市”手法之一。
3.关于促销策略
促销是一个十分重要但普遍没有引起市场营销管理者重视的问题,和铺天盖地的商品促销相比,有关市场的广告宣传和其他促销活动寥若晨星。其实,市场的促销同样十分重要。一个市场的吸引力有多强,辐射圈有多广,商势圈有多大,都和这个市场的知名度有密切的关联。通过有力度的促销,通过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市场完全可能进一步拓展其商势圈的空间范围。曾有媒体报道,某非法废旧机动车市场一经媒体曝光竟使其生意火红偌于先前。这从反面佐证了市场促销的功效。从流通经济学的角度讲,市场是经济活动流中“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汇集点,其中信息流是商流和物流的基础,畅通的信息有助于商流和物流的进一步壮大,各种“流”越是通畅顺达,越有利于流通的实现,有利于这个汇集点对外扩展,而市场的促销从中起到了的作用。
市场的促销方式很多,广告、宣传报道是最适宜的方式,因为这两种方式具有覆盖面广的性质。市场的营销者应该增加促销预算,在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上下功夫。对于市场的营销者而言,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其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财富之一,有了知名度和美誉度才能“招天下商客”,才能兴旺发达。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四、市场的营销管理的总体把握一一环境分析、优势定位和竞争
市场的兴衰除了和上述战术层面的营销管理把握正确与否相关以外,和环境变迁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深受其影响。深入分析市场面临的环境因素及其变化趋势,及时调整营销规划和营销方案是市场的营销管理中的又一项重要任务。
影响市场兴衰的环境因素很多,有政治法律方面的因素,诸如市场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等。也有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诸如人们的价值观念、经商传统等等。调查中发现浙江不愧为“市场大省”。一是浙江的各类市场数目繁多,规模大,经营繁荣;二是全国各类市场中的经营者浙江籍的为数最多,各地市场的摊位几经易主,最后大多会落入浙江人手中;三是全国各地市场别是工业品、日用品、小商品大多为浙江货。这种现象可能只有在社会文化层面才能找到最终答案。除此之外还有经济环境方面的重要影响因素,诸如产品结构、商业周期、经济发展阶段等等。(p.308-329)还有自然环境方面的各种影响因素和技术环境方面的各种因素影响,诸如交通运输条件、自然条件、通讯技术、物流技术、商流技术等等。环境因素对市场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其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影响,也可能是负面的影响。前者是一种新的潜在发展机会,而后者是一种“环境威胁”。作为市场的营销管理者要能够充分发掘和利用有利于市场兴盛繁荣的因素,同时识别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威胁”,采取一定的措施消除和避免其不利的影响。这是现代营销管理的一种基本思路,在市场的营销管理中同样十分有效,需要营销者足够重视。
一个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必定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表现为某些相对的“优势”,这种优势是市场发展之本。
市场常见的相对优势主要有:(l)区位优势,例如靠近产地,容易汇集厂商;靠近交通运输枢纽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等等。(2)信息优势。由于有足够的信息流,能灵敏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变化,发现“真实价格”。(3)声誉优势。良好的声誉能增加交易者彼此的信任感,减少其风险预期和交易成本。优势越明显,就越具备吸引力,越有可能成“市”。缺少优势的市场最终可能只是“宽”,不大可能是兴旺发达的“市”。因此,作为市场的营销管理者,营造出自己独特而又明确的相对优势是营销管理中的战略性任务。
不同的市场之间会有一定的竞争。这种竞争主要表现为对购买力的分割。在城市农贸市场布点、工业品市场规划等方面这一点尤为突出,规划布点不合理会影响市场的发展。但市场之间的竞争有时会是一种共生关系,甚至是互补关系。这主要是因为市场在空间上的集中,有利于汇集更多的信息,从而实现信息优势的增效,构建出一个影响力更大覆盖面更广的市场群。因此在市场营销管理中,竞争性营销策略的设计有别于其他产品的营销。互补、共生、优势放大(增效)是处理竞争关系时必须认真研究、充分利用的重要方面。
篇7
新疆的物流业兴起时间虽然不长,但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兴趣,早在2005年,上海海事大学的工程硕士仇军卫,就写过《新疆物流园区布局规划》作为其硕士学位论文,文中对物流产业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对物流产业园的发展做了细致规划,可以说这篇文章是较早对新疆物流产业园进行整体规划的文章,对于了解新疆物流园的发展非常有价值。新疆本土学者近年来对新疆的物流业发展做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索和总结。例如:新疆社会科学院的阿布都伟力・买和普拉博士自2012年开始就一直致力于新疆物流产业的研究,并在2014年先后发表了《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的新疆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和《新疆物流产业发展模式探讨》,在这两篇文章里,他以数据为依托,系统的阐述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其物流产业的特点和运行模式,并提出了发展建议。既有宏观展望,又有微观描述,是全面了解新疆物流情况的综述性论文;石河子大学的王金凤、郭军辉在2009年写过《新疆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概括性的描述了新疆的物流现况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王烽峦在2015年发表的《一带一路战略与新疆物流业发展》中概括阐述了新疆物流业的发展现况和“一带一路”战略对新疆物流业的重要意义。
