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药房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门诊药房管理系统主要有发药管理、库房管理、统计查询等模块。发药管理分为门诊发药及退药两个功能,采用刷卡调取处方模式进行发药、退药处理。库房管理分为药房向药库申领药品、药房往药库退药、药品入库及出库确认、药品禁用及盘存等功能。统计查询可查询药品处方明细、药品价格、库存数量、历史调价,药品基本信息、滞销药品、药房账簿等信息。
1.2应用环境
适合windows 2008 server;适合多种数据库,如sql2008,oracle等;win xp/win8操作系统。
2应用范围
2. 1门诊业务
(1)门诊窗口发药功能:门诊药房管理系统对门诊医生在医卡通里开立的处方直接刷卡打印处方,药师根据处方发药。工作时,打开门诊药房系统的直接刷卡发药窗口,通过刷卡调出医生所开立的对应患者的处方直接发药,药房管理系统自动收取该处方的计价费用。
(2)门诊退药处理功能:对患者己发药的处方进行退药处理。患者需要退药时,打开门诊药房管理系统的退药处理窗口,刷卡调取患者的所需退药处方,输入退药数量进行退药处理。退药后的处方可到门诊收费处进行退费处理。
2.2库房管理
(1)药品申领功能:门诊西药房向药库进行领药处理。当门诊药房需要从药库领药时,打开门诊药房管理系统的药品申领窗口,在药品申领单里输入药品名称、数量等信息,向药库进行药品申领。
(2)药房向药库退药功能:在门诊药房需要向药库退药时,打开药房管理系统的退药窗口,在退药单上输入药品名称、数量等信息,向药库进行退药处理。退药确认人根据药房登录人自动填入。
(3)入库处理功能:药库确认往药房发药后,门诊药房需要对药品进行入库处理。打开入库处理窗口,在入库单中输入药品名称及数量,确认药品入库单入库。
(4)出库处理功能:门诊药房需要向其他药房调药品时,打开药房管理系统的出库处理窗口,在出库单中输入药品名称、数量等信息,并且选中所出库的药房名称,确认药品出库。
(5)药品禁用功能:当某些药品缺货或停用时,需对该药品进行禁用处理。打开药品禁用设置窗口,根据药品类型或拼音字母调出需禁用药品,选中禁用复选框,这样门诊医生就开不出该药品,门诊药房也就发不出该种药品了。
(6)盘存:药房需要账物盘点时要处理盘存,录入盘存实际数量。
2. 3统计查询
篇2
基层医院医药消费者又是普通百姓,对用药质量,疗效没有太多的认知能力,受到媒体及其他监督力量小,因此基层医院往往在管理上不严格。另外国家对医药市场的部分开放使得医药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很多药材经营者不顾伦理道德,为了牟取更大的利润,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甚至对库管人员行贿,更有甚者在草类药材中掺杂大量沙土,在质轻的药材里面夹杂土块瓦砾等。针对这些手段,库房人员如果没有良好的鉴别能力和工作责任心,仅仅凭借私人关系或药材外表就让药材入库,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和损害了病人的利益,甚至会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安全。
1.2配方过程不严格
中药配方是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方的,否则对饮片的质量和疗效影响非常大,甚至没有任何医疗作用。中医讲究辨证用药,即根据中药本身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性能来选择的。但是在具体用药时,又必须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实际情况,通过炮制使得药性符合医疗的需要,因此炮制方法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疗效。而基层医院中,很多配方人员没有很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土经验来进行配方,炮制。另外基层医院中药配方的过程没有很好的监督,从门诊到配方及炮制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多个人,而多个人容易引起误解而造成所配置的饮片失效。
1.3信息管理程度不高
条件较好的医院都实行了计算机管理,而基层医院中药房更多的是依靠人工管理。但是人工管理对于药材的使用期限,当前库存,疗效,注意事项等并不能保证熟记于心,更关键的是,几乎所有的基层医院中,其他部门,如挂号,划价缴费等都使用了信息管理[2],但是中药房的信息化却相对落后,这样的结果往往就是医师开具书写不规范,字迹不清晰的处方给药房,药师再进行核对,降低了工作效率,也增大了出错的几率。另外患者的基本信息并不能传递到药房,使得药师在发药时存在一定程度不方便。
2管理对策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严格把关药材入库,严格监督配方过程等。
2.1严保入库质量
首先需要建立药库的监督管理机制,严格按照药品质量标准进行验收。比如可以仿效中药企业中对毒性药材的管理,即对于入库采取双人签字的办法,这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人情交易,并提高对药材的鉴别能力。另外对于中药饮片,应用一体化管理手段,逐步完善中药房内部机构的设置。有条件的基层医院中药房还可以逐步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如建立中药鉴定室等,通过有效的鉴定办法,对药材开展真伪、优劣鉴定,对饮片含水量进行测定等一些简单易行的理化、显微鉴定工作。
2.2严格配方全过程
在基层医院,一般是医师开具处方,病人拿处方到中药房配药,然后将中药饮片发给患者。中药饮片是否严格按照医师的处方进行炮制,配药人员是否能清晰地理解医师的意图都影响着饮片的疗效,因此必须提高配方工作的质量。为此配方人员必须首先要能很容易辨别各种药材以及其君、臣、佐、使,然后正确阅读处方并严格按照配方炮制药品,这是保证饮片疗效的关键。另外就是发药时必须严格核对。不像西药可以运用包装说明识别,绝大部分患者不能辨别中药,因此保证发药准确率也很重要,这可以采取多查多对制度。另外在调配处方时,需认真备药,并按规定称取,做到“称准分匀”。
2.3提高信息化程度
药品信息化管理是联系临床医师之间的纽带,这样药房人员可以准确了解药品名称、规格、价格、用法用量等数据,更安全的用药。医师将处方通过电子单据发给药房,病人则根据收费票据到药房取药,药师对应配方发货,这样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保证了用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蔡清宇.现代中药房的细节管理[J].首都医药,2007,(1):45.
