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成本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财务成本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财务成本论文

篇1

Gordon认为当企业赢利能力下降到某一水平,使企业无法支付利息和本金(即违约)的可能性并非微不足道时,企业即处于财务困境。

Brealey和Myers将财务困境定义为:当企业对债权人的承诺无法实现或难以遵守时,就意味着财务困境的发生,有时候财务困境会导致破产,有时候则只是有惊无险。这个定义明确了财务困境和破产的区别,换句话说,即使没有违约,但违约的概率很高的话,也同样应视为财务困境。

Carmichael则认为财务困境就是企业履行义务时受阻,具体有如下四种表现形式:(1)流动性不足:流动负债大于流动资产,履行短期义务时遭遇困难;(2)权益不足: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不足,由于留存收益呈现赤字,或者,总负债大于总资产(即负权益);(3)债务拖欠:公司不能偿付应付负债,或者违背了贷款协议条款;(4)资金不足:公司受限于或者无能获得各种额外资金。

而Ross等人则认为“财务困境是指一个企业处于经营性现金流量不足以抵偿现有到期债务(例如商业信用或利息)而被迫采取改正行动的境况”,他们认为一旦企业发生如下的一些事情时,可以表明企业陷入了财务困境:股利的减少、工厂的关闭、亏损、解雇员工、高级主管的辞职以及股票价格的暴跌等。

Beaver认为当企业出现破产、无力偿还债务和支付优先股股利、银行存款透支等情况就属于发生财务危机。Beaver为此提出了一个关于“现金流”或“流动资产”模型的理论框架,即企业犹如一个由现金流组成的水库,由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组成,一个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可被定义为水库的水被抽干,即企业不能按期偿还债务。

Doumpos和Zopounidis根据以往关于财务危机的研究结果,给出了关于财务危机的定义:从财务角度看,财务危机包括资产净值为负、无力偿还债权人债务、银行存款透支、无力支付优先股股利、延期支付货款、延期支付到期利息和本金等情况。

Altman认为财务危机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企业发生财务困难时的多种情况,主要为:破产、失败、无力偿还债务和违约等。同时,Altman对上述存在细微差别的概念给出了一个完整的描述:破产主要是财务危机在法律上的定义;失败是考虑风险条件下,投入资本的回报率低于行业同样投入资本的平均回报率。其实这一定义很具有经济学的色彩,并未说明企业无持续经营的能力。无力偿还债务可从破产角度可认为资产净值为负。违约则企业违背了与债权人签定的和约并可能导致法律诉讼。

总结前述可以看出,财务困境就是企业的盈利能力显著下降或丧失,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可持续经营”可能难以持续,导致企业发生“违约”的可能性显著升高的状况。

(二)财务困境成本的定义

无论采取何种模式来处理财务困境,都会产生相应的成本,对财务困境成本的估计是资本结构理论的重要研究领域,财务学界许多研究努力实际上都消耗在解决负债成本到底是什么方面了,并且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财务困境成本是破产成本、清偿成本等概念的延伸,从破产到财务困境、从破产成本到财务困境成本,反映了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和演变。对财务困境成本的定义有两个不同的角度,一是按事后成本来定义,例如“资产重组或债务重组成本即为财务困境成本”;一是按事前成本来定义,Kose认为:财务困境成本是“使资产流动化的成本,包括营业收入和永续经营价值的减少,以及其他非直接成本如研发费用等”。

实际上,这是同一事物的两面,根据Warner等人的观点,财务困境的影响大部分都在违约之前发生。因此,由于财务困境的发生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影响或制约了企业的日常经营、投资和融资等活动,从而产生了成本;但这种成本只有在真正进入财务困境以后,企业为了解决财务困境采取重组或清算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财务困境成本与破产成本联系紧密,传统定义的破产成本是财务困境成本的一部分,因为如果财务困境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话,企业将不得不进入破产清算,并表现为破产成本。所以,Ross根据破产成本的划分方法,将财务困境成本分为直接财务困境成本和间接财务困境成本,前者包括与清偿或重组相关的法律、会计和管理费用,间接成本则指财务困境对企业经营能力的伤害,包括对企业产品需求的减少,债权人介入导致的管理决策权部分丧失,管理层为解决财务困境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等。

综合Warner、Ross等人的观点,我认为:首先,当财务困境甚至破产发生时,企业会支出相应的成本;其次,将时间向回看,在没有发生财务困境时,这个成本仍然是存在的,只不过以一定概率的方式存在。作为资本结构管理的需要,在企业健康运营的时候这个成本也应当恰当的估计,即以实际支出和发生财务困境的概率相乘的结果作为估计量,从而帮助决策人进行融资决策。我将这个估计量定义为财务困境成本。这类似于会计核算中的“或有负债”,将一个具有现实义务而在未来发生的负债的恰当估计量作为或有负债列入会计报表,从而帮助投资人对企业的分析。

(三)财务困境成本的构成

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承担的成本体现为企业股权价值的损失,主要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个大的方面:

1、直接成本

(1)清算或重组的法律成本

企业在陷入财务困境后,无论是进行资产重组、破产清算或债务重组时,都需要从外面聘用大量的专家,例如律师、会计师、投资银行家、评估师等等,对企业来说,雇佣这些专家的高昂费用就是直接成本。

最早进行这方面定量研究的是Warner,他以1933~1955年间破产清算的11家铁路企业为例,计算出直接成本约为破产前的债务账面价值和股权市场价值之和的1%;Altman对11家零售企业和7家工业企业的估计结果是4.3%(1984);Weiss对1979~1986年间的37家申请破产的在美国和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公司的数据,估计结果是3.1%。

如果进行债务重组的话,直接成本相对要小一些。Betker在1997年对75家正式重组和48家预包装重组企业的直接成本估算结果为,正式重组3.93%,预包装2.85%,加权结果为3.51%。Tashjian在2000的研究成果分别为1.659%和2.31%,并认为“通过预包装解决财务困境的平均直接成本要比正式重组小”。

综合以上结论,与正式重组相比,私下重组成本较低(包括直接法律成本、税赋、信息披露成本等),尤其是对无形资产较多和债权人较少的企业更为有利。根据处理模式的不同,企业解决财务困境所付出的直接成本在1.65%~3.93%之间。

(2)公司管理成本

为了保证重组的进行,公司相关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及财务等职能部门的配合,这是一种额外的管理成本。这些工作包括为专家整理提供资料和信息、相应的法律事务、对资产的评估、对商业活动的调整等等。这些工作是公司重组计划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公司的一切经营或商业活动都处于破产的威胁之中,这可能对所有员工的心态和工作效率有不小的消极影响。

但这方面成本的估计很困难,相关的案例有:1991年,NewEnglandCorporation银行进行破产清算所支付的专家总费用为1770万美元,而内部管理费用为300万美元,是前者的17%;1990~1991年;TheFirstRepubilic银行申请破产保护在法院主持下进行重组,到全部分公司被变卖结束时,支付的内部管理费用为350万美元,是专家费用的35%。因此,与破产清算相比,企业在重组时的法律费用会低一些,但内部管理成本则要高很多。

2、间接成本

(1)经营受影响

企业更大的损失可能还是来自于财务困境对公司价值的侵蚀,包括股价下降、投资机会丧失、市场竞争力降低、人才流失、廉价处理资产等。

Whitaker发现公司在进入财务困境的第一年,公司价值平均下降了20.29%。不同的重组方式会向市场传递不同的信息,并引起不同的反应,宣布正式重组即破产保护的企业,在宣布后股价明显下降,平均下降12.19%;而其他重组方式股价变化幅度较小,预包装破产为-2.05%,秘密的私下重组为-2.76%,公开的私下重组为-1.83%,债券价值亦有类似趋势的变化,这说明市场认可私下重组企业潜力优于正式重组的企业。

Gordon认为,如果破产可能性的增加会削弱公司价值的话,当企业处于财务困境时,部分负担将转嫁到债权人身上;在债务再融资时,新债不可能以优于旧债的方式发行,从而提高了公司的融资成本。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财务困境企业的信用等级必然下降,债权人面临更大的风险。

(2)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损失

债权人在接管企业或参与企业的决策后,往往倾向于资产出售、裁员特别是大量管理人员的调整,所以对于困境公司部分员工来说,债务重组和资产重组往往意味着随之而来的失业。另一方面,现有的雇员特别是高级经理人员会利用自身影响力和工会组织对重组计划施加压力,以尽可能保住自己的工作。但不管博弈的结果如何,正常情况下总会有部分员工被解雇,对他们来说,这是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损失,也是一种成本。

对于商业债权人和商业客户(业务合作伙伴、供货商、经销商等等)来说,相对于使自己与困境公司之间的商业利益得到保护(如应收账款的回收)的短期利益,可能更倾向于继续拥有一个良好客户的长期利益。

因为根据市场营销理论,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维护一个老客户的四倍,所以,即使商业债权人的利益能得以完全收回,为了开发替代的客户,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转换成本。另一方面,原来给予困境公司的商业信用被迫延长,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对商业债权人或供货商来说,这也是一种成本额外的成本。

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方面的定量研究结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债权人以外的与企业利益相关的当事人也可能被迫承担部分成本,包括商业债权人、政府税务部门、退休人员、雇员等等。

(四)本文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文着眼于财务困境成本中的间接成本中由于经营风险引起的部分,即由于未来经营结果的不确定性导致的债券违约的可能,从而带来的财务困境成本。

本文从两个方向出发,通过税盾和财务困境成本的权衡理论以及二叉树模型分别推导公司价值的表达式,再从中解出财务困境成本。从财务困境成本的表达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与负债、公司的清算价值、平均增长率、经营风险的关系。进而,我们可以通过它解释哪些类型的行业具有较低的财务困境成本,因而适合采用高负债率。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章文献综述介绍本文两个理论基石——税盾和财务困境成本的权衡理论和二叉树模型;第三章进行公式推演;第四章对影响财务困境成本的负债、公司清算价值、平均增长率、经营风险逐个分析;最后在第五章给出结论。

二、文献综述

本章介绍本文的两个理论基石——税盾和财务困境成本的权衡理论和二叉树模型。

(一)税盾和财务困境成本的权衡理论

税盾和财务困境成本的权衡理论(以下简称权衡理论)由MM理论发展而来,实际上是修正的MM理论。这里依次阐述MM理论和权衡理论。

MM理论有五个假设条件:(1)企业的经营风险是可以衡量的,有相同的经营风险的企业处于同类风险级;(2)现在和将来的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的EBIT估计完全相同,即投资者对企业未来收益和这些收益风险的预期是相同的;(3)股票和债券在完善市场上进行交易,没有交易成本,投资者可同企业一样以同等利率借款;(4)不论举债多少,企业和个人的负债均无风险;(5)所有现金流量都是年金,即企业的增长率为零,预期EBIT固定不变。

