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舞蹈演出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舞蹈演出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舞蹈演出论文

篇1

1.丰富和拓展教学手段

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对教学手段进行丰富和拓展,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利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将课程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思维导图教学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使其更加多样化,色彩更加鲜艳,操作更加简单,教学手段更加现代化.

2.帮助学生高效理解和记忆

初中物理知识开始出现一些有难度的教学内容,往往成为学生理解和记忆的难点.教师可以重点针对这些不容易理解的内容进行思维导图教学,用形象生动的思维结构帮助学生快速的对知识内容进行理解和记忆,使知识结构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之中[2].在复习时也可以应用思维导图对已经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巩固,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调动学生大脑机能对其进行快速的记忆.

3.优化物理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的知识点多且杂,想要在整体上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之中,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思维导图教学可以对物理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全面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果.

三、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思维导图应用策略

1.将信息技术与思维导图进行有效结合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思维导图需要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也就是将信息技术与思维导图两种教学方法引进到初中物理教学之中,使其成为全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全面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3].信息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应用,可以打破时间、地点对教学活动的限制,拓展学生的视野,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清晰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将信息技术与思维导图进行结合并应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之中,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和思维导图的使用本身就是教学方式和方法上的创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对思维导图进行应用,可以使思维导图的形式更加多样化,色彩也更加鲜艳.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物理知识展示在学生面前,使思维导图在教学活动中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思维不受到局限,更利于学生进行创新.同时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物理产生兴趣.

3.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环境

篇2

体育舞蹈的市场营销在我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市场规模已接近千亿,以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为首的众多地域性的体育舞蹈培训中心已步入规模化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多的体育舞蹈赛事及体育舞蹈经营项目营运开来。通过对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营销模式的分析,未来体育舞蹈的营销趋势是多元的。在制定其营销方案时,应更多地关注3P(人员Personnel、服务流程process和服务有形化Physical evidence)。只要把握好3P,就能实现体育舞蹈在市场营销中的战略意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让体育舞蹈产业在市场中不断发展、壮大。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的经营项目及营销方式

港龙舞蹈文化机构创建于1998年,位于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路庆安大厦负一层,是中国乃至亚洲国标舞界最知名最具影响力的舞蹈文化品牌之一。港龙舞蹈主席王永刚先生是唯一一位担任世界三大国标舞赛事其中两项评审的中国人。港龙舞蹈文化机构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广中国国际标准舞的发展,通过举办国际国内大赛、舞蹈用品开发、舞蹈培训中心及国际标准舞俱乐部、舞蹈健身会馆的经营等,成功地打造了中国国标舞第一品牌。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期刊网上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论文,并广泛阅读有关艺术文化产业经营、体育产业方面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书籍,为本论文提供理论支持。

1.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分析,结合体育舞蹈产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市场营销访谈内容。电话采访直接回答。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得到的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并进行必要的图表绘制。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营销机构的基本情况

2.1.1 体育舞蹈营销机构的经营项目

作为中国体育舞蹈营销机构的龙头企业,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的经营项目主要由五大分支机构来运营。这五大分支结构分别是:拉丁舞健身会馆、体育舞蹈俱乐部、舞蹈培训中心、舞蹈用品商城和赛事演艺事业部。在2005年至2009年各部门的盈利调查中,不难发现,在体育舞蹈营销中,体育舞蹈俱乐部的盈利金额占总盈利金额的40%,其次是拉丁舞健身会馆和舞蹈培训中心,分别占总盈利金额的17%和20%,值得一提的是,舞蹈用品商城和赛事演艺事业部的盈利金额存较大差异,只占到总盈利金额的15%和8%。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的各部门盈利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也是普遍现象,很具代表性。一般来说,健身、娱乐与培训机构是针对于广大群众的,只要完善广大群 众的认可度就可实现此机构的长期、稳定运营,拥有相对固定的客户群。然而舞蹈用品 方面的销售存在一次性购买持续时间较长的弊端,若进一步推进舞蹈用品的广告力度相信会有不错的效果,而演艺事业部的发展与壮大也会推动舞蹈用品的销售。。演艺事业部 的盈利金额占到总盈利金额的8%,究其原因,其作品创作过程中投入的成本及进入市 场等其他活动投放的成本较高,这就造成了其自身价值的贬值;第二点原因仍是关注力度不够,赛事和商业性表演数量较少。。

2.1.2 体育舞蹈市场营销的业务比重及目标对象

据调查显示,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的拉丁健身会馆的业务量占到总业务量的25%,其主要内容是以健身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娱乐性质的健身活动,目标对象以25岁至50岁的有稳定工作的都市人群居多;体育舞蹈培训中心的业务量占总业务量的15%,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有潜力的参赛选手或教师队伍,着重培养青少年人群,同时会组织一些专业的集中训练以此促进体育舞蹈的学术与文化交流;体育舞蹈俱乐部,这是以娱乐和丰富大众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业余培训,面向各个年龄段、企业和个人,可根据企业或个人的不同需要帮助策划表演以及比赛等,具有灵活性强,服务性专,覆盖面广等特点,占总业务量的35%;演艺事业部门占总业务量的5%,其主要职能在于可以策划、组办各种赛事、演出,调动专业选手和具有专业水平的舞蹈演员参与其中,以及配合各种类型的商业演出活动;舞蹈用品商铺占总业务量的20%,这是专以舞蹈用品为经营产品的销售部门,包括舞鞋、舞蹈服装、舞蹈饰品、舞蹈教材以及舞蹈服装订制等经营项目,目标对象针对于体育舞蹈人群。

2.1.3 体育舞蹈的营销特征

第一,根据经营项目不同,交易行为对象也有所不同,演艺事业部的营销对象是艺术作品,它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对人们生活的作用和改善往往是间接的。第二,体育舞蹈的作品本身具有创作和文化价值,它和市场需求之间有时会有一定的差距,而这种差距会造成演出收入无法抵消演出支出,甚至严重亏损。第三,一般认为,营销是消费者导向,故表演节目应迎合观众的欣赏口味和娱乐需求;而体育舞蹈是产品导向,追求的是自身的品味和创作价值,故体育舞蹈本身不能因附和市场而降低品质,从而使体育舞蹈与营销之间出现脱节的现象。

2.1.4 体育舞蹈营销的合作范围

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合作范围包括:时尚舞会、客户派对、公司年会、楼盘开张、节目策划、演员特派、活动承办等。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体育舞蹈前景发展

据有关部门估计,至2009年全国有3000万体育舞蹈爱好者,而这个数字在未来的三年中会增加一倍,这使得体育舞蹈市场前景一片光明,这是实现体育舞蹈产业化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建立体育舞蹈的市场营销模式。

3.1.2 体育舞蹈潜力所在

必须在现实操作上,有意识地填平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间的鸿沟。通过商业化操作和大众文化式消费,体育舞蹈市场营销具有很大的市场价值和潜在力量。

3.2 建议

3.2.1 借鉴国外经验,走自己的路

在充分重视我国体育舞蹈市场营销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才能确保我国的演艺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也才能真正终结横亘在中国体育舞蹈与营销间的鸿沟。。

