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管理学研究生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随着知识经济逐渐代替工业经济,社会各界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推动科技管理创新、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力量,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教育培养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若干问题,如学位论文质量下降、毕业生素质良莠不齐等。随着社会各界对研究生教育的质疑不断增多,提高质量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校学习和科研工作的结晶,不仅可以反映研究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因此,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现行的学位论文管理体系亟待优化。
目前,国内已有相关研究探讨了如何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杨同毅(1999)将质量保障概念引入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系,认为学位论文质量应由国家、社会和学校三方共同保障。张意湘(2003)、溥纯芝(2005)和严江(2012)指出了当前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存在的问题,如选题不合理、缺乏创新性、开题把关不严、导师指导不力以及答辩流于形式等,并提出从研究生生源质量、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善。陈勇和王道红(2006)认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管理除了要重视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还要积极采取措施保证规章制度落实,如对研究生院的工作进行检查与监督,对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等。另外,王科(2011)认为研究生自身也应当注重提高学术水平,培养阅读经典原著的意识,恪守“原典为王”、学以致用、质量本位的理念,充分汲取经典原著的营养,切实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通过上述文献回顾可知,绝大多数相关研究仍徘徊在现象描述,忽略了对管理体系背后理论基础的思考。因此,本文将基于控制论视角,探讨如何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控制体系进行优化,从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生的教育水平。
基于控制论的质量管理体系优化设计
控制论是现代科学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1948年,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的专著《控制论》出版标志着控制论理论的形成。控制论对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显示出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对生物和生命现象的研究有深刻的意义,而且对哲学和社会现象的研究也有很大意义(童天湘, 1979)。控制论认为任何系统、过程与运动都可以看成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控制是一个十分广泛而重要的概念。一般来说,控制是在有组织的系统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以克服系统的不确定性,使系统稳定地保持或者达到某种特定状态,或者使系统按某种规律变化的一种过程(刁在祥, 王少君 & 张军波, 1998)。控制论把系统的功能作为其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不论这个系统是动物还是机器,控制论只考虑它们的功能,而不考虑它们的其他特征(张峰, 2008)。根据控制论的基本思维方式,要先确定控制想要达成的预期目标,根据确定的预期目标来选择可行性的工具与手段,对控制对象进行控制,使受控对象达到之前的预期目标。同时,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保证控制的有效性,可以进行信息反馈。根据控制论的观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也是一个可控的过程。我们以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为目标,从开始到论文完成,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对各个阶段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最终目的。为了体现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本研究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划分为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和终结控制三个阶段。
1.前馈控制
前馈控制是指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生产过程之前所需要进行的控制,这主要表现为对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控制。生源质量是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前提因素,经验表明:生源质量的高低会对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造成一定影响。高质量的生源是优秀学位论文的基础,研究生生源质量下滑,不仅会降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引发外界对高校办学质量下降的思考,还会对高校的品牌知名度造成长远影响。反之,这些不良影响也给研究生招生带来不便,导致高校难以吸引优秀的生源。因此,高校应当采取适当措施,竭力保证研究生生源质量。
第一,完善研究生推免制度
推免生一般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参与推免的学生一般都是各学校根据前三年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考核成绩择优确定推免资格的,相对于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选拔的考生来说,推免生具有更好的专业能力(李彩丽 & 缪园, 2009)。因此,各高校要建立完善的研究生推免制度,保证推免各个环节的公开、公平和公正,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例如:高校可以开展假期夏令营活动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通过活动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之后的招生工作提供一定参考。另外,高校应当加强招生宣传工作的力度,到优质生源地进行宣讲,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对于能力优秀、表现良好的本科毕业生,给予其推免生的资格。同时,对推免生的初试和复试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坚持客观公正,保证推免生的招生质量。
第二,加强研究生全国统考制度改革
自2003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加大了对研究生统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将原来的“3+2”考试制度改革为“3+1+1”考试制度,正式将复试列入了考试录取环节中,从而扩大了高校的招生录取自,为高校选拔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张意湘, 2003)。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长期存在的“重成绩、轻素质”的弊病。但我们也应当注意到,部分高校在复试环节中缺乏细致的工作流程和监督机制,导致复试过程流于形式。因此,为了确保生源质量,目前迫切需要对研究生复试环节进行改革。首先,要确保复试流程的公开、公平以及规范性,复试的具体内容要科学合理,全面考察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次,对复试小组成员进行资质审查,明确成员的具体权责;最后,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成立研究生招生复试监督小组,对研究生复试全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复试流程的透明度。
2.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指在学位论文生产过程之中所需要进行的监控,这主要体现在研究生培养制度设计、导师指导和开题报告审核上。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和综合素质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期间培养制度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导师的必要指导也是保证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李艳明, 2004),为了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加强研究生导师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设立规范的开题报告审核制度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途径,在论文撰写之初就要严格把关,确保过程控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第一,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制度
首先,及时修订培养方案,改善陈旧的课程设置,保证课程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提高授课质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知识更新十分迅速,社会对研究生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指导性文件,是研究生培养最基本的质量标准(常宝英, 2008),但有些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不能与时俱进、课程设置落后,导致研究生教育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这些都会使得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大打折扣。学校应该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结合实际需求,对研究生课程进行合理的改革,合理设置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方法课程的比例,使三者协调,既让学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能了解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同时,鼓励授课教师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式创新,引入丰富灵活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学校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加强研究生的基础文献学习。基础文献学习对研究生培养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通过基础文献学习可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巩固,丰富其知识结构,并从中学习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基础文献学习可以接触到学科发展的最新前沿领域,增进对交叉学科的了解,引导研究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为后续研究开展提供更多的启发。基础文献学习的重中之重是要加强对国外经典文献的学习,通过阅读外文文献,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知识面,从而掌握当前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外文文献的利用能力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外文文献的利用状况是衡量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和创新程度的重要标志(张意湘, 2003)。因此,高校应当有导向地加强研究生基础文献学习的力度,建立正式的文献分享机制,鼓励研究生进行文献分享和交流,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水平和学习效率。
