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字教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认字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认字教学论文

篇1

2、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的探讨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势在必行。作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承担着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重任。这也是我国各大高校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意义所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了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在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占据一席之地,更好的为单位的发展服务,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体系中要不断加强实践性教育元素,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2.1更新理念,适应社会需求。对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来说,首要的任务便是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拓展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思路,时刻将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贯彻到实际的专业的教育教学理念定位为人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围绕这一核心理念来培养和塑造适应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人的需要。

2.2加大实践教学,提升学生能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教育基地,其重要的教育教学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储备。因此,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育教学应正确认识自己的地位,形成合理的定位。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育教学的根本立足点定位在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服务上,通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教学,一方面直接提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储备;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大实践机会来提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应用时高校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工作能力的高低决定高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了培养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就要创建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教学模式。因此,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职业需求和发展为本位,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2.3将实验模拟情景教学引入课堂。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情景教学、实验教学已经源源不断的被引入到高校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是旨在通过情景模拟实验,创设现实工作情景,其目的是让学生将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加以应用,为更好的完成为实际工作服务的教学目标服务。为此,高校要将人力资源管理中所涉及的主要的常规性的应用程序,进行必要的教学,同时模拟实际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给高校学生一种实际工作的体验。同时,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还应创建班级内、学校内的模拟招聘流程管理形式,通过实实在在的现场操作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以致用奠定基础。2.4加大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素质的高低。在我国的高校专业教学中,各个学科的教师往往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但是通识能力偏弱,这与现代社会的需要有一定的差距,专业是基础,但是综合能力、学习能力往往是制约学生今后发展的瓶颈。因此,高校应加大培训力度,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理念,通过不间断的加大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建立一支适合现代企业管理需要,知识储备能力全面,专业技能突出的综合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队伍。

篇2

1)建设网络学习空间。能根据学员的专业和学习需求,为学员提供明确的学习内容、方法和步骤。

2)为师生和学生之间交流提供功能完善、界面友好的交流平台环境,使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及时与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3)以学科科目为单元,提供丰富完整高质量的学习媒体。

4)自我测试环境。自测结果不仅可以帮助学员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进行针对性地学习。而且也可以为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员个体及整个教学班级的学习情况,并实施个性化教学和班级共同辅导提供可靠依据。

人力资源建设

1建立人才库

1)建立科学的人才“入库”机制。建立人才库,明确规范各级各类人才的入库标准、操作程序,明确首先是从专业角度分析,具有什么条件可以进入人才库?其次是从校内外教师、专家学者中联络符合条件的人才并提出邀请,争取形成一致意见,学员提供实质性的教育教学支持服务,最后按规范要求做好人才的“入库”工作。

2)对已“入库”人才进行科学管理。由于人才库里人员、专业众多,数据较大,对“入库”人员进行科学地管理是必须的。人才库的基本构成应该有教师队伍、管理人员队伍、技术人员队伍及优秀学员队伍,在某一类人员中可按不同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管理,如教师可以按照所学专业、职称来分类管理,也可以按成人学员的学习需求进行分类,另外,人才库里的人应该是流动的,定期或不定期对人才库进行人员或数据的更新,确保信息及时有效。

2建立人才资料库

人才资料库建设的核心在于它的内容。资料库的主要建设内容:①“人才”的成长经历,如教师的叙事文章等,②“人才”的学术经历,如教师撰写的著作,发表的研究论文,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以及教师参与过的学术交流会议等,③“人才”的生活经历,如教师的Blog、个人网页等,记录着教师对个人领域的新的学术见解和看法。

信息资源的建设

1立体化教学包

1)教辅资料。与各种专业教材配套的辅导、学习指导材料,它是成人学员进行网络学习的重要资源。教辅资料的建设一般有两种方式:①与专业教材配套建设,②单独建设,可以按科目、专业或职业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

2)电子教案与教学案例。它是成人学员自我指导学习的资源。①分类建设,在各自的界面中,可以按照专业、课程、层次等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便于学习者根据自己的专业、学历层次或行业等取向而尽快找到相关的资源。②权限管理,设置教师级、管理人员级、学员级等不同的管理级别,参与到作资源建设中来。

2教学素材库

1)多媒体素材库。①根据素材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建设,如按照文本、图形图像、音视频、动画等大类进行建设,②具备功能:点播、上传、下载及检索等,方便成人学员浏览、共享。

2)多媒体软件库。按专业、科目等进行分类,将多媒体软件存储于专用服务器中,并将软件名称排列在网络平台上,供成人学员下载使用。

3)习题集与试题库。①先按专业,再按科目或时间顺序进行分类建设。②题量恰当,题型丰富。③计算机随机命制,客观题机改,主观题人工判分。

3图书信息资源

1)数字化印刷媒体类。为了方便学员更好地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把数字化的印刷媒体存储于系统数据库中是很好的办法。为了充实系统的教学资源,应尽量能够把一些专业、学科或行业的重要的印刷媒体资源数字化,供广大学员共享。

2)电子图书及信息资源。①组织人力、物力逐步建立属于系统本身产权的电子图书资源信息数据库。可以通过扫描以图片形式保存,或者转换文件格式保存,共享于广大学习。②建立电子图书馆数据库,可以学校图书馆电子期刊数据库链接,也可以与网络中相关的免费电子图书资源相链接,便于成人学员查阅学习。

交互资源建设

1公共讨论区

①教师给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主题,学员各抒己见,发表问题或者见解,如对某个疑难知识点的不同理解或对该门课程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运用等。教师可以查看学习者在此发表的观点、见解等。②通过查看学习者之间探讨的主题,教师可以了解整体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发现其中的问题等,如哪些疑问是共性的问题,需要做整体的指导,哪些疑问是个别学习者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个别辅导等。③为教师了解学习者学习该课程的情感、态度、方法等信息提供了参考依据。④讨论中生成这些资源可供后来者浏览借鉴。