3.2.2 策划经营

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经营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三: 一是建立了初步的演出经营模式。二是与相关企业加强合作,互利互惠,使服装展示与体育舞蹈表演紧密结合。三是积极公关,争取社会资金赞助。这样,体育舞蹈与营销的距离越来越小,也因此获得了市场认同,体育舞蹈交流与碰撞也才因市场经济的推动而更加频繁和深入起来。让我们以崭新且独特的营销策略,来终结体育舞蹈与营销之间的鸿沟。

参考文献

篇3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156-02

一、鹬蚌舞的历史沿革与发展流变

(一)邢台鹬蚌舞的历史沿革

鹬蚌舞,又叫蚌壳舞,是流行于我国中东部地区的一种经典民间舞蹈。以夸张的手法,将鹬、蚌拟人化,表现鹬、蚌河边争斗,互不相让,结果双双被渔人所获的情景。舞蹈幽默,妙趣横生,富有民间色彩。其乐曲采用打击乐谱配合演出。鹬蚌舞的故事情节,是根据“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演变而来,因此,该舞蹈又被称为民间寓言故事舞蹈。目前,在河北以及安徽、河南、陕西、广东等地的灯会、庙会、节庆等时节,我们都能看见形式各异的鹬蚌舞上演。

在我省,鹬蚌舞广泛流传于民间艺术舞台,以邢台鹬蚌舞最具特色,历史久远。这支珍贵的鹬蚌舞分支,起源于邢台地区沙河市一个叫做南汪的古老村落里。南汪村位于沙河市南部,据市政府所在地三公里。据该村出土的石斧、红陶罐、陶景群等所见,从新时器时代就有人类聚居,周代形成村落。据传,本村有条红沙河 (现大沙河),下大雨时河水经常泛滥成灾,南汪村处于一片之中,又因南汪村处于大沙河南岸,故取名为南汪。

南汪村民长期过着半农半娱的生活,人们在劳动之余时常模仿鹬蚌动作,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鹬蚌舞的娱乐形式。明隆庆三年,南汪村在元宵节搭黄河时便有拉旱船、鹬蚌舞等娱乐活动。清嘉庆年间,该村李秀才根据战国策“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又赋予故事情节,使之真正成为了鹬蚌舞。三百年来,村民们间间断断的表演,使这一民间艺术一直流传至今。1954年,该村韩喜成从部队转业后,汲取万旅经验,重新排练了鹬蚌舞。195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来南汪村拍摄大型记录片“春节在南汪”,拍摄内容以鹬蚌舞、黄河为主。1977年—1978年,南汪村经县文化馆老师再加工后,使之真正成为高雅艺术,曾两次参加民间艺术汇演,并荣获一等奖。2001年褡裢办事处文体工作站站长李从现,组织南汪村民间老艺人进行排练,由原来的一个河蚌增加到五个河蚌,既能陆地表演又能舞台表演。

二、鹬蚌舞的基本现状和结构分析

(一)邢台鹬蚌舞的生存现状

据可以查证的史料记载,自隆庆年间的三百余年来,南汪鹬蚌舞在邢台乃至河北省都具有较大影响力。南汪鹬蚌舞自创编以来,间间断断演出至今,由于年代久远,一直处于濒危状态,文化空间在慢慢的变小、变少、变弱。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演员数量贫乏,老龄化明显又多有自己的工作。排练时间不能固定且次数很少,导致动作生疏,使原有的魅力、气魄、神韵和风采都大为削减。面临失传的窘迫境地。

因为支持鹬蚌舞发展的经济支撑较为薄弱,所以服装道具的制作工艺上一直延续较原始的状态。老渔翁为古戏当中老渔翁的扮演形象,河蚌、鹬鹰头部、鱼篓由竹子条为骨架,编织成外壳,用宣纸糊裱三层,再用彩布进行内部和外部的糊裱装饰,最后用油彩进行美化。鹬鹰的翅膀部分和身体躯干由白布进行制作,然后油彩进行绘制,呈现出羽毛布满身体的效果。双腿穿着健美裤,脚的部分则由鞋梆布制作成为有爪子形状的鞋子。整个制作工艺传统简易,许多舞蹈动作受到服装限制,不能更完美的呈现。影响鹬蚌舞更大程度上的优化与生存发展。

南汪鹬蚌舞生存的环境仍处于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再加上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鹬蚌舞的生存岌岌可危,后继乏人、市场前景萎靡。

(二)省内外鹬蚌舞的一般内容与形式

在我国鹬蚌舞的多以《战国策》“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为故事情节,以保守的地会舞蹈为节目形式,多与“打瓜园”、“高台芯子”共同出现。

河北南汪鹬蚌舞在内容上的特点是,由一个河蚌增加为五个河蚌,适合舞台和陆地等不限制场地的演出需要。虽然属于地会舞蹈,但是由于内容完整,舞蹈较为成熟,所以在当地经常作为独立的节目形式进行演出,彰显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以民间打击乐器大鼓、大锣等作为伴奏,烘托出宏大的演出气氛。不同于省外一些支系的鹬蚌舞,南汪鹬蚌舞没有加入演员的唱词,演员只是依靠丰富夸张的舞蹈动作来诠释故事的情节,完成全部的演绎内容。

有些省份加入了螺蛳、红鱼、虾等作为陪衬。安徽省则加入了渔婆的角色,使内容更加的贴近生活。江南地区蚌壳由女童饰演,加入了男童扮演鹭鸶的角色,使内容诙谐而富有童趣。更甚者还加入了滇剧的唱白,这样一来就大大的减少了舞蹈动作受到故事情节局限的问题,使得鹬蚌舞具有更丰富的形式和内容。

(三)邢台鹬蚌舞的时代与地域特色

邢台南汪鹬蚌舞,起源于明隆庆三年。清嘉庆年间由该村李秀才编导,真正成为鹬蚌舞。建国以来,人们在具有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空间和生存保障之后,精神文化领域也跟着发上了变化,获得了充实和丰富。鹬蚌舞间间断断的演出过程中,已经流传了三百余年,其艺术魅力一直影响至今。

篇4

一、高师舞蹈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总体内涵 论文 lwkoo.cn  毕业论文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遵纪守法、敬业乐道、勇于开拓创新。

    2、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现代教育观和艺术观,掌握完整的舞蹈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有所了解,有较宽的知识面,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达到“一专多能”。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达规定的等级要求。

    4、接受必要的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掌握健体强身的科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

二、课程设置和评价机制是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重要内容

1、课程设置

    对于本科教学而言,学士学位课程是第一位的,它在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方面起到瓶颈的作用。通过系统的学位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舞蹈学的基本原理、舞蹈教育理论,获得从事学校舞蹈教育所必备的演示能力以及初步的舞蹈研究能力。以下粗列几门学士学位课程。

    芭蕾基本功训练课主要进行地面练习、扶把练习、中间练习、跳跃练习、旋转练习、技术技巧练习,主要为学生学好民间、身韵、排练等专业课服务,适合全程开设。学生将从中获得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具备从事舞蹈教学和舞蹈演出的基本能力。

