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旅游资源开发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旅游资源开发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旅游资源开发论文

篇1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在大连市自然旅游资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完成的大连旅游资源普查结论是:旅顺口区拥有自然旅游资源单体31个,优良级22个.优良级单体比重达70.97%,优于数量见长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类型与赋存状况

1、数量与品质

旅顺口区旅游资源的单体总数量为209个,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占31个单体。

本表统计中包括龙王塘街道3个水域风光单体和2个生物景观单体。

通过表1可以看出,水域风光类资源数量最多,其次是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天象气候。旅顺口区的自然旅游资源数量虽然不多。数量上在全区中不占优势,但在品质上优于全区和大连市。

2、空间分布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在5个镇、7个街道(未含龙王塘街道)、1个开发区的分布情况见下页表2。

本表统计中未包括龙王塘街道3个水域风光单体和2个生物景观单体。

通过表2可知,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在全部13镇、街道和开发区中,除3个单体为共有外,只在7个镇(街道、开发区)中有分布,分布不平衡。德胜、铁山两街道和双岛湾镇都是5个单体,北海镇是4个单体,主要集中在这4个镇(街道)。

二、主要自然旅游资源景观及开发潜力

在旅顺口自然旅游资源中。其优良级(三级以上单体)景观资源主要有:

水域风光类:月亮湾浴场(五级单体)、老铁山温泉(五级单体)、黄渤海分界线(四级单体,评价时放人地文景观中,但从景观效果角度放人此类中)、老虎尾海滨(四级单体),北海大潮口海滨浴场、黄金山海水浴场、西湖山庄浴场和龙引泉均为三级单体。

地质地貌类:蛇岛和老铁山为四级单体,鸟岛和白玉山为三级单体。

生物景观类:蛇岛一老铁山自然保护区(五级单体)、老铁山鸟栈(四级单体)、斑海豹自然保护区和旅顺口国家森林公园为三级单体。

天象气候景观类:旅顺口避暑地为四级单体。

可以看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特点和开发潜力:

一是数量不多,类型较全,品质较高。这便于综合开发和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开发。

二是可供开发的海滨浴场资源丰富,这与旅顺口区三面环海有关,可以充分的开发。海滨浴场的旅游开发方向主要是休闲度假。

三是生物景观资源分布较集中。蛇岛上的黑眉腹蛇、老铁山“鸟栈”及鸟岛上的海鸥、渤海中的班海豹等景观特色鲜明,具有开发的潜力。基本上都分布在区内的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这一类景观资源可以开发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和生态旅游等。

四是地质地貌景观具有一定品级和开发潜力。这类景观资源主要有蛇岛、鸟岛、老铁山、老虎尾、白玉山等。是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四个园区(金石滩、大黑山、南部海滨、旅顺口)之一。这类景观主要可以开发为观光旅游,但也可以同其他景观资源组合开发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

五是温泉和气候景观资源品级较高,可以进行休闲度假旅游和保健养生旅游开发。

旅顺口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相当的开发潜力和发展空间.可开发的旅游产品为度假旅游、休闲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等。还可以同人文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组合开发。

三、开发对策

(一)贯彻落实、制定执行好政策

旅游政策被列为旅游核心竞争力之一。在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世界旅游业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列第71位(全部124个国家和地区),总体竞争力仍不是很强,而在旅游政策一项评价中中国列第97位。这一方面说明旅游政策是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通过旅游政策来提升竞争力的余地非常大。旅顺口区如何培育自己旅游竞争力,这是值得政府、旅游企业、学术界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都需要有适应社会发展和旅游发展规律的相应政策与法律法规。要大力发展旅顺口区的旅游业,就必须在政策上下功夫。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家、省、市和旅顺区政府先后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一方面提出了许多扶持旅游业政策措施,保障旅游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制定了许多规范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规范也是为了保障。现实中一提到政策或法律法规就与优惠挂钩,而对规范重视的不够。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地方旅游发展的方向和保障,用好政策,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和执行。相关的规范与标准是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尤其旅顺口区拥有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更应该贯彻落实和执行好国家和地方政策和法律法规。在旅顺口区旅游网站上还看不到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给人宣传不到位之嫌。对于自然旅游资源而言,尤其是《森林保护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件》等法律法规。

某项事业的发展有赖于良好政策的制定。好的政策会促进事业的健康良好的发展,落后的政策会对事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对已有的政策要进行清理,凡是对旅游发展能继续发挥其作用,不能继续发挥作用要坚决取消。考虑到旅顺口区即将迎来全面开放,应该及时从战略层面制定旅游强区政策,进一步刺激旅游业的发展以增加旅游业在旅顺口区旅游业中的贡献率,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使用政策,如地热资源的使用问题等。

(二)做好旅游的策划、规划与开发工作

策划、规划、开发、营销、管理等组成旅游发展链条的各个环节,在旅游发展中不但缺一不可,还要做的好,有特色,有创新,最后才能有发展。

1、旅游策划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旅游者的需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一方面旅游业要引领旅游消费。另一方面,旅游业又要不断调整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在这种旅游需求动态变化的时代,要想能不断适应旅游者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仍停留在原来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和开发模式上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近年来.旅游策划这门技术性强、理论要求高的学科正在发展和完善。策划介入到旅游之中,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旅顺口区深度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必须重视策划工作,要舍得花钱请智引技,把旅顺口区的旅游大计用智慧和技术描绘出来。做好形象策划、项目策划、产品策划、营销策划等一系列策划工作。比如项目策划问题,旅顺口区缺乏具有旅顺口资源特点和高品质的旅游项目,这就需要大手笔、高水平的策划。等着开发商拿的项目是一种开发,但这究竟还是被动的,也有一些开发商在不断地找项目,我们把项目策划好了与开发商的对接或许更容易。如蛇岛开发策划、老铁山开发策划、地质公园开发策划、森林公园开发策划、气候资源开发策划等。

2、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意义越来越受到旅游地的重视。关键是如何规划,又该如何根据规划去进行开发,实践中往往差距很大。旅顺口区已委托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规划《旅顺口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于2008年7月举行了初稿汇报会。这是一个关于旅顺口区旅游业发展全面的规划,希望能尽快完成,以使旅顺口旅游业发展有个总的遵循。就自然旅游资源而言,应做好具体的规划。主要包括《旅顺口国家森林公园开发规划》、《旅顺口区老铁山一蛇岛旅游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海滨观光游憩地开发规划》(或《旅顺口区海滨浴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国家地质公园开发规划》,原则上应在《旅顺口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框架下来规划。

3、旅游开发

对于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在旅游策划和旅游规划的前题下进行,没有策划就是盲目开发,没有策划的规划也是缺乏内涵的空规划。山林草兽、石洞海泉、日出日落、月色气候……移步换景,处处是资源,步步是景观。要有全新的资源观、规划观和开发观,不但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还要看到“全息的森林”。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这样五个子系统构成:气候予系统、海滨游憩子系统、森林生态子系统、地质地貌子系统和泉水地热子系统。具体见下图。

旅顺口区还有一些自然资源的价值和潜力虽然现在还没有表现出来,但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老铁山岬观黄海日出和渤海日落、大潮口湿地等。

通过前述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核心资源应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森林资源、蛇、鸟资源,以及海滨浴场和温泉资源。所以,未来旅顺口区在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应在这几个资源上下功夫,而气候资源则是控制和影响着这些资源的面貌。

旅顺口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做到:

(1)选准开发方向(定位)——休闲度假;

(2)要引智创意策划——不能走简单的山水观光开发之路,创意要新、项目要新;

(3)科学规划、加强保护;

(4)加强环境建设和市场管理——建设标准要高,管理要到位;

(5)树立精品意识——推出重量级、高质量的产品;

(6)加强营销——要了解竞争对手,进行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

(7)进行资源整合——区内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整合(深度开发自然资源,提升人文资源,系统开发),与区外加强合作。

(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开发建议

纵观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可总结为:青山、碧海、茂林、温泉、地貌。在此基础上,大力构筑森林生态、海滨休闲度假、温泉养生度假三大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

1、充分开发海滨旅游资源,发展海滨休闲度假旅游

旅顺与大海相伴相依,应该发展亲海型休闲度假旅游,看海、玩海、吃海、闹海。旅顺口区拥有众多海滨浴场,但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在大连市众多海滨浴场中地位并不突出。旅顺口区旅游要发挥好自然旅游资源的优势,必须做好海滨浴场的文章。

海滨浴场的提升改造。按照《大连市夏季“3s”旅游示范单位评定暂行办法》的标准进行提升改造。主要包括海滨浴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保证海滨浴场的沙滩沙质、海水质量,同时,提高海滨浴场的服务质量,按照服务标准规范服务。

区分大众和高端海滨浴场。针对未来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趋势,旅顺口区海滨浴场区应坚持大众化,免费开放。同时,要对海滨休闲度假旅游市场进行细分,选取一定的区域或单独开辟建立高端海滨浴场。高端海滨浴场选址建议选择在月亮湾海滨浴场。

海洋体育休闲。海滨浴场不仅作为洗浴之地,在海上还可以发展海钓、游泳、帆船、帆板、摩托艇、冲浪、滑水、划船和水上飞机等运动;在沙滩可发展沙滩拔河、沙滩跳伞、沙滩排球等活动。

海洋美食休闲。旅顺沿海盛产鱼虾,蟹类和海珍品,用这些海产品制作出具有地方风味的海鲜佳肴,如烧海参、烤大虾、蒸鲍鱼、爆干贝、炒香螺、涮文蛤、扒鱼翅等。应根据不同消费层次游客开设高、中、低档海味餐馆,有条件的还可在高档餐厅席间辅以适当表演,介绍旅顺海鲜特色及传统趣闻。也可以建立美食街,形成观光、游览、水产购物、海鲜美食一条龙。

海洋民俗休闲。旅顺渔民在长期征服海洋、生息繁衍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渔家民俗风情,如起锚拉网吹号子、请海神等。可以举办“渔家乐”民俗体验游,让游人随船出海,开展垂钓和养殖等活动。还可以兴办海洋渔业展览馆,陈列各时期的渔船、渔具等实物模型,使游客全面了解渔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建立海滨旅游度假区

在旅顺口选取适当的地域,建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连市已拥有金石滩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金州区也正在开发金渤海岸旅游度假区,旅顺口区应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建立国家级的旅游度假区。这个旅游度假区选址可以考虑包括老铁山温泉、月亮湾海滨浴场、老铁山海岬等。目标高端,兼顾大众。在度假区内要选择适宜休闲度假的旅游项目,深挖温泉文化内涵,发展温泉养生度假旅游;建立高尔夫球场和海上游艇俱乐部;建立旅游度假酒店(村)和休闲度假主题公园;开拓探险、科考等专项旅游。

3、深挖森林文化内涵,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立足优越的资源条件和区位条件,将老铁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山森林公园开发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宗教文化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在大连乃至东北地区有市场影响力的森林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议在森林生态旅游内涵上多做文章。少上开发建设项目,做到森林资源旅游价值的最大发挥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最小影响。

4、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篇2

山西旅游资源最大的劣势在于旅游资源中自然资源的相对薄弱。山西地处内陆,远离海岸,缺乏沿海省市温暖湿润的良好气候条件,夏季炎热,冬季漫长寒冷,一年之中适宜旅游的时间不多,这是地理环境给山西旅游资源造成的先天不足。目前,山西旅游资源的主体部分是人文资源,我省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居全国第一位,古代寺观、古代石窟、明清民居、古战场、古代名人遗迹是山西最主要的参观景点。山西最近几年推出的三大旅游品牌:晋北佛教古建筑文化游、晋中晋商大院文化游、晋南黄河根祖文化游都以人文资源为核心。与此相比较,山西的自然旅游资源数量少、名气小,远远不及人文旅游资源的情况。较著名的自然景区只有芦芽山、太行大峡谷、蟒河等几处,而且它们在省外的知名度远远低于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寺庙群等景区。经过几年的集中宣传,山西旅游业已经打响了“文化牌”,使外界对山西旅游区的文化内涵有了初步了解。但与此同时,也使人们对山西旅游区产生了一些误解,以为到山西旅游就像是古人“游学”一样,山西就是一个看文物的地方,没有什么自然风光可看。山西人文旅游资源数量很大,但其中许多文物对普通游客吸引力不大,这也是山西旅游资源的一大劣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是山西人引以为荣的一句话,而实际上对大量的游客而言,五千年的历史有些太遥远了,反而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山西数量众多的古建筑、古壁画、雕塑等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但对它们的欣赏也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专业知识。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可面对这些静态的文物,外行连点热闹也看不上。山西旧石器文化遗址数量居全国第一,新石器、夏代以后的著名遗址也很多,但它们多数埋于地下,在地表几乎什么都看不出来,普通旅游者对它们兴趣都不大。山西的戏曲文物十分丰富,但其中的碑碣、壁画、墓葬中的砖雕等一般都形体较小,不太引人注意,而现存的古戏台多为独立存在,作为旅游景点吸引力也不强。山西的长城总长度很长,跨越的年代也久,但大部分长城都损毁严重,缺乏景观价值,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很难有什么效果。山西的各类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布分散,不利于集中参观。山西较为知名的景点主要有晋祠、五台山、壶口瀑布、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皇城相府等。它们散布于全省各地,很多景区都距离省内中心城市较远,相互之间也距离遥远,难以组织旅游线路贯穿起来。壶口瀑布、五台山等景区交通状况还不太好,众多中小景区的分布更为分散,并且交通、服务设施都不够完善。可入性差,“旅多游少”成了在山西省旅游的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游客经过长时间的旅途劳累后并不能见到太多的参观内容,这就会使游客觉得付出多而收获少,降低景区的吸引力。山西旅游资源的总量很大,但种类少,相似性强,雷同现象较为突出。山西的景点中大量的是寺观、祠庙、民居之类,尽管其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中有许多国宝级文物,但游客们参观多了之后也会感到乏味。晋中的晋商大院依靠群体优势建立了较高的知名度,但就个体来说却发展不平衡,游客不可能在一次旅游中参观多个大院,一些知名度较高、交通便利的大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另有一些大院已陷入经营困境之中。大量雷同景点的开发、宣传分散了财力与智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旅游精品的产生。超级秘书网