2监控与评价系统

①学习情况监控记录。可以对成人学员的网络学习情况进行网络监控,根据学习评价体系的指标,记录成人学员的学习时间、学习目标的达成,知识点的掌握等情况,与课程预设的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匹配,并做出相应的反馈和提示信息,促使学员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②设计评价模型。根据学员的学习监控记录数据,运用评价模型对成人学员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并给出评价性意见。教师利用此评价性意见,有针对地与成人学员进行必要的沟通,使成人学员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篇3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任务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要完成一个项目,学生必须从找到现实生活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关系,从分解任务开始入手,将任务分解为多个小模块,找到各模块与所学知识的联系,通过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同时,实践所得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是这样,是否与书上讲的一样。

(四)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在任务型教学法中,学生要完成任务,必须主动查找资料,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小组成员讨论完成方案。既有小组内部的合作,又有小组之间的竞争,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由过去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二、任务型教学法实施方案

(一)教学内容的分解与重组在教学中使用任务型教学法,必须把教材内容进行模块化分解,合理划分成若干知识单元,以满足任务实施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非常熟悉所有教学内容,并对任务需求清晰明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中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划分成若干模块。以余孟尝主编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为例,第一、二章讲解了逻辑代数的基本概念、公式和定理,逻辑函数的化简方法以及多种表示方法的相互转换和EDA技术的基础知识,半导体器件特性和分立元器件门电路,CMOS、TTL集成门电路;这一部分中卡诺图化简和分立元器件门电路在实际应用中已趋于淘汰,可以根据组合电路的设计需求重点学习逻辑代数的基本概念与表达方式的相互转换部分,并将其作为一个任务;每一章最后的EDA技术部分,可以放在一起,作为另一个任务来完成,帮助学生学习课程相关新技术,锻炼自学和创新能力。第三章为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包含多种中规模集成芯片的设计与使用,可以分解为若干个任务,利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加法器和比较器等多种中规模芯片完成实用组合电路的设计与制作。第四、五章讲解触发器与时序电路的分析与设计,可以分解为多个任务,利用计数器、移位寄存器等集成芯片完成实用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与制作。第六、七章脉冲产生与整形电路和模数数模转换电路,属于电路的实际应用与扩展,可作为一个任务,并与电子技术综合实训课程联系起来,进行先修与后续课程的有机结合。

(二)任务分配与实施教学过程包括学生分组、任务分析、教师引导、设计实施、讨论与改进、成果展示和考核评估几个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从教学主体转变到教学引导者,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下面以电子抢答器的设计为例,说明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1.将班级学生分成3~5人一组,每一组都包含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包含学习成绩不好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将动手能力强的平均分布到各组,使整个班级的小组水平都实力相当,实现学优生带动学困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的目的。2.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讨论并完成分析报告,教师在讨论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将任务需求与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例如设计抢答器需要的输入变量个数,逻辑赋值和特殊情况处理等。3.根据任务需求,小组内可以进行分工与合作。可以由小组长或者组员讨论为每个成员分配一定的任务,责任明确到人,保证所有同学都有事做,可以做,愿意做。教师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全程指导,适时加入理论知识的讲解,做到“做中学”和“学中做”。学生可以在实验室或者利用仿真软件实现电子抢答器电路的搭建,让学生看到实际效果,然后设计与改进。在设计过程中注意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鼓励进行思维碰撞与分享,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4.任务完成后,由小组成员在全班进行成果展示,将设计过程和设计成果与其他小组成员分享。在展示过程中,学生既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锻炼表达能力,同时可以取长补短,对自己的设计进行改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5.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可以由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几部分构成。考核的内容不仅有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包括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同时在考核方法上加大实践操作所占比例,目的是让学生更加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篇4

目前很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教学体制、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等方面不能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新的问题。本人通过调查研究,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与目前大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现状进行对比之后,发现大部分高校在开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1课程形式单一,学生缺少实践经验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融会多种学科知识为一身的一种专业课,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比如以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达各种知识理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使得教师不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也无法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目前在课堂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很少能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仅仅停留在将基础概念解释清楚,将基本原理阐述明白的层面上,从而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另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本身就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理论与现实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大部分高校教师由于自身学习经历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的限制,再加上采用传统的教学环节,以教师的知识理论讲解为主,致使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理论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理论如何指导实践的问题。

2.2课程传授的教学内容不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管理模式也有了新的突破。但是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下,使得学生工作之后,发现自己在课堂中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理论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差距较大,在课堂中所学的专业知识过于理想化,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导致课堂教学理论与企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2.3未能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缺乏实践教学基地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实现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渠道,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缺少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可以说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用的教学基地。

2.4大部分高校教师缺少实践经验

我国高校不仅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而且教师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也无法传授和市场紧密结合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案例分析。

2.5期末考试强调答案的一致性,无法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前的教学管理理念仍然是为了应对应试教育的需求,把考试结果当作教学的根本目标,只一味地强调答案的一致性,这种教学方法无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具有科学性、人文性的特点,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创新性,激发学生求新求异的思想,鼓励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三点建议

3.1精选教材,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教材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的条件。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材应该具有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与管理具体实务相结合的特点,即既具备知识理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同时又具有管理实践的例证性和参考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每一门课程订阅一本固定的教材,学生通常认为要想学好一门课程,只要认真掌握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就可以了,即使教师提出课后阅读的书目,学生课后也很少主动去阅读其他相关资料。但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不断发展更新的学科,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都是来源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而教材编写的内容相对滞后,普遍存在教材内容与市场需求不相符、教材体系不够全面、教材缺乏实际案例等问题,所以精选教材、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添加紧跟市场需求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认真、详实地对比研究,选择条理清晰、知识体系完整、知识内容较新、实际案例丰富的新书作为学生的教材,在教学讲授的时候应该主动地传授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新理念,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学科基础是管理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课程,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了解市场、掌握筹资、营运销售和商务等知识理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从整体上将这些知识理论融入到课堂的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自主地将这些知识理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以及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3.2完善课程教学方法

