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管理思想史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管理思想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管理思想史论文

篇1

七十年代,波兰电影艺术大师K.Zanussi开创了“道德焦虑电影”,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把“道德焦虑”推进到一个更深的层面。基斯洛夫斯基认为,在自由主义社会中,人的道德处境更为孤绝。因为,自由主义社会没有国家道德、民族性道德、阶级道德一类的或虚构、或强制的全民道德。个人的道德承负及其软弱无力在自由主义社会中更充分地显露出来,所谓自由主义伦理,首先是对个人的道德承负力的脆弱的体认。在自由主义社会,个人的道德壮况是怎样的呢?基斯洛夫斯基仍然通过个体性的道德困境来探讨自由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伦理负担。自由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是自由、平等、博爱,《蓝、白、红》三部曲要探讨这些价值理念的私人含义。任何价值理念都不是抽象的,社会制度中的大理念也体现为具体的个体私生活事件。要想知道生活制度的理念的味道,最恰当的办法是体味在这个生活制度中生活的个人眼里噙着的泪水。

《红》提出的是一个康德式的问题:爱怎么可能?

时装模特儿瓦伦婷生得光彩照人,无论她穿什么时装,都令人沉浸在温暖的红晖中,像这个令人心寒而又诱人的世界上一切受害者的庇护人。一天傍晚,她开车回住处意外撞伤一只狗,怜惜感驱使她带着狗寻找主人。

狗的主人是位独居的退休法官,性情古怪,整天在家监听邻居的婚外情电话。瓦伦婷劝说退休法官不要干这种不法行为,不要对别人的隐私那么好奇,退休法官却问她体味过爱的晕眩和恶心没有。

四十年前,老法官还是一个法律系学生,有一位漂亮的女朋友。一天,他偶然看到自己的女朋友“双腿张开,其间夹着一个男人”。他离开了她,一直把爱锁在心底,让它噬嚼自己的身体。

瓦伦婷住处对街,碰巧也住着一位法律系学生,名叫奥古斯特。瓦伦婷不认识他,只是经常从窗户看见他匆匆忙忙进出大门。奥古斯特像在重复老法官的命运,一天,他看到自己的未婚妻“双腿张开,其间夹着一个男人”。

瓦伦婷如茵的气质显得天使般的纯粹,把喧嚣、阴森的周遭世界照得有如神话中的绿色深渊。“这份美是纯的吗?抑或永远都有些缺陷?”基斯洛夫斯基问。老法官和奥古斯特的未婚妻是纯美破损的象征,纯美破损不意味着邪恶和不道德,而只意味着生命的过程:由想像的、可能的爱转变为现实的爱。在老法官的引示下,瓦伦婷困惑不解地看到,爱情的开端和终结就在未婚妻向并非未婚夫的男人张开的双腿和丈夫躺在另一个女人的双腿之间。人世间有纯粹的爱吗?或者,生活中有能够保全精神的情爱吗?基斯洛夫斯基的问题是,生活中是否有圆满的两情相悦?“纯粹的情爱想像的破损,很多时候是因为人们固执地要寻求两个完全相契的个体在中相合。完全相契的个体在中相合几乎是没有可能的,这只是一种情爱的美好想像。”纯粹的爱情只能是同一个苹果的两半重新再合,可是,一苹果被切成两半后,分别被生命的无常抛到无何他乡,一半遇到另一半的机会已近于零。

基斯洛夫斯基有意让瓦伦婷与退休法官的相遇显得像被切成两半的同一个苹果,又让他们相逢在错过的时间夹缝中。四十年的时间距离没有消磨掉精神,身体却已远去。基斯洛夫斯基说,《红》的真正主题是:“人们有时候会不会生错时代?”“我们可能修正老天爷犯下的错误吗?”被切成两半的苹果的命运是老天爷犯下的错误吗?会不会是人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想像犯下的错误?老天爷从来没有许诺被切成两半的苹果应该重合,甚至根本就没有一个苹果被切成两半这回事,它只是个人的精神望的想像而已。情爱这个词容易激发人的美丽想像,其含义要么是残破的,要么是错误的。

尽管如此,虽然一再强调命运的无常,基斯洛夫斯基没有变成一个佛教徒或道教徒,他固执地要祝福瓦伦婷。瓦伦婷和奥古斯特相互住在对街,也许,他们就是一个苹果的两半。他们每天都迎面而过,而每天的相逢就是错过。基斯洛夫斯基最后安排了一场偶然的海难:船上大多数人都死了,瓦伦婷和被爱灼伤后逃离的奥古斯特是极少数幸存者。缘分是在灾难中出现的。老法官喘息的目光从电视新闻中看到海难现场,把弥留的祈愿留在了瓦伦婷和奥古斯特偶然间相依的脸上。

白色在法国三色旗中象征平等。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平等大概是最具诱惑力的乌托邦观念,像一把在人类的头颅上和躯体间挥舞着的深锯齿的镰刀。《白》要问的不是平等的政治含意或经济含意,而是伦理上的性情含意。两性的婚姻瓜葛这一最私人的层面显然是体察平等的性情含意恰当的场所。卡洛和他的妻子好不容易从波兰移民到法国,突然变得性无能。到了法国后,语言不通使卡洛丧失了一切生存能力,而他的妻子不仅有姿色,还会说上几句刚够情场沟通的法语。这已经足以说明卡洛突然变得性无能的原因了。

卡洛的妻子以法兰西风格提出,自己渴饮爱河而不得,痛苦不堪以致患上忧郁症,以丈夫性无能为理由上法院诉讼离婚。卡洛一再声言很爱她,她只提出一个简单的要求:请出示性能。情爱是建立在性能力的平等之上的,一旦这种能力的平等不在了,两情之爱就成了撒在水泥地上的碎石子,卡洛就跪在这散乱尖硬的碎石上:卡洛给妻子打电话,妻子在电话里用与另一个男人的沉欢来回答。

性能力是随机而生的个体生理个心理基质造化的偶然结果。至今还没有一种平等理论主张个体身体论的平等。然而,政治和经济平等的意识形态影响到个人的性情,改变了个体的身体交往的伦理感觉。卡洛要重新得到妻子的爱,必须证明自己的性能力。情爱成了争取平等的私人性斗争,被还原为个体之间偶然的相对平等。

卡洛在法国死皮赖脸地缠着已经诉讼离婚成功的妻子,受尽种种羞辱,只有返回波兰。回到本土,卡洛不仅发了一笔横财,性能力也意外地恢复了。他还爱着妻子,装死请人发讣告,唤妻子回来接收财产。她回来发现卡洛不仅没有死,还恢复了性能力,而且这能力的表达不带责备。基斯洛夫斯基提醒人们一个司空见惯的事实:情爱中的平等是由财富和生理条件构成的,而且这两项条件相互勾连。爱情是个体差异(这可能变成不平等)因素偶然达成的平衡。基斯洛夫斯基在问爱恋中的人们,难道真有纯爱?没有利害权衡?生理的资质、智力和情趣,乃至心理素质和脾性,都是个体的人身资本,更不用说如今的国籍身份、财富能力和职业位置。然而,个体之间真的会有平等?基斯洛夫斯基置疑质疑的不是经济平等或政治平等,而是个体性情上的平等。纯粹的情爱不是与人身资本不相干,而是两情(性)相悦,无论相悦是由人身资本的什么要素构成的,与平等与否不相干。寻求平等的情爱,不是纯粹的情爱。

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大多由自己编剧,编构故事是他思考生活的方式。通过叙述某个偶然事件,基斯洛夫斯基或构造或置疑某个伦理观念的含意。基斯洛夫斯基编构的这个探究平等的故事带有喜剧成分:通过性能力的不平等挑明平等诉求的虚幻性,嘲笑现代意识形态中过于夸张的平等伦理。人类最好不要去充当平等的代数师,为了算出永远算不精确的平等数,用相互伤害在相互的肉体上画计算公式。

个人自由不仅是政治理想,也是伦理理想——个人对美好生活的欲望自由,然而,由于个体生命的在体性欠缺,这种理想是难以实现的。自由主义伦理碰到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困难:既然承认人身的在体性欠缺与对美好的欲望之间的不平衡是恒在的,个人生命理想的自由欲望是易碎的,又如何可能把维护个人生命理想的自由欲望作为政治制度最低限度的正当性条件。

《蓝》探讨的正是自由伦理的欠缺。《蓝》是三部曲的第一部。基斯洛夫斯基说过,《蓝、白、红》的顺序倒过来看也可以。我觉得,倒过来看,基斯洛夫斯基的叙事思想的逻辑更清晰。

《蓝》的故事开头是一个幸福家庭驱车远足。朱丽叶,一个富有艺术气质的女人,丈夫是作曲家,他们有一个女儿。一个偶然的车祸在宁静的大自然陪衬下打碎了幸福。

朱丽叶在医院里醒来才知道丈夫和女儿都在车祸中丧生。活着还有意思吗?朱丽叶吞了一大把什么药但没有死成,医院制度不允许死的自由欲望,只认可不自由的死。

朱丽叶落入生命的漂浮境地,不知道自己该置身何处。朱丽叶才三十出头,正是女人成熟到懂得何谓生命时刻的年龄,按哈耶克的消极自由来讲,朱丽叶的美好生活想像是可以实现的:她丈夫的助手安东一直暗恋着她,唯一偶然目睹车祸的小伙子也在追求她。*可是,朱丽叶感到自己身上的消极自由是不堪承负之轻。丈夫和女儿的死对她突然面临的个人自由投下了无法摆脱的阴影。最低限度的自由只是想像中的尤物,在真空式的自由中,个体会失去生存的自重。

自己的过去使朱丽叶无法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她必须逃离自己的过去,这是获得欲望自由的第一步。朱丽叶主动打电话叫来安东,可是,仅仅一次肉体之欢就让朱丽叶感到过去的影子使自己无法享有的感觉。朱丽叶逃离安东,搬到另一城市,让自己淹没在陌生的生活世界中。她拒绝协助完成丈夫未完成的交响曲。她丈夫太有名,是欧共体的作曲家。已逝的丈夫就像自己隐没不去的身影,成了她的在世负担,吞噬了她亘古无双的魅力。基斯洛夫斯基要表达的是:即使在个人情感这一最为属己的领域,人的愿望自由也是有限的。有两件事对朱丽叶改变自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朱丽叶住的公寓里有一为喜欢跳脱衣舞的女邻居(生性喜欢欣赏自己的身体激起的是一种消极自由),一天深夜,这脱衣郎突然从舞厅打电话给朱丽叶,请她马上去一趟。原来,这位脱衣郎在台上脱衣时,发现自己的父亲坐在下面。纷乱的悲戚令她不能自已,她需要一个人的体谅。

谁能、谁愿意体谅一个在社会目光看来不道德的脱衣的如此悲戚?