篇3
2.1入出库药品入库后,质检员和保管员要联合验收,再对药品实行统一编码,依据药品编码规则输入药品编码登记入帐。在自动生成总金额、优惠额的同时,计算机提示输入有效期及存放下限等,自动监控药品的有效期及限量,随时报警,定期提供药品告急通知,以便及时制定采购计划。计算机还可提供滞销药品通知,作出有效期警告,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避免因药品的过期失效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信息标准化与管理规范化是顺利开展软件应用的关键,在过渡时期,我们曾将手工帐与电子帐本并行3个月后才取消手工帐。同时我们还逐步调整了药库、门诊药房、中药房原来部分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明确规定计算机软件操作中日月季年的具体工作流程,把工作内容更好地融入到计算机管理中去,使药房的常规工作逐渐符合网络化系统的管理标准。
2.2病房药房管理病房药房服务于住院患者,传统是由病房护士持医师的药疗单或临时医嘱来领药。采用药品管理信息系统后,当各科室医嘱下传到药房,计算机提示有处方传来。输入药师代码后,计算机进行1式2份打印,完成处方处理。药房根据处方提前将药品摆出,病房直接派护士查对取药即可。方便了患者,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病房药房药师摆药后,护士再核对区核对药品,分工合作,责任分明,减少了药品流失、浪费和差错。运用计算机管理还可加强基数药品管理,各病区均备有一定基数的急用药品(称基数药品)以应急时之用。联网后,临时医嘱或新收患者用药,均要录入电脑,中心药房打印集中配药表和口服补药表,作为病区补充药品凭证。这样既加强了药品管理,也保证了基数药品的补充。
篇4
1.2研究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A药房给予常规管理办法,B药房应用循证医学原理进行经营,两个药房采用同样的方式对药物进行储藏。1年后,对两家药房的硝苯地平缓释片、左氧氟沙星片、格列苯脲的销量以及客流量进行统计,计算两家药房3种药物的月平均销量、月平均客流量以及客流量的增长率,并对两家药房的平均月客流量、药物的销量以及客户的满意程度进行统计学比较。客户的满意程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统计。
1.3管理方法
常规管理办法:工作人员直接根据顾客的要求销售药物。循证医学原理下的管理方法:首先,药房需建立药剂科,在此基础上做好管理的原始记录,详细内容如下:①详细记录常用的处方,并进行分析;②详细记录顾客对药物进行咨询的情况,并做出独立的表格;③对顾客进行满意程度调查;④相似药物区别的分析,并做详细的记录;⑤对退药的患者病情进行分析,并做出记录;⑥对顾客进行合理用药的调查;⑦若出现不规范的处方,须进行分析和记录。此外,工作人员需要有相应的医学和药学知识,根据最有效的医学证据,向顾客推荐药物。
1.4评定标准
对两家药房的药物销售量与客流量进行统计时,若增加,用“+”表示,说明该项为正增长;若减少,则用“-”表示,说明该项为负增长。现场发放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200份,每个药房100份,回收率100%。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年后两家药房3种药物的月平均销售量的情况:A药房硝苯地平缓释片3309.5盒,左氧氟沙星片270.3盒,格列苯脲1289.6盒;B药房硝苯地平缓释片5433.8盒,左氧氟沙星片375.2盒,格列苯脲2316.7盒。两家药房客流量的情况:1年前,A药房的月平均客流量为2412.3人,B药房的月平均客流量为2387.5人;1年后,A药房的月平均客流量为2142.7人,B药房的月平均客流量为2877.9人。两家药房顾客满意程度情况:A药房100分调查问卷中非常满意48例(48%),基本满意30例(30%),不满意22例(22%),总满意率为78%;B药房100分调查问卷中非常满意84例(84%),基本满意12例(12%),不满意4例(4%),总满意率为96%。
篇5
关注用药动态,做好领药计划
药品的使用有其偶然性与必然性。偶然性在于病人,有了特殊的病人,就有偶然使用某些药品的机会。特定的科室,特定的病人,用药往往有其特定的必然性。此外,医药行业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风往往导致某些药品的大量使用。必须关注每日或某一阶段的用药动态,才能保证所领药品数量的适宜性。在确保临床供应的前提下,对药品的领用要做到有效、经济、有应急能力。即既要保证有足够的药品满足临床所需,又要防止积压,避免过期、变质,造成浪费;同时要有一定的解毒药与抢救药,以备急用。用药动态就成了领药频次、数量的依据。对于每日大量使用的药品,可以整件药品的倍数申领,以满足临床所需,尤其在长假以前,为防止特殊情况,必须备够充足的药品应急;对使用量不是太大或有效期短的药品可少领;抢救药品、解毒剂保证有一定的基数;新药使用初期要少领,用量稳定以后,根据其使用情况决定领用频次及数量,最大限度避免药品积压和过期报损。
药品摆放的科学化、合理化
药品按剂型、药理作用不同,科学分类摆放,在调剂使用时容易寻找,可有效避免调剂差错;更换药品批号时,按效期远近分开摆放,注明“新批号”、“老批号”、“先发”、“后发”等醒目标志,保证药品使用连续性的同时,遵循“先进先发”、“易变先发”、“后进后发”的原则,既保证了必须作过敏试验药品出现意外,保障医疗安全,又保证了“发陈储新”,防止库存药品过期、浪费;更换规格的药品,须醒目地标注新旧规格的不同,并提醒调剂人员注意;包装相似、药名易混淆的药品最好分层、分处摆放。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调配药品
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及《住院部药房处方调剂操作规程》调配药品是防止调剂差错,提高帐物相符率的最重要一环。药剂人员在收到电脑配药信息后,打印出配药单,仔细审核,对打印内容有疑问或发现有明显错误者,通知护士或联系医师,更改确认药品信息后再予调配;或品还须核对处方,完全无误后,按照处方调剂操作规程,准确调配药品。调配完毕,由另一调剂人员再次核对药品,二人签字后交予护士核对签字,确保无误。口服摆药牌除了签字,程序类似。整个调剂过程严格按照“四查十对”进行,严禁一张处方未配完,又经手调配另一张处方。
关注在库药品的效期、质量
住院部药房负责人对于有效期在半年以内的所有药品每月作1次统计,详细登记近期药品的名称、规格、单位、数量、生产厂家、批号、有效期等;一方面联系临床医师及时使用,一方面根据药剂科其他分支部门的使用情况作相互调换或调出;做好在库药品的养护工作,严格按照其相应的储存条件保管药品,密切关注室内储存条件,尤其是光线、温湿度变化,必要时采取措施;对于发现有质量问题的药品,及时查找原因,如果属于原包装破损、变质、污染、短缺的,及时跟库房人员反映,作退库处理,属自然报损的药品及时在电脑上作报损处置,并予以登记报主管部门批准后进行销毁。
及时、彻底盘点药品
对于贵重药品和特殊管理的品、,做到每日盘点,如有不符,查找原因并加以解决。盘点时间安排在每日上午摆药完成之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其他药品不定期抽盘。住院部药房负责人负责每月月底的药品全盘,确保数据准确无误,防止错盘、误盘、漏盘。对于一些出入较大的品种,可参考同行的经验[1],作暂不输入处理,待查明原因后再作实盘输入。
