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语文教学法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语文教学法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语文教学法论文

篇1

语文可以说是母语教学,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学生学习母语的基础时期,而交际用语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项目之一,对培养小学生语文交际能力非常关键。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交际用语教学中,还依旧存在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现象,缺乏对小学生的有效教学,使得小学生整体语言交际能力不高,不利于小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而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到小学语文交际用语中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对学生展开语言交际教学,对培养小学生的语文交际能力有着一定的作用[4]。例如,在《谁的本领大》一课教学中,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从几种动物的角度论述,通过几种动物的对话来了解到底谁的本领大,引出这一段对话内容,主要是受到森林奖励勋章而引发的。在这节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创建角色扮演情境,对每个小学生进行角色分配,让学生进行对话,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加强相互之间的交际对话,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对换,让学生体验一下各个角色的立场,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同时对提高小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篇2

1.2将爱作为基础进行教育惩罚实践

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学生。惩罚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击和伤害学生,而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并在今后不会再犯。要想让学生在内心中接受老师的惩罚,老师必须要具备一颗爱学生的心,只有爱,才能在惩罚时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所做的都是为了自己好,心甘情愿的改正自己的错误。老师只有爱自己的学生才会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交流沟通,认真地去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麻烦,由此还能够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防止产生一些误会和隔阂,走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和关爱,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到新的学习环境,接触到新的同学还有很多的不适应。包含爱的惩罚教育会将惩罚圆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惩罚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并且惩罚之后,老师也要关心被惩罚的学生,不能不理不睬,让学生感觉老师对自己已经失去信心了,甚至自己觉得自己是个坏学生,受到惩罚的学生心里会很复杂,老师要关注他们情绪的变化,发现学生有负面情绪就要及时的去沟通,用自己的情感去开导学生,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在班级上不能让其他学生嘲笑他们,还要引导全班学生多关心他们,让他们没有失落感,在惩罚中以情来感化学生,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1.3教学惩罚是德育方式而不是智育方式

素质教育已经倡导了数年,但是现在学校和家长还是将成绩作为学生能力的衡量标准。在教育中学校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发展。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老师会采用各种教育手段,惩罚当然也就包含在其中,成为了逼迫学生学习的工具。在智育方面学生受到的惩罚非常常见,比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就会被罚站;一个字听写错误就会要求写上一百篇。惩罚是对集体或者是个体出现的违规行为进行批评和更正,目的是制止这种现象的发生,为德育教育采取的一种方式。小学生的智育程度由于各种环境的不同本身就是存在差异的,小学生的思想还没有发展成熟,如果由于学生成绩不好就一直受到惩罚,学生会不自觉的产生自卑感,并在学习上丧失积极性,对学生才生畏难情绪。在小学教学时老师要尊重学生智育上的差异,不能发现问题就用惩罚去打击学生。学生是因为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上出现的问题导致成绩一直不好,老师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惩罚教育。

篇3

缓刑考验期的在校学生安置是法制共建协议的重要内容。部分高年级已经完成义务教育,学生犯罪后,一旦判处刑罚,学校一般按照校规校纪开除处分,将这类学生推向社会,如果不加管理,极易再犯罪或自暴自弃。缓刑考验期学生应当接受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也就是司法局社区矫正人员定期管理。但作为审判机关的法院,在不影响学生学业并保护其隐私的情况下,也会定期回访,和学校、社区矫正机关共同做好帮扶、教育工作,对于存在生活等困难的,法院也会予以救助。成年后步入社会的,法院也会对有些学生进行适时跟踪,但本人拒绝的,法院不会强行教育或督导。