一、巴州简介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东邻甘肃省、青海省;南倚昆仑山与自治区相接;西连和田、阿克苏地区;北以天山为界与伊犁、塔城、昌吉、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等地、州、市相连。东西和南北最大长度为800余千米,面积达48.27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被誉为“华夏第一州”。巴州下辖一个县级市(库尔勒市),七个县(和静县、博湖县、和硕县、尉犁县、轮台县、若羌县、且末县),一个自治县(焉耆回族自治县),简称八县一市,其中北四县包括和静县、博湖县、和硕县和焉耆回族自治县,该区域属焉耆盆地中温带区,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南四县包括尉犁县、轮台县、若羌县和且末县。南四县包括库尔勒市在内,属塔里木盆地东部暖温带干旱区,该区域的农业气候优势是光热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冬夏和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
二、巴州农业概况
巴州全区广泛种植棉花,品质突出,长期供应内地;水果品种丰富,富有特色;特殊的自然条件,也使畜牧业有较快的发展,全州的。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流业的兴起,巴州的特色农产品也受到广大内地消费者的青睐,例如库尔勒的香梨、若羌的红枣、和静的牦牛肉、尉犁的羊肉等特色农产品。同时,这些农产品的热销,也对物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巴州农产品物流的现状
1.农产品物流总额稳步增长
2015年,巴州农业实现增加值197亿元,同比增长7%。全州农作物总播面积749.15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为181.18万亩,棉花种植面积386.58万亩,甜菜种植面积10.1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94.95万亩(其中,工业辣椒种植面积45.27万亩,工业番茄种植面积30.39万亩)。全年粮食产量88.61万吨,棉花53.91万吨,甜菜58.45万吨,蔬菜445.19万吨,工业辣椒131.19万吨,工业番茄224.37万吨。全州林果面积204.19万亩,总产量96.96万吨。其中,香梨种植面积72.03万亩,产量54.95万吨;红枣87.67万亩,产量30.06万吨;杏子9.37万亩,产量3.76万吨;葡萄28.42万亩,产量6.52万吨。全州年末牲畜存栏470.29万头(只),全州肉类总产量14.84万吨。
2.农产品市场多元化主体竞争格局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巴州农产品市场主体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组织为主体的格局,逐步向多元化格局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巴州国民经济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农产品市场主体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现在,巴州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82家,立足于巴州的农业特色,主要以棉纺业、乳制品加工业、特色果品加工业、天然色素生产、仓储业和生物科技产业为主。
3.现代农产品体系初步建立
2011年,巴州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牲畜定点屠宰批发市场为流通主渠道,农产品直销、直供业态为调剂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目前,除牧区草场之外,升级改造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已经基本覆盖巴州农产品主产地和主要县市。现在,巴州的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有67家,整个巴州均有分布。所有的县市农产品交易市场基本都是批发型市场。乡镇以下基本都是集贸市场,固定在每周的某一天进行交易。其中,北四县的农产品交易主要在焉耆县;中部的农产品交易主要在库尔勒市;南部的农产品交易主要在若羌县;且末是相对独立的市场单元,因且末县距离库尔勒市725千米,空间上的举例使得且末的商贸流通比较独立。
五、发展巴州农产品现代物流的思考
1.加快实现农产品物流销售渠道的多元化
引导农产品经销商改变传统的交易习惯,鼓励利用网络等电子商务平台,发展鲜活农产品网上交易,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产品溯源体系,让网上交易既便捷又可靠。笔者在巴州的调研当中走访了尉犁县电子商务平台--尉犁县农村电商运营中心。尉犁县在兴平乡达西村红色主题一条街建立尉犁县达西电子商务创业基地,通过“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商+网商+传统产业”相互作用,实现“农产品进城”与“消费品下乡”的线上、线下双向流通功能,形成富有新疆特色的“达西电商模式”,使本地乃至全州中小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及农牧民的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国内乃至国外市场。“达西模式”不仅带动了本土特色农产品的种植销售,也带动了物流平台的搭建;不仅在农产品经济上给当地带来了收益;也间接刺激了旅游产业等等朝阳产业的兴起。“智慧达西”品牌的塑造与多元化的市场运作密不可分,与“本地本物”的合作给新疆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打造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新颖感,将新疆本土特色农产品打造成具有更广阔市场的新疆品牌。