建立药品专人负责制
出于我院实际情况,住院部药房负责人负责药品出入库的一切清单,包括入库、记帐、科室领药、处方出药、报损、退药、借入借出等,因此,建立专人负责制尤其重要。我们选配高年资、责任心强、富有牺牲精神、协调能力强的同志担当负责人,从而保证了出入库及时、准确,最终保证了盘点的帐物相符率。
小结
药品数量和效期管理是衡量住院药房调剂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完善的药品领用、贮存、调配、发放及报损制度、良好的人员素质、严格有效的奖惩制度是保证我们做好住院药房药品管理的前提。我们认为,良好的药学习惯的养成,对于切实贯彻《处方管理办法》,提高药学人员的服务水平,保证药品数量和效期的准确性,提高药品管理水平都有很好的保障和推动作用[2]。
篇6
1.2方法:回顾性分析中药房管理中出现的55例因管理不当而出现的事故,探明事故发生的原因并对原因进行归类,探索解决对策。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以构成比例描述问题类型,对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对55例事故进行分析、归类和总结后,质量管理问题类型构成比见表1。通过表1可以看出中药房管理事故主要原因有药品质量不合格、药品仓库管理不达标、药品加工炮制粗糙、中药配方不严格、中药信息管理落后和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六个因素。本文针对这六个引起中药房管理事故的因素,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
3讨论
3.1质量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1药品质量不合格:①中药房进购中药材时对药品质量把关不严,采购人员不负责任,没有分辨清楚药材中掺入的劣质药、失效药和低价药,没有察觉贩药商家在药材中加进的化学物质;②中药房采购人员中药药材知识掌握欠缺,对药品成色、重量、药性等方面了解甚少;③采购人员从中作弊,为赚取利益而购进质量差的药材。
3.1.2药品仓库管理不达标:①药材进仓出仓秩序混乱,没有严格的药材出入秩序,没有登记制度;②药材药品无计划进购,仓库内部药材积压;③没有严格按照各种药材所需的存储条件放置药材,在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多方面缺乏常识;④在药物存放期间,防火、防盗、防虫和防变质方面管理措施缺乏;⑤仓库内部药材药品存放秩序混乱,出现药材掺杂的现象,这样不但会影响药物治疗效果,还可能会威胁治疗安全,造成医疗事故[2]。
3.1.3药品加工炮制粗糙:中药药材的加工炮制是一道很重要的工序,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药效的发挥,若药材在炮制加工时粉碎程度不合格,则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则不能充分析出,从而影响患者药物治疗效果。通常问题出现在药品加工炮制人员在工作时认真程度不够,或者是对每种药材的加工程序没有很好地了解。
3.1.4中药配方不严格:①中药房的配药人员中医药理论知识掌握不足,不重视药量的增减;②在抓药时由于粗心大意容易出现抓错药斗、配错药的现象。
3.1.5中药信息管理落后:在传统管理模式中,由于中医医师手写处方的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药材、药量经常拿捏不准。传统管理模式效率低下,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3.1.6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中药房没建立起严格的健全的管理制度,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和职业道德,许多仓库出纳工作者为了谋取一些私利,购进劣质药材,行为极端恶劣;中药房工作者中药材知识常识缺乏,没有良好的学习心态和服务心态。
3.2存在问题的对策
3.2.1药品质量不合格:实行药品出纳人员工作透明制度,加强监督力度,实施药品安全质量问题责任追问制度,严格建立起药材采购和验收机制,定期对药品质量进行专业审查,保障无劣质药、无失效药、无化学成分添加药。
3.2.2药品仓库管理不达标:建立系统的药品仓库管理制度,仓库药材的进出明确登记,内部存放严格有序,严禁药材混杂现象。为仓库管理人员开设中药材管理的相关课程,要求每一位管理员对药材的性状、成色、药效、保质期、贮存方式等各个细节有精准的掌握[3]。
3.2.3药品加工炮制粗糙:对药品加工炮制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建立药品加工考核制度,定期对药品加工人员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考试。保证加工人员对每一种药材的加工程序了如指掌。
3.2.4中药配方不严格:强调配方人员的自觉性,确保药方的药材配比科学合理,加强监督工作,抓药时不出现差错。
篇7
(2)非处方药按标签或说明书的指导来使用,说明文字应通俗易懂;
(3)非处方药的适应症是指那些能自我做出判断的疾病,药品起效性快速,疗效确切,一般是减轻病人不舒服的感觉;
(4)非处方药能减轻小疾病的初始症状或延缓病情的发展;
(5)非处方药有高度的安全性,不会引起药物依赖性,毒副反应发生率低,不在体内蓄积,不致诱导耐药性或抗药性;
(6)非处方药的药效、剂量具有稳定性。
二、非处方药的遴选原则
(1)应用安全:①根据文献和长期临床使用证实安全性大的药品;②药物无潜在毒性;不易引起蓄积中毒,中药中重金属限量不超过国内或国外公认标准;③基本无不良反应。④不引起依赖性,无“三致”作用;⑤抗肿瘤药、毒麻药、精神药物不能列入,个别用于复方制剂者例外;⑥组方合理,无不良相互作用。中成药处方中无“十八反”、“十九畏”。
(2)疗效确切:①药物作用针对性强,功能主治明确;②不需经常调整剂量;③连续使用不引起耐药性。
(3)质量稳定:①质量可控;②在规定条件下,性质稳定。
(4)应用方便:①用药时不需做特殊检查和试验;②以口服、外用、吸入等剂型为主。
三、非处方药的遴选分类
西药非处方药分类是参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根据非处方药遴选原则与特点划分为:解热、镇痛药,镇静助眠药,抗过敏药与抗眩晕药,抗酸药与胃黏膜保护药,助消化药,消胀药,止泻药,胃动力药,缓泻药,胃肠解痉药,驱肠虫药,肝病辅助药,利胆药,调节水、电解质平衡药,感冒用药,镇咳药,祛痰药,平喘药,维生素与矿物质,皮肤科用药,五官科用药,妇科用药,避孕药23类。中成药非处方药分类是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其中符合非处方药遴选原则的38种病证归属为内科、外科、骨伤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7个治疗科。
四、国家非处方药目录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1999年7月22日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处方药(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制剂)目录,共有325个品种,没有区分甲、乙类,其中化学药品制剂165个品种,中成药制剂160个品种。每个品种含有不同剂型。按照药品分类管理工作的整体部署和安排,至200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公布了六批4326个非处方药制剂品种。