3.2.1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方法是结合高校大学生的特点,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弥补传统讲授方法的不足,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步骤是:教师提出课堂讨论的主题,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借助网络、电子阅览室等渠道查找资料,同时写出详细的讨论提纲,然后由教师安排小组讨论,教师进行综合评议,最后学生做总结,改进教学。比如在讲授绩效考评这一章时,在学生的资料准备阶段之后,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最后再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让学生明确了国内外绩效考评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掌握了绩效考评的诸多方法等。实践证明,通过师生一起的讨论,使专业课程从枯燥变得更加有趣生动,提高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方式也打破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与好评。

3.2.2案例分析教学法。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具有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所以案例教学非常适合该课程的运用。案例教学法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采用实际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分析、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方法的步骤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导出实际案例,同时提出让学生分析和解决的问题,再以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自由分析讨论以及选出小组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评议。该方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选出有代表性的以及符合学生现有知识背景的案例,另一方面教师要能够有效地组织、引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不要急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辩论,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独立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3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是指根据讲授的进程和内容,教师帮助学生模拟一个逼真的情景,让学生参与实践环节,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讲授员工招聘这一章节时,就可以以班为单位开设模拟招聘会,让学生自由安排、组织整个模拟招聘会的过程,这种训练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如应变能力等。实践证明,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为学生搭建了实战演习的机会,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3.2.4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让学生扮演某个特定的管理角色,借助角色的演练来体验某种管理行为的具体实践,理解角色的内容,并对其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反馈,以此来帮助其发展和提高素质和能力的一种有效训练方法。采用角色扮演法的步骤是:教师设置扮演主题,由学生自由选择扮演的角色,然后教师要告知学生扮演该角色的目的,同时要对整个扮演过程进行把控,扮演结束后,要开展师生讨论,对每一个扮演的角色要进行总结。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从演员变成了导演,成为教学的主体,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

3.2.5社会实践教学法。

社会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处理管理问题的能力。一方面,组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教师团队。可以采用两种途径:一个是将知识理论扎实的教师“请出去”,让教师深入到企业实体中挂职锻炼,学习和积累各种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另一个是将企事业单位中较为优秀的管理者“请进来”,让他们充当学生的教师,开设部分主题教学,讲授学生在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学校可以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或者可以利用项目搭建实习基地,这样不仅有利于保证企业储备充足的人力资源,而且也为学生的就业和实践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3.3改进考核方式

目前高校大部分的考试没有真正地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仍然停留在对学生识记能力的考核,无法考核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成为改革考核方式的重点。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考核中,应该加大平时实践环节的成绩在综合评定中所占的比重。比如,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各占5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到课情况、纸质作业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案例分析情况、情景模拟情况等。而对于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实习活动成绩单独计分。这种改革后的考核方法更加科学合理,既考察了学生掌握知识理论的情况、参与教学环节的情况,也考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种实践能力。

篇5

一、人力资源管理教学需要东方背景

水教授认为:“现代管理学是东西方各国人民生产实践、摸索总结与不断相互学习的共同结晶,一国的管理教育也应该是立足于本国管理实践与管理文化,不断学习借鉴外部成果的教育体系。”他也指出:“要研究东方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在中国企业的实际运用,增强东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可行性,一方面要进一步丰富东方人力资源理案例的研究,尤其要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多年的实践,在融合东方人力资源管理与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探索用于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律;另一方面重视东方文化背景下人力资源理的研究。在充分肯定定性研究价值的基上,在适当领域借鉴西方有意义的定量研究。”

二、案例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具有显著的不同。首先是自主性:案例教学法将课堂讲授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转换,学生成为主角,教师则成为导演或教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展示自己的才能,自觉地学习。其次是亲验性:通过案例使学生感受到真实、具体的现实问题,以情景模拟的方式使学生们身临其境,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地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第三是交往性: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看法,互相启发,开拓思路,有助于相互沟通。第四是实践性:案例教学的核心在于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形成独特而有效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因而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素质是案例教学法的一大特色。

三、案例教学设计设计原则

在人力资源教学活动中,所选用案例根据用途可以分为课题引入案例、理论解释性案例、分析讨论案例。其中课题引入案例可以多选用带有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特色的案例,体现教学内容的东方文化特色;理论解释性案例选用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中国本土企业的案例,同时兼顾外国企业的典型案例;分析讨论案例选取适合分组讨论或者独立完成的案例,这些案例中矛盾冲突明显且具有代表性。

四、案例教学内容设计

体验式教学内容设计,最主要的就是教学案例的选择。本文研究中将案例分为三大类,课题导入案例、管理理论的解释案例、课后学生的案例分析作业。这些案例要覆盖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具体所选案例见表所示。

篇6

一、CDIO工程教育及其引入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1]。强调学习与具体的产品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这种模式不仅提出了4个层面的系统的能力培养方案,还创建了实施过程和结果评价的12条标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2]。实证表明,CDIO作为改革教育思想观念,符合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根据系统的相似性原理,CDIO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可以有选择地移植到非工程类的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第一,培养目标和特征的一致性。二者以“能力本位”为培养目标,强调人才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重视团队精神、社会责任等培养。第二,培养机制上具有一致性。二者都倡导“做中学”和“产学合作”,都积极推广项目式教学,鼓励校企合作办学,要求努力创建一个能够将“做中学”得以实施的一体化的项目实训环境。第三,面临问题的同一性。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失衡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而工程教育引入CDIO之前也同样存在。实践证明,针对以上问题而探索的CDIO教育模式,能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二、构建基于CDIO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项目教学设计

