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感恩教师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感恩教师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感恩教师论文

篇1

(2)利用媒介,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不可能脱离当下科技的支持与制约,感恩教育亦是如此。对于感恩教育的实施来说,影像时代的发展,新媒体的介入为我们更好地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了更为丰富和直观的手段。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老师在课堂上可以用投影仪播放地震时录制的视频文件。当同学们看到一个个面目全非的同龄人、一个个令人触目惊心的书包时,当听到父母说“不管发生了什么,我都会在你身边”时,同学们不由地从心底里对对伟大的父爱充满了感动之情,从而自觉地形成了感恩父母的道德认识。

2.感恩:激情——体验

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感恩品质形成的规律,第二个阶段是感恩阶段。这一阶段重在抓融情点、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要仔细的去挖掘教材中所具有的情感因素,寻找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融合点。在课堂上老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心理换位和行为换位,通过学生日常生活的事例和先进典型等联想方法,揣测出教材人物的情感和语言与动作,从而去点燃学生心灵中的火花,逐步的做到师生的情感融为一体,初步构建学生的道德认知结构。

3.报恩:拓展——导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感恩”意识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知恩和感恩的意识层面,而是必须要外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报恩行为。因此,开展感恩教育,要教育孩子们一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的活动,灵活运用各种校内外资源,定期组织孩子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深化和巩固感恩意识。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真正的领悟到感恩的意义,学会感恩,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需要时间,需要长期的思想的渗透,不断地通过实践和参与进行强化。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进而逐渐培养学生懂得感恩。培养感恩不能局限于课上,也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应该让家长和社会共同协作,三方面一同帮助学生知感恩,懂感恩。不能仅停留在存在感恩的意思,和口头上,应该付诸行动,用行动来回报社会、家长、老师们的关怀,还有同学和朋友的帮助。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和讲解让孩子们了解如何感恩,怎样行动,真正的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也”。课后作业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包括通过感恩父母一件事;感恩作文;做一期关于感恩的报纸;进行一场关于感恩的演讲等。

4.施恩:内省——自觉

报恩是将感恩教育从意识转化为行为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是感恩教育所寓意的报恩,不应该是仅仅局限于一人报一人、一事报一事的简单对应,而是追求一种将爱的薪火传递的施恩行善的最高境界。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能够在别人处于危难之际、关键时刻、困难之中的时候不计回报的主动去帮助别人,用自己的爱心和善举回报整个人类社会。因此,感恩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应该是引导学生施恩行善,通过内省和自觉,让学生的感恩之心逐渐转化为一种稳定的优秀品质。通过内省强化施恩之心。现在许多课文的表述、课后习题的编排都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强调“我”的内省,这遵循了思想道德内化时自我生成的原则,也为感恩情怀的内省创设了良好的条件。促使学生内省是感恩教育目标内化为心理品质的重要桥梁,是强化学生施恩之心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今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那么,实施情感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应怎样真正打动学生,并促使他们自我反省、自我生成呢?首先,必须改变过去说教式、命令式的做法,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一切个性,学会赏识、尊重、关怀每一位学生。只有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进而让学生成为感恩教育目标内省的主体。其次,老师应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多去参与社会的实践,不断的去体验社会情感。在感恩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重视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体验,并不断总结、内省。

篇2

一、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引导学生识恩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人文精神的精华,凝聚了感人至深的亲情,对学生能起到非常好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些材料,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引导学生识恩。如《背影》中,遭遇一系列家庭变故又年老体衰的父亲,对二十来岁足以独立的儿子仍是关怀备至,亲自送儿子上车,临行再三嘱咐,蹒跚地爬过月台替儿子买橘子……这种感人至深的父爱充溢全文,教师怎能不引导学生在深切的感受体验中,明白父亲的恩情呢?教材中蕴含感恩教育资源的课文比比皆是,往往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染,甚至是急剧动荡的震撼,改变着学生的心灵状态和思想感情,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一切来自于父母,对父母的恩情不能熟视无睹。除了教材中的感恩内容,课外的一些经典著作中,也饱含着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是上等的精神营养品。所以,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向课外拓展延伸。如柴水文先生主编的《国学小书坊》,其中的《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等几部作品,里面有许多优秀故事,可以教育学生做一个孝顺父母、知恩图报的人。

二、在朗读延伸拓展中,引导学生知恩

语文教材本身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百花园,对一些精品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获得体验。可以是教师有感情地范读,也可以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感受形象、产生情感,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如在教《父母的心》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并感知文中“父母的心”,结果学生对文章并没有多大的感触。于是我调整教学手法,指导学生回忆父母平时对自己的呵护,引导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最让你感动,学生争相发言,有的学生说到动情处,眼角湿润。于此我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学生自然进入角色,反复诵读。读着读着,学生的神情庄重了,声音低沉了,文中的“父母的心”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很多学生深有同感,纷纷发言。有些想到了雨天家中长辈为“我”送伞;有些想到了每个冬晨母亲起早为“我”准备早餐……原本一直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此刻才真正体会到其间饱含着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并大为所动,有的甚至边说边眼含泪水。可见,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沉浸在一种深沉的人身体验之中,从中深切地感受到亲人对自己的恩情,从人格上受到震动,在灵魂上得到净化。再如上《背影》一课时,我在课将结束时插播了阎维文的《父亲》,朴实的歌词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他们纷纷打开了记忆的电脑,用感恩的“鼠标”搜索着父亲的关爱,在纷纷的诉说中分享父亲的故事,感受父亲的伟大恩情。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适时的延伸能更有效地让学生心存感恩之心。

三、在指导写作练笔中,引导学生感恩

我们培养学生,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因此要求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是必要的,但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上,而且要使学生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颗感情丰富、细腻的心灵,能以感恩的心态去留意、思考周围的一人、一物、一事,并将感受记载下来,教师不能不抓住写作指导这种机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通过我手写我心,在写作的指导课上渗透感恩教育,让学生在写作中体验亲情、友情,让感恩之情通过学生的笔触缓缓流出,比单纯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如结合单元写作要求灵活开展“真情感恩”系列写作活动,在活动中可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启发学生在思考、实践中感悟体验,一方面有感而发写出真情、陶冶情操、提升修养,另一方面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四、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报恩