朱丽叶答应去看她。朱丽叶问她为什么要干这一行,脱衣的回答是:“我喜欢。”朱丽叶看到,脱衣其实同她一样,嵌陷在自身的过去和自己的生命愿望和矛盾之中。脱衣的“我喜欢”必得面对父亲的眼睛,正如朱丽叶的“我想要”必得面对自己虽然已经死去的丈夫和女儿。

朱丽叶的丈夫是著名作曲家,他死后传媒把他的私生活变成了公共话题。朱丽叶一直试图避开传媒的议论,但她还是从电视节目上得知自己的丈夫曾有情人,而且正怀着一个他们的孩子。朱丽叶要想摆脱过去的束缚,在私人情感领域中获得自由,看来不可能了。

基斯洛夫斯基说过,《蓝》要探讨自由的欠缺。什么样的自由的欠缺?私人性的情爱自由的欠缺。个人的喜好和情爱可能是个人生命的自由想像最切身的空间。在私人情感中人是否能充分享有自由理想?私人性的生命愿望和喜好自由吗?脱衣郎面对自己的父亲、朱丽叶面对自己丈夫的情人时,发现了自己私人自由的在体性——而不是政治性和社会性——的限制,她们都无法改变自己生命的过去。

朱丽叶找到自己丈夫的情人,没有责备,或要求感情赔偿,把丈夫所有的遗产——存款和一栋楼房——转交给她。朱丽叶不再逃避,而是面对自己的过去。她领悟到,获得情感的自由需要另一种爱的能力。朱丽叶停下寻求自然权利的自由的脚步,转身走向安东,同他用长笛和钢琴的对答谱写丈夫未完成的交响曲。在这部名为“欧洲”的交响乐中,基斯洛夫斯基注入了自己对这另一种爱的能力的信心。他虚构了一为名叫VandenBudenmayer的中古作曲家,《欧洲交响乐》是依Budenmayer的音乐思想来谱写的。朱丽叶对安东说,交响乐的结尾必须让人们记起Budenmayer的音乐,这是她丈夫的心愿。

篇2

现代会计划分成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是适应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结果。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者是同源而分流的。它们的联系是: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是以现代企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数据为依据,通过科学的程序和方法,提供用于经济决策与控制的,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财务会计主要为外部利益关系集团服务,提供受托主体履行和完成经济责任的信息,以满足外部利益集团的需要,因此财务会计是一种社会化的会计;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内部各个层次的委托人服务,为其提供加强经济管理、提高全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信息,是一种个性化的会计。它们的区别是: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服务对象、依据标准、提供信息的类型、主要内容、所运用的程序和方法、报告的形式和时间范围、成本计算方法及国际化内容等方面。

服务对象: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财务会计以企业外部使用者为服务对象,管理会计为企业的内部管理当局服务。依据标准:财务会计严格遵守一定的规范和依据,提供的信息以统一的标准即公认的会计准则为依据;管理会计则是企业内部个性化需求的产物,提供的信息不受公认会计准则的约束。

提供信息的类型:财务会计主要以已完成或已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作为加工对象,所生产的信息面向过去,以货币信息为主;管理会计则主要以预计企业要发生的和企业未来的经济行为为加工对象,所产生的信息面向未来,货币性和非货币行信息并重。

主要内容:财务会计以准则为指导,主要考虑有关经济事项的确认和报告问题;管理会计则以预算会计和责任会计为主要内容。

所运用的程序和方法:财务会计的程序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采用的方法是描述性方法;管理会计的程序没有规则可言,方法以分析法为主。

报告的形式和时间范围:财务会计按照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以一定的期间(年,季,日)来编制,报告的形式较为固定;管理会计提供的报告不受固定期间的限制,报告形式也比较自由。

成本计算方法:财务会计领域中成本的计算是严格按照公认会计准则所采用的方法来进行的,采用的是全部成本法(制造成本法);管理会计领域成本计算的方法比较灵活,根据不同目的可选择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

国际化内容:财务会计的国际化主要研究各国不同的国际惯例,以致力于国别会计的协调化和趋同化;管理会计的国际化研究则是在跨国经营活动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不要求实现协调化和趋同化。

二、关于管理会计的性质

1.管理会计是一个决策支持系统。传统观点认为管理会计是预测决策会计,具有参与决策的作用。事实上,管理会计作为财务会计揭示历史和现实会计信息的一种延伸,旨在揭示未来信息,为投资者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这主要表现在:(1)从外部信息使用者而言,管理会计只是为其提供决策可用信息,决策活动是由信息使用者自身完成的;(2)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而言,不同层次的决策活动也是由其自身完成的,管理会计也只是为他们的决策活动提供依据;(3)各决策主体进行决策时,不仅依据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而且也考虑从其他方面取得的信息;(4)各决策主体的决策行为不仅取决于决策对象的客观情况,而且取决于决策主体的心理偏好,而这是管理会计所不能描述的。这意味着在管理会计中认为收益最大的项目,并非都能为决策主体接受。

管理会计为决策主体提供决策支持是以系统信息的提供为特征的,表现在:(1)管理会计作为财务会计的延伸,是以提供未来价值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它具有综合性;(2)管理会计不仅提供预测信息,也提供可资参考的决策信息或意见;(3)管理会计以提供价值信息为主线,将各种非价值信息也价值化,或者为价值信息提供补充说明;(4)管理会计不仅提供决策支持信息,也提供决策执行信息。

2.管理会计是一个规划与控制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不同,管理会计作为一个规划与控制系统,是由其自身来完成系统功能的。在两权分离分层管理的条件下,决策者不可能亲自监控决策目标的执行,决策者必须得到有效的监控决策目标执行的保证,以及监控结果的反馈信息。

管理会计执行对决策目标完成情况的监控是一种自控制,它是在企业内部建立责任体系,进行分工协作,形成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的决策执行运行体系。

管理会计执行对决策目标完成情况的监控也是一种会计控制,表现在:(1)控制标准是预算,而预算是会计实现其控制功能的重要形式。(2)控制的组织是预算指标的逐级分解与责任中心的建立。它是一个会计指标的分解过程。而责任中心是按收支的可控性设立的,也是反映对各责任中心进行会计核算的要求。(3)控制过程的信息反馈也是以会计报告形式实现的。(4)决策执行结果的考核也以各责任中心的会计报告为基础。(5)为确保各责任中心的会计报告是否真实,建立内部审计与内部牵制。

管理会计是一个反馈控制系统,一方面管理会计通过预算与投资者的投资报酬要求对接,并通过预算分解转化为一个企业全方位实现投资者投资目标的过程,使得投资者的要求建立在现实可行的基础上;另一方面,管理会计把各责任主体和整个企业执行预算过程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投资者和经营管理者,以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关于管理会计的内容

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和管理会计的性质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管理会计的内容包括预测和决策以及规划和控制,也就是通过预测作出决策,各种决策的有机统一形成规划,以规划为基础进行控制,以保证决策实现。这种分类从横向体系上说明了管理会计的内容,我们还必须进一步研究管理会计在纵向线索上按哪些主体要素贯彻始终。笔者认为形成管理会计的纵向线索,要实现以下结合:

篇3

以公平合理的标的价为甲乙方合作的基础

许多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实例表明,通过国内公开招标发包,择优选定参建单位和设备制造厂家,是取得项目建设成功的要素,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建设投资,最终有利于项目建成后提前发挥经济效益。当然,有些项目可以视不同的需要和情况采用不同的招标方式,如对一些前期施工准备的临建工程,可以邀标方式邀请3~5家有实力的单位参加竞标,由评标机构对其资质、信誉、技术设备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择优选取。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招标方式,可以发挥不同专业队伍的优势,满足工程建设实际需求,从而达到降低工程投资、保证施工质量与工期的目的。有些工程项目出资方或企业在项目招标阶段,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违背公平、公正、合理原则,有意压低标的价,亦或是在未做好充分工作的情况下,采取限价招标方式进行招标。而有些承建单位则为了揽工程、挣业绩,也在未充分做好工作的情况下投标并获得项目承建权。这样则不可能形成“双赢”的局面,甚至会出现“两败俱伤”的结果。因此,在项目招标前,做好各项细致的调研工作,审慎定立合理的标的价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可能建立和谐的甲乙方关系,形成和谐的建设环境。甲乙方关系是以合同为纽带的经济协作关系,双方互相信赖、相互支持,是保证合同全面履行的基础。业主单位作为甲方,对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投资负总责,同时又必须设法为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帮助解决施工中的困难和矛盾。从这种意义上讲,甲方又是“服务员”。而施工单位通过竞争取得承包资格,必须在业主的管理和监理单位监督下履行合同,并按设计方案和图纸完成项目施工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乙方又是电站的具体创造者,必须与业主、设计、监理单位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一般都会遇到进度滞后、利益冲突、技术难题等现象,这就需要甲乙双方相互理解、共同努力,形成下述的协作状况:①当设计、施工进度滞后时,业主单位和监理单位要坚持原则,不降低要求,积极为其创造有利条件,帮助想办法,并提供必要的支持;②当双方利益冲突时,本着业主不让施工单位负债施工,施工方不让业主赔本的经营原则,实事求是地解决矛盾和问题;③当施工中出现技术难题时,业主单位要主动会同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一起协商分析原因,研究方案,落实技术措施。

落实项目法人负责制及现场管理机制

在项目前期准备阶段,业主单位需要成立项目筹建处,专门负责工程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在项目正式立项后,应成立专门的项目公司(即项目法人),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在现场行使业主职能。在工程管理方面,项目法人需要发挥业主统揽工程全局的主导作用,努力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在施工阶段,根据工程项目规模(或功能)对项目公司各部门进行机构调整,成立专门的项目部和职能部门,有利于落实项目管理的责任、权力和利益。项目部全面负责工程的进度、质量、安全、投资控制及现场文明施工等工作,而有关职能部门则从管理层面加强对项目立项、招标、合同签订、合同变更和结算等环节的监督与控制。同时,项目公司围绕工程建设“包规模、包进度、包质量、包安全、包投资”的核心目标,对各项目部所管项目投资进行分解,明确项目投资控制目标和考核办法。这样既理顺了决策、管理、执行三个层次间的关系,也激活了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成本和现场文明施工管理等五大要素,从而建立起责权利相统一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实现了资源(人才、资金)的动态管理和优化配置。项目部管理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前方与后方、技术与商务脱节等体制性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内部管理责任不明确、效率低下、相互推诿扯皮、投资控制不力等管理机制性问题。