最初的MM理论讨论的是无公司税的情况:

命题一:企业价值模型。其公式为:VL=VU=EBIT*K=EBIT*KU。

VL为有负债企业的价值,VU为无负债企业的价值。K=KU为适合于该企业风险等级的资本化比率,即贴现率。根据无税的MM理论,企业的价值独立于其负债比率,即不论企业是否有负债,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不变的。

命题二:企业的股本成本模型。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即自有资金成本)等于同一风险等级中某一无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加上根据无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和负债成本之差以及负债比率确定的风险报酬。其公式为:KS=KU+RP=KU+(KU-KB)(B/S)。

KS为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KB为负债企业的债务成本,KU为无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RP为风险报酬。从命题二可以看出,随着企业负债的增加,其股本成本也增加。低成本的举债利益正好会被股本成本的上升所抵消,所以,更多的负债将不增加企业的价值。因而,在无税的情况下,企业的资本结构不会影响企业的价值和资金成本。

接着,MM理论发展了有公司税的情况:

命题一:企业价值模型。负债企业的价值等于同一风险等级中某一无负债企业的价值加上赋税节余的价值。其公式为:VL=VU+TB。

从这里看出,当引入公司所得税后,负债企业的价值会超过无负债企业的价值,负债越多,差异越大,所以当负债最后达100%时企业价值最大。

命题二:企业股本成本模型。在考虑所得税情况下,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等于相同风险等级的无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加上根据无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和负债成本之差以及公司税率所决定的风险报酬。其公式为:KS=KU+(KU-KB)*(1-T)*(B/S)。

所以,企业的股本成本会随财务杠杆扩大而增加。这是因为股东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但由于(1-T)总是小于1,税赋使股本成本上升的幅度低于无税时上升的幅度所以负债的增加提高了企业价值。

MM理论中,税盾被看作是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研究者也只看到负债带来的税盾利益,忽视了其相应的风险和成本。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权衡理论指出,负债的增加给公司带来的财务困境成本和财务风险是制约公司无限提高负债比例的关键因素。

随着债务增加,公司面临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增大,财务困境成本上升。财务困境成本包括公司因财务困境导致破产产生的破产成本和债权成本。债权成本是指负债上升计划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矛盾而导致的公司价值的损失。在破产可能性增大的压力下,代表股东利益的公司经理人员会选择次优决策,扩大股东利益,牺牲债权人利益;为保护自己的权益,债权人将会再贷款契约中增加监督方式。这些都会导致债权成本上升,公司价值下降。权衡理论认为,债权成本比破产成本能够更加有力的抑制公司无限制的提高负债率。税盾价值和财务困境成本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将存在一个最佳的负债率使综合资本成本最低。

VU——无负债时的企业价值

VL’——同时存在负债税盾、财务困境成本的企业价值

TB——负债的税盾价值

FA——财务困境成本

D1——财务困境成本变得重要时的负债水平

D2——最佳资本结构

图3中,当负债未超过D1点时,财务困境成本不明显;当负债达到D1点时,财务困境成本开始变得重要,税盾价值开始被财务困境成本所抵消;当负债达到D2点时,边际税盾价值恰好与边际财务困境成本相等,企业价值最大,达到最佳资本结构;负债比率超过D2点后,财务困境成本大于税盾价值,导致企业价值下降。

(二)二叉树模型

提到二叉树,我们首先说树这种结构。

树形结构是一类重要的非线性结构。树形结构是结点之间有分支,并具有层次关系的结构。它非常类似于自然界中的树。

树形结构在客观世界中是大量存在的,例如家谱、行政组织机构都可用树形象地表示。以下是一个家族树的例子:

张源有三个孩子张明、张亮和张丽;

张明有两个孩子张林和张维;

张亮有三个孩子张平、张华和张群;

张平有两个孩子张晶和张磊。

以上表示很像一棵倒画的树。其中“树根”是张源,树的“分支点”是张明、张亮和张平,该家族的其余成员均是“树叶”,而树枝(即图中的线段)则描述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显然,以张源为根的树是一个大家庭。它可以分成张明、张亮和张丽为根的三个小家庭;每个小家庭又都是一个树形结构。

二叉树是树形结构中的一种,它在每个分支点都只有两个分支,从而大大减少了树形结构的多样性,规范了每个分支点的后续结构,使它的计算特别是通过计算机进行运算非常简便。

许多实际问题抽象出来往往是二叉树的形式,即使是一般的树也能简单地转换为二叉树,而且二叉树的理解计算较为简单。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虽然简便,但是晦涩难懂。它的一种近似即是通过二叉树模型进行演算。如果二叉树的层次不断增加,“数学上可以证明其结果将和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一样”。

由于采用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分析超出了本人的数学能力,为简化数学分析上的复杂度,本文采用只有一个分支点的二叉树模型进行分析。

运用二叉树模型分析公司未来的经营状况,我们假设其两条分支存在不同的经营结果,赋予不同的概率,则利用二叉树模型进行计算的结果实际上反映了公司在考虑经营风险下的价值。联合由权衡理论推演而来的包含财务困境成本的公司价值表达式,即可解出财务困境成本的表达式。

三、公式推导

本章详细介绍我们用以分析财务困境成本的公式从何而来。

篇2

(一)财务成本的性质

财务成本在财务会计中是一个流量概念,它表现为资源的不利变化,即成本会引起企业收益的减少,具体表现为企业资产的流出或增加。根据成本归属理论,当任何存货或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耗用之后,它们的原始成本就随之转移到产品中去。转移到产品中的就是已耗成本,在财务会计中一般称之为费用,未转移的成本则为资产。传统的成本归属理论强调的是历史成本的转移,而并不计量已耗用资产的现时成本。成本归属假设是成本计算的基础,如果不承认成本归属观念,就无法进行成本计算。因此,支持传统财务会计的会计学家认为会计实质是一个历史成本分配的过程。可见一般人们理解的成本概念,在财务会计中所指的是已耗成本,即费用概念。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第6号概念公告中将费用(已耗成本)定义为:“费用是某一个体在其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中,应交付或生产了货品,提供了劳务,或进行了其他活动,而付出的或其他耗用的资产,或因而承担的负债,或两者兼而有之。”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发现该定义是一个狭义概念。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耗费形成费用,而非主要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耗费并不构成费用,在美国财务会计概念体系中,这种非主要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耗费称之为损失。那么,费用为什么要如此定义呢?这涉及成本流转观念。所谓的成本流转观念是指人们依据成本归属理论,追溯成本的流转过程,并通过成本记录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从企业生产准备开始,采购材料、添置设备,产品研制开发,投入原材料和人工,直至生产出产品,随着实物的流转,成本也应该流转,为了确定企业收益和存货计量,必须从现时营业收入中扣除已耗用资产的历史成本,并与利润表中的现时营业收入相配比,未耗部分成本则作为资产计入资产负债表中。至于那些凡是不产生营业收入的资产耗费或减少,如自然灾害造成的资产性质上不同于费用,应视为损失。正确区分费用和损失,可以使外部财务报表使用者获得更为有用的会计信息。可见,狭义的财务成本在财务会计中所指的是费用概念。根据以上论述,费用具备两项基本特征:1.费用表示的是企业资源的不利变化,这种不利变化具体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或企业负债的增加;2.费用确认应与企业盈利活动相联系,在目前的财务报告中,由于收入和费用是分别单独陈报的,而且一般情况下,企业商品或劳务的购置和款项的支付又不与企业同种产品的销售或收款同时发生。因此,配比要求就变得十分必要,费用应与收入建立一定的联系。

(二)财务成本的确认按照传统财务会计理论,费用的确认应该与盈利相联系。这里配比原则十分重要,因为它指导人们鉴别哪些成本属于已耗成本,应计列为本期费用,相应列入利润表;指导人们鉴别哪些成本属于未耗成本应作为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指导人们区分各种费用与收入的不同联系以分配各类费用。根据配比原则,费用的确认应该与这个时期的营业收入相配比,由此计算本期的收益。费用与收入的配比原则包括三项确认规则:1.联系因果关系确认费用;2.系统、合理地分配费用;3.支出发生时立即确认费用;联系因果关系确认费用是最理想的分配成本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将已耗成本与产品相联系,并在有关收入陈报之时将这些产品的成本计入费用,就可以得到费用与收入的合理配比。因为已耗成本是与某一个具体产品相联系,而这一产品又与所陈报的收入相联系,倘若收入在销售实现时予以陈报,将产品的已耗成本记为费用予以陈报被认为是合理的,而未耗成本则被视为资产。直接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商品进价和其他直接费用,由于与产品生产之间存在着一种可追溯的关系,可以直接追溯到具体产品中去,因此这类费用应该直接计入生产经营成本。并不是所有费用与收入都存在着联系因果关系,有些需要通过其他确认方法来分配费用。具体分配方法有两种:1.在以后的各会计期中,将成本合理、系统地分配为费用;2.当支出发生时立即确认为费用;有些支出尽管无法追溯到具体的产品中去,但它们与本期收入存在着间接因果关系,人们通常可以按假定的合理基础或便捷的方法将其分摊至具体产品成本之中。这些成本在各会计期间分配费用时,应该是无偏见和合理的。例如,企业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费用等各项间接费用,这类费用与本期收入存在着间接因果关系,应该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生产经营成本。那些既不与生产直接相关又不与销售直接相关的支出,由于无法找到一个合理且系统的分配基础,应该作为期间费用立即计入当期损益。很显然,因为这些支出如果没有合理的途径与未来收入相联系,或未来期间经营活动的收益很不确定,如果采用武断的分配基础进行分配可能将回比不进行分配更使人误解。因此,惟一的实际解决途径就是将它们直接列为当期费用。事实上,将费用与收入相联系并进行合理的费用分配是一个非常棘手的事情。A.L.托马斯于1974年美国会计学会所发表的第9期《会计研究论文集》的《会计分配问题》一文中指出,将成本分配为费用,完全存在着主观臆造的因素。由于这种主观推测使得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此,A.L.托马斯认为验证费用分配过程是否合理有三个标准:1.可加性,即分配到各会计期的费用数额相加应该等于原来的成本总额;2.明确性,即某一种分配方法只能导致某一个固定的分配额,而不是数额可以随意大小;3.可辩护性,当采用某种分配方法时,有其充分的理由证明是最优的,是任何其他分配方案无法替代的。托马斯认为费用确认分配过程并不能真正符合上述标准要求,现行的配比原则实际存在着重大的缺陷。不过至今为止,会计实务界仍在财务会计实践中坚持应用分配方法。因为费用分配过程构成了传统财务会计最重要的会计实务,如果否定成本分配实际上就等于从根本上否定传统财务会计。

二、财务成本的计量

费用作为获取营业收入所发生的资源牺牲,其计量主要表现为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由于资源已耗用成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衡量,因此费用与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一样,通常也可以由多种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现行成本、脱手价格、可实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和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等衡量。