2应对措施

面对山西旅游资源存在的这些劣势,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2.1加强对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宣传由于山西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在过去的开发与宣传工作中,我们过多地关注了人文资源,对自然资源较为忽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人文资源都适合于大众旅游,有些人文资源的勉强开发不仅难于收到很好的经济效益,还可能导致对文物的破坏。另一方面,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态旅游正在兴起,成为目前最受欢迎的旅游项目,对自然资源的开发需要进一步加强。山西自然旅游资源的薄弱只是相对人文资源而言的,实际上,山西并不缺乏灵山秀水,只是缺乏很好的开发罢了,芦芽山、庞泉沟、蟒河、历山等自然保护区风景秀丽,各具特色;太行大峡谷、太行水乡等景区都有已初具规模;省内各地可开发的自然景观仍然很多。除开发之外,还要加强对自然景观的宣传工作,“黑煤”、“黄土”是人们对山西传统的看法,我们要力图改变这一负面形象,在省内外塑造“绿色山西”的新形象。2.2加强旅游资源开发的科学性与针对性在对各类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我们必须合理规划,有效利用资源。山西众多的景区都采用了垒起围墙收门票的简单方式,对景区进行低层次的浅表性开发,靠资源吃饭,是典型的低水平运作;一些景区是盲目乐观、盲目开发,未进行科学的市场预测就开始一厢情愿地大量投资,很可能得不偿失;一些急于求成的开发者则不惜对文物、自然环境的破坏,进行破坏性开发。以上几种情况都是对资源与资金的极大浪费。面对丰富的资源,我们应该本着保护第一的原则,遵循经济规律,对那些景观效果好,知名度较高、开发难度小的资源进行科学的市场预测,确立自己的客源目标,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与宣传。对一些暂时不适宜开发的旅游资源,我们要作为潜在资源加以保护。一哄而上,遍地开花的开发,必然会使当地的旅游失去重点并导致景点间过分激烈的竞争,不利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2.3加强交通建设和旅游线路的组织山西的铁路交通较为发达,高速公路建设居全国前列,航空相对滞后,而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是中心城市与旅游景点之间的公路交通。因此,建设高等级旅游专线公路是改善山西旅游交通的主要任务。在公路建设的同时,公交系统要及时开通通往景区的公共交通线路,以方便游客的出行。在旅游线路的组织上,我们要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改变目前以市(地)、县各自为战,独立组织旅游线路的状况,整合旅游资源,更为科学地组织省内旅游线路。同时,要把山西各景区融入整个华北、乃至北中国的大视野之中,把它们当作北方文化、北国风光的一个部分,积极与外省的景区、旅行社合作,使处于山西省边界附近的云冈石窟、壶口瀑布、太行大峡谷、蟒河等景区能与周边的内蒙古、陕西、河北、河南等省区的景区组成新的旅游线路,吸纳更多的客源。2.4加强多品种的旅游产品开发山西旅游资源的劣势之所以会较大地影响山西旅游业的发展,这与山西旅游产品的单一性密切相关。长期以来,观光旅游几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乎是山西唯一的旅游产品,生态旅游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开拓思路、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是应对山西旅游资源劣势的重要对策之一。除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外,随着人们旅游意识的增强,旅游将日趋日常化、郊野化,短线旅游将成为发展的主流。在这种背景下,发展省内游、假日消闲游大有市场,消闲旅游能够为知名度不太高而自然风貌保持较好的景区提供较稳定的本地客源。面对山西漫长的冬季,条件适宜的景区可以开发冬季观光旅游及滑雪、滑冰等体育旅游产品。倚托长城、古关隘等景观可以开发古战场旅游;倚托黄崖洞、大寨、西沟等景区可以开发红色历史旅游;倚托汾酒厂、老陈醋厂、煤矿等可以开发工业旅游。此外,探险旅游、考古旅游、会展旅游等产品都可以积极开发。

参考文献:

[1]马惠娣.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刘作舟.区域发展战略与产业结构[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3]唐留雄.现代旅游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

[4]魏小安.旅游目的地发展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5]邹统阡.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冯宝志.三晋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篇3

(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

(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

(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

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

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山色、寺庙温泉、港口海滩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东区海岛开发还需加大力度。从目前已开发的东奥岛、桂山岛、万山岛和外伶仃岛看,基础设施不足、水电供应、交通、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乘港珠澳大桥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环线。

第三是大网络,就是整个大珠三角旅游资源的连线成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广深珠和粤港澳的旅游资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广深珠万人美食游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有些旅游景点建设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面。就文化景观而言,主题公园是最容易重复的。为什么会是开发水平太低,而且互补性不强呢?关键是许多主题公园的文化原型没有对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乐园)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处理好,景点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

珠海旅游景点另一扩容方向,应该是由城市走向乡村,这是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大趋势的。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四种模式;而发展生态旅游则应注意三大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完全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可分成三类:一是完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二是政府与企业进行垄断性开发。像威尼斯一样,将白藤湖水乡内的道路、桥梁由企业为主体兴建。小游船的经营权则由政府垄断,拍卖给企业经营。三是完全由政府为主体开发。如城区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体的保护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取后两种开发模式。

4、为开发而保护。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栏岛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到保护。可以选择在政府严格规划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有些项目规划好以后,可以将项目30年的经营权公开拍卖,国有资产就可以实现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东区海岛等项目的开发经营权,如进行公开拍卖,就可卖到很高的价钱,而后由业主们自行招商,精心策划开发。这就是政府对项目的所有权垄断,经营权放开。

项目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时,要设立谁最具有开发能力,谁设计的开发方案最好这两个标的。第一个标的由拍卖评定,第二个标的由专家组投票评定。把这两个标的统一起来,最后确定开发单位。

如为开发而保护,就要停止“石头经济”、“泥沙经济”、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发展,把郁郁葱葱的山头搞成癞痢头,那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这些低层次的开发、破坏性的开发,必须停止,要进行结构性调整。

(二)开发生态旅游应注意的问题

发展生态旅游是珠海的重头戏。珠海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这是我们最大的资源,而且与广州、深圳和香港、澳门是互补的。在发展生态旅游问题上,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原生的、和谐的生态系统。在我国旅游景点的开发上,要补上这一课。在西方国家有一门大地景观学的学科,强调将整个自然大地看成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景观,而不是微观层次的一个院落。而我国通常是把自然景观神化,带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所以在景观中,必须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状态。

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应该受到良好保护的。生态资源与一般的资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无论是山林,还是水体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保护的对象是什么?谁来保护?保护的目的和动力是什么?这三者必须要搞清楚。否则,生态资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续利用。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要强调当地群众的参与性和收益性。只有当地群众的参与,才能把破坏资源的力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建设性的力量。群众参与存在着直接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利益主体,确定了利益主体,资源的开发保护就比较容易进行。同时还存在着协调性,当地群众参与所开发的生态旅游,是原汁原味的,这一人文与当地的生态是协调的,是互补的。只有当地群众参与,让他们获得了利益,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资源的价值,自觉地进行保护。过去许多景区乱砍乱伐,禁而不止,最后政府出一点资金,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护山队,允许他们在景区划定的地点开设小店做些土特产和旅游品的生意,结果破坏的力量转变为保护的力量,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收益。印尼在巴厘岛的奴萨杜阿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中十分注重这一点,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生态旅游主要存在着四个功能:即旅游功能、保护功能、促进经济增长功能或是扶贫功能、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功能。所以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上综合效益很高,我们必须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

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而城市是最有深度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好的留客性,是注意力经济与集聚性经济的结合体。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能把人们留下来的载体,非城市莫属。风景区内的溶洞即使再漂亮,也不可能把游客留住在洞里,但城市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对此,我们的认识远远不够。

(一)旅游城镇的类型。作为一个城市,应有独特性的自然风貌,有活跃的经济活力,有集中的旅游设施,而且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优越繁荣的购物环境,同时又有便利的交通和居住条件、发达的科技信息。江南水乡名镇周庄,过去遭到了人为破坏,现在认识到了这是旅游资源,把它恢复起来,结果成了宝贝,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几百万元。门票收入的5倍就是旅游总收入。像兰溪的诸葛村,原来是比较破落的村庄,经修复以后,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也达到300万元,成为村级经济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这都是在城镇建设中注意到旅游业的发展所起的效果。按城市旅游资源的特性来划分,珠海的城镇可以分为三类;

1、资源驱动型。自然与文化资源有独特性,如金湾区、香洲区的唐家湾镇、东区海岛等可划为这一类。

2、经济驱动型。主要为购物流通,如斗门城区、前山城区、湾仔镇等是典型的经济驱动型。

3、都市综合型。既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又有广泛的经济文化的景点。如香洲主城区。

这些城镇的建设应分门别类,都要摸清本地的资源。如横琴的蚝、湾仔的花、白藤湖的粉藕、斗门的荔枝、重壳蟹等独具特色的资源,要找出其历史痕迹,挖掘其文化内涵,编写成动人的故事篇章,推陈出新,这样就可以成为一个个很好的旅游资源。

(二)开发利用城镇旅游资源的方略

1、确立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想。如果没有一体化的战略思想,城镇建设就会出现千镇一面。只有注意挖掘自己的优势,才能体现出各自城镇建设的特色。根据统计资料,珠海市前年接待境外游客的数量已超过杭州。我们为什么会超过杭州呢?就是因为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确立了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成为这两者完美结合的典范。我们把旅游归结为“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是有局限性的,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系统:第一是直接系统。如旅游项目、旅游主体、旅游资源、媒体和旅游服务等,这些是直接为旅游服务的。第二是介入系统。如交通运输、机场、码头、铁路等,解决外部的可达性。包括通讯、金融保险、商业等都是旅游业的组成部分。第三是支持系统。如城市景观、房地产、文化设施、医疗保健、安全保卫等。旅游业的发展,离开了这三个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体化的战略。

2、确立硬件建设一体化的意识。目前,我们这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在硬件建设上往往是各自为政,各管各的。典型的如江海防洪堤建设,没有一点旅游景观的意识。市区河道的整治,也搞成了一条排水沟,仅仅做成一项水利工程,而留下了许多景观和生态上的遗憾。实施硬件建设的一体化,首先要突出特色意识。要通过城市的硬件建设,形成注意力,产生与众不同的景观,这些景观之间的组合,就是独特的城市景观。这方面天津有成功的经验,如将已变成臭水沟的护城河改造成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休闲观光皆相宜的旅游景观——环城公园。第二是环境意识。大连提出了“出门就是花园”、“处处是景观”,城市向园林化方向发展,居住小区向旅游景区演进,就像新加坡那样,这就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和注意力。第三是文化意识。倡导多种形式办剧院、博物馆,修缮历史街区、村落、文物古迹,一定要注意城市建设的艺术性,要精益求精,推行文化精致主义。第四是可识别性。一个城市,要在宏观的尺度上给人以一种独特的感觉。为什么许多游客愿到云南的丽江去游览参观?上海市原市长徐匡迪到了丽江以后,就提出上海不再搞老城复建了。为什么?因为丽江利用民居的结构完全展示了古城独特的风貌,形成了异于其他城市的肌理,给人以另类城市的感觉。所以丽江古城对中外游客的聚集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非常强。而其他许多城市,老百姓的民居、城市住宅都是千城一面,是雷同的,中断了自身的历史文脉的延续,也就丧失了自己的风格,从而也丧失了自己的地位。

3、确立突出地方资源特色的思路。在我国城市中,缺水的城市占大多数,水景资源更是稀缺,而珠海富有海江湖河、溪流和湿地,水景资源极为丰富。如果我们把这些水景观资源充分发掘出来,利用起来,那珠海就是独一无二的。珠海难以与国内其他城市比硬件设施建设的规模。在文化建设中珠海要形成浪漫、休闲、优雅、精致的情调,要区别于其他城市。所以,城市建设要围绕自己的特色进行创造,包括民居都要体现岭南水乡的风格,亚热带风情,形成新式粤派建筑特色,既有中国岭南建筑古朴庄重、典雅精致的韵味,又广泛吸取国外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突出现代建筑清新明快、色彩鲜明、气势恢弘的风采。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塑造市民内在的文化素质,展示珠海独有的精神风貌。每一个城市,都有其历史文化的积淀,这也是一种有深度有内涵的旅游资源。对珠海而言,主要是“特区精神”的外在化,要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为什么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去旅游?就是因为当地的文素质特别好,使得人们非常愿意到那里去。

