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校科技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本文作者:张颖工作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高校科技人员整体人数呈上升趋势,从2007年8387人上升至2009年9768人。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比例,从2007年的98.22%到2009年的97.93%下降了0.29个百分点。这一组数字表明,天津高校中,科技队伍虽然不断壮大,但是从事科研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总体比重上并没有上升,而是呈逐年递减的趋势,高校的科研整体实力趋于减弱,这一数据的背后也反映出,天津市高校在科技人力资源储备中隐藏着弱化的危机。2、科技经费投入2007年拨入经费总额为1495776千元,政府拨款所占比重为57.57%,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所占比重为34.53%,各种收入中转为科研经费所占比重为7.89%,2008年拨入经费总额为1885954千元,政府拨款所占比重为60.23%,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所占比重为33.40%,各种收入中转为科研经费所占比重为6.36%,2009年拨入经费总额为2114392千元,政府拨款所占比重为54.89%,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所占比重为37.45%,各种收入中转为科研经费所占比重为7.66%,天津高校2007年到2009年三年间经费总额呈纵向递增趋势。政府拨款是天津市高校科技经费最主要的来源,虽然从绝对量上政府的投入在每年增加,但相对比例上,2009年较前两年有了大幅缩水;而接受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所占比例基本处于上升状态,但2008年略有下降,仅占比政府投入一半多一点。这说明天津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还未走上以市场需求为主的发展之路,地方企业对高校科研的认可度不高。随着我市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高,此项经费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另外,我市高校各种收入中转化为科技经费额所占的比例还比较小,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天津高校提供的科技服务等比较少,因此各种收入中转为科技经费的额度少。
1、科技论文及专著产出分析2007年天津市高校出版科技著作277部,99920千字,发表学术论文16024篇,其中发表在国外学术刊物的论文所占比例32.16%。2008年天津市高校出版科技著作283部,92111千字,发表学术论文15969篇,其中发表在国外学术刊物的论文所占比例31.72%。2009年天津市高校出版科技著作288部,60182千字,发表学术论文14700篇,其中发表在国外学术刊物的论文所占比例38.18%。自2007年以来,天津市高校发表的学术论文呈逐年减少的趋势。然而天津高校近年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总量基本保持增长态势,并且比例达到了30%之多,这说明我市高校的科学技术活动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逐步扩大。高校出版科技著作虽然提升数量有限,但基本保持增长趋势。2、科技成果产出分析2007年天津市高校科技成果共获奖122项,其中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市级奖励90项。2008年天津市高校科技成果共获奖131项,其中国家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市级奖励101项。2009年天津市高校科技成果共获奖11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市级奖励96项。对于科技成果获奖情况来说,天津市高校所获得的国家三大—50—奖数量少,而获得的市级奖励每年都有百项左右,说明我市高校科技水平和实力函待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分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即对高校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实际运用并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商品化及产业化的全部活动和过程。1、专利授权2007年天津市高校专利授权总数为566项,专利出售合同数为7项,合同金额4620千元。2008年天津市高校专利授权总数为553项,专利出售合同数为24项,合同金额10125千元。2009年天津市高校专利授权总数为611项,专利出售合同数为50项,合同金额6986千元。天津高校专利授权数总体数量仍然不多,2009年相对于2007和2008年度有了明显提升,但这与高校科技成果数量相距甚远。因此,强化高校科技人员专利意识,加快专利申请步伐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天津高校专利出售合同数和出售金额却一直表现不佳,2007年度只到达了个位数,三年间只有2009年专利出售合同数达到最高,出售合同金额数波动性也很大,2009年50项专利出售却只有6986千元的合同金额。2、技术转让2007年天津市高校技术转让合同数33项,成交金额为7855千元,实际收入为3730千元。2008年天津市高校技术转让合同数48项,成交金额为12955千元,实际收入为8528千元。2009年天津市高校技术转让合同数222项,成交金额为47077千元,实际收入为34552千元。天津市高校科技产出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技术转让指标,近两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9年无论是技术转让合同数还是实际收入总额都达到三年间的最高峰值,分别为222项和34552千元。然而技术转让情况仍然不容乐观。这反映出天津高校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距离较大,经济结合度差,转化困难,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通过对于天津市高校科技投入能力、科技成果产出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三个方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天津市高校整体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近年来逐步提升,较北京、上海等地还有着明显的差距,与全国大多数城市相比较而言,天津市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还是处于较高的水准上。
篇2
[2]卢永艳.基于面板数据的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2
[3]张红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平抑机制: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经济增长与政府行为选择[J].管理世界.2004(04)
[4]林光彬.等级制度、市场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J].管理世界.2004(04)
[5]林毅夫,蔡日方,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经济研究.1998(06)
[6]仇立平.社会阶层理论:马克思和韦伯[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5)
[7]李雪松,詹姆斯·赫克曼.选择偏差、比较优势与教育的异质性回报∶基于中国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4(04)
[8]蔡增正.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证依据[J].经济研究.1999(02)
[9]彭玉琨,张捷,贾大光.教育平等理论内涵分析与促进教育平等进程策略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1998(06)
小学科技论文参考文献:
[1]刘文帅.关于暗物质与暗能量统一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2]梁周昌.怒江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物理合作学习教学的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3]张云.focusonform对中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9
[4]赵婧.乌海市高中英语课堂文化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反思[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5]赵瑶瑶.复数的历史与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
[6]潘婧.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现状的调查[D].东北师范大学2010
[7]赵瑶瑶.复数的历史与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
[8]祝露.高中写作教学设计探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3
小学科技论文参考文献:
[1]都阳,JohnGiles.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冲击对家庭教育决策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6(04)
[2]薛海平.义务教育学校和家庭联合生产机制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3(06)
[3]魏下海,余玲铮.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只是线性关系吗[J].财经科学.2009(10)
篇3
(二)信息化程度不高,缺乏共享平台
高校科研管理信息不够健全、不够完善,虽然现阶段有些数据库,但在使用的初级阶段也存在信息不全、数据库之间信息不共享、反复填写信息等情况。信息化程度不高不仅会加大管理人员对相关科研信息搜集统计的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还会直接影响科研人员项目申报过程中对市场导向的判断,对相关课题在国内外发展水平的衡量以及科研课题的竞争性和中标率。
