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团队教学法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团队教学法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团队教学法论文

篇1

1.2问题导向式教学法(PBL教学法)

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就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解决问题的手段成为一种知识的载体,让学生能够寓教于乐,在实践中汲取知识并形成记忆链条,从而训练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思维和记忆方法,真正地从应试教育的枯燥学习中解放出来。

1.3项目学习式教学法

项目学习式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1.4基于交互式记忆系统(简称TM)的团队教学法

交互式记忆系统是一个组织交流与整合知识的互动系统,具有较强的群体和团队特征,主张通过人际网络初进信息的储存和检索,是对个体记忆的拓展和延伸。

2基于交互式记忆系统的PBL团队教学法及实施方案

基于交互式记忆系统的PBL团队教学法是一种结合了交互式记忆理论,在问题导向式(PBL)教学法和团队教学法中取长补短,共同形成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基于交互式记忆系统的PBL团队教学法实施方案如下:

2.1组织学习团队

让学生自发组成学习小组,每组设定一个组长,负责组织小组学习研讨会及联系老师。推行“组长负责制”,学习团队的成员以三至五人较为适宜。

2.2传授课堂知识及相关搜索工具

在组成学习团队后,将解决所需的知识点系统性地传授给学生,并就该章节内容所联系的新理论、新观点结合传动的知识体系进行一些讨论,提出实际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同时,在课堂上传授并鼓励学生运用网络搜索工作,培养学生的知识检索和自学能力。

2.3设计学习课题、作业

教师根据课堂所学内容为每个学习小组布置一个课题方向,以学生自主命题为主,教师适当给予指导和意见。学习课题作为综合团队作业,主要以课外学术知识为主,每个成员均需贡献自己的力量。

2.4学习课题的解决

在学习课题的解决阶段,学生将在小组的框架内进行对知识的探索和个人所知所学的交流。教师应该鼓励课题小组内的每一个同学独立负责其课题的一个学术方向,并在对该学术方向进行一定探索和研究后,将其知识体系与小组成员进行沟通串联,从而形成交互式知识体系,使得每个人的知识容量得到扩充。

2.5课题总结与考察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团队课题研究和学习之后,每个小组从其研究成果或解决方案中选取最优选项进行讨论汇报。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和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这种方式也可让教师评价学生学习能力时能够从应试分数中解脱出来,真正客观地评价学生对该课程知识体系的掌握能力,也让学生能够反映出自己多方面的学习能力。

2.6综合评价体系

在综合评价学生成绩时,教师需引入一套基于PBL教学法的综合评价系统,该套评价系统以团队作业成绩为主,个人作业成绩为辅,同时引入学生互评体系,让学生能够为他们各自的队友及同学进行打分。所以,学生团队作业约占学生成绩总评的50%,学生个人作业约占学生成绩总评的30%,学生互评约占学生成绩总评的20%。

3结论与反思

3.1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再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表现为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大胆采用互联网知识搜索工具,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2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具体表现为学生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将所学知识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能做到有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3学生的知识广度和记忆深度有所提升。具体表现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单一地源于教师,而是能够通过自学、团队学习、网络检索等方式获取知识,使知识的储备从一点扩张至多点。

篇2

一、基本知识与经典理论教学法

基本知识与经典理论教学法主要是交往教学法。交往教学法是教师按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提炼出课程的“基本结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运用交往教学方式与学生共同生成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交往教学法要求:

1.树立课程的“基本结构”观

知识教学是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基础。但知识教学并不等于系统灌输。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经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也就是说,任何一门课程都有一个基本结构,掌握一门课程的关键就是掌握它的基本结构。我们认为,大学学科课程的基本结构就是构成该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只要掌握了该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就掌握了该门课程的精髓。因此,学科课程知识教学的基本任务不是系统地给学生传授课程知识,而是教学生如何掌握课程的“基本结构”。

2.树立“交往生成”的教学观

在知识教学方式上,传统的教学一直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间接经验,因此“传授”是最好的方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知识增长和废旧速度的加快,有限的教学已经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系统地传授知识”了。因此,“交往生成”教学应运而生。所谓“交往生成”教学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自由、民主和活力的“空间”里,以学科课程的基本结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为基础,通过平等的交往共同生成知识并发展能力的教学。“交往生成”教学不仅是社会发展对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而且是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重要途径。

3.善于提炼课程的“基本结构”

课程的“基本结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是课程的“骨干”,教师把握课程的“基本结构”对于提高“交往生成”教学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做好这一工作:一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包括学科理论的功底、教育理论的功底和科学研究理论的功底;二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包括对学科性质、教学要求和学生水平、学生需求的把握;三要有精湛的教学内容构建技术,包括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的识别技术、组合技术和表达技术等。

4.善于运用多样化的交往教学技术

交往教学实际上是一个由多种交往教学技术组合的群集概念。其目的是要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掌握课程的“基本结构”、生成新知识、养成善良的“人性”和培养创造能力等。当前教师必须掌握交往的传接技术、创新思维的激发技术、师生心灵感悟和观点共享技术以及表现评价与行为激励技术。

二、课题研究教学法

课题研究教学法主要包括课题研究指导教学法、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和课题研讨教学法。

1.课题研究指导教学法

课题研究指导法是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内容和要求与学生研究团队共同确定研究课题并指导学生研究团队进行课题研究的方法。(1)根据课程性质、内容和要求与学生研究团队共同确定研究课题。大学学科课程研究性课题的设置必须以课程的性质、内容和要求为依据。根据其性质,课题可分为学习性课题和科研性课题。学习性课题是帮助学生学好课程知识并养成相关能力的课题,如拓展性课题(拓宽知识面,培养获取知识能力的课题)、实证性课题(验证所学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课题)、案例性课题(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课题);科研性课题是引导学生跟踪学科发展进程并使学生学会研究和创造知识的课题,如理论研究性课题、实验研究性课题、调查研究性课题等。根据其研究方式课题可分为自研性课题(学生根据教学要求自主选题和研究的课题)、导研性课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题和研究的课题)和同研性课题(教师和学生共同选题和研究的课题)。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要求、不同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的教学条件等,教师可以与学生研究团队共同商讨设置不同的课题。

(2)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是课题研究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大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研究能力还不足,这种指导尤为重要。根据笔者的经验,教师的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对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二是帮助学生形成合作的研究团队;三是对学生的研究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如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资料、构架论文结构和写作论文等。

(3)反馈学生研究过程中的基本情况。反馈对于控制研究过程和提高研究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大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常常有“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如果教师不经常进行反馈控制,他们可能“随便交差”。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反馈、经常反馈和多形式地反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题研究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

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是学生研究团队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全体同学和教师汇报的方法。

(1)课题研究成果汇报的准备。课题研究成果汇报对课题研究教学的意义,一是通过比较竞争压力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二是通过成果汇报“表演”达至成果的共享;三是通过课题汇报提高学生的表达、组织和合作能力。课题研究成果汇报的准备主要包括:做好汇报材料的准备工作,包括论文材料、参考材料和汇报过程中的安排材料;选好课题汇报的表现形式,如学术报告、新闻、案例模拟等;做好汇报过程的策划,包括角色分工、手段选择、氛围营造、互动安排等。

(2)课题研究成果汇报的组织。第一,教师要说明课题研究的意义,激发学生认真听取汇报和参与互动的积极性;第二,教师要提出听取汇报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课题汇报的质量和效果;第三,教师要维持好课堂纪律,确保课题汇报的顺利进行。

(3)课题汇报的总结和课题研讨。课题汇报结束后,教师一方面要根据课题小组的汇报就课题研究的质量、参与合作情况、课堂互动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进行商讨和激励式的总结和评价;另一方面要根据课程要求和课题特点,拟定研讨的题目并布置各课题小组做好研讨的准备。

3.课题研讨教学法

课题研讨教学法是教师组织学生就课题研究中的重点、难点或热点问题进行研讨以生成知识和共享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

篇3

引言                

pbl( problem - based learning) ,即基于问题的学习,也被称之为问题式学习,是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s 于 1969 年首创。作为一种广义的教学办法,pbl 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范畴,是建构主义教学变革想象当中的一条被普遍采用的中心思绪。pbl 一改传统教学的“以教员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以学习团队的方式,经过问题的处理来获取问题背后的相关学问。

由于问题的处理是经过学习团队停止的,因而,学生必需学会经过团队的协作和学问共享来共同处理设定的问题。湖北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系自 2007 年起,开端在三年级学生的局部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pbl 教学法。经过对学生停止的问卷调查,90%学生以为,采用 pbl 教学法,本身剖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才能、自主学习才能、学习兴味、陈说才能以及团队协作才能都得到了进步。

 

 

一、施行 pbl 教学法的根本做法                

基于 barrows 模型,在会计学系局部专业课程中引入 pbl 教学法时,将整个 pbl 教学流程分红 4 个阶段和 10 项主要活动。第一阶段,根底准备阶段。此阶段的主要活动包括教员对本课程主要问题的设定、pbl 教学法的引见、组成课程学习小组等。每门课程的问题设定均对照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请求停止。

