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逆反心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今天我就在这浅谈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其调适的措施,希望能够给深受此问题困扰的同仁,包括我自己一点启示: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危害性及其表现:
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危害和具体表现:逆反心理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逆反心理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产生对立情绪,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然而当代中学生,主要有以下主要特点:1)见多识广,接受信息渠道多。2)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有较强的平等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而绝不随声附和,不再是老师讲什幺、他们就听什幺。3)兴趣广泛,尤其接触网络,更是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今年本人担任高二四班班主任。高二四班是个理科B层次的班级,在教育过程中我可以明显感受到的,这个班级几乎都是独生子女,而且是男生居多,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他们思维异常活跃,同时学生较大一部分的或多或少存在着“逆反心理”,只是有的还尚处于潜伏阶段,而有的学生已经较为明显地表现出来,如:
1.是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这在平时的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我印象中较为深刻的是在一次班会课上,我想通过讲述了《白猫与黑猫》的文章,以培养学生的独立与吃苦精神。文章大致内容是两只小猫兄弟的成长过程,小黑猫虽遇到重重困难却自立,自强,成为捕鼠高手:而小白猫一直依赖母猫,后来母猫死,小白猫也最终饿死了。而当我让学生发表看法的时候,班上一些学生故意大谈小白猫是多么聪明,活得潇洒,反正最终谁都要死的,何必要那么累呢等观点。居然还有一部分学生趁机应和着。虽然当时尴尬的局面是控制住。可我的心并没有静下来,事后我反复地思考:高二的学生不会不明白老师的用心良苦,而是他们所处的心理阶段的叛逆和抵触情绪所致。而现在还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
2.是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3.是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正气无法上升”的局面。
4.是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5.更甚至学生公然顶撞老师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以上种种表现正是我们甚为头疼的问题,也是我们教育之所以苍白无力,长期存在“隐患”的根源。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原因。
要想对青少年“逆反心理”进行及时的,我们必须先“寻得病因”,这样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开展调适和引导工作。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主观因素。1.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首先和青少年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连在一起的。青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青少年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2、青少年时期青少年在各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等等,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意向驱散了。
3、青少年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青少年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导致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第二、客观因素。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不良的家庭及学校因素。首先,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再者,教育者对被教育者不了解、不尊重、不信任、不公平公正,或教育方法武断粗暴,动辄指责批评、讽刺挖苦,或唠唠叨叨地说教等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孩子感觉自己一无是处、自卑而无助,便破罐子破摔,采取对立的态度,这产生了逆反心理。
2、不良的社会因素。一、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一些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上也给青少年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二、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晌。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筝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
三、“求解药---疏之,导之”——对于青少年逆反心理进行调适的措施。
因为“逆反心理”是人类意识深层的心理问题,决不是靠“堵、管、卡”等粗暴的方法可以解决的。所谓“川壅而溃”,水尚且如此,更何况人类的意识情绪呢?所以我们在了解逆反心理的“病因”的基础上,要求得对中学生“逆反心理”进行调适的“解药”———即要坚持疏导原则。
疏导是通过妥善的方法,引导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进入广阔的精神境界,调解消极的情绪、情感,使之适应社会的要求。坚持疏导原则,就是把堵移到导。因此,教师不要轻易责备学生不该这样,不该那样,而应引导学生去干这样,去干那样。教师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妥善的引导。
根据本人的观察和实践我们可以从多方面进行疏导;
1、“多一些微笑”
“微笑是沟通的桥梁”这句话不但适用于普通的人际关系,更适用于师生之间。在我的印象之中,读书时自己最喜爱的那些老师大多都是一些和蔼可亲不容易发脾气的人,而整天板着脸孔的那一些呢,上课固然是没心思去听的,下课了有问题也不敢去问。因为他们总给人一种拒人千里甚至很凶的感觉。对待学生,应该友好而亲切,不要动辄训斥。诚然学生犯错让人生气,但是如果他们能够真正懂得分辨对错,并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话,他们也就无需我们的教导和指引。学生是我们的孩子和朋友而不是敌人。
“学生是我们的孩子和朋友而不是敌人”,已清楚地说明了情感教学的必要性,学生和我们一样,都需要情感的交流。多一些微笑,能使大家都很愉快,都拥有快乐的学习和教学的心境,再调皮的、再桀傲不逊的学生,也会接受老师真诚的微笑的。
因此,“多一些微笑”能较好搭建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沟通的桥梁,从而才能避免正面冲突,进而会减少青少年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2)与学生多一些思想交流
加强感情投入,密切关系是基础。无论是心理学理论还是大量的社会现实都在说明,感情是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并非顺理成章,并非符合科学要求,但由于感情的因素,无形地左右着人们的某些行为,这就是情感魅力。对于生理、生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们都有体会,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如果我们教育者在感情上与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相信在青少年心理上就不会再有那种厌恶、背离、逆反心理自然就会淡化或消除了。
3)冷静处理师生矛盾
师生之间难免有矛盾,关键是怎样处理这些矛盾。若处理不得当,其后果不堪设想。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的教育初衷是好的,有时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严厉批评学生或甚至发生过激行为,我曾有闻老师与学生争执,甚至动手的现象发人深省,令人遗憾。看过这样一则资料;一位老师因为教学上的一件小事与学生发生了不愉快,本来是有些误会,遗憾的是,这位老师当时比较生气,冲动下大声说了那位学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由于事后没有相互沟通,事隔一段时间以后,学生还在耿耿于怀,在同班同学中相互传说,在本次期中学生座谈中提及了此事,该班学生一致认为这位老师没有修养,而且语言十分偏激,而完全忘了自己的同学也有错。相信如果当时这位老师稍微冷静一下,事态就不会扩大了,学生也可能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师生之间产生摩擦、不愉快时,不管成因如何,老师都应保持冷静,保持理智。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大约都在18~19岁的青少年学生。从心理特点来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尊心强,逆反心理也很强。他们对老师的态度极为敏感。往往是老师的一言一语都可能使他们激动或愤怒,当受到老师的信任和公正评价时,会感到精神上的满足,会产生奋发向上的力量。相反,如果老师对学生不尊重,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他们,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逆反心理加重,可能会朝错误的方向发展,甚至引起学生的过激反映。这一点,相信老师们都会有同感的。
4)创设情境,探求多样疏导方式。
A利用人际关系进行疏导。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办法。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积极的群体对个体的正常心理产生的则是一种动摇力量。为此当发现不良风气,积极地正确利用群体力量进行的正面教育和疏导,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则是非常必要的。如让学生信赖的亲戚、朋友来做思想工作;班级班干带头造舆论。这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老师单纯正面教育效果要好一些。
B要善于把消极的情感和欲望引导到社会认可方面去,因情而导,并使其升华。可以化自私自利为自尊自强,化嫉妒为进取向上,化成帮结伙的情感倾向为热爱集体的精神,化哥们义气为忠诚信义,化打仗斗殴为见义勇为等。教师要创造情境和氛围,使他们体验到升华后的情感愉悦和幸福。并使这种升华得以加强和巩固。
篇2
二、对差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1、培养差生的自信心
良好的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关键在自身,但教师的外因作用也不可忽视。
对差生来说,他们非常需要教师的悉心教导和热情鼓励。所以平日在课堂上和课外活动时应经常鼓励这些差生,帮助他们树立“我能学好物理,我一定能成功”的信念。具体做法是:降低标准,分层要求,创设条件,让他们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增强自信心。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差生学习兴趣