1.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是指取得资源时的原始交易价格。在直接现金交易时,历史成本表现为付出的现金或承诺付出现金;在非现金交易时,历史成本则表现为被交易资产的现金等价物。按历史成本计量费用是几个世纪以来财务会计的主要计量基础,是财务会计计量中最重要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被运用的主要理由是:﹙1﹚历史成本是买卖双方在市场上通过交易客观地确定的,它不是人们主观确定的,因此具有客观可靠性;﹙2﹚历史成本具有可检验性,因为它有交易时留下的原始凭证作为依据;﹙3﹚在会计实务中,历史成本最容易取得,而不像其他计量方式获取的成本较高;﹙4﹚费用以资产的实际耗费计量,收入是以销售产品的实际交易价格计量,企业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和收益的确认都是建立在实际交易基础上的,从而可以避免歪曲经营收益。

那么费用的历史成本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一般情况,它是按获取生产所需物品所放弃或必须放弃的资源在取得日的现行价值计量的,也就是资产的交易价值。当采用直接现金支付或承诺现金支付时,成本的计量是明确的,即买方所放弃的对资源要求权的货币表现。如果交易采用的是非现金支付方式或非现金支付承诺,则按照取得物品或服务的市价或交易中放弃的物品或服务的市价来计量。历史成本计量费用也存在着固有的缺陷:﹙1﹚由于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和物价的急剧变化,使得历史成本并不能确切地反映企业资产的现值,缺乏可比性。﹙2﹚历史成本未能反映出企业资产的增值情况。资产的增值等于购置资产现时价值减去原始成本的余数,如果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就无法反映企业资产的增值,因此收益计算中未能包括资产增值价值。﹙3﹚物价变动时,以历史成本进行计量难以分清企业的实际收益和由于价格而引起的持有损益。

2.现行成本

现行成本是指在本期重购或重置持有资产的成本,也可以成为重置成本。人们对现行成本包含的内容的理解存在着差异,有的认为现行成本是指重新购置同类资产的市场价值;有的则认为现行成本应该是重新购置或制造同类资产的成本;有的认为是重新购置具有相同生产能力的资产的市价,等等。但是这并不影响采用现行成本来计量费用的必要性。赞同采用现行成本计量费用的人认为,采用现时成本由许多优点:﹙1﹚由于收入通常根据现行价格计量,从配比的逻辑关系来讲,费用也应当根据所耗资源的现行成本来计量,这不仅可以保持收入与费用具有相同的属性进行配比,使得收益计算更为合理,也有助于已耗资产的实物性补偿;﹙2﹚只有在采用现行成本计量费用情况下,才能区分经营业务产生的收益和持有资产的增值或减值;﹙3﹚能避免物价变动的虚计收益,确切反映生产耗费的补偿,有利于资产的实物保全;﹙4﹚现行成本计量的结果所揭示的是现实的财务状况而非历史的状况,与决策的相关性更强,有助于对未来经营活动及其成果的预测。不过,采用现行成本计量也存在着缺陷:﹙1﹚资产计价比较主观,缺乏一个可靠的依据。由于重置估价需要通过专业人员主观判断,难以防止企业人员蓄意篡改数据;﹙2﹚取得现行成本需要花费较高的信息成本,现行成本数据的取得原比历史成本数据的获取要困难得多;﹙3﹚仍然没有完全消除货币购买力变动的不利影响,等等。

3.脱手价格

脱手价格是指资产在正常清算条件下的变现价值。有的会计学家建议在费用计量中采用脱手价格。他们认为,它可以表示企业耗用特定资源的机会成本,而且这种费用计量不需要就重置的未来可能性进行预测,因为它有很强的决策相关性。此外,企业收益还可以根据已消耗资产的机会成本与相关的机会收入来评价,从而能为经营决策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不过脱手价格计量也存在着缺陷:﹙1﹚由于同类资产在市场上有多种价格,因此脱手价格的确定比较困难;﹙2﹚由于脱手价格计量放弃了实现原则,不符合持续经营假定原则。因此不利于对管理当局的经营责任的考核。

三、财务成本计量在财务会计中的地位

由于传统财务会计强调可靠性,在会计系统设计时,选择了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以收入与成本进行配比为原则等作为基本理念,并要求会计人员采取谨慎态度处理会计事项。企业资产被看成一种“尚未摊销的成本”,并根据历史成本原则来计量;企业收益被理解成一种“现实交易收益”,并按照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来确认。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成本理论”在传统财务会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财务会计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成本的分配或归属过程。

1.传统会计收益观下的“成本配比”原则

传统财务会计的收益是指来自企业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的差异,是一种“实现”的收益概念,也称之为会计收益,强调“实现”的会计收益观的优点在于:﹙1﹚由于建立在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基础上,因此它符合稳健原则的要求;﹙2﹚实现收益观是考核管理当局受托责任最客观的指标。传统财务会计的收益概念天然地决定了需要运用配比原则来分配费用和已确认收益。很显然,配比原则实际已成为强调“收益重心”的传统会计确认收益的核心原则。会计收益大小的度量是通过收入确认的实现原则,即在收入实现以后才确认收益,它只将已实现的收益确认为企业收益,不包含资产价值升值等未实现的收益;另一方面这种收益的度量有赖于期间收入和费用的合理配比,与当期不相关的成本应作为资产(未耗成本)结转为以后期间的费用。与传统财务会计收益观相对应的是经济收益观。传统会计收益概念的批评者认为,会计收益概念存在着重大缺陷,未来收益概念应采用经济收益观。他们指出了会计收益的缺陷:﹙1﹚由于依据收入确认原则,使得损益表所反映的企业收益是不完整的收益,它没有包括未实现收益;﹙2﹚在采用配比原则时,由于收入采用现时价格计量,而费用则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因此成本的分配并不完整,使得成本未能真正得到弥补;﹙3﹚由于依赖历史成本计价,使得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资产,仅仅是未耗用的资产成本余额,从而低估了企业资产的价值。经济收益观强调的是资本保全原则,可理解为补偿资本后的一种增量。近年来会计界由于强调重置资产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多地接受经济收益概念,如果未来会计采用经济收益概念的话,成本的配比原则和历史成本计量原则将会受到根本性的冲击。

2.资产定义的“成本观”

由于传统财务会计强调收益在会计理论中占有“重心”地位,必然会导致为了实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而按照“成本观”来定义资产。按照美国会计学家佩顿尔顿的观点,资产只是“未消逝或未耗用的成本”。他们认为,成本是取得资产所需要花费的代价;原始成本或历史成本是最初取得资产时的实际支出;重置成本是根据当前环境拥有一个与原有资产性能相同的资产所花费的一切代价。已耗成本将作为费用计入当期产品,而未耗用成本则作为资产保留在以后会计期间进行分配。在资产定义“成本观”概念下,资产的历史成本计量又是必然的选择。因为传统会计认为,资产通常根据经济业务发生所取得的交换价格入账,然后将这项取得成本列示在财务会计报表上,因此成本就是商品或劳务在其取得时的交换价格。如果交换中所付的是非现金资产,则以所放弃资产的现时价格作为取得资产的成本。选择历史成本作为资产的计量属性,是因为历史成本是由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确定的,它最具有可检验性和客观性。另外,历史成本计量也有利于与收益计量中的实现概念相关联。资产被定义为“未耗用成本”有助于与收益计量保持密切联系。但是资产定义“成本观”却存在着许多缺陷:﹙1﹚严重地歪曲了资产的本质,资产代表的是企业未来经济收益;﹙2﹚不能完整地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3﹚由于重视收入与费用配比,强调以损益表为中心,因而使得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反映不实。近年来资产定义“产权观”已得到会计界的广泛接受,1985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收益,应该说是比较符合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来看,当然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收益。从未来会计发展趋势看,资产将取代收益成为会计关注的重点。如果今后完全否定了资产定义“成本观”强调资产重置概念将有代替成本分配概念的趋势。

3.成本归属观念和成本流转理论

传统财务会计强调资产按历史成本计量,即使现时重置成本高于历史成本也不例外;强调费用按照配比原则进行成本分配,它们依据的是成本归属观念。佩顿在其著作《公司会计准则绪论》中写道,当任何原材料或设备在生产过程中耗用之后,它们的原始成本就随之转移到产品中去。成本归属观念强调的是资产原始价值的转移,而并不是计量已耗用资产的现时成本,它已成为传统会计的成本计算和分配的理论基础。如果不成本归属观念,就无法进行成本计算,也就无法确认收益和计量资产。因此整个财务会计也就无法运行。在成本归属观念下还有一个成本流转理论。所谓成本流转理论是指会计人员应该按照成本归属观念,通过成本计算和成本分配来追溯成本流转过程。也就是说,随着物流的流转,即从企业购进设备和原材料开始,到组织生产、产品入库,再到销售渠道建设、产品销售出去,成本也随着流转,这需要通过会计记录将成本流转记录下来。因此,根据成本流转理论,就形成了资产定义“成本观”和成本分配“配比原则”,即成本表示取得资产所花费的代价。随着生产经营中的实物流转,会计记录也需要追溯成本流转过程,成本分配是传统财务会计的核心内容,已耗成本(即费用)根据配比原则进行成本分配,计入本期的经营成本以确认当期收益;未耗或未摊销成本就成为强调成本流转观念。

四、未来财务会计发展趋势和对财务成本理论的影响

(一)未来财务会计发展趋势

由于财务会计运行环境的急剧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许多有关要求揭示非财务数据、前瞻性数据和公允价值数据的提案都可以被看成是未来财务会计改革的方向。预计未来财务会计的发展,既是对传统财务会计的部分内容的扬弃,同时也是对其的继承和改进。未来财务会计模式的形成将是一个“渐进式”发展过程。

1.未来财务会计模式仍将继承传统模式中已经实践检验而积淀下来的方法与程序

尽管未来会计将会摒弃传统模式中许多过时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相信,传统模式中已经实践检验而积淀下来的证明行之有效的会计方法与程序将会被继承。新的会计模式仍将保留利特尔顿和佩顿所描述的绝大多数特征。例如,以复式记账为会计记录基本方式;以货币计量为会计主要计量单位;以财务会计运行顺序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未来财务会计发展将会走一条遵循以“继承——扬弃”为原则的渐进式改革道路。

2.未来会计收益观有向经济学收益概念靠拢的趋势

受经济学收益观的影响,美国提出一些介于传统收益观与经济学收益观之间的收益概念。美国会计学会在《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中,建议在单一报表中所列示的收益计算,既要保持历史成本概念,又要保持现行成本概念,后者除了要反映日常的经营成果外,还要反映因持有资产价值的重大变动而形成的损益,以及当价格水平变动时作为一个债权人和债务人而形成的损益。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原则公告中,也提出了“全面确认收益表”的损益表概念,全面确认收益表的内容包括持续经营的销货损益、非持续经营的销货损益、未实现资产重权价盈利、未实现交易中投资利得以及当价格水平变动时形成的损益等。当然,上述改进的会计收益概念与经济学收益仍有距离,但是它可以表明未来会计收益观将向经济收益概念靠拢的趋势。