由于受教学时数的限制,每门课程普通设定 15 个左右的问题。课程学习小组的分组,采用“学生自愿组合为主,任课教员微调为辅”的办法,目的是充沛尊重学生的意愿,减少施行 pbl 教学法过程中团队学习的阻力。每个课程学习小组在本课程学习任务完成前相对固定。每组人数控制在 5 ~6 人,以保证团队学习的效果。第二阶段,问题处理阶段。主要包括提出问题、处理问题的辅导、团队学习监控三项主要活动。问题由教员设定,在各个学习小组自愿的根底上,将整门课程所触及的每个问题的陈说任务详细落实到一个学习小组。

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采用 pbl 教学法的状况下,教员已不是学习的中心,教员的身份转换为“问题提出者”、“指导者”和“监视者”。因而,关于处理问题的辅导和团队学习的监控就显得尤为必要。这两项活动都是应用课外时间施行的。在担任陈说的小组停止陈说前,教员布置一到两次单独的辅导。

在辅导时,教员不能直接给出问题的所谓“标答”,辅导的任务集中在两个方面:

1. 处理问题所需信息来源的指导。在施行pbl 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员鼓舞学生多方位的应用学校现有的图书材料和网络资源,通知学生如何查阅、搜集处理问题所需的相关材料。

2. 团队学习的分工与协作。教员关注课程学习小组是如何分工和如何停止学问共享,关注每个课程学习小组成员的任务完成状况和学问分享的状况。由于问题的处理主要依托课程学习小组的团队学习这一持续的过程,关于团队学习的过程监控主要借助网络技术,采取树立 qq群的方式,使教员与学习小组以及学习小组内部各成员间树立不连续的联络,到达监控的目的,保证小组成员的参与和交流。第三阶段,成果陈说与讨论阶段。此阶段在课堂施行,主要的活动包括小组陈说、讨论和教员点评三个方面。首先由担任陈说某一问题的小组成员就对问题的了解、问题处理过程和小组结论三个方面停止陈说。做陈说的成员能够是小组代表,也能够是一切的小组成员。

经过小组陈说,到达学问共享和锻炼学生的陈说才能( 主要是口头陈说才能) 。其次由其他课程学习小组自在提出对此问题的其他见地,由各小组代表盘绕问题停止讨论。最后,由教员就课程学习小组的陈说和讨论作出点评。教员点评的内容集中在陈说仪态、言语表达、问题处理过程和陈说内容四个方面。第四阶段,小组评价阶段。与前一阶段一样,该阶段也在课堂施行。小组评价主要采用客观评价法,由教员和其他课程学习小组对担任陈说的小组停止总体评价。评价的结果记入担任陈说小组成员的平常成果。

 

 

二、施行 pbl 教学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们的教学理论来看,会计专业毕业论文pbl 教学法在会计学专业中应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一) pbl 教学法的施行对教员才能提出了应战                         

由于 pbl 将“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改动传统的“以教员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采用 pbl 教学法的教员才能提出了应战。详细来说,集中表如今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提出问题的才能。如何设计问题是采用 pbl 教学

--> 法的教员必需面对的首要问题。事实上,由于 pbl 将“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问题”在 pbl 中具有关键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采用 pbl 教学法以完成教学目的的关键在于合理地设计“问题”。按有关文献来看,pbl 教学中的“问题”应表现以下特征: 1、问题必需能引出与所学范畴相关的概念原理。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肯定学生需求取得的根本概念和原理,由此动身,设计出要处理的问题。问题应该具有明白的目的性与恰当的学问范围,引导学生的学习可以主要盘绕本门课程的学问重点,又能够一定水平上触及相关其他相关学科的必要学问。

2、问题应该是构造不 良 的 ( ill - structured) 、开 放 的 ( open -ended) 、真实的( real - world) 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问题可分为构造良好范畴的问题和构造不良范畴的问题。构造良好范畴的问题的处理过程和答案都是稳定的; 构造不良范畴的问题则常常没有规则和稳定性。pbl 中有意义的问题是属于构造不良范畴的问题。问题应该具有足够的复杂性,包含许多互相联络的局部,而每局部又是很重要的。问题应该是实践问题,从而可以在学习者的经历世界中产生共鸣。

3、问题应该是可以激起起学生就此问题停止探究和学习兴味。

总之,良好的“问题”应该契合维果茨基( lev vygotsky) 的“最近开展区”理论。很显然,这请求采用 pbl 教学法的教员必需具备宽广、深沉的专业学问,可以设计出契合教学目的所请求的“问题”。第二,扮演新角色的才能。传统的“以教员为中心”的教学办法,教员主要扮演的是学问的传播者,学生相对处于被动承受学问点的位置。pbl 教学法请求“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处理问题的才能培育,需求教员在整个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初期,教员是问题的提出者,发起整个学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习过程; 在学生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教员是处理问题的促进者、指导者和监视者,教员要引导学生逐渐走过 pbl 的各个环节,监视小组活动,以确保一切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要鼓舞学生外化他们的思想过程,并鼓舞他们互相评论; 在问题处理的最后阶段,教员又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者,对学生在整个问题处理过程中的所表现出来的优缺陷加以指明,辅佐学生停止学问和才能的反应,进一步稳固和进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处理问题的才能。

由于在施行 pbl 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员所需扮演的不同角色对教员提出了不同的请求。比方,在问题呈现时,教员要使学生卷入到“问题”当中,把“问题”看成是本人的而不是他人的; 要确保所呈现的条件没有把“问题”的关键要素暴显露来。不要运用所给条件与所需条件完整对应的“问题”。再比方,在扮演处理问题的促进者时,教员要不时地问学生: “为什么?”,“你是什么意义?”,“你怎样晓得这是对的?”等问题,普遍理解学生对问题的了解,看课程学习小组内的了解能否分歧,以此来示范批判性思想。作为指导者时,教员普通不直接向学生表达本人的观念或提供有关的信息,尽量不应用本人关于这一内容的学问去问一些能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答案”上的问题。

相反,教员应当在元认知( meta - cognition) 程度上发问,针对的是问题处理过程中的方案、监视、控制和评价活动,而不触及详细范畴的学问。譬如,“在这时我们应该问什么问题?”,“你还需求弄清什么?”,“怎样才干弄清这个问题”,“小组的意见分歧吗?”等等。在具有不同请求的不同角色间的转换,除了请求教员改动贯有的角色思想定势外,对教员的角色扮演才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请求。

 

 

( 二) pbl 教学法的施行对现存的教员薪酬制度提出了应战                

采用 pbl 教学法,由于有意义的“问题”的处理需求破费一定的时间,常常在现有的课时布置下是无法达成教学目的的。因而,在施行过程中,必需采取“课堂外”+“课堂内”的时间分配形式。特别是在“课堂外”的局部,教员需求随时跟踪课程学习小组的进度和成果,与学生坚持持续的互动,及时实行所应担当的促进者、指导者和监视者的角色任务。与传统的教学办法相比,教员所费的时间和精神是大大增加了。目前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员薪酬的考核主要是以教学大纲所规则的课时为主的考核指标,关于“课堂外”教员所破费的大量时间和精神并没有归入考核范围之内,这就使得采用 pbl 教学法教员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供认,直接挫伤了教员采用 pbl 教学法的积极性。

 

 

( 三) pbl 教学法的施行对学生提出了应战            

pbl 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请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才能,学生取得学问主要靠本人。从学问的取得途径看,学生是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经过查询材料、互相讨论以及自我深思而取得和了解学问。这就请求学生必需发挥本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首创性,主动建构本人的学问,不时深思以及停止批判性地考虑。同时,在 pbl 教学法中,学生对“问题”的处理是经过团队学习的方式停止的。关于给定“问题”的处理是课程学习小组成员共同承当的任务,每个小组的成员,各自分配一定的认知工作,彼此在学问建构上是严密相连的。“问题”最终的处理,需求小组成员的分工协作,需求成员间的学问共享。这就请求学生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才能,包括赏识和容纳异类学习同伴的肉体。因而,在采用 pbl 教学法中,关于那些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团队协作才能较差的学生,常常会采取“搭便车”的战略,其学习效果也就大大地打了折扣。

 

 

( 四) pbl 教学法的施行对学生才能评价体系提出了应战                 

采用 pbl 教学法的主要目的在于进步学生的以下才能和素质: 1、处理问题的思想才能和技艺;2、团队协作才能; 3、组织应用时间的技艺; 4、获取、评价和传播信息的才能。这些才能和技艺正是学生,特别是对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所必需的。但目前普遍通行的“以期末考试( 考核) 成果为主,分离平常成果为辅”的评价学生才能的体系并不能充沛地表现学生的才能和素质,也不能充沛表现 pbl 教学法所追求的培育目的。