1.设置具体而清晰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综合相关文献[3],目前普遍认为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与学科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工商企业、金融和证券机构、管理咨询机构及政府部门从事人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它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发展方向,但CDIO教育理念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则更加清晰而具体(见页表1)。2.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恰当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来实现。根据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要求,该专业的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大类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验实践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其中,大类学科基础课程有劳动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会计学、统计学、金融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大类岗位基础课程有劳动法、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社会保险学、企业文化、管理定量分析等。专业核心课程有工作分析与理论、人员素质测评、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与开发、劳动关系管理等。实验实践课程有招聘与培训实训、绩效管理综合实训、企业模拟经营等。素质拓展课程有创业管理、公共关系学、社会调查方法等课程供学生选修。在CDIO理念下,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安排,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项目为背景,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任务的驱动下,将课程教学与实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机联系,即通过合理规划的课程项目、综合项目等,把上述系列课程和上述CDIO能力目标有机结合,构建了以项目为主导、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新体系(见图1)。其中,总体构思的CDIO项目,按规模和范围可划分为三级,1级项目是指包含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综合项目。依据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就业岗位群和对应的工作任务,划分为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与测评、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六大课程群。3级项目是指单门课程内为增强该门课程能力目标的实现而设置的课程项目。3.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项目教学。教学设计是课程实施的蓝图。CDIO理念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要求将专业课程的内容融合到各个相关的实践项目中,并采取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是一种以专业技能课为基础,以项目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项目教学最关键的环节是教学项目设计。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部门设置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我们以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模块以及每一模块的工作流程为基础,设计出具有明确主题和活动内容的七大项目。同时,又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将之分解成若干个次级分项目(见表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项目教学框架是“总—分—总”思路,即从课程的大型项目(顶层项目)出发,归纳出完成该项目的所有单项技术或流程,针对这些单项技术或流程设计相应的次级项目,再将每个次级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然后以具体项目和任务为依托,将相关的知识点融入任务之中,并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地开展各项技能的训练。这样,当所有次级项目与子任务完成后,一个完整的大型项目也实施完毕,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也随之结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项目教学主要从以下七个环节开展。环节一:理论教学。指课程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的讲授。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是实施项目教学的基础,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以及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环境的多样性,灵活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研讨式学习、模拟体验式等教学方法,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环节二:学生分组。项目内容比较多,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将学生分组,利用课外时间来完成项目。一般将授课班级分为6~8个小组,每组人数因班级规模与总人数而不同。环节三:项目分解。指将课程大项目逐级分解为小项目与子任务,并交给各小组及组员去合作完成。同时,教师要提炼每个子项目中涉及的知识点,并根据难易程度和学习需要进行讲解,使学生容易掌握项目每个部分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环节四:系统构思。指明确任务和任务准备,要学生明白自己做什么,并考虑怎样做。在构思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项目的主持人,负责整个设计过程。教师只是项目的协助者,布置项目主题与任务要求,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去发现自己熟悉的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与课程学习相关的问题,自己确定与项目主题一致的研究对象(模拟企业)。环节五:系统设计。指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项目实施方案。在设计阶段,采取组长负责制,以小组为单位集中讨论,明确设计任务与设计目标,编写项目计划书。教师可以增加方案的汇报环节,安排一个合理的时间让每个小组讲解自己小组的项目构想,由全班同学进行讨论,探讨每个小组讲解的项目是否具备可行性,并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环节六:实施与开展。指各个小组的项目方案确定后,就要做好小组内成员的分工,首先,根据设计方案把项目分解成若干任务;然后,针对每个任务安排相应的人员去实施,要求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教师只是指导与督促学生合作完成项目任务。环节七:运行与评估。指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项目结束时,每个小组安排一个学时,在班级进行公开展示或模拟表演或汇报答辩。项目团队推举主讲人,团队共同参与项目演示。评估由师生共同完成。首先,由各小组学生分别挑选一人,组成学生评价委员会,对各小组表现予以评价。其次,教师结合各环节知识点,评析各小组表现及观点或结论,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三、采取结构化考核方式

CDIO强调知识、能力和基本素质的综合评估。CDIO理念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考评方式宜采取“全过程考核,全方位评价”的结构化考核方式。学生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平时成绩,占25%,主要考核学生的到课率情况、学习态度等;二是项目成绩,占35%,主要从学生在小组内完成的任务、做出的贡献及与小组其他同学协作的态度与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考核;三是期末成绩,占40%。近年来,笔者基于CDIO对此专业的核心课程《人员测评与招聘》、《培训与开发》进行了项目教学改革。实践证明,CDIO项目教学能提高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团队合作与人际交往能力,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完成项目的信心。

作者:裴利华 江百炼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志刚,等.人力资源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其优化[J].高等人力资源教育研究,2010,20(6):29.