五、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转换评价
2004年4月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关于开展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转换评价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04年开始开展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转换评价工作,并对非处方药目录实行动态管理。
《通知》规定,除以下规定情况外,申请单位均可对其生产或的品种提出处方药转换评价为非处方药的申①监测期内的药品;②用于急救和其他患者不宜自我治疗疾病的药品。如用于肿瘤、青光眼、消化道溃疡、精神病、糖尿病、肝病、肾病、前列腺疾病、免疫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性传播疾病等的治疗药品;③消费者不便自我使用的药物剂型。如注射剂、埋植剂等;④用药期间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医学监护和指导的药品;⑤需要在特殊条件下保存的药品;⑥作用于全身的抗菌药、激素(避孕药除外);⑦含毒性中药材,且不能证明其安全性的药品;⑧原料药、药用辅料、中药材、饮片;⑨国家规定的医疗用毒性药品、品、和放射性药品,以及其他特殊管理的药品;⑩其他不符合非处方药要求的药品。同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对已批准为非处方药品种的监测和评价工作,对存在不安全隐患或不适宜按非处方药管理的品种将及时转换为处方药,按处方药管理。200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关于加强广防己等6种药材及其制剂监督管理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4]379号)和《关于复方甘草口服溶液生产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食药监安[2004]323号),已明确规定将肺安片、朱砂莲胶囊、复方拳参片、复方甘草口服溶液4个品种按处方药管理。
2005年12月2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通知,氯霉素滴耳剂等12种非处方药转换为处方药,按处方药管理。这次由非处方药转换为处方药的药品,包括化学药品9种,中成药3种。具体药品为:氯霉素滴耳液、氯霉素滴眼液、硫酸沙丁胺醇片、硫酸沙丁胺醇胶囊、硫酸沙丁胺醇缓释片、硫酸沙丁胺醇控释胶囊、复方甘草片、复方甘草含片、吲哚美辛栓、千柏鼻炎片、于柏鼻炎胶囊、源吉林甘和茶。
2007年4月1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文解毒痤疮丸等4种药品转换为甲类非处方药,同时将三维B片等7种非处方药转换为处方药,2007年7月1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通知,将碳酸钙口服混悬液等14种药品转换为非处方药。
六、非处方药的分类及专有标识
篇8
消化道肿瘤作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仍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中医药防治消化道肿瘤的基础理论、临床实践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查阅了30年来有关消化道肿瘤文献报道共800余篇,经整理回顾如下。
基础理论研究
(一)舌象研究
食管癌食管癌病人舌象的变化与病情密切相关。李佩文等[1]通过对500例食管癌患者观察发现:不同病期患者,其舌质表现存在有显著性差异(P<0.01)。早期癌以淡红舌为主,紫舌仅占28.4%。病至中期和晚期,淡红舌比例递减,而紫舌比例递增,晚期癌肿紫舌占45.5%,与此同时,淡白舌比例亦随着疾病发展而依次递增。食管癌组黄厚腻苔及白厚腻苔者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薄白苔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孙善琳等[2]观察了128例食管癌患者的舌象,发现早期多为薄白腻苔,中期或中晚期可见龟裂舌,舌质青紫色或红绛舌多见,晚期则青紫舌,瘀点、瘀斑更加明显。在放射治疗后,对舌质的影响较大,如红舌程度加深或转为绛舌,提示放疗反应较重;对放疗无效者,舌紫程度加深,反之舌紫程度减轻。舌质由紫转淡红或晦暗转明润,舌苔由厚转薄或由无苔转薄白苔,示病有转机,反之为逆。舌紫的加深程度可反映肿瘤的恶化程度;红舌的加深常提示有放疗副作用。
李天海[3]对30例食管癌患者的舌尖微循环进行了观察,发现食管癌患者菌状微血管中血色暗红,血流缓慢,襻顶瘀血,表明有血瘀现象,与正常人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
胃癌胃癌病人的舌质变化与病情的轻重有密切关系,周阿高等[4]对107例胃肿瘤患者的舌象进行了观察,发现胃癌病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者占58.9%(63/107),而且胃癌病人的紫舌阳性率并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P>0.05),而是与病情的轻重有一定的关系,IV期胃癌患者的紫舌阳性率高达60%,II、III期也超过50%;胃癌病人的舌象变化与高凝状态有密切的关系,63例舌质紫暗者4项血凝指标(抗凝血酶III、血浆纤维结合蛋白、纤溶总活力、因子VIII相关抗原)与正常人比较,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而44例非舌质紫暗者3项血凝指标有显著差异(P<0.001),舌质紫暗者与非舌质紫暗者比较,2项血凝指标(抗凝血酶III、纤溶总活力)也有显著差异(P<0.05)。上述结果说明胃癌病人的紫暗舌和高凝状态是疾病所致,是肿瘤血瘀病机的依据,也是临床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胃肿瘤的依据之一;舌质与血凝指标密切相关,都可以作为胃肿瘤诊断血瘀证的重要手段。