3增强法制教育团队专业力量

作为法制教育工作力量的重要一环,法院承担的任务不仅仅局限于与学校的法治共建,更承担着对其他教育力量的督促与指导。严格培养教师的法制教育素养通州法院对全区新入职教师、小学德育校长德育主任及幼儿园公招人员进行过法制教育讲座。于俊平表示,这三类人员均需学习必要的校园纠纷案件应对和法律知识,需要了解法律对学校和老师的责任要求。他认为,一些教师确实存在着法律知识匮乏的情况。针对这三个实施法制教育工作的群体,培训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针对新入职教师,会通过讲解一些违法犯罪预防的知识和案例,尤其是本辖区教师违法以及犯罪的案例,以接近性和生动性感染老师,提升他们的守法意识。针对小学德育校长、德育主任,重点在未成年被害预防讲解,并强调法制教育的大局观。针对幼儿园公招人员,主要从他们的具体工作入手,如饮食安全、校园安全事故等。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培训的不同点还需参照侵权法38条至40条,因为分别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做了不同规定,前者责任要求更高,故要求和注意的问题也更多。促进家校联合,建立有效地未成年人权利保障和救济机制通州法院会定期与学校协商,利用召开家长会的机会,由法院的法制副校长到校授课,以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提高家长的监护意识和守法意识,促使其承担起监护责任。组织涉事家长到法院开展系统、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指导家长用合理方式教育孩子,强化对孩子的保护意识。同时,将未成年学生被侵权、被侵害案件情况及时通报校方,提高学校法制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另外,法院也会向相关部门建议或进行联合发文的方式,建立有效地未成年人权利保障和救济机制,关注来京务工人员的生活境况;同时,针对刑事案件多发问题,建议治安重点地区的派出所、治安巡防部门做好警务防范工作,堵塞社会管理漏洞。

篇4

课文是教材的重要内容,大都选的是名家名作,以普通话的定义来看,它们应代表现代白话文的语法规范。既是语法规范,里面就有很多内容可讲。比如:汉语语法的两个重要手段,词语(虚词、实词)和语序。结合课文,看名家是怎样运用两个语法手段的,可以讲得趣味横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在作文评改中讲语法

最能w现语法对语文教学实用性价值的环节当数作文,学生对语法的掌握程度及其运用水平,会典型地反映在他的习作中,也就是说,学生对汉语的实际运用,组词造句,联结句子为句群、段落、篇章,运用汉语的能力,在作文中会反映得比较充分,而语法正好是管语言的规律的使用“ 对不对”的问题。作文语病包含了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语法信息。

三、在口语交际训练中讲语法

前面说的是读写训练,都可以容纳语法,口语交际训练也可以容纳。比如,要训练学生出口成章,就要他明白句子如何衔接连贯成为一个个句群。几句话要组织成一个句群,就要围绕一个意思说,在说甲意思时,不要出现说乙意思的句子,而且在口语表达中,还要学会恰当使用关联词,处理好分句间起承转合的关系,严密而又高效地组织句子,表情达意。

篇5

(二).学生个人问题———留守儿童越来越多

在农村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长时间的缺乏父爱母爱导致任性、偏执等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问题学生越来越多。也就造成了正常的教学工作无法很好的在他们身上开展并得到相应的效果,使得教学工作的困难日益加剧。并且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教导,许多儿童的思想顽固不化,身上带有不良的风气,这就给教学工作增加了困难,老师很难的去管理与教育。

二.做好农村小学教育管理的方法

(一).加大资金投资力度,切实做好对教育事业的支持

为了使农村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中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政策向农村教育倾斜。当地政府应切实把教育工作放在首位,不仅加大资金的投资力度,同时也要积极协调人力、物力、财力,努力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

(二).加强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是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中一个重要因素,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健全会对小学教育管理起到莫大的作用。因此,面对当前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关键,当地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修建与维护,力图保证孩子们在一个较好的硬件环境中生活与学习。

(三).师资力量的扩充

首先国家应加大对大学生与农村教书的鼓励与支持,并相应的给予物质上的支持与精神上的支持。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中坚力量,是教育事业的最新成果。他们带着无尽的新鲜活力和与时代靠近的知识,让他们去农村教课最合适不过。其次,也要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宣传,使这些大学生知道农村小学教育对于他每年的迫切需要与渴求,使他们懂得自己的社会作用。同时,也要提高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的思想境界以及人生观,价值观。

(四).完善老师的管理运行机制

老师作为农村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可控对象,如何管理老师,留住老师成为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中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工资作为一种调控老师的手段,要与老师的工作和相结合。充分尊重有能力,能者多劳的老师,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局势,让老师真正体会到工作的切实必要性与紧迫性。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群体,缺少父母以及周围人的关心,从小心理就会产生变化与阴影。因而心理辅导就极为重要。一个好的心理教育不仅会改变孩子心里的整个世界,同时还会对他以后的健康成长有莫大的帮助。

篇6

什么是启发式教学?教育界对它的看法不尽一致,但有三点几乎是共识的,即: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本质联系以及教学应达到的目的来看,高校法学教育启发式教学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主体性

即:把学生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千方百计把学生由从属和被动地位变为主体和主动地位,注入式教学不重视教学对象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性,教师讲,学生听,扼杀了学生聪明才智和个性特长的发挥。相反,启发式教学则认为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教会学生自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在教学中搞好主导作用,尽可能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想方设法唤醒和培植学生的主体意识,造就学生独立人格。因此,学生学习必须是完全自愿的,必须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双手,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脑想、动口说、动手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2、能动性