3.未来会计确认的基础将是应计制与现金流动制的融合

从财务会计确认基础历史演进看,基于交易观的应计制代替了早期传统的基于交易观的现金制。不过,未来会计确认基础的趋势将可能是应计制与现金流动制的融合。随着经营发展,尤其是各种创新金融工具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概念上的交易活动逐渐转化为一系列市场程序,风险和报酬不再随交换行为而立即转移,明确的交易日期变得不确定起来,基于交易观的应计制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可以预见,随着基于非交易观的应计制出现,应计制与现金流动制之间的界限也就变得模糊起来。应计制与现金流动制的融合将是未来会计确认基础的发展方向。

4.未来会计计量的模式将是多种计量属性和计量尺度结合方式并存

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以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的计量模式,是传统财务会计最基本的计量模式。但是,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这种计量模式已呈现出诸多缺陷。寻找新的计量模式将是未来财务会计模式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从计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看,计量模式的确定不不可以通过纯粹理论推导出来,各种非理论因素,如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环境的等,往往会影响甚至改变已选择的模式。因为财务会计规范存在着“政治化”过程,各种利益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会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来影响财务会计准则的制定内容,达到有利于本方的目的,这必然影响到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问题。所以,未来会计计量模式将会通过理性的(科学的)和非理性(政治化的)方式来寻找新的多重计量模式。5.未来财务呈报将呈现多重计量报告形式的趋势未来财务会计信息将更强调真实性和公允性,更重视用户的信息需要。因此,在未来财务报告中,将采取以利用综合模型来改进企业报告的方式;运用多种计量属性反映财务状况;鼓励披露前瞻性信息;在披露财务数据的同时,有义务揭示非财务数据等措施。超级秘书网

(二)对财务成本理论的影响

未来财务会计的发展将给财务成本理论带来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资产定义的“成本观”淡出,“未来价值观”将取而代之传统财务会计倾向于从成本的角度定义资产,这种观念将会被取代。美国会计学家菲利普斯对这种现象做过评价:会计理论的变革实质上是试图改变传统会计理论强调成本的状况,代只以价值为中心的符合逻辑的结构。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更加强调资产的价值而不是未耗成本概念。这里所指的资产价值并不是现时价值,而是一种未来创造企业收益的潜在价值。突出资产“未来的经济价值”的性质,使得资产与收益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是现代财务会计的一个特征。因此,资产定义的“成本观”将会淡出,资产定义的“未来价值观”将取而代之。2.基于改良的会计收益观下的成本配比原则的适用范围将受到限制传统的会计收益观下,成本配比原则是计算和分配成本核心理论,它与收入实现原则相配合,可以计算出传统概念的期间收益。受经济学收益观的影响,会计界已开始逐渐改进传统的收益概念,提出了吸收经济学收益概念的收益观点。因此,传统概念的成本配比的适用范围将受到限制,成本配比原则仍将用于指导销售成本等项目的分配以确定收益。不过,企业在期末也会运用公允价值或现行价值等计量属性对资产和负债等项目进行调整,以使最终会计收益中补充反映出过去期间资产的“净增值”。3.成本归属和成本流转观念不再被强调传统财务会计十分强调成本归属和流转观念,可以说传统会计实质上是一个成本流转分配的过程。但随着资产重置价值重要性的突出,公允价值和现时成本被强调,现时成本的取得通过的是估价程序,因此成本归属和流转观念的重要地位将会下降。可以说,未来会计将不再是成本流转分配的过程,而变为一种价值计价的过程。4.不再追求绝对真实的成本理念,而开始注重条件真实性成本观念未来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十分强调前瞻性要求,在比较客观性和相关性质量特征时,未来会计更加注重相关性要求。因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目标有着密切关系,它是维护会计目标的基础。近年来会计目标已有所变化,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结构中,会计目标被确定为“决策有用性”,他们认为对决策最为有用的信息是能“帮助信息使用者在预测未来时可导致决策差别”的信息,因此,相关性成为保证信息对决策有用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

参考文献:

1.于富生,成本会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杜兴强,现行财务会计模式:继承与发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篇3

二、强化血站财务成本核算的措施

1.财务分析要全面、系统。要想强化血站财务成本核算,就必须结合实际,对整体的财务工作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要根据实际的成本支出,对成本进行系统的划分,对每一部分成本都进行系统的统计、管理,不能疏漏任何一个部分。第一,要对成本的支出有一个具体的管理制度,对血站需要进行支出的资金有一个制度式的管理,让全员对成本核算都有一个认识;第二,对成本的支出设定要求,对人员的消耗设定限额,对一些成本过大的消耗可以采取否决;第三,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实际的成本支出进行全面的统计和计算,对超过预算的部门进行处罚,让全体人员都明白成本核算的重要性。2.重视财务成本核算部门。财务成本核算部门是管理血站成本支出的重要部门,对血站的整个需要成本的对象进行一个系统的统计,结合实际,对成本的消耗进行一个严格的控制。所以,成本核算部门的作用是相当大的,血站必须给予重视,血站要加强成本核算部门的建立,要结合该部门进行有效的财务工作,要根据血站的实际工作和实际需要的支出,对每一个科室的账单都有一个准确的记录,分析每一个科室的费用支出情况。各个科室要对成本核算工作进行重视,积极的配合,对成本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比对,降低实际的成本支出,提高血站的工作效率。3.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血站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状态是保证成本核算工作可以完整进行的关键因素,所以,对财务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能力,一定可以提高血站的成本核算的作用。血站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财务成本核算时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在核算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提高工作人员自身的能力,同时,血站也必须加强财务工作人员的会计水平和会计需要注意的法律法规的学习,确保工作人员可以更好的进行成本核算工作。4.落实成本管理制度。血站的财务工作人员要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通过财务分析,及时的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同时,要制定一定的措施和决策,防止以后再次出现相同的问题。要提高血站财务部门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大力的发展财务部门的重视程度,将财务部门的工作看做是血站的实际工作目标之一,给予足够的重视。要让各部门了解成本核算的作用,了解成本核算的管理方法,积极的配合成本核算工作,整体发挥血站财务成本核算的实际作用,为血站建设一个系统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血站的实际影响作用和人们心中的地位。

三、结语

血站是国家的一个公益组织,在我国社会上占有重要作用。所以,血站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水平,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稳固自身的地位。血站必须要重视财务成本核算的作用。要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财务成本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解决。同时,要不断完善财务成本核算的实际管理措施,推动财务部门的实际作用,将血站的工作更快更好的发展下去。

作者:孙巧连 单位:晋中市中心血站

参考文献:

篇4

一般来说,一个企业如果完全通过权益资本筹集资金显然是不明智的,因为其筹集方式使之不能得到负债经营的好处,但是风险随着过度举债比例的增大而增加,相应的企业的危机成本及成本的增加,使债权人风险加大,从而使其在债务契约中加入诸多限制性条款,使得公司在投资、融资及股利分配等财务决策方面丧失部分弹性。而保持适度的财务弹性,是灵活适应资本市场变动的必要条件;是合理运用财务杠杆收益的前提;是调整融资规模、融资结构的基础。本文基于负债的“双刃剑”及财务弹性为切入点来探讨公司资本结构安排。

自由现金流量是指在企业全部投资人拥有的现金流量总和,“自由”的意思是强调它们已经扣除了必须的、受约束的支出,企业可以自由支配的现金“自由”,实际上是一种“剩余”的概念,管理者拥有任意支配权的那部分现金流量,它既可以用来进行未来项目投资,用于支付股利,也可保留为闲置的货币资金。公司经营管理者若持有大量的自由现金流量,而同时只有较少的负债(本文所指的债务不包括应付帐款、应付税金等结算性负债,而仅指公司向银行或其他机构举借的贷款和向债券投资者公开发行的公司债券),管理者就能有很大的现金充裕量以缓冲和应付可能出现的失误。但是,却没有来自债权人的约束与监督以保证其在项目选择、项目营运等方面提高效率。相对于股权资本而言,债务具有利息支出抵税效应、较低资金成本和适度财务杠杆收益等积极作用。但举债的消极甚至负面作用是显著的,一是不管公司经营状况如何,必须满足资本付息的刚性要求,因而增加了财务危机成本;另外,因举债而产生的使债权人与股东和管理者共同订立契约,而过多的约束性契约(温和的和严厉的)则束缚了公司的财务弹性。

负债经营的首要问题是增加了财务危机成本。发生财务危机有两种极端的形式:一种是财务管理技术性失败,一种是破产。前者是指公司到期不能偿还债务或支付费用,但它的债务总额并未超过资产总额,其主要问题在于公司没有足够的流动性资产立即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但公司仍能继续盈利和发展。而若公司的价值低于企业净资产的成本,说明企业已经失去存在的价值,通过变现的净资产已经无法偿还债务,即公司的净资产为负值,则导致破产。

财务危机包括了从技术性失败到破产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由于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而引发的支付能力不足,一般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补救,如通过协商,求得债权人让步,延长偿债期限,或采取其他债务重组形式;或举新债偿旧债。这样虽然可以避免破产但企业已经走向终端,但公司也要为此付出因债务展期而导致利率提高、因资产抵押而增加经营风险的代价,即最终将增加债务成本,这将使公司的价值降低。财务危机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通常是指破产成本,一般指公司破产时直接的现金流出,有时在一些高公司也包括公司破产而引致的无形资产损失,如公司的技术优势、发展机会、人力资源等随之丧失。财务危机间接成本主要是指公司被察觉陷人财务困境后而产生的后果。

通过公司经营性现金净流量与债务支付现金流量的相对比率,现金债务的总额=经营现金净流入/债务总额。这个比率越高承担债务的能力越强,则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就越小,反之则增大;假设债务支付现金流量相同,则具有稳定可测的现金流量的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要比具有相当水平经营性现金流量但现金流量波动程度较大的公司小得多。可知,现金流量波动较大的公司要比现金流量稳定的公司使用较少的债务,若公司在进行债务规划时,可以使得用于债务支付的现金流量与经营性现金流量同步增减变动,则不仅降低了财务危机发生的概率,而且提高了举债能力。公司生产的产品要求具有长期售后服务和支持的公司,与产品不具有这些特点的公司相比,前者的财务杠杆率应较低。当公司的资产不易细分及出售时,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比较高,应降低其负债率。