最后,鼓励研究生参与创新实践。创新性是衡量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研究生的学习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还要注重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可以通过提供创新平台、设置科技创新奖学金等措施,鼓励研究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这些创新实践活动能够增强研究生对学术的了解,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其科研水平。高校应当大力推进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研究生深度参与,通过学术交流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其科研兴趣。另外,高校还应定期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学术探讨,从而为学位论文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建立合理的导师指导机制
一是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自身水平,明确导师的责任和义务。导师制度在研究生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导师是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姜晶玲, 2005),研究生导师的思维方式、学术作风在日常的学术辅导过程中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了保证优质的导师素质,高校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导师遴选机制,及时将道德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引入到导师队伍中来,促进导师队伍年龄结构的优化。再则,高校应为研究生导师提供必要的学习机会,鼓励导师参与进修学习,指导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然后,要明确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对导师的责任和义务要有明确的规定,导师对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要给予建设性的建议,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学位论文的质量进行把关。
二是注重导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指导。学位论文选题对于学位论文质量来讲至关重要,好的选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题本身就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它需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广泛的查阅文献,科学的辩证思维,发现问题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思路和方法(文道贵 & 潘建红, 2008)。好的选题往往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思考和推敲,要对研究相关领域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选题作为一项复杂且重要的工作,需要导师的必要指导和帮助。导师应当指导研究生通过资料查找和信息搜集,了解研究问题的最新进展,启发研究生的创作思维,为学生提供学术指导。另外,导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结合研究生自身的能力和特点,为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提供参考。
第三,建立规范的开题报告审核制度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对学位论文选题阶段的工作总结,也是学位论文写作的总体思路和框架。作为学位论文撰写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要加强对开题报告管理,建立规范的开题报告审核制度。高校可以举办相关专题讲座,为研究生传授开题经验和写作技巧,避免开题中存在失误。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对开题报告的格式进行统一规范,如开题报告的内容可以包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内容、预期达到的目标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等。责成学院组成开题报告专家组,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进行检查和评价,并给出具体的意见。对于审核合格的开题报告予以通过,对于审核不合格的也要给予意见,修改后再进行审核。
3.终结控制
终结控制是指对学位论文质量的成果检验,它主要表现在成果审核、答辩程序和激励机制上。学位论文的撰写是学位论文完成的必要步骤,高校通过对学位论文撰写结果进行控制,了解研究生论文的写作进展和工作质量,对撰写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进行控制,从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第一,建立严格的学位论文审核制度
研究生学位论文完成后,需要由评审专家小组进行审核,对研究生的论文成果进行评价。高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选取合适的指标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估,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评价制度上,建议采取导师和专家组共同评议的机制,先由研究生导师对学位论文进行评价,再采用“双盲评审”的方式交予专家组进行评价。“双盲评审”是指研究生在送审的学位论文中要求隐去研究生本人及其指导教师的个人信息,而论文评审专家也对研究生及其导师保密(刘之葵 & 周, 2007)。在综合导师和专家组的共同意见后,得出最终的评审结果,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第二,规范学位论文的答辩程序
论文答辩是对研究生掌握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综合能力的现场考验,是研究生获得答辩专家小组对论文成果的审核、认定或否决的过程(刘敏, 2007)。为此,学校要制定严格规范的论文答辩程序,答辩专家小组的成员选择要保证客观性和公平性,答辩过程不是走过场,专家小组要严格按照答辩流程,通过提问了解研究生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所研究问题的掌握程度,对研究生是否能够通过答辩予以判断。
第三,建立合理有效的奖励机制
对于优秀的学位论文可以设立奖励来进行鼓励。一方面,这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的肯定;另一方面,通过奖励机制鼓励后续的研究生加强对学位论文的重视,强化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督促学位论文质量的提升。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制度,但是从执行力度来看仍有上升空间,再就是重精神激励的同时也要加强物质激励,鼓励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脱颖而出。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高校有必要采取措施对学位论文的质量进行管理,从而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本研究从控制论视角出发,优化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和终结控制三个过程来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学位论文既能体现研究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反映研究生从事科研的能力,是检验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主要依据。学位论文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鼓励研究生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后的成果检验,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不断加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管理和优化。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B2014116);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013YB3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级实验教学项目(SY201429)成果
参考文献:
[1]常宝英. 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分析[J]. 中国电力教育, 2008, 24(18): 47-49.
[2]陈勇, 王道红. 浅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制度的落实[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6, 29(3): 51-53.
[3]刁在祥, 王少君, 张军波.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教学管理[J]. 管理信息系统, 1998, 22(S1): 110-112.
[4]姜晶玲.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证措施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 2005, 41(22): 37-38.
[5]李彩丽, 缪园. 硕士生生源质量与学位论文成绩的相关性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 26(9): 8-11.
[6]刘敏. 问题与对策: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审思[J]. 湘潮(理论), 2007, 3(1): 66-68.
[7]溥纯芝. 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保障制度研究[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5, 12(6): 57-60.
[8]刘之葵, 周. 工学类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估标准的探讨[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07, 30(12):182-184.
[9]李艳明. 试论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两个因素[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4, 21(11): 58-61.
[10]童天湘. 控制论的发展和应用[J]. 哲学研究, 1979, 25(3): 75-80.
[11]陶涛, 陈虹, 阳小华. 风险控制在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中的应用[J].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1(4): 34-37.
[12]文道贵, 潘建红. 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研究[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8, 24(4): 86-91.
[13]王科. 强化经典原著阅读意识,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1, 27(6): 131-132.
[14]王颖, 徐雷.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管、评、控治理模式研究[J]. 国际商务, 2012, 26(4): 113-120.
[15]严江. 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4(4): 8-10.
[16]杨同毅. 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有关理论问题的探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9, 16(3):52-56.
篇2
1Ang1和Ang2的结构与生物学功能
