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会计风险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2监督乏力
会计监督是改善管理内部经济的一种监督方式,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保证。因为会计工作通常与金钱息息相关,所以会计人员很容易在不正当的利益下做出各种违规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会计核算的监督不力,尽管我国的各种法律都必须依法经营,但是很多时候会计惩罚制度却没有跟上,同时,内部控制监督不力,会使会计人员有恃无恐,不仅会在技术与操作上失误,也会出现各种携款私逃等恶劣案件,从而导致违规行为肆无忌惮地增加经营风险。
1.3财务成本
财务成本核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计算企业一定时期的成本耗费,所以与经济利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如果财务成本的核算方法使用不当,也会造成巨大的财务与损益风险。
1.4操作与管理
操作人员由于责任心不强和法制观念淡薄都会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这项风险是由技术导致的,如果处理不当,甚至还会导致信誉受损。同时,如果会计部门无法充分地将管理职能发挥到底,就会使得领导决策失误。未能及时将反馈信息提供给领导决策,甚至未能从自己的操作中发现问题,这类失职的操作都会导致无法弥补的损失。
1.5制约失衡
不法分子日渐猖狂,使出的花样与手段也是层出不穷,而这些案件多多少少都会涉及财务部门,抓住内控不严的机会而直接违规操作,又或者是通过核算水平的降低而直接导致经营风险的无限放大。
1.6会计创新风险
无论是从摆脱当前的困境出发,还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会计是必须要创新的。尤其会计在财务管理方面,有着巨大的发掘潜力。但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方法,如果不能结合自身情况而盲目随波逐流,就会导致可观条件背道而驰,也会造成无法控制的效益风险。
2金融会计的风险分析
通过以上的各种金融会计的风险,我们可以得知金融会计的风险主要来源于理论风险、技术风险、管理和控制风险.综上所述,金融会计风险是多样性的,其形成的原因自然也同样是多样性的,具体主要表现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经济环境、不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和制度建设、整体水平较低的会计人员素质。那么,我们将会通过金融会计的风险分析,从而找出防范与化解的方法。
3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金融会计是金融这种高风险行业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不够扎实,必然会导致金融安全无法稳健运行,导致企业无法健康成长。因此,必要的防范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1从制度上规范
现代金融业正在急剧发展,而我国金融企业相关的会计制度和会计规则却没有随之健全与完善,所以很容易导致了不适应的阶段。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各金融企业应该健全会计的职能管理,通过加强与整顿会计的工作秩序和基础工作,从而利用制度提升真实核算资产质量,规定财产管理与成本计算,以此来防范会计风险。同时,在规范制度的同时,必须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切合自身情况来改善现状。在制度上,我们又分为会计工作的制度与管理职能制度。会计的工作制度可以切合自身改变一些方法,比如说放宽一些账目的条件限制,改革一些过于苛刻的规定。而管理职能制度,则是为了内部控制与监督的充分发挥。
3.2积极推进会计责任制
责任中心的任务责任划分一般属于分散性的,因此,企业若是积极推进会计责任制度的话,可以有效地规避金融会计风险。同时,将责任分散化可以更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工作,当某一部分出现问题时,我们可以立马找到出问题的地方,并快速解决,这就是我们企业推进会计责任制度的好处。
3.3建设内控
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和监督是金融机构一个完善的运行机制。通过从决策实施到控制、管理和监督,能够保证金融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在最早的时间里发现隐患与各种风险,从而有效地降低金融会计风险,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监督乏力和操作管理等所带来的利益损失,使会计工作与经营管理工作能够井然有序地运行下去,保护资产的完整性、安全性,促进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与监督,将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混乱的财务收支管理,甚至有的单位还会因为违规操作而产生恶意案件,这样的情况通常使国家与单位在财产方面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所以,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十分迫切的。
3.4完善建设
加强对会计人员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能够有效地防止会计人员在技术上出现纰漏,从而遏制技术上引起的风险;加强对会计人员政治思想与道德教育能够有效地防止会计人员因为满足自身的利益而做出的违规操作;加强对会计岗位的严格选择和考核把关能够增强会计人员的使命感与责任心。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硬、管理水平高的会计队伍能够有效地防范金融会计风险,我们可以具体采用以上的做法来加强金融企业会计队伍的建设。有章必循、执章必严、爱岗敬业的会计人员更能够进行金融会计的全面防范与有效控制。
4分析与建议
综上所述,会计金融的风险通常都与机制、管理与人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我们也应通过机制、管理和人员来逐个击破。首先,一个完善的会计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内控机制,又通过内控机制而有效地管理与培养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从而防范由于只重视权责制而忽略谨慎性原则的经营风险、因操作失误与责任心不强产生的利益风险和因为知识与技能跟不上而导致的效益风险。
篇2
一、贷前调查阶段企业会计资料分析
在贷款人贷款前,必须对拟贷款的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有关信用情况和偿债能力的审核和分析。为了保证分析的全面性,会计资料的来源可以有多种渠道,以便相互印证,提高会计资料的客观性和完整性。
1.对拟贷款企业的经营特点、资本充足、偿债能力、抵押品、经济环境等五个方面进行调查了解。经营特点指企业的信誉,即企业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这一点被视为企业信用品质的首要因素;资本指企业的财务实力,表明企业可能按时偿还债务的背景;偿债能力指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抵押品指企业无力偿还债务时能够被用作抵押的资产;经济环境指可能影响企业偿还债务的经济环境。贷款人可以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分析,决定贷与不贷、贷多与贷少。
2.企业偿还债务能力的会计报表分析。方法一是一种定性分析,因此还必须辅以会计报表的定量分析,以便进一步加强对信贷风险的防范。
(1)资产负债率。该指标反映债权人提供的资金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表明企业负债经营程度及债权人的债权保证程度。商业银行从贷款安全角度出发,可以设立一个资产负债率的信贷警戒线指标,如60%,对高于这一指标的企业进行贷款时要特别注意。
(2)固定资产与长期负债比率。该指标反映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与其长期负债之间的比率关系,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该指标以大于1为妥。这表明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足够用来担保其长期债务,商业银行贷款风险较小。
(3)流动比率。该指标是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因为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有相当一部分是流动资金贷款,所以要利用这个指标分析。为更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必须计算速动比率,即将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较差的存货等剔除后计算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
(4)现金债务总额比率。该指标是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负债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承担债务能力,比率越大,企业承担债务能力越强。如果现金债务总额比率为10%,说明企业最大的付息能力是10%。
3.CART结构分析法。该方法采用四个财务比率作为分类标准,即现金流量对负债总额比率、留存收益对资产总额比率、负债总额对资产总额比率、现金对销售总额比率。按照CART方法,这四个指标分别属于不同的级别,其中现金流量对负债总额比率属于一级指标,留存收益对资产总额比率和负债总额对资产总额比率属于二级指标,现金对销售总额比率属于三级指标。这四个财务分析指标按照级别组成一个分类回归分析树,每个指标根据一定的方法确定一个临界值,从而进行分析。
二、贷后管理中的会计分析
贷款人决定了信贷对象和信贷额度后,就可以与企业签订贷款合同,发放贷款,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和监督。在贷款人会计核算中可以采用谨慎性原则,将可能发生的损失与费用预先估计入账。商业银行在提取各种准备金的同时,要定期编制应收贷款人贷款的账龄分析表或应收贷款一览表,从中发现哪些贷款还处在安全期内,哪些贷款处在可能收不回来的危险中,从而确定相应的催收措施。
在对贷款对象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对贷款对象利润质量的分析。利润质量包括企业利润的真实性和实现利润的优劣程度。后者又可以分为短期利润质量和长期利润质量两个方面。短期利润质量是从一个会计期间判断企业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实现的会计利润的变现能力,它代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实现的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之间的差异程度。长期利润质量是指企业各期利润持续稳定增长的能力,强调利润的稳定能力和可持续能力,它主要受会计政策的稳健程度、利润构成以及诸如研究开发费用等特殊费用项目因素的影响。在对利润构成进行分析时,我们首先应当关注营业利润在总利润中的比重和变化趋势。营业利润应当在净利润中所占比重较大,否则说明企业利润构成不合理,其长期利润增长趋势也就不够稳定,长期利润质量自然不高。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
对于做好信贷风险控制,真实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发现会计信息的失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会计差错和会计舞弊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形式。
1.观察企业环境,从非财务因素中寻找突破口。需要选择不同时机,分别与企业中的负责人、采购员、财务人员以及相关人员进行交流,了解企业生产形势、生产能力、原辅材料来源、销售形势,用工状况、职工工资、福利待遇等情况,并根据了解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掌握第一手资料。
2.实地查看,账实核对,寻找突破口。不仅要注重账面数据的真实性,核查是否账账相符、账证相符、账表相符,更不能忽略"账实"是否相符。
3.从会计报表间的勾稽关系,对比分析企业历史和同行业的会计报表中寻找突破口。即要查验报表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合理性。通过审核会计报表间的勾稽对应关系,同一财务报表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如"资产=负债十所有者权益"的静态平衡关系、"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的动态平衡关系,主表与明细表之间的勾稽关系;纵向分析企业历年来的会计报表,横向分析同行业的会计报表,比较容易发现问题。
4.认真剖析现金流量表能识别虚假破绽。认真剖析现金流量表,能够识别虚假破绽。现金流量表反映了现金流的来源与去向,比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更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通过分析现金流量的结构,可以识别企业的现金流主要来源于经营活动,还是依赖于投资和筹资。通过现金流量的趋势分析,可以识别企业的盈利质量。通过分析现金流量的比率,可以识别企业剔除虚拟资产后的真实偿债能力。
5.关注会计报告相关资料。关注会计报告相关资料是有效识别会计虚假的方法之一。认真阅读企业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的说明,尤其是收入确认、存货计价、投资的核算方法、合并报表、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所得税会计的处理方法,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会计差错更正对利润的影响,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说明,关联关系及其交易的说明,资产转让及其出售的说明,企业合并、分立、重组、对外担保、涉及的诉讼,经营战略调整等等有关的文件决议资料,从中查找高风险领域。
综上所述,控制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有效利用会计方法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企业所有会计信息的全方位、多方法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归纳,从而揭示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为贷款的发放和贷后管理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与此同时,为更好的发挥会计分析的作用,也需要我们所有从业人员在不断提升自己会计水平的同时,不断的去发现和运用好会计分析方法,以提高其科学性、有效性。