——严格城市管理特别是城市交通管理。城市交通一定要有便利性,可达性,保证安全畅通。

——保障城市的安全有序。西北旅游资源中遇到的问题,就在于当地的治安环境。

——热情好客,培育地区信用。如游客到了珠海,购买的旅游品应没有赝品。就像在香港购买黄金饰品,都同时附有成分比例的标签,哪一家商品只要欺瞒顾客一次,香港旅游协会就会取消其经营黄金饰品的资格,管理非常严厉,所以在香港购买黄金装饰品,完全是货真价实的。而如果是珠海也能做到这一点,成为一个童叟无欺、诚信卓著的城市,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卖点。

——成功举办各种旅游节。江西推出“四时连八节”很值得学习。珠海也要造就季季有节,月月都有的旅游气氛。各个区镇的旅游活动都要注意质量,相互之间都要有内容和时间上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要大力开拓会展业。珠海完全有能力、有资源、有潜力去发展会展业。我们要从办好珠海国际航展、国际赛车做起,从办好“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做起。

——提升城市的文化活动。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高雅与通俗相结合。高雅的文化活动,有一台戏可以做,那就是继续办好“珠海国际电影文化节”。还有常年都有二十多个剧组在珠海拍戏,珠海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很好的影视基地。丽江把纳西古乐捣鼓得如此的热,成为丽江旅游的必游项目,而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一国两制的交汇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又喷发生机活力的美丽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没有一台自己的拿手好戏,这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通俗文化,就是南方杂技、广场文化、民间歌舞等,也是一台好戏。深圳华侨城的这台戏就非常好,有震撼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法国巴黎的红磨房,也是到巴黎的许多游客必看的。

——要有整洁的市容市貌。像新加坡、澳门等旅游城市,城市建筑一般是三年粉刷一次,使城市面貌始终保持清新整洁。城市绿化、街道铺装、灯饰、广告牌也要与城市整体格调相谐调。比如商业步行街就可与澳门接轨,有鹅卵石铺装成彩色图案,给游客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挖掘和改进传统名菜。近十年来,清淡可口的粤菜已为珠海广大的移民们所接受。而移民们又带来了各自的家乡菜和洋菜式,可谓南北交汇,东西融通,精彩纷呈。但要真正形成本地区民俗食风,成为游客们趋之若骛的美食天堂还需要全市各界共同进一步努力。近年来,组织的几界珠海美食风情节,评选出的珠海名菜、珠海名小吃,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要优化景点的管理。对同类的有可比性的景点,就要搞最佳、最差景点的评比,由游客和市民投票,建立一个机制,促进其加强和改善管理。

同世界上其他旅游城市一样,不断地举办国际活动,创新旅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景点,必将为珠海的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四、旅游开发与体制创新

旅游业实际上是一种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经济,是创意经济。谁的创意好,谁就能发展。珠海旅游业之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徘徊不前,发展较缓慢,就是因为把目标、过程、主体混淆在一起。对旅游业的发展,我们确定了许多目标,但实施过程不清楚,发展主体不落实。如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几界政府就已提出,但没有人去研究产品的开发过程,由谁来开发产品也没有搞清楚,结果是空喊了十多年,痛失了许多机遇。传统思维与经济转型的不协调,就出现了这些问题。

从另一方面来讲,同样的旅游资源,由谁来开发,以什么样的机制来开发,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同样一块玉石原料,由高手来雕刻,就可能成为价值连城的精品;如由泥水匠来雕刻,就会糟蹋了这一块玉。斗门温泉的几次开发实在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御温泉”的火爆成功就是因为客商的灵活机制所致。所以,机制不一样,效果完全不同。同样的服务设施,同样的员工队伍,谁来经营,用什么机制来经营,效果也完全不一样。“梅溪牌坊”只投入几百万元资金进行开发,而且搞得很成功。而如果由国有单位去搞的话,起码要一千几百万元。如某景点为国有单位,门票价格是由物价局定的,几十元一张门票,不管旅游旺季与淡季,不分早上与晚上,也不论市民与外地游客,谁都不能改变。这是什么机制?能适应市场吗?如果采取承包或出让的办法,经营者早就会根据市场形势实行浮动价格,自我调节了。

同样的景点,谁来建设,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经常强调,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但为什么总是不可避免呢?因为造成重复建设的,往往都是财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投资的,投资以后,能否收回投资,投资是否对路,没有人来负责;没有经过科学认真的可行性论证,也没有进行动态管理,根据变化了的情势及时进行调整。

要转换旅游资源开发的旧机制,必须实行开发权的拍卖、产权和经营权的转让、承包租赁制和名店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大胆推开,公开操作。如名店的委托经营,我们的一些饭店宾馆,一旦委托境外的著名管理集团经营管理,接待水平马上就会提高,而且世界范围内的连锁经营,也带来了客源的增加。珠海这几年国有资本从流通领域退出就很有效,旅游饭店宾馆也不例外。

从一个时期以来的实际情况看,旅游管理体制比工业体制还保守。因此,在体制转换的过程中,首先要防止封闭操作。那种肥水不流外人田,搞封闭改革,不仅会因为低水平和资金不足而对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造成浪费甚至破坏,同时在时间上也会丧失发展机遇。其次,要防止没有约束条件的破坏性开发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开发权的拍卖,一方面要公开论价,另一方面要对其提出的开发方案进行专家论证,要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公开竞争择优确定开发单位。同时,要防止守株待兔的意识。要扩大对外招商,范围越大,引进的开发者水平越高,带来的资金越雄厚,开发项目的档次和质量也会越高。要防止自建自用的倾向,把旅游项目搞成部门的小金库,搞点创收。要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刘伟、朱玉槐·旅游学[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2]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

[3]陶汉军·旅游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年5月第二版。

篇4

2.旅游活动对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地球上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不但可以单独成为人类的旅游产业开发和利用对象,而且还与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组合,构成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托或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总体系。

二、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旅游地生态系统是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同一体。与其他生态系统构成因子一样,一方面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演变同样也必须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根据美国生态学家哈定和小米勒提出的生态学三定律,可得出三个结论:

1.旅游地生态系统中的所有事物(包括旅游资源及其各个构成因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也不是孤立的。

2.旅游活动不能对旅游地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

3.旅游活动影响旅游资源与环境后会产生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这三个基本结论给我们提出了对旅游活动进行管理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在旅游地这个生态系统中,由于旅游区划而对旅游资源进行的分割构成了不同类型的景观单元(即斑块),这些景观单元的空间格局随着生态过程的作用而不断改变。

三、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

通过立法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实现对旅游活动的规范管理,是当前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立法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必须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遵循资源与环境演变的自然科学基本规律,这样才能保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达到制定这些制度的根本目的。

1.旅游规划制度

旅游规划是指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手段,对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人力资源、资金与物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确定区域旅游资源的经济开发目标,实现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2.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评价

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早为美国所创设。《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对环境质量具有重大作用影响的联邦建议、立法方案和重大联邦行动都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包括该建议或行动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和拟议中的行动选择方案。实施这一制度是对传统决策机制的变革,是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新途径和新方法,并已成为国际环境管理一种惯例。

3.旅游容量控制制度

篇5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文化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色、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宗教旅游是指者的专门朝圣以及一般旅游者参观宗教景区景点的活动,是一项富有特色的旅游形式。开封历史悠久,宗教文化资源丰富,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都有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比如:大相国寺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塑像,雕刻精美,工艺独特,令人叹为观止;延庆观的玉皇阁是蒙汉文化融合的产物,世所罕见;铁塔独特的建筑风格中外闻名。蕴含在这些景点历史中的人文故事与人文精神更是令人追慕。此外还有若干当代兴修、制作的宗教建筑、工艺品等。利用和开发这些文化资源,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品,能够吸引游客,对开封旅游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应该肯定,开封市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更应该看到开发空间仍然很大,开发层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当前,开封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1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内容单调开封宗教旅游景点文化游览项目开发程度不够,大多数宗教旅游景点仍停留在对宗教观光这一基础层次产品的开发上,仅仅进行一些固定设施的建设,如塑佛像、建庙堂,设置功德箱等,很少进行宗教义理、宗教故事的内涵挖掘,未想办法通过一定方式向游客传播,致使游客在游览时无法得到更深层次的文化熏陶,从而降低了这些宗教景点对部分游客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景点内的导游人员在旅游讲解方面有很论文格式深的功底,但是对宗教知识没有深入的研究,从而不能把一些宗教问题向游客讲深、讲透;宗教景点都有专职的宗教人员,但这些专职从事宗教事务的人员,大多从事开光、诵经、占卜等活动,基本不与游客作交流,因此游客在这几个宗教景点游览时基本上是以观光或从事一些迷信活动为主,无法得到更深层次的满足。旅游活动内容单调,游客普遍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这使开封的旅游业丧失了很多的回头客。21周边环境条件差开封市是中部地区一座欠发达的城市,城市绿化和城市形象建设与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几个著名的宗教旅游景点又处于改造难度大的老城区,有的还处于开封市最繁华的地段,因此这些景点的开发扩建受到了周边环境的严重影响,旅游服务设施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加上有些设备老化,以致综合接待能力差,造成留不住客的现象。这些因素长期制约着开封市旅游业的发展,使开封市宗教文化旅游的发展滞后,丧失了不少发展机遇。31部分宗教文化资源有待于开发开封的宗教文化场所尚有大量宗教文化资源可以利用。如位于开封东郊的天主教河南总修院,创办于1930年,建筑结构基本上是仿照天主教会在北京创办的辅仁大学的建筑设计,是一座融会中西建筑风格的建筑实体,整座建筑庄严雄伟、布局合理。它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如果对之进行保护性开发,既可为开封旅游事业增添亮色,又可更好地保全这一历史文物。

二、开封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构想

在旅游市场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开封旅游界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开拓宗教文化旅游的发展空间。具体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挖掘文化内涵,吸引游客关注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品位越高,竞争力越强。宗教旅游资源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为旅游开发提供更深层次的挖掘空间。因此,要把展示和挖掘开封宗教文化精华作为此类景区景点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宗教义理、历史典故、人文精神等方面加强研究,挖掘符合旅游产业发展的文化内涵,加快景区开发建设,提高开封旅游业的文化品位。《宋东京考》记载:“东京相国寺乃魏公子无忌之宅,宋时地属信陵坊,寺前旧有公子亭。”说明大相国寺所在地原是信陵君的故宅,但是这一历史事实没有在现在的大相国寺里通过明显的方式表现出来,只在大雄宝殿的一幅对联上可以看到,这不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建议在此复建公子亭,以寄托人们对这位古代英雄的景仰之情。把信陵君礼贤下士的精神以及侯嬴的智慧和气节展现给游客,这无疑极具教育意义。“吴带生风”的典故早已广为流传,但清楚它源于吴道子在大相国寺所画《文殊维摩菩萨像》的人还很少。与吴道子同师学艺的杨惠之曾为大相国寺塑五百罗汉像,两人分别被誉为“画圣”、“塑圣”。[1]大相国寺之所以成就了千古文化名寺的地位,与这两位大师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如果在这里将二位大师的作品部分地加以展示,并由导游员进行讲解,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古代名贤如李邕、范仲淹、欧阳修、坡、王安石、黄庭坚、蔡襄、赵明诚、李清照等都曾到过此地,有的还留下咏作或感人事迹,由此可见,开封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着相当丰富的内涵可供发掘。[2]宗教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宗教景点具有客观的条件,可以通过图片展示结合文字说明的方式让游客对宗教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必要时还可由宗教人员讲解。另外,开封宗教建筑中的佛塔美轮美奂,砖雕、木雕等精致典雅,可以适当介绍一些有关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故事等,以丰富旅游的内容。(二)开发旅游项目,丰富旅游内容目前,旅游者的兴趣正从静态参观向动态参与方向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静态的参观游览,而更愿意亲身参与到动态的旅游活动当中,以更新的方式追求和享受文化。旅游经营方式和产品结构应根据这一变化加以改变,从开发式、观赏式上升到表演式和参与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是如此,除开发新景观、开展一般游览活动外,还要结合宗教传统活动开