我们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知恩图报,所以语文教师要抓住一些契机,引导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如在学习完《父母的心》、《背影》等课文后,可以布置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给父母写感谢信,给父母洗一次脚,给母亲洗洗头,帮父母做一次家务、为父母做一次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添一份家庭责任感。如果把语文课堂与家庭课堂乃至社会课堂联系起来,教育学生成为知恩图报的有着健康健全人格的人,将会有效得多。

当然,我们在实施感恩教育的时候,要注意梯度与深度。其实,感恩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回报父母,报“恩”还有其他的方面,如他人之恩,自然之恩,国家之恩,社会之恩等。因此不能仅局限在父母之恩上。当然可以先教育学生回报父母,因为一个连父母都不知道回报的人,更谈不上回报社会了。我们还要将感恩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必须适时适度,不能过分强调突出,使语文课变成了思想政治课。

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他告诉我们,教学即唤醒,唤醒学生的情感与心灵。所以,语文教师要将感恩教育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让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做一个高素质的人。

参考文献:

篇3

教师要从历史出发引导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人生观,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了解传递正能量的意义。通过学习历史了解我国的发展历程,如何传承一些优良传统,如何继承我国的文化传统,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因为历史都具备真实性,所以更具有教育意义。像有些惨痛的历史教训,例如日本,对于这样的灾难我们很痛心,我们要正视历史,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为现在的和谐社会多做贡献,不让类似的惨痛教育再发生。通过历史课我们也可以结合当今现状让学生讨论一下,比如说事件,学生可以结合教科书来分析一下我国与日本目前的现状,如何让祖国更加强大,树立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学习历史我们知道一个团结的民族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一些真实的实例教会我们要拥有正义的、顽强的精神,教师要把这些情感融入到历史教学中,更能触动学生的自豪感。也为学生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做好了铺垫。

篇4

一、感恩在现代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内容分析

感恩的心是人类有史以来拥有的一种情怀也是一种美好品德的体现。小学阶段是学生情感世界和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培养时期。所以说小学的语文课本中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很重要。感恩教育是家长和老师共同的责任。感恩教育是一种理念,使受教育者懂得去施恩和报恩。在现代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要通过情理结合的方法把小学生的感恩品质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进度。

首先就是要懂得知恩,一个人对待一种事物的看法决定了这个人在今后的生活中怎么的反应这个事件。知恩,是一个人学会感恩的前提条件,没有知恩就没有感恩。教师在语文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去捕捉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得到恩惠的反应。启发学生从受恩中去感恩施恩。

其次就是谢恩。对于别人给予的帮助要及时的进行自我内心感恩的表达,即谢意的表达。人对于接受善意的赞扬和谢意是有一种内心成就感存在的。这种成就感致使自己再去做相同的好事。

最后,要让学生学会报恩,做到别人帮助我,我也会帮助别人。爱是相互存在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

二、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感恩教育的实施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榜样的带头作用。树立自身的感恩形象。教师为学生树立感恩父母的道德榜样做到言传身教。要从尊敬长辈做起,做父母的好儿女。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的是科学文化知识还是学生各种行为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发展,尤其是小学的教育阶段。小学的语文研究多是从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进行课文布置。因此教师要时刻的注意对学生感恩情怀的培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相关知识内容掌握的同时,不断的进行感恩教育的宣传。

其次,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是要学生在日常的家庭生活和集体生活中学会知恩感恩。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把感恩的教育当成一种现代教育的理念,语文阅读课上涉及到感恩的部分,教师要重点强调。比如,教师在进行阅读材料《三个儿子》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课文中的老爷爷只看到了自己的一个儿子?”教师让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通过讨论得到这样的答案:“因为老爷爷的三个儿子中第三个儿子的行为最真诚,最孝顺,所以老爷爷认为第三个儿子最为孝顺。”通过这篇文章的讲解,教师在结合课文的内容同时给学生提出相关课外作业。一是让学生能够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二是让学生结合文中学到的优美语言来对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这种作业方式不仅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复习相关阅读教学内容,还能把感恩的体会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示出来。并不断地强化感恩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有许多丰富的“感恩素材”。有的文章能够体现出父母之恩,有的文章能够体现出社会之恩,有的文章则能体现出祖国之恩。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全方位的感恩意识,而不是局限学生只具备对父母的感恩,缺乏对社会的感恩。比如,教师在进行阅读材料《可贵的沉默》的讲解时,在教授文章的同时要教育学生能够接受父母给予孩子的爱,而且还要学会关心父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对父母报恩。又如,在《一面五星红旗》这篇阅读材料中,教师要对文章中体现出来的爱国精神进行烘托,教师要注重将此爱国精神贯穿到整个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阅读学习的同时深入领会对祖国的感恩情怀。

再次,小学语文教师与家长的配合利用阅读材料中的故事进行感恩的教育。教师要把感恩思想在学校的教育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其中讲故事是一个很好的培养方法,学生愿意接受,并且能够从中自己总结出故事要传播的思想内容。还慢慢提升了学生的总结能力。家庭教育是学生身心培养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对家长进行教育的传播,把家庭的感恩教育同语文课堂相结合从而更加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

总之,感恩教育在小学阶段尤其重要,涉及到学生以后的成长和道德观念的形成。感恩是一种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由于现代的小学生都是在蜜罐中长大的一代,平时家庭的宠爱淡化了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参与到学生道德建设,感恩情怀的建设当中。它对语文课特别是语文阅读课来说任重而道远。教师要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中的文章内容,对于感恩教育相关内容要加大重视,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领会到如何感恩,怎样感恩。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成为感恩教育渗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陶志穷.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科技视界,2012,(06).

[2]尚艳霞.尝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恩的心[J].湘潮,2013,(01).