篇3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引入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指导思想,并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和第1301号“审计证据”。这些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识别重大错报风险、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对这些重大错报风险加以应对,并记录于工作底稿之中。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从战略的角度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而确定审计重点领域,将审计资源有的放矢地分配到各个领域之中。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
1、具有明显的外向性。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
2、更注重长期、持续的发展战略。现代企业非常重视自身健康地可持续发展。以下八个因素对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顾客满意程度、制造优良、市场占有率、产品品质、可信赖程度、敏感性、技术领先地位、优良的财务业绩。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必须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注重企业持久优势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所以,构成企业竞争地位的上述因素都是战略管理会计必须研究的内容,而不仅局限于优良的财务业绩这一财务指标。
3、将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依仗众多的非财务指标。与战略有关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包括: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企业管理部门对上述战略财务与经营业绩信息的评价分析、前瞻性信息、背景信息、竞争对手信息。
4、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战略管理会计高瞻远瞩地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回避可能的风险,包括从事多种经营而导致的风险、由于行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的风险、由于资产、客户、供应商等过分集中而产生的风险、由于流动性差导致的风险等等,以便从战略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网
5、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由于未来企业的竞争充满风险,信息使用者更关注的是企业的未来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成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同时,一系列先进管理观念和技术的广泛运用,迫切需要战略管理会计提供实时信息,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则为此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
6、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发生了变化。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将从狭隘的财务效益转向全方位的综合性效益,经营成果计算的重点将从利润计算向增值计算转变。与此相适应,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应以为企业全面、长期地提高竞争力、发展能力,奠定牢固基础为基本出发点,而不应拘泥于一时的、短暂的得失,形成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目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体。同时,随着智力投资的扩大和知识创新步伐的加快,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由高智力的员工所拥有的专利权等无形资产所创造的价值增值却大幅增长,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样,企业计算经营成果的重点应从计算利润转向计算价值增值,并通过编制专门的增值表加以系统反映。
因此,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取得整体竞争优势为主要目标,以战略观念审视企业外部和内部信息,强调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数量与非数量信息并重,为企业战略及企业战术的制订、执行和考评,揭示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前景,建立预警分析系统,提供全面、相关和多元化信息而形成的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融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
三、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
1、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风险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重点,进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
2、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对审计全过程风险的评估与控制,同时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这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思想之一。评估固有风险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财务报表各部分发生错弊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效果。(1)重心前移。基于客户战略系统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重心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2)风险评估重心转移。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重心由控制风险向联合风险转移。(3)风险评估方式改变。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由直接评估变为间接评估。(4)风险评估结构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使风险分析从零散走向结构化。(5)分析性程序成为风险评估核心。(6)审计师专业知识结构改变。由于审计重心转移,风险评估采用的各种分析方法大量借鉴了战略管理会计知识,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会计师事务所也应相应地融合审计和咨询两大资源。(7)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测试计划基于审计师的风险评估结果,且不同的客户显然存在不同的风险,因此审计测试程序必然会“因人而异”,要采用相应个性化的审计程序。(8)审计证据范围扩大。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师可扩大审计取证范围,从一般员工处或供应商、销售商等获取审计证据,这是针对管理层舞弊的有效侦查措施。业内人士和专业咨询人士的意见也可作为对审计师审计专业判断的补充。(9)审计证据向外部证据转移。由于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了解客户整体战略经营环境,并由此出发评估客户的经营风险和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从外部取得大量的外部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的恰当性。
四、战略管理会计在风险导向审计中的应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中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其中,前者是指财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状况的可能性;后者是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相关的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经济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与实际不符,由于企业管理当局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有限以及由于企业管理当局局部或个别人员舞弊或造假造成错报的可能性。
1、通过企业环境分析评估审计风险。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对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可能对管理层产生压力,促使其采取行动改善财务业绩或纠正歪曲财务报表的行为。对企业的经营环境进行分析,了解公司的主要收入和业务的来源。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分析企业报表项目变化的原因,判断引起这些变化的合理性。
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状况,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形成初步的判断;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使注册会计师掌握被审计单位受到哪些部门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此外,结合被审计单位自身情况,注册会计师通过职业判断也可设计其他需要了解的外部因素程序,例如宏观因素的景气度、利率的变动和资金供求情况、汇率变动等。网
对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的充分了解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识别审计风险。
2、通过企业的经营能力分析评估审计风险。企业的经营能力是企业的生产资料、人力、财力,技术和管理资源等基于环境约束与价值增值目标、通过配置组合与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推动企业运行的物质能量。企业经营能力评估是指对企业经营能力进行系统分析,并科学、客观地作出全面评估的过程。
通过经营能力分析,注册会计师可以了解到:被审计单位是如何创造价值的;被审计单位是否已经实行了有效的经营活动来迎合经营战略;威胁到被审计单位实现战略目标的重大经营活动。
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中那些相对重要的经营环节被称作关键经营环节。关键经营环节是审计的敏感环节,也是审计风险的重要来源。它一般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是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包括了被审计单位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业务活动;第二是经常与外部存在广泛交流,这一类型的环节一般与企业外部有重要的、规模比较大的联系,这些联系通常会产生大规模的交易并被反映在会计报表中;第三是具有较高的经营风险,它是最有可能被审计单位发生问题的地方,从而具有较高风险。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顺利开展需要注册会计师对关键经营环节有深入的了解。识别关键经营环节之后,注册会计师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对关键经营环节进行评估。这些信息包括:经营环节的目标;经营环节中的业务活动;环节信息流,包括相关信息系统;经营环节的关键风险;环节风险的应对措施,比如内部控制;环节风险的防范业绩计量。
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能力,分析企业报表项目变化的原因,判断引起这些变化的可能性。
五、结束语
战略管理会计是为适应顾客需求个性化、多变化和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而形成的,它是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领域的延伸和渗透,是二十一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主题。在新审计准则的颁布实行后,评估审计风险已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点,所以要求注册会计师要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内部条件、战略目标等几个角度入手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
注册会计师在评估审计风险时应先对企业的整体风险进行评估,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尤其应对风险较大的项目进行评估。例如对上市公司的利润分析,利润对上市公司而言至关重要,如果利润下降会直接影响股民对该公司的投资,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对此进行着重分析。注册会计师还应根据企业的性质,采取不同的审计投放重点。
【参考文献】
篇4
金融会计风险与金融业务的会计处理方式有着密切联系。按照现行制度安排,金融业务的会计处理方式可分为表内业务会计处理和表外业务会计处理两种方式。金融业务的会计处理方式不同,从而金融会计风险所涉及的业务领域,风险的表现及防范的方法也不相同。
表内业务会计处理要求对资产、负债、权益的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都能在会计报表中得到体现,具有规范性、连续性、透明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表内业务所涉及的业务领域十分宽广,除存款、贷款、外汇业务之外,大量涉及投资业务,如证券投资、信托投资、租赁、房地产投资和风险投资等。其中房地产和风险投资业务将可能成为跨世纪金融资本扩张的重要业务领域。