(三)科研管理环节松懈,缺乏保护意识
随着科教兴国口号的响起,各高校的科研力量迅速膨大,出重拳在项目申请环节上,在项目申请过程中,科研人员又局限在专业领域、兴趣范围等,没有很好地结合市场导向,导致成果转化率低、产出投入比低,有些出现科研项目重复甚至是侵权。但由于无论科研管理部门还是科研人员,对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或者管理人员本身的流动性导致全责不明或无暇监管,导致高校科研项目头重脚轻,拖期项目普遍存在却没有一定措施。不能达到产学研有效结合的初衷,影响学校科研声誉及项目的资助力度。
(四)科研管理队伍素质不齐,缺乏培养重视
目前,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本科学历也有硕士学历,多为非管理专业人员,而且身兼数职。在校院两级多重管理的模式中,二级学院的科研秘书地位稍显尴尬。“重使用,轻培养”,工作量和责任下放,开会交流、学习培训机会由校级管理人员参与。原本就没有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导致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更不用说工作的主动性和服务质量。很多高校的院级科研管理人员多为兼职或为合同秘书,不稳定性很大,会因工资、福利等待遇问题而流动性大。
二、提高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科学化管理体制,强化服务意识
要创新科研管理,建立科学化的科研管理体制,校级科研管理部门可以有限集权、适当放权,增强管理的灵活性来提高科研管理的效果。明确分工,确定好校级科研管理部门、院所主管领导、二级学院科研秘书、科研项目负责人各自职责,责权明晰,工作方能有序开展。管理人员服务过程中,以人为本,树立服务意识,为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结合国家政策、市场导向,在项目申报前做足功课,传达到位,《指南》解读准确,申报书规范填写的审核,提醒大家申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邀请本单位参加全国评审的专家介绍各类项目审定标准和要求等手段,这些有助于科研人员准确选题,提高项目资助率。
(二)建设基础数据库,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
建立有效的科研信息收集、整理、存储,实时有效的科研信息,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将丰富起来的数据库、信息资源向科研人员提供,并做到及时更新及信息的延续有效。现阶段各类别项目申报基本实现网络申报、评审、中期检查及验收。但仍需要在各网络平台资源共享方面加大突破,这样,不仅能避免相类似项目重复申报,还能节约科技资源及资金。
(三)健全科研项目全程管理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科研项目管理是指课题从项目申请、审批、实施、评价、验收、报告成果、技术推广和编入档案的全过程监管。此外,还应加强经费核算,建立科研责任制,建立项目评价综合性指标体系,抓住项目进展中主要环节,确保项目保质按期顺利完成。科研管理的目的是要遵循科研活动规律,通过对众多关系的协调、服务、整合与制度化,积极创造一个适合科研活动开展的气候和舞台,促成科研精品的产出。为此目的,科研管理人员更要全方位多角度学习,转变观念,重视科研项目中后期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四)建设高素质科研管理队伍,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科研管理活动中,责任意识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对在职的管理人员应该定期进行培训,比如强素质能力的培训,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服务沟通能力、管理手段等;多角度学习能力,包括国家政策的学习、学科发展现状、趋势、不同学科之间关系的学习等。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出工作特点与规律,提出更好的对策。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为根本目的,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资料,为科技人员提供及时的信息咨询服务。
篇4
1.求实不虚浮
课堂教学设计不是脱离实际的虚构作品,而是要从课堂教学实际中来到教学实际中去。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当最大限度地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为此,在教学设计中,要始终坚持学生本位的教学观,立足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水平、生活实际,带着一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研究、分析教师的教,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规范学生的学,一切从学生课堂学习的角度去分析和设计教学,让教学设计做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实现教师自身的成长。课堂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应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支撑,为使课堂教学的设计科学、合理,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让课堂教学设计走向理性,在理性中步入自然、生态,追求大育无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要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和个性特征。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不能丧失自我,要同时考虑自身把握教材的水平、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教学的技巧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兴趣爱好及习惯等。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教师的实际情况,顺应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得心应手,才有利于教师发挥自身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水平,也有利于发挥课堂设计对教学质效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同时又是人为设计和安排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师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追求实效。
2.完整不散乱
一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经常会根据自己的偏好侧重某些内容或环节,按照这样的思路设计的课堂教学可能会有亮点,但不会成为好课。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克服传统教学中单课思维的弊端,严格遵循系统整体的原则,从整体的角度规划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设计上升到教学要素优化组合的高度来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以结构为纵向主线,将横向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都置于一个系统中加以分析和研究。这样,有利于教师更全面、更完整地认识课堂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课堂教学方法,更加全面、有序地考虑各种要素,并合理整合各环节、各阶段、各要素、各层次的关系,发挥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功能。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要的环节也应该具有整体性。一堂好课必须有引人入胜的导入、充足翔实的过程、圆润完满的结尾。课堂教学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来设计与安排,使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成为这堂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每个环节又通过一定的内在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产生整体效应,给人以整体感和完美感。
3.灵活不僵化
有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乏思考和创新,缺少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显得机械和教条,习惯于用固定的方式应对所有的课堂教学,他们无视课堂各要素的动态组合,将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化、绝对化,把完整的课堂教学肢解为几个孤立固化的环节和步骤,使课堂教学设计成为了一种缺乏生机与活力的机械工作。事实上,课堂教学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动态过程,它不是一个统一的超越特定教学情境的固定模式。用某一规定的几步几法的教学模式去套用动态的课堂和活生生的教学对象只会捆住教师的手脚,扼杀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从而把课堂教学引向死胡同,使之越来越远离教学的本质。因此,任何一种预先设计好的课堂教学都不可能完全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其动态变化的特点更是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是实时变化与发展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种能应对突发状况的教学智慧,灵活而智慧地处理在课堂预设之外的意外生成情况,同时对设计好的课堂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可以先参考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与方法,但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可以体现一定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但不能机械教条地固守模式。课堂教学设计要因学生而异、因教学内容而异、因教学目标而异。