范德荣等[5]对168例胃癌患者的舌象进行了研究,发现胃癌患者紫舌(包括红紫、淡青紫、青紫)阳性率达70.8%(119/168),而健康人的紫舌阳性率仅占12.5%(25/200),二组差异非常显著(P<0.001)。健康人组淡红舌占70%(140/200),胃癌组仅占5.4%(9/168),P<0.001。健康人组瘀点瘀斑的阳性率为3.5%(7/200),而胃癌组为29.2%(49/168),P<0.001。晚期胃癌淡白舌者,瘀斑和瘀点多且面积大。健康人组薄苔占76.5%(153/200),胃癌组仅占26.2%(44/168);胃癌组剥苔占8.9%(15/168),健康人组占1%(2/200),P<0.001;健康人组黄苔占14.5%(39/200),胃癌组占39.3%(66/168),P<0.001;胃癌组有灰黑苔和光剥苔者占7.7%(13/168),健康人组则无,P<0.001;健康人组裂纹舌占1.5%(21/200),胃癌组裂纹舌占20.8%(35/168),P<0.001。以上说明舌象的变化对胃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40岁以上有消化道症状或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癌前病变者,若见紫舌、剥苔以及舌边或舌下有瘀斑或瘀点等血瘀征象者,在排除其他疾患后,应高度怀疑有胃癌的可能性。
王莉等[6]观察了106例胃癌患者舌苔脱落细胞,发现100例正常人舌上皮细胞分布多数比较均匀,背景清晰,白细胞数较少;胃癌患者以厚苔最多(厚白、厚黄苔)占59%,厚苔角化细胞明显增多,可能与丝状过度增殖有关,剥苔的形成主要由于丝状萎缩,所以舌上皮细胞数减少,有较多中层细胞,可见舌上皮细胞变化与舌苔变化相一致。12例手术后病情明显好转的患者,随着舌象的好转,舌上皮细胞也趋于正常,角化程度降低,小角化细胞明显减少或消失,个别舌象虽无明显变化,但舌上皮细胞明显好转,说明胃癌患者舌上皮细胞变化与病情变化有一定关系,且比观察舌象更敏感。
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舌象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诸兆虎等[7]观察了100例胃癌和200例癌前病变,发现早期胃癌患者舌质多无变化或见紫暗,苔多白腻,部分出现裂纹舌,舌象并无特异性;中晚期胃癌患者舌质青紫或淡白,多见花剥苔或厚腻苔及裂纹舌,随着病情的进展裂纹加深,瘀舌明显,而癌前病变的舌象变化介于胃癌组与浅表性胃炎组之间,无特异性。姚保泰等[8]观察了14只胃癌前病变大鼠舌象,发现空白组15只大鼠以苔薄白、质淡紫为主,造模组以少苔或无苔、质紫暗或有瘀斑为主,P<0.001;造模组舌毛细血管个数及瘀血情况明显大于空白组,P<0.001;空白对照组大鼠舌内毛细血管多为2~3个,造模组多为4~5个且有瘀血,P<0.001,说明胃粘膜癌前病变大鼠的舌象也提示血瘀证。
(二)病机研究
刘嘉湘[9]认为正气虚损不仅是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而且也是肿瘤发展和变化的关键,他倡导在治疗各类肿瘤过程中以扶正为主,审证求因,而非简单地加用党参、黄芪、当归等滋补之品。邱佳信[10]认为胃癌的形成与脾虚密切相关,治疗以健脾为主,配合清热解毒、软坚化痰的中药。周阿高等[11]提出正虚血瘀是中晚期胃癌的基本病机,因此,扶正活血是治疗的重要方法。魏品康[12]认为痰浊是胃癌生成的物质基础,治疗注重消痰散结、解毒祛瘀,沿用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和药理研究,临证推崇以毒攻毒之剂。
余桂清[13]认为脾肾两虚是胃肠道肿瘤的基本特征,倡导健脾益肾法治疗胃肠道肿瘤。王绪鳌[14]认为湿热、热毒是大肠癌的主要特征,主张运用清热解毒、以毒攻毒的方法治疗大肠癌。
(三)治则研究
扶正培本法能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改善骨髓造血功能,调整机体内分泌代谢和物质代谢,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有些方药同时具有抑瘤、控制癌细胞浸润转移作用。赵爱光等[15]研究四君子汤在体内诱导移植性人胃癌细胞凋亡作用,发现肿瘤细胞的凋亡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提高(P<0.01),提示:四君子汤在裸鼠体内有一定抑瘤作用,可能与宿主免疫功能的调节有关。刘静[16]将62例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分为治疗组(健脾益气组)32例和对照组(非健脾组)30例,观察治疗后的生存率和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值共6个月。治疗组治疗后1年、3年、5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值显著增高(P<0.05)。因此认为健脾中药可以提高胃癌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延长生存期,其机理可能是增加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数量,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刘升翔[17]以扶正法为主(黄芪、党参、白术、生米仁、甘草、石见穿、白花舌蛇草、冬凌草等)结合化疗治疗60例食道、贲门癌病人,与33例单纯化疗病人比较,平均生存期治疗组为46.4个月,对照组为28.2个月。
清热解毒法能直接或间接地抑制癌细胞,它不等同于西医的抗菌退热功效,除祛邪解毒消炎外,部分药物有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同时对化疗有增效的作用[18]。汤铭新[19]用中药复方天仙胶囊治疗48例食管癌、胃癌患者,结果表明好转率为2.1%,瘤体稳定率为83.3%,并减轻癌痛,提高巨噬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动物实验也证实了复方天仙胶囊对小鼠移植性肿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李宝元等[20]探讨了以清热解毒为主的中药白龙片(白英、龙葵、当归等)与HMBA对人胃癌不同周期细胞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表明中药白龙片对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调节作用基本与诱导分化剂HMBA相似,且中药白龙片的作用优于HMBA,从分子水平探讨了中药复方抗癌药物的特性。
活血化瘀法主要能改善机体微循环,增加血管通透性,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并有一定的消炎和免疫作用。陈健民[21]对440例癌症患者作了血液流变性观察,其中胃癌血液流变性指标异常率82.7%,贲门癌异常率95.5%,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血液高粘状态,并观察活血化瘀系列方剂芎龙汤(川芎、地龙、葛根、三棱等)治疗226例癌症,结果表明该方能改善血液高粘状态,其有效率为56.2%。周阿高[22]对140例胃癌患者作了手术前后的血瘀证研究,发现胃癌患者有较高的紫舌阳性率和处于明显的高凝状态,且与病理分期有关,提示胃癌与中医血瘀密切相关,并可作为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的有效客观指标。周阿高[23]运用小金丹加减为主(马钱子、当归、制乳香、制没药、地龙等)治疗晚期胃癌术后44例,可明显提高胃癌患者1年、2年生存率。
消痰散结法除积消瘤,化痰软坚,能抑制肿块的生长和转移,抑制癌细胞中粘附分子的表达,配合放化疗有增效作用。王建平等[24]观察消痰散结方(半夏、南星、茯苓、枳实、陈皮、炙甘草等)对裸鼠胃癌细胞组织中胃癌细胞粘附分子Ecad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该方对胃癌细胞的抑制可能和影响粘附分子的表达有关。陈亚琳等[25]进一步探讨消痰散结方对胃癌组织中P21ras及P185蛋白表达的影响,发现中药组与化疗组(5Fu腹腔注射)无显著性差异。