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公司必须协调好股东、管理者和债权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正确处理股东与管理者之间、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管理者与债权人之间由于关系所产生的成本(即成本),本文假设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已得到最大的协调和趋于一致(如通过股票期权等管理者补偿手段),与公司外部的债权人相对应,而成为公司内部实质决策及经营管理方。在这一假设下,成本主要指债权人为保护自身利益而对公司股东或管理者的融资、投资及股利分配行为进行限制所引发的各种监督管理费用。这种监督成本最终都将由公司股东来承担,从而降低了公司的价值。股权投资者对现金流量有剩余索取权,因此倾向于采取能增加其持股价值的行动,而此种行动可能意味着会增加债权人无法收到公司所承诺的偿付的危险。另一方面,债权人希望保持或增加其索偿权的安全性。由于股权投资者和管理者通常控制着公司的管理权和决策权,所以股东和管理者的利益会高于债权人的利益,除非债权人采取必要的保护行动。双方的冲突表现在:债权人将资金让渡给公司使用时,是根据对公司所承接项目的风险水平的预期,相应地确定利率水平。如果承接的项目变得比预期的风险更高,则逻辑上利率应上升以反映出更高的风险,但利率一经确定,则难以更改。债权人的损失就是股东的收益,也即股东从债权人处获得了财富转移。为此,债权人试图使自己免受投资决策带来的风险转移,就会在债务契约中写人限制公司增加投资的条款,甚至要求给予债权人对投资决策的否决权;或规定资金的用途;及当公司或企业新项目需要融资时,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更加明显。如果任凭股东和管理者自行其是,以公司的资产作为保证借入新的债务,或为降低利率,给予新的债权人优先于原有债权人的索偿权,显然这将会置原有债权人于更大的风险之下。债权人可能采取的保护是在债务契约中加入不得发行或限制发行新债的数量的条款,同时若发现公司有剥夺财产的意图时,将会拒绝进一步合作,不会再提供新的借款人或采取提前收回贷款的措施,若公司有大量现金充裕量,但没有可行的投资项目,此时,如若将现金用于派发股利,股东将获利;而债权人则希望公司保留充足的现金,以备用于债务的偿付,从而减少违约风险。股利政策变动具有信号传递效应,所以公司进行股利分配时不仅要考虑行动方案本身,还要考虑给债权人所传达的信息,债券价格会随着股利增加的宣布而降低,而当股利减少,债券价格相对不受。与此相反,股票价格会随着股利增加的宣布而上升,债权人可在债券或贷款契约中,将股利支付限制在收益的一定比例内,或限制股利增长的幅度,或将债券在某种时机下转换为股票(如可转换债券)。

如果债权人认为,股东和管理者的行为很可能使债权人的情况恶化,他们或者会将这种预期损失考虑进债务的定价中去,即要求其债权有更高的利息率;或者通过限制性条款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限制性条款的制定会产生两种成本:一是债权人监督这些条款执行情况的直接成本,当条款更加具体和严格时,成本还会增加,该种成本由债权人直接承担;二是股东和管理者失去部分财务决策弹性的间接成本,因为遵照契约规定,公司将不能承接某些投资项目,无法采取某种形式的融资,或者需改变其股息的支付等等。

篇5

1.2成本会计控制管理工作没有一个完善的科学体系

目前企业财务成本会计控制管理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工作发展的需要。据了解,现阶段大多数企业仍沿用传统成本会计控制管理理念、方式、方法,具有严重的局限性,使得财务成本管理陷于单纯的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怪圈,不能给企业提供科学、正确的信息数据,不能有效地反应出企业这一阶段发展的真实情况,有时甚至出现连编制成本报表的人也难以解释自己的“产品”成本构成的尴尬局面,最终导致企业在战略决策中出现错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竞争力的提高。其次,企业对成本会计控制的管理缺乏全面性,系统性,深入性。目前,一些企业只重视投产后的成本核算而忽视了投产前的生产和产品设计等方面的成本控制。企业在成本会计控制的管理方面,手段落后,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许多企业还是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落后的管理方式很难达到成本管理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

2企业财务成本会计控制有效策略的研究

第一,要求我们对企业成本会计控制工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将其真正重视起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日益完善,企业间的竞争势必会日趋激烈,而企业成本会计控制工作开展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竞争力的提高,所以,我们要对现代企业成本会计控制工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保证成本预测与核算出来的结果能与实际生成相联系。企业应该高度重视成本会计,保证成本会计信息的真实,这样有利于经济决策和成本的控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借助于财务软件计算出更及时更准确的数据。另外,企业管理者应该强化成本意识。企业不但要提高经营管理各部门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还要注重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要把企业的成本与企业各管理部门和员工的经济责任及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变“任务型、控制型”为“效率型、管理型”,除控制制造成本和各项费用支出以外,更注重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成本意识,调动全体人员管理成本的自觉性。第二,强化成本会计管理机制。现代成本会计可以使企业能动地适应和处理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促使企业统筹兼顾,以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并努力改变企业自身状况,来减少环境企业的不利影响,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其一,建立严格的费用审批制度。一切费用预算在开支以前都要经过申请,批准手续后方能支付,即使预算内费用列支,也要经过申请和批准。其二,实现目标成本到责任成本的转化。即成本指标分解落实的过程。在制定目标成本或编制成本计划时按步骤进行。管理费用既要按步骤采取一定方法编入成本计划中,又要按部门编制,作为各单位的责任费用标准。

篇6

1.2程序化、制度化原则

在工程项目中,要学会应用过去工程积累的成本数据,它对以后的工程施工具有有益的参考价值,这些数据的积累和整理有利于施工企业制定规范的施工计划,有利于成本管理的程序化和制度化,便于施工单位运作的监督和控制。项目成本管理通过项目的成本和收入,再通过各个阶段和各个要素的参与进行分析研究。通过上图的成本数据回馈程序化图,可以得出,对于工程成本管理,在保证工期和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对影响工程成本的各个要素要进行实时监控管理。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是整个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发挥其具有的管理功能。

1.3责、权、利一致原则

责、权、利一致原则对于施工企业建立完整的成本控制体系是十分重要的,责、权、利一致原则能够使整个施工企业各部门按照各自的管理责任和权利进行成本管理。在整个工程项目中,确定以项目经理为中心的管理系统,对工程体系各部门进行分配任务,使任务能够明确到每一个员工身上;然后,对于每一个员工要赋予足够的权利,让其充分地履行职责;此外,还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奖惩制度,对于能够很好完成公司职责的员工要奖赏,对于不能按职责履行义务的员工要进行责罚。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将责、权、利一致的原则进行贯彻,并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样由上至下逐层落实,使项目财务管理工作做到责任既无空白,又无重合。

1.4质量成本、工期成本、安全成本控制并重原则

目前,许多施工企业并未形成良好的成本目标控制体系,对于成本的管理还是仅仅停留在对资源的成本控制,缺少对成本控制体系的深刻理解,比如,许多施工项目从劳动力成本、施工材料等常规的狭义的方面去控制成本,却忽视了对工程质量成本、安全施工成本和施工工期成本等其他的成本管理。对于施工企业来讲,其最终的目标是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将成本控制到最低,其工程质量对成本的影响主要是由工程质量的不足和过剩引起的,工程质量不足就会造成返工,增加成本;工程质量的过剩会造成资料的浪费,也同样增加成本。工期对成本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工期的提前和延后,工期提前则降低成本;工程延期则造成成本增加。并且,更不能为了节省工期而忽略了质量和安全,这会直接造成总成本的提高。

1.5动态管理原则

在施工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各种因素会相互影响作用,如,现场施工、市场材料供应变化以及外界条件变化,都可能给工程带来很多的意外困难,这在一定的情况下具有增加成本的风险,所以在工程成本控制时候,要留下一定的调整空间,这就要求工程项目在进行成本预算的时候,做到与施工工程项目协调进行,方便在出了问题时提出对策。工程施工过程中,动态管理成本的原则对工程施工利好,这对于工程中遇到紧急突发事件的处理,对于工程能否顺利进行都是非常关键的。

2隧道工程项目评价

2.1项目概况

青云山隧道作为向莆铁路建设的一部分,是其重点工程之一,长约23km,是国内最长的铁路隧道之一,采用双洞单线设计,可同时满足双层列车同行的要求。青云山隧道是向莆铁路的一个控制点,该隧道位于福州市和莆田市的交界处。该隧道分为左线隧道和右线隧道,左线规划12km,右线规划11km。

2.2项目成本预算和实际成本

项目成本预算和实际成本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重点。成本预算是指根据工程总目标,对项目参与人员、工程运行资金和使用资料进行合理的管理,以便实现项目在满足工期和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工程利润最大化的统一。实际成本是随着工程的施工,到最后的工程竣工,这期间工程成本的实际投入,它直接反映了成本预算的科学性和成本管理的规划合理性。表2是工程中的成本预算和实际成本的对比指标。本项目计划成本116253.5万元,总收益为10573.1万元,收益率为9.1%;其中右线计划成本58421万元,实际成本52611万元,右线收益5809万元,收益率为9.9%;左线计划成本56475万元,实际成本50629万元,收益为5846万元,收益率为10%。整个项目右线收益率较左线收益率低。从表中我们也看到,其中左线附属工程和右线附属工程实际成本都远远大于预算成本,亏损率竟然高达88%,由此可以看出工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2.3施工项目评价

从表2可以看出,隧道左线收益率较高,右线轨道工程相对有稍小的收益率,但相差不大,整体较好。但是考虑到其他分部左右线工程,虽然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相差不大,但是都有一定的亏损,其中附属工程的收益率为-88%,表明这一工作成本超支较大,成本绩效较差,主要原因归结为如下:①使用拆迁合同款项为400万元,业主提出款项720万元,实际拆迁款项价700万元,累计负差300万元。②使用电力款项合同总价为200万元,在工程竣工后实际计价252万元,该阶段负差异52万元。③附属工程中临时设施和一些暂时性工程合同总价300万元,实际产生计价600万元,这一阶段计价负差异300万元。④在附属工程中的风险费用。总承包风险费计划100万元,实际计价150万元,计价负差异50万元。⑤使用精密测量仪器费用。计划使用234万元,最后实际成本597万元,负差异363万元。

3提高隧道工程经济效益的途径

3.1对施工工程项目有详尽策划

详尽的项目施工计划能够将整个工程构思付诸现实,使整个项目变得具有可操控性,并且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理论性。隧道工程施工中一定要明确三个要求:一是必须具有明确的施工任务量和时间规划表,保证整个工程质量和工期进度;二是具有明确的技术要求和技术准备,保证整个工程顺利施工进行;三是必须明确项目构成管理系统和组织关系,保证工程每个步骤的衔接和顺利进行,乃至工程完工的后续工作。这些都是保证整个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而且也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和管理财务部门。