并形成多种动态参与项目。如组织有兴趣的游人开展参禅、浴佛、食斋、放生等佛事活动,尤其是对佛教开光、方丈升座、传戒及佛诞庆日等特定佛事法会的参与。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四月八日佛生日,十大禅院各有浴佛斋会,煎香药糖水相遗,名曰‘浴佛水’。”[3]对此可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宣传并举行相应的活动。根据佛教中关于八宝粥由来的传说,可请寺院开展向游客、香客施粥的活动。在道教旅游方面,可以做一些模具将道教的炼丹术向游客展示,让感兴趣的游客在专人指导下模拟制做,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许多旅游者对博大精深的宗教认知文化有着极强的求知欲。有鉴于此,可开发宗教活动中对社会进步起积极作用的那一部分认知文化资源,如礼请大德高僧、道人对旅游者进行有利于道德、人格修养的讲经开示,结合现代社会所提倡的道德观念,向游客宣讲宗教的基本精神,如佛教的中道思想、自立精神和慈悲为怀精神,道教的“天人合一、万物有灵”观等,这些思想对现代人仍然能起到教育作用。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旅游内容,吸引游客,而且可以发挥旅游的人文教化作用,具有很强的经济意义和现实意义。(三)改善周边环境,净化旅游场所全国各地旅游业发展迅速,竞争也日趋激烈,目前已不仅仅局限于某一景点的竞争,而是扩展到整个环境的竞争。良好的治安环境、美丽洁净的游览点、方便的交通和通讯、称心如意的购物场所、优质的服务和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可以让游客感到宾至如归;而脏乱、拥塞的环境会让游客反感。所以旅游景点不仅需要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而且要有配套的周边环境,形成旅游区域的整体和谐与美观。目前开封的宗教文化旅游景点在这方面普遍存在着不足。例如,大相国寺和延庆观均处于闹市,门前交通不畅,而且无较大面积的停车场,这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四)更换景点名称,突出整体优势如今,许多开封的年轻人都不知道,禹王台公园、铁塔公园曾是名震一时的佛教圣地———天清寺和开宝寺,它们与大相国寺、太平兴国寺(位于尉氏县)并称为北宋京都四大名寺。繁塔(位于禹王台公园附近)和铁塔属于佛教建筑,突现的是宗教功能。而现在这两个景点对外的名称却都是公园,说这里是公园,里面的建筑却是佛教建筑,说这里有佛塔,名称却是公园。而外地游客到开封很难对公园产生浓厚兴趣。这两个旅游景点在资源开发方面应挖掘其宗教内涵,而两个景点的名称不太符合这一内涵的要求,在进行宣传的时候无法突出重点和核心,所以为之正名便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可改为“天清寺公园”和“开宝寺公园”,正名之后对外可打出“北宋京都四大名寺”的招牌作整体的宣传,进行联合开发,这样既可以提高知名度又可以发挥整体优势。而且四大寺院联合开发,有助于解决开封景点过于集中、留不住人的问题。(五)加强宗教导游队伍建设导游是文化的传播者,导游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和旅游的教化作用的发挥。对于宗教文化旅游来说,要求导游员必须具备较丰富的宗教文化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解答游客关于宗教方面的一般性提问,懂得对宗教问题去粗取精,能够正确区分宗教和迷信,不能信口开河胡编乱造。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比较缺乏的。国内有一些旅游景点就善于抓这方面的工作,他们根据景点特征编写出独具匠心的导游词,而且大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导游员。这些导游员熟悉大量的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把导游内容讲解得非常生动,令游客如临其境、留连忘返。我们应该向先进地区学习,不断储备知识,下大力气提高宗教文化品位,为游客提供能动的和全方位的导游服务,想方设法提高开封宗教文化旅游的竞争力。超级秘书网

三、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宗教旅游景点与其他景点相比具有特殊性,它们是开封宝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大相国寺还从事着佛教活动,在国内和国际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一)端正对宗教的认识,合理利用宗教资源有些人认为宗教就是烧香拜佛,就是搞迷信活动。这是不对的。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义旨本是光彩照人的,对哲学、文学、建筑和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宗教的部分教义、教理对人的思想净化也是有利的,如果我们在引导游客参观时,请大德高僧对这样一些佛教教理进行宣讲,以此感染游客,就可以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对于纯洁人的心灵、调节人的心理、稳定社会秩序将产生一定效果。[4](二)要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论文格式设开封没有名山大川,其宗教景点以人文特色取胜,不是以景色和建筑规模取胜。所以应围绕传统文化做文章,开发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选择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同时宗教文化是有神论,与科学的时代精神相违背,开发之后还会带来一些思想观念上的影响,因此对于投资的项目应本着经济意义大于宗教意义的原则,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避免出现为迎合游客的宗教朝圣心理而盲目开发的现象。(三)必须严格遵照国家有关宗教问题的法规与政策进行开发我国法律规定:“宗教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去发展宗教。自由受国家宪法保护,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国家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在进行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必须严格依照法律办事,认真落实各项政策,为旅游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明]佚名1如梦录[M]1孔宪易校注1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1

篇6

佛教文化作为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资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固原市为须弥山石窟为例,探讨如何更深层次的挖掘固原市的佛教文化内涵,丰富旅游内容,提高旅游品位,打造旅游品牌,从而使固原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固原。

一、固原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现状概述

固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代属中原农业区与边疆草原区过渡地带。举世文明的古丝绸之路穿境而过,使原州成为连接南北贸易往来的要道。厚重的中原文化、璀璨的伊斯兰文化、神秘的西夏遗存文化、粗犷的草原文化、苍劲的大漠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孕育出独特的人文环境。固原境内现分布有新石器时代遗址200多处,西汉―元代军寨、古战场、古养马场等遗址40多处,西汉―明代古城址50多处,明清时期古建筑4处,北魏―明代石窟寺5处,战国―元代古墓葬群100多处,各类出土文物3000余件。目前,已申报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其中,佛教旅游资源保存最完整的须弥山石窟,宗教与文化相互交融的东岳山,为固原市发展佛教文化旅游提供了条件,2000年8月,全国首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在固原创立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下固原旅游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与周边敦煌、平凉相比,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资源品位高、开发深度浅

固原是各种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主要包括丝路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古军事文化等,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品位高,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须弥山石窟及相国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它的修建和存在是固原古代社会繁荣发达的象征,是丝绸之路上的珍贵文化遗存,也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创新、发展的见证。当前,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大部分停留在保护上,特别是须弥山石窟,保护高于开发,是国家对石窟群保护的重点研究对象,对石窟的修缮和保护技术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对石窟艺术和佛教文化的研究不够重视。

(二)重视硬件设施,软实力落后

为申报古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扩大景区规模,须弥山景区近年投资近亿元兴建须弥山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票务中心、香水海生态停车场、环保游步道、游览观光车、团体导览机等配套设施,使须弥山石窟景区周边环境大为改善。但是,须弥山石窟的软环境并没有很大的变化,比如讲解人员的礼仪培训和旅游接待服务水平,这些都是导致须弥山石窟的内在美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展现的重要因素。

(三)旅游节庆活动,初见成效

自2006年开始,固原市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宁夏六盘山山花旅游节”,每届都举行大型文艺活动并在当地电视台新闻频道进行报道,届时邀请省内外各大旅行社采风及媒体报道。特别是2011年,以“游中华,品文化”和“中华文化,魅力之旅”为口号的展示固原佛国文化,举办了“第七届宁夏六盘山(须弥山)山花旅游节”,使游客领略烂漫山花和文化固原的独特风貌。丰富多彩的固原文化和须弥山博物馆成为“中国中华文化旅游年”游客关注的新亮点。

二、固原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尽管固原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更应看到其开发空间仍然很大,开发层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当前,固原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形式单调

固原佛教旅游景点文化游览项目开发程度不够,大多数景点仍停留在对佛教石窟观光这一基础层次产品的开发上,在进行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缺乏对佛教义理和佛传故事的内涵进行挖掘,关于须弥山石窟的修建背景、佛像雕刻的特点等深层的介绍涉及很少,致使游客在游览时不能得到更深层次的文化熏陶,从而降低了佛教景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景区内的导游人员在讲解过程中,大都停留在石窟外观上,对佛教文化和佛教在当地的发展以及在须弥山石窟的表现形式没有真正理解,使得他们不能把一些佛教问题向游客讲解到位;须弥山石窟专职佛教人员少,而且基本都是从事开光、诵经、占卜等活动,与游客交流较少,因此,游客游览时基本上以以观光或从事一些佛事活动为主,旅游参与形式单一。

(二)形象不突出,品牌不明显

固原的荒凉、贫困形象根深蒂固,在一般人眼里,固原处于西北干旱地带,缺乏旅游的环境。然而,固原悠久独特的历史,不仅有“高原绿岛”的六盘山,还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近年来,固原市政府确定了“红绿六盘・文化固原”的整体形象,但是各个文化旅游景区没有发挥自身的特色,突出景区形象,品牌意识缺乏,没有形成良好的旅游口碑。

(三)资源破坏严重,修复难度大

固原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土质疏松,而且风沙大,加上固原处于地震带,地震频繁,使得固原境内许多石窟都出现裂隙、裂缝、剥落的现象;景区内石碑、遗迹、古树名木等文物处于自然状态,缺乏保护措施。须弥山石窟依山而凿,经过1500多年的风雨洗礼,自然风化和认为破坏都很严重,至今须弥山石窟的保护和修缮都是一大难题。

三、固原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构想

在旅游市场同质化发展的今天,如何挖掘佛教文化的内涵,拓展佛教文化的旅游空间,是发展佛教文化旅游的重点,也是固原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构想的依据。

(一)打造佛文化旅游圣地

1000多年来,佛教文化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宁夏固原的须弥山既从名称上恰好对应了佛教宇宙观的学说,同时,固原须弥山的外观造型也如佛教宇宙观所描述的意境极为相似,须弥山由五座山峰组成,并呈现莲花瓣状,中间一座为主峰,其周围是四座较低的山峰,与佛教宇宙观所描述的“须弥山”是一致的。它周围的众多自然景观也对应了佛教宇宙观中描述的诸如四大部洲、七金山、七香海等景象,从而构成了佛教宇宙观中有关“须弥山”这一“世界中心”、“佛教圣地”的完整景观形象。从历史角度看,它是随着石窟的开凿、佛本生的故事及壁画的出现而产生的,也即是随着佛教东传而产生的,须弥山是佛教传播的结晶。须弥山石窟的造像艺术无论是石窟选址,还是佛像造像对象的选址,都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佛教宇宙有关“须弥山”的意境描述――尽量让众佛、众菩萨、众神等居住于山岩之中,使得“须弥圣山”的形象更为突出。

因此,应从须弥山旅游景区的名称着手,将须弥山打造成为“佛教圣地”、“须弥圣山”。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须弥山的整个山体上尽力再现佛教宇宙形态,在山上设置石雕佛像,建设佛教景观,给予游客与众不同的佛教圣地意象。同时在景区通过恢复重建古寺庙来增强须弥山的佛教文化朝觐氛围,为广大香客提供佛教朝觐场所,真正将须弥山打造成国内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圣地。

(二)改变经营方式,优化产品结构

目前,旅游者的兴趣不再是单纯的游览观光,正从用眼睛看向亲身参与体验方向转变。须弥山石窟现有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目标市场的需要,应该从观赏上升到表演和参与体验。须弥山石窟开展的旅游活动,除了一般的游览活动外,还应该结合有兴趣的游客开展参禅、食斋、放生等佛事活动;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邀请敦煌、少林寺等成熟景区的艺术表演团在景区进行演出,邀请游客加入表演,在增加游客体验的同时,也丰富了须弥山石窟的旅游内容;另外,依据须弥山石窟区域旅游开发后的规模,辅助开发文化休学旅游产品、丝路文化体验产品以及佛教养生度假产品等,以适应旅游区高端客源较高层次的需求。

(三)加强佛教导游队伍建设

导游是文化的传播者,导游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和旅游教化作用的发挥。对于佛教文化旅游来说,要求导游员必须具备较丰富的佛教文化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解答游客关于佛教方面的一般性提问,懂得对佛教问题去粗取精,能够正确区分佛教和迷信,不能信口开河、胡编乱造。在追求讲解的趣味性的同时也要注意科学性,注重导游词的编写,从须弥山石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中挖掘内容。景区导游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博才多学,熟悉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这样才能讲解得既生动又翔实。

篇7

开发饮食文化资源已成为国内外经济,特别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贵州是“生态之州、文化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贵州饮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但目前对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拟对贵州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主要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一、制定整体发展规划

贵州的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各具特色,但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尚待进一步加强。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首先要有系统、完善、可行的规划。政府应做好贵州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整体发展规划。

首先,应注重提高贵州饮食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发展规划的融合度。贵州正逐步重视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贵州亦早已重视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但将二者有机融合尚待进一步加强。

其次,应把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纳入贵州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之下,贵州确立以“生态立省”、“旅游立省”战略。而在“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六要素中,饮食居于首位,故发展贵州旅游业必须开发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统筹贵州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全面开发,整体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发挥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整体效能,使贵州特色饮食开发和贵州旅游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再次,贵州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规划一定要突出贵州自有特色,注重打造贵州饮食文化旅游的响亮品牌和鲜明特色。如民族风情旅游应是贵州旅游业的重头戏之一,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规划就应注重与当地的民族节庆相结合。

二、树立文化战略意识

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应植根于贵州历史文化的土壤。每个地区都有其独有的历史文化。开发利用贵州饮食文化资源,应注重结合当地相关的历史文化。当然,要充分开发利用贵州饮食文化资源,包括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首先应对贵州饮食文化包括古代、近现代、当代饮食文化进行系统整理,突出贵州饮食的历史文化厚重感。如贵州土司制度形成于元末明初。贵州有土司大大小小上千个,最为著名的有四大土司,即思州田氏、播州杨氏、水西安氏和水东宋氏土司。土司制度留下诸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含饮食文化,应对土司菜系进行整理和包装。另,唯有贵州将屯堡文化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应打造贵州屯堡特色饮食文化品牌,使贵州饮食文化借乘屯堡文化之东风走出大山。再如贵州是红色资源大省。应充分抓住红色旅游的特点,开发特色系列菜肴、“忆苦思甜”系列菜肴、红色之旅特色系列菜肴等,并注重与相应地区农村的素食文化相结合。

