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村镇建设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1认真贯彻国家城镇建设方针,坚持城市与小城镇共同发展。自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后,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作为战略目标。积极有序地发展小城镇,不仅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需要,而且已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2.2加强交通体系规划。为彻底改善镇域内外的交通条件,创造经济发展的条件,需要形成区域内外有效的流通渠道。结合禄劝县总体规划,可规划建成禄大二级公路;结合对外公路的建设,将通往各村委会的道路统一提升至三级公路标准,并实现路面的硬化;建设镇区客运站,促进全镇交通运输;在各中心村加强临时性公交站点设施建设;实现中心镇区与各村委会之间镇村公交的畅通;实现村委会与各村民小组之间车行交通的联系;抓好镇村公路的管理和维护,保证常年无阻。
2.3给排水工程规划。给水工程的规划中,需要对各村的经济发展情况予以考虑,根据人均综合用水量对镇域的用水量进行估算,各村组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生活用水水源,建设生活用水处理设施,并保证生活用水水质全面达到国家有关生活用水水质标准。在排水工程的规划中,各村组污水处理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处理方法。如在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中,宜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技术处理;而分散式与合流制生活污水处理则宜采用净化沼气池、双层沉淀池或化粪池等进行处理。同时在经济欠发达、不具备建设污水处理厂条件的村镇,需要结合当地具体条件,采用简单、低耗、高效的多种污水处理方式。
2.4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针对村镇公共设施比较缺乏的现状,为了减少因公共设施对村民生活造成的影响,需要加强对公共设施的配置,尤其是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包括卫生队伍、服务体系、卫生设备与卫生室(所)的建设,从而有效地提高村镇的卫生人员素质,改善村镇的卫生条件。在皎平渡镇区的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中,规划建成卫生院,以及各中心村建卫生室,进而为村镇居民提供基本医务服务和执行防疫保健任务,构成镇区———中心村并渗透到基层村的卫生防疫保健网。
2.5重视教育事业规划发展。加倍重视农村的教育事业,在继续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免收杂费,同时应根据村镇的学校建设情况,在中学要配备电脑室,引入电化教学方式。规模较小的村,能到中心村就近入学的就近入学,条件不允许的,设立教学点。各中心村可配置幼儿园、文娱活动室来满足教育发展需要。在有需要的基层村建设小学,严格按照学校建设标准实施,力求提高教学质量,以形成全镇基础教育网。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设施,建立农村扫盲工作站全面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提供服务。
2.6充分运用资源优势,加快推动旅游业发展。根据国家、市、县发展旅游业的精神以及各种法规、政策和战略的安排,在村镇的规划建设中应以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正确处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三者关系,创建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旅游模式,同时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完备旅游产业体系,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使村镇旅游业实现旅游资源市场化、旅游产业集团化、综合效益最大化。
篇2
施工前期签订工程合同,是保证村镇建设工程预算做到最好的有力措施,可以促进建设小组和施工人员正常开展工作,很好的协调好职责和义务间的复杂关系,进而讲可能造成财政损失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签订合同的双方要依法完成相关程序,受到相关法律条文的制约,对意外事件作出赔偿,能充分了解业主的购买目的并依此制定应对方案。这就要求加强后期的工作了,为了不使合同双方损失利益,就必须管理机械、原料、资金等资源到位。再者,为了进一步保证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可将进度账目的收支纳入其中,以避免因环节衔接不当而造成违约。而且有些项目设计变更之余应及时升级签证。
三、村镇工程建设应注重建设成本管理
一般来讲,村镇工程建设不像大城市,对高端的建筑模式、艺术指标要求不高。就现今经济市场发展模式来讲,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是企业长足发展的催化剂,而通过合理安排施工事宜则能降低成本支出,以此使企业效益达到利益最大化。要求企业协调各方各面,提高积极建设的氛围,积极引进高端人才、机械,使损失降到最低、效率最高以达到缩减施工成本的目的。
四、村镇工程建设中设计环节与施工组织设计优化升级对工程预算贡献
(一)设计环节对工程预算的作用。村镇工程建设过程中,规划设计好建设项目能促进工程顺利实施,对减低施工成本也有重要影响。有关资料表明,一个村镇建设工程,建造师做好了设计环节的项目规划工作,预示着这项工程将完美竣工无疑。然而,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进度,应当监管工程预算,处理好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资金问题。不过最终的目的仍旧是以缩减施工成本达到利益最大化。此外,有些企业一味追求利益玩玩忽视土建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这是不可取的应当极力避免,可通过建立健全预算机制,加强监管村镇建设中各环节的工作现状,剔除或是改善不达标或不符合施工要求、技术不过关的相关项目或人员。
(二)升级施工组织设计以使工程预算达标。村镇建设离不开高效率的组织设计,因其可确保工期和土建产品的质量达标,以及通过分析企业财政信息对建设成本合理掌控。而不时的优化升级施工工艺,实行不间断施工模式,选择能带来高效率工程建设施工模式、设备、机制,进而促进村镇建设全过程的顺利完成。
(三)施工组织设计的质量对村镇建设工程预算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合理的组织设立将缩减工程建设的质量,会致使工程预算遭遇管理和控制上的不便,给整个施工项目带来致命性的打击。为了避免这一现状,就需要企业科学管理组织设计,对财政收支也要严加监管,以便于各环节统筹到位、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篇3
(一)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受到严格限制,集体建设用地产权不完整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被政府所掌控,忽略农民集体作为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对其产权的收益与处置权利。
1.以征收为主的利用方式,忽视农民的土地财产权。
首先,法律未对公共利益作出明确界定《土地管理法》第43条又模糊了土地征收的公益性,为政府扩大征收权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政府可以合法的滥用土地征收权,任意扩大征地范围,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建设用地,以致强征强拆等违法、违规现象层出不穷,侵害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其次,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集体建设用地产权不完整,弱化了农民集体处分和流转土地的权利,集体土地的经营管理权基本集中在村委会,村长和村委会成员成为实际的所有者,致使土地征收中职务犯罪频发,侵占、挪用、截留征地补偿款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民无法抵制这些侵害。最后,土地征收补偿机制不完善,征地程序缺乏透明度和协商机制,政府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对失地农民采取一次性的货币形式补偿,农民没有话语权。政府通过低征高卖所得的增值收益基本与农民无关,农民群体所得的征地补偿费仅相当于土地征收之后增值收益的1/50,集体土地所有者的权利被否定,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丧失。政府成为土地征收的最大受益者,不仅催生了土地财政,透支了未来的土地收益,更为严重的是农民集体基本被排除在土地增值的受益群体之外,忽视了农民的土地权利,导致政府、开发商和农民群体三方利益分享严重失衡,与农民的预期收益发生冲突,在利益诉求缺少救济途径的情形下,征地过程中的矛盾不断激化。今年10月13日和14日发生于河南驻马和昆明富有村的暴力冲突事件都源于征地拆迁事件,特别是富有村冲突出现致8人死亡的严重后果,社会影响极坏。
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违背了农民的意愿。
为克服集体土地征收的固有顽疾,创新集体建设用地的利用方式,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提高了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改善了农村面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但在增减挂钩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多的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擅自扩大试点范围和挂钩周转指标规模,大规模开展拆村并居,强制村民搬迁,增减挂钩变成了让农民“上楼”的行动。实践中对安置楼房的标准、楼层、楼间距等问题都没规定,安置房的建设并没有考虑农民生活的实际状况,引起部分农民的不满。农民宅基地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值收益的绝大部分都归属于政府,跟农民无关。增减挂钩并没有突破城乡二元化的土地格局,未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土地二元制所带来的矛盾,农民的话语权有限,缺乏表达自己意见的意愿和机会,仍处于弱势地位。2010年底国务院发文要求对增减挂钩进行清理。农民集体在土地使用权流转中享有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现行集体建设用地制度牺牲了农村和农民的利益。