大凡对物理学习有逆反心理的差生,对物理教师均有较深的成见或误解。这样,物理教师有义务帮助化结。一般来说,差生存在一种自卑心理,平日少受表扬,对批评较为敏感,若物理教师在课堂上动辄讽刺、挖苦或滥加训斥,必定会增强其逆反心理,?人为地把他们推向教者的对立面。所以,首先应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尊重他们的人格。课堂上实施微笑教学、鼓励教学,使其感到有一种亲切和谐的气氛。对他们作业中出现的疑难点要注意个别辅导,多面批、多激励。
每次考试尽量当面讲评,每个实验逐步地进行指导。这样,通过教师热情的教学态度去熔化学生逆反心理的坚冰,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同时,他们也会把对教师的好感迁移到物理学习上去。
3、充分利用逆反心理的正效应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差生的逆反心理也不例外,应当在指出其负效应的同时,分析其另一侧面----正效应,对此教师要很好的保护并加以利用。正效应主要有:(1)思维批判性。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把教师当作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连科学知识也敢于怀疑。这样的心理品质,教师应悉心保护、正确引导,有利于他们独立性的发展。
篇3
那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主观因素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首先是和青少年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连在一起的。
1、中学生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中学生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2、中学生时期中学生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和突出,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等等,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意向驱散了。
3、中学生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具体来说中学生在心理学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二、客观因素
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错误的舆论氛围,这种舆论氛围既能给中学生学生认识活动造成困难,也能使他们同其他人的人际关系和所采取的行动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助同学进步说成是”打小报告”“出卖朋友”;把做好人好事讥为“傻瓜”等等,这样的认识一旦在班集体中形成一种错误的舆论氛围,就会导致学生认知障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2、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首先是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中学生原有的个人需要,在学生还没有产生自觉的学习需要之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需要,否则势必为他们接受教师的要求造成困难,其次是教育者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中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他们强烈地要求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不要认为只要出于好心,要求又合情合理,那么不论怎样向学生提出,学生总是应该而且也是能接受的。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不尊重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和对立的常见原因,其二是由于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教育者对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对学生实际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只凭主观臆测就作这样或那样的处理,对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甚至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如罚站、辱骂、赶出教室,甚至出手打人等,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其四是教育者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教师没有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的厌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逐渐占上风,与教师的敌对情绪也就形成了,其五是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教师把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传播给学生有两条途径,一是口头讲解或劝导,另一条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这是缺一不可的,如果教师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就很难发挥教育作用,这会大大降低教育者的威信,也会使学生反感,使学生对一些正面宣传教育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
3、庭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社会、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家庭的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媒体等,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可见,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中学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势,这是教育者所不能忽视的。
根据产生逆反心理的主客观原因,要防止和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也要从主、客观两方面加以把握。
一、主观上努力
1、中学生要提高自我意识水平。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是人心理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要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首先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提高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这是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的根本途径。
2、正确对待家长、教师的教育和帮助。家长、教师的有些方法可能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正确的。
中学生应当理解他们的心,原谅他们的作法,不逆反。
二、客观保障
老师和家长要更新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摈弃传统教育方式中的弊端,创造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方法,特别要注意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
1、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真心爱护学生
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对某个问题如何处理?"学生与教师的隔阂往往是因为互不理解造成的,如果教师能够经常做到"心理换位",就能理解学生,就能永远保持一颗"童心",一颗理解学生的心,就能体会学生的苦恼,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师只有与学生同乐、同忧、同悲,学生才会感到教师是"自己人",乐意与其亲近,乐意听从教导,这样教育效果就会倍增。一般来说,师生之间思想上的反差越大越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相近的思想相吸,相反的思想相斥","你的调儿越高,我越不理你那套"是学生们常有的心理。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思想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对他们的标准,减少反差,以提高教育效果。
2、注重事实,耐心劝导学生改正错误
家长和教师在批评和娇正学生的错误时,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在认识错误很害怕,等着挨批,可教师并未这么做,而是表示理解,等待学生自己认识错误,自己改正,这样一来,最终的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
宽容包括允许反复。学生进步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反复是正常现象。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反复,并抓住反复的机会进行进一步教育,促其继续进步。抓反复,要反复抓。绝不能见学生进步过程中有反复就全盘否定。教师"揪辫子","揭疮疤"的做法是最令学生反感的,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产生对抗行为或自暴自弃。
遇到学生违反纪律或教师"顶牛"时,教师要冷静,出现僵局时更要先冷一下,拖一拖,这样有利于使双方都冷静焉,防止把话说过头,伤了感情。另外,教师还要做一些思考和调查工作。当过后再处理时就容易心平气和,且更客观一些。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和顶撞行为。:
篇4
一、逆反心理的概念、表现形式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他人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
逆反心理现象,从青少年心理发展角度来看是正常的,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必需经历的过程。总体上来看它是一种抵触性的心理倾向。逆反心理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其主要表现有,
1,不接受教导。情绪上的敌对意识,行为易产生偏激,往往与老师家长所要求的背道而驰,从而满足自身所谓的“独立意识”以及“自理能力”。这是逆反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2,情感冷漠。自我封闭,不与任何人交往,也就是家长们常说的“闭门造车”。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容易产生自卑感、孤僻感,对性格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影响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这是逆反心理的内在表现形式。