1.1Ang1和Ang2的结构Ang1基因在1996年由Davis等[3]首次克隆出来。人Ang1基因定位于第8号染色体长臂上(8q22.3~q23),其基因开放的阅读框为1497bp,编码498个氨基酸。Ang1是一种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75000。Ang2基因由Maisonpierre等[4]在1997年从人和小鼠的cDNA文库内首先克隆出来。人Ang2基因定位于第8号染色体短臂上(8q23.1),其基因开放的阅读框为1491bp,编码496个氨基酸。Ang1,Ang2的蛋白结构基本相同,均有信号肽、N端卷曲螺旋结构域(coiledcoildomain,CC)和C端类纤维蛋白原结构域(fibrinogenlikedomain,FL)。其主要的结构特点有:(1)Ang1、Ang2的N端信号肽分别由10和20个疏水氨基酸组成,与血管生成素分泌到细胞外有关。(2)卷曲螺旋结构域分别由180和200个左右氨基酸构成,该断氨基酸序列折叠弯曲,形成卷曲螺旋四级结构,这一结构可能与血管生成素和其他蛋白形成多聚体有关。(3)类纤维蛋白原结构域具有高度保守性,与血管生成素的生物学功能密切相关。改变该区域的氨基酸序列,血管生成素的功能也发生相应的改变;敲除血管生成素其他区域的氨基酸序列,保留该结构则其功能没有明显改变[34]。CC和FL结构域之间的连接肽是Ang1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连接的结构域[5]。Ang2和Ang1的主要区别在于CC与FL的交界处前者比后者少1个半胱氨酸,导致了其生物学功能的截然不同。
1.2Ang1和Ang2的生物学功能Ang1和Ang2是Tie2(tyrosinekinasewithimmunoglobulinandepidermalgrowthfactorhomologydomain2)的天然配体。Ang1主要由血管旁支持细胞包括周细胞(pericyte)、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肿瘤细胞等合成,通过旁分泌作用,与附近内皮细胞膜上的Tie2受体特异性结合,引起其受体磷酸化和随后的信号传递。迄今对调控其表达的因素知之甚少。Ang1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有:(1)抑制内皮细胞凋亡、促进内皮细胞生存,减少血管的萎缩和退化。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不同,Ang1不是细胞有丝分裂原,不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内皮细胞相互聚合形成血管,而是通过激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酶AKT,稳定细胞活力,抑制凋亡。(2)促进内皮细胞出芽,迁移,趋化。(3)稳定血管,防止渗漏[3,6]。Ang2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通过自分泌作用,与自身细胞膜上的Tie2受体特异性结合,但不引起受体磷酸化和随后的信号传递。因此Ang2的主要功能是竞争性抑制Ang1形成不稳定的血管。缺氧、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等因素可促进Ang2表达增高[7]。
2Ang1和Ang2与肿瘤的血管生成
Ang在肿瘤血管生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很多多血管性的实体肿瘤中得到了证实,如在人胃癌、肝癌、乳腺癌和胶质细胞瘤等均可见到有Ang1和Ang2及其受体Tie2表达增加,特别是在肿瘤边缘的血管新生区。由此可见,Ang1、Ang2参与肿瘤的血管生成,但目前其具体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Ang2与肿瘤血管生成关系密切,可促进肿瘤细胞及肿瘤血管的生长;但Ang1和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尚有争议。
2.1Ang1与肿瘤血管生成
2.1.1Ang1在肿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生长的作用有研究表明,Ang1可促进肿瘤血管生长。Torimura等[8]用双重免疫荧光染色和RealtimePCR检测Ang1及其受体Tie2在不同肝癌细胞系和59例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发现Ang1在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和肝癌组织中均较对照组表达升高,但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相关性;其受体Tie2表达于内皮细胞、肝星状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说明Ang1在肝癌的血管生成中起了重要作用。Wang等[910]用免疫组化、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53例胃癌组织和23例正常胃粘膜中Ang1的表达,结果显示有66%的胃癌组织中Ang1明显升高且与胃癌细胞株的分化程度有相关性。他们构建正、反义Ang1载体并将其转染至胃癌细胞SGC7901,裸鼠成瘤试验发现转染正义Ang1组肿瘤生长及血管生长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而反义转染组肿瘤生长缓慢,血管生长减少。Stratmann等[11]将内皮细胞与胶质瘤细胞共同培养于基质胶(matrigel)中,可检测到Ang1的表达,并观察到内皮细胞迁移,形成相互吻合的血管网,血管成条索状;反之,当去除胶质瘤细胞时,未能检测到Ang1的表达,而内皮细胞堆积成团,血管延伸异常。推测肿瘤细胞可分泌Ang1,使内皮细胞迁移、趋化,从而促进肿瘤血管生成。Zadeh等[12]将Ang1转染至恶性胶质细胞瘤,建立皮下和颅内动物模型,并用四环素控制Ang1的表达水平,发现Ang1可促进胶质瘤形成“丝球体”(glomeruloidbodies:microvascularproliferationandformationofvascularentities),且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而当阻断Ang1/Tie2作用后,“丝球体”形成也被阻断,由此推测Ang1是胶质细胞瘤病理性血管形成的关键调节分子。上述体、内外试验及临床研究均提示Ang1可促进肿瘤的血管生成。而与前述结论相反,也有少数人的研究结果认为Ang1抑制肿瘤血管生成。Tian等[13]用RTPCR检测乳腺癌细胞MCF7及组织中Ang1的表达时发现,Ang1在体外培养的癌细胞中大量表达,但在组织中的表达率仅为体外培养癌细胞的1/7。在乳腺癌的异种种植瘤动物模型中,Ang1过表达时,肿瘤边缘血管被大量的间充质细胞、周细胞所包绕,血管的扩张及出芽受限,癌细胞增殖减少,凋亡增加,肿瘤生长迟滞。Stoeltzing等[14]用重组Ang1转染人肝癌、结肠癌细胞并种植到裸鼠身上,发现转染Ang1的HT29种植瘤比转染空载体组的体积小,血管密度低,肿瘤细胞增殖程度低,血管周细胞包绕程度高,血管渗透性低。推测Ang1可通过抵抗血管渗漏,抑制血管新生,维持血管稳定,有阻止肿瘤转移的潜能。
2.1.2Ang1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可能作用机制尽管目前就Ang1在肿瘤生成中的作用尚未形成一致观点,但其参与肿瘤血管生成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认为Ang1可促进肿瘤血管生成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可能机制。(1)抑制内皮细胞凋亡。Ang1抗内皮细胞凋亡作用是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通路。其中由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的信号传导在抗凋亡中起到重要作用。Ang1与Tie2受体结合后,能够引起与受体相连的PI3K的亚基P85磷酸化从而激活PI3K。随后活化的PI3K作用磷酸肌醇脂,提高细胞内1、4、5三磷酸肌醇和3、4、5三磷酸肌醇的含量,两者正性调节丝氨酸/苏氨酸激酶。苏氨酸结合磷脂酰肌醇后被磷酸化,磷酸化位点在激活环Thr308和羧基端Ser473,其中Ser473位点是依赖PI3K磷酸化的。Ang1作用后survivin表达升高,可通过抑制caspase7、caspase9磷酸化或Bad等途径抗凋亡[15]。(2)介导血管内皮细胞与血管旁细胞间的相互作用。Ang1是一种分泌性的蛋白分子,当肿瘤细胞受到各种因素作用后可分泌Ang1,Ang1可促进胞浆素及金属基质蛋白酶2(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2)的分泌,促进基底膜的降解,从而使内皮细胞迁移并促进与血管旁细胞间的相互作用[15]。(3)抑制肿瘤细胞凋亡。有实验发现转染Ang1基因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降低,但目前具体机制不清楚。而认为Ang1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主要机制是过高的Ang1使血管周细胞包绕程度高,减少了血管渗漏,形成稳定的血管,从而抑制了肿瘤的生长。由此可见,在肿瘤发展过程中,Ang1形成的稳定血管可以促进肿瘤血管生成,也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可能受到其他一些因子的调节[16]。
2.2Ang2与肿瘤血管生成
2.2.1Ang2在肿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生长的作用Ang2参与多种肿瘤的血管生成,且与肿瘤血管形成的数目、肿瘤的临床分期及预后关系密切。Ahmad等[17]应用Ang2cDNA转染人结肠癌细胞HT29建立小鼠荷瘤模型,发现Ang2转染组的肿瘤体积明显变大,肿瘤组织内血管密度明显增高,肿瘤细胞的增殖指数高;而Ang1转染组肿瘤的生长、血管密度均较对照组低,推测Ang2可能通过拮抗Ang1促进血管新生,从而加速肿瘤的生长。Etoh等[18]对胃癌病例的研究也发现,组织中Ang2高表达同时伴有血管密度增高、成熟度下降,患者临床TNM分期晚,术后生存率低。用Ang2转染的胃癌细胞接种裸鼠,结果发现肿瘤转移率增高,且转染的胃癌细胞在体外VEGF存在的条件下,能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更多的金属基质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和尿激酶等蛋白水解酶,这可能与Ang2促进肿瘤生长、转移有关。
2.2.2Ang2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可能作用机制Ang2在早期可促进血管退化。在肿瘤形成早期,肿瘤细胞与宿主共择(cooption)并形成一个血供较好的血管区,但这些血管并不随肿瘤的生长而生长,却发生了退化,同时伴有Ang2表达增多。其可能的原因是肿瘤组织和健康组织为同一血供,由于肿瘤组织生长快、代谢高,较正常组织有优势,此时机体就自分泌Ang2进行“自杀性防御”,破坏被肿瘤组织占据的血管,阻止肿瘤的进一步生长。这期间VEGF的表达不增高,肿瘤组织表现为血管退化、肿瘤细胞凋亡。随后,边缘残存的肿瘤在缺氧的刺激下,产生大量的VEGF[19]。Ang2参与血管形成的启动阶段和激发阶段。Ang2开始通过拮抗Ang1破坏肿瘤血管,消除血管基底膜和血管旁细胞对血管形成的限制,并激活了内皮细胞;然后,在残余肿瘤细胞受到缺氧等刺激大量分泌VEGF的情况下,活化的内皮细胞对VEGF的作用极为敏感,迅速发生增殖、侵袭、迁徙,新生血管芽生。但由于Ang2的持续高表达拮抗了Ang1稳定血管的作用,所以新生的肿瘤血管管壁不完整,渗透性高。在肿瘤的生长过程中,发生了原宿主成熟血管的退化和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双向效应,同时伴有Ang2的持续性增高和VEGF迟发性增高。另外,Ang2可通过细胞整合素激活FAK(focaladhesionkinase)、p130Cas和JNK(cjunNH2terminalkinase),促进MMP2的表达与分泌,引起内皮细胞的迁移,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引起肿瘤的生长与转移[20]。
3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Ang1和Ang2均参与肿瘤的血管生成。Ang1在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Ang1是促进还是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Ang1受哪些因素或细胞因子的调节?是否在肿瘤形成的不同阶段Ang1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有哪些调控机制?Ang2主要是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部分肿瘤细胞也能分泌Ang2,那么,这些表达Ang2的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是否存在某种自分泌调节机制?Ang2对淋巴管的作用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相信随着对Ang信号转导、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有望为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途径。
[参考文献]
[1]FolkmanJ.Tumorangiogenesis:therapeuticimplication[J].NEnglJMed,1971,285(21):11821186.
[2]FettJW,StrydomDJ,LobbRR,etal.Isol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angiogenin,anangiogenicprotainfromhumancarcinomacells[J].Biochemistry,1985,24(20):54805486.
[3]DavisS,AldrichTH,JonesPF,etal.Isolationofangiopoietin1,aligandfortheTie2receptor,bysecretiontrapexpressioncloning[J].Cell,1996,87(7):11611169.
