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养殖技术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养殖技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养殖技术论文

篇1

1.2我国养羊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普遍的养羊方式仍然比较落后,饲养范围过于分散,饲养的方式较为落后,这些都制约了养羊业生产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虽然近年来已经引进了一些优良品种,但总体上的品种良化程度仍然较低。在养殖环境方面,由于近年来草场退化较为严重,加上原本单位面积的产值就不高,导致了养羊业生产水平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除此之外,我国在养羊业方面的科研进展数量质量都有不足,新的科研成果在养羊业各个环节没有得到充分应用。所以综合来讲,我国羊类的养殖业发展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发展空间,一些领域甚至可以说是形势严峻。

2科学建立养羊场

2.1选地与盖建厂舍

建立具备一定规模的养羊场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交通便利,市场条件等因素。充分考察当地的草料资源,在优质秸秆产量充分且价格合理的情况下,就可以考虑建立大规模的养羊场。选择好合适的地点后,要对厂舍进行全面的消毒。注意厂舍的房顶要留有排气孔,以防空气不流通。羊舍外要设有运动场,在运动场中设置饲槽。

2.2选择合适发展的品种

选择品种时要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条件进行选择。另外还要考虑当地市场对于羊皮、羊毛或羊肉的不同品种的需求量和市场规模。首先应选择繁殖性能好、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广的品种。选购羊只时要注意检查“种畜禽生产许可证”、“种羊合格证”和耳号等必要环节。

2.3选择合适的杂交模式

要根据国内的羊类杂交实验报告进行综合考虑,从肉羊的角度举例,对波尔山羊3槐山羊杂交及夏洛莱3小尾寒羊杂交的实验结果进行比对,最后可以得出应选择夏洛莱或无角陶塞特3小尾寒羊的品种杂交模式。

3保障养羊正常经营的措施

3.1尽量降低羊的饲养成本

在优质秸秆价格偏高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情况选择种草养羊和青贮技术,从而能够降低饲料方面的成本压力。比如引进鲁梅克斯、墨西哥玉米、皇竹草由于它们方便种植,成本低的特点,有效缓解了优质饲料价格高的难题。另外要大规模推广和应用秸秆青贮技术。

3.2重视羊群疾病的防治

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养羊场中,羊群数量多且活动范围有限,传染病等严重威胁养殖场的正常经营。合理用药、科学使用疫苗对于规模养殖场十分关键。要与具备疫苗运输保存条件的厂家合作。另外还要对寄生虫病加强防范,定期对厂舍进行消毒和驱虫工作。在发现羊有发病症状时要及时治疗,出现问题时要做好隔离的措施。对病死羊的尸体尽量深埋或焚烧,从而切断病源,防止流行。

3.3尿素的利用

尿素含氮量高,可以用来给饲料作物进行施肥。

4提高羊的繁殖率和繁殖成活率

为了提高每年养羊场能够出售羔羊的数量,要尽量提升羊群的繁殖率及繁殖成活率。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4.1编号和记录

羔羊生下三天以内,应该给羔羊刺耳号。对每只羊编号和登记,防治羊群发生近交;对怀孕的母羊进行分群或隔离,防止母羊发生意外的流产。编号还能对羊群进行统计时更加方便。还可以利用编号进行分群饲养,这样可以科学管理,针对羊群优化饲料配方。

4.2换季补青

冬季饲养时由于缺少绿色饲料,要通过加强补青的方法及时补充羊体内所需的维生素等养分,通过提升羊群的健康状况来改善羊群的存活率。

4.3改善厂舍

对养殖场内的通道、运动场等地方进行优化改进,避免羊群活动时发生严重的挤压,从而降低怀孕母羊流产的风险。比如将单扇门改进成双扇门,拓宽通道等方法。

4.4控制羊群比例

将羊群中的公羊母羊比例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同时要减少空怀母羊的比例。要及时发现羊群中不或者无法怀孕的母羊,对它们及时治疗或者处理,以减少空怀母羊的比例。

5各类羊的饲养管理

5.1种公羊的饲养管理

种公羊的品牌作用十分重要。要挑选种性特征明显、体格雄壮、运动灵活、身体各部位结实的公羊。对种公羊的饲料要保持肥瘦结合,蛋白质含量充足,合理搭配的饲料能够改善羊群繁殖中的受胎率。所以可以在配种季中可以给其饲料中增加鸡蛋、骨粉等高蛋白成分。非配种季也要适当补充一些精饲料。另外,要保持种公羊每天能够有足够大的运动量,保持其体格健硕,精力旺盛。

篇2

1.3放养规格:放养规格要求规格整齐、健壮,做到大小基本一致,在放养时大小要分开。

1.4放养密度:放养规格为5~7cm的泥鳅种1500尾/m2。

2日常管理

2.1水质:水质保持新鲜,含氧充足。注意防止水质恶化,经常换注新水。在夏季,如发现泥鳅将头部频繁伸出水面吐食空气,立即添注新水或换水。

2.2投饵:泥鳅为杂食性偏动物性鱼类,日常以就近就便原则投喂。一般投喂小鱼虾、蚯蚓等,加投豆饼、麦麸等,夏季还在池子上方安装灯泡诱虫。一般每天上下午各喂1次,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3~6%。每个网箱中设置一个饲料台,饵料投放在食台上,以便观察和防止浪费。

2.3防暑:在夏季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池上方搭建遮荫物,水温超过30℃时勤换新鲜的凉水。雷雨、闷热天气要勤加新水或换水,以防泛池死亡。

2.4防逃:坚持做到早、晚巡塘查看网箱,检查网箱有无破损和漏洞,及时修补,以防泥鳅逃逸。

2.5防病: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定期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泼洒。做到经常巡塘,定期洗刷清理网箱,保持网箱内外水体畅通,及时清除池塘中的水蛇、老鼠等敌害,发现病鳅、死鳅及时捞出。养殖过程中未发生疾病。