3,易走极端。他们感觉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渴望所谓的理想世界,离家出走,乃至轻生念头,不计后果来彻底的“放松自己”。这是最极端的表现形式,很容易产生严重后果,而且往往难以挽回。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是一种暂时的心理现象。只有找准其产生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解决问题。影响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因素有,
1,青春期心理因素。
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有了很大变化。自尊心逐渐增强,使得他们当自己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时,他们就会产生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家长老师阻碍了他们的自由。轻视自己,从而产生了反抗心理。他们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感到自己不能被压制、被剥夺权利。于是,他们要求扩大自己的权利,并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尊严,要求一定程度上与成人平等,并且竭力使成人承认这一点。
其次,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独立意识逐渐增强。青少年在谋求获得独立的过程中,开始抵抗在儿童时期甘愿执行的那些要求,当成人限制他们的独立性并把他们当作“小孩”而加以监护、指导,不重视他们的兴趣、态度和意见时,他们就抱怨,并且提出抗议。随着交际范围的不断扩大,他们感觉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喜欢自作主张,“谋求独立”意识成为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对父母和老师不再“唯命是从”,相反,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从而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青少年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一半以上,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于严格,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易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家长提出的要求超出了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家长常常摆出封建家长的威风,不给孩子任何自主的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少年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情绪。
更有甚者,采取“大棒政策”,当子女不按自己要求做,或者达不到自己的满意程度时,也就是当家长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时,就会使用暴力,体罚青少年。这种“大棒政策”,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的成长,使青少年行为偏激,有时可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
3,学校教育因素。
首先,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公正。每个老师都喜欢听话的学生,但正是由于老师的这种看似正确的“偏见”,造成所谓的“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产生憎恶情绪,上课故意捣乱,与老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老师。老师的不公正待遇会使青少年产生逆反情绪,并且对青少年以后的成长造成不良后果。 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其心理。对青少年来说,班集体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这个微型社会里,他们在相互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班级社会学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是谋求在同龄人群体中使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个性的对立与社会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当他们向往集体生活,但与同龄人交往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试图用各种手段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惜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三、逆反心理的解决对策
逆反心理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青少年在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对于逆反心理没有立竿见影的良药,只有慢慢调理,从而祛除病根,引导青少年生活成长步入正轨。
作为家长,应该认识到逆反心理的产生是青少年成长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家长应对其进行“适时适地”的引导。首先,家长应该意识到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是青少年自身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所致。虽然在父母眼中,他们还是十三四岁的“小孩”。但是应该意识到十三四岁正是性格形式、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经历对青少年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次,给予青少年适当的自由,不要把他们装在思想行为约束的牢笼中,不要像教科书那样教育下一代,毕竟社会在变化,环境在变化,当初的“老一套”不一定适应当今的环境。青少年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的“特殊行为”不要一棒子打死,把他们当作“歧途歪路”,应该加以引导,同时不应该打击青少年的积极性,不应该泯灭青少年探求未知世界的创造性。最后,对具有敌对倾向的青少年,虽然外表看来满不在乎,但他们内心却充满了痛苦和不安。家长总以为“打压青少年的嚣张气焰”可以使他们不再反抗,变相的顺从,殊不知这样会使青少年心理变得更加逆反。家长要从青少年心理上进行对等沟通,要注意以理服人,分清是非,使“敌对”的青少年在平和的状态下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种认识上的转变对于克服敌对倾向有重要意义。切忌使用武力。
内因解决了,就剩下外因了,内外结合才能“药到病除”。学校教育便是治疗青少年“逆反心理创伤”的外伤药。清除逆反心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调整人际关系。为了尽可能防止逆反心理在集体成员心理气氛中扩大影响,对班级成员的人际关系进行必要的调整,是一种可行的手段。青少年要求并不高,他们就是想要获得老师同学们的认可,获得他人的尊重,从而获得自身应有的地位。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认识到,还有部分学校在搞应试教育。这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阻碍了他们开拓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做为老师,对学生不应该有三六九等之分,应该一视同仁,老师没有偏见,才会使青少年无低人一等的感觉,才会有前进的动力,才不致于产生自卑心理。同时,老师应该从多种渠道做好同学们的思想工作,如让学生信赖的亲戚、朋友来做思想工作,加强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对消除误解,改变或防止对立性的逆反心理是非常有益的。
篇5
1、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其实,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威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圆的不断拓宽,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威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的因素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这种敬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而且以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再次,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行为。
3、学校教育的因素
首先,有些教师在数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听说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差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结果是“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前苏联教育家费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过:“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生活在班集体里,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学生们在以社会化学习为中心的共同活动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班级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与个性的对立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他们中不少人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同龄人交往,希望在班级里取得一定的地位,试图用各神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借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由于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因此,作为被师,我们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1、教育者要有正确的观点: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及科学转化的方法。可以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是长辈,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而不会是故意找茬。也许长辈的态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厉耳利于行。”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分清是非,有选择地接受或者排斥。
