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涉农资金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涉农资金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涉农资金论文

篇1

涉农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涉及面广且繁杂,拨付渠道多,参与管理部门多,在管理上又未能形成一整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制度。资金的投入、分配、使用、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使资金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了使用效益。

(一)资金安排缺乏全局统筹协调,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

目前,我县对涉农项目资金实行分块管理,主管部门之间沟通不足,整体协调不够,使资金分配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重复和交叉,导致一些项目多头申报,重复拨款;另外,还造成资金分散使用,不能形成合力。

(二)项目审批不科学,造成资金安排不合理有的农业部门、企业申报的项目所需资金数额都是非常巨大的,即使是当年全县财政全部用于支农还远远不够,但其中不合理成份所占比重也是很高的,加上主管部门在组织评审中,存在着较普遍的走过场现象,致使一些项目立项草率,缺乏科学性和效益性。一些企业还受利益驱使,积极跑项目,争资金,更使项目立项中出现“人情项目”,个别项目重复立项,造成资金安排不合理。

(三)资金使用监督不力

县有关职能部门对涉农项目资金缺乏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跟踪监督,致使支农资金被移用、截留,使用效益不佳,有些项目效益明显不好,照样通过验收,补助资金一分不少。

(四)资金拨付过慢,影响使用效率

资金在每个环节都需要时间流转,影响了资金的时效性,而县财政在资金安排时间上又较晚,一般都在四、五月份下达文件,往往拨付到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时,都已是下半年,甚至是第二年,这就影响了相关工程项目建设进度,降低了涉农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也增加了资金管理难度。

三、规范财政涉农项目管理机制的建议

(一)完善农业项目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财政涉农项目管理机制

第一,健全制度,理顺涉农项目资金管理体制。在深化体制改革中,要逐步理顺政府各部门的职责,解决宏观经济管理、资金管理、行业管理等部门之间职责权限和范围划分不清,管理职能交叉重叠等问题,重新配置资源,实现职责到位,从根本上杜绝政府各有关管理部门既是项目的管理者,又是项目的实施者、监督者,但同时各部门之间应加强合作,避免出•工作研究现一些项目资金未见业务部门验收手续,财政便一步拨付到位。这样业务部门对项目建设质量的监督便沦为空谈,甚至于项目建设资料都不能完善。第二,合理安排,完善涉农资金分配机制。企业实施的涉农项目,其资金应由有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审定,避免多头申报,重复拨款。要明确各部门在支农资金使用、管理中的分工,做到权责分明,责任到人。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全县一盘棋,县政府要在不断完善全县城乡发展规划的同时,科学、合理地编制好涉农项目建设规划。每年财政安排涉农资金要以规划为依据,突出重点,统筹协调,减少盲目性,增强科学性,提高实效性,做到上年底报计划,当年初下指标并及时向社会公示。对农业建设项目的财政支持,要避免资金分散,避免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各自为政,自行建设,重复投资。在项目审定的基础上,相对集中投入,分年分批实施,支持一个落实一个,生效一个。

篇2

一、省级联社成立专职的资金营运中心的必要性分析

省级联社成立专业化的资金营运中心(资金营运部)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可以有效运营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更大范围的资金调剂配置,使信用社富余的资金能够产生更大的效益。全省农村合作金融系统存在大量低效占用的资金,省级联社有效地展开资金业务,可以促进资金占用从低效到高效流动,加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大量以法人为单位的同业拆借活动,已构成一定风险,在省级联社的指导下加强资金业务的管理是防范风险的紧迫任务。全省农村合作金融系统内各法人单位资金占有不平衡,迫切要求有一个调剂余缺的平台。目前农村信用社经营模式仍旧单一,风险防控能力较差。货币市场业务对分散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风险,改善资产的流动性,拓展融资渠道,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可持续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方面将起到明显作用。

因此省级联社在坚持“大利在县”的原则下,通过集中资金可以形成规模优势,通过高水平管理和网络优势,通过资金跨系统的调剂业务,县与县之间、到外省资金调剂、同业存放、同业拆借及货币市场等业务的开展,既可以提高省联社和地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营运的效率和收益,又可以更好地为地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服务,增强其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二、对省级联社资金营运模式选择的分析

(一)省级联社开展资金营运业务的限制条件

1、与其他商业银行不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目前仍是多级法人体制。作为相互独立的法人主体,省级联社在资金融入上存在一定的限制。但是省级联社又不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无偿调动、筹集和使用地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而要在平等自愿、明确债权债务关系和法律责任的前提下取得资金,并且要充分利用利率杠杆,使地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真正获利。

2、辖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虽然有自主决策和灵活经营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经营权分散、资金无法形成规模优势、区域之间资金融通困难等局限,在资金营运管理上存在各自为政、粗放经营、无序竞争的问题。

3、省级联社不具备甲类债券托管账户条件。省级联社在中国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只能开立乙类账户,从事自营业务,而不能从事债券托管,因此限制了省联社直接各联社从事资金业务的操作,只能以各联社以上存资金或场外委托的方式开展业务。

(二)国内各省联社资金业务开展模式比较

从目前开展资金营运业务的省级联社看,资金业务的开展主要存在两种模式。

平行式。此类联社分别成立了资金业务部和资金清算部,两个部门相互独立,均为省联社直属部门。资金营运部负责省联社所有的对外资金业务和负责系统内资金调剂;资金清算部主要负责大额支付和会计核算等。资金营运部完全按照市场化原则,从清算中心取得闲置清算资金,按协定利率支付利息,且利率随市场行情的波动而波动。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责权利明确,缺点是两个独立部门的协调存在一定问题。

隶属式。此类联社成立一个综合性的资金营运中心,全面负责省级联社的资金调剂、资金业务等。资金清算属于资金营运中心的一个下属科室,专门负责大额支付和会计核算工作。在这种模式下,省联社资金营运中心负责使用闲置清算资金和省联社自有资金。此种模式的优点是省联社内部容易协调资金,利率优势明显,缺点是省联社对地方联社的资金行政干预较为明显,对地方联社自有资金控制严格,制约地方联社发展。

(三)对省级联社资金营运模式的选择

基于以上限制条件及对其他省级联社资金营运部门构成模式的分析,省级联社在资金营运方面既要进行必要的管理,又要尊重基层农信社的法人自;既要实现资金的规模效益,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既要面对现有的资金营运条件,又要最大限度解决地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实际问题。

要行使这样的职能,建议省级联社选择独立的、与清算中心平行的资金营运部(中心)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管理优势。省联社成立独立的资金营运部,可以充分掌握各行社资金的充裕和使用情况,有效地进行资金调剂,搭建资金管理平台。

人才和信息优势。省联社资金部可以以更高的平台来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并从更高的层次来获取有效信息。

手段规模优势。省联社具备更有利的条件完善从事资金业务的设备和技术,同时独立的资金部作为省联社资金的唯一出口,从事专门的债券交易、同业存放、同业拆借等业务,可以在资金市场取得规模优势,更有效地利用利率杠杆,进行市场操作,获取较大的收益。

三、对省级联社开展资金业务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牢固树立审慎经营的原则,建立资金营运风险控制体系

省联社开展资金业务的一切行为必须把防范资金风险放在第一位,对省级联社为法人承担最终债权债务责任的资金活动,必须慎之又慎。省联社资金营运部要根据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和调剂资金的期限、数量结构,构建“风险性、流动性、收益性”三位一体的资金营运指标体系,实现资产与负债的期限和数量匹配,在首先确保资金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提高资金营运效益。业务开展要符合监管部门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资金营运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要按照审慎经营原则,建立内部授权、授信制约和风险监控机制;要严格控制全省农信社债券投资的比例和规模,有效防范资金风险。

(二)合理确定资金营运和管理的范围

在农信社的资金占用中,有一部分用于现金、业务周转金、中央银行超额准备金、存放同业等不同形式的资金占用。资金营运和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确保取款和结算支付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这部分低息资金的占用水平,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收益水平。因此,省级联社资金营运部要明确把这块低效占用的备付金作为管理和营运对象,在比例控制上具有针对性和合理性。

(三)要坚持市场化运作,避免采用行政手段

省级联社业务开展的资金来源包括:上存省联社清算资金、委托营运资金、特约存放款、市场融入资金等。省级联社在管理和组织资金营运过程中,应坚持平等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基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合法利益,不能利用组织方的便利,刻意打压或提高资金价格,套取高额利差,更不能用行政手段指令辖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上存资金或干预其正常经营。要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对自身力量弱、资金营运和收益水平无法达到指导利率的农信社,省级联社以资金价格(指导利率)买断的方式,取得资金使用权,并按相应利率对买断资金计付利息。

(四)要立足服务,帮助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善资金营运状况

省联社是辖内所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联合体,主要职能是管理和服务,其自身定性为企业,主要是扩展为社员服务的行为,通过接受社员委托的经营活动,为社员谋求利益。因此省联社要立足于服务职能,引导辖内农村合作金融分步骤、有计划地开展资产多元化经营,指导开展票据、债券及其他创新型业务,改变其备付金比例过高、资产结构单一、风险相对集中的问题。同时充分发挥省级联社的信息优势、管理优势和专业投资能力,充分发掘投资渠道,提高资金综合运用水平和收益率。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资金指导利率,将资金营运收益尽可能地回馈辖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帮其改善资金营运状况,提高资金收益。

参考文献:

篇3

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1)降低管理成本和物流成本。农产品电子商务通过网络手段减少了纸张等文具的消耗,节约了成本,更加环保。

(2)减少资金的沉默成本,达到“零库存”的目的。

大量的农产品积压在仓库,将会延长农业企业资金的周转周期和仓库的有效利用率的降低,利用电商平台可以将这一状况得到极大地改善。降低库存量将会为农资企业节约原材料供应费、物流费用、仓储费以及管理费等费用,特别是各项物价飞速上涨,更可以为农业企业降低不少的成本。

(3)消减贸易成本。

虽然农业企业需要增加一定的投入(如,域名费,购买软件、硬件系统以及系统软硬件维护费用等费用)用来从事电子商务,但是使用农业电子商务进行贸易和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比起来,成本将会得到较大幅度的降低。农产品在网上进行降价促销,不仅可以消减一定的媒介传播费用而且必将增大销售业绩。同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农产品交易平台上进行农产品交易,从而实现更方便、更快捷的目标。

(4)减少时间周转成本

通过农业电子商务化,能够使交易的卖方及时回收农产品的钱款,从而减少资金的沉默成本,提高资金的周转率。时效效益与现金流、利息、回收时间的长短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系统调研