3小结与讨论

3.1苗种选购时要注意辨别。不要购买广告所谓“特大泥鳅”苗种或其它所谓的“优质”苗种、新品种,也不要购买长时间贮存及反复转运的鳅苗。

篇3

培育抗病、抗逆的养殖品种。以数量遗传以及分子遗传作为理论的基础,然后结合最新的生物养殖技术,做高强度的品种培育,进而培育出有较高的遗传潜力的新品种。笼养鸡健康养殖的模式和养殖技术的开发。依据不同蛋鸡的性能、健康情况以及产品的品质,选择配套的、科学的管理模式。依据每种鸡种的特点,研究相应的饲养工艺以及饲养设备。创建不同的生态气候,不同的笼养鸡健康养殖新模式。笼养鸡养殖微环境的监控。将每个鸡舍的养殖环境做一个数字化和精准化的监控体系。建设远程的视频监控体系和数字化的信息监控网络平台。开发一个适合农民养殖规模、低价、消耗低的夏季降温设施。

篇4

池塘放养乌贼前,要进行彻底清塘、消毒和肥水。清塘:把池塘的水排干或抽干,将塘底污泥清出塘外,曝晒池底,目的是清除乌贼的天敌和铲除病菌滋长的温床。消毒:清塘后,每亩用150千克生石灰粉遍撒池塘。放养前一周,拦水门用60目筛绢网(养殖的中、后期可改用更大网目的筛网),进水15厘米(要淹没池底,深度可调整),用二氧化氯带水消毒,浓度0.3~0.5克/米3。肥水:消毒三天后,排干池水,择机纳入富含有益藻类的优质新鲜海水,在晴天的上午施洒藻类生长素或其他生物肥,培育基础饵料生物,当池塘培育出以硅藻、绿藻等有益为主的水质,透明度约50厘米时,就可放养了。育水方法与养虾类同,虎斑乌贼养殖水质的其他指标:溶解氧达7.5毫克/升以上,氨氮<0.1毫克/升,亚硝酸盐<0.05毫克/升。

三、乌贼苗选购及标粗暂养

露天养殖,乌贼苗要选择体长1.8厘米以上、大小整齐的,表面要光洁、无损伤、无病态或畸形,活力强,捕食凶猛,在振动或光线强度变化时反应灵敏。虎斑乌贼放养时间是每年的4月份左右,体长1.8厘米的种苗,每亩放养2万~3万尾。购苗放养前要与育苗场沟通,以便把水体的盐度、pH值等调至与育苗场相同。为了提高乌贼苗的成活率,最好对乌贼苗进行标粗暂养。暂养池可以用60目筛绢网(筛网要略高于水面)将池塘一角隔开而成。种苗运回后,把装有种苗的袋放入池水沉15分钟,让内外水温逐渐接近,然后缓慢往苗袋添池水,让乌贼有一个适应过程,再将乌贼苗倒入暂养池。暂养期间,每天投饵3次,时间分别为傍晚、23点、5点。每日投饵量为乌贼体重的4%~5%。开始可从盐场卤水池捞取卤虫或用低价普通虾苗喂养,并添加10%经加工的小鱼、小虾鲜饵料,随后逐渐增加小鱼小虾鲜饵料的份量,以驯化乌贼摄食鲜饵料。鲜饵料可用绞肉机将小鱼、小虾绞成条状,直径约为乌贼体长的1/4。随着乌贼的长大或小鱼、小虾小于乌贼的体长,可不用加工就直接投喂,但一定要保证饵料不变质,冰冻的饵料要经过解冻才可以投喂。每次投饵前,先打开探灯,将乌贼诱至投饵台,先投完鲜饵料,再投活饵料,摄食完毕及时清理残饵,关闭探灯。

四、养殖管理

经过半个月的暂养,小乌贼已长到4厘米以上,并养成可以摄食鲜饵料的习惯,此时可拆除暂养池的隔离网,让小乌贼自由进入整个池塘。在养成过程中,饵料是否充足、乌贼能否吃饱至关重要。所以,除了做好定点、定时投饵,并保证饵料的质量外,暂养期结束后,在池塘中每亩放养5万尾低价的普通虾苗(体长约1厘米)作为乌贼的贮备活饵料。随着乌贼的长大,饵料投喂量可适当减少,养殖前期日投喂量为4%~5%、中期为3%~4%、后期为2%~3%。每天坚持巡塘,除检查乌贼的摄食和活动情况外,还要留意池塘水质的变化。根据池水中有益藻的变化,适时、适量补肥,保持池水藻相稳定,防止水质恶化;要重点关注天气等因素引发池水盐度、水温的变化,盐度可用海水晶调节,水温可用遮阳网改变阳光照射予以缓解。池水每1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约为池水总量的10%,以防池水的盐度等重要因子剧变。随着乌贼的长大,要根据乌贼的存塘数量进行分塘养殖,体长2~6厘米的乌贼每亩放养2万~3万尾。体长7~12厘米的每亩放养0.7万~1万尾。体长13~20厘米的每亩放养0.2万~0.35万尾。20厘米以上的每亩放养0.1万尾以下。

篇5

养殖户需要建立完善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并且从自身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获取天然食物,然后将这些天然食物投喂给猪,从而使得猪通过摄取天然食物而提高自身的营养健康价值,进而为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另外,畜牧养殖者需要在生态猪饲养原料中添加适量的抗生素与维生素,以提高生态猪的免疫能力与抗病能力,进而有效提高生态猪的产量,为畜牧养殖者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供有力保障。

3生产加工过程分析

生态猪生产加工过程对整个养殖过程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对生态猪的生产以及流通等过程建立完善的追踪体系,例如:其包装、贮藏以及运输等过程进行全面跟踪,从而保障动物类食品的健康、安全,进而有效满足广大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继而为市场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4饮用水投放措施

生态猪在生长的过程中,由于其生长速度较快,且饮水具有提高动物猪抵抗疾病能力的作用,因此,畜牧养殖者需要给予足够的水,并且在水中投放适量的抗生素与食盐。所给予的水应确保干净,从而有效提高生态猪的健康成长,其中,食盐本身具有着较强的杀菌作用,故在饮用水中投放适量的食盐对动物猪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5疫病防治工作