(二)缺乏科学的建设用地规划,土地利用效率低
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法律对集体土地流转的限制,加之相关制度的缺失,出现城镇和农村建设用地同时扩张,耕地面枳不断减少,导致建设用地紧张与浪费并存的局面。
1.规划的缺失,使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粗放。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没有规划或者对规划执行不力,导致农房建设无序,布局分散零乱,农村居民点呈条状分布且以庭院式结构为主。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指导,乱圈乱占宅基地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户多宅现象普遍存在,难以治理。农村建设用地基本处于自发状态、缺乏有效的约束与管理机制,布局散、用地乱、环境差是当前农村建设用地的显著特点。规划、土地、城管等部门在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管理中工作有交叉,政出多门,形成管理漏洞,存在一定的“扯皮”现象。大部分农村地区的集体建设用地规划建设实际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造成无序管理的局面。
2.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率低,闲置或低效利用问题突出。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原宅基地被闲置或废弃。另有大量两栖居民的存在,因宅基地无偿取得且缺失监督和制约,回村又重选址建房,原有的宅基地闲置,出现一户多宅的现象,同时在城镇也挤占建设用地,出现了城市和农村两头挤占耕地的现象,导致农村建设用地的增加和耕地的减少,农村空闲住宅达到10%至15%。法律禁止宅基地使用权的自由转让、抵押和出租,宅基地的交换价值不能实现,大量闲置宅基地不能盘活利用,降低了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虽有一户一宅的规定,但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重新选址和进城的村民都保留宅基地,由于缺乏积极的土地回收、复垦机制,宅基地退出机制不健全,各地农村均存在人均建设用地超标、空心村、用地粗放的问题。农村人口在减少,但农村居民点面积却有增无减,出现大量的闲置用地,闲置规模相当于现有城镇用地的1/4到1/3,进城人口占用的宅基地并没有退出。既增加了城市建设用地的紧张状态,又在农村形成事实上的耕地紧缺与宅基地浪费并存的局面。
(三)集体建设用地自发流转无序,冲击了国家土地制度和土地交易市场
法律限制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集体土地的价值难以体现,随着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越来越大,集体建设用地的价值逐渐凸显,为集体建设用地交易提供了机会。由于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空白和流转成本低,潜在收益导致集体建设用地隐形交易市场大量存在。集体建设用地突破了原有的使用范围,通过私下交易进行自发流转,从自建自用转变为出租、抵押、转让、入股等方式进行流转。农民个人非法占用集体土地建小产权房和私下转让宅基地,导致不受法律保护的小产权房大量地存在,并且蓬勃发展,屡禁不止,如北京的“画家村”、深圳的“城中村”等;农村集体将集体土地使用权进入地下交易市场,通过联营、股份制、出售、出租等各种形式变相转让土地使用权;而政府也鼓励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兴办工业园区,大力招商引资以加快经济的发展,这与现行的法律法规相背离。但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大肆进行“灰色”交易,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频繁地进入“黑市”流转,给土地法律制度带来重大挑战,导致集体建设用地隐形市场活跃,冲击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和国有土地交易市场,造成土地利用混乱和交易秩序混乱。缺少法律的保护和制约,易引发纠纷,给流转双方交易安全带来隐患,也不利于保证交易安全。但法律限制了集体土地的流转,禁止集体土地入市,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权能和处置权能得不到有效保障,阻塞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渠道。
三、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的对策
弱化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实现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制度,允许集体建设用地入市,通过统一的土地市场实现对集体建设用地资源配置的优化。
(一)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促进农村建设用地合理布局
1.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坚持以规划控制为前提。
加强土地规划用途管制,编制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发挥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控功能。按照控制总量、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要求,加大对农村宅基地的管理,严格划定农村居民点,合理确定宅基地数量、布局和用地规模,引导农村居民点由零乱分散变为集中有序、促进自然村落适度撤并,稳步推进居住点向小城镇、中心村集中,禁止散点建房,确保农民新建住宅按照规划、计划使用土地。重新开发和利用废弃、闲置的土地,推行占一补一工程,拆除废弃房屋,杜绝一户多宅情况的发生,逐步清理空心村。统筹生产生活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村庄环境的整治,整治村容村貌,突出乡村特色,实现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的有效整合与规范,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实施。目前农村建设用地有2.84亿亩,承载着7.4亿人,而城镇建成区面积只有5700万亩,却承载着5.7亿人,农村人均占用建设用地是城市人口的3.8倍。充分挖掘集体建设用地的潜力,对集体建设用地进行规划和整合,可以避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无序和混乱流转,实行土地利用规划法制化,节约大量的集体建设用地。
2.严格执行宅基地使用权面积标准,建立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
可效仿海口市《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建立宅基地使用权收回、退回和置换机制,采取经济措施对退出宅基地的农户给予补偿和奖励,引导和规范农村闲置宅基地的合理流转,对地上农房依法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对积极复垦宅基地的农户给以土地复垦、整理补助费,以解决一户多宅、超标准占地等问题。推进村镇规划的实施和空闲宅基地的盘活和复垦,提高农村宅基地的利用效率。严格执行宅基地使用权面积标准,引导农民依法按程序申请和使用宅基地,在面积标准范围内,农民无偿使用,对超出标准的部分实行有偿使用,其有偿使用价格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坚持一户一宅和面积限制的原则,赋予农民对宅基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等完整的权能,允许出租、抵押、转让、置换、继承等方式流转宅基地,促进宅基地的商品化。农民一旦将宅基地流转,不能再无偿从集体取得宅基地,只能依转让、出租的方式取得宅基地,对于一户多宅和面积超标的农民住宅,征收宅基地使用费,每年向集体经济组织缴纳多宅或超标部分的宅基地使用费。弱化宅基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将农民的社会保障与宅基地分离,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赋予宅基地使用权人继承人合法的继承权,给予不符合条件的继承人适当的经济补偿,将宅基地使用权收回。
(二)允许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1.对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
赋予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平等的地位和相同的权能,修改土地管理法、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完善。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和农村房屋的确权登记发证制度。成立专门的登记机构,开展集体所有权和使用权确权登记,在确权的基础上,颁发具有法律效力的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宅基地使用权证及房屋所有权证,享有与国有土地同等的权利。通过产权制度保障集体土地同权参与城市开发。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是集体土地流转管理的基础,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提供条件,切实保障农民长期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篇4