篇7

笔者结合中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特点与多年教学经验,认为对该课程的具体教学与实践方法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课程依照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立足广州人力资源就业岗位需求,明确学习目标

广州市交通高级技工学校位于一线发达城市广州,人力资源发达,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容易遇到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相关的事情,学生从中学习的机会大大高于二三线城市的学生;当前,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良莠不齐,主要表现在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不太好,特别是对一些抽象的知识概念和书本理论知识无法理解,容易造成师生对知识的沟通造成障碍,且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学习的目的和最终目标都不明确,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据笔者观察和分析,学生对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课程比较感兴趣。通过中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让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通过在广州各企业中选择了2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学生实习点,并结合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实践要求,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和调查,以此让学生了解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实践操作过程,并采取真实岗位和把课程所学知识应用到其中,让学生逐步了解课程学习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下一步学习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2.加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中职学校课程教学要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下功夫,就必须要加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课程实践教学环境的方法很多,比如:情景模拟教学法、任务驱动型教学法,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的形式参与到课程学习环境,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任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学理论基础提出的“学生中心,从做中学”,教师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出操作性强的任务,以任务来组织教学,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参与、体验、交流、协商、合作的方式学习,利用自身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相关知识,进行技能训练。《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包含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任务和环境很多,在学生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任务操作,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引,自行组织企业人员招募、考核、薪酬管理等任务的模拟和实训。为了完成这些任务,学生可以自由组建各自的团队,采用评价与自我评价的方式进行任务实践,最终完成模拟学习的总结并在模拟的过程中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这种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突出操作性,讲究趣味性,注重实效性,兼顾学理性,具有理论与实际高度结合、教师与学生高度投入、学生自身管理经验与模拟情景高度融合的特点。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表演、去思考、去争辩、去做出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情景模拟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角色扮演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学会换位思考,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引导学生探询特定案例情景复杂性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

3.采用理论与实践等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比如:游戏教学法、翻转课堂和总结评价等方式,这样让学生觉得课堂有趣,也容易使学生掌握知识。游戏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游戏”与“教学”相结合,寓教于乐的一种教学方式。游戏本身并不是最终目标,它只是提高特定效果的一个方法而已,忽略了这一点就本末倒置了。在课程游戏教学环节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地,根据课程不同章节和内容来设计不同的游戏,一定要把教学内容与游戏紧密相结合起来,使学生领会到其中的课堂知识,在后续工作中加以应用;切记不能为了游戏而占用了课堂教学时间,否则,游戏教学法就失去其本质的意义;其次,在游戏教学法之前,一定要精心准备游戏的道具、资料和场地等内容,合理设计好学生在游戏环境中能学习和掌握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并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对游戏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老师在整个课程游戏教学中要做好课堂监控,保证游戏环境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最后,对游戏进行点评,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对游戏过程和学生真实表现进行客观、科学的总结和评价,让学生知道通过游戏学习到什么知识,从而总结经验和教训,获得了哪些课堂知识和实操技巧等。实践表明,这一教学方式效果显著,很容易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游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了学生系统思维的方式,让学生从整体出发思考问题,把相关联的局部事件联系起来,放宽视野看问题;培养学生协作团结精神;锻炼学生任务决策力和执行力。

篇8

2.亲验性。

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具体而又逼真的管理情景,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通过案例使学生了解到真实、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并不只是书本上纯理论的堆砌,并且能够及时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地观察、思考、分析问题。

3.自主性。

案例教学中,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则成为导演或教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训练自己的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查阅资料,通过分析和判断,积极寻找问题原因与解决办法,学生从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自觉主动地学习。

4.互动性。

案例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精心策划,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综合,交流;学生处于主体地位,通过讨论争辩、质疑探索,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这样,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双向互动,相互沟通,互相启发,开拓思路。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采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课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必修课,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设计、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可见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用性与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基础上,灵活应用理论有效地分析、解决实际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传统教学无法有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当地使用案例教学,往往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大学生普遍没有直接接触过企业实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案例了解甚微;很多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面的实训设备、实训基地条件有限,无法有效地开展实训,不能很好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所以,案例教学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必然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其不足。

三、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全过程主要由精选案例、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总结等四大教学环节组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应用案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难以选择到合适的案例。

一是案例非本土化。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的案例,真正以国内企业为研究对象的较少,大多来自于国外企业的实践,多不符合中国国情,使得案例教学难于针对我国企业的实际问题。二是不具备典型性或缺乏时效性。很多案例不具备典型性,很难生动形象地说明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随着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快速发展,当初的一些经典案例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三是有些案例缺乏翔实的数据和清晰的背景资料说明,不便于学生分析案例和解决问题。

2.把案例教学混为课堂上举例子。

有些教师在思想认识上将案例教学简单化,认为在课堂上举例子就是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说明问题,把案例教学与课堂上举例子混为一谈。其实,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案例教学则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师生的双向活动,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占据中心地位;而举例子只是说明问题的一种方法,主要是为传授理论服务的,是教师单方的教学行为,举例在一般教学活动中仅处于次要地位。把案例教学混为课堂上举例子的做法实际上背离了案例教学的目的和本质。

3.教学过程缺乏互动。

在较多的案例教学中没有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有的老师虽在课堂上引入了案例,但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讲法,老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在讨论与交流中,就材料认真准备的同学积极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见解,但经常会出现学生讲,其他同学不听,或者不发言,同学之间也缺乏互动交流,结果良好的讨论局面难以形成,势必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是因为教师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分析案例;也可能因为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或因为案例设计不好,学生难以回答等。

4.学生和教师实践经验的缺乏。

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师大多是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没有从事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缺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实践操作能力有所欠缺;而大学生也是从高中直接进入大学学习的,缺乏职业经验、感悟和实践认知。这样,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是从校园到校园,缺乏对企业的感性认识,案例分析缺乏与企业实际的联系,难以激发思维火花,讨论中难有自己独特新颖的观点提出,难以形成良好的讨论情景,止于对概念、原理等概括性知识的阐释和套用,教学往往是纸上谈兵。

5.案例教学条件落后。

案例库建设和案例制作水平和数量有限,除了有些985或211高校以外,很多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往往不具备这个案例教学条件,能够供教学使用的较为成熟的完整的案例尤其是大案例、整套案例、本土案例是非常少的;没有专门的案例讨论室,尤其是二流、三流高校更是如此;其他教学条件和设施的限制或不足,如人力资源实验室、相关软件、多媒体设备、数量足够的电脑或笔记本、方便的上网条件或无线上网、一定的调研费用或其他费用支出等,目前国内很多高校还不完全具备。

