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

篇1

消防部分主要报警系统、联动系统的设计等。

本次设计完成图纸共18幅,绘图采用AUTOCAD软件绘制。

本电气设计为毕业设计,其目的是通过设计实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锻炼独立分析和解决建筑电气设计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Abstract :This thesis mainly explains the electrical design basis ,principle, methods and the conclusion of the design choice in each system in the design of certain office building. The thesis includes six Chapters. previous four Chapters are mostly about the design of the forceful electric power Part ;Chapter 5 and 6 are mostly about the design of the light current and fire-fighting.

The part of the forceful electric power mainly including: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of the low voltage, lighting system and rounding for lightening systematical compose ,among others include load calculation, illumination calculation .

The part of the light current mainly including: CATV, Public Broadcasting System, Closed Circuit Monitoring TV and Premises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so on.

The part of the fire-fighting mainly including:the design of the warning system and linked system etc.

The design adds up to 34 electric charts. Including 17 graphics for the forceful electric power parts ,9 graphics for the light current parts and 7 graphics for the fire-fighting parts. All drawn by AUTOCAD.

This electrical design of the office building is a graduation design,The purpose of this design is to give us a chance of synthetical usage of the knowledge we have learned. Besides, it can train our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in Construct electricity in dependently so that the theory is connected with practice and a solid base is made in favor of future work.

目 录

一.绪论 6

1.1.建筑电气概况 6 1.3设计内容 6

二.配电系统设计 9

2.1负荷分级 9

2.1.1一级负荷 9 2.1.3三级负荷 9

2.2负荷的供电要求 9

2.2.1一级负荷的供电要求 9

2.2.2二级负荷的供电要求 9

2.2.3三级负荷的供电要求 10

2.3本工程的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 10

2.3.1本工程的负荷分级 10

2.3.2本工程负荷的供电要求 10

2.4负荷计算 10

2.4.1负荷计算的内容 10

2.4.2负荷计算的方法 10

2.4.3负荷计算的公式 11

2.4.4负荷计算表 11

2.5变(配)电所所址选择,结构型式 11

2.5.1变(配)电所所址选择 11

2.5.2变(配)电所结构型式 12

2.6变压器类型,台数,容量选择 12 2.6.2变压器台数选择 12

2.6.3变压器容量选择 12

2.7配电方式 12 2.7.2低压配电方式 12

2.8电缆选择及敷设 13

2.8.1电缆选择的原则 13

2.8.2电缆选择的结果 13

三.照明系统设计 14

3.1总则 14

3.2照明光源选择 14

3.3照明灯具选择 14

3.4照度和照明方式选择 15

3.5一般照明 15

3.6应急照明 16

3.7照度计算 17

四.建筑物防雷,接地系统设计 18

4.1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19

4.2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20

篇2

[2]范明锦.三菱Q系列PLC与FX系列PLC的通讯[J].科技致富向导,2011(23),190~191.

[3]王辉.三菱电机通讯网络应用指南[M].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2010.

[4]曹惠彬.电力线通信(PLC)技术综述[J].电力系统通信,2004,(1).

[5]戚佳金,陈雪萍,刘晓胜.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研究进展[J].电网技术,2010,(5).

[6]程晓荣.宽带电力线通信信道特性及网管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保定),2006.

[7]康恩婷.宽带电力线信道特性及OFDM性能的分析与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保定),2005.

[8]俞王杰.自组织窄带电力线通信网络MAC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

[9]汪涛.宽带电力线通信MAC层协议优化及仿真平台搭

plc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拾以超.仿真软件在PLC教学中的应用[J].机电技术,2011,05:149-151.

[2]姜坤.浅谈PLC仿真软件在PLC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2012,07:167-169.

[3]叶坚.PLC仿真软件在PLC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3,06:238.

[4]潘春玲.仿真软件在PLC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2:265-269.

[5]刘佳.PLC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运用[J].信息记录材料,2016,(04):11.

plc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孙晓峰.基于PLC的输煤程控系统改造[J].自动化应用,2010(2).

[2]王占彬.PLC控制网络在火力发电厂输煤控制系统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S1).

[3]张金姣.基于组态技术的PLC电厂输煤控制系统的仿真[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4).

篇3

一、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

(一)三段式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

1. 专业核心课程

作为专业教学的核心,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能够体现学生的技能基础与知识结构,其课程的设置主要有单片机控制技术、PLC 应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AUTOCAD 应用技术、工厂供配电技术、电力拖动、电机与变压器等。而面对这些专业的课程,要能够很好地进行教学,就需要我们对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教师进行组织,并按照专业的不同层次,进行课程标准的编写,选修与必修内容也要做到相互统一,才能为专业的教学和人才的培养打好坚实的基础。

2. 专业实训课程

要体现学生岗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要专业实训课程进行良好的教学和实施。其不仅融合了考工鉴定模块的技能要求,也融合了考工鉴定模块的技能范围。电气自动化专业,其实训模块主要有数控机床电气维修实训、机电一体化 MPS 实训、电力电子技术实训、变频器综合实训、机床电路控制实训、继电与电机控制实训、照明电路实训等。对于专业实训课程的安排,其可以依照实训周的模式进行课程的开展,每学期的实训可以约为4~5 周,其次,专业实训课要能够以模块为单元,并对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进行组织,促使实习课程标准有效地编写出来,从而实现对实习课堂教学的规范。

3. 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

作为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在近将走出校门的前一年,要进行3个月的实习安排,在相关的进行企业顶岗实习,而顶岗实习的专业方向主要为:第一,可以从事自动化设备的辅助开发与设计、调试、安装、维护工作;第二,可以从事供配电系统的维护、运行、调试、安装工作;第三,在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中,可以从事电气设备的维护、运行、调式、安装、设计等工作;第四,可以从事组装调试、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工作,并进行相应的售后服务。如果技能层次较高的学生,则需要完成顶岗实习后,返回学校完成技师鉴定的考核,在充分结合顶岗实习的课题,高效的完成技师毕业论文的答辩与设计。

(二)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进行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时,要能够依据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不断完善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和实践。目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液压与气动实验室、模电及数电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PLC 实验室、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室。而依据专业实训课程教学的要求,有建立了模拟配电房、普通机床与数控机床维修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实验室、机电一体化MPS 实训室、电子技术实训室、变频器与PLC综合实训室、机床电路与电力拖动控制实训室、电工基础实训室。依据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及要求,许多学校有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如南京技师学院就与三向教学仪器、龙贞自动化有限公司、通力电梯、天正容光达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了紧密的联系。

(三)优秀教科研团队的建立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个知识覆盖面广、学习内容多、口径宽的专业,而言实现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就需要优秀的教科研团队作为专业发展的基础力量。各大院校可以在此进行学生兴趣小组活动及课题研究的开展,来不断的促使学生和教师,使他们成为专业的技术团队,并有效地完成技能大赛的训练和实训课题的开发。通过优秀教科研团队的建立,不断的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促使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满足。

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

(一)对于人才的培养,无论是服务、就业,还是技能培养方面,都离不开市场,也只有充分的了解市场的需求,才能更好地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内容。在培养人才的实践活动当中,服务是培养的宗旨,就业使培养的导向,技能是培养的核心,综合起来也就是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原则。总的来说,市场定位和调研的准确便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我们在实施人才培养时,要能够充分的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配合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特点,进行新思路的探索。目前,很多教学单位都在不断的进行教学的改革,有一些教学单位实行了“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培养了人才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又为人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这一教学的实现促使了岗位群的确定,而依据岗位群又对人才的培养进行了课程的改革。可以看出,依据专业人才的岗位群特点,能够非常准确的寻求与电气自动化专业相关的企业,并与之进行合作。其次,依据生源的特点,可以对教学的教材进行新的制定,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此外,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特点非常的丰富,在其设备安装、维修的领域中,包含着电器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电器开关设备的安装、维修。为此,在电气设备的安装、维修中,逐渐的突出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实现计算机的全程控制,也是进行人才培养的另一内容。

(二)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言,其是要能够培养出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在这一内容中,职业教育则成为最重要的一个培养环节。在进行职业教育的活动中,教学的实践非常的重要,如何实现教学体系的改革,进行实践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内容的整合、自动化专业特点的突出、职业技能要求的满足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对于电气化专业而言,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东北地区电气自动化专业的高职教育的背景并不是非常的明显,其与模具、数控等专业不同,其没有明显的行业可供毕业生们来依托,职业教育进行起来,也是相当的困难。在黑龙江省,由于哈大齐的建设,个当地的老工业基地带来了复苏的生命,这也无疑为电气自动化人才提供 了很好的就业平台,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职业教育也就更加的广阔起来。为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促进经济的发展,就要不断地转变专业教学的思路,扩充、调整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使得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得到有效地实现。

三、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发展

当今的社会竞争非常的激烈,为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就要不断地进行业人才的培养。对一个企业而言,通过自身的综合实力,对企业的员工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促使企业创造能力的生成,不断培养未来的骨干人才,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得非常的重要。一方面,经过人才的培养,就不易出现员工跳槽或被挖走的现象,员工也能够对企业充满更多的激情与热情,竭尽所能的为企业进行服务;另一方面,企业能够让得到培养的员工带动新的员工,实现全体员工的共同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就现实而言,目前的企业在进行员工的招聘时,都会要求入职的员工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对那些刚刚走出学校的毕业生,他们往往视而不见,这样一来,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断链,是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虽然说这些初入社会、没有经验的人不易迅速的为企业带来利益。但他们的工作热情,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在加上企业内部的培养,定会使他们成为一个优秀的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生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应该充分的立足于社会和市场,不断完善教学的体制和人才培养的方案,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需求。为此,只有通过教学实践的具体改革,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才能更多的培养出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为企业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周艳惠,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2).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194-02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所必须进行的一种学习、探索、实践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也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设计、绘图、计算机应用、翻译、查阅文献等)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开展实验研究、技术经济分析、撰写科技论文和技术报告等方面的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1]

一、结合科研、行业和就业方向合理选题

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基础性步骤是选题,毕业设计的角度、范围以及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选题来确定的,适合学生个人情况的选题是确保完成高质量毕业设计的前提和条件。为保证毕业设计选题的质量,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采取了以下选题措施:

1.构建毕业设计题目数据库

组织专家从发电厂设计、电机设计、变电站设计、电气设备故障诊断、控制系统设计等方面建立毕业设计题目库,可根据使用情况进行更新。

2.结合科研项目,接触到电气学科最先进的科技前沿

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中选题,根据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与能力,围绕项目研究内容设计数个子课题,供广大学生进行自己的毕业设计选题。这种题目对指导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创新,学生能在很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电气学院的科研项目大多来自省部级以上的科研课题与企业委托课题,如绿色能源方面有光伏、风能发电等课题,智能电网方面有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微机保护、智能电器等课题,使学生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学科前沿。

3.加强与实验室建设的结合

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在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寻求到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可通过毕业设计自主开发、组装实验仪器设备,自己动手制作实验仪器,这种做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实验室建设,达到了一举两得的目的。通过广大学生的毕业设计,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已成功研制出了一批实验装置,主要范围涉及到:单片机接口实验箱、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电力电子实验装置、自动化仪表、稳压电源等。

4.结合行业需求

与煤矿电气自动化、电力行业和电工制造行业的需求密切结合,采用“项目驱动”模式强化质量进行选题,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实现真题真做,让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亲身体会在企业现场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增强电力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同时可以帮助学校解决在硬件资源方面欠缺的问题。

5.结合就业方向

由于部分学生在第七学期就已经签约了工作单位,确定了工作性质,因此这部分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时,教师和学生可共同研究,结合签约企业的情况进行自主命题,选择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岗位结合比较紧密的设计题目,使其尽早熟悉工作性质,减小在校所学的基本理论同现场实际工作的差距,而且鼓励学生到签约单位做毕业设计。学生到签约单位做毕业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未来的工作环境,深受单位的欢迎。这种毕业设计模式可使学生到签约企业以后马上调整自己的角色,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自己的岗位竞争力,而且提高了本校的声誉,使毕业生在各用人单位提前发挥优势,为电气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构建了良性的平台。

二、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规范化管理

1.严格审题

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制定了毕业设计的选题规范,在第七学期开始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首先,指导教师要向学生所在系(室)上交《毕业设计选题申报表》,拟出毕业设计题目、所研究的内容和具体要求,经系(室)专家组同意研究后,汇总提交到学院。学院每年组织专家成立“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按照“综合性、专业性、创新性、实践性、可行性”原则对各系(室)上报的毕业设计选题进行筛选,对同本专业相关度不强、选题水平低下、涉及内容陈旧的予以删除;对有多名毕业生合作完成同一课题的情况,给每位学生选取相对独立的任务。“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审批,上报给学校教务部门备案。[2]

2.加强毕业设计日常管理

为加强对毕业设计的日常管理,使毕业设计工作严格规范,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严格遵照《河南理工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等文件的相关规定,制定了本院的相关管理办法,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343”质量监控体系,即学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各系(室)之间相互协调的三级管理体制;四期检查制分为毕业设计工作前期、毕业设计阶段性检查、毕业设计中期、毕业设计后期;三方评分制是指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毕业设计评阅教师、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包括开题报告答辩、阶段性检查答辩、中期检查答辩、毕业设计答辩)。