篇5
再利用幻灯片布置任务: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有什么影响?让学生交流讨论,最后得出“一种生物灭绝会影响其他生物,因此保护一种生物就等于保护了许多生物,应该从保护每一种生物开始保护地球”的结论。该堂课,通过让学生多次观看不同的视频,并利用幻灯片布置任务,比只使用课本上的几幅图片学习更生动、合理。这样做法使得课堂内容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解决生成性问题
小学科学学科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的知识,教师具备再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也无法全部应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网络技术可以辅助解决这一问题。师生都无法解答的课堂生成性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答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例如,在讲授“我们周围的材料”内容时,有学生提问“玻璃是由什么做成的?”。这并不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任课教师在没有精心准备的情况下很难解释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玻璃的成分”关键词,找到相关答案,让学生了解玻璃的主要原料、制作的工艺等内容。
三、辅助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提出明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按照一定的顺序细致观察。但是有些观察方法教师难以表述,学生也很难理解并正确操作,这时利用教育技术“变抽象为具体,变模糊为清晰”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讲授“温度表的读写时”内容时,需要让学生掌握“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顶端相平”的要领。教师可运用Flas形式让学生观看,再亲身示范,矫正学生错误的读数方法。有些实验受时空限制,学生无法在课堂中完成,就需学生回家实践,但学生的能力不同,有些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任务,就会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把实验过程录制成视频片段,再进行有机组合做成实验视频,让学生观察模仿实验。以讲授种子的发芽实验为例,教师课前可以把种子每天发芽、生长的情况拍成视频或照片,让学生观察。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也能获知绿豆种子发芽的过程,其中包括绿豆芽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以及植株的高度等,进而得知绿豆发芽、生长需要的条件。教师的这种操作方法充分说明了教育技术具有实时、直观、形象、实效的特点,可提升学生实验探索的效率。
篇6
1.1.2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对医学科技计划绩效评估框架的构建做出两个方面规定。一是评估框架要有针对性,一方面必须反映医学科技计划绩效的共同属性,另一方面又要突出政府关注的绩效重点。二是评估框架要合理。根据需要与可能设定议题或指标,使评估框架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必须立足于主、客观条件,既要考虑到评估议题或指标本身的可评估性,又要考虑到评估过程中证据的可收集性。
1.1.3整体性原则首先,整体性原则要求评估框架的设计要体现全过程管理的思想,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医学科技计划绩效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其次,绩效评估框架要有针对性,反映科技计划整个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再次,评估框架要体现管理要求,即体现关键环节做的很好或很差的标准。最后各个评估议题或指标要相互独立,不能重叠。
1.2科技计划评估的主要模型
目前在科技计划评估领域最常用的模型是“逻辑模型(Logicmodel)”,而在医学研究领域最常使用的成效评估模型是“回报模型(paybackmodel)”,因此,本文主要对这两个模型做简要的介绍。
1.2.1逻辑模型逻辑模型最早起源于私立部门的全面质量管理评价,之后被广泛应用于公共部门、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在绩效评估研究领域,常被国际组织作为一种计划/项目设计、执行和考核评估的工具来使用。逻辑模型勾勒出计划整个实施过程中各环节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影响计划绩效的关键环节,既可以帮助评估科技计划绩效,也适用于对科技计划绩效进行分析并实施改进。作为一种概念化论证项目的方法,逻辑模型通过一张简单的框图来分析一个复杂的计划/项目的内涵和关系,注重把项目产生的短期结果、中期影响和长期战略之间的关系概念化,核心是事物层次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即“如果”提供了某种条件,“那么”就会产生某种结果,这些条件包括事物内在的因素和事物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典型的逻辑模型。通过可以看出,该逻辑模型通过描述系统从输入、输出、成果及影响等要素,给出了一个综合地、系统地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框架。模型由以下六个维度构成:目标、投入、活动及对象、结果、假设、环境。逻辑模型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发生,对于一个科技计划来说,就是依据“情境”所制定的战略目标。投入包括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技术等资源;产出包括投入所带来的活动以及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对象。结果是指计划/项目直接的效果和作用,是产出所带来的影响,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影响;假设则是联系情境、投入、产出和结果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反映组织行为间的逻辑关系。通过逻辑模型,有利于了解特定行为的发展过程及各环节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利于找出关键问题,找到进行绩效评估的切入点,确定评估内容;还有利于组织和个人进行评估以及反馈,完善行为。其基本思路是从逻辑模型的分析框架出发,从系统的输入、输出、成效等逻辑环节构建绩效评估的维度。具体的方法是从计划/项目的长期战略出发,通过“长期目标-中短期目标-产出-投入”四个层次逐层分解战略愿景,找出绩效产生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并把各层面的关键要素转变为具体评估内容。
1.2.2回报模型回报模型,是MartinBuxton领导的英国BrunelUniversity(伦敦)健康经济学研究组提出的,是当前系统评估健康相关科研活动投入回报时使用最广泛的一套综合方法。在回报模型中,“影响”(impact)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将直接产出、短期成效和长期影响等各个时间窗的效果都纳入到“影响”的范畴中,主要采用性质分类的方式来对不同类型的影响进行区分。将健康相关的研究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分为知识产生、科研能力的建设、对相关政策和产品开发的支撑、健康及健康相关部门的收益、更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五大方面,并在每个方面提出若干指标。通过上面的回报模型逻辑图和回报模型指标划分可以看出,该模型主要集中在对结果端的评估,认为结果是否达到公共财政支出的要求、是否能够满足公众以及政府的需要,这对科技计划实施来说是最为重要的。模型不仅按照性质分类的方式将结果分成了五个方面,而且也考虑了各个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同时也能体现出不同时间窗下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符合健康领域相关科研活动的作用过程。
2医学科技计划绩效评估框架构建
2.1医学科技计划绩效评估框架构建的基本逻辑
本研究结合医学科技计划总结成效和管理经验、完善管理措施、提供决策参考的的绩效评估需求,选择“逻辑模型”和“回报模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绩效评估的框架设计。采用了“逻辑模型”的逻辑主线,同时在成效部分结合了“回报模型”的成效分类方式,将逻辑模型和成效范畴结合,使评估逻辑模型更加适用于医学科技计划的绩效评估。改进后的逻辑模型通过描述系统从输入、输出、成果及影响等要素,给出了一种综合地、系统地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框架。模型由以下四个维度构成:目标、投入、管理/活动、成效。其中目标,主要是根据上级政策规划、社会发展需求和科学发展需求等方面进行设计;投入包括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技术等资源;管理/活动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是指科技计划的主管方采取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措施,第二个层次是指科技计划的执行方的实施活动;成效是指计划/项目直接的效果和作用,包括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建设、政策支撑与产品开发、健康及健康部门的收益、更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影响等方面。通过该逻辑模型,即可以对成效展开五个方面的评价,又可以把结果端和起始端串联起来,将目标-投入-管理/活动-结果逻辑线路上的所有要素囊括在内,有助于了解各环节之间的因果关系,明晰什么因素导致什么结果,找出绩效产生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并把各层面的关键要素转变为具体的评估内容。基于改进后的“逻辑模型”,结合一般医学科技计划投入与管理的特点,可得出如图4所示的医学科技计划绩效形成机理。从绩效形成机理图可以看出,医学科技工作面临着公众健康、卫生事业发展及医学科技发展的需求。根据政府医学科技工作战略目标制定医学科技计划的战略目标,并决定财政资源规模,同时制定科研组织、资源整合方式和科技计划学术牵头人。在给予一定的投入后,医学科技计划开始组织管理活动,包括确定优先资助的项目、及项目主持、承担单位、牵头人遴选、评审、实施过程监督管理,这些都是医学科技计划关键的管理环节。经过复杂的科技投入和管理活动,医学科技计划管理直接产出就是组织了一批项目进行研发、组建科技攻关体系、遴选一批牵头专家和搭建科技条件平台,同时形成一系列学术成果,这些成果通过推广、转化转移对知识增长、能力提升、政策支撑和产品开发、医疗服务和健康水平提升、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2医学科技计划绩效评估框架构建的评估准则