一般情况下,养殖户除了给予猪绿色健康饮食、舒适居住环境以外,还需要做好疫病防治工作。这是由于疫病不仅大大降低了生态猪的自身价值以及标准,而且还严重损害了畜牧养殖者的切身利益,因此,畜牧养殖者需要做好相关疫病的防治工作。当发现动物猪出现异常时,需要及时联系兽医对其进行诊断,并且做好健康猪的隔离处理工作,同时,还需要对其他健康猪进行疫苗注射,以实现预防和控制疫病扩散的目的,为生态猪的产品质量以及其价值提供有力保障。

篇6

2.1对养殖环境作出改善

首先,要对猪圈周围的环境作出改善,既要适当的考虑到猪圈内的阳光照射问题,又要大幅度地减少夏季阳光直射的问题。因此,笔者在此给出的建议是,夏季,可以在猪圈周围合理种植一些阴凉、可遮蔽的植物;冬季,可以采用现今广泛流行的大棚等技术,同时及时打扫猪圈内的卫生,及时对生猪进行疫苗接种以及清洗身体等活动。特别注意猪出圈的时候对猪圈内的粪便进行清理,避免细菌滋长,影响生猪的生长环境。对养殖环境的改善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起环境因素帮助生猪养殖达到最佳水平。

2.2加大养殖密度

从养殖密度的角度出发,当然是养殖密度越大越好。养殖密度越高,猪在吃饱之后的活动空间会被极度压缩,因此生猪通常会选择休息睡觉,吃完就睡的生猪更加容易长肉。这样做的方法一方面能够节省出大幅度的建猪圈的费用,同时,能够加快生猪的养成速度,最快程度的帮助养殖户朋友获得经济效益。但是养殖密度也不能过大,一旦养殖密度过大,出现疫情后会难以控制,给养殖户朋友带来沉重的经济损失。

2.3养殖终点的选择

对于生猪来说,一般的养殖户通行的做法是在养殖到200斤左右即宰杀。在生猪的体重达到200斤左右后,其体重增长曲线逐渐趋于缓和,而且其增长的多为肥肉,性价比比较低,在市场上没有一个好的行情。在生猪养殖到200斤之前,其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因而200斤左右作为养殖终点是最为合适的,也是现今市场上公认的养殖终点,不同品种的猪可能其养殖终点略有变化,但是总体来说变化幅度不大。

2.4对于猪仔的选择

生猪的生长情况一方面取决于养猪户给予的生长环境,而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仔猪的品种。一般来说,杂交代数越多,其猪仔品质越高,因此,养殖户对猪仔进行选择时,要注意那些品质优良、多代杂交、广受好评的品种。

2.5对饲料以及防疫方面的控制

对于生猪的养殖来说,饲料一直是占的比重较大的一块,在生猪养殖的不同时期,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饲料的组成进行一定的变化。同时注意对营养的控制,不能出现某一元素的投放量很多而另一元素投放量很少,这样会造成生猪生长的不均衡。在此,笔者推荐全价料,这是目前我国生猪饲养行业的大势所趋,也是经受了实践的考验的。同时,要对生猪的防疫作出重点的监控,首先要按照检疫规定接种疫苗,接着对一些疾病做一些基本检查,另一方面,对猪的身体表面以及肠道内的寄生虫的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对寄生虫的检查往往在初期便能够帮助养殖户朋友发现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切实防止疾病的发生以及流行。

2.6饲养方面的管理措施

首先,对于猪仔的环境控制要合理,对于猪龄为一周内的猪仔,要为其保持一个恒温、恒湿的环境,同时,可以定期使用红外线或者紫外线灯对猪圈内进行消毒,确保其健康成长。其次,一般猪仔在哺乳阶段的吸奶比较困难,因此需要人工的帮助。接着要做的便是注射补铁剂以及对猪仔进行过仔并窝处理,对每头猪仔的补铁剂的注射量也要作出控制,根据现行的科学成果,一般注射一次补铁剂其中铁的含量控制在100毫克左右为宜。同时,根据母猪的母乳的不同情况,合理分配猪仔,将母猪的母乳最大化利用。一般来说,在猪仔出生一周内就需要学会饮水与饮食,在猪龄为半个月后即可开食,断奶的时间点选择一般在一个月左右为宜。同时注意对猪圈内的卫生进行消毒,切记要对仔猪进行猪瘟疫苗的接种,切实防止猪瘟这一危害性极大的疾病。在对猪仔的管理方面,需要根据每头猪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组管理。例如,根据猪的品种、习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力等情况,作出分组,并且根据不同的情况对饲养管理计划作出调整。一般来说,将每组里分15头猪左右为最佳密度。在分组之后,要对猪进行“调教”,以便于对其日常行为作出控制。例如,控制其在固定的地方饮水、饮食以及排泄,这样不仅有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能够方便打扫卫生。其次,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要密切注意猪的排泄情况,因为一般的疾病都会在粪便中有所反映。同时,对于猪的精神状态以及皮肤情况也要作出一定程度的评估、了解,如果发现可能爆发疫情的可能要及时向卫生检疫部门报告。

篇7

(2)养殖池建造应符合甲鱼生活习性的要求,大小统一,每口面积20m2,池高1m,池壁顶端向内伸延10cm左右,以防甲鱼外逃。饲料台用长3m、宽0.5m的木板或水泥预制板搭设,淹没在水下15cm。池中设置网袋用以甲鱼隐蔽之用。

(3)外养大塘的面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一般1hm2放养1.5万只左右,塘四周要有防逃设施,以高1m的围墙为好,塘中搭建隐蔽网袋和饲料台。