即:积极引导,激活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启发式教学认为教与学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没有学生的能动作用,也就根本谈不上“启发式”。学生能动作用有多种多样表现形式,其核心思想是思维活动状态。为此,启发式教学认为教师应按照“教为学服务”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例如:课堂教学要以研究讨论为主,切忌呆板地照本宣科,时间安排上要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余地和发表主张的机会,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钻研的积极性;同时授课要紧密联系实际,用栩栩如生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深深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使课堂教学变成有吸引力的有趣活动。再比如实验、实习、调查等社会实践课,教学中可以采取提问、讨论和现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和剖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

3、创造性

即: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在于着力发展学生的智能,促使学生独立探索,由学会到会学,由学习到创造启发式教学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智能,促使学生独立探索,由学会变为会学,由学习变为创造。离开这个目的,启发式教学也就不复存在了。启发式教学的三个特征告诉我们,启发式教学首先要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要以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要运用各种手段,激活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其创造能力。把握这三点,就可谓把握了启发式教学的精神实质。

三、启发式教学法在普通高校法学教育中的运用

普通高校法学教育中,启发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运用方法。

1、设疑求解教学法

设疑求解教学法是以贯彻启发式原则为宗旨,着重解决学生认知领域的问题。在此教学下,学生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阅读相关的资料,通过以设疑,析疑、解疑、质疑的教学过程模式,重视学生的质疑和问难精神,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最终达到掌握法学知识的目的。此种教学法实际上就是让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分为教师设疑和学生设疑两种形式。教师设疑,即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或者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疑、得出结论,教师的每堂课都本着“提出问题、分析疑难、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基本思路组织实施,重视学生自身的“领悟”,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设疑,即学生根据所学资料,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不断地加以引导,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未知、获取知识的一个过程。这种教学法可以考虑以下四个教学过程:一是教师设疑,引发学生兴趣;二是学生阅读资料、思考、分析从而使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状态之中;三是教师引导解疑;四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深入提问。

2、角色模拟教学法

这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按不同角色置于某一虚拟的或真实的场景之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较为接近实际应用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直接运用技巧的学生,如律师的扮演者,还是间接运用技巧的学生,比如原告或被告的扮演者,以及观看表演的学生,都由原来的受教育者变成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主体。教师由原来课堂的主角变为起主导作用的角色,要注重设置较为逼真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动脑筋、想对策。角色模拟教学法可考虑采取以下模式:第一步,案件选择。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案件应当具有现实性、客观性,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应预先设定答案,以便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模拟的内容可以是节选的片段,也可以是较为完整的案件模拟,如模拟法庭庭审过程。第二步,组织材料。由于因模拟不同的角色,教师通常需要准备角度、特征、立场和内容全然不同的材料。组织材料应当严密、准确、细致、完备、分门别类和条理清晰。第三步,角色分工。根据案情,角色包括双方当事人或人,也可以有法官、检察宫、证人参与,此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当观察员。观察员不参与表演,其任务是观察和记录,并对各方表现做出分析、评价和总结。第四步,模拟表演。教师在学生进行角色模拟之前,引导学生对问题做进一步思考、读书、讨论。第五步,模拟评价。这是角色模拟之后重要的学习过程,也是全面总结、深入思考和不断提高的过程。

3、问题分析教学法

问题分析教学法主要是遵循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由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和锐意进取的意识,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大胆突破常规的思考方法,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此种教学法主要步骤如下:提出问题—研究分析—进一步提出问题—再次研究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分析。

篇7

实践性特色建设指为增强法律人才服务地方基层社会能力,通过有效利用地方法治建设资源,加强对法学专业学生法律思维、法律方法、法律实务能力等训练,以适应地方法治建设需要的过程与行为。法学实践教学是为了实现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法学理论教学相配合,着重培养学生分析法律问题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⑤。法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核心内容,而基层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基本品质就是具有较强的法律实践技能,具有解决基础法律纠纷的综合素质,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是优化基层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关键。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法律人才作为保障。作为与武陵山片区有着血脉关系的地方高校,其法律专业应以培养适应与服务区域发展需要的法律人才为基本目标,加强法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性特色建设是实现该目标的基本路径。教育法学属于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交叉性学科,主要研究教育法律关系原理及教育领域纠纷解决等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加强教育法学科学实践性特色建设对于提高法律人才实践能力极为重要。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特色可从以下方面加强建设:(1)在学生培养上,围绕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统筹安排教育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操作能力在教育法学课程培养能力体系中的核心地位。(2)在教学内容上,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结合教育法基本原理进行教学,增加武陵山片区教育法制实践与典型案例等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与时间。(3)在教学方法上,结合教学内容,系统采用案例分析、社会调查、诊所教育、模拟法庭教学、研究性实践教学等方法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4)充分利用专业实践基地教学资源,发挥其在学生教育法学课程实践能力综合培养与检阅方面的功能。(5)在课程考核上,增加实践能力在教育法学课程中考核的比重,完善实践教学激励与考核机制。