与此同时,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弘扬达西村社会和谐、民族团结、长治久安的红色品牌,也使品牌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农民群众的信息自觉性和领悟能力在政府的扶持之下完全释放出来,使传统的农产品焕发出勃勃生机。和静县的晟鑫贸易公司是专门从事畜牧业产品加工的企业,生产羊肉、牛排肉。羊肉以巴州黑头羊为主要品种来源,牛排肉以巴州黄牛为主要品种来源。为了使产品生产更专业化、标准化,公司投入了大量财力,聘请北京的专业数据公司,为公司制作了监控屏幕和全套的管理数据系统,从养殖、产羔到屠宰、加工,每一个环节都在严格的监控范围内进行,保证了肉品的安全和卫生。此外,晟鑫贸易公司还特别为所有的商品制订了追溯系统,使每一个产品都有据可考,使消费者对产品更放心。
2.提高农产品物流主体的组织化程度
让区域性的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就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服务性渠道组织。一方面要引导农业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其他经济组织,提高农民参与市场交易的规模与效率和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培养扶持一批有市场开拓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的农业物流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物流主体的规模化、组织化和系统化。
3.加强对农产品物流技术的研究和基础设施的投入
大力推进对农产品加工、包装技术和物流的冷链、保鲜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借鉴内地和国外的先进农产品物流经验,减少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尽可能的降低物流成本。由政府划拨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物流技术的专业化水平。例如前述巴州和静县晟鑫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冷冻鲜牛羊肉的,对物流车辆的要求较高,必须是冷冻车辆,需要较大开支,因此在权衡成本的情况下,他们选择全部采用内地的回头车来承担物流运输。有这种情况的类似企业在巴州还有很多,政府是否考虑建立“疆肉东运”供应链,扶持一些冷链物流第三方企业,与肉类加工企业合作共赢。创立一个完整的供应链机制,以良好的供货渠道来保障一定的市场规模,使得新疆的肉类加工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起来。
4.加快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农业信息化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但巴州乃至新疆目前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尚不完善,因此必须整合现有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构建新疆与内地的农产品交易信息系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的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改变传统的农产品交易模式;发展网上订单、配送的物流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溯源体系,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物流等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据笔者的了解,在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电商企业进行完整的产品追溯体系的开发,进行线上销售的模式已比较普遍。例如电商平台“源汁源味”,总部设在上海市,平台以线上销售农产品为主,有水果、茶叶和肉类加工品等。以茶叶为例,在这个平台上销售的所有茶叶均附有二维码,每一包茶叶都可追溯其所属的茶树、所属茶农,甚至可以通过手机APP软件观看茶农的茶叶采摘过程。这种配套的一些列营销方式,在“源汁源味”的产品中得到普遍的推广,收到了良好的市场反馈。现在,这种开发软件--在线销售--物流运输的销售模式已经得到很多企业的效仿。前述的巴州晟鑫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牛羊肉追溯体系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参考文献:
[1]吴亚辉,庞燕.湖南农产品物流现状研究[期刊论文].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
[2]郭玉杰.农产品物流成本控制因素分析[期刊论文].财会通讯,2014(4).
[3]哈乐群.农产品物流增值环节的挖掘[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2011(27).
[4]朱自平,和金生.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与亟待解决的问题[期刊论文].现代财经,2009(2).
[5]郭娟.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农业经济,2013(6).
[6]阿布都伟力・买合普拉.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的新疆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期刊论文].中国流通经济,2014(9).
[7]阿布都伟力・买合普拉.新疆物流产业发展模式探讨[期刊论文].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4).
