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师与家长沟通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师与家长沟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师与家长沟通论文

篇1

幼儿教育 信息不对称 家园沟通 对策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某些参与人拥有另外一些参与人所不拥有的信息,即一方拥有对另一方的信息优势。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即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指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隐瞒相关信息,获取额外利益,客观上导致不合理的市场分配行为。道德风险指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利用被对方观察不到的相关隐蔽行动而使得对方受到损失的行为。

幼教服务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例如,幼儿园(教师)拥有幼儿学生无法完全观察到的隐瞒信息。幼儿园的这种信息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教学内容上的信息优势。在决定“教什么”问题上,幼儿园比学生、家长通常更有发言权,教学内容安排也主要是由园方做出决定。二是教育教学方式上的信息优势。在“如何教”的问题上,园方也同样占优势。学校可以以自己认为适当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学生与家长很难确切了解教育服务过程中会采取哪些服务方式。三是教育服务质量上的信息优势。幼儿教育具有差异性的特征,缺乏一个公认的质量评价标准,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和认知能力,就很难对服务本身做出评价。因此,幼儿与家长处于信息劣势地位。

幼教服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一方面,幼儿家长出于降低信息劣势而带来的更大的潜在风险.往往寻求在相对较低的价格水平上接受教育服务,而学校则以更低的教育服务质量来回应家长的选择,导致整个幼教市场平均服务质量的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学校隐蔽信息的存在使得学校能够轻易地减少服务提供数量或者降低服务质量的方式来谋求信息租金。学校组织通过各种途径来谋求信息租金,结果只能是减少学生消费教育服务的数量或者降低其消费的教育服务质量,从而损害了广大学生与家长的利益。

一、信息不对称在家园沟通中的具体表现及影响

信息不对称综合体现在家园沟通的以下三个方面:

1.幼儿教育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这样一个局面:提供教育服务的是幼儿园,得到服务的是家长,本来市场交易是一方缴费一方提供服务,前提条件是买卖双方都能对服务的“认同”,能够评估服务到底是多少、值多少钱。可是家长将孩子入园之后,没法亲自观察、监督、判断幼儿园的服务好不好,他们只能通过询问孩子来评价幼儿园的服务质量,但是幼儿年龄小,不能清楚的表达他在园的感受、所得到的教育如何,所以,就出现了提供教育的、得到教育的、为教育付钱的是完全不同的三方,而三方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并且难以互相信任或沟通;于是家长无法知道付的学费到底值不值,而老师又觉得做得再好也没人知道,反正幼儿没法判断,也没法给父母讲清楚。

2.幼儿家长的教育旨趣、教育意向通过市场中介成为影响幼儿园各方面运行的重要因素,家长对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期待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对幼儿园服务价值的评价,与此同时未接受过正规幼儿教育的幼儿家长涉足、谈论、评价幼儿教育活动,并提出自己关于幼儿教育见解的现象,将随着幼教市场进一步开放,愈演愈烈。幼儿家长的这种“客串”无需太多的教育理论支持,大多源于自己的主观判断与经验,但是这种“客串”会通过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活动对幼儿教师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并潜在地改变幼儿教师的某些教学行为。这种家长对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预期与实际教师教学能力构成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3.现如今相当一部分祖辈家长担负起接送甚至抚育孙子女的责任,随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祖辈家长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看不懂幼儿园的通知、宣传板报、家长园地宣传栏等。在幼儿教师主动与其沟通的时候,教师对家长的要求、希望等信息不能直接与幼儿的父母沟通,只能通过祖辈这个媒介,然而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极易失真,老人传达幼儿园的信息可能是内容不详,甚至不传达,孩子的父母不能及时、真实地掌握幼儿园的信息、了解孩子在园情况等。祖辈家长一般比较固执,溺爱孩子,对孙辈有过度隔代亲现象,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更易加入感彩,使信息扭曲。以上原因使得家园信息沟通不畅,形成信息的不对称。

二、家园沟通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为了研究清楚在家园沟通中是如何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我们利用数学家申农及其助手韦佛在提出的沟通模型,如下图:

图一:申农沟通模型

申农沟通模型中提出了噪音概念。正是由于信息传递过程中存在着噪音,使得发出的信息和接受者收到的信息并不总是相同。

图二 家园信息不对称(虚线代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噪音)

