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学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重视科普教育软环境建设。
学校开辟了科普知识宣传橱窗,科普展示走廊,学校展板,班级板报,“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阵地,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科普教育校园环境。同时,学校注意科普教育向社会延伸,挖掘、利用、推广科学技术社会资源。以镇农业科技园、校农家故院、果蔬种植基地为科普教育基地,以县气象局、科协、镇农技站、镇自来水厂为科普参观实践基地等等。为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近科学开辟一个广阔的天地。
二、建设科教师资队伍,实施科教育人工程
当前,小学面临教师结构性短缺,科学教师队伍也存在同样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着学校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为此,我校采取多项措施,建设了一支理论知识丰富、专业技能扎实、较稳定的专兼职科学教师队伍,确保科学教育课程全面实施。
1.加快转岗培训工作,配足配齐科学课程专职教师。
学校按要求配足2名科学课程专职教师,2名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2名信息技术专职教师,还邀请退休教师担任学校的校外科技副校长或兼职辅导员。多年来,学校积极选派教师参加科学教师、科技辅导员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进修、培训。为鼓励教师能安心开展科学技术教育工作,我们不仅把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时间计算为教师工作量,还把科学教育业绩作为教师晋升职称、评先评优的参考条件之一。
2.创新校本教研机制,加强教师专业引领。
要实施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更快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没有教师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我们着力创建校本教研制度,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围绕发展这一主题,构建了多元的教师成长平台。首先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进度。其次教研做到强化课程意识,把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个因素有机整合。
3.发挥骨干教师引领带动作用。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外出学习、培训的教师,学习结束回校后定期举行二次培训,让全体教师共享培训成果;骨干教师每学年至少要上一节示范课或讲座。定期开展与兄弟学校交流研讨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吸收别人的先进经验和教育教学理念。
三、开发人文历史资源,提升科技教育内涵
1.积极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形成办学特色。
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气象日等纪念日,学校每年均组织开展相应普及宣传活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组织学生到抗日山植树造林,体验保护环境实践活动;6月5日世界环境日,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工厂、镇区小巷,向人们发放保护环境宣传资料等科普教育活动。
2.科学教育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培育办学品牌。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学校科技兴趣小组,因地制宜开展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计划、定指导教师,确保科技兴趣小组活动落到实处;科学教育成效显著,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科技创新大赛、电脑作品设计制作、学科知识等竞赛,近四年学生有二十多人次在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科学教育逐渐成为我校办学的一个亮点、一张品牌。校本课程《农家》先后获得省、市评比一等奖。
篇2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三生教育”价值观念,必须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从而发挥其教育的功效。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开展知识技能同品德教育。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要致力于课外实践,和学生共同交流来达到预期效果。例如,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的《蚂蚁》一课,让学生到室外观察蚂蚁。首先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捕捉蚂蚁。怎样才能既捕捉到蚂蚁又不伤害到它呢?全班同学交流意见,发表各自看法:把羽毛或树叶放在蚂蚁出没的地方,待蚂蚁爬上去后,再将树叶上的蚂蚁放入瓶中;或在蚂蚁出没的地方放置蚂蚁喜欢吃的食物,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会列举出许多办法。使学生知道要珍爱小动物、珍爱生命。在这次课外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直接感知、观察,在实践中去、学习,了解自然奥秘,认识周围环境。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会关心他人,能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接受教育。另外,学生在实践中熟悉环境,亲近环境,可以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
篇3