 

 

三、对存在问题的几点考虑&

--> n会计毕业论文范文bsp;       

( 一) 改良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            

pbl 教学法的施行,需求一定的制度环境。从目前状况来看,主要需求改良对教员薪酬和对学生才能考评这两项制度。从基本上对这两项制度做出革新还不具备理想可行性。能够思索在对现有制度不做基本性革新的前提下,关于教员薪酬制度,能够思索在测算施行 pbl 教学法后新增教员工作时间的根底上,关于采用 pbl教学法的教员折算规范工作量时,思索所需的新增工作时间,进步折算系数; 关于学生才能考评制度,能够改动平常成果和期末成果折算的相比照率,加大平常成果占总成果的比重,使得经过期末考试( 考核) 所不能充沛表现的指标( 如团队协作才能) 在平常成果中表现,最终表现在学生该课程的总成果之中。

 

 

( 二) 进步教员才能以满足施行 pbl 教学法的需求                      

应对施行 pbl 教学法对教员才能的应战,有两条理想的途径: 一是“在做中学”。经过改动传统的教学思想和不时总结教学理论的经历经验,锻炼和进步教员的提出问题和角色扮演的才能。二是“整合资源”。对每一门采用 pbl 教学法的课程成立教学小组,群策群力。依据课程的教学目的,集体讨论和肯定拟提出的问题,保证从教学小组整体上具备施行 pbl 教学所需的才能构造。

 

 

( 三) 限定 pbl 教学法的施行范围                   

为从总体上保证专业的教学效果,正如对每一种教学办法一样,对 pbl 教学法也应当坚持一个苏醒的认识。由于问题的处理,需求相关的学问背景和才能根底,pbl 教学法的“问题为中心”特征决议了不宜在会计学专业的低年级学生的专业根底课程施行。其“以学生为中心”的特征,决议了 pbl 教学法不具有普适性,不能适合于每品种型的学生。在高年级的学生中,能够思索因材施教。关于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团队协作肉体强的学生,思索单独树立班级,施行pbl 教学法,综合进步学生处理问题的思想才能和技艺、团队协作才能、组织应用时间的技艺以及获取、评价和传播信息的才能。

 

 

参考文献:                         

[1]王.“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形式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研讨,第 30 卷第 2期,2007 年 3 月。

篇4

当前的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方式单一。多数讲授《管理运筹学》课程的教师是学数学出身,缺乏必要的工程技术和管理知识,使得目前《管理运筹学》教学普遍存在着偏重教学理论与解题技巧的传授,将《管理运筹学》当作一门纯数学学科进行教学。这与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要求相脱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管理运筹学》在管理中的应用。在教学方式上,也一直延用传统单一的传授方式,当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茫然无措,无从下手。二是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管理运筹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手段是建立数学模型,并较多地运用各种教学工具。学习《管理运筹学》课程,需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其前期必修课程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可以说《管理运筹学》是软科学中“硬度”较大的一门学科,兼有逻辑的数学和数学的逻辑的性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文科生源,不少学生害怕数学。比如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及对偶理论,要想完全领会其原理,需要大量运用线性代数的工具进行推理,因而非常抽象。在课时总体压缩的背景下,教师要在较短时间内讲授完抽象数学原理的推导,学生听不懂只好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进而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管理运筹学》的兴趣。三是教学内容不恰当。《管理运筹学》课程包括若干分支,而教学时数有限,因而《管理运筹学》教学不可能囊括所有分支。目前在《管理运筹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存在一定的随意行和盲目性,甚至存在教学内容因人而设或因教材而设的现象。四是教学方法不科学。主要表现在讲授方法单一,教学手段不灵活。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缺乏思考及案例的讨论,掌握知识不能做到融会贯通,更不能做到灵活应用,考试方法、考试内容传统,对于学生学完课程是否能够运用《运筹学》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室较少顾及。五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如果在《管理运筹学》教学中缺少足够的实践环节,学生在学习中即使掌握了《管理运筹学》的建模方法和手工运算能力,但在遇到一些变量较多的数学模型时,也只能一筹莫展。由于缺少上机实践机会,学生不能利用相应软件求解模型,从而大大降低了课程应用的可操作性。

3《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创新实践改革的必要性

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从资本经营到知识经济时代的转移,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将引起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大变化。根据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模式产生的重大影响,应该对管理科学模型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主动预见变化、适应变化、管理变化,并根据内容和外部环境不断更新观念,设计未来;重视信息,学会与人合作,讲究团队精神;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掌握领导科学,提高管理能力;增加社会实践,改革教学模式;教学以培养学生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线;要求学生掌握相关软件操作,接触企业决策试验;培养学生信息检索能力,组织小组研读论文,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理论研究能力;课外关注应用案例,引导培养其对课程的兴趣爱好;并最终以大型作业的形式进行知识的综合运用与总结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向《管理运筹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很多实际问题,如风险管理、冲突分析、多目标决策以及对未来变化的预测和驾驭等,都迫切需要分析研究和解决,而按照传统的教学计划和方法,学生没有机会接触《管理运筹学》这些新的分支。《管理运筹学》内容丰富多彩,可以分成数学理论、建立模型、计算机软件的重点都放在讨论有限的数学理论方面,因而学生在有限的数学计划学时内无法学习了解《管理运筹学》形形的模型和算法,从而使学生对许多实际问题缺乏联想。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激增的情况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特别是观察、联想、思考、锐意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对于《管理运筹学》这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只按传统的方法向学生灌输一些概念、理论和方法,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至达不到《管理运筹学》教学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更需要复合型管理人才,《管理运筹学》以其内容丰富、覆盖面宽、应用范围广和多学科交叉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管理和决策技能,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管理运筹学》教学体系和方法应随着教学对象和社会发展的变化而进行适时调整和革新。

4PBL教学法概述

PBL的全称是“Problem-Based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PBL的基本热点是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在PBL的学习方法中,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求索者,同时在实践PBL过程中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技能,对其终身教育具有深远影响。PBL教学法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而在我国则处于实验性探索阶段。我院对2006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验性地实施了PBL教学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比较而言,我们认为PBL教学法既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也是和我国目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和目标相一致的。PBL教学法的优点可概括为:(1)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查找所需的信息源,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按需要来驱动;(3)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4)加强了各学科间的联系,同时避免了学科间不必要的重复,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信息进行综合;(5)密切了师生间、同学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人际交流、沟通和合作共事的能力。PBL教学法的特点为:(1)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传授;(2)以综合课代替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3)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4)以小组讨论代替班级授课;(5)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的五段教学法代替“组织教学、复习旧课、上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鉴于这些特点,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有相当一部分商学院都在应用这一教学方法。而且实践表明,这一教学方法在商学教育领域中的应用非常成功,正如美国哈弗大学校长ToslesonD教授所说,“PBL教学法是一种有效果的和高效率的教学方法”。

5基于PBL教学法的《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思考

综上所述,改革《管理运筹学》课程的“学方法,应该从突出课程的应用型入手。这样,PBL教学法就特别适合应用于《管理运筹学》的课程教学中。依据PBL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全面改革该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重新整合各个知识点,提出以问题为基础的《管理运筹学》课程启发式教学法,必将能够解决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显著地改善教学效果。

(1)教材的选用应根据PBL教学法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我们更换了原有的教材,新教材以教案为中心,突出实际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方法,强化计算机的应用,弱化数学理论的推导。虽然新教材并不是为PBL教学法设计的,但其教学理念与PBL教学法同出一辙,为顺利实施PBL教学法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针对教材中存在不足,还自编了部分教学内容。

(2)问题的设计。设计问题是PBL教学法的基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实际严重脱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仅仅是为了组织教学,说明相关的数学理论。而PBL教学法则从实际问题出发来组织教学,将数学理论隐含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从而达到让数学理论服务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因此,每个问题的提出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要与生活和科学实践的真实情景联系,与教学要求的基本概念、基本结论和基本方法联系;问题还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问题主要涉及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运输计划、投资计划、设备管理和存贮策略等管理领域。

(3)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组建团队。根据自愿原则,由学生组成2-3人的研究团队,团队中各成员根据自身的特长在问题分析、数学理论、计算机应用、论文撰写等方面进行分工合作。②选题。每个团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从老师提出的多个实际问题中,选择其中的两个问题进行研究。③查阅文献、学习数学理论。每个团队在确定研究的问题后,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现场调查、咨询相关业务专家等方法获取和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团队成员通过讨论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所涉及的数学理论和数学方法,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④建立数学模型。根据问题的类别确定相应的数学方法,在合理的假设和抽象归纳的基础上,运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⑤求解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编程求解数学模型,可以训练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在今后工作中更好地运用计数机打好基础。⑥撰写论文。问题解决后,要求撰写论文,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除了包括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必要内容外,还要写出研究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体会。⑦课堂报告。各个团队在课堂上要向全体同学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老师和其它同学通过提问及质疑的方式参加讨论。⑧总结。学生根据报告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完善和修改论文,最后提交给老师。这些论文将作为平时成绩计入考试成绩中。