由上图分析我们得出,由于在家园信息传递中存在着噪音,使得家园的沟通渠道不畅,信息失真。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噪音一:家长和教师之间有没有进行有效的直接沟通。首先从沟通主观因素分析,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沟通意识是沟通行为发生的主要因素。不论家长还是教师对于沟通的必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但交流意识的缺乏影响了沟通的效果。家长和教师都存在沟通前准备不足,在表达之际不能准确的表达出本意,在现实中表现出言不达意,沟通目的不明确。除此之外,教师与家长之间互不信任、教育观念不同、角色不同、沟通方式等因素也导致沟通不畅。其次,从客观因素分析,幼儿园是大部分教师和家长沟通发生的地方,对沟通产生重大的影响,可是幼儿园对于平时沟通时间、地点通常是接送孩子上下学在走廊里,教师除了要一边照看幼儿,一边与家长沟通,还受到喧闹环境的打扰,限制了教师与家长间的沟通效果。通常家长都是双职工,他们迫于工作生活压力和日程上的安排,而很少有时间和教师沟通。此外还有一些社会因素也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家园沟通。

噪音二:在幼儿教育中由于学生年龄太小,根本不具备正常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而教育服务的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和不可储存性,使得幼儿无法将教育服务“成果”供他人检验。家长无法对孩子在校受到的教育做出合理的判断,加之孩子禀赋不同导致学习能力有差异,当家长检查幼儿学习及询问在校情况时,幼儿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水平,家长可能会怀疑教师对自己孩子“照顾不周”,教师对别的孩子“开小灶”,这样会引起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互不信任甚至矛盾。

噪音三:研究表明,家庭规模越小,家庭在教育上则越占优势,其父母在参与子女教育、配合学校工作上所表现的热情就相对更高。与核心家庭相比,大家庭的家长对其子女的影响和控制较难把握,配合教师工作的力度较低。目前来看,在幼儿阶段,核心家庭偏少,而大家庭较多,很多幼儿由祖辈家长看护。教师和祖辈家长之间的沟通常常会因为祖辈家长的身体状况、陈旧教育观念,和教师缺乏对于祖辈家长的理解,而产生隔阂,影响沟通。

幼儿教育想要取得成功,需幼儿园、家庭与幼儿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如何消除家园沟通中的信息不对称,促进家园关系和谐发展,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消除家园沟通中信息不对称的对策研究

1.家长与园方应加强直接沟通。首先,家长需要树立正确的沟通观念,双方要形成共同的责任均等的权利意识。家长要认识到参与子女的教育是自己的义务,热心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明确自身的义务,消除各种顾虑。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让家长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这样不仅有助于家长摆正自己的角色,明确职责,而且还能学会如何互相合作,理解和尊重对方,有助于双方的沟通。其次,园方应营造良好沟通环境,进一步拓宽教师和家长沟通的渠道。除了传统的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等外,通过网络的即时性、敏捷性、协作互动性等特征,建立育儿论坛和建设、及时更新幼儿园网站,教师和家长通过QQ或者MSN等方式沟通。最后,教师加强自身素质、转变态度及沟通方式。教师的自身素质如何影响了家长对教师的信任程度。这就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应视家长为重要的教育伙伴,而且教师要尊重家长的社会背景、生活经验和文化,接受不同的教养方式,主动寻求与家长沟通的机会。教师应直接与家长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直接保持联系,尽量减少信息在其他环节的失真问题。

2.合理处理家长对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期待之间的差异可以转化成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更可以成为提高家园沟通有效性的有利契机。有研究发现,家长和教师在儿童观、教育观、知识观、能力观等教育观念上存在差异,构建家园沟通平台就显得非常必要。园方可以通过进行家长调研、举办“家长主题”座谈会、建立与及时更新幼儿园网站等方式构建多渠道的沟通平台。

与此同时,幼儿园也应该有目的、有范围地主动邀请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去,组织家长不定期观摩幼儿园的教学,甚至参与到教学中去,这样不仅可以让家长了解幼儿园老师的辛苦,而且可以增进家长对幼儿教师工作专业性的了解。建立这种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可以化解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为家园沟通及合作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

3.在处理与祖辈家长沟通的问题上,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1)呼吁祖辈家长群体主动与学生父母、园方沟通。祖辈家长普遍与教师、园方沟通较少,而教师的精力有限,在一天的忙碌之后不可能体察到每一位祖辈家长的每一个想法和需求,祖辈家长如果能把自己的想法以及时与教师交流,同时祖辈家长应该及时与孩子父母沟通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做好园方与孩子父母之间的沟通桥梁,这样对于双方、孩子都是有益的。(2)园方应建立一个以“老”带“新”的互助团队。新任的教师在入园伊始,在处理与祖辈家长沟通的问题上往往经验不足。幼儿园领导可以不定期举办教师经验交流会,对“怎样与祖辈家长沟通”这一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和经验交流,建立一种一对一,以“老”带“新”的帮扶机制,帮助新入园教师快速成长。(3)教师与祖辈家长沟通需要耐心,并且注重沟通方式。与祖辈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需要教师日积月累点点滴滴对家长及幼儿的主动付出,只有教师主动付出才能与祖辈家长建立牢固的信任感。同时,教师也应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有夯实了专业知识才能在祖辈家长在育儿方面的一些问题和困惑给予专业、科学、可行的建议,祖辈家长也就在感情上逐渐信服教师。

参考文献

[1]桂学文,娄策群.信息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应飞虎.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2002.