在幼儿科学探索活动中,如果想让孩子们真正的动起来,我们还得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材料资源,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有可用的素材,才能增加他们探索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当然,丰富、充足的材料也是保证孩子们科学探索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挖掘丰富的材料资源是我们必须要做的。案例:在研究“摩擦起电”现象时,我给孩子们准备了布、丝绸、纸屑、皮毛、筷子等等,让孩子们自主选择材料,去探索摩擦起电,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科学知识,他们的兴致会特别的高。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在关键的时刻给予提醒,让孩子们的探索更加顺畅。
三、维持孩子的科学兴趣
小孩子天玩,好动,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好奇心促使他们去提出问题,当教师解答时,他们会特别专注的去听。但是如果解答的方式枯燥乏味,他们就会很快失去兴趣,注意力也会随之而转移。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维持住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一直孜孜不倦的去探索呢?笔者认为,应运用多种方式去解答,去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中得以维持。案例:在带领孩子们做小实验时,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用故事导入:王奶奶家的猫总是偷懒,不愿意去捉老鼠,害得王奶奶失去了好多珍贵的食品。王奶奶很想不依靠懒猫把老鼠找出来,我们该如何帮助王奶奶呢?此时,我拿出了一张碱水画的老鼠,我示意一个孩子拿着我事先给他的喷壶,让他对着白纸喷。奇迹出现了,孩子们看到纸上出现了老鼠,他们开心的跳了起来。在孩子们大概了解了酚酞特性以后,我又设计了“变色龙”的趣味实验,孩子们在有趣的实验中探索科学知识,他们乐此不疲。
四、培养孩子的探索意识
探索意识的培养是科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去培养孩子们的探索意识,让他们从小就学会科学的探索方法,为他们未来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理解科学的开始。同时,也是孩子获取经验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要带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让他们了解身边的植物、动物,以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如:让孩子们观察小蝌蚪,看它们是如何从蝌蚪慢慢长成小青蛙的;让孩子们走到田野里,认识油菜、韭菜、葱、蒜。仔细的观察,看看它们都有什么不同,可以让他们画出相应的图片,这样便于他们长久的记住这些植物的特征。
2、让孩子会推理、假设
篇4
(3)鼓励学生质疑,让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质疑,让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对所产生疑问的分析、认识、理解能力。充分发挥出问题机制在学生积极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体现出学生认知水平的能力。为此,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需要积极的鼓励学生对问题的质疑,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出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全面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
(4)规范学生的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应该与教师、同学之间建立一个亲密合作的关系。在强调学生参与活动的丰富多彩性的同时,需要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教学原则落实到实践中去。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创造出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切身参与到探究性活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另外,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按照规范性的操作进行,提升实验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以及应用等等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素养。
篇5
科学教育方法中的导源功能主要是指在科学的发现中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存在的理论体制,针对科学理论所形成的一种开源的作用。也就是说,科学研究形式要是形成,就会对科学理论的长远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于还没有被发现的科学理论就像没有被发现的宝藏,而科学教育方法就是寻找宝藏的线索和途径。杨振宁在对爱因斯坦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在狭义相对论建立初期,物理学在世界上的发展主要是通过物理实验得到的方程,从中总结出物理规律以及整个物理理论体系。比如经典力学、热力学以及电磁学基本都是遵循这种途径,这就是通过实验归纳的科学方法。在狭义相对论已经建成之后,这个过程就相应地被调转回来,物理学首先建立起物理方程、理论的结构,然后再回归到物理实验当中,通过物理实验来验证理论的真伪。
2.突破功能
科学教育方法具备突破的功能。从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所有取得的重大突破和进展,基本都是在遵循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下,通过无数次的实验和实践所得出的。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著名的黑体辐射公式的得出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特点。普朗在1900年前就通过假设的方式引入了两字的概念,并且通过插入法得出了实验结果和理论结果完全一致,他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遵循科学的方法。
篇6