给出的逻辑模型中,展示了一般医学科技计划投入、管理和成效的前因后果。其中已经标识出了医学科技计划投入和管理中的几个关键环节,这些环节恰恰对应着投入与管理流程中可能的“断点”。如果医学科技计划在这些环节上做得很好或很差,那么直接关系到其绩效是否突出,而其做的好坏的标准也就对应着绩效评估的准则。基于一般科技评估框架,结合医学科技计划的管理要求,本研究认为评估准则包括以下内容。
2.3医学科技计划绩效评估框架
在明确医学科技计划的绩效形成机理和开展评估的准则之后,绩效评估的框架得以构建。医学科技计划的绩效评估框架和议题,其中过程评估包括三个大的维度:目标的制定、计划的投入、计划的执行;成效评估包括五个大的维度:知识产出、科研能力建设、政策支撑和产品开发、健康及健康部门的收益、更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收益。这些维度对应于医学科技计划绩效形成机理中的各个环节,前后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在每个维度下,分别开展相应的评估议题。绩效评估框架的维度与关键。
2.3.1过程评估第一,对目标的制定的评估主要关注相关性准则。首先,政府医学科技计划的战略目标的设置应当满足国家或地方医学科技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即“定位准”。其次,还要有能够落实的机制和措施保证其战略目标的分解、实施,即“可操作”。第二,对计划投入的评估主要关注适当性准则。首先,政府医学科技计划的资源投入应该做到公正合理,将有限的资金分配给最需要的领域。其次,其投入的经费和人员的格局应该不偏离其预期结果,形成良性发展的资助体系。第三,对计划执行的评估主要关注效率性和效果性准则。首先,医学科技计划项目启动之初,应当确保有一套完善的实施方案和政策制度。其次,在政府医学科技计划从启动到结题的全过程中,应具有合适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过程,保证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2.3.2成效评估对政府医学科技计划成效的评估,主要关注效果性准则。首先政府医学科技计划的成效应当与其投入相匹配,符合预期定位。其次,政府医学科技计划的成效应该体现其战略目标,其事实结果应符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产出创新成果和创新能力建设,以及促进社会发展和市民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前面在分析政府医学科技计划绩效形成机理时,已经对一般政府医学科技计划的战略目标进行了研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知识产生,主要包括期刊论文、学术会议报告、专著、研究报告等方面的评估;第二,科研能力建设,主要包括科研能力的提升、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培训、团队、平台、数据信息等;第三,政策支撑和产品开发,主要评估研究成果是否为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到坚实的支撑作用,以及开发新药物、新的诊疗技术。第四,健康及健康部门的收益,主要包括公众健康水平的提升、医院医疗服务成本的降低、医疗服务的质量提高、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方面的效果。第五,更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主要包括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劳动力增加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等。
篇7
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课堂导入阶段采用虚拟化的主题模拟或生活中的小故事来设置教学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是因为生动的教学情境更加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采用合理的情境导入教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教师在教学《调整计划顺序》一课时,就可以通过创设“某某同学老是忘记做作业,希望通过制作一个学习计划帮助自己好好完成作业,请同学们帮忙找出他的学习计划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一个情境来导入新课,这样的课堂导入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共鸣,因为小学阶段很多的学生都有忘做作业的毛病,很多学生都有切身的体会,所以学生一下子就被拉入到了课堂中来,接下来的教学进程自然能够顺利进行,教学效率自然也会相应地得以提高。当然,如果教学情境设置得不合理,不仅达不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可能还会适得其反。例如,在教学《初识逐帧动画》一课时,有的教师采用播放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来导入,虽然动画片对学生有吸引力,但是除了播放的是动画片之外,似乎找不到这个情境对学生理解逐帧动画有什么帮助,相反教师还要花另外一部分时间把学生从动画片的情节中拉回来,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三、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纪律一直是影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自制力差的特点,一个小小的纪律问题可能会让整个课堂氛围发生很大的变化甚至失控。如其他学生都在练习的时候,有一位学生却在偷偷地玩游戏,如果此时教师大声呵斥他,并对该学生采取罚站等惩罚措施,一来会影响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耽误练习的时间;二来会恶化师生关系,这对课堂教学非常不利。此时,教师可以悄悄地走到该学生的身后,拍拍他的肩膀,或是小声地告诫他,这样既不会干扰其他学生练习,同时玩游戏的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时间内也会自觉遵守纪律,课后教师再和这位学生好好地谈一谈,并再次告诫他。这样的处理将有利于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当然,为了打造良好的课堂纪律,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抽调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建立学生监管队伍,一来这部分学生可以帮助教师指导基础薄弱的学生,二来还可以避免这部分学生因为掌握了学习内容而想玩游戏等扰乱课堂秩序的情况的发生,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和课堂管理的负担。
四、时刻关注课堂练习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练习环节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教师自己在教师机上操作或者在机房内漫无目的地踱步。对信息技术学科而言,课堂辅导富有更深、更广的涵义,对于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尤其如此。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练习环节,教师更应该去关注学生的练习,要走到学生跟前,去发现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对那些不爱说话和出现个别问题的学生要做单独辅导,而对于大部分学生都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
篇8
本文选取小学科学教材和初中化学教材进行文本分析,试图针对教材衔接中体现的知识广度、知识深度以及方法运用进行探讨。首先,整理出小学科学教材中与初中化学相关的核心内容,进行分类对比,了解对应性,探讨知识广度;其次,对比小学科学与初中化学课程的核心概念,了解小学科学学习对化学前概念的影响,探索衔接中知识深度的把握;再次,整理小学科学阶段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运用的方法,分析其对于化学研究方法和探究技能的基础作用。目前九年级化学教材和小学科学教材版本众多,为了充分考虑实际衔接情况,并没有考虑同一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而是选取笔者所在的南京地区所选用的教材。小学科学选用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郝京华主编的版本,而初中化学则选取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修订版。
3初中化学和小学科学教材衔接特征
3.1知识广度
小学科学涉及面广,其中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分布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地球与空间科学三大领域中,比较集中在化学变化的初步认识、身边典型的化学物质等方面,少量涉及化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例如,初中学习“身边的化学物质”之前,初中生已经对氧气的助燃性、空气的组成、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水的溶解性质、铁生锈、作为酸碱指示剂的紫甘蓝等有了初步了解,而中学化学教材对于这五个二级主题则有所展开,涉及多方面的知识点。现以“我们周围的空气”主题为例进行小学科学教材和初中化学课标的知识点比较。小学科学中只是简单了解到氧气助燃性,但不了解体现助燃性的具体化学反应;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产生的白色浑浊早为学生所熟知,对于石灰水仅停留在名称的知道层面,也没有深入到浑浊的具体物质。小学科学中涉及到的化学物质主要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十种左右,往往停留在了解具体的反应现象。基于此,涉及面更为广阔的初中化学课程,呈现层出不穷、性质各异的物质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体现了足够吸引力。
3.2知识深度