[3]张东娇.教育沟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4]朱琳琳.接送幼儿过程中家长与教师交流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史大胜.与家长言语沟通的策略[J].幼儿教育,2005(6)

[6]杨海丽.沟通家园同步教育的关键[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1(12).

[7]戈柔.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障碍的成因剖析[Jl.学前教育研究,2003(2)

[8]刘小蕊等.尊重家长权利,促进家长参与―来自美国学前教育法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8.

[9]张师辰的祖辈家长等.祖辈家长谈家教[J].山东教育(幼教版),2000(11).

篇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观念的逐渐转变,农村对幼儿教育这一准公共产品的需求日益提高。然而,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及巩固仍是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工作重心,对学前教育的关注程度还远远不够,这就为各种民办园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巨大空间。西部地区农村民办园数量远远超过公办园,成为农村幼儿教育中的办园主体。当然,西部地区农村民办园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教育投入不足、管理松散、教师专业化水平低、待遇低、队伍不稳定等诸多问题。在人们呼吁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的投入、规范民办园管理、加强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等问题的同时,我们欣喜地发现,农村民办园教师实践知识的积累和幼儿园、教师获得的社会支持已成为促进民办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幼儿园教师的实践知识与自我效能感

(一)教师实践知识的积累

传统的教师知识观认为,教师知识是关于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公共知识,它不依赖于教师个体而存在,这一观点排斥了教师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主体参与性、能动性与实践性。而新的教师知识观重视实践在教师知识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区分了教师具备的两种知识,一是公共知识,二是实践知识。前者是不具有信念、判断、倾向等价值成分的知识,后者则包含了个体的各种价值判断,是教师在教育现场通过种种实践与体验而形成的个体性知识。〔1〕

有调查表明,在西部地区农村民办园实际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中,52%为非幼师中专学历,其次为高中和大专及幼师学历,尚有部分人员仅具有初中学历,具有本科学历的非常少,在这些教师中所学专业为学前教育的仅占6.8%(谢秀莲,2007)。西部地区农村民办园教师职前教育的先天不足直接导致了他们职前理论知识或公共知识的匮乏。对没有充分的职前专业准备的农村幼儿园教师来说,更多的教育、教学知识来自于个人的经验积累、领悟与同行之间的交流等。

教师1:刚上班时,园里另外两个老师比较有经验,她们教了我不少东西。幼儿园购买的教学参考书中的好多东西,像冰箱、空调、电脑等,孩子们根本就没见过,也没有教具、挂图。那两位老师告诉我可以根据情况讲些其他内容,于是我就给孩子们讲讲我们当地的风景和风俗,这也很有意思,孩子们很喜欢。

教师2(园长兼教师):上学期我们幼儿园收费200元,这学期涨了20元。家长们刚开始不理解,我把家长们都请来,召开了价格听证会。我把幼儿园的开支给大家算了算,家长们也就知道我不是乱收费,都表示理解了,配合得好着呢。不少其他村子的孩子也到我们这里上幼儿园了。

教师1和2均为高中毕业生,这在西部地区农村民办园教师队伍中非常普遍。在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专业知识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我们欣喜地看到,在面对教学或管理问题时,虽然他们可以运用的公共知识很少,但是在教育实践中通过不断地尝试、模仿或体验,也找到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如面对教学资料匮乏、儿童缺乏相关知识的现状,教师1灵活地利用当地教育资源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也与我们所倡导的儿童学习要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的主旨不谋而合。教师2遇到的“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是很多民办园园长深感困惑的问题之一。在农村,孩子多由爷爷奶奶照料,当我们埋怨他们教育观念落后,不支持和配合教师工作的同时也要自问:我们为家长做了什么?如何赢得他们的支持?教师2及时地利用听证会这一形式主动地与家长进行沟通,最终获得了家长的理解、信任与支持。这个案例也反映出教师2具备一定的实践智慧,而这些,往往都是在实际工作中慢慢积累起来的。