“三级管理制”的具体实施步骤:各系(室)负责本系(室)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管理工作;各学院要按要求成立“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各专业骨干教师担任,全过程、全方位进行监控,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每个学生指导教师的落实、毕业设计(论文)文本规范程度、毕业答辩情况、认真填写评语、严格进行成绩评定等环节的各项工作,严把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关;学校主要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宏观组织管理工作,定期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查。在系(室)、学院、学校的三级管理体制下,毕业设计(论文)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相连,确保质量过硬。

“四期检查制”的实施步骤: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前期检查,主要审查指导教师是否具备资格,选题是否符合规范,是否严格执行一人一题,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类型、难度以及工作量是否符合学校规定的要求,设计的技术路线是否合理可行,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编排是否符合学校的要求,首次指导的教师是否熟悉学生选题的内容;阶段性检查以文献资料的查阅、资料的收集和总体方案的审查为主;中期检查主要检查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质量是否过硬,工作进度是否符合要求,其中学院检查要全方位覆盖所有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校级检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随机性的抽查;后期检查主要是检查毕业设计(论文)是否有资格答辩,评分过程是否合理,答辩过程是否严格执行学校的规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是否达到要求。通过三次重点检查的实施,基本上覆盖了毕业设计(论文)的重点阶段,有效进行了过程控制。

“三方评分制”的主要内容:答辩委员会、评阅教师和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评分。指导教师对自己所带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负责,认真审阅、指出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学生自己进行修改,指导教师再次审查后严格按照评分标准给定成绩、根据学生情况作出评语,并将相应资料提交到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指定一名或多名评阅教师再次评阅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教师要同指导教师相结合,给出公平的评语和评阅成绩;答辩委员会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答辩工作,综合学生的开题报告答辩、阶段性检查答辩、中期检查答辩、毕业设计答辩等情况给出符合实际的各阶段的评语和答辩成绩,然后计算出总成绩。这三部分成绩按比例进行评定的方法保证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水平,准确全面地进行了考核。

3.校企联合指导,实行双导师制

对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可采用双指导教师制,即在企业安排一个指导教师,在校内安排一个指导教师。企业的指导教师主要在技术上进行指导,校内的指导教师主要从毕业设计的规程、内容写作与规范到最后回到学校进行答辩等进行指导与管理。实践证明,双导师制效果良好。目前河南理工大学与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山西潞安煤业集团、许继集团、焦作电厂、山西晋城煤业集团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三、结论

结合行业需求和就业方向进行的毕业设计,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已开展了两年,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结合科研项目与实验室建设的“项目驱动”式毕业设计模式

这种模式使学生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学科前沿,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创新思维能力。

2.校企联合指导,双导师制毕业设计模式

一方面,学生能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直接参与到工作单位的实际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解决了学生眼高手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加现场的实践,进行课题研究,真正进行了一次岗前大练兵,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事业心,增强现场工作的能力和对实际岗位的适应性。

3.“三四三”质量监控体系

该监控体系实行了过程与目标并重,以及全程、全面、全员的监控,系统科学,使毕业设计的质量从制度上得到了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李乾军.关于本科毕业设计的几点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篇5

同样由衷的感谢校外导师尚志红高级工程师对我工作上的悉心指导,在我从事科研工作中为我指明方向,答疑解惑。老师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敏锐的思维,渊博的学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树立了目标和典范。同时感谢杜文婧同学、赵亮同事在毕业论文过程中给予我的巨大支持和帮助,感谢与我一起学习、工作的各位同学、同事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中给予我很多的帮助与勉励。还有,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对我的工作学业上的鼓励和关爱。

最后,向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评审本论文的专家、教授致以诚挚的谢意!

毕业论文致谢词二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的很快,一转眼在燕大已经生活和学习了7年之久,回想7年来经历的一切,一切仿如昨日。我会记得在燕大的7年美好时光,我会记得在这里伴我生活和学习的伙伴、老师们,在这里衷心的感谢你们建筑专业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建筑专业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

研究生期间,在导师赵铁石教授的细心指导下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从方案论证,系统软硬件选型到控制策略等方面给出了明确的方向,在每一个细节的问题上,都从全局的眼光为我解答疑惑,论文的每一项成果都包含着导师的心血。赵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专业学识,以及执着的敬业精神令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特别感谢导师赵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的细心关怀。

同时,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得到了赵延治、边辉、唐启敬、刘晓、苑飞虎、耿明超、陈伟伟、陈宇航、崔潇、陈冠宇师兄以及潘秋月师姐的热心帮助,感谢他们让我学到了更广更细的专业知识和乐观向上的处事态度。感谢同窗好友黄志影、王唱、邵新光、李二伟、李龙智、赵飞、鲁超、李贵涛、白学刚和室友黄汉辉、户鹏飞、王少强三年来与我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给予我帮助;感谢何勇、杨建涛、高佳伟、王晓倩等师弟、师妹们的支持和帮助。

感谢家人多年来无私的付出和教导,感谢女友多年的陪伴和支持,是你们的支持和鼓励让我奋力前行。感谢多年来一直陪伴我的朋友,是你们让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感谢在百忙中评阅本论文的专家学者和答辩委员会的老师们!

最后衷心的感谢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们!

毕业论文致谢词三

在本论文即将完成之际,谨此向我的导师盛小明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本论文的工作是在盛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

从论文的选题到结构安排,从内容到文字润饰,都凝聚了她大量的心血。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盛小明老师不辞辛劳,多次与我就论文中许多核心问题作深入细致地探讨,给我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性建议,并细心全面地修改了我的论文

篇6

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气工程的学科结构、研究领域、技术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气工程愈来愈多地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内涵也发展演变为强电和弱电结合、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结合、软件和硬件结合、元件和系统结合。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解决电气工程与自动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电气工程学科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电力系统和用电设备的技术含量和运行质量,提高运行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提高运行效率。弱电知识需要越来越多,强弱电融合是电气工程专业教育的必然趋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1 根据培养目标确定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

根据培养目标,学生应该具备的主要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为:第一点是要求掌握比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第二点是要具有系统地掌握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电力拖动与控制、计算机基础及应用等专业知识,具有解决和处理企、事业单位中日常电气控制与运行的技术能力;第三点是应获得较好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实际工作能力;第四点是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市场分析和决策能力,通过锻炼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与决策工作。

1.2 如何构建课程体系

按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结合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素质、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要根据学生应具备和达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构建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和专业教学内容不是毫无联系的排列,研究课程的内在联系,形成条块清晰而又相互融合的专业体系结构是必需的。根据本专业特点,除了公共基础课程大平台外,涉及本专业的课程可划分为四个课程群:电子技术课程群、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群、自动控制课程群、电机与电能系统课程群。

电气工程学科的快速发展与应用离不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所以本专业应加强电子技术课程设置并优化其教学内容,特别是应加强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可编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CPLD等内容的学习。由于自动化的发展一直都是借助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工业自动化的前途在于计算机技术服务于控制技术的发展,因此从小的控制装置到大型的控制系统都要应用计算机技术。课程设置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嵌入式处理器及操作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原理及应用、工业计算机网络等。另外工业工程系统实现的重要原理及技术,对于促进学生专业思想的形成,理解专业构建的体系以及对今后的控制工程应用都是十分重要的。

按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和实践教学自身的客观规律,与学习的不同阶段相对应,研究建立了四层次结构实践教学体系。它的层次性体现于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认识性实践,到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及创新实践。培养具有工程素质、创新能力和较强动手能力,能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不仅在理论教学中应致力于理论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加强实践环节,建立知识和能力并重、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而且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

2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首先通过对课程的优化,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系统性的实习环节。通过开放性实验和创新学分平台,开展个性化实践教学改革,让学生根据自己就业意向、实习兴趣和特长,选择实验内容和设计方案,组织实验和实习教学。在系统的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完成从元件的选择到系统的组装,从单元电路调试到系统调试,使其具有系统实践应用能力。

2.1 要抓紧实践教学的质量

在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中,努力建设相对完整、与理论教学联系紧密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必须注重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对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进一步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及研究创新型实验。要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技术及先进的教学手段,积极使用计算机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推广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和实践相结合,并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我学习和训练为主的实践教学开放教学体系,并逐步扩大开放教学的比例。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课程计、生产实习、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等)在教学计划中的学分、顺序及时间分配等方面要符合培养目标要求,要与相关课程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

2.2 要保证实践教学基本条件

我们一方面要聘请基地所在单位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一起参与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另一方面积极帮助基地所在单位开展员工技术培训、科技开发和科研等工作,使实习基地同时成为科技开发和人才培训基地。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新道路。以实现加快实验室建设步伐,逐步实现实验教学条件现代化的目的。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规范化管理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理顺管理体制,建立与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3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及方法

基础课一定要给较多学时,让学生牢固掌握,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专业课的门数较多,学时较少,主要给学生介绍专业内容和国内外发展动向。在重点、难点讲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终生学习思想。电气工程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要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新的强电专业的人才必须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遵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 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动手能力,重视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理论教学内容也应进行适当调整,删除一些陈旧落后的技术课程,加入一些最新技术和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作为课堂教学内容。

为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能顺利进入市场参与竞争,高等学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是毕业生获得从事相应专业工作的必备的两张准入证。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高级维修电工)是毕业生获得从事相应专业工作的又一准入证。在此基础上学生走向社会,经一段时间的工作锻炼,可向注册工程师等有关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岗位的资格认证努力。

4 结语

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我国高等人才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另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及经济发展的需要,使高等人才的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强电与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运行与制造结合,使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有很强的适应性,既可以从事电力系统及其相关领域的工作,也可以在自动化及信息技术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研究开发、系统运行等其他方面的工作。

篇7

电气工程和自动化专业的发展由来已久,但是为了适应21世纪的社会需求和国家教育模式的改革,需要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模式改革,培养出具有全面的知识体系和创新能力以及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以及改造的能力等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其以后从事与电气工程专业相关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基础。为了培养出全面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就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课程难度剖析

在学习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时,学生必须了解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直流电动机系统中的电磁量以及机械量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了解可控直流电源的产生方法,知道在控制系统中,可以根据控制对象来控制某一控制量的算法和衡量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指标;掌握单片机的原理等。而要实现学生对上面的知识的掌握,就要学习很多的知识,如自动控制理论和电机以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多门学科,所以,电力拖动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知识面很广,要求的专业基础背景高。而这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很难的课程,且要在学校这段有限的时间学会,学透是很不容易的。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工程的应用

电气工程和自动化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课程教学与实验以及课程设计。课程教学的目标是以电机作为对象和电力电子功率变换器为弱电控制强电的媒介,以及自动控制理论为分析和设计的基础来掌控运动控制系统的控制规律和设计方法。把课程的设计和综合实验结合起来,可以巩固课程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为了加强工程的运用,可以通过加强位置控制系统和张力控制系统以及数字控制系统来增加工程的运用。位置控制系统即位置随动系统,在使用这个系统时,可以将应用广泛的伺服电机控制系统和数字控制结合起来介绍驱动器的工作原理和参数设置,为以后参加工作打好基础。张力控制系统在加工带材和线材的过程中,保持卷的进出的张力,使带材卷的整齐和紧致。数字控制系统包括数字控制的硬件电路和软件流程。

三、教学方法的探讨

课程教学的环节包括课堂教授和学生自学以及实验等,在教授理论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在其中加入动态演示的图像,让学生对内容更容易理解;在教授对交流和直流控制的软件系统时,就可以结合仿真软件,通过在课堂上建立起模型和课堂以及课后的仿真,使学生更加了解对系统的控制。而对于培养应用型的人才,由于学生没有真正的参加过工作,所以没有经验,这就使得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知识不够理解或不感兴趣。这些问题教师在备课时都需要考虑到,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在教授电力拖动系统时增加其应用背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改变学生的态度和思想,使其不在抱着应付考试的心态去学习,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正喜欢这门学科。

四、加强实验教学中的工程实践能力

(一)理论与实验结合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是一门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广泛的课程,所以它的教学方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应用能力。在上实验课程时,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根据实验的目的拟定实验的路线和选择合适的仪器仪表以及确定实验的步骤,然后进行数据的测试,并根据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还有就是在上实验课时,可以尽量让学生掌握一些电气测量的方法和实验设计以及工程的运用结合。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实验时获得的数据,可以为学生以后写毕业论文时提供依据。

(二)课程设计强化实践能力

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理解能力,将课程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解决工程问题。在课程设计课上,可以选择几个与工程运用相关的主题,如变频器控制交流电动机调速的应用和设计PWM控制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设计以及无刷直流电动控制器设计等。在这些主题中,由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然后进行分组来完成,并且提出相应的要求,如系统设计方案论证和系统指标测试以及硬件开发等。限定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时间在3周以内,而且设计的内容要包括根据题目设计相应的电路和参考文献以及显示输出电路等。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及掌握了系统开发设计的流程和方法,也提高了自己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专业教学长期探讨的问题包括如何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思考。本文就结合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的实际教学情况,通过分析其面临的问题,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操作技能以及创新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新德,郝立,孟正大.电力拖动与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06).

[2]洪乃刚,洪小平,黄松清.电力电子和电力拖动系统虚拟实验的开发和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5):338-339.