选择符合工程实际的监理模式

目前大多水电项目工程在尚未全面实施设计招标的情况下,如在前期勘测设计、科研试验阶段推行设计监理工作机制,即由项目公司聘请有资质的咨询公司或专家,对工程勘测设计、科研试验工作进行咨询和监理,帮助项目业主把握各设计阶段的设计内容和深度;把握各设计阶段关键技术问题的论证;参与方案比选,为重大技术问题把关;提出深化和优化设计的建议,参与科技攻关;参与业主的招标评标工作。在建设监理方面,目前大多数业主采用的是全面监理负责制。实践表明,该种监理模式并不是很成功,目前,国内现有的取费标准仍停留在相应于质量监理的标准上,而实行全面监理,除质量监理外,还包括进度、投资控制、合同与安全管理等工作内容。这样监理单位只取得很少的报酬而要增加大量的资源投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因不堪负担而难以有效、规范地完成全面监理的所有工作内容。因此,在难以改善现有取费标准的状况下,建议将监理工作内容限定在质量监理更切实际与合理。对于库区移民监理,可由业主和地方政府共同聘请国家级相关咨询公司负责库区移民综合监理工作,其监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主持监理合同授权范围内的各项移民工作,对移民安置进行全过程监理,编发协调会议纪要;②按照核准的移民安置规划和地方、业主签订的移民任务与经费双包干协议,对移民迁建安置进度、质量、投资进行监督控制,审核地方移民机构所完成的工作内容,经监理审核确认后,由业主予以结算支付;③发现问题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审核设计变更,协助业主和设计单位对重大技术方案进行专题讨论;④参与移民实施各阶段验收及竣工验收,做好监理记录和信息管理,按合同要求编制月、季、年监理简报。实行移民综合监理,对于正确协调处理业主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加强移民过程监督,加快移民搬迁进度和落实安置方案都具有积极的作用。#p#分页标题#e#

实行移民工作地方政府包干制

篇4

时间学校授课教师课题

9月26日附属中学胡桂银认识论知识的复习

王立新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谭蕾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

李玉环实践知识的复习

9月27日北师大实验中学刘凤云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王琪联系

范海红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阎红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9月28日二中石晓军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主要优点

1.教师年轻化,有较高的工作热情

政治教师共有35名,其中45岁以上的只有2人,工作3-5年的有10人,非常年轻,大部分教师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工作热情,在工作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虚心好学,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主动搜集教学中所需资料,丰富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有说服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去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有意识地探究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方式和方法。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们克服交通不便的困难,坚持每周去西城、海淀听课,和城里学校的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探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丰富自身的信息,并充分利用我县内资源,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开展了手拉手的活动,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力求使自己进步更快。

2.课堂教学注重双基的落实,找准发力点。

在所听的9节课中,其中有4节是高三的复习课,2节是要参加会考的高二复习课,这几节课中教师都努力在学生已学过的基础上,强化知识的落实,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比如附属中学的胡桂银和李玉环老师以知识结构图的形式把各个表面无关而实质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知识框架,建立知识网络;实验中学的刘凤云、王琪老师则让学生自己以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中心建立知识网络,使学生对各知识点由点-线-面-体的联系一清二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聚合性。在高一和高二的教学中教师将教材中的知识体系通过层层设问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联系一清二楚,便于对知识的理解。

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意识和实践积极性明显提高。

随着我县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不断完善,教学硬件设施越来越好,教师们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和实践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所听的九节课教师们都使用了计算机,在教学中使用自制的课件,特别突出的是实验中学的刘凤云和二中的石晓军老师,所制作的课件图文并茂,直观形象。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教师的教改意识有所改观。

几年来,在教材还是老教材的情况下,教研活动一直宣讲按照新课标、新理念来进行教学,教师们的教改意识有所改观。在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生活、思维实际,以生活为主线;有意识去关注学生的思维,从细节中去找有研究的问题;关注一些改革的措施。比如附属中学和实验中在课前都为学生准备了自学导纲,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进行预习,教师通过这个环节努力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对知识有深刻的认识。

二、问题与建议

1.加强课堂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所听的8节课中,绝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集中在如何把课本知识讲清、讲透,而忽视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学方法单一;在一节课中要培养学生的哪方面的能力,往往被老师忽视,对学生思维的深度、思维的广度以及情感上的真实体验认识不足。新课程要求以学生生活为主线,以学科知识为支撑,强调从问题中获得知识,不能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课堂教学要以能力为核心,到底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一定要设计。能力是在平时训练中培养起来的,而不是在某一阶段一促而就的。教学中应把抽象的知识还原到具体的生活中去。更多地要考虑课堂上学生学习情绪是否高涨,学习态度是否积极,是否动手、动口、动脑,在反馈中知识是否掌握牢固,学生的思维是否是深层次的,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能力有没有得到增强。应进一步学习新的课标,树立新的理念,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教学。教师教学能力需进一步提升,部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仍需强化,对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实际应用到课堂教学、如何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及学校的特定条件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等方面较欠缺,需加强学习、思考,并不断的实践探索。

2.多媒体辅助教学亟需向深层次挖掘

篇5

如果从管理哲学的层面来理解墨家思想,那么,兼爱则是墨家管理思想的伦理基础,尚贤、尚同是其管理原则与方法,贵义则是管理思想的最高目标。墨家的管理思想,是力图构建一个人人相爱平等、社会安定、生活安足、崇尚道义的理想社会。

一、兼爱:企业管理的伦理基础

《吕氏春秋·不二篇》说:墨翟贵兼,“兼爱”是墨家伦理思想最根本最典型的特征。“兼”是整体、全部的意思,《经上》说:“体,分于兼也。”“兼爱”也可以说是“尽爱”、“俱爱”、“周爱”。“兼爱”的另一层意义是“爱无差等”。可见,兼爱是一种平等的无差别的爱,无血缘、亲疏、贵贱之分。兼爱思想与儒家“仁爱”有着鲜明的不同。孔子说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学而》)孔子说“仁”,只是属于君子的,只有贵族阶层才能够实行“仁”,践履“仁爱”,而那些重利轻义的“小人”是没有“仁爱”可言的。“仁爱”的等级化显然不是下层平民所能接受的。墨家从下层平民的利益出发,针锋相对地提出“兼以易别”,在墨家看来,儒家的“仁爱”实际上是一种“别爱”,要用“兼爱”来代替它。《兼爱上》说:“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在先秦儒家的人性论中,孔子没有明确说明,而孟子则标举人性善的旗帜,指出人皆可以为尧舜;而墨家很少直接谈论人性。但是,综观《墨子》,其自然人性论思想比较明显。墨子认为,古代社会是个纷乱动荡的社会,其原因是大家只爱己身而不爱他人,《兼爱上》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因此。·在《墨子》中,兼爱常常与交利并用,“兼相爱,交相利”,兼爱有互爱互利的意义。墨家对“利”也有自己的诠释,《经说下》说:“义,利也。”墨家所指的“利”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公利,而非一己私利。只有实行兼相爱,交相利,才能社会稳定,生活安足;反之,就会社会动荡。墨家说仁人应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与儒家罕言“利”有着根本不同,先秦儒家在义利之辩中认为只有小人才会重利,割裂义与利的辩证关系;而墨家则把义与利有机统一起来。

从管理哲学的层面考察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台湾学者王蓑源先生指出:企业管理是科技整合的实践。然而,其中以政治管理的影响最早,现代企业管理兴起于欧美,其早先就曾引用政府和教会的管理经验。而且企业管理与政治管理的性质也最接近,虽然二者任务不同,但管理对象一样,都是人,先把人管好,一切都好办,这是二者的相同之处。现代的企业管理,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人的管理。如何定位劳资关系,即雇主与员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调动整个企业中人的积极性至关重要。现在大家都在讲“以人为本”,那么,在企业中实行“以人为本”,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劳资双方平等的、互爱互利的关系,惟有如此,在制定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中,才能够充分考虑到全体员工的利益,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劳资双方虽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利益冲突,但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共生关系,利益是一致的,企业的兴衰存亡与企业员工有直接的关系。在企业内部如果能够充分贯彻墨家的兼爱思想,就像《兼爱中》所说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员工视企业就像自己的家一样,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就会充分发挥,就会实现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进而实现企业的效益。

二、尚贤与尚同:企业的管理原则

“尚贤”是墨家思想的第一个论题,由此可见尚贤在墨家思想的重要地位。墨家所说的贤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德才兼备的人,当然,这里指的是具备墨家伦理思想的人,与儒家圣人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儒家的圣人观中,圣人应该是具备仁义德性的。儒家所说的“仁”是从人性内部自然发展出来的,孟子认为,人天生就具有仁、义、理、智“四端”,推而广之,就成了人的四重常德。而墨家的贤人应该是能够实行兼爱思想的人,兼爱是社会的需要,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需要,兼相爱,交相利。因此,墨家所说的贤人应该是功利主义者。在《尚贤上》中,墨家提出了贤才的标准:“厚乎德行,辨乎言谈,博乎道术。”墨子认为贤良之士是国家的财富,《尚贤上》说:“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事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尚贤”是“为政之本”。在《墨子》一书中,《亲士》《尚贤》诸篇反复论证贤良之士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亲士》说:“人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以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尚贤上》说:在一个国家中,“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对于贤能之才,不仅要储备,而且要予以重视,并给与丰厚的报酬,“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也。”(《尚贤上》)

那么,如何寻求贤能之士?《尚贤上》以古代圣王为例来说明,“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也就是,对于用人应该打破门第、血缘、远近、亲疏关系,“唯才是举”。这与儒家又有显着的区别,儒家认为:“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儒家一般不把“小人”包括在贤人之内。墨家以兼爱为伦理原则,小人与君子在才能与品性上没有根本的区别,不应该为求人才划定界限。对于贤能之士,墨家认为要做到各尽其才。《耕柱》篇指出:用人“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节用中》也说:“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鞲、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