不同于发达地区、城市幼儿园教师相对充分的职前专业准备,这种基于实践的知识积累是农村民办园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设性工具――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教师行为的意义,还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找到切实可行的出发点。教师实践性知识对教师教育的一个启发是:开发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也许比灌输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以及模仿教学技艺更重要。〔2〕目前,虽然不少县级幼儿园教师培训开始把民办园教师纳入其中,但由于农村民办园教师大多实行“一人包班制”,能够外出参加培训的机会非常有限,加之培训经费的限制,以专家讲、老师听为主的培训对教师在实践中的问题、感受关注不够,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实效性,对民办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作用甚微。而教育现场观摩、专家点评的学习方式深受民办园教师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基于实践的学习能够与教师已有的教学感悟和经验有效衔接,从而帮助民办园教师建构起自己的知识观、儿童观和教师观。同时,这种实践知识的积累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二)教师实践知识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激发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育价值、对自己做好教育工作与积极影响儿童发展的教育能力的自我判断、信念与感受。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与感受,教师自我效能感无论对于教育工作、儿童发展还是教师自身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3〕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本文中的两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自我效能感较高。

教师1:我挺喜欢当老师的,尤其是自己有了孩子以后。我很喜欢唱歌跳舞,最擅长的是组织艺术教育活动。我上学的时候就比较喜欢数学,现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效果也不错。

从室内的墙面布置到窗台上摆放的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而成的物品等可以明显看出,教师1动手能力较强,这与她曾经从事过裁缝工作有一定关系。虽然该教师坦言自己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知识面不够宽”,导致组织科学、语言活动教学效果较差,但由于自己在组织数学、手工等活动中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自我效能感仍然较高。教师1在访谈中还提到,自己已经意识到可以通过借阅幼儿教育的相关书籍或者看少儿节目等来提高自己跳舞和讲故事的能力。正是因为具备了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教师1才有了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和动机。

教师2:我在院子里用水泥做了个大型玩具,孩子们可以滑滑梯,我还将这个大型玩具的内部设计成迷宫。我在幼儿园后面的一面墙上挖了些小窝,孩子们可以攀爬。刚开始孩子们很喜欢玩,现在都觉得没有挑战性了。我今年贷了款,在房子后面买了一块地,准备做沙池和水池。

教师2谈起工作充满了激情,表达了很多美好的愿望。因为获得了村民的认同,附近其他村子的孩子也来上她的幼儿园了,加之教育部门的关注与支持,她对幼儿园今后的发展充满了信心,这种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无疑能成为幼儿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教师对自身教育能力的判断与评价对幼儿园的发展十分重要,自我效能感不仅是教师教育行为产生的基础和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引导教师知觉与理解其自身外在行为的重要中介变量。自我效能感较高的教师,对自身的教育能力与对儿童的影响力具有积极的自我信念,对行为目标与要求也较高,并可以产生较强的工作动机,往往会投入较多的精力去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在工作中通常信心十足,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对教育工作和儿童都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遇到困难也能坚持不懈地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法。〔4〕

二、幼儿园教师获得的有效社会支持

推动西部地区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除了需要管理者、教师具备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之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有效支持。

易进(1999)指出:社会支持是以个体(被支持者)为中心,个体及其周围与之有接触的人们(支持者),以及个体与这些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支持性的活动)所构成的系统。Barrera和Ainlay(1983)将社会支持分为六类,具体包括:(1)物质的帮助,比如以金钱和其他物质为主的切实的帮助。(2)行为的援助,比如分担体力劳动的工作。(3)亲密的交往行为,比如说倾听,表示尊重、关心、理解等。(4)指导,比如提供帮助、信息和指导。(5)反馈,比如提供有关他们行为、思想和感情的认知反馈。(6)积极的社会交往,比如参加娱乐性和放松的社会交往活动。〔5〕

本文结合相关理论,对西部地区农村民办园、教师获得的社会支持加以分析。

(一)家庭的支持

本文所述及的两位农村民办园教师获得的家庭支持主要是指来自物质、精神和行动上的帮助。

教师1:我在这里当老师一个月才500元!我丈夫开车经常不在家,我就一直住在我父母家。我父亲在砖厂上班,收入还行,每个月还会给我一些钱。我也不用操心家里的事,所以全部精力都放在这里了。