三、本片区高校法学专业课程地方性、基层性、实践性特色建设的关系

加强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法学专业课程地方性、基层性与实践性特色建设的协同性与整体性,是建设实践中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因此,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1.地方性、基层性是武陵山片区法学专业课程特色建设的着力点。

武陵山片区法学专业课程特色建设的凸显,关键在于地方性、基层性。只有加强地方性、基层性特色建设,才能有效彰显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法律人才的优势与特色,才能使培养出来的法律专业人才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地方性、基层性特色建设是核心内容。其中,地方性特色建设主要目的在于凸显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法律人才培养目标与服务区域指向;基层性特色建设主要目的在于凸显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法律人才培养目标指向与服务区域。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应以满足区域发展法律人才需求为旨归,不断加强法学专业课程地方性、基层性特色建设,才能推进特色发展,提升竞争力。

2.实践性是推进武陵山片区法学专业课程特色建设的基本载体和重要路径。

地方性、基层性特色建设需要通过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来体现,实践教学是地方基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地方性、基层性特色建设,是实现法学专业课程特色建设的科学路径。可见,实践性是法学专业课程特色建设的基本载体与实现的基本路径。地方性、基层性特色建设应主要落实于法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体系之中。

3.“三者”统一于武陵山片区基层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过程之中。

武陵山片区法学专业课程地方性、基层性、实践性特色建设目标、内容及侧重点有所不同,但这三者是统一的整体,应服务武陵山片区基层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是说,这三者之间要以培养服务区域发展人才为指引,充分利用武陵山片区法律培养资源,加强法律人才服务地方基层的理想与信念教育,加强法律人才的实践技能培养,从而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服务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略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只有将这三者统一于武陵山片区基层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使其建设形成合力,以避免建设的零碎化、片面化。

四、完善本片区高校法学专业课程特色建设保障机制

1.完善地方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法律人才培养方案是加强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法学专业课程特色建设的关键问题。当前,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多与其他高校大体一致,缺少特色。这不仅导致法律人才培养规格同质化,而且影响到法律人才对区域法律实务的适应性和课程特色建设的推进。为保障法学专业课程特色建设的顺利推进,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应尽快完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基于加强内涵建设与基层地方法律人才需要特点,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武陵山片区基层的应用型法律人才。(2)优化地方高校法律人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第一,就法学专业的特点来看,实践教学对于强化法学学生的经验能力是远远高于理论教学的,客观上要求法学专业教学体系中应分配适当比例的实践教学⑥。依据法学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的特点,适当增加课程实践教学与训练的内容。第二,适当压缩理论教学课时数,增加诸如基层法律实务实训、法律谈判技巧与社会热点法律实务问题研究等实践教学课时数。第三,在加强现有法学专业基本课程特色化建设基础上,适当增加有关武陵山片区习惯法与民族法律传统、基层法律纠纷解决机制、武陵山片区区域法制建设等本土性课程。第四,改革培养模式。增加武陵山片区有关法律实务能力培养的选修课,充分发挥基层实践教学基地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大学最宝贵的智力资源,是大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条件⑦。构建一支熟悉武陵山片区法律实务、具有较强理论修养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推进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课程特色建设的基本保障。当前,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师资队伍普遍存在法律实践经历欠缺、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制约了法学专业课程特色建设。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法律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培养,通过支持法学专业教师到实践部门脱产进修与挂职锻炼、鼓励其考取法律职业资格证、积极开展武陵山片区社会调查等途径,提高其对武陵山片区法律问题的认识和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多渠道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武陵山片区基层法律实践部门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并通过教学理论培训等形式提高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理论素养。同时,建立法律专业学生校内与校外导师协作培养机制,构建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共同制定法学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培养计划和毕业论文选题等机制,形成培养合力,共同培养人才。