篇5

医家自古重德,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医德的根本,源于医者对社会的感恩之心,由感恩转化为以自身医术回馈患者、社会的行动。近些年,由于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一些医务工作者的不当行为严重伤害了患者利益、丑化了白衣天使的形象,致使医患关系紧张。这些不正之风折射出当代医务工作者的感恩之心已经淡漠。更严重的是,这种风气对尚处于象牙塔中的医学生也有不良影响,导致部分医学生学习目的异化,甚至形成了“学医成本高,学成大把捞”的心态。对于未来将要承担救死扶伤神圣使命的医学生而言,开展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二、医学院校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许多院校将感恩教育列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医学院校也不例外。但许多医学院校并未真正认清医学院校开展感恩教育的特殊性,感恩教育开展还存在各种问题。

首先是对感恩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清,导致感恩教育内容空洞。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的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所承载的内涵,应该是与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道德融为一体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些医学院校在开展感恩教育的时候人为地将之与社会生活割裂开来,使感恩教育成为了一座没有生活根基的空中楼阁,这导致感恩教育在推行的时候,架势十足却缺乏充实内容,流于形式而缺乏实效。

其次是对感恩教育的外延理解过窄,导致感恩教育缺乏特色和创新。感恩教育既然与传统道德融为一体,其内涵异常丰富,因而也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当前医学院校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几乎都重点着眼于“孝道”这一外延。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对他们的感恩教育不能仅限于家庭中的“孝”、而应扩大到社会中的“仁”,这一点却被许多医学院校忽略了。这导致医学院校感恩教育缺乏医学教育独有的特色,对当前医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道德偏差也缺乏针对性,不能很好地引导他们深刻认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

医学院校开展感恩教育,不能仅仅从学科的角度把感恩教育当做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个篇章,还应当上升到文化的角度来理解,把它融入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去,使之成为当代医学生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当代医学生身上固有的人文气质的一部分。只有解决了感恩教育从学科向文化的认识转变,才能够真正解决医学院校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医学院校感恩教育的文化传播渠道

既然对医学生的感恩教育应当上升到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和执行,则医学院校在开展感恩教育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文化传播渠道,使学生能全方位地沉浸于德能一体的医学教育与文化氛围中。与普通院校相比,医学院校感恩教育可以利用以下特有的文化传播渠道,来开展医学生感恩教育。

1.特殊的课堂传播渠道

除与其他院校一样在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课程中专门开辟章节讲解感恩教育以外,医学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医学教育的特殊课堂教育形式展开感恩文化的传播。医学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具有和其他院校不同的课堂环境,包括尸体解剖室、标本室、实训中心等。利用这些专业课程的课堂环境,开展关于生命、关于健康、关于仁爱的感恩教育,既符合医学生的对文化信息的注意焦点,又与他们即将担当的社会角色有密切联系,比被纯理论架空的感恩教育更易被医学生所接受。

2.特殊的课外传播渠道

(1)盘活医学场馆设施的感恩教育功能

医学院校往往配备有与医学相关的场馆设施,例如我校的生命科学馆就是一个极具医学专业特色场馆。安排新生参观生命科学馆是我校近几年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将对生命的敬畏与感恩融入到此类参观中,让新生在入学之初建立起“感恩生命”的意识,不仅是新生入学的感恩第一课,也对之后在校接受其他形式的感恩教育打下了基础。盘活医学场馆设施的感恩教育功能,关键在于人文精神的引导,如果仅仅重视硬件建设而忽略了场馆布置中包含的医学人文价值,这些场馆设施便沦为了冷而硬的技术与标本展示。

(2)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感恩教育中的作用

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各校高度重视,“三进三同”、“六个一”等实践活动,都涵盖了感恩与回馈的内涵。一些医学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注意将医学院校的特色与活动相结合,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没有达成与医学院校培养目标相结合的教育意义。将感恩教育纳入到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长,才能保证活动落到实处、发挥意义。以“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为例,我校思想政治教学部结合本校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的区位特点和医学院校的专业特点,在社会调查方面,选择了《乡村医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调查》等一系列与医学生专业相关的主题;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方面则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选定街头义诊、义务理疗、义务护理等不同方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这些活动既能使医学生在感恩社会的认识下回馈社会、施恩于人,又能促进他们专业技能的提升,不但富有教育意义也是他们所乐意参加的。

(3)重视环境育人对感恩教育的推动

培育包括感恩文化在内的医学人文精神,还需要有适宜的环境,在人文的氛围中深化感恩教育。从“独善其身”的寝室文化打造和校园绿植的维护保养、到“兼善天下”的环保行动,都可以是感恩自然的教育内容。传承千年的中医文化更是为医学院校的环境打造提供了许多素材,这些环境打造,以小品、绿化、景观、建筑为载体,可以对医学生感恩教育起到全方位浸润的功效。

(4)强化社会文化对感恩教育的支撑

篇6

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在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实现优质均衡,这就需要立足于每一所学校的内涵建设,提升每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

为了促进学校的优质化发展,韩山实验中学注重教学模式创新,积极构建高效课堂理念。高效课堂就是要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帮助学生提升核心素养”的师生共同发展的生态性课堂。简言之,高效课堂就是追求效果、效益、有序的教学,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核心建构、形成自主发展力。榇锏秸飧瞿勘辏不但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做指导,还要不断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由此,韩山实验中学总结提出了“六步教学法”,即“目标导学、自学研讨、展示交流、解疑释难、拓展提升、巩固练习”;形成了高效教学的“五个三”策略,即“三全――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心――信心、恒心、决心;三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三习――预习、练习、复习;三清――节节清、天天清、周周清”;逐步形成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优质化。

韩山实验中学以高效课堂建构为核心来提升教育质量,湘桥区城西中学则通过法治文化建设这一突破口来提升办学品位和丰富教育内涵,探索教育治理方式的现代化,开辟立德树人的新途径。学校依托设在校内的“潮州市青少年禁毒(法制)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禁毒基地,参加市、区在学校举行的“6・26”国际禁毒日拒绝签名、宣誓活动,通过有关部门组织吸毒人员到学校为学生现身说法,制作禁毒教育微电影《等你回来》,开展主题班会、手抄报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禁毒教育活动。在教育基地的引领下,学校的法治文化建设逐步走上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同时,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开展“法官进校园”活动,学校先后聘任了六批近百名潮州市中级法院青年法官担任法制辅导员,开展“一带一”活动,即一名法官与一个班级结成对子,法官定期为结对班级学生上法制课。活动中,青年法官进入课堂,走上讲台,围绕“未成年人犯罪原因与预防”“未成年人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网络诱惑”“慎重交友”“做文明守法的中学生”等话题,从学生生活、学习中涉及和需要防范的法纪问题入手,把严谨的法律条文和生动的具体案例有机结合,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解,并解答学生提出的法律问题。青年法官还通过与学生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新媒体平台,及时与存在困惑的学生交心、对话,协助班主任教师转化问题学生。“法官进校园”活动,站在专业法律的高度,既有权威性、严肃性,又以鲜活的形式向学生宣讲法律知识,敲响警钟,很具实效性。