尚同与尚贤是相辅相成的。《墨子》认为,在一个国家中,如果政令不一,只能导致社会动荡。因而,尚同与尚贤一样,是“为政之本”。《墨子》指出,贤人治理国家,应该一统天下之义,才能政令畅通,社会稳定。从组织关系讲,要做到下级服从上级,以上级的意志为意志。用现代政治学来评判,《墨子》尚同思想是一种开明专制。对于开明专制的评价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事实上,《墨子》也对贤能之士提出了监督与约束机制,《尚同中》就指出:“已有善,傍荐之;上有过,规谏之,尚同其义其上,而无有下比之心”。《尚贤上》更指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而且,对于贤人还要“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尚贤中》)。可见《墨子》并不是无原则的“尚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墨子》的尚贤与尚同思想虽然是就行政管理而言的,但在企业管理上同样也有借鉴价值。从企业竞争的角度看,当今企业竞争,是资本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因为只有人才才是企业最根本的因素。广泛的延揽人才,不分远近、亲疏、学历、城乡之别,并做到知人善任,才可能使企业具有竞争力。在企业内部,应该建立一整套有效的激励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使能者上,庸者下。人无完人,在用人上不可求全责备,知人善任,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美国管理学家杜鲁克就曾告诫管理者:“一位经营者如果仅能见人之短,而不能见人之才,刻意挑其短而非着眼于展其才,则这样的经营者本身就是一位弱者。”这与《墨子》的尚贤思想有相通之处。现代企业要善于发现人才,用好人才,使人尽其才。

与尚贤对应的尚同思想,虽然诚如梁启超所说在政治上容易导致开明专制,但在企业管理上却有相当的价值。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有着很大的不同,企业民主与政治民主不一样。在企业内部,虽然决策也要求民主化,可是一旦形成决策,就要一同企业之义,全力以赴。而且市场瞬息万变,如果完全套用行政管理的民主决策程序有时会痛失机会。企业的民主从某种程度上讲应该是一种民主的监督与约束机制,防止管理者滥用权力,而不应该在决策上盲目追求民主。当然,企业用贤能之士作为管理者,他们就应该具有一种典范的作用,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言不信者行不果”。

三、贵义:企业的社会目标与责任

在墨学“十论”中,虽然没有“贵义”一说:但是,在整个墨家思想体系中,贵义与兼爱密不可分,成为墨家伦理思想的一部分。《墨子·贵义》一开头就说:“万事莫贵于义。”儒墨两家都言“义”,在儒家那里,义是与利相对应的词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二者是对立关系。在儒者看来,“义,事之宜也”,做应该做的事就是“义”,至于结果是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相反就是不义,儒家反对见利忘义。由此可见,儒家所谈的“义”是就动机来说的。墨家对“义”有自己的界定,《经上》说:“义,利也。”《大取》也说:“义,利,不义,害。志功为辩。”“义”与“利”不仅不矛盾,而且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前面说过,墨家所谈的“利”不是一己私利,而是社会公利。在墨者那里,“志功为辩”,“义”与“利”、动机与结果得到了有效的统一。必须指出,墨者虽然是功利主义者,但不是那种只重结果而不论动机的人,“合其志功而观”是墨家义利统一观的思想基础,《鲁问》以鲁阳文君与墨子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这一观点。鲁君谓子墨子日:“我有二子,一人者好学,一人者好分人财,孰以为太子而可?子墨子曰:朱可知也。或所为赏与为是也。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

墨家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待义利关系,认为:“义可以利人,故日:义,天下之良宝也。”(《贵义》)在墨家那里,做对个人、社会有益的事就是义。因此,墨家大力提倡“贵义”,教化天下之人,《鲁问》说:“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何故弗言也?若得鼓而进于义,则吾义岂不益进哉!”:

就现代企业而言,不须讳言,追求利润是企业的目标之一,没有利润,企业就没有发展壮大的资本,就失去发展的动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利润成了企业唯一的目标或者终极目标,有益于社会、国家才应该成为企业的最高目标。所谓企业最高目标,是相对企业的共同精神或共同价值观念而言,或者说是企业的理念。美国学者杜克在其所着《管理学》强调管理的使命,认为:“任何讨论管理的书籍,不以所要完成的使命为开始,则是不了解管理。”企业的存在不仅在于利润,还有它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企业在制定自己的目标时应该考虑到社会效益,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就不至于出现短视行为,才能使企业获得持续有效的发展。目前政府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笔者想以墨家的“贵义”思想作为企业的最高目标,就是一种科学发展观。

篇6

(2)具有群众性和服务性。

(3)具有针对性和多样性。

(4)具有说理性和民主性。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人事管理的二者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在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中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凝聚力。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主要是围绕单位内部员工进行的一项工作,涉及到每年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工资发放等一些比较敏感性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人事管理干部能够对内部的员工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了解,准确的把握其内心世界,因人而异选择正确的方法,并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扎实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三、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人事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在改革发展创新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人事问题和人事纠纷,有时一些规章制度无法解决在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牵涉到道德、思想等层面的问题,面对这些人事冲突复杂的现实情况,需要提高人事干部的思想认识,并与员工的切身利益相结合,从员工角度进行考虑解决问题。由以下几点进行分析探讨:

(1)完善规章制度。

①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根本建立规章制定。企业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及文化需求,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针对产品和服务质量做了逐步提高。②思想政治工作是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有力保障。一个企业的管理制度的好坏,主要是看企业各员工的落实程度。要想让员工做到积极自觉遵守,我们只有在企业职工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职工自身的思想觉悟能力,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克服那些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的不良思想。

(2)加强凝聚力。

企业的凝聚力主要表现为各员工间的团结一致、共同进步。这种凝聚力也是人事管理想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企业员工要想团结一致首先要做大思想上统一,这就要求人事管理部门要注重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

(3)做好薪酬管理。

企业中工资的高低是每个职工最为关注和重视的,人事行政管理部门对薪酬的合理管理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有效法宝。但是现在一些企业对工资管理的弊端较多,导致职工的思想观念有所错误。为例纠这一错误的观念我们必须把效益工资的发放当成一种奖励制度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①发放效益工资,确保工资考核的严肃性正规性,应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根据实际完成的工作数量和质量,实行少劳少得,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原则,充分发挥效益工资所具有的罚懒奖勤功能。②重视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抵制“向钱看,为钱干”的错误思想,将企业员工的个人利益、个人荣誉与对国家的贡献相结合,努力提升企业员工的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平,全面的重视精神文明建设。③企业员工应做好顾全大局,着重的奖励那些企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员工,按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进行效益工资的分配。以此来推动现代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应重视经济手段与经济杠杆,充分发挥政治思想工作的保障作用。其中经济手段一旦离开了政治思想工作的支持,其作用就会消失。所以要想使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激发,就必须将政治思想工作与经济手段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也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企业各项工作的有效运行。

篇7

二、儒家文化入藏的时代背景松赞干布在兼并其他部落建立吐蕃王朝后,先后借鉴、引进唐的一些制度、文化、技术来变革、管理吐蕃社会。那么,吐蕃为何要引入儒家文化,在引入前吐蕃的社会形态以及伦理道德到底处于何种状况?只有在较好地弄清上述问题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吐蕃文明中蕴含的大量中原儒家文化因素。 吐蕃王朝位于海拨三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松赞干布在兼并其他部落建立吐蕃王朝以后,奠定了吐蕃的社会形态,即以悉补野氏族为吐蕃统治中心的上层氏族社会和无氏族门望、毫无社会地位的下层平民社会[10]。这两个阶层不可互通,吐蕃的上层社会是封闭的贵族集团,下层社会无管道进入上层社会。如《册府元龟》的记载证实了这点,“吐蕃其设官,父死子代,绝嗣则近亲袭焉。非其种类,辄不相伏。”[11]同时,在吐蕃的上层社会中,吐蕃王室与贵族,贵族与贵族间关系比较紧张。另外,如《吐蕃大事纪年》多次记载大臣被贬或被杀之记录[1](P.149-152)。 通过上述多位大臣被害的事例来看,在松赞干布统一各部落初期,吐蕃王室与贵族,贵族与贵族间关系非常紧张。在法律制度和伦理道德不健全的情况下,吐蕃君臣之间只有通过盟誓来维系。如松赞干布与韦氏一族盟誓的誓词为“……无论何年何岁,决不对义策之子无罪而责谴,决不听信奸人离间……义策之子孙任何人对赞普有意外不忠之事者,即对不忠者本人以外,决不株连,其他未参与盟誓之人,决不加罪……”[1](P.164-165)因此,从吐蕃王朝初期的道德伦理来看,还相当缺乏,正如《 新唐书》载,那时的吐蕃社会“其吏治,无文字,结绳齿木为约”;“其俗,重鬼右巫,事~羝为大神” [12]。在公元641年成功迎娶唐文成公主后,吐蕃王室热衷学习中原儒家文化,并将之有机地融入吐蕃文化中。因此,儒家文化是当时吐蕃社会道德伦理观相当匮乏又急需要建构一套伦理观来处理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的情况下移植的。其立场是站在上层社会的角度,想利用道德伦理来训世、说教,调和、处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以及说服臣民接受其统治。同时,中原儒学自春秋晚期孔子创立以来,由最初的一种学说发展到儒术独尊的官方哲学,形成了中华道德国家、礼仪之邦的传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汉唐盛世的建立。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李唐一代为唐朝与外族接触繁多,而甚有光荣之时期。”[13]此一“光荣之时期”应是李唐以儒家文化为中心对周边国家、异民族的影响,吐蕃也不例外。 当吐蕃占领敦煌地区后,于公元786-848年在吐蕃赞普的管辖之下。吐蕃本土常常处于佛苯之争中,其政权已经日益衰落。同时,赤松德赞执政期间, 多次对外扩张,导致了吐蕃民众的大量死亡, 在沉重的军费压力之下,很多破产贫民沦为奴隶, 逐渐形成一股反抗力量[14]。而远离拉萨治理敦煌的吐蕃官吏并未卷入此一事件中,试图将吐蕃传统的伦理道德结合儒家伦理文化作为对敦煌地区民众进行道德驯化。 《写卷》正是在这样的内外交困的历史条件之中出现的。

篇8

一、知识经济对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冲击

图书馆从简单的传播中介性向复杂的传播中介及生产性质转换。传统的思维将图书馆定位于中介属性,即在文献与读者、图书馆网络与资源共享中起简单的信息传递作用。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这就要对图书馆性质重新定位,充分利用其自身的知识载体优势,各种流动的信息优势,变潜在优势为现实优势,使图书馆不但具备传播中介性能,更要具备生产性能;图书馆不但是搜集、加工、整理、储存的场所,更应把搜集的知识信息重新优化组合,形成新增值的知识,再传播出去。

知识经济的核心特征在于创新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血脉”。知识经济的创新即对知识和信息不断进行优化和组合.产生新的知识。图书馆对知识创新的过程并不陌生.而现有图书馆对外界信息尤其是实效性强的信息获取和利用却比较迟缓,导致了信息流通不畅。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图书馆必须改变这种状况,通过创造性思维与组织过程,提供一个全新信息符号,创造一整套新的服务内容。