比如在讲授水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动植物的生命与水的关系、地球水循环、水的物理特征与化学性质、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角度分析,展示物理、化学、生物与自然环境等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以使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思维模式,推动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不断的变通
对于初中生而言,思维有时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利用课本中的例题,根据学生不同思维方式,进行习题的讲解,同时贯穿各种解题的方法,教师在变通的同时教会学生进行解题时的变通,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数学课堂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给学生设定问题,比如角的换算、求值、各角度之间的比较等,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中与实际相结合
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同时要给与学生以肯定,让学生勇于回答问题。例如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以孔子为例提出一些问题,根据孔子的观点讲解引出一些与之相同或者相反的人物的观点,这样做首先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其次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初中科学教育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一)以发挥学生能够性为目的
目前,在新教材的编写中,立意的出发点就是将探究与实验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们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掌握了用科学和实践的方法以便获得和验证所需知识的途径。采用了先进的启发式的教育引导,让兴趣成为最好的导师。让学生沉浸在游戏般的动手实践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其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意愿。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材填鸭式的灌输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等教育中多年的掣肘与顽疾。实验这个独特的来源于生活的教育方式在教学体系中重新焕发出光彩,也恢复了其本来的初衷与真正的意义。
篇7
科学课教学最为显著的特点应是实践性和操作性,“观察”和“动手做”是最能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活动方式。因此科学教学需要特定的教学环境,相应的教学设备和实验材料。这些方面与学校的重视程度以及城市的经济实力基础密不可分。在成都的学校,不论经济基础还是学校重视方面做的都很好,实际体现为基本所有学校都配置两个以上的科学实验室,条件较好的部分学校如五朵金花还实现了科技园区,实现每个学生配备教学学具,让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提高的同时,也极大丰富了校园文化。乐山地区硬件设施也较为完备,但相对于成都地区存在以下差异:一、实验室建设不足,很多学生特别是低段的学生没有机会使用实验室;实验室配备不齐,部分课程实验没有实验材料。二、没能充分运用学校网络,有条件但不去运用,教师演示实验较多,科学方法和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三、学生科学兴趣根据学校的差异呈现明显的两极化,科学活动多的学校明显高于活动少的学校。而在甘孜地区,现在只有部分中心城市根据要求建立了科学实验室,大多学校都还没有建立,且有实验室的学校也没有很好地利用。很多科学实验课程都是由教师口授,学生强制记忆。究其原因,学校根本没有实验器材,无法进行实验操作,教师自己制作的实验器具也非常有限,学生根本对课本实验没有任何体验,高分低能的现象非常普遍。
3软件配置———教师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孩子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如果老师人格高尚、眼界开阔、知识渊博、志向远大、思想活跃,会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为充足的养分。所以,一名优秀的科学老师,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科学态度、感染学生学习兴趣起到重要作用。成都地区,教师基本功扎实、专业能力强、综合能力强。随着科学教师专业要求的不断提高,科学教师呈现出很快的更替现象,部分学校在保留经验丰富教师的同时吸收了很多新鲜的血液,达到新老科学教师之间的科学配置,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共同进步。乐山地区,小学科学教育的师资、科学教师的素养有待增强。通过与乐师附小老师的交流,在教师配置上,科学课程的教学还是以老教师为主。很少学校重视教师培养和新老结合。现代科学教学理念发展很快,部分老教师表现出不适应性,对科学理念认识不足,照本宣科现象明显。甘孜地区,小学科学教育的师资存在较大的问题。大多数科学教师都是“兼职”,几乎没有“专业”出身的。完全不具备相关科学知识的储备,实验动手能力也较弱,无法真正落实科学课在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篇8
(二)提高自身的科学理论素养,多学,多看,多做,永远拥有科学技术进步的积极性
1、相信自己!你能成为科教达人!
听到一则新闻,说许多农民工如果肯花半年时间,花钱学一门技术,其收入会增加很多,找工作的机会也会增加许多,可是,他们没有信心去做。缺少应有的科学技术进步的积极性。我们现今的幼儿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是转岗老师:转岗之后,有许多困感,比如由于教育对象、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的不同,经常表现出对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缺乏认识,对儿童观、教育观缺乏理解与感受,对教学特点不能很好地把握,而表现出极强的能力需求。这种需求包括专业理论引领的需求、专业技能获得的需求。这些需求的及时满足,有利于减少工作挫败感,建立职业的胜任感。也就是说您这个时候也非常需要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进步的积极性。
2、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成为幼儿科学教育达人?