美国最新推出的《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实践、共通概念及核心概念》将“学习进阶”作为学习期望的核心表述形式,认为学生对科学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就像爬楼梯的过程,学习进阶的中间过程类似于楼梯逐级上升的台阶,各个台阶象征着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能达到的理解核心概念和科学操作技能的不同水平,其理念要求中小学科学课程在宏观上必须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课程内容均指向科学素养)与连贯性(各学段所学内容具有良好的关联和衔接)。在我国,小学科学是学生系统接收科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为中学生理化生地的学习提供了广泛的知识基础。就化学学科而言,多个科学概念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已经出现,但限于小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历,小学科学不可能对某一化学主题概念进行全面、清晰的表达,教师也不能对学生进行精深的讲授和分析,只能在有限的生活经历基础上加以感性认识和简单辨析,所以初中阶段还需要围绕核心概念加以整合和发展。“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九年级化学学习中的第一组重要概念,变化观也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学科观念。学生在小学六年级时就已经接触到了“化学变化”——只是此时没有专门提及这个概念。在小学科学教材“蜡烛的变化”中,以蜡烛的变化特征将物质的变化分为两类。小学科学不关注概念的界定,尚未清楚物理和化学学科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分辨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将重心落在学生的体验和观察。而且在生活经历中,学生或多或少积累了些化学关注的主题内容,但是由于民间传说、媒体报道的误导,往往存在很多迷思概念,化学课程教学的作用就自然体现。当然,小学科学阶段对于“化学变化”的认识只是科学启蒙,对于其深入理解还需要在化学各模块教学中不断升华、进阶。
3.3科学方法和技能
无论是小学科学还是初中化学都很关注科学探究。这种科学技能实际上既包含心智技能又包含动作技能,即要动脑又要动手。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在每一册都安排了一章“科学过程技能”专题,平均每个专题安排一到两种技能,它们不仅体现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技能,也成为初中理化生开展探究教学的技能基础。小学科学和初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模块都是采用集中专题与分散融合的综合呈现方式。初中化学重在第一章安排“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作为“科学探究”的启蒙,以两个典型案例呈现化学学习特点和科学探究全过程,但很多科学过程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还依赖于小学科学的学习作为基础。小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动作技能还停留在简单操作,学科知识综合应用层次较低。相比较而言,九年级化学由于学科性的增强,除了要求完成基础学生实验,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小学科学和九年级化学教材中铁生锈实验的设计极其相似,均关注观察、假设、交流等技能,尤其在控制变量方面同样给予学生思维的启发,但九年级化学教材在蒸馏水和干燥剂的使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实验的成功——毕竟小学生知识所限,考虑问题不全面。从“铁”到“洁净无锈的铁钉”,“水”到“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都是对恒量和变量的准确描述与定性,更加凸显科学研究过程中需要的严密思维和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当然,正因为该实验的小学基础,初中阶段还可以适当增加开放性,减少教师的指导成分,将更多思考的自还给学生。
4处理教材衔接问题的途径
由于我国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科课程是分别设计的,小学和初中之间、初中和高中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导致教学实践中出现大量脱节现象。据不完全调查,现有初中化学新课程和小学科学课程的衔接存在明显缺失:鲜有中学教师主动了解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理科教学并未切实建立在小学科学的学习成就之上;小学科学课程在一线教学实践中落实情况较差,很多小学客观物质条件不具备或关注不够,实验活动开出率低,小学科学课程形同虚设;科学任课教师多为其他学科兼职教师,即使是专职教师也存在科学思维狭隘、科学素养薄弱的现状,导致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或观念传递存在一定的科学性错误,需要初中理化教师更正和指引。
4.1关注小学科学,全面了解化学相关学情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开展学情分析往往有所局限,认识或只关注化学教材已学内容,或只联系初中物理和生物的学习,从学生学习的延续性和综合性来看是十分不利的。根据以上教材对比,我们挖掘出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认为小学科学作为科学教育启蒙阶段,其内容设置、实践设计都会对初中的理化生教学产生影响。科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基于学习进阶研究对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合理规划,对每个学习阶段提出符合学生科学认知发展水平的要求,从而实现各阶段科学课程的无缝对接,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连续一致的发展。初中化学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小学科学中知识、技能的获得情况,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避免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分析不完善,应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去关注初中和小学所学内容的差异。建议化学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档案了解其小学阶段科学课的开设情况,便于掌控化学教学与小学科学的联系点;利用课前交流、问卷、测验、课堂导入时候的开放式提问或实验问答等掌握学生的前概念。
4.2通过有效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已有基础
九年级化学课堂,需要设计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小学科学中建构的已有概念,启发针对新旧知识中产生矛盾的思考,从而促使学生的开放性思考。笔者设计了相应的提问,表现基于小学科学的化学学科提问。
4.3利用学生已有基础,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学生常常对于缺乏基础、难度较大的问题具有畏难心理,而个人生活经验、学习背景对新知识的建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思考已有基础、选择性加工和应用新信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小学科学中已经在四年级开辟主题“我们吃什么”和“怎样搭配食物”,并安排设计食谱活动,所以九年级《化学与生活》“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教学,可以设计成食谱活动的延伸:通过让学生自行设计食谱,从食谱中的肉蛋引出蛋白质,介绍蛋白质是如何被人体利用的;通过分析食谱,纠正学生对蛋白质存在的认识误区,了解人体内重要的两种蛋白质:血红蛋白和酶。再看食谱:从食用油的添加引出油脂,区分植物油脂和动物油脂的区别。此时学生已经深入体验到物质、能量、变化等核心观念,可以让学生通过生活体验蛋白质、糖类和油脂的供能作用比较。三看食谱,由饭店用餐结束后都会上一道果盘,引出维生素的学习。
篇9
1.1论文格式问题突出
论文格式问题集中表现在中英文摘要、结论和参考文献部分。摘要是对整个论文的高度概括,必须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4方面的内容,然而学生一般对此不甚清楚,过多强调方法和结果,忽略了目的和结论;而在英文摘要写作时,多采用翻译软件翻译,出现句子不通顺、语法混乱,内容与中文摘要不对应等问题。结论是整个论文的总结,但又不同于摘要,很多同学不清楚二者的差异,直接复制摘要作为结论。参考文献则普遍存在引用文献数目偏少、偏旧、外文文献很少、文献内容不全、英文作者姓名辨认错误、外文期刊题目缩写不正确等问题。此外,还存在一些小的格式问题,例如,图表、反应方程式和流程图绘制不美观、不清晰、Copy文献的,表格未采用三线表,化学式中上、下角标混乱,以及单位和物理量的符号标识不规范等。
1.2 论文的科学性不强
科学性是指论文的立论要实事求是,论据要翔实充分,论证要合理严密、符合逻辑。学生论文的科学性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有:(1)引言部分的思路混乱、内容逻辑性不强,未写清楚论文的目的、意义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2)对实验过程的描述没有次序和主次之分;(3)分析讨论部分只是数据的罗列,结果分析不深入或缺失;(4)语句口语化、不准确、不凝炼;(5)引用文献时随心所欲,断章取义;(6)综述型论文的题目和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不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性、条理性较差。
1.3论文的创新性不足
创新性不足是毕业论文中的普遍问题。在实验型论文中的主要表现是选题范围偏小,实验内容较少,表征不全面,“验证性”实验嫌疑大,研究方向和实验设计不够新颖。而在综述型论文中,创新性不足的问题表现尤为突出,诸如论文的正文中所罗列文献内容不全面、不新,对内容的综述和分析过于肤浅,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论文的最后一部分大多是对内容的总结而非研究前景展望,文字复制比高达20~40%,达不到综述全面性和前瞻性的学术高度。
2.原因分析
2.1资源有限