2苗种的选择和放养

稚甲鱼应选择健康、无伤无病、活力强、反应快、规格整齐、体重3g左右、种质优良的品种。放养前,必须先进行消毒。将稚甲鱼放进塑料盆里,用15~20g/L食盐水浸泡10min或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min,浸泡水以没过稚甲鱼背为宜。浸泡过甲鱼的水溶液,要倒到池塘外面,不能随甲鱼倒进养殖池。

温室内合理的放养密度十分重要,一般稚甲鱼的放养密度为20~30只/m2,放苗后应在养殖池中直接开食,这样既可减少苗体损伤,又可使其早适应、早生长。开食饲料可用稚鳖饮料等商品饲料,且从第1次开食就可把新鲜的猪肝按10%~20%的比例添加于开食饲料中。

3温室温度的控制

水温30~32℃为甲鱼的最适生长温度,水温高于20℃时就开始摄食,摄食量随水温升高而增加。若低于最佳温度,消化酶合成水平低,饲料转化率低;若高于最佳温度,甲鱼活动量增加,也会降低饲料转化率。因此,室温一般控制在33~35℃,且尽量保持恒定。

4充分利用微生物和增氧机调控水质

甲鱼生性喜净怕脏,良好的水体环境是甲鱼稳定生长的重要条件。因此,要充分利用微生物的作用进行水质调控,提高水体的稳定性和自净能力。微生物制剂的合理使用可大大节约水质调控及其他方面的投入。一般光线较暗的温室可用光合细菌或活水宝(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来降低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分解有机质和其他有害物质。采光温室可采用EM复合微生物制剂培养水中有益藻类来创造水体平衡,同时可减少换水次数和数量,节约水电费用。生产实践证明,使用有益微生态制剂是改善水质、净化底质及预防疾病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温室甲鱼养殖池人工增氧很重要,合理的增氧既能增加氧气,又可改善水体环境,加速有机质的分解,提高理化指标,促进甲鱼生长。放养密度为20~30只/m2的一般前2个月,1.1KW的增氧机每天开4h左右,第3~4个月每天开9h左右,第5~6个月每天开15h左右,6个月以后全天增氧,期间可以结合化学增氧制剂来调节水质。

5狠抓病害控制

温室养甲鱼由于集约化程度高,养殖密度大,很容易滋生病菌,引起疾病发生。因此,必须严格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在防治过程中,严格按照《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和《NY5070-2002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执行。要坚持“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强调“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可根据甲鱼生长不同阶段的发病特点,每15d消毒1次,消毒药物有生石灰、溴氯海因、光合细菌及EM菌等,可交替泼洒使用。同时,定期在饲料中交替添加免疫多糖、VC及病毒星等,以增强甲鱼的免疫力。药物防治时尽量使用生物制剂或中草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应用健康养殖技术,适当控制养殖密度,在饲料中添加酶益生菌、复合维生素等来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改善养殖水体的生态环境。若发现疾病立即查明原因,并根据症状,正确诊断,对症下药,及时治疗。

渔药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农业部有关规定,禁止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产品执行标准的渔药,严禁使用违禁药品。药物作用后,要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

6高度重视从温室养殖到外塘养殖方式的转变

甲鱼从温室转到外塘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搞好转塘工作必须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搞好消毒和防病。外塘提前15d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450kg/hm2(或提前7d用强氯精15kg/hm2泼洒)。且在放养前对苗种进行消毒,消毒方法同稚甲鱼的放养。转外塘养殖的甲鱼容易患穿孔和咽喉炎等疾病,预防方法以内服为主,饲料中每100kg干料加双黄连或双黄毒片100g,连续喂5~7d。

篇8

1.2鱼种投放

水花经过35d左右的培育,在6月5日左右可长到3~5cm,成活率约40%,可提供鱼种60万尾,按15万尾/hm2的放养比例,搭配鲢、鳙鱼种3万尾/hm2投放在2口总面积40000m2的池塘中,池塘放养鱼种前要进行清塘渊方法同上冤,鱼种下塘时用3%~4%的食盐水浸洗10~20min。

1.3饲料投喂

用通威配合饲料进行投喂,鱼种下塘第2天开始驯化投喂,根据鱼条件反射原理,敲击发声反复数次循环进行,每天人工投喂4次渊时间可自行掌握,一般30min左右冤,经7d左右驯化,鱼可集中上浮抢食,此时可改用投饵机自行投喂,根据鱼吃食情况掌握投饲时间及投饲量,水温为15~25益时,日均投喂3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3%曰水温25~30益时,日均投喂4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5%。饲养期间以投喂颗粒饲料为主,可辅以芜萍、豆饼或豆渣类植物性饲料,饲料投喂量根据鱼吃食情况、天气情况、鱼体规格和水温而定。

1.4日常管理

pH值控制在6.5~8.5,溶解氧控制在5mg/L以上,锦鲤即可保持良好的生长态势,透明度控制在40cm左右,以便于观察鱼的活动情况,池水确保“肥、活、嫩、爽”,期间可通过注水、换水、施肥或使用光合细菌等手段来实现。坚持巡塘,防止泛塘,观察鱼的吃食活动情况,观察鱼有无疾病发生,做好池塘日志,阴雨、暴雨天气要开增氧机,还要加注新水,保持池水清新,防止浮头泛塘。

1.5鱼病防治

5月下旬,用水霉净全池泼洒1次渊用量为0.2g/m3水体冤,预防水霉病的发生曰6月上旬,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渊5颐2冤全池泼洒1次渊用量为0.7g/m3水体冤,预防车轮虫、斜管虫病的发生曰6要9月每30d用二氧化氯制剂全池泼洒消毒1次渊用量为0.5g/m3水体冤,预防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曰9月下旬,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1次,预防鱼虱、锚头蚤病的发生曰防治锦鲤痘疮病,用0.1~0.4mg/kg红霉素全池泼洒,10d后再用1次,有一定效果。