再艰苦的环境也挡不住一颗想要飞翔的心;兴趣是通往成功的大门,而勤奋则是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蝴蝶穿破茧蛹,成就美丽的传说。这三句话可以成为我们成功的法宝!“转岗教师”和非师范类在岗教师工作中困难重重,困难面前怎么办?努力,只有努力,比别人付出更出的努力。在网上有大量的关于幼儿园科学教育方面的文章,如果我们花功夫钻研,不用一年时间,一定会有极大的收获,进步得让你自己都惊喜。
二、了解掌握幼儿的科学启蒙领域目标、知识的主要特点、教与学的主要特点
幼儿教育与义务教育是有差异的。只有了解掌握幼儿启蒙领域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的主要特点、教与学的主要特点,运用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才能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优秀的教学环境,才能满足儿童发展的各项需要。
(一)幼儿科学启蒙领域目标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幼儿的科学启蒙领域目标是教师科学活动的风向标,指引着教师向着高效正确的方向发展,有些转岗教师由于有中小学教学经验的影响,经常会表现出小学化、成人化的的教学倾向,心中有了科学的目标,可以及时纠正您的教学,了解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明确教学领域的目标,是组织有效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前提。
(二)幼儿的科学启蒙领域知识的主要特点
1.情景化
幼儿的科学知识都是依附在情景化的趣味故事中和情节中的。例如:问他水的三态方面的知识,他会想到故事《小水滴的旅行》,《冰娃娃漫游记》问他动物的生长,他会向你说《小蝌蚪找妈妈》,或《我们的动物老师》再比如你问参加《一分钟赛场》活动的小朋友一分钟的长短,他会同你讲飞机起飞、能数很多钱、能做很多很多笔,讲他今天的游戏等等
2.过程化:过程是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阶段。幼儿的科学知识是通过幼儿的探索、研究、实践逐步构建起来的。比如我们刚刚提到的《一分钟赛场》,要幼儿获得一分钟认知,需要感受一分钟,猜想一分钟、合作一分钟等等环节,逐步完成。
3.活动化
幼儿学科学是真正通过“做”来完成的,在游戏中学,做中学。“做中学”课题研究小组强调“动手做”,强调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幼儿的求知欲。他们认为: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能理解,应鼓励孩子多动手操作、多探索。有的转岗教师原以为与孩子们做游戏就是玩玩耍耍,简单,其实幼儿园的游戏是大学问
4.经验化
经验是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是人亲身经历。幼儿的科学知识
经验化,是他不断地探索、积累的结果。从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到主动建构为主的学习:过去要求记住1+2=3,现在要求知道为什么等于。
从符号为主的学习到实际意义为主的学习:几乎每个学前儿童都通过各种形式熟悉数字这种符号,如年龄、电话号码、饼干数等,但在幼儿园,却有一些幼儿对数学产生厌倦心理,甚至产生“数学焦虑”情绪。这就要求老师改变以往教法,多重视实际意义的学习。
从注重“掌握”知识到注重“构建”知识: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科学领域的学习摒弃许多传统教育的弊端,传统教育中之所以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就是教师思想上重知识轻实践造成的。
篇9
2.观察学习者的学习态度,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在根据既定的学习内容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观察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变化、兴趣变化,并据此调整学习内容的顺序和教学方式,让学习者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另外,还要着重利用学习者的好奇心理吸引注意力,这样可以带动学习气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注重成果反馈,总结经验。学前教育的成果往往没有系统考试类的衡量标准,所以需要细心观察学习者的行为变化和各项能力的提升程度来确定教学方式是否有效。并通过变换教学方式来对比学习成果的优劣,总结教学的方式方法,以适应学习者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效率,让学习者在学前教育中打下良好的基础,丰富知识储备,加强性格塑造力,让学前儿童的身心得到良好发展。
二、借鉴国外成功的学前教育经验
纵观国外教育科学研究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各国的发展动向,学前教育历史发展的科学研究表明,幼教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是推动幼教事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幼儿教育从经验型转向科学型的必经之路,因此,幼儿教育的科研工作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苏联于1960年建立了学前教育科研所,内设早期幼儿教育、学前儿童教育、实验教学法、年龄心理学、生理学、美育、体育等实验室,研究所把全国学前教育问题的一切科研工作都统一起来加以分析和评价。国外的教育科学水平发展比较早,这种类似的教育科学实验在国外不胜枚举,而在国内却屈指可数,那如何借鉴国外的教育科学经验来丰富我国学前教育教学方式呢?笔者认为要遵循以下原则:
1.借鉴与修改。在观察国外先进的学前教育模式后再加以运用,并在运用的过程中了解它有哪些缺点和优点,然后进行改造再利用。这种做法的根据是:每一种科学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分国家的,国外先进的学前教育经验当然可以拿来运用到我国的学前教育中,但前提是不能照搬照抄,要灵活地改良和修正,并在方法运用中反复总结经验,让国外的先进学前教育经验落地本土,并发挥它的优势。
2.创新改革。在引进国外先进科技的同时加以改造和创新,结合学前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性地改造,以达到先进水平甚至实现超越。但是创新模式实现起来很难,不仅要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特性,还要能够找到彼此结合的创新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强洞察力,要能够发现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找到学前教育的新思路。
篇10
篇11
(一)接受学习式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