房地产经济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适度投资房地产是提高收益,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房地产投资业务具有数额大、周期长、周转慢、流动性差、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的业务领域。房地产投资风险十分复杂,一般有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灾害风险和意外事故风险等。这些风险普遍存在于房地产直接投资、借款投资和证券投资的各种方式之中,应谨慎对待。
风险投资通常是指风险行业、领域、企业的投资。广义的风险投资包括对一切开拓性、创业性和新兴产业经济活动的资本投入;狭义的风险投资仅指与现代高科技产业有关的创业投资活动。风险投资在我国起步较晚,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指导下,由国家科委制定并实施的“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和“863计划”表明我国风险企业和风险投资开始有了一定程度发展。金融企业开展风险投资业务,一方面来自自身业务拓展,发展服务功能和增强竞争能力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推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促使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发展的需要,金融企业拓展风险投资业务在信息、知识经济时代尤为重要。它将是跨世纪金融企业表内业务拓展的重要领域。
风险投资与房地产投资相比较,具有更高的风险和更大的收益。由于高科技产品和产业都是建立在全新科研成果和科学技术应用的基础之上的新兴事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还由于一项新科技成果转化为一种新产品,需要经过工艺技术研究,产品试制中间实验,投入生产,上市销售等很多环节,而每一环节都可能存在失败甚至破产的风险,所以,它具有更高的风险性。而依靠风险投资形成的高新产品,又具有成本低、性能好、附值高、竞争力强的优势,从而带来更大的收益,风险投资面临的高风险主要是指研制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使用风险和不可抗拒风险。
表内金融业务的未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金融会计风险与防范的发展方向。如果把房地产投资和风险投资作为表内业务未来发展的重点业务领域,那么金融会计风险与防范的未来重点也将转移到这些业务领域。
金融会计风险是指金融业务(工作)可能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即金融会计业务工作中,因制度安排、组织管理、技术方法和人员素质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从表内业务处理看,由于理论与制度的内在固有局限,各种会计假设(如主体假设,分期假设等)为会计信息限定了种种人为的前提,使信息与实际发生偏离;由于会计组织与管理的不完善,也增加了会计风险的发生;由于会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从而增加了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还由于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导致利益驱使,法律不完善及职业道德的影响,业务能力和水平的限制驱使着会计行为风险的发生。如此种种表明了表内业务的会计风险的客观性、普遍性和潜在性。
金融会计理论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将成为跨世纪防范制度风险的一种趋势。1996年7月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十四次会议上,有人提出:“应单独设立一张报表,用以说明银行风险,并要求每年中多次进行风险评估。”(参见《会计改革与会计管理》97年l期)这种完善会计报告制度的建议,对防范制度风险显然是有益的。我国未来金融会计制度待世界援助我国金融会计项目实施后,将根据《银行基本业务会计准则》进行统一规范,以建立风险防范的金融会计新体系。
未来表内业务金融会计风险的重点将涉及结算风险、核算风险和折算风险。结算风险是利用结算管理的复杂性和不健全性的特点和弱点,通过结算凭证和结算渠道进行套取、侵吞、挪用结算资金所带来的风险,其手段隐蔽多样,涉及金额较大,是金融会计之主要风险。中央银行和金融企业通过自身职能,把整顿结算程序、加强账户管理、执行结算管理制度(包括结算纪律执行情况定期报告制度、结算岗位责任制度、结算质量考核制度)作为会计结算风险监管和防范的重点,以减少结算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会计核算风险主要表现在凭证审查不严,账务处理不及时,账务检查核对不力,复核监管不利,电脑制约机制不全,以及核算方法不当造成资金被截留、挪用、骗取、贪污、盗窃的机会所带来的种种风险。完善会计核算监管制度,强化监督手续,加强检查复核,严格账务处理规程和会计核算责任,通过不断完善的会计核算监督体系,尽可能防范核算风险的发生,以减少风险损失。折算风险是指外币报表折算中国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及时反映和披露汇率变动信息,减少折算损失,是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重要方面。可见,表内业务结算风险、核算风险和折算风险及其防范也将构成跨世纪金融会计风险与防范的一种趋势。
表内业务金融会计风险与会计行为紧密相关。它既包括会计人员的个体行为,也包括群体、组织和领导行为。风险的诱惑效应直接影响会计行为,从而构成会计行为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讲,除会计固有的制度风险外(实际上制度也是人来设计和执行的),几乎所有金融会计风险都与会计行为有关。会计行为风险显然将构成金融会计的主要风险。这种风险与防范完全可能成为跨世纪的主流,影响整个金融会计风险的强度,通常表现为会计人受利益驱动而导致的道德风险,其中,道德风险将构成会计安全性的重要威胁,是会计行为的主要风险。因会计人的能力,水平等主观因素导致技术风险,可以通过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加以防范,而道德风险的防范却较为复杂,一方面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完善职业道德规范,从自身的角度防范道德风险;另一方面要改善会计执业环境,增强独立性,减少被迫提供虚假信息带来风险的可能性。防范会计行为风险不仅是跨世纪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的主要趋势,而且是整个会计风险防范的长期使命。[NextPage]
二、表外业务金融会计风险与防范的发展趋势
金融表外业务通常指对银行产生收入或承诺,或有合约的业务,由于这些业务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不直接影响表内资产、负债和权益,仅作一注释或在线下予以反映,故称表外业务,或称“线下业务”,“或有承诺业务”,“无资产业务”,“无形业务”。
表外业务构成复杂,品名繁多,一般可分为两类近10种。(一)或有债权债务分类,包括贷款承诺、担保、衍生产品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四种。其中,贷款承诺又包括可撤销与不可撤销两种,前者有透支便利和信用额度,后者有发行商业票据,备用和循环信用额,正常存款协议,回购协议和票据发行便利等。担保业务通常包括传统的汇票承兑,跟单信用证,保单,票据背书和新开发的备用信用证,追索权销售,融资支持等。衍生产品业务主要指以利率、汇率变动为基础的远期交易(如外汇期权、利率上限、利率下限等)。衍生产品业务具有强劲的增长势头,将可能是表外业务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投资银行业务系证券承诺、证券交易、企业并购、财务顾问、资金管理等。(二)金融服务类,包括贷款服务、信托与咨询服务、经营与业务,支付业务、进出口服务等五种,其中,与贷款有关的服务主要指出借业务和贷款组织的转让;信托与咨询服务包括信托与不动产管理、有价证券管理、养老金计划管理、单位信托、信用债券委托、离岸金融服务等;经营与业务主要指经纪和,如股票与债券经纪、共同基金、人身保险经纪、不动产、旅游等;支付服务系指数据处理,网络安排、清算服务、信用卡销售点系统,现金管理系统等;进出口服务则指服务、出口保险服务、贸易报单、补偿贸易交易等。
由于表外业务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和列报,对其确认、认量、列报和披露的方式和方法尚属研究开发之中,与表内业务相比较,具有自由度大,连续性弱,规范性不强,透明度差,风险性强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表外业务会计风险与防范的特殊性和严重性。我国银行表外业务起步晚,意识不够,涉及的具体业务不多,一般限于、担保、劳务服务和个别衍生产品金融期货交易业务。上海“327”事件表明,我国国债期货交易试点期间,由于缺乏风险监管机制和有效监督的立法基础,缺乏制度规范,加上会计风险意识不强,风险信息簿弱,违规交易屡次发生,从而导致市场混乱,证监会于1995年5月不得不停止国债期货交易的试点。
我国银行表外业务会计准则的制定相对滞后,表外业务会计处理缺乏制度规范,其潜亏、潜盈对于在报表中体现、表外信息披露尚未形成统一要求,信息透明度低,这就决定了我国表外业务会计制度风险的严重存在。随着金融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金融对外依存度的提高,专业银行商业化,区域性银行的组建,外汇改革以及外资银行的涌入,随着我国在亚太经合组织(Apee)中作用的提高,以及日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0)等,都将加速表外业务的增长。近年来,我国国际结算业务,结汇售汇业务,外汇买卖业务,以及境外担保业务的发展,已显示出表外业务的强劲增长势头。因此,列入表外业务会计制度风险与防范机制,研究表外业务会计规范,将是跨世纪金融会计风险与防范机制。未来表外业务会计制度的规范和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其基本思路是借鉴国外表外业务制度建设的成果,参照国际金融界及其它组织,包括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关于商业银行会计和表外业务信息披露的有关条款和框架,制定与我国金融市场相适应的表外业务会计制度规范,为表外会计制度风险的防范提供法规制度框架。
表外业务会计行为风险与防范与表内业务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风险所涉及的业务领域和表现形式有所区别。表外业务多属创新发展业务,与表内传统业务相比较具有更高的技术性要求,其会计技术风险更为突出,因此,不断提高会计人员表外业务素质,熟练把握表外业务会计处理方法,提高表外业务会计信息是防范会计技术风险的必然要求。
表外业务高风险的存在要求高质量的、及时提供风险防范的有用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不完整性将带来风险损失的更大可能性。因会计信息不全或信息失真导致经营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是最大的风险。会计信息风险与会计信息质量息息相关,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确保正确决策的基本条件,是防范信息风险的内在要求。我国表外信息需求量大,信息质量要求高。现有表外信息披露,包括会计报表附注和补充揭示尚不能满足表外业务的信息要求,表外业务会计信息的完善和利用将是跨世纪防范信息风险的发展趋势。可考虑增设一张表外业务情况表,列示表外业务的经营情况,反映表外业务的潜在风险,或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表外业务风险的有关情况,反映表外业务的潜在风险,或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表外业务风险的有关情况,包括表外信用风险、结算风险、市场风险、流动风险和经营风险,以便为表外经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风险信息,使其尽可能减少信息风险带来的损失。
国际衍生金融工具的快速发展带动着我国衍生金融产品交易。作为表外业务的衍生金融产品工具是金融业务创新的重要业务领域。可以预见,跨世纪表外业务会计风险与防范和重点将逐步转移到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与防范上来。注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及其防范,准确、及时、充分地获取和处理各种工具的风险信息,不断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将成为未来金融会计风险与防范的重点研究和主要发展趋势。(参见拙文“金融工具创新与财务会计改革”《经济学家》1998年2期)[NextPage]
三、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系统的构建
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是整个金融风险防范的组成部分。金融会计风险防范除了对其自身的风险进行防范外,还应特别注重会计对整个金融风险带来的影响。1995年2月26日巴林银行破产事件,使一个具有悠久历史、雄厚实力和良好信誉,被称为“女王的银行”,竞毁于巴林期货(新加坡)公司交易员里森之手。里森越权投机日经225指数的期权和期货交易,从1994年12月至1995年2月亏损达6亿美元,巴林银行被迫宣
告破产。巴林银行破产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内部管理不严(审计失效),会计风险信息不灵是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里森利用临时账户越权经营,隐瞒亏损的手段并不隐秘,而巴林银行总部对新加坡分部所作的多次审计检查,却未能发现问题,截至1993年12月,新加坡的期货交易已造成的和账面存在的损失约1900万英镑,而公司报告上显示却是利润900万英镑。新加坡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Coopers&Lybrand,1994年12月的审计报告中却认为,巴林期货(新加坡)公司的内部控制令人满意。1996年2月2日大和银行事件,使其全部停止在美业务,并罚款3.2亿美元。大和银行负责债券业务的副总裁井口俊英,利用非法手段买卖美国30年期的国库券以及2至5年期的国债票据,造成ll亿美元的损失。井口俊英的非法操作手段并不高明,却长达11年之久而无人知晓。纽约联邦银行、纽约州银行政府,以及日本大藏省,日本银行的历年检查也未能发现大和银行纽约分行的任何问题,这种监管乏力的事实不能不是造成大和银行事件的原因之一。巴林事件、大和事件乃至东南亚和亚洲金融风险的不少事实从反面证明了构建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系统的紧迫性和现实性。它表明构建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系统将是跨世纪面临的重要改革趋势。
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系统是金融风险会计防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在整个会计防范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发挥重要的作用。