[4]MaisonpierrePC,SurlC,JonesPF,etal.Angiopoietin2,anatualantagonistforTie2thatdisruptsinvivoangiogenesis[J].Science,1997,277(5322):5560.
[5]ProcopioWN,PelavinPI,LeeWM,etal.Angiopoietin1and2coiledcoildomainsmediatedistincthomooligomerizationpatterns,butfibrinogenlikedomainsmediateligandavtivity[J].BiolChem,1999,274(42):3019630201.
[6]SuriC,McclainJ,ThurstonG,etal.Increasedvascularizationinmiceoverexpressingangiopoietin1[J].Science,1998,282(5388):468471.
[7]GuJ,YamamotoH,OgawaM,etal.Hypoxiainducedupregulationofangipotietin2incolorectalcancer[J].OncolRep,2006,15(4):779783.
[8]TorimuraT,UenoT,KinM,etal.Overexpressionofangiopoietin1and2inhepatocelluarcarcinoma[J].JHepatol,2004,40:799807.
[9]WangJ,WuKC,ZhangDX,etal.Expressionandclinicalsignificancesofangiopoietin1,2andTie2inhumangastriccancer[J].BiochemBiophyResCommun,2005,337:386393.
[10]王钧,吴开春,张德新等.人血管生成素1基因转染对胃癌细胞体内致瘤力及血管生成的影响[J].中华肿瘤杂志,2005,27:7780.
[11]StratmannA,RisauW,PlateKH.Celltypespecificexpressionofangiopoietin1andangiopoietin2suggestsaroleinGlioblastomaangiogenesis[J].AmJPathol,1998,14591466.
[12]ZadehG,RetiR,KoushanK,etal.Regulationofthepathologicalvasculatureofmalignantastrocytomasbyangiopoietin1[J].Neoplasia,2005,7(12):10811090.
[13]TianS,HayesAJ,MethenyBarlowLJ,etal.Stabilizationofbreastcancerxenografttumorneovasculaturebyangiopoietin1[J].BrJCancer,2002,86(4):645651.
[14]StoeltzingO,AhmadSA,LiuW,etal.Angiopoietin1inhibitsvascularpermeability,angiogenesis,andgrowthhepaticcoloncancertumor[J].CancerRes,2003,63(12):33703377.
[15]KimI,KimHG,SoJN,etal.Angiopoietin1regulatesendothelialcellsurvivalthroughthephophatidylinositol3kinase/aktsignaltransductionpathway[J].CircRes,2000,86(1):2429.
[16]ChantrainCF,HenrietP,JodeleS,etal.Mechanismsofpericyterecruitmentintumorangiogenesis:anewroleformetalloproteinases[J].EurJCancer,2006,42:310318.
[17]AhmadAS,LinW,JungYD,etal.Theeffectsofangiopoietin1and2ontumorgrowthandangiogenesisinhumancoloncancer[J].CancerRes,2001,61(4):12551259.
篇3
一、当前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基本特征
高师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式,应在顾及艺术专业人才的独特性的同时,将其个性发展与所属的社会团体的有机统一性调和起来。
思想特征:艺术生思想前卫,思想中有唯美主义倾向;接受能力强,但缺乏学习目标;可塑性强,但容易受外界干扰;情感丰富,自信积极,但看问题欠客观。
行为特征:艺术生注重个性发展,外表、服饰和言谈举止求新、求异甚至求怪,行为上表现出自控能力差,特立独行,散漫,团结协作精神、集体观念、道德观念、理想信念淡薄。
思维特征:艺术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特别强,思维活跃,观察力强,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但考虑问题过于感性,易冲动、欠理性,忽视现实基础。
学习特征:专业情结浓厚,文化意识淡漠,“重专轻文”现象严重,这几乎是艺术生身上存在的一个共同特点。
心理特征:艺术生情绪容易受外界干扰,对外界刺激敏感,自尊心强,缺乏现实考虑,容易钻“牛角尖”走极端,是心理问题发生的高危群体,不容忽视。
针对高师艺术生的基本特征,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辩证地思考,仔细观察,擅于发现艺术生身上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长处,改变传统的沟通管教模式。完善艺术生的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实施规范学生学习习惯和道德行为,有效的带动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
二、开展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条件
1.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大部分高师艺术院校采用以学校宏观管理为核心,设立学工部总负责,各系部主管。学工部是由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下负责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的各个职能部门与学院、系部协作共同管理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便于学校的宏观管理、把关,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方向,使我国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取得了实效性的进展。
2.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做好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当前,高师艺术院校大多建立了专、兼职辅导员队伍,主要工作是对学生实施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引导”“学生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为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为培养出一批批“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立下汗马功劳。
3.辩证的认识论,是建立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体系模式的哲学依据
辩证的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不穷。这就是认识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趋于无限的全过程。高师艺术院校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和做法,把这些好的经验、做法加以总结,去粗取精,吸取精华,上升为理论,大胆探索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模式,以指导和加强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时展需求。
三、加强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高师艺术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三步曲——“礼、理、情”
高师艺术院校应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方法与对策,争取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占主导位置。针对高师艺术生的思想特征,通过“礼、理、情”的思教理念,将思政教育着眼于礼,寄情于理,情理结合。与学生交流应注重以礼相待,疏导为本,创造和谐自然的谈话环境和交流平台。彻底消除学生在思想政治觉悟上的不成熟和错误认识,做到耐心细致,切中要害,一针见血,攻其心理防线最薄弱的环节,以理服人,动之以情,情真理切,情理结合。
2.加强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师范生的文化素质水平,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因此,提高师范生的文化素质水平任重道远。学校应在思政教育中始终坚持树立“终生学习”理念,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同时,应该将思政教育渗透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发挥专业课教师的情感优势和榜样示范作用。利用艺术类课程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潜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紧密结合。
3.加强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替国造士,为民求知
职业理想是指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它包括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和职业方向的追求,也包括对事业成就的追求。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是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基石,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深化艺术类教师教育改革,提高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将诚信责任、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渗透在职业理想教育中,是保证师范生成才的关键。超级秘书网
4.关注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敞开心扉,构建和谐
高师艺术院校作为高等学校中一支高速发展的队伍,其专业的特殊性以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不容乐观的就业前景,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加之艺术生自身敏感、脆弱、多虑的个性特征,是大学里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救助机制,并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减少心理疾病对学生的危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办法是“事”与“器”的关系,而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要做好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为盾,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综合素质、全面能力的复合型社会人才为终极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高素质艺术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篇4
然而,高职院校在实施顶岗实习的同时,根据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要完成相应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对于脱离正常教学体系参加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如何建立一套专业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以保证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学习和实习效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1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所组织的学生顶岗实习是学生在完成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后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学校、企业、学生和学生家长等四方共同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岗位职业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同时,在顶岗实习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①学生和学生家长对顶岗实习认识不够、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差;②相关管理制度建设不到位、管理措施不落实;③学业管理中师生、校企之间沟通不畅,学生合法权益难有保障;④实习岗位与专业培养目标所确定的岗位不一致;⑤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学校很少介入,学生的实习管理完全由企业负责;⑥顶岗实习成绩考核标准不统一。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努力纠正。只有构筑规范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制定及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不断改进顶岗实习管理方法。只有从顶岗实习组织发动与指导到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都由校企共同组织实施,才能保障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才能确保顶岗实习质量,维护学生合法的权益,保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推进,才能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适应就业的能力。因此,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体系的建设是顶岗实习教学改革至关重要的一环。