2效益分析

养殖苗种塘2口,面积4670m2,投放150万尾锦鲤水花,经35d饲养,出塘3~5cm的鱼种60万尾渊成活率40%冤。60万尾鱼种分别在2个成鱼塘饲养,面积合计40000m2,投喂通威饲料。至2013年11月20日出塘锦鲤33150kg,折合产量8287.5kg/hm2,平均体重60g渊成活率85%冤,鲢、鳙规格鱼种10980kg,折合产量2745kg/hm2。养殖收入情况见表1。养殖支出包括通威饲料256000元、水花苗种60000元、运费2500元、鲢鳙苗种12000元、水电费31000元、鱼药19800元、塘租30000元、工时费31000元、肥水费用9500元、其他支出5000元、合计456800元。养殖效益情况院总收入830316元,扣除支出456800元后,总效益为373516元,则平均效益为93379元/hm2。

篇9

2.定时使用底质改良剂,预防池塘底质恶化

刺参养殖池塘除冬季低温期,每月应使用一次底质改良剂;养殖2年以上、高温季节、刺参出爬前后、软泥底质、刺参养殖密度大、腐烂大型海藻多、池底污染重的池塘,半个月使用一次底质改良剂。池塘水温稳定在15℃以上使用生物底质改良剂,低于15℃使用化学底质改良剂。

二、经常使用微生物制剂,保持池塘生态稳定

刺参养殖池塘定期施加EM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对保持池塘内生态环境的稳定非常重要。微生物制剂半个月使用一次。微生物制剂禁止与抗生素、杀菌药、强氧化剂或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药同时使用,须过一周后方可使用。

三、加强增氧,提高刺参抗逆能力

水中的溶解氧是刺参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没有足够的氧气,刺参容易患病。增氧应选用底部增氧设施,把含氧空气直接输到池塘底部。底层溶解氧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池塘的氧化反应,加快池底有机物的分解,有效降低硫化物、亚硝酸盐、氨氮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达到防病和立体利用养殖水体的效果。而且池塘溶解氧充足,刺参能经常保持旺盛的活力、食欲以及较强的抗病能力,降低感染发病概率。水温回升、高温、降雨等都能引起池水分层现象,无风天气池水上下交换能力差,池塘底部易出现缺氧状态,增氧机充气使池塘水体上下垂直运动,打破分层。池塘表层水体在光合作用下产生丰富的溶解氧通过水循环输入到池塘的底层,能迅速提高底层水体的溶解氧。高温季节的下半夜、无风沉闷天气及雨后要延长开增氧机的时间,防止池水缺氧,必要时同时投放增氧剂。越冬期间,水面结冰,如果冰面上覆盖积雪,应及时清除或破冰,增加光照,促进池塘内低温藻类繁殖,提高池塘溶解氧。

四、使用药物灭藻、杀灭鱼虾类,要避开刺参生长期

池塘内大型海藻及杂鱼虾过多,影响刺参生长,需要及时杀灭。灭藻和杀鱼虾类施加的药物对刺参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所以一定要错开刺参生长期。池塘施加灭藻药物,应选择在刺参出爬前和夏季休眠期(低温时期施药需延长药效时间)。施加杀鱼虾类药物,应选择在刺参冬眠前。藻类和鱼虾类死亡后要施加解毒药物和底质改良剂改善池底。春季严格控制池塘进水网目,可有效减少杂鱼虾蟹的卵子进入池塘。如果池塘大型海藻数量过多,腐烂后会造成池底严重缺氧,加之刺参行动缓慢,夏季又有休眠习性,不能迅速脱离不良环境,往往会造成死亡情况。所以,先施加灭藻药物,在大型海藻死亡分解前组织人工捞除,防止败坏池底。忌在大型海藻生长旺盛时期捞除,因为断裂的藻丝随风漂到池塘其他位置,又会扎根生长。

五、养参先养池底,繁殖好底栖硅藻

底栖硅藻是刺参最好的天然饵料,底栖硅藻含有许多活性物质,对促进刺参生长、补充人工配合饵料所缺少的营养要素、提高刺参免疫力和抗逆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养虾先养水”、“养参先养底”,所以,应特别重视底栖硅藻的培养,底栖硅藻繁殖好的池塘,刺参生长明显增快。春秋季适温期,要适当降低池塘水位,施加水产养殖专用肥或无机肥肥水,有利于促进底栖硅藻的繁殖,施肥繁殖底栖硅藻的同时,培养好池塘单胞藻。保持良好、稳定的藻相,对提高水质环境的自净能力、吸收池水中有毒无机盐、降低氨氮和硫化氢、高温期缓解池底温度升高、降低透明度、抑制大型海藻繁殖等都有着重要作用。

六、生长期投喂饵料,促进刺参生长

春、秋两季是刺参的快速生长期,进水浮泥少、自然饵料缺乏及养殖密度大的池塘,在刺参摄食旺盛季节需要适量投饵。投喂的饵料可使用刺参专用人工配合饵料,也可购买鼠尾藻、马尾藻、脱胶海带等藻粉,掺入适量免疫多糖、多种维生素类、酵母等,配制成配合饵料投喂。水温8~20℃,为人工投饵喂养期,最佳投饵水温在10~16℃。每周投饵2~3次,投饵原则以适量为准,宁少勿多,日投饵量为刺参体重的1%~3%。投饵量还要根据刺参摄食情况、残饵量、粪便粗细和多少等适当调整,投饵期间要加强使用底质改良剂。

七、适时净化池塘水质

春季刺参刚开始活动和秋末刺参冬眠前使用碘类制剂,起到杀灭池塘内的致病菌、净化池塘水质、降低刺参发病概率的作用。而且,碘类制剂对治疗刺参初期化皮效果明显。

篇10

1.1.1水源必须充足

无论是降雨还是人工灌溉的地表水都要保持充足,不溢出不渗透,充分满足泥鳅的生长需要。

1.1.2水质要好

在酸碱性的选择上尽量保持在中性和弱酸性上,少泥沙,水中多微生物,切忌混浊,保证水质干净无污染,满足绿色环保生态养殖的条件。

1.1.3选择连体成片的大面积稻田,便于养殖管理

田间垄沟平坦,灌溉和排水方便,土壤要选择松软肥沃尤其是腐殖质丰富的粘性土质,营养丰富保水性强,满足泥鳅的生长营养发育需求。

1.1.4水稻要选择抗病力和抗病虫害强且高产的品种

植株矮小短粗,抗倒伏,便于应对大风等恶劣天气。

1.2稻田的清理建设

1.2.1水位要长期保持在安全水平上

由于广西地区的年降水量较多,要对田埂进行加固加高,防止大雨破坏田埂,田埂的宽度保持在1米左右,高度维持0.6米左右即可,再通过人工进行夯实,必要时可通过薄木板、石块等支撑于田埂内侧。