3.推进教材特色建设。

教材是法学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载体,加强专业教材特色建设,是推进法学专业特色建设的重要保障。当前,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对法学专业教材特色建设重视不够,特色建设成果少,成为制约法学课程特色建设的瓶颈。因此,加强教材特色建设极为重要。(1)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可在遵循普适性教材规律基础上,编写适合于培养面向武陵山片区基层应用型法律人才的补充性教材。(2)编写具有区域特色的诸如武陵山片区习惯法与民族法律传统、基层法律纠纷解决机制、武陵山片区区域法制建设等本土特色教材,以使学生系统掌握武陵山片区基层法律实践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4.健全基层实践教学基地。

法学实践教学基地是训练法律人才实践能力、检验实践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场域,是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为加强武陵山片区法学专业课程的地方性、基层性与实践性特色建设,在武陵山片区不断加强基层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必然选择。这不仅有利于通过基层实践教学增强法律专业学生对武陵山片区法治发展的直观印象,也有利于增强其服务基层社会的使命感和实践能力。当前,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实践基地建设存在制度不规范、合作机制松散、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健全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基层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推进课程特色建设的重要保障。(1)应加强其基层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建设,就法学专业实践基地管理体制、机构、实习教学、利益分配及责任等方面进行规范。(2)加强基层实践教学基地功能建设。健全基层实践教学基地在专业见习、专业实训、专业实习中的实践操作技能示范、训练与实战中的功能,健全实践基地指导与学校指导的协调机制。(3)健全实践教学基地质量管理机制,促使基层实践基地对实践教学成绩评定、效果评价及质量管理规范化。

篇8

为了有效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让其更好的理解课文,我们还可以结合一些教学道具创设情境,让课堂教学在道具的辅助之下变得更加充满趣味。这种情境教学方法笔者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并不多,但是却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成效。【案例】执教《司马光》一课的时候,为了给同学们营造更好的学习气氛,笔者到周围的老乡家里借了一口废旧的大缸。然后在学习完基本的教学内容之后,我把同学们带到室外,说明我们要模拟课文情境的意图,意图说明之后,立刻有几名同学表示愿意进行相关的情景表演。看到这次现场表演,同学们有效理解了课文所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情境创设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也许会让他们记住终生。具体的教学实践表明:结合道具创设情境的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别开生面。因此,笔者建议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和条件,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不妨多结合学具创设教学情境,给我们的小学生营造一种别样的教学氛围。

篇9

小学生学习书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于传承、传播中华书法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清楚的认识书法教学的重要意义及教学现状,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教学浅见:

一、现阶段的小学语文书法教学现状

小学语文书法教学,说白了也就是写字教学,教学生如何写好汉字。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应掌握的一项基本功,但在目前的教学中,学生书写能力很差的现状一直是教师头疼的问题。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渐渐转变,更是加深了这一现象,现阶段的很多小学生,先不说要求写的好,即使把字写对都很成问题,最让人头疼的是“不认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其应归根与以下几点:

1、.书法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自实行考试制度以来,书法教学就渐渐的走出人们的视线,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中,“分数、考学决定着命运”,于是,学生、教师、家长都十分注重孩子的成绩,像书法课这样的副课,学校、教师和家长普遍不重视。因而,现阶段的书法教育及书法艺术的发展已陷入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这些无不引发人深思、令人焦虑。有些学校及教师受教育成果功利性的影响,不是把初学书法以认识、接受、尝试为主,学会用毛笔书写汉字的基本点画为主要内容教学,而是把书法教学改为学生自主的写写课文中的生字,抄写一些句子就完成任务了,导致许多学生不知道怎样书写美观的汉字,许多学生容易写错别字,不懂汉字结构,不知笔顺规则,字体缺乏美感。

2、师资资源缺乏,无法给学生正确的指导

近年来,教育部门已经把中小学生书法教学列入素质教育中基本技能训练的一个方面,学校已把写字列入课表,并开展课外书法艺术活动,为尽快使中小学写字教学走上轨道,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但是,现阶段的小学教师多是特钢转正等,真正在书法上有造诣的教师越来越少,师资资源缺乏,没有专业的教师指导,使得书法课教学极不规范,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小学语文书法教学一直处于不利地位。