篇8
(二)引进培育高新产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上半年,区科技局以“企业服务月”活动为抓手,深入调研企业实际情况,重点开展辅导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工作。先后走访了多家企业,做好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申报辅导工作。开展20*年度*区科技进步奖评审,共评出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2项。涌现了大批创新型科技项目,截止5月底,已辅导推荐*汇捷食品化工有限公司、*利尔达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申报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已推荐国家星火计划等国家、省、市科技计划65项,已有*凯迪环卫机械设备厂的立式垃圾压缩机等7个项目列入*市成果转化项目。同时,组织*中亚机械有限公司、虎牌控股集团、浙江天马轴承股份有限公司、*人人集团有限公司4家企业申报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100强,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47家。组织企业参加*市科技创新五个“十佳”评选活动,*区科技创业中心获得*市“十佳”孵化器荣誉称号,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浙江天马轴承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培育成为*区唯一首批列入“*市科技创新十佳高新技术企业”的单位,该公司20*年研发费投入达6950万元,获得多项国家技术专利,并被培育为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25.61亿元,利润总额达3.12亿元。该公司共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项,国家火炬攻关项目2项,省、市重大科技项目18项,已集“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中国驰名商标”、和“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四大国家级荣誉称号于一身,成为*高新技术的龙头企业。
(三)培育发展创意产业,推进产学研联合。紧紧抓住文化创意产业良好的发展机遇。围绕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认定与管理办法》,建立由区统计局、科技局、镇(街道)、基地等组成的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服务体系,在各镇(街道)建立了文化创意发展领导小组,加快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属地管理工作机制。对符合认定条件的创意产业基地,启动了市级孵化器申请认定程序。开展以“擦亮运河天地品牌”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完成“运河天地”品牌的商标注册工作。上半年,还积极配合区政府与城市学院成立创意产业项目小组,主题开展《*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地调研》,并与城市学院在“*区全民科学素养调研”、知识产权等方面合作开展软课题项目,促进了产学研联合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通过积极推动辖区企业与院校合作申请*市产学研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服务平台,有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辖区所属的*市化工研究院被评为二*年度*市科技创新十佳高校院系科研院所。
篇9
1.宝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1.1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宝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于2008年7月正式成立,主要职责是承担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及监测管理,负责全市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落实、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申报等项工作。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4名,配备一辆检测车和3台速测仪器,可以承担农产品农药残留速测和业务培训工作。截止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抽查蔬菜 11526个,蔬果3328 个农业论文,食用菌60个,其中送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测试中心(杨凌)检测样品 105个,总体合格率 99.8 %;配合部、省安排的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 8次,抽检样品 139个,合格率97.8 %。近年来,我市未出现因食用初级农产品而引发的中毒事件,维护了公众健康,切实保障了农产品消费安全论文格式模板。
同年8月份,《宝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实施意见》正式启动实施,先后在市恒丰园蔬菜批发市场、宝商家美佳超市、华润万家超市等建立了10个蔬菜检测室,专人负责,配备了检测人员,制订完善了各项制度,开展日常检测工作。每天抽取各自经营的水果和蔬菜样品进行农残检测,并向农业部门通报检测信息农业论文,有效防止不合格农产品在市场流通,有力保障城乡居民的消费安全。其次在市区批发市场使用政府公益岗位聘用检测人员,分别安排在金台、渭滨和陈仓区的农产品批零市场和生产基地,既解决了人员工资待遇问题,又保障入市检测顺利实施。
1.2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现状
市属九县三区中,我市已有陈仓区、凤翔、太白、岐山和扶风等县先后建立农产品质检站,其余各县均在农口部门设立了农产品检测站。其中,陈仓区和凤翔县已完成项目建设,等待验收,眉县、陇县、凤县、金台区和渭滨区也在努力争取建设项目。目前有农药残留速测仪器的县区,也只能进行蔬菜、水果农药残留速测。
2.存在问题
2.1监管体系不健全
大多数县区农业局没有单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有些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的牌子挂在农技中心,执法大队,无固定编制,无专职检测人员农业论文,检测设备不齐全,监管工作不能独立进行。乡镇监管责任还没有落实,难以完成依法监管职责,监管体系不健全,缺位问题非常突出。
2.2使用农业投入品
个别农户在生产过程中,为了盲目追求产量和收入,忽视农产品质量,大量使用超标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生长剂等其他农业投入品,导致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存在隐患论文格式模板。
2.3检测能力差
市监测中心目前也只有一些简单的农药残留速测仪器,只能进行部分速测检验工作。大部分县区还没有争取到监测项目建设,有些县区检测仪器只能闲置,没有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市、县经费不足问题更为突出,根本无法开展日常监测工作,难以有效监管。
3.对策及建议
3.1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资金投入力度农业论文,财政部门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把加大检验体系建设,开展例行检测和监督检测等工作经费足额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2加快监管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以市级监测中心为龙头,以县(区)监测站为依托,以乡镇检测所为基础,以农产品产销企业(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农产品产地、专业协会及乡镇重点农产品集散地)内设检测室为补充的“三级四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形成“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监管模式。从上到下形成一个监管网络,职责明确、关系协调、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3.3 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和市执法大队加大对各大超市、农贸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要求其建立农产品检测室,每天进行抽样检测农业论文,建立档案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不合格的农产品坚决不能入市销售,对检测发现重大质量问题的农产品要及时上报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处理。
3.4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措施。加快农业标准化,围绕“统一、简化、协调、选优”原则,扩大示范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和产业效益,实现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运用。通过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进一步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工作。
3.5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通过新闻媒体、发放宣传资料、现场检测、举办培训班、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等形式,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信息和法律法规经常性的宣传,提高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指导消费者安全消费。
参考文献:
[1]钱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探析[J].河北农业科技,2007(2).