临床治疗研究
(一)延长生存期
张长武等[26]运用华蟾素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35例,对照组32例,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2例,稳定8例,恶化3例,总有效率68.6%(P<0.05)。周阿高等[27]运用扶正活血抗癌方(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生地、沙参等)治疗中晚期胃癌术后35例,对照组(服用陈皮、川朴、砂仁、谷麦芽等)34例,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明显好转,且生存期延长,提高了3年生存率。蔡明明[28]生半夏、炙天龙、急性子、石打穿、降香、参三七制成的食道合剂治疗晚期食管、贲门癌32例,以期达到逐痰散结、活血通窍的目的,结果表明好转10例,稳定12例,无效10例,有效率达69%。
(二)控制并发症
癌性疼痛在中晚期胃癌患者中,50%以上会出现中等程度甚至重度疼痛。中医药控制癌痛临床疗效肯定,具有给药途径多样化,止痛作用持久,祛邪不伤正,无成瘾性的特点。刘如瀚等[29]报道用手拈散(玄胡、没药、香附、五灵脂)加味灌肠治疗胃癌疼痛30例,对照组15例,结果显示:二组显效率分别为33.3%、20%(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0%、60%(P<0.05)。
癌性消化道梗阻李玉兰等[30]自拟中药(党参、黄芪、白术、白芍、苡仁、甘草、制半夏、半枝莲等)治疗晚期食管、贲门癌梗阻30例,梗阻缓解率可达73%。孟伟等[31]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胃排空障碍患者20例,采用复方大承气汤(川朴、莱菔子、枳实、桃仁、芒硝、赤芍、大黄),结果治疗组进食时间6~13天,对照组为9~30天,有极显著差异(P<0.01)。说明复方大承气汤能促进胃肠蠕动,缩短胃排空障碍时间。
癌性转移和复发中晚期肿瘤转移和复发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梯过程,肿瘤细胞从原发瘤的增殖生长到远处转移灶的形成需要经过漫长的行程[32],中医药的介入,提供了阻断肿瘤转移的治疗、预防手段。卜平[33]对32例胃癌术后患者投以扶正化瘀中药六君子散、桂枝茯苓丸合用,结果发现6个月后,中药组癌性转移复发率明显减低(P<0.01)。张克明等[34]采用扶正祛邪中药(黄芪、太子参、白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菝葜等)防治20例贲门癌根治术后,间隔化疗的20例对照组对照,结果治疗组1年、3年、5年复发率为30.8%、52.6%、100%;对照组为59.1%、100%、100%。中医药防治肿瘤转移复发疗效确切。
癌性腹水肿瘤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尤其是中晚期,全身状况差,根据中医辨证,此阶段气血虚弱、肾气衰退。文献报道,王维平等[35]采用中药(黄芪、白术、茯苓、泽泻、莪术、地龙、壁虎等)结合腹腔内用药治疗晚期胃癌、肠癌所致的癌性腹水20例,结果治疗组腹水消退效果、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辛献运等[36]采用中药提取物榄香烯乳(含莪术油)与顺铂交替腹腔注射治疗胃癌腹水29例,总有效率达82.8%,提示莪术油具有免疫保护及促白细胞生成、抑菌消炎的作用。
癌性发热癌性发热多为顽固性发热,缺乏特异性治疗,中医辨证属阴虚潮热、气虚发热,治以益气养阴,滋阴潜阳之法。于尔辛[37]治疗肿瘤热,采用中药辨证方加辛凉解毒的清水豆卷(临床剂量为15~30克)、淡豆豉(10~15克),使邪毒自腠理而出,临床往往奏效。
(三)减轻毒副作用
对于消化道肿瘤,目前临床多用手术切除结合化疗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的方法,由于化疗药物毒性大,常易产生毒副作用,如骨髓抑制等。中医药能减少化疗药物的毒性,改善全身状况,调动机体的抗癌能力。
李乃卿等[38]应用参芪注射液配合化疗可以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加体重、保护机体的造血功能、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且能提高化疗造型小鼠的抑瘤率和延长生存期。宁春红[39]运用健脾益肾方剂(党参、白术、菟丝子、补骨脂、女贞子、杞子等)治疗180例晚期胃癌术后化疗患者,对照组146例,结果完成全程化疗的治疗组为95%,对照组为79%,全身及消化道反应、血象变化、免疫功能指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于庆生等[40]对胃癌术后6小时早期给予中药(黄芪、大黄、枳实、丹参、党参、木香)治疗,结果显示,二组术后并发症、血象无明显改变,但早期应用中药,治疗组全身营养状况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提出了胃癌术后早期中药干预的可行性。张庆荃等[41]对74例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均采用微量化疗药物和白花蛇舌草注射液介入治疗,结果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缓解,总有效率为68.9%,几乎未出现化疗毒副反应症状。
(四)癌前病变的防治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已把防治消化道肿瘤的重点转移到癌前病变的治疗上,应用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化结的中医治则,无论是临床前瞻性观察还是实验研究,都能显示出中药具有显著的防治癌前病变的作用,从而降低消化道肿瘤的发生率[42]。张子理[43]把68例胃癌前病变辨证分成脾胃虚寒、肝胃不和、脾虚气滞三型,分别投以黄芪建中汤、四逆散、香元枳术汤加减,报道临床总有效率为94.12%,中度以上胃溃疡总有效率58.14%,胃粘膜肠化生总有效率64.0%。
于祥艺[44]用化生平(黄芪、党参、丹参、蚤休、蒲公英、三七、白及等制成浓缩合剂)治疗100例胃癌前状态患者,对照组100例用庆大霉素6个月后二组疗效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胡鸿毅等[45]观察益气化瘀的胃祺饮阻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胃癌前病变的抗增殖作用,与叶酸组对照,结果表明中药组能明显阻断化学致癌物对粘膜的炎症损伤,改善癌前病变组织粘膜萎缩和不典型增生程度。通过改善胃癌前病变患者气虚血瘀的病理基础,降低病变组织增殖水平,诱导细胞正常凋亡,从而对胃癌前病变细胞的增殖有良好的阻断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佩文,等.食管贲门癌患者500例舌象观察[J].中医杂志,1982,9:23~25.