篇8

On the Combination of University Physics

Experiments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LIU Jian

(Faculty of Science, Shenyang Jianzu University, Shenyang,Liaoning 110168)

Abstract College physics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organic combination of instance, on the importance of college physics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expertise, and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of physics experiment teaching development efforts with other disciplines, cross late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llege physical experiment; apply the knowledge; professional contacts; laying the foundation; example

1 学学物理实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 学科之间横向发展,学科知识出现交叉

高校各学科发展方向有两方面,一是向着更深、更细的分支发展,研究尖端科学;另一方面就是建立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横向交叉发展,彼此互相补充,互相充实,与实践生活结合。物理实验也如此,物理实验虽然是基础的验证性的实验居多,但是也要与时俱进,以适应学生由基础向高深尖端学科内容发展的过程。当学生刚接触高深理论时不可能立即接受,物理实验课程如果和其它专业知识结合,可能成为学生学习高深理论知识的桥梁,因为实验是具体操作,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所以,物理实验发展方向就应该向着其他学科应用方向发展,成为学生“认可的、有用的”实验课。

1.2 作为实验基础课程,可以为其他实验课程打基础

学生通过物理实验学习,多了解其他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可以基本掌握实验技能,为其他专业实验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动手能力的提高,对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有非常大的帮助。加大各届学生之间宣传力度,调动学生实验热情,使物理实验“活”起来。

1.3 与其他专业课有必然联系

(1)课程内容设置侧重基础又结合专业知识。为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结合学校各专业的特点,经过了多轮的教学实践,不断改革,本着在基础原理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将原来的物理实验内容与其他专业知识整合,融入一些学生感兴趣,便于掌握,觉得“有用”的知识点。(2)选课体系有利于学生有侧重点的学习。物理实验现在实行选课,课程内容比学生所选内容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与他们专业相关的实验,或者要扩展知识面,选择感兴趣的实验项目,学生自由选择项目给出了非常重要的信息,学生选择结果能够帮助物理实验教师了解学生需要,可以决定学科的发展动态,能够确立实验改革的方向。(3)对各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和专题研究有帮助。多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很多涉及要进行物理实验和咨询,这充分说明,物理实验课程对学生是“有用”的,不少其他专业的老师到实验室借实验仪器设备,进行材料分析,研究物质的性质,测试力的作用效果。这些都充分说明物理实验对某些专题研究很有帮助。

2 物理实验开设内容与专业联系实例

对所有专业学生来说,绪论中有效数字表示测量结果都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建筑类学校是以土木,建筑专业为主要专业的学校,其他各专业也都要接触测量,测量结果要使用有效数字加上单位表示,为准确的表示测量结果,有效数字位数取舍是关键,有效数字之间的运算规律是依据。所以绪论知识对所有各专业学生都要求必须学习。

(1)对环境专业学生来说,制冷系数测试实验是他们的最爱,很多学生都选择该实验项目,实验中介绍压缩机工作原理,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的工作情况,这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学生觉得所学知识“有用”。

(2)对交通机械专业。交通机械专业的学生主要进行机械工程领域知识的学习,未来从事机械工程领域设计、科技开发和应用研究等工作。他们需要在大学阶段掌握机械工程理论、电工电子技术、测试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等各种知识。对交通机械专业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设计理念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他们应该首先学会将日常生活中基本物理想象和本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再通过思维的整合产生设计理念,最后达到实际应用的目的。因此,在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应该有意识的安排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内容。比如在大学物理中有声速的测量实验,通过该实验,学生可以掌握测量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的方法,同时对驻波和振动合成等理论的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综合使用示波器、声速发生器等仪器的能力。传感器技术在日常生活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以上实验基础上可以给学生提供传感器,超声波发射接受等装置启发学生设计汽车倒车防碰装置。实验课与日常实际应用的结合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顿时觉得枯燥的实验内容有用了,即使实验有一定难度,学生也非常愿意做,这样就达到培养学生思考的目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设计理念。

(3)对信息专业。信息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学生将从事建筑智能化及电气自动化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工作,学生需要掌握建筑自动化,电气自动化,通信自动化,安全保卫自动化等专业知识,具有建筑电气自动化工程设计、施工、系统运行与维护等基本能力。通信中应用最多的应该是光纤,物理实验课程中设置了光纤传感技术相关内容,通过光纤传感器原理的学习及对光纤传感器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位移、电压、温度信号的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在物体导热系数测量中,通过导热系数PID自动控温系统的介绍,使学生从实际中掌握所学专业的实际应用的意义,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自动控温技术的理解。

(4)对土木专业。土木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安装、管理、科研以及工程项目规划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和基本训练,掌握结构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和地下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土木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研究、开发、施工与管理等初步能力。要想具备以上能力必须学会测量。测量是土木学院学生最基本的技能。为培养学生测量能力,在物理实验中设置了分光计的应用实验,让学生学会测量光学角度,会进行光谱分析。学会用自准法调节仪器,分光计的调节比较麻烦,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的耐心,让学生懂得,要测量精确,前提必须熟练掌握仪器调节。从而可以使这种理念应用于专业测量仪器上。

(5)对材料专业。材料专业主要培养建筑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建筑施工、监理、材料检测、技术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技术人才。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和专业训练,掌握该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研究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组成结构、合成制备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探索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加工工艺技术及性能测试评价。以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为中心,以工业化、工程化高新技术为先导,发展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对无机材料物理性能了解需要通过一定测试和研究获得,物理实验对材料专业学生设置导热系数测量实验,使学生掌握导热系数测试仪的使用,会用稳态法测量不良导体导热系数方法,加深对热学基本知识的理解。

3 结论

大学物理实验作为基础操作课程,一定要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觉得学学物理实验是非常必要的,是有用的。任课教师备课过程中,不应该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熟悉,还要了解所教授学生涉及的专业知识领域,将实验教学和专业知识的结合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物理实验内容的充实。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观念的现代转化[J].21世纪的中国教育,1996.

[2] 科技进步与教育创新[J].辽宁教育研究,2003(8).

篇9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for Graduation Design of Computer Network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Working Process

XIE Shuxin

(Hu'nan Railway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Zhuzhou, Hu'nan412001)

AbstractWe reform Graduation Design of Computer Network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occupation education theory Oriented by working process.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working process, we discussed the topics, guidance thesis writing and other aspects of graduation design, and put forward the idea and measures for enhancing quality of graduation design.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s; graduation design; graduation reply

毕业设计是学生完成全部课程后进行的必修性的教学实践环节,它既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及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还将对学生的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搞好学生的毕业设计,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注重实践环节认真做好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

毕业设计的客体就是具体的待解决的问题,选题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所以选题要紧扣人才培养方案,反映专业的主要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难度,还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同时又要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尽量做到产、学、研相结合。

(1)从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出发,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必须考虑课题的难易度,既要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又要保证基本能力的训练;(2)毕业设计的课题应尽可能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案例或任务,这样既能促进学校产、学、研有机的结合,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毕业设计课题的份量要适当,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保证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按时完成任务;(4)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应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切实为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5)毕业设计课题应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岗位与工作对象,为学生的“零距离”就业打下基础。

毕业设计课题应提前由教研室安排有经验的老师和企业专家共同起草毕业设计题目,并制定《毕业设计任务书》(初稿),经严格筛选后,由指导教师向毕业生陈述选题的理由和需具备的条件。

毕业生根据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公布的《毕业设计任务书》(修订稿),选择题目。对于个别有特殊爱好且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允许其自选与人才培养方案密切相关的课题,但所选课题须经专业教研室同意、报系主任审批。

毕业设计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后,提前下达给学生,以便学生在假期或空闲时间准备相关素材及掌握相关知识。

2 精选指导教师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业务优势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搞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关键。指导教师应选聘讲师以上有经验的老师,优先选用具有“双师型”职称的老师担任。同时每个选题需配备一名企业专家进行指导,聘请的企业专家应经系主任批准,还要指定专门的教师进行联系,经常检查相关资源,掌握进度,提出要求,协调有关问题。 为确保指导力量,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每名指导教师所指导的毕业设计人数一般不超过10人。

指导教师应尽的职责如下:(1)指导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着重于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可包办代替。(2)指导教师要坚持教书育人,结合业务指导,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政策法规的教育。 (3)指导教师的具体任务为:①按项目、案例或任务做好毕业设计课题,编写毕业设计任务书;②审定学生拟定的总体方案和实施计划,并负责经常检查执行情况和进度;③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坚持2次/周的指导和答疑,并根据进度逐个进行辅导;④对学生进行全过程考核、毕业设计完成后,要根据学生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设计质量等方面的情况写出评语,提出评分的初步意见;⑤在毕业答辩前的一两周,给他们设计一些模拟答辩的环节,促使其对设计内容进行再巩固,从而有利于他们进一步提升技能;⑥参加毕业设计的答辩和评分。负责拟定毕业设计答辩提问,认真听取学生的陈述和答辩,客观评分,做好论文评语的撰写。

3 培养创新能力打造高技能人才

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要有标准、规范的行为意识,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重视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之向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方向发展,尤其要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检索与阅读中、外文献资料的能力,特别是利用互联网进行检索的能力;(2)团结协作、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和进行技术创新与实际应用的能力;(3)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综合概括的能力和设备安装、调整与测试的能力,包括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4)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5)撰写报告、技术总结、整理文档和论文写作的能力;(6)善于对所研究的题目,运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

4 规范写作要求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总结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反映了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因此要求学生以积极认真、严谨求实的态度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1)每个学生应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2)论文要书写规范、文字通顺、图表清晰、测试数据完整、结论明确;(3)论文一般应包含有摘要(150~200字)、关键字、目录、综述、论文主体及参考文献等,同时应附相关程序清单及图纸等;(4)论文全文应在8000字以上(不包括程序清单和图纸),论文中引用的部分必须注明出处。

5 重视毕业答辩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既是学校对学生毕业设计成绩考核、验收的一种形式,也是对教学实践环节及教学水平的最后一次检验,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高度重视。

答辩要求:①答辩前学生应提交设计成果(包括毕业论文、程序代码、研究成果及测试报告等);②答辩人应能很好地完成毕业设计成果的演示;③答辩人陈述论文的核心内容。陈述要语言精炼、重点突出,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④回答教师提问5~10分钟,要求学生能用简短而又准确地语言予以回答。

答辩成绩:由答辩小组成员根据毕业答辩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由答辩委员会审定,最后按比例进行综合统计;

毕业设计成果: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包括源程序等)由各系择优选留(不低于30%),交院系资料室保管。

6 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一项群策群力的工作,它需要领导的支持、教师的指导、同学的努力及来自企业的配合。因此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加强基于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的创新模式的研究,同时保证企业专家全程参与,整合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全程管理,建立全面有效的监控体系,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毕业设计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1 工学一体化的发展

我国在1991年由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随后前教育部长周济提出“坚持工学结合……”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在各职业院校推广。工学一体化是工学结合的延生与发展,工学一体化是指专业理论教育与技能教学融为一体,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让学生能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尽早掌握相关的技术与理论知识,具备较强动手能力。教师、课程、实习是工学一体化教育的几个关键,教师承担着课程教育和工作实习教育的双重任务,课程与实习的结合,相辅相成,互为一体,才能将工学一体化的作用发挥出来。工学一体化教育模式以逐渐被各职业教育学校接受,也将更大范围地推广至各职业技术学校。

2 技工学校教学模式定位

从本世纪初,我国沿海地区就出现技工供不应求的现象,高级技工更是稀资源。特别是近几年,技术工人不足的现象以及越来越严重,高级技工的工资更是比一般的白领还要高得多,说明社会上对技工工人的需求处于极度旺盛的阶段。相对普通中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技工学校有属于自己的优势,比如学生可塑性强,工作踏实,用人单位满意度高。技工学校应充分抓住这点,定位属于技工教育的教学模式。技工学校要以职业活动为向导,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突出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衔接,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把课堂与工作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正式参加工作,走上技工道路的时候,就进行实际操作。同时,学校要把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摆在重要为位置,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技工学校还要为学生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念和科学的职业规划,使得技工学校毕业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定位。

3 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分析―― 以电气专业为例

推进工学一体化首先要明确教学的原则,主要为: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和能力实训;以学生为主体,项目为载体,将理论实践结合一体化。首先,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和能力实训。只有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技能才能被接受,学校针对产业中需要的技术设立专业、课程、师资力量。将符合社会要求的职业活动引入课堂,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坚持能力实训。其次,明确学生为主体,项目为载体,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生是工学一体化教学的核心,一切围绕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等。同时,工学结合学习要以项目的形式进行,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就需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并提高。

4 电气专业技术人才应具备的条件

电气已经广泛应用于当今社会的各个角落,包括机械、冶金、电力、化工、材料、环保等行业。根据调查发现,企业最需要的电气技术人才应该具有高超的专业能力,优秀的学习能力,良好的社会基本能力。高超的专业能力体现在对各项电子、电气、机械等都有较好地理解。优秀的学习能力包括善于理解各种工作方法与指示;对新技术、新设备、新电气、新系统的学习领悟能力高;能够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与方法等。良好的社会能力包括思想品德端正,有较高的团队意识,对公司、工作认同度高、敬业;能妥善处理好各种人际管理;拥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较强的进取心。

5 通过工学一体化培养人才的课程方案

针对社会需求而确定培养人才的方向是科学、合理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社会要求的专业性人才。通过实习工作与教学的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社会能力的途径之一。

按照国家规定,技工学校的一体化课程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学一体化课程。按照此要求,设置工学一体化课程时需要在高层次的企业技术专家、管理人员、实践专家的指导下,将工作任务转化为一体化课程。本文通过结合电气专业的实际情况,试着给出一定的建议。

课程设置:

前期以培养学生的基础为中心,该阶段以奠定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为主,以简单的电子、电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要求学生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同时掌握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基本的职业能力,是实现工学一体化教学的关键。通过行为的引导,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接触照明、电子等基本线路的安装与检修,使学生在工作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在前期初级阶段,可通过老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形式,脑、心、手共同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等,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