作为地方高师院校,资金相对短缺,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可用的资源极其有限。(1)网络资源有限:在数据库尤其是外文数据库的投入方面与重点大学相比远远不足,这为师生了解学术前沿和动态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导致教师在设计选题和实验方案时创新性受到限制,也使学生在引用文献时难以获得一次外文文献。另外,学生查阅资料需要在图书馆或机房进行,时间和空间都大大受限。(2)实验资源有限:指导教师没有自己的实验室,学生毕业论文使用教学用公共实验室和教学实验仪器,必须错开教学实验时段,场地和仪器明显不足,不光影响实验进度,也难以保证所有学生都做实验型论文。另外,还有一些大型表征仪器缺乏,例如:核磁共振仪、质谱、凝胶渗透色谱仪等,这就使得即使做出的结果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表征,影响了论文的进度和质量。
(3)实验经费不足:学校划拨给毕业论文的经费多年来一直维持80元/生的标准,这与省内外其他高校平均160~300元/生[5,6]的标准相差较多,这对需要消耗大量试剂和药品的化学类学科而言明显短缺。而且毕业论文经费捆绑下拨,并未明确规定经费的实际投入比例,导致指导教师不能独立、及时购置实验耗材,影响实验进程。再者,地方高校的地位决定了教师的科研经费很少,这就使实验型论文的比例一直难以得到大幅度提高。
2.2学生不重视,基本功差
当前大学扩招导致了学生水平普遍降低,而就业的压力导致学校和学生都将就业放在了第一位。毕业论文工作在大四展开,第7学期有数周理论课,紧接着是生产实习,这期间学生又忙于找工作、考公务员、考教师资格证、考研甚至考驾照,无暇顾及毕业论文;而第8学期开学就是3月了,5月底至6月初答辩,实际用于完成毕业论文的时间不足两个月。时间紧迫,而学生思想上却并不重视此项工作,总觉得有了工作或考上了研究生,学校还能不让毕业?还有些人觉得自己以后不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于是抱着混的态度做毕业论文。现状就是,多数同学是能写综述绝对不做实验;而做实验的同学又以研究生复试、工作面试等理由将实验时间一再缩短。如此状况,为了保证学生毕业,毕业论文的选题质与量都只能被迫下降。
在做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缺乏积极主动性,对选题一知半解,等老师给文献、给实验方案,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不加思考,很浮躁。半数以上同学的实验基本功较差,例如,基本的称量、玻璃仪器洗涤、减压蒸馏装置搭建等操作都不过关。答辩中基本概念不清楚,甚至出现自己写的纳米材料方面的综述,说不清楚纳米材料的概念。
2.3 指导教师不足
地方高师院校普遍存在生师比过高的问题。渭南师范学院化学类学生与教师的比例约18:1,即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在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完成个人科研任务的同时,还需要指导8~12个以上同学的毕业论文。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和指导教师基本没有选择权利,毕业论文的指导任务都是分配的。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兼顾选题创新性、选题数量以及学生的专业方向,更难一对一指导每个学生毕业论文的全过程。况且,毕业论文的完成过于集中,指导教师精力和水平有限,想要在短短几天内将问题百出的学生论文修改得可圈可点那是难上加难。与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院校的很多老师没有研究生经历,这也对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2.4管理不到位
在毕业论文“选题一开题一做实验一写论文一修改一答辩一提交论文及表格”的整个过程中,学校和学院虽然制定了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和手册,但仅限于对毕业论文完成时间和类型的要求和督促,缺乏细化的规范,例如:毕业论文格式规范、重复率检测细则、优秀毕业论文范本以及答辩形式要求等。开题和论文评阅工作流于形式,论文的质量全凭指导教师把关,而论文答辩还是以板书为主。在信息化程度很好的现代社会,计算机展示工作成果的方式已非常普遍,以板书为主的答辩方式显然不适应社会需求,也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全面。
3.改革对策
3.1 重视技能培养
在毕业论文中反应出来的学生基本功较差的问题源于对基础知识、实验技能、计算机操作和科技论文写作等掌握的不熟练,这需要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尤其在实验教学中,应该严格考勤制度、实验报告的批阅以及实验课程的考试,让学生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实验技能的培养,学会写实验报告,学着思考,学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关于计算机技能和论文写作能力的问题,除了开设相关的课程,还应该在诸如专业英语、文献检索、科研训练等课程中都应涉及相关知识的教授,不断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
3.2优化选题,科学指导
毕业论文选题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新颖性,这其实是对指导教师科研水平的考验。其次,在设计选题时还应考虑学生自身的实验基础,据此确定选题的难度和工作量。指导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实习、就业或考研方向,以便据此设计出与学生后续发展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学以致用”,提高做毕业论文的兴趣和积极性,这对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设计与自己科研方向贴近、相对较难、创新性好的题目;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则可从教学实验和生产生活实际出发,设计较小、较浅的选题。这样既能保证学生都完成论文,同时也能够培养出不同层次的人才。
在论文的指导过程中,教师的责任重大,必须把握好指导的“度”。对于学生的指导要“多引导,少包办”,避免直接帮学生解决问题,尽量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多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在学生实验不顺利的时候,多给予鼓励,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定期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指出其中的不足;让学生定期汇报实验进展,一方面可督促实验进度,另一方面可帮助学生养成定期总结的良好科研习惯。另外,指导教师应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学会诚实做人、老老实实做学问,切记弄虚作假、抄袭和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杜绝学术不断行为的发生。
3.3鼓励学生尽早介入科研
科研能力的培养并非一夕之功,也远非一个毕业论文能够大幅提高的,必须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这对实验条件相对不足的地方院校而言的确比较困难。当前国家和各学校推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是个很好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尽早介入到科研中,通过项目的方式得到系统的实验技能训练,同时可将成果作为毕业论文,可以缓解集中完成毕业论文的场地、仪器和经费压力。希望学校能够增加项目的批准数量,同时降低此类项目的准入门槛和成果考核标准,使得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并从中了解科研的过程、提高实验技能。
3.4进行教师队伍建设
国内重点高校的教授在有研究生协作的情况下也不过指导2~4人的本科论文[7],与之相比,地方高校的教师本身科研水平不高且指导毕业论文的人数过多。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讲,地方高校需要进行教师队伍建设,走“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道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从而达到提高指导论文水平的目的。在适当引进数名高层次科研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的同时,给予在岗教师多一些外出参加学术会议以及在国内国际知名大学访学的支持和机会,可以增加教师的见识,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并学习先进的学生管理经验,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奠定基础。
篇10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愉快课堂气氛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学生如果喜欢某一位教师,就会对这位教师的课程感兴趣,反之,则没有兴趣去学习。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育者,教师要与学生经常沟通,积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之外还可以与学生进行谈心,关心学生的家庭状况,使教师与学生的良好关系延续到课外。对于一些重点知识,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探讨,并互相鼓励,只有如此,教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热情,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获取知识,为小学英语课堂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改善英语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英语思维