2孙善琳,等.128例食管癌患者的舌象观察与分析[J].四川中医,1988,(10):12.
3李天海.舌诊在食管贲门癌防治中的应用[J].河北中医,1988,(6):31~34.
4周阿高,等.胃肿瘤患者4项观察指标相关性探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6):327~329.
5范德荣,等.胃癌患者舌象与病机分析[J].中医杂志,1991,(10):610~611.
6王莉,等.106例胃癌患者舌苔脱落细胞观察[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4):258~260.
7诸兆虎,等.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舌象分析与探讨[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1):29.
8姚保泰,等.萎缩康冲剂对实验性胃癌前病变大鼠舌与胃粘膜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10):30~33.
9赵丽红.刘嘉湘教授扶正法治疗肿瘤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1995,22(3):101.
10邱佳信.健脾法为主治疗晚期胃癌的探讨[J].中医杂志,1992,33(8):23.
11周阿高,等.254例恶性肿瘤患者正虚血瘀病机的研究[J].中国肿瘤,2002,11(6):333.
12李相勇.魏品康治疗胃癌经验[J].中医杂志,2001,42(5):266.
13余桂清.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进展[J].肿瘤防治研究,1986,13(4):211.
14王绪鳌.老年肠癌的中医药治疗[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6,(1):21.
15赵爱光,等.四君子汤诱导裸小鼠移植性人胃癌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J].癌症,2001,20(2):164.
16刘静.健脾中药治疗胃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3,(7):21~24.
17刘升翔.中医药结合化疗治疗晚期食管癌6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8):487~488.
18邱德文.近年来中医药防治癌症概况[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4,16(3):49~52.
19汤铭新.中药复方天仙胶囊抑制小鼠肿瘤的实验研究和治疗食管癌胃癌临床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1990,17(1):28~31.
20李宝元,等.中药白龙片与HMBA对人胃癌不同周期细胞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表达调控的共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4):286~290.
21陈健民.癌症患者血液高粘状态与活血化瘀治疗[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2):89.
22周阿高.140例胃部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和死亡前血瘀证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9):540.
23周阿高.小金丹加减为主治疗中晚期胃癌术后患者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6):343.
24王建平,等.消痰散结方对MKN45人胃癌细胞ECad表达的影响[J].北京中医,2001,20(4):51.
25陈亚琳,等.消痰散结方对胃癌组织中P21ras及P185蛋白表达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05:32~35.
26张长武,等.华蟾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35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4):18.
27周阿高,等.扶正活血抗癌方合并化疗治疗胃癌(术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9):519~521.
28蔡明明.食道合剂治疗晚期食管贲门癌32例[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7(4):242.
29刘如瀚,等.手拈散加味灌肠治疗胃癌疼痛30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14(2):23.
30李玉兰,等.中药缓解晚期食管、贲门癌梗阻30例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1996,16(4):35.
31孟伟,等.复方大承气汤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胃排空障碍20例[J].陕西中医,2001,22(7):390.
32曾益新.肿瘤学[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33卜平.扶正化瘀方药抗胃癌术后转移及对鸟氨酸脱羧酶的影响观察[J].中医杂志,1990,37(5):290.
34张克明,等.中西医结合防治贲门癌根治术后复发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1999,15(6):22.
35王维平,等.中药结合腹腔内用药治疗癌性腹水的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1,23(3):167.
36辛献运。等.榄香烯乳与顺铂交替腹腔注射治疗胃癌腹水29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9,7(4):247.
37张源远.于尔辛治疗癌性发热44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2):13.
38李乃卿,等,参芪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10):588~599.
39宁春红.健脾益胃方剂治疗晚期胃癌术后化疗毒副反应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11):668.
40于庆生,等.胃癌术后早期应用中药联合化疗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8):459.
41张庆荃,茅爱武,高中度.动脉灌注白花蛇舌草注射液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4):45.
42范刚启,等.健脾化瘀对胃癌前病变细胞增殖凋亡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8):637.