中期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为核心,工学结合在该阶段表现得最为突出,按照工作过程知识和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性,由简单到复杂,并按照工作过程业务环节的时间先后顺序,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完成渐次复杂的工作任务,逐步提高学生独立“获取与利用信息、决策与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价”的能力,不仅强化了专业能力,而且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等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分析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法能力得以提升。老师指导的成分在渐趋减少,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在逐步加强。老师即是课程专业老师,又是熟悉电气、机械的专业工程师(或熟练技工),“双师制”也是工学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期,以项目为载体,在项目任务中,增加综合能力考评,对综合能力不足的学生给予专门教学,以增强学生综合能力。

后期课程则以学生自我发展为主,学校要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条件,让学生能真正进入工厂、企业中去,了解企业、工厂的实际运作,成为企业的一部分,感受真实的工作状态,也可以警醒学生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学习,提升学生的紧迫感。学校同时也给予学生一定的辅导,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后期高级阶段,学生的综合能力要体现在“顶岗实习”中,通过企业去影响学生的各项能力,既要给予压力、又要正确引导。在后期,体现了学校专业与企业的岗位、教育过程与生产工作工程,学习要求与工作要求,职业教育与终生学习对接。

6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技术人才不同于普通中高院校培养的知识型人才,不能简单地通过考试、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来衡量学生的成绩。需要建立一套复合技术人才的评价体系,为工学一体化教学设立评价依据。评价需综合考察学生的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以专业能力为重点考察对象,社会能力和学习能力为必须通过项。(见表1)

注:本表只简单对学生三大能力(学习、社会、专业)为目标进行考核,实际中学校要因地制宜,按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进行有针对地修改。

该体系以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动手能力为导向,学生的创造性、动手性、实际工作能力占据较重比例的,符合“以专业能力为重点考察对象”的要求,同时不能忽略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设计四个必须通过项,旨在培训学生的社会能力,为其树立正确的观念。

7 推进工学一体化的建议

7.1 加强技工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老师作为技工学校的核心资源,是学校能否达成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关键。在工学一体化的模式下,教师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桥梁,更是为技术人才指明方向的明灯。“双师型”教师是指老师同时兼任专职教课老师与中高级技师,只有“双师型”教师队伍壮大,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软条件。技工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联合培养教师的方式,来使得“双师型”教师队伍更加深厚。

7.2 加强校企合作,深化顶岗实习方式

顶岗实习是推进工学一体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主要标准是岗位技能要求能顶岗、企业实行准员工管理、学生在技能训练中得到一定的工作报酬、校企共同评价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等。在本文所建立的评价体系中,实习评价占据25%的份额,同时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给予评价,就是为了要深化顶岗实习方式。学校不断拓展更多的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是实现工学一体化的良好途径。

篇11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关键环节之一[1]。设计、实习、实验、科研活动等是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环节[2]。其中, 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学中最为重要,与工作岗位接轨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市政、环境类专业包括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原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均属于综合性、应用性、交叉性强的学科,学科体系和内容上有诸多交叉渗透,相似性强,因此其毕业设计也有很多一致性。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自1989年招生以来,经过几代教师的努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毕业设计的改革取得了诸多成果。文章结合学校市政、环境类专业毕业设计的实际情况,对毕业设计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介绍市政、环境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实践成果,为相关院校毕业设计改革提供参考。

一、 本科毕业设计存在问题

据调查,自高校扩招以来,本科毕业设计普遍存在质量滑坡现象 [4],许多专家学者针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大量

研究[5-7]。笔者结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实际情况,查找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提高市政、环境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

(1)设计选题不合理,多为纸上谈兵,与实际工程脱轨严重。许多高校仍在实行约束性选题方式,在选题范围上必然存在过宽或过窄的问题,题目陈旧,与就业实际需求相去甚远,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创造精神。2006年之前,学校给排水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主要集中在净水厂设计、污水处理厂设计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设计题目范围较窄,而且很多题目都是假题假做或年复一年的课题重复,与工程实际的设计要求差距较大。环境类专业的水污染控制理论方向,在污废水处理设计中,工艺方案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水环境质量评价选题,多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等数学方法代数即可,创新性和实用性较差。这些导致学生参加工作后,一时很难上手,满足不了设计与工程单位对毕业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的要求,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2)高校连续10多年的扩招造成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与师资数量不足、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缺乏之间存在较大矛盾,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质量。1999年扩招以后,市政、环境类专业教师每人指导学生人数在10~20人,造成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指导深度不够,监督和考核不到位等现象。同时,为了解决高校教师短缺问题,引进的博士直接进入课堂授课、指导设计,没有经历助教过程,缺少实际工程经验,加上科研指标的量化,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双趋冲突压力下,往往忙于写论文、申请课题,从而造成重科研轻教学现象,这也导致青年教师的设计指导质量不容乐观。另外,随着毕业生人数增多,与设计相关的图书资料明显不足,设计室更是无法保证,失去了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和监督。

(3)学生设计精力投入不足,态度不认真,有的甚至抄袭他人论文等。部分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面试等,无暇顾及毕业设计。值得指出的是,学校鼓励学生到已签约工作单位结合工程实际完成毕业设计,虽然初衷很好,但从毕业设计成果看,部分学生没有取得预想效果。另外,毕业设计中抄袭现象非常多。通常,学生毕业设计被安排在最后学期的10~15周,设计时间短,任务重,同时,学生常在答辩前才加班加点,匆忙拼凑,敷衍过关。甚至存在照例题套构筑物计算、图纸网上直接下载等现象。

(4)学生虽然对水处理专业原理性知识有一些了解,但是对一些具体的构筑物却很陌生且很难在大脑里构建出这些构筑物,而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时,看到的也只是构筑物外貌,由于池体被水充满,很难看到构筑物内部结构,因此造成设计思路不清晰,设计参数盲目选择,给构筑物设计计算带来很大困难。

(5)高校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学校、学院都针对毕业设计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各级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存在执行不严格、不规范现象,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另外,毕业设计一次性考核模式(指导教师给予学生学习态度分占20%、评阅教师给予设计成果分占30%、答辩委员会成员给予答辩分占50%),导致学生没有改过的机会,也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真正效果。

二、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实践

相信笔者所述我校市政、环境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在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甚至所有工科专业都不同程度地有所表现。为此,探究解决高校学生毕业设计解决方法,真正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进而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成为当前毕业设计改革工作中的重要课题。针对目前市政、环境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近年毕业设计改革的新做法、新模式、新思考,借鉴国内改革经验,提出毕业设计具体的改革建议[8-10]。

(一)重视毕业设计选题工作

首先,扩大选题范围。目前来看,市政、环境类专业设计题目范围较小,与学生就业范围有较大差距。从毕业生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去净水厂和污水厂的学生较少,去建筑施工单位较多。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利用学校地矿特色,去各企业工作学生比重较大。结合学生就业单位特点设计题目,能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因此,最近几年,在了解学生就业方向基础上,设计多个选题方向,学生先选择设计方向,再结合具体工作情况选题,效果较好。在原有净水厂设计、污水处理厂设计、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区域水环境质量评价、工业废水处理站设计基础上,增加的设计方向包括:城市给水排水管网系统优化设计、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建筑小区中水回用工程设计、建筑小区雨水利用工程设计、工业给水处理工程设计、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及工程造价等方向。在工业废水处理工程设计中,每年结合学生未来从事工作,进行了矿山废水、皮革废水、化工废水、食品废水、制药废水、钢铁废水等多种废水的设计工作,得到学生和就业单位的认可。

其次,注重设计的灵活性和实效性。目前尽管设计做到了一人一题,但与实际工程结合不足,因此,我们在设计中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例如,从事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的学生,与学校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电气自动化等专业学生共同组成设计小组,一起完成学校新校区图书馆、博物馆、实验楼等同一实际工程设计,设计完成后指导施工,真正实现了“真题真做”,避免了抄袭现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针对软件学得较好的学生,两名学生共同完成同一设计,一名进行笔算,另一名编制软件程序,两者互相校正,共同提高;针对考研学生,指导教师让他们参加所主持课题的实验研究中,跟研究生一起完成论文,使他们尽早进入研究状态。一些学生签到工作后,单位希望去实习,做单位的实际工程设计,对此,我们实行企业和学校双导师制度,单位负责学生在该单位的学习、生活等情况,校内指导教师负责开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以及与就业单位的联系,定期检查学生毕业设计完成质量,使学生设计质量得到保证。

(二)用多媒体课件协助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

市政、环境类专业毕业设计方向性、规律性和系统性较强,由于学生较多,资源有限,教师每天亲自指导较为困难,教师为学生毕业设计做的指导书又太过简单,而且并不直观。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声、像并茂特点,具有很强的生动性、直观性和条理性,能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具有可反复播放特点,学生哪一步骤不懂,就可以对照课件进行观察,直到理解为止。毕业设计指导课件每个设计方向一个,最终将课件模块化,将教师从企业获得的研究课题、合作教育中遇到的实际工程问题,凝练成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均链接到设计模块,建设成为虚拟实践教育平台,可切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可使资源由一校“独有”,变成多校“共享”。

以制作完成的工业废水处理工程毕业设计指导课件为例,课件内容包括:(1)工业废水处理站设计目的、要求、步骤和原则,设计所用参考规范、手册,形成废水站设计任务书和设计指导书各1份;(2)工业废水处理站基本建设程序;(3)工业废水处理站与污水厂设计的相同点与不同之处;(4)工业废水处理站典型水质(化工废水、钢铁废水、印染废水等)特点及出水标准;(5)工业废水处理站设计前需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6)工业废水处理站工艺路线选择的基本步骤、比选原则;(7)工业废水常见处理方法及国内典型工业废水处理工艺流程介绍;(8)典型构筑物(调节池、隔油池、水解酸化池、曝气生物滤池、生物接触氧化池、膜法水处理系统等)设计基本理论、池体类型、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分析,设计规范要求,设计参考范例、计算软件编制、构筑物运行动画,现场实际运行工程照片。本部分是课件主体,共链接标准1部、参考计算书籍1本、主体构筑物运用动画7个,制作计算程序3个,插入现场照片25张,图片12张;(9)污泥处理的目的、常见处理方法及系统设计,插入现场照片4张;(10) 工业废水处理站各构筑物的总体布置和废水处理流程的高程设计,介绍了布置原则、计算方法及典型案例分析;(11)工业废水处理工程经济分析及概预算具体方法和软件应用;(12)图纸绘制标准及方法。

(三) 设计全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

实行毕业设计全过程管理,建立质量监控机制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不可或缺环节,采用校、院及教研室三级管理机制来完善毕业设计的系统质量监控。

1.以指导教师、教研室为主的全过程管理

教研室主任制定本专业毕业设计管理办法,从细节上对教师指导和学生设计要求进行规范,并组织中期成果汇报答辩。毕业设计成绩构成改为:指导教师检查设计效果10%+期中答辩20%+评阅教师质疑设计成果20%+毕业答辩50%。指导教师从学生选题、开题报告撰写、方案确定、构筑物设计计算、绘图全过程进行指导、检查。笔者几年的指导发现,指导教师平时考核不仅看学生出勤,平时提交成果,还要多问学生“为什么”。因为一些学生设计中往往从手册或参考书上套公式计算,没弄清构筑物去除污染物原理、构筑物结构等基本知识。比如气浮池设计,要学生首先了解除油方法、选择气浮池原因、气浮池种类、除油机理、运行过程、池体结构,然后绘出草图,再设计计算,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2.院级教学管理与监督机制

学院形成以教学副院长为组长的指导、监督小组,成员包括各专业退休返聘的老教授、教务科教学管理人员。教务科教学管理人员从形式、进度进行检查,老教授利用自己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不仅能指出设计存在问题,还能提出改进方案,在提高设计质量的同时,有效地带动了年轻教师的成长。

3.校级教学管理与监督机制

学校制定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汇编》,从毕业设计工作条例、写作规范、校外毕业设计管理办法、优秀毕业设计评选、成绩不及格率最低3%的规定、开题报告、附本等方面进行规范化要求,并组成校督导检查组,进行初、中、末的全程检查,促进设计质量的提高。

三、 结语

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学中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培养、提高和展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对市政、环境类专业学生来讲,更是紧密联系工程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步骤。文章结合我校市政、环境类专业毕业设计中常见问题,提出了一些实践对策,供同行参考,希望能有利于工程类高校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的提高。参考文献:

[1] 潘一山.探索三学期制运行模式 推进校企合作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3(Z1):57-58.

[2] 王蕾,王秀丽.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6):647-649.

[3]李喜林,曹启坤,肖建华.大四学生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10(12):58-61.

[4]郭登峰,潘剑波.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原因剖析及对策[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107-109.

[5] 张庆乐,董建,王虹,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5):66-67.

[6] 廖志凌,邵学军,刘贤兴,等.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6(2):82-85.

[7] 方茜.给水排水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118-121.