对现行的电子商务平台(淘宝,京东)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了解了系统需求和对系统分析、设计等重要基础工作。同时对附近的农产品销售市场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系统调研主要采用的是:

1. 直接向农户下发农资消息,通过向农户下发农资消息,了解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和一定区域内农户农产品的区别和农产品的价格走势。因此,及时向农户下发涉农消息是十分有必要的。

2. 对附近的农产品加工商索要对农户有用的消息,以此来了解涉农企业的某些时段农产品需求和销售的农产品信息以及其目前消息的渠道。

3. 搜集当前网络销售模式,以及每种模式下所对应的参与者身份。当前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有b2b(business to business)、b2c(business to customer)、c2c(customer to customer)、o2o(即online to offline)等模式。

通过调研环节,初步议定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系统应该具有哪些功能、满足哪些需求、使用什么硬件软件环境。

三、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系统用户需求

在该系统的设计中,始终贯彻以农户为主企业为辅的策略,从而在系统中能够结合这种策略对农户的农产品进行销售和向他们发送农产品信息,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生产生活。本系统将电子商务平台涉农信息的有效整合,为农户提供从生产到销售的指导和导向,还为他们销售提供平台,解决销售难,价格低廉的问题。同时该系统也应满足企业信息的需求,宣传企业文化、展示农产品,加强涉农企业与农户的合作。

四、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系统性能需求

由于它是一个交易与信息集成平台,所以系统的整体系统响应时间、整体系统性能和故障切换能力应达到或高于以下要求:

1. 稳定性。满足10000个用户的访问压力下的正常访问,保证多个买家在线,支付时,系统不会因为超负载而崩溃或者系统出错。

2. 实时性。对外部事件(比如订单)做事及时响应,虽然无法预知事件何时到达,但是系统必须在事件发生时能够在严格的时间内做出响应(系统响应response time),即使在峰值负载的时候也应如此。

3. 安全性。保证系统不因外界的

攻击而崩溃,做好安全保障措施,关注外部环境的恶意攻击,减少应用开发者的重复劳动。还应该为系统提供安全的访问管理机制,对数据进行加密解密操作。

五、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系统功能介绍

企业,顾客,农户可以注册成为系统卖家或者卖家,通过登录来销售或者购买农产品;顾客可以检索所需商品信息、了解特价农产品信息;企业可以向平台添加企业信息和其农产品信息;农户可以查阅农资信息、获取农资资料;消费者可以管理购物车(添加商品或删除选购商品以及在线下订单等);顾客可以反映自己的意见或者留言;商品管理员对商品以及特价商品进行管理(添加、删除、修改商品);订单管理员能够查看订单,按照订单进行发货、缺货补货操作;会员管理员可以查看顾客的反馈信息及具体的处理情况;系统管理员进行系统用户的新增,删除或修改。

结语

本论文来自于课题“河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系统的建设研究”,课题编号:hbsw2013100。通过该论文阐述,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系统将凭借其方便快捷、节省资源和农户成本等优势为农户和涉农企业提供良好的交流交易平台,并且逐步成为未来农产品销售的主要途径。

篇4

一是聘请实际工作者和教学、科研工作者参与研究;

二是督促财政、涉农和有关部门进行调研;

三是吸纳长期从事财政、经济工作的老同志帮助开展工作。

二、抓好基层财政干部培训工作

今年初,为提高对从事农研会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基层技能需求,对全市调整、补充到农研会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结合财政农研会理事会议契机,开展以会代训培训。9月份,组织基层财政干部,参加全国部分省、市基层财政干部培训班。通过各类培训的机遇,组织财政部门、涉农单位对全市农村财政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交流经验,集中研讨,提出观点、对策和建议,形成研究成果。

三、以课题调研为契机,积极做好项目资金工作

根据我市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要求,抓住中央和省强农扶农政策机遇,结合山区特点和自身优势,积极做好财政支农课题研究,精心推出农村财政课题调研工作。

1、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2、转换扶贫思路,实施整村推进的具体做法探讨;

3、财政如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4、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5、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民服务组织;

6、开展对小农水工程建设、农产品加工、动物防疫、林业生态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研究;

7、如何规范农村低保管理及农村养老保障工作;

8、探索农民增收的新措施、新途经;

9、如何创新支农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等课题调研。市、县、区农研会分别成立课题调研组,积极组织力量,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课题调研。

市农研会还聘请有关专家对选送的论文进行评选。在做好课题调研的同时,市农研会积极为涉农部门县、乡做好项目,争取部、省对我市农业项目资金的支持。年,先后向中央、省级财政申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农技推广和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农业三增工程、农村扶贫项目、生态林补偿、农业品牌工程、农民转岗培训、低温雪灾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与启动,有效的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四、年度工作要点

年我市农村财政研究会要紧紧围绕中央“三农”政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旋律开展工作。

一是积极做好中央支农、惠农的有关方针、政策的宣传工作,抓好有针对性、实用性、紧迫性的涉农课题调研。

篇5

篇6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logistics network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Based on the postal logistic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mbined with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to establish a rationa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us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to evaluate efficiency by using the postal logistics network of 12 cities of Inner Mongolia area, the efficiency of use are analyzed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decision basis for development for postal logistics.

Key words: postal logistics network;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DEA; efficiency evaluation

0 引 言

我邮政业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群众基础,是社会经济流通中的主动脉和主渠道。其在长期的传统业务经营中,业务端点已延伸到乡、镇、农村,形成了点多、面广、线长的网络资源优势。随着邮政与邮电分营及政企分开,邮政经营出现亏损。在传统邮务萎缩、而物流业呈现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发展邮政物流成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实现邮政产业调整的必然选择。邮政物流的发展依赖于其核心的物流网络资源。涉农物流主要是包括农资物流,农产品以及农村日用消费品配送物流,其主要特点是覆盖的区域广,季节性强,需求分散,同时运作和服务的难度较高[1-2]。对内蒙古而言,其地区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各区域发展不平衡,涉农物流的发展是推动内蒙地区农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物流需求分散,规模小、总量大、基础设施薄弱,这些地区特性适于邮政物流在开展涉农物流中发挥其资源优势。但从邮政业务开展实际情况看却不尽人意,业务量低、物流网络资源出现闲置和浪费。因此,考察并优化邮政物流资源利用水平成为促进邮政及地区发展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对邮政物流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网络选址和优化,蔡超彦(2010)认为邮政物流应该要根据权重法确定配送中心的位置,构建出辐射型的运输网络[3];吴新燕(2013)等从邮政运输成本和用车需求,结合扫描算法,对南京周围九城市的邮政物流配送网络进行优化,达到提高运作效率及客户满意度的目的[4];王鑫磊(2012)等先构建了物流网络的评价体系,得到每个城市的物流实力,再结合潜力模型和城市运输点到物流中心的时间,构建出合适的物流网络[5];王亚楠(2013)等通过建立邮政逆向物流逆向网络配送数学模型,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物流网络优化方法[6];冀佩玮(2013)从不同角度对北京邮政布局进行分析,运用流程管理的思想设计出新的物流网络路径[7];傅斌勇(2013)认为在电子商务背景下邮政应该从管理系统的角度建立辐射型邮政物流网络,改造现有物流网络,发挥邮政自身优势[8]。温攀(2016)在整理邮政历年的年度数据中发现网点分布存在东密西疏的问题,提出使用辐射式物流网络对邮政网点进行整体规划[9]。

在邮政物流网络效率评价方面,李弘(2012)从资源配置和农资邮政运作的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FMC-DEA改进模型对农资邮政物流网络资源进行效率评价,给出了提高邮政物流网资源效率的建议[10];裘伟(2014)从邮政物流信息化实施的角度结合平衡卡理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模糊评价模型对邮政物流网络进行评价,给出了提高邮政物流网资源效率的建议[11];孙飞(2011)从邮政物流网络的流程管理效率和运行质量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评价法对邮政网络进行效率评价,从而提出提高邮政物流网络运作效率的方法[12]。

综上文献可以看出,针对邮政物流网络的研究,多集中在微观层面,主要解决选址设计等网络布局问题,而从邮政行业宏观层面针对其效率低下这一主要问题进行的研究缺乏。内蒙古的地理特性使其在邮政开展涉农物流中具有代表性,因此,选取此区域物流网络为系统,采用定量化的研究方法给出明确的效率改进建议,以期为邮政物流发展提供借鉴。

1 指标体系的构建

物流是用来反映物品的流动,各个物流节点通过信息的相互传递组成物流网络,物流网络也是整个物流系统的外在表现形式。物流网络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分别是物流组织网络、基础设施网络以及物流信息网络[13]。根据物流网络的具体内容以及数据口径的统一性、可比性原则,同时考虑内蒙古地区邮政网络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的投入和产出指标如表1所示:

投入指标:邮政物流从业人数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从事邮政物流行业的劳动力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可以反映出该地区邮政物流劳动经济的发展状况;邮政物流固定投资是指邮政企业在建造物流运输基础设施、购买相关设备等费用的总费用,反映邮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的指标;邮政网点个数是指在该地区担任物流中转角色,进行货运分拨的端点;公路长度是反映邮政物流在该地区运输、通信等基本能力的反映;邮政物流信息资金的投入是指在该地区邮政物流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的资金,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物流网络的建设情况。

产出指标:邮政物流总业务量是邮政在该地区发展情况和某段时间内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反映。邮政物流利润总额是邮政在该地区邮政企业物流业务的总利润,是邮政物流的总成果反映。邮政物流货运周转量是邮政企业不同运输工具其货物运输的总数量和运输距离乘积之和。产出指标是物流网络资源利用效果的体现。

2 研究方法说明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数据包络分析(DEA)相结合的方法对邮政物流网络进行效率评价,这两种方法相结合有其自身的优势。DEA方法可以有多个投入和产出的指标,但是在使用DEA方法r需要注意决策单元和投入产出指标之间的个数关系,同时还要注意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如果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较强就会影响到DEA方法评价的结果,使得最终的效率评价失去参考价值[14-15]。因而,为了降低指标间的相关性,增强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使得文章最后的决策具有实践指导性,先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投入和产出指标进行分析和处理,进而使用DEA方法对指标进行分析。

2.1 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PCA)是由美国数理学家赫特林提出的,该方法可以将原来的指标信息整合成新的变量,新变量还能很好地反映出原来变量具有的信息,将原本复杂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简化,这样变量的维度就降低了,很容易看出结果产生的原因,方便对变量的研究。假设有n个样本,每个样本都有k个变量,就能构造如下的矩阵:

进而通过线性组合将原来变量变成一组互不相关的变量,记为,则:

其中a由以下原则来确定:(1)Y与Y互不相关,且i≠j;i,j=1,2,…,m;(2)Y是x,x,…,x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的;i=1,2,…,m中的任何一个均是不相关的。

综上所述,想要确定a的值就是要求出x,x,…,x的相关矩阵中对应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2.2 DEA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法是一种运于评价多投入与多产出是否相对有效的方法,该方法早在1978年由美国运筹学家提出,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企业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进而DEA模型在决策分析中被大量使用。

目前学术界应用最为广泛成熟的也是最基本的两个DEA模型是C2R和BC2模型,其中C2R是满足地区规模收益固定的相对管理效率评价方法,它仅可算出决策单元的总体效率;BC2模型是满足地区规模收益可变的相对管理效率评价方法,不仅可以测算出决策单元的总体效率,还可计算出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本文将采用BC2方法进行评价分析。模型中假设有n个DMU,其中每个DMU都有m种类型的输入以及s种类型的输出,输入与输出也就代表每个决策单元的投入与产出,用X

(1)

在该模型中如果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效率均为1则表示该决策单元是DEA有效的。如果纯技术效率综合效率中只有一个是为1则该决策单元是DEA弱有效。如果两者均不为1则该决策单元是非DEA有效。

2.3 数据说明。本文选取的12个盟市作为邮政物流网络的研究对象。投入指标中的邮政物流固定投资、公路长度以及产出指标的邮政物流业务总量和货物周转量这些数据的获取是来自于2014年《内蒙古统计年鉴》,其他数据是通过调研以及从企业中获取得来。

3 实证分析

3.1 对投入和产出指标进行主成分析。首先利用spss软件对表1中的邮政物流网络的投入A

~A

和产出指标B

~B

进行主成成分分析。首先对投入指标进行因子分析中,得到的KMO值为0.752,巴特莱特球体检验(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的卡方统计量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表明5个投入指标之间具有共同因素,适合主成分析,如表2所示。

再利用spss软件对投入和产出数据进行主成成分分析。表3是投入指标的主成分析结构,从表3中可以看出,利用软件得出的两个主成分F、F的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了74.63%,满足用这两个主成分来代替原来的5个投入指标。表4是投入主成分对原有指标的负载矩阵。从表4中可以看出主成分F对投入指标中的邮政从业人员数量、邮政固定投资的影响已经很大,新生成的指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表4也可以看出主成分F对投入指标中的邮政网点个数、公路长度以及邮政信息资金投入的影响很大。同理,利用主成分分析对产出指标进行分析得到表5中的数据,表5中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73.497%,是完全可以代表原产出数据。相应的表6是新生成E的主成分对原有数据的负载率。

3.2 DEA效率评价。根据表3和表5可以看出原来构建的指标经过主成分分析法形成了新的数据指标,将F,F作为新的投入指标,E作为新的产出指标。但是在进行DEA评价时投入以及产出数据是不能为负数的,所以在进行效率评价需要对数据进行非负处理,最终得到的数据如表7所示。

根据投入与产出的数据,利用DEAP2.1软件分别计算得到了内蒙古12个盟市的邮政物流网络的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进而根据规模效益等于综合效率比纯技术效率这个关系得到各个盟市邮政物流网络的规模效率,如表8所示。

3.3 效率评价结果分析。本文选用DEA模型对12个盟市的邮政物流网络进行分析,以检验内蒙古邮政物流网络资源的使用是否有效。

从综合效率的角度来看,在研究对象的12个盟市中,只有呼和浩特和包头这两个地区达到了综合效率有效,表8中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以及巴彦淖尔市这6个地区综合效率值在0.5以上,而综合效率值最低的是阿拉善盟为0.2393,同时效率值在0.5以下的还有呼伦贝尔市和锡林郭勒盟和乌海市。呼和浩特和包头这2个地区经济发展迅速,邮政物流网络资源效率利用较高,需要继续保持当前的发展状态,为其他地区邮政物流的发展提供学习的榜样。

根据表8,从纯技术角度来看,在中的12个盟市,呼和浩特、包头和乌兰察布市这3个地区达到了综合效率有效。从表8中也可以看出这12个盟市之间的邮政物流网络资源纯技术效率差别还是比较明显,表8中通辽市、赤峰市、鄂尔多斯市以及巴彦淖尔市等6个地区是达到了纯技术效率有效,而综合效率值最低的是阿拉善盟为0.2414,同时效率值在0.5以下的还有呼伦贝尔市和锡林郭勒盟和乌海市。纯技术效率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内蒙古地区的邮政物流网络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尤其是阿拉善盟、乌海市、锡林郭勒以及呼伦贝尔市这4个地区邮政物流技术信息化水平较低,不少物流业务仍大多依靠人工操作,没有应用现代的物流技术。同时,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原因,邮政物流的规模较小,物流技术水平落后,本土高端人才流失严重,整体物流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大大制约了邮政物流效率的提升。所以首先应该着力于引进和发展物流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同时注重技术创新,以技术为驱动,用技术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注重先进技术人才的引进。

从规模效率的角度来看,的12盟市之间差异不是很明显,并且各地区的规模效率处于一个相对较好的状态。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已经到达了规模有效。其他的盟市规模效率也都在0.9以上,但部分地区的规模效益值在0.6和0.8之间,如鄂尔多斯市等,这些地区应该注重物流网络水平的发展,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公路、铁路等);同时该地区的邮政公司应该注重人才录用,对网点的布置一直坚持“点优面广”的原则,提高网点覆盖率;信息资金投入更偏重于网点信息化建设和先进技术、系统的引进,坚持技术创新,充分利用信息化投入的资金,注重信息化和基础网络规模建设,大大提高了每个邮政网点的物流网络资源利用率。最后就是人力投入,这些地区受到地理环境和人员分布的影响,人力的投入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4 结 论

本文首先是运用PCA模型对构建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再利用PCA-DEA模型对12个盟市的邮政物流网络进行效率评价得到各个盟市的评价结果。从最终结果可以看出,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处于物流网络资源有效的行列中,同时这两个地区的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也都达到了有效。在内蒙古地区的12盟市中,不考虑已经达到DEA有效的地区,鄂尔多斯市以及乌兰察布市应该注意提高规模效益,结合邮政物流自身在乡镇的优势,合理布置每个地区的邮政网点,利用好每个网点的资源。而剩下的8个盟市则应该提高邮政物流网络技术,以及每个邮政网点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资金投入应该放在技术引进和邮政信息系统的建设上来,同时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

参考文献:

[1] 洪运华. 现代农资配送模式研究[J]. 价值工程,2008(10):78-80.

[2] 李奎刚. 豫北地区现代农资物流运作模式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10048-10050.

[3] 蔡超彦. 基于服务“三农”的邮政物流运营模式探讨[J]. 物流科技,2010(10):72-73.

[4] 吴新燕,高洋. 邮政物流配送路径优化实证研究――以南京周边九城市邮政配送为例[J]. 物流技术,2013(23):258-260,265.

[5] 王鑫磊,王圣云. 中部地区“轴―辐”物流网络构建――基于公路和铁路运输成本的分析视角[J]. 地理科学进展,2012(12):1583-1590.

[6] 王亚楠,司玲玲,杜海艳. 基于双向反馈信息的逆向物流网络优化方法[J]. 计算机仿真,2012(10):162-164,172.

[7] 冀佩玮. 北京市邮政物流网络布局优化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8] 傅斌勇. 电子商务背景下的湖南邮政速递物流发展研究[D]. 长沙:湖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9] 李弘. 农资邮政物流网络的资源利用效率评价与配置优化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0] 裘伟. 农村邮政物流信息化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2):93-94,104.

[11] 孙飞. 基于KPI的山东邮政物流网络运行绩效评价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2] 吴靖琳,罗玮琛. 基于ANP-DEA方法的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网络绩效评价[J]. 信息通信,2014(7):86-87.

[13] Charnes A. Sensitivity and Stability Analysis in DEA[J]. Annals of Operations Reports, 1984,2(1):139-156.

[14] Cooper W, Wei Q L, Yu G. Using Displaced cone Representation in DEA Models for Non-dominated Solutions in Multi-objective Programming[J]. Systems Science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s, 1997,10(1):41-49.

[15] 王舒鸿,汝慧萍,宋马林. 基于DEA的物流行业能源效率评价[J]. 物流技术,2010,224(9):66-68.

[16] 张潜. 基于自身优势的我国邮政物流的发展对策分析[J].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74-76.

[17] 潘冬,刘东皇,林新波. 信息化背景下物流网络资源动态整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模糊评价法[J]. 兰州学刊,2015(3):147-153,67.

[18] 周晓辉. 中国邮政在构建农超对接物流体系中的新机遇[J]. 商业时代,2011(11):39-40.

[19] 刘飞驰,邹小梅,陈泽民. 我国农资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中国农资,2010(8):46-47.

[20] 徐杰,鞠颂东. 物流网络的内涵分析[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5(4):22-26.

[21] 李云芳,刘刚. 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41-44.

[22] 杨斌,白雪微,白丽莎. 基于PCA和DEA的江苏省物流业碳排放效率评价[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71-176.