篇5

一、改革总体指导思想

课程改革总体指导思想是关注专业英语知识与专业实际相结合,关注知识传授与岗位能力培养相结合,兼顾语言技能和职业技能训练,在教学设计上主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课程内容设置。体现课内与课外、模拟和面向岗位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思路,在符合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达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地。专业英语课程内容包括基本技能、岗位技能、科技文献翻译三个主要方面。其中基本技能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有专业词汇、阅读、翻译、写作等,旨在培养轻化工程专业本科生必备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语言技能。岗位技能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有印染厂生产技术交流、产品销售及技术支持、国际展会产品技术交流、产品检测、产品说明书撰写等。从行业职场需求和应用角度,以职场工作的具体情景、工作过程,行业技术术语、文件和职场交流为背景素材,把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与职场工作情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英语科技文翻译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有英语科技文献检索、科技文献翻译和科技论文撰写,旨在拓展学生视野,了解科技前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创新人才。通过这几个相互关联的教学内容设计,使学生很容易将学到的专业英语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为纺织印染行业培养技能娴熟、善于交流合作、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强的新型人才。

2.课程教学方法。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优化组合精讲、任务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专业英语教学;灵活运用教师讲授、辅导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Seminar等多种教学模式。课堂外教学采用组建学习团队、自主学习、开放实验室、查阅文献学习等主动探索学习的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二、具体实施细案

1.单元1?摇Fibers。单元知识点:(1)Overview;(2)Natural fibers;(3)Manufacturing;(4)Chemical fibers。教学模式:教师精讲+任务式+指导学生查阅文献扩展阅读。创新点:精讲与任务式教学法相结合,通过实施任务,促进学生自身知识的重组与建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进行科技文献检索、阅读和信息收集的能力。

2.单元2?摇Textile。单元知识点:(1)Textiles;(2)Yarn and spinning;(3)Weaving;(4)Knitting;(5)Nonwovens。教学模式:教师精讲+学习团队+任务式+Seminar。创新点:通过组建学习团队,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深入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交流学习心得,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交往沟通能力、个性和积极情感的全面发展。

3.单元3?摇Fabric preparation。单元知识点:(1)Desizing;(2)Scouring;(3)Bleaching;(4)Heat setting。教学模式:精讲+学习团队+交际式+任务式。创新点:交际式教学法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兼顾了语言技能和职业技能训练。将前处理工艺分解成任务,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焦点和目标,可以激活思维,提高学习效率。通过组建学习团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报告讨论的主动探索的学习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习的主动性。

4.单元4?摇Dyeing。单元知识点:(1)stock dyeing;(2)yarn dyeing;(3)piece dyeing。教学模式:精讲+启发式+案例法。创新点:采用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并能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

5.单元5?摇Printing。单元知识点:(1)flat printing;(2)rotary-screen printing;(3)pigment printing;(4)digital printing。教学模式:精讲+团队学习+任务式。创新点:围绕课程教学任务,通过学习团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自由表达、获得知识和乐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会与他人的沟通和协调,强化学生团队意识。

三、课程学习团队实施方案

1.组建理念及方式。组建理念:组建学习团队,使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以及与别人的交流构建新的知识,增强学生内在的学习驱动力,探究自身思考和行为模式,使教师由主导变为指导,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研究性和拓展性学习。组建方式:将每个班分为6个团队,每个团队人数5~6人,采用随机自由组合方式,小组长通过小组成员讨论产生。

2.课程学习团队运作及管理方案。①教师作为学习团队的指导者,参与和指导团队学习的全过程,包括学习团队的创建、学习目标和计划的制定、学习过程讨论的参与、团队活动效果的评价。②团队小组长负责负责定期组织讨论学习活动,负责团队的沟通、协调和考勤,组织团队成员就团队目标、计划方案、任务分配、合作方式等达成共识,参与团队成员考核评价,与其他团队沟通等。③制定团队学习活动记录表、团队成员个人成绩评价表、团队成绩评价表。

3.考核方式。期末总成绩=期末考试(60%)+平时成绩(40%)。平时成绩=个人平时成绩(10%)+团队成员个人成绩(30%)。其中:个人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报告、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构成。团队成员个人成绩=团队成绩(10%)+个人成绩(20%),团队成绩由老师评价、团队互评共同组成,权重分别为50%、50%;团队成员个人成绩由个人自评、团队成员互评、团队组长评价共同组成,权重分别为40%、40%、20%。

轻化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探索、改革和完善,课程教学应体现知识本位和素质本位相结合的原则,体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真正做到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使专业教学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杰,迟宇风.任务教学法在IT行业英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3,(5):93-94.

篇6

德育课程;项目教学法;存在问题;完善思路

一、德育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教学法自身的不足

虽然项目教学法有着其它教学法不可替代的优势,但自身也存在着不足。一是容易忽视对理论思考及本质的探讨。例如《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涉及经济基本常识、国家的治国策略等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同时要分析社会的腐败现象、过度消费、贫富差距扩大、分配不公等现象。虽然项目教学法能把本课程抽象的知识生动化、社会化,但项目教学法相对侧重实际应用和实用性的探讨,系统的知识分布在若干的项目中,无法集中解释或分析纷繁复杂的经济、政治、社会现象,解答各种理论难题。如果只用实践性的教学方式代替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理论性教学,可能导致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忽视对理论的思考及本质的探讨,忽略对学生困惑的两难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学生无法掌握系统的知识,明辨是非的能力得不到提升,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二是花费的课时较多。项目教学法以实践为主,学生要在实践中达成课程目标和项目目标要求,需要大量的时间。学生的实践以上网搜集各类素材、调研、访问、制作小论文等为主,这些基本上都是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预留相当一部分时间给学生反馈所收集的材料和给教师指导学生整理分析所收集的素材,解决在实践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有时每个项目或多或少都会关联到其他课程的内容,需要扩充一定知识,往往花费的课时比传统教学计划课时更多,若仍维持原有的课时量,项目教学就容易变成走过场,是很难在规定时间内达到教学目标的。

(二)教师指导能力具有局限性

项目教学中对德育课教师提出较高要求,要求教师高屋建瓴地把握整个专业的理论知识,提升实际项目的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客观公正的评判能力。目前,德育课教师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的指导能力有限,影响了项目教学的质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专业知识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在项目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极有可能超过了德育课本专业的知识,教师若知识积累不够,将无力指导学生。二是教师实践动手能力有待增强。多数德育课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企业工作经验,社会实践能力不足。因此在指导学生具体实践时,有些力不从心,降低了项目教学的效果。三是项目教学需要花费教师大量时间进行精心准备,工作量成倍增加,很多教师不愿意增加工作量进行项目教学。

(三)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待增强

德育课项目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符合或接近企业要求的职业技能,循序渐进地形成职业素养。但由于中职生的文化基础、自信心、学习自主性和团队合作意识与项目教学法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影响了实施成效。因此,在项目教学法实施初期,这种变化让学生感到不太适应,对项目教学缺少角色认同,在实践活动中不能很好地转换角色,进入企业员工的角色较慢,个别学生仍采用原来的学习方法,懒于改变,学习效果较差。

二、德育课程进一步完善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思路

(一)注重结合其他教学法,优化项目教学法

1.,相互补充。

鉴于项目教学法的优势与不足,如何取长补短保证教学效果呢?传统教学法注重对知识的讲解,省时、高效,能保证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因此在运用项目教学法时,可结合运用传统教学等教学方法,,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德育教学有效性。

2.整体把握,有机结合。

在进行项目教学时,教师要整体把握,不适用项目教学的章节可采用传统的教学法或其它教学法,适合项目教学法的可将有关内容整合为教学项目。当然,教师还应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有机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对于知识点较难,需要学生耗费大量时间自学的部分,可优先考虑传统教学法;在实践环节,学生不知从何开始,如何操作时,可优先考虑采用案例示范教学法,较轻松的突破教学重难点;对于一个大的项目,可结合任务驱动法将项目转换为一个个具体的任务组织教学。

(二)注重项目教学的差异化设计,提高学生对项目教学法的兴趣

1.注重课程的共性与专业差异的统一。

当前中职校的专业设置日益细化,不同专业在课程和就业方向等都存在差异,即使同一个专业,还细分为多个分支、存在着差异。而德育课作为公共必修课,教师在进行项目教学差异化设计时,不但要能解决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共性问题,还要结合专业的差异性。要从教学情境的设置、典型案例的选取等方面体现不同专业的特点,结合今后从事职业,对于项目有认同感,学生积极性无形中得以提高。例如在创业项目中,汽车专业学生以该行业创业成功的案例为主,引导学生以汽车美容、维修等行业的创业方向为主,电子商务的学生以网络营销创业成功案例为主,引导学生以网络营销为主要的创业方向。

