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会计专业学年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综合性大学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江苏省具有会计专业学位点的综合性高校培养方案中,都有独立设置的毕业论文实践环节,且时间安排都在最后一个学年,持续时间都在10周左右。各高校都有较规范的毕业论文工作条例,均规定了毕业论文的组织和管理,指导教师的职责和任务,答辩的要求、程序及论文评分标准等,明确了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初稿、定稿等各阶段的截止时间,并且全部工作都要求在毕业设计系统中完成。各会计专业学位点都有毕业论文选题指南和写作规范,对相关附件也都有相对应的写作指引或参考模板。特别要指出的是,由于经管类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各会计专业学位点每年都会根据形势发展设计出适应当前经济环境的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包括指导教师和学生基本在第7学期末商议确定选题,学生根据选题查阅相关国内外文献资料,然后按照时间进度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调查报告和论文初稿,再根据指导教师意见对论文初稿进行反复多次修改,最终定稿。
然而在整个毕业论文工作期间,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选题难定。由于会计学以公认会计准则为基础,对日常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既有规定的账目也有规范的核算方法,只有涉及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变更等事项时有一定的选择权。这样一来,如果对于日常经济业务进行会计研究,难免落入教科书的窠臼;而对特殊经济业务的会计问题进行研究,也只能对规定的几种处理方法进行比较,缺乏实际意义。
对目前会计准则中的具体准则展开理论研究,探讨其不足和如何改进,以及对经济中出现的新事物提出有建设性的想法,都是不错的研究方向,但对缺乏研究工作基础的本科生来讲却是不小的挑战,对综合性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就更难,因为其教育模式并不偏重于理论分析,而是融入一定数理分析和计算技术的应用创新模式。
上述原因造成会计方向的选题范围过小,而会计专业作为热门专业,其学生人数又众多,因而只有将相关或相近研究论题都纳入选题范围才能满足选题需求。相关论题包括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等审计方向,财务危机、财务绩效等财务方向;相近论题包括税收、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方向,公司战略、公司治理等企业管理方向,高管薪酬等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对于相近方向的选题往往要求必须结合财务会计专业的相关知识,以财务会计理论和方法为主,导致题目设计的难度增大。
2.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难执行。确定选题后,一般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设计出研究框架,再由指导教师审核把关。一般来讲,选题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大类,其中定性分析主要做案例研究,而定量分析则主要做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强调解决实际问题,为研究主线,而实证研究强调归纳和演绎,从样本推知整体,从宏观分析微观。
数理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会选择实证研究的选题,但在随后的研究工作中却发现并不简单,如数据难找、模型难懂难建、数据处理和分析困难等。那些不愿跟数据和模型打交道的学生,后来发现案例分析也不那么容易,最常见的问题是:不少学生不能正确区分“现状和问题”及“问题和原因”,提出的建议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对于写作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多数学生会自行改变开题时设计的方案,任意删减,造成框架不合理,逻辑不严谨。
3.写作不规范。教育部门要求本科论文重复率一般在25%~30%之间。对于定性分析论文来讲,由于规范分析和文献分析方法的运用,导致文字叙述占大量篇幅,且多数是参考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为了降低重复率,学生往往将原本科学规范的学术语言替换成大白话,甚至出现语句不通、前后矛盾的情况。而对于定量分析论文来讲,由于其包含一定量的数据、模型和处理分析,相比定性分析论文而言,修改任务较少,但仍有降低重复率的压力,因此学生常常会在字数达标的前提下,大量删减理论部分,造成理论基础研究薄弱,对实证分析的支撑不够。
二、综合性大学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问题的成因
1.专业特点的原因。与其他专业相比,会计专业相关论题往往比较敏感,会计数据也会涉及到商业机密(主要涉及非上市企业或敏感信息)。以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或案例的,只能针对公开数据(如财务报告、公告等)进行分析,未公开的数据则因无法获取而无从分析;以非上市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为研究对象的,即使通过一定渠道拿到部分资料,也往往因数据不全而无法分析。上述情况导致有些好的选题被迫放弃,造成会计选题范围小、选题难。
2.课程设置和时间安排不当。综合性大学会计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文献检索、图书情报学等通识教育平台课程,要么设置为选修,要么根本未出现在培养方案中;二是常用统计软件、财经论文写作、专业英语、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阅读等课程设置为选修。由于有些高校对于选修课程规定选课人数的上限,没有选修过相关课程的学生,对文献检索工具不熟悉、专业知识不扎实,在论文写作第一个环节——查阅文献时就遭遇了困难,继而会产生撰写论文的自信心不足,严重制约了论文的写作质量。
毕业论文工作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这个学期是学生考研复试、找工作面试的高峰时期,很难保证论文写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论文的写作质量。
3.指导教师和学生方面的原因。近年来由于社会需求增大,非财经类院校也普遍开设会计学本科专业并大量招生,而师资力量却并未成比例增加。指导教师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量加大,与学生沟通交流次数减少,导师对学生论文质量跟踪不到位。从学生方面来看,由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吃苦耐劳的品质相对匮乏,加上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认为学校不会在最后关卡亮红灯,从思想上放松了对毕业论文质量的要求。
三、综合性大学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建议
1.开展科研技能训练。综合性高校应积极促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会计专业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些高校要求大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创新学分才能毕业,并通过开设多项技能培训项目,如数学建模竞赛、模拟股市大赛、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既帮助学生修完了创新学分,也培养了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最后学年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除了开展上述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以外,综合性高校会计专业还应在二、三年级开设相关课程,如文献检索、科技论文写作、抽样调查、数学建模、社会统计分析等,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数字文献资料检索的工具、建模、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软件的使用等科研工作所必须的知识;此外,应鼓励会计专业学生积极参与指导教师或其他教师的科研项目,训练学生对数据、文献等研究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2.适当调整毕业论文撰写时间。本文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师生认为选题应在大三下学期确定,毕业论文工作应放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但这一时期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较多的专业课程,给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带来不便。建议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适当降低对总学分的要求或适当压缩非核心课程或其他实践环节的授课学时,减轻学生最后一学年的上课压力,既给学生考研、就业留出空间,又能保证学生在毕业论文上的时间投入。
3.严把论文质量关。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可适当提高指导教师指导经费,并增大核算工作量,以提高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指导教师应按照各个阶段的规定时间节点,督促学生完成各项任务。对于科研能力欠缺或专业基础不牢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照,告之外文文献的常用数据库、上市公司数据获取的主要网站、案例分析资料的获得途径,并且对数据的真实性、模型的可靠性、结论的可信度严格把关。经常召集学生开会研讨,及时了解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指导意见。
篇2
课内实验教学是指通过实验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务,教师将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教与学过程,它融合在日常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和了解技能,并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课内实验教学是实践和理论联系最紧的交汇点,这一环节是实践教学的开始,也是实践教学的关键一环。
在课内实验阶段应大力提倡案例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并通过课堂讨论等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实际动手能力,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同时案例教学又能包含尽可能多的信息,激发学生发散式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案例教学应融入各专业课的学习中,一般在会计实务操作的有关理论、程序内容结束,都应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财务案例。例如在成本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中,可结合成本核算方法的介绍,穿插企业的案例,使学生理解方法的实际运用,并了解企业的成本管理状况。
二、模拟综合实训
会计模拟综合实训是让学生在模拟的会计工作环境下,运用会计实务的操作方法对虚拟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的实践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将教与学、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学生不但能获得对会计学的感性认识,还能从中掌握会计人员进行实际操作的技巧。模拟综合实训是建立在掌握基本理论方法之上的技能训练,是通过较集中的训练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目的,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模拟综合实训包括会计综合业务实训、会计软件应用实训、成本会计业务训练、公司理财技能训练、管理会计业务训练、审计业务训练等会计专业技能训练。教师在此阶段,主要起提示作用,向学生介绍模拟实习的目的、要求和任务,解说实习的操作过程。
为了较好的开展会计模拟综合实训,应该在校内建立会计的模拟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的硬件构建要尽量做到仿真,包括实验室的布局、实验数据贴近实际。应建立以企业生产经营基本业务为基础的核算体系,通过一整套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模拟企业会计实务处理以及相关的财务管理、审计等实务流程。同时软件建设要尽量做到突出会计流程中各岗位操作要领与技巧,而不是企业财务软件的流程演示。使学生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如同置身企业的真实业务环境中,达到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战应用能力的目的。
三、校外专业实习
校外专业实习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企业单位参加会计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外专业实习属于综合性实习,其实习内容涉及广,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税收等诸方面的业务,实习目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锻炼和培养。具体做法是由学校统一制订实纲和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持学校介绍信联系实习单位,完成大纲要求的实习任务,回校后提交有关实习材料及实习报告,由学校组织统一考核确定成绩。为了保证校外专业实习的质量,高校应挖掘潜力,广泛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聘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实习导师,全程督导学生的实习过程,保障实习效果。
我校会计系安排了三次校外专业实习,分别在第一、二、三学年后的小学期进行,由于不同阶段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程度不同,对各阶段的实习要求也不一样。例如第一阶段学生刚初步接触了基础会计学知识,因此这一阶段的实习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实习单位组织形式、经营特点、生产规模等内容的基础上,侧重了解会计主体各个职能部门与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第二阶段的实习是学生在学习了相关会计理论及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目的在于通过实习了解会计理论与方法在实际工作单位的应用,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第三阶段的实习是在学生已经基本学完会计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因此要求学生通过实习对所学的专业课程有一个完整的实践认识,在实践中锻炼会计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业务素质,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以及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实践基础。
篇3
(一)校内技能培养 校内技能培养是指通过校内学习,接触模仿场景,使学生获得能够完成一定专业任务的能力。对于会计专业而言,其技能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会计基本技能培养和会计综合技能培养。会计基本技能主要包括珠算与点钞、填制凭证与登记账簿、编制报表和纳税申报等;会计综合技能主要包括:会计综合模拟与软件操作、会计报表分析、ERP模拟、市场实战演练、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演练等。
(二)校外生产实践 校外生产实践是指学生以在场企业员工的身份,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使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企业生产实践包括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环节。会计专业校外生产实践的具体内容包括:企业会计岗位设置与要求、生产流程与成本核算、现金出纳、账目开设与业务处理、内部控制和生产实践等。
(三)科研(论文)实践 科研实践主要以论文为主,具体包括学年论文(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两个部分。学年论文(设计)主要在于使学生受到论文(设计)的基础训练,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如翻译、查阅文献、具体会计业务处理、财务分析等),能够对实际问题进行归纳或演绎,并加以解决和创新。
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现状
基于以上会计实践教学内容,我校在会计学专业进行了探索,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一)会计实践教学目的不清晰 主要表现在有部分老师将实践教学等同于“实践活动”、“实践应用”、“实践技能”、“实践操作”等。这也导致了其在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能做”、“会做”成为其基本目的,并简单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要求。这种定位如果对于高职、大中专层次的学校来讲比较适合,但对于本科教育来讲,就显得过于简单。本科阶段的实践教学应有属于自己的层次和要求。对此,我校提出,实践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更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理性思维能力。通过实践教学,不仅使学生会做,更要锻炼学生思考、发现、解决、理解和参与的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够具备基于理性思维能力之上的行动决策力。