我们也应看到,逆反心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有时,家长和教师的做法可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反抗这一做法则是正确的行为。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盲从或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键康的表现,相反意味着另一种不健康,不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奇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其中包括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独立性指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独立地寻找答案,而不是依赖别人。思维的独立性与思维的批判性密切联系着。思维的批判性指思考问题时不受别人暗示的影响,能严格而客观地评价、检查思维的结果,冷静地分析问题。
在这里,我们要区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绝,前者是一种缺乏思考的机械的行为模式,是幼稚的、盲目的;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选择,体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因此,我们应该把前者科学转化为后者,这样才是正确科学的态度。
2、教师应努力尊重学生
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首先使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最根本的方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应自己带头真正实意地帮助这些学生。
俗话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作为教师,我们应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我们还应降低对“差生的要求,尽可能多地鼓励、表扬而尽可能少地批评、指责。盖杰和伯令纳曾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的方法。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教师还应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善于发现“难看的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寻找时机让他发现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改变他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
3、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学生在班级中生活,这种班级生活构成学生的“心理活动空间,。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把个人行为的产生变化规律,用一筒单公式示之:B=f〈p、E〉,其中B代表行为(Behaviour)f是变量,p是个人〈Person〉,E是环镜〈Environmeat〉,P和E的交互作用形成心理场,即情境。当代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这个情境中,关键在于“场中人”的主观感觉,即心理气氛。不同的班级具有不同的心理气氛,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具体行为,学校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逆反心理等攻击性心理及行为。
教师应善于采用组织手段,在班内组织起有一定层次的正式关系的网络,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形成丰富的责任依从关系提供充分的条件,从而使他们逐步深入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针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
教师可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并发挥其教育效能,以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减少消极的人际关系的影响。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努力使班级体成为良好的交往环境,使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交往发生一定的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学习交往,从而对活动感兴趣、对集体感兴趣,逐渐改变原先的态度和看法。
4、指导家庭教育优化
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如果能够意识到与子女和自身双重角度上考虑教育问题,合理调整教育行为,这将对改善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纠正子女的不良心理包括逆反心理产生良好的作用。
我们可以引进一个原理——适度原理。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期望应采取适中的原则,即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要符合子女的实际,否则家庭教育的功效就会消弱。
首先,家长对子女应给予适度的爱。爱的缺乏和过度的爱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在家庭教育中,“严励和慈爱——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正如奎宁一样,正如食物一样,爱的要求是有一定份量的。因此,父母对子女应该有理智、有分寸地爱。
篇6
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一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二是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三是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7
逆反心理,是个体从儿童到成年期间的伴随的心理现象。逆反心理,虽然近年来被频繁使用,但是争议也很多,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心理学大词典》中的解释是:“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青春期的学生身体发育迅速,思维也从儿童期的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为主。心理上有两个特点:首先,缺乏适应社会环境的独立思考能力、感受力和行动能力等等;其次,初步觉醒的自我意识支配强烈的表现欲。即喜欢处处体现自己,通过展示自己和别人的不同只处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青春期学生爱时髦,喜欢追求时尚,极易陷入学生之间的攀比之风中去。喜欢做一些引人注目、与众不同的事,爱说一些令人吃惊的词语,让人另眼相看,这都是他们想要达到的效果。
对于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如果不能够及时并正确的加以引导,就可能会产生对待人和事物多疑、冷漠、反抗社会等等心理,变得学习消极、理想泯灭、性格偏执,严重的可能产生厌世或者犯罪心理。有着逆反心理的青春期学生通常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即你要求他这样,他偏不这样。而这种情形,最容易引起老师、父母的恼怒。老师、父母越是恼怒,对于他们越发训斥,就会使他们愈加反感,直接影响到与父母、老师之间的正常关系,以至于将叛逆性格发展至极端,导致人格和行为的不健康。近年来,社会上多发的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杀亲、离家出走、自杀事件层出不穷。事实说明,如果在这一特殊时期不能够正确认识和疏导青少年的心理,使他们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将会发生多么惨痛的后果。
二、回避心理
所谓回避心理,即在现实生活中,自己与社会及他人发生矛盾及冲突时,不能自觉地解决矛盾、冲突,而躲避矛盾、冲突的心理现象。在青春期学生中,主要表现为:
首先,盲目地反感正面教育,回避教育的机会和场合。这种正面教育往往以比较严厉的姿态出现,青春期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判定事物的能力,但是他们感性思维仍然占主导位置,理性思维发展尚未完善,还不能辩证地分析事和物。很多学生面对传统的正面教育,不能够做到冷静的分析,反感、厌恶的情绪油然而生,继而回避正面教育的机会和场合,甚至出现反抗情绪。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亦是如此。当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进行正面教育时,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心不在焉,闷头睡觉,亦或看课外读物,更有甚者彼此聊天,丝毫不把课堂当回事。许多家长反映,每当提出想与孩子交流的时候,孩子便以作业未完成、复习功课紧张等理由推拖,回避与父母的直接交流,久而久之,便产生隔阂。
其次,遇到矛盾冲突,不能认真思考解决方式,而采取回避的态度。青春期是人的生理及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的时期,学生缺乏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往往采取回避心理。青春期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一是学习成绩,一旦学习成绩出现问题,便在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而某些家庭的家长和学校不能给予适当的引导,盲目地施加压力,甚至体罚,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回避学习,最终导致学生的厌倦学习,逃课等问题的发生。二是“早恋”问题,身体的迅速发育,使得青春期学生对于异性产生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好奇。这个时期的学生对于爱情的认识还处于萌芽阶段,并不能够正确的处理突然到来的“早恋问题”。以至于一旦出现“早恋”状况,由于感情的不可自拔和家庭、学校的反对,他们不能找到合适的方式,就会产生各种异常心理。三、孤独心理
心理学中将青春期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指的是个体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和对之的依恋,逐渐成长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心理上的成长使得他们变得自我意识更加强烈,感觉自己已经是大人了,遇到问题时候更希望独立完成,借此向家长证明自己。但是他们的对人对事的思维能力还处于感性阶段,看待问题往往流于表面,容易草率行事,所以经常好心办坏事,假如再遭到周围人们的冷眼和嘲笑,心理便容易遭受挫折。类似事件如果多次发生,一旦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负担,就会对人对事不再积极,严重者本来乐观开朗的性格也有可能因此转变成内向抑郁性格。