篇12

随着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日益结合,网络教学应运而生。网络教学具有时空自由,网络技术日益渗透到教与学双边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使教育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已无法适应当前大信息量的教学,资源共享、系统开放和便于协作的特点,使网络教学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界限,不仅使讲授更为生动,而且使双向教育成为可能。它可以弥补传统面授教学的一些弊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广阔自由的教学、科研和学习的空间和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同时也创设了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课程与课程、学校和学校之间动态交流的环境,使学校更快地与世界接轨。网络教学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和国内教育发展的新热点,也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二、网络教学在昌吉职业技术学院的应用

昌吉职业技术学院现在正处于新疆维尔自治区示范院校的建设阶段,在师资、教育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及教学理念等方面与内地高职院校都存在着一定差距;随着学校扩招,教学面积与学生人数增加,由于交通不便和师生比等矛盾,制约了现有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教育部明确规定要做好高职院校教育的质量工程,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应实现网络化。基于以上问题,搭建一个适合昌吉职业技术学院自身教学特点、满足以上需求的网络教学系统已迫在眉睫。

笔者以“昌吉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精品课程”自治区课题为背景,针对昌吉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需要,构建一个满足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的网络教学系统。对其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拓展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对开展网络教学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而系统能够集中教学资源,并优化其结构,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目前,学院许多专业实验室及实验设备还不完善,软、硬件资源还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今后,系统还可以用来解决学院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不足的问题,将网络互动系统作为总体信息环境的积极补充部分,充分发挥系统辅助教学的作用。待条件成熟后,可建设学院的网络教学资源库这一系统工程。

2.拓展教学空间,推广网络教学

在学院范围内,教师可利用系统为学生设计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例如调查研究、专题讨论、课后辅导与答疑、研究性学习、CSCL(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等。待条件成熟后,也可以通过系统开展以网络教学为主的教学活动,实现对异地、不同校区学生的培养,还可以面向成人教育。

网络教学系统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虚拟活动学习空间,使学生能按照自身需要和兴趣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3.完善教学过程评价体系

目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以学期末的考试为主,教学过程中的评价相对较弱,本系统能够对学生所参与的各项学习活动进行记录,如学生参与讨论、浏览资源、在线阅读、在线学习、提交作业等,教师可以给这些评价项目设置权重,最终能够得出学生利用系统学习的得分,这样不仅完善了平时成绩的评定,更重要的是注重对学习主体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评价。

而对于学院的合格/优秀课程建设中的教研活动、课外活动、学生作业等指标项,是不受时空限制、灵活的记录与保存方式,也是对即将到来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过程性材料的极佳体现方式之一。

4.为课程建设提供服务

为搞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加强的各项工作做了明确规定,也对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内容: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应实现网络化;精品课程申报、评审与维护应实现网络化,其中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案例、课程简介、教材建设、实验内容等。

昌吉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学系统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免去专门为精品课程建立网站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提供的支持有:网络备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编辑器方式进行网上备课,可自行创建课程目录,随时随地修改和更新、维护课程内容;网络:及时精品课程相关动态信息,为教师提供相关材料与支持,能实施对课程的管理和版面管理;网上教学活动:支持讨论、答疑、作业、测试等在线教学活动,支持各项统计功能;网络教学管理:支持用户分组管理、账户权限管理、课程安排、课程统计、用户统计等教学管理活动,支持统一数据库管理;教学评价:支持多层次、多角度的网上评价和评审。

三、网络教学系统的功能

通过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以及对国内高校知名网络教学系统的调查分析,开发的昌吉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学系统主要具备以下功能:

1.实现管理者和教师、学生等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信息互换和信息共享

由于学院扩招和分校区教学,教学面积与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为了加强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学院要求任课教师每周进行一次晚自习辅导,班主任每周至少开一次班会,借助系统的网络会议和论坛就可以在家里轻松地完成。只要事先做好约定,工作可以随时开展。建立分课程进行专题讨论的论坛,随时可以查看历史记录和访问人次。具有分课程的在线讨论和互动交流的网络答疑形式,记录疑问和解答的讨论信息和教师的答疑次数,教师可以对网络答疑库的信息加以汇总和分析,从中发现教学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改进教学效果,同时便于对教学进行管理。学习者也可以通过关键字匹配、问题勾连技术、全文检索等技术快速得到问题的答案。有BBS公告板与即时聊天。界面设计清晰,有吸引力。

2.实现按学科门类进行网络资源库的建设

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求,资源库中的信息可以包括课程建设的各种资源,如教案、讲稿、课程介绍、习题及详细解答、疑难问题解答、试题库资源、实验指导讲义、实验演示视频教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进度计划、各种不同版本的多媒体课件、课外复习资料、考研指导资料等,也包括案例资源、课题项目资源、讲座资源、论文资源、优秀的学生课程设计或作品、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电子图书资源、视频教程、其他高校的优秀的课程网站资源等。能够方便合理地导航与链接,使教师和学生能方便地通过校园网快捷地检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下载;在一定的管理权限内,教师和学生可以自行上传和修改属于自己的资源;要有开放的资源上传、审核、验证、入库和下载标准,做到高质量的资源库共建和共享,使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更符合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习惯和使用习惯。

3.对学习者学习过程进行数据挖掘,形成决策支持信息

目前绝大多数的学习系统,已基本具有了跟踪学生学习过程的功能,如美国Lotus公司的Learning Space可以跟踪学员在某一时间访问过哪些文件,访问了多少次以及停留的时间等功能,但是缺乏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及形成决策支持信息的功能。通过管理系统可以对这些过程信息进行搜集、处理,最终形成决策支持信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的参考数据,如通过系统分析可以得知学生是喜欢看视频、还是文字性的课程;是喜欢线性学习法还是跳跃性学习法,据此调整网络课程的开发侧重点以及导学目标、方法等。

4.代替教务人员繁杂的工作

系统可以代替教务人员进行教学计划、开课选课、实施计划、考试安排等的制定。

5.承担起和其他系统的通讯工作

例表中的“导入/导出接口”和工具窗口,可以将学生学习的过程信息、报名数据等导入到系统中,或者将系统中的一些基本信息或者决策信息导出为其他的文件格式,如文本格式、Excel格式或者DBF格式等。

基于以上功能,设计昌吉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学系统主要有用户角色管理、课程建设和管理、在线学习与管理、资源建设与管理、在线测试与管理和系统帮助功能模块。

四、对网络教学系统的进一步研究

该系统通过网络进行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它不仅能够搜集、加工、处理、组织网络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信息,还要能够从这些信息中挖掘出更多的知识,以便为教学系统和决策者提供决策信息,加强管理系统的服务性。但还需对以下几个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

1.知识挖掘,策略形成

利用人工智能中的数据挖掘技术和推送技术,向不同学习倾向的学生呈现不同的学习策略、学习内容、学习界面、学习顺序及学习方式(而不是传统的CAI只有一套固定的管理知识教学的程序);向决策者提供一些智能化的决策支持。

2.和其他教学管理系统的应用层整合,统一身份认证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各个支撑系统的技术策略、是否允许二次开发、开发人员是否配合等问题。

3.资源检索技术的持续改进

对于系统上各学科各类资源(包括教师上传的多媒体资源及学生论坛帖子及讨论)的高效检索,对于师生获取信息、整合信息来说都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技术。

4.资源库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加强系统安全,对师生的资源进行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张军征.校园网络规划与架设[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篇13

物流科学于80年代传入我国,由于经济体制的问题,物流研究直到改革开放进行了十几年的90年代末期才开展起来。总的说来,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刚刚起步,一方面存在限制物流发展的因素,另一方面又存在许多可以挖掘的物流潜力。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研究的市场基础还存在很多的差距。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此前的数据显示,在2008年之前,我国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0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而到了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速由一季度下降3.3%,上半年下降0.8%,转为前三季度增长 2%,反映出物流需求在逐步扩大;前三季度物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增幅比上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呈加快增长态势。从企业来看,2009年业务收入基本上经历了一季度止跌,二季度企稳,三季度回升,全年比前一年略有增长的积极变化。整个行业运行呈现加快回升的积极变化。在2009年,国务院及时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现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不仅是物流业自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物流行业的发达程度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制造业的效率和利润。中国是世界有名的“工厂”,以前物流外包的比例还比较低,制造企业自营物流仍是主流,第三方物流占物流服务份额很低,据调查仅为17%左右,且第三方物流发展不成熟,目前其需求仍呈增长趋势。我国近几年的物流发展比较迅速,有很多的物流企业,但是现代化的物流企业还不多,基础建设落后、信息化程度低、服务范围小、内容单薄、总体服务质量和水平不好,无法跟上制造业的发展脚步,提供有利的支持。制造企业不放心物流企业的供应服务能力,认识程度低,担心物流外包会丧失主动权,而过于依赖物流企业,导致控制权减弱。双方之间的沟通并不流畅,物流企业也不了解制造企业的真实需求,导致供应能力不足和有效需求不足并存的矛盾。但随着近几年,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制造行业的物流外包速度加快,产业融合与联动趋势更加明显,比如2006年销售物流外包以5%~10%的速度增长,运输与仓储外包以10%~15%的速度增长,运输业务委托第三方已占企业运输业务的67.1%。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与背景

在物流管理出现之前,制造业企业还没有一个独立的配送管理部门,只是被作为制造活动的一部分,没有职业物流人员和关于这方面的学术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物流管理和物资配送出现后,情况才有了变化。20世纪80年代有了一个新的理论----集成物流,把企业的输入、输出物流管理以及一部分制造功能集成在一起。在90年代,供应链管理这种新的模式出现了,随即就有了集成供应链的概念,企业把焦点从里面转到外面,通过和其他供应链的成员进行物流的合作协调寻找商业机会。而制造业配送包括制造企业的物料和成品在供应商、制造商和客户之间,以及企业内部各生产车间甚至生产工位之间的有序平稳流动,以及它们之间的信息流动。配送管理对于有效提高制造业的柔性和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对制造业配送管理的研究。

     

第二章 配送管理  

第一节 配送的概念和作用

一、配送的概念

日本1991年版《物流手册》的表述:生产厂到配送中心之间的物品空间移动叫“运输”,从配送中心到顾客之间的物品空间移动叫“配送”。 美国《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表述:实物配送这一领域涉及特制成品交给顾客的运输。实物配送过程,可以使顾客服务的时间和空间的需求成为营销的一个整体组成部分。我国出版的《现代物流学》的表述:配送是以现代送货形式实现资源最终配置的经济活动;按用户订货要求,在配送中心或其他物流结点进行货物配备并以最合理方式送交用户。而对于制造业来说,配送是围绕制造业企业所进行的原材料、零部件的供应配送,各生产工序上的生产配送以及企业为销售产品而进行的对客户的销售配送。

制造业配送结构模型如图2-1所示。

 

                                        图1-1 制造业配送结构模型

二、制造业配送的作用

(一)通过集中库存使企业实现低库存或零库存

制造业企业为了实现高水平的配送,而依靠配送中心的准时配送,一方面可以降低库存量甚至是“零”库存,从而解放大量的的 储备资金,另一方面采用配送中心集中库存可以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使单位存货成本下降。

(二)简化事务,方便客户

客户只需要向一个配送中心订货,就能订到所有想要的货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对于生产单位来说,只需要把货物集中配送到一个地方,减少接货成本,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擅长的业务中。

(三)提高供应保证程度

         制造企业自己保持库存,维持生产,供应保证程度很难提高,受到库存费用的控制。采取配送,配送中心可以比任何单位企业的储备量更大。而对于每个企业而言,中断供应、影响生产的风险相应缩小,使客户免去缺货之忧。

(四)降低缺损,防止内盗

假如各个生产车间自己保持库存,由于没有专业的仓库保管人员,同时设施也不可能十分完善,容易造成货物的缺损。同时由于库存分散,造成管理混乱,容易发生内盗事件,造成大量损失。配送中心经验丰富的专业仓库保管员和完善的仓库保管设施,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货物得到妥善保管,降低缺损率。

 

第二节 配送作业流程

一、进货

在配送的基本作业流程中,进货作业包括把货品等物质从实体上领取,从货车上将货物卸下、开箱、检查其数量。当客户下订单以后,工厂因为成品的可存率不足,并会向供应商订购原材料、零配件等。这个时候,要按照保证货物先进先出,缓不围急,根据货物的尺寸、数量 、特性、保管要求选择货位,出入库频率高使用方便作业的货位,小票集中、大不围小,方便操作,作业分布均匀等原则安排货位。

二、订单处理

从接受客户订单开始着手准备拣货之间的作业阶段,称为订单处理。通常包括订单资料确认、存货查询、单据处理等内容。其中有以下几个内容确认:货物数量及日期的确认、客户信用的确认、订单形态的确认、订单价格的确认、加工包装的确认、设定订单号码、建立客户档案、存货查询和存货分配、计算拣取的标准时间、按订单排定出货时序及拣货顺序、订单资料处理输出等。

三、拣货作业

拣货作业是配送作业的中心环节。所谓拣货,是依据顾客的订货要求或配送中心的作业计划,近尽可能迅速、准确地将商品从其储位或其他区域拣取出来的作业过程。拣货作业在配送作业环节中不仅工作量大,工艺复杂,而且要求作业时间短。拣货方式包括按订单拣取、批量拣取、复合拣取。

四、补货作业

是将货物从仓库保管区域搬运到拣货区的工作。

五、配货作业

指把拣货分类完成的货品经过配货检查过程后,装入容器和做好标示,在运到配货准备区,待装车后发送。

六、送货作业

送货作业是利用配送车辆把用户订购的物品从制造厂、生产基地、批发商、经销商或配送中心,送到用户手中的过程。送货通常是一种短距离、小批量、高频率的运输形式。它以服务为目标,以尽可能满足客户需求为宗旨。本文着重探讨就是制造业送货过程中,车辆的安排、送货路线的选择、送货的顺序。