四、改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对策

1.精心选择适合的案例。

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首先,应选择具有典型性与时效性的案例,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符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并与课程相关章节密切联系的案例,尤其是那些符合时代潮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的现存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案例。其次,应根据教学进度选择案例,要考虑案例深度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选择案例应由浅入深,由专题性案例逐步到综合性案例,案例难易程度应适中,需要学生经过深入讨论才能得到答案。最后,选择的案例要有翔实丰富的企业数据资料和清晰的背景资料,以便于学生思考和讨论。

2.处理好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关系。

案例教学法有许多优点,与传统教学法具有各自的不同,彼此区别很大,不能用传统教学方法替代案例教学法,不要把案例教学混为课堂上举例子;而传统的教学法也各有特色、各有优势,不能用案例教学法排斥、替代其他教学法。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传统教学法便于学生更快更容易地掌握应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知识,为其后的案例教学奠定前提和基础;而案例教学法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教学法中学到的知识的理解,获得了感性认识,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师应根据课程的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有效结合。

3.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分析材料、揭示问题、寻找答案的执行者,因此,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第一,教师要注重创造一种良好的民主讨论的气氛和环境,鼓励和督促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通过提示、提问、反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二,学生发表意见时,教师要注意倾听,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以免挫伤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第三,教师要及时准确归纳各小组的观点,甚至有时要有意突出各小组观点矛盾冲突之处,使学生之间的讨论、思维的碰撞不断加强。第四,在课程评价中设置小组讨论与课堂讨论表现分数,计入课程总成绩。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技能。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素质:教师应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具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与沟通能力,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目前亟待提高师资素质与技能,为此,教师首先可利用大学图书馆、网络、周边的资源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理论功底;其次,教师应尽可能利用一切调研、实习、咨询、科研项目等机会接触企业管理工作实际,深入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职能模块,加强自己对企业的感性认识,丰富实践经验;再次,高校要多和企业合作,安排教师进入其中挂职锻炼、做调研或管理咨询,积极为教师创造接触实际的机会。

篇9

首先,计算机内存容量满足大,可以满足由于招生规模扩大而导致的学籍档案数量迅速增加的需要。一台配备电子档案管理软件的计算机就可以存储历年历届学生的学籍档案,这样就能够安全高效地完成各级学生学籍档案的日常管理。同时电子档案管理通常情况下实行专人管理,档案的保密性强,工作效率高。其次,由于电子档案管理软件具有搜索和查询功能,管理人员可以随时输入查询条件仅需几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可以调取任何一个考生的信息。如果是传统的纸质方式进行查询往往需要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找到,为管理人员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既减少了档案管理的成本,也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再次,利用计算机中某些软件,可以对相关学籍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对每个学生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为学生加深对自身的了解、高校提高管理水平、用人单位找到更合适的员工和制定合理的用人计划提供方便。

三、目前成人教育学籍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子档案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一部分成教管理工作人员对学籍管理工作认识模糊,思想上只把成教当成普教的附属品;还有少数分管成教工作的校领导和工作人员仅将它看成创收的渠道。这种思想导致许多软件和硬件的配备都不能满足电子档案的管理需要,硬件设施不够完善,不能按岗配备专门人才及档案管理混乱等。

2、子档案管理仍然存在手段落后和模式陈旧现象。

虽然目前很多成人教育都采用了电子档案管理方法,但实践中还有许多高校的成人教育学籍电子档案管理仍然采用的是传统手工操作,没有采用电子档案管理,没有配备专门的电子档案管理软件。有一些学校的学籍管理的常规性工作虽然也一部分使用了计算机,但也仅仅是采用单机操作,计算机的价值只是打印的工具而已。这些手段明显落后于形势,跟不上时展的需要,从而必然阻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和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

3、电子档案管理存在忽视学籍档案管理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的现象。

成教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子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而且要把握工作中的准确性和原则性。随着计算机系统软件的不断升级,要求电子档案管理人员要不定期的参加系统培训。但是实践中,许多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着忽视学籍管理队伍的建设的现状,学籍管理人员存在着综合素质偏低、专业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等现象。高校只有紧紧围绕当前时展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彻底摒弃陈旧和落后的管理理念,将科学、先进、高效的管理理念引进到学籍电子档案管理领域,才能有效地加强和完善学籍管理队伍建设工作。

4、子档案管理存在着信息技术领域内的一些难题

如学籍管理密钥升级过于繁复、网上黑客与病毒的客观存在。而且电子档案管理有其自己的特点,它是无形的东西,装载在某种介质上,并且必须通过计算机或其他“懂”得其组成规则的工具才能看得到它,没有传统档案的直观性等等。可以说,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和原始性的技术难题很多,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学籍电子档案管理水平。当然,电子档案当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四、成人教育学籍电子档案管理的具体措施

1.成人教育学籍管理需要引进一套规范、标准的学籍档案管理软件。

目前大部分高校使用的学籍档案管理软件是购买软件公司开发的通用的档案管理软件,比较有实力的高校也可能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开发管理软件。软件公司开发的档案管理软件虽然设计的原理遵循了国家档案实体分类法的规定,能够基本适应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的需要,但是这类软件更适用于文书档案的管理。将其用于高校的学籍档案管理比较牵强。而部分学校自行开发的软件由于根据本校实际进行设计,所以比较适合本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但自行开发的软件分类标准却欠规范。两种类型都各有利弊,如何扬长避短?实践中购买软件的高校可以在引进软件时与软件公司进行约定,要求开发人员根据本校实际,在原有通用软件的基础上做适当的修改。而有条件自行开发软件的高校,可以在基于本校工作实际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国家档案实体分类法的规定制定分类标准,使其在适应自身学籍档案管理需要的同时,更加标准和规范。