篇7

一、导言

目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惨遭淘汰,尤其是沿海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大批的农民工失业,农民工返乡成潮,占据中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回归,农业生产面临着振兴,种植行业势必再次被提高一个新的高度,为了增产增收有保障,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将势必加大。加之2009年国家继续坚持“三农政策”,不仅增加各项农业补贴,且粮食保护价提升,并在今年10月提前公告2009年的收购价,还将增加农村医疗保障等公共设施的投入,减少农民的负担,扩大农民的消费需求。由此可预测,由于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粮食需求不断增加、农业生产劳动力的充足、农民收入的有所保障,在2009年将没有任何行业能与涉农行业的机遇相提并论。

二、我国农资企业网络营销现状

1.我国农资网站有了一定的发展

据农业部信息中心调查显示,截止到2003年3月底,我国涉农网站已经增至6389个,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主要沿海省份,西部地区农业网站数量较少。据新华网2005年4月18日报道,目前,全国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已超过2000个,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均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已有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全国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有1.7万多个,占乡镇总数的41%。广西、黑龙江、河北等省的省、地、县、乡四级网络已全线贯通。部分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已经取得效益,成为农产品供求、农业科技和农业贸易的活跃地带。

2.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开始起步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已逐步、健康地开展,主要集中在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等方面的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研究。农业信息队伍建设及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全国333个地(市)中有260个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占地(市)总数的78%。按照城乡统筹发展思路,已经开通的“中国农村科技信息网”、“中国兴农网”,解决了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各种涉农网站了大量蔬菜、瓜果、树苗、畜禽、养殖等农业供求信息和相关的经济、招商引资信息,为搞活农产品流通、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新型的农业电子商务中介组织出现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网上经纪人也开始在农村出现,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农业电子商务向理性化发展。网上经纪人通过收集各种农业信息,争取农产品销售权等,帮助周围的农民进行农贸产品的网上交易,服务范围从农村扩大到国际。这是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的探索。

但是,无论从交易规模、数量、还是利用率、社会影响力、效益等方面来看,中国农资网络营销都滞后于国内其他行业网络营销的发展,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要发展农资企业网络营销就必须从全局出发,分析当前农资企业网络营销的问题,以及提出确实可行的对策。

三、我国农资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必要性

回顾农资行业形成以来的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农资行业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20世纪以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演变,农资行业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向现在全面竞争的市场经济过渡。如何改变传统的销售方式,摒弃传统的服务流程,为客户提供各种零售和批发的全范围的服务,建立完整高效的网络体系,许多农资企业想到了网络营销。网络营销的应用可以使得中国农资企业由过去简单的货源及资本等手段进行控制为主转变为以管理技术控制为主,达到四个实现:一是实现了扁平化运营管理框架,完善组织体系;二是实现了统一品牌形象、统一资源配置、统一价格、统一服务标准、统一营销策略、统一管理规范等连锁经营规范化管理;三是实现了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四是实现了网络运营的过程跟踪和监控。

四、我国农资企业网络营销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企业网络营销知识不足,存在误区

目前农资企业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呈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对网络营销的过分神化,一种是对网络营销的认识不足。可以说,这两种对网络营销的认识都是片面的,对企业的网络营销实践有着巨大的危害。

2.网络营销已获得初步应用,但整体水平比较低

各种网络调研、网络广告、网络分销、网络服务等网络营销活动,已不同程度地进入到农资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但是目前大部分农资企业处于信息阶段,一部分企业开始通过网站接受订单,处理顾客意见,进行市场调研等,少数企业进入到了电子商务阶段。由于绝大多数农资企业只把竞争焦点定位于实体市场,没有意识到抢占网络虚拟市场的重要性。很多企业跟风上网,为赶时髦,上网目的不明确。还有,农资企业网站利用率低,网站内容简单、更新频率低,网站的应用水平不高,推广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浏览量远不及商业网站。在营销策略上,很多的企业只把厂名、产品名、地址、电话置于网上,而开展网络调研、网络分销、网络产品开发和网络服务者寥寥无几。

3.缺少网络营销人才

人力资源始终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企业开展网络营销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具备全新信息观念和新型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是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中坚力量。目前,国内农资企业选择开展网络营销的人员一般都是计算机专业的或是懂得些计算机应用的农业专业的毕业新生。

4.网站推广水平不高

网站推广是利用各种网络宣传方法来积极提高网站的访问量,如在搜索引擎注册,和其他相关网站进行相互链接宣传等。大部分农资企业网站在建立起来后没有进行相应的推广和宣传,网站的流量很低。这如同在闹市建立了门店,却不做任何广告和宣传,这虽然也能带来一些顾客,但效果肯定不明显。

五、推进我国农资企业网络营销建设的对策

1.加强全员培训,树立网络营销意识

网络营销岗位要求从业人员既掌握计算机及网络在商务方面应用的相关技术,又应具有鲜明的商务理念。企业不仅应该加强对本企业员工网络营销知识的培训,更要把农资产品营销主体,即农户、龙头企业和营销中介组织作为农业信息化培训的主要对象。在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农民科技信息经纪人的作用,建立专业的农业信息“二传手”。这些经纪人,包括农民协会、村级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等,在小农户信息意识不强、技能不高的情况下,形成“进村入户”的农村信息服务中间载体,彻底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一方面与农户联系,一方面通过网络、信函、报纸、电话等渠道面向国内外市场,将农民的需求信息在网上及其他渠道上,联系业务,同时为当地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2.加强网络建设,夯实经营基础

网络营销的快速发展是奠定在坚实的环境建设基础上,为使企业具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构建一个值得信赖并能够保证信息完整性和安全性的多层次开放的网络体系,加强基础网络的建设,改善农村用户环境。为此,要改善企业和农村用户的上网条件,发展高速、宽带信息网,要建设宽带网的协调机制,以避免发展商宽带网建设管理无章,重复建设的问题;要加快电信产业发展,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善电信服务质量,要进一步降低信息传输资费,调低电信资费标准,使网络消费与农民的收入水平相适应,使那些实力相对较弱的个人和企业从容接入互联网,增加农村网络用户规模,提高网络的利用率和价值。

3.加强网站宣传,提高网站知名度

在互联网上展开宣传攻势,打响企业知名度。可以将网页地址注册到本地区和全球著名的大型搜索引擎如雅虎、搜狐等站点中,或者登记到互联网上有影响的WEB分类目录里,使潜在的访问者能通过关键词和分类查询到自己的网站;在电子公告牌(BBS)、新闻、电子邮件组等拥有广泛用户基础的网络系统上,周期性地进行网站的推广工作、商业宣传和网络站点讨论;在中国农资网、农博网等行业性网络媒体站点上自己的网站信息;与其他的农资企业网站建立交换链接页面,鼓励其他站点在尊重网页版权的同时,复制自己站点的内容或创建到自己站点的网络链接,实现对农资企业网站的推广。

4.结合传统营销,发挥整合营销效益

网络营销是一种新的营销模式,然而单依靠网络营销来促销农资产品,难以解决网络虚拟性问题,因此农资企业应实现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整合,进行优势互补,以解决网络营销虚拟和现实的矛盾,步上农资营销的成长之道。农资企业网站的知晓和品牌的建立,只有通过传统营销方式才能得以实现,农资企业应借助传统营销媒介建立品牌形象,利用传统营销手法引导农民消费者登陆企业网站。通过传统媒体的广告促销,引导他们进入网站,在消费者购买决策前树立品牌形象。把网站同企业的品牌形象紧密结合在一起,吸引真正有需求的目标消费者,以免虚耗宣传资源。

5.开展优质网络服务,提高市场占有率

随着网络营销的开展,农民客户反馈的增加,纯粹地靠人手进行销售跟进和客户服务,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也不能充分体现网络营销的优势。于是,建立一套网络销售和客户服务系统便成为了必要。利用网络系统进行客户服务和销售管理,对于农资企业来说,也许就是一个简单的客户联系记录系统或者销售记录系统。适应网络时代的传媒特点,售后服务应及时到位、销售后勤保障有力,利用网络上与顾客直接交流的机会为顾客提供定制化产品服务,同时及时了解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评价,以便改进和加快新产品研究与开发,并可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

6.重视跟踪监控,搞好评价体系

篇8

农村商业银行是以农村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县(市)联社为基础组建的,近几年农村商业银行的数量和总资产规模急剧增加,根据市场研究分析报告和银监会统计,从2010年到2011年,农商行从85家增加到212家。总资产也在逐年提高,2003年为384.8亿元,2010年底,中国农商行资产总额2.8万亿人民币。2009年农商行涉农贷款占总贷款数额的57.2%,2011年上升至67%,支农投入力度明显加大。但是不良贷款存在问题,2005年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额为180.1亿元,2009年不良贷款额就达到了858.2亿元。近几年农村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监管,不良贷款率已逐年下降,2011年的不良贷款为341亿元,不良贷款率1.60%。

开始建立了支农服务新平台,为解决传统金融与现代农业不匹配问题,农村商业银行搭建金融支农服务平台体系。分别是银政合作平台,担保平台和银企合作平台。

2.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支农服务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作为股份制的金融机构,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仍存在诸多方面不足。

2.1资金供给多流向非农产业

农村商业银行出现大部分资金外流的状况。原因主要是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农村存款分流的渠道增多,农商行要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农业贷款的报酬率低,所以农商行自然拓展其他大型的资产业务。主要表现在重视非农产业、大企业的作用,而轻视对农业、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2.2对“三农”信贷资金的投入力度不够

某些农村商业银行的“三农”信贷投入逐渐减少。据统计,因为农产品的开发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所以有的农村商银行的资金投向逐步从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投向发达地区,以开发更好的理财产品。

对风险较大的农户产业支持甚少。我国农业贷款有效的保障措施,贷款违约风险高,例如农业科技贷款,银行机构贷款投放的积极性不高。

2.3服务于支农的创新品种单一

现在,金融活动要求有灵活的资金流动,企业跨地区,跨国的经营活动,要求农村商业银行能提供跨地区跨国的贷款、结算、转账等金融服务。

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匮乏,中间业务发展更是滞后,农村商业银行把中间业务的开发重心放在信用卡、和结算上,忽视了其它中间业务例如基金托管类、承诺类,交易类、咨询顾问类等业务的发展,业务技术含量低,不利于农商行支农服务水平的发挥。

2.4对支农服务的风险监管和金融知识宣传不到位

金融知识宣传不到位。有些村民不及时偿还贷款,甚至有些故意不还,农商行必须加大力度宣传金融知识,拒不还款是违法及违反道德的。

风险管理建设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认知与理念滞后,农商行由农信社改制而来,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市场、操作等其它风险管理较为落后,执行不到位。二是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召开董事会例会,听取报告以获得风险信息,没有形成风险控制的事中或事前监督机制,风险管理多事人工操作,缺少风险管理科技平台。三是缺乏高水准的管理人才,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大。

3.提高农村商业银行支农服务水平的对策

3.1实施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放力度

各农村商业银行要积极吸收农民闲置资金,加大支农贷款的投放力度。实施优惠政策:在人员配置方面可以增加三农和微贷客户经理;在资金上优先满足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提高授信权限,根据当地贷款的实际情况,灵活授信,合理制定贷款的运行机制。为了提高贷款效率,可以规定一定限额以下的“三农”贷款和审批权授予一级分行;在调整利率方面,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对于有“三农”特色的贷款规定利率上限,或按规定的最低利率给予政策优惠,如农林牧渔类产业。