把饮食与贵州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是提升贵州饮食文化内涵最为有效的途径。要对贵州饮食文化进行全面挖掘、恢复和整理,加大力度整理贵州饮食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和典故等资料,对它们的形成、演变、发展和各种特色菜肴的用料、烹制、营养、特点以及传说、典故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使之系统化、完整化,为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汉、苗、布依、侗、土家、彝等18个世居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8.9%,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55.5%,故民族饮食文化资源丰富。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应特别注重结合当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

三、注重品牌建设

培育贵州旅游餐饮品牌名店。贵州餐饮要做大做强,就需要培育建立起自己的餐饮名店和能充分展示地方饮食文化的旅游餐饮龙头企业。贵州应该有自己的餐饮知名品牌。此要求政府首先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引导餐饮企业走品牌化、科学化、规范化、产业化经营之路,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贵州特色旅游餐饮品牌名店。政府应指导、授权相关机构或商会对绿色餐饮企业、餐饮名店、名师、大师、名菜、名点等进行认定,并结合贵州主要旅游线路、主要景区(点)及主要城市,由政府相关机构或相关组织组织专门的评审会,定期评定“贵州特色餐饮特色名店——旅游餐饮接待推荐单位”。针对贵州近些年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及旅游知名度的提升,餐饮特色名店发展战略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餐饮特色名店除了要标准化、规范化、特色化外,国际化和专业化也是十分重要的标准。当然相关评审应充分发挥民众的力量,例如可通过网络投票的方式,适当地注重官方、专业机构的评定意见与民意相结合。评定应是非终身制,评定后定期还要进行复核评审,对已获评企业进行动态管理,对违规企业给予警告甚至摘牌,同时不断吸纳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加强地方特色餐饮企业的开发。

在树立名牌战略思想,打造当地餐饮名店工程的过程中,应注重保护传统餐饮老字号,致力于贵州特色餐饮美食业的文化传承、品牌维护和品质提升。

四、设计推出贵州饮食文化特色旅游线路

旅游路线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游客在饮食方面的消费和欣赏需求。我们可根据贵州旅游资源和饮食文化资源特色,设计贵州饮食文化旅游线路。如贵州的酒文化享誉世界,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把加快白酒产业发展作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以“百万千升产量、千亿元产值”为目标打造全新的白酒产业。应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贵州酒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并注重与贵州经典的红色旅游路线相结合,如仁怀是驰名中外的国酒茅台酒的故乡,2004年7月,被正式认定为“中国酒都”,而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被列为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当然,贵州少数民族特有的酒文化更应是旅游线路设计中所考虑的重头戏之一。在旅游线路设计中加入主题鲜明的酒文化色彩,不仅有利于贵州旅游业乘贵州酒之美誉而名气大增,而且有利于酒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升贵州酒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贵州茶在国内的知名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其实早在隋唐时期,贵州的茶叶即已通过交通干道,与邻近地区进行贸易。陆羽《茶经》说:“(茶)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昔得之,其味极佳。”贵州可打造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如凤冈县近年来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战略,明确了“茶旅一体化”发展思路,将生态旅游和茶产业结合,通过对旅游业的宣传推介,提升茶产业知名度。茶产业的发展又为旅游业提供良好的载体,从而实现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的共赢。

除了可打造贵州酒文化、茶文化旅游精品路线之外,贵州还有诸多饮食文化资源可供开发,如亦可打造以辣椒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精品线路。2005年9月28日,中国遵义首届辣椒节在遵义县虾子镇隆重开幕。同日,遵义县被认定为“中国辣椒之都”。总之,贵州饮食文化特色旅游线路尚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发展与完善。

五、搞好旅游餐饮商品的开发与创新

贵州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饮食特产,如茅台酒、老干妈、酸汤鱼系列、花江狗肉、丝娃娃、玫瑰糖、牛肉干、都匀毛尖等。仅贵阳著名的风味小吃就有肠旺面、恋爱豆腐果、素粉(酸粉)、夏家麻辣烫、洋芋粑粑、酸汤鱼、水城带皮黑山羊米粉、豆花面、刘二妈米皮、贞丰糯米饭等等。

应将上述饮食特产与旅游文化结合起来,开发生产出包装精美、便于携带、具有纪念意义并赋予特定文化内涵的各种档次的旅游商品,从而促进旅游餐饮商品的开发与创新。如修文县近年来不断加快旅游景区(点)、宾馆饭店、旅游文化娱乐、旅游商品经营等“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旅游产业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该县已成功开发出猕露—猕猴桃饮料、有机兔—兔大哥系列、桑椹果系列等特色鲜明的旅游商品,扎佐蹄膀、萝卜干、蜈蚣桥豆腐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有了较大提高。该县还大力发展了以桃源河景区为依托的六屯乡独山村、扎佐镇大河村农家乐,以六广河景区为依托的六广镇滨江村农家乐,以春赏花、秋品果为主体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谷堡乡折溪村农家乐[1]。

六、加大宣传营销力度

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向省外乃至国外推介贵州饮食文化、贵州旅游业。近年来,贵州省围绕文化和旅游实施品牌战略,强力打造“多彩贵州”文化品牌。随着多彩贵州商标的全面注册和推广使用,“多彩贵州”品牌呈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而多彩的贵州饮食文化及旅游资源是“多彩贵州”的重要内涵。

2011年8月1日起,融合品牌化、符号化系统传播理念的“贵州”形象标识正式启用,今后将用于政府系统以及系列经贸、旅游推介、文化交流活动中。2011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暨中国·贵阳投资贸易洽谈会于8月18—20日在贵阳举行。据报道,讲述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专题纪录片《多彩贵州·神奇之旅》,于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会期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中华民族》栏目播出。专题片由4集系列节目组成,以“衣、食、住、行”为主题,介绍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4个民族的特色文化,“吃遍黔山秀水”是节目主题之一[2]。在立足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应进一步加大宣传营销力度,从而使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篇8

关于旅游地质资源的涵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对旅游地质资源定义为“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冯天驷在《中国地质旅游资源》中把地质旅游资源概括为“由地质作用形成的自然旅游资源都可称为地质旅游资源”。本文结合《中国旅游资源普查纲要》中的关于旅游资源的概念,从旅游的角度为旅游地质资源进行界定,认为旅游地质资源应该是那些能够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由此产生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的地质事物和地质现象,它包括地质遗迹和地质体、与地质作用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和地质现象等。

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陈安泽认为地质遗迹是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直观、可读性的天然记录,是提供研究岩石圈、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地壳演化、海陆变迁、生物进化的样本、典型和天然资料库。它属于自然遗产,是一种独特的自然资源,它具有科研、教育、科普、生物环境、历史与文化性。地质遗迹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地质遗迹就是指地质景观和地质现象。地质景观是指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在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具有观赏价值的保留在岩层中的生命遗迹和地质构造遗迹。狭义的地质遗迹是指古生物化石产地、古冰川遗迹、地质灾害遗址及遗迹、地质构造剖面等。

旅游地质资源的特征

旅游地质资源是旅游资源中物质资源部分,因为它与地质作用、地质体密切相关,因而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一)时空的定位性和永续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时空定位性就是指旅游地质资源具有一定的时间和地域空间上的固定性。从地域上看,旅游地质资源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并具有不可移动性。旅游地质资源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而且还受岩性、构造、地貌、水文、气象、水文地质、海陆分布以及人类长期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旅游地质资源与其它自然旅游资源相比,季节性变化很不明显,除气候地貌外几乎没有季节性。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渐变性的地质运动、长期的外营力作用可以改变地质地貌的形态,但它们是难以预料的突变。特别是地质作用是非常缓慢的,对于人的生命和社会历史而言,有些地质景观和地质现象是不能用肉眼来判断其增减,所以可以在旅游开发中忽略不计。因此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永续性。必须注意开发中的保护,否则这种宝贵的地质遗产就会消失。

(二)不可再生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是指人类活动或突发性事件破坏了旅游地质资源的物质部分时,这些物质就会受到损坏,不能恢复原貌。这一点告诉我们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注意保护,并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可行性分析,使旅游地质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三)科普性

旅游地质资源既具有科学性又有普及性。与其它旅游资源相比,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更加突出的科学性。它们是天然形成的地质体或地质现象,具有某种典型性,对于地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有些旅游地质资源还是地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素材。因此,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会吸引很多地学研究者或爱好者进行研究、求知等学术旅游活动。同时,在旅游业发达的今天,增强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旅游产品的品味,也需要开发旅游地质资源,并大力宣传与之有关的地质科学知识,普及地球起源、演化等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宣传保护、爱护地球的意识,提高民族的科技素质,让游客既能观光游览又能使地学科学知识得到普及。

(四)时代性和变异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时代性特征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原来不是旅游地质资源的事物和现象现在变成了旅游地质资源。例如,现在在日本已经开发了观看火山喷发景观,观看火山喷发景观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地质资源游览项目。

旅游地质资源的变异性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变化,原有的旅游资源会对游客失去吸引力,成为一般资源。

(五)文化特性

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文化属性。它也具有美学观赏性,文化的品味性。对于旅游地质资源而言,人们通过观光、游览等旅游活动得到对大自然美的享受,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马斯洛的五个层次的需要在享受旅游地质资源时都能得到满足。这种文化属性所蕴含的内容是丰富的。

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开发存在的问题

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基本形式是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即地质公园。长期以来,一般人并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对地质公园予以关注,而更多关注的是它的旅游观赏价值。伴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强度、范围的增加,重旅游开发,轻遗迹保护,致使很多珍贵的地质遗迹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甚至受到破环,导致存在的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

(一)对地质公园缺乏科学研究

目前很多人对地质公园的理解就是狭义的科普旅游和地质遗迹保护。许多地区的政府的有关部门在开发地质公园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地质公园毕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系统调查、研究及综合评价方面,在工作的深度、研究程度方面,在多学科综合性调查、研究等方面还不够,需要地学工作者和旅游工作者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界宣传,让更多的人关心、研究和建设地质公园。

(二)地质公园环境问题凸显

旅游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加重了资源供需的失衡,生态系统的破坏与环境退化成为地质公园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特别是地质公园内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得地质公园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破坏。更有一些新建建筑物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环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又缺乏规划和管理,部分民众的生态意识较差。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物剧增。高密度的旅游人流和大量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比较普遍。

(三)地质公园开发障碍

旅游开发很注重景区的主题形象,由于我国景区多功能性,导致旅游开发主题形象不突出。有的景区既是森林公园又是地质公园、风景名胜旅游区等,显得名称混乱,造成主题功能不突出,多头经营,使得很多景区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在旅游开发中,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有重点地建设地质公园,特别是功能分区上要很好的进行规划,使游客能够在旅游中获得丰富知识的同时还能够获得很多旅游专业知识。

(四)地质公园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管理体制上:地质公园景区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的障碍。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特别是跨行政区的风景区,更是管理混乱。而没有制度保证旅游景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当困难;在员工素质上,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亟待提高,轻视培训又不主动引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情况一直未得到解决;在人员配置上,旺季工作人员不足,淡季工作人员闲置;以上方面都是我国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另外其他一系列阻碍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市场营销,地质公园与其他各旅游利益主体关系问题,也深深影响着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开发对策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思想的指导下,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发展要采取的对策:

(一)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开发模式

地质旅游作为一种高品味的科学旅游活动,其科学含量与科技含量必须在景区的开发、建设和保护中得到充分体现。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促进产学研结合,充分调动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积极性,促进行业协作,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地质景区的发展。

(二)开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选择,生态旅游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同其他旅游产品相比较,在景观上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活动的自然性、内容的文化性和教育性。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具有典型特征和垄断性,开展生态旅游是符合地质公园建设要求的。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游人不断探讨自然奥秘,揭示自然规律,并受到生动的环境保护教育。

(三)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地质旅游资源的特点要求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其应该具备地理学和环境学等方面的知识。地质公园要科学合理地安置员工,挖掘员工的潜力,对员工进行旅游地学知识的培训。

(四)严格控制地质公园的容量

小型化的旅游规模是地质公园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所以地质公园游客的数量要在合理的范围内。旅游景区必须认识饱和与超载的危害性,应随时掌握旅游景区的客流量,关注可能引起饱和和超载情况的发展,设法采取一定的措施将游客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五)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优势

地质公园的促销是指向潜在的旅游者传播旅游景区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和价值,是地质公园的产品和服务被大众所知晓,以建立潜在旅游者对景区形象的认知。旅游景区产品促销要突出产品特点,强化竞争优势,树立品牌优势以便刺激旅游的需求,以引导旅游的消费为目的。

(六)加强地质公园的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意识是现代管理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地质公园发展危机可能是周围地质地貌环境的稳定性、灾害性自然及天气情况等引起,也可能是由景区以外的大环境引起的。建立地质公园危机预警系统,才能随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七)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