2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体系构建的对策思考
顶岗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必须按照顶岗实习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等方面切入,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管理体系,以保证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1加强顶岗实习前的教育体系建设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主要是针对专业培养的岗位要求所设计的,然而学生一旦参加顶岗实习,学生学习的内容会是职业化的岗位所要求的具体内容。这时学生就会从单一学生角色向学生加员工双重身份的转变,会成为一名企业的“准员工”。为了尽快缩短顶岗实习学生角色转化的不适应期,学校非常有必要结合合作企业和合作企业基本工作岗位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细致的顶岗实习前教育和培训学习,以提高学生对顶岗实习这种教学模式的认识、对将要参加顶岗实习的企业和岗位的认识。学院在加强顶岗实习前的教育过程中,可以由产学研管理部门牵头,组建由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相关教学单位、相关企业多方合作的顶岗实习前教学团队,有针对性地从五个方面构建教育体系:一是目的性教育;二是学业管理教育;三是责任、义务和权利教育;四是日常管理制度和安全教育;五是企业文化与人才需要等教育。并通过专题讲座、专题报刊、专题海报、课堂教学等多种形式向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教育。在顶岗实习前的宣教过程中,要使学生树立“从实践中去学习,从工作岗位中去学习”的观念,同时还应充分强调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所具有的双重身份,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因此,参加顶岗实习学生必须接受学校与企业的双重管理,并要求学生学习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及劳动法等有关知识,以保证自己对实习企业和工作岗位有较清醒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并积极参加顶岗实习教学。
2.2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是保证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从管理多个顶岗实习班所反映情况来看,顶岗实习集中管理的效果要优于分散实习,但同时较学校内管理又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要强化过程管理,真正做到“学生顶岗实习到哪里,学校管理就延伸到哪里”。就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位。
2.2.1建立顶岗实习领导小组建立顶岗实习领导小组,吸收相关企业、行业协会、各领域的能工巧匠、专家学者,发挥他们的作用,来帮助学校共同研究顶岗实习的方案,制订顶岗实习的基本管理制度,并通过领导小组成员的介入寻找一些校企合作的机会。
2.2.2建立向学生家长通报制度在学校组织学生到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前,应向学生家长进行相关信息的通报,寄发“告学生家长书”,说明顶岗实习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学校的组织管理情况,要求得到学生家长的签字确认。以保证学生家长能及时了解子女在学校和企业的学习情况,配合校企双方做好顶岗实习的工作。
2.2.3建立学校指导老师驻厂管理制度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远离学校,在企业会遇到多种具体的问题,这需要学校安排指导老师入驻企业,代表学校配合企业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生产、安全等方面进行第一时间的指导和管理。
2.2.4建立学分认定制度对于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可以根据校企双方联合制定的顶岗实习方案,结合企业培训内容、岗位操作要求和学校开设的辅助课程,分模块顶替原教学计划的课程学分,报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同意后执行。顶岗实习学生只要完成新教学计划中各任务模块的考核要求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以保证正常毕业。
2.2.5建立安全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学生到企业后具有双重的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遵守学校和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然而,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除工作时间外,“准员工”的自由空间比较大,因此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应建立如《顶岗实习学生请假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学生出差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学生宿舍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学生意外伤害保险购买指导意见》、《偶发事件处理机制》等制度,保障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安全。除制定以上管理制度外,还应建立包括《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细则》、《顶岗实习驻厂指导教师职责》、《顶岗实习学生定期会议制度》、《顶岗实习学生党团员发展指导意见》、《顶岗实习考核制度》、《顶岗实习档案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学生奖学金评定办法》等制度。
2.3建立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和家长联动的契约化管理体系顶岗实习不仅要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完成,而且也要得到学生家长的积极支持,只有以上四方联成一体,通过协议较好的协调和保证学校、企业、学生和家长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加强管理,顶岗实习才能安全、有效的完成。学校在四方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学生顶岗实习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为学生争取合法权益的主体,在整个运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习单位是四方中最关键的一方,它是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直接管理者,是落实校企双方共同制订的实习计划,确定学生实习岗位、实习内容、考核要求的第一环节。顶岗实习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一名学生,又是实习单位的一名“准员工”,要服从实习单位和学校的安排和管理,尊重实习单位的领导、实习指导教师和其他员工,还要负责自身的安全等。学生家长是顶岗实习工作强力后盾,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学校的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才能在学生中进一步得到推广,学生家长还是监督者,她能很及时有效的向学校反映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一些问题,是顶岗实习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通过协议的签订,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和学生家长四个主体是相互联系的,他们都有自身所需要完成的工作使命,脱离了谁都可能对学生的顶岗实习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只有将这四个主体形成一个联动的整体,才能使合作更有生命力。
2.4借助数字化网络平台构建学生顶岗实习网络管理系统对于顶岗实习学生与校园内学生的管理其最大的区别在于相互沟通的方式不同,师生之间的距离导致了学校不易通过直接的面对面方式及时解决学生的一些问题。为了方便学生与学校的交流,及时解决顶岗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并能科学快速地统计学生顶岗实习的情况,学校可以借助数字化网络平台建立一套“学生顶岗实习网络管理系统”,通过同步和非同步远程互动,发挥网络管理系统“沟通及时、交流便捷”的特点,使学校、学校老师、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彼此联系,这虽然不如面对面交流直接,但能通过功能模块的开发,基本解决顶岗实习中的一些客观难题。比如:①通过网络课堂模块的开发,可以针对性的开设一些课程,可以让学生和老师一对一的自由在网络课堂进行交流,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信息等,基本解决顶岗实习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求。同样,顶岗实习学生也可以通过此模块将在企业顶岗实习所学的实践操作知识和经验心得与学校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②通过开发实习信息收集模块,将顶岗实习学生的个人、实习单位、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等信息统一进行收集与整理;③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学业管理模块的开发,将顶岗实习学生的学分认定情况、企业各阶段考评情况等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④通过教学质量网络测评模块的开发,将学校老师指导情况、企业帮带师傅的指导情况及时反映到学校和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⑤通过信息平台模块(包括如QQ群、短信群发)的建设,可以将学校、企业的相关文件、通知、阶段性工作安排以及顶岗实习学生需要上交的一些材料等信息及时通知到每位顶岗实习学生。
2.5建立校企结合的双重考核体系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任务主要包括企业的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此阶段的考核不同于在校内所开课程的考核,这种考核的主体应该是校企双方,只有双方共同参与考核标准的制定,对顶岗实习学生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进行双重考核,才能保证考核的科学性,达到全面实现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目的。对于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各个工作任务的考核,主要由企业和学校双方进行共同考核,企业一方可根据学生在岗位上的表现、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技能掌握情况、实习纪律和态度由指导老师(帮带师傅)进行考评,给定成绩,校方可以根据企业评定,并结合学生在此岗位上的实习表现、岗位实习报告和实际检查情况等综合评定成绩。对于各个工作任务的考核一般应以企业考评为主,学校考评为辅,只有企业和学校双方均考核合格,学生的考核才能是合格的。对于各个学习任务的考核,应根据由谁主要组织和学习什么内容来进行考评,如果是企业组织的学习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企业操作流程等内容的考评应以企业考核为主,如果是由学校安排的辅助课程到企业教学的,应以学校考核为主。
经过校企双方的双重考核,成绩合格者可以根据学校的有关制度获得相应学分并获得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签发的《顶岗实习证书》。通过校企双方严格的顶岗实习双重考核体系的评价,相信能使各项考核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能使学生更加重视顶岗实习各个实践和教学环节的学习,不断提高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余战波.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探讨[J].科技信息.2008(16).
[2]彭分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浅说[J].职业教育研究.2008(5).