(二)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不完整 在实施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学内容不完整。主要体现在:(1)校内实践教学方面:课堂教学实验不明确,偏重于对基本理论的讲解,使学生缺乏会计业务基本操作训练;在综合模拟实验环节,缺乏手工操作和上机操作的有机联合,手工综合模拟一套,上机财务软件操作另一套;实验课程体系不完备,体现在具有课堂实验教学的课程只有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收等课程的课堂实验还非常少;实验教材建设滞后。由于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财务综合模拟实验需要很多原始凭证和数据,再加上业务过程的多样化,导致这方面教材建设较难。同时,目前市场上所存在的很多模拟实验教材均主要以工业或制造业为主,对于外向型经济业务等基本不涉及,这并不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2)校外实践方面。以往我校实习只包括毕业实习,且一般安排在四年级下半学期进行,由学生自己落实实习单位。事实上,这段时间往往是学生找工作的主要时间。随着工作就业压力的增大,很多学生并未进入企业实习,而将这段时间用于找工作等,学生毕业实习基本属于失控状态。
(三)会计实践教学考核不明确 对于如何考核实践教学的效果,目前仍然不够明确。笔者查阅往届学生实践环节的成绩,发现很少有不及格现象。无论是校内实践还是校外实践,基本都通过,而且一般等级都是优、良、中。这种现象不仅在我校存在,在其他院校也都存在,这与企业所反映的“刚毕业的本科生连支票都不会开、凭证都不会填”等情形并不一致。事实上,在多年教学过程中,每年都发现校内的综合模拟实验存在抄袭现象,一个小组只要有几个人会做,那么整个小组都会做。在校外实践环节,甚至也存在部分同学不落实单位实习,但仍然能够交一份符合规定要求实习报告的现象。造成这一状况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考核不到位。考核包括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目前对于会计实践教学考核主要偏重于结果考核,对于过程考核则基本忽略。考核机制的不完备,致使对实践教学过程监督的缺乏,随之带来了实践教学效果的良莠不齐。
(四)科研实践敷衍了事 在教学计划中,科研实践包括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两个阶段,分别安排在第6和第8学期。对于学年论文,不安排单独时间,由学生在课后完成。对于毕业论文,虽然安排了一个半月时间,但与毕业实习时间联在一起。这样安排导致学生不重视学年论文,并以实习和找工作为由大量挤占毕业论文时间,导致科研实践质量近几年出现严重下滑,学生对科研实践普遍提不起兴趣。科研实践是让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认知飞跃的一个过程;而且对学生日后的工作总结、生产报告的分析、写作等都有很大的好处,但目前科研实践已经与设置这一教学环节的初衷相去甚远。
三、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围绕上述问题,我系为了使会计实践教学真正达到效果,主要做了以下的改革与创新,并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明确会计实践教学目的 围绕职业教育,我系首先在老师中针对实践教学统一思想,明确会计实践教学的目的。提出在本科阶段,实践教学的目的应该以启迪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目的,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在能做和会做中慢慢学会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对于会计实践教学而言,不仅要学生“能做账”,而且要“做好账、能管理”。如在账务处理方面,不能只注重于分录编制、凭证填制、账簿登记、成本计算、报表编制等,更应教会学生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控制与监督、会计预测、会计决策、会计协调、会计考核等会计管理方法和思想,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丰富校内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与手段 校内会计实践教学贯穿于会计专业学习的始终。对此,我校首先明确了各专业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明确各阶段实验教学培养目标,并及时组织修订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来展现或模拟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使基本操作规范化、标准化,不断强化基本实验技能培养。第三,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训练的基础上,按照初级、中级、高级财务会计教学顺序,逐渐增加操作的综合性和难度,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个别到系统,循序渐进。第四,加强手工和上机综合模拟实验的相关性。即在手工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增加计算机模拟操作,对于手工账的结果要求同时在会计软件上同时实现。这不仅使手工操作和上机操作进行了有机联合,而且便于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考核,使学生清楚各会计程序之间的相互联系,加深对会计的感性认识。第五,进行实验教材建设。组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依照全面性、典型性、先进性、合理性等要求,搜集、整理、编写分级实验实训教材。目前,我校已经出版《会计基础实务操作教程》、《会计综合模拟实验(手工财务处理)》两本教材,将资料纳入会计软件中,供学生使用。并计划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加会计管理、财务分析、财务决策、审计、会计判断、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规等相关实验内容。
(三)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让学生了解企业实际工作、锻炼自己综合能力的重要一环。为了使生产实习真正落实下去,并产生良好效果,将校外实践分为四个阶段:会计岗位认知实习、工艺流程与成本核算、会计管理与ERP和毕业实习。每年组织一次,前三次统一安排和组织。一方面请企业财务负责人进入校园讲解,另一方面带学生实地参观和学习。这不仅使学生对生产实践有深刻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与企业合作,使我校实践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目前,我系已经与多家企业建立相互沟通和合作机制。对于毕业实习,则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实习,尽量避免漫无目的的状况。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老师要进行过程监督,并做好与学生的沟通记录,有问题随时交流,从而提高实习效果。
(四)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做好论文(设计)工作 学生的科研实践,关键在于指导老师。对于我系学生科研实践存在的问题,我校以老师为抓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指导时间上给予充分保证,采用学年论文指导教师就是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方法,使得学生可以有近两年的时间跟随一个固定的教师,让教师有充分的时间给予学生论文指导;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有机结合,要求指导教师尽早地确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并在在校期间,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相互讨论等对选题有一个深入认识,毕业实习时再带着该选题进入企业,遇到的实务问题可以向实习单位相关人员请教,相关的理论问题可以由指导老师及时进行讲解,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五)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 具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但我校真正具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并不多,很多老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为了缓解这种状态,一方面自身培养,利用实践基地,积极鼓励和安排老师进入企业实习,做到老师先与企业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联合企业力量,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到校任兼职教师,以讲座或授课的形式参与实践教学。
(六)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各环节管理与考核 为了使实践教学真正有效,我校建立了一套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规章制度,确定不同实验管理岗位和教学岗位的职责与工作量的核算办法,包括对实验教学考核、生产实习考核、论文考核、安全管理、信息和档案管理等为了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明确各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教材(讲义)以及指导书等教学文件;严格按相关规定实施实践教学计划;加强会计实践过程考核;通过查计划,查教案,查实验实训教学中的指导过程和记录,来评价实训教学质量;注重收集老师、学生的反馈意见,发现学生反映指导教师未进行实习指导,或老师发现学生未参加实习等不良问题,均实行一票否决制。
如何提高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使之产生较好的效果,对于每一个设置会计本科教育的院校来说,都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不断改进和不断创新的重要问题。相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社会化、国际化发展,我校会计实践教学也将愈发完善,培养的学生也将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篇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会计专业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随着本科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问题开始浮出水面。迄今为止,国内对于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不少文献都对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研究。陆翠萍(2010)认为近年来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下降问题比较突出,原因包括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导致生源质量下降,就业压力大,教师负担过重等[1]。李达(2011)对桂林三所大学会计专业的教师和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将近50%的教师认为论文质量仅能勉强达到要求。原因包括会计数据往往会涉及到商业机密,学生在收集数据和调查访谈时比较困难等[2]。江燕红(2013)对北京城市学院会计学专业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认为学生没有在毕业论文上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师生沟通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3]。肖丹(2013)认为近年来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原因包括学生不重视、过多考证、考研等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写作、少数教师指导论文不力[4]。王喜荣(2016)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较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原因包括学校要求不严格、学生态度不端正、选题不切合实际等[5]。田利军和王景博(2016)对天津高校140篇会计本科毕业论文研究后认为论文质量整体水平较低,学生的学习绩点、英语水平、导师职称、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学术氛围均与论文质量显著正相关[6]。
还有些文献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改革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制度。田春晓(2010)认为每学期专职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组成若干个课题小组,就自己感兴趣的财经话题展开研究并写出研究报告,可以在第七学期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课[7]。李达(2011)提出增设毕业论文撰写技能培训课程,严把选题关,论文题目确定后,教学部门要组织专业骨干教师进行集中审题,严格淘汰不合格的论文题目[2]。肖丹(2013)建议开设毕业论文写作专题课并计算学分,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把选题、开题提前到大三第二学期末[4]。王海兵(2014)可以统一举行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会,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某些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指导[8]。于卫兵(2014)提出会计学毕业论文应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认为研讨课与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有着很大程度的融合性,二者在教学理念上比较契合,在教学流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9]。苗晴,石盈芳,彭宏华(2015)提出适当调整毕业论文撰写时间,选题在大三下学期确定,毕业论文工作放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10]。罗喜英(2016)建议将本科生导师制与毕业论文实践相结合,认为此举可以缓解本科生最后一年的各种矛盾,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11]。
有的文献提出改革传统的学术论文的形式,尝试新形式的毕业论文。俞军、李道芳和巫绪芬(2010)提出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应用选题、真题真做”,要求毕业论文题目必须来源于其所实习的企业、来源于实际问题,毕业论文成果要运用到企业实践中[12]。江燕红(2013,2014)提出可以探索实务模拟类的毕业论文形式,让学生置身于现实案例情境中完成一项本专业领域的实际任务,提出可以尝试以创业财务规划书替代传统的学术论文[3][13]。王兴娟(2013)提出只要是学生独立完成、能在公开出版刊物上发表而且内容符合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学术论文,或者毕业设计可直接用于企业实践的,经学校审定可替代毕业论文[14]。
二、关于创新性和学术性
(一)创新性可列为拔高性要求
真正做過学术研究的人都知道,真正的创新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对于硕士生和博士生来讲,能够有所创新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遑论本科生了。大部分本科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个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写出比较规范的毕业论文就已经不错了,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实在是勉为其难,客观地讲已经超出了绝大部分本科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一些本科生在毕业论文中宣称的所谓“创新”根本就不能算是创新,与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相去甚远。因此,本文认为,将创新性作为评价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指标是完全必要也是必须的,但在评价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时,创新性要求可以适当降低,可以把创新性作为一项参考性指标来观察,归为拔高性要求,这样更切合实际情况。
(二)学术性的尺度可以适当放宽
传统的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通常采取学术论文的形式。但是,会计专业是一个实务性很强的专业,绝大部分本科生毕业后都是进入单位从事会计实务工作,特别是对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更是如此。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已经有学校在改革传统的学术论文的形式,尝试新形式的毕业论文。比如,合肥学院对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采取“应用选题、真题真做”,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必须来源于其所实习的企业、来源于实际问题[12]。北京城市学院试行以创业财务规划书替代传统的学术论文[13]。对于这种形式的本科毕业论文来讲,用学术性来评价其质量就不太合适。因此,本文认为,在对某些基于实践、新形式的毕业论文的质量进行评价时,学术性的尺度可以适当放宽。