3.2农商行应提高支持“三农”科技创新的针对性

扶持现代农业的生产建设。现代农业的机器化和科学化需要农村商业银行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和贷款支持。把有发展前景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为农村基础的一些产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例如农业产业园、动植物养殖基地等,开展一些咨询业务。

以农村金融创新推动农村科技创新。农村的抵押业务稀少,要推出以动产、知识产权等更多的资产为担保物,改善贷款业务的灵活性,增加担保品种;对于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可以根据情况签订协议,延长贷款期限,或允许其分次还款,缓解一次性还款的压力。

搭建农村科技产业创新信息平台。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提高贷款效率,通过展示平台,了解农商行及其政府相关部门的优惠政策,实现银政企的合作。

3.3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风险监管的力度

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宣传农村金融的信用体制,强化法律意识。首先,对农户的电子信用档案分类存档,建立授信机制;其次,完善农村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引进先进的风险监管系统,建立信用评价体制,减少农商行的信贷风险。

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建设。首先,农村商业银行要引进技术,实现数字化操作,改善人工录入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其次,努力培养高素质风险监管人才,提升对风险的判断,决策能力;最后,增加风险管理的信息获取渠道,定时听取风险监管报告,适时调查,听取基层人员的反应。

参考文献:

篇9

一、新形势下农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创建智慧农业生产体系

1. 加快推进种植业信息化

推广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设施农业环境智能监测控制系统,提高设施园艺环境控制的数字化、精准化和自动化水平。开展农情监测、精准施肥、智能灌溉、病虫草害监测与防治等方面的信息化示范,实现种植业生产全程信息化监管与应用,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发展精准农业。

2. 加快推进养殖业信息化

在国家畜禽水产示范场,开展基于个体生长特征监测的饲料自动配置、精准饲喂,基于个体生理信息实时监测的疾病诊断和面向群体养殖的疫情预测预报,推进畜禽养殖信息化。以推动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建设为重点,加快环境实时监控、饲料精准投放、智能循环水处理等专业信息化设备的推广与普及,构建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智能化控制的水产养殖业。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新型经营主体经营网络化

1.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积极开展电子商务试点,探索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行模式和相关支持政策,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电子商务标准规范体系,培育一批农业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和引导大型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业务,支持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在线交易,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完善农村物流、金融、仓储体系、商务流通体系和市场体系。

2. 提升农业企业经营信息化水平

鼓励农业企业加强农产品原料采购、经营管理,质量控制、营销配送等环节信息化建设,推动龙头企业生产的高效化和集约化。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建立覆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市场信息网络,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渠道,推进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3. 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示范

面向大中型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员管理、财务管理、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及成员培训管理,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能力和竞争力,降低运营成本。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服务平台,围绕农资购买、产品销售、农机作业、加工储运等重要环节,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品牌宣传、标准生产、统一包装和网上购销,实现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资源共享。

(三)进一步强化农业政务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部门行政效能

1. 推进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建设国家农业云计算中心,构建基于空间地理信息的国家耕地、草原和可养水面数量、质量、权属等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基础信息数据库体系;强化农业行业发展和监管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及开发利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区域性、专业性涉农信息资源建设,不断健全涉农信息资源建设体系,丰富信息资源内容。

2. 加强农业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推动种植业、畜牧兽医、渔业、农机、农垦、乡企、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监管等各行业领域生产调度、行政执法及应急指挥等信息系统开发和建设,全面提升各级农业部门行业监管能力。推进国家农情(包括农、牧、渔、垦、机)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农业各行业进行动态监测、趋势预测,提高农业主管部门在生产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指挥调度、上下协同、信息反馈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农村集体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和预警服务平台,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

3.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开发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建设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预警信息系统,实行分区监控、上下联动。加快推进农机安全监理信息化建设。

4. 完善农业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

建立并加强农业病虫害、重大动植物疫情疫病、重大自然灾害等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上下协同、运转高效、调度灵敏的国家农业综合指挥调度平台,推进视频会议系统延伸至县级农业部门,加快应急指挥信息化步骤。

(四)切实完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1. 打造全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云平台

进一步完善全国语音平台体系、信息资源体系和门户网站体系;探索将农技推广、兽医、农产品质监、农业综合执法、农村三资管理、村务公开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及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行业管理系统植入12316服务体系;推广12316虚拟信息服务系统进驻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有效满足其对外加强信息交流、对内强化成员管理需求。

2. 完善信息服务站点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

依托村委会、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资经销店、电信服务代办点等现有场所和设施,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可持续运营能力的“六有”标准认定或新建村级信息服务站。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村信息员贴近农村、了解农业的优势,有针对性地满足农民信息需求。

3. 探索信息服务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探索市场主体投资农业信息服务。鼓励村委会与各类企业合作或合资筹建村级信息服务站,采用市场化方式运营,实现社会共建和市场运行。

(五)全面夯实农业信息化基础,助力农业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

1. 推进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光纤进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在国家统筹布局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卫星通信等信息化设施建设的背景下,探索政府补贴与优惠政策,推进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2. 加大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力度

建立和完善涉农信息资源标准,开展涉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健全涉农信息资源数据库体系。面向“三农”需求,开发实用的各类涉农信息资源,切实解决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最初一公里”问题。探索并完善涉农信息共建共享机制,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区域涉农信息系统的数据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

3. 加强工作体系建设

加强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强化工作力量。加强各级农业部门信息中心条件建设,更好地为农业行政管理及信息化推进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强化对农业行政管理人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村信息员及农民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应用主体的信息素养。

4. 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

立足于自主可控原则,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加快农业适用信息技术、产品和装备研发及示范推广,加强创新队伍培养。支持鼓励涉农企业及科研院所加快研发功能简单、操作容易、价格低廉、稳定性高、维护方便的信息技术产品设备和产品。鼓励成立农业信息化等领域的产业联盟,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农业信息化产业创新和成果转化。

二、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需求导向,摸清农民信息需求

深入分析和把握新形势下的农民特点,吃透民情、把握民意、顺应民心,充分满足农民的各种信息需求,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时,要注重调研,切实以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先解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尤其是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突出应用,务求实效。

(二)加大投入力度,落实专项工程

研究建立农业信息化支持政策体系,引导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信息化建设,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市场运作为主体的投入机制,按照“基础性信息服务由政府投入,专业性信息服务引导社会投入”的原则,多渠道争取和筹集建设资金。设立财政专项经费,用于开展信息系统运维、标准体系建设、典型示范、安全防护及信息资源建设等工作。

(三)积极探索信息补贴政策,促进推广应用

篇10

    财政对农业投资在世界各国具有普遍性,其原因主要在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独特的地位、作用和农业生产的特殊性。政策目标主要包括稳定农业生产,保证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等。财政支农政策目标体系内部各项目标之间关系较为复杂,既存在一致性,也存在矛盾性。优化财政支农政策,协调财政政策目标,对于提高财政支农绩效,促进“三农”问题解决和城乡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财政对农业的投人总量也逐年增长,但其占财政支出总量的比重却在降低。从绝对量来看,财政对农业投人从1978年的150. 6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172. 97亿元,增长了20. 1倍,而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则从1978年的13. 43%下降到7. 85 % 。与此同时,从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产值、主要粮食产量和农民纯收人增加的各项目标和各项目标协调程度来看,效果均还有较大改善空间。

    已有的关于财政支农绩效的实证研究都是检验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和结构对农业产值、农民收入和主要粮食产量的影响。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就业领域扩大和农民收人来源的多元化,应该用财政支农支出和农民收入的产业结构对农民第一产业收人和主要粮食产量等的影响来衡量。为此,利用1978一2007年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和结构数据以及农民收人产业结构等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农民第一产业收人和主要粮食产量作实证分析,以真实反应财政支农资金的绩效,揭示财政支农支出中的问题,尤其是通过分析财政支农政策的传导机制和微观主体行为模式对财政支农绩效的影响,为提高财政支农绩效提供理论支撑。

    从影响农民第一产业收人的财政支出来看,财政支农支出每增加1亿元,农民第一产业收人增加0. 61亿元;农民第一产业收人占总收人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农民第一产业收入减少2615. 75亿元。主要粮食产量和财政收人对农民第一产业收人有显著影响,但主要粮食产量对农民第一产业收人的弹性系数很小为0. 035,即主要粮食产量增加1亿公斤,农民第一产业收人仅增加0. 035亿元。财政支农支出对滞后一期农民第一产业收人的弹性系数为0. 75,即财政支农支出每增加1亿元,农民下一年第一产业收人增加0. 75亿元。农民收人结构对农民第一产业收人没有显著性影响。

    从影响主要粮食产量的财政支出因素来看,财政支农支出绝对额对主要粮食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农民第一产业收人比重提高对主要粮食产量有显著负面影响,即农民第一产业收人比重提高导致主要粮食产量大幅度减少。

    从以上实证结果可以看出,财政支农支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第一产业收人,但对增加主要粮食产量的效果并不明显,农产品产量增加对农民第一产业收入增长的作用非常有限。财政支农效果有待改善,支农政策目标系统内容各子目标兼容性较差,主要体现在农民第一产业收人增加和主要粮食产量增加之间的关系不密切。

二、财政支农微观基础和政策传导机制

    农户是农村的生产经营主体,是财政支农政策的微观基础和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对财政支农政策的反应模式直接影响财政支农资金运行的效果。研究我国特殊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背景下的农户行为目标、约束和模式是深人理解财政支农政策绩效的重要突破口。

    从财政支农政策目标看,宏观上包括增加农产品产量,增加农民收人,缩小城乡差距,保护生态环境等。财政支农政策应该为农户经济行为提供稳定的、目标明确的、预期稳定的导向,要尽量减少政策目标间的冲突,增强协调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是农业和农村资源配置的主体,是财政支农政策落实的主体,其经济行为对财政支农政策的反应方式直接影响着政策的效果。

    农户是我国农村经济的微观基础。受要素察赋结构等因素影响,小农经济是我国农村家庭经营的主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商品意识逐渐增强,家庭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户的非农化经营不断发展,甚至成为家庭的主要收人来源。但是,传统农业内部以家庭为单位、小规模、分散经营仍然是我国农村家庭经济的主要特征,所以,农户经营行为必然包含着传统农业中农户经济行为与整体经济市场化的矛盾,以致影响财政支农支出政策的效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理性经济行为模式表现为在制度和要素约束下追求家庭收人最大化。在行为目标上,农户追求家庭收入最大化为主的效用最大化。家庭效用函数包括收人、稳定、尊重等,由于收人以外变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或者是收人的函数,追求收入增加成为农户的主要经济行为目标。在约束条件上,包括外在于家庭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社会保障、要素流动、产权保护等制度和家庭可支配的资金、劳动力、技术、土地等实体要素。行为模式是在服从市场经济逻辑的条件下,适应、利用外部条件,合理配置家庭资源,实现家庭效用(主要是经济收人)最大化。