知识经济的典型特征是网络化。传统图书馆的馆藏以印刷型文献资料为主体,此外还包括部分视听型、缩微型、机读型等非书资料,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活动就是围绕上述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组织开展的。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电子信息资源将成为未来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主体,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内容也将逐步由传统印刷本馆藏的提供向电子信息资源存取方向拓展。为此,图书馆必须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并改变传统的馆藏模式为数字化馆藏模式,既节省了时间、资金、资源,又实现了高速度、大容量,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

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它的发展取决于知识的占有,人才资源的作用将更加明显。它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多学科知识的,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信息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应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即图书馆员应是多功能、全方位的开拓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大多数馆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技能水平低下。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图书馆应及时调整和优化知识结构,培养新一代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使他们尽早转化成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二、图书馆管理应更新观念

随着社会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生存方式已进A高度技术化的阶段,与此同时,图书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图书馆管理应充分考虑到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创造性地运用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及控制等职能,对人力物力资源进行虽佳配置;应符合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国情,力求自我创造,更新观念,实现最大效益。

图书馆可以被视为宏观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组成社会的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将对图书馆体制、结构、职能、管理手段提出新的要求。图书馆自身也是一个系统,其内部各部门是互相影响的。这要求我们树立整体观念,使图书馆内部各要素协调一致,形成整体的最佳功能,实现图书馆管理的整体优化。

要树立科学观念,改变只凭经济和行政干预手段管理图书馆的现状,走科学与民主相结合的决策之路,这也是图书馆现代化的要求。同时,图书馆的现代化还要求管理者应该具有社会意识和超前意识,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图书馆的现在和未来。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内开放,把图书馆管理的设想、计划、方案通报给全体职工,让他们积极参与图书馆管理,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二是对外开放,拓宽图书馆的发展空间,吸收国内外管理科学的成果,重视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文献共享。

图书馆的现代化还要求其管理者树立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要敢于改革传统的方法。在观念上讲创新,在服务中求创新,在管理中抓创新,在为读者提供信息中搞创新。图书馆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图书馆信息工作具有竞争的活力。根据图书馆发展的客观规律,针对社会各界对文献信息的大量需求,选好突破口,提高服务质量。

树立创新观念,还应认识到知识管理是伴随着知识经济出现的一种创新管理。图书馆的组织必须打破传统的金字塔式架构而趋向扁平化,图书馆的管理者应破除“守摊”思想,改变单枪匹马、闭门决策的模式,营造开放和信任的工作环境,使员工自愿地、主动地去创造、去超越,实现智力和知识的碰撞。应该懂得如何集结人才.创造最佳团队,突出人才配置效益。

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管理活动中的一种无形的、重要的激励因素,它能激发图书馆员的进取心、责任感、事业心、求知欲与献身精神,而且具有持久效应。在图书馆管理中,我们应大力倡导图书馆精神。图书馆和信息中心内部的组织管理层均须具备现代化的精神,力求创新,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同时.在管理上必须采用新的观念,运用科学和民主的方法,发扬协调合作的精神,完成图书馆的历史使命。

三、改变服务方式,扩大服务范围,实现图书馆管理创新

图书馆管理创新是对图书馆的各类资本的聚集、选择、整合、开发和使用,对文献资源、馆舍与设备、事业经费和预算外资金、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等的有效管理和运作的创新。

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关键是要改变服务方式,即建立电子化、网络化的信息服务方式,不仅实现馆内资源的电子化、数字化,还要形成用户利用电脑便可远端即取即用与立即传播等超越时空的特性。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对读者提供全天候即24小时的服务,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安排,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在网上利用图书馆.而不必受图书馆开放时间的限制。现在随着图书馆网络技术的发展,跨地区、跨国界的馆际互借也较以往更为方便、更为迅速。这种服务空间障碍的克服,将使全世界的图书馆成为一个互相联系、资源共享的系统。这一切从读者方面来说是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从图书馆方面来说是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

另外,图书馆还应吸收现代晟新的资源,进行最新资源组织与管理的研究,这不仅会扩展业务范围,而且可用以节约传统服务的成本与费用.并通过提供新的、再加工的系统化信息产品,形成以用户为中心,向用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主动式服务,使图书馆从传统只为到馆的读者服务为主转向以全球用户为服务对象,充分利用网络化这个渠道先收集信息,通过深层次加工整理,形成有使用价值的新信息,然后提供给读者。应指出的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国家不可能在所有的高新技术领域全面领先,必须相互补充.相互协作,取长补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所以.不能妄自菲薄,只要是有创新特色的信息,就会赢得不同国籍用户的欢迎和使用。为进一步发展,图书馆还可以着跟于未来,采用一系列现代虚拟技术,建立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等,其特点:一是成为全球性网络或数字化资料网、信息及知识银行、储藏库、档案库及资料库等。二是以宽频网络传送多媒体资料给分布环境下的使用者。三是通过人工知识智能、专家系统等来探索全球信息。四是即时传送,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图书馆管理创新,还要注重图书馆内部工作机构的创新。按照以读者为本位的现代管理理念和部门功能的思路,打破图书馆已有的按文献进馆后的处理流程所设置的七部一室的传统模式,建立三部一室的新模式:文献加工整序部、文献信息服务部、现代技术应用部和办公室。即:将采编、分编、典藏三个部门组成文献加工整序部,负责全馆的所有入藏文献的采编、搜集、交换,入帐、整序、加工、分编、数据录入、典藏移交、复审、剔旧、回溯数据库建设,实现书刊采编一体化,全面掌握全馆文献的数量、分布及去向,这样做有利于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从而提高数据库的质量文献服务部包括全馆各类直接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岗位,即各类文献资料的流通、阅览、检索、参考咨询、宣传辅导、用户教育、文检课教学等部门,提供以传统印刷型文献为主的系列服务。现代技术应用部由多媒体、复制、光盘检索、网络等部门组成,开展电子信息服务,开发馆藏数据库、特色数据库,并负责全馆技术设备的维护,为文献加工整序和文献信息部提供技术保证。办公室负责管理全馆的行政事务。文献服务部和现代技术应用部作为全馆服务工作的直接窗口,是全馆工作的核心,文献加工整序部为其提供物质基础,办公室则是业务部门的后勤保障。三部一室的结构模式体现了读者第一的思想,强化了现代化信息服务的功能,并且有助于精简机构、减员增效,形成一套新的管理机制,有利于目标管理的实现,更适应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需要。

知识社会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实质是一种知识创新的过程,它是创造一种更有效的新的资源整合范式,它需要全方位推进,多途径实现。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根据我国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在图书馆管理研究领域引入现代科学的崭新成果,鼓励图书馆管理理论的创新研究。

篇9

根据项目管理的一般原理,项目管理的过程从总体上可以分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管理过程。这5个阶段分别是:项目启动、项目计划编制、项目计划执行、综合管理控制和项目收尾。它们之间的联系如图1所示。

(1)项目启动:根据必要的工作(如可行性分析,技术评估等)结果,批准一个项目的运行。

(2)项目计划编制:收集和编写项目所需要的各种资料,进行各种计划活动并制订相应的计划,将各种计划的结果汇总成为连贯、一致的文档,即项目计划文档。在软件项目中,具体的活动包括需求和范围管理计划、进度计划、人力资源计划、成本计划、沟通计划、风险计划等。

(3)项目计划执行:通过进行项目计划所规定的各种活动,实施项目计划。

(4)综合管理控制:在项目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对各种活动进行监控,协调并控制整个项目期间的变更。在软件项目中,主要的活动包括范围变更控制、进度计划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风险监督和控制等。

(5)项目收尾:项目或阶段的正式接收并达到有序的结束。其中,项目的中间过程(计划、执行、控制)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项目计划是计划执行和计划控制的基准;计划执行的结果受到计划控制的监控;计划控制根据比较计划执行的结果和项目计划的偏差,以及各种因素引起的变化,对项目计划进行修正,从而形成下一个循环的项目基准。它们之间的流程如图2所示。

2生命周期模型

任何软件的开发都要经历一个“生命期”,生命期模型的主要功能是确定一种标准,确定项目规格、建立原型、设计、实现、检查、测试或执行一些其他活动,以此确定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是否是以某种次序一个任务接着一个任务进行。作为一个项目的主要计划,软件生命期模型的选择对项目成功的影响非常重要。恰当的生命期模型可以使软件项目流程化,并帮助项目人员一步一步接近目标。假如选择了适宜的生命期模型,就可以提高开发速度、提升质量、加强项目跟踪和控制、减少成本、降低风险,或是改善用户关系。

2.1瀑布模型

最经典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是瀑布型模型,它是其他生命期模型的基础。在瀑布模型中,项目从始至终按照一定顺序的步骤从初始的软件概念进展到系统测试。项目确保在每个阶段结束时进行检查,以判定是否可以开始下一阶段工作。假如检查的结果是项目还没有预备好进人下一阶段,它就停留在当前阶段,直到当前阶段工作完成。如图3所示。

瀑布模型是文档驱动型的,主要工作成果通过文档从一个阶段传递到下一个阶段。假如有一个稳定的产品定义和很轻易被理解的技术解决方案时,瀑布模型可以帮助及早发现新问题,降低项目的阶段成本,是快速开发的一个恰当选择。但在很多实际情况中,由于需求、技术等很多不确定性,瀑布模型并不适合于进行快速开发。

2.2渐进原型

渐进原型是从开发系统概念开始的一种生命期模型,通常是从最核心的方面开始,向用户展示完成的部分,然后根据用户的反馈信息继续开发原型,并重复这一过程,直到开发者和用户都认为原型己经足够好。然后,完成结尾工作,交付作为最终产品的原型,如图4所示。

“渐进原型”模型以逐步增加的方式进行开发,以便于随时根据客户或最终用户的反馈来修正系统,在需求变化很快的时候,或者用户很难提出明确需求的时候,或者开发人员对最佳的架构或算法没有把握的时候,渐进原型非凡有用。但是,渐进原型是以牺牲项目的可控制性来换取较多的客户反馈以及较好的过程可视性的。由于原型的功能和特性会随着用户的反馈而经常发生变化,因此较难确定产品的最终形态。

2.3阶段交付

阶段交付模型是另一种生命期模型,该模型可以持续地在确定的阶段向用户展示软件。和渐进原型不同,在阶段交付的时候,开发者明确地知道下一步要完成什么工作。阶段交付的特征是在项目整个开发过程中持续不断地交付阶段性成果。如图5所示。