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容易使青春期学生产生孤独心理。现在的青春期学生都是“9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水平普遍较高,从小就娇生惯养。自我中心意识强烈,人际交往能力偏弱,不懂得处理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希望同学们都注意自己,喜欢自己。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很多学生因为家长的宠爱或者小学时期受到很多人的喜欢。但是到了青春期,进入了中学阶段,完全陌生的老师和同学使得他们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各方面的关系了。有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和学校两点一线:“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导致学生朋友很少,甚至没有朋友,放假的时候只能呆在自己的天地之中,有的学生因此进入到网络游戏中寻找自我,进而沉迷入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等到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无法和同学们沟通,感到异常的孤独和寂寞的时候,这些学生就容易产生孤独心理。有的学生甚至因嫉妒心理而在学校与同学关系出现裂痕,等到放学时候想找人诉说烦恼,却发现自己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心理就会愈加孤独。
四、焦虑心理
焦虑是个体对当前或雨季到的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情景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的反映倾向。它是由于个体受到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者失败感与内疚感增加,从而形成的一种紧张的情绪状态。焦虑心理也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的心理状态。
研究认为:适度的焦虑有益于学生的学习,而过低或者过高的焦虑对学习不利。
老师和家长对待学生的态度非常重要,很多老师和家长对学生要求过于严苛,期望值过高,导致学生心理压力过大,患得患失,害怕在考试中失败后受到惩罚,进而产生高焦虑。学习心理压力过大,挫折承受力就会越来越差。现在青春期学生的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很多学生心情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心理。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表现为焦虑、注意力分散、神经衰弱等。
学生低估自己,自信心不足,也有可能产生高焦虑。研究表明,当一位应试者心理负担过重时,大脑皮层会产生保护性抑制,妨碍正常的认知活动。
篇8
1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1超限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从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一般认为,机械地无时间间隔的反复容易导致逆反现象;同样的刺激物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时容易引起逆反现象。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指责孩子各种不良习惯,从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学习成绩日益下降,不良习惯越来越多;老师没有弄清楚问题的性质和缘由。就主观臆断、严厉地批评学生,给学生“贴标签”。小题大傲,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和校纪校规。以上现象都是中学生故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举止。
1.2自主逆反心理
自主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为了维护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当外界的压力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他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因而,我们可以把这种放弃对于荣誉的争取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动机看作为是一种“自主逆反”现象。如中学生在课堂表现和参与集体活动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自暴自弃,不屑一顾,这些都是自主逆反心理的表现,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敢面对现实和挑战,逃避责任,避免失败和挫折,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1.3情境逆反心理
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符合时,所产生逆反心理。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但是由于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象也会予以抵制。如有些老师占用中学生的休息时间和自习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有些老师经常延迟下课时间,在这些情况下,中学生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故意不听讲,交头接耳,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摆弄拈包等以示不满。
1.4信度逆反心理
信度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理。如教师和家长为了鼓励巾学生好好学习,经常答应给予各种奖励,但是最终常常没有兑现,此后中学生就会出现逆反心理,对于教师和家长的各种言行表示怀疑和否认,嗤之以鼻,甚至故意作对。
1.5禁止逆反心理
禁止逆反心理是指由于这种禁止不仅引起人的注意,而且诱致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禁止”上。简单而未说明充足理由的禁止可能诱发禁止逆反。中学生由于不想信种种禁止有充分理由,便会对它的正确性发生怀疑,从而产生犯禁的意向。如父母和老师强烈禁止中学生谈恋爱,而禁止理由不充分,反而使中学生早恋现象增多;学校禁止中学生装异服,但是没有充分的理由,学生反而变本加厉地“武装”自己,明目张胆与校规作对。
1.6平衡逆反心理
平衡逆反心理是指初中生的态度与认知失衡而造成逆反的一种心理。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比较xlf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中学生一致,但他们却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师并不一致,从而维护心理平衡,就是由平衡心理造成的逆反。例如,老师在选班级干部时,原来大多数学生也认为这些人是最合适的人选,但由于师生情绪较对立,他们就会持相反态度,以抵制教师,教师所引导的人选成为逆反心理的牺牲品。
1.7评定逆反心理
评定逆反心理是指教师或家长列学生不恰当的评价而引起的逆反心理。过分地表扬会使学生认为言过其实,别有用心;过分地批评会使学生认为吹毛求疵、故意刁难。有许多老师总是过分表扬中意的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同学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过分批评那些不中意的学生,这样不仅被批评者不服气,而且班内的其他同学会打抱不平,产生逆反心理。
2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2.1家庭教育
2.1.I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每个家长都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应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能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要合理;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内容要致,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避免用暴力等严厉措施惩罚孩子,避免过度地溺爱和保护孩子,而要用适度的爱和宽容融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2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
家长要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对孩子所取得的成功绐予及时的鼓励;当家长与孩子在出现分歧时,应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想法,给孩子表达内心的机会,用和平、民主、引导、平等的方式解决矛屑冲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十涉孩子的人际交往,用理解和沟通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3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创造这样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思想观念,真诚地与他们沟通。避免反复机械地批评职责孩子,沟通越直接越好;夫妻之间,各家庭成员之问要互相关心爱护,家庭分工明确,给予孩子合理的经济支持和营养搭配;家庭功能越完善,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弱。
2.2学校教育
2.2.1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要增加对图书馆、体育馆、多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给中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要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调动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潜移默化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这种健康、和谐、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2.2.2开展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生理发展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相对不成熟使中学生的逆反电不断增多。学校该开展青春期教育,如情感教育、人格训练、法制教育、性教育等,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中学的逆反心理。
2.2.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没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心理讲座等活动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2.2.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学教师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现代的主流文化和时尚潮流,真正地接纳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用关爱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同时还应具备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善于与中学生沟通,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和烦恼,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用实际行动去融化他们的逆夏心理。