作为一名英语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使用母语”的教学原则,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尽可能地使用英语,从中创造出比较和谐的英语环境,使小学生在英语环境的熏陶下,对英语学习有所认识与理解,从根本上激发小学生的英语思维,提高小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现如今,小学生所掌握的英语知识有限,一方面,教师要使小学生对所学的语句进行理解,必要的时候可以借助肢体语言或者面部表情进行讲解,使学生快速理解。另一方面,教师也要遵循相应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步提高英语能力。在英语环境得到改善下,小学生能够加强自身对英语的理解,使其自身对英语产生兴趣,在热爱英语、尊重英语的前提中,不断提高自身英语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自觉性与自控能力也比较差,如果在英语课堂上让小学生对内容死记硬背,小学生会感觉到非常反感,从而不利于英语教学。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小学课堂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下,可以很好的将图片、文字、视频进行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创设相应的情景,从而充分调动小学生的视觉器官以及听觉器官,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英语课堂更加富有活力与动力。因此,英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其作为英语课堂的重要手段,从根本上调动小学生对英语进行探讨与体验。比如,在教授英语单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单词的基本意义展现出来,并配上相应的图片,让小学生在观看录像的同时掌握单词的基本含义,在激发小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学英语课堂的效率。
五、优化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学习行为
评价方式是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效率的基础,评价方式的不同所导致英语教学效率不同。一般情况下会采取个人与同伴评价、小组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不断优化评价方式,使学生在互相欣赏中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教师可以在课后为学生发放一张自我评价的卡片,让学生对自己课堂之上的表现进行记录与评价,这种方式可以采用随机抽取,也可以定期发放,让学生在对自己的表现打分过后能够为日后英语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基础。
(一)小组评价法
小组评价法是评价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英语课堂中采用分组评价法,可以将小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使小学生在小组中开展学习活动。小组评价法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团结精神以及团队能力,使小学生能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关心。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集体观念以及合作学习起到良好的作用。
篇11
1.3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不丰富多数老师进行计量经济学教学时通常停留在依靠单一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上,不太注重协同采用其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对于增强教学内容动态性与直观性,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有很大帮助。然而多媒体教学容易使得教师流于照本宣科,仅仅充当放映员和播音员,致使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减少。另外,仅靠多媒体教学容易造成老师为赶进度将教学内容在短时间内强塞给学生,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难度加大,教学效果不佳。在其他辅助教学手段的采用上,许多地方院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都是一个薄弱环节。表现在授课老师往往用多媒体教学替代实验课教学,除了用ppt演示计量软件操作后,不另行安排上机操作课。一些地方院校受财力制约,没有建设计量经济学实训室,学生缺少对计量软件进行操作与掌握的机会,比如湘南学院目前在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方面基本上没进行什么投入,授课老师只有靠自己从网上下载的Eviews、SPSS等免费软件进行教学,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偶尔安排一两位同学实时操作一下,这种教学效果毕竟有限。在教学方法上,多数老师没有很好地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和实验等教学,不太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和教师互动较少,课堂气氛不活跃。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重理论讲授,轻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学生学了不少理论方法,却不知道怎么用,或者对计算的结果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另一种倾向是过度夸大实际操作,忽视基本理论基础教学。似乎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进行实际操作,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完全略去数学推导,直接给出结论;学生则不问来龙去脉,在实际操作时生搬硬套。
1.4教学目标定位不精准,教学内容实用性差教学目标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而教学内容则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设置。现实情况却是地方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没有很好顺应我国高等学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多专业、多层次、多要求的发展趋势;在课程大纲和教学内容设置上没有与强调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大学进行很好地区分,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不精准,导致教学模式与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不吻合。突出问题表现在教材和案例的选用上没有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没有体现各专业的培养特色。目前,适合地方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教材很少,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都是直接采用或模仿重点院校的教学版本。国内现有各种计量经济学教材比较倾向于强调理论方法和数学推导,对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介绍较多,编撰的案例较少,而且往往具有时滞性。有的教科书上虽然对于一个专题附有相应的案例,但选择的案例都是就事论事,解决也仅仅是侧重于相应专题的问题。比如湘南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该门课程采用李子奈教授编写的《计量经济学》版本。这本教材虽然在介绍每一个专题时都附有相应的案例,但仅仅是侧重于相应章节的案例,然而计量建模解决的更多是一些综合性的经济问题。还有就是缺乏探究式引导,例如教材上在介绍建模时一开始就指出变量之间的某种函数关系,接下来再搜集数据、参数估计、检验等;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思维定势,习惯于把模型首先设定为某种函数关系,然后再搜集数据、估计、检验等,建模的探究和选择过程运用得不得力。最后,就是授课老师自己选择的教学案例的现实代表性、应用性也不强,所选案例与本专业相关领域经济现象和现实经济问题联系不紧密。
2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2.1加强师资建设,调动学习积极性地方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首要一点必须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要想办法逐步改变高素质、应用型计量经济学教师人才缺乏的状况,可借助于引进人才、组织教师进修培训、为计量经济学教师提供一些科研项目机会等方式,加快培养一支既懂经济又熟悉数计量操作和分析方法的优秀教学团队,促使课程建设创新能力的大飞跃。计量经济学教师应向学生讲述清楚这门课的经济学学科分支性质,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程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学习计量经济学重在应用,而不单单是掌握理论。为此,教师应在掌握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下大力气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要适时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做出教学调整,可适当删减一些较难的数理推导,突出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把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优先地位。
2.2合理安排学时,加强课程协调与衔接建议将总学时增加到64-72之间,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时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理论教学进度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可先结合例题讲授计量软件的应用,并通过软件操作及时消化章节理论知识。这样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想办法让学生为计量经济学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课程基础。在学习该课程之前,注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协调与衔接,打破各课程主讲教师各自为教的局面,增强彼此间教学信息沟通和交流。例如,在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中,授课讲师不仅要强调其理论性,也要重视其应用性,突显其作为经济学工具为经济学服务的地位,凸出文科数学与理科数学的区别。
篇12