篇5
1、班级性格管理
简单的说,它就是组成班级学生性格的总和;具体的说,他包括一、自信心,只有当一个班级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迎接各种挑战时,他才有可能战胜它。要善于尽早发现学生的天资和才能,有意识引导、鼓励学生对成功抱有信心;二、热情,有些班级的学生对做任何事情充满热情,甚至包括扫地搬东西的小事情都积极参与,但有些班级学生对班级事务冷淡,学习也缺乏热情;三、进取心和好强心,学生对学生共同进步的影响,直接影响到一个班的班风和学风;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好强,不希望落在别人的后面;四、希望,这种特性能使学生在黑暗中看到光明,敢于迎接挑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生活充满希望,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一位乐观主义的培养者,悲观、失望和忧郁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经常教育学生遇到失败并不可怕,要敢于笑对生活。
2、班级情绪管理
情绪是指个体对于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是否符合个体认知时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映,班级情绪种类有:乐观进取的积极情绪、自暴自弃的放纵情绪、学习受挫的厌学情绪,压力过大紧张过度的焦虑情绪,我行我素的叛逆情绪等。
就以厌学情绪为例
一.产生厌学情绪心理的原因
(1)有些同学由于学习失败,学习成绩跟不上,受到来至老师、家长的批评训斥和同学的压力和鄙视,会产生消极情绪体验,这种消极情绪不断积累,会严重妨碍学习,导学无动力,把学习视为一种负担。有部分同学由于害怕学习,惟恐失败构成对自尊心的威胁,于是对学习产生过度焦虑,从而害怕、讨厌学习。
(2)有的学生在家中因受到过分的宠爱,不能正确对待别人,有一种“我即中心”的优越感,自私自利,自以为是,对老师不尊敬,对同学不友好,甚至出口骂人,出手打人,因而,师生关系不融洽,同学关系紧张。有的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对自己估计过高,目中无人,在学习上大胆激烈有余而理智毅力不足,情绪波动极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对自己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产生了厌学心理。
(3)有些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学习,还以为是为父母而学。当看到社会上一些没读书而赚了大钱的人时,他们更是迷茫,觉得读不读书无所谓,这样自然而然就对学习没什么兴趣,甚至厌学。
(4)学业负担过重,产生逆反心理。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学校,老师家长拼命给学生施加压力和学习任务,以致学生完全不能承受,他们很反感老师和家长这样“无理”地对待自已,于是越来越对学习感到厌倦。
二、厌学心理的辅导方法
(1)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实现角色转换。这可与学生特长结合起来。其实特长与学习并不矛盾,众多事实表明,有特长的学生,他的学习一般也不错,因为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由于有特长、有兴趣,他们会经常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加他们的成功体验,他们的兴趣劲头也会潜移默化地移到学习方面来,增强学习的信心,逐渐承担其学习任务。在此期间可适当地运用奖励与惩罚。
(2)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厌学的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同时要给他们树立一些成功的榜样,因为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
(3)辅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很多厌学的学生一般都是由于学习跟不上,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怪以及同学们的轻视,索性破罐子破摔。因此,老师和家长,尤其是家长及时想办法,辅导学生的学习,工作忙和有条件的可请家教,只有学生学习提高了,才会使他们变得自信起来,那么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4)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学生来自不同文化、经济和函养的家庭,他们的性格个性亦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孤僻,不善交往,人际关系自然就差。如果老师和同学再对他们冷漠,他们就会更感孤独和不安,不良情绪,甚至厌世情绪就会产生。因此,对这些性格存在缺陷的同学,要伸出友爱之手,关心他们,帮助他们。
三、班级情感管理
班级情感管理就是老师以真挚的感情来增强老师与学生的情感联系与思想沟通,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最终形成和谐融洽的教与学气氛管理方式,情感管理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正向情感,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通过师生之间情感的双向交流和沟通来实现有效的班级管理.班级情感管理的途径:
(1)帮助学生挖掘天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的无限潜力,老师可以帮助学生确切的认识到自己内在的潜质,给学生提供发展长处的机会,并做到及时的指导,使学生更容易得到发展。
(2)营造利于增进学生之间感情的学习环境。班级环境和舆论氛围对班级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舆论氛围有助于班级团结,班级环境是基于舆论氛围之上的集体意识的状态,没有好的班级环境就难以打造优秀的班级文化,这样班级内部学生之间的感情也将出现问题,学生感情出现问题班级的团结度必将打折扣,班主任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努力,共同进步。超级秘书网
(3)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心声。倾听是一种很好的修养表现,倾听是尊重学生的体现,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学生的真切感受。班主任如果善于把握倾听技巧,掌握正确的倾听方法,学生会最大限度的将其心灵外化,便可最大限度获取信息。
(4)对学生的成绩和成功表示祝贺。鼓励和表扬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学生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和表扬,并尽可能的在公众场合鼓励和表扬,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及时的表示祝贺,这正是他所期待的,收获祝福的人的心理感受总是幸福的,生活总是美好的。
每个老师的工作都很忙,零星琐碎,但如果抓住班级管理的规律,找准班务管理的切入点,上课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班级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需要班主任和跟班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另一方面还要有极强的耐心,持久的毅力去打造一个班。
篇6
一、影响五年制学生初级教育阶段管理的内外部因素
(一)内在因素
首先,普遍年龄小。五年制高职学生为初中起点,大多年龄在15岁左右,比我院普通高职学生小3—4岁。因此,在学院举行的各种活动或比赛中处于劣势。这个年龄的学生往往争强好胜,但在现实面前他们时常面临挫折,很难融入学院主流。其次,心理上不成熟。15岁的他们,正处于人生变化最快的时期,尽管表现在身体和心理发育已基本完成,但在心理上还处于青少年向成熟过渡,日常情绪表现不稳定,处理问题比较偏激,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干扰和误导。第三,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初中阶段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进入大学后,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教学方式以及大学的生活方式很不适应,导致学习兴趣缺失,很多学生考试不及格;生活上,无所事事,大多沉迷于网络找不到生活的乐趣和目标。因此,正是年龄、心理、习惯的差距,决定了五年制高职初级教育阶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就给人感觉有些“特殊、另类”[2]。
(二)外部因素
根据长期一线工作经验和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外因主要有:
1.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五年制学生。特别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观念和行为导向对涉世未深和处于叛逆期的五年制学生诱惑极大。在学生正确价值观没有树立,是非观念比较模糊时,如果经常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容易沾染上吸烟酗酒、打架骂人等不良习惯。
2.网络游戏的冲击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以学习为主要目的上网的中学生,美国占总数的20%,英国为15%,中国仅仅为2%[3]。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青年学生上网的目的大都是玩游戏。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和知识的吸引力没有网络游戏那么强。商家为追求经济效益,迎合青少年特点设计的网络游戏,大行其道。特别对那些学习成绩一般、自制力较差的未成年人来说,网络游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虚拟世界中让他们比现实生活中充满自信。根据我们的调查,在五年制学生中,有网瘾的男生占全部男生的10%左右,经常进网吧玩游戏的占男生的70%左右。
3.家庭重视不够我院五年制高职学生80%左右来自农村家庭,他们的父母普遍出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文化层次较低,大多担负着家庭生活的重担,经常在外打工或劳作,由于工作艰辛且时间不固定,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有些家长只注重学生的生活,但对孩子学习和情感关心不了或不到位,甚至有些家庭直接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带。长此以往,对子女疏忽教育与管理,使之形成了一种放任的状态。
4.目标不明确我国高校自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也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学生大多愿意就读普通高中然后升入大学,不愿意上职业学校。从而也造成了近年来五年制高职生源质量下降,许多学生都是深知考学无望,被逼无奈才选择五年制学习,但学生本身对为何学习及怎么学习却毫无目标和头绪。
二、加强五年制初级教育阶段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制度
五年制高职基础教育阶段的制度建设应立足于学校的办学定位。有利于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充分考虑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参照高中学校管理模式,制定和五年制基础教育阶段相适应的管理规定,从制度上保证运行的相对独立性。如制定学籍管理制度、晚自习制度、日常请假和考勤制度、教师上课制度及家校联系制度等,从而在制度上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和学习生活,缩短学生进入高职后产生的不适应时间,确保学校依法依规进行教学和学生管理。