中国民族民间舞课以藏族舞、傣族舞、蒙族、彝族舞、朝鲜族舞、维族舞、秧歌、花鼓灯、云南花灯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为主要授课内容。旨在掌握各类民族民间舞的表演风格和特点,毫不混淆地表演出各类民间舞的律动,获得较强的辨析能力、示范能力和舞蹈表现力。这门课程也应该全程开设。

    中国古典舞身韵课以元素训练(提、沉、冲、靠、拧、倾、曲、圆)、步伐训练、技巧训练、短句训练、表演性组合训练为主。目的是掌握中国古典舞特有的手、眼、身、法、步、形、神、动、静、刚、柔、气息协调一致的运动审美规律,了解中国古典舞蹈的神韵所在,增强身体进一步的开放和表现能力。二年级开设这门课程,既可以服务于其它专业课程,也为学生以后从事教学工作培养下完整的示范和表演能力。

    剧目排练课选取单、双、三人舞、群舞等优秀舞蹈剧目为教学内容,于二、三年级全年开设。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具有一定难度和不同角色的舞蹈艺术形象,增强舞蹈表现意识,提高艺术修养和舞蹈语汇的表达能力。

    舞蹈编导课主要是理论与实践交叉,于三年级全年开设。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编导理论知识,能大胆的进行创新,使其具有一定的编创能力,能胜任中、小学等舞蹈教学演出和一些群众辅导和编排工作。

    中外舞蹈史纲以中外古代舞蹈史、近现代舞蹈史为基本内容。在二年级全年开设,加强对中外各少数民族舞和文化的介绍,简介外国舞蹈的文化历史脉络,使学生了解中外舞蹈史,深刻理解舞蹈艺术的真谛,树立起正确的舞蹈历史观,并能学以致用。

    艺术概论是一门概要地、系统地阐述艺术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课程。学习这门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实践和理论积累,适宜在三年级开设。其宗旨是全面掌握舞蹈的基础理论,能够从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学会从文化的角度去认识舞蹈和感受舞蹈、研究舞蹈;了解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各种不同风格的舞种、流派及舞蹈的基本创作原理;学以致用,分析和解决  舞蹈艺术实践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使学生艺术欣赏能力、表演创作能力进人更高的层次。

 基础乐理与视唱练耳课是一门系统发展音乐听觉的课程。 懂得基础乐理,才便于深入学习音乐。视唱训练学生的读谱能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音准和音乐感。练耳发展音乐听觉及记忆力,使学生能辨别音的高低、长短、音色、节拍、节奏和调式、调性。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达到一个中等学校音乐教师所必备的视谱、听音能力。

    除此之外,还应该开设中国民族舞蹈文化、舞蹈解剖学、舞台化妆艺术、自娱性舞蹈、地方特色代表性舞蹈组合等课程。各校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既要体现办学特色,又要与教育部颁发的有关文件精神保持一致。至于师范性问题,在当代有着更深刻的内涵,可以不断探讨。但是,至少要在第六个学期安排两周左右的教育见习,第七学期安排六周左右的教育实习,并且与艺术实践(采风或者舞台表演)相互交叉进行。

2、专业素质评价机制

    从微观上,每一门必修、选修、限修等课程,无论期中、学期末考核,都必须制定完善科学的评价标准。比如

科目 评分标准(总分:100分) 备注

芭蕾基本功训练

一、基本完成动作元素,30分 。

二、准确把握节奏、规范地完成动作元素,30分。 三、在标准一、二的基础上,肢体具有较强的表现力,40分。 技能

篇5

一、山水实景演出的现状

山水实景演出最初的目的是通过现代化的艺术表现手段,打造出一台浓缩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舞台艺术作品,向观众集中展示某地的文化特色,并形成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以推销一座城市的文化形象。起初《印象・刘三姐》和《印象・丽江》在公演后极大地推动了阳朔和丽江的旅游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收到了来自于社会各界的热捧。于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印象”模仿热潮,这些演出大部分都进行着复制及自我复制。少了创意要素的加入,即使环境变了,音乐变了,使用的素材变了,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吸引力。这也正是当下实景山水演出存在的一个重大弊端。在当下的实景演出中,感官刺激正在逐渐的取代心灵的感动,对民族文化内涵的关注和思考也正在被制作者有意无意的放弃。每一个从业者都在用自己的作品向世人强调大场面、灯光特效、音响震撼、票房和所谓的成功,仿佛只有这些才是实景演出本身、才是艺术本身。

二、山水实景演出的艺术创作瓶颈

目前,全国许多城市开始打造白己的山水实景演出,目的是为了提升当地文化形象的级别和实力。让来到这里观看演出的人们,都能在这场融山水、情景、民族人文理念于一身的演出当中体验到文化的魅力。就现实情况来看,诸如阳朔、丽江、武夷山等地的文化形象,确实借由“印象”这张文化名片得到了推广,但是当大部分的旅游地都在打造白己的实景演出的时候,实景演出在受众心中的特殊性也就减弱了。

一座城市,在向外传播自己的城市文化形象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对于自身特色的定位。以为仅仅靠一台实景演出就能达到拉动地方旅游经济,带动城市文化形象宣传,着实是高估了实景演出的能力。

从欣赏者的角度,许多时候只是出于对艺术作品所展现表象的一种观看,这与“欣赏”艺术的层面还相距甚远。张艺谋在《印象・丽江》宣传片中这样说道“那种大量的,集体的,雨点般的击鼓动作是最震撼人心的”。类似于这样的群舞在实景演出中是最常见的演出形式。大量的集体舞蹈、华美的服饰与灯光,成为实景演出的主要标志,其内在的民族文化内涵反而退居其次。在当下山水实景演出的少数民族舞蹈创作中,许多舞蹈作品常常风格不定、直接使用素材堆砌舞蹈动作,常常几十上百人配合灯光音响做着重复的动作,其目的是让观众感觉到视觉上的震撼,但是观看完毕走出剧场时却又觉得索然无味。其实当下许多舞者和舞蹈创作人员在创作中需要的不应只是技术层面的强化,或是追求场面宏大的“人潮舞”,更多的应该加强自身对少数民族现实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理解。

在实景演出的创作中,如果只将原本具有明确文化内涵的形象进行抠像,抛却原有的人文精神,那么这只是在做一件失却了原有人文内涵的作品,即使外表再绚丽,也会逐渐耗光它的文化生命力。实景演出不应只是一场豪华的烟火秀,因为最终能让观众为之感动的还是我们在真实生活中体味到的真实情感。

用“大而无当”四个字来形容当下部分山水实景演出的表现,似乎是比较合适的。这股宏大之风吹遍了国内的著名景区,面对部分山水实景演出带来的高回报,使得一种妄图通过在真山真水之问打造视觉特效,吸引观众的想法正在愈演愈烈。造成的后果就是项目的体积和投资迅速膨胀,而艺术创作的想象力却不断缩水。好像我们面对这片山水时,除了打打光之外,就无事可做了。