三、关于学生
大四学生的事情较多,除了正常上课以外,还要应对各类招聘和考试。目前企业秋季招聘通常从每年的10月份开始,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时间和国家公务员考试都是在每年的12月,企业的春季招聘大多从3月份开始,研究生复试一般是每年的3月-4月份左右,省级公务员考试一般是在每年的4月份,省事业单位考试通常是在每年的5月下旬或6月初。从上述时间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每年的1月份和2月份是一个空档期,而且这个期间正好处在寒假期间,学生有比较充足的时间用来写作毕业论文。因此,本文认为把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安排在这个时间段比较合适,可以避免与各类招聘和考试的时间相冲突。
对于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式,本文认为除了极少数学生外,大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经验或者偷懒省事,自主选的题目通常都不合适,不是陈旧不堪,就是大到没有边际,要么就是在网上找那些参考文献资料比较多,比较“好写”的题目。相比起来,指导教师由于长期从事会计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对本专业领域比较了解,可以引导学生寻找或设计那些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题目,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选题是比较合适的,而学生自主选题一般情况下是不靠谱的。
本文认为,学生有没有做好毕业论文的主观意愿非常关键,如果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仅仅只是将其视为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不愿意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完成毕业论文,只想过关交差按时毕业,那么即使该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再好,外语水平再好,也很难做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四、关于指导教师
有文献认为指导教师的职称与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6]。本文认为指导教师的职称对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并不是太大,区分不是很明显。高级职称的教师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未必一定高过中级职称的教师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在现实中,某些职称较低的教师正处在事业的上升期,锐意进取,紧跟学术前沿,勤奋努力,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往往能够指导出比较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
有的文献认为科研经费多的教师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通常比较高[6]。本文认为现实当中,会计专业本科生直接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的情况并不是太多,指导教师即使花费科研经费,通常也是比较多地是花在硕士生或博士生身上,一般情况下很少将科研经费花在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上面。另外,在现实中,有很多科研经费的老师通常都是所谓“能人”,一般都很忙,不少人还兼有行政职务,事务繁多,花在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精力都比较有限,反而影响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对于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很重要,但是更关键的是指导教师有没有认真做好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主观意愿。如果指导教师对指导本科毕业论文不重视,仅仅只是把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视为一项不得不完成的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性,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那么即使该教师的职称再高,科研经费再多,也很难指导出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
在现实中有这么一个教师群体需要引起注意,他们往往博士毕业后参加工作时间不长,没有什么行政职务或头衔,也没有太多的科研经费,职称不高,指导的学生数量也不多。但是往往就是这些老师,有工作热情,做事认真,受过博士阶段严格和规范的学术训练,加上指导的学生不多,没有太多行政事务的牵绊,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指导毕业论文。这个教师群体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往往比较高。
五、关于
现在各大学普遍对包括会计专业在内的本科毕业论文实行制度,具体的操作方式各不一样,有的学校是抽查,有的学校是全覆盖。制度对于遏制本科毕业论文的抄袭剽窃现象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但是有些具体做法可以进一步完善。比如,有的学校规定提交的必须是答辩前最后一稿毕业论文,本文认为这个规定可以修改一下。在现实中,有些学生为了通过学校的,把毕业论文改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文理不通,结果是通过了,但毕业论文也成了“废品”。因此,指导教师对通过的毕业论文应当进行仔细审阅,对那些“废品”毕业论文要督促学生进行认真修改。尽管通过的毕业论文的质量不一定高,甚至不一定合格,但是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否定的必要性,这一制度不仅要坚持下去,而且应该对全部本科毕业论文进行,而不是抽查。
目前各学校制定的本科毕业论文的结果认定标准宽严不一。有的学校规定是文字复制比低于25%算通过,超过45%或50%的被认定存在严重抄袭,本文认为这种认定标准偏低。本科毕业论文的结果认定标准可以比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的标准低,但也不能过于宽松,否则不利于学生建立对于论文写作和学术研究的敬畏之心。本文建议文字复制比低于20%算通过,20%-35%认定为存在疑似抄袭行为,超过35%认定为存在严重抄袭行为。制定适度从严的结果认定标准对于保证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底线是非常必要的。
六、结论
综上所述,在评价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时,创新性可列为拔高性要求,学术性的尺度可以适当放宽。除了极少数学生外,大部分学生自主选的题目通常都不合适。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安排在每年1月份和2月份比较合适。教师职称对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有一定影响,但区分不是很明显。指导教师科研经费的多少对毕业论文质量的影響有限。学生有没有做好毕业论文的主观意愿以及指导教师有没有做好论文指导工作的主观意愿很关键。毕业论文制度应当坚持并加以完善,结果的认定标准应当适度从严。
参考文献:
[1]陆翠萍.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5:185-187.
[2]李达.新形势下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面临难题与解决对策[J].高教论坛,2011,07:70-73.
[3]江燕红.会计本科毕业论文现状调查及分析[J].财会通讯,2013,19:41-43.
[4]肖丹.亟待提升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3,20:123-124.
[5]王喜荣.论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性[J].知识经济,2016,04:126.
[6]田利军,王景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关键影响因素检验——基于天津高校140篇会计学专业论文的数据[J].财会月刊,2016(21):116-120.
篇5
1 按照会计岗位要求设置课程
1.1 使学生熟悉会计工作岗位及其相应的职责。在以住教学中,通常是让学生掌握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整个流程的操作,从而忽略了学生对每一个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的认识。这样一来,学完了几年的专业课程后,学生并不清楚自己将来到企业的某一会计工作岗位上要做哪些工作,一旦真正参加工作后, 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都很差。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求在高职会计学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安排专业课程的教学,尽量减少课程的重复。
1.2 根据会计类岗位及要求来设置课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及会计中介机构,就业岗位群主要包括企业会计核算、出纳、成本核算、纳税申报、企业财务与分析及审计监督等。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应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教学内容的优化,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围绕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目标,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首先满足社会对会计类岗位的需要,即所设置的课程应与这些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相适应(如表1)。
表1 会计类岗位及要求与课程设置的对应关系
按照会计岗位要求设置课程应充分考虑不同会计类岗位的职业要求和工作特点,按照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并结合实际开展教学与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学生会计岗位能力培养的效率与效果,以实现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目标。
2 按照会计类职业证书所需的能力设置课程
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会计实务工作,因此财会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前应取得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 这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必备条件。从学生的后续发展来看,会计人员必须通过全国助理会计师、会计师职业技术资格考试方能晋升职称。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大都实行“双证书”或是“三证书”制度,即要求学生毕业时除了获取学历证书外,还要求学生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甚至要获得全国会计初级资格证书。目前,适合高职会计专业在校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资格证等。同时,为了使学生毕业后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兼顾就业岗位要求,也可将中级会计资格证纳入高职会计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范围。为了保证学生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并顺利获取资格证书,课程设定顺序也应有严格要求。即要求学生在第一学年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第二学年获取初级会计资格证,第三年课程安排为学生毕业后参加中级会计资格考试做好准备。(如表2)。
表2 会计类职业证书与课程设置的对应关系
这样,将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会计职业任职资格考试联系起来,设置一些相应的课程,使学生能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助理会计师技术资格考试,并为取得会计师技术资格证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开设的课程基本上涵盖了以上考试的内容,但从难度上讲,远远达不到上述考试的要求,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要以上述考试的难度为教学目标,将知识点讲全、讲深、讲透,在学生熟练掌握、融会贯通之后,还要在课下布置大量的实践操作或专业书籍阅读的作业,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重视实践性教学,突出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实践课程体系应以服务社会为目的,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根本,积极整合、优化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积极探索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会计实践性教学应紧密联系财会工作实际,采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法来开展实践教学。
校内实践可以充分利用会计模拟实验室,比如配合会计基础课程 《基础会计》的教学,可以开设“会计凭证填制”、“会计账簿登记”、“错账更正”、“会计账务处理程序”、“会计报表编制”等几个主要实验项目。让学生接触、见识真正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账簿, 并且通过动手操作,使其掌握复式记账、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基本技能,了解会计核算的一般形式和基本内容。通过这些实验,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开展校内实践的基础上,学校还应与一些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开展校外实践。按照“产学研结合”模式安排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毕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和安排,与校外合作企业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只有通过校外实践,才能切实增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具体工作问题的应变能力。[本论文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G2012020787)的后续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孟凡芳.基于能力本位重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J].会计之
友,2011(1)
2 孙景翠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J].现代
篇6
一、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目标与教学原则
从理论上说,非会计专业开展会计教育的动机,一则是考虑到会计理论知识与财务会计工作实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即会计的普遍适用性;二则是基于不同学科内在逻辑联系而架构本学科知识结构完整性的需要。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课程实施会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期望学生通过学习会计课程,理解掌握会计这样一种价值信息核算技术,培养他们对经济数据的认知能力、运用能力,拓展思维,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符合高等教育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培养目标,这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业人才”有明显差异。
以大学本科为例,会计专业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四年中,要开设初级、中级、高级的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等十多门主干会计课程,经历专业引导、课堂教学、专业认知实习、课程模拟实验、行业会计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完整的会计专业教学环节的培养,讲求专业课程学习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全面性与会计专业工作能力的高标准要求;与此相比,经济类非会计专业,根据学科方向,针对不同专业知识结构要求,一般开设2~4门会计课程,作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时、学分有限,教学中不可能完全移植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故经济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应本着使学生“懂会计,合理运用财务会计信息,分析经济问题、实施理性经济行为”的宗旨,安排适中的会计教学内容、教学难度,突出教学重点,与各专业要求相衔接,注意与其他课程的互补与渗透,采用与教学对象相协调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二、合理设置各门会计课程