[2]雷郑莉,张玲,祁玉峰.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现状及构建[J].河南农业科学,2007(2):114-116.
篇10
农业产业化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农村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式,指在稳定的前提下,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牵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经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十二五期间,如何变我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的格局为社会化大生产组织形式,解决农工商分离、产供销脱节的问题,把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市场衔接起来,促进上饶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是必由的路径。
1 上饶市农业产业化取得的成绩
(1)龙头企业数量增加。截止2008年底,全市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8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66家,市级龙头企业120家。
(2)龙头企业规模增大。全市68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为11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达到3家,亿元以上达到22 家。列入全省“双十双百”工程的14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43亿元。
(3)带动农户总量增大。我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农户38.6万户,带动农户增收3.8亿元。如万年生猪集团大力推行“协会+集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养猪模式,带动农户养殖1.2万家。
(4)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截止2008年底,全市有44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工商登记,农民合作社成员总数23000人。
(5)农产品品牌建设上了一个台阶。截止2008年底,我市获着名农产品商标24个;获江西省名牌农产品47个;获绿标343个;获有机食品标志216个;无公害农产品68个。万年贡米成为地理标志农产品,婺源县成为中国绿茶核心产区金三角之一,德兴的“源森”牌红花油被评为江西省名牌(农)产品。
2 上饶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1)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
上饶市虽然有着丰富的农产品和农业资源,但农业生产仍处于粗放型的传统农业发展阶段,农产品加工能力和转化率都相对较低,长期以来普遍存在单一的粗加工产品多,系列开发深加工产品少;大路货产品多,名优特新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平销产品多,畅销产品少;内向型产品多,外向型产品少等“五多五少”的问题。农产品深加工转化增值率低,资源开发层次浅,造成农业后续利益流失,农产品的高附加值难以实现。
(2)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开拓能力弱。
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现在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所以只能走组织化经营这条道路。近年来,虽然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较快发展,但是总的来看组织化程度并不高。2006年全市只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有201个,其中专业合作社57个、协会95个、其它49个,部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仍是社团法人,以技术咨询服务、交流生产经验和有关信息为主,在引领千家万户的农民如何正确把握市场、顺利走向市场方面还缺乏有效的办法,真正能够实现有效开拓市场的非常有限。
(3)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能力不强。
规模较小,实力较弱,辐射能力不强是上饶市大部分龙头企业面临的情况。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3月,上饶市级以上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188家,省级以上为68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只有22家,过10亿的3家。由于龙头企业发展主要受到融资困难、资金短缺的影响,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低,导致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难于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
(4)品牌竞争能力不强。
一是农产品品牌意识淡薄,对农产品商标注册的认识不足,一些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名山名湖被外地抢注,没有把商标作为拓展市场营销的有效手段。二是目前上饶市农产品的少有大品牌,处于牌子少又不响的处境。
3 上饶十二五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路径
3.1 突出农产品深加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十二五”期间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抓农产品加工业,抓加工业必须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必须培育大品牌,从而才能延伸产业链,完善服务链,拧紧利益链。抓住了农产品加工,就抓住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主要矛盾,就抓住了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关键。
(1)粮食加工。我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鄱阳湖更是全国闻名的“天下粮仓”,2008年粮食总产达286.5万吨。要想增加粮食产品的附加值,要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实现从粗加工向精加工、从单一品种加工向多品种加工、从简单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转化。重点扶持年贡米集团、弋阳大禾食品有限公司等粮食加工企业。
(2)茶叶加工。以名优茶、有机茶、保健茶为重点,加大茶饮料、茶多酚等茶叶系列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延伸产品链条。整合茶叶的品牌资源,全市重点培植3-5个精品名牌。加强绿茶加工企业的改造与建设,提高绿茶的质量和档次,扩大出口创汇。重点扶持婺源绿茶、婺源的“大鄣山”牌有机茶叶、“源发”牌绿茶、“林生”牌绿茶、“绿露”牌上饶白眉茶等知名品牌。
(3)水产加工。依托以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为代表的全市水产养殖优势,以渔业龙头企业建设为核心,重点扶持以鳗鱼加工、龙虾加工以及常规鱼的熏、糟制品为主的系列加工企业。完善优化产品结构,研究开发精深加工系列鱼制品、风味食品,速冷调理食品等,发展水产品综合加工业,不断提高水产品附加值。