在“阶段交付”生命模型中,软件被分阶段进行开发。在通常情况下,首先开发最重要的功能。阶段付并不能减少软件产品研发所需要的时间,但是它能充分降低软件研发中的风险,而且能够提供切实的、客户可见的以及管理层评价项目状态时所需要的标记。

2.4渐进交付

渐进交付是一种结合了渐进原型和阶段交付两种模型的生命期模型。在这种模型下,首先开发产品的一种版本,展示给用户看,然后根据用户的反馈改善产品,如图6所示。

渐进交付模型在阶段交付的可控制性和渐进原型的灵活性之间寻找平衡。在可能的情况下,它可以把软件的某些选定的部分提前交付,从而有利于快速开发的进行;同时,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它也具有响应用户要求并改变产品方向的能力。

3开发应用

3.1要员管理

软件项目成功的关键是有高素质的软件开发人员,然而大多数软件产品规模都很大,以至单个软件开发人员无法在给定期限内完成开发,因此,必须把多名软件开发人员组织起来,使他们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开发工作。现有的软件开发项目组的组织方式有:

(1)民主制程序员组

小组成员完全平等,享有充分民主,通过协商做出技术决策。小组成员间的通信是平行的,假如小组有n个成员,则可能的通信信道有n(n-1)/2条。

(2)主程序员组

主程序员既是成功的管理人员又是经验丰富能力强的高级程序员负责体系结构设计和关键部分(或复杂部分)的具体设计,并且负责指导其他程序员完成具体设计和编码工作。

后备程序员也应该技术熟练而且富于经验,协助主程序员工作并且在必要时接替主程序员的工作。编程秘书负责完成和项目有关的全部事务性工作。

(3)现代程序员组

技术组长:只对技术工作负责。

行政组长:全权负责非技术事务。

项目开发方把软件工程中的软件项目组的组织理论文档化后,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具体的、适合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要员管理理论。

3.2进度管理

软件项目的进度布置是一项活动,它通过把工作量分配给特定的软件工程任务,并规定完成各项任务的起、止日期,从而将估算的工作量分布于计划好的项目持续期内。进度计划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演化。在项目计划的早期,首先制定一个宏观的进度布置表,标示出主要的软件工程活动和这些活动影响到的产品功能。随着项目的发展,把宏观进度表中的每个条目都精化成一个具体进度表。于是完成一个活动所必须实现的特定任务被标示出来,并布置好了实现这些任务的进度。超级秘书网

3.3配置管理

在开发计算机软件的过程中,变化(或称为变动)是不可避免的。假如不能适当地控制和管理变化,势必造成混乱并产生很多严重的错误。软件配置管理是在计算机软件整个生命周期内管理变化的一组活动。它不同于软件维护。软件维护是在软件交付给用户使用后才发生的,而软件配置是在软件项目启动时就开始,并且一直持续到软件退役后才终止的一组跟踪和控制活动。其主要任务有:标识、版本控制、变化控制、配置审计和报告。只要参加过软件开发的人都清楚,现在的软件项目完全由一个人来完成是难以想象而且也是不可能的,通常是有一个研发小组来共同分析、设计、编码和维护,并有专门的测试小组对己完成编码调试的软件进行全面的测试。在软件开发这个庞大而复杂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各个方面的人员,信息的交流反馈不仅仅是在研发小组的成员之间及各个研发小组之间,还存在于客户和研发者之间。所有的这些交流反馈意见信息都有可能导致对软件的修改,小的可能只是对某个源文件中的某个变量的定义改动,大到重新设计程序模块甚至可能是整个需求分析变动。

3.4软件测试

篇10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大规模扩招以来,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在此之前,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不足100万,但到2010年,毕业生数量达到了630万,加上初高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以及大量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军队退伍人员,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达2400万人左右,而社会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目前,无论政府还是高职院校都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要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除了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还应重视学生的软实力建设以培养用人单位日益看重的人文素质。2010年刚通过的《江苏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更是明确提出要以“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职业教育教学成效的终结标准,而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创始人黄炎培先生(1878-1965)则早在他倡导职业教育之初,就给予了学生软实力培养以重要地位。

黄炎培先生在1917年的《职业教育析疑》一文中指出:“人或疑主张职业教育,即不主张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不知二者与职业教育,并非立于反对地位,岂得因入此而便疑出彼?况主张职业教育者,同时必注重职业道德,而公民教育实合公民道德与公民职业两者而成,彼此均有不可须臾离之势。”从中可看出,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除了包括技能训练,还必须包括道德熏陶,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而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单位招聘时,“但只是功课好,够了吗?不够,还要身体强健。身体强健,够吗?不够,还要技能纯熟。……这样,够了吗?不够,还要脾气好。……以上四项都要全凭自己去做。兄弟在中华职业学校时,常有两句话,就是‘利居众后’‘责在人先’。”

事实上,对学生就业软实力问题,黄炎培不仅观念上高度重视,理论上系统阐述,还依托中华职业学校亲自加以实践,其中很多思想不仅意义深远,在当时为中华职业学校培养大批优秀毕业生立下了汗马功劳,即使对21世纪高职教育,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今天的我们去研究并借鉴。现从三个方面介绍如下。

一、就业软实力之内容

“就业软实力”一词在名称上最早可追溯至1990年。时任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的约瑟夫·奈(Joseph Nye)在其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及同年在《对外政策》杂志上发表的题为《软实力》一文中,从政治学角度借“软实力”一词以描述综合国力中的无形要素和非物质要素。自此,对软实力的研究逐渐从政治学领域延伸到教育、经济等其他领域。而我国自1993年引入该词后,也从2006年开始提出了“大学生就业软实力”一词并展开了相应的研究。但实质上,我国职业教育界早在20世纪初就已开始重视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培养。其中,堪称先驱的是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创始人黄炎培先生。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黄炎培先生从公民素养和职业道德两个层面对学生就业软实力提出了要求。

1.公民素养

在创办中华职业学校过程中,黄炎培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素养一直非常重视,认为职业教育“使命在造就实用人才,同时亦须重视人格训练,以免由实用而流于功利化。”③对学生进行人格训练是开展职业教育、培养就业软实力的基础,为此,他提出了“人格必须完整”的培养目标,及“铁的纪律,金的人格”的具体要求。在黄炎培看来,铁的纪律是完善人格必需的手段,同时也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而所谓“金的人格”,黄炎培将其解释为:“一、须有高尚纯洁之人格;二、须有博爱互助之精神;三、须有侠义勇敢之气概;四、须有刻苦耐劳之习惯。”这既是学生为人必须具备的四条根本修养,同时也是做人的根本。

为实现这一目标,黄炎培提出,“而欲全人格,行动必须非常严谨,操守必须非常竣洁”,他除了要求学生“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外,还特别提出“自己尊重人格,同时还须尊重他人人格;互相尊重,实为人与人之间最理想的境界。”

2.职业道德

黄炎培在推行职业教育之初,始终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他认为,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所有职业都应遵循的一般职业道德修养;二是一般职业所应遵循的具体职业道德规范;三是某个职业所应遵循的特殊职业道德要求。

(1)一般职业道德修养。1918年,黄炎培为中华职业学校规定了“敬业乐群”的校训。这一校训既是他职业道德教育的方针,也是当时职业界对员工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是纲。

“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即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首先要有职业感情及责任心。热爱自己职业并有责任心是做好一切工作之前提。就职业感情而言,黄炎培认为如果学生头脑中存在“非以职业为贱,即以职业为苦”的思想,看不起自己的职业,正是“职业教育之礁”。他要求学生明白“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苟有益于人群,皆是无上上品。”

“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即学生在工作中要有服务社会及合作互助的精神。首先,得有服务意识。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训练,第一要义即‘为群服务’。一个人不能太重视自己之利益而牺牲大众。职业并不只为己谋生,同时对于‘为群服务’之群字,应特别注意。”因此,“无论受教育至若何高度,总以其所学能应用社会、造福人群为贵。”其次,得有合作精神。黄炎培将职业定义为“是人类在共同生活下一种确定的互助行为。职业教育,即是给人们以互助行为的素养,完成他共同生活的天职。”因此他把“大合作精神”作为德育方针,指出在职业活动中,人们应该怀抱合作精神。

(2)具体职业道德规范。为了让“敬业乐群”更具有操作性,黄炎培还纲目并举,以此为核心,制定和完善了中华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标准》。在此标准中,“敬业乐群”被细分为操作性极强的13条在校学生修养标准,即:对职业之性质应有准确之观念;对所欲之社会应有相当的了解;对将从事之职业应具有相当之兴趣,养成负责习惯,养成互助合作的精神;养成勤朴的习惯;养成合理的服从习惯,养成有礼貌的习惯,养成守法的习惯,养成公而忘私的德性等。1924年,黄炎培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尊重职业、职业平等、信实、服务、耐劳、守法、进取、节俭等具体规范。1930年,黄炎培在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南翔南园专家会议上,进一步提出“职业教育上精神训练的标准和方法”,将职业教育精神训练确定为六个要点:责任心,工作效能,互助,廉洁,乐业兴趣,创造精神。

(3)特殊职业道德要求。中华职业学校创办初期,只进行一般的职业道德教育。但到了1928年,黄炎培在《设施职业教育标准》中提出:“职业教育机关之训育,除普通的道德训练外,须切合于是项职业社会所需要。”也就是说,既要进行一般的职业道德教育,还需进行某职业特殊的道德教育,两者不可偏废。如对商科,既需要进行“服务社会”、“养成勤劳习惯”、“合作精神”等一般职业道德教育,同时,由于商业与工农业不同,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因此还必须进行敏捷、信实、礼貌、注意社会状况等特殊的职业道德教育,“只有具备上述数种条件,方可称为一个完善的商人。”

在黄炎培倡议下,中华职业学校于1931年确定了公共的德育标准及农、工、商、家事等各科的德育标准,将学生就业软实力培养从一般与特殊角度进行了有机结合。

二、就业软实力之重要

就业软实力体现出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学生顺利就业起着决定作用。鉴于此,黄炎培从职前与职后两个角度论述了就业软实力对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影响。 转贴于

1.从求职角度分析就业软实力是关系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

黄炎培指出,对职业教育来说一个不得了的问题,就是毕业后的职业问题。但当时中国教育的困境是“脱离社会、脱离生活,毕业于学校而失业于社会。”为此,黄炎培认为,学生要想顺利就业,很好地为谋生作准备并全面担当服务社会之责任,不能仅以职业技能训练为目标,还必须切合单位需要,注重软实力的养成。他要求学生“养成守规则、有礼貌、耐劳苦的习惯”,并指出,“如果真能做到吾敢说没有一处不欢迎的。”