更值得一提的是,湘桥实验学校大力推行走班制校本课程改革,开了潮州市小学系统走班制教学改革的先例。为了保证各个项目的平衡发展,学校专门开发了网上校本课程选课报名系统,在2-6年级中分别开设诗歌、书法、歌咏、国画、器乐、舞蹈、田径、乒乓球、泥塑、纸艺、棋类、魔方、摄影、科技、礼仪、行业实践等54个班级社团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特长自行选报,并编入课程表,两节连堂开展活动。为了解决特长师资不足问题,学校除了选定有特长或综合素质好的教师任课外,还引进韩山师范学院的师生资源、聘请综合素质高的热心家长担任辅导教师或客座辅导员,为走班制校本课程的顺利、有效开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实现优质均衡与内涵提升的根本所在。不管是德育创新还是文化传承,不管是课堂建构还是课程开发,不管是教学相长还是家校合作,都离不开教师这一根本主体。基于此,湘桥区注重引导各学校积极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大力培养造就一支立德树人的现代化教师队伍。

比如,韩山实验中学倡导“教师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理念,致力于打造育人的精锐之师。学校主要通过校本培训来提高教师的共识,形成强有力的执行力。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低效是由教师对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学习与研究不足所造成的,而教师这方面的不足又影响和制约了其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又反过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为解决上述问题,该校制定了多项措施。一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分散学习、集中研讨等方式来培训教师。通过聘请高校的教育专家、教授来校作“教师专业成长”“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教师行为研究”“改革教学模式,创新高效课堂”等专题报告,更新教师的教育思想,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二是开展以“学课标、钻课本、研方法、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形式的校本培训。学校要求教师每天自学10分钟,写100字的读书笔记,每个教师每年都会积累1万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有效提高了教师个体的综合素质。学校还特聘高校教授和退休专家为学校顾问,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和师资培训工作。

又如,湘桥区城基中学注重研修一体,培养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水平。一是通过网络研修,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学校不仅组织教师参加校内的一系列校本研修活动,还组织全校200多位教师集体参加了广东省网络研修班的学习,通过网上资源共享、在线视频学习、协作组活动、视频互动等形式,交流了彼此的教学心得、教学成果以及教学困惑,大大提升了科研能力。二是推行首席教师制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制定了《城基中学首席教师评选方案》及《首席教师工作职责》,要求当选的首席教师要通过开公开课、开专题讲座、帮扶青年教师、撰写论文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首席教师制度的确立,发挥了首席教师引领作用,打造了名师团队,促进了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为学校的教育教研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三是搭建青年教师交流研讨平台。为了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学校通过课题实验研究这个平台,利用“培训――交流――反思――展现”四大环节,采取教学竞赛、教学能手评比等多种形式,给教师提供成长的机会。近几年来,学校开展的《潮州市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其教育研究》《校本教研与提升教师学习力的研究》《提高中学教师学习力策略的研究》《初中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中学班级“软文化”建设的研究》等省、市、区级课题均已通过专家评审,顺利结题,各课题的研究成果也以论文集、教学札记等形式进行推广;近5年,学校教师参加省级、市级及区级各类教学比赛并获奖的有289人次,发表在省、市、区级相关教育刊物的教师论文有70多篇,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及区级各类比赛并获奖的有580多人次。

特色发展,湘桥教育内涵发展之核

湘桥实验学校在2016年6月举行的“牵手成长,紫荆印象”亲子同庆的雅实感恩教育毕业礼中,以“感恩・成L・荣校”为主题,以“感恩祖国”“感恩母校”“感恩老师”“感恩家长”“感恩同学”为主线,以“让每一颗种子都能发芽成长,让每一个毕业生都能成就不一样的自己”为活动宗旨,坚持“不落下一个”的原则,让每一位学生都上台表达情感,展示“阳光、自信、优雅”的个性风采。通过别开生面的毕业典礼,使师生、亲子、生生之间在“一敬礼、一拥抱、一握手、一承诺”的互动演出中增进感情,学会感恩,增强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为即将告别母校的450多名毕业生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课,给450多名家长带来了一次温馨动人的感恩盛典。参加毕业典礼的领导、嘉宾由衷地称赞说:“原以为来看看孩子们的表演节目,没想到却被深深地感动,被台上老师们的倾情朗诵所打动,被家长与孩子亲子同台同唱的深情演绎所感动,被所有毕业生台上的自信、激情所感动。”家长们参加毕业典礼后这样说道:“节目演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与释放,感恩教育如此深入人心,这是值得孩子们铭记一生的精彩的毕业盛典!”“受教育的不仅仅是孩子们,也有我们家长!”

雅实感恩教育毕业礼是湘桥实验学校雅实德育特色教育的一次集中展示。在雅实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湘桥实验学校已逐渐形成了“雅实节日文化、雅实礼学文化、雅实三自文化、雅实廉洁文化、雅实诗书文化、雅实家风文化、雅实传播文化、雅实评价文化”文化体系。尤其是其中的“亲子八同行”活动,让学校雅实德育真正走向了生活化、常态化。一是“同扬优秀家风”:学校印发《倡议书》,广泛宣传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好家风”的文化建设活动的意义,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与“家风文化教育活动”相结合,实施育人资源一体化、育人过程同心化,通过“共读、微播、同行、同台”等专题系列化活动,树立“我爱我家乐融融”的新榜样,让家长和孩子在日常学习教育活动汲取优秀家风文化,家家共创好家风,家校同心育新苗。二是“同守成长箴言”: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把“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力学笃行;见善思及,见贤思齐,尚美立品”的“湘桥实验学校成长箴言”发送给每位家长和学生,倡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箴言,规范自身的言行;编印精美的《古训格言亲子读写》校本教材,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并与家长共读共赏共用。三是“同筑阳光心园”: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韩山师范学院教科院携手,组织开展“共筑家校成长心园,放飞雅实健康童梦”心理健康教育节活动,搭建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和谐校园和家庭。四是“同献爱心公益”:学校以少先队为主阵地,以家委会为主渠道,家校携手,整合社会资源,成立亲子“雅实七色花义工志愿队”,倡导义工接力“服务一小时”,从爱心、文明、书香、廉洁、环保、安全、推普等方面培养学生和家长规范、责任、服务的义工意识。五是“同沐诗书文明”:学校持之以恒办好“紫荆诗书社”,每学期每个年级出版一期《紫荆花苑》,引领师生、家长参与诗书和格言创作活动,培养师生、家长的诗书情怀;确定每周星期三晚上为“经典书香飘万家,快乐亲子读书夜”,倡导家长选择一本好书,开展亲子共读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书香家庭文化。六是“同进廉洁学堂”:学校立足“小课堂”,组织四年级按教材上好廉洁教育课、各年级上好“崇尚廉洁,勤俭养德,明礼守信”的主题班会课;拓宽“大课堂”,定期举办主题鲜明的“道德讲堂,亲子宣讲”活动,通过邀请名誉校长、纪检干部到校为师生、家长讲学,让荣获“书香文明家庭”的亲子家庭代表交流分享“传承文明,勤廉齐家”的经验收获,举行亲子道德实践承诺签名仪式,让廉洁教育生根开花。七是“同练健身体操”:学校充分利用每天下午放学后时间开展“国学雅实特色操”训练活动,组织一二年级学生练习“国学弟子规操”,三年级学生练习“童趣五步拳”,四年级练习“活力健美操”,五六年级学生练习“快乐跆拳道”;还开发了一套适合亲子、师生同练的“古典体操八段锦”,在全校掀起“携手闲暇健康行”的健身热潮。八是“同受礼学教育”:学校将入学礼、入队礼、尊师礼、孝亲礼、毕业礼等“礼学活动”的育人目标分解到具体的文化教育典礼中,给师生、家长以庄重的仪式感,在深刻体验中达到无痕育人的目的。