二、提高小学语文书法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正视小学书法教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共同提高。规范写字是小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实现素质教育以培养、提高、优化人的整体素质为目标的基本保证,小学语文书法教学,应引起广大教育界的重视。在小学语文书法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正确认识书法教学的重要意义,正视小学语文书法教学,对学生的写字进行有效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在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学校及相关部门还应加大书法教学的经费投入,加大师资队伍的培养并不断的壮大,为小学语文书法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2、激发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调动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真理至今颠扑不破。实践证明,兴趣越是浓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在小学语文书法教学中,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教师应积极的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加大学生书写汉字兴趣的培养,调动学生书写汉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为激发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有关书法家的趣事;引导学生了解汉字历史,感受文字乐趣;引导学生编写写字儿歌等,激发学生爱书法、爱学习书法的兴趣。

3、注重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我们要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掌握执笔、运笔方法,逐步做到字写得正确、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学生写好汉字的关键,只有学生书写的习惯良好,学生的书写速度才会提得上来,书写也才会整洁、可观。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写字的姿势等,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头要正,身要直,臂放松, 脚放平。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记住顺口溜:头正,肩平,臂张,脚分开;“三个一”要求记心上。这里的“三个一”是指笔尖离手一寸,眼睛离书一尺,身子离桌子一拳。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除了教师有针对性的培养外,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在学习成长中,难免定力不够,还需要家长共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培养。

4、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书法练习,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更适用于小学语文书法教学。在小学语文书法教学中,教师在做好相关工作的同时,教师应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书法书写练习,使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进步、提高。在小学阶段的书法练习中,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进行汉字的基本组成:横、竖、撇、捺、折、点、钩的练习。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摹写:将透明纸蒙在字贴上书写,临写:对照字帖,写出该字)等之类的书写练习,逐步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

总结: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艺术,与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密切相关。在小学语文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的总结教学经验,不断的探究创新教学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篇10

1.2实施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复习理论课的内容,再以查房形式带领学生采集病史、体检,讲述辅助检查项目及诊治方案,最后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学生通过多次训练,逐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实验组采用小组教学法,即以小组学习的形式,每个月两次座谈学习,配合核心的学习目标,在探索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效。

(1)带教老师提前将本阶段病例及问题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预习、查阅资料进行自学、思考。

(2)学生独立完成询问病史、查体、制定相关辅助检查,做出初步诊断。

(3)围绕病例分组讨论。第1次讨论:组织实习生根据学习内容采用互动的形式进行讨论,提出问题,为第2次学习做准备,带教老师旁听。第2次讨论:带教老师先进行提问,学生对提问的问题进行回答,最后由教师补充、总结、点评病例。

1.3教学效果评估

实习结束时,我科为学生进行理论考试及实践考试,检测教学成效。理论分数占60%,实践技能占40%。为了对小组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自行设计问卷,对实验组学生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教学法的反馈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用(x±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发出问卷29份,回收问卷29份,全部为有效问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通过小组教学法,能增加学习兴趣,提高自学及理解能力,基本掌握病历书写、操作技能等临床工作,有助于提高疾病综合分析能力。

3讨论

篇11

2.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

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提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中心。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以老师授课为中心,导致学生自己总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种教学模式太呆板,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更无益于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当务之急就是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和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一来,教学质量也必然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

当然,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方式在刚开始实施时会比较困难,因为对于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老师和学生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大家都适应之后,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便能够得到突显。先学后教教学法需要老师不断地进行总结反思,不断地探索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不断地实践这种方式,学生逐渐地就会接受这种学习方式,而且越学越好,越学越轻松。因此,体育教学必须要做到先学后教,即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学习的时间和机会。

先学后教教学法要求老师相信学生有很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务必做到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这种先学的方式与之前的预习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学生必须自己亲自参与的活动。老师也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使得老师授课有重点、有方向,学生听课有兴趣、有理解。

3.展示教师的核心地位,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自学结束后,老师就开始教的过程了,这也是教学的重心。这个过程的目标就是纠正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犯的错误,并解决遇到的问题。此过程大约需要10分钟,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老师一般只需要讲重点和难点,大约占内容的20%左右,这样一来,老师的教学任务就是纠正错误、解决问题、归纳总结。

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都是以学生自学为中心,但不管哪一步,都需要老师的指引。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就扮演了引路人的角色,就像人在黑夜中行走,需要路灯指明方向;也像人走在陌生的路上,需要路标指明目的地。老师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路灯和路标。当然,老师需要从以往整个课堂都是自己在讲课的权威者,变成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开路人。

4.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中,促进学生将模仿与创新有机结合

很多老师对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模式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自学,不需要老师指导学生练习。实际上,这种认识是大错特错的。大家都知道,一个人模仿能力是很有限的、很表层的,要想充分掌握并深入理解是必须经过专门的指导、训练才能完成的。不经过指导、训练,学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动作要领,更不要谈创新。我们这里的创新是指学生在深入理解之后提出自己的新想法。