(4)林木加工。目前,上饶全市林业用地面积为2058.2万亩,林木绿化率达57.7%,活立木总蓄积3836.9万立方米,其中竹林面积158.4万亩,毛竹18314.6万株;用材林面积876.0万亩,蓄积1861.6万立方米,林木资源非常丰富。我们要以林木原料基地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为带动,重点发展竹胶板、竹地板、竹家具、竹笋、竹工艺品、细木工板、高(中)密度纤维板、贴面板等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
(5)畜禽加工。要大力实施无公害和标准化发展战略,培育和扶持一大批规模大、牵引力强的畜禽加工龙头企业。对现有的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企业改制,引进一批有高新技术、先进设备的新企业。以加工冷却肉、分割肉为突破口,生产适销对路的袋装冷却肉为主的卫生方便食品,逐步实现畜产品由农贸市场走向超市、餐桌。
3.2 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
品牌化是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培育农产品品牌是促进传统农业向产业化转变的重要手段。要使上饶农业发展的增长方式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必须积极推进上饶“特色品牌,做大做强优秀品牌”农产品的品牌培育战略。
近年来,我市在树品牌、创名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的来说,我市农产品品牌杂、规模小、档次低、竞争力弱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如婺源的茶叶品牌就有近40个,大大小小的茶叶加工作坊有400余家,这种“百茶齐放”现象导致过度竞争,谁也成不了名牌。所以政府部门要引导企业进一步更新观念,强化品牌经营意识,以地理标志保护、原产地保护为平台,加大品牌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叫响一个品牌。
3 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的风险不仅仅停留在生产领域,已经转向到了市场流通领域。发展是硬道理,卖出去更是硬道理,所以要大力培育形式多样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主体,放眼全球开拓农产品的销售市场。
(1)大力发展公司制农业企业。以优势产业为重点,努力培育和扶持一批农产品经营公司,力促三个转变,即从单纯从事农副产品收购,向苗种、生产资料供应、加工、保鲜、贮藏、运销等一体化经营转变;由以本地营销为主转向本地与外地、国内与国际营销并重,深购远销,实现销售市场多元化;由注重农副产品的现货收购经销向注重市场信息的收集方向发展,发挥好信息在引导商流和物流中的特殊作用。
(2)发展超市农业。超市系统代表现代流通业的发展方向,对农产品加工业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他们都是货架销售为主,摆上货架的东西与零售店里摆进柜台的东西不一样,与进农贸市场的更不一样,同样的水果玉米进入上饶市区的超市销售与进农贸市场的价格相差接近50%。因此我们要引导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基地主动与国内外大中型农产品连锁超市挂钩,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品供销关系,为农产品销售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
(3)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加工配送、电子结算等新型物流业态。发展集团购买、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电子商务,落实国家和省、市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减轻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3.4 破解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
(1)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重新定位政府的投融资作用。虽然上饶的经济和财政实力还不足以大规模反哺农业,但是政府财政支出新增财力的使用应当大幅度向“三农”倾斜,特别是对于法定支农支出要确保落到实处,并最大程度去争取国家各项支农资金。此外,政府亦不能充当投融资的主导力量,而是要正确定位在其中的角色,即在努力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为其他有投资能力的投资主体如金融机构和外资创造有利的投资条件,引导资金流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项目。
(2)大力扶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众多金融机构当中,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投资农业产业化当中具有先天优势。在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比较方面,农村合作金融由于其人员和网点优势,加之对农村环境的熟悉,在向农业企业提供融资时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和风险管理方面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这样可以相对其他金融机构而言在这方面有较低的边际成本。政府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降低这些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扩大和丰富农村合作金融的业务范围,增强业务能力,在这些金融机构开展适应农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种贴现、汇兑、信用证等业务,为农业融资创造金融环境。
(3)充分发挥利用外资潜力。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利用外资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以实现的。农业产业的效益和农产品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地的资源禀赋,而上饶在许多自然资源上有其独特优势,如上饶丰富廉价的土地资源、良好的绿色食品生产条件等,这意味着投资上饶农业产业化能带来良好的收益,再则近年来上饶基础设施和投资大环境的改善,都使利用外资成为现实的可能。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政策优惠吸引外资,积极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丰富利用外资的方式。
3.5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积极培育和扶持由农民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负盈亏的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对于有条件的地方,在自愿的前提下,以“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为原则,以产权为纽带,大胆探索组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以农户入股的形式,与合作组织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依托各地的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从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农民实际出发,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为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质量,还要切实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化。