不论是在旅游开发、设计和经营过程中,都要坚持循环经济的道路,合理的组织旅游产业,进行旅游开发,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从而探索出一条新的旅游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出版社,1999

篇9

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能共同发展,妥善处理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旅游管理部门与各级政府共同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指导方针,才能使文物的保护工作与文化旅游事业同时保持良性的可持续性发展。

1.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中出现的问题

1.1旅游资源开发中文物保护机制不完善。我国文化旅游业开发初期,缺乏科学规划和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意识,局部地区在开发中忽视保护,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现象屡有发生,个别地方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损失。当前,虽然不同产业部门对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早已形成了共识,文化旅游资源尤其是文物资源开发建设中的保护问题得到了普遍关注,规划措施逐步强化,但急功近利的倾向在局部、特别是基层还没有完全得到纠正。由于过分看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至于损害了文化旅游资源,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一些以文物资源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的旅游景区开发,存在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倾向,很多地方把宾馆特别是一些主管部门的所谓"培训中心"、商店、索道及其它现代游乐设施建到核心景区,使得景区内现代化设施建筑体量过大,破坏了文物古迹和自然风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三是高峰期一些重要的文物,包括生态旅游区景区管理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没有科学评估和限制客源量,造成游客承载量过大。

1.2在处理文物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关系上,存在消极保守观念。首先,从全国范围看,文物资源保护资金需求和供给的矛盾尖锐,软件环境和硬件设备与文物资源保护工作的要求较不适应,一部分工作普遍难以到位,文物资源损失不可估量。而且文物资源保护工作观念陈旧。首先是一些地方、一定程度上存在把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对立起来的偏颇认识,片面认为只要开发利用就必然破坏文物资源。

其次,对包括文物资源在内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既有人类生活现代化和生产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又有其它天灾人祸。现实是较多数量的文物资源保护单位只是树了一个保护标志,没有任何保护措施,这些文物遗迹常常是自然衰败破落,既无财力又无精力过问。但一旦提出开发开放,尽管这种开发起码在健全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方面比没人管要好得多,却常常遭到各种非难。

再者就是全国范围普遍存在文物资源开放程度低、保护条件差的问题。成千上万件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源长期尘封于保护条件极差的仓库内,不能面世。既不能发挥展示古国文明、启迪爱国主义、进行科普教育的社会效益,又不能创造经济效益,徒使文物资源日渐腐蚀。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李象益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我们总是习惯地陶醉于馆藏珍贵文物的拥有数量,认为只要摆出几件"镇馆之宝"就可名、逸双收,甚至一劳永逸。结果却是大批珍贵文物压在仓库数年甚至几十年没有出头之日。博物馆传统的"牧羊人"的思维方式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博物馆当前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创新,就是要由一种内敛的"我有什么,我办什么"的办馆模式向开放式的"社会需求什么,我能办什么"的办馆模式转变。

2.协调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问题的办法

2.1完善文物保护机制。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旅游业的迅速崛起,一些重要的文化文物遗产地纷纷打起旅游开发的大旗,在市场中创造更大的收益。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甚至应该加以鼓励的,但是由此而来的就是不合理开发所导致的文物、文化遗存的破坏。面对这种破坏,法律显得苍白无力。更有甚者,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竟然打着法律的幌子盲目开发旅游资源,无视文物的长远价值。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显然不可能禁止开发文物文化资源,而是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相得益彰、共同发展。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让文物保护专家进入地方政府的决策咨询机构;同时提高文博机关的行政权力,使其与其他强力部门相互制约,这样就可以使那些具有文物文化遗产的地方政府部门在开展旅游开发的时候能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进行开发施工的时候因为文博系统的介入而不那么急功近利。

2.1.1要让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共同发展。发展旅游,特别是文物景点,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后,有钱去维护及修复文物,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如果过度利用开发旅游资源而不注重文物景点的保护,必然导致景点的破坏,从而不久就会导致旅游业的下滑,最终是经济发展减慢乃停滞。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利用文物具有历史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文化资源不仅是当代人的财富,也是子孙后代的财富。在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上,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即以保护为主,旅游利用为次;以发挥文物的社会效益为重,而不能只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以代际利益为重,而不能急功近利,只顾当代人利益;以国家和全民族利益为重,而不能只顾地方利益和集团利益。如果只求一时一地经济利益,最终会造成文物损坏,以至消失的后果,其损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2.1.2加强管理。文物保护工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法律层面、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所谓法律层面,也就是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手段对文物进行保护,使文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所谓技术层面,也就是运用当前科学技术手段对文物进行科学合理的维护、修补、保养和研究,使文物保护的各个流程、各个环节科学地进行;所谓制度层面,也就是通过完善文物保护制度体系,加强监督和管理,搞好各部门的协调,以制度的力量促使文物保护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在这三个层面中,法律是根本。这是因为法律是一种国家意志,带有强制性。但法律不是万能的,仅仅一部《文物保护法》和一些文物保护法规是不可能解决涵盖面异常之广的文物保护中的所有问题的。比如说,文物保护有时会涉及到很细微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法律的触角无法到达的。这就说明文物保护工作需要法律的健全,但法律建设并不是最重要的。

技术层面是文物保护工作的最后行为,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实现的。它更强调具体的细节问题,而且会受到科技发展程度的限制。因此不可能对技术层面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性给予太多的期望。

篇10

关于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目前学术界的主要观点包括:1.文化中心论。以企业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内核,以企业的系统管理作为辅助因素来构建和完成,以徐虹(2004)提出的“洋葱”模型为代表。2.知识创新论。还有学者认为知识创新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动力,认为缺少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是导致旅游企业恶性竞争的关键。3.综合因素论。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旅游企业的服务竞争力、企业策划能力以及企业文化构成,除此之外,影响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还有资源性因素、企业差异化因素、相关性产业因素以及成本因素等方面。

服务型企业竞争优势正是凭借这种系统能力体现在为顾客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大的价值,由于旅游产品的特性,服务的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以及不可预见性,决定了旅游服务生产者是形成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优势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优势将决定企业的市场开拓、品牌优化、产品创新以及营利水平的提高,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建立以人力素质模型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

(二)旅游企业员工能力素质模型的框架

与传统的工作分析相比,素质模型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工作中的人。工作分析要看的是完成了“什么”,而素质模型要看的是目标“如何”达成和工作是如何完成的,即能力素质模型就是用行为方式来定义和描述员工完成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技巧、品质和工作能力,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定义和相应层次的具体行为的描述,确定核心能力的组合和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熟练程度。素质胜任模型代表一个人能做什么(技能、知识)、想做什么(角色定位、自我形象)和为什么做(价值观、品质、动机)的内在特质的组合,这就要求对在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和思想观念等三方面来构建旅游企业员工能力素质模型。

1.专业素质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求对人文历史、地理宗教、民俗文化、建筑园林等知识有所涉猎,成为知识广博的杂家。在能力要求上重点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应该气质高雅、语言文明、平等待人、举止大方等,既要有美好的职业形象,又要有良好的职业习惯。

(1)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第一,讲好普通话,发音准确,音质优美,词汇生动,表达贴切。第二,外语素质。随着旅游事业的大发展,旅游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的外语水平。

(2)协调组织能力。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在整个旅游产品销售过程中担当着组织者和协调人的角色。从线路选择、车辆配备、酒店安排、景区门票、景点讲解等各方面,都需要导游的综合协调。员工是旅游接待计划的具体实施者,是企业营销和管理的基础,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3)人际沟通能力。旅游企业员工服务对象是游客,是具有丰富感情和各种各样心理需要的人,他们的处事态度、个性特征往往差异很大,为了做好服务工作,需要加强同他们广泛的交流、沟通,以达到相互理解,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员工的人际沟通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职业道德

(1)客户中心意识是旅游人才首先要树立的基本职业意识,旅游人才要求能够区分“顾客”与“消费者”之不同,“消费者”以商品为导向,“顾客”以满意为导向,职业化的旅游人才能够引导并且满足顾客需求,而不是仅仅完成安排顾客旅游的任务。旅游业从业人员在为顾客服务的同时,也在宣传着企业和个人,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顾客的满意度和下次购买的决定。

(2)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职业道德是旅游业人才的根本要求。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影响性,从而要求他们严格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职业道德。例如,导游人员在导游服务中要讲究文明礼貌,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讲解中用语要文明,不宣传封建迷信的东西,不引导游客进行“黄、赌、毒”活动等;不得擅自增加、减少旅游项目或者中止导游活动;不向旅游者兜售物品或者购买旅游者的物品,不得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或者与经营者串通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

(3)诚信敬业是旅游人才思想素养的根本。旅游业具有服务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不确定性大、面临的诱惑大等特征,从而对其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要求高,尤其是要诚信敬业,这是完成好本职工作的根本。

3.思想观念

根据旅游业的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特征,所以在价值取向上要求旅游人才以为他人提供服务为根本,并把为他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作为使命与责任,而要求他们热爱旅游业,并能够在工作中体验到由衷的快乐。

(1)心理能力。旅游企业员工要具备承受来自企业内部管理层、企业外部市场竞争以及旅游突发事件的能力,时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善于自我调节,能变压力为动力,具备良好的心智模式。

(2)学习能力。旅游企业员工人不仅仅要向书本学习,还包括向世界级旅游企业学习,向国内外先进同行学习,向竞争对手学习,向实践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厚积薄发,是为了不断“创新”,为企业创造价值。

(3)自我激励能力。旅游企业员工要善于不断自我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综合运用有形激励和无形激励等方法,发挥最大潜力为企业创造价值。

2、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素质模型的研究将逐渐成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在人力资源战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优秀任职者的行为标准成为员工招募、甄选、绩效管理、薪酬、培训、发展和晋升的基础,素质模型就具有整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能力。对于管理者而言,素质为整合人力资源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整体框架,并且可以作为一种提升组织绩效和竞争优势的手段、一种沟通工具、一种实现变革和人力资源整合的途径;对于员工,帮助员工理解组织需要他们做什么,明确高绩效的标准,为员工提供清晰的通向成功的路径;对于教育者而言,素质模型提供了校企联合的桥梁,为旅游教学提供了新的参照系。

1.设计合理的素质模型为组织提供甄选、绩效考核的工具,并且可以为素质的发展和激励高绩效的任职者提供反馈。

能力素质模型的应用必须建立在系统的以能力素质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从人员的招聘、筛选、晋升,到培训和开发,绩效的考核,薪酬体系的制定,都应遵循能力素质模型的原则,保持企业内部行为与价值观的统一,才能充分发挥模型的作用,以它作为引导员工行为和努力的指向标,从而共同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

2.从表层和潜质来提高员工素质,为员工晋升和学习提供依据。

员工素质的提高要经历从表层素质到潜质、由外显到内隐的复杂过程,是一个艰难的、长期的由思想到外在行为的锻造过程,思想是基础,行为是表现形式,是企业的直接要求和最终目的。在潜质提高阶段,要求企业加强与员工能力素质模型为依托的制度建设,通过制度的强制推行,结合企业文化的推动来培养员工的职业意识。

3.旅游企业员工能力素质模型在旅游教育与培训的课程设置、效果评估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职业化学习与培训是旅游人力资本形成的直接手段,旅游企业员工能力素质模型是对旅游教育的目标导向。第一,课程体系的开发。教育与培训的课程体系要对素质模型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旅游价值观、旅游职业道德以及旅游专业素质。具体根据岗位的不同应该包括以下课程:旅游管理、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业务、酒店管理、营销管理、社交礼仪、旅游英语等课程。第二,教育与培训效果评估。能力素质模型为旅游企业员工职业化培训效果评估提供了一个标准,通过差异化比较教育与培训效果一目了然。

基金项目: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课题《济南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胜任素质模型研究》(批准文号:09CE20)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徐虹,饭店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3]邵金萍,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12.

[4]朋震、孙敏,素质模型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及作用[J]科学管理研究,2004.08.