篇7

福建省教育厅在贺信中肯定了“福州市仓山小学建校60年来,以‘关注与提升师生生命与生活质量,创设生态化育人环境,创建智慧型师资队伍,打造研究型教师团体’为学校发展目标”,“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福州市教育局在贺信中指出,“仓山小学曾经在红色的岁月里书写下华美的篇章,60年如一日,努力建设学园、乐园、公园、家园式的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毕业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福州市仓山区委、区政府一向重视仓山小学的发展,在贺信中希望学校“以60周年华诞为新的起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仓山教育事业再谱华章”。

60年来,仓山小学之所以一路雄风,是因为一贯地得到领导的关怀与鼓励。学校创建者之一福州军区原副政委王直老将军,虽已是耄耋之年,但他欣然题词,并让儿子(63届校友)把“红色文化开端,育人遍布神州”贺匾送到庆典大会。校史展示厅还高挂着许许多多的题词:叶飞将军的“仓山小学四十周年,为四化育才”,福州军区原副政委卢胜的“军政摇篮育新苗,四十载耕耘硕果丰”,福建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刘振林的“发扬革命传统,培育四有新人”,省教育厅原副厅长马长冰的“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努力抓好教育质量”和日本国甲南大学教授佐藤明雄的“乐育英才”等。1992年5月,时任福州市委书记来学校视察,对学校的办学成绩给予肯定,并且对办学愿景提出了希望。1993年1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视察学校,并且亲自给珠心算选手出题目,对学校珠心算教学给予高度的评价。

校园的古榕树枝繁叶茂,刚劲挺拔,年复一年地见证着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走出校门,其中不少已成为中华精英。比如,张德顺等7位将军,羽毛球世界冠军陈跃,中学物理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邓立,美国太空署研究中心刘牧野博士,福建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汪征鲁,福州军分区原司令员廖江山,福建省技术监督局原局长孙海山,65届校友、一位值得母校自豪的奥运火炬手孙宝统,等等。昨天你们以母校为自豪,而今天母校以你们为荣耀。充满激情、感恩、怀念的气氛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年过半百的老校友,他们呼朋引伴,在早已泛黄的黑白照片上,寻找着自己的身影;他们欢声笑语,手舞足蹈,表演了一个又一个文艺节目;他们返老还童,天真可爱,喊出了自己的心声——“仓小是我家,老师像爸妈”。59届校友许谦大校和毛小榕(现杭州电视台编导)邀请20多位儿时同学,讨论以仓山小学为原型,创作40集电视剧《苍山如海》,充分表达了校友们对自己的母校——仓山小学的深切怀念,并向60年校庆献礼。

仓山小学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的教师队伍,他们德才兼备,经常受邀去外校上观摩课、示范课。近10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武共285人次获奖。教师论文(案例)468人次获奖,其中96篇发表在各类教育刊物上。特色办学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经过教师们的辛勤耕耘,学校在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得到发展的基础上,在计算机、文艺、美术、书法、足球、排球、珠心算等方面取得成果。基本素质“五个一”达标、基本技能“五个会”测试以及单项知识、技能“五十强”竞赛,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脑算是学校办学的一个特色,写字教育、环境教育依然是学校两大强项,足球、排球被省体委列为传统项目,多次在省市比赛中获冠亚军。足球队曾代表省市参加香港、澳门的比赛。语文学科的“展开想象、互换角色、课堂沙龙、开门授课、走出课堂”课堂教学经验和新芽文学社的成长历程,得到市内外同行的好评。数学学科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在省级教学观摩课评比中多次获奖。

篇8

我们认为,新课改的实施绝不能等同于简单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新课改的本质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全面落实新课改方案,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下面汇报一下我校在教改实验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校本课程:为学生的个性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校本课程既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一个学校发展特色教育的重要体现。建校伊始,我们便开始了校本课程,拓展了中国基础教育育人的新路,校本课程的设置能够使学生在完成必修课学习的同时,参与富有个性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学习,使学主能够根据兴趣特点和需要去辨别和使用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个性的张扬、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打下宽厚而扎实的基础。