2.配备专职的成人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并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

首先,先进的学籍管理软件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并能熟练操作使用这些管理软件的专职管理队伍才能实现发挥作用。要保障成人学籍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不仅要大力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及管理能力,尤其要管理人员具有熟练使用现代化办公设施的能力。所以配备专职的成人学籍档案管理人员至关重要。其次由于信息技术是不断更新的,所以重视和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也不容忽视。学籍管理人员必须及时学习新技能和新知识以提高他们的信息管理意识和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本职工作服务。

3.子学籍档案管理需要建立网络互联平台以实现信息共享。

成人教育的学籍管理不仅部门自身需要查阅,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在需要时对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的相关信息进行查询。如何提高办事效率,减少重复劳动和查阅纸质档案的时间?这就需要建立网络互联平台以实现信息共享,实现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相关管理模块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对接。各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直接调用学籍档案中的信息。

篇10

2.教育培训脱节

高职院校的教育培训和职业资格的要求存在着脱节。教学方式上,学校采用的仍然是单向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的学习的主体作用,忽视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整个教育培训体系乏善可陈。

3.实践体系

缺乏职业资格认证中心是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合作教学和项目教学等多种形式教学的模式。可以说,实践培训是实现学生职业资格培训的重要形式,但是,由于场地、资金和指导教师的缺乏,电子商务的实验教室也缺乏相应的对应软件,学生无法进行完善的实践学习。

二、职业资格论证对高职电子商务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学习目标的确立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训练,将实践和理论教学相结合,实现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本着以能力为本的教学策略,重新调整高职教育中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方案,有利于更多的学生提升职业资格能力。例如,在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上,细化其目标的设置,将培养方向设置为电子商务师、营销师和物流师。立足于此,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进行专业目录的设置、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证书的考核。在完善证书名称、考试鉴定时间以及配套教材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入学开始就明确自身的学习定位,明确自己的专业学习目标。

2.有利于完善教学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深入,经济发展的重点已经不再是要求量的递增,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的质的变化,就需要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通过教育的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添设动力。将职业教育和专业课程的设置相结合,通过这种教育变革,能够实现人才培养机制的终身化大战策略。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相结合,能有效沟通全日制教育和非全日制教育之间的界限,满足社会成员的人才发展需求,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

3.有利于提升学生职业水平

高职学校的电子商务教学必须在基础教学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职业资格方面的教学,为学生进入就业市场提供相关证明。目前,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速度较快,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强度大。我国劳动者在管理与技能的发展上水平较低。首先,技术工人虽然具有较好的技术能力,但是文化水平低;其次,企业的培训往往是岗前培训,对学生新技术和复合技能的培训上存在着不足;最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自身专业的设置中和社会的人才需求脱节,再加上培训经费的缺失,人才流失的现象严重。职业化认知教育是一种人才储备式的教育模式,将高职院校的理论化教育和企业的人才需求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在教师职业培训和教育的推进中,成为符合国家标准的专业化人才。

4.有利于实践基地的建设

电子商务专业的综合实训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相结合。高职院校重新建设实习基地,实现对学生核心专业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实现学生网站推广能力以及商务谈判能力的提升,提升学生的物流实务操作能力。另外,还可以强化和企业的合作能力,企业人才提供专业的实训基地,学校为企业的发展创设长久的人才培养机制,互惠互利。我国处在急需电子商务人才的关键阶段,高职学校强化在立足市场的前提下,强化对该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达到岗位的要求。

三、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要求

电子商务师的职业资格考试分为基础知识考核和职业资格培训教材考核两个方面。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包含计算机和网络教程、网络营销基础、电子商务法律以及电子商务基础知识的考核。在教育培训上,需要掌握网络推广、制定网站相关计划、售后服务以及物流信息管理等基本技能。现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提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两种主要改革方式。

1.修订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要将重点从学历证书的取得转变到学生职业技能的加强上来。首先,就教材而言,适当删减与专业无关的内容知识,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将电子商务资格认证考试的四大模块穿插到教学设计中。其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和职业资格认证一致的教学课程,并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细致的考察。在考核方式上,为学生安排短期的集中培训,切实为学生顺利通过资格认证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快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随着知识更新换代能力的加快,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关键。为国家建设提供更多符合标准的劳动者的重点,是教师队伍知识的更新。通过推进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进行,加强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通过教育策略的改进,在电子商务教学中,言传身教,提升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认证的比率,切实增强学生的素质能力。

篇11

地理教学活动不但要适合初中学生的心理与智力特点,还要着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这就使得实际能力的培养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为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把握机遇,深入钻研地理教材,灵活地采用并创新多种生动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弘扬学生的个性,以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在教学中,落实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认识和掌握自然与经济规律的能力,使学生获取探求知识的能力;加强科学思维方式,使学生获得智力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和造福人类的责任感,加强非智力品质的培养,这些应作为改进地理教学活动的重点。

一、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古往今来,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已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教师独霸讲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的发展,新教材以新的形式与内容对传统的教法提出了挑战。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求地理教学改变过去的注入式方法,强调探究、发现式教学,鼓励学生对地理事物、现象产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求得全面发展。这种教学活动更多地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教给学生终生有用的知识和能力。如讲《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这部分内容时,在课前两周,我给同学们出了一个题目“如何治理贵阳市太慈桥地区的环境污染”,然后将全班分成四个组,要求每组均要撰写论文,最后交流讨论。同学们兴奋不已,他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收集资料、消化资料,有目的地在本区作实地考察,去工厂调查,进行家庭访问,对过往的车辆进行统计,把洁白的纸放在本区的不同地方,收集尘土,然后对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归纳、总结,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经过两周的探究,四个组的同学们均交出了有一定质量的论文,论文提出了不少治理本区环境污染的建设性意见,有要求政府部门办的,有要求工厂办的,有的是要求家庭办的。其中有位同学在论文中写到:“贵阳市太慈桥地区,大大小小的烟囱就有21个,水泥厂和发电厂的烟囱最高最大,烟囱排出的浓烟就像一条条黑龙在天空中飞舞,天变得灰朦朦的,让人喘不过气,严重污染着本区的环境,给人们的身心带来极大的危害。”对此,这位同学提出了很好的改进意见。通过这种探究式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取了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注意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延伸