事实上,游客是冲着这片土地上凝聚的传统和内涵而来的,如果人们能够真切的从中有所收获,不论是思想上、精神上、身心上、学识上,无论哪一方面确有所得,游客就会络绎不绝,这是在世界任何地方都通行的一条法则。

三、山水实景演出的未来发展

实景演出诞生之初就与旅游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的本质仍然是实实在在的艺术作品。山水实景演出是舞台艺术表演的新的表现形式,对它的评价和思考就应当回到实景演出本身、回到艺术本身。

在当下舞台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应当重新寻回艺术创作的初衷,才能让山水实景演出的制作理念回归到艺术创作的范围中来。指着实景演出市场每一部作品都获得《印象・刘三姐》一般的成功,那是不可能的。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应当重新理出实景舞台艺术作品的创作理念,和它的艺术创作标准,把打造舞台艺术精品作为首要目标,而不是一切“向钱看”、向搞大排场看齐。对于那些跟风搞创作的人来说,学习、模仿他人的作品只能学到技巧和技术,而属于独特地域的精神气,还是必须要从遵循本土气质的作品中酝酿和生发出来。为了达到这一点,最终要靠的还是对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对艺术创作初衷的熟悉与尊重。

篇6

ABSTRACT

The old 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 for five thousand years leaves a great deal of cultural resources. Famous choregrapher JiGang Zhang creates the dance named "a god with thousand hands" using the GuanYin image of Buddhism culture win the fondness of the world audiences .

篇7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了开封文化艺术学校、新乡职业技术学校、新乡文化艺术学校学生共100名(男52名,女48名)和非艺术类学生100名(男49名,女51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根据研究对象和任务,查阅了国内外有关艺术教育和舞蹈活动方面的著作如《舞蹈艺术教育》等10余本书籍。在河南大学图书馆查阅了近年来舞蹈方面的杂志,以及其它省市的艺术类期刊如《舞蹈》等中有关舞蹈方面的文章约10余篇,为本论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访谈调查法

笔者设计了系列问题,以随机抽查的方式在3所学校的校园、寝室访问了学生,了解舞蹈知识的了解程度和课外舞蹈活动的开展状况。通过数月的访谈、调查,获得了有利于课题研究的第一手材料。

3、逻辑归纳法

运用逻辑的方法对得到的理论数据和资料进行归纳和逻辑推理,得出论文结论。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河南省职业学校课外舞蹈活动的基本状况

通过访谈的调查,三个职业学校都已经开设舞蹈专业课,已开设舞蹈课的学校占总数的100%。

抽查的学生基本都表示:平时很想学舞蹈、跳舞蹈,看舞蹈演出,但是好像学校没有场地、没有老师、没有相关的培训班,没有相关的普及活动,只好怀着想舞动的心,望舞兴叹。

(二)河南省职业学校课外舞蹈活动开展情况

1、学生对舞蹈活动的兴趣度

从表1可以看出,女生明显比男生喜欢舞蹈,但是男女生对舞蹈的兴趣度都很大,可见大学生对参与舞蹈活动有较高的积极性,对舞蹈活动有较高的主观认知。这与舞蹈良好的健身、塑体、调节心理和改善气质等益处有很大的关系。

2、学生对本校舞蹈活动认可度

统计结果表明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大多数学生是在逐渐接受大众舞蹈这个课外艺术活动项目,但是也给课外舞蹈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另外学校有关部门也要注意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学生舞蹈老师。

三、结论

(一)目前河南省职业学校专业的“舞蹈课”的开课率较高,占职业学校总数的100%,而职业学校课外舞蹈活动中日常排练慢慢加强,河南省职业学校课外舞蹈活动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应加强常规舞蹈排练的次数。

(二)学生坚信舞蹈的锻炼价值,对舞蹈活动满意度很高,喜欢参与学校舞蹈协会组织的活动,乐于自我娱乐型的舞蹈活动,但是河南省职业学校舞蹈协会组织没有专业指导老师,学校开展课外特色舞蹈活动较少;应聘请相应的专业舞蹈老师,加强对舞蹈排练的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舞蹈活动。

(三)河南省职业学校学生喜欢参与风格形式更多样的舞蹈,而课外活动的舞蹈老师的质量和数量远远不足;发挥舞蹈编导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培养塑造学生舞蹈老师。

篇8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29-02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走出课堂,从社会这个广阔的舞台不断汲取舞蹈艺术灵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主动重组和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习充满乐趣,这是每一名学生和教育者希望看到的。艺术实践正是舞蹈专业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吸纳的一种转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发掘学生的潜力,对培养舞蹈专业的学生的艺术表演力及综合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舞蹈艺术实践的定义及内涵

吕艺生在《舞蹈教育学》一书中,称舞蹈专业的艺术实践就是舞蹈实习,他认为舞蹈实习包括了舞蹈表演、编导、教学、写作等,舞蹈表演专业的实习主要是舞台表演,侧重学生舞台表演能力的锻炼。舞蹈教育专业实习的内容包括模拟教学、实际教学和论文。作者认为,舞蹈作为一门集音乐美、形体美、服装美、舞美设计等多项艺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以其高雅时尚的艺术品位和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翩翩风韵,无论是生动活泼的舞台演出、还是严谨科学的教育教学、论文书写,对于从事舞蹈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都有着“感于外、发于心”的本质提高,是艺术表现力来源的沃土。

三、艺术实践对舞蹈专业学生艺术表现力的作用

(一)舞蹈艺术实践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为艺术表现力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舞蹈课和舞蹈实践活动(如舞蹈比赛)结合提高学生审美观舞蹈课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教学方式主要围绕讲解——训练——讲解进行,教师以主导地位的角色传授舞蹈基础知识,学生基本是被动接受者,周而复始,学生对舞蹈课学习的兴趣就会降低。为提高舞蹈课的教学质量,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舞蹈艺术实践比赛活动,把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舞蹈实践比赛中去,注重学生对舞蹈知识的应用,体验、赏析和创造。要强调艺术实践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它是教学活动的延伸,也是对舞蹈课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检验,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注重舞蹈课和艺术实践比赛活动的相结合,为给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经常参加艺术实践比赛活动的学生同没有参加艺术实践比赛的学生相比,他们之间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通过一定的舞蹈知识学习后,要安排和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比赛活动,把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舞蹈知识更广泛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舞蹈艺术表现力的目的。

(二)舞蹈艺术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模仿力,进而提高其艺术表现力

舞蹈是一门不仅注重形式美,同样还十分注重思想情感内涵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讲,舞蹈美不是一般的人体动态美。而是一种饱含诗情,富于乐感的人体动态美。学生在舞蹈艺术实践中通过对大自然和生活的创造性模仿,可以提高其表现力,如挤奶舞就取源于劳动,它是模仿牧民给牛羊挤奶的动作来表现人民的智慧、劳动的美。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如“三下乡”、“舞蹈采风”等方式,学生缩短了舞蹈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逐渐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作者认为,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反映,它属于上层建筑,“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艺术的再现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离开了人类社会生活,离开了劳动实践,也就没有舞蹈艺术,在文字记载的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历史时代,有过各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舞蹈艺术正是在这些多种多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的基础上,伴随着历史的进程,时代的印迹,从无到有,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内容、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演和创作灵感,从而提高舞蹈的艺术表现力。