乡镇集镇是联结城市和乡村的桥梁,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抓好乡镇集镇建设和管理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工程。但在集镇建设中,由于认识不到位、基础设施不全、投资严重不足、政策环境欠佳、缺乏产业支撑和区域特色、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水平滞后,导致在乡村集镇建设和管理中面临诸多问题和矛盾。
现代集镇建设与管理,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业建设与管理问题,而是一个集镇现代文明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外在体现,是一个政府作为、集镇生产力发展水平、居民素质的一个外在标志,它的意义已经超过了本身的工作范畴。一个功能完备的集镇,应该是一定区域内乡村的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交通运输、财政金融、通讯信息、科技教育和政治文化的“中心”,不是简单的商品交换集合地。对此,乡村集镇建设和管理必须坚持建管并重,逐步走规范化、有序化的轨道,才能不断提高乡村集镇的品位。
1、创新管理模式,理顺管理体制。要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必须创新工作机制,加强集镇环境综合治理,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实现集镇的高效能管理。乡镇财政、城建、国土、环保、公安、工商、交通等部门应组成综合管理机构,建立有力的镇政管理队伍,镇政府授权行使镇政等部门规定的行政管理职能,减少管理程序,促进集镇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参与集镇建设,为实现我镇集镇建设而争取更大的作为。一是在管理中,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就是管理”的理念。摒弃冷、横、硬的作风和简单粗暴、动辙驱赶、取缔的工作方法。对于已划出专属地域仍然占道使集市经营杂乱无序的,要坚决取缔,确保道路畅通。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镇政管理由随意罚款向规范执法、依法行政转变,由简单的堵截向疏堵结合、以疏为主转变,由执法扰民向服务优先、执法为民转变。二是强化激励机制,落实责任考评制度,增强工作人员责任意识。管理机构要建立工作人员镇容和环境卫生辖区管理责任考评制度,责任到人,定期和不定期组织检查验收,对责任履行不好的,责令其限期改正,提高管理人员事业心和责任感的目的。
篇5
3.乡镇政绩考核模式比较落后。政绩考核模式存在误区也是乡镇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政绩考核的目的在于发现乡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改进,但是反观目前乡镇绩效考核基本上陷入了一个为了考核而考核的误区,数字出干部、数字出优秀成为了绩效考核的直接表现。在具体的绩效考核内容层面,新农村建设相关指标没有被纳入到乡镇管理范畴之内,乡镇考核基本上就是以经济考核为主,考核内容单一,考核方法落后,考核结构使用不足,对于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
二、乡镇管理改革中的困难分析
1.改革遭遇巨大阻力。面对新农村建设给乡镇管理提出的更多要求,乡镇政府改革势在必行,但是也必然会遭遇到预料之内的巨大阻力,这些阻力处理利益阻力之外,还包括文化、理念等方面的阻力。利益阻碍是指在乡镇管理改革中可能受到利益损害的工作人员对于改革会进行的阻挠,文化以及理念层面的阻碍是指乡镇行政文化非常落后,带有严重的官本位、人治色彩,乡镇政府官员都是高高在上,没有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政府服务理念,而新农村建设要求行政文化的重塑,这意味着对文化阻碍必然乡镇管理改革。
2.改革遭遇动力不足困难。从改革动力来看,乡镇管理改革缺少足够的动力,首先就是乡镇上级政府动力不够,在乡镇管理改革动力方面,基本上从中央政府到基层政府存在动力层层递减的问题,出于种种考虑乡镇管理改革总是踯躅不前。其次是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滞后,其对于乡镇政府改革的推动力比较弱,经济发展是推动乡镇管理改革的重要动力,经济落后自然就会影响到改革动力。最后是农村公民社会尚不成熟,广大农村居民在公民意识、法制意识等方面都比较落后,村民自治水平比较低,这也影响到了乡镇管理改革的推进。
3.改革基础条件不够充分。从乡镇管理改革基础条件来看,相关配套制度、措施的不具备同样给乡镇管理改革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乡镇政府改革涉及到多方面内容,其本身并不是一个的孤立的工作,需要全面的做好的配套制度的改革,这样才能够为乡镇政府改革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反之在配套制度改革不到位的情况下,乡镇政府改革的难度会大大增加,很难达到预期改革效果。乡镇管理改革基础条件不够主要表现在人事制度、财务制度、社保制度等方面的不健全或者缺失,从而成为了乡镇管理改革的拖累。
三、乡镇管理改革的具体路径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既是乡镇政府改革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乡镇管理改革的路径,乡镇政府在具体职能定位方面,要加快转变步伐,利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利契机,结合新农村建设具体要求与内涵,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前提下,针对职能定位方面存在的越位以及缺位问题,有计划的制定职能转变路径。
篇6
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得到新建,城镇人口增加,规模扩大,城乡差距逐渐减小,城镇化水平得到提高。
1.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起步晚,发展水平较低,规模小,东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相应的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城镇化发展也较快,发展水平较高;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相应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城镇化水平也较低,城镇规模较小,发展水平不高。
2.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城镇数量少,城镇化规模小200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报告中,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小城镇建设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在全国八个少数民族省区内,小城镇建设规模达到了43.18%,比重较大,而大中城市建设的比重只达到40.75%。这说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城镇化规模小,主要以小城镇和小城市为主,发展水平较低。
(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基础建设范围不断扩大,农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小城镇建设发展较快。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对滞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发展水平较低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农村城镇化建设起步较晚,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建设水平较低,城镇数量较少,城镇化规模较小,城乡差距较大。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比重较大,第二、三产业比重低,产业结构不平衡,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制约了农村城镇化建设规模。
2.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基础薄弱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传统农业和传统思想、民族文化等的影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化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和服务业得到发展,但在发展中,缺乏支柱性产业和主导产业,产业支撑能力较弱,产业发展规模受限,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3.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城镇规模较小,城镇化规划与当地经济发展不相适宜,城镇化水平较低在“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各级政府盲目建设、低水平建设等建设规划不合理现象,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规模,建设水平较低。
4.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规划布局不合理,破坏了生态环境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是主要的原材料产地。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各地政府为了凸显各自的政绩,盲目进行城镇化建设,不断吸引外资,大量开辟生产线,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污染、耕地流失、资源枯竭,自然灾害不断,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5.少数民族地区科教文化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不完善,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农村城镇化建设配套设施和配套制度不健全,导致农村城镇化建设水平低。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科教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制度不健全,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加之,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技术培训没有得到全面普及,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者的技术水平较低,制约了当地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城镇化建设水平低。