5.以学生为焦点,进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例如,学生甲和学生乙的理解能力就不相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多关注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在给他们指导动作要领的时候,还要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自尊心很强,攀比心理也很强,要避免学生之间由于动作不规范而被嘲笑的情况发生。老师的教学过程应始终以学生为焦点,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老师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效地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

6.以学生兴趣为教学基点,在先学后教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觉得哪些地方会出现问题,从而进行授课。这种方式忽略了学生的理解范围和理解能力及兴趣爱好,导致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沟通出现很大的障碍,而原因在于老师没有了解学生的想法。要想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必须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想法,采纳学生好的观点意见,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应该做到因材施教。以跳绳为例,本来要进行跳绳的训练,可是学生却喜欢掷沙包,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跳绳竖直放置,看同学谁扔得高,或者把跳绳放远一点,看谁扔得远。将跳绳和掷沙包结合起来,让同学在快乐中学习。

二、结语

篇12

教育的目的是伴随着时代的需要而不断更新的,目前来说,经济及其社会的迅速变革对人才的教育目标发生了根本变化:学校教育不能只盯着知识的获得及累积,学习也不只是对结论的死记硬背或具备一点读写、计算能力。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高素质、高起点的,他们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也曾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语文作为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课时分配比例大,更应该注意渗透法制教育。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1.利用文本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

文本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利用文本内容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必须充分探索并利用小学语文课中的有利的教育资源,创设情境,及时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制教育。例如:在教学《去年的树》时,提前指导学生速读、细读相结合地阅读课文,然后借助问题创造思考的机会,让学生探究:"你认为伐木人的做法对吗?谁为鸟儿负责?"在同学们讨论激烈时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通过想象体会鸟儿与树亲密、和谐的美好生活以及朋友离别的依依惜别情境,再经过对话感受鸟儿与朋友的离别之苦,助由文本前后的比较,完全感受朋友间的诚信以及环境保护的严重性,借机灵巧的透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使同学们了解法律,加强意识。在给学生讲解《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时,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引导,一是让其了解地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地球的美丽与奉献,二是要让学生知道地球母亲也有其脆弱的一面,需要人类的细心保护,如果毫无节制的向地球索取,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最后表示"我们该如何进行地球保护?"的问题进行探讨,由此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六、十九等条例:所有单位及个人都应具备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利对于污染及破坏环境的单位、个人实行揭发与控诉;开展自然资源,务必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最后总结:珍爱地球,善待地球,从小做起,从我做起。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都可以与法律联系在一起。比如,《丝绸之路》匹配《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草原》匹配《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如果在教学时有足够的耐心、细心、用心,教材中的大部分知识点都可以与现实生活的法律法规相联系。

2.在语言交流里贯穿法制教育

口语是交流的关键,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通过语言交流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够引发思考,加深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认知。口语交际使学生更易由表及里的认识事物,更易形成强烈的心理意识。在激发学生发言积方面,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挥各种切身想象,如把自己当成动物或植物或自然现象,模拟这些生物在实际中是如何生存的,并以它们的眼睛观察世界,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珍惜自然,这在教授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的教授时就可以尝试。同时还可以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那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因为这些最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交流的热情。如今由于电脑的普及,很多青少年缺少自控能力,过度痴迷于网络,为了索要钱上网,他们甚至对父母进行威胁。含辛茹苦的父母,所得到的却是这样的结果。教育者适当指导学生探讨: 如何可以抚平泪水涟涟的父母心灵的创伤。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上网不学习的不对,报答父母就是要好好学习,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避免因为年幼无知走上犯罪的道路。

3.在习作中渗透法制教育

习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学生要写好文章就需要许多来自生活中的素材。这些素材许多都是与 实际生活中的法制史相关的,那么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就可引进这些法律知识,写进自己的作文中。比如: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法律知识来组织语言,写案例说明与论文时,以法律条文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来做为基础。在国内教育法当中就有明确规定,老师应公平对待每个同学,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不能带有色眼光对待学生不能对学生的人格及尊严上进行羞辱,不得对学生有人身伤害即体罚。利用启发诱导、自主探究等教学方式,是国家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极力倡导的,依据这一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钻研其中"应当"、"不得"、"鼓励"等在文中的意义及用法,进而获得写说明文的用词必须客观、严谨,并思考遣词造句的方法。最后,可指导学生写一些有关的法律方面的应用文,如如何写诉状等。通过写作一样的可让学生学到法律知识。