(三)舞蹈艺术实践可以提高学生创作、表演、欣赏水平,从而促进艺术表演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舞蹈实践包括舞蹈创作和舞蹈表演,而这两者都经历着从客观现象到主观意象再到舞蹈形象这二种时空状态的两度转化过程。从素材到舞蹈艺术的转化就是创造过程。舞蹈艺术源于生活。人们在生活中会有很多感悟,但表达不清楚,而创造本领的前提就在于发现、升华,例如,讲解舞蹈《小金鱼》时,我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观察鱼的形态、觅食、嬉戏的全过程,并要求低年级学生设计一组舞蹈造型动作。学生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想象出的肢体动作也十分丰富,有身体的扭动、面部表情的夸张表演、手部动作的配合,十分具有创造力也十分可爱,回到课堂再度讲解《小金鱼》时,学生情不自禁的发出了“原来是这样”的感慨,学习效果十分好。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通过参加辽宁电视台春节晚会演出、中央电视台“双拥晚会”、去日本昭和大学演出、去法国演出等一系列艺术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创作激情、艺术表现力等多种能力,从而是各种艺术实践成为了舞蹈艺术表现力的“活化剂”,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在自己的舞蹈艺术专业上发挥创造力。

四、艺术实践是艺术表现力的沃土,需要教育者不断探索艺术实践的新途径

学生的舞蹈感受力和艺术表现力,是学生的外部形态动作和内部情态动作的综合培养。只要教育者努力探寻舞蹈教育的发展趋势、发展规律和发展途径,创造性的开展艺术实践活动,那么,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外部舞蹈动作与内心情感语言的技能,来进一步创编舞蹈动作,发挥其表演才能,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美的创造能力就不在是一句空话。艺术实践,对于每一位教育者来说,不仅仅是单纯的“演出”、“表演”;更应该是“教和学”的完美统一,是学生主动吸纳知识过程,更是“教学实践”、“舞台实践”、“创作实践”的沃土,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开拓思路,创造性的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使舞蹈教育、教学告别“机械化”的操练,让学习充满乐趣,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欧.论舞蹈学专业特色的舞蹈技术课\[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2).

\[2\]张春河.高校舞蹈教师的角色素质\[J\].舞蹈,2008,(6).

篇9

"戏曲"与"戏剧""戏曲"一词,最早出现在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缀耕录》,但此后的曲论着作却少使用甚至提及"戏曲"这个词,曲家论曲常用的只是南曲、北曲、杂剧、南戏等词。直到清朝晚期姚燮的《今乐考证》出现,"戏曲"才首次作为一个演出艺术的概念,在曲家的曲论着作中"被"使用。而"戏曲"一词作为中国传统意义上用于戏剧性表演的"曲体"和"文本"的概念被大量使用,则是在清末民国初年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中。需要注意的是,也正是从王国维开始,"戏曲"一词才被广泛地用来作为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以来的京剧、昆剧、秦腔、梆子、滚调等地方戏、地方曲调的总称。

关于"戏曲"与"戏剧"::者的关系,有代学者提出了 戏曲:戏剧的一个种类,一种样式"2的观点。从世界表演艺术形态的度和:者"能指"的范围来讲,"戏剧"是世界上一切以语言、动作、音乐和舞蹈为辅助手段来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其中包括古印度梵剧、中国古典戏曲、古希腊悲剧,以及后来世界各国出现的新的戏剧性表演艺术方式,比如话剧、歌剧、能剧、亚剧、地方曲调等等。而"戏曲"仅仅是指产生于中国古代的带有戏剧性表演的艺术方式,比如宋元杂剧、明清传奇和京剧、梆子、滚调等地方戏、地方曲调。 因此,在此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笔者将使用概念外沿相对更大的"戏剧"一词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总称。"家庭戏剧演出"关于"家庭戏剧演出"这一文化活动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周华斌认为始于宋金时期,康奔认为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桓宽《盐铁论'散不足》中"夫民家有客,尚有倡优奇变之乐"的记载。而中山大学黄天骥、康保成等学者则认为,无论是汉代,还是宋金时期,其所谓的家庭戏剧演出都只是一些以歌舞、杂耍或逗笑片段为主的包含戏剧艺术因子的演出,并非真正的戏剧演出。元杂剧虽然是成熟的戏剧样式,但是,就目前可以见到的文献记载来看,他主要的演出场所在勾栏瓦舍。因此,家庭戏剧演出的出现,最早应该在明代。事实上,元代末期已经出现了以散曲演唱为主,偶尔也演出杂剧的家庭戏剧演出活动。比如杂剧作家杨梓所蓄"家僮"就是当时家庭戏剧演出的一个重要团体。学者们之所以对"家庭戏剧演出"这一文化现象的最早出现时间各执一词,很明显是因为大家对"家庭戏剧演出"这一概念的界定和理解不同。因此,在此篇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笔者将以黄天骥、康保成等人的观点为理论基础,结合前人的相关成果,对"家庭戏剧演出"的概念作出以下界定:

篇10

1、舞蹈编导专业定位的基本思路

坚持面向湖南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紧帖文化产业布局,优化舞蹈编导专业结构,突显专业特色,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改造提升传统教学,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推进产教合作对接,强化行业指导作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努力创建集艺术教育、艺术实践、艺术交流、艺术研究、艺术培训于一体的新型舞蹈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成为我校乃至湖南省面向现代文化服务产业的专业综合改革示范点。

2、舞蹈编导专业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

我校舞蹈编导专业,本着面向社会,服务地方,完善结构的原则,通过具体论证,结合学校发展规划,研究制订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紧紧围绕学校定位、办学规模、学科建设、科研情况、师资队伍建设等提出了明确目标,制订了具体措施。

一是在稳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努力拓展办学空间,到2016年使我校舞蹈专业确保每年招生不低于100人,将舞蹈专业学生在校注册人数增加到500人左右,舞蹈编导专业专任教师增加到20人以上。同时通过逐步增加能反映舞蹈编导专业发展最新成果的新课程与已经实验证明符合社会需求、满足市场竞争需要的经典课程的有机结合,互为支撑,实现科学、优化的学科结构和布局。

二是我们在培养目标突出了培养舞蹈艺术表演编导为主,突出应用型、地方性的特点,发挥办学优势,结合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舞蹈表演、声乐表演、钢琴教学、文化管理、音乐评论、音乐编辑、群众文化干部、文艺节目策划、艺术总监、舞蹈编排等多个就业方向齐头并进。我们在重点加强舞蹈编导专业非师范专业的艺术实践实习教学的基础上,突出了舞蹈编导专业在幼儿舞蹈培训、商业演出、旅游文化产业等方面能服务地方文化经济建设,实现社会服务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与双丰收。