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战略选择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解决这些制约城镇化建设的问题,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战略模式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结合当地实际,选择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战略,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
1.小城市(镇)建设战略小城镇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经济聚集体,是生产实践活动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环节的集中市场。小城市(镇)建设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了农村城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还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少数民族地区大中城市人口较多,工业发展规模有
限,无法容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农村小城市(镇)建设,改变农村现状,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不仅可以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还加快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2.大城市主导推进战略由于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工业发展规模较小,规模化经济无法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无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现代农业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不利于小城镇建设。由此,发展经济学界的学者提出了“大城市主导推进战略”。改战略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城市的现代工业比较发达,以大城市为主导,逐步向中小城镇推进,不仅可以缓解大城市的就业压力,还可以改善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
3.集中发展中小城市(镇)建设战略少数民族地区大城市和小城市(镇)建设在整体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阻力。大城市建设规模中,城市人口众多,工业化发展空间不足,无法容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小城市(镇)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工业不发达,农业压力较大,也无法更好的完成城镇化建设。因此,新的建设战略:“集中发展中小城市(镇)建设战略”开始产生。该建设模式认为,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城市(镇)建设阻力较小,城市建设规模比较合理,布局规范,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能够解决大城市和小城市(镇)的就业压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
篇7
1.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给予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性的金融支持,它具备产业扶持及救济的性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具有商业性的金融机构信用中介的职能,它执行有偿借贷,不过它的业务对象指向明确,一般只针对农业、经济的开发等方面,有明显的政策性倾向。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且农村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因为基础设施的投资具有回收周期长、公共性质、报酬率低等因素容易造成金融资金供应不足,所以这些农村建设需要有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服务,来添补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资金供应短缺。
2.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支持。在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中,商业性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网点。为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对金融服务的要求,农业银行通过实践探索和总结出新时期服务“三农”的方法,已经在一些地区开展了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试点工作。目前邮储银行的定位是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广大城乡居民、服务中小企业;依靠邮政的网络优势,不断丰富金融产品,积极地拓宽营销渠道,加速完善服务功能。农村商业银行是由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大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定位于服务“三农”、扶持农村中小企业及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农村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合作制的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农村信用社是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上具有合作性质的正规的金融机构,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自成立之初就以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是支持“三农”发展的主力军。其分支机构差不多遍布所有的农村和乡镇,分支机构的数量众多,农村信用社如此庞大的经营机构网络为农村的金融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农村其他金融机构及小贷公司的的支持。近几年来,国家提倡放开农村金融市场,以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更好服农、助农,在此背景下,村镇银行、小贷公司、贷款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村的劳动就业率,提高农村落后地区的劳动生产力水平,符合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经济战略方针。
篇8
一、专业镇建设与研究意义
专业镇建设发展适合我国国情,专业镇是我国特有的经济地理现象。专业镇在我国从形成主导产业发展到今天近20年,已经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意义,有力地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成为农村改革创新的重要形式和活动。
首先,专业镇是乡镇发展的高级形态,专业镇都是中心镇,主导产业突出,成为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的区域。其次,专业镇推动县域城镇体系建设,城镇体系的发育程度和完善性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尤其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布局的前提。城镇体系中的各个城镇不同性质功能的作用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再次,专业镇促进县域发展,县域发展中产业经济发展是首要的,它是县域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是指产业经济布局的县域协调发展。即产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主导产业,城镇发展和基础设施发展。最后,产业镇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模式,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新农村建设的“新”的体现是调整农村和农村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以解决农村增收和农村和农业增效问题,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包括经济建设,区域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五位一体的事先协调乡镇区域发展新格局。
二、石龙专业镇的成因分析
1.优越的地理、人文环境