金融风险会计防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构建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系统的框架,改变分散的、孤立的、静态的风险防范方式,构建一个整体的、关联的、动态的风险防范系统才能提高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的有效性,以控制和减少风险损失的发生。
从总体的视角考察,我们认为金融风险会计防范系统的基本结构框架至少应由相互联系的组织分系统、对象(内容)分系统、职能分系统和方法分系统所构成。这些分系统相互关联,构成一个上下左右、纵横交叉、内外结合的会计防范网络系统。各级组织的会计防范是运用相应的防范方法,对其防范对象,通过反映、监督、分析等职能来实现的。它们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会计防范系统结构,这个系统结构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其一、整体性。各组分系统、子系统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们均作为整体的一部分看待。这种整体特性根据“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的总和”的原理,产生一种新的整体功能。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构造银行风险的会计防范系统,能够获得任何子系统在孤立状态中所不能达到的综合效果,这就是整体性结构能够实现风险防范最佳效果,从而具有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其二、层次性。这个系统结构具有按层次逐级分解和衔接的特性,银行风险的会计防范系统按其组织层次、内容层次、职能层次和方法层次逐级分解为若干相互衔接的系统层次,从而构成一个多层组织、多层内容、多层职能和多层方法的结构体系,并通过风险会计信息的流动和互补,把各级层次联系起来,以发挥会计防范的最佳功能。
其三、关联性。这种特性包含两层意思,一为系统内部各分系统,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二为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一个上下左右、内外关联的系统结构,这就有利于特定职能作用和整体职能作用的发挥。
按照系统结构的特征,我们把银行风险的会计防范放到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就能够立足整体,注重整体和部分、整体同外部环境的相互关联中,去研究和考察会计防范系统,从而达到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兼顾各方,相互协调地去实现会计防范的最佳效果。
金融风险会计防范系统的组织分系统包括:中央银行会计监管子系统、金融企业会计防范子系统和审计防范系统。
(一)中央银行会计监管系统
中央银行会计监管系统是会计防范的最高组织系统。它担负着对整个银行风险进行会计监督和管理的职责。本监管系统具有间接性、指导性、调控性和服务性的职能特征。其监管的对象(内容)主要包括表内业务风险监管,表外业务风险监管和会计风险监管。
表内业务的风险监管,主要运用《财务状况分析法》和《法规、制度监督法》。中央银行会计通过风险分析,审查资产结构和不良资产的比重,风险资产比率,最低资本金,资本充足性,资产流动性,风险准备金以及风险的潜在因素,及时向领导和金融企业提供有价值的风险指导信息;通过表内结算、支付业务和账户管理,并与央行稽核监督、调研信息密切配合,以发挥监管的“窗口指导作用”。如果金融企业“单独设立一张报表,用以说明金融风险”则表内业务风险监管便具有更为集中,更为可靠的信息基础。
表外业务风险监管将随着金融业务的创新显得更加重要。由于表外业务均不直接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反映,具有自由度大、连续性弱、透明度差、风险性强的特点,从而决定了表外业务风险会计监管的对象(内容)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目前,这些风险信息主要通过会计报表附注的方式提供。
金融会计风险是指会计事务工作中,因法规制度、机构和人员的因素导致资金损失的可能性。因此,金融会计风险监管主要是指对风险有关的会计法规制度、组织机构、人员素质的监督与管理。中央银行实施会计事务风险监督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通过完善和实施风险的会计法规制度,健全组织机构,提高人员素质,以减少金融风险的发生以及风险发生后的及时处理;其二是对金融会计自身的风险进行监管。
(二)金融企业会计防范系统
金融企业风险的会计防范系统是指防范金融企业自身风险而构成的会计系统。它是整个会计防范的基础系统。金融企业风险的识别、衡量、预防、规避、化解、转嫁和日常管理均依赖于金融企业会计防范系统。充分发挥金融会计对风险的反映、监督、预测、分析等职能作用,才能有效地实施会计防范。按照会计职能的划分可将风险的会计防范系统分为风险的会计反映子系统,会计监督子系统,会计预测子系统和会计分析子系统。
风险的会计反映子系统是会计防范的基础。它通过会计核算在表内、表外的列报、揭示和披露,全面反映金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风险情况,及时提供风险防范的有用会计信息。我国金融会计定期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为表内业务风险分析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会计信息。而对表外业务风险的会计反映和披露方式有待完善。
风险的会计监督系统既是会计防范系统的子系统,又是会计监管的基础。它按照监督的时间定位可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按照监督的形式定位可分为单项监督和综合监督;按照监督的标准定位可分为合法性监督、合理性监督。这些不同时间、不同形式、不同标准的风险会计监督,形成一个上下左右、前后贯通的会计监督体系,它具有全时性、全面性的特征。
会计预测系统主要是指通过会计定量预测技术和方法,事先测算风险损失大小的过程。它是建立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之上的,是通过风险识别,大体辩别出可能出现何种风险的基础上,对其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测算,以减少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把损失控制到最低。
风险的会计分析子系统主要是依据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和资料,结合其它资料,运用专门的方法,对金融风险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研究分析的过程。会计分析子系统除运用一般的会计分析方法,如对比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外,还可采用风险分析的其他方法,如财务状况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环境分析法、幕景分析法、概率分析法、失误树分析法等。
篇5
2.项目建设的成本意识较低
铁路工程建设需要充裕的资金保障。如何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成本,这是所有工程建设单位一直探讨的问题,要是某一方面出现问题,就会对整个铁路工程的建设产生影响。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较多的铁路建设单位负责人成本识不强,对各方面的规划也不太合理,这样必然导致资金的浪费,从而引发会计问题。在正式施工之前,铁路项目负责人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划,以致各项问题频发,很多工程才开始一点点就变成了废弃工程,由此引发的问题越加严重。综合各类问题来看,很多铁路工程的项目负责人都有一个通病,工程的成本意识较低,在工程的施工过程总是无形中增加工程的成本,从而使得预算远远超出计划,进一步增加了成本控制的难度。这也是会计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
3.会计管理缺乏规范性
财务管理人才是整个项目资金中的重要组成人员。管理人才自身工作能否做到位,直接关系到项目资金的有效利用。在整个铁力工程的建设中,经常性会出现项目资金被转移、掏空、挪用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后面必然隐藏着违法的事情,这些违规的操作使得项目资金不能得到最大化地利用,而且使得会计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种种类似的现象,大多都是财务管理人员管理不到位引发的后果,这对工程的正常施工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而且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铁路工程的建设中,经常性会出现项目预算超支的情况,而且超出的资金不止一点点,财务管理人员对这点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只会进一步加快会计风险的出现。
4.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较低
会计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工作成果。在实际工作中,铁路工程中的很多会计工作人员都是经过特定的分配来的,这些人可能之前都没有接触过这一类的会计工作,初次上岗就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对整个项目的核算都不是很熟悉,可能会采用之前的工作经验来处理这方面的工作,等到工作结束之后才发现,工程项目的核算及分类还是存在一定差别的,这样一来,就直接影响了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
二、会计风险问题的分析
会计风险是在进行资金管理的过程由于各方面处理不当而引发的问题,会对铁路工程带来不可避免的损失风险。会计风险会因为问题严重性的不同,产生的会计风险的影响也会不同。如果由会计风险问题带来的损失较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时候,此时对会计人员的惩罚可以只是口头警告,或者不给予任何的惩罚。但是一旦带来的危害很大,已经严重影响了铁路工程的正常建设,此时就必须对会计人员施予一定的惩罚或者提讼,这要根据问题的严重性来决定。当然,整个铁路工程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项目,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不出现问题真的是很难做到,但是尽可能将风险降到最低,却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对会计风险进行适当的管控十分重要。综合了解了引发会计风险的基本问题之后,再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更能凸显出措施的有用性。首先,采取管控措施,有利于为铁路工程创造一个更加稳定、和谐的工作环境。会计风险问题得到了解决,在整个铁路工程内部都会有一个较好的工作环境,从而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对会计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有利于降低工程风险,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对风险进行管控的过程,必然要考虑到铁路中的各个环节,这样在考虑的过程中可以综合了解工程的整体情况,这样在开展措施的时候也更具有针对性。此外,开展会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障工程资金的正常运转,确保资金的安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为企业争取更大利益的重要措施。
三、加强会计风险管控的具体措施
1.加强建设项目责任
成本管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工程进度的总体评估,对工程价款结算收入、工程成本、税金、利润等指标进行科学测算,合理确定工程项目经理部及其负责人的经济责任指标,指导工程项目经理部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工作。通过制订本建设工程具体的核算办法和措施,规范运作,实现成本责任目标逐级、逐岗分解到人、到位,对责任成本核算工作实行动态和制度化管理,动态掌握在建项目成本状况,全面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2.健全完善财务内控制度
严格按照《会计法》、《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的相关规定,完善建设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将一切经济行为都要纳入到制度的范围内;加强建设项目内部管理与控制,严格会计流程,规范内部各项经济活动,约束会计人员行为,追究相关会计人员负责,保护建设项目各项资产安全与完整,防范各种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以促进和提高管理水平及盈利水平。
3.加强建设项目预算管理
根据建设项目的区域特点、建设周期、工程规模等因素,确定科学合理的预算体系。坚持先算后干,边干边算的原则,将建设计划目标、业绩考核目标和年度预算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在建设项目施工中,合理使用项目所在地工程定额,科学确定内部承包单价和分包单价,规范建设项目经济行为。
4.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提高
认识,创造条件,投入必要的财力和人力,从硬件配备和人员学习培训着手,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将信息技术嵌入会计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整个流程,减少会计人员的随意性。其软件及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采用补充登记法,实现留用痕迹的修改。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财务报告中的签字,除编制人员可以直接生成外,其他人员不得直接生成,必需由本人签字或盖章,减少和消除认为操纵因素,有效防范会计风险。
5.提升铁路工程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降低会计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会计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可以直接在工作中体现出来,从而间接地影响了工程的正常施工。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越低,会计风险发生的概率就越大。因而必须采取具体措施,逐步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我们可以从职业道德和思想教育这两方面着手,在企业内部实行一些具体改革,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从而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自律,这也是目前企业十分看重的一点。此外,在铁路工程内部可以设定一些具体的奖惩制度,做到赏罚分明,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对于会计工作的展开绝对是利大于弊。有了明确的激励机制,无形中成为了会计工作人员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标杆,从而有效地降低了会计风险的发生概率。