教师2:我们两个每天忙着管这群孩子,我母亲做饭,给孩子们烧开水。农忙的时候,孩子中午就在我家吃饭,交1块钱就行了,困了就在我家睡。

教师1所在的地区为少数民族地区,女性工作机会相对较少。与服务行业的工作相比,教师工作更稳定,也更“体面”。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态度很积极,“盖头底下掩盖着一颗火热的心”。在当地,女教师的社会地位较高,到了结婚年龄来说媒的人较多,但是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结婚后有2/3的家庭就不允许女性继续出来工作了。当地很多已婚女教师坦言:宁可不睡觉,洗完衣服做完活,都要来上班,因为上班后人的精神状态不一样。因此,与城市民办园不同的是,女教师婚后的家庭是影响农村民办园师资队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教师2所在地区为汉族聚居地区。她丈夫负责设计玩教具、筹款设计布置室外环境等全部事务性工作,她自己则负责具体的班级活动,两人全身心投入幼儿园的工作。母亲做饭烧水,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她的两个正在上小学的女儿学习成绩都很好,有时候还能帮父母在教学内容、环境创设方面出个主意。他们一家其乐融融,幼儿园也不断发展壮大。

(二)社会和宗教力量的支持

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十多个,所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6〕作为民族文化的内在核心,宗教在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也离不开宗教因素。办好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要注意发挥宗教人士的积极作用。如在1994年,回族老人马效忠带头捐款3万元,并发动穆斯林群众集资84万元,在贫困的木场地区创办了临夏市第一所群众自发捐资兴建的幼儿园。该园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园长负责制,公开向社会招聘园长和教师,走出了一条经费自筹、教师自聘、管理自主的办园之路。之后,众多由清真寺、信教群众集资兴建的民办幼儿园纷纷成立,极大地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的入园率,缓解了公办幼儿园的招生压力,也为少数民族地区积极探索多渠道办学、全民办教育开辟了新路子,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办园经验。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私立的民族幼儿园,还是乡(村)、单位举办的集体性质的幼儿园,它们都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把幼儿园看作是社会公益、福利事业,收费普遍很低,很多贫困家庭的幼儿都是免费入园的。幼儿园的日常开支包括教师工资则由幼儿园举办者(董事会、寺管会、村委会等)筹钱解决。这一点从根本上有别于很多以赢利为目的的城市民办园。西部地区农村,尤其是民族地区民办幼儿园的举办及发展大多出自为娃娃办实事的朴素的民族情感,有的是在贴钱办教育,这一点尤其值得肯定。

(三)教育部门与公办园的扶持

西部地区农村民办园的发展还离不开当地教育部门和公办园的管理和指导。

以教师1所在地区为例,当地教育部门、公办园对民办园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帮扶作用。一是通过施行民办园资质审核证书制度,教育部门把民办园纳入全市统一管理的范围。在大型活动、个人表彰奖励及教师培训等活动中对民办园一视同仁。二是加强对民办园负责人、园长、教师的岗前培训,要求做到持证上岗。三是建立了幼儿园质量评价制度。教育局每年对各类幼儿园的办园规模、卫生保健、教育教学、园务管理、玩教具配备、园舍设施等方面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价考核,通过量化打分评出等级,并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给予表彰奖励。分类评估考核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规范化、标准化。四是推行民办公助的管理体制,即从公办园选派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到部分民办园担任园长,强化了民办园的内部管理。

教师1:由园里安排,我现在每个周六都去参加学前中心①举办的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活动。这个培训对我帮助特别大,主要是观念改变了。以前我认为应该给孩子们多教点知识,但现在我知道了,让孩子们心情愉快才是最主要的,强迫学习对他们也是一种伤害。

教师2:我经常去县里的公办园,还有其他地方的幼儿园学习。看看他们是怎么布置环境的,听听老师的课再学习评课,这对我有很大的影响。虽然我们的条件相差很远,老师的能力也相差很大,但是我们农村也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

教师1和教师2所在的幼儿园虽然都地处农村,但均与市区或县城较近,在市、县幼儿教育资源的辐射与带动下,他们在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师培训工作等方面收益颇多。教师1所在地区教育部门每年寒、暑假期间均免费举办民办园教师技能技巧培训班,对民办园教师进行集中的业务培训。此外,还会采用公、民办园结对子、优秀课评选、技能技巧竞赛、普通话演讲、自制教具展评、论文评比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活动,这对当地民办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也深受他们的欢迎。

(四)国际国内项目的带动

近年来,在西部地区农村选点实施的国际、国内儿童教育项目对当地幼儿教育管理者、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影响日益扩大,辐射和带动了当地幼儿教育的发展。

教师1所在地区曾于2002年承担了由教育部、中央教科所和新西兰政府合作的“促进贫困地区早期教育发展”项目的试点工作。该项目以环境创设为突破口,关注开发和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废旧材料,动员教师及家长自制玩教具,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在该项目的带动下,该市的学前教育中心以及各类幼儿园都在废旧材料的利用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教师2所在的民办园被纳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家商务部国际司合作开展的2006~2010年“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行动项目”(LARC)。按照项目计划,教师2外出去公办园参观、观摩听课的机会比较多,在走出去学习的同时,也由项目专家到园给予现场指导与专业引领,为该民办园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姜勇.知识管理:教师专业成长新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9):32.