2.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书本中有的课文内容很抽象,仅凭教师的讲述,学生即使当时学了知识,也只是一知半解,并没真正理解、掌握,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而运用信息技术,却可以丰富课堂教学。例如,笔者在教授《探索宇宙》一课时,发现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对宇宙中的许多现象难以理解。因此,在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观看有关视频,借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后又将实验和投影结合,让学生看到“银河系”的状态。笔者在圆形透明的水槽中装了一些水,在水中撒上泡沫代表银河系的星系,把它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学生从水槽的侧面看水面是平的,屏幕上的正投影也没有形成旋涡。当笔者用玻璃棒绕中心快速搅动水槽中的水时,水中的泡沫一起绕中心快速旋转起来,从水槽侧面看到水面中间向下凹形成锅底状,屏幕上的投影也形成了旋涡状。这样的观察是比较真实有效的,使学生有机会看到了平常难以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丰富了课堂教学。
3.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暗箱”问题
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知识属于“暗箱”课,如《人的消化系统》《人的血液循环》《植物怎样“喝水”》等。这些课文要求学生了解人体的生理知识,知道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理解植物体内的变化等,要达到这些要求空洞的讲解往往难以达成教学目标。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很好地解决“暗箱”课的问题。例如,《人的血液循环》一课,是典型的“暗箱”课,学生从外部无法观察到人的血液循环。于是,笔者就借助视频让学生亲眼看到了人的血液循环,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教师再讲解,学生便能轻松掌握相关知识,解决了“暗箱”中的难题。又如,在《植物怎样“喝水”》一课中,水分代谢是植物内部的运动变化,既看不到也摸不着,要学生掌握水分代谢的全过程,仅靠做三个实验是不能说明全部问题的,因此,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建立一个发展想象的空间框架,把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用导管运输水分、用气孔排出水分三方面的知识统一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去掌握。为了解决这个“暗箱”问题,笔者设计了一个动画,让学生在动画演示的过程中了解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用导管运输水分、用气孔排出水分的完整过程,把部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完整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4.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溶解》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做实验,把所观察到的现象经过思维加工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出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笔者先让学生做“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的实验,让学生感知、认识并理解溶解现象。然后,笔者把这个实验利用投影仪展示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放入水中的高锰酸钾颗粒慢慢变小,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水槽中的水却慢慢变红了。由于学生亲自动手做了这个实验,再用投影形式强化认知,大家都能说出什么叫溶解。把一个实验具体到细节的放大,容易使描述更清晰,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同时也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1.找准结合点
找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是有效利用好信息技术的关键。课堂上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教学片段、一个具体事例,甚至可以是解决一个知识点、一个具体问题,这样的简单课件也同样是一个好课件。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很重要的,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要用得恰到好处,要与传统教学取长补短、交相辉映。
2.体现主体性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当前,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辅助教学几乎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常常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可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一定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景和一些趣味练习及智力游戏等。例如,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两个朋友在玩乒乓球,不慎将乒乓球掉入了一个很深的洞中。随后,出示一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将乒乓球取出来。学生在这种情境下充分讨论,教师在热烈的讨论中顺势导入新课。这样的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活动得到了充分的促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13
例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时,如果把新概念细细讲解,学生会感枯燥乏味。因此,巧妙设计准备题搭桥铺路,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使知识正迁移,把前面练习的“求多几”的问题,改为“求少几”问题作为尝试题,通过启发学生比较,引导他们学习课本上的例题。然后激发他们试着解答,就能激发学生的情趣。虽然他们不一定都能正确地理解,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有着种种的疑惑。此时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他们讨论,大胆发表不同的看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思路方法。这样做就会使学生亲自经历探索知识过程,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动手实践,激趣乐学
学习本身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人的大脑就是思维活动的中枢,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启动大脑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实践,从中获得知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去实践,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量、动手画、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并掌握概念实质,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激趣乐学。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改变了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而是让学生各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直径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圆形硬纸板,独立做实验,让每位同学测量自己手中的三个大小不等的圆的周长,然后再测量直径,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亲自测量,同学们都明白,从前面的三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中发现不论圆的大小,圆的周长都是与这个圆本身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最后,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很快理解了圆周率的意义,自己推出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通过让学生具体实践,动手操作,能不断地激发着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情境,激趣乐学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情景,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后,提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如果不等底等高是否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经过充分讨论后得出:若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可能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
但如果它们的面积和底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几倍或他们的面积和高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底的几倍。这样引导和讨论,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掌握。
四、开展竞赛,激趣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