篇6
1.2内部管理模式方面的原因我国一些企业的金融会计管理模式仍然不够科学与完善,很难把企业的金融会计风险控制在较低的水准。这就导致了不少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与普遍,并滋生了各种资金丢失或贪污盗窃等问题,也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科学化、制度化与正常化发展。此外,还有些企业的领导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工作,并没有配备合适的监督与制约手段,无形中大大增加了企业的金融会计风险。当然,企业的金融会计手段也不够先进,尤其是会计核算的监督制度急需进一步优化,还有就是要对企业的会计电算化进行进一步改善与健全。
1.3会计行为主体方面的原因我国企业的不少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仍然不够高,主要就是他们的会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素质等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还有些企业的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整体会计素质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缺陷性。事实上,这对于企业来说,金融会计风险产生有其重大的影响因素,因为很多情况下金融会计风险就是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不高造成的。
2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鉴于以上各种金融会计风险的存在以及已经细致分析了造成的原因所在,就应该尽快有针对性地采取合适的防范措施,以帮助企业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金融会计风险。具体的风险防范措施阐述如下。
2.1计报表,并对于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资质情况进行认真的鉴定,让金融机构在与企业进行接洽的过程中,可以强化对各种会计信息的质量鉴定。此外,企业还应该根据金融机构的要求单独编制能够切实反反映金融会计风险状况的补充报表。因此,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尽快成立专门的会计报表负责部门,不断规范自身的会计报表,让现有的会计报表能够在完善的金融会计信息揭示与披露系统下,更为集中、全面、真实地披露企业的相关金融风险信息。
2.2建立科学的金融会计新体系这就需要企业尽快对自身的会计基础工作进行整顿与调整,对于自身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与分级授权,全面强化企业内部的会计工作,尤其是要针对各种失真的会计信息现象进行综合性治理,努力为金融机构提供更为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有利于金融机构更好地防范各种经营管理中的风险,提高他们的风险管理意识与风险管理能力。此外,企业还应该规范自身的会计管理体制,尽可能地实现自身内部统一的会计核算机制,化解不必要的金融会计风险,从而让企业在科学合理的金融会计新体系下,更好地生产经营下去。
2.3健全高效的风险预警系统企业的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防范,还应该配套一个强有力的风险预警系统。在此,风险预警系统就是指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等几个方面的有效风险控制。那么,这就要求企业尽快制定并实施相关的金融风险预警考核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了备付金比率等流动性风险指标的反映体系等。企业必须做好事前的风险预警,并对企业的金融会计业务进行正常的监控。当然,这种事中的监控必须是动态变化的,不可以盲目地一刀切,从而在最大限度地预防或规避各种金融会计风险的同时,还可以真正减少金融会计风险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伤害。最后,企业还应该做好相关的事后监督工作,要对企业的金融会计信息中的原始凭证等进行全面且严格的分析与复核,严格考核各个职能部门的金融风险控制责任执行力度与执行效果,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给出整改建议,从而让企业能够处于一种全面的金融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中。
2.4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机制这就要求企业全面落实各种会计规章制度,对于会计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等进行明确的规定,及时调整他们的岗位操作流程,为他们制定出一个明确的金融会计控制目标。同时,企业还应该切实加强对于会计工作人员的岗位工作授权,并致力于管理层次和操作层次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根据企业自身的金融业务活动来不断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方式,从而让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机制能够切实落实到位。当然,企业在这种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机制下,还应该确立一个相对独立的财务体制,尤其是要全面推广一个专用、安全、高效、稳健的财务会计核算软件,减少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随意性与盲目性,针对各种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从而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更为牢固稳定的金融会计风险应对体系。
2.5落实会计责任制,强化金融会计队伍建设企业在有效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过程中,还应该树立起一种责任会计的理念。应该来说,这对于处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下的企业来说,其是防范各种金融会计风险的重要环节。因此,企业在进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的时候,就应该根据分散性原则来采取多种途径化解或避免各种金融会计风险,尤其是要强调分散责任的问题。这里的分散责任主要就是指根据科学求实的精神来建立一个合理、规范、有序的责任中心或责任体系,改变过去那种传统大锅饭的金融风险防范思想,而是要让广大金融会计工作者能够积极主动地全面参与进来,在应对各种金融会计风险的时候,能够变压力为动力。此外,我国企业还应该在这种会计责任制的落实基础上,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金融会计队伍。这就需要企业能够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法制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规范他们的会计行为,让他们自觉主动的融入到金融会计风险的管理制度中去。企业还可以给会计人员创造更多的机会来进行会计业务能力方面的培训与提高,比如说举办各种培训班等,从而让会计工作人员得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对于会计工作更具系统性与规划性。
篇7
银行会计制度是规范银行会计行为的准则。会计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执行不力就会发生会计风险。目前各家银行管理者普遍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抓营销、清陈欠上,一些银行管理层对会计风险防范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忽视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制度缺陷造成社会上不法分子和个别会计人员有机可乘。已有的各项会计规章制度不能有效落实,则会留下了一定的风险隐患。主要表现为:一是会计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印、押、证”做不到三分管,保管联行印章、密押人员临时离柜不上锁,换岗不详细交接等。二是有关人员把关不严,票据不折角验印,日常核算中漏盖、错盖印章的现象较多。三是操作规程不规范。一些领导和会计经办人员不熟悉近几年新颁布的会计结算法规,对一些业务只凭老印象办理。四是会计核算不规范。各家银行普遍存在下列现象:票据大小写金额不符,凭证、账号、户名、金额随意改动,印鉴缺损,银行印章不齐全,现金支票、转帐支票漏盖骑缝章,转讫章、现金收(付)讫章、业务专用章等不按规定使用,会计科目使用不正确,存在乱用会计科目现象,利息计算不准确,多收、少收、漏收利息现象时有发生,滥用银行内部凭证,不按规定用途和程序审查批准。
会计风险由内外两方面的因素构成。外部风险主要表现在金融诈骗、政策性亏损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内部风险由会计主体主观和客观因素引发。
二、强化会计电算化系统风险控制
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应结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点建立内控制度。采用电算化会计处理以后,银行各个管理部门越来越依赖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所产生的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而这些记录和报表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取决于内部控制功能的强弱。银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潜在的控制问题比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更多,更为复杂,其技术性也要求更高。于是,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新的风险,如系统文件不可读,易于被篡改和毁坏,如果编程错误,则会造成错误的重复性和连续性,更有可能产生舞弊和犯罪行为等。由于会计电算化系统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日益增多,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很难保证银行会计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理能够及时、准确,更谈不上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来安排各项经营活动。要提高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可靠性,必须针对银行会计电算化的特点,从电算化系统的研制开发与维护、职责分离、系统鉴定、应用环境、操作、数据输入、输出、系统安全、硬件与系统软件控制等多方面研究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措施。由于各行情况不一,内控制度不可能完全一样,但在目前条件下,为了指导各行建立完善的、恰当的内部控制,加强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人民银行总行应制定一个统一的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作为指导,各行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补充。建立一套适合自身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和控制制度。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防范银行会计电算化带来的会计风险。
三、建立金融风险补偿制度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为对付日益加剧的金融风险,除了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以外,普遍采取了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外部措施建立金融风险保险制度。结合金融业的实际,应对资本充足率及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金融企业实行低保险,以促进改善经营管理。从发展眼光看,金融企业投保可以使客户增强对银行的信任感,是加快业务发展的有效措施。金融会计风险的补偿机制,可先将一些风险大的业务项目参加投保,例如对储蓄所工作人员和出纳人员的人身安全险,现金收付安全险,票据支付结算险,联行往来等风险。还可采用由金融企业自己提取风险准备金的补偿机制,但须取得财政部门核定的提取项目和费率,允许列入成本。
四、提高会计队伍的素质
金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赖于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硬、管理水平高的会计队伍。为此,(1)必须对会计人员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造就一支精通各项规章和有章必循、执章必严、敬业勤业的会计队伍。(2)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短时间、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达到熟练地掌握各项业务技能。(3)要选好各级会计主管人员,会计主管不仅要政治素质好,精通会计业务,还要有较强组织能力,善于用人,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原则,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优良品质去影响会计群体。(4)对会计要害岗位的人选应严格把关,经常考核,不仅要注意其八小时内的表现,还要了解八小时以外的情况,如发现生活异常,参与赌博等不良行为,经教育无效,要调离要害岗位。