〔2〕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10-111.

〔3〕〔4〕庞丽娟,洪秀敏.教师自我效能感: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机制〔J〕.教师教育研究,2005,(4):43-45.

〔5〕赵丽君.社会支持对幼儿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6〕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53-354.

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 and Social Support: Major Motives for Development of Private Kindergartens in Western Rural Areas ――Taking Two Teachers as Example

Zhang Guoyan, Wang Donglan

(College of Education,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Guan Rui

篇3

学校文化管理首先是对学校核心价值观的管理。学校核心价值体系是以学校核心价值观為核心构建的精神文化体系,也是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系,它包括核心价值观、办学目标、育人目标、校训和校歌、学校标识等基本要素。

1 学校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关于对价值的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它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判断、选择和取舍,从而影响和决定人的行為。它能够形成一种组织文化氛围,对人产生内在的规范性约束,是培养认同感的关键,也能够把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

学校核心价值观即学校的教育哲学,也称為办学宗旨,它是回答学校為什么办教育的问题,也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学校核心价值观是从多样的学校价值观中抽取的带有基础性的或能够為不同价值主体共同选择的价值目标;它是学校整个信念体系的简化,可以用短语或句子以口号的形式表达出来。如北京市海淀区第四小学的核心价值观是“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个人都能带来变化”。在追求这个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过程中,形成了中关村四小研究、自主、首创的学校精神。北京丰台区第一小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以组织变革促进教师发展,以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发展,以师生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校发展”。在这一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学校形成了唯实、尚和、同济的文化精神。学校围绕这一核心价值观确定培养目标、发展目标以及校训、校歌、标识等。或者说,这些元素都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表达和载体。

2 学校两个目标

两个目标是指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发展目标:培养目标就是学校的育人目标,发展目标就是学校的办学目标。如北京十一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世界眼光、中国魂和多元文化理解力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办学目标是“北京一流,全国示范,中国名校”。北京朝阳区樱花园实验学校的发展定位是:建设一所开发学生潜能的研究性实验学校,并把这种学校的发展定位逐步细化并形成被绝大多数教职工认可的使命和责任。也就是“坚持‘造就教育’,不求学生个个全优,但求学生人人进步。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完善与发展,让每一位家长感受到孩子的进步,使樱花园实验学校成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摇篮”。这一定位及其理念已被全校员工和学生家长认同和拥护。

3 校训和校歌

校训是指学校确定的对师生具有指向和激励意义的高度凝练的词语或名言,是综合体现学校办学宗旨的训词,是师生员工的座右铭。它虽然不能面面俱到,但要有明显的文化个性。在整个学校精神文化体系中,校训是最精彩、最富个性的,传播频率也是最高的。透过校训,能直接感受到一所学校的教育哲学、历史传统、办学特色,以及校长的办学风格和品位。如广东揭阳华侨中学“日新其德,日勤其业”的校训,解释為“日新其德,源于《易经?大畜?彖》,意思是天天增新美德,包括求新和修德两个含义,即不停地改过求新就是增进美德”。以此為校训,所代表的主要含义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即效法宇宙运动不歇,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进取向上,奋发有為;追求理想人格的道德精神,即不断地洗礼自己的精神,不断地修养品德、陶冶性情、历练品格、完善和超越自我;以“日日新”為“大德”的创新精神,即革故鼎新,善于反思和改过,以及不进即退的辩证观点。

校歌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它可以表现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地理风貌,可以表达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办学目标,可以述说师生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无论如何,万变不离其宗,即校歌必须表达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4 学校标识

学校标识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达形式,也是学校形象视觉识别系统的基础要素之一。每所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标识,它代表学校实体,表达独特含义,突出个性特征,被视為学校精神文化的第一具体表达。标识的设计可分為具象类和抽象类:具象形式是假物托志,用于表达一种精神与文化的内涵;抽象形式是通过使用抽象的图形或符号,使人产生联想后,诠释所要表达的核心价值理念。

学校如果没有标识的话,可以着手进行设计,它可以与学校重点活动结合起来,发动全校师生进行设计,也可以请专业公司进行设计。无论设计主体是谁,都需要形成多个备选方案,必须经过全校师生的充分研讨、论证和认可,然后再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方案。一旦学校标识确定后,就可以把它应用在学校办公系统和宣传系统中。如PPT模版、杯子、纸张、笔、台历、校车、校旗等。除了标识设计,还有许多基础要素需要精心选择,如学校的标准色、标准字体等。还有校名、学校核心价值观、校训等的书写可尽量争取名人来题词,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名就是题写的。