2.注重团队协作与个体差异的统一。

项目教学法注重团队协作,但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不同,教师进行项目教学差异化设计时,要注重团队的协作与个体差异的统一。首先,设置的项目难易要适中、有梯次,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领取到相应任务。其次,根据每个学生的优缺点,知人善用,合理分配任务,实现团队最优化组合。再次,评价要体现个体的差异,在总体评价团队的同时,也要衡量个体对团队的贡献度,否则就会容易使成员间产生相互依赖、推卸,从而削弱团队实力;而且评价时要以学生个体学习成效的持续改善为准则。

3.注重要求的一致与展示差异的统一。

德育课项目教学成果一般是要体现出学生对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思考,展示形式有PPT、视频、小论文、报告等。德育课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展示的多样化,对成果展示的内容提出大体一致的要求,学生可在此框架内,根据现有的资源和条件,选择擅长的方式制作并展示成果。

(三)注重提升学生和教师素质,提高项目教学的有效性

1、注重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对项目教学法的适应性。

(1)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加自信。德育教师可在项目引入之初,设置适应期,降低项目的难度,采用讲座、示范等形式先行训练,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增强了自信心,就容易接受新的教学法,转变学习观念,积极投入到项目中来,学生情绪越高、自信心越足,项目成功率就越高。(2)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中职教育要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这要求培养的学生应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高的职业素养。德育课要发挥学科优势,发挥德育主阵地作用,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规范和健康的职业心理。当然,职业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将职业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项目教学的指导力。

篇7

《2011-201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转型与HR外包调研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显示,到2013年我国劳动力用工的“人口红利”将彻底消失,HR转型势在必行。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的传统应用形式将直接受到严峻的挑战。如何使大学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新情况,既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课程需要处理的难题,又是高校案例教学法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本课题组正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HR转型条件下对高校毕业生素质的基本要求

(一)团队合作意识

上述报告中的结论表明,所有的用人单位关注其招聘的高校毕业生最重要的因素是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这也是用人单位中高级人员高稀缺性的能力。职工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大中型企业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避免人才频繁跳槽的有效手段。

(二)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劳动者本人主要通过个人的努力,利用各种条件和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以便个人获取所需要知识的能力。

当今的社会是学习型社会,一个用人单位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单位员工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该能力是职工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其所在的单位或团队,来解决和处理用人单位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它是职工把自己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表现,是用人单位办事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也是很多用人单位为何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选择班干部或者学生会干部的主要原因。

二、传统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双师型教师的缺乏

我国高校大多是理论型研究学校,一直以来各高校均重视学生的理论教学,轻视学生的实践教学。在这种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日益严重,高校也成为脱离社会的象牙塔,尤其是高职高专学校,许多都是从中专、中技学校升格而来。这些学校在案例教学法应用中的普遍问题都是缺乏双师型教师,学校的案例教学实践课大多流于形式,有的学校根本就不开设这门课。

(二)典型案例教材不足

要把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教好,没有高质量的、适合教学对象的案例教材是行不通的。可现实中能够适应该课程教学的典型教材严重不足,无法满足高校教学的需要。传统的案例教学方式基本上都是上课教师临时在网上或报刊上寻找一些案例来讲授,这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诸多问题:时效性差、适应性不强、脱离学生的实际等,上课的效果无法达到理想的目标。

(三)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不高

传统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老师把案例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课堂讨论并回答老师的问题,然后教师点评。这种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基本上会让成绩好的或者表现积极的学生回答,其他同学根本就没有机会参加讨论,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不高,这无疑会影响到案例研讨的实际效果。

(四)缺乏相应的管理与激励机制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需要任课教师提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更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这会明显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对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要求也很高。

一方面,由于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的总课时不多,教学任务较重,让教师花大量的学时用于案例教学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我国的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与老师的上课多少、上课的质量高低不直接挂钩,其看中的仅仅是教师的科研实力――主持过多少个国家级或者省部级课题、发表过多少篇高水平的论文、做过多少个有价值的咨询项目等;加上各高校对案例教学课大多没有相应的激励与保障机制等,导致案例教学课名存实亡,更无法培养出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材生。

三、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形式改革分析与探讨

针对上述传统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存在着诸多弊端,对其进行改革是大势所趋。本课题组的成员经过长期探索,总结出下列多种有益的案例教学法应用的新形式:

(一)模拟法庭

首先任课老师要把经典案例选好,提前一周把案例和具体要求布置给学生;其次,要选择当前社会中有重大影响、有教育意义、适合教学的热点案例;再次,把各种角色让学生们分配好;最后,对没有直接参与模拟法庭的其他学生,都要给他们分配任务――提问。

在活动过程中,任课的老师要根据每个同学的表现及回答问题的质量高低逐一地给他们打分,计入平时考核的成绩。

(二)社区法律问题调研

高校学生一般都注重理论学习,忽视和缺乏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深入调查研究。本课题组为了弥补学生们这方面的缺陷,专门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的多家大型社区中心联系,与它们共同合作,给学生们提供了许多法律问题调研的机会与场所,让学生们真正地融入社会,了解现实,学有所用。在调研之前,首先要确定好每小组的调研主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调查,在回来后要把调研问题的解决方案拿出来,每小组代表都要向全体同学汇报,接受其他同学的询问,让同学们对这些方案的利弊进行研讨、相互评比打分。

(三)现场法庭旁听

大学生对法庭庭审比较陌生和好奇,我院社会与公共管理系在本课题组成员的参与下,每年都定期组织学生到安徽省合肥市中级法院与合肥市包河区人民法院去开展现场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件的法庭旁听活动,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劳动法是如何实施的,使学生们真正懂得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重要性。旁听后,要求所有同学写出参加法庭旁听的感受,并对该案件的审判过程、形式及判决结果做出自己的客观评价,找出理论与司法实践的差距,并着力进行弥补。

(四)参加实习实训基地锻炼

为了落实高职高专的实践教学任务,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本课题组在学院与系部的支持下,先后与安徽省高级法院、合肥市中级法院、合肥市包河区法院、合肥市蜀山区法院、合肥市包河区司法局等多家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专门组织学生定期到上述单位进行实习实践锻炼。在实习结束后,要求所有参加实习实训的同学搜集整理出各自在岗位中遇到的实际案例,并向老师与同学们进行汇报。

(五)课堂案例研讨

为克服传统的案例教学法的诸多弊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的积极性,本课题组的老师开发了课堂案例研讨的教学法形式。在教学某一章节前,老师通知学生们,让他们自己准备案例研讨的内容,形式不限,任课老师通过初步审查后,由班委组织完成该案例的研讨任务,老师参加到学生的分组研讨活动中。在整个活动结束前,任课教师要对该研讨活动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其不足部分,表扬其优点,以便学生们能再接再厉,不断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四、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改革带来的重大突破

通过对前述多种形式的应用,本课题组给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带来诸多突破:

(一)极大地增进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

经过模拟法庭、课堂案例研讨等教学形式的训炼,学生们深切认识到离开团队合作,他们很多事情都无法完成,在工作和学习中,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需要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共同配合。这样,学生们的团队意识与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课题组所采纳的每一项案例教学应用形式,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对策,或者对其他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些无不需要每个学生自己去开动脑筋来进行主动学习。

(三)较好地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社区法制调研、参加实习实训基地锻炼活动、课堂案例研讨等形式涉及到诸多法律问题都需要学生来解决,他们在处理上述问题时,都要借助不同的渠道,想尽所有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更能很好地提升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有机的结合。

(四)有效地促进高校教育、教学制度的深度改革

篇8

smt小型电子产品的安装是高等职业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电子产品工艺实训》课程的一个重要项目。结合《电子产品工艺》这门课程的特点,我们在电子实训环节采用了项目教学模式,即师生双方共同在实训室参与项目教学,由指导老师安排一个smt小型电子产品的实训项目,教师边教边训,学生边学边做,并把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完成这一实训项目,这样便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复合能力。 

 

一、项目教学法的宗旨 

 

项目教学法是以行为导向为主一种教学方法,师生不再相互独立,而是以一个团队或一个整体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在项目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由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或主持人,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项目教学法不注重教法,而是注重学法,体现了以学为本、因学施教的教学准则;它不仅让学生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交往,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增强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锻炼能力,最后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它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边做边学,把看到的、听到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强调在团队学习中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1.实施环节 

项目教学法实践环节大体分为5个阶段: 

(1)教学分析和确定项目任务。 

(2)制定计划。 

(3)实施方案。 

(4)检查评估。 

(5)归档 总结 。 

对教学进行分析,确定合适的教学项目,是项目教学能正常开展的前提。在smt小型电子产品的安装实训项目教学中,我们根据项目教学的特点和smt小型电子产品的安装专项能力的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一个完整的smt小型电子产品的安装项目,从而培养了学生各实训环节的专项能力。 

 