2.从在职角度分析就业软实力是关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中华职校在制定的教育方针中规定“既得应用之知识,纯熟之技能矣,而无善良之品行,仍不足以立身社会。”若“人格一经毁损,其人见弃于群众,那有功名事业可言”。黄炎培认为待人必须厚道,这是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凡事成功的必要条件,在得人的同情与助力,而人之待我,一视我之待人如何,绝无假借与侥幸之余地。”即,优良的品行是关系学生事业能否成功、在职业上能否可持续发展并立身社会的保障。

三、就业软实力之培养

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对此,黄炎培主张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观念入手,倡导“劳工神圣”

针对当时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有读书之惯习,无服务之惯习”,黄炎培从改变学生观念入手,力倡职业平等。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服务观,他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黄炎培认为,劳工无论是劳心还是劳力都是神圣的,主张“作工自养,是人们最高尚、最光明的生活”。中华职业学校以“双手万能”图案做校徽,学生在入学时一律要写下“一尊重劳动,二遵守纪律,服务社会”的誓约书。学校规定,除半日工作外,凡校内一切洒扫清洁工作,全部由学生负担。“校舍不够,学校扩充建筑校舍,教师和学生合力自砌壁,自铺瓦;运动场不够,扩建、收买场地,教师和学生自平治,全校不用一校役。”

高职学生毕业后几乎都是从简单劳动做起,面对岗位的重复与单调,一些学生在工作之初就会产生失落感及厌烦情绪。为此,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及职业平等的优良品行对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就很重要。黄炎培先生创办的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沿袭先生所提倡的“劳工神圣”传统,为一、二年级的学生在每学期安排了“劳动周”,在这周内,学生参与学校各部门的洒扫清洁工作,目的在于通过日常劳动以培养学生职业无贵贱之观念。

2.自律为重,倡导学生自治

自治是指学生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养成自律、自动、合作互助等优良习惯。黄炎培认为,学生软实力的养成,除了需要他律,更重要地是还需要自律。为此,中华职业学校“特重学生自治,提倡公共作业,养成其共同心、责任心,乃勤勉诚实克己公正诸美德,俾将来成为善良之公民。”高职院校作为走向社会的校园生活最后一站,健全现有的学生会及社团机构并充分发挥其功能,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培养自治能力就很重要。

篇11

一、传统文化中的选贤任能思想及影响

(一)传统文化中的选贤任能思想

1、关于选贤的思想

“凿石索玉,剖蚌求珠”。[1]人才选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必须经过细密的寻觅、访求、发现、挖掘。这样才不致使优秀人才被埋没在表象遮蔽之下,而难以得到崭露头角之机。唐代的韩愈在其《进学解》中,亦曾提出过“爬罗剔抉,刮垢磨光”之说,即“对人才必须要做一番精心的打磨和锻造,须重视通过后天的有效培养与指导,来为人才剔除缺点,增大亮色”。[2]

2、关于任能的思想

发现、挖掘出才能出色的人才,如何任用,怎么使用是每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着必须审慎思考的问题。唐代柳宗元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原则:“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3]即从全局的发展态势出发,抓住时机,为不同岗位选聘合适人才,并让其充分发挥应有作用,这是当今人力资源管理者努力追求的一种工作境界。正所谓“任有七难,繁任要提纲挈领,宜综核之才。重任要审谋独断,宜镇静之才。急任要观变会通,宜明敏之才。密任要藏机相可,宜周慎之才。独任要担当执持,宜刚毅之才。兼任要任贤取善,宜博大之才。疑任要内明外朗,宜驾驭之才。天之生人,各有偏长,国家之用人,备用群长。然而投之所向辄不济事者,所用非所长,所长非所用也。”[4]

3、关于人才考核的思想

古人考核人才有诸多方法,《庄子》中即提出过:“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杂之以处而观其色。”[5]这就是说,对人才各种品质的考察与论定,应该是放在各种相应事件的考验之后。关于对团队之考核,孙子亦有“校之以七计”之说,即所谓“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6]通过对该团体主要领导、次要领导、一般工作人员行为的观察,便能够大致断定这一团体具有何样的优势与劣势,发现问题,即应及时调整人员配备。以往静态的人员组织架构,已无法适应当今市场竞争的快速变化,“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7]这些话明确启示着我们:只有灵活地、动态地随市场变化而及时调节人才的组织架构,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传统文化中选贤任能思想的影响

业经营的最高境界是企业文化的塑造。在中国传统理念强调情、理、法,如果铁面无私可能在企业里面什么事都做不成,因为不合情理。“所以中国文化背景里面,很多企业里面强调处理事情,处事当方,为人当圆。”[8]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中国的企业管理没有影响也是不可能的,无形之中也会折射于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中。企业因何以聘用人,人必因其心而待之。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人本主义的企业文化。如果能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打好文化这张牌,企业的管理就能提高到新的境界。

人才选择是否合适和合理,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都对招贤纳士、延揽人才特别关注。因此在招聘中我们要充分借鉴古代的识人之道――全面考察。首先通过其外在的着装和相貌来推断员工内在的品性;其次通过一定的测试方法来考察员工,通过测试结果来判断这个人的智慧与能力;最后要对这个人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找出性格中的优点和弱点,以便能充分合理的利用。

二、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及影响

(一)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在论及为政、治民、兴邦、创业等问题时,十分推崇人本主义,古人云:“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先务本而后务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植之谓,务其人也。”[9]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更是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正所谓 “仁者爱人”、“爱人能仁”。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管理者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只有充分认识到、调动起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才能拥有持久的活力和创造力。

(二)传统文化中人本思想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将‘人’放在一切事物的核心位置,是一种‘人本位’的文化,讲究尚贤重才。”[10]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时代的莅临,人才成为企业中最重要最短缺的资源而管理的中心是人的管理,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位”思想的核心。比如,海尔集团的管理就吸收了许多传统文化的精髓。总裁张瑞敏提出“盘活资产首先应盘活人”,在企业中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他还用“海尔是海,有容乃大”来形容海尔的企业文化,使每一个员工都融入企业文化中,以身为“海尔人”而自豪。

人力资源管理是随着西方文化进入我国的,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孕育着一些优秀的人力管理资源思想,所以,要利用传统文化的力量,对管理进行创新,建立起一种有中国特色的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三、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至上思想及影响

(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之上思想及影响

有学者在比较了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后,将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称之为“技术理性文化”,而把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概括为“伦理道德文化”,这并非没有根据。中国人特别讲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指行为主体的主观自律规范),并尤其强调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作用。儒家以道德至上为价值标准,建构起一整套伦理规范体系:首先,把有无“德行”作为人格评价的直接依据,即孔子倡言的“君子谋道不谋食”[11] “君子忧道不忧贫”[12];其次,把道德作为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3],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14],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无德之人不交;再次,把道德构成为文化教育的中心内容,所看重的不是知识传承,而是通过道德教化造就符合封建秩序的理想人格;最后,把道德状况视作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以为“仁义存则存,仁义亡则亡”。[15]

(二)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至上思想的影响

儒家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崇尚道德的传统,其中的确有许多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美德。比如诚信。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5],即包含着诚信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存续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要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相悖,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质上乃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础的法治经济。对于一个组织来说,诚信代表着它的基本品质;一个企业,如果不讲信义、不守承诺,就不会有好的市场前景,也就难以健康、稳定地生存与发展。充分发挥和利用中国人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把诚信作为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始终:在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上,以诚信作为员工的基本素质要求,进行公平、公正地录用、考核和奖励;在组织内部管理上,力求营造真诚、信任的工作环境;在企业经营和市场开拓上,必须树立重合同、守信用的良好企业形象。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立足之地,求取长久、稳定的发展。

当然,把道德抬高到文化价值体系至上标准的地位,也确实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造成中国人崇尚人文方面的知识、重视伦理关系的学问、习惯于虚伪的道德说教,而忽视对自然法则的研讨和科学技术的探究”[17],导致多数人重人伦、轻科技,重关系、轻业绩的倾向,凡事皆从关系出发,在通达人情、熟谛世故方面耗费了太多的心思和精力。其结果,使正常的人际关系越搞越复杂、越搞越神秘,增加了组织的内耗,干扰了个人创造能力的发挥,影响了企业整体效率的提高。如今,职场竞争靠的是个人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技能,市场竞争靠的是企业的创新潜力和良好信誉,国际竞争靠的是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综合实力。与此相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格外强调社会公德的全民性、职业道德的具体性、家庭美德的基础性。这就必须摈弃传统道德中的陈腐观念以及人际关系中的庸俗做法。

四、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思想及影响

(一)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思想

“和”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哲学范畴。它们尽管具有哲学命题的意味,但立足点仍在于人际关系的协调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并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和处世观念。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18],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以人际之间的和睦、和平、和谐,以及社会的有序与平衡为价值追求。民间广为流传的“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谚语,则反映出民众贵和取向的社会心态。“中”的本意是不偏不倚,反对“过尤不及”。它既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态度和方法,又是一种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儒家把尚中与贵和联系在一起,《中庸》中强调:“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19] “中和”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沉淀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为人处世的特有品格。

(二)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思想的影响

贵和尚中的价值追求,总的看来能有效避免过激式对抗行为,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情味,较为稳固持久,对社会具有良。但对“中和”气象的崇尚与追求,在消解、缓和正面冲突的同时,却滋长了人际交往中的“情面”观念,导致人际之间不满情绪表达的间接性和模棱两可、表里不一的市侩习气,使得人际关系难以形成坦诚轻松的交往风格。更为严重的是,对“中和”品格的推崇和执著,造就了民众忍让屈从的性格,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助长了不求进取、反对冒尖、无所作为的保守心理,致使民族精神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匾乏。

对现代企业而言,贵和尚中不失为维系组织内部员工之间和睦、上下级关系和谐、各部门配合协调的“豁合剂”。因为“中和”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相容共处、团结互助的旨趣,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主旨之一―“人本主义”的民主管理理念有相通之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始终强调将人力资源当作企业最可宝贵的财富,把吸引、保留、激励和开发人才,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十分注重企业对员工以及员工之间的互相尊重、关爱和信任,努力为员工提供充满人性的工作、生活条件,多方面满足员工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力求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工作环境,以使员工能深切感受到企业的温暖,进而以企为家、以企为荣,心甘情愿地为企业创造出优良业绩。这样,现代企业才能够真正实现经济效益上佳与满足员工需要并举的双重目标和社会责任。但与此同时,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竞争的现代企业,势必采取法制化的管理措施,建立优胜劣汰的内部机制,倡导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方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科学的生产规程、严格的工作制度,来不得丝毫马虎;能者上、庸者下的激励手段,容不得半点情面;敢为人先、勇领时尚的进取精神,将不断打破旧有的平衡。而这一切,则要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克服贵和尚中的价值追求所派生的“温情主义”、“嫉妒心理”、“保守思想”等负面影响,把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主要围绕调动员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进行和展开。

【参考文献】

[1]书剑.领导鉴言[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2]侯晓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3](唐)柳宗元.撰柳河东集[A].四库唐人文集丛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4](明)吕坤著,张民服等注译.语[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5](战国)庄子著,四履主编.庄子[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6]郑张欢.孙子兵法今释[M].济南:齐鲁书社,2010.