在教师主导地位的影响下,传统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价值取向主要是幼儿接受式学习。研究显示,以往在探索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上,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直接观察越来越引起教育者的关注,幼儿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也不断加强,但是那种教师讲解、幼儿听讲的传统教育模式依然深深地烙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基于幼儿有意注意无法维持较长时间的特点,这种教学方法显然单调枯燥并且有效性低,在很多时候都无法很好地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现象的探索兴趣,增强幼儿的求知欲望;相反地,幼儿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科学知识的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从而造成整个课堂的呆板僵化。〔4〕教学互动的标签形式化也使得师幼互动缺乏有效性。在接受性学习的价值取向下,部分幼儿教师甚至无法正确地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进行恰当的取舍,科学内容艰涩难懂或浅白无趣,这些都对儿童知识经验的获得造成障碍。
(二)“做中学”探究式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
刘占兰(2013)在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关于“科学探究”的相关问题时指出,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的开展要以“探究和解决问题”为核心价值,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欲望,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在这种观念中,探究应该成为儿童在科学领域学习的核心,它既是儿童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儿童科学学习的方法。这种探究式、让幼儿“做中学”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接受式学习中的不足。科学教育活动的核心价值在于“做科学”,尤其强调动脑和动手。科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应该围绕核心的科学概念展开操作,教师应该积极创设能够引发幼儿认知冲突和引起幼儿兴趣的情境,并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幼儿亲自体验行得通与行不通的方法,这种强调“做中学”、强调动手操作的科学研究和创造性活动有利于激发幼儿的科学操作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教育主张,即解放儿童的头脑、眼睛、双手、嘴巴,以及解放儿童的时间和空间。〔6〕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科学教育活动中不应遵循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应尊重幼儿的自我思维方式,提倡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领域整合式的科学教育价值观
科学教育并非如许多幼儿教师所认为的那样神秘或可望而不可及。实际上,在方法论基础上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是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进行科学教育的日常生活取材以及领域的整合。幼儿园科学教育应注重启蒙性,考虑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理解水平。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学龄前儿童处于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及事物关系的认识表面化、片面化,主要是因为该阶段儿童主要依靠他们直接看到或接触到的事物表象来认识事物和积累经验,往往无法抓住和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7〕因此,教师不应一味追求所谓“高深、“奥秘”的科学知识。一方面,应该使科学教育回归生活,用敏捷的眼光捕捉一日生活中的教学点,将科学教育与日常生活教育进行结合;另一方面,“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在科学教育中进行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必然要求,不断走向真、善、美更是科学教育的追求,“求真是科学教育的根本旨趣和自在尺度,扬善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和自为基准,达美是科学教育自在自为的最高境界和理想追求。”〔8〕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刘慧(2011)提出了鼓励幼儿园教师进行SAS课程构建,即将科学、艺术、社会三大领域的内容相融合进行教育活动,从而完美实现求真、扬善、达美的幼儿科学教育目标。
三、基于教育目标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价值取向
(一)理性主义、工具主义下的学科式科学教育价值观
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历史时期,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两种以学科知识的获得为主要目的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一是偏狭的理性主义价值取向。该价值取向重视儿童在科学教育教学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等通俗、粗浅知识的汲取、记忆和迁移,而忽视科学教育过程中对儿童进行科学方法、态度和精神的培养。二是工具主义价值取向。该价值取向下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最先关注的并非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使其“成人”,而是关注其“成材”、“成器”,并以培养未来的科学家或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专业人才作为科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从而一定程度上造成科学教育成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工具。〔10〕很显然,这种教育价值观没有将时代和科学的发展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198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即旧《纲要》)中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设定有:让幼儿理解生活中的简单数学关系,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探索事物等。这种让幼儿掌握粗浅科学知识的目标制定也摆脱不了以学科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育倾向。在我国的教育中,认知功能和智力发展往往占据首要位置。许亚莉(2003)在对我国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研究中指出,20-30年代的“社会和常识”、50年代的“认识环境”以及80年代的“常识”课程的实施都是在教师“知识最有价值”的信条下不断得到加深的,这是理性主义和工具功利主义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体现和验证。而教师从“知识最有价值”向“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立场转变则是从90年代幼儿园以科学方法为价值取向的幼儿园“科学”课程开始的。