制造业的配送流程如图2-2所示。

                                                  图2-2 制造业的配送流程

第三节  配送模式的选择

配送模式是企业对配送所采取的基本战略和方法,根据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及我国配送理论与实践,目前,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配送模式:

一、自营配送模式

自营配送模式是企业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由企业自身筹建并组织管理,实现对企业内部及外部货物配送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企业供应、生产、和销售的一体化作业,系统化程度相对较高,既可满足企业内部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配送需要,又可满足企业对外进行市场拓展的需要。其不足之处表现在,企业为建立配送体系的投资规模将会大大增加,在企业配送规模较小时,配送的成本和费用也相对较高。

二、共同配送模式

共同配送是物流配送企业之间为了提高配送效率以及实现配送合理化所建立的一种功能互补的配送联合体。共同配送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实现配送资源的有效配置,弥补配送企业功能的不足,促使企业配送能力的提高和配送规模的扩大,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提高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

共同配送的核心在于充实和强化配送的功能。提高配送效率,实现配送的合理化合系统化。因此,作为开展共同配送的联合体成员,首先要有共同的目标、理念和利益,这样才能使联合体有凝聚力和竞争力,才能有利于共同目标和利益的实现。开展共同配送、组建联合体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功能补充

2、平等自愿

3、互惠互利

4、协调一致。

共同配送的实施步骤为:

1、选择联合对象

2、组建谈判小组,做好谈判准备

3、签订合同意向书及合同,并进行公证

4、组建领导班子,拟定管理模式

5、正式运作

共同配送的类型,大体可归纳为:紧密型、半紧密型和松散型;资源性和管理型;功能型;集货型、送货型和集送型等。

三、互用配送模式

互用配送模式是几个企业为了各自利益,以契约的方式达成某种协议,互用对方配送系统而进行的配送模式。其优点在于企业不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和人力,就可以扩大自身的配送规模和范围,但需要企业有较高的管理水平以及相关企业的组织协调能力。

与共同配送相比,它的特点主要有:

1、共同配送模式旨在建立配送联合体,以强化配送功能为核心,为社会服务;而互用配送模式旨在提高自己的配送功能,以企业自身服务为核心。

2、共同配送模式旨在强调联合体的共同作用,而互用配送模式旨在强调企业自身的作用。

3、共同配送模式的稳定性较强,而互用配送模式的稳定性较差。

4、共同配送模式的合作对象需要经营配送业务的企业,而互用配送模式的合作对象即可以是经营配送业务的企业,也可以是非经营配送业务的企业。

四、第三方配送模式

第三方就是为交易双方提供部分或全部配送服务的一方。第三方配送模式就是指交易双方把自己需要完成的配送业务委托为第三方来完成的一种配送运作模式。随着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第三方配送体系的不断完善,第三方配送模式应成为工商企业和电子商务网站进行货物配送的首要模式和方向。

随着物流管理的理念在中国企业内逐步被认知,第三方物流作为有着较新物流理念的产业正在逐步形成。中国原有的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经过改造和合并,形成了新兴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对企业的服务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战略关系,随着JIT管理方式在中国的普及,不论制造业还是商业企业,普遍应用JIT管理的理念,采用拉动方式,减少库存,降低库存储备,适应市场变化。JIT管理方式的应用,使服务于制造企业和商业企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采取小批量、多频次的JIT运输。第三方运输与传统运输的比较如表2-1。

表2-1 传统运输与第三方运输的比较

传统运输的特点 组合配送的特点

供应商对运输独立管理 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

分散操作,缺乏合作及可见性 整合操作完全的可见性和管理

分散复杂的流动 简单集中的流动

低货物空间利用率 优化车辆利用率

库存水平不均 有效的库存控制

无IT解决方案平台 有一体化的IT平台支持

第三方运输是一种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型的运输配送模式,但其发展和推广又有相当的条件和前提。

1、 市场需求程度。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是导致市场需求变化的主要因素,对消费品本身可变性和带动性需要进行分析。

2、 供应链体系的建立。供应链体系的建立是组合配送模型实施的前提,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掌握了相当的主导企业和配套企业的机密信息,没有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第三方物流企业无法深入到供应链管理体系当中。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没有建立战略关系时,为供应链服务无形中会增加相当的交易成本和沟通成本,导致整个供应链成本上升和供应链体系的不稳定,无法发挥整合物流的优势。

3、 信息技术和物流标准的推广。依托Internet和企业内部局域网有效实施信 息共享是建立组合配送的基础。供应链企业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电子邮件系统等通过Internet在企业之间进行快速的信心交换,完成订单下达和处理工作,减少了前置时间。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自己的物流管理系统与供应链主导企业和配套企业的信息系统进行有效连接,完成提货通知、发运状态、线路设定、发运结算等信息的交换,对配送指令进行快速反应。通过集装化运输、GPS跟踪控制、条形码技术等的应用,有效控制运输,降低货物的操作时间,适应快速的供应体系。

总之,第三方配送作为一种配送模式,符合企业发展和供应链发展的要求,对今后物流体系发展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而本论文所要研讨的配送方式正是符合第三方配送模式。

第四节 货物运输与配送管理

一、货物运输的影响因素与原则

货物运输是物流的核心业务,也是配送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充分利用现有运输管道,提高运输、改进经营组织、管理体制等对改善配送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货物运输子系统的基本目标是安全、迅速、准确的成本。配送运行过程必须利用运输网络,即利用有运输路线和结点组成的资源体系。在一定综合运输格局的情况下,不同运输方式的服务质量、技术性能、方便程度、管理水平是影响不同层次物流系统选择运输方式的重要因素。在构思货物运输系统时,应根据系统实际担负的货运量的大小、作业内容与范围、以及与其他各个子系统的协调关系,进行规划、构筑工作,一般必须考虑一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 货物的特点、性质、数量以及运输方式的选择。

2、 运输路线的确定。

3、 设备设施、工具的配备和利用情况。

4、 运输质量的保障。

5、 运输战场的利用。

6、 运输费用的节约。

7、 运输计划的制定、货物运输与集散过程的控制。

8、 运输网络的形成与运行机制。

9、 不同的运输方式之间的协作。

10、运输与物流其他作业环节活动的综合集成与管理等。

就组织运输工作,应贯彻执行“及时、准确、经济、安全”的原则,即

1、 及时。就是按着产、供、运、销情况,及时把货物从产地运到销地,尽量缩短货物在途时间,及时供应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2、 准确。就是在货物运输过程中,切实防止各种差错事故,做到不错不乱,准确无误的完成运输任务。

3、 经济。就是采取经济、最合理地运输方案,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节约人力、物力和运力,提高运输经济效益,降低货物运输费用。

4、 安全。就是货物在运输过程中,不发生霉烂、残损、丢失、燃烧、爆炸等事故,保证货物安全地达到目的地。

在配上过程中,要组织合理的运输,所谓合理运输就是按照商品流通规律、交通运输条件、物品合理流向、市场供需情况、走最少的里程、经最少的环节、用最少的运力、花最少的费用、以最快的时间、把货物从生产地运输到消费地。也就是用最少的劳动消耗,运输更多的货物,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运输生产活动中,需要一定的劳动消耗,衡量运输的合理与否,是从技术经济角度,看消耗在运输上的社会劳动量,来评价运输的经济效益。

二、运输的五要素

组织合理运输工作,涉及面广,比较复杂,影响它的因素很多。要实现运输合理化,起决定作用的有以下五个主要因素,物流业称为合理运输“五要素”。

(一)运输距离

运输既然是商品在空间的移动,那么这个移动的距离,即运输里程的远近,是决定其合理与否因素中一个最基本的因素。因此,物流部门在组织货物运输时,首先要考虑到运输距离,应尽可能实习近产近销,就近运输,近可能避免舍近求远。

(二)运输环节

    在物流过程环节中,运输是一个主要的环节,也是决定合理运输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围绕着运输业务活动,还有进行装卸、搬运、包装等工作,多一道环节,须多花费、多劳动。所以,物流部门在调运物资时,对有条件直达、直拨运输。使物资不进入中转仓库,越过一切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有产地直运到销地,越过一切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减少二次运输。

(三)运输工具

在交通运输日益发展,各种运输工具并存的情况下,必须选择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合理运用。根据不同货物的特点,分别利用铁路、水运和汽车运输,选择最佳的运输路线。

(四)运输时间

对物流业来说,为了更好的为顾客服务,及时满足顾客的需要,时间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尤其在市场变化很大的情况下,时间问题更为突出。所以在物流过程中,必须特别强调运输时间,要抢时间、争速度,想方设法加快货物运输,尽量压缩待运期,使大批货物不要长期徘徊、停留在运输过程中。

(五)运输费用

运输费用占物流费用比重大,它是衡量运输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组织合理输的主要目的之一。运输费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物流企业或运输部门的经济核算,而且也影响商品销售成本。为此,在组织合理运输工作中,积极节约运输费用,是物流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上述五个因素,既是互相联系,又是互相影响的,有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这就要求进行综合比较分析,要求最佳运输方案。在一般情况下,运输时间快、运输费用省、是考虑合理运输的两个主要因素,它集中体现了物流过程中的运输经济效益。

第五节 配送的信息技术

一、条码技术

条码技术是在计算机的应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物流中的货物进行标识和描述的方法。条码是实现POS系统、EDI、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技术基础,是物流管理现代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技术手段。

二、EDI技术

EDI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是指通过电子方式,采用标准化 的格式,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结构化数据的传输和交换。构成EDI系统的三个要素是EDI软硬件、通信网络以及数据标准化。

工作方式大体如下:用户在计算机上进行原始数据的编辑处理,通过EDI转换软件(Mapper)将原始数据格式转换为平面文件(Flat File),平面文件是用户原始资料格式与EDI标准格式之间的对照性文件。通过翻译软件{Translator)将平面文件变成EDI标准格式文件。然后在文件外层加上通信信封(Envelope),通过通信软件(EDI系统交换中心邮箱(Mailbox))发送到增值服务网络(VAN)或直接传送给对方用户,对方用户则进行相反的处理过程,最后成为用户应用系统能够接收的文件格 式。

三、射频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来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短距离射频产品不怕油渍、灰尘污染等恶劣的环境,可以替代条码,例如用在工厂的流水线上跟踪物体。长距射频产品多用于交通上,识别距离可达几十米,如自动收费或识别车辆身份等。

四、GIS技术

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它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地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其基本功能是将表格型数据(无论它来自数据库、电子表格文件或直接在程序中输入)转换为地理图形显示,然后对显示结果浏览、操作和分析。其显示范围可以从洲际地图到非常详细的街区地图,显示对象包括人口、销售情况、运输线路和其它内容。

五、GPS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GPS在物流领域可以应用于汽车自定位、跟踪调度,用于铁路运输管理,用于军事物流。

第三章  配送路线优化的理论模型

  第一节   启发式算法理论

一、启发式算法的概念

启发式源自英文单词heuristics,启发式方法意为通过对过去经验的归纳推理以及实验分析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借助于某种直观推断或试探的方法。启发式方法要求分析人员必须运用自己的感知和洞察力,从与研究问题相关而较基本的模型及算法中寻找其间的联系,从中得到启发,去发现适于解决该问题的思路和途径。

用启发式方法解决问题时强调“满意”,常常是得到满意解,决策者就认为可以了,而不去追求最优性和探求最优解。之所以这样,其原因是:1、很多问题不存在严格最优解,这时,对目标的满意性常比最优性更能准确地描述人们的选择行为。2、对有些问题,得到它的最优解所花的代价太大。3、从实际决策的需要出发,有时要求解具有过高的精度没有意义。

用启发式方法求解问题是通过迭代过程实现的,因而需拟定出一套解得探索规则。为能得到满意解,在整个迭代过程中要不断吸收新的信息,必要时改变原来拟定的不合适的策略,建立新的搜索规则,注意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逐步缩小搜索范围。启发式方法具体求解过程如图3-1所示。

 

                          图3-1 启发式方法的求解过程

二、启发式算法的求解策略

用启发式方法求解问题时,需采用一定的策略,下面列出几个常用的策略,可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求选用。

(一)逐步构造解策略

逐步构造解策略是指每次增加解的一个元素(如节点、弧等),直到得到一完整的可接受解。

(二)改进解策略

从一初始解(初始解不一定可行)开始,通过一系列替换分解和合并过程来逐渐修正解,以提高解的可接受性。

(三)数学规划策略

运用数学模型和优化算法,并通过对解的判别和修正以提高对问题的适用性,常会提出高效的启发式算法。

(四)分解策略

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一系列易于处理的子问题来求解,一个子问题的输出常是下一个子问题的输入。

(五)分割策略

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割成一些平行的小的子问题,然后求解每个子问题,最后在相容原则下进行综合,把子问题的解合并成原问题的一个解。

(六)可行解空间的限制策略

在某些情况下,把可行解集限制在一个可应用已存在高效算法的解集上,然后再求解问题。

(七)松弛策略

有时扩展问题的可行域以得到一个易于处理问题,然后求解松弛问题,就能直接得到或者很容易得到原问题的一个可行解,然后再对得到的解进行修正。

(八)搜索学习策略

包括在解的空间的定向搜索以及在搜索过程中发现和收集新的信息,并根据对新信息的分析,重新确认或改变搜索方向,修正搜索参数,消去不必要的搜索范围,以有效提高搜索效率,尽快获得问题的解。