    作为传统农户经济行为最为重要的外部条件—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从公共财政角度看,具体表现为,城乡二元的公共品和基础设施供给制度和机制,包括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等农村公共服务和生产生活用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这直接约束了农户的经济行为,导致独特的经济行为模式,影响财政支农政策的效果,具体体现在:

    第一,财政支农的宏观目标与农户经济行为的微观目标不兼容,是财政支农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从农户家庭效用函数与财政支农目标的关系来看,农户收人最大化目标与财政支农目标是兼容的,即财政支农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能够通过农户追求家庭收人增加目标的行为得到实现。但农民增收目标与农产品供给增加目标存在不协调。受政府农业投人等政策影响,我国农业内部农户的农业生产方式仍然是以传统手段为主,这导致农业、工商业和农业内部不同生产领域较大的比较经济效益差别,导致农业生产行为的扭曲。在农户经济活动中,农业、非农业构成其经济活动集。增加粮食产量是增加农户收人途径之一,但从事工商业活动的要素收益率远远超过传统农业,且风险较低,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在内的传统农业内部,传统种植业收益率最低,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在内的种植业中,传统粮食作物经济效益又最低。因此,从追求经济效益目标出发,传统农业中的农户在要素约束允许的条件下将偏离增加农产品供给的目标,这导致农户增加收人目标与增加粮食产量的财政支农政策目标不兼容和冲突。

    第二,增加收人和农产品供给增加目标的经济执行主体错位。农户要素察赋与其经济行为的产业、行业选择密切相关,不同经济领域对主体要素数量和质量要求不同,理性的农户都根据家庭要素察赋选择综合收益率高的经济领域。一般地,资金充足,文化水平高,经营管理能力强的农户选择要素收益率高的工商业为其主要经济活动;资金实力弱,文化水平较低,经营管理能力差的农户被迫选择收益率低、经营风险较小的传统农业,尤其是传统粮食种植业。前者有利于收人增加,不利于农产品供给增加;后者有利于农产品供给增加,但不利于收人增加。因此,财政支农增加农产品供给和增加农民收人的目标实现主体分离,影响目标的实现。

    突破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财政支农目标和农户经济目标冲突的出路在于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采取新的、高效率生产方式,生产高附加值的、高收人需求弹性的农产品,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收益率高,能够实现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和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和谐统一,即既有利于财政支农目标达到,也有利于农户收人增加和家庭效用增加,使财政政策有坚实的微观主体基础,政策传导机制顺畅。

    第三,财政农业投资与农业现代化要求错位,不利于传统的农业现代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要求劳动者知识技能、生产工具、生产对象、生产方式等诸要素整体协调和层次的提升,任何一个方面的落后都将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从农业生产的要素构成来看,劳动力、土地、劳动工具、农产品品种、基础设施、技术等要素的有机协调,才能有利于农产品的产量增加,以及其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农户从农产品产出增加到收人增加之间还必须经受市场的考验,即完成从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到销售,或者从生产、加工、运输到销售的全过程。事实上,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的传统农业经济内部,传统种植技术不能适应农产品新品种的要求,气候等自然条件受控性差,农业自然风险大;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制度不完善,农业经营市场风险大等制约着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实现农产品产量增加和农民收人增加的统一,财政必须有所作为,如通过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整治土地,改良土壤,改变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被动服从局面,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业科研投人,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增强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研究开发、推广先进适用机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的文化技术水平;完善市场体系和市场制度,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等等。以上措施的综合配套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实现传统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政府作用的有效发挥是农业走出传统农业困境的重要前提。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不仅影响农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收人的增加,也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福利的改善。

    由此可见,一定规模的财政农业投资和投资结构的合理化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产品产量增加、质量提高和农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传统农业现代化,缩小农业与现代工商业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构建和谐经济社会关系的基础。

    三、提高财政对农业投入效益的对策

    理论上,要提高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绩效必须使财政投人方式与农户理性经济行为相协调,财政支农目标与农户经济行为目标相兼容,促使农户增加对农业的投人,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事实上,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与农户经济投入的互补性较差,不能产生协同效应,这是财政农业投人绩效不理想的根本原因。提高财政支农绩效必须改变不合理的财政支农投人规模、结构和机制,使财政支农投人能够适应、引导农户经济行为,促使农民收人增加、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生态改善。

篇11

一、 气候信息是搞好农业相关金融服务的重点

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主要是温度、降雨、光合作用等)、种植面积等决定了农产品的产量,进而影响农产品价格走势。前瞻性地监测粮食主产区的气候信息,能够有效把握市场动向。在这方面,全球主要涉农企业(包括粮商、大型农场等)以及金融机构(农产品期货交易商、涉农金融机构等)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建立了系统的农业气象及种植情报收集、农产品产量和价格分析预测体系。

美欧主要粮商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农业信息网络。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世界各地气候、农作物生长情况、消费和经济形势等信息,先于市场掌握主要农产品生产、收成和消费全貌,并通过全产业链经营、粮食衍生品交易等策略,将自身经营风险控制到最低。例如美国嘉吉公司(Cargill)通过实时收集各地温度、降雨量、极端天气、降雪量、日照等检测指标,借助评估模型来预估天气因素对产量、收入和利润的综合影响,并开展相关风险管理(陈佳,2015)。

除粮商外,主要涉农金融机构也重视气候信息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国际金融机构先于市场掌握农产品市场信息,推动农产品相关的投资、交易和避险等业务运作,并以此获取超额收益。2012年,高盛在粮食投资中赚取了4亿多美元。为数众多的农产品对冲基金通过聘请气象专家,或通过商业气象咨询机构获取气象信息,作为预判市场走势的重要依据。据统计,美国已有数百家商业气象资讯提供商;AccuWeather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已成为多家涉农金融机构的气象信息提供商。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等机构积极培育气候衍生产品市场,推出标的涵盖降雨量、降雪量、温度、湿度等气候相关期货、期权和互换等产品,为气候风险敏感企业和居民提供避险选择。

二、 农情遥感监测技术在农情信息收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利用遥感技术具有监测面积大、探测周期短、获取信息丰富、费用低廉以及可以实现宏观、动态、快速、实时、准确的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特点,积极推进农情遥感技术,目前已形成了科学完备的体系。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Crop Watch),该系统以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以遥感农情指标监测为技术核心,仅结合有限的地面观测数据,构建了全新的不同时空尺度农情遥感监测多层次技术体系,具备全球典型作物产量监测和农业生产趋势分析功能,并定期公布《全球农情遥感速报》、《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为众多依赖粮食进口、没有能力开发与运行先进的农情监测系统的贫困国家提供了农情监测服务,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另一个独立的信息获取途径,对提高透明度,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加强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粮食安全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看,农情遥感监测有以下突出优势:

1. 科学性较高。决定农产品产量关键数据如作物种植面积、单产、长势等,吴炳方等(2010)通过气象及遥感数据,结合多组方法集得到,形成了独立的农情遥感信息源。一是作物种植面积。一种方法是通过计算作物种植成数(总播种面积/耕地面积)和作物种植结构(某种作物播种面积/总播种面积),利用耕地面积乘以作物种植成数和作物种植结构就可以得到不同作物的播种面积。另一种方法采用高、低分辨率数据结合的作物面积提取方法,基于时间序列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提取不同作物的特征曲线进行面积估算。二是单产。有的基于遥感信息同化生长模型的作物单产模型估算;有的采用农业环境指标、农情遥感指标和地面农业气象因子观测数据,通过农业气象模型、遥感模型和作物生长模型,采用多种单产预测结果融合计算。三是长势。Crop Watch主要使用了两种指标对不同空间单元的作物长势进行分析,一个是农业环境指标,通过潜在生物量(温度、光照、湿度等天气因素对作物生长的潜在影响)来反映;另一个是农情遥感指标,通过植被健康指数,耕地种植比率和最佳植被状态指数等评估作物长势。作物长势监测技术日益成熟,使农情遥感具备了短期预测功能,提前预测粮食生产形势,这也是农情遥感的最大优势。此外,利用农情遥感监测长势的另一个优势是其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监测结果,可以与往年的作物播种情况和生长形势进行对比,人为干扰因素较小,可实现全球全覆盖、多时相的观测,具有全局性,有效克服地面调查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等问题,相比统计抽查更全面。

2. 能够实现不同的广度和精度要求。以Crop Watch为例,郭华东等(2014)利用不同的环境因子及农业监测指标能够实现四个范围尺度的作物长势、产量和农业变化趋势,兼顾了预测广度与预测精度。一是在全球尺度上,利用三个农业环境指标(降水、光合有效辐射和气温)以及潜在生物量对全球农业环境进行评估,重点评估全球农业生产形势和预警风险区域。二是在区域尺度上,综合利用农业气象条件指标和农情遥感指标(主要是植被健康指数、复种指数、最佳植被状况指数和耕地种植比例等),主要实现全球七个洲际主产区的农作物长势及农田利用强度监测分析。三是在国家尺度上,对总产量占全球80%以上的30个主产国,通过NDV1、作物种植面积、时间序列聚类指标等信息,对玉米、小麦、水稻和大豆四种大宗粮油作物进行生产分析和供应形势预测。四是在省/州尺度上,加入种植结构和耕地比例指标。我国的作物种植结构主要通过GVG系统由田间采样获取,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作物种植结构由主产区线采样抽样统计获取。由此可精确到省级玉米、水稻、小麦和大豆等作物相关信息,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3. 预测结果较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预测指标实行全球验证。Crop Watch利用全球28个研究区的地面观测点及中国2000多个样方的作物单产调查数据,对各农情遥感指标及产量预测进行验证,及时纠偏。二是产量预测结论清晰、准确性较高。从近几年的监测报告提供的预测与事后的真实产量验证看,Crop Watch的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根据Crop Watch2015年5月的预测,全球玉米、大豆全年产量同比分别下降1.3%与1.1%,水稻与小麦产量同比增加1.0%与0.9%(吴炳方等,2015)。