(二)注重科学素养培养的科学教育价值观
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即新《纲要》)颁布,其中的科学领域的目标要求引发了幼儿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从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转向注重儿童科学情感、态度、科学方法、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知识中心”的价值取向中,教师不仅过分注重相关科学知识的灌输,而且只关注自身预设科学知识的传授,没有关注幼儿最终是否获得相关科学概念,幼儿只是作为被动的听众来配合教师的讲解。最终,在毫无猜想、验证、合作和交流的课堂中,幼儿很难获得相关科学经验,锻炼观察能力,更不用说科学探究的方法及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的培养,而好奇心引发的科学探究欲望、善于观察、乐于动手、热爱科学的情感等,都是科学素养中的重要品质成分。因此,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不应拘泥于幼儿学科知识的获得,其更主要的价值应该是为儿童将来一生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王春燕(2013)在对科学教育的坐标定位中认为,幼儿园科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是为儿童创设自由进行科学探索的空间,以探究、体验、发现为核心,化“形”为“式”,目中有人,不断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这才是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所在。〔12〕许亚莉(2003)在关于教育科学课程的价值思考中也认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应注重幼儿“乐学”、“学会”,提倡方法技能比知识更重要的价值取向,〔13〕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科学根基。
篇12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中学物理科学态度教育的评价,应反映科学素质的综合结构,应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促使教师通过中学物理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形成科学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创造精神,造就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整体性原则。
一个人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能力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对科学文化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过程中,以具体的科学知识、技能与方法为载体,经过内化和升华而逐步形成,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学物理科学态度教育要以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依托,没有必要的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也就无所谓科学态度教育。科学态度教育既有相对独立的施教方式和方法,又是相融于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教育之中。
要准确、客观地评价,必须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评价体系。它包括教师具有的和学生所获得的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科学方法、科学道德等方面。评价的方式和内容应对师生的科学素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可行性原则。
评价指标是从科学素养的诸多因素中突出一些主要因素,各项内容客观具体,使评价者既看得见又摸得着,依据各项指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减少评价的主观随意性,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评价的指标体系。
1、科学态度。
(1)实事求是,不主观臆断,不带任何先验成分去探求事物的规律,不弄虚作假。可让学生做“测量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实验,看学生的实验结果是否就是9.8m/s2。
(2)严谨踏实,勤奋努力,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从学生提出问题的内容上来反映。是否不仅问习题,而且经常问及课本或其他书籍中的某句话的含义和作用等。
(3)宽容与合作。学术自由必然导致差异和分歧,而稳定进步的社会又必须把观点各异的人粘和在一起,科学中的宽容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其精神实质在于:不仅对他人的观点予以承认的权利,而且还要认为他人的观点是有趣的和值得尊重的,即使已认为它是错误的,因为在科学探索中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由科学和人的本性决定的。相互协作是现代生存的重要方式。在学生中表现为是否团结他人,是否谦虚谨慎,是否愿意或乐于与成绩差异大的同学合作。
(4)独立性和独创性。科学以追求真理为目标,由于真理不是教条而是过程,追求真理的人必须是独立的。科学把对独创性的热爱作为独立性的标志,科学发现必须具有独创性。对学生反映在作业中是否独立完成,有问题是否敢于独自找老师甚至其他老师帮助解答,能否独立地探求新的知识。
(5)胜不骄,败不馁,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对成功不自满,能承受得起失败和挫折的打击。
(6)热情自信,有高度的责任感,乐于参与科学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并能从中得到乐趣和满足。
2、科学的方法。
(1)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的方法。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与理论性极强的自然科学,生活中的物理学丰富多采,留心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认真思考,并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去有意识地对缤纷的自然现象加以归纳、提炼和复制,透过现象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如用两手拉一测力计与将测力计一端固定,拉另一端,将实验现象与理论分析两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结合。这是纠正错误“经验”的有效方法。
此项的评价可通过对学生实验的观察和实验报告等材料来评价。
①实验的态度和兴趣,在实验之前是否具有亲手去做、亲身去体验的意向。
②实验是否有计划,计划是否符合操作要求?