篇11

珠海作为全国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

(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

(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

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

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山色、寺庙温泉、港口海滩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东区海岛开发还需加大力度。从目前已开发的东奥岛、桂山岛、万山岛和外伶仃岛看,基础设施不足、水电供应、交通、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乘港珠澳大桥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环线。

第三是大网络,就是整个大珠三角旅游资源的连线成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广深珠和粤港澳的旅游资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广深珠万人美食游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有些旅游景点建设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面。就文化景观而言,主题公园是最容易重复的。为什么会是开发水平太低,而且互补性不强呢?关键是许多主题公园的文化原型没有对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乐园)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处理好,景点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

珠海旅游景点另一扩容方向,应该是由城市走向乡村,这是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大趋势的。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四种模式;而发展生态旅游则应注意三大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完全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可分成三类:一是完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二是政府与企业进行垄断性开发。像威尼斯一样,将白藤湖水乡内的道路、桥梁由企业为主体兴建。小游船的经营权则由政府垄断,拍卖给企业经营。三是完全由政府为主体开发。如城区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体的保护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取后两种开发模式。

4、为开发而保护。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栏岛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到保护。可以选择在政府严格规划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有些项目规划好以后,可以将项目30年的经营权公开拍卖,国有资产就可以实现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东区海岛等项目的开发经营权,如进行公开拍卖,就可卖到很高的价钱,而后由业主们自行招商,精心策划开发。这就是政府对项目的所有权垄断,经营权放开。

项目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时,要设立谁最具有开发能力,谁设计的开发方案最好这两个标的。第一个标的由拍卖评定,第二个标的由专家组投票评定。把这两个标的统一起来,最后确定开发单位。

如为开发而保护,就要停止“石头经济”、“泥沙经济”、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发展,把郁郁葱葱的山头搞成癞痢头,那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这些低层次的开发、破坏性的开发,必须停止,要进行结构性调整。

(二)开发生态旅游应注意的问题

发展生态旅游是珠海的重头戏。珠海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这是我们最大的资源,而且与广州、深圳和香港、澳门是互补的。在发展生态旅游问题上,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原生的、和谐的生态系统。在我国旅游景点的开发上,要补上这一课。在西方国家有一门大地景观学的学科,强调将整个自然大地看成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景观,而不是微观层次的一个院落。而我国通常是把自然景观神化,带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所以在景观中,必须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状态。

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应该受到良好保护的。生态资源与一般的资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无论是山林,还是水体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保护的对象是什么?谁来保护?保护的目的和动力是什么?这三者必须要搞清楚。否则,生态资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续利用。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要强调当地群众的参与性和收益性。只有当地群众的参与,才能把破坏资源的力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建设性的力量。群众参与存在着直接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利益主体,确定了利益主体,资源的开发保护就比较容易进行。同时还存在着协调性,当地群众参与所开发的生态旅游,是原汁原味的,这一人文与当地的生态是协调的,是互补的。只有当地群众参与,让他们获得了利益,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资源的价值,自觉地进行保护。过去许多景区乱砍乱伐,禁而不止,最后政府出一点资金,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护山队,允许他们在景区划定的地点开设小店做些土特产和旅游品的生意,结果破坏的力量转变为保护的力量,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收益。印尼在巴厘岛的奴萨杜阿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中十分注重这一点,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生态旅游主要存在着四个功能:即旅游功能、保护功能、促进经济增长功能或是扶贫功能、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功能。所以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上综合效益很高,我们必须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

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而城市是最有深度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好的留客性,是注意力经济与集聚性经济的结合体。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能把人们留下来的载体,非城市莫属。风景区内的溶洞即使再漂亮,也不可能把游客留住在洞里,但城市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对此,我们的认识远远不够。

(一)旅游城镇的类型。作为一个城市,应有独特性的自然风貌,有活跃的经济活力,有集中的旅游设施,而且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优越繁荣的购物环境,同时又有便利的交通和居住条件、发达的科技信息。江南水乡名镇周庄,过去遭到了人为破坏,现在认识到了这是旅游资源,把它恢复起来,结果成了宝贝,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几百万元。门票收入的5倍就是旅游总收入。像兰溪的诸葛村,原来是比较破落的村庄,经修复以后,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也达到300万元,成为村级经济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这都是在城镇建设中注意到旅游业的发展所起的效果。按城市旅游资源的特性来划分,珠海的城镇可以分为三类;

1、资源驱动型。自然与文化资源有独特性,如金湾区、香洲区的唐家湾镇、东区海岛等可划为这一类。

2、经济驱动型。主要为购物流通,如斗门城区、前山城区、湾仔镇等是典型的经济驱动型。

3、都市综合型。既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又有广泛的经济文化的景点。如香洲主城区。

这些城镇的建设应分门别类,都要摸清本地的资源。如横琴的蚝、湾仔的花、白藤湖的粉藕、斗门的荔枝、重壳蟹等独具特色的资源,要找出其历史痕迹,挖掘其文化内涵,编写成动人的故事篇章,推陈出新,这样就可以成为一个个很好的旅游资源。

(二)开发利用城镇旅游资源的方略

1、确立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想。如果没有一体化的战略思想,城镇建设就会出现千镇一面。只有注意挖掘自己的优势,才能体现出各自城镇建设的特色。根据统计资料,珠海市前年接待境外游客的数量已超过杭州。我们为什么会超过杭州呢?就是因为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确立了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成为这两者完美结合的典范。我们把旅游归结为“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是有局限性的,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系统:第一是直接系统。如旅游项目、旅游主体、旅游资源、媒体和旅游服务等,这些是直接为旅游服务的。第二是介入系统。如交通运输、机场、码头、铁路等,解决外部的可达性。包括通讯、金融保险、商业等都是旅游业的组成部分。第三是支持系统。如城市景观、房地产、文化设施、医疗保健、安全保卫等。旅游业的发展,离开了这三个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体化的战略。

2、确立硬件建设一体化的意识。目前,我们这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在硬件建设上往往是各自为政,各管各的。典型的如江海防洪堤建设,没有一点旅游景观的意识。市区河道的整治,也搞成了一条排水沟,仅仅做成一项水利工程,而留下了许多景观和生态上的遗憾。实施硬件建设的一体化,首先要突出特色意识。要通过城市的硬件建设,形成注意力,产生与众不同的景观,这些景观之间的组合,就是独特的城市景观。这方面天津有成功的经验,如将已变成臭水沟的护城河改造成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休闲观光皆相宜的旅游景观——环城公园。第二是环境意识。大连提出了“出门就是花园”、“处处是景观”,城市向园林化方向发展,居住小区向旅游景区演进,就像新加坡那样,这就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和注意力。第三是文化意识。倡导多种形式办剧院、博物馆,修缮历史街区、村落、文物古迹,一定要注意城市建设的艺术性,要精益求精,推行文化精致主义。第四是可识别性。一个城市,要在宏观的尺度上给人以一种独特的感觉。为什么许多游客愿到云南的丽江去游览参观?上海市原市长徐匡迪到了丽江以后,就提出上海不再搞老城复建了。为什么?因为丽江利用民居的结构完全展示了古城独特的风貌,形成了异于其他城市的肌理,给人以另类城市的感觉。所以丽江古城对中外游客的聚集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非常强。而其他许多城市,老百姓的民居、城市住宅都是千城一面,是雷同的,中断了自身的历史文脉的延续,也就丧失了自己的风格,从而也丧失了自己的地位。

3、确立突出地方资源特色的思路。在我国城市中,缺水的城市占大多数,水景资源更是稀缺,而珠海富有海江湖河、溪流和湿地,水景资源极为丰富。如果我们把这些水景观资源充分发掘出来,利用起来,那珠海就是独一无二的。珠海难以与国内其他城市比硬件设施建设的规模。在文化建设中珠海要形成浪漫、休闲、优雅、精致的情调,要区别于其他城市。所以,城市建设要围绕自己的特色进行创造,包括民居都要体现岭南水乡的风格,亚热带风情,形成新式粤派建筑特色,既有中国岭南建筑古朴庄重、典雅精致的韵味,又广泛吸取国外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突出现代建筑清新明快、色彩鲜明、气势恢弘的风采。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塑造市民内在的文化素质,展示珠海独有的精神风貌。每一个城市,都有其历史文化的积淀,这也是一种有深度有内涵的旅游资源。对珠海而言,主要是“特区精神”的外在化,要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为什么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去旅游?就是因为当地的文素质特别好,使得人们非常愿意到那里去。

——严格城市管理特别是城市交通管理。城市交通一定要有便利性,可达性,保证安全畅通。

——保障城市的安全有序。西北旅游资源中遇到的问题,就在于当地的治安环境。

——热情好客,培育地区信用。如游客到了珠海,购买的旅游品应没有赝品。就像在香港购买黄金饰品,都同时附有成分比例的标签,哪一家商品只要欺瞒顾客一次,香港旅游协会就会取消其经营黄金饰品的资格,管理非常严厉,所以在香港购买黄金装饰品,完全是货真价实的。而如果是珠海也能做到这一点,成为一个童叟无欺、诚信卓著的城市,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卖点。

——成功举办各种旅游节。江西推出“四时连八节”很值得学习。珠海也要造就季季有节,月月都有的旅游气氛。各个区镇的旅游活动都要注意质量,相互之间都要有内容和时间上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要大力开拓会展业。珠海完全有能力、有资源、有潜力去发展会展业。我们要从办好珠海国际航展、国际赛车做起,从办好“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做起。

——提升城市的文化活动。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高雅与通俗相结合。高雅的文化活动,有一台戏可以做,那就是继续办好“珠海国际电影文化节”。还有常年都有二十多个剧组在珠海拍戏,珠海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很好的影视基地。丽江把纳西古乐捣鼓得如此的热,成为丽江旅游的必游项目,而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一国两制的交汇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又喷发生机活力的美丽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没有一台自己的拿手好戏,这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通俗文化,就是南方杂技、广场文化、民间歌舞等,也是一台好戏。深圳华侨城的这台戏就非常好,有震撼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法国巴黎的红磨房,也是到巴黎的许多游客必看的。

——要有整洁的市容市貌。像新加坡、澳门等旅游城市,城市建筑一般是三年粉刷一次,使城市面貌始终保持清新整洁。城市绿化、街道铺装、灯饰、广告牌也要与城市整体格调相谐调。比如商业步行街就可与澳门接轨,有鹅卵石铺装成彩色图案,给游客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挖掘和改进传统名菜。近十年来,清淡可口的粤菜已为珠海广大的移民们所接受。而移民们又带来了各自的家乡菜和洋菜式,可谓南北交汇,东西融通,精彩纷呈。但要真正形成本地区民俗食风,成为游客们趋之若骛的美食天堂还需要全市各界共同进一步努力。近年来,组织的几界珠海美食风情节,评选出的珠海名菜、珠海名小吃,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要优化景点的管理。对同类的有可比性的景点,就要搞最佳、最差景点的评比,由游客和市民投票,建立一个机制,促进其加强和改善管理。

同世界上其他旅游城市一样,不断地举办国际活动,创新旅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景点,必将为珠海的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四、旅游开发与体制创新

旅游业实际上是一种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经济,是创意经济。谁的创意好,谁就能发展。珠海旅游业之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徘徊不前,发展较缓慢,就是因为把目标、过程、主体混淆在一起。对旅游业的发展,我们确定了许多目标,但实施过程不清楚,发展主体不落实。如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几界政府就已提出,但没有人去研究产品的开发过程,由谁来开发产品也没有搞清楚,结果是空喊了十多年,痛失了许多机遇。传统思维与经济转型的不协调,就出现了这些问题。

从另一方面来讲,同样的旅游资源,由谁来开发,以什么样的机制来开发,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同样一块玉石原料,由高手来雕刻,就可能成为价值连城的精品;如由泥水匠来雕刻,就会糟蹋了这一块玉。斗门温泉的几次开发实在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御温泉”的火爆成功就是因为客商的灵活机制所致。所以,机制不一样,效果完全不同。同样的服务设施,同样的员工队伍,谁来经营,用什么机制来经营,效果也完全不一样。“梅溪牌坊”只投入几百万元资金进行开发,而且搞得很成功。而如果由国有单位去搞的话,起码要一千几百万元。如某景点为国有单位,门票价格是由物价局定的,几十元一张门票,不管旅游旺季与淡季,不分早上与晚上,也不论市民与外地游客,谁都不能改变。这是什么机制?能适应市场吗?如果采取承包或出让的办法,经营者早就会根据市场形势实行浮动价格,自我调节了。

篇12

一、少数民族传统婚俗的内涵及功能

少数民族婚姻习俗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民族及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少数民族婚姻习俗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不仅可以发掘出该民族文化根源,还可以梳理出它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在科尔沁草原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科尔沁婚礼过程中,不仅可以看到草原上战争的印记,还处处留有草原漫长的游牧历史。婚礼中使用的马、蒙古包、勒勒车、服饰、奶食品和肉食品以及婚礼上吟诵的祝赞词和演唱的叙事民歌,无不表现出了科尔沁草原独特游牧文化。在进行婚姻仪式的过程中,祭天、拜火等特殊的方式,直接借鉴于科尔沁草原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婚姻使这些行为附上了神圣二字,从而产生了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少数民族婚姻习俗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内容,是在地区民俗旅游开发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在旅游利用开发中的主要功能有以下两点:

一是经济功能。少数民族婚恋习俗因它的不可复制性,是民俗旅游开发特色和重点项目。很多旅游者到一个民族地区,有的专门是为观看该民族婚俗表演的,而有的更是为了亲身体验。游客的到来,给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提高当地财政收入。

二是继承和发扬功能。少数民族婚俗体现着少数民族人民传统的生活,但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正逐渐被取代、消失。本地居民通过旅游开发中的参与,使传统文化得到继承。游客通过婚俗表演及直接的参与,能更深入地了解该民族的文化精髓,使其得到更大传播和发扬。

二、少数民族婚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舞台化倾向严重

婚俗文化旅游开发晚,又在明显的利益驱使下,多数回报甚少,甚至影响了地区文化的旅游形象。如在西南彝族区,模拟“抢婚”遗俗的仪式,搬上舞台,编排了舞蹈《抢新娘》,在登上舞台初期曾有过很好的经济效益。但舞台化的婚俗表演节目毕竟同现实民俗之间的距离太大。而且,这种表演一日数场,日复一日,没有固定的演员,很多不是本地少数民族,他们只为报酬而敷衍了事,台下的旅游者对演员毫无感染力的表演,产生“审美厌倦”,更谈不上满足游客求异、求知的欲望。