4. 边际成本较低。传统农情信息获取是以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为对象,采用统计抽样方法,依赖庞大的调查队伍、选取观测点以及购置监测设备等支出,信息获取成本高、时效性差、覆盖范围小。普通企业很难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构建农情信息网络。借助现有的气象观测网、遥感监测体系,只要长期监测和统计预测,农情遥感监测系统可以与往年的作物播种情况和生长形势的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准确反映粮食生产形势,能够以较低的边际成本为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企业提供农情信息服务。

5. 灾情监测方面优势明显。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极端气象灾害仍可能延续多发、频发、重发等趋势,农业生产可能出现大幅波动。20世纪90年代全球极端气象灾害比20世纪50年代高出5倍以上。遥感技术是目前多尺度旱涝监测最有效的手段,能够及时获取旱涝灾害的强度、影响区域等信息,并结合作物生长不同阶段评估灾情对产量的影响。比如厄尔尼诺(El Ni?ko)和拉尼娜(La Ni?ka)现象,目前主要通过监测相关观测区域海温和南方涛动指数(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SOI)进行预警,但无法实时跟踪其影响范围、持续时间、作用强度等。相对来讲,农情遥感能够密切跟踪监测其发展态势,并及时修正对农业产出的预期。

三、 加强农情遥感技术应用,提高"三农"金融服务质量

气候不仅是气象领域的研究内容,也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1998年美国前商务部长William Michael Daley在美国国会作证时指出,美国经济中至少有1万亿美元与天气密切相关。农业受气候的影响最为直接,包括涉农金融机构在内的相关部门都应该重视气候问题。借助最新农情遥感技术,能够不断提高对全球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价格的研究和分析能力。

1. 高度重视农情信息工作。金融机构普遍认为气象方面的研究预测是气象部门的事,与金融的关系不大。2014年以来的厄尔尼诺事件,正在对全球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影响,但涉农金融机构并未充分考量这一事件冲击。从某种程度上说,金融领域仍将气候因素视为外生变量,缺乏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和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和动态评估的意识和能力。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种养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培育,农业逐步成为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行业。调查发现,种粮大户因不掌握气候信息而导致巨亏的例子比比皆是。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已不仅局限于信贷、结算等传统领域,对气候信息支持、农产品价格预测、农业风险整体解决方案等智力密集型服务的要求日益增长。金融机构应及时挖掘客户需求,持续加强气象相关研究并提供相应服务。培养一批既精通农业气象又懂农村金融的复合型人才,能够深入研究气候与收成、产量与价格等变量的关系,以及农业灾害的影响程度与涉农贷款不良率的关系,并开发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

2. 推动金融机构与气象、遥感等相关部门合作。目前国内提供农业气象服务的机构主要有中国气象局等。中国气象局提供的农业气象产品涵盖大气监测与预报、气候监测与评估、生态与农业气象等领域。其农情信息来源既有气象和遥感卫星,也有完备的本土地面观测网络,农情数据可靠,但缺乏对全球范围的作物长势监测产品和基于遥感的作物产量预测。Crop Watch系统自1998年建立以来,经过不断改进和提高,并大量融合了大气科学、农业气象学等相关成果,监测精度和范围大幅改善,建成了系统的农情分析体系。目前,我国是国际上少数几个开展全球农情遥感监测的国家。Crop Watch已与欧盟的MARS、美国的Crop Explorer系统并列为全球三大农情遥感监测系统,成为地球观测组织/全球农业监测计划(GeoGLAM)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市场信息系统(AMIS)提供粮油生产信息。建议涉农金融机构加强与中国气象局和国家遥感中心合作,争取人员和技术支持,在Crop Watch的技术框架和分析方法基础上构建适合自身的农业产量分析和预测架构。

3. 加强农情信息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长期以来,“三农”金融风险管理主要侧重客户和行业等纬度分析客户的财务能力和风险状况,并作为信贷投放和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对气候信息的分析应用较为薄弱。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分析体系,难免影响风险管理效果。有必要加强大气候、大环境的研究和运用,在客户分析、信贷决策中适当提高气候信息的权重。可以考虑根据农情预测有选择地投放信贷资源,将更多涉农资金投向气候条件好、收成理想的区域和经营主体。尽快建立基于厄尔您诺和拉尼娜等全球气候周期及暴雨等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和干旱、洪涝等重大天气灾害的预警体系,实时跟踪监测受灾程度和范围,并采取应对措施,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保障银行涉农贷款安全。

此外,农业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和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组成部分,面临严重的道德风险,灾害损失难以评估,保险责任难以确定,理赔工作难度大、成本高等技术性难题,金融机构在涉农保险创新、气候金融产品开发等方面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畏难情绪。利用农情遥感监测技术“快速、独立、直观、客观”的特点,可以迅速、准确的估算灾情面积,确保保险业务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提升农业风险管理能力,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农业保险承保理赔核。

4. 提高全球农产品市场的话语权。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曾深刻指出,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世界上所有的人。近年来,农产品金融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农产品价格已不简单受供求规律的影响,相关金融机构已成为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和定价者。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大肆投机粮食市场,开发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如温度指数期货、霜冻指数期货等)并影响价格走势;四大粮商等控制全球粮食产业链的传统力量在现货和期货交易市场两边下注,有的粮商直接成立对冲基金,专门从事粮食炒作。影响粮食供求的气候信息,大到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全球性气候现象,小到粮食主产区的局部气候灾害,都可能成为粮价涨跌的推手,小事件引发粮价大波动的蝴蝶效应屡见不鲜。我国涉农金融机构,应在及时获取全球农情信息的基础上,加强国内主要粮食企业合作,提高在全球粮食市场的影响力。一是积极争取全球粮食定价权。作为全球重要的农产品净进口国,中国需求已成为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根据农业部的数据,2014年我国粮食进口总量约1亿吨,其中大豆进口达到了7 140万吨。国际粮价波动已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可考虑推动有关方面密切合作,通过适当的策略、产品和渠道,降低农产品进口的价格风险。在能力和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国内金融机构可与国内粮食巨头(中粮集团、中储粮等)及气象服务机构合作成立农产品交易机构,适当参与粮食衍生品交易。二是吃透全球粮食金融化问题。有必要深入研究西方涉粮金融机构的操作手法和运作模式,评估农产品产量预期、能源价格、天气变化、气候灾害、运输风险等对价格走势的影响路径,并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三是及时农产品相关报告。农行等主要涉农金融机构应借鉴全球先进同业的做法,加强气候和农产品市场研究,定期或不定期面向全球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产品分析报告,提高市场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陈佳.四大粮商之嘉吉:打造“农业一体化+物流+金融风险管理”的纵横全产业模式.长江证券, 2015-03-18.

[2] 吴炳方,蒙继华,李强子,等.“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Crop Watch)”新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0,(10):1014-1022.

[3] 郭华东,吴炳方,曾红伟.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2014K2

年度报告[R].中国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2014.

[4] 吴炳方,常胜,陈波,等.全球农情遥感速报[R].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15,(2).

[5] 齐江涛.玉米果穗产量实时监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11.

[6] 刘云.基于NOAA卫星的冬小麦冠层表面温度估算及初步应用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03.

[7] 蒋桂英.新疆棉花主要栽培生理指标的高光谱定量提取与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04.

[8] 陈水森.基于波谱库的作物纯像元识别与种植面积遥感估算[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学位论文,2005.

[9] 蒙继华.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指标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学位论文,2006.

[10] 张明伟.基于MODIS数据的作物物候期监测及作物类型识别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06.

篇12

但是宁夏农村信用社在支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缺陷,直接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效果。

一、宁夏农村信用社在支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自身经营能力较差,影响到了支农效果

(1)业务单一,组织资金困难

农村信用社由于结算渠道狭窄、结算手段落后、金融工具品种单一、老化,汇路不畅等硬件制约,加之建社50多年来身份多变,牌子不硬,始终在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2)历史包袱沉重,不良贷款占比高,且清收艰难

由于信用社历史上贷款粗放经营,“三查不严”、行政干预等原因,造成信用社资产质量低下,资金沉淀多。

(3)金融产品获利能力不强,客户小而分散,经营成本大

信用社主要经营的是传统农业贷款,利率相对较低,期限较长,而传统农业受自然因素制约程度高,不确定因素多,使很多贷款不能按期收回。其客户绝大多数是经济承受能力极为有限的个体农户,居住分散,贷款易放难收,成本居高难下,导致效益低下甚至亏损。

2.支农再贷款使用的效果有限

(1)利率居高不下,加重了农民负担

支农再贷款是1999年开始实施的旨在支持农村信用社改进支农信贷服务,壮大支农资金实力,促进“三农”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项新的货币政策。

我国农村信用社支农专项款的法定利率是0.5575%。据统计,宁夏农村信用社发放的支农再贷款的利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浮,有些上浮50%,有的甚至上浮100%。高额的贷款利息,就信用社而言,是增强了盈利能力,但却加重了农民负担,无法充分体现国家对农业、农民的扶持和减负政策,直接影响了国家货币政策在农村的传导效果,丧失了支农再贷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初衷。

(2)限制支农再贷款的用途与对象,与农业产业化与规模化的要求不相符

发放支农再贷款的对象是个体农户。它重点支持农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资金需求、以及农民从事农副产品出口加工业、储运业和住房与子女助学贷款等需求,而在新型农业产业化建设中起带头作用的农业企业法人、农业合作组织却不属于支农再贷款的支持范围。当农民生产经营发展壮大,由自然人向法人升级后将不再是支农再贷款的扶持对象,得不到支农再贷款的支持,这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不利。

(3)支农再贷款的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不适应

支农再贷款的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不适应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不适应农业生产季节性需要,贷款发放过多地采用年内发放、集中于年末收回,而许多种养业或是秋后销售而要求提前还贷,或是腊月销售而要求延期还贷。另一方面,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及反季节种植、养殖技术的推广,农业生产资金由季节性需求转向常年性需求,“春放、秋收、冬不贷”的传统信贷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对资金的需要。

(4)支农再贷款偏离支农方向

虽然支农贷款面向三农,但长期来农民贷款难的矛盾仍相当突出。

①个别信用社以信贷支农为借口,要求央行发放再贷款支持,事实上并没有用于农户贷款,而是用于补充存款下降引起的支付缺口或置换出其他高成本资金。

②农村信用社用商业贷款挤占支农贷款。农村信用社为了回避风险,追求流动性,使支农资金未能投放到农业实体,而是投向了企业以及其他的实体。

③国家公职人员和内部员工贷款屡禁不止,他们凭职业特权和人情关系挤占支农贷款。支农贷款偏离三农主旨垒大户,在服务对象上存在贷款歧视。

二、浅谈提高宁夏农村信用社支农效果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1.提高自身的业务经营能力,保证支农资金的充裕