4.开放练习,巧妙渗透

开发必要练习题拥有多样性和显著的层次性,不只能稳固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而且在解答的过程中会出现极强的探究性。 有必要加入开放性练习题,这样,能够加强学生应用法律意识和能力,在教学《去年的树》这一课时,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练习题,当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对砍树人和大树以及鸟有什么想法?同学们热烈讨论:对砍树的人说:"如果不是你这样滥砍滥伐,小鸟也至于和朋友走散,你不能继续再砍了。"对砍树的人说:"你再乱砍树木,就会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 对小鸟说:"你的品德特别优秀,诚实守信,使我受到了感动,你是我学习的榜样。"对大树说:"你别伤心,你看你的好朋友小鸟飞回来看啦!" 经过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拓宽和延伸,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他们学习环境保护法。

总之,在对他们法制教育中,不光要向他们讲授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概念,因此在教学这个主阵地上渗入法制教育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应当在日常的教学中开动思想,积极探究,渗入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制涵养,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根底。在进行语文教育时将法制教育掺入,训练同学们良好学习与生活的习惯,提升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以及法制理念,让其成为学、知、守、用等法律的合格公民,未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创建人以及接班人。

参考文献:

篇13

农村小学由于教学环境和条件的限制,经济文化落后、学习条件差、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效率低。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选择新的教学方法时,应该要从自身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学情,充分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另辟蹊径、让其发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作用。

一、转变教学观念,加大教学有效性的力度

传统的教学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听、记,完全没有自己自主的空间。现如今,全国都在搞课改,但是在农村,大部分教师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观念里。要想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得到有效发展、得到突破,教师必须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师应摒弃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无论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策略的改革都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解读学生的需求和意愿。“以学生为本”需要教师真正从思想上、从认识上进行转变和调整,而不仅仅是“装装样子”、“做做门面”,应真正地理解和认识到,学生乃教学之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创设情景

一个有效的教学课堂,若有一个恰当的而又有感染力的导入,会让学生很快的对课文内容有强烈的学习的愿望;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学,乐于学,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创设情境,披文如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再者,在农村,教师可以就地取材,教师可以直接带着学生走出课堂,亲自听听群鸟的叫声,亲自听听大自然的声音。

三、注重情感教育,铸就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品格特征,老师要用一颗理解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所犯的轻微错误,这样就能够缩短师生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也能够准确的教导学生。特别是在农村,很多家长外出务工,家里只有小孩和老人,小孩缺少教育、缺少爱,如果在学校教学中,教师能给予学生更多的爱,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更加的上进。沟通除了关爱学生以外,更多的是建立在平等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平等是一种来源于潜在的意识,具体就是指老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的程度,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公平公正的对待,是真诚的对待对方,每个老师和学生都是值得尊敬和善待的生命个体,双方都有自己的任务和未来,相应的双方也有自己的生命色彩和未来,每个不同角色的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重要性。老师和学生友好相处的首要因素就是要平等的对待对方、相互尊重对方,只有让学生感觉到和老师是平等的学生才会无所顾及的参于并且与老师的合作,才会让学生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以及一种责任感。小学语文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适合学生生长的土地,和学生进行及时沟通,开导有不好情绪的学生,师生之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沟通,让教学得到有效的展开。

四、立足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教学是立足于课本之上的。作为教师,要合理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蕴涵的深厚的人文精神资源,让学生在这个视野开阔。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情感的窗户,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心灵世界,让学生呼吸人文精神的气息,引领学生一步步踩实脚下的人生之步,直至建构精神良知的顶峰。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热爱祖国,忠于民族,孝敬父母,珍爱生命。发教授说:“一种文本好象就是无限丰富的全息空间,在这种空间里,蕴涵的各种文化艺术很多。老师能不能把文本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发掘出来,这样一个过程,事实上是对一个语文教师有没有分析能力、解读能力和剖析能力是一种考验。”作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要善于解读语文文本,利用语文课本里的某种真、善、美的精神来启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研讨,一起感悟,“师生共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生感受,充分激活原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文情境,从中体会语言的妙处,学会语言本领。”

针对农村小学的教学现状,我们既要重视基础,也不能放弃对能力的要求,要切实提高农村小学语文的教学有效性。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教师,既要有“慈母”的疼心,也要有“严父”的管教。因为他们大多都是留守儿童,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爱来温暖他们的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