与此同时,加快与国外银行的学习、交流,以借鉴和引进国外银行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制度,加快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外资银行的全方位进入所带来的示范效应,为我们加快管理创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有助于我们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彻底打破内部分配关系中存在的平均主义,贯彻责权利相结合、按劳取酬的原则,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五、提高认识,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
扩大业务规模,增强资金实力,是银行的发展方向。但发展要建立在稳健的基础上,要注意风险的防范。从农行的效益上讲,不仅存、贷款、结算业务、中间业务创造效益,防范会计风险实际也是效益实现的保障。因为会计风险的存在,是造成资金损失的基础,而有效地防范了会计风险,就相当于创造了相对效益。在发展业务,增设营业网点时,不仅要考虑业务收入和人员成本的关系,而且要考虑投资成本。这样,就可撤并那些高险低效的网点,加大集约化经营的步子,推动财会力量的加强,有效地加大会计防范风险的力度。
六、总结
总之,财会人员一定要把好“财会关”,管好“钱”,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恪守“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行为准则,敢于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向党和人民负责,坚决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权益,不断完善财会制度,努力提高财会水平,控制银行会计风险,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为银行各项业务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金晓燕,论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J],特区经济,2006,(05)
[2]陈壬福,浅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2)
[3]唐树君,浅议银行会计风险与防范[J],山东经济,2004,06)
[4]李艾岚,浅议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青海金融,2003,(08)
[5]张晓春,浅谈国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J],农村金融与市场经济,2001,(05)
[6]陈由美,浅议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与防范[J],福建金融,2003,(08)
篇8
现阶段会计电算化审计包含两个涵义:一是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审计,二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软件作为审计工具进行辅助审计。审计风险形成原因如下:
1、审计可视线索消失,导致审计风险
在手工条件下,审计线索包括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会计人员对各项经济业务的会计记录都是以纸质形式存放,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这些书面记录加以审计。然而,在应用计算机处理会计资料后,纸面信息变成了只有计算机才能识别的磁性介质上的代码,并且这些代码是为会计人员服务的,对审计人员而言,磁质代码无异于在审计对象面前增加了一道无形的墙,看不见,摸不着。传统的审计追踪审查已不适用,审计的切入点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客观依据的不足,导致检查风险增大。
2、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变化,导致审计风险及控制难度增加
在手工条件下,内部控制一般表现为对人的控制,采取的手段主要是利用纸面信息进行手工核对和检查,责任容易明确,结果也比较直观。可是,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内部控制转变为对人和机器的双重控制,且以对计算机控制为主。若内控制度不健全,计算机数据和程序的修改完全可以不留痕迹地进行,同时计算机容易受到“黑客”的入侵和“病毒”的侵袭,特别是国内外利用计算机犯罪的众多案例,更说明了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内部控制的难度,这对审计工作而言,加大了审计风险。
3、会计环境的变化导致审计环境的变化,增大了审计风险
记账方法的改变,改变了会计环境,同时也改变了审计环境。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审计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去了解和审查电算化系统的功能、结构,以证实该系统在业务处理方面的合法性、正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例如,会计电算化软件本身的完善性,计算机硬件的可靠性,会计电算化软件内部控制的严密性等原因造成的系统风险,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操作人员、技术人员造成的操作风险等。这大大增加了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的难度,增加了审计风险。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1、提高审计人员的电算化素质
思想决定行动。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的完成,最终取决于人。为此,一方面,我们必须克服思想倾向,时刻警惕审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做好防范工作,同时,应注重对会计电算化审计人员的培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对在职人员电算化应用水平的培训。二是加快和财经类高校联合办班,专门培养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和审计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系统开发人员,择优录取到审计队伍当中,使他们成为电算化审计的专业技术人员。
2、完善电算化审计标准与准则
计算机审计准则是对电算化审计的标准化,是衡量审计工作的标准、提高审计质量的保证。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审计难度更高,审计风险更大,过去手工会计系统的审计标准和准则中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因此,在制定标准和准则时要在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大力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制定具体准则时应侧重于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电算化审计过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等方面做出规范。建立一系列与新情况相适应的审计准则,包括系统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等标准,以及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计算机审计业务的发展,并逐步向国际审计准则靠拢,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3、开发、应用高效的审计软件
篇9
2.1报表上的财务数据风险
所谓的财务数据风险指的是:磁盘储存的数据因为某些原因与实际数据存在着差异。传统的数据报表是由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一个一个收集记录的,人为更改在审查时是有迹可循的,而对于会计电算化下的数据直接通过计算机存到磁性存储器中,抹去了审计工作中的可见线索,加大了发现问题的难度,与此同时也会方便那些想要无声无息改动数据的非法人员。
2.2职务监督的危险
职务监督危险又称作内部控制危险,这一危险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以及职务独立。在会计电算化下内部控制的形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方式,将原本外在可见的监督链条,转化成了内在的文件程序传输,这种模式就使得每个环节的数据对其他环节的管理人员是不可见的,这样使数据失真的几率就会增加,审计结果的错误率也会相应的提高。
2.3软件系统错误
现今软件市场,玲琅满目的商品,大多是有待完善的,这是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潜在危险,而且很多操作人员,对计算机的基础硬件设施的保养的观念不强,设备长期处于潮湿、高温、非法操作等,导致其内部软件自身受损。
2.4操作风险
会计电算化不是独立工作的个体,它需要计算机和操作人员之间进行合理的协调,所以工作时,就会相对复杂,高技术要求扩大了审计对象的范围,是信息相互交错,这就增加了操作人员对其使用的难度。即便是有较高资历的专业审计人员,如果对其使用方法掌握的不够熟练精通,不适应其工作的模式就会增加审计难度,导致更高的审计风险。
3如何应对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风险
3.1制定更完善的审计标准
一个新事物的出现,与其相关的一切都要随之提高到一个符合新事物的高度,这样才能降低工作中的错误率。所以面对审计的会计电算化工作方法,其得出结论的标准一定要从其传统标准中摒弃与现今不符合的部分,添加能够让审计结果更加精确的规范。侧重于审计人员的相关证书的审批标准、计算机的系统内部控制的监管、规范其发展的方向,使之向国际水平靠拢,让审计风险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无限的接近零。
3.2完善开发性能更高的审计软件
审计软件是审计工作的检查官,它可以直接对计算机系统内的储存的多个数据报表进行同时审核,但是现在市场销售的审计软件有的是低效而技术成熟的,但是大部分还是处于发展阶段,其内在的程序衔接不够紧密而且针对一些审计环节的程序没有添加进去,是软件的安全性大大降低,使用新技术为的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然而这些不够完美的软件是跟不上时代节奏的。而且在实际的应用中数据采集软件依附于审计软件的,这是数据采集的过程中会收到其他程序的干扰只是数据采集错误,所以在软件开发的工作中要特别的将数据采集软件独立分离,保证审计工作的正确的基础。
3.3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
计算机知识以及其应用技术是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和设备在不断升级更新,对操作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对数据处理、系统管理、审计软件的应用技术等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如果说,计算机和软件自身问题解决需要时间,那么对于应用者掌握的知识与技术不够纯熟而导致的问题是可以通过技术培训在短时间内完成的。
篇10
审计风险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客观存在性。审计风险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它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转移或者消失,因而,审计人员只能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经过有效的审计程序,去抑制、降低或控制审计风险。第二,不确定性。审计风险的不确定性具体表现为:经济后果发生与否的不确定性,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程度不确定性,审计人员承担审计责任的大小不确定,等等,因而它也是一种潜在风险。第三,经济损失的严重性。审计风险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就会计事务所而言,审计风险的发生,必然会降低其可信度,影响注册会计师的形象,严重者还会招惹官司。就被审计单位而言,审计风险发生后,企业某些重大的经济事项信息必然会被披露,这就可能严重影响企业的形象、企业的资信度,尤其是上市公司,其股票价格必然会产生剧烈的震荡。就社会公众、广大投资者而言,他们是审计风险最直接的受害者,他们在不恰当的审计报告的误导下,可能会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使自己的经济利益受损。第四,可控性。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
第一,客观方面。一是政府职能部门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进行干预。脱钩改制后,会计师事务所尽管在形式上实现了与政府部门分离,但实质上与原挂靠部门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府部门不仅能够在审计业务的委托、审计收费上对事务所施加影响,而且还能够干预审计范围及审计报告的内容。这样必然造成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降低,从而加大审计风险。二是企业经营风险的不断加大,引起审计风险的增加。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企业提供了发展机会的同时,也使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网络经济等新兴行业的发展,使企业的竞争环境日趋激烈,企业失利和倒闭的风险逐渐加大;金融创新又增加了企业的投资风险。这些都使企业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而对高风险企业的审计也就必然增加审计风险。因为,尽管经营失败并不等于审计失败,但注册会计师往往难逃诉讼。三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变化,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加。随着信息系统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由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部门转移至电子数据处理部门,财会人员对交易的直接监督减弱,未经授权存取、修改资料可能会不留痕迹。人工作业的减少会导致人工发现错误与舞弊的机会变低,所以通过设计、修改应用程序或系统软件所发生的错误与舞弊可能长时间存在而不被发现。网上无纸交易,更会因缺乏审计线索而成为注册会计师最大的审计风险。