在整个大学本科阶段,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课程一般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有的专业(如应用经济学科类的专业)还开设行业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各门课程之间注意有机衔接,每门课程安排适当的实验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延伸至实践或实践模拟,具体设置见下表:
三、优化教学思维与教学内容
从学科划分看,会计属管理学科,经济学是其基础,反过来会计又服务于经济学。在对非会计专业教授会计课程时,不能就会计讲授会计,特别是第一门会计课程――会计学,需要运用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进行课程导入和会计专业知识点的讲述。会计学课程内容分三个层面:一是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方法;二是从企业成立、经营活动主体过程到财务成果核算及年终决算;三是会计信息加工程序。按学生理解能力,掌握循序渐进的三个关键点:会计对象会计账务处理会计报表,逐步使学生学习掌握会计主体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及其相应的会计处理、理解并合理运用会计综合信息,通过一定的实验教学,切实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思考经济问题、理性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在接下来一个学期开设的行业会计中,减少或删除会计基础理论和基础会计方法论部分,突出各专业相对应的行业要求,按不同行业特征安排教学内容。如金融专业开设的金融企业会计,重点在于金融行业主要业务核算,以及外币业务、长期投融资中的债券业务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的外贸会计,重点在于商品流通核算、对外贸易业务核算、外币结算等。
财务管理课程划分三个部分:基础理论、财务主体理财环节、理财专题;对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一般教学重点放在前两个部分,突出财务估价、资本成本资本结构、(长期)投融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等内容。对学生来说,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理解可能较难一点,教师注意掌控教学广度与深度,在基础理论与投融资部分可以安排章节论文,安排两个学时进行讲评,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情况,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财务知识,评析客观经济生活中的一般财务现象。在教学实践环节中,根据专业需要与经济动态安排专题讲座、实地观摩、模拟实验等,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他们做一些有关方面的问题研究。
会计报表分析课程注意与前面课程特别是财务管理的衔接,对于将该课程作为主干专业课的经济类专业,比如金融专业,更要注意做一些铺垫与补充,除课程主体内容(会计信息分析方法论、单项分析与财务效率分析、上市公司综合财务分析)外,增加完全成本(制造成本)与变动成本比较、会计控制、会计法规、传统行业标准等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客观理解会计信息,正确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会计信息,在实验教学中,重点安排对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财务判断提出建议等内容,开展投资理财模拟实验,有条件的参与国家、地方和院校举办的模拟实验竞赛。在此需要说明一点:对于不开设会计报表分析课程且会计学课程中未曾展开报表分析的有关专业来说,可将报表基本分析理论与方法、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指标及其运用等内容安排到财务管理课程中。
四、改进并充实教学方法
会计本来是专业性强、知识结构逻辑严密、实务性强的专业,面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受学时少、教学条件短期内难以改观等制约,制定适宜的教学策略、采取灵活相应的教学方法,非常需要教师潜心策划、精心安排。
笔者认为传统的“粉笔+黑板”方式,有利于老师掌控课堂教学节奏,演绎思维推理过程,逻辑关系清晰,关键知识点易于展开,仍不失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同时,现代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加大课堂容量,处理图、文、声、像,而且成熟的教学软件能够很好地演示会计学课程中的会计核算流程、账户体系图、账表、实物等内容,这样可加深学生的印象,活跃课堂气氛。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教学软件系统的运用,可追踪资本市场行情,方便地演示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在会计教学中引入适合的案例教学,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与间接实践经验的吸收。如在财务管理课程的融资、投资教学中,引入国内外投融资经典案例,分析其中运用理财原理或自我创新部分,揭示其财务成果或财务失败的根源;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列举典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运用所学财务理论与分析方法,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效率,进行基本财务判断,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此外,安排归纳性的章节、课程实务练习,辅以知识梳理与实际运用讲解;布置思考题或短论文,对主要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或理论运用评析。经济学类不同专业对会计需求不尽相同,不同学生个人特长与自我规划亦不尽相同,故不宜采用百分之百的刚性教学评价机制。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可采用闭卷或开卷考试、案例分析、分析报告、论文等多种形式。
五、结束语
本着探讨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针对性与适用性问题,提供一点个人看法与教学经验的目的,笔者做了以上论述。在此,笔者还想说明一点:因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趋向对会计的需要会进一步提高、经济学学科中的各种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的疏密程度不尽相同,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区分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不同要求、针对不同专业适度降低教学广度与难度,从而达到应有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敏,徐梅,颜刘瑶.非会计学专业会计教学体系改革――基于湖南对象非会计专业的实践调查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2):48-50.
篇7
(1)会计教育的目标
美国是会计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会计教育仍承袭英国的师徒制。在20世纪二十年代,美国会计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能通过注册会计师(cPA)考试,大学开设的会计课程与CPA考试课程紧密相关。到1950年,美国会计教育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建立起会计专业,但是会计教育的重心仍是为学生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做准备。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和大公司经济权力的空前集中等环境因素,社会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会计教育与会计职业界的需求发生严重背离,会计教育改革已是大势所趋。1989年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ceounting Education Change Commission,简称AECC)成立。1990年9月AECC在《会计教育的目标》(Obiectives of Education for Accountants)中明确指出: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学生能够在将来成为职业会计师,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Lire-long leaming)的技能。也就是说,会计教育不可能传授职业会计人员应掌握的所有知识,但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Learning to learn)的技能,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
2008年1月31日美国商学院联盟(Association to AdvanceCollegiate School of Business,简称AACSB)明确指出会计教育目标应多样化。目前最盛行的会计教学目标为:专业胜任能力、沟通技能、团队技能、道德规范、企业管理知识、批判性思维、有效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要求会计人员能全面分析事物的各个因素,并不断进行反思,实现对事物的正确理解或做出合理的决定。
在美国,会计教育界必须根据会计职业界提供的需求信息,订立会计教育的目标。会计职业界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信息,能通过一定的渠道反映给会计教育界,并不定期地对会计教育状况进行评估。因此,美国会计教育总能培养出符合会计职业界要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2)美国会计教育非常重视会计入门教育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EC在1992年6月公布的《会计教育状况公报》中强调第一门会计课程的重要性,建议各大学在开设会计专业课程之前。应开设一门对会计学做总体介绍的课程,名称可以叫《会计学导论》。它主要介绍会计的环境、历史、发展、未来、会计信息在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和政府管理人员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会计入门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会计专业的认同感,也为学生日后学习其他会计课程奠定了基础。
2、英国会计教育的特点
作为会计职业起源地的英国,在会计教育方面一直以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着称。会计专业多隶属于商学院、经济学院、经济与法律学院,会计通常与经济学、管理学学位结合在一起设置专业,很少设置单纯的会计专业学位。英国本科会计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每个学年均包括两个长学期和一个短学期,短学期经常开设一些课时较少的专题课程,聘请客座教授、实务界人士讲授,开拓学生眼界。
(1)会计教育的目标
英国各大学会计专业都会在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规定的质量框架下,围绕着专业知识的构建、认知和智力技能、核心和转换能力、实务操作能力4个方面提出自己的教学目标。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学生应知应会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道德修养教育。认知和智力技能主要指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和运用能力。核心和转换能力主要包括学生团队合作、学习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管理信息能力、自主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实务操作能力指学生的运用能力和自主技巧。
篇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231-01
会计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之一,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为培养财务工作的中初级专门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笔者根据高职会计专业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作了一些探讨。
1 实践性教学改进的几点思路
1.1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
这里所强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指以教育思想的转变和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为特征,在强调教学“硬件”现代化的同时,也强调教学主体(教育者)思想现代化。只有将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先进科学的教学设备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在实践性教学中发挥作用,强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并不是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否定,而是要求做到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有机结合。
1.2 贯彻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实践性教学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手段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校内与校外,课堂内与课堂外,日常教学活动与测试检查等。
1.3 设置阶段实训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可在手工实训室或erp实训室进行)
阶段实训又称为课堂实训,是指在学习某门专业课的过程中穿行的分步实训或在该课程完成之后进行的专题实训。综合实训课程包括社会实习和综合模拟实训。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社会,每学年安排一周的社会调查或社会见习,第三学年毕业前安排6-7周社会实习(或企业顶岗实习);综合模拟实训主要是指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安排的校内手工实训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
2 建立三段式实践性教学体系
2.1 一般课堂的实践性教学
一般课堂的实践性教学是指学生首次接触到某技能,教师首次将此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本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和了解技能,应突出技能的指导和模仿训练。例如,基础会计的第四章会计凭证、第五章账簿的教学,一开始就可以技能教学为主线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操作中明确凭证、账簿等账表的填制,比纯粹传授式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也可结合幻灯演示、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课件演示教学等方式,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建立感性认识,并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2.2 课程实训或称阶段实训
这是建立在第一阶段一般课堂实践性教学基础之上的技能训练。课程实训主要是以模拟实训为主,不必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可以是专题实训,也可以是简单的过程实训,大部分是阶段性的分步实训。如,基础会计教学可组织简单的过程实训。实训的经济业务是最为基本的,涉及的凭证也是最常见的,目的在于突出会计核算从填制原始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的全过程,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会计工作的基本规范。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的课程实训则不求全过程,而是突出各自的特点,对技能进行专门的具体化训练,采取分步实训的方式:工业会计组织货币资金、成本核算等分步实训;商业会计组织批发和零售业务分步实训;最后毕业实习时,才组织经济业务全面的、会计核算方法丰富的综合实训。
2.3 综合实训
包括学年社会调查或见习以及毕业实习,又以毕业实习(或企业顶岗实习)为主。会计专业的毕业实习采取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由手工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社会实践(即企业顶岗实习)、实训总结四个基本环节组成,它们相互联系,互为补充,是毕业实习的基本组成部分。还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地组织就业指导、弥补性训练、毕业小答辩、专题讲座等内容。本阶段的模拟实训应突出其综合性和岗位流转性,既要模拟会计核算过程,又要模拟企业的经营运作过程,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明确经营活动的来龙去脉以及岗位的职责和工作内容。由此,应设置模拟公司,在模拟公司中进行岗位流转学习。综合模拟实训是毕业实习的主要内容,但不能单一化。必须认识到,模拟始终不能代替实际,让学生走向社会十分必要。
本阶段的实践教学,是以前面两阶段的实践教学以及理论教学为基础,又是前两阶段教学的升华,应突出技能的综合运用,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3 丰富实践性教学内容,编写系列实训资料