(1)农村信用社树立人力资源意识,实施人才战略

加大人力资源建设,从三个方面入手吸引人才、重视人才、用好人才。

①大力招聘人才,应抓住当前应届毕业生就业矛盾,有计划地把那些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以最合理有价格吸引到农村信用社来,满足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需要。

②下大气力留住人才,应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的基础上,为人才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并以人本管理的理念,充分重视人才的发展需求。

③要对员工进行恰如其分的培训教育,结合岗位需要,实施分层次、阶段性培训计划,使多数员工成为岗位能手,这将是一项回报迅速的短期投资。

(2)增加其他中间业务提供多层次的金融服务

①大力开发无风险及低风险的中间业务,重点是搞好代收、代付、代汇、代管、代存、代受、代卖等业务,通过培植稳定的个人客户群体,推动中间业务向纵深发展。

②是大力发展性和结算性中间业务,诸如担保性、服务性、融资性和衍生性中间业务,不断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

③借助农村信用社大额支付系统的开通,积极与开发银行、农发行及人险和财险公司签订全面业务契机,系统地开展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宣传营销活动,向社会推荐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项目和业务品种,在公众中树立全新的整体形象。

四是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要设置理财业务的“值班经理”和咨询专柜,为客户介绍业务品种的安全性、便利性和收益性,力争能够在一个网点提供存、贷、汇、兑、结算、咨询、分析等“一条龙”的整体服务,全方位的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

(3)国家建立资金回流机制,帮助农村信用社吸收资金

面对农民把大量资金存入其他国有银行和邮政储蓄这一现象,国家应构建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实力。

(4)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把农村信用社看成是促进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用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农村信用社化解风险,提高盈利能力。

①要废除少数部门出台的针对农村信用社的限制性、歧视性做法。鼓励各单位将农业政策性业务交由农村信用社办理,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将存款帐户设在农村信用社,并向农村信用社积极推荐投资回报稳定、风险较小的涉农基础设施项目,帮助农村信用社拓宽资金组织和信贷服务领域。

②要积极帮助农村信用社化解风险,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盘活不良贷款,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和农村信用社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并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增强农村信用社自我发展能力,使农村信用社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彰显生机和活力。

③是要继续降低农村信用社税收,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增加信用社自身积累。国家财政应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予以补偿,因执行国家宏观政策开办保值储蓄支付的保值贴息,无论当年是否亏损,都应由国家财政予以拨付,冲抵历年亏损,加速化解历史包袱。

2.发放支农贷款,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确定合理的支农贷款利率,减轻农民负担

宁夏农村信用社应在兼顾农村信用社盈利的基础上应突出的降低农民利息负担。

首先,要本着让利于农民的原则,实行明确的有差别的浮动利率政策。在支农再贷款利率政策上应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向农民发放支农再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使农村信用社以及农户都能享受到支农再贷款的好处。制定具体的有差别的浮动幅度依据可以是农户贷款的额度大小和贷款具体用途。

其次,还要本着让利于农村信用社的原则,采用更加优惠的政策,降低现行的支农再贷款利率,推行低微利率支农再贷款,给农村信用社创造一个比较大的盈利空间,扶持农村信用社逐步消化历史包袱,扭亏增盈,走出困境。

(2)扩大支农再贷款的使用对象与范围

农村信用社应适当扩大支农再贷款使用对象和范围。及时修订支农再贷款管理办法的相关条款,引导农村信用社从支持经济发展出发,只要是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的项目,都应纳入支农再贷款支持的范围,并尽可能地满足他们合理的信贷资金需求。这样以来,那些在新型的农业产业化建设中起带头作用的农业企业法人及农业合作组织便可以得到支农再贷款的支持,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调整。

(3)制定相对灵活的支农贷款期限,使其与农业生产周期相适应

宁夏农村信用社应灵活的制定支农贷款期限规定,促使支农再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相适应。在支农再贷款期限规定上应延长期限上限,使支农再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相协调。

(4)合理使用和管理支农的专项资金

①从信用社的内部管理制度方面说,要制定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如贷款、投资管理责任规范操作流程和岗位监督,实行严格的问责制。

②从在支农再贷款的管理和监督方面来说,信用社对所发放的再贷款对象、条件、用途等进行严格的审查,要各县人行、农村信用联社、建立了资金总台帐、台帐、并以农户为单位建立了有详细内容的明细台帐,从一开始就把支农再贷款引向严格管理、规范操作、安全运营的轨道。

3.央行要加大支持和监管力度,保证支农效果良好

(1)央行要合理的确定支农再贷款的期限,保证支农信贷资金供应到位

央行要加大支农再贷款支持力度,支农再贷款要适应农村经济的展实际,适应农产品生产周期,适当延长贷款期限,以一年以上为宜,并允许跨年度使用。且当农村遭受自然灾害时,应允许延期归还,或只还本不付息,从实质上体现中央银行对农村信用社的扶持。

(2)支持信用社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

完善结算渠道、方便信用社灵活调剂资金、增加融资通道、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3)要调整金融布局,彻底把农村阵地真正还给农村信用社

要进一步收缩商业银行的农村基层机构,目前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已逐步转向大中城市和大中企业,对农村的支持作用越来越弱,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农村资金用于农业要求。

(4)要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力度,做好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防范工作

①要摸清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经营状况等各个方面的真实情况,为金融监管工作打下基础。

②要督促农村信用社合法的经营防范新的金融风险,帮助农村信用社健全内控制度,提高其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对已经形成的高风险贷款进行跟踪监控,并逐步化解,并严格审查农村信用社主要负责人的任职资格,对于不合格的不予批准,彻底的帮助农村信用社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总之,宁夏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金融支农的主力军作用,不但要通过自身的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增加中间业务、合理的管理和使用支农贷款,政府还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央行要加大支持和监管的力度,帮助农村信用社做好支农工作。只有这样,农村信用社才能真正的服务于“三农”,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支农主力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锡文:中国政府支农资金使用与管理体制研究[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256~278

[2]张旭路:农村金融现状与农村信用社改革[j].农业经济,2005(5)50~51

[3]苏士儒:宁夏金融支农中的主要举措、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j].西安金融,2005 (2)15~18

篇13

河南粮食产量已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近年来,河南省以占全国1/16的土地,生产出了占全国1/10以上的粮食,占全国1/4强的小麦,每年输出原粮及制成品200亿公斤。

在粮食总产已连续五年超千亿斤的情况下,河南省粮食生产如何才能更上一层楼?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认为,河南农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狠抓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不断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地方政府的抓粮积极性,才能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去年麦播期间,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和中原经济区建设起步之年,只有夺取夏粮丰收,才能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才能更好地实现起好步、开好局的目标。

为了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河南省认真落实中央的强农惠农政策,3月15日前,就已将全省89.2亿元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资金全部兑现到户,并于2月中旬提前安排2亿元资金对农民购买抗旱机具进行补贴。

同时,河南省还不断加大对89个产粮大县的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产粮大县、种粮售粮大户、农技推广人员、育种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的奖励;逐步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待遇,稳定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科技奖项评选、技术职称评审等向粮食和农业生产一线的科技服务人员倾斜。这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地调动了产粮大县抓粮和有关单位、行业服务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刘满仓介绍说,由于惠农政策到位快落实好,河南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提高,今年全省夏粮播种面积达7975万亩,比上年增加15万亩,良种覆盖率接近100%。麦播以后,虽然先后两次遭遇严重干旱,但全省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最终使全省夏粮仍然获得较好收成。

面对严重旱情,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了全省抗旱保丰收工作座谈会,对抗旱浇麦保丰收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多次召开会商会,安排部署各项抗旱措施。各级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明察暗访,督促抓好落实。

同时,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省财政整合涉农项目资金77.25亿元,用于抗旱应急工程建设,新打机井86108眼,维修机井20991眼,埋设管道1700万米,新增、改善、恢复灌溉面积1366万亩,进一步提高了农田防灾抗灾能力。

“今年这么旱的天气,小麦还能有这么好的收成,要在过去,真是不敢想象。”夏收时节,在河南省温县祥云镇留尚村,村民如是说。

村民说,从去年小麦播种到今年收获,小麦先后浇了五遍水,这要在以前根本不可能,一是水利设施跟不上,地里可能无水可浇,第二,会觉得不划算而选择放弃。但现在不一样了,一是近几年政府投资新打了不少机井,灌溉条件明显改善;第二,国家对农业高度重视,不但发放种粮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连抗旱也都给补贴,农民种粮积极性很高,抗旱浇水有动力,所以才会有今年的好收成。

向政策要动力 向科技要潜力

在不断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向政策要动力的同时,河南省紧紧抓住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向科技要潜力。

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河南省不断加大农业新品种培育和新技术推广力度,鼓励科研人员面向实践找课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努力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一是加强良种繁育推广。河南省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所、高等院校的作用,先后启动了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推广等重大科技专项。据有关部门介绍,截至目前,河南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在98%以上。小麦品种经过10次更新换代,平均亩产已由1949年的不足50公斤,增加到目前的近400公斤,增长了近10倍。小麦良种对小麦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达40%,位居全国第一。

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主任许为钢指出,经验证明,每一次品种更新,都会释放出巨大的增产力量。近几年,河南省十分重视新品种对提高粮食单产的推动作用,除了已大面积推广的品种,河南省还选育了一批产量潜力比较大的优质高产新品种。

据许为钢介绍,截至目前,河南省已有6个小麦新品种经小面积测产,亩产超过700公斤。其中由温县农民育种专家吕平安培育的超级小麦新品种“平安8号”,经河南省科技厅验收,获得亩产730.5公斤的高产纪录。

二是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强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全省农业科技力量,在不同的生态类型区组装简化易行的栽培技术体系,制定技术规程和田间管理意见,分区域实施主推技术。目前,优良品种、包衣种子、普遍中耕、化学除草、秸秆还田、配方施肥等技术的应用,已被广大农民普遍接受。

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服务活动,把粮食作物管理技术指导责任落实到人、服务到田间。充分利用媒体、科技服务小分队、专家讲座、技术明白卡等方式,着力解决好农业技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切实推进体制创新 走高效农业之路

到2010年底,河南省粮食总产已连续五年超过千亿斤。有人认为,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河南省的粮食生产能力已基本达到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