2.教学过程 

(1)向学生布置项目任务。指导老师把组装smt小型收音机的任务和要求向学生作详细说明,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知道实训项目的内容是为了什么,实训项目工作的最后结果应达到怎样的要求,实训项目工作完成后必须达到什么标准。 

(2)作出项目实训计划。每个学生根据实训项目安排具体的项目实施计划,做出一份切实可行的实训项目计划。计划的主要内容包含:任务、目的、终期结果、评定标准、安全注意事项等。 

(3)制定项目实施计划,教师对学生的实施计划进行点评,不断调整自己的项目实施计划。 

(4)按计划实施,指导老师巡回指导。在学生实施实训项目期间教师除了做好巡回检查指导外,还要对整个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检查和监控。 

(5)自我评价、回顾及 总结 。实训完成后,学生根据评定标准对自己的项目实施环节进行综合评价,对照项目实训过程进行回顾、总结。

(6)指导教师对全班的项目实训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 

 

3.教学效果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较好地掌握了 电子 产品工艺实训的专业技能。通过项目教学在电子工艺实训环节中的应用,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smt元器件的识别和检测方法,较好地掌握了smt印制板再流焊的工艺流程和手工进行补焊维修技巧,并能进行正确安装小型smt电子产品。在协作学习和项目实训环节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增强了统筹安排和协调计划的能力;在项目实施的整个环节中,学生增强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与此同时学生还增强了解决问题和自我总结的能力,加强了时间管理、过程控制、质量检查、安全生产的意识,提高了团队的自我管理能力。 

 

4.教学体会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主体主要体现在:学生根据实训项目内容自行制定实训项目实施计划,按实施计划开展项目,对项目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对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和总结。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根据教学要求设计项目和组织项目的实施、进行项目指导、确定相应的项目考核和评价标准,在实训项目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项目教学在电子工艺实训环节中,对创造良好的团队协作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对实训项目进行过程的指导,对过程进行检查,及时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并对项目实施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进展。 

总之,项目教学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 艺术 式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转变传统观念,着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一个个项目的完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提升,让项目教学法在不断的尝试中逐渐成熟 发展 ,发挥它在实训教学上的积极作用。 

 

篇9

3.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以开创和发展为核心,立足市场,根据学生的未来走向,为学生量体定做教学内容。德国的工程教育围绕学生的基本能力,即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对于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科目,更是加以细分,以基础科目和高级科目为基本分类,从工程实践入门知识入手,组织团队,围绕主题,开展包括调研、构思、设计、制造、检验、应用等环节的系统工作,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研发、团队工作和沟通的能力。

4.建立了良好的与企业合作的教育机制,校外生产实践活动丰富,增加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德国工科的大学一般设有3-6个月的企业实践安排,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参与企业的科研开发与研究项目,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也都源于企业的实践问题。

5.建立了完整可靠的评价系统,针对不同的目的和要求,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广泛化。按照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确定学生的考核方式,通常包括考试、实验、课程设计、专题报告和毕业论文等几种形式。虽然工程教育主要致力于应用科学、计算机、工程和技术教育,但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所有应用型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都可以引入和借鉴的。本文以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为例,就人文类专业如何引入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提出了一整套人才培养改革建议,探索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二、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改革与实践策略

美国的工程教育把技术科学的专业分为三类:工程、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我国的高校在工程教育方面基本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倾向于工程类,更注重理论教授;另一种是倾向于工程技术类,致力于培养技师,缺乏开创性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本文认为,在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中,应遵循“工程教育、职业取向”的教育理念,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行改革与实践。

(一)科学定位就业岗位,突出职业取向的能力培养

高等工科院校的工程教育改革应该立足于人才未来的职业取向,根据学院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来实现创新能力培养。工科大学人文类专业的培养目标通常是培养具有工程背景的现代管理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服务人才,因此其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围绕这种培养目标来实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工科院校的英语本科专业应摒弃单纯传授英语知识的传统教育模式,改为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办以英语为主,辅以一定专业方向,培养“英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例如,英语(经济法方向)、英语(旅游方向)等。这也符合工程教育中人才培养综合性的属性。以英语(旅游方向)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就业岗位应为涉外旅游企业(旅行社或酒店)的初中级服务与管理岗,即中英文导游、涉外酒店的前台服务员或领班,因此,该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应包括英语交际能力和旅游服务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围绕英语交际能力和旅游服务能力展开。这种针对职业取向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使得专业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教师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更加有针对性,为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二)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时要体现对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既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也注重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养成。正如工程专业要开设经济学、法律学、管理学等课程一样,英语(旅游方向)专业也应开设英语和旅游两个专业的课程,可以按照70:30或者60:40的比例设课。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以开创和发展为核心,建议围绕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旅游服务能力、旅游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四个基本能力研究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要体现理论和实践并重、交叉、融合的教育理念,应构建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议独立设置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企业见习与实践的内容,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

工程教育要求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综合性很强的服务性行业,例如旅游业,对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服务能力的要求都很高,因此,应该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辩论法: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将学生分组,对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例如,导游员是否可以索要小费)进行辩论,通过争辩,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学生创新性思维得到提高。模拟法:对学习内容进行实践演练,例如,设计场景,让学生模拟现场导游环节,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现场导游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提高学生现场处理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演示法(presentation):这是工程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既可以一人一题,完成报告,进行演示;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调查研究,共同完成一个报告,并做课堂演示。这个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体验式教学法:在专业课教学中应采取走出去的做法,到现场去教学,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在旅游专业教学中就应该多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到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行社等真实场景中亲身体验。因为旅游是一项以体验为核心的活动,通过这种学与问、学与思、学与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体验式教学,能扩大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课题教学法:即在教师的主导下,给出一个或一组相关环节的课题,要求学生独立研究,主动学习有关的知识,完成课题研究,并写出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课题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学习效果评价方法

根据工程教育的理念,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不应该仅仅是考试成绩,而是应该采用有利于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评。建议将学生的课堂表现、新异的想法、创造性、专题研究、实验报告、作业等都纳入考核范围。建议加入课程论文的考核,考察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科学研究能力。以导游英语课程为例,学生学习效果的考评可以分为六个部分:课堂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课程论文、团队合作表现和现场考试。其中现场考试可以参照国家英语导游员现场考试标准与模式,分为导游词讲解、导游技能展示和突发问题处理三个部分,考查英语导游员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这种考核方式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做出全面的评估。

(五)重视课外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独立设置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外,还应包含课外培养的具体要求与办法。

1.强化第二课堂学习,拓展职业能力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例如,举办专业知识讲座、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组织专业技能比赛等。应该不定期地聘请行业内专家为学生介绍行业的最新动态,或者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职业岗位技能。

2.试行导师制,努力培养优秀学生可以进行导师制培养的尝试,挑选出一些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创新能力。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可以考虑以下两种:一种是吸收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教研课题研究,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另一种是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积极申报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并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导师制的实行,可以使优秀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和充分施展,同时给其他学生以激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创新毕业论文指导模式

根据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在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论文的指导方面,应该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可以考虑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改变由教师下题目的形式为学生自选题目,激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要求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找出企业发展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经过研究论证,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由学生自主选题的模式使学生能够主动观察和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创新性思维。

2.对毕业论文进行过程管理,有利于跟踪学生在每一阶段的研究动态,培养创新能力。可以按照论文的撰写流程,将毕业论文的指导分解为几个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下达和验收不同的任务,分阶段地完成对学生论文的指导。

3.在对毕业论文的评价中引入了更为细致的考评标准,在原有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设计不同论文选题与写作的权重,对展示出创新能力的论文予以鼓励,激励学生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

教师是输送学生到企业实践训练和就业的联系人,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工程实践经历,且与工业界保持非常密切的联系,才能满足工程教育的要求,才能培养出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可以考虑几种方式:第一,“引进来,派出去”,从海外引进高端人才或者派送教师到国外研修,拓宽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经验;第二,有计划地引导教师参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实践,支持其参与科研项目,以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第三,吸引企业和科研院所中的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员到高校从事教学活动,鼓励教师与其一起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核心产品的开发,以培养和调动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

(八)建立与企业合作的教育机制

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积极与大中型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建立长久的实习和就业合作关系。也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专业定向招生和培养,做到因需施教,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篇10

1.合理的教学梯队

信息计算专业教学团队是一支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教育理念先进,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互通相融,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爱岗敬业、勇于改革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团队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既有教学、科研骨干,又有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其中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4人,讲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博士学位6人,其余教师均为硕士学位。

2.明确的发展目标

教学团队依据信息计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厚基础宽口径作为本科教育的基本宗旨。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及科研训练密切结合,促进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建设等工作中,设定明确、可行的教学改革目标,有相对集中的、具有特色和优势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方向,工作有新思路、新措施,设计合理、实施有效。

3.显著的建设成果

教学团队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使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逐步实现了“合格建设、稳步提升、凝练特色”的专业建设“三阶段”发展目标。信息计算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已毕业学生1000余名,为社会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专业人才。