实践性教学的系统方案是实践性教学落实的重要前提,而丰富实践性教学内容,编写好系列实训资料则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质量保证。
对于一般课堂教学的技能教学,主要是使学生认识和了解技能内容,技能教学较分散,难以编写系统的资料。该阶段实践教学需要的资料依赖于教材和教师的适当补充基本可以解决。课程实训资料的编写应突出针对性和互补性。第一,课程实训相对一般课堂的技能教学,对技能的训练相对集中,因而就要有针对性地多角度多形式提供训练资料。第二,各学科之间,特别是会计专业课之间,知识技能联系紧密,实训资料也应利用这种关系,互为补充,避免重复训练,从而节约时间。
综合模拟实训资料的编写应突出系统性和综合性。系统性是指实习内容应围绕会计工作的全过程,包括设置帐户、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编制、登记账簿、成本核算、对帐结帐、会计报表编制及简单的财务分析指标计算和分析这一系列工作环节。综合性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实习应尽可能地涉及本专业主干课的知识和技能,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收、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是指综合财务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如经理、业务、仓管、出纳、会计等,还要突出与银行、税务部门的业务往来,便于流转实训。为此,我们编写了基础会计实训教材、工业企业会计和商业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材,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教材,以供学生实训。
4 加强实践性教学的考评,完善评价体系
与一般考试相比,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多,连贯性强,涉及的方法多,数据繁,实践性教学的考评存在很大困难。因此,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考评,是实践性教学改进的重要一环。
4.1 改革常规卷面考试内容,加大对技能的考试
例如,基础会计的考试,引入了凭证填制、账簿登记以及报表编制等操作题,分数占50%以上,且要求严格按规范操作。
4.2 探讨抽题考核的新办法
这一考核办法可用于毕业考试。将会计工作的过程分为若干段,如填制原始凭证为一段,编制记账凭证又为另一段,以此类推,编制若干段的实操考题,学生随机抽取到哪一段就实操哪一段的内容,可以节省考评时间。这种考核办法虽不能考查全部技能,但由于是随机抽题,学生只有全面掌握了,才能取得好成绩。所以,其结果是能够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的。
4.3 毕业论文成绩、平时作业、课堂考勤、实训成绩计入总分
撰写毕业论文一般包括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撰写论文等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知识获取、信息选择的过程,即综合知识、综合技能运用和发挥的过程。撰写毕业论文有利于深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按优、良、合格、不合格打出成绩。再结合平时作业成绩、课堂纪律考勤成绩、实训资料练习成绩,综合评价学生毕业成绩。这样,实践性教学的评价不是一锤定音,它的评价综合化、系统化了。同时也督促指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操作技能基础。
篇9
二、会计学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一)会计信息化对于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会计信息化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经济运行、管理提供充足而适时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顺应时代的发展对传统会计进行改革的必然结果,是适应信息化社会和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为决策者提供可靠、实用的决策信息并能实时主动地报告财务信息的一个过程。
(二)会计学实践教学可以缩短学生融入社会的时间 从调查过程中可以看出,对于刚进入社会的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既需要做一个身份的转变,同时也需要做一次知识的过渡,而在校期间的实践教学恰恰就是这个知识过渡一个最好的试验和演练。近几年,在人才市场上,大部分用人单位在进行财经专业,特别是会计专业人才选择时,都要求应聘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并持有会计上岗证或其他职业资格证书。所以在高校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既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需求,又符合单位用人的需求,可以节约从学校到用人单位即社会的时间。
(三)实践教学可加强学校与会计实务界的联系,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 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学校就无法生存。随着改革的深入,外国办学渐入我国,加上许多民办学校的设立,教育资源的约束不断弱化,市场的需求与教育资源配置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学校办得好坏,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及被培养者对社会贡献的程度为衡量标准的。会计教育培养的目标主要是为实务界输送合格的会计人才。而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其具备独立从事会计工作,并能胜任其他相近专业工作的能力,使会计学专业办学更加适应社会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有利于教师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相互促进,并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因此高校必须疏通会计人才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学校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在确立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才可以对学生入学条件、师资队伍、硬件配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现存的会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实现会计教学目标,学校才能得到长远发展。
(四)通过实践教学改革,能够正确定位社会培养会计人才的目标 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有利于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有利于形成各专业及专业方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会计人才的供给者――会计教育部门以及高校能够根据企业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订立教育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在学校、企业和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才输入输出机制,这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深远意义。
三、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问题与不足
(一)校内实习缺乏新颖的内容和必要的技术 建立会计实验室是搞好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措施,这一点在教育界已达成共识。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建立了会计实验室,会计实验教学的验证作用、学习作用、研究作用得到了一定发挥。但校内的会计实验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实践教学的应用层次较低,与社会需求难以接轨。目前许多高校的实践教学形式还处于校内模拟企业或校外跟岗进行某些会计核算工作这一水平,实践教学的应用层次基本处于会计工作的最基础层即会计核算层。会计职业的其他应用领域,如财务管理与分析、审计、投资与决策等还较少涉及。实践教学内容的涉及面较窄,学生缺乏运用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不同行业会计实务的适应能力训练,使得学生走出社会难以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2)实践教学的内容简单陈旧,难以根据社会需求迅速做出相应调整。目前在实践教学中,无论是课堂作业,或是模拟实都已经设计好了答案,且只有惟一解,脱离复杂万变的现实情况。而且一般实习环节所用资料也比较陈旧,没有根据社会需求及时更新,实践教学缺少能激发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各种方法手段创造性地分析复杂现实问题并分别情况提出不同决策方案的内容。笔者认为,实践教学是否有利于分析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是高等会计教育与中等会计教育的主要区别点之一。
(3)实践教学技术方法落后,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热情。目前我国的会计实践教学基本是手工模拟作业或用会计核算软件去模拟和操作传统的手工会计业务,教学情景与实际会计职业环境尚有较大距离。教学内容反映信息化、网络化和综合分析的实践教学内容较少,这样学生就难以培养出对实践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4)高校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定位不够准确。各高校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更多的是考虑专业素质的培养,忽视了职业道德、人文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以致一些高校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其运行出现明显的缺陷。传统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侧重于基层业务数据的操作,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职业提出的要求,尤其是不能适应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必须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创新与发展。
(二)校外实习通常流于形式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业进行实习,或建立一些零星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多数高校所采取的一种会计实践教学方法。但不少高校的会计实习流于形式。其原因是:(1)多数高校缺乏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因此,企业大多不愿意接收学生在本单位进行会计实习,使得各高校在校外设立实习基地的愿望难以实现。(2)由于很难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以致校外实习点多面广,教学管理难度大。临时找的实习企业,往往工作环境较差,办公场地、接纳实习人数均受限制,这样,指导教师只好将学生分散到多个企业去实习,给教学管理增加了困难,达不到实习的预期效果。(3)实习时间安排与理论教学脱节。从各校的教学组织来看,校外会计实习主要集中在学生全部专业课学习结束后进行,需要实习的内容较多。由于高校受实习经费的限制,往往安排的实习时间有限,再加上会计理论教学与实习时间上存在差异,使得学生很难及时解决书本上没有弄懂的问题,以致学生难以及时消化书本所学的知识。
(三)学生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认识根植于施教者的思想之中,理论教学主宰着教育教学的阵地,实践教学的空间有限。在被调研走访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有87%的人认为,在校会计专业课学了不少,但如果直接到岗位上从事会计工作,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学生对校外会计实习的兴趣不大。这是因为指导实习的会计人员存在不愿教授的心理,在带学生实习时不愿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得学生在实习单位很难接触到原始凭证等会计资料,只能看不能干,以致学生对校外的会计实习失去兴趣,从而失去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机会。
(四)高校会计老师缺乏扎实的指导经验 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师大部分是理论型的,据不完全统计,在实际会计工作岗位上工作过的教师不到10%,经常到企业参加会计实践的教师不足20%。近年来,随着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的进一步推进,高校师资队伍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些院校因近几年突击进人,使教师出现了年轻化态势,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增多,但他们缺少专业实践和教学实践经验;而老教师又忙于评职晋级,教师社会实践缺少系统的参与和研究。多数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由理论授课教师兼任,教师实践指导意识不强,缺乏指导经验的积累。
四、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一)实践教学贯穿专业学习的始终,提高学生实践积极性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实践教学也不能仅限于毕业实习环节,而应该贯穿于专业主干课程的始终。从时间安排角度来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生每学年都应该去企业实习,实习并不意味着一定参与会计业务处理。在低年级时,学生可通过参观观摩或参加生产劳动了解生产流程,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感性认识;到高年级后,逐渐进入专业实习,这种专业实习既可以在校内实习基地完成,也可以在校外独立实习。从课程安排角度来说,从“基础会计”开始到“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会计专业主干课程,除了课堂教学外,应该安排一定的课时让学生进入实验室从事技能训练,以逐渐增加感性认识和提高动手能力,同时为下一步的理论学习奠定基础。
(二)加大集中性实践教学的力度,加强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会计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操作性非常强的专业,所以除了在教学中不断贯穿实践教学环节,还应该适当安排一些集中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鉴于此,我校对于集中性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在内容、时间和学分设置上做了一定的调整。
一是提高集中性实践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从表2中可以看出,整个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为30分,占整个专业总学分180分的1/6,可见学校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重视。
二是实践内容和形式丰富化。首先,实践教学不仅仅针对于专业实践能力,对于主要核心课程除了安排课内实践,还应单独进行集中性实践,进行一些专业技能训练,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第二,拓宽专业界限,培养学生对于相关领域知识的拓宽,如组织学生进行企业经营模拟,撰写企业创业计划书等。第三,注重学生身体体能、社会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可参见图1。
三是时间安排宽裕化。从图1不难看出,实践教学分散在整个大学四年期间,从一开始的入学教育,到每学期寒暑假期间的社会实习到最后的毕业生产实习,形成一整条实践实习的时间链,使学生在这条时间链上能够将理论和实际得到最佳的融合。
(三)设置综合考评指标体系,考核会计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更好地进行会计实践教学,学校会计学专业有必要设置专门用来考评会计实践教学的指标体系,并将其与其他会计学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和通修课程等一并纳入学生大学四年的成绩册中。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课内实践考核。主要是配合各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而进行的实务操作考核,可以设计适合于学生实务操作的案例和实践内容。在考核内容中,加大分析、创造能力方面的内容,并将实践成绩最终计入该专业课程成绩,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于课内实践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是综合实训考核。在相关会计专业课程结束后进行模拟综合实训,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要求对整个实训过程进行监控和考核,提交实训过程材料,对实训作业与小结进行评价考核。在这个环节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具体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是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利用假期较长的时间,安排学生直接在实习基地或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参与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实务工作,应要求学生结合实习内容撰写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并接受实习单位签署实习鉴定。在实习的结束阶段,应按计划收回实践资料,由实习单位的财务主管和学院老师共同进行考核评价。