③实验器材使用是否正确、熟练?
④实验现象与数据的观察和记录如何?
⑤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概括和应用能力如何?
(2)思维方法。
①辨证思维是科学的逻辑思维。归纳和演绎是认识过程中的两种推理形式。归纳是从个别到事实走向一般的结论、概念,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概念走向个别的结论。归纳和演绎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分析和综合是在认识过程中比归纳和演绎更加深刻的认识方法。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到事物的本质。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整体。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离开了综合的分析也不是科学的分析。
②直觉思维方法。直觉思维是一种跳跃式的具有突发性的思维方法,难以捉摸和驾驭,直觉类似灵感、顿悟、奇妙启示等,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直觉思维的产生,是人们以探索者的身份去探索、去求证。比如查德威克对中子的直觉思维。对于学生在物理解题思维的创新性、开拓性、突破性,主要是通过直觉来实现的。例:如图均匀带正电的无限长导线,其中ABC段是
半径为R的半圆形,O为半圆的圆心,求O点
的电场强度。凭直觉判断,O点电场应为零,
有了这样的目标,对问题的求证无疑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对这些思维方式的评价以通过解答相应测验题的方法最有效。
(3)研究问题的方法。
①理想模型。为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一些条件,把特定的物质运动加以抽象,确定理性模型,从而形成概念,提取规律。如“质点”、“刚体”、“理性气体”、“点电荷”、“原子核的模型”等。
②等效替代法。
③类比推理法。
④理想实验法。
⑤控制变量法。
要评价对研究问题方法的掌握程度,应尽量将各种研究方法的问题抽出来,进行测验,然后将每人对问题的处理方法加以分析,即可达到评价的目的。
(4)解决问题的“习惯”。
对解决问题“习惯”的评价可从以下几项来评议。
①在选择“从何入手的要点上”是否果断?
②是否能集中注意力于所要解决的问题,较少注意那些与问题无关的方面?
③是否有主动而有力的探索精神?是否凭印象办事?
④进行问题探索时是否仔细有条理?
⑤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充满了信心?
⑥在按某一条推理的思路受阻时,能否很快转换思维“路径”?
三、科学的价值观。
科学知识,尤其是作为其精髓的科学思想,能开阔人的心胸,扩大人的视野,启迪人的心智。是愚昧的天敌,教条的对头,迷信的克星。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具有信念价值和趋向价值。
1、科学的信念价值。
①初步确定物质第一性的观点,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
②树立相信科学的信念,反对迷信,树立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的观念。
③承认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确定用发展眼光看问题的观点。
④承认科学理论的相对性,初步懂得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过程的无穷性。
⑤了解人类必须为科学不断探索、不断奋斗。
2、科学的取向价值。
①初步认识科学在人类文明与进步过程中的伟大作用与贡献。
②确定“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③了解科学发展的负效应,认识社会的发展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④正确对待科学发展成果,反对利用科学成果危害人类社会。
篇13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说过“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这一观点清晰地阐述了科学活动中探索的重要性。同时从另一个层面上,也强调了科学启蒙教育应生活化的教育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幼儿生活在这斑斓的世界里,随处都有让他们好奇的事物和现象。教师应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抓住身边丰富的科学契机。比如,到了冬天,孩子总会有这样的问题:“冬天为什么我们的嘴里会冒白气呢?”对于这样的问题,老师可以生成让幼儿做《水的三态变化》实验的科学活动。这样的活动既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增强其观察的兴趣,又可以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学习科学知识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探究的欲望会更浓。同时,教师的目光不仅仅局限于一次科学活动,应放眼于日常生活,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引导幼儿自主地从生活中发现,从探索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