(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
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道德观是决定学生行为表现的关键内在要素,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道德观不是天生就有的,必须靠教育、靠引导。首先,注重思想教育阵地建设,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新生入学教育、法制报告会、表彰大会、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廉洁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安全卫生教育等。其次,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快速性、时效性、全球化、交互性、丰富性、隐蔽性等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班主任、辅导员要建立自己的QQ、微博、微信群等,在这些新媒体上直接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帮助其排忧解难、释疑解惑,加强思想引导,运用得当的话学生是乐于接受的。利用新媒体时,还要大力防范这些交流平台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4]。再次,班主任、辅导员要积极面对学生思想和行为方面出现的问题,真正把开展思想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常抓不懈;在教育过程中要会运用多样化的教育形式,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使他们能够心理健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重视班主任工作
学院在五年制班主任、辅导员的选聘过程要有严格的标准。要把思想觉悟高、政治业务素质强,表现优秀且具有学生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而且愿意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选聘到班主任、辅导员岗位上来。应注重班主任辅导员的培养,通过外出交流学习、技能竞赛、工作总结、思想交流,不断提高班主任、辅导员学生管理的经验和业务水平。班主任在平时工作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同时要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做好相应的解决和处理。工作中要对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
(四)加强学风建设,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仍是主业,平时时间主要以课堂学习为主。因此,学院首先要抓好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良好的教学质量是保证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是教学效果和办学效益的保障。五年制高职学生将来还是要和普通高职学生在一起学习的,由于入学为初中起点,相比较普通高职学生,他们缺少高中阶段学习,中间有断层,这就要求其一定要注重基础文化课的学习。其次,教师还要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难易结合,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需要,使学生都能够有所学有所得。第三,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成就感,树立学习信心。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来。
(五)强化日常管理与沟通
单靠班主任、辅导员很难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学院要建立全方位育人体系。首先,学生管理要与教学和后勤等沟通。再次,学校要和学生家庭沟通,辅导员、班主任不能等学生犯错误才联系家长,而要把这种联系变成常规化,不单单电话联系,有时还要进行家访和面谈。最后,班主任做好和任课教师的沟通,了解学生上课和学习情况。通过建立全方位的信息反馈机制,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5],不让学生日常管理存在空白和漏洞。通过整合所有的育人力量,共同完成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教育。
(六)校园活动是学生快乐成长的保证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参加活动也是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满足和提升的需要。因此,开展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活动,能够体现学校的人性化和温柔面,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社团和学生活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凝聚力以及促进良好学风与校风的形成、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生课外最重要的学习和体验方式。我们要用学生喜欢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占领广大校园,把学生从游戏和网络中抢夺过来,通过校园文化以及校园活动影响改变学生,使他们的修养和文化品位不断提高。总之,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繁重的系统工程,只有工作中不断总结探索,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本着既尊重学生又关心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严格管理、大胆管理,才能将五年制高职学生这一个特殊群体教育好、管理好,使他们能在五年以后,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姚延芹.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高职教育的比较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篇7
3. 在论文评审过程中,为了保障学位论文的写作质量,研究生部颁发了学位论文写作规范,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改与完善,但是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格式错误仍然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论文的外在质量,同时也将部分研究生学习不够严谨,学术不够认真,马马虎虎粗心大意的科研态度暴露无疑。
4. 在论文答辩过程中,许多学生答辩准备不充分,语言表达不连贯,不能充分完整地表达所著论文包含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方法,导致评审教师不能完全理解学生所著论文的核心内容,无法提出合理化完善建议,在影响答辩成绩的同时,也降低了论文的写作水平。
二、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基于当前研究生论文过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同类院校学位管理的经验,并结合丰富的学位论文管理工作经验,笔者对原有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良与革新,在原有学位论文管理控制体系的基础上,将原本学位论文管理控制节点由4个(论文选题、中期检查、论文评阅、论文答辩)拓展到8个,充分体现过程控制的重要作用,建立了新的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体系。
1. 开题动员座谈。各学院在开题开始两周前召开开题动员座谈会议,会议围绕着指导研究生研究方向,系统阐述所学专业前沿科学及当前研究热点问题,鼓励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论文写作热情等方面进行。其主要目的是,让研究生充分了解学科内有价值的研究方向,着眼学科内研究热点,讲解重要研究方法的发展与现状,引导研究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立足实践,大胆创新,着重解决研究生在选题方向上的困惑与问题。同时阐述论文写作的重要性,端正研究生科研态度,并指出态度问题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给研究生敲响警钟。
2. 论文选题。论文选题评审的重点是论文题目的创新性及实用价值,我们不鼓励为了创新而创新,也必须避免题目空洞,没有研究价值的情况出现。在这一环节需要各学院按照学生情况分组答辩,每组安排5名导师及1名学院秘书对论文开题进行严格审查并记录。对于选题不合理的研究生,导师给出建议,研究生按照导师的综合建议修改论文题目,并形成开题报告,上交备案。
3. 论文进度阶段汇报。在论文选题到论文送审这个过程中,各学院要求每名研究生对自己论文研究的情况进行定期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现状、遇到的问题、取得的成果、今后的研究计划等方面。研究生按学院与导师要求每周做一次自我总结,并相互交流研究经验,分享研究心得,并吸取导师与同学建议,完善自身论文研究。
4. 中期检查。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全面了解研究生论文写作与研究的具体情况,导师对于研究中出现的问题给出建议,对于研究中出现的偏差及时纠正,积极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手段与方法。中期检查主要是对研究生论文写作的阶段性考查,起到监督与促进的双重效果。
5. 学术论坛。为了加强研究生间的学术交流,丰富研究生知识储备,将学术论坛引入到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体系中来。在中期检查与论文送审过程中,学术论坛将举行两次。第一次各学院举行学术交流,互相学习与促进,同时选拔表现优异的研究生参加第二次校级学术论坛交流。学术论坛旨在拓宽研究生的眼界,促进学院内部及全校范围内的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创造优秀的科研环境。
6. 论文审查。论文审查包括论文格式审查与内容审查两个环节,二者重要性一致。第一,严格按照《东北电力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对论文格式进行审查,对有问题的论文改后再审,对于问题严重且不加以认真修改的论文,不能送审。第二,学位论文内容审查采取盲审的论文评阅方式,同时内审与外审相结合,从论文的写作内容、创新程度、科研价值、语言使用等方面对论文进行综合评分,对于评分处于60-70分之间的研究生,建议其改后答辩;对于评分低于60分的研究生,建议其仔细修改并延期答辩。
7. 答辩辅导与预演。论文审查通过后,由学院组织,以课题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答辩辅导,并模拟答辩场景,提醒研究生论文答辩过程中需注意的重点问题,缓和紧张心理,理清答辩思路,做好充分准备。
8. 论文答辩。成立论文答辩委员会,以学院为单位组织研究生答辩,并对答辩结果进行严格审查,并做出建议授予学位或者不建议授予学位的决定。对于未能够通过答辩的研究生要严格按照学位管理规定上的要求,延期答辩。必须保证答辩环节的公正性,高标准严要求,对于学术水平不足以满足要求的研究生不能放宽要求。对于延期答辩后仍未达到评审要求的研究生,从严处理。
三、新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体系实施情况与效果