5年来,团队成员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3项,省级教学课件奖3项。承担教学研究项目7项,其中省级2项、校级5项;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余篇。参加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计划,编写教材5部。

在教学方面,团队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推广启发式、互动式、研究式教学新模式,运用网络信息平台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实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注重从验证式教学模式向探究式教学模式过渡,由灌输式教学法向诱导式再到自主式教学法的转变,从学生被动的接受到引导学生学习,再到学生能自主学习。。

在科研方面,教学团队教师承担科研项目27项,其中省部级6项。获得各类科研奖励5项,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20项,发表科研论文58篇。在进行科研的同时,将研究成果不断充实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中,使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有效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教学水平。

4.优良的教学效果

篇11

1项目教学起源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16世纪末期的欧洲,是由意大利建筑教师要求学生进行的设计教堂、纪念碑、宫殿等建筑的“竞赛”演变而来的,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改进,到1763年,项目教学观念正式成为学院派的教学方法。1765-1880年,项目教学法成为常规的教学方法,并且由欧洲传入美国,从最初的仅在建筑学中应用发展到在工程学中广泛应用,从而掀起了项目教学法的第一次发展浪潮。1880-1915年间,项目教学法在手工培训、工艺美术等学校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在这些学校中,学生必须完成“毕业项目”,并且获得学校教师的认可才可以拿到毕业证书。1915-1965年,美国的教育家Kilpatrick发表了题为《项目教学法在教育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的应用》论文,重新定义了项目教学法,引发了世界教育行业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掀起了第二次项目教学法理论与应用研究的浪潮。1965年以后,项目教学法再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教育家凯兹与查德撰写了题为《启迪孩童的心智:项目教学法》的专著,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到儿童教育领域,掀开了项目教学法第三次研究的浪潮的序幕。在这一时期,项目教学法逐渐完善,成为了一种重要教育模式,并成为一种探究式学习形式被大力推广,其学习理念从大学教育推广到中小学教育。

2项目教学法在国内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在我国广泛应用的时间比较晚,到本世纪初才开始研究,但是发展及其迅速。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却有很多优点。下面我们以乙醇生产工艺设计为例来讨论项目教学法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的应用。发酵法生产乙醇工艺一般包括原料粉碎,糊化,糖化,发酵,蒸馏五个主要工段,我们将每班30个学生分成A~E5组,每个组拿到的设计任务都不相同,比如A组设计以木薯为原料年产10000吨乙醇的工艺,B组设计以玉米为原料年产8000吨乙醇的工艺。每组6名学生,选出一名学生作为组长,负责组织学生讨论方案,任务分工,把握工作进度,定期汇报等工作。学生按自己的意愿,按工段分工或按单元操作分工,组长组织组员列出完成本项目所需的所有工作,尽可能列的详细,周全,然后提出任务分配方案供大家讨论,根据组员意见做适当修正,最终确定任务方案,如果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预算外任务,组长负责合理的安排下去。这样的过程可以锻炼组长的领导组织能力,锻炼团队成员的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在意见不一致时处理问题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为了分工清晰,学生会选择按工段分配任务,五名学生各负责一个工段,组长负责辅助工段及各个工段直接的衔接工作,鉴于蒸馏工段任务量比较重,一般组长会帮忙做一部分辅助设计工作,比如再沸器,冷凝器的设计选型等。任务分配完毕以后,每个学生花费1天的时间根据自己的任务提出设计方案,以及一些自己没法解决或把握不准的问题,准备小组讨论。第二天开工前组长组织讨论各个工段的设计方案,组员积极参与讨论,找出设计方案不合理的地方,并讨论提出解决方案或者解决问题的方向。如果有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找老师讨论。经过论证,初步达成一致意见后与指导教师讨论方案,并最终确定设计方案。从第三天开始进入常规设计工作状态,按计划2周的课程设计通常有7天处于常规设计工作状态。在这期间,每天开工前组长要组织半小时的开工会,每天工作结束前1小时各组组长向指导老师做当天的工作汇报。开工会时讨论当天需要完成的工作及头一天遇到的还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开工会结束后各成员进入工作状态,遇到问题首先自己查资料文献去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则自由找人讨论,可以找本组成员也可以找其他组成员讨论。到收工前1.5小时仍然没解决的问题组长汇总,在向指导导师做当天组内工作进展报告时提出来。每天设计工作结束后各组组员需要向组长做一个工作进展报告,汇报当天自己所做的工作,包括设计方案,工作进度,遇到的问题,需要提供的帮助等。之后,各组组长需要向指导老师做一个工作报告,汇报整个组的工作进展,那些工作正按计划进行,那些工作已经提前完成,哪些工作遇到问题比预期需要多花费多少时间,明天准备做哪些工作,有哪些问题需要老师帮助解决等。课程设计的最后一天,各组需要整理计算书、图纸、工艺方案,然后总结本次设计所用到的知识如塔板计算理论,哪些设计理念如精馏塔选型时要综合考虑效率、成本和技术实现难度等问题,秉承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来对精馏塔选型。最后,各组组长要向指导老师做这两周实习的工作汇报,包括设计成果,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值借鉴推广的处理问题的方案等。

3结束语

以项目制的方式进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工程意义,以便毕业后能更快的适应企业管理模式,同时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综合利用,融会贯通,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增进同学间感情。因每个同学的任务都不同,必须独立完成,所以能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项目教学法非常适宜用于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作者:张建峰 朱学军 梁静 张洁婧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篇12

工程素质是电气类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但传统的培养方法存在系统性不强和与实际项目需求相脱离等问题,近年来,我院立足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学习特点,以一系列教研教改课题和“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依托,从增强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进行了近六年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两结合、三提高”即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提高创新意识、提高工程素养、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2+3”电气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建立了“实验、实训课外制作学科竞赛实际项目”的全方位实践驱动体系。实践表明,该培养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提升大学生培养质量。

一、模式的主要内容

1.建立“2+3”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本模式立足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学习特点,从增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出发,进行了近六年的探索,建立了“实验、实训课外制作学科竞赛实际项目”的全方位实践驱动体系,形成了“两结合、三提高”即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提高提高创新意识、提高工程素养、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2+3”电气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两结合”是指对学生的教育在校内的课堂内、课堂外与校园内、校园外进行。课堂内能很好地完成理论教学过程,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完成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工艺、传感与检测技术、单片机原理、EDA技术、DSP技术、嵌入式系统等理论课程;并完成相应实验、实训等实践环节。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外针对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四个心态,即“信心、恒心、耐心、细心”,四个能力,即“看图能力、计算能力、选型能力、操作能力”,完成四个进程,即“由基础、到技能、到团队、到项目”,同时延伸到校园外,与企业进行深入接触,为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实际科研项目奠定良好基础。“三提高”是指在学生完成电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实现创新意识、工程素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

2.引入实际案例教学法,加强学生工程素质训练。采用案例教学法,从所承担的横向课题中提炼出若干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工技术、单片机原理、EDA技术、DSP技术等课程结合紧密的工程设计案例,在学院创新实验室中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和演示,使同学们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中就建立可靠性、稳定性、可维护性、工艺性等基本的工程概念,提高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3.引入压力教学法,培养学生抗压能力。抗压能力是工程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和挑战的表现。为了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项目引入压力教学法,主要措施有:①在学生培训过程中采用淘汰机制,激励后进的学生积极上进,同时形成压力,让学生习惯在压力中学习;②要求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通过大赛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③安排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负责一些具体项目,要求学生所做工作和项目进度同步,通过项目的实际要求和标准,培养学生面对项目压力的处理能力。

4.鼓励学生加入横向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工程综合素质。实验、设计制作和学科竞赛等环节能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但是真正的工程实践能力必须在实际工程中才能得到培养。为此,项目要求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团队中,负责一些具体的子项目,让学生在项目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同时,实际项目也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的最好平台,很多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提高了技术水平,培养了自己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应有的优秀品质。

5.采用团队指导,让学生学得更全面。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仅需要勤奋好学的学生,更需要一个优秀的指导教师团队。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项目组对学生的培养坚持“导师负责,团队指导”的原则,由学生选择科研导师,但是培养工作由项目团队教师共同完成。

该项目组聚集了“两中三青”的优势组合,由两名教授和两名副教授、一名讲师组成,其中有2名博士,学科涉及仪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这种多学科和多层次的师资组合,在培养学生工程素质过程中,能让学生吸取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指导。

二、模式的创新点

1.提出了“2+3”电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2+3”培养模式是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理念上的突破,是满足社会多元需求的崭新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具有过硬的工程实践能力,能与社会接轨,敢于迎接挑战。

2.创建了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基地―湖南工业大学电气学院创新实验室。该基地独立于传统的实验室体系之外,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同时又与实验室体系相互融合,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

3.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促进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结合“基地建设”,在实施“2+3”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建立优秀学生选拔培养机制,贯彻案例教学法、压力教学法和团队指导,培养学生全面的工程素质和能力。