3.2施工技术方案策划与投资决策

施工前对工程项目的系统筹划:将工程项目的实际特点和相关法律法规相结合,在满足成本控制最优化和工程质量的基础上,详细地对工程项目的筹划方案、施工方案以及工程规模和性质进行优化。施工时对工程项目的实施:施工工程特别是隧道施工工程首先应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成本预算控制管理,并且把重点放在施工工程的目标策划和管理策划;同时,对于隧道工程项目施工还要明确技术要求、施工任务、工期安排和项目系统组织关系。对隧道施工工程项目投资决策应建立在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科学、系统、合理的分析和管理,通过对每个工程步骤、工程特点定性、定量和综合分析,以求达到技术合理、成本最优化和管理最有效的目标。

3.3提高隧道工程财务管理

隧道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一般处于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当中,在施工过程中如果不对财务做好管理,就会造成后期施工过程中出现资金问题和纠纷,不仅会影响工程的施工和进度,更甚者会对整个施工企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施工企业的财务资金运作构成施工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具有内在的运动规律性,这就是施工企业的财务活动。从表面上看,施工企业的财务资金运作是钱和物质的增减变动。其实,钱和物质的增减变动都离不开工程之间的经济管理。项目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编制财务组织管理计划,加之在实施过程中的协调要有效地科学地组织,才能避免潜在的因缺乏安排造成的成本不必要的扩大,从而影响工程的质量。在工程中还要对实际存在的矛盾通过有效的技术经济分析、组织协调加以缓和。这些都对应对在财务管理中的突发问题和事件具有很好的效果。

篇7

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从企业持续经营的整个期间来看,收入减去成本就是利润,成本是决定企业利润的重要因

素。采购成本构成具有多样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影响采购成本的主要因素有影响采购成本的主要因素有:

1.采购价格因素

是企业成本和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采购成本高低的决定因素。

2.采购数量因素

建立在批量生产和科学合理的物品核算定额和储备定额基础之上,经济批量的采购方式和数量是影响采购成本的重要因素。

3.物品市场信息因素

在全球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分析物品市场信息,诸如物品的性能、质量、价格是影响采购成本的关键因素。

4.物品的运送方式因素

以最短的里程,最低的费用和最短的时间及时、准确、安全、经济地完成物品在空间的转移是影响采购成本的重要因素。

5.物品储备方式因素

先进合同的物品储备方式对节约人力和运费以及少占用资金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6.采购策略因素

在广阔的全球经济中,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具有预见性和灵活机动的采购策略是影响采购成本的重要因素。

7.员工的素质因素

良好的采购工作,是决定企业产品开发,产品质量,采购成本的关键,也是决定流通企业销售状况的关键,因为采购策略事先就决定了物品畅销与否,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具备一定科学知识、业务能力和丰富经验的采购和仓库管理员工,随着经济全球化,采购活动遍布全球,则更是如此。

二、企业物资采购流程控制

物资采购流程管理的优与劣关系到整个企业成本管理的成败,对物资采购流程的控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1.采购计划的制定

采购计划阶段是整个采购运作的第一步,至关重要。采购计划的制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具有丰富生产经验、计划经验、采购经验等复合知识人才才能胜任,并且要和确认订单等部门协作进行。

2.供应商的选择

采购渠道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物资采购控制的重要一环。对任何一个采购项目来说,供应商的多少,决定着供应商竞争力的激烈程度,参与的供应商越多,不仅采购项目在其性能、规格等方面有较多的选择余地,而且在供应价格上也将得到更大的优惠,在售后服务的承诺措施上也将更加完善、周到。

3.采购价格的确定

采购价格的确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本,是物资采购控制的重中之重,在确定采购价格时,弱化采购人员与领导的个人行为,注重产品市场价格调查。一方面,在调查市场价格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对采购物资的价格进行市场信息收集,可以通过上互联网了解产品的网上报价,发邮件了解其他地区报价,还可以查询部分厂商和专业人士了解其内部报价,着重了解和掌握商品的成本价,摸准不同销售商的利润构成,以隐患。另一方面,充分认识竞争决定价格这一规律,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积极采取与各投标单位开展竞争性谈判方式,利用各投标单位急于中标的心理,在保证他们合理利润的前提下,促使价格下调到认可的空间。

4.严把入库验收关

物料的接收是会计中确认资产、费用和负债是否存在与发生的重要依据,是买卖交易中的重要环节,为达到控制目的,验收人员必须由独立于计划、采购和财务部门的人员来承担,它应根据采购单上的数量和质量要求独立地检验收到的货物。

5.建立科学的资金使用程序

随着企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大和职工收入不断增长,企业的流动资金严重不足,企业往往依靠拖欠供应商的货款缓解资金压力。但是,任何单位包括供应商的经济活动都是以利润为目标的,无限制的将资金压力转嫁到供应商头上,一方面会严重影响企业在市场中的诚信地位,减少企业赊购物资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供应商为减少其负债风险和压力,会以抬高供货价格的方式来弥补,造成企业未来负债越来越大。而且由于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及供应商情况复杂性,财务部门无法保证付款政策的一致性。在此条件下,财务部门付款政策的执行就存在较大的随意性,长期

以往,会导致财务部门付款过程中没有监督而产生财务部门有关人员以职谋私情况的产生。因此采购部门和财务部门要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采购欠款付款政策,做好不因领导层的变动而中断。

三、降低物资采购成本的措施

1.制定采购预算与采购计划

制定采购预算的行为,就是对组织内部各种工作进行稀缺资源的配置。预算不仅仅是计划活动的一个方面,也不仅仅是组织政策的一种延伸,它还是一种控制机制,起着一种比较标准的作用。制定采购预算,是在具体实施物资采购行为之前对物资采购成本的一种估计和预测,是对整个采购资金的一种理性的规划。它不单对物资采购资金进行了合理地配置和分发,还同时建立了一个资金的使用标准,以便对采购实施行为中的资金使用进行随时地检测与控制,确保采购资金的使用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浮动。有了采购预算的约束,能提高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采购管理中资源的调配,查找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一些例外情况,有效控制采购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从而达到控制物资采购成本的目的。

2.经济合理地选择供应商

供应商是物资采购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物资采购时,应该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给所有符合条件的物资供应商提供均等的机会,一方面体现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另一方面也能对采购成本有所控制,提高物资采购实施的质量。因此,在供应商的选择方面就有如下两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1)选择供应商的数量

供应商数量的选择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供应商份额的分担问题。从采购方来说,单一渠道增加了采购资源供应的风险,也不利于对供应商进行压价,缺乏采购成本控制的力度。而从供应商来说,批量供货由于数量上的优势,可以给采购方以商业折扣,减少货款的支付和采购附加费用,有利于减少现金流出,降低采购成本。因而,在进行供应商数量的选择时既要避免单一渠道,寻求多家供应,同时又要保证所选供应商承担的供应份额充足,以获取供应商的优惠政策,降低物资的价格和采购成本。这样,既能保证采购物资供应的质量,又能有力地控制采购支出。一般来说,供应商的数量以不超过3—4家为宜。

(2)选择供应商的方式

选择供应商的方式主要包括公开竞争性招标采购、有限竞争性招标采购、询价采购和直接签订合同采购,四种不同的采购方式按其特点来说分为招标采购和非招标采购。在物资采购中,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可以利用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来压低物资价格,帮助采购方以最低价格取得符合要求的物资,并且多种招标方式的合理组合使用,也将有助于提高采购效率和质量,从而有利于控制采购成本。

3.充分利用物资采购环境物资市场供求关系的外部环境对采购策略的制定、采购计划的实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宏观环境是指能对物资采购组织怎样及如何采购产生影响的外部变化,包括市场季节性的变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国家财政金融政策的调整等各种因素。而微观环境则是指采购组织的内部环境,包括采购组织在采购中可能采取的组织政策、方式和程序,即实施采购的过程和程序。在符合微观环境原则的前提下,一个好的物资采购策略应当充分利用外部市场环境为采购部门带来利益。充分利用采购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熟悉市场情况、了解市场行情、掌握有关所需要物资多方面的市场信息。4.强化供应商的管理

基于长期的降低采购成本的理念,在物资采购管理中应该贯穿供应商管理的思想,也即是把对供应商的管理纳入物资采购管理的一个部分。这样,既可通过长期的合作获得可靠的物资供应和质量保证,又可在时间长短和购买批量上获得采购价格的优势,对降低物资采购的成本有很大的好处。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1)与供应商建立直接的战略伙伴关系

对于采购方来说,一旦确定了可以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应该与供应商之间建立直接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使采购方在长期的合作中获得资源上的保证和成本上的优势,也使供应商拥有长期稳定的大客户,以保证其产出规模的稳定性。这种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能给物资采购方带来长期而有效的成本控制利益。

(2)供应商行为的绩效管理

在与供应商的合作过程中应该对供应商的行为进行绩效管理,以评价供应商在合作过程中供货行为的优劣。比如:建立供应商绩效管理的信息系统对供应商进行评级,建立量化的供应商行为绩效指标等等,并利用绩效管理的结果衡量与供应商的后续合作,增大或减少供应份额、延长或缩短合作时间等,对供应商以激励和奖惩。这样能促使供应商不断改善供货行为,保证优质及时地供货,从而有效地降低物资采购的总成本。

篇8

3.成本核算方法存在缺陷当前财产保险公司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成本核算方法的不当造成财产保险公司的成本支出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财产保险公司主要是对分险种的成本费用以及损益的核算方法存在不足。首先是财产保险公司的成本核算只是对直接变动费用进行核算,而对于间接费用的核算缺乏有效的追踪和管理,造成成本核算的结果缺乏科学性。其次是财产保险公司对营业费用的管理和分类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没有实施详尽的账务细则处理。财产保险公司在业务成本支出方面采用的分险种核算的方案,是一种粗糙的核算方法,虽然能够对某一险种的成本情况进行掌握,但是缺乏对财产保险公司不同险种的成本对比分析。通过成本对比分析能够有效的掌握公司的成本情况并加以控制。最后,保险公司在险种的营业费用方面的分配缺乏科学性,这不利于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成本支出的有效控制。

4.缺乏成本约束和成本考核激励机制财险公司在成本管理活动中,缺乏有效的成本约束和成本考核激励机制,这造成财产保险公司的成本管理效率欠佳,造成业务成本控制机制难以落实。在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由于财产保险公司尚未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成本核算和业务成本管理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约束,财产保险公司在成本支出和成本核算方面存在一些漏洞,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增加了公司的成本支出。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的成本考核激励机制,财产保险公司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在营销和销售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成本观念,员工缺乏开展成本控制的激励机制,使得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注重业务成本的控制,加大了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成本,影响公司的整体竞争优势。