四是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在最后一学年,由学生选择会计专业方向的问题进行研究,结合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撰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由论文指导老师进行选题及专业指导,根据论文的理论水平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定成绩。
五、结语
加强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校的长期任务,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对人才培养意义重大,以能力培养为出发点设置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是应该深入思考和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而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实施与运行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的任务, 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也是一项需要花大气力做的事业。 因此,应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科学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
[本文系“财务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教高函〔2007〕2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改课题“《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N18800905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篇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84
近年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办学定位一味追求“高大上”,而高职高专培养的人才又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以至出现了一方面社会对优秀人才求贤若渴,一方面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的“怪现象”。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结构中,学术型大学比重过大,而应用技术型大学比重过小的现状,正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所在。
当前,会计专业在各类高校中普遍开设,且招生规模也不小,但会计专业特别是普通地方本科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却不太乐观,也出现了上述的“怪现象”,以致某些省份教育厅已经开始限制高校会计本科专业的申报。因此,如何顺应新的历史时期发展和要求,打通高职本专科会计人才培养渠道,改革和创新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工作者急需研究的问题。
1 当前会计专业在高职专科和普通地方本科培养人才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高职专科
1.1.1 偏重专业教育,忽视素质培养
高职专科会计专业重视“才”的培养,即会计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在人文素养、道德情操、职业素质等“德”方面的培养还十分欠缺,以致学生一次就业率虽然较高,而工作时间偏短,频繁跳槽者居多。
1.1.2 会计专业知识技能专一、复合度不强
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上都是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经济、管理、金融方面涉及甚少,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较多,特别是中小企业,需要既会做账,又懂管理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只能选择做会计,做其他就得从头来学,就业面窄,学生缺乏长远发展的后劲。
1.2 普通地方本科
1.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特色缺失
普通地方本科很多是在国家扩招时成立的,由于定位于本科层次的培养,没有很好地考虑自身特色,会计专业设置重复度高。在日常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依旧照搬或部分照搬老牌重点本科大W,不重视实质性的应用型人才教育,缺乏自身特色,高校之间的同质化日益严重。
1.2.2 与重点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存在比较劣势
985、211等重点大学办学历史悠久,教育资源丰富,师资和生源优质,学生会计学科知识扎实,而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专业根据岗位需求设置,与社会联系紧密,需求广泛,学生动手能力强;因此这两部分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相对较高。而普通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与重点大学相比,在学科知识上缺乏优势;与高职高专的学生相比,在动手能力上略逊一筹,其就业期望值又相对较高,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造成就业紧张。
2 高职会计专业专本科一体化衔接培养人才的概念和必要性
2.1 概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有关管理制度的保障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制定培养方案(包括教学计划、内容和课程体系),再通过培养途径的有效实施(包括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从而对培养对象的效果进行评价的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而高职专本一体化衔接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则是根据最新的职业教育理论,结合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层次要求,调整高职会计专业专、本科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从而在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和培养评价等方面进行的有效衔接。
2.2 必要性
2.2.1 国家政策强调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党“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我国《现代职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中也提到要构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重点探索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高新技术人才。因此,做好高职会计专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衔接,就可抓住这一契机,打通专本科层次的会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会计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2.2.2 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的趋势要求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现今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和会计人员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需通过各种网络、媒体迅速相互传递。这些信息的搜集、整理和传递对不同层次的会计职业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提出了挑战,要求会计职业教育工作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
2.2.3 就业压力需要高职院校培养更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会计人才需求调研,会计人员不仅要会做基本的账,还要会做较复杂的账,并且要懂得一定的资金运营、纳税筹划、企业管理等相关知识和技能,而这些需求在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和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培养中都不能完全满足,以至于这些学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下降,长此以往,势必影响会计专业招生规模和长远建设。所以,必须深入研究高职会计专业专本科一体化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3 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专本科一体化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架构设想
3.1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当地,面向本省,辐射全国,培养能适应本省及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既具有系统的财务会计知识和熟练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扎实的经济、管理、法律专业基础知识、一定的税收和财务管理能力;又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素养、人文修养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毕业后能成为大中型企业会计骨干或小型企业会计主管及会计骨干的生产、管理一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3.2 培养规格
本专业在培养规格上突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会计人才。即培养生产、管理一线能吃苦受累的、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职业忠诚度的、具有娴熟会计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的会计人才。
3.3 培养方案
3.3.1 学制
采取五年制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专科三年,本科两年。具体而言:专科三年中前两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一部分人文课程,第三年进行综合实训,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专科考核合格后,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即第四年在校内学习提高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其他经济、管理、人文课程,第五年即最后一年进行就业指导、第二轮的校外实习以及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从而完成五年制的学业内容。如图1所示。
3.3.2 课程体系
建设以社会需要和个人长远职业发展需要为核心,以技术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两方面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1)人文课。如思政、语言、法律、历史、哲学、艺术、礼仪等,语言和思政课程为必修课程以外,其他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修。根据知识难易程度和学生成长认知规律,由易至难,分别在第一、二、四学年开设,大约占总学时的20%。
(2)专业课。分为基础课、核心课和拓展课。每门课程里都设有理论和实践的要求。其中基础课和核心课为必修课程,拓展课为选修课程。基础课程在专科阶段完成,并与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挂钩。核心课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与会计职业核心能力紧密挂钩,选修课与职业拓展能力联系,并涉猎金融、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课程,专科阶段课程对知识和技能要求可较本科阶段稍低一些。这类课程在第一、二、四学年开设,大约占总学时的50%。
(3)职业素质课。这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如忠诚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吃苦耐劳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这类课程不必拘泥授课形式,不分校内校外,每学年都应开设,寒暑假也可利用,主要以拓展训练为主,逐渐增加难度,可单独开设,也可融入其他相关课程之中,作为该课程考核依据之一,其中单独开设的学时大约占总W时的10%。
(4)综合能力课。这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课程,主要是指专科阶段的校内综合实训和专本科两轮的校外实习,以及专科阶段的实习报告和本科阶段的毕业设计。这类课程在第三、五学年开设,大约占总学时的20%。
3.3.3 教材体系
教材应为课程服务,需体现会计职业和专业方面最新前沿知识,需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考虑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师可自编讲义。
3.3.4 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应注意理论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一方面要注意专本科知识和技术的难易度的过渡和衔接,另一方面要偏重传授与会计职业和行业紧密相关的、最新基础理论知识和最新实用技术相结合的会计知识和技术。同时,还应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领悟创新创业内涵,并充分运用于校内外的学习工作之中。
3.4 培养途径
3.4.1 教学模式
在日常教学中,应根据课程特点,结合企业会计工作实际,适当选择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做研一体化、边讲边练、边练边研、信息化教学、翻转课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模式,切忌教师上课“演独角戏”,而是让学生成为上课的“主角”,教师充当“导演”或“配角”。
3.4.2 教学方法和手段
会计知识如果仅凭教师单纯讲授,会显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应创造或利用各种条件,以学生为主导,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如项目驱动教学、任务导向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情境模拟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研究讨论教学、小组学习教学等,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3.5 培养评价
3.5.1 一般课程考核评价
每门课程考核应本着知识、技能、素质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考核学生某一方面的会计职业能力高低,不一定要采取闭卷的考试形式。
3.5.2 综合能力课考核评价
校内实训课程侧重考核学生会计知识运用的综合实践能力,校外实习课程侧重考核学生会计职业综合能力(包括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校外实习需会计行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实习之后,学生还应根据实习感悟,密切联系地方企业关心的会计应用技术,提炼归纳成专科阶段的实习报告或本科阶段的毕业设计,并进行相应的汇报或答辩。汇报、答辩必需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要求校外专家必须对毕业设计的应用性给出科学评价。
3.5.3 会计职业证书和会计职业学位
专科阶段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就可获得免修2-3门课程的资格。本科阶段毕业时必须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否则不予毕业;同时设置会计职业学位,要求只有通过全国会计初级职称考试所有课程方可拿到会计职业学位。
3.6 培养保障
(1)指挥组织上,分别指派一名行业专家和学校会计专业核心教师共同牵头,由若干会计行业能手和会计骨干教师成立会计专业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协调领导上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
(2)条件保障上,加强会计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结合会计教学和企业实践,积极开展教学和实践研究;有条件可设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项基金。
(3)监督评价上,应适当增加社会第三方评价意见,并作为会计专业建设和发展评价依据之一。如用人企业评价、学生家长评价、会计职业教育专家评价等。
参考文献
[1]周灌中.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探析[J].职教论坛,2015,(12).