我们学校以综合性、实践性、主体性、创造性为特征的校本课程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根据实际,开发了人文、艺术、修养、科学、技能、信息和竞赛等七大类近三十门选项校本课程。我校把校本课程纳入课程表中。分为必修类和选修类。必修类课分大小课。每天两节小课。现在开设的是经典诵读课和写字课,每周每班安排1大课时的必修校本课《国学基础》,每天安排三到四门选修课,目前开设的有摄影、武术、舞蹈、形体、国学、乒乓球、书法、奥赛、声乐、器乐体操、国画、油画、科技创新等二十多门选修课。还成立了“非凡画室”“校园广播电视台”“学生记者团”“精武社”“国学社”等近二十个学生社团,我们还特别组织了社会实践、社会大讲堂、学生论坛、团队拓展等旨动性课程,让学生能够直面社会问题,直接参与社会建设,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本学期,我们根据校本课程开设的情况,又提出3个“百分百”和3个“50”的目标,下一步即将实施。即百分之百的学生至步参加一门选修课;百分之百的学生参与一个社团的活动;百分之百的学科教研组至少开设一门本学科的拓展性课程。初中3年,每个学生观看50部有教育意义的电:影;阅读50本课外书籍;聆听由专家、教师阳学生主讲具有专业水准的讲座或组织的主题活动50场次。

二、课堂改革: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改理念的三维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由认知向能力、情感与价值观转变与扩展,而不是把对知识的认知当作教育的终极目标,注重引导学生在认知的切身体验中去学习新知识。

但怎样才能把这种理念落到实处?学校通过讨论、论证决定创立适应当前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先是到一些名校去学习;学习后,领导和教师都进行了反思、讨论,最后大家形成了共识――“先学后教,面向全体”。

我们的想法是一定要坚持“以学定教”。建立“生本课堂”。所谓“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课堂。生本课堂是为了学生、基于学生、通过学生来发展学生的课堂。构建生本课堂,需要通过一系列教学行动策略,把“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行为上,并且上升或提炼为教学规范,成为普遍的教学常态。根据我校的教学实际,创立了具有东联初级中学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式五过程主体探索”教学模式,即在课堂上要合理呈现“自主探究一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精讲点拨――巩固训练”五个学习过程,同时这也是我们这个模式的五大模块。我们的模式强调的是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方法意识,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探求问题的思维方式”。突出学生学习过程和方式。注重建旬知识的意义。减少教师讲授。在课前,教币根据当堂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设计学索,上课时学生在学案和教师的引导下。独芷、紧张、高效地完成自学任务;然后学生在组内交流自读、自学、自研、自悟的成果,句全班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或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精讲点拨、师生互动交流。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参与欲望、竞争意识。最后是课堂反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当堂达标训练题,检查当堂学生目标完成情况。

教学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得模。经过三年来的实验,我们感到: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在发生变化,教育教学评价在发生变化,教师“教”的行为在变化,学生“学”的方式也在变化。我校的这套教学模式,既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三、校本教研:让教师的才情在学生的成长中得到升华

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不管对教师个体还是对一个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我校在宏观上确立了四大课题,《运用(弟子规)及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德行教育》《学案式五过程主体探索教学模式》《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学校文化管理》等,这四项大课题都被申请列入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目前老师们围绕这四大课题进行一系列的子课题研究。使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在课题统领下进行。

如何给教师创造更多研究的时间、引导教师“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是学校管理者亟须解决的问题。我们学校提出了“教学研究:从找到自己的毛病人手”的观点,注重从教育教学中的“小问题、小现象、小策略”的小专题人手进行研究。首先,要求每位领导做课题研究的引领者,必须承担一项课题,带好一个课题组。其次,每位骨干教师必须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并有专门的阶段总结,成果汇报。第三,学校提倡每位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与本人实际,参与一项课题研究。要求全体教师每学年进行一个小课题的研究,并将它列入教师校本培训和教研中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要求教师的‘:小专题研究”要做好三结合:将专题研究与学生现阶段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与自己急需解决的教学问题结合,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在我们看来,促进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小专题研究”的核心价值所在。近两年通过“小专题”的研究,教师们完成了四百多篇教育科研

论文,我校出版了《用实践为新课改求解》等三本教师论文集,有一百三十多篇论文在区级以上期刊发表或获奖。

课题实验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经过几年的研究和锤炼,一批科研型的骨干教师正在涌现,初步实现了教师在研究中成长、在研究中提高的目的。“轻负担、高质量”一直是我们学校的追求,在课题研究中,“负担降下来,学生活动起来,质量提上去”正在变为现实。

四、教师发展:专业学习和广泛阅读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精神气质

如果教师不重视发展自己的思想,没有扎实广博的知识来理解和诠释教育历程中包括心理、社会、哲学、历史、文化等的许多相关因素,这将非常不利于教师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此我校特别成立了东联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目的是立足本校,发挥本校名师资源,实施个性化的教师培训,构建校本教研新模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增强学校的“造血”功能,全面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根据本校的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情况,我们还定期编写教师校本培训教材,为教师们提供学习和研修材料,目前已印了近三十期。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主要通过理论学习、经验交流与自学研讨、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成果展示等形式进行定期系统的“合作学习、合作发展”,着力于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师德修养、钻研能力,增强教师科研意识和团队意识。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和素质提高。考虑到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我们还制作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韵网络版,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研讨的平台。

为了尽快提升教师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学校同时成立了教师读书俱乐部,大力推行教师读书计划,组织了师德、人文、亲情、感恩等一系列教师读书活动。

为切实推进和完善我校“学案式五过程主体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在课改实验过程中,我校实行了“一周一科一课”活动,我们称为研课,与过去的集体备课相结合,形成了每周两次教研活动,即一备一研,这不仅加强了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研课活动。也有效地推进了我校的课程改革实验。

“一周一科一课”活动实行近一年来。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已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不断的展示研讨和自我审视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到了及时的修正和完善。这不仅提升了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也营造了学校求真务实的教科研氛围。极大地推动了我校的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篇9

我校在图书馆专门开设了教师阅览室、温馨书吧。向教师推荐了必读和选读书目,让全体教师利用假期、节假日等大好时机看书,摘录读书笔记,学期末还进行教师必读书目测评,每一学期评比一次学习型教师。学校给每位教师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使教师上网学习更加方便;要求50周岁以下教师在校园网站开设个人博客,撰写读书心得、学习感悟与大家交流分享;每学期定期组织读书论坛、读书沙龙、演讲比赛、读书交流会等丰富多彩的教师读书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教师读书的积极性,从而有效促进了教师读书的自觉需求,提升了教师整体素质。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读书与学生相伴终生