二、财产保险公司业务成本管理的措施建议

1.强化财险业务成本控制意识财产保险公司重视市场开拓和保费增长而忽视了业务成本管理的不良现象影响到财险公司的长远健康发展,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必须强化业务成本管理,从公司的高层到基层员工,加强业务成本控制意识。保险公司的管理者不仅应该认识到市场开拓和业绩增长的重要性,更应该注重业务成本管理的作用。将精力投入到保险服务业务的开展,而忽视了内部管理的强化和业务成本的控制,这反映了财产保险公司的服务管理效益的缺陷,影响企业的高速平稳发展,造成财产保险公司的风险隐患。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应该重视成本管理,公司高层应该着手制定财产保险的成本管理策略,坚持业务增长和业务成本控制的结合,加强对成本预算管理,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成本管理计划。公司的员工应该切实的落实公司所制定和实施的成本管理战略,提高业务增长过程中的业务成本控制,促进财产保险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标的有效实现。

2.完善业务流程管理,有效控制业务成本为了有效的控制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成本,必须重视对业务流程的管理。财产保险的理赔支出是财产保险公司业务成本量最大的项目支出,因此,为了提高财产保险公司的经济效益,必须重视对理赔支付环节的成本控制。有效的控制理赔量是促进保险公司业务绩效提升的关键所在。控制财产保险的理赔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对承保质量的把控。提高承保质量,能够防止公司遭受蒙骗和骗保,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在财险业务的开展中,不要盲目的为了追求市场业务拓展而忽视了对承保业务质量的完善。保险业务人员在公司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承保质量的控制,完善承保流程管理,切实有效的降低财产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促进财险保险公司的业务成本的有效控制。其次是加强对理赔环节的控制。把握好理赔环节,控制灾害事故,防止出现错赔、骗保情况的发生。保险公司应该重视对保险风险的深入的分析和调查,建立完善的理赔流程,加强保险监督检查工作。在进行理赔案件处理的过程中,应该依据现场勘查结果,对案件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切实履行审批制度,合法、合理的控制财产保险的支付成本,促进财产保险业务成本的控制。

3.加强财务管理,明确各项费用开支财产保险公司的各项业务费用的开支中,营业费和手续费等支出占据了很大比重,而且公司的理赔支出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为了有效的控制业务成本,必须重视完善财务管理活动,控制各项费用的支出。首先,保险公司应该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实施费用支出计划,规范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各项费用支出的标准和范围,促进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另外,应该加强对财产保险公司的费用的预算管理与控制,制定完善的预算计划并执行,加强对费用审批制度的完善和履行,促进费用管理得到有效的控制。另外,应该加强对各项保费的手续费的提取比例的控制,加强对财产保险的各项管理成本费用的控制。公司应当依照业务险种的特点、拓展领域以及操作难易程度实施合理的手续费提取比例,加强对各项营业费用的监督与控制,促进财产保险公司业务成本管理的有效落实。

4.改善公司成本费用管理的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司业务成本管理水平,必须加强成本费用管理工作,在企业经营业绩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有效的降低业务成本。首先是确定明确的业务成本管理目标,对公司业务成本费用管理实施预算计划。其次,实施业务成本费用考核办法。明确和扩大年度经营目标的考核范围,将业务成本费用指标纳入到考核范围当中,从而有效的提高成本费用的控制力度。另外,降低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成本费用的方法还有:开发新的财产保险险种,改善保险险种的结构,将一些处于亏损状态的险种业务切除,扩大盈利性的险种业务。降低保险的赔付水平。在保险赔付过程中,应该在不影响公司形象和不损害客户利益的条件下,提高对赔付案件的审核力度。再次,改善保险理赔的鉴定手段,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事故勘察和监测的效率。最后,应该加强对保险销售人员和保险理赔人员的专业培训,促进保险业务人员素质的提升。

篇9

2.制造企业财务成本信息管理系统有待完善

制造企业财务成本信息管理系统不够健全,无法满足企业成本管理的需求。以制造类的中小企业为例,当前大部分中小制造企业财务成本信息管理系统主要依靠财务管理软件,或者是在财务管理软件的基础上运用ERP软件进行管理,这两者的管理侧重在核算方面,而在成本预测、成本偏离分析以及成本控制方面,企业并未给予重视。另外,因财务成本信息没有形成明确的管理目标,则无法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管理指标,导致收集到的财务成本信息数据混乱,进而使财务成本信息管理系统缺乏有力支撑。

3.制造企业生产周期长导致财务管理滞后

制造企业产品生产加工的周期较长,进而使得企业财务管理滞后。以制造业生产机械设备为例,大型盾构机、挖掘机的生产周期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甚至有的需要半年时间。且在制造生产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往往会不同原因要求返工改造,由于责任不明确,使得生产无法继续,进而给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带来难题。

二、改进制造业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具体措施

制造业的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不仅仅是企业管理者、企业会计部门和企业财务专员之间的管理活动,同时也涵盖了各个生产工艺流程、各个企业职能部门以及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因此,企业财务成本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每一位企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企业必须建立长效的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建立企业财务成本精细化核算制度,在成本精细化核算的基础上进行成本精细化分析,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成本管理预算指标体系,同时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分析反馈机制。

1.建立长效的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制造业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必须先强调“以人为本”,即以企业员工为中心,让每一位员工都能积极参与到成本精细化工作中。企业需要建立一套长效的员工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让企业全员都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并借此将成本精细化管理方案落实到每个个体,使之成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的一个有机环节[2]。一方面,企业要健全和完善管理者和员工的培训制度,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管理者和员工增强成本管理意识,从思想上改变管理者和员工的成本管理观念,为实现企业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企业要建立员工监督机制,明确每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职责,责任到人,对不利于企业进行财务成本管理的行为要予以问责,严肃处理,从而增强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对成本管理的执行力度。

2.建立企业财务成本精细化核算制度

制造企业在增强了管理者和员工的财务管理意识后,需要建立一套企业财务成本精细化核算制度,针对企业各个生产工艺流程及各个职能部门自身所具有的的特点,对采购成本和生产成本,管理和营销成本,财务支出等费用进行可控费用分解。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能通过可控费用分解管理成为财务成本的管理员与统计员,将企业在特定时期内的成本费用反馈到企业信息管理平台,并向企业财务部门申报,再由企业财务部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财务准则进行分类汇总,最后完成财务成本管理的精细化核算[3]。

3.在成本精细化核算的基础上进行成本精细化分析

只有在企业完成财务成本精细化核算的基础上,才能开展成本精细化分析工作。据相关研究表明,企业单纯依靠财务部门完成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效率很低,因此,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不能纯粹依靠企业财务部门来完成,必须由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共同协作完成。企业需要在信息管理平台上建立财务管理综合分析数据库,各个职能部门都能够按照各自的职责权限向财务分析数据库上报或获取财务成本管理信息。通过这样的数据库平台,可以让企业各个职能部门都能通过获取的数据信息及时了解本部门在企业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同时,企业员工能够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沟通交流,加强了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为企业后续财务成本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可靠的参考依据。

4.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成本管理预算指标体系

制造企业实现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条件是拥有一个完善的财务成本管理预算指标体系。一个科学、合理的财务成本管理预算指标体系,离不开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财务成本数据,企业只有对各个职能部门的财务成本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以及分类汇总,才有可能构建一个完善的企业财务成本管理预算指标体系[4]。在企业健全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财务成本管理预算指标体系后,需要考虑成本费用预算指标是否能作为可控费用分解到企业各个职能部门,这项工作同时也是实现企业成本精细化控制的关键所在。企业需要与各个部门负责人签订成本费用责任书,让各个部门负责人都能肩负起管理本部门可控预算成本费用的责任,并将此作为考核奖惩依据。

篇10

1.实施时间有限,基础薄弱经验不足

由于当前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引入时间有限,所以管理基础较为薄弱,管理过程中的复杂性问题都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因为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较为零散,而这样的项目特性也就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导致了其内部工作人员对相关业务不熟练,而内部工作衔接也不完善。除此之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力度不够,没能真正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而财务部门内部各项工作不能如期完成,造成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混乱,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工作已经成为企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真正重视这项工作的开展,渗透到企业运转的各个环节,才能够推动企业的发展。

2.管理理念僵化,员工认同度低

建筑施工企业在运行内部财务管理体系与成本核算工作时,除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同类型企业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外,还需要以市场动态发展为依据,使管理理念能够与时俱进。而当前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较为落后,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僵化,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财务工作的开展需要员工的大力配合,为其奠定人力资源基础,无论是专业化的财务部门员工,还是涉及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普通职工,首先都需要对财务工作有足够清醒的客观的认识,避免主观上的排斥对工作开展的拖延。当前,财务管理理念的僵化主要体现在管理措施缺乏人文关怀,对经济效益的过度重视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在这样的体系之下难以形成对工作开展的认同感。

3.施工企业财务体系不健全,欠缺财务预算工作

建筑施工企业与其他行业发展相比,拥有其独特的突出矛盾,即行业成本审核管理缺乏有效机制。财务管理能否真正发挥其预算审核作用,与财务管理体系是否健全有着重要联系。当前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内部管理人员之间的工作划分不够清晰,存在职权不明的现象,而财务管理当前的滞后性以及财务预算工作的欠缺,都极大地阻碍了财务管理效用的发挥。财务体系的不健全还体现在企业本该进行的常规财务审核工作没能得到开展,而财务管理工作所制定出来的措施也缺乏实施的力度。除此之外,企业欠缺财务预算工作,难以对企业工程项目进行很好的管控,导致了其经营与管理两方面都难以提升,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财务预算对于企业而言,起着导航的作用,能够有效规避企业风险,而财务预算工作的欠缺,一方面难以很好地预测市场动态,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不健全。

三、促进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的对策与建议

1.增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完善专业人才培训机制

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是由企业的盈利性质所决定的,在科学的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工作体系之下,能够为企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内部各部门的成本、费用以及收支等达到合理管控,才能够促进全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我们知道,对于施工企业而言,运作主要分为经营与管理两大方面,在企业管理方面,要增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对财务管理工作有全面的科学的认识。企业在施行财务管理工作时,一定要加强对项目的监管与控制,通过财务预算、财务控制以及财务计划的配合,促进企业的发展。在企业管理人才的培训方面,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培训机制,利用现代的信息网络进行课程教学,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完全满足企业发展对其作出的岗位技能要求。

2.健全财务管理体系,吸取先进经验

财务管理体系的健全,首先需要在全企业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理念,从制度上保障财务政策与措施的力度。企业内部的财务部门需要设立专职的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职位,在内部培训的基础上进行人力优化,保障主管人员都能够在措施落实上发挥作用,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从而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投入到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去。相较于国外已经发展成熟的成本管理体制,我国的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需要在起步阶段吸收借鉴先进经验,如国外企业建立起的与财务管理配套的薪酬管理以及“一岗多薪”体制,为我国企业当前的冗员现象的解决提供了借鉴。