二、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功能

对学校文化管理而言,处于学校核心价值体系首位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凝练、凝聚和凝结的功能。

一是凝练功能。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龙头,是学校持久而稳固发展的定校之本,是主导学校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学校文化的凝练表达形式——能够把学校所求所想、所作所為、所言所传简明扼要地勾勒和呈现出来。无论怎么样,学校自始至终就是在干一件事情,即凝练、认同、落实和实现学校核心价值观。

二是凝聚功能。学校核心价值观具有凝聚学校人际文化的功能。以学校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為基础的健康的学校人际文化,是对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共同认同、遵守和实践的结果。它把价值要求通过制度规定和指引落实到人的所有行為中,使认同同一价值观的人群形成团结、和睦并具有很高战斗力的团队。

三是凝结功能。学校核心价值观具有凝结学校任务文化的功能。任务文化是以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為基础的交叉型文化,它标志着一所学校的执行力水平。任务文化是通过从价值观到使命,从目标到任务的分解而实现的。所有的任务都是沿着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路线顺势展开的,也是為实现核心价值观而设置的。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学校任务的凝结点,在这个点上,学校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做文化。没有这个凝结点,学校做的每件事情只是在做事情而已。

三、学校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

如何组合上述这些要素和功能,进一步凝练学校的核心价值体系呢?我认為,有以下几种可行的办法。

1 要明了学校文化的发展阶段

参考组织文化的变革阶段和研究者对学校文化发展阶段的研究,可以把学校文化发展以一个周期為单位划分為四个阶段,而且每个阶段,校长对其领导和管理的行為都不同。

初创阶段是指学校初创时期或者学校进行文化变革初期,这一阶段至少需要1~2年的时间。初创阶段学校文化发展的特点凸显在三个方面。一是校长谨慎主导。校长对于学校文化建设起着核心作用。如果一个校长刚到一所学校,或者在原来的学校进行文化变革,就需要谨慎发挥这种主导作用,要以充分调研為基础,以科学诊断為基础。二是校长要在调研和诊断的基础上,汇集学校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初步总结、反复修正或提出学校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努力传达给学校领导班子,让他们积极向教师和学生传播。三是围绕学校核心价值观初步进行规章制度的整理和制定。这一时期,学校成员还不熟悉新校长或校长进行文化变革与组织变革的新想法,大多数人处于观望阶段,这使学校文化创建很像是校长一个人的战斗。因此,校长要围绕学校核心价值观初步进行规章制度的整理和制定,使其他人知道你的想法。

成长阶段,即学校经历了创建初期后,很快进入一个飞速成长和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至少需要几年时间。成长期的学校文化发展的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校长领导。校长已经熟悉学校各项工作和所有成员,初步奠定了领导权威,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具体一些,如指挥、帮助、指导其追随者。二是学校文化建设团队初步形成。这个时期,以校长為中心的领导队伍初步稳固,目标一致。在此阶段可考虑制定学校未来3~5年的发展规划,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培养目标。以发展规划的制定為抓手,降低决策重心,让所有教职员工广泛参与其中,就学校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计划发表意见和建议,并不断地宣传、修正和推广其核心价值观。三是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善学校规章制度,使其更加合理,為人的发展和学校发展服务。这一阶段,对人的激励和制度建设是重心,各种规范也开始稳步运行。学校全体成员在校长的激情领导下,各得其所,全部投入自己的工作当中,而校长也成了一个充满激情的“旗手”和“教练”。

成熟阶段,即学校文化发展在经过了规范阶段后,就进入正常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其学校文化发展的特点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校长沉着推进。在这一阶段,学校全体成员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而校长的主观影响应退居次席,转入幕后,主要任务是掌握方向,提供资源和条件,重新系统地思考学校文化。这时,长期沉淀下来的文化内核将牵引学校发展。二是围绕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发展规划的落实,人际文化、心理文化和行為文化建设成為重点。这一时期,发展规划和部门计划已被分解落实在每个岗位上,责任也被牢固锁定在每个教职员工的身上。校长领导团队行為和中层管理队伍行為,使教师行為和学生行為不仅有自己的规范,更重要的是有本校个性和特色。围绕行為建设,活动和项目设计需要精益求精,体现学校个性和特色,找出学校与众不同之处,打造卓越个性。可以充分挖掘和培育经典仪式或活动、重点项目、学校自身蕴涵的习惯礼俗,并在已有的制度体系和行為中渗透学校文化元素,充分展示学校观念、心理和行為特色,最终形成真正的制度文化。三是学校的英雄人物已经产生,即教师、学生、领导、教辅人员的榜样和典型已树立起来,他们对内诠释学校的价值观,对外代表学校的文化标准。先进的东西凝聚在榜样和英雄的身上,可以推进奖惩制度注入人性因素。四是学校开始进行物质文化建设。在核心价值观和办学思路明确的基础上,学校可着手进行视觉识别系统、听觉识别系统的设计,以载体的方式表达学校丰满的精神与文化。在成熟阶段,学校文化就有充分的层次感,即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到行為和物质文化体系已经形成。学校文化形成后,需要学校全体成员共同浇灌、培植,并不断吸纳新成分,形成开放型、发展型的文化体系。