素质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材中的“活动”“阅读材料”等栏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教材中的景观图、彩图、漫画、示意图、新闻报道、数据图表等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们学会动脑、动手,培养观察、阅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图表,发展智能和进行审美教育,加强竞争意识教育,让素质教育真正在地理教学中得以延伸。

素质教育要求对地理教学环境精心设计,周到安排,它要求内容上求“实”,训练上求“活”,方法上求“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地理课堂上学到知识技能,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

三、重视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技能运用能力的培养

篇12

[案情]语文教师胡甲在文学杂志上看到钱乙发表的一组诗歌,颇为欣赏,就复印了一百份作为文学辅助材料发给了学生。胡甲又将钱乙的这组诗歌逐段加以评析。写成文章后投到刊物上发表。钱乙得知后,认为胡甲未经自己许可,擅自复印、使用其作品,在其评论文章中全文引用了自己的诗歌,是对自己著作权的侵权行为,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问题]胡甲的行为是否侵犯了钱乙的著作权?为什么?

[答案与分析]胡甲的行为是合理使用,不侵犯钱乙的著作权。理由如下;根据《著作权法》第22条的规定:著作权人的权利受到一定的限制,即合理使用。合理使用是指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阻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著作权法享有的其他权利的行为。合理使用需具备两个条件:(1)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他人未发表的作品不得擅自使用。(2)非营利目的,而是为个人学习、研究或为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使用。《著作权法》第22条列举了合理使用的十二种情况其中第2款“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第6款“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本案中,钱乙的诗歌已公开发表,胡甲是为教学需要复印了一百本,非营利为目的,且复印较少,应属合理使用的范围。胡甲在评论文章中全文引用了钱乙的诗歌,是否就构成侵权呢?也不是,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7条的规定:合理使用中的适当引用应具备三个条件;(1)引用目的仅限于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2)所引用部分不能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3)不得损害极引用作品著作权人的利益。本案中,胡甲是因评论钱乙的文章而引用其作品的,而目因为诗歌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文学体裁,只有逐段加以评论才能全面地以映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虽是全文引用但不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实质部分,胡甲的行为是合法的合理使用,钱乙的要求没有法律依据,人民法院应驳回其诉讼请求。

[小结]注意区分合理使用与侵权行为的界限,合理使用属合法行为受法律保护;侵权行为是百法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区分两者的关键一是是否已发表的作品,二是是否以营利为目的。

篇13

一、创设识字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汉字。要完成这一任务,只靠机械地识,单调地读,重复地写,学生会不堪重负,且效率也不可能多高。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但容易分散,况且单纯的识字枯燥无味,学生往往缺乏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必须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从教学需要出发,依据识字内容,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表演、绘画、音乐、挂图等,帮助并促进学生识字。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增加识字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识字,不断创新探索识字方法。如教“踢”“拍”等字时,可让学生做做这些动作,体会这些字的部首与意思的关系,从而记住这些字的字形。还可以将字形相近、相似的字,编成儿歌,激发学生对识字的浓厚兴趣。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对文字的敏感性和好奇感,采用画图法,让学生进行图文对照,从感性的图片中尽快记住字形,形成理性的认识。

二、“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多种识字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低年级学生应该“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教师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渐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适合自己的方法识字,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并把识字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识字带来的乐趣。

1.归类识字法。从汉字的构字来看,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几种。教学时,如果能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归类,既有利于提高识记效果,又可以促进学生举一反三,扩大识字的范围。如教学“柏、枝、材”等形声字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字的共同点:“这些字都带有‘木’,都跟树木有关。”同时,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想一想还认识那些带有“木”字旁的字,并进行交流。

2.近、反义词识字法。积累近、反义词识记生字。如教学“美丽—漂亮”“前—后”时,我出示卡片“前”,做向前走的动作,学生拿出卡片“后”,边读字边向后退。近、反义词一个带一个串连记忆。

3.猜字谜识字法。把生字编成谜语,让学生在猜字谜中学习生字,既识记了字音、字形,又理解了字义,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4.编顺口溜、口诀、儿歌识字法。教学中,我把一个个枯燥乏味的汉字编成儿歌,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如:合手拿,人门闪,土里埋等。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进行自主识字和创造性识字。如记忆“喝”和“渴”时,学生就能自编顺口溜:“口渴要喝水,‘渴’是三点水;‘喝’是口字旁,喝水要用嘴。”

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有很多识字方法,结合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科学、灵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才更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识字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区别形近字、易错字,增强识字效果

汉字中有许多相近字,但小学生用字往往不分语言环境,不管字义,随便就用,所以必须通过练习,强化记忆,形成正确的用字习惯。如“晴、睛”两字,极易混淆。教学中可这样设计,先随图出示“晴”字,让学生明白晴天跟太阳有关系,所以是“日”字旁,闪动偏旁“日”,加深刺激,再让学生组词。接着随图出示“睛”字,让学生明白睛就是眼睛,所以是“目”字旁,闪动“目”,让学生组词。最后出示几句话,让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说说要用“晴”字还是“睛”字。这种由图到字,再应用的学习过程,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并能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学习习惯。

四、结合生活实际识字,拓宽识字渠道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