二、就业导向、产教融合、校地合作的课程设置

1、就业导向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在专业建设中,因为培养目标的定位将成为教学课程设置的基础依据,而课程设置是整个教学计划的核心,它集中反映时代和社会对培养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所以我们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湖南地区教育需求必须相适应,教学的改革发展才能成功。从长远来看,舞蹈编导专业的教学与管理要在突出湖湘民族文化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湖南地方高校舞蹈编导学科的文化特色。所以舞蹈编导专业依托湖南地方文化资源,建立特色教学体系的管理模式,并且要与湖南的文化产业结构及人力结构结合起来,进一步适应市场的对应需求,保证舞蹈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流通。这也就是我们的课程体系必须有适合当地的就业导向。本院舞蹈编导专业就业导向就是培养能够在湖南地方舞蹈文化市场里能编创、能表演、能组织开展舞蹈艺术相关活动的编跳并举的实用型舞蹈人才。

2、产教融合、校地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贴近人才市场需求,地方企事业单位舞蹈事业发展离不开高校的人才支撑,舞蹈编导专业课程设置培养人才也离不开社会企事业单位的融合,在舞蹈编导专业发展的今天,专业建设更应主动、积极地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合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稳步实施产教融合、校地合作的教学模式。在强化教育特色的同时,培养出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舞蹈人才。舞蹈编导专业深刻领会关于“产教融合”的精神,学院强调在各项工作中将内涵建设、产学研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与多家文艺团体或文化事业单位多次洽谈沟通,双方深入洽谈了共同推动校地深度合作的相关事宜。

舞蹈编导课程设置体系中涉及产教融合的课程是培养方案的亮点,针对企事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在整个课程体系里创编课程的比例加大。现有课程为《即兴表演》、《舞蹈创编(群舞)》、《舞蹈创编(单人)》、《舞蹈创编(双人)》、《舞蹈创编(三人)》、《舞蹈编导(舞剧)》、《舞蹈排练》共计14个学分(占总学分的8.5%),为提升产教融合决定把创编课程的学分提高1倍,相对减少训练科目。并且在创编课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课程内容要针对性的选择地方舞蹈文化元素,课程常规性请用人单位委派教师指导,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贯穿今后面对的实质舞蹈工作内容。

产教融合中充分发挥选修课程作用,选修模块学分占整个培养方案学分的23%左右(含全校性文化素质选修课程或文化素质教育拓展课程的8学分),这些课程的设置搭建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平台,引导好这个个性平台与产教融合、校地合作接合,更能为培养定单式人才提供条件。

三、环境现实化的实践教学

1、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舞蹈编导专业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创新型的人才为目标,积极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强化实习和实训环节。本专业开设《艺术观摩》、《专业汇报》、《艺术采风》、《社会实践与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毕业演出》等集中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40%以上。建立了合理的实验室教学与管理队伍,修订完善了实验室各种规章制度与操作细节。其中开展舞蹈创编实训环境跟用人单位要求统一,《艺术观摩》、《专业汇报》、《艺术采风》环节直接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同举行实施。

篇11

伴随当代文明的高速发展,全球范围开始重新关注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统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近十余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不断来到云南进行民族文化的交流、考察等活动,为民族文化生态及人文资源的抢救、传承、保护和开发提供帮助,意在使数千年来存活于云南具有独特生命内质与活力的民族传统艺术能够应对强势文化的侵扰。近年,随着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等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的渗透,对民族传统歌舞艺术的研究发生了新的变化。如即将在中国上海举行的2013年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第42届年会,专门设定了“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的呈现和再现”、“音乐和舞蹈传统的传播方式之间的互动、综合或是冲突”、“仪式、宗教及其表演艺术(音乐、舞蹈与戏剧)”等议题,该主题强调“再现民族音乐学与民族舞蹈学中文化实践的历史维度,以及研究者参与民族志历史书写的不同方式,意在探讨历史在传递和影响文化实践中所起的作用并开启一条研究者为现实目的而运用历史资源的路径。”①。这一研究取向表现出当民族传统艺术成为民族志书写主题时,音乐舞蹈可以以不同方式给我们的研究传递信息,并以新的意义建立起当代的实践。此会议同时期望在音乐舞蹈学院和表演艺术学校中所形成的现代标准化实践也纳入批判性和比较性讨论的范围,请与会者提供重构民族传统歌舞艺术个案研究的论文。在对云南民族歌舞乐长期的田野考察中可以发现,云南民族传统乐舞作为内心体验外化的一种方式,拥有独特的文化形态和信仰系统。时至今日,各族群的信仰观念、时空观念、内部社会秩序等文化记忆依然在以身—声—意为主体行动的乐舞中保留得最鲜明、最完整。传统乐舞在“体化实践”传承过程中,在约定俗成的人文环境中,在观念的不断演进中,依然是一种具有完整的庞大系统和鲜明的艺术个性的文化体系,在身体、声音方面形成了完整的意义系统。而云南民族歌舞乐的身体意向性,以及群体舞蹈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意向性的沟通和互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中国文化图景,这种东方身体运动的文化价值和意义需要我们在人类所处的后现代境遇中重新认识和挖掘,将民族传统歌舞乐作为构建文化的一种环境或场域,寻找新的研究命题,这是云南民族传统乐舞未来重要的研究领域。作为一种生活实践,传统乐舞充满着远古生态的智慧,至今在各族心中仍具有情感联通的功能与意义,仍然存在于这方水土之中。在具有民族性、地缘性和血缘性这个文化生态系统里,各族群历史、语言、、文化心理和传统艺术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极为活跃,渗透在乐舞中的文化基因至今仍然作为一种历史精魂贯通于日常生活中,并不断按照自身的传统习惯和族群信仰来维护和创造新的艺术语言,其主要功能是“使人们在自己的文化体验框架内,进入到共享的体验中”[3(]P40)。如何从云南民族传统乐舞厚重的文明底蕴中,吸取文化的精神、思想以及思维方式,做出当代意义的文化阐释,并以新的意义建立起当代的实践,给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来建设发展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提供一种中国精神和中国经验,这是云南民族传统乐舞未来研究中重要的学术使命。当今艺术人类学的学术视野,使人们的研究视角在观念、思维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发生的“艺术行为”和由此蕴含于其中的“意义系统”成为研究者的重要论域。当代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1908-1961)将体验视为一个境域,他认为身体和世界应该是弥漫式的相互涵融,这是梅洛-庞蒂通过对身体和世界的阐释所要呈现的一个核心思想。关于“身体现象”如何显现意义系统以及身体如何在意识中得到构成、不同文化中的身体体验、日常生活中的身体实践、身体的空间性等理论,在国内音乐、舞蹈学界的研究中一直是被忽略的。而“身体转向”是当今学术研究中的一个焦点论域,其特点之一在于从现象学的角度对身体所进行的研究。的确,“身体不仅仅是我们‘拥有’的物理实体,它也是一个行动系统,一种实践模式,并且在日常生活的互动中,身体的实际嵌入,是维持连贯的自我认同感的基本途径。”[4](P61-62)等理论视角,将为中国民族艺术的研究提供新的可能性。