1.2.2开挖鱼沟、鱼溜

鱼沟、鱼溜的作用就是给泥鳅提供一个相对自由且与稻田隔离的场所,方便在给稻田种植、施肥、上药的过程中泥鳅有地方可去,而鱼溜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方便逮捕泥鳅。鱼沟可根据田地大小设计不同的形状,面积不能超过稻田的10%,主沟一般位于稻田中心,宽度和深度在0.6厘米左右即可,而鱼溜的面积以10平方米为宜,为了方便泥鳅进出,要设置2~4个不等的缺口,无论是鱼沟还是鱼溜都不宜太靠近田埂,但可以在靠近鱼沟和鱼溜的稻田梗上搭建庇荫乘凉的小棚,既可以防暑降温,又可以增强泥鳅的安全感,有利于泥鳅的生长发育。

1.2.3要对田地进行施肥

以每亩400公斤的有机肥量对田地进行重新翻耕,给足稻苗充足的营养,同时也要给开挖的鱼沟、鱼溜添加基肥,以促进水中微生物的生长,保证泥鳅每天的营养需求。

1.2.4要重点进行防逃脱建设

由于泥鳅个头小、体滑,稍微有点空隙就会逃脱。因此要严格的进行防逃脱设置的建设,在田埂的两端设置两道防逃网,可用塑料、薄膜、水泥板等抗氧化耐腐蚀的材料进行设置,深度至少下挖0.2米,而高度则要高于水位,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最终的目的使鱼不能出逃。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防范一些外在的危害如水鸟、青蛙等生物,都有可能造成泥鳅的减产,因此要加强进水口的防范,对鸟一类的可以通过树立几个高大的人字形木桩,摆上鲜艳的布条,以此来起到威慑和恐吓的作用。

2泥鳅的放养管理

2.1泥鳅放养

插栽秧苗10天左右,即可准备放养泥鳅苗。放养之前,利用低浓度的食盐水浸泡泥鳅苗进行消毒杀菌,以此提高成活率。放养密度不宜过大或过小,一般每亩放养4厘米大小的泥鳅苗10000尾。

2.2饲养管理

2.2.1喂养方式

泥鳅的喂养,主要有精养、粗养和精粗结合三种方式。精养主要是以人工饲料为主,缺点是在泥鳅生长的各个阶段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优点则是产量较高。粗养基本依靠水田里的天然饵料,优点是基本没有投入,缺点是产量低。精粗结合则是在天然饵料不足情况下适当投入人工饵料,保证泥鳅营养的有效供给,优点是不用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就可取得较高的泥鳅产量。

2.2.2饵料投放

泥鳅属于杂食动物,食谱广,如昆虫、虾仁、小鱼、豆渣、玉米面、动物下脚料、食物残渣等都是它的可口食物。泥鳅在刚放养的一周内可不需投放饵料,之后每周可以投放3~4次动物性的饵料。随着泥鳅的生长,饵料要由动物性饵料转变为植物性饵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投放量根据实际吃食情况进行投放,避免投饵过量或者不足。在投放饵料的同时,每隔一个月追加有机肥,培育浮游动植,补充生物饵料。

2.3病害防治

2.3.1稻田防病

养殖泥鳅的稻田和普通的稻田相比,病虫害的几率很小,这是由于养殖的泥鳅在一定程度上消灭了一部分害虫,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在预防稻田病虫害时,应选择毒性低、效率高、蒸发快且残留少的农药,像市场上卖的比较好的多菌灵、稻丰散等都是低毒高效的环保农药,禁止使用敌敌畏等含有剧毒对人体伤害较大的农药。用药时,严格遵守各种农药的浓度和用量,尽量避免药液撒到鱼沟、鱼溜里,造成二次污染。

2.3.2泥鳅防病

放养前,要把泥鳅幼苗放在浓度4%左右的盐水中浸泡10分钟,进行消毒杀菌。养成期,每月可用生石灰或者漂白粉对鱼沟、鱼溜进行消毒,改善水质,避免泥鳅染病。一旦发现泥鳅患病,就要及时合理的用药,精心照料,避免交叉感染,降低因病造成的泥鳅死伤所带来的损失。

3泥鳅常见病及防治方法

3.1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是稻田养殖泥鳅最常见的病症之一,每年的夏季也就是5~8月份是发病的高峰期,得病的泥鳅因为体表附着车轮虫而显得局促不安、身体较虚弱,进食较少,防治方法: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按0.7ppm浓度化水泼洒,或者每立方米水用0.5~0.7克晶体敌百虫化水泼洒。

3.2胀气病

泥鳅由于饵料、水质等原因容易患上胀气病,胀气病使得泥鳅的肚子滚圆,进食较少,长期胀气则会爆发肠炎病,尤其是夏季高温天气时,由于胀气造成的肠炎病使得泥鳅的死亡率高的惊人,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防治方法:3%浓度的盐水全田泼洒,或者内服药饵,1公斤饲料添加消食利胃散5克、甘泰乐5克、大蒜素2克、食盐3克,连喂5天~7天。

篇11

1.2卵巢制备及人工孵化

好的卵巢,可以有效提高鲶鱼的着卵利用率。底巢一般为人工焊成的长方形的框架,中间着卵位置放上棕榈皮并缝在筛绢上即可。将亲鱼产出的鱼卵及时放入水泥制作的平坦干净的孵化池内,并将水温控制在20℃左右,使其自然发育。3~4天后鲶鱼苗会吸附在鱼巢上,再过2~3天将鱼巢取出进行下塘。