[7]中国人民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孙子》注释小组.孙子兵法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徐子健.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现代交际,2011(8).

[9](战国)吕不韦编著,王启才注译.吕氏春秋[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10]黄静.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经济论坛,2006(19).

[11][12][16][18](宋)朱熹.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13]黄怀信.论语新注释[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14]马欣来.中国古代的圣书――《论语》[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

篇12

对于“人”,我们可以学习易学,用幽默和谐家庭;用道家的相术知人善用;用中医的医术保护身体;用儒家的心态,感恩生命,深刻、谦和而又自信。

但在房产业——这个巨大的人居环境产业中,如何借鉴和应用传统文化思想,却通常只有一些“阳春白雪”在酝酿思考。修身、齐家、然后治天下,仿佛总是走不到普通的“下里巴人”。是不是真的只能这样呢?

当然不是!普通的成本管理人员,同样也可以深入地研究各种要素对企业“健康”的影响,做到“人境合一”,于“无为”中管理企业这个“家”。

2儒、释、道的贯通

我们首先要先明白儒、释、道的精神加以融汇贯通。儒:以人世的姿态出世。儒学是“官学”,是培养领导与高参的教材。真正的儒士,热衷权势,却非为私欲,而是借助权势实现利国、利民、利天下的理想。他们身人名利之中,心却超越名利之外。

释:以出世的姿态人世。佛家不承担世俗工作,不追求世俗的名利,但他们积极介入社会,并承担一项特殊的工作,即抚慰人的心灵。

道:以人世的姿态出世,以出世的姿态人世。道家的人世,顺其自然;道家的出世,安然入梦。始终保持自由的心态,可出可入,无为无不为。

3房地产工程成本管理的“无为”

纵观房产业,工程成本管理从业者众多,它不仅需要丰富的工程造价、管理、财务、工程、法律、合同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执行决策层资金计划的实战操作能力。更深层次的优秀成本管理者,还需要一种与环境(企业)融合的心态,去面对日益激烈的成本控制挑战。量身订做、注重实战、学以致用,才是将传统思想融入成本管理的佳境。

《红楼梦》中云,“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只有体会到了“无为”,才开始接受了周易思想。“无为”也“无不为”,每一个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都是一段“心的旅程”。以人世的姿态出世,以出世的姿态人世,是保持这种收放自如思想的基础。

怎样的成本管理才是最佳的成本管理呢?管“心”。让企业的“身心”都符合自然规律,也就“无为”了。

4天人合一和大道至简

“无为”即天人合一,既是周易的哲学基础,又是最后要实现的终极理想,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万本归一、大圆满。

周易提出太极,然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无到有,成本管理出现了无数种可能。我们通常在管理中,出了问题,才去寻找“最”重要的关键所在。可这些最重要的关键,往往就在初期,我们最不在意的地方——“私心”。“大道至简”,事物的发展都有自然的规律,最初的也就是最重要的。

成本管理者要学会用这个理论来分析成本的基本要素,依照八卦卦象的基本特征,找出各系统的相互关系,将管理框架根据自然规律进行规整。

5成本管理贯穿财务金融、生产科研、纪检安全三个领域

根据易经的八卦,我们将企业分为管理系统。乾——决策指挥系统;兑——营销服务系统;离——企业文化系统;震——生产科研系统;巽——人事培训系统;坎——财务金融系统;艮——纪检安全系统;坤——群众监督系统。

在生产科研中,成本的核算要精确科学;在纪检安全中,成本的签证要奖惩分明。在财务金融方面,结算付款要及时有效。

杜甫的诗形容恰到好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早一点不好,晚一点也不好,恰恰在春天的雨才最好。成本管理就要做到“及时雨”。

6从易经中发现的成本管理的八种方法

1)坎卦——企业与他人的经济往来,避开陷阱是前提,即风险意识。水代表财,象征流动多变,周流不息,隐而不现;为江河、为险、为陷阱、为恐惧,这些与财务金融的许多性质对应。

水能载舟,在于它的柔顺与流动,而主动示弱、流动多变性恰好是商人的主要特点;根据坎卦的爻辞,企业成本出现危机后的管理方式应该为:惩洽,整治,外援,自救,勿贪,防御。实际成本管理操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加强合同风险意识、对重要条款的法律、风险的慎重,这是成本管理的重中之重。.

2)需卦一成本管理的主管必须具有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素质。欲望(投资者的需求)本身无所谓好与坏,如果能正确对待欲望不让它们无限膨胀,就能吉利。

需卦,象征等待。孤立无援下不得已之抉择;时机未到之前最明智的选择。当形势不利,或没有多少胜算把握之际,强行突破作战是下下策。等待是强者的自信,成本管理者如果发现时机未到,就应该及时站出来,提出等待的建议,以防止投资者的“需求”过度膨胀。

3)节卦一象征节约,所谓节制,是审时度势暂时的克制(休整),克制时间过长,就会失去原有的斗志,故而火候的把握非常重要。“苦节不可贞”,过份的节制或约束是不可取的。

优秀的成本管理者,要掌握火候,招标的火候,签证的火候,结算审核的火候。适当的安排竞争,却又不浪费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是游刃有余的高手。这与前一卦,同样阐述了成本控制的关键点:适度的节制,观察对方的“心”,才是重点。

4)既济卦一象征长远策划,即成本管理的投资预算。有运筹帷幄的决策在战争开始之前,才有决胜千里之外的战争。

商场如战场,在项目运作前,一定要将投资预算做好。要充分考虑其潜在因素,多算则胜,少算则败。预算一定要考虑时间因素,货币的时间价值,应成为评价的基本标准。

如果一个项目立即开发可获利l亿,若五年后开发,由于价格上涨可获利1.6亿。如果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根据1.6亿>1亿,可以认为5年后开发更有利。但如果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现在获得1亿,可用于其它投资机会,平均每年获利15%,则5年后将有资金2亿,还是现在开发有利。(5年后获利=1x(1+15%)5—2亿)

5)屯卦一资金渠道要畅通。企业资金的再生产要像水渠一样畅通。修筑水渠艰难,维护其畅通无阻、保持水质纯洁也并非易事。这也印证了现在房产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从纯粹的“利润”到保证“资金链”畅通的必然规律。

6)井卦一代表企业职工的薪金发放。水乃生命之必需,财为生活之源泉。井水不枯的条件是供需平衡,企业保持效益的根本是员工薪赏发放要恰到好处。

7)蹇卦——代表财务审计,避免触礁的有效措施。航船触礁在于不能随时透视水下情况,企业触礁在于不能及时检查财务情况。成本结算的审核,是对企业生产过程的一次检验,优秀的成本管理者,必须从中找出企业的漏洞,并加以改进。

8)比卦一代表财务管理的财务报表,增加透明度是万众一心的前提。想营造一种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人文环境,必须要公开资金周转和利润情况,增加经营透明度,做到让员工心中有数。

综述

篇13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021-02

文化价值观是指个人和社会群体对文化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说得通俗一点,即认为什么样的文化是好的,认为什么样的文化是不好的。价值观是由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同时价值观在一定情况下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对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文化价值观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也不例外。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流,其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伦理,在实践中强调仁者爱人、正直勇为、恭谨谦让、智圆行方、忠诚守信,以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人伦关系。站在的立场批判地审视儒家的实践伦理思想,用其积极部分指导高职生更好地构建文化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仁者爱人

“仁”是儒家思想伦理的核心,一个人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应该怎样以“仁”的思想为指导去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呢?“仁者爱人”是一条非常辩证的为人处世方法论原则。“仁者爱人”出自孟子《仁者爱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和人格魅力的善良的人。仁者爱人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自己要首先成为一个仁者,为此必须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塑造理想的人格,一个思想品德高尚的人才懂得自觉地去尊敬、关爱别人,这是前提条件;二是怎么样去尊敬、关爱别人的问题,一个文化知识水平高的人未必就会具有尊敬、关爱他人和社会之心,一个希望去关爱别人的人未必就知道如何践行。因此,只有尊敬、关爱别人的条件、态度、路径等要素都具备了,才可以真正做到仁者爱人。

高职生在构建文化价值观过程中,首先,必须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因为一个人的文化价值判断、取向正确与否根本上还是取决于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否正确。虽然文化相对于社会存在来说属于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那种宣扬“文化无国界”、“文化与政治脱钩”的观点是有害的,其主要目的是诋毁意识形态为指导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让资本主义文化意识形态占领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的头脑,最终成为资产阶级的文化附庸。其次,必须摒弃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文化价值取向,努力培育集体主义的文化价值观。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不是最终目的,也不是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如果不把自己所学所养运用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实践中去,那么即使文化水平、文化修养再高也是无用的。

二、正直勇为

“义”是指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如正义、道义、见义勇为等。孟子对于“义”的阐述是:“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在具体实际中践行“义”必须提倡正直勇为的精神。正直就是公正刚直,不偏斜,不弯曲,出自《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孔颖达疏:“襄七年传曰:‘正直为正,正曲为直。’言正者能自正,直者能正人曲,而壹者言其一心不二也。”正直体现出儒家为人处世的方法论思想和道德标准,即中庸之道。中庸指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而勇为则体现出儒家实践伦理思想里面积极向上的入世精神。为人在世不是一味地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应该勇敢地融入国家、社会、集体的大熔炉中接受锻炼,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

正直勇为的实践伦理精神启示,高职生在构建自身文化价值观时,必须采取中庸的态度来建构自己的文化价值判断和取向。文化的价值或优劣势不能用一种态度或标准来衡量,否则往往容易走向极端而陷入先入为主的“文化自我中心主义”的泥淖。比如我们就很难从主观上去判断中西、古今文化到底谁是最好的。每种文化都有它的可取之处,不偏不倚,折中调和,融贯中西、古今文化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另外,高职生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不应仅仅为了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修养,而是应该运用自己的所学积极投身于社会当中,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迎接人生的一次次困难、挑战,找到合适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