篇12

人建造的这个世界就是文化,……。[i] 人与文化的不可分离性是客观实在。民族文化的基本构成之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一个民族的神话传说、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典籍和创作中。[ii]

作为文化形式之舞蹈音乐艺术在人们的精神领域也是不可或缺的。正是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激发着人类不断地创造。藏族人民及其深厚的文化也不例外,闪耀着裨益于精神升华的个性之光芒。

藏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举世瞩目的璀璨文化。著名的“藏族画家之乡”就是指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辖属的同仁(藏语叫热贡)县,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有以唐卡、堆绣、雕塑为主的“热贡艺术”,还有充满神秘的藏乡“六月会”。本文拟以调查材料为主结合相关文献,对同仁“勒柔”舞蹈形式等做些探讨。

一、 “勒柔”(舞蹈)的渊源

“勒柔”或“舟贵勒柔”(藏语),即六月歌舞,是同仁地区的一种大型民间习俗活动。这种乐舞祭神的活动以舞蹈表演贯穿于始终,舞蹈是其主要表现手段和形式,当地人也将六月会分为“拉什则”(藏语)神舞、“莫合则”(藏语)军舞和“勒什则”(藏语)龙舞三大类。关于勒柔的渊源,民间流传着多种传说。据各地民间老艺人提供的情况归为以下几种。

(1)天神说。论文参考。相传,在一次祝捷会上以西王姆娘娘为首的十二位地母仙女,为感谢十三位战神表演了各种悠美的神舞。后来,其中的伏敌神转世到人间,被莲花生大师派到安多成了同仁地方的一个山神,他便把王母娘娘等的舞蹈带到了此地。

(2)降神仪式说。早在莲花生大师时开始有了“拉洼”(有译作“巫师”或“法师”。行文用“拉洼”),出现了降神仪式。而祈神保佑的祭祀活动是“勒柔”的主旨,在活动中从头至尾起着最重要作用的又是拉洼这一核心人物,他既是主持者和组织者也是参与者。

(3)吐蕃军说。吐蕃时期,唐蕃两军时有交战,后由双方高僧调和。蕃军为庆贺胜利跳舞时,驻地一湖里出来一个头象老虎、一个头象豹子的两条龙,和人们一道欢庆。现在跳龙舞时,打彩色花纹绑腿,戴虎豹面具,流传至今与这海龙有关。

又据老艺人讲,吐蕃军有个叫耶察的,娶了苏乎日一女子作妻,其妻后来回到苏乎日,也就把藏军舞蹈带到了此地。

(4)祈龙降水说。相传浪加有个叫阿尼阿拉果的,找到水后因积沙厚易潜流无法灌溉。认为是龙在作怪,因为藏族认为龙是管水的。于是他带领童男童女,每年在龙泉边跳舞唱歌,以娱龙神,求其保佑丰收太平。

十三位战神的一些名字在苯教和宁玛派煨桑时颂词中常出现,这种宗教仪式历史久远,说明“勒柔”中有些仪式在颂赞干布以前就已存在。论文参考。

吐蕃时期,戍边的吐蕃军出征前祭祀祈祷,自然承袭以前的仪式。与周边藏族联姻、交往中其祭祀仪式等传到周边如同仁等地区也是自然的。

二、“勒柔”舞蹈形式及特点

“勒柔”即六月会主要分布在隆务河两岸谷地的藏族、土族村落。上世纪80年代末,演出村庄约50多个;二十一世纪初有10余个农耕村落。[iii]

“拉什则”、“莫合则”、“勒什则”,其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令人惊叹。各村表演不尽相同,但乐舞娱神,祈祷保佑地方平安、人丁兴旺、农牧业丰收、祛邪逐瘟、禳灾纳福的目的一致。

一般,在正式活动前夕,拉洼等沐浴净身,而后到村内为每家每户祭祀请神,次日正式仪式开始,连续几天的活动内容精彩纷呈,包括最核心的程序拉洼迎神、祭神、送神的仪式,以及各种形式的表演如神舞、军舞、龙舞,还有狮子舞、高跷、阿扎然、爬龙杆、滑稽小戏、插钢钎、开山、情歌、则柔等等,均穿插有序地顺次展开,场面空前壮观。

据各地老艺人反映,三大舞蹈形式基本上保留了下来,但其中一部分由于长期停演等失传。早先,各有十二三个节目,现在大部分村庄只会一部分,另一部分连名称都不知,有些节目又只会舞而不知其名,只有少数村庄能表演比较完整的节目。

(一)神舞

神舞即擂鼓娱神之舞蹈。同仁演神舞的村庄较多。

此舞首先在拉洼的带领下,到庙院桑台煨桑,舞队面向桑台高呼:“拉甲洛!……”意为神胜利了!而后顺时针击鼓跳舞,舞队成一大圆圈,向四方敬拜,迎请四方诸神前来观看神舞。而后以海螺、如意宝、鸟舞、黑马戴绊、黑旋风、白雕展翅、白马跃沟舞等十三个节目段展开表演。

该舞蹈的节奏、队形,以及手部击鼓、腰部、腿部的吸腿跳等动作都随鼓点而变。

击鼓动作灵活多变,主要位置在头上、胯侧及耳侧左右、胸前及身后等。

舞姿有豪放跳跃轻松如龙腾虎跃式,踮脚旋转似立马悬蹄式,似一群骏马奔腾之势,轻缓舞步形似大鹏翱翔,活泼欢快似鸟理其羽毛,还有文雅庄重而神圣之美等,令人大饱眼福。

队形有似右旋白海螺盘旋之状;有如一长蛇阵,时而又似高山盘路状,时而两队并驾齐驱飞奔出仙洞之势,似蛇蟒忽而悠悠盘踞忽而悠然伸展;也有团成一朵即开的状,时而后退散开又似一朵盛开的。论文参考。等等,仅队形的组合变化之精彩壮观,令人叹服他们的智慧才华。

(二)军舞

军舞可有百余人参加,舞者均为男子。

演出前先在本村神庙煨桑请神,拉洼高声呼唤东、南、西、北各方的“二郎老爷”及中方“阿訇老爷”,并为各方老爷跳舞,念完颂词后,舞队便开始跳军舞。

有边跳边转共转十三圈表示远征的舞蹈;有手执花棍交战的拳舞;边舞边唱的二郎赫台舞;有锣鼓开道,舞队成两行,打古代军旗,迈缓慢舞步,边舞边时而高呼“外哈”冲锋呐喊的外哈舞;还有边舞边说的果拉顿舞等。

道具有傩面、木制小斧等。舞蹈动作、队形等变化随锣声而动,有边舞边作砍杀敌人之动作,有杀敌取胜或行军打仗的情景;有刺杀互相击打的操练动作等。

军舞的基本步伐为“旋转步”,舞棍的基本动作有竖持棍、右臂搭棍、左臂搭棍、腰后进棍、腋下进棍、上端绕棍,腿部动作有单腿屈膝轻颤等。[iv]