2池塘养殖技术

2.1鲶苗开花

通常鲶鱼在出膜3~4天后就可以吞食大型轮虫和小型枝角类生物等,这个时候应培养枝角类生物以供鲶苗食用。培育枝角类生物可采用施用有机肥的方法,采用分次分批进行投放,当后期饵料不足时,可以用50毫米的筛目捞取其他池塘内的枝角类或是将新鲜的动物性饵料进行切碎投喂。在保持饵料充足的条件下,10~15天便可培育成夏花。

2.2鱼种培育

鱼种培育可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一是生态养殖培育鲶鱼种,可在鲶鱼放养前20天放养鲫鱼,前10天放养花白鲢等,同时在池内培养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水生昆虫及小型杂虫,这样可以有效地为鲶鱼提供营养丰富的饵料;二是运用颗粒饲料培育鲶鱼种,为了更好提高鲶鱼成活率,可以投放天然动物性饵料和陆生动物性饵料,人工颗粒饲料应该以高蛋白质饲料为主。为了防止由于饵料不足或者饲料颗粒较大导致鲶鱼苗生长大小不一的问题,可以在夏花放养前,在主养鲶鱼塘中投放适量适口的动物性饵料,例如切碎的鸡肝、鸡肠等,可提高鲶鱼苗成活率。

2.3成鱼养殖

一是夏花当年养成商品鱼,应当在鲶鱼夏花放养的成鱼池塘中,要注意套养密度及水源条件,池塘杂鱼量不应太多;二是由于鲶鱼游动缓迟只能吃到小型野杂鱼及有病的养殖鱼类,放养少量鲶鱼春片可提高鲶鱼重量;三是成鱼颗粒饵料蛋白质含量应该为35%左右,这样有利于鲶鱼更好地吸收营养。

2.4提高鲶鱼存活率的技术措施

2.4.1适时下塘

由于刚出膜的鲶鱼苗在静水和微流水的环境中不发育,因此鲶鱼苗大多数均匀吸附在鱼巢或网箱壁上,鲶鱼苗体呈现为乳白色,随着鲶鱼苗体表的色素不断沉积,使得其体表逐渐变成灰色,3~4天后体表呈现为灰黑色。此时,卵黄囊基本消失,为保证存活率应当及时下塘。还应注意同塘不能放养两批不同规格鲶鱼。鲶鱼苗出膜后的3~4天便可以进食大型轮虫及小型枝角类,因此浮游动物的数量直接影响了鲶鱼苗的存活率,为提高鲶鱼成活率应选在最佳时期,也就是水温稳定在20℃,在鲶鱼苗下塘前8天施加发酵的有机肥500公斤/亩并注入井水。

2.4.2适宜的池塘面积

鲶鱼发塘池一般是0.5~1.0亩,鱼种培育池塘1~2亩,套养鲶鱼夏花或搭配池塘可大一些。

2.4.3鲶鱼苗下塘规格整齐一致

首先鲶鱼苗规格应当相同,必须放养同一批孵化的鲶鱼苗,夏花放养时必须筛选同一规格的鲶鱼苗,坚决杜绝放养两批不同规格鲶鱼现象。在放养鲶鱼种时一定要放养规格一致且整齐的鱼种,避免大吃小现象发生,保证成活率。

2.4.4补充动物性饲料

鲶鱼在4厘米前不应喂养或很少喂养人工饲料,应多以肉食性饵料为主,发塘前期,浮游动物数量较多,食物摄取量较小,鲶鱼苗规格比较齐;后期因为鲶鱼苗口径的不断增大,食量也随之增加,此时极易出现食物的供给不足及不适口现象,使得鲶鱼苗大小不齐,应在其他池塘捞取天然食物或投放动物性饲料,提高鲶鱼苗规格的同一度和存活率。

2.4.5饵料的适口性及营养性决定鲶鱼苗的成活率

由于肉食性鱼类具有相互残杀的特点,故鲶鱼苗种的存活率明显低于其他鱼类,因此饵料应当随着鲶鱼口径的增大而增大,同时还应保证饵料的充足和营养。实践证明,饵料的不适口及营养不全会导致鲶鱼出现规格不齐的现象,最后发生互相残杀现象。所以,在养殖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鲶鱼规格一致,以保证鲶鱼的成活率。

篇12

巴西翠龟是龟类中的优良品种,原产美洲,现引进我国浙江省海宁市龙头阁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此龟有两个特点:一是乌龟不乌,色彩斑澜,头部有红色及纵向淡绿色条纹,背部呈深绿色带规则几何图案,圆周裙边似花蝴蝶翅膀农业论文,腹板处有黄、白、黑相间的甲文字式花纹,且每只龟不尽相同。二是运动活泼,比一般龟好动而且速度快。观赏价值高。

一、生活习性。巴西翠龟喜食动物性饵料,如红虫、小鱼、小虾、蚌、螺、蚯蚓、瘦肉等。在动物性饵料缺乏时,也食植物性饵料,同时,还能忍受长时间的饥饿。

二、饲养设备和环境条件。

只要有水源、光照,一般家庭都有条件饲养。如果专业户饲养,最好是搭棚建池核心期刊。饲养容器可用一般的水缸、水盆、塑料盆、玻璃缸、水池等,只要能储水又不能使龟外逃即可。幼龟(50克以下的)可用平底盆养殖。一个普通脸盆可养3对左右。一个大号塑料盆可养10对左右。盆要倾斜放置,使一边水深一边水浅,1/2盆底无水。青年龟和成年龟可用水泥池饲养。新建的水泥池必须进行冲洗,晾晒多日后方可使用。1平方米可养大龟10对左右。

三、繁殖。

1、繁殖方式:其繁殖方式为卵生,一年能产3至4次卵农业论文,在自然环境的温度下进行孵化,也可进行人工孵化。一般5月底至8月为期,6—9月为产卵期,夏至左右为产卵盛期。母龟年产卵45只左右,最高的达80—90只。