2.3社会教育
篇9
一、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1.高年级是学生逐渐进入青春期的重要阶段,正处于人生的过渡时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而不希望成年人干涉;他们渴望独立,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希望能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作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倾向于批判态度。但是,对于许多做父母的来说,在他们面前孩子永远是孩子,所以,他们因此可能在有意无意当中忽视了对孩子的应有的尊重,而当他们--我们的孩子感到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自我表现欲望受到妨碍时,就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并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2.高年级多数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他们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实践意识。但家长或教师在教育孩子时,为了让孩子不走弯路,常用自己的所得经验阻击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受好奇心的驱使,听不进大人们忠告,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样,孩子不听劝告的逆反心理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3.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当,也是造成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因素。部分教师的教育指导思想偏离,存在着应付差事的想法,不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使得课堂上死气沉沉,呆板乏味,学习意志较差的学生就会产生反感的情绪。
二、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消除策略
怎样克服和消除高年级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导和教育好有“逆反”心理的学生?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用尊重和理解去打开学生的心扉。
篇10
1、学校学生基本情况
莘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和莘县教师进修学校是一个单位两块牌子,是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国家级示范校,学生将近万人,自2001年以来,在校生人数以每年1200人的数量递增。学生组成主要是职业中专的中专生和普通高中生。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从部分学生对学习政治课的各种反应及综合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对政治课的学习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
2、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逆反心理问题
通过日常观察我们发现,随着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独立自主的意向正在发展,因此,有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好强心理。但当这些要求与社会需要发生冲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往往表现出一种不合理的偏执行为。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当政治课的价值观、人生观等正面教育如与其得出的“准确”结论不相符时,他们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抵制,以自己的认为为标准。
那么,我校高中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对政治教育的排斥、抵触和抗拒的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的出现将直接影响着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发挥,也有碍我国高中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如何正确对待高中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现象,并有效地采取措施加以矫正,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下面来分析这种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3、高中生政治课逆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高中生政治课逆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
3.1 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
高中生正处在蓬勃的青春发育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由幼稚逐步走向成熟。他们的世界观开始逐步形成。对一些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有所接触,并有所思考,但他们缺少深入的社会实践,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观察和分析,往往很片面甚至偏激,容易被一些错误思潮所左右。
3.2思维能力的显著提高
高中生的思维方法是从小学生的简单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甚至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不满足于成人的说教和书本上的结论,敢于发表个人的意见,喜欢怀疑、争论、辩驳和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掩饰幼稚显出成熟。
3.3 客观现实的消极影响
高中生虽然思想单纯却很少有保守思想,对事物十分敏感,但思维的片面性很大,可塑性也大,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今天,他们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刺激,思想上形成了一些定势,例如:他们见到社会上有些党员和党员干部搞不正之风,对学校里进行坚持党的领导的教育就会产生反感。他们听到家长、社会上谈论奖金和实惠,对学校进行的理想教育就不相信。他们听到宣扬“能挣会花”“高消费”的论调后,对学校进行的艰苦奋斗教育就认为是过时了。
4、高中政治教学中逆反心理的防治措施
那么该如何有效防治高中政治教学中出现的逆反心理呢?
4.1把握课堂教育内容的正确性
我们知道,教育内容的客观性、正确性,是教育工作成功的前提。正所谓“以理服人”,学生才有会心悦诚服,因此教师只有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失误,才会赢得学生更多的信任。而要想把握课堂教育内容的正确性,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敏捷性。
4.2遵循政治教育的规律性
我们要认识到,对于高中生的逆反心理问题防治,不能寄希望于通过一、二次教育工作就根本解决问题,而是要持之以恒,促使学生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
4.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通常情况下学生对书本理论的疑难点,容易引起逆反心理,此时要根据社会现状和学生的心理动态钻深钻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消除学生的心结,努力得到学生的认同。所以,要克服逆反心理,就更不能让学生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而是要让他们置身社会,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把对他们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培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他们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致迷失方向。
4.4注重学生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注意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个性发展,不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而且利于培养他们成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当然也很好地抑制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我们要做到把学生从单纯的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注意学生素质的培养。
5、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探讨,我们知道高中政治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逆反心理的出现阻碍了教学的有效进行,防治学生的逆反心理并非朝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为高中政治教育出一份力。
篇11
一、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形式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对事物所做的反应跟当事人的意愿或多数人的反应完全相反。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最活跃的时期,思维敏捷,对新生事物接受快,而学校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相对单纯性、严肃性与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多彩性反差较大,使青年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反感。大学生自尊心强,人格意识强烈,对外界刺激体验敏感、细微,因此,他们对来自别人的批评和帮助,总有一种内在的反感,即使他们错了,别人言之有理,他们也拒绝接受。对领导、教师、学生干部分配的任务,往往拒不服从,表现出一种桀骜不驯的样子。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怀疑。有部分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讲大话,讲空话,约束了个性发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许多大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大学生对校内各种时事讨论、讲座态度冷淡,但是甘愿冒严寒酷暑到辅导班去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复习,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高度热情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极度冷漠。