4.推进了横向科研课题与实践教学的深度配合。将横向科研课题与学生的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实现了教师科研课题的完成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的提高二者之间的相互推动和良性循环,以推进两者的深度配合,实现迅速提高学生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模式的实践与应用

自2008年项目开展以来,学科竞赛驱动的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和探索实践工作已走过了近六个年头。经过不懈努力,项目团队,刻苦努力,勇于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逐步建立完善了“2+3”电气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基本电路设计及试验能力差的问题,明显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相关课程知识从事工程实践的能力,并得到较好的应用和推广:

1.该成果自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2009级开始实施,历届学生受益。2009年以来的历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竞赛、全国大学生测量控制与仪器创新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中,我院学生累计获全国一等奖7项,全国二、三等奖9项,省一等奖2项。在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本科组全国二等奖,在同类院校中取得了较好的声誉。同时该模式在我校独立学院科技学院中也进行了推广应用,在2013年中国机器人竞赛电子设计大赛中项目组所指导科技学院学生获得全国二等奖1项。在2013年珠江三角洲毕业生跟踪调查中,用人单位普遍评价:我院的毕业生工程素养好、创新意识强、工程实践能力强、上手快、敢于迎接挑战、吃得苦、留得住。

2.该项目实施中产生的大量成果成为湖南省大学生训练中心―湖南工业大学电气自动化大学生训练中心申报成功的重要支撑。省级大学生训练中心获批后,将成为该项目成果向全省展示和推广的最好平台。

3.2009年来,项目组发表教研论文10篇;与所指导学生一道8篇;在被指导的毕业学生中,获湖南工业大学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4项。反映了“2+3”培养模式理论教学和实践结合的效果,学生综合能力稳步提高。

4、从2009年以来,项目组学生直接参与横向开发项目,参与项目研发全过程,工作成效受到了包括中国南车、上海理光、广东易事特、株洲冶炼厂、株洲硬质合金有限公司、联宇电气等一批知名企业的肯定和好评。我院毕业生在学科竞赛驱动下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培养下,已逐渐成为电气类相关领域的中坚和骨干力量,学院社会声誉明显提升。

四、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1.带动了实验室的实验实训管理和教学改革。本项目实施中以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为平台,加强了学生和实验室的联系,促进了“开放、自主、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和教学方式的形成,为我校成功申报省级大学生训练中心暨电气自动化大学生训练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2.学科竞赛取得巨大成绩。2008年以来的历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竞赛、全国大学生测量控制与仪器创新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中,我院学生累计获全国一等奖7项,全国二、三等奖9项,省一等奖2项。在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本科组全国二等奖。

篇13

项目教学法;市场营销专业;高职教育

1什么是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经过多年的发展,关于“项目教学法”的概念,很多专家和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见解。有的概念的界定重点体现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规划和实施过程,有的概念的界定体现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效果。例如德国的一些专家这样理解“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根据实际的工作过程和内容而设计的完整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在最大限度上独立完成目标设定、工作过程设计、工作过程实施以及工作效果评定等各环节的工作。由此可见,学生自主学习是项目教学法的根本特征。随着“项目教学法”发展的不断完善,该方法逐渐渗透到中国职业教育领域,很多教育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提出: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根据时代要求,共同制定科学项目,同心协作完成项目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活动[1]。

2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2.1师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课堂的教学主要是向学生讲授各种理论性知识,“知识本位”的思想贯穿着学习的主线,教师教、学生学、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压抑着学生自我创造能力。长期下来学生的懒惰情绪、厌学情绪会带到学习中来,此外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也缺乏知识更新的动力,导致教学水平的停滞不前,最终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效果。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要积极参与讨论项目的确定、目标的设立、计划的实施、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关键点的讲解,扮演着组织者、指导者以及合作伙伴的角色[2]。这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加以辅助的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协作能力。总之项目教学法在师生共同参与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重在塑造学生的自我能力和各种技能的开发,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2.2多学科知识交叉运用

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仅靠一门知识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结合多门知识的综合运用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关于市场营销专业的项目教学,会涉及到政治、经济学、管理学、客户关系管理、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其他学科。此外,在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时,还要运用计算机网络以及相关应用软件等。由此可见,需要利用多学科交叉知识的综合运用才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只有采取此方法才能实现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2.3体现“团队合作”精神

所谓团队合作精神,是大局观、服务精神和协作精神的集中综合体现。其核心内涵是协同合作。体现的最理想状态是团队内部成员能够最大化发挥出凝聚力和向心力,支撑组织的高效率、高水平运转,在这个过程中反映着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的高度统一。团队合作精神能够驱使全体成员齐心完成既定任务目标,而强烈协作精神和协作方式产生了巨大的核心动力。情景即学习环境是项目教学法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情景的设置重要意义之一是促进项目组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与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项目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是“教练”,学生是“队员”,只有队员之间,队员与教练之间围绕既定目标积极的沟通、交流、协作,才能制定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齐心协力共同解决问题。项目组成员有着团队共同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彼此之间在责任心的带动下,在自主组织、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分享各自的想法、建议,最终整合出最好的问题解决方案。此种模式下,整个团队能够像一台庞大的机器,有效分工、合作,有条不紊的运转最终达到最大的产出。

3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3.1符合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使命是向职业或行业培养输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每个人都肩负着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掌握知识的责任,为今后更好地在职场完成工作任务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衔接在校学习内容和将来的工作内容,就应该设法把工作场景引入到学习情景中来,使得学生掌握最前沿的知识、技能,掌握工作具体的组织方式、操作流程,以便又好又快地适应未来的职场岗位,从而最大化地降低从学校到职场的磨合成本。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去工商企业产品销售、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从事企业市场调研、产品销售、客户服务与管理、渠道维护与管理、广告与公关策划、销售管理等岗位技能工作。重点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工商企业产品销售、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从事企业营销服务、产品销售、营销管理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点突出学科的规范化、完整性和系统性,主要采取的授课方式是讲授式[3]。经过多年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在以往教学体系下,学生被动地接受学科的逻辑知识不能够灵活地在职场领域运用,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脱钩的现状,发挥不出实际的职业能力。这就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违背。项目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体现以“现实为中心”、“学习者为中心”、“任务为中心”[4]。由教师围绕教学内容结合职业需求设计出相关的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有效地解决真实的问题,从而完成任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在“做中学”使得学生可以结合实践掌握必要的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获得印象深刻的专业技能。此外,还培养了学生沟通能力、彼此的合作和交流的技能。总之为职业能力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3.2符合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将来的就业岗位主要是:企业营销销售类岗位(如推销员、促销员、营业员、销售主管、客户服务人员、渠道管理与维护人员、售后服务等);企业营销服务类岗位(如市场调研员、销售内勤等);企业营销管理类岗位(如市场部经理、销售区域经理、销售经理、门店经理、柜组经理等)。其培养学生掌握的职业岗位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技术能力,具体包括市场调研与分析能力,产品销售能力,促销策划能力,客户服务与管理能力、渠道维护与管理能力、销售管理能力;二是职业关键能力,具体包括自我调控能力(提高耐挫心理素质与吃苦耐劳精神),语言表达及沟通协调能力,理解及应变能力、自学与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是与社会实践高度相关的专业,从就业岗位的角度看,要求学生了解企业的内部经营和外部运转,要求学生具备极强的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工作内容和任务构建学习内容,以工作流程组织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真实或者模拟的情景,整个教学体系的设置与社会工作岗位高度一致。此外,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学习任务进行探索,并且同学之间要积极的交流和沟通,在发挥团队精神的基础上,把涉及的难题分别解决掉,从而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了理论知识、实践技巧以及操作流程。由此可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

3.3满足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的需要

高职教育体现了高等性和职业性两大特性,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在设置教学体系时要遵守高等性是基于职业性的基本原则。以往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比较典型的有如下两种:一是把本科的课程体系进行删减和压缩,二是与中职的课程体系相似。由此可见根本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宗旨和理念,也没有办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特色。于是以项目教学法为驱动的课程改革可以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高等性和职业性的特点,构建一系列的特色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学生与实践高度相关的职业能力。

3.4满足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头十年的技术与教育计划中指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发展为导向,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生产、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主要向社会培养适应工商企业产品销售、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从事企业营销服务、产品销售、营销管理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正是通过与实践相挂钩的工作内容和任务构建学习内容,以工作流程组织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真实或者模拟的工作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技巧和方法。由此可见在项目教学法的驱动下整个教学体系的设置与社会工作岗位高度一致,可以有针对性向社会源源不断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而满足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4结语

通过深入分析“项目教学法”的内涵和特点,结合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得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施“项目教学法”是十分有必要的。项目教学法不仅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岗位能力,而且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现专业的课程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总之“项目教学法”可以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作者:王晴 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管理工程系

参考文献:

[1]李素芳.河北经济管理学校市场营销专业“项目教学法的探索”[D].保定: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