(1)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除了要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积极性,更要不断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依托政府在财政、技术、金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鼓励和支持农民自主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以及其他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淡化兴办合作经济组织的行政色彩,防止走“政企合一”的老路。
(2)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做法,在市场运作的前提下,把合作经济组织办成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登记、照章纳税、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实体,同时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在政府的宏观政策指引下自我组织、自我保护、自我发展。农民从合作组织的服务中得到利益、合作组织通过服务获得收入。
3.6 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由于目前农民在信息、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各涉农部门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充分发挥在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物资、基础设施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组织社会力量,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1)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涉农部门信息网的作用,在扩展容量的基础上,规范信息采集、分类。增加报刊杂志、电子网络、电视和广播电台对农业信息的传播量。
篇11
中国是马铃薯第一生产大国,约占世界马铃薯总产量的22.32%[1]。马铃薯作为优于其他发酵酒精的淀粉原料而被广泛用于生产乙醇[2]。马铃薯干粉为原料发酵生产乙醇主要包括预处理、液化、糖化、发酵4个阶段,本文对糖化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马铃薯粉碎度、料水比、预热温度、加热时间进行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出糖化的最佳工艺条件。
2实验部分
2.1实验材料
新鲜马铃薯购自宁夏西吉县农贸市场。高温α淀粉酶:上海盈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2实验仪器
SJ-4鼓风数显恒温干燥箱(吴江施佳电热设备有限公司),BT224S型电子天秤(德国赛多利斯),HH-S恒温水浴锅(常州实验仪器厂),pHS-25型pH计(上海精科),TDL-5-A型离心机(上海安亭仪器厂)。
2.3实验方法
将新鲜的马铃薯切成2mm薄片,晒干、粉碎、过筛,加水搅拌调成一定浓度的淀粉浆,调节pH值为6.4,加入150u/g高温α淀粉酶于油浴锅中加热,在一定温度下反应30min后,升温灭酶,将酶解产物用离心机(4000r/min)分离10min,取上清液用碘量法测DE值[3]。
2.4正交实验的设计
为了确定正交试验的因素水平,笔者首先进行了对马铃薯淀粉液化试验的单因素试验。通过设计单因素试验可以得出当马铃薯干粉过40目筛、料水比为1∶25、加热时间为60min、预热温度90℃时液化效果分别最好,由此确定正交实验因素水平如表1所示。
表1正交实验因素水平表
水平1因素A:粉碎程度/目1B:料水比/(g/g)1C:预热温度/℃1D:加热时间/min112011∶2.0185150214011∶2.5190160316011∶3.0195170
3结果与讨论
3.1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根据正交实验设计方案,共做9次实验,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正交实验结果得出R值最大为9.63,最小为333,4个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为C>D>A>B,最佳组合为A3B1C2D1,即当马铃薯干粉过60目筛,料水比为1∶2.0,加热时间为50min,预热温度90℃。
3.2验证实验
按上述优选的最佳条件参数,测定所得马铃薯浆液的DE平均值1063%,并且3次试验误差较小,稳定性较好,说明正交试验优选结果正确可靠。
4结语
本论文通过正交实验方法确定出马铃薯干粉的最佳液化条件为:粉碎度为40目,料水比为1:2.0,加热时间为50min,预热温度90℃,所得液化液DE值为10.63%。对液化影响最大因素是液化温度,其次液化时间,然后是马铃薯粉碎度和液化料水比。通过此次实验发现影响马铃薯干粉液化的因素很多,我们将在后期实验中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篇12
二.质疑探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思维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思维是无限的,它可以包括整个宇宙。教学中让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是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不仅应该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础技能,更应该注重使学生在探究和自主学习中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兴趣、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伦语说:“不疑则[第一论文 网 lunwen.1kejiaN.com]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信息排山倒海,形势千变万化,而对外界形形的诱惑,如果我们教师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势必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在政治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图片、故事、资料,引导学生面对诱惑、挫折,教会他们怎样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创造其人生价值。对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采取尊重、宽容、鼓励的态度,决不强制、苛求、压制学生;对那些独特新颖的见解和观点,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赞扬;对后进生的学习,给予更多的关怀,只要有优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和肯定,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对其循循善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允许学生“无中生有”、“有中生异”、“异中求新”,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通过灵活丰富的活动探索、积极引导,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培养了爱国爱民的激情。