2、 雌雄鉴别:同龄龟中雌龟要比雄龟大,尾巴细小,腹部平或较凸,雄龟尾长而粗,腹部内陷凹形。刚出壳的幼龟不易识别。

3、 孵化方法 把卵放入铺有湿沙的透气漏水的木箱内,湿沙厚2—3厘米,把卵排在湿沙上,卵与卵之间相距3厘米以上,然后卵上再盖2—3厘米厚的泥沙,箱口盖上木板农业论文,3—4天检查一次,如果沙子干燥要淋水,保持沙湿润。在24—35℃气温下,一般经过50—70天左右的时间,小龟就破壳而出。

四、饲养管理。

1、定地喂食 每天要定时投料,使其养成习惯,形成条件反射后,到时必定前来觅食。

2、定时喂食:在气温20—25℃时,每次饲料投喂量占体重的5—10%左右。气温高时,投食量要增加一些。

3、定位喂食 即固定一个或数个饲料台,一经固定,不要随便改动核心期刊。

4、定质喂食 即饲料要多种多样、新鲜,不能喂腐败变质的饲料。

5、水质管理 应经常换清洁的新水,以保证良好的水质。龟池的水位深浅应随季节而增减。气温低时要浅水农业论文,以提高水温。夏季气温度,要深水,以免烈日曝晒。

6、冬季管理 冬季要保持水不结冰,可以将龟池用塑料布盖好。如放养在盆内的,需把盆移入室内。水温14℃左右转入冬眠。

篇13

1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一般为0.20~0.33hm2,形状以长方形为宜,池塘坡度1∶2.5~3,池水深1.2m左右。青虾放养前要清塘,彻底杀灭水体中各类有害生物。先排干塘水,清除淤泥(留10cm左右的底泥),然后用750~1125kg/hm2生石灰进行消毒;清塘后7~10d进水,进水时要严密过滤。

水草是青虾赖依生存的附着物和天然饵料,是净化池水,控制水质肥度的有效绿色种群。虾塘水草以栽培轮叶黑藻、眼子菜类等沉水植物为宜,种植密度要适中,水草进池前均要用药物浸泡,以杀灭草中敌害生物(野杂鱼卵等)及病原体。移栽水草后可向塘中施7.50~11.25t/hm2粪肥作为基肥。

2虾种投放

由于青虾繁殖容易,养殖户多数以放养抱卵虾为主,自繁、自育、自养。这种养殖方式属粗放养殖,虽然方便实用,但是难以控制养殖密度,易导致因青虾上市规格不齐而效益不高。因此,要提高养虾产量和效益,就必须改粗养为精养,改放养抱卵虾为放养虾苗,改养一茬虾为两茬虾。夏季放养一般在7月左右进行,可投放1cm左右的虾苗60~90万尾/hm2。放养时要求虾苗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放养时间应选择在晴天的清晨或阴天不闷热的时候,放养时还要注意避开苗种脱壳高峰期。8~9月会出现1次批量产卵孵化出的小虾苗,这批虾苗到年底规格一般可长到2~3cm,可作为春季放养苗种。

3科学饲喂

青虾为杂食性动物,一年中养殖两茬青虾就有两个摄食高峰期,即4~5月和8~10月,其中6~7月为青虾繁殖育苗期,摄食下降,应进行科学喂养。

3.1饲料选择

目前,多种商品饲料都可以用来饲养青虾,但青虾对各种商品饲料的喜食程度和利用率都有所不同,青虾喜食的动物饲料有螺蛳、鱼粉、鱼靡等,植物饲料有豆饼、米糠、麸皮等。大多数养殖户采用以菜饼、米糠等混合糊状饲料投喂,其利用率低,易恶化水质。因此,青虾精养,最好用颗粒饲料,且动物饲料在30%以上为宜。

3.2合理投食

青虾喜欢在夜间沿池边觅食,可以观察青虾吃食情况,一般日投喂2次,早晨投喂量占全天总投喂量的30%,傍晚占70%。

4水质调节

在青虾养殖前期,应当少加水,中期则应多加水,通过加注新水以增加水体溶解氧、营养和微量元素,增强青虾食欲,防止池水老化。在注水时,要注意防止青虾的敌害随水进入虾池。养殖中,一般每10d换1次水或加新水,在高温季节时,必须做到每5~7d加水或换水1次,应使池水始终保持在能见度30cm以上。换水时,应先排底层老水,再加15~20cm深的新水。要勤巡塘,当夜间或清晨发现青虾浮头时,必须开增氧机和加注新水,尤其是在闷热或雷阵雨之前的天气里,应采取全天24h加水和换水措施,保持池水呈微流水状态。适时施肥是保持水质肥活的关键,要在虾苗至幼虾阶段和晚秋的2个接点保证池水足够肥,在8~9月份高温阶段,则要求保证水质清新,以防止缺氧。施肥可用氮、磷等化肥,全池均匀泼洒,一般用量在75kg/hm2。此外,还可以每隔15~20d全池泼洒生石灰150kg/hm2(化水全池均匀泼洒),以改良水质,利于青虾蜕壳生长。

5清除敌害

经过一段时间养殖后,池塘内可能出现少量的野杂鱼,应通过捕杀和利用药物进行杀灭。若不及时清除,野杂鱼不但与青虾争食,还会消耗水体溶解氧。此外,还要想办法消灭水老鼠、驱赶水鸟等青虾天敌。

6病害防治

每隔15d用生石灰水或二溴海因、二氧化氯等消毒剂对水体进行消毒处理,杀灭病菌及病原体。同时观察青虾身上是否附着纤毛虫,可用硫酸铜水溶液全池泼洒,全池的施药浓度为0.7mg/kg,第1次用药后可隔7d再用1次。

7适时起捕

青虾长到4~5cm就可以起捕上市。一般春放苗种5~7月起捕上市,夏放苗种9~11月起捕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