第二节 遗传算法理论

一、遗传算法的由来

遗传算法是60年代由美国 J. Holland 教授和他的学生建立发展的,其思想源于生物遗传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是一种新兴的自适应随即搜索方法,它对优化对象既不要求连续,也不要求可微,并具有极强的鲁棒性和内在的并行计算机制,特别适合于非凸空间中复杂的多极值优化和组合优化问题,在机器学习、自动控制、机器人技术、电气自动化以及计算机和通信等领域已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近些年来,人们在用遗传算法解决现实中的各种组合优化问题上进行了探索。

遗传算法的工作机理是从达尔文进化论中得到灵感和启迪,借鉴自然选择和自然进化的原理,模拟生物在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优化求解方法。尽管这种自适应寻优技术可用来处理复杂的线性、非线性问题,但它的工作机理十分简单。

二、遗传算法的步骤

(一)构造满足约束条件的染色体。

由于遗传算法不能直接遗传算法是60年代由美国 J. Holland 教授和他的学生建立发展的,其思想源于生物遗传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是一种新兴的自适应随即搜索方法,它对优化对象既不要求连续,也不要求可微,并具有极强的鲁棒性和内在的并行计算机制,特别适合于非凸空间中复杂的多极值优化和组合优化问题,在机器学习、自动控制、机器人技术、电气自动化以及计算机和通信等领域已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近些年来,人们在用遗传算法解决现实中的各种组合优化问题上进行了探索。

遗传算法的工作机理是从达尔文进化论中得到灵感和启迪,借鉴自然选择和自然进化的原理,模拟生物在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优化求解方法。尽管这种自适应寻优技术可用来处理复杂的线性、非线性问题,但它的工作机理十分简单。

处理解空间中的解,所以必须通过编码将解表示成适当的染色体。实际问题的染色体有多种编码方式,染色体编码方式的选取应尽可能地符合问题约束,否则将影响计算效率。

(二)随即产生初始群体。

初始群体是搜索开始时的一组染色体,其数量应适当选择。

(三)计算每个染色体的适应度。

适应度是反映染色体优秀与否的唯一标识,遗传算法就是要寻得适应度最大的染色体。

(四)使用复制、交叉和变异算子产生子群体。

这三个算子是遗传算法的基本算子,其中复制体现了竞争与淘汰的自然规律,交叉体现了有性繁殖的思想,变异体现 了进化过程中的基因突变。

(五)重复步骤3、4直到满足制止条件为止。

三、遗传算法的优势

(一)遗传算法对问题参数的代码集起作用,而不是对参数本身起作用。遗传算法处理的对象是染色体,因而要求把所要优化问题的基本参数转化成定长的有限符号的染色体。

(二)遗传算法是从初始群体开始搜索的,而不是从单点开始搜索的,许多传统优化方法都是从搜索空间的单点出发,通过某些转换规则确定下一点。这种点到点的搜索方法在多峰值优化问题中,首先找到的可能不是最优峰值;而遗传算法是以点集开始的寻优过程,初始群体是随机地在搜集空间中选取的,这样在搜索过程中达到最优峰值的概率远大于点到点方法的概率。

(三)遗传算法在搜索过程中只使用适应度函数信息,而不用倒数及其他辅助信息。对于不同类型的优化问题,传统方法需要不同形式的辅助信息,没有一种优化方法能适应各类问题的要求。遗传算法在优化过程中,放弃使用这些辅助信息,具有广泛适应性。

(四)遗传算法使用频率转换规则而不用确定性规则。遗传算法使用概率转换规则来调整期搜索方向,各代群体间没有统一的联系规律。但使用概率转换规则并不意味着这种方法属于随机算法范畴,它只是使用随机转换作为工具来调整搜索过程中趋向于目标函数不断改进的区域。

于传统方法相比,遗传算法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在遗传算子的作用下,遗传算法具有很强的搜索能力,能以很大概率找到问题的全局最优解;其次,由于它固有的并行性,能有效地处理大规模的优化问题。

第三节  配送路线的优化模型

一、模型简介

TSP一般描述为:旅行商从驻地出发,经所要去的城市至少一次后返回原地,应如何安排其旅行线路,才能使总的旅行距离(时间、费用)最少。对于现实问题,由于限制条件的增加,TSP可衍生出许许多多相关的问题。

一般TSP指一个旅行商访问所有的城市。这里设城市O为旅行商出发城市,需要访问的L各城市编号为1,••••,L,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把旅行商问题构造成网络图,以G={V,A,C}表示,其中

V={0,1,L}------点集,表示旅行商需要经过的地点。

A={(i,j)|i,j=1,1,••••,L, i≠j}-----弧集,表示旅行商可能走过的线路段集合。

C={ |(i,j)≤A}-----费用矩阵, 表示旅行商经过对应弧段(i,j)所花费,如时间、距离、花费等。

求解TSP即要求在加权图G找到总费用做小的哈密尔顿回路,这里点O称为源点。定义变量如下:

 =1 若弧(i,j)在线路上  或者   =0  若弧(i,j)不在线路上

则得到一下模型

 

 =1,j=0,1,••••l

 =1,i=0,1,••••l

X=( ) ≤S

 =0或1

二、求解方法

(一)节约法算法

节约算法又称C—W算法,是有Clarke和Wright于1964年首次提出的。

它的基本思想是首先把各点单独与源点O相连,构成1条仅含一个点的线路。总费用那个为

                    

然后计算将点i和j连接在一起线路上费用的“节约值”:

         

         

    

S(i,j)越大,说明把i和j连接在一起时总路程减少越多。构建线路时,根据S(i,j)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现时可在表上操作,具体步骤如下:

Step1:计算节约纸S(i,j),并排列成表格形式。

Step2:在表格中选择最大元素S(i,j):

Step3:考察对应的点i和点j,检查是否满足下列条件:

1、若点i和j均不在已构成的线路上,则可连接点i和j,得到线路段o→i→j→o,转步骤step4;

2、若点i和j在已构成的线路上,连接后,但不是线路的内点(即不与源点O直接相连),则可以连接,连接后得到线路段o•••→i→j→o或o→i→j→•••o,转步骤step4;

3、若点i和j在已构成的同一条线路上,则不能再进行连接,转步骤step4。

Step4:划去第i行和第j列,则i点不能再到其他点,而j点也不能有其他点达到;

Step5:若所有元素均被划去,则已得到完整线路,算法终止;否则,在未被划去的元素中选择最大元素,转步骤step3。

(二)最邻近法

Step1:取源点O开始作为线路的起点;

Step2:寻找与上一次加进线路中的点距离最近的点,把此点加到线路中去;

Step3:重复step2,直到所有的点都已考虑,这就得到了一条线路。

(三)几何启发式算法

step1:构建点集的凸组合,此组合给出一初始线路。

Step2:选择不属于初始线路上的点k*及线路上的弧( , ),使由弧( , )与弧( , )构成的角度最大。

Step3:把点k*插入到点 与 之间。

Step4:重复step2---step3,直到得到—哈密尔顿回路。

(四)最小生成树算法

Step1:求图G的一颗最小生成树T;

Step2:在T的所有奇数度顶点上,求最小费用匹配,从匹配解中增加分枝给已在T中的分枝,得到—欧拉回路;

Step3:检查所有被不足访问过一次的顶点,将欧拉回路转化成哈密尔顿回路。

(五)最近插入算法

Step1:取源点O作为起点。

Step2:找到点L,使 最小,构成局部线路O—L—O;

Step3:对于已形成的局部线路,在不属于此线路的点中,寻找离线路上的点最近的点K。

Step4:在线路上寻找弧(i,j),使满足 极小,把K插入点i与j之间。

Step5:返回step3,直到得到—哈米尔顿回路。

(六)最节约插入算法

Step1、step2与最近插入算法相同。

Step3:在局部线路中寻找(i,j)及不属于此线路上的点K,满足 极小,然后把K插入i与j之间;

Step4:重复,直到得到—哈密尔顿回路。

(七)凸集插入算法

Step1:构造点集的凸组合,此组合给出—初试线路。

Step2:对不在线路上的点K,确定在线路的哪两个点i与j间插入点k。即对每个点k,找到 极小的(i,j);

Step3:对在step2中找到的所有(i,k,j),确定( ),使 极小;

Step4:把点k*插入到线路上的点 与 之间;

Step5:重复step2—step4,直到得到—哈密尔顿回路。

第四章 贝因美公司的配送流程优化

第一节 贝因美公司的简介

贝因美始创于1992年,总部设在中国杭州,并在上海、北京、沈阳、武汉、成都、敦化、郑州设有分公司。全国设立25个分公司,有K/A、批销、婴童店、百货、网络五大渠道,50000多个零售网点。品牌价值超过50亿元人民币。2008年的全年销售总额 有50多亿元,2009年的全年销售总额达到了100亿元。

贝因美以“关爱生命,热爱生活”为宗旨,全方位服务于中国婴童事业,致力于婴幼儿食品及婴童产业的研究与国际性合作。主营事业以婴幼儿食品、婴幼儿用品、育婴咨询服务、生命科学和母婴保健、育婴工程、爱婴工程六大块架构而成。其中婴幼儿食品为主导项目,全面涵盖代乳品、断奶期食品和辅助食品三大类,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断奶期食品生产基地和中国三大婴幼儿基本营养食品专业生产企业之一,产品覆盖全国。产品包括贝因美商标各阶段婴幼儿米粉,奶粉,豆粉,营养奶糕,营养荷花糕,婴幼儿磨牙饼,葡萄糖,蜂蜜,母婴护理用品,童车,童床,童装,玩具等。

贝因美奶粉的三大优势 优质奶源、先进工艺、科学配方是打造奶粉品质的三大关键因素,贝因美三者兼备,建立、实施和不断完善生产管理体系,应用全球领先的生产工艺与专业设备,为中国宝宝提供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 优质奶源——北纬45度以上是国际公认的“黄金奶带”。贝因美在地处北纬45度以上、有“中国奶牛之乡”美誉的黑龙江省安达市设有贝因美奶源基地,并从同样地处北纬45度以上、有“欧洲农村”之称的爱尔兰进口优质原料乳。

优质奶源,是安全的品质基础;

全面科学管理,是安全的制度保障。

先进工艺——在生产工艺与设备方面,贝因美投资13亿元,联手全球乳业工艺巨头荷兰斯托克公司,配置专门为婴幼儿奶粉生产设计的谢弗尔斯三效牛奶浓缩器等国际一流专业生产设备,并在安达工厂建成了国内首条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专用生产线;杭州工厂也分别从荷兰高达公司和日本引进了国际先进的滚筒干燥营养米粉生产设备 ,形成了具有年产婴幼儿营养米粉2万吨的生产能力,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断奶期食品专业工厂之一,从硬件上保障了为中国宝宝提供专业的国际先进的产品。

科学配方——专为中国宝宝研制是贝因美的研发理念。不同国家的民族特性、地域环境和膳食结构导致了各国婴童食品配方的不同需求。

贝因美17年来,一直致力于研发符合中国婴童特质的产品,不断完善研发组织和制度、引进尖端研发人才和设备;与国内外研发机构展开深度合作,比如创建贝因美母乳研究中心,致力于精准还原中国母乳复杂的营养结构,研发实现从高级配方到仿生配方的目标,针对中国宝宝的身体特点能够提供更为专业的配方和养育方案,以确保科学性与安全性。 这些就是贝因美为什么能够一直没有出任何问题的原因,因为贝因美始终以质量位企业发展的原则,16年来一直严把质量关,始终做到对宝宝负责,让妈妈放心!