“书香校园”建设活动能够点燃学生的读书热情,形成健康的校园阅读风气。在“好书你我读”活动中,各班因地制宜,从班级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六年段设置了“流动图书箱”,六年段的老师为每个班级准备一大箱的“流动图书”,并且让“流动图书箱”在各个班级经常性地交换、流动;五年段成立“好书交换站”,各班组织学生把自己看完的书拿来放到班级的图书角,派专人做好登记,保证学生的图书不丢失,保证每个学生随时随地有书读;三、四年段成立“读书俱乐部”,在俱乐部里,孩子们开展了“我向你推荐一本好书”“我的读书故事”“读书心语录”等活动,许许多多的读书故事让大家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体验。这样不仅让每本书发挥它最大的作用,而且也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通过读书使学生的知识得以丰富,精神得以陶冶,智慧得以启迪。读书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良好的读书习惯让读书与学生相伴终生。

3 创设家庭的读书氛围,推进“书香家庭”的创建

以学生影响家长,以“亲子共读”等活动推动家长读书,以“家校联动”推进“书香家庭”的创建是“书香校园”建设的重要目标。我们主要采取以下举措推进“书香家庭”建设:①建议家长每天抽出30分钟,与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一起体验阅读的乐趣;②有条件的家庭可与孩子一起撰写“亲子阅读日记”,把读书的故事、读书的心得、读书的快乐写进日记,记录家庭的读书历程;③建议家长经常带孩子走进书店,博览群书,拓宽读书渠道,激发读书热情;④倡导建立健康奖励制度。如,孩子过生日或过节时,买一本好书作为礼物送给孩子;⑤建议每个家庭至少订一份报刊。通过创建“书香家庭”,有效提升家长的整体素质,改变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教育水平。

二、拓宽“书香校园”建设的方法途径

1 把“书香校园”建设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

我校在书香校园建设过程中,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将阅读纳入课程计划,每周开设了2-3节阅读课、阅读指导课和文学欣赏课。低年级由语文教师指导阅读,中、高年级则采用指导阅读和自主阅读相结合的形式,由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在实践中,我校积极探索课外阅读指导方式方法,逐步形成课外阅读的基本课型。学校每学期还开展阅读指导优质课、优秀案例评比,不断提高阅读指导课的质量。

2 把“书香校园”建设与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

在打造书香校园的过程中,我校针对小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常规活动和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紧密配合学校中心工作,力求从小处人手,开展了“诚信”“廉洁”“孝心”“礼仪”“感恩”等专项读书活动,着力打造读书节系列活动,在浓郁的书香中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健全。

3 把“书香校园”建设与积淀校园文化结合起来

建设“书香校园”的过程就是我们创建学校文化的过程,不断培育优良校风的过程,也是不断形成文明、合作、爱心、上进的育人环境的过程。我校在校园内布置文化长廊,将师生典型、师生艺术作品、学生规范教育等进行了有效整合;在综合办公楼道增设以文化浮雕、文化挂件、学科知识、师生书画为主的文化景观;在教学楼走廊悬挂了有益学生良好性格养成的经典名言;根据学校规划和班级特点,在每个教室设置主题鲜明的班级文化墙,班班有特色、班班有班规班约等,使得整个校园充盈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三、完善“书香校园”建设的保障体系

1 图书资源立体化,为“书香校园”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两年来,我校以创建省级示范图书馆为契机,以建设“书香校园”为抓手,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投入40多万元购买图书及相关设施,并在现有图书资源的基础上以每年生均不少于20元的标准购置更新图书,坚持每天对师生开放两室。通过学校图书流动和发动学生捐书建立班级图书角,建立图书共享机制,开展“图书漂流”“好书交换”等形式,使学生之间、班级之间的图书定时进行交流,并最大限度的发挥图书的作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学校还通过建立“电子阅览室”“开放式图书架”、设置走廊“图书橱”,让学生随手可以拿到书,随时随地可以看到书;通过出台奖励制度,鼓励师生自主订购报刊图书,建立师生个人小书架,从而达到全方位、立体化丰富学校图书资源,为“书香校园”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2 学生阅读课程化,为“书香校园”建设提供时间保证

我校将阅读纳入课程计划,强化教师的阅读指导。早晨组织学生“浸润书香”,课前和午间则开展“课前一诵和午间一读”。“课前一诵”即每课前三分钟的古诗文、名言格言、成语积累、美文背诵等活动;“午间一读”为每天中午留有保证每个学生进行自由阅读和“经典诵读”时间。强化每天早晨、午间的阅读效能,措施落实,排出各班晨间、午间阅读教师值班表,在学生阅读时间,教师进教室陪同读书,巡视指导,做到专时专用,从而确保学生的阅读时间。

篇10

二、语言文字工作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管理工作,提高文字工作规范化水平,我局结合实际,对语言文字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认真弥补,实现了初步普及普通话和汉字社会应用基本规范的语言文字工作目标。

㈠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在全系统开展了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统一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核心,树立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化意识,进一步加强城市语言文字工作管理,提高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水平,实现初步普及普通话和汉字社会应用基本规范的语言文字工作目标。

㈡领导重视,责任明确

成立了语言文字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余铭多主任为组长,唐运登老师为副组长,各班子成员为成员的语言文字工作的组员,同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办公室具体负责语言文字标达工作日常事务。

㈢严格要求,成绩显著

⒈适时召开座谈会,特别是在推普周期间,结合工作实际,交流工作经验,查摆工作中的不足,明确语言文字工作的重点和目标。

⒉组织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局机关、各下属单位结合主题,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了诸如演讲比赛、征文等系列活动,有效的提升了粮食的普通话水平及推普意识,成效显著。

⒊在日常工作中,要求广大干部职工无论是口头用语还是文字材料都要做到规范准确。以办公场所为主阵地,营造学习普通话、运用普通话的氛围,强化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激发爱说普通话的情感。

⒋积极参加区语委开展的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走上街头,以分发宣传单的形式深入居住地的社区开展推普宣传活动,使自身自觉参与到推普活动的行列中去,增强了干部职工的推普意识。

⒌制定了语言文字工作相关制度,定期开展干部职工培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语言文字的规范水平。

㈣开展展活动,营造氛围

每学年学校都举行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新教师公开课,青年教师优质课,中老年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都规定把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纳入主要评分标准之一,有力地促进我校推广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校园内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育人环境,有永久性固定宣传牌,固定宣传栏;利用学校广播开展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各学科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我校要求学生要学习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能正确识别、书写常用汉字,学生作业、考卷等用字规范,在集体活动中应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更好落实此项规定,学校加大了监督检查力度,通过定期不定期检查,引起全体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教学和训练;重视培养学生使用字典,工具书的习惯和能力,提高使用汉语拼音识字,正音的能力。我校重视结合实际,加强对教师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情况的监督。由教务处检查教师上课使用普通话教学,板书使用规范汉字情况。