石龙位于美丽的东江下游北干流和南支流交汇处,东江穿镇而过,形成一河三埠的风水宝地。有8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镇石龙,北距广州69公里,南临深圳78公里,毗邻港澳,交通十分便利,历来都是东江水运的重要港口。今全镇总面积13.8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7万人。
2.政府的正确引导
首先,“三来一补”是发展经济的突破口。 改革开放初期,石龙与全国大多数城镇一样,资金奇缺,技术落后,人才匮乏。这时石龙镇政府及时把“三来一补”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把“向农村工业化进军”作为对外开放的具体目标,只要能使小农经济结构改变为现代产业结构,哪怕只有一分利的投资项目,当地政府都大力支持。同时,石龙注重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尤其是投资软环境的改善,使得前来投资的企业不断壮大,产生了“滚雪球”效应。很多项目是通过“以商招商”的形式引进来的,吸引众多中小外商来石龙投资,使石龙迅速完成了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基础积累。
其次,积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石龙加工贸易完成了原始积累。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竞争的日益激烈,昔日的优势逐渐消失。1994年,在市政府做出“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实施产业转型,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决策,镇政府也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的推动了石龙经济的升级转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从“数量扩张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
最后,城市经济的成功定位。在网络经济时代,石龙瞄准信息产业这条巨大的产业链,紧紧扣住“配套加工制造”这个独具优势的环节,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实行超越常规的赶超,时间证明,这是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目前石龙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IT产业加工基地之一。石龙配套加工制造环节的定位,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大厂商纷纷将加工或采购点设在这里,这是由于加工制造电脑整机的所需零部件的95%可以在石龙配齐。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的配套能力,使石龙成为主要的IT业加工基地。
三、石龙专业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广东专业镇经济的兴起,是广东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群众的创造,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产业产品档次低,产品开发设计能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东莞石龙是接受国际产业转移而形成的专业镇,从产业类型来看,这类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也以出口为主。但这类专业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商手中,这些专业镇多承担的只是OEM和ODM的生产,是“一个区域性生产者角色,在外国跨国公司的严格控制下提供服务”,而不是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自主生产者角色。这就使得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东莞电子信息企业1800多家,年产值超过500亿元,电脑整机所需零部件95%可在东莞配齐,但境外企业在东莞设立的R&D机构几乎没有,核心技术产品要境外提供。
其次,就是企业管理水平落后,远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专业镇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主要是个体、私营性质,其中夫妻店、兄弟厂、家庭型企业占很大比重,企业组织和治理结构面临着要从血缘构成的关系向契约、法律转变的挑战。
再次,市场体系、营销网络、信息交流传输缺少现代设施和管理手段。很多专业镇不仅是企业,政府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利用也仅仅是刚刚起步。
最后,专业镇的发展普遍存在城市规划不科学,生产、升华环境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各种人才严重缺乏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矛盾的解决,都要依靠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才能解决。
四、石龙镇产业结构调整的设想
石龙镇要遵循产业结构的客观发展规律, 在国家产业政策和东莞市产业规划的指导下,产业结构调整要立足于客观需要和自身的优势, 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推动生产力更快地向前发展。
1.合理确定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
根据石龙镇的实际情况和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要求, 制定“适当发展第一产业, 调整优化第二产业,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 并加强三大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由于石龙镇人多地少, 人口密度高, 不可能有充足的土地去搞传统的大众化农业,可以充分发挥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互补性, 所需的日常农副产品主要由石碣、茶山、石排和博罗石湾等镇帮助解决。石龙镇可以重点抓“三高”农业, 走农业生产专业化的道路, 按照城郊型农业模式来部署, 通过实施“星火”技术密集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促进农业向基地化发展, 向技、农、贸综合经营方向发展, 提高综合效益。如奥龙实业公司属下的石龙德星无菌培养植物有限公司由市农委挂牌确认为“三高”农业示范基地和由省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就是成功的典范。但目前“三高农业”为数太少, 有待今后进一步发展。石龙工业的发展要着力于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并培植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要注意有计划、有重点地抓好一些行业, 不仅要注意发展传统的广义的服务业, 比如商品流通业及商品市场、金融保险业及金融市场, 而且更要注意发展代表知识经济新潮流的信息产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 要使电脑、网络服务、视听设备、移动通信设备等尽快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用得起的消费品, 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刺激需求。努力使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60%以上, 建成集约化经营、品种齐全、服务一流的第三产业, 使石龙镇逐渐成为人流、物流、财流汇集的经贸新城。
2.坚持走“科技兴镇”之路, 提高各产业的技术含量
近年来, 科技进步已成为石龙镇经济发展强有力的“驱动器”, 但1997 年高新技术产业仅占全镇工业总值的13%, 而87%的工业产值来自于一般工业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来料加工费, 这对于土地资源极为有限的石龙镇是很不利的。因此, 必须提高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识, 坚持走“科技兴镇”之路。这需要镇政府和企业加大科技投入, 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 设立“科技风险基金”来鼓励企业不断的技术开发和更新, 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与交流, 做好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 并且利用石龙镇建立“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的影响力, 优化投资环境, 积极招商引资, 将吸引外资的重点放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通过“科技兴镇”战略的实施, 大力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创新水平和科技含量。
3.做好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 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产业的发展和调整工作, 必须遵循科学原则和规律, 要有效地防止盲目投资、一哄而上的现象发生。目前, 各地区产业结构雷同化的现象非常严重,以东莞市来说, 一方面各镇(区) 之间产业结构雷同, 另一方面又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结构有高度的相似性, 特别在食品纺织、服装、皮鞋、金属制品、机械、电子通讯、电气器材、建材等行业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相似性更高。这种状况既使得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严重, 又使得许多行业的竞争对手过多, 竞争异常激烈, 受市场容量所限而难以达到规模经济。所以, 做好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 对于各行业的日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递进, 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石龙镇的产业规划, 要充分考虑国家的宏观产业结构,以及省、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来进行, 以造就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4.大力推进联合、兼并、组建企业集团