篇9
一、中心摆药对于加强药品管理具体作用
随着中心摆药工作在各大医院的实践与推广,这一工作的作用与必要性也得到大多数医疗工作者的认可,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达成共识。具体归纳起来,主要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减少药品使用失误。未推广中心摆药之前,各医院的药品从仓库发送到患者手中需要多个环节,中间需要工作人员几易其手,难免中间会出现纰漏,从而导致药品使用不当或者失误。1采用中心摆药模式之后,药品的发放由专门的摆药中心进行管理,减少了中间环节,内部人员也多为专业药学工作者及具有丰富经验并懂得药学原理的专业护士组成,不仅能一定程度上避免药品在传递过程中出现失误,同时也能在药品的医嘱方面加强监督。
(二)有效减少药品库存积压与流失现象。药品库房是药品存放和供应的主要场所,为了能够有效、合理利用药品,避免药品积压,实现医院药品的有计划采购与供应,需要及时厘清库房内各类药品实用及库存情况。但在中心摆药室之前,库房与各科室内负责医护工作人员之间的联系较为分散,不能及时反馈信息,同时各科室部门人员可以直接从药品库房取药,从而难免会发生药品特备是贵重药品流失现象。2只有设置中心摆药室后,取消各科室的药房等部门,减少药品库房与科室之间的联系距离,实现药品库房与摆药室内专业药学工作人员之间的科学互动,将库房药品积压与流失现象比例降低。
(三)有利于推动临床医学与药学的领域之间相结合。虽然中心摆药室出现之前,各科室药房也有药学工作者,但是只是简单发放药品,本专业知识并没有得到发挥。建立中心摆药室后,由其负责全面全院各科室药品使用,实际上无形之中加强了专业药学工作者与患者之间的联系,同时通过各科室医生在开药过程中的医嘱等活动实现与药学工作者的交流。在新药品推广与宣传过程中,中心摆药室能够及时得到药品回馈信息,从而接触到药品的不良反应、感染等第一手资料,从而推动临床医药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当前中心摆药改进工作
虽然,目前我国各医院中心摆药工作已取得众多管理经验与成果,在药品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十分明显,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心摆药工作仍存在诸多不足与缺陷,简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摆药过程使药品的存储条件发生变化,不仅影响了药品的质量,同时也为控制药品的使用期限增加难度。药品对于环境依赖性较强,特别是对于潮湿的空气和光较为敏感,摆药过程中将药品拆除后置于磨口瓶中,片剂药品容易变潮,外观和性能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另外,摆药室的药品种类繁多,拆除包装后摆放时核对困难增加,容易混淆使用期限,不利于药品的科学使用,药效大打折扣。
(二)药品及器材的污染问题。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目前部分医院的中心摆药室人员为了所谓的节省时间,在摆药时有时会直接用手接触药品,核对师在倒药时也习惯用手,这种接触都不可避免地造成药品污染。同时,部分医院在摆药时并没有采用一次性塑料性口服药杯,药匙也没有做到定期消毒,在工作者与患者之间的多次循环利用后,造成这类器材交叉感染现象。
(三)先进技术与设备没有得到及时更新与应用。从上世纪80年开始,国外开始引进自动药品摆放机,随着这项技术的推广,给手工单剂量摆药工作带来巨大改变,不仅仅大大减轻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节省了人力,还能从摆药和倒药这两个关键环节上减少和杜绝药品错误的发生。虽然机器不能完全保证零失误,且需要大量成本投入,但是从目前的相关使用情况来看,结合该类机器出现之前的摆药失误,成本远远小于收益。然而要想科学引进自动药品摆放机,需要医院自身已实现病区医嘱的电子录入和信息传递。这就需要诸医院首先要完善自己的中心摆药室的电子信息系统,为实现与自动化设备的链接做好充分准备。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能具备这一能力的医院屈指可数,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引进与推广仍需要时间。
以上三点仅是目前我国各大医院中心摆药工作过程中发现的几个主要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广中心摆药模式,发挥其作用,加强医院的药品管理工作,就必须要求各大医院针对自己具体情况进行改进。首先要加强药品摆放室的药品管理,针对不同药品对于环境的不同要求进行不同的摆放与管理,避免混放与药品使用期限不明问题。其次要加强医护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技能培训,特别是针对《药品管理法》、《护士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法》的学习,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严格按照药品保护的卫生规范,杜绝对药品的违规操作。同时,为了避免药品污染和器材的感染,一次性药品器材的使用要进一步推广。
篇10
Key words: stable work;public management;important role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1-0174-01
1公园开放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市公园是公共服务设施中的精品,既是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集多项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娱乐场所,按其功能定位,理应对市民开放。但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城市公园管理多为封闭式或半封闭式。这样,不但严重地浪费了有限的公共资源,而且也给市民的游乐、健身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虽然这种管理方式可以通过门票收入补充管理养护费用的不足,也能减少园内设施的人为破坏和自然损耗。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城市公园“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基本属性则将弱化,其服务功能便不能充分显现,结果只能是社会效益低下。由此可见,这种违背建园目的的管理,必然要遭淘汰。
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功能的日趋完善,传统的城市公园管理方式已严重背离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社会发展难以协调一致。为此,顺应时代潮流,大多数城市公园纷纷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方式,实行开放式管理。这种管理,把维护游客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城市公园的服务功能真正惠及到了全体市民。不仅充分体现了城市公园的“公益性”,而且也把建园目的落到了实处。
建造城市公园绿地,是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不是盈利,而是为了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为其提供休闲、娱乐、健身和亲近自然的场所。这一目的指向非常明确,强调的是“公益性”,突显的是服务功能,而非其他。所以说,城市公园对市民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2开放式公园管理给稳定工作增加了压力
城市公园实行开放式管理,虽合民心、顺民意,但却增加了管理难度。与封闭式公园比较,开放式公园有其游客数量大,成分复杂;人员流动快,便于聚集;矛盾纠纷多,调处困难;活动范围广,难以掌控;设施损耗重,投入增加等特点。
对上述特点作以认真分析,便不难发现产生不稳定因素点项增多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可以说,这是城市公园实行开放式管理的难点所在。因为免除公园门票,游客数量便会大量增加,加之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和文艺演出,以及各类公益性活动和广告宣传等,极易出现人满为患的情况。由于游客素质参差不齐,各类团体组织活动的管理水平高低不一,一旦发生矛盾纠纷或出现突发变故,很容易造成治安混乱,引发。
城市公园对市民开放,自然加快了人员流动速度,早晨练、晚散步,全天人流不断,同时也便于各类人员的聚集。这既方便了市民,也为不法之徒提供了可趁之机。由于公园内活动范围广,加之不法之徒混及于群众之中,所以很难被发现,也不便于对其实施监控。如果长此以往,任其所为,便会危害一方,造成恶劣影响。
由于免费入园,没了门票收入对管理养护费用的补充,加上客流量增加带来的公园设施损耗严重,如果维护费用投入跟不上,自然便会出现设施老化破损,更新无力缓慢,公园的品位降低等问题。由此,也会引发市民或游客的不满情绪。凡此种种,既是城市公园实行开放式管理的难点,也是其治安管理和稳定工作的压力所在。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不然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便会越来越大。
3做好稳定工作是实行开放式管理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