3.强化成本管理与内部控制

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是规范成本预测,并制定出明确的项目目标。成本预测工作是在项目开展之前就需要进行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责任化的管理机制强化对成本控制的重视,并能够有效规避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资金浪费现象。其次是要做好项目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工作。对项目的建材采购、施工进度以及相关的机械成本费用与管理费用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并通过强有力的过程监督,保障企业咋项目施工过程中实现效益最大化。而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则是对企业资源进行全面优化的必然选择。严格的内部控制体系之下员工工作效率以及工作技能都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一定要保障各部门工作信息与沟通交流渠道的畅通,同时要用长远的眼光和控制措施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

篇11

(二)对企业生产经营采取全过程控制

对企业生产经营采取全过程控制主要有三个表现形式,即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成本控制、实现目标成本管理以及对企业产品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控制。首先,国有小型企业要对本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成本控制。国有小型企业的成本控制往往局限于原材料成本控制、工资费用控制、制造费用控制以及企业管理费用的控制等内容。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其成本控制的内容也应不断扩大。除上述方面外,还必须对产品研发、产品销售以及产品售后服务等过程进行成本控制。通过对各环节成本的事前预算,形成成本倒逼机制,落实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跟踪、分析制度,严格使成本预算落地,努力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经营目标,以达到有效控制成本的目的,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国有小型企业还必须实现目标成本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环境的变化不断加速,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就必须实现目标成本管理。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是建立在严格预算基础上的,通过全面准确的市场预测,形成本企业预计的销售目标,减去期望利润后,形成企业的目标成本。目标成本的管理以市场和顾客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核心进行成本规划,同时实行成本的全过程控制,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最后,国有小型企业还必须对本企业产品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进行控制。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成本控制,是指在产品生产前先对产品未来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和预测,并结合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此来保证目标的实现;对产品的生产过程、销售过程以及售后过程进行控制,以此来降低生产成本,达到获得最大利润的目的;同时对产品销售完成后的结果进行分析,将其与制定的目标进行对比,找出没达成目标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以此来为下一次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国有小型企业通过对本企业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进行控制,可有效提高其财务管理中成本控制的能力,继而提高经济效益。

(三)在采购原材料时,国有小型企业可以与大型国企进行联合采购

由于国有小型企业本身的实力不足、规模较小,其在市场上往往缺少议价能力,难以降低采购成本。若可以通过政府搭建的平台,同大型国企进行联合采购,不仅能降低自身采购的成本,还能学型国企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经验。同时,与大型国企一起运输货物可以大大降低本企业的运输成本。以上方式不仅可以节省国有小型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又可提升其管理水平,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四)加强国有小型企业职工的素质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中成本控制能力

财务管理中对成本控制的管理,其本质是人参与控制的一项管理活动。成本控制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本控制管理职工的素质。国有小型企业要提高自己财务管理中成本控制能力,就必须建立长远的职工培训计划,加强职工素质的后续培训,一方面树立全员参与的成本控制理念,一方面提升员工运用新技术、新装备的能力,以此来减少损耗,提高产出。

(五)建立专门监督成本控制管理的内审部门

国有小型企业往往管理层级简单,分工不够细化,内控机制不到位。如果建立专门监督成本控制管理的内审部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因成本控制管理的不完善而带来的问题,又能对涉及成本控制的职工的工作起到督促与监督的作用,同时提高成本管理职员的工作效率,从而促进国有小型企业内部的健康发展。

篇12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一)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1、市场竞争力薄弱我国中小企业人员数量比较少,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核算制度不健全,产品销售渠道拓展面狭窄,销售收入以及回款不理想,在向金融机构报送资料时难免会弄虚作假,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当然更倾向于选择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客户。2、贷款抵押品缺失我国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多为租赁用地,而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一般较低,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放款条件比较严格,抵押品大多是放款的必要条件。对于小部分中小企而言,有一部分自有房产和土地以及抵押物,但是在抵押评估过程中,金融机构给的折扣率比较低,能贷出来的金额也大大折扣,远不能满足企业实际需求。

(二)金融机构倾向性明显我国中小企业自有资金不足,大多采取间接融资。而间接融资方式中又以银行贷款为首选。但是由于商业银行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中部分条款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歧视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一些金融机构的这种歧视非常明显,他们对上市公司以及大型企业的审批效率和服务态度跟对中小企业简直是天差地别。

(三)整体市场环境不乐观自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低迷,融资环境糟糕。但是我国股票与债券市场多针对国企与大型民企,中小企业往往因为无法越过门槛而被拒之门外。虽然在深圳开设了创业板,但因其风险程度高,成功上市的企业也少之又少。

三、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一)提升企业自身综合能力1、提升企业信用水平从细节做起,在原材料采购过程,材料验收合格,对供应商要按合同及时付款;在销售过程中,要对客户保证产品质量以及做好售后工作;在财务工作中,要按照企业会计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会计核算,要定期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做到真实合法,公开透明。2、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可供中小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很多,比如内源融资,间接贷款融资,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股权融资等等,每一种融资方式都有自身的特点,中小企业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在缓解企业资金困境的情况下,使企业的财务成本降到最低。

篇13

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求得发展,在成本治理上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益”的市场竞争观念。首先要树立以优取胜,以精品工程占领市场的观念。要把建筑产品的工程规模、科技含量、内在质量、外在观感度作为创造精品工程的基础,变为全体员工的一种自觉行动,改造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精品工程,获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其次要树立效益第一的观念。

1、努力提高人员素质,培养“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

培养“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主要是从培养“复合型”的工程预算人员开始。所谓“复合型”的工程预算人员,是指能够熟练地按施工图纸、工程合同、地区预算单价和上级有关规定,规范地编制工程预、结算。同时又能按照上述资料与规定,结合工程施工条件、技术难易、工期长短、市场劳务与主要材料价格预测以及本企业的技术、设备特色和具体工程任务情况等诸多规定的可变因素,提出工程保本价位和符合当时建筑市场行情的利润期望值,供企业决策层确定标价的参数。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市场竞争说到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人员的素质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国有市政企业的用人机制不很合理,对于高素质人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民营、私营企业的高待遇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吸引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这对本来就人才优势不足的城建企业特别是国有市政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造成人员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别单位对经营、技术人才用时重要,用过不要,对人才的重视没有持续性。另外,国有市政企业内部经营性、技术性人员的工资报酬远低于市场上的民营企业、事务所和房产公司,使得这些人员纷纷跳槽。近年来,市政国企已逐渐意识到这一问题,相继出台了有关的管理措施和奖励办法,提高了相应人员的地位和工资,这一举措对于人才流失的控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但是改革的力度还要加强。

2、做好企业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科学地进行工程投标是一门科学,当前的城建市政市场“僧多粥少”,竞争十分激烈,甚至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竞争和不规则的运作,但随着招投标法制的健全,这些违规操作将会得到遏制。在公开、公正、公平合理的竞争市场环境下,如何组织好投标,争取中标,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工作。我认为投标单位应以良好的企业信誉、先进的施工方法、一流的管理水平、相对合理的工程报价和工期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2.1建立企业精干投标队伍

投标的前期工作首先要认真做好资格预审工作,确保通过资格审查,其次在通过资格审查后,组织相关部门依据招标文件针对工程规模、特点、中标机率、是否盈利等问题进行招标评审,确定是否参加投标。在人员构成上要专业配套,选配一些精通预、结算业务、掌握招投标知识、反应敏捷、应变能力强的骨干人员,并负责为决策层提供信息进行筛选和判断。通过对市场的综合分析和对本企业的经营实力及经营目标的权衡,最终完成投标文件。

2.2结合“企业定额”,做好工程预算

我们实施工程量清单招标,工程量清单报价在我国是一种全新的计价模式,与传统的“量价合一,固定取费”计价方式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容。工程量清单报价,“量”是统一的,竞争的是“价”和“费”,这对施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工企业要获取利润、赢得中标必须要制定自己的“企业定额”。即:

(1)工程实体消耗定额,包括构成工程实体的人工、材料的定额消耗量;

(2)措施消耗定额,包括模板的配置与周转,脚手架的合理搭设与拆除,机械规格的合理配置等措施性项目;

(3)分项工程建筑产品价格表,即建立详细的材料数据库:市场材料台账和人工单价台账;

(4)工程费用定额,即其他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详细项目。施工企业的工程预算应是以企业自身的“企业定额”为计算依据,只有这样,企业的报价才具有市场竞争力,才有利润。

2.3结合工程特点,巧妙报价

通常在工程项目总报价基本确定后,适当调整报价内部各个部分的比例可以更好的提高工程效益。支付条件良好或能够早日结账的项目,其报价可适当降低,前者如政府项目或银行项目,后者如场地平整及土方开挖等;预计工程量会不断增加的项目或设计图纸不明确的项目,单价可适当提高,这样在最终结算时可以多获利润;工程内容解说不清楚的项目或预计工程量可能减少的项目,其单价可适当降低,工程结算时损失也会减少。有些项目在报价清单中是以暂定金额的形式出现的,这些项目有的在施工中可能不做,也可能做的数量比清单中要大,可根据工程特点和类似工程经验,分析确定其报价。

3、加强合同管理,努力做好施工项目合理索赔

随着工程量清单报价法的实施,施工方要对工程量重新进行计算和审核,认真做好签证。目前较薄弱的环节在于对工程施工合同的管理及合理索赔方面。现在的工程大多实行固定价合同,结算时只能对设计变更作增减,所以充分挖掘施工合同的内涵,合理索赔就显得很重要。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求得发展,在成本治理上必须要有创新精神。

3.1合同管理施工合同

合同管理施工合同是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在工程施工中必须共同遵循的法律文件和技术、经济文件,是工程概预算最终确定的重要保证。市政工程结构复杂,投资大,同时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合同执行期长,合同内容多。因此,施工合同除了工作范围、工期、质量、造价等一般条款外,内容还涉及保险及税收、文物、专利等多种关系和因素。所以在签订合同时应全面考虑,仔细斟酌每一条款,否则,可能造成合同履行的重大损失或失败。施工企业要认真组织施工,保证按期按质竣工,全面履行合同,由此才能全部结算工程价款,从而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并赢得良好的信誉。

3.2索赔

索赔是合法的所有者,根据自己的权利提出对某一有关资格、财务、金钱等方面的正当的权力要求,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融为一体的边缘科学,也可说是一门“艺术”。在不规范的市场竞争中,施工企业往往处于弱势、劣势地位,业主却好像高人一等,常常提出一些有悖技术规范和常理的要求,拖欠工程款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针对这样的业主,施工企业更应做好施工记录,拿出依据向业主提出索赔要求。施工企业要善于收集、整理与施工索赔有关的依据和资料,如施工合同、图纸、招标文件、图纸会审、设计变更、隐蔽记录、双方来往函件等。施工索赔应以书面形式通知业主,内容一般为:

(1)索赔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具体情况的简单描述。

(2)索赔事件在双方签订的施工合同中依据条款。

(3)简要说明对索赔事件的及时记录,发展动态及对工程成本、工期、工程质量带来的不利因素和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