石龙镇建立“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是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产业相对集中, 产业布局合理, 产业结构优化, 城镇建设现代化, 对周边有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的综合发展示范区, 促进地区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其核心是要发展规模经济, 实现产业化。这就需要改变“小型企业多骨干企业少, 企业个数多而企业个头小”“只见星星, 难见月亮”的状况, 要以支柱产业为龙头,采取联合、兼并的方式, 组建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 实现比较分散的、小规模的、粗放型、低层次的经营格局向集约型、规模型、高层次的经营格局转变, 实现集团化、产业化。如果石龙镇能够出现几个产值或销售额超过10 亿元, 在国内市场上拥有较高市场占有率, 技术领先, 品牌上乘的支柱产业企业集团, 那么石龙镇的整体经济实力又将跃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5.以市场为导向, 扶植发展名、优、特产品, 实施名牌战略
“九五”期间, 广东省委提出要实施“三个一批”的指示, 即形成一批支柱产业, 发展一批大型企业集团, 创造一批名牌产品, 重点是创名牌。因此, 石龙镇应该以名牌产品战略来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促进支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使全镇的经济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石龙镇目前所拥有的真正名牌太少, 这对于产品的市场开拓非常不利。如何加速创建出较多的国内和国际名牌, 对于石龙镇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创名牌产品, 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要依靠科学技术, 强化技术开发能力, 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篇9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周庄、宏村和同里等一些传统村镇旅游的名声鹊起,目前中国传统村镇旅游发展已经走过二十年历程,相关研究也随着这一过程不断扩展加深。
1 概念界定与研究概况
1.1概念界定
(1)古村(镇)
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认为,古村(镇)就是那些上朔源头在明清之前、至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的村寨聚落。但学术界却对此存在异议研究历程,争议的焦点即是在如何定义“古”字上。刘沛林(1997)[1]认为古村(镇)是古代保存下来村落地域基本未变,村落环境、建筑、历史文脉、传统氛围等均保存较好的村(镇);丁怀堂(2007)[2]认为只要满足以下4个条件的村(镇)即为村(镇):一要有比较悠久的历史,而且这个历史还被记忆在这个村庄里面;二要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个遗存包括物质的,还包括非物质的;三要基本保留原来村庄的体系;四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2)历史文化名村(镇)
历史文化名村(镇)是由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设置的一种保护制度,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文物保护法》中明确提出了历史村镇的概念,即保存文物特别并且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村庄。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又对此概念作了进一步完善,认为历史文化村镇是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镇论文提纲格式。
(3)传统村镇
刘沛林(1997)[1]将古村镇与传统村镇进行对比,他认为二者基本是等同的,只是提法不同而已。陆林(2006)[3] 认为传统村镇是建筑遗产、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比较集中研究历程,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清代以前建造或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有重大影响的成片历史传统建筑群、纪念物、遗址等,基本风貌保持完好的村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古村镇、历史文化名村(镇)和传统村镇在概念上存在这样一种关系:传统村镇可以涵盖所有历史时期中保存完好的具有较高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村镇。历史文化名村(镇)是由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从众多传统村镇中评选出来的被专家认定为具有重大保护和纪念意义的传统村(镇)。古村落在时间上有一个区间限制,即明清之前的传统村(镇)。如图1-1所示:
篇10
旅游特色村镇的品牌建设过程是从品牌定位到忠诚品牌的的一系列过程。第一步是旅游特色村镇要根据自身的景观资源特点寻找独特品牌定位,这是品牌建设首要基础和前提。第二步是依据品牌定位确立品牌识别系统,方便游客对村镇品牌认识和了解。第三步是要对自身品牌进行市场宣传。最后是要对已建立品牌进行管理,培养游客对自身村镇品牌的忠诚度,从而最终形成稳定良好的口碑效应。
1.旅游特色村镇的品牌定位
品牌经营中的第一要务是品牌定位,它是品牌建设的基础步骤,也是品牌管理成功的先决条件。在品牌管理和营销推广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品牌定位是该品牌自身与品牌目标消费群之间对应建立的联系,最终目的是将村镇产品转化为村镇品牌,方便潜在游客认知、熟识并消费。
之前更多地用在企业使用品牌建设,但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同质化景区出现,景区越来越缺乏自身独特性,品牌建设逐渐开始被应用到旅游中来。创造一个独特的品牌之前,我们必须先有明确的品牌定位,为品牌建设打下坚实基础。虽然品牌定位只是品牌建设的一部分,但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品牌的差异性、旅游产品、促销支持、管理、技术和服务的创新找准位置。
2.旅游特色村镇的品牌识别系统
要使旅游特色村镇品牌深入人心,就应以独特的建设思路为前提。旅游特色村镇的品牌建设战略由品牌定位来确立,依据现有的景观资源来设计转化为视觉标识,运用当下多种传播交流手段进行推广,这就是品牌识别系统。旅游特色村镇的品牌识别系统是由村镇品牌名称、村镇品牌标志以及村镇品牌形象口号组成。它是旅游消费者最先接触到的代表性标志,游客会通过各种媒介直观的接收到识别信号,进而了解其品牌文化和品牌内涵的深层次价值。从而使游客产生前往该村镇的有力动机[1]。
3.旅游特色村镇的品牌传播体系
通过品牌的定位、识别,为了让游客深入了解该特色村镇,我们将打造品牌进入市场,出现了品牌传播系统。宋永高在其《品牌战略与管理》一书中指出:品牌传播就是企业以品牌的核心价值为原则,在品牌识别的整体框架下,选择广告、公关、销售、人际等传播方式,将特定品牌推广出去,以建立品牌形象,促进市场销售[2]。通过有效的品牌传播,可以使品牌为游客和广大公众熟知,促进品牌迅速发展。作为独特的旅游产品,其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游客只有到达景区后才能一探其真实面貌,所以利用品牌传播来实现。因此,我们认为品牌和游客之间的沟通工具就是品牌传播,它可以使游客直观、明确地了解村镇品牌的相关信息,从而使村镇品牌在潜在游客的心目中更加根深蒂固。
4.旅游特色村镇的品牌体验
品牌体验是顾客对经营者所做的一些营销努力,比如在消费过程中或者购买产品或服务前后,而产生的自身感受。当然,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并不能完全展示出“体验”的内涵。其内涵还包括顾客从认识到选择、购买、使用、一直到重复购买这整个过程中与经营者之间的互动体验。在体验营销者看来,品牌凝聚的是顾客对一种产品或服务的总体体验。品牌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体验的价值[3]。产品是顾客体验的焦点。在游客出游之前,会通过相关的品牌传播工具大致了解村镇的相关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了解,会在游客心中产生一个品牌体验的预期值。也就是说在游客出游之前,就会对村镇的好坏产生一个主观上的期望。当游客真正的游玩结束之后,游客会有一个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游客再将这种真实的感受与其出游前的预期值相比较。如果实际感受高于其预期值,就说明这次品牌体验是成功的。相反,如果实际感受低于其预期值,就说明这次品牌体验是失败的;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品牌体验的建设。开发多样化和特色化的产品,丰富其旅游经历,更好地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消费需要。另外还要合理地对村镇进行开发与规划,避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度的商业化现象,注重本村镇特色资源的挖掘。所以旅游特色村镇不仅要宣传好自身的品牌,当把游客吸引来之后,还要注重其体验的效果,从而加强其品牌建设。
5.旅游特色村镇的品牌忠诚度