三、大力推进课改,提高教学质量

㈠以课改为核心,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

今年,我镇坚持以课改为核心,加强业务学习,转变教师观念,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首先,我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健全学习制度,提供学习机会,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其次,抓好新课标、教材、教法的学习。再次,抓好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快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学校本着“抓骨干,带一般,促全局”的原则,采取结对子的形式,让更多的青年教师尽快的成长。本学期,青年教师能努力进取,吃苦耐劳,兢兢业业,乐于奉献,同时青年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善于积累教学经验,勤奋学习,能时刻关注教育教学中的新生事物,更新观念,适应课改新形势,并把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根本点和出发点。

㈡以课改为核心,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我校深入开展“示范课”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学校、任课教师非常重视课改“示范课”的活动,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从而使新课程的理念得到了较好的落实。课堂教学中很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学生在小组中享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在民主互动的氛围中探求新知。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出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上半年,我校组织了校内优秀示范课,取得的良好的效果;下半年,我校进一步扩展示范课范围,举行了全镇小学的优秀示范课例,并邀请了区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参观指导,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其次、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实施新课程标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今年,我镇继续根据“课题驱动,以研促教”的工作策略,继续开展对“先学后教”的课题研究,市级课题《打造鲜活灵动乡村课堂的研究》顺利开题。

四、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德育是五育之首,本年度我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制订了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并开展一系列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㈠以行为规范为突破,继续加强思想教育。

利用国旗下讲话、晨会及班会课等时间,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且要求各班积极落实,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㈡以班级常规评比为抓手,规范养成习惯。

开展“班风学风”评比活动。评比内容有学习风气、文明礼貌、卫生习惯等。每天一评比,每两周一总结,由德育处颁发文明班奖牌,每学期一大总结表彰。活动较好地促进了各班同学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外化为行为,内化为素质,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㈢开展“优秀学生”评比。

每月,德育处要求各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学习,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管理能力等各方面的情况评选出一名优秀学生(“奋进之星”)进行表彰,在全体学生面前树立学习的榜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监督学生自我管理。同样,半学期每班也评选出一名最优秀的同学成为学校的“金色少年”。

㈣扎实推进经典文化《蒙以养正》的学习,传承国学精髓。

《蒙以养正》除了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外,更是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塑造健康人格。因此,诵读《蒙以养正》确实是教育学生思想,规范学生行为的一种好途径。

㈤继续推进“我爱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校园氛围。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读书传统,进一步提升师生的思想涵养和精神品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引导学生读好书,会读书,让学生在读书中开拓视野,在读书中感悟人生,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在读书中快乐成长。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营造一个特色鲜明、充满书香的校园。我校继续推进“我爱读书”活动。

⒈建立班级图书角和校园小书吧,由专门学生管理员管理。

⒉定时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和希望家园,让学生沉醉在书香之中。

⒊每两周开设一节班级阅读课,开阔学生视野。

⒋开展“我爱读书”书签设计大赛,深化读书意义。

㈥全面落实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本学年我校继续倡导全校师生、家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日常交流,按国家标准开设书法课,根据我校实际在灵动课堂开设“书香朗诵”系列课程及各项特色读写活动,以此为抓手培养师生写规范字的能力,促进全体师生应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并辐射到社区,逐步改善农村家庭听说运用普通话的水平及汉字读写能力。

㈦加强心理健康、法制安全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通过整合学校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等德育活动,分层次、渐进式地开展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学会欣赏生命、珍爱生命,学会寻求生命价值的真谛。以感恩教育和责任教育为重点,精心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和班队活动。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与全员德育相整合,探索建立班主任参与的以学习方法指导、人际关系处理、应试技巧点拨等为补充的非障碍性心理辅导机制,防止学生因学业、交往、生活等方面的影响而产生负面心理问题。

五、抓安全教育,提高师生安全意识

学校安全工作的成效是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学校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为此我校始终把安全工作列为学校的头等大事,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坚持以预防为主,积极开展各类安全教育活动,落实各项安全措施,使安全工作得到全面、深入、有效地开展。以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为载体,有计划加强教育,提高认识。

六、抓内宿管理,给孩子们以最贴心的服务

学校内宿生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既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又要教育他们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并要通过长期的引导,使学生形成为人处世的好品质。为搞好内宿生管理工作,一年来,我校内宿生管理团队积极投身于学生的服务之中,为学校内宿生管理水平的提高取得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学校严格财经纪律,规范收费行为。坚持收费公示制,严禁乱收费。同时积极多方联系,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加强“广东省食品安全示范学校食堂”的建设,以“为孩子们提供最贴心的服务”为宗旨,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家长、社会的赞许。

七、主要成绩

㈠今年,我校参加全区期末统考,有多个科次的成绩在区内名列前茅,其中六年级学生参加区学业水平测试,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四年级数学科抽测列乡镇第二,并获得了“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称号。

㈡我校参加云城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既国标运动会荣获小学组第一名;篮球赛乙组第二名;万人跳绳比赛总分第二名;女子足球赛乙组第四名,男子第二名并获优秀组织奖。

㈢我校在“健康杯”男教职工篮球赛中荣获小学甲组第三名。

㈣我校内宿管理在区中小学内宿管理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此奖项已是我校连续多年获得。

㈤另有一大批教师论文、多媒体课件及学生作品竞赛获得省、市、区奖项,其中陈小静老师教师基本功规范汉字书写“三字”书法比赛一等奖;梁世艳老师的《我的“生长果”》被评为省级优课;卫柳燕老师的《爱护我们的家园》获得区教学设计一等奖;蔡犁珠老师的《鸡兔同笼》获得区优质课二等奖;陈嘉敏敏老师获得区里优秀指导老师奖;陈雅柔同学的《海洋救星》获得区绘画比赛二等奖等等。

八、下学年的工作设想

㈠继续抓好师德师风建设,转变观念,形成融洽、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㈡继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提高师生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表达水平,为全面提高我校学生的素质、进一步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整体办学水平而作出不懈的努力。

㈢加快开展课改进程,务求突破瓶颈,取得令人满意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