凝练阶段,即学校文化形成稳定特征后,可以进一步对其凝练和提升。在凝练阶段,学校文化发展有三个特征。一是校长权变领导。这一时期,校长会根据情境变化选择领导方式,可以是走动的管理,也可以是沉静的思考,更可能是激情的推进和有效的指导。二是学校文化体系化。在成熟阶段,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有意识地体系化和逻辑化,提炼和总结出学校文化的逻辑体系。这可以采用叙事研究的方式进行。在经历了数年的发展和沉积之后,校长要带领全校人员共同思考:我们都做了什么?在学校发展史中,关键人物是哪些?明星教师和学生是哪些?学校经历了哪些关键事件?它们是如何得到解决的?学校前任校长、以前的教师和学生是什么样子的?学校建筑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学校流传的故事和仪式是什么?这些东西和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何关系?同时,校长要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地讲故事,找出重复率最高的故事,将之加工成為一个完整的学校故事。在此基础上,可以精练概括出学校精神。三是学校文化的差异化。提炼出学校文化的精髓之后,还要重新思考学校文化中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或特色项目。这可以是制度,也可以是仪式,还可以是活动,要让它们放出光芒,成為学校文化的标志,作為传诵和营销学校文化的载体。

以上学校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构成了一个文化周期,这个周期一般会经历数年时间。当一个周期完成后,学校文化发展就进入下一个周期,就这样周而复始。几个周期下来就会构成一所学校文化发展的时代谱系,这种时代特色是社会结构及其意识形态在学校中的清晰反映。

2 在事实中寻找和提炼学校的教育哲学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文化凝练也是一个并不轻松的过程,需要时间和集体的智慧。提炼者可以是学校成员,也可以邀请教育专家与学校共同努力。提炼者必须尊重学校文化事实,利用历史叙事方法,挖掘原有经验和传统。同时,要让学校成员都参与这一过程,让他们陈述学校现有的所有理念,讲述过去和现在的故事和传奇;运用调研方式让干部、教师、学生写出能够表达学校精神的关键词;开展头脑风暴让大家七嘴八舌贡献灵感。大家共同凝练和明晰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合适的时候可以修正和完善这一价值观,用一个或几个短语或句子把核心价值观朗朗上口地表述出来。

3 把学校精神文化体系逻辑化

找到学校教育哲学这个核心线索之后,就可以围绕其组织学校的精神文化体系或价值系统,使两个目标和校训的表述与标识的设计达到顺畅、合理和一致。以往许多研究仅仅从精神文明的角度思考精神文化,将其局限于单纯的社会道德建设的视野之中,排除了对精神文化的本体论研究。精神文化观的价值转变,使学校文化理论能够建立在生命哲学的基础之上,让文化真正回到学生自己的精神生活之中。

4 提炼学校精神

在全面了解学校文化发展状态的基础上,要高度概括出与学校教育哲学一致并符合学校文化事实的学校精神。可以用一个或几个准确的词语或句子表达,要尊重经验但又要跳出经验。如丰台区第一小学的六小公民教育体系非常成熟有特色,它孕育了“唯实、尚和、同济”的学校精神。唯实即务本求实,是丰台一小的核心价值观;尚和即崇尚和谐的人际文化;同济即谋求合作的任务文化。

5 获得合适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活的事实文化,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可以考虑一个能够表达学校文化的概念。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自身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将学校文化概括為童心教育:创享求索乐园,共建真爱学苑,点燃童心人生。同心呵护童心,同心哺育童心,同心发展童心。丰台五小对幸福教育的诠释為:激扬自我,共建关爱,创造精彩,积淀幸福。口号是:我精彩,我幸福!幸福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也是学校对学生的最大关照;幸福是个人的体验,也是个人创造的结果。因此,幸福教育首先要激励学生创造幸福的愿望。一是要共建关爱,二是要创造精彩,三是要积淀幸福。幸福是学生创造的结果,也是学生一点点积淀的结果,幸福教育的一切努力都应围绕积淀幸福而进行。

6 以标识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