游客对品牌的忠诚度是品牌成功的核心要素。品牌忠诚度是指旅游消费者在心理上对某一目的地品牌具有喜爱和信任,并在行为上重复购买该目的地品牌的旅游产品而放弃对其他目的地品牌的尝试[3]。一旦游客选择了某个村镇品牌,并且与这个品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时,就会形成一种“情结”。游客就会与这个特色村镇之间建立某种无形的情感关系,而且会对这个村镇越来越信任、喜欢,最终无法与此村镇割断联系,这样特色村镇就对游客形成了品牌忠诚度。所以旅游特色村镇品牌忠诚度的提高不仅能扩大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占有率,还可以巩固其竞争地位和相对优势。在形成了稳定的忠诚度之后,游客对村镇的满意度会逐步提高,还会有重复出游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他还会向周围朋友推荐此村镇,从而产生一批新的游客,这要比村镇进行广告宣传成本低得多而且还赢得了口碑。
结语:
发展旅游特色村镇品牌建设,既可以升旅游特色村镇知名度,也是实现当代乡村旅游战略转型的一个方向,同时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江苏省旅游特色村镇的资源丰富,但针对其品牌建设的整体水平稍显不足。只有深入研究旅游特色村镇品牌建设的全过程,才能制定出相应的具体措施提升其品牌竞争力,促进旅游特色村镇的长足发展。(作者单位:1.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 北京大地风景景观规划院;3. 盐城纺织学院)
参考文献:
篇11
1.品牌名称
旅游特色村镇品牌的核心要素是通过语言来形容的一部分,无论品牌名称的好与坏都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特色村镇的等级和品质都可以在品牌名称中表现出来,从而使游客身未动但心已去。但好的品牌名称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符号,它可以对加强品牌定位起到很好的作用,从而内含更深的品牌价值。因此我们认为一个号的品牌名称是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发展的前提。所以特色村镇应深入挖掘本地资源和历史文化价值,密切联系品牌定位,可以设计一个简单,易记,易传播的名字。品牌名称设计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用名人来设立自己的品牌,典型的代表是江阴的徐霞客镇,“游圣故里”的品牌定位与之相呼应,可以使游客因此而记忆犹新。
2.品牌标识
旅游品牌标识是品牌识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每个品牌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标识。在旅游特色村镇品牌识别系统中,品牌标识是最形象、最直观的。这是一个视觉符号,比品牌名称更加得到容易识记和认可,它也是由一些独特的标记、图案、颜色等方式来表示图像,表现会更有趣,更容易被加工,比言语材料需要更少的心理资源[2]。这种视觉符号体现了特色村镇的特点,内容丰富,高度集中体现村镇特征。因此,特色村镇的品牌识别系统,不仅是一个品牌的名称,必须根据品牌标识完成科学设计,对游客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强化他们对旅游特色村镇品牌的认知度。
特色村镇品牌在设计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理是用简单的形式表达复杂的内容,然后用简单而美丽的形象、抽象或具体的表现形式来来深入反映旅游特色村镇的重要内涵。例如周庄的品牌标识是利用中国书法来变现,用淡蓝色的背景突出“中国第一水乡”的品牌定位,突出展示了它在村镇开发中的优势位置,也让游客永远不会忘记它的品牌定位。
品牌标志除了简单的文字,也可以是抽象或具体的图片或符号,而且这些图片或符号必须被公众所理解,游客能够从它们中了解村镇品牌价值特点和深意,当然,更独特图片能引起更多游客的共鸣,方便游客识别和记忆。同里的品牌标识是一座蓝色的小桥、流水和品牌名称组成,桥梁和水就表现出水乡古镇的特征,不仅方便游客识别,而且也能够让游客铭记于心。
品牌标识的重要作用是为了让游客产生的视觉冲击力,所以它必须被设计,让游客感受独特、不同的效果。人们对美好的事物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品牌的标识必须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
3.品牌形象口号
村镇品牌的宣传语是品牌形象的代名词,类似于产品的广告标语,当游客听到这句口号时就会联想到该村镇代表性的特色景观资源,心中产生向往,从而刺激他们的旅游动机并最终付诸行动。品牌形象口号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强调文字言简意赅,通过最简短的语言表达该特色村镇的品牌定位和独特景观资源。独特形象而又让人印象深刻的品牌形象口号,常常让人们口口相传,一看到听到这个口号,脑海中就能浮现出村镇的代表景观,最终成为特色村镇经久不衰的品牌代言。
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品牌形象口号与品牌名称相结合,让名称融入到品牌口号中去,增加品牌的使用率和识别度,这样不仅可以使游客容易识别,而且通过口口相传加深其在游客心目中的印象,从而完成旅游特色村镇品牌建设的效果。例如同里的品牌口号为“千年古镇,世界同里”,既体现了其国际水乡古镇的品牌定位,又包含了同里的名称,能够让游客一听见这个品牌口号就能够印象深刻,产生亲自前往旅游的动机,最终达到品牌建设的效果。
而且特色村镇的品牌形象口号设计也可以与自身特征和优势资源相结合。特色村镇可以挖掘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将这些通过形象口号表现出来,不仅突出了自身特色,还能够让游客详细了解该村镇特色,为游客出游选择打下坚实基础。村镇品牌建设应该突出自身品牌特色,将自己与其他村镇区分出来。例如徐霞客镇的品牌口号为“徐霞客镇,游圣故里”,鲜明地体现出该镇的历史文化及其独特性,让游客产生寻访徐霞客故里的旅游需求。木渎古镇的品牌口号是“古镇木渎――乾隆六次到过的地方”,充分体现了木渎的悠久历史,并利用乾隆皇帝6次的到来着重宣传,让游客们不尽遐想乾隆当年的巡游故事。
特色村镇设计的品牌口号也可以从游客的利益出发,这种设计方法具有亲和力,不仅要抓住自己的村镇特色,也强调游客的核心作用,因此可以让更多游客产生共鸣。由于现在的游客处于越来越高的地位,所以它也是一个很好的口号设计方法。(作者单位:1.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 盐城纺织学院;3.北京大地风景景观规划院)
参考文献:
[1]李泽华. 江苏省旅游特色村镇品牌建设研究――以周庄古镇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篇12
案例教学作为管理学等学科常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为学生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创设一种特定的典型的教学案例或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场景,使学生在该案例或场景中自主分析、比较、决策和总结,最终实现对现实案例的最为直观的感受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达到将典型案例与课堂教学理论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1村镇规划课程的特点
村镇规划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规划类专业方向课,以农村各级居民点的方方面面的规划、设计与实施为研究对象。具体来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掌握村镇规划的任务、基本原理、操作程序与工作方法、规划内容与技术经济层面的分析等;了解村镇规划领域同城市化、城市发展等政策方面的紧密关系,学会利用村镇规划专业知识进行基本的实践,为后续规划类课程的开展奠定原理与实践的基础。
村镇规划课程教学内容综合性、相关学科知识交叉性、实践性均比较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1课程内容综合性强
城镇规划作为一个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蓝本,虽然在具体工作层面有条条块块的分工,但是在总体规划层面,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因此,村镇总体规划涵盖了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同时决定村镇在空间布局、经济发展、工程建设、文化传承等层面的发展方向。村镇规划课程的综合性也体现于此,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取上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
1.2相关学科知识交叉性强
城市规划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所涉及的相关学科和工程技术层面有很多,例如给水排水、电力电信、公共中心等;而就村镇规划与建设领域而言,其涉及的学科又具有独特性,例如村镇用地布局、村镇道路规划、农宅院落布置、公用设施规划、旧村镇规划、古村镇改造、村镇环境保护与村镇旅游资源开发等。
1.3课程内容实践性强
村镇规划课程内容在理论性层面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更要重视其实践性强的层面。该课程与具体的村镇规划与建设行为紧密相连,理论层面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规划建设实践工作的总结,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因此,在课程内容的组织选取上,选择典型性的村镇规划与设计建设实例,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夯实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4课程理论内容要严格遵照国家标准
《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作为我国于2007年新颁布的村镇规划与设计建设领域的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了规划设计的各项细节,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守。因此,在组织教学内容的时候,也应该着重考虑对国家标准中的各项规定进行重点分析与讲解。但是,国家标准的内容作为一种行政规定,在教学过程中不够生动形象,如果将具体的村镇规划与设计实例和《镇规划标准》的条款相结合进行教学,既可以加深对“国标”的掌握,又会对具体的案例有直观的体会。