队形有舞成圆形的,也有一队变两列穿插互击棍的等,组合形式变化多样。

从表现形式和唱词看,军舞反映了古代先民的战争生活,既有打仗的内容,也有歌功颂德的。形式多样,有其特色。

(三)龙舞

龙舞为男子群舞,服饰也较别致。

开演前先举行祭神活动。现在演出时多达百余人,舞队浩浩荡荡成一队绕圆场而舞。其中前面八人是主角当前导,各人左手拿一木制面具,右手拿一木制小斧,其后舞者右手拿彩条、左手持斧。面具和斧是龙舞的主要道具,还有似蛤蟆、蛇状面具等。舞姿文雅沉稳,以悦龙神,求其保佑风调雨顺。有吸腿踮跳、吸跳转身、单腿跳、转身横移步、踮跳转等基本动作。[v] 队形宛如一长龙,随锣点舞动,时而挺身前行,时而左右轮换吸腿,时而旋转,碎步侧身舞,时而横行,时而舞三步一拜,时而曲身悠抖三次一拜,时而吸腿三次一拜等,配合以面具和斧的动作,稳健、悠缓地移动。每种舞步舞一圈,随领舞高喊“唤哈唤哈”而变舞步。

还有“知切”、“勒毛尕切”、“阿妈勒毛”等节目,主要表现了对龙的崇拜和敬奉。其中“阿妈勒毛”(藏语,龙妈妈)中还表现生殖崇拜。

三大舞蹈的主要伴奏乐器锣鼓,也是伴随整个仪式最主要的道具和音乐,不仅起着协调舞步、节奏、队形与动作变换之作用,还烘托气氛、衔接节目等,浑亮而悠长的音乐声激发着舞者与观众的热情,以优美动人的舞姿尽情表达着对神灵的感恩与虔信。有的村庄也用悠扬的竹笛声伴奏舞蹈。

一般,神舞和龙舞的伴奏以三拍子的奇数节奏为主,军舞以两拍子或四拍子的偶数节奏为主,还有一个三拍子的节奏型出现频率最高,它既是敲锣、击鼓的一个“通用点”,也在表演神舞、龙舞、军舞系列的各村通用。[vi]

可见,热情奔放而激烈灵活,表现自如粗犷欢快的舞蹈魅力四射;舒缓轻舞而沉稳活力,表现文雅、庄重、稳健之舞蹈更具摄人之美。展示了阳刚与阴柔之和谐美。同仁“勒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其范围之广,规模场面之恢宏,叹为观之。

三、文化价值

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不同生活理念的同时也体现其中深层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同仁“勒柔”的仪式舞蹈传达着丰富的内涵,具有浓郁的古风味,充分反映了当地的经济、文化、艺术、信仰、生产、生活、风俗乃至民族关系等,以及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之祈愿,再现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及审美,以及与万物和平友爱相处的高尚情操与精神气质。也是一部再现了人类历史上古代部落社会习俗中祭神乐舞仪式的鲜活的记录片,蕴藏着丰富的艺术学、宗教学、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文化学乃至语言学(如一些唱词的意义及音变)等价值。充分体现了与神共舞、与人同乐的和谐美,以及勇敢奋进的精神和向上的集体观。正是其多重的社会功能与深层文化蕴义,使其深深扎根于群众,历久不衰,成为当地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传统活动。

今天,从人类对多元文化、特色文化的追求和客观需求这一本性看,以开放、尊重、客观、科学的态度,弘扬民族文化之精华,促进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使社会不断走向进步、文明、和谐,同样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保护、发掘并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主要参考资料:

[i] [美]彼得·贝格尔著 高师宁译 何光泸校《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页

[ii] 张文勋 施惟达 张胜冰 黄泽著《民族文化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9页

[iii] 薛艺兵:“青海同仁六月会祭神乐舞的结构与意义”,《民族艺术》2003年第1期第64页

[iv] 薛艺兵:“青海同仁六月会祭神乐舞的结构与意义”,《民族艺术》2003年第1期第73页

[v]薛艺兵:“青海同仁六月会祭神乐舞的结构与意义”《民族艺术》2003年第1期第71-72页

[vi]薛艺兵:“青海同仁六月会祭神乐舞的结构与意义”《民族艺术》2003年第1期第74-75页

尕藏达杰:藏族民间舞的美学特征,《甘肃高师学报》2003年第6期

马海寿:黄南同仁“六月会”的巫文化浅释,《青海民族研究》(社科版)2003年第2期

李措毛:谈谈藏族舞蹈艺术特色,《青海民族研究》(社科版)2000年第1期

唐仲山:与神共舞:生灵与神灵之绝唱——热贡“六月歌舞”,《文史知识》2006年第2期

徐万邦著《少数民族节日与风情》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

篇13

虽然高校舞蹈的教育有了一定的规模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成就,但是,我们还是需要清醒的认识到高校舞蹈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许多高校的舞蹈教育不免会进入到过于注重课堂化的误区,从而忽略了与实践的结合。然而舞蹈的课堂教学和理论研究都是需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舞蹈只有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舞台相结合才能培养出更全面的学生。这也就体现出了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一、 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舞蹈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堂化教学的弊端就是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和舞蹈表演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在现实当中许多学生上课学习舞蹈动作时都很认真,但是学完动作之后在自己练习的时候会发现跳舞没有“感觉”,跳舞变成了机械化的重复舞蹈动作,练习的也只是动作的熟悉程度,并不能理解舞蹈所需要的情感表达,舞台表现力得不到培养。而通过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舞蹈的表现形式, 也可以在实践当中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舞蹈语言进行创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演出实践机会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舞台表现力和舞蹈的情感感染力。从这一方面来讲,学生参与艺术实践可以使自己课堂所学知识得到运用,还可以通过舞台实践的方式提高舞台表现、情感表达的能力,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以提升。

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艺术实践活动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实践当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在舞台上的演出,学生可以主观能动的进行创作,从而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演出还可以学习和掌握文艺表演各个环节组织和编排的知识。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之后与理论知识、课堂教学相结合,可以完善和巩固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学生在实践中走出校园,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参与艺术实践活动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团队合作意识的认识;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本专业的职业发展前景,接触本专业的相关人士扩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从而更好地树立职业发展意识。让学生通过课余时间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收获许多课内无法学到的知识,并使其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文化素质都得以不同程度的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实践是高校舞蹈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舞蹈教育中强化实践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的人才,更符合高校的教学目标要求。今后,我们也必须重视舞蹈的实践性教学,重视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并且不断的探索和发现实践教学对课堂教学的更多作用,使舞蹈艺术实践受到重视,并通过艺术实践活动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作者简介】

康智贤(1995-),女,汉族,本科,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学生,R担何璧副硌荨

*本文为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度大学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B类(项目编号:W2015254)课题论文。

参考文献:

1.金秋,《舞蹈高等教育的未来之路》载自《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5(1)

2.张玉梅,《论普通高校舞蹈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载自《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