篇11
会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审视会计教育改革30多年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会计专业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深刻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大批会计人才,极大地满足了市场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会计专业学生人数的快速增加,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越来越难。在这种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的会计专业应该实施与其他类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差异化战略,着力解决扩招后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面临的学生就业难和农村会计人才缺乏之间的矛盾。我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凸显“涉农特色”
多年来,我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研究实践上,体现立足农村、服务“三农”会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形成了一套颇具“涉农特色”的培养措施和方法。具体来说,我校会计学专业结合高等农业院校学科发展特色及时修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自身优势,面向农村和农业,培养涉农企业和农村基层部门会计与财务管理人员,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农业会计”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同时还开设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乡镇企业会计”、“畜牧业财务专题”、“农村社会学”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专题”共计6门涉农课程。二是在全球经济国际化发展趋势下,国际会计人才需求旺盛,我们在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国际会计”、“国际理财学”和“管理会计双语”等适应国际化要求的课程。三是在应用型和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社会要求下,我们在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提高了实践课程的比例,按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开设了以“会计学原理实验”为基础、“财务与会计综合模拟实验”为核心、“理财方案设计”和“审计案例操作分析”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四个学年全覆盖,在实践教学中大量使用涉农企业案例。
二、教改和科学研究瞄准“涉农方向”
在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需求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其教学体系的深化改革和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撑。长期以来,我校会计专业教师深入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公开发表教改论文23篇、科研论文200余篇,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和课程项目设计等视角探讨了本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另外,还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当前会计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展开广泛调查,在剖析本专业大学生学习状态的基础上,推进教学体系改革。主要观点有:(1)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首先是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让学生们了解和熟悉农村经济的特点、重要性和发展前景,培养面向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其次是利用“涉农企业家进课堂”授课方式,培养面向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再次是积极拓展涉农企业和农村实习基地,培养适应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2)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上,着重完善以涉农企业和农村其他经营主体为对象的会计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和加强会计创新性实验软硬件环境建设,通过模拟实验,有利于他们掌握会计操作技能,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3)在案例教学上,从教师、学生和案例视角分析其原因后,提出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寻找涉农企业有针对性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会计教学案例素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学生在某些现实的约束条件下,运用智力和情感锻炼他们面对复杂问题做出科学决策的能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清晰的专业理念、高超的专业技能和敏锐的专业判断。(4)在科学研究上,成果团队教师的科研课题和论文瞄准“涉农方向”,紧紧围绕农村企业财务、会计和金融展开研究。
三、学术交流与业务培训拓宽“涉农视野”
无论是科研工作,还是人才培养,都离不开广泛的学术交流。只有通过有效的学术交流,才能使老师们更好地传授知识、沟通信息、取长补短、开阔思路,才能促成不同高校间老师们的相互协作、形成交叉综合,才能使老师们获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人才。通过学术会议和业务培训,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尤其是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交流心得和体会,能够及时跟踪学科建设的前沿、发现专业建设的不足,了解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缺陷,从而推进本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改革。长期以来,学院和会计专业教研室非常重视教师的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学院提供经费支持每位教师每年1次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进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实践锻炼,教研室主任还可以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参加相应的教学改革会议。本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业务知识的培训。
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彰显“涉农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的确立上,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把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定在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上,要求学生对前人的知识进行接受、消化和储存。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人才的最重要的素质,而这些素质正是会计专业学生所欠缺的。我校会计学专业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依靠农学、园林园艺、茶学和生态学等“涉农学科”优势,构建出“科研课题+学科交叉+技能大赛”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从两个方面入手:(1)以科研课题为载体,通过与涉农学科交叉,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具体做法:一是学院每年将教师新增的各类科研项目向本专业学生和其他涉农学科学生征集调查和科研小团队,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科研项目,然后,课题主持人组织学生科研小团队召开研究思路座谈会、布置研究任务和明确相关要求,撰写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等。二是鼓励会计专业学生联合其他涉农学科学生积极申报学校和省里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2)以专业技能大赛为重点,通过与涉农专业交叉,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我校会计专业非常重视专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商学院先后主办了六届湖南农业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为学生们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本专业学生与涉农专业学生共同组建了诸如“风格尔花卉有限公司”等创业团队,通过创业计划大赛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另外,学院还积极承办了营销沙盘模拟大赛和鼓励学生参加“用友杯”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等。总之,我校通过创新实验项目和专业技能大赛提升会计专业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进而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改革。
五、教材内容紧扣“涉农主题”
教材是教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载体,是课程得以实施的具体保证,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标志。随着主体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人文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和实践教育思想的提出,具有多年传统的高等农业院校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难以满足新时期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促使我校会计学专业的教师们去思索如下问题:(1)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们需要掌握会计学科知识的哪些内容?(2)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们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3)高等农业院校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和素质?(4)教材应该怎样适应教学方式的变革?(5)教材怎样才能给教师在教学中留下较大的改革和创新空间?围绕着这些问题,老师们积极组织和参加研讨会,并一致认为:在教材建设中,要坚持培养适应涉农行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的目标,要坚持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的原则,理论知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适应性和创造力。因此,我校十分重视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先后主编各类教材9部,其中有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十二五”规划建设教材、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专用教材和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等。尤其是主编的《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模拟实验教程》和《审计学》等“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专用教材”系列更是符合在新机制、新模式下探索和创新涉农行业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打破传统理论体系,精选涉农企业案例,突出技能训练,注重可操作性,引导学生从“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系统理解。
参考文献:
[1]杨亦民,胡晟姣,李桂兰.高等农林院校会计学专业建设问题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9,(3):116-118.
[2]杨亦民,屈静晓.关于会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7):124.
[3]张春颖,冯建军.谈会计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
篇12
(一)精:课程设置精炼 英国会计本科学制较短,一般为三年,期间一共开设约二十门左右课程,平均每学年6-8门,全部都是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英国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体现了“专业”两字,除了最核心的几门专业课之外,只设置一些财务、金融、业绩管理等和会计紧密相关的基础专业课和交叉学科课程,剔除了大量不相干的课程,课程设置相当精炼。
(二)新:教学内容新颖 英国高校教育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和质疑权威,没有统一或指定的教材,会计专业也不例外。教师一般会推荐一门参考教材,并列出若干参考书、专业期刊、网站和报纸等,鼓励学生学习吸收前沿理论知识。教教师除了讲授会计理论框架和重点难点之外,还广泛阅读和收集参考文献资料,时事热点和新闻,引用到教学中来,或者指定给学生作为课后阅读材料。此外,当会计领域出现了新的理论和方法,教师会及时做出相应的修改,加入到授课内容中来。因此,英国的会计教学内容大多是教师经过精心挑选、组织和编排的内容,以保证学生能学到最新的知识。
(三)活:教学方式灵活 英国会计教学注重启发,鼓励学生思考和创新,教学方式较为灵活。在具体教学中,会计教学方式一般由三种方式相结合:讲授课(Lecture)、辅导课(Tutorial)和讨论课(Seminar)。会计课堂讲授一般以教师分专题讲授为主,学生则主要是听和记笔记。教师事先会把授课内容的讲义、作业和参考数目等上传到学校网站,学生可以自由下载学习。辅导课一般在课后由助教负责,主要面向单个学生或若干名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对其正在做的以及已完成上交的作业进行讲解,阐释所学内容的重点,指出错误,也可以讨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讨论课是小班化教学,一般只有十名左右学生参加。教师会事先布置几个主题,由学生自由选择,然后组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需在课前查阅大量资料,经过小组讨论形成大致的观点和结论,然后在课堂上做简短的报告。每个学生都要进行发言讨论,最后教师再做归纳、总结和补充。这种讨论课,气氛热烈活跃,学生能从学到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实效是英国会计教学的一大亮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会计高等教育和会计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英国六大会计师资格认证协会共同成立了会计教育课程鉴定委员会,专门负责对各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进行审核和鉴定,进而核定会计专业毕业生可以豁免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科目。以ACCA考试为例,在14门考试科目中,有些学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最高可获得9门科目的免考。(2)会计高等教育和企业实践紧密结合。英国会计教育过程中,很多高校会安排会计专业的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较长的工作实习,甚至允许学生休学一年或两个半年到企业兼职,以增强实务操作能力。到毕业时,会计专业的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在求职中就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3)会计课堂理论教学企业实际案例相结合。学校的课堂教育不仅教授理论知识,更重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教师对每一部分理论知识内容,均会拿现实中的工商企业作实例来进行解析和阐释,而且往往是最新的企业资料或实例,并让学生及时地练习、分析和巩固。
(五)严:对学生要求严格 虽然英国的会计本科教育学制短,课程少,平时上课较为自由,而且课时不多,但英国的高等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在学习期间对学生的要求相当严格。首先是对学生考核严。会计的课程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试题大多是综合性的主观题。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形成自己特有的观点,这种考核不是靠单纯地记忆知识点,也不是靠考前突击就能过关的,要想取得良好的成绩,需要平时下功夫,花大量的时间去熟悉、积累和掌握所学的内容,并达到能灵活运用的程度。其次是相关标准执行严。会计专业对学生的作业、报告、课程论文、期末考试、毕业论文等均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和要求,并且在实践中严格执行。尽管英国高校的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友好,但涉及到成绩评定等方面却不会因此而放松要求,不划重点或范围,不给特殊照顾,实行严格的淘汰制,每年都有部分学生因学习成绩不过关而不能毕业或不能获得学位,且相关成绩等级会在毕业证书上载明,供用人单位参考。