第二,主观方面。一是审计人员能力和素质的有限性是影响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审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动,很多时候需要依赖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如果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或不具备应有的执业能力,在审计过程中未做到应有的谨慎,就有产生审计过失的风险。另外,如果审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违反独立原则、客观性原则、公正原则和廉洁原则,制造虚假审计报告,就会产生严重的舞弊和欺诈风险。二是目前审计中广泛采用的抽样审计方法,是审计风险产生的另一主观因素。抽样审计方法是在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注册会计师受成本和精力所限无法对客户进行详细审计的情况下产生的。抽样审计仅测试一定审计对象总体中的部分项目,而不是测试全部项目,因而样本性质不能反映总体性质的可能性,虽然提高了审计效率,但难免会遗漏报表中的一些重大错误和舞弊问题,增加了审计风险。三是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也是审计风险形成的一个主观原因。审计报告的形成过程中有许多环节,经手人多,工作繁重,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存在漏洞,没有对审计结果实行必要的监督和复核程序,就可能导致出具的报告质量偏低,形成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控制
第一,控制由客观因素造成的风险。一是净化执业环境,减少政府干预。政府职能部门的干预是目前职业界审计风险过高的原因之一。降低审计风险,必须真正切断政府部门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利益联系。确保职能部门的事务所在人事、财务、业务与名称等方面真正脱钩,防止出现“名脱暗挂”、“权力加盟”现象。一旦查出政府部门通过行政干预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而产生权力寻租行为,就应当严惩不贷,以形成注册会计师良好的执业环境。同时,注册会计师协会也要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严格审计质量管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行业自律作用。二是深入了解客户情况,谨慎接受业务委托。随着审计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几乎每一家事务所都在争取客户以谋求自身的发展壮大。但盲目接受客户委托,过度追求业务收入会给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带来极大的审计风险。为规避审计风险,事务所在接受审计业务前必须对客户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如果发现企业处于夕阳产业或濒临倒闭或存在内部控制极度混乱,管理人员操守不端等情形,事务所应权衡利弊,谨慎接受业务委托。为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事务所对新的客户必须有所选择,对于现有客户的持续审计,也应定期加以评估,最好是能制定书面计划以规避审计风险。三是网络审计。互联网络的出现,为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审计人员可以通过Intemet查询、追踪被审计单位的每一笔可疑的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可以更方便地了解企业经济业务的全貌。同时,通过收发电子邮件,与有关第三方取得联系,进行电子函证、电子查询,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另外,审计实时报告系统的应用,也便于审计人员随时垂询企业最新的财务报告,比较分析重大经济业务事项或异常变动事项,及时生成审计报告,形成审计结论,实现审计的实时跟踪性。为此,事务所应加大资金投入引进、研究和开发有效的审计软件,以适应客户内部控制系统的变化,降低审计风险。四是增强社会公众对审计的了解,缩减期望差距。通过广泛宣传,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增进公众对会计审计知识与工作的理解,提高公众的认识水平。尤其应使公众理解和区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理解由于内部控制的局限性、串通舞弊的特殊性、检查舞弊的复杂性和较多的成本代价,使得审计人员无法承担专门检查舞弊的责任,从而减少对注册会计师的诉讼。
第二,控制由主观因素造成的风险。一是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这是规避审计风险的最重要的根本条件。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广阔,对审计人员的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广泛、全面、多样,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深厚的业务知识,还必须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综合控制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业,切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因此,事务所应重视对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定期组织审计人员进行经验交流。注册会计师也应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主动学习和掌握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严格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以确保业务质量。注册会计师还应加强风险意识,在审计工作中,不得为降低工作成本而随意放弃、变更拟定的审计程序,在满足审计准则中审计程序要求的基础上,提高对财务报告中欺诈、舞弊或其他错误的警惕性。二是广泛采用分析性复核方法,以便有效地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分析性复核是风险要素分析的重要手段,应贯穿审计全过程。在制定审计计划阶段,进行分析性复核,可了解客户基本情况,评价审计风险;在实施审计阶段,进行分析性复核,可以明确审计重点,合理分配审计资源,降低审计风险;在审计结束前,通过对工作底稿和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性复核,可以发现审计漏洞和财务报表上的重大错误,以确定审计报告类型。三是合理确定细节测试的性质、范围、时间和抽样方法,改善证据的客观性,降低审计风险。审计实践中,对各类经济业务、事项和账户余额的具体测试所收集的证据,构成审计意见的重要基础,在这方面所投入的审计资源比重最大。然而,在检查覆盖范围、抽查数量与方法上却存在很大随意性,要求的细节测试覆盖面很高,但实际操作缺乏可行性,存货盘点工作即是一例。另外,抽查时大多使用随意抽样法,若抽到的样本不易检查,通常是改抽新的样本。抽样的根据缺乏客观性。在这种状况下,一旦出现诉讼或其他问题,注册会计师很难解除自身的责任。因此,细节测试中样本的选定,应尽可能采用统计抽样方法,以提高抽样检查结果的客观性。四是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险,防患于未然。注册会计师即使有内部机制的约束,并严格执行审计标准,恪尽职守,但其审计行为很难绝对避免出现风险和引起法律诉讼,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审计风险承受能力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国内多数的事务所只提取职业风险基金,购买职业保险的还较少。提取职业风险基金是把审计风险引起的损失平均分摊到各个时期,是在事务所内部化解所遭受损失的办法,而且大部分事务所目前的职业风险基金对巨额的罚款或赔偿可能只是杯水车薪。而参加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是国际上事务所抵御风险的一种通行做法,它可以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资金积累起来,由全行业共同承担职业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发生事故后的赔付能力可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因此,尚未参加职业责任保险的事务所应尽快投保,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也是对社会公众负责的表现。同时也要注意到保险条款中有保险期限、赔偿限额和免赔额的规定,保险公司并不能全额赔偿事务所的一切损失,事务所决不能参加了保险就放松对审计风险的管理。通过提取风险基金,购买责任保险,尽管不能免除受到法律诉讼,但一旦出现风险,诉讼失败,就可以及时地补偿并避免会计师事务所当期的重大损失。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要取得发展权,事务所要争得生存权,就必须谨慎地对待审计风险,认真及时地加以防范。
参考文献:
[1]刘力云。审计风险与控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
[2]张艳。浅议独立审计风险及其控制[J].事业财会,2003,(04)。
篇11
我国的审计风险高主,要有法律制度欠完善和惩处力度不强两个因素。目前,没有对审计人员、会计人员的法律限制和责任比例的划分,违法成本又偏低使违法行为屡禁不止。为了保证审计质量,必须建立审计承诺制度,即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审计委托时,必须要求被审计单位及负责人做出书面承诺,明确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也是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建立配套的质量控制措施,实行分工,对项目质量进行复核制度,从而有针对性地控制在审计过程中造成风险的突出环节,着重要把好质量关。
(三)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完善内部审计结构的编配是增强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的基础。内部审计对企业风险管理有着参与权,所以内部审计人员则需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全面掌握现代企业风险的特征,增强对企业风险的辨别能力。因此,我国要加大审计人员的培养。首先,不断夯实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端正审计人员的品行,严格遵守审计操作规程,秉公执法,切实提防审计风险发生。首先,要加强审计人员的专业审计能力,组织进行理论研究讨论;最后,审计部门对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意识应着重培养,有效提高防范各种风险突发的能力,正确地对待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
(四)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质量控制
篇12
在银行的日常运行中,人为造成会计结算风险是比较常见的,如基层负责人片面追求业务发展,不重视构建自我约束、自我防范的机制,不可避免存在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监守自盗”。而基层人员缺乏原则性,对领导的违法乱纪行为不敢揭发,一味服从,进而产生无人约束的真空地带。其次,由于业务主管对重大业务事项的授权拘泥于形式,致使管理放松、监督不力,就会在业务上形成“真空地带”,而这些“真空地带”恰恰就是案件的发源地。另外,随着业务不断发展,业务主管的作用强度不断加大,在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的情况下,一些主管的敬业精神逐渐淡化,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工作常抱有侥幸心理,心理失衡就会产生极端的行为,而这些极端行为都会给银行的会计结算带来巨大的风险。同时由于银行一些会计结算人员没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加剧了风险的产生。因此,会计结算操作风险具有很高的人为性。
2、会计结算风险的内生性
会计结算风险经常发生在银行业务操作过程中,引起风险的因素和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损失没有明显的规律,银行业务操作引起风险的规模、发生的频率不能进行有效的监控,这也是会计结算风险和市场风险的不同之处。
3、会计结算风险的多样性
会计结算风险的种类比较多,如操作风险、道德风险、信息技术风险、法律风险等,在银行的正常运行过程中,无论哪方面都会对操作风险造成影响,在业务操作过程中,一些小的错误操作可能造成操作风险,自然灾害、结算人员的行为也会造成操作风险。然而银行主要是以网点分布广、客户服务便捷等手段来赢取市场,这就使部分机构在会计结算方面可能存在无视法律法规等不规范操作,如篡改账表、虚报数据、造假账等,都会造成法律风险。同时银行由于经营信息的严重丢失和信息系统的服务中断也会导致银行出现信息技术风险。因此,会计结算操作具有多样性。
4、会计结算风险的伤害性
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会造成巨大的金额损失,如果操作风险的范围过大,会对银行的正常运行产生巨大的破坏,有时会导致银行直接倒闭,因此,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破坏性极高,伤害性极大。
5、风险造成的损失和收入不平衡
会计结算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不同,操作风险不能为银行带来收入,可以说是单纯的风险,因此,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和收入不平衡,这也导致业务规模越大,会计结算操作面临的风险就越大。
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问题成因
1、会计结算操作人员综合素质低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处于发展阶段,市场中存在许多不良习气,严重的影响了银行会计结算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一些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不高,在工作过程中,经常违规操作,不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会计结算,极大的增加了银行会计核算操作风险,一些银行领导只注重银行效益,忽略的内部管理,使用一些专业性不强的会计人员,这部分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在结算过程中会引起各种各样额风险。
2、会计结算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银行没有建立严格的会计结算制度,不能合理的分配会计结算所需的各种资源,银行会计结算的各项工作都是单独完成的,部门与部门之间没有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相互监督、相互控制,从而无法真正的控制会计结算。由于会计结算制度不健全,导致一些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能严格的按相关规定进行工作,为会计结算操作增加了风险。