 本文要研究的是贝因美坐落在杭州余杭区的安溪工厂,是全国最大的GMP标准婴儿营养米粉工厂,安溪工厂年产6万吨配方乳粉,总投资近3亿引进全套进口全球领先工艺设备,目前在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线中首屈一指,采用全自动化流程高架立体库,建设现代化物流中心,打造了国家级检测中心,已全面质量监控的软硬件建设为中国宝宝提供专业的国际先进产品。

            

图4-1 贝因美工厂的生产车间

          

图4-2 贝因美婴幼儿用品

 

图4-3 贝因美公司的组织结构

第二节 贝因美的配送流程分析

首先,贝因美的安溪工厂每天会生产出全国各个分公司所需要的产品,包括贝因美什锦营养米粉、营养磨牙饼、磨牙棒、健儿葡萄糖、儿童成长配方奶粉、乳清蛋白营养米粉、猪肝番茄营养米线、宝贝宝宝成长奶粉、营养小馒头、淮山营养米粉、深海旗鱼营养鱼酥等。因为贝因美安装ERP系统,每个分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情况给工厂下订单,工厂根据订单进行生产。接下来的流程是对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分类保管,同时要检查产品的品种和数量是否正确,检查包装是否有破损的情况,一切就绪之后,工作人员通过叉车把货物搬到仓库的指定位置。

当第二天要发货的时候,工作人员开始根据订单把商品分拣出来,放到发货场所指定的位置。配货作业采用的是机械化的设备,采用的是摘果方式,即搬运车往返保管场所,按照分公司的要求从某个货位上取下某种商品,巡回完毕后就完成了一个分公司的配货,接着在对下一个分公司配货。

发货是配送中心工作流程的最后一道环节,贝因美在浙江、上海、南京、苏州、武汉、贵阳、成都、北京、天津等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分公司,每天的发货量平均有300多吨,每天光运费就要10万左右,所以如何通过优化配送路线控制物流的成本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因为贝因美的网点遍布全国各个城市,所以要进行全部的路线的优化有一定的困难,本文选择的研究范围是浙江省内的各个城市,有衢州、浦江、兰溪、桐乡、义乌、金华、湖州、诸暨、东阳、嘉善10个城市。这些城市一个星期内的需求情况相关数据如表4-1。杭州余杭到各个城市的距离的相关数据如表4-2。

表4-1 各个城市的一个星期之内的需求数据

省份 单位名称 食品件数 食品体积 促销品体积 总体积 总重量 发货地

浙江 东阳一诺(杭州分公司) 256 6.3 0.9  7.2  1.8  杭州分公司发

浙江 湖州黎明(杭州分公司) 1274 31.9 2.9  34.8  6.9  杭州分公司发

浙江 嘉善新昕(杭州分公司) 950 22.5 3.2  25.7  5.7  杭州分公司开

浙江 金华鑫金珠(杭州分公司) 805 19.3 1.7  21.0  4.8  杭州分公司发

浙江 兰溪永旺(杭州分公司) 416 9.9 2.4  12.3  2.9  杭州分公司开

浙江 浦江金贝(杭州分公司) 479 11.8 1.0  12.8  3.2  杭州分公司发

浙江 衢州龙游(杭州分公司) 1269 29.8 36.0  33.4  8.3  杭州分公司开

浙江 桐乡梧桐店(杭州分公司) 267 6.7 5.4  13.7  5.3  杭州分公司开

浙江 义乌钰尔(杭州分公司) 526 11.9 4.0  15.9  4.7  杭州分公司发

浙江 诸暨一百(杭州分公司) 590 14.4 5.4  19.8  4.3  杭州分公司发

                 

表4-2   各个城市之间的距离

杭州 杭州

东阳 172.0 东阳

湖州 93.6 243.0 湖州

嘉善 88.9 237.0 106.0 嘉善

金华 193.0 74.9 264.0 260.0 金华

兰溪 209.0 90.6 280.0 276.0 27.8 兰溪

浦江 146.0 46.2 217.0 213.0 76.4 57.0 浦江

衢州 270.0 159.0 310.0 345.0 101.0 92.1 161.0 衢州

桐乡 45.9 194.0 65.7 59.0 216.0 231.0 168.0 303.0 桐乡

义乌 149.0 20.7 220.0 217.0 56.8 71.8 32.5 135.0 172.0 义乌

诸暨 99.6 82.3 171.0 167.0 108.0 123.0 60.2 187.0 122.0 64.0 诸暨

                           

 

                                     图4-1 目前的配送模式

目前的配送模式来回所需的总路程有2934公里。

第三节 配送路线的分析与优化

这里所用的配送车辆都是12顿的柴油货车。

一、 方案一

不考虑车辆装载,只考虑路线设计,使配送路线最短。先从杭州出发找距离杭州最近的城市,再由该城市作为中心点,找出距离该城市最近的另一个城市,这样依次类推,回到杭州的话就是一个回路了。要是还有城市没连的话再按照这个方法依次连起来,直到各个城市都与杭州连起来成为一个回合了,这样才算完成本次的配送。

可以得出的最终的配送路线如图4-2所示:

 

                                       图4-2  改进后的配送路线

经过计算优化得到的路线有:

杭州-桐乡-诸暨-杭州   总距离为267.5公里  总需求量为9.6吨 需要1辆车子

杭州-嘉善-浦江-义乌-杭州   总距离为483.4公里  总需求量为13.6吨  需要2辆车子

杭州-湖州-金华-兰溪-衢州-杭州   总距离为747.5公里   总需求量为22.9吨  需要2辆车子

杭州-东阳   总距离为172公里  总需求量为1.8吨  需要1辆车子

二、方案二

考虑车辆最优装载的路线优化

配送中心与用户最短的距离的相关数据如表4-2。

表4-2  各个城市之间的距离

货运量 杭州

1.8 172.0 东阳

6.9 93.6 243.0 湖州

5.7 88.9 237.0 106.0 嘉善

4.8 193.0 74.9 264.0 260.0 金华

2.9 209.0 90.6 280.0 276.0 27.8 兰溪

3.2 146.0 46.2 217.0 213.0 76.4 57.0 浦江

8.3 270.0 159.0 310.0 345.0 101.0 92.1 161.0 衢州

5.3 45.9 194.0 65.7 59.0 216.0 231.0 168.0 303.0 桐乡

4.7 149.0 20.7 220.0 217.0 56.8 71.8 32.5 135.0 172.0 义乌

4.3 99.6 82.3 171.0 167.0 108.0 123.0 60.2 187.0 122.0 64.0 诸暨

 

表4-3 所得的节约路程如表

货运量 杭州

1.8  东阳

6.9  22.6 湖州

5.7  23.9 76.5 嘉善

4.8  290.1 22.6 21.6 金华

2.9  290.4 22.6 21.9 374.2 兰溪

3.2  271.8 22.6 21.9 262.6 298.0 浦江

8.3  283.0 53.6 13.9 362.0 386.9 255.0 衢州

5.3  23.9 127.4 75.8 22.9 23.9 23.9 12.9 桐乡

4.7  300.3 22.6 20.9 285.2 286.2 262.5 284.0 22.9 义乌

4.3  189.3 22.2 21.5 184.6 185.6 185.4 182.6 23.5 184.6 诸暨

表4-4 节约路程排序(从大到小)

从(i-j) 兰溪-衢州 金华-兰溪 金华-衢州 东阳-义乌 兰溪-浦江 东阳-兰溪

路程(i-j) 386.9 374.2 362.0 300.3 298.0 290.4

从(i-j) 东阳-金华 兰溪-义乌 金华-义乌 衢州-义乌 东阳-衢州 东阳-浦江

路程(i-j) 290.1 286.2 285.2 284.0 283.0 271.8

从(i-j) 金华-浦江 浦江-义乌 浦江-衢州 东阳-诸暨 兰溪-诸暨 浦江-诸暨

路程(i-j) 262.6 262.5 255.0 189.3 185.6 185.4

从(i-j) 金华-诸暨 义乌-诸暨 衢州-诸暨 湖州-桐乡 湖州-嘉善 嘉善-桐乡

路程(i-j) 184.6 184.6 182.6 127.4 76.5 75.8

从(i-j) 湖州-衢州 东阳-嘉善 东阳-桐乡 兰溪-桐乡 浦江-桐乡 桐乡-诸暨

路程(i-j) 53.6 23.9 23.9 23.9 23.9 23.5

从(i-j) 桐乡-义乌 金华-桐乡 湖州-金华 湖州-兰溪 湖州-浦江 湖州-义乌

路程(i-j) 22.9 22.9 22.6 22.6 22.6 22.6

从(i-j) 东阳-湖州 湖州-诸暨 嘉善-兰溪 嘉善-浦江 嘉善-金华 嘉善-诸暨

路程(i-j) 22.6 22.2 21.9 21.9 21.6 21.5

从(i-j) 嘉善-义乌 嘉善-衢州 衢州-桐乡   

路程(i-j) 20.9 13.9 12.9   

 

表4-5  用户连接过程

(i-j)

兰溪-衢州 金华-兰溪 金华-衢州 东阳-义乌

 11.2 >12 >12 6.5

连接与否 兰溪-衢州 不连 不连 东阳-义乌

(i-j)

兰溪-浦江 东阳-兰溪 东阳-金华 兰溪-义乌

 >12 >12 11.3 >12

连接与否 不连 不连 义乌-东阳-金华 不连

(i-j)

金华-义乌 衢州-义乌 东阳-衢州 东阳-浦江

 11.3 >12 >12 >12

连接与否 义乌-东阳-金华 不连 不连 不连

(i-j)

金华-浦江 浦江-义乌 浦江-衢州 东阳-诸暨

 >12 >12 >12 >12

连接与否 不连 不连 不连 不连

(i-j)

兰溪-诸暨 浦江-诸暨 金华-诸暨 义乌-诸暨

 >12 7.5 >12 >12

连接与否 不连 浦江-诸暨 不连 不连

(i-j)

衢州-诸暨 湖州-桐乡 湖州-嘉善 嘉善-桐乡

 >12 >12 >12 11.0

连接与否 不连 不连 不连 嘉善-桐乡

(i-j)

湖州-衢州 东阳-嘉善 东阳-桐乡 兰溪-桐乡

 >12 >12 >12 >12

连接与否 不连 不连 不连 不连

(i-j)

浦江-桐乡 桐乡-诸暨 桐乡-义乌 金华-桐乡

 >12 >12 >12 >12

连接与否 不连 不连 不连 不连

(i-j)

湖州-金华 湖州-兰溪 湖州-浦江 湖州-义乌

 >12 >12 >12 >12

连接与否 不连 不连 不连 不连

(i-j)

东阳-湖州 湖州-诸暨 嘉善-兰溪 嘉善-浦江

 >12 >12 >12 >12

连接与否 不连 不连 不连 不连

(i-j)

嘉善-金华 嘉善-诸暨 嘉善-义乌 嘉善-衢州

 >12 >12 >12 >12

连接与否 不连 不连 不连 不连

经过节约法计算后得出的方案二的配送路线如图4-3所示。

 

                                            图4-3 方案二的配送路线

杭州-兰溪-衢州-杭州  总距离为571.1公里   总需求量为11.2吨  需要1辆车子

杭州-义乌-东阳-金华-杭州  总距离为437.6公里  总需求量为11.3吨 需要1辆车子

杭州-浦江-诸暨-杭州  总距离为305.8公里  总需求量为7.5吨  需要1辆车子

杭州-嘉善-桐乡-杭州  总距离为193.8公里  总需求量为11.0吨 需要1辆车子

杭州-湖州-湖州   总距离为187.2公里  总需求量为6.9吨 需要1辆车子

三、 选择最优解

表4-6 各个方案之间的比较

 所需车辆 共行驶距离 共行驶小时数 运输费用

线路优化前 10  2934.0  48.9 5253

线路优化方案一 6 1670.4  27.9  3542

线路优化方案二 5  1695.5  28.3 2800

 

图4-4  三个方案的车辆和行驶小时的比较图

 

                                          图4-5 三个方案的行驶距离和运输费用的比较图

从图表4-6中可以看出来,方案二的运输费用是最少的,所以方案二为最优方案。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通过对制造业配送的研究,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配送的各个流程,进货、订单处理、拣货作业、补货作业、配货作业、送货作业,并且通过对贝因美公司的配送流程的研究,理论结合实践,对整个流程的操作体系有了新的理解。

        大型的制造业公司,往往在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分销公司,本文因为篇幅限制的原因,只对贝因美公司在浙江省内的各个网点进行了跟踪调查,并且搜集了很多的数据,最后对其配送路线进行了优化,得出了新的配送方案。

        但是这个模型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情况,现实中会遇到很多的情况,比如说天气情况、路上的交通情况、甚至要考虑员工的流失情况,非常多的不可预测因素会影响这个模型最后的结果,所以我在这边只能谦虚地说配送路线的优化的精确度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提高。

        未来,物流业和制造业的联动发展是一定是以后发展的趋势,并且发展潜力巨大。在物流需求扩大,成本上升的压力之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从战略高度重视物流功能整合,实施流程再造,分离外包物流业务,以更加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制 造业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设施和技术基础,物流业为制造业提供生产,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滞后,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造业的发展,影响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

参考文献:

[1]汝宜红,宋伯慧.配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0

[2]李军,郭耀煌.物流配送车辆优化调度和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11

[3]胡运权.运筹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4]郎茂祥.配送车辆优化调度模型与算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3

[5]张潜.物流配送路径优化调度建模与实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9

[6]白世贞,言木.现代配送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1

[7]徐天亮.运输与配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9

[8]丁立言,张耀平.配送物流新趋势[M].北京:清华出版社,2003.6

[9]薛荔.我国商业物流现状与发展对策[A].武汉: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10

[10]庞文英.浅谈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A].上海: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

[11]李云,王平,陈勇,马根峰,焦方源,苏水根.邮政物流配送的数学模型研究[A].重庆:实用物流技术,2002

[12]刘宁杰,陈宇.基于ERP平台的物流配送路径优化[A].广西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系,2009

[13]杨锦冬,徐丽群.城市物流中心车辆配送配载调度指派模型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1(32):1452-1456.

[14] 霍震佳,张磊.求解配送收集旅行商问题的启发式算法[J].同济大学学报, 2006,34(1): 134-138

[15]蒋忠中,注定伟.物流配送车辆路径优化的模糊规划模型与算法[J].系统仿真学报, 2006,18(11):3301-3304, 3312

[16]姜昌华,戴树贵,胡幼华.求解车辆路径问题的混合遗传算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7, 13(10):2047- 2052

[17]唐连生,程文明,张则强.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车辆路径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 2007, 24(4):262-264

[18]刘兴,贺国光.车辆路径问题的禁忌搜索算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3(24):179-181,199

.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07.

[20] 何明珂.现代物流与配送中心.[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

[21] 吴清一著. 现代物流概论[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22] 周程著. 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策略研究 [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

[23] MARKUS HESSE.Global Chain, Local Pain Regional Implications of Global Distribution Networks in the German North Range.  Growth and Change,2006,Vol. 37 No. 4 , 570–596.

[24] Alan Rushton, John Oxley, Phil Croucher. The handbook of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M]. Kogan Page Publishers,2000.

[25] Ronald H Ballou. Business Logistics Management.[M]. Fourth Edition.

Prentice-Hall,Inc.,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