2案例教学法在村镇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2. 1基本思路
笔者认为,在村镇规划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基本思路为:首先选取某地区的特定村镇,将该村镇作为规划与设计的对象,为学生提供基础的资料与图件;然后明确该区域规划的任务、内容、原则与基本方法,由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查阅统计年鉴等多种方法自主收集规划需要的其他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域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讨论,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己经具备的规划原理和相关方法来解决案例中的现实问题;最后,引出该区域已经通过或己经实施的具体村镇规划方案(含文本与相关图件),与学生自行得出的初步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经验和不足,最终达到使学生对理论的认识与运用水平得以升华的目的。 转贴于
2. 2案例的选取
案例的选取是否得当是该方法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
1)案例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对比性。在规划类课程中成功运用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典型性村镇规划方案的选取上。在教学中必须有目的地、合理地使用案例,注重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地理、人文、经济社会特征的村镇规划方案和抽象概括、难于理解掌握的规划基本理论相结合。例如,选取典型性的南方村镇与北方村镇进行对比,选取沿海和内陆地区、平原和高原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等有代表性的、可进行对比的案例,从而使学生在习得基本理论的同时,对各案例具有代表性的地理要素对规划、布局和建设产生的现实影响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2)案例应具有时效性与新颖性。纵观某一城市或区域历年的规划方案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城市规划领域,时效性和新颖性是非常重要的特征,因为很多村镇规划的理念与决策和时代特征以及国家宏观政治经济政策息息相关。因此,案例的选取应选择时效性强、能够反映近期城市化发展趋势和国家宏观政策导向的典型性案例,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城镇规划政策敏感性层面的认识和理解。
3)案例应侧重于现实科研项目。由于村镇规划领域发展迅速,相关教材等资源相对缺乏,而教材内容又略显滞后于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应用案例教学时,要侧重于将教师自身从事的相关在研项目,特别是本区域的项目,来弥补教学中教材的相对滞后性,拓展学生的思路和眼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对该领域的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以此来促进日后的规划工作和科研工作更好地开展。
2. 3案例教学在村镇规划课程中的实施
篇13
1村镇绿化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
1.1村镇绿化的义务责任制问题
村镇绿化不仅是政府的事情,更应当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每个人有权利、有义务绿化好自己周围的每一寸土地。不仅有义务绿化好自家的房前屋后,而且有义务绿化周围的道路和其他空闲地方。不仅有绿化义务,还有管理责任。我县一直在倡导义务绿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投入相比较,收效甚微。这不仅与我县广大农民的道德修养和认识水平不高有关,更重要的是在义务绿化问题上,只讲义务、责任,而没有提出相应的利益,大大挫伤了人们义务绿化的积极性。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就要有所收获,这是普遍的道理,也符合市场运行的规律,在绿化方面也是如此。在村镇绿化方面应倡导谁劳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政府负担,而且可以提高全民绿化的积极性。
1.2村镇绿化的全面覆盖问题
绿化应该全面,不应留有死角。有人认为,村镇处于广阔的原野,到处郁郁葱葱,既有农作物,又有树木,没有必要再搞什么绿化。其实不然,在我县,水土流失不仅仅是在农田,村镇内部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只要存在的土地,暴雨过后,随处可见雨水涌漫的泥泞,水土必然流失。由此可见,村镇绿化并不全面,还存在着大量的的疏松的土地,应该坚持全面覆盖的原则。所谓全面覆盖,就是没有的土地,凡是空闲的的土地都应该绿化。
1.3村镇绿化的科学问题
北方的村镇羡慕南方的秀美,梦想常年绿林成荫,于是大量移栽南方树种,但很快就枯萎,没有任何绿化效果。因此,绿化要讲科学,并以此指导具体的行动。绿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因地制宜。村镇绿化一定要根据本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合理选择适宜本地区的树木花卉。②错落有致。绿化在空间布局上要有层次,错落有致,不应只栽树木或只种花草。在绿化上要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视觉的美感。③内外结合。室外绿化固然重要,但室内绿化更是自然宜人,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消除疲劳,使人更接近自然。④文化艺术。通过绿化把文化艺术的感染、陶冶、净化等作用有机地溶于自然之中,花草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观念、心态和情绪,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1.4村镇绿化的管理问题
绿化的管理应随着村镇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采用现代管理方式、方法,从植物品种的选择、种植栽培、浇水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日常修剪等各项工作都应当专业化、合同化。绿化可委托绿化公司进行管理,淡化政府职能,减轻政府负担。
1.5村镇绿化的经济效益问题
绿化不讲效益或效益不高是阜宁县义务绿化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应把绿化同科研结合起来,同产业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阜宁县实际情况的村镇绿化发展道路。
2村镇绿化的发展趋势
2.1城乡绿化一体化趋势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在走城乡一体化道路的同时,城乡绿化一体化是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必要环节,是村镇绿化的一种趋势。所谓城乡绿化一体化是指在着力抓好城区绿化的同时,大力向农村辐射,加大郊区、农村、小城镇的绿化力度。通过道路绿化建设将城乡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村镇的绿化水平和面积,缩小城乡差别。
2.2乡村景观化趋势
景观规划不仅要提供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同时也要提供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乡村景观规划不仅突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且提出了对环境的创造性保护。人居环境的改善,成为乡村景观规划追求的境界。我县未来村镇绿化将与乡村景观规划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对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乡村建设的合理规划,走村镇绿化的景观化道路,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成为人类未来最适宜的居住空间,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2.3乡村园林化趋势
由于我县村镇自身的环境特点,使其朝着园林化方向发展。我县广大的农村有着广阔的土地、美丽的田野、稀落分散的农舍,但是随着农村各个产业的蓬勃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原有的景观格局正在不断地改变或被破坏。因此,在村镇发展中,保持和发展乡村环境成为村镇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村镇绿化将沿着乡村园林化方向发展,对农村绿化进行合理规划,突出绿化的环境美、艺术美,与乡村的景观结合起来,与发展乡村的旅游业结合起来。
3村镇绿化的发展模式
3.1村镇绿化与景观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村镇绿化不再是简单的植树种草,农民也不是只为了经济效益而绿化自己的家园。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已成为当今全社会所共同面临的危害。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村镇绿化进行整体性规划显得日益迫切。生态绿化是绿化发展的一个主流,也是人们环境意识增强的体现。在村镇绿化中,注意乔、灌、草三者的结合,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结合,观花与观叶植物的搭配,使其在绿化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做到层次有变化、色彩丰富、四季有绿。还可充分利用村镇原有的自然景观(河、湖、林等)为背景,创造出更为丰富的乡村园林景观。此外,在村民庭院绿化中,提倡垂直绿化。垂直绿化是园林绿化的新形式,是利用攀缘植物在建筑上攀附,它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节省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