三.从联想中求创新,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联想,是指从一种心理过程引起与之联系的另一种心理过程的现象,是创新中常使用的一种连动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创造性心智机能的一种思维活动,它不是一般的思考,而是思考的延伸,是“由此思彼”的思维飞跃。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是老师问学生答,一词一答或一词多答,目的是以旧代新,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在这种方式中,是学生相互接受。由于所有的过程都是在波动中进行的,这样很容易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果我们能够利用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引导和激发他们的联想,启迪他们的思维与创新,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政治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将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对时政热点的学习和探究,围绕“提出建议”、“举例说明”、“提出对策”等方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探究活动的时代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政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篇13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与常识教育的全员必修的基础性课程。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门智育与德育相统一的显性德育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目前的思想政治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首先,在教材内容上,存在着“三多三少”的情况,即抽象的多,具体的少;遥远的多,现实的少;观念性的多,实用性的少;其次,在教学模式上,往往不能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进行一种注重成效的教育。教师离不开“灌输-考试”的基本模式,学生是离不开“识记-应试”的基本方法。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不同程度上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受到影响。实施素质教育,显然需要我们政治教师对既定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其中很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导为主线,学为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渐进自主学习的模式。
二、理论和实践依据
1.从教育学角度看,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正确的学生观的基础上的,它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认知和智力开发来说,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从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因此,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2.从心理学角度看,导学式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政治视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乐于开动脑筋对它进行思考,教师在学生预习基础上,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辨,课堂气氛会由此变得十分活跃,从而打破“满堂灌”的沉闷的教学格局。
三、教学程序及其实施过程
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对讲授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造,是一种既不重教也不重学的“夹心族”。其教学流程图式是: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结。
第一阶段,自学教材。它是这一模式的最核心部分,其目的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学教材,完成作业的进程中培养其自学能力。教师要向学生阐明自学的意义和要求,引导学生编拟自学提纲,要安排好课堂自学时间,调控好教学进度,在学生自学教材时,教师应巡回指导,了解学生中的情况,存在的难点、疑点,有利于讲课中有针对性,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第二阶段,讨论交流。这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正式启动阶段。旨在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独立钻研,大胆创新的能力。
第三阶段,启发指导。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要有的放矢,重点启发,相机点拨,指点迷津,引导学生自求有得。教师的指导作用的性质和方式应根据学生自学能力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做好对学生讨论的启发指导,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尊重学生。我们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有自我意识和尊严,有自已的精神世界,需要别人的尊重和理解的个体。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个性、知识等现状,把师生关系确定为平等的地位,共同参与讨论,各抒已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他们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学习和发展智力的动力,对讨论的开展和深入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讨论进程加以调控,并不时地运用幽默的语言、机智的思辨力,风趣的体态把讨论气氛引向和谐、激烈,避免讨论走入死胡同,或因缺乏气氛而停止。
再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一些讨论的问题,为了寻找充分的论据,离不开事先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但更有说服力的,还是从实践中找真理。如在讲《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时,在学生自学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讨论题:“究竟是价格围绕价值,还是价值围绕价格转?”,然后带领学生到农贸市场或超市对商品价格及其变动情况作调查,再到课堂进行汇报,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依据自己在农贸市场的观察心得,很快能得出正确的观点,从而使学生信服。
最后,重视归纳、整理,总结评价。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归纳小结,对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加以综合。得出正确的观点、结论,使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乃至完全接受,并对讨论作一个评价,肯定每次讨论中成功的地方,鼓励表扬在讨论中有上佳表现的学生,为下次的讨论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练结,通过练习、复习、小结、行为训练等,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体系中去,并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行动。
在应试教育中,教师在每节课后布置一定量的书面作业,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达不到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政治作业必须注意多样化,既有口头、书面,也要注重实践活动,在平时的作业中,我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