(二)游客参与性比较差

一般来说,对婚俗旅游的开发利用中,有两种普遍的形式:一种是博物馆,以图片及文字为主,通过讲解让游客了解,没有参与性可言;另一种是婚俗表演,这是最普遍也较为泛滥的利用模式。这类模式开发中,有的地区也融入了游客参与的环节,但仅仅是邀请少数游客上台扮演新郎或者新娘,大部分游客还是作为观众来欣赏演出,无其他的参与内容。在旅游区编排的婚俗表演中,一般新娘由当地居民担任,邀请旅游者扮演新郎来参与表演。还有一种较为完整的婚俗表演,也会邀请一名男性旅游者扮演新郎。这类表演中,除了少数男性旅游者可以直接参与婚俗体验外,其他游客尤其女性旅游者只能作为旁观者或者观赏者,根本没有参与的机会。

(三)商业气息浓厚

婚礼作为人重要的人生礼仪,不仅有严格的程序,而且有其自身的严肃性。过程中还有很多要注意的细节,从保持其原生性及保护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婚礼中很多程序和礼节是不能随意更改的。但婚俗的旅游开发利用中,景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设计旅游项目,有的甚至胡乱编造,任意杜撰一些婚俗内容。不分场合与内容,片面投游客所好,只选择婚礼中表演性以及娱乐性强的部分展示给游客。只为利益,使得婚俗表演及其他衍生产品中,渗透着浓重的商业气息,导致婚俗文化向表演化、低俗化方向发展。此类表演可能只满足了游客一时的新鲜感,但对于这种没有内涵、没有真实情感的表演难以产生兴趣,形成不了长期的旅游吸引力。

三、少数民族传统婚俗旅游产品的系统开发策略

(一)婚俗文化的静态开发

旅游必须通过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载体,或实景,或物品、或建筑等来展示,给游客具体的感受。通过建立民族婚俗博物馆和婚俗文化展览馆等形式“原貌复现”婚俗文化旅游产品,展示其发展历程,开发一个民族婚俗历史寻访游,提供高水准的导游服务、专家讲解和纪念品。科尔沁婚俗旅游开发中,应建立科尔沁婚俗博物馆,完整的讲述科尔沁婚俗形成发展历程,充实孝庄产业园的内容,可开发满蒙联姻寻迹游等旅游产品,举办各类婚俗节庆活动。利用现代旅游会展这一平台,展示科尔沁婚俗嫁妆、首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提高科尔沁物质型旅游产品附加值。

(二)婚俗文化遗产动态开发

民俗旅游资源与其它文化旅游资源相比,其最大优势在它能使旅游者参与到其中,给游客不一样的文化体验。这不仅能开拓游客的视野,也会更加深刻的理解生活的价值。因此,在婚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更加深入挖掘婚俗历史文化内涵,为旅游者制造广泛参与婚礼过程的机会,让旅客亲身参与到婚礼的过程。科尔沁婚礼中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组织游客参与真正的科尔沁传统婚礼,就是邀请游客主动深入草原牧民家里,以宾客的身份参加婚礼,不改变婚礼原有的形式和过程,自然而然地融入迎亲、喝喜酒、拜火、唱歌跳舞等活动中。对游客来讲,这将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使他们身临其境,从游客变成“亲友”,融入到真实的草原婚俗氛围中,体验做一回“科尔沁蒙古族”的感觉。

二是吸引年轻人到科尔沁相识、相爱,举办独特的婚礼。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讲,爱情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希望有一生难忘的相遇。针对年轻人这样的心理,可以以“敖包相会”为主题,举办大型相亲会;针对广阔的婚礼市场,可以尝试将霍林郭勒市“草原婚礼节”中注入更多的科尔沁地域特色,转变为独具特色的真正的“科尔沁婚礼”,吸引年轻人来科尔沁举办特色婚礼或者度蜜月。

(三)婚俗文化的衍生商品开发

旅游纪念品开发是传统旅游产业衍生的一种开发模式。各式各样的婚俗商品,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传统性、观赏性以及很高的纪念价值。少数民族婚俗内容丰富,涵盖了本民族居住、服饰、饮食、宗教、歌舞、礼仪等方面,这也是对游客的吸引力所在。如科尔沁婚俗中使用的很多实物可以开发成为旅游纪念品,新娘缝制的烟袋、新娘佩戴的头饰、新郎穿的长筒靴、佩戴的弓箭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民族和地域文化内涵,具备纪念意义的同时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必将受到游客的欢迎。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纪念品市场上品种单一、没有特色、品位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当地政府或者企业可以依托本地区或本民族婚俗文化特色,挖掘其内涵,设计、制作高端旅游纪念品来提升旅游纪念品的品位。

(四)婚俗文化资源的酒楼开发

旅游业中,餐饮业是重要的开发内容,突显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才会为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婚俗旅游开发中,可通过设立以婚俗文化为主题的酒楼,将民族文化概念进行全新的策划和创新。婚俗文化型酒楼的设计上,科尔沁婚俗酒店可以建成蒙古包式,把婚俗文化渗透到整体装饰、局部布景、器物点缀、服务、甚至名字雅号,达到“博物馆和酒楼一体化”。游客得到婚礼上游客的礼节,“情”、“景”的穿插,让游客体会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在休闲的过程中享受消费的愉快。例如可以设立一个以诠释满蒙联姻作为主线的酒楼,在设置上复原清初科尔沁草原片断和婚嫁盛况的博物馆,用草原生活具代表性的多个场景讲述孝庄及其嫁到清朝皇宫的科尔沁女子的故事,再现历史上科尔沁草原的生活方式,将人们带进自然、带进历史、带进传统。

四、少数民族婚俗在旅游开发中的合理开发建议

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时, 要注重抓好旅游文化的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强调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整合。各种旅游资源之间是相互依托和共生的,婚俗旅游也是一个开放的概念,纯粹的“婚俗旅游”应该是不存在的。在开发婚俗旅游过程中,应将婚俗文化融合到本地区自然资源和其他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丰富资源文化内涵,提高旅游吸引力,发挥地区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整体综合效应。

二要体现文化的时代内涵,重视文化的市场形式。通过婚礼过程和细节来体现其文化性。

三要反对浅层利用和开发。婚俗文化的创新和开发必须以科学的研究为基础,尊重文化的原生性。

四要注重文化的整体重塑。少数民族传统婚俗有其优秀的内容,,也有糟粕之处, 开发时要客观再现, 保持文化的整体性, 但同时要进行现代诠释和整体塑造,既注重原生态, 又易于被现代人所接受。

五要吸纳当地少数民族居民参与, 保证文化的持续性。就地吸收和培养部分本土人员参与婚俗表演,,创造出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围, 不仅展现本民族婚俗文化的深刻内涵和鲜活的形象, 从而保持其文化持久的生命力,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额尔德木图 孟和. 科尔沁文化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2]魏小安.中国旅游业发展目标与知识化竞争[ J].社会科学家,2000( 1) .

[3]云南省委宣传部课题组.等闲识得春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J].求是,2002(1).

[4]乌恩.地域文化与旅游规划[J].人文地理,2001.(2)

[5]科尔沁博物馆.科尔沁文化志[M].2008

[6]斯琴塔娜.原文化让科尔沁旅游魅力四射[N],新华网.2010.

[7]于光远.旅游与文化[J]. 望,1986(14).

[8]王丽梅.西安市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探析[Z]新西部(下半月)2007(8).

篇13

档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运行的物质基础。元谋县位于云南省中北部,金沙江下游支流龙川江河谷盆地内,是人类重要发祥地,以“元谋人”著称于世;流水侵蚀形成的独特“土林”风貌,让电影《无极》、《千里走单骑》、《舞乐传奇》等将其作为主要外景拍摄地,让元谋形象通过电影胶片名扬海内外;作为云南主要的彝族聚居区,彝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民族风情浓郁;金沙江龙街古渡口,至今仍保留着当年“巧渡金沙江”时留下的标语。元谋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以“元谋人”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1.档案资源是元谋文化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

从“元谋人”、原生态彝族文化、红色旅游资源、土林影视拍摄基地到绿色农业和乡村生态文化等构成了元谋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其中元谋文化旅游资源的存在需要相关档案资源作为支撑,这些档案资源除以数字、图片等形式存在外,其余部分文化旅游资源需要的档案资源必须依靠开发者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效收集、整理、保存元谋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之后转换成旅游开发所需形式提供利用。因此,在元谋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发展过程中,旅游工作部门、档案工作部门应加强合作,合力助推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利用,以便为元谋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保障。元谋文化旅游资源呈现出的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必须以实体的档案资源作为保障。

如“元谋人”这一品牌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极大的吸引力,这是元谋旅游的无形档案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一大优势。1965年,在元谋发现的两枚人齿化石,被认定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和亚洲最早的人类齿化石,“元谋人”因此作为中华民族的开篇写进了历史教科书,“元谋人”正是因元谋而得名。2010年“元谋人”博物馆的新馆正式建成,分别展示人类起源图解、古人类和古生物化石、场景模拟等,陈列了“元谋人”复原头像和2颗复制的“元谋人”牙齿化石,以及在元谋发现的古猿、犀牛化石等,使元谋的历史档案在博物馆建设中得到开发利用,进一步丰富了元谋旅游资源的内涵和深度。

2.元谋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新要求

元谋地区存在大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民族艺术、民间文学、民族古籍、民族传统科学、文化遗产等档案资源,经过元谋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后,能建成独具特色、多种形式共存共享的元谋文化旅游资源,可以使旅游者实现对旅游文化的多层次、多角度享受。同时,对传统档案收集、整理、保存、利用提出了新要求,使当地旅游工作部门形成采集文化资源的长效机制。如元谋小凉山世代居住的彝族同胞,除了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原生态的“老虎笙舞”保留较为完好外,还是彝族民族风情和少数民族档案保存较为完好的地区之一。通过对当地少数民族档案的收集、利用、开发,形成了丰富的原生态彝族文化旅游资源。同样,以元谋龙街金沙江渡口为中心的红色旅游资源经过历史档案的开发同元谋其他旅游资源一样极富魅力,吸引着大批旅游者驻足游览。

3.元谋文化旅游资源为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管理和服务机制

档案收集整理采用的是一种实体化、过程化和机构化的管理机制,其核心是拥有档案文件实体,并进行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及开发利用等业务[1]。传统的对档案的管理和服务局限在具体的、物化的资源范围和场所范围之中,发挥的利用效益有一定的局限性。档案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则把实体档案资源引入到实际旅游开发当中,以旅游宣传、导游词、宣传片拍摄、博物馆等多种形式建成档案资源共享的大集成系统,形成展示、宣传、查询、普及民族文化的权威平台。这种动态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档案的信息服务能力,为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整合发展元谋旅游业提供了更有效的服务。

因此,档案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没有丰富的档案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发展困难将会加大,同样,没有元谋文化旅游资源呈现的平台,档案资源的利用开发难以突破原有的工作局限,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档案服务。元谋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发展需要以档案资源为基础,而元谋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发展可为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机遇。

二、档案在发展元谋文化旅游中的作用

1.档案是文化旅游市场定位的依据

特色是旅游的生命。旅游市场是旅游经济活动的集中体现,是旅游产品生产、交换实现的条件,是促进旅游供求平衡的重要机制[2]。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的旅游需求不仅日益扩大,而且旅游需求的内容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变化。在这方面档案工作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为文化旅游市场的定位提供原始依据。因此,在全国各地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面对日益扩大和复杂多样的旅游市场,元谋可依据本地档案部门已保存的档案资料,加大对档案的编研力度,突出特色,挖掘内涵,进一步充实和丰富文化底蕴,加强与档案、文化、文物等部门的密切配合等,使元谋成为对国内外游客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2.档案是丰富文化旅游内涵的再生动力

旅游现象本来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受到文化时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人类的旅游活动又促进了文化的延伸,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应该看到旅游活动是十分复杂的,受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旅游活动有着种种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与交流,表现出的关系纷繁复杂。从普遍意义上说,文化是本质性的,旅游表现为现象。元谋素以人类遗址、土林景观、彝家风情等文化旅游资源蜚声中外。但随着旅游市场从团队旅游到散客、家庭旅游的变化,从观光旅游到度假、休闲、商务、会议和各种专项旅游发展,从周边客源市场拓展到中远程客源市场,从老年游客扩大到中年和青少年游客的一系列发展和变化,显然元谋现有的文化旅游内涵亟待进一步挖掘。要完成区域间的资源整合并让它们丰富文化旅游内涵,关键是尽量减少不同区域的旅游资源的生态重叠,也就是说不同地域要根据自身旅游资源开发状况和资源特点,对其文化旅游资源给予不同的定位,优势互补、互为依托,让它们能够满足游客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需求,减少它们间的竞争而加强合作,这也是大旅游原则的集中体现[3]。如分别以人类发祥地;古朴元谋;神奇土林;天然摄影棚;绿色元谋为其自身定位进行整合和丰富,对外呈现多元性的旅游产品,这样既能满足游客的不同偏好,又能弥补单一类型景点对旅游者的有限吸引力。又如,不同的景点可分别以“观景”、“娱乐”、“美食”、“购物”为定位,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全方位需求,深层次丰富元谋文化旅游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