对先进人物和事迹的否定与歪曲。这一现象不是那种嫉贤妒能、有意抹煞和歪曲他人成就的行为,而是指在逆反心理的影响下,有些大学生并无恶意地对先进人物和事迹的宣传及评价产生否定情绪,甚至排斥身边的榜样人物,对倡导的事情持怀疑态度。
对许多事物表现出一种偏激的态度。有的大学生片面地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长处相比较,甚至以现实社会中的消极事例来证明其观点的正确性,造成逻辑思维的混乱,影响了正确的世界现、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对遵纪守法的要求消极抵抗。表现为部分大学生对学校和社会的有关规章制度和要求不响应、不配合、不以为然,不参加政治学习,不参加集体活动、公益劳动等。对不良行为有认同感,一些学生把打架看作是英雄主义、有哥们义气。有的学生认为反传统是有个性,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把自己摆在与之对立的位置上,给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二、大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一)主观因素
从年龄上看,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变化迅速的青春期,社会接触面不断扩大,自我意识发展到。他们凭着自己的主观愿望,不断地在现实中寻找自己的地位并倾向于自己欲望的满足。一且发现外界对他们的“自我”并不承认,便会产生逆反心理,用各种办法与阻碍其确立“自我”的外部环境相对抗。
从情绪发展上看,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情绪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对周围的环境很敏感,反应强烈。兴奋与抑制交替出现,希望和绝望不断变动,积极与消极相伴而生,一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顺利或不被理解的情况,时常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从思维方法上看,大学生由于受知识等的局限,看问题常常带有片面性,加之自尊心又强,容易固执己见,带着这种思维倾向去观察、分析外界事物,就会以情感代替理智,从而引起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客观因素
一是现实生活中某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庸俗的社会心理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快速发展变革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与西方鼓吹的文明、自由、个性化思潮的剧烈冲突对青年学生具有一定的影响。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如、营私舞弊、下岗失业、大学生就业难等,也往往令他们产生极大的困惑,如果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疏导,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是大学生群体因素的相互影响。由于部分学生政治思想觉悟不高,是非明辨力不强,思维方法较为简单,一旦遇到与思想意识倾向相矛盾的事情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很盲目的逆反心理。又由于学生年龄相当,经历相似,心理相近。心理相通性较强,一旦某个学生产生了心理上的逆反,就会与其他学生进行心理互换,并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继而使个体心理逆反扩大成为群体心理逆反。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改革进展缓慢,教育内容空洞、陈旧,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工作形式单调、呆板,缺乏灵活性,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与人格教育培养紧密结合,妨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四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因素。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论修养不高,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老化,满足不了大学生的求知欲望,难以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给出合理的解释,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常感力不从心,从而影响了教育者的形象,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逐渐产生不信任情绪,并最终发展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信任,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逆反心理。
三、预防和消除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基地,一旦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逆反心理,就有可能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采取针对性措施,严防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首先,建立情感交融的师生关系。感情是疏导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论理,而且更要融入感情,这样才能逐渐缩小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竞争意识比较强,敢于直抒己见,并渴望得到人们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多研究学生思考什么、需要什么,增强对学生的信任感,尊重、关心、体贴学生,在心理上与学生和谐一致,感情上相互融洽,从而使他们乐于接受所讲的道理,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知识水平与自我教育能力。学生自身思想文化素质的高低是逆反心理消长、存亡的关键所在。要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要适时加强形势教育,增强学生对改革开放的心理承受力,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认识中国国情,认识改革带来的各种变化。要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预防逆反心理的产生。
篇12
8O年代和9O年代的研究表明,个体在逆反心理的水平高低上表现出一定的特质性差异。Brehm认为,逆反心理也可以被定义为是一种特殊的人格特质,即人们在要求自主权和自由支配权的强度方面存在差异,高逆反心理水平的个体对自由行为的控制需求要大大高于低逆反心理水平的个体。
国内对逆反心理的相关研究较少,缺乏对我国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特点、家庭教育因素等方面的定量研究。国外学者已发展出了关于测量逆反心理的量表。本研究旨在通过定量调查,对我国青少年逆反心理发展的年龄性别特征以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有助于对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改善学校与家庭教育方式,避免或矫治青少年不良逆反心理提供参考
1对象与工具
1.1对象在盐城市第六中学和盐城师范学院分年级随机抽取中学生290名、大学生160名作为调查对象。年龄范围14岁~22岁。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有效问卷375份(有效率83.3%)。其中初二年级67人、初三年级48人、高一年级55人、高二年级61人、大一年级108人、大二年级36人。总人数中,男生172人、女生203人。初一年级因年龄较小未予调查,高三年级因学习时间较为紧张未能调查,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年龄较能反映青少年段心理特征,三四年级限于条件未能调查。
1.2工具
1.2.1引进并翻译“Hong”氏逆反心理量表(HongPsychologicalReactanceScale,HPRS),对青少年逆反心理水平进行测查。HPRS由心理学者Hong及其同事于1996年修订n矗。由l1道题组成,分为“对限制性选择的情绪反映、对依从性的逆反反应、抵制来自别人的影响、对别人意见或建议的逆反心理”4个因子。为讨论方便,改变原表反向记分的方式,采用1~5等级正向记分(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值越低表示逆反心理的水平越低,分值越高表示逆反心理的水平越高。量表经修订并试测后,内部一致性信度(It系数0.79,一周后重测信度0.8。
1.2.2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maMinnenav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使用国内引进并修订的中文版,分别对父亲和母亲的教育方式进行测查。量表包括l1个因子,其中属于父亲的有6个:情感温暖、理解(FFI),惩罚、严厉(FFI),过分干涉(FFⅢ),偏爱被试(FFIV),拒绝、否认(FFV),过度保护(FFⅥ);属于母亲的有5个:情感温暖、理解(MFI),过分干涉、过度保护(MFⅡ),拒绝、否认(MFⅢ),惩罚、严厉(MFIV),偏爱被试(MFV)。修订后的量表信度效度良好。
1.3研究方法
在不同年级随机选择1~2个班级作为被试,将“Hong”氏逆反心理量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统一装订,增加年龄、性别、年级等变量,由各班级老师对学生发放问卷进行施测,施测前对各班级老师指导语进行统一规定。对收回问卷进行筛查,剔除填写不完整的问卷,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方法包括方差分析、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青少年逆反心理水平的年龄差异比较见表1
由于年龄分级较多(14岁~22岁),且每一岁年龄段包含的被试数量较少,故采用年级分组进行分析。由表1可见,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大一、大二6个年级的样本总体在逆反心理总分上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一3.951,P
由表2可见,青少年逆反心理总分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一3.425,P
2.3父母养育方式与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相关分析见表3
由表3可见,父母养育方式与青少年逆反心理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父亲因子I、母亲因子I与逆反心理总分呈显著负相关;父亲因子Ⅱ、父亲因子Ⅲ、父亲因子V、父亲因子Ⅵ、母亲因子Ⅱ、母亲因子Ⅲ、母亲因子Ⅳ与逆反心理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2.4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的性别差异比较见表4
由表4可见,通过对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与不同性别的t检验分析得出,样本青少年男、女性别在父母养育方式上存在差异。其中父亲因子Ⅱ、父亲因子Ⅲ、父亲因子V、父亲因子Ⅵ、母亲因子Ⅱ、母亲因子Ⅲ、母亲因子Ⅳ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在所有有差异的因子项目上,男生的得分都高于女生。