二、对我国会计本科教学的启示
(一)精简课程设置 我国会计本科专业学制四年,其中课程时间三年半,最后一学期专门撰写毕业论文。学生要在三年半的时间里学习约四五十门课程,任务重,压力大,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与会计专业结合不是很紧密甚至专业跨度较大的课程,学生不仅学不好,而且不愿学,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而在英国高校,一不会开设和会计专业跨度太大的课程,二不会对大多数会计专业的学生开设高数课,而是只面向少数准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开设。我国应向英国学习,为学生减负,精简课程设置,紧密围绕会计专业开设一些相关课程,这样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习效果也会好得多。
(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国内的会计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更新速度慢,有很大的滞后性。一方面教材修订较慢,会计教学所用的教材常常是几年前编写的,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另一方面有些教师不善于吸收新的变化了的知识,以致误导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吸收和及时修订教学内容,并把所教授的内容和当前相关的热点、实践和案例等结合起来,时时予以更新。
(三)丰富教学方式 国内的教学基本以课堂灌输讲授为主,辅以一定的会计课程设计。课堂基本是大班授课,教师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去照顾每一位学生,大多只能在课堂上一味地讲授灌输大量的内容,而无法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因此,要在精简课程、更新内容的基础上,尽量采取小班教学,多组织讨论、作业、案例、实践等教学形式,让每一位学生思考起来,参与进来,这样所教的内容就容易被接受和掌握。
(四)密切联系实际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和实际相联系,学生才有更强的学习动力和更浓厚的学习兴趣。一是让课程学习和职称考试相结合。比如,对学习成绩达到一定标准的合格的会计毕业生,可以考虑直接授予助理会计师的资格,或者免考部分中级会计师的科目。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在精简课程的基础上,尽量增加社会实践。特别是在最后一学期,可以考虑让学生自己做选择,或花一学期的时间专门撰写毕业论文,或是让学生切实地投入到企业中去实习去工作,可以在出纳、总账、核算、成本、税务等不同岗位上各实习一阵子,然后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岗位多实习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写若干份工作报告。三是注意吸收最新的会计或财务资料、事件和案例,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归纳和总结,努力让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五)严格要求学生 现在国内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很多学生得过且过,平时不努力,仅在考试前要求教师给予考试范围或重点,然后临阵磨枪。教师往往只能降低要求,以保证大多数学生过关。长期以来,形成恶性循环,形成不良的学习风气,严重降低了教学质量。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考核,严格要求,并切实予以贯彻执行。这不仅是体现在考试中,还应贯彻到比如课堂、作业、谈论、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中。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改变和扭转学生混日子的心态,促使其努力学习。
篇13
一、现有会计专业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仍受普教模式影响下的职业教育,有些尚未脱离学科体系的藩篱。在课程设置上还是以文化课为重、专业课为辅,尤其是对专业实践课的缺乏,没有配备相应的会计教学实训设备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训的场地,无法进行有效的专业实践;教师只能向学生灌输专业理论知识,没有校内的专业模拟教学与校外实训相结合。在这种以学科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受挫,其效果可想而知。不少毕业后的学生是“只动口不动手”,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2.专业设置定位不准,目标不明
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学校在给其定位时往往一味强调“做会计”、“做账”,不注重能力、技能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认为只要学会基本会计核算就行了,不用进行素质教育。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偏向于单一性、理论性、片面性。其实这种理解是很不科学的,把专业局限于某种工作岗位,忽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导致学生在今后很难胜任不断变化的工作岗位。
3.课程设置缺乏实用性,实训教材缺乏
专业课程的设置没有与当地企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市场变化和制度调整相挂钩,学校“闭门造车”,按传统上课,组织教材。结果是不少学生出去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所学专业“无用武之地”。还有,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企业有权对本企业的会计资料实行保密制度,不愿意被本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或个人所用,所以学校在进行专业实训时经常无法得到真实的实训资料,造成模拟实训资料的缺乏。
二、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里的总体构想
会计专业培养的是与当地产业发展相适应,具有高中文化和相应专业知识技能,在生产、管理、工作一线的基层管理工作人员。应能胜任出纳、收银、仓管、成本核算、材料核算、总账报表等会计岗位的实际操作能力。
1.课程设置中应遵循的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原则。职业教育最本质目的就是解决受教育者的就业问题,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决定了他们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在专业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这一原则,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中要不断引导,使所设课程与今后就业紧密结合,做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会计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即使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再好,如果不会填制会计凭证、不会登账等这些专业工作,也无法就业。这也是职教与普教的区别所在,所以光学不练是无法真正掌握专业知识的。只有在不断地专业实践中,才能学会并真正领悟专业知识与技能;只有通过实际操作练习才能获得感性的认识,再通过专业技能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更好地运用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叉并进,相互补充,实现“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专业教学形式。在专业教学中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课时比大约为1:1‑
(3)实用原则。会计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经济管理专业,且有很鲜明的时间性。任何一个人在专业学习上都无法做到一劳永逸。会计专业的准则、制度、核算方法会随着经济活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如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就有70%左右的内容发生了变化。所以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要尤为重视实用性。学校要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使之与新准则相配套。同时也应开设一些实用型的相关专业课程,如会计电算化、珠算、点钞、市场营销等技能类课程,也可根据地方发展需要开设一些其他相关的财经类课程。总之,要建立一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课程体系。
2.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
(1)以能力本位制为主线,指导课程内容。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职业高中的会计专业应面向基层、面向生产企业第一线,培养技能人才。这类人才应具备以下基本素养:首先,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其次,具有计算机操作技能及会使用会计软件;再次,具有胜任出纳、会计核算、统计等工作的能力和具备珠算、点钞等技能;最后,能编制主要财务报表和分析能力,具有财经应用文的写作能力等。所以,应对原有会计专业课程进行有效地筛选、整合、强化,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筛选,就是本着“实用、够用”原则,对不符合现代产业结构的课程或内容进行删除,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对实用价值差,偏重深奥理论的阐述进行去除。整合,就是将有些相关专业的各门课程都涉及的相同或相近的学习内容,根据他们的内在联系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完整的整体,避免了重复性学习,节约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如在《基础会计》理论教学中学到的会计基本理论,在第一学年就已进行系统详细地讲解.在《企业财务会计》第一章中又出现大部分重复、类似的内容,那么在教学上就可以采取回顾复习性质进行简单学习。同时对于教材中部分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与教学需要进行适当调整、置换前后顺序。如在教学《基础会计》的“会计凭证”与“主要经济业务核算”这两章时,可以按学生认知规律:从“实践理论”,先讲后者再回过头来讲前者。这样学生在思维上就更能接受会计凭证这一章的内容。强化,就是以实践能力为中心来组织编写教材,强调对学生实际操作运用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本着“宽基础,重实用”的宗旨,精选课程内容,要注重专业实践与专业理论相结合,德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渗透,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嵌入,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
(2)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实践、技能训练。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成熟,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加强教学实践和技能训练的重要性。要加大实践课的教学比例,专业课程应占全部课时的70%左右,其中专业实践课应占专业课时的一半,构建起以“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技能教学体系,做到两点:一是专业教授与技能实践训练相结合;二是专业实践训练与市场需要、岗位要求密切相关联,具有针对性。实行边理论边实践,理论学习为实践技能服务。如在《基础会计》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中就可以这种形式进行有效地单项模拟实训,在《基础会计》中涉及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知识可以通过模拟资料进行填制,为以后的综合实训、见习和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3)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课程模块。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对课程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结合学生边认知边理解的思维,实行边学专业理论边进行专业技能操练的模式。改变以往的三段式教学,按功能不同将专业分成四个模块:文化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考核实训模块和德育模块。每个模块之间并不相互独立,而是相辅相成,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模块教学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更加细化,专业方向课程里的组成项目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对于选修部分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爱好,自主进行选择。同时在专业基础模块里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然后学校根据意向和需要选择专业方向课程。课程模块设置立足强化技能训练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集实用性和灵活性于一体,使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更具有社会性和发展性。(课程模块示意见下页“课程模块结构示意图”)德育基础模块:针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提高、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向上、自主就业的创业精神,同时进行会计职业人格教育。文化基础模块: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学生能熟练使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培养自主锻炼和自我调控的意识,全面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和创业奠定基础。
专业基础模块:旨在根据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宗旨,扎实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该模块是与专业考核实训模块组合成一体化的专业模块体系,课程教学上无前后顺序,应是相互加强、相互呼应、相互结合使用。专业方向课程分为丁业企业会计、商业企业会计、金融企业会计,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中一个方向。本模块还设有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方向进行自由选择。
专业考核实训模块:该模块重在综合实训、考证、见习和顶岗实习。单项技能实训应在各专业课程教学中同时进行;考证主要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等,以三年制说,该项教程放在第三、四学期进行第五学期安排综合实训、见习。顶岗实习放在第五、六学期进行。
三、我校近年来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上的尝试
1.改革常规试卷题型
试卷内容与题型以技能操练为主导,本着理论教学为实操服务的专业教学理念。在《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考试中,加入操作题,以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页和报表形式完成实操,此种类型题材占的分值约为50%-60%.试行后效果显著,学生动手能力提高。
2.专业课程与考证相结合
以前财会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免考而直接领取会汁从业资格证书,从2005年开始实行了“领证必考”.所以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加入《财经法规》、《会计基础》课程等,使学生在毕业时就能领到“上岗证”。不用再参加社会培训,直接就可上岗。同时,由于本地保险业最近几年发展态势良好,急需大量专业从业人员。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从今年起开始进行保险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培训工作。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签订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I
3.自编《创业者会计指南》校本教材
该校本教材是本专业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特征及当地企业对专业学生的要求而编写的。书中分为专业理论、专业实践,还配有相关练习,以实用性、针对性为原则,去除冗长、深奥的理论知识,以实践为主导,是对现有专业课程的一个有效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