3、会计结算风险预警系统不完善
我国的会计结算风险预警系统起步比较晚,目前仍处于发展建设阶段,并且会计结算风险预警系统没有配备相应的内部审计系统,由于银行内部各层次管理比较复杂,各种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很容易发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如果银行内部的硬件、软件等系统出现故障,就可能造成交易系统发生问题,从而导致会计在结算过程中出现风险。
三、控制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措施
1、提高会计结算人员的综合素质
人为因素是造成操作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将决定着银行的发展状况,因此,银行要根据自身会计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会计人员需求的培训内容,不断的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银行要注重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强化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保证会计人员能严格的按相关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引起的会计结算操作风险。
2、建立科学的会计结算制度
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会计结算制度,明确银行内部各岗位的职责,合理的分配会计核算的各种资源,制定科学的奖罚制度,充分的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银行要建立全面、科学、系统的操作业务流程,加强业务操作流程管理,避免业务操作流程发生的问题。银行要成立专门的内部监督部门,对银行内部各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发现问题要及时的进行处理,确保各部门和谐、稳定的运行。
3、完善会计结算操作风险预警系统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的各个行业,银行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建立完善的会计结算风险预警系统,加强会计结算操作风险预警监控,尽可能的减少会计结算操作风险,银行要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软件,引进精通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才,保证会计结算操作风险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
篇13
银行业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政策环境不完善
实行新会计制度后,银行记账原则由“收付实现制”变成“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未将会计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业务发展的始终。谨慎性原则作为企业对不确定事项采取稳妥谨慎态度的一种必要的反映,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应付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将风险损失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的一项会计政策,是风险控制在会计核算上的具体运用。它体现了会计实践的一般规律。在银行会计的核算中,采用符合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处理与报告方法,可以有效地防范与抵御银行风险,而不采用会计谨慎原则来指导银行经营行为,小则事关银行自身的厉害得失,大则事关整个金融业的安危和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否。所以,只重视权责发生制而忽略谨慎性原则对防范经营风险极为不利,甚至直接导致风险。另外国家对金融机构监管缺少经验,监控力度不够,措施没有及时到位,因而很难在风险处于萌芽状态时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再则,金融改革后,对金融会计在金融机构中的作用认识不够,有关法规不够健全,管理制度滞后,直接制约着会计职能的发挥,会计仅限于记账、算账、报账,而忽略了事前预测、事中参与决策、事后分析评价的管理功能。
(二)内部稽核不力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银行界对内控制度的建设空前关注,然而各银行却没有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内控制度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使之系统化、程序化。一方面,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目前仍作为一个个被分解的单元分散在各项管理制度之中,如会计内控制度规定了不同岗位的职责,不相容业务的分离,业务程序的先后制约,却未形成一套生产流水线式的防范风险程序(一般应由目标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组成),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相互制约机制不健全,一些重要职责和岗位没有严格分离,混岗或集多职于一身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银行分支机构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部门,对主要负责人和决策管理层的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措施,常常出现“控下不控上”的局面,使内控制度形同虚设,留下事故隐患。
(三)银行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近年来,国有独资银行在快速商业化的变革中,为抢占市场份额,实行外延式急速扩张的策略,真正精通银行会计业务的专门人才严重不足,一些新手未经岗位培训,对于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没有很好的掌握,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致使会计核算的随意性较大;另外,在会计队伍趋向年轻化的同时,也容易受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在会计业务操作中违规甚至违法。
防范银行业会计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适应银行经营要求的会计监管体制
加强银行业的会计监管,不仅需要规范监管标准、统一监管规则、完善监管政策,而且要求银行业与银行监管部门的分工进一步明确,使银行业把更多的精力投身于风险管理工作。
银行业的监管应该保证透明化和市场化。监管项目应该以银行业最基本的指标,如:资本充足率、股权结构、储户的资金安全性等为准绳,监管标准对任何银行都应该一视同仁。就目前来看,银监会正致力于不断提高监管水平,把精力主要放在具体政策和规定的制定上,这与当前国内银行业的发展阶段与管理水平直接相关。但从长远来看,有些具体的规定可以交给银行自己来做,不需要强求统一。因为银行业的发展水平不同,有些银行可以把规则制定得更细一些,而有些银行可以把规定做得相对简单一些,这有利于大幅度提升银行业在金融市场上运作的独立性,强化其风险意识,增强国内银行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银行业的研发分工需要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国的银行业除本行工作以外,还作了一些宏观金融研究。在国外,这些研究往往不是由银行来做的,而是通过国家宏观经济监管部门来提供数据,由其他各种学术性或非学术性机构来进行宏观研究,银行所关注的只是在这种宏观背景之下,如何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的问题。因此,优化国内银行业与宏观监管部门的分工,使银行业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放在风险管理上,这对提高两个部门的工作效率,提升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都大有裨益。
(二)构建防范银行风险的监督保障系统
要防范我国银行业的风险,必须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重点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真实性原则。内控制度建立应该从银行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机构规模和业务特点,制订切实可行、便于实施的会计内控制度,以保证会计核算和结算的准确及时,防范银行经营风险;规范性原则。各项会计业务流程按照会计内控要求予以规范,加强重要环节的控制,做到会计核算、财务核算、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信息的规范化,提高操作透明度;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是处理会计业务的基本原则,也是深化内控机制应严格遵循的准则。对会计业务处理必须实行交易授权,不得私自处理未经授权的事务。对重大会计事项实行审批制度,防止发生舞弊行为。
建立科学合理的内控机制,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一线会计核算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作用的制度,建立双人、双职、双责为基础的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会计人员处理业务必须事前建立授权分责的记录,以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均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必须实行双签有效的制度,禁止一个人独立处理业务的全过程。第二个层次是设立事后监督,事后监督是指通过完善各种现场、非现场的财务检查制度,对会计部门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周期性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事后监督可以根据业务量状况,设置相应的机构,组织一批业务素质高、思想品德好的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将全部会计业务重新进行一次复核性操作,以便及时发现和消除潜在的风险隐患。同时,对监督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反馈要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为基础,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岗审计、落实举报等方法和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最后控制。以上三个层次构筑的内控体系,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会计风险,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三)加强银行会计信息的披露与揭示
离开了来自银行内部及时、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根本无从谈起。为此,对来自银行外部借款单位的会计信息应就其真实性、全面性和相关性提出相应要求。首先,考虑到目前我国企业虚假会计报表满天飞、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实情况,银行在接受贷款申请时,应强制要求其报送经由注册会计师审计验证后的会计报表,并要求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其次,银行在接受企业贷款申请时,应要求所有的贷款企业必须提供现金流量表,并应将原先着重对企业利润指标和静态财务比率的考核,转变为对现金流量指标以及与现金流量表有关的财务比率的考核上来。第三,鉴于我国企业编制与提供的会计报表过于简化、信息含量低的情况,银行在接受企业超过一定数额的贷款申请时,除要求企业报送主要会计报表以外,还应要求企业提供能详细披露其偿债能力的补充会计信息。
从银行内部来看,要进一步修订现行银行定期编制的会计报表,要充分反映银行表内业务的会计信息,同时要充分反映披露与银行风险有关的会计信息,如风险资产总额及资本充足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备付金及备付金比率、贷款风险集中度、贷款结构及不良贷款资产状况以及对外投资可能发生的损失等。要全面推行现金流量表,以弥补目前报表难以反映的相关信息,即能够向使用者提供银行在会计期间内现金流量的情况,特别是能充分披露银行在实行权责发生制时,收入、利润中含有的应收未收部分所造成的收入与支出在实际收付上不对称的有关信息。要充分披露表外业务信息,改变表外业务仅以会计报表附注的形式予以反映的现状,应要求银行编制一张表外业务情况表,增强表外业务的透明度,以全面反映表外业务的潜在风险。2006年公布的新会计准则对此已有所完善,这对防止行业风险,提升社会诚信度,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与国外金融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四)创建重视知识和人才的机制
当今社会,知识是创新的必备条件,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德才兼备的人才不仅是现代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而且是构建企业管理体系,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的中间力量。因此,重视知识和人才,造就优秀的人才,创建重视知识和人才的机制,是当前银行业所面临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势在必行的战略任务。
首先,改革企业用人制度。在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平等、公开的竞聘上岗的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企业人才等级制度。管理者要知人善任,创造让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人才机制,让相应才能的人才处于相应的能级岗位,注意发现和使用那些具有信息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公关能力的一批人,要扬长避短,量才为用,使人才配备尽量合理化,这是留住人才的有效措施之一,也是优化人才配置,提高银行业风险防范水平的必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