3讨论
发展心理学认为,一旦儿童进入青春期,他们就开始拥有自主判断的要求,并更批判地看待外部世界。青少年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自我决定、自我定义、自我身份确认的要求也不断增长,把自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3。根据Brehm的逆反心理理论,逆反心理的强度与对行为的威胁程度和该行为的重要性呈正相关,逆反心理水平在青少年时期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
本研究中,14岁~22岁年龄段样本逆反心理水平并没有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初二、高一、高二、大二年级被试逆反心理水平元显著差异。初三被试逆反心理水平较低可能因为面临中考,多数被试对学习的意义、目标认识较为明确,将对自由行为的需求统一到中考目标上来,使自我心理自觉服从主要外在环境(学校、家庭)的约束,从而降低了逆反心理水平。大一被试逆反心理水平较低可能因为从中学过度约束阶段一下子进入大学较为自由阶段,被试的自由需求得到充分释放,导致逆反心理水平的降低。
篇13
(一)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人的心理反映着当前的社会现实,高职学生对思政理论课出现的逆反心理离不开当前的社会环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生活方式、文化需求、价值观等出现了一定的变化,高职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还没有发展成熟,不易区分存在于社会当中的真假信息,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他们会不顾传统思想的影响,出现一定的逆反心理。再者,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以其多样性和快捷性进一步对高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也不凡存在一定数量的不良社会风气和丑恶现象,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而形成逆反心理。
(二)大学生自身原因
高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产生逆反心理方面的主体内在因素。高职学生的年龄在18-21岁之间,是人的一生中最易出现逆反心理的年龄段。依据现代心理学研究,当前的高职学生较多表现为二重人格:虽有敏锐的观察力但认识并不全面,希望掌握更多的知识但辨别真假能力有待提高,感情丰富却自制力薄弱,民主意识强却缺少纪律性,虽拥有较多知识但社会公德意识及践行力差,可塑性强,但仍不同程度表现为自视清高、任性、自私。青年期之后,高职生独立意识增强,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看问题易冲动偏激片面。如易愤世嫉俗,对我们党遏制腐败持否定、怀疑态度;由于现实和理论反差较大,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对类似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嗤之以鼻,致使高职学生对理论内容产生排斥甚至逆反心理的现象,极为常见,等等。即使有时意识到自己错了,“面子”工程所致,甚至会找出各种借口来证明自己没错。可见,在高职学生中易产生学习逆反心理与其年龄特点息息相关。另外,有些高职学生心理素质不强,存在一定的自卑感。虽然我国高职教育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与普通高校相比,相对而言没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社会对其认可度不高。很多学生和家长选择高职实乃无奈之举;再者,金融危机及人才高消费思想的影响,高职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很多高职学生不能顺利就业,亦即就业中存在着工作环境差、待遇低等问题。总之,造成高职学生感到没有前途,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情绪容易波动,心理素质不稳定,逆反心理彰显。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存在不足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较大地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需求、生活方式及价值观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谋求创新教学手段。但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没有认识到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使用教材内容上不尽合理、完善;授课教师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紧密;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考评仍相对单一;不能较好地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等手段,等等方面,没有依据实情,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实到位,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二、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思考和对策
我们一定要正视存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学生逆反心理现象,并积极采取措施纠正。
(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重视教材的改革和建设
应用高水平的教材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高校来说,可以应用自编与引进相结合的做法,保证教科书、辅导材料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顺应时展,这就需要“马工程”编写组专家学者们及时多倾听一线老师和学生的意见,修订完善教材内容,使之更贴近学生和生活实际;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教师的备课内容应该及时更新,应用新型教辅材料,将教材上的知识与当前高职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联系在一起,在课堂内外共同研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辨证地看待逆反心理
首先,要认识到高职学生存在的逆反心理表明了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当前高校学生当中出现的逆反心理有其成因,也对当前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逆反心理中也存在一定成分的积极心理品质,产生逆反心理也表现出学生诚实的一面。由此可见,大学生存在较强的自我意识,希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上有所创新,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因此,具备创造性思维极为重要,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来说,要能捕捉存在于逆反心理中的创造性品质,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其发挥积极作用。故教师若感到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并不一定是坏事,也能拥有良好的心态,定能更好地思考对策。
(三)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改革教学考评方式
当代青年拥有的信息丰富多样,如果教师还应用传统教学手段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手段,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1.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
我国当前已进入信息化社会,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掌握丰富的信息,有的教师掌握的信息有时还比不上学生。所以,教师要学会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紧跟时展的潮流,对社会信息做到准确判断,然后再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能够辨别是非,尽量减少逆反心理。再者,电化教学、网络教学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发挥电视、录像、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播放“社会与法普法栏目剧”,以及由CCTV1和唯众传媒联合制作的电视公开课《开讲啦》纪录片(《开讲啦》节目中邀请“中国青年心中的榜样”作为演讲嘉宾,分享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相信能给予高职学生现实的讨论和心灵的滋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可以播放《改革开放30年纪实》、《伟大的历程》、《出彩中国人》等视频,如此利用图声文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再加上教师的及时指导与补充,课堂愈加生动形象,对学生会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2.改革教学考评方式
课程考核既考核学生理论掌握情况,也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改革教学考核方式必须紧密结合高职学生的生活实际。如考试内容必须把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可通过设置案例、材料分析题,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行开闭卷、课堂内外相结合、撰写学科论文等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将学生平时的德育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考核指标体系。通过考评学生的各项综合指标,才能使学生时刻都注重自已的言行举止,“知行合一”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真正落实到位。
3.改革课堂教学,摒弃“一言堂”、从单向灌输型向双向交流型转变
现在的高职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讲求实惠和权利,不愿意履行义务;在学习上不认真不刻苦,社会观念、集体观念和他人观念淡薄;还有一些学生认为上高职是因为自己考试分数过低,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和厌学心理,在生活和学习上混日子,但他们也有一定的优点,如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要求别人能平等看待自己,不喜欢接受别人的命令,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愿意通过交流得到教育者的肯定和认可。教师要认识到高职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用讨论法、辩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和学生交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避免抵触,就能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