通过开题动员座谈这一控制节点,基本解决了研究生在选题上盲目的情况,论文选题的合理性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论文研究创新点选择也更加深入,同时缓解了研究生由于迷茫的紧张心理,更好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论文进度控制实现了对论文写作的过程控制,实时监督与反映研究生当前学习研究情况,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术论坛环节很好地实现了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了学术研究的积极性,丰富了研究生的理论知识。答辩辅导与预演在缓解答辩压力、提高答辩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生的论述能力得到了普遍提升,论文通过率也有了改善。
篇8
一、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存在侵害学生合法权利的现象
权利或称权益,这里专指法律意义上的权利,是指体现国家意志上的法律法规所承认和保护的一般性的行为规则。其含义是:作为法律关系主体即权利主体或享有权利人具有自己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或要求他人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的能力和资格。
大学生在公寓生活、学习,与之相关的权利主要有:在公寓学习权、休息权;交费住宿(即与学校订立住宿合同)的自由权,住宿交费的知情权、监督权;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受学校保护的权利;因违纪或违法受行政处罚后的申诉权、申请复议权,等等。
由于我国教育制度改革滞后以及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忽视和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同程度损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一)后勤服务工作没有完全到位,损害了学生的权益。过去,各地高校学生免费住宿,而现在学生都必须向学校交纳一笔不菲的住宿费,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校与学生之间签订了“房屋租赁合同”。“学校是房东”、“管理就是服务”的后勤社会化管理理念,要求学校转变角色,以优质的服务质量对待顾客—学生。但因体制因素制约,学校弱化了对学生服务的意识和工作质量,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切实利益,使学生对学校产生误解、怨言、不满和矛盾,无法赢得学生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阻碍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如水电故障维修服务态度差,学生无权参与制定水电费的补助标准;抄表、计价不公开,缺乏透明度;交费一样却要住宿不同年代建造和配套的生活设施不同的公寓,所住楼层、距离澡堂远近以及所处的周围环境等也大不一样。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尽管如此,学校还往往用行政手段迫使学生在校内公寓住宿,以保持高住宿率,确保学校的收人,实质上是剥夺学生订立合同、选择服务的自由权。
(二)思想政治教育乏力,成效低。扩招后生源质量、生均资源占有率明显下降和独生子女的个性特征,使宿舍管理工作产生了新问题。有的学生在公寓通宵达旦地沉溺于麻将、扑克牌或电脑游戏;有的肆意酗酒、猜码、吵闹;有的违章用电,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有的从楼上乱扔东西、倒水,室内烟味、酒味、汗臭味弥漫其间等等。公寓内脏、乱、差成为老大难问题。本来实行学分制改革以后,各班级已经没有固定的教室,二十四小时都有人在学生公寓中学习、生活,学生公寓因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但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公寓的工作名存实亡。部分管理者工作缺乏耐心,对违反规章制度又不主动认错的学生,动辄“株连”,集体处罚,严重地伤害了无辜者的情感,从而把他们推向学校及其管理者的对立面。而那些违反学校纪律,视情节和事后态度被学校给予行政处分的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挨罚的地位。正是校方管理不善,客观上侵害了大部分在学校住宿公寓的同学的休息权、学习权和人身安全权利。
(三)规章制度和住宿收费欠公平和透明度。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方制定的规章制度就是学校的“法律规范”。但是,从法理的角度分析,学校管理学生的行政权力是学生通过契约让渡的、赋予的。学生之所以要服从学校管理,即让出或者失去自己的部分权利和自由成为公共权力,是要获得在学校对他们的人身自由和生命财产的保护,实现平等的权利。学生服从学校管理,学校也要遵从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意志。
由于社会不可能提供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这么多民房供学生自己住宿,在学校住宿成为学生的必然选择。学生集中住宿实际上就是大集团消费,学生完全有权选举和组织代表与权利相对人(学校)就住宿的条件和价格等合同的实质性内容进行协商谈判。因此,学校在将自己的收费申请报送当地物价部门审批前,充分征求和吸收学生的意见,以做到公平、合理、合法但学校长期以来形成单方面行政行为,并不主动听取民意,学生的合理性建议和正当性理由常被忽视。
(四)人身、财产权利受侵害。学校对学生的浸权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其一,公寓管理水平、生活条件和后勤服务质量是目前各高校招生宣传介绍的硬性指标和必选内容。学校向考生宣传,目的是希望考生报考本校,是希望与学生订立就读合同的要约。但是许多新生报到(承诺)之后常常后悔,有被欺骗的感觉,因为学校提供的住宿条件与招生宣传资料货不对版,学校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事实上构成了对新生履行合同义务的违约。其二,在利润的驱使下,不少学校借口统一要求的名义为新生购置军训服装、校服、宿舍生活用品,普遍存在质量瑕疵、价格欺诈。其三,线路改造不及时和扩招后用危房继续作宿舍使用,常常潜伏着安全隐患,随时会给学生的生命财产带来灭顶之灾。其四,学校为节约开支,保安力量有限,宿舍内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财物失窃案。其五,近年不少学校巧立名目乱收费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其六,学校或后勤服务集团无一例外地将围墙或学生宿舍楼底层作商业出租,繁荣的商业和闲杂流动人员进人学校造成宿舍周边安全环境恶化,侵占了学生的活动空间,严重干扰了毫无商业利益的学生一方正常的学习、生活,损害了学生的行动自由权利和带来人身、财产安全隐患。
(五)校园成了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法外桃源”。对于学生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学校总是本着“家丑不外扬”的思想,担心影响学生前途、学校声誉和综合治理考核评估成绩,不问行为性质是否已构成违法,习惯于将案件扣在校内处理,不恰当地代之以行政手段来解决,使学校真正成为“法外桃源”。如个别学生连续作案二十余起,总价值达万余元,最后公安机关主动介人,启动司法程序,学校不得不开除其学籍以自保声誉。因而笔者认为,似这类案件应根据情节及时向当地公安部门报案,防微杜渐,绝不能扣压瞒报,养痈成患。
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对策
(一)履行合同义务。保障学生权利。从民事法律的规定看,该项服务的提供者和接受者是合同的当事人,两者地位是平等。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学生作为租赁消费的主体,有权根据后勤服务的态度、质量和规格,对之提出批评意见,甚至选择拒绝接受服务,搬到校外住宿。即便如此,学校也无权强行要求学生接受。另外,法律规定“出租人应当履行租赁物的维修义务”,“承租人在租赁物需要维修时可以要求租赁人在合理的时间内维修。因不可归责于承租人的事由……承租人可以减少或不付租金,甚至解除合同”,“租赁物危及承租人的安全或者健康的,承租人可以解除合同”等等。这表明法律对出租方—学校在服务质量、人财安全保障等规定了种种义务,学校应明确自己作为房东的义务和责任并切实履行,让学生住得称心满意,从而保住住宿市场(高住宿率),稳定收益。
(二)建立和健全学生参与制订规章制度的机制。要学会正视学生在公寓中的权利,凡是涉及学生收费、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大事,必须有学生自己的声音。建立反馈机制,虚心听取和采纳学生的意见,这是为政者执政为民,顺应民意,体贴民情,尊重民权的反映;建立学生民调机构,涉及学生利益的敏感问题先调查后施政,民所不欲,勿施于民,做好稳定工作;设立主管学生校长和后勤处、学工处学生处处长助理,出台宿舍管理措施前先听取学生的意见;建立宿舍管理事务法律顾问,涉及学生权益主动征求意见;成立学生自治组织—学生公寓自律(管理)委员会,让学生参与管理,行使与校方对等的谈判权,以及住宿问题、收费工作、后勤服务和履行合同义务的监督管理权力,赋予他们与学校各级部门进行沟通的权利,促使校方做到服务与收费公平,切实了解和解决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合理性要求。
篇9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关怀研究――从实践主体、客体、中介的角度
收录日期:2014年4月25日
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更多地融入人文关怀,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关怀的内涵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人文关怀,就是要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这里的人不仅指大学生,也包括教师。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教师主导地位强调过多,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又对学生主体地位强调过多,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强调教师一方或只强调学生一方都是片面的。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就是要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来,并在此过程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就是要以促进大学教师的发展为目标,提高教师教学的热情,唤起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并在此过程中,增强教师个人成就感,实现教师自我价值。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脱离学生实际现象。这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和关心的问题了解不够,教师讲的不是学生想听的。部分教师教学内容大而空,不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因而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不想听,不愿听;而另一方面,也存在个别大学生对老师讲什么都漠不关心的现象。这种双向作用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学生个性现象。表现在重整体轻个体。每个学生与其他学生的出身、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知识结构等都不同,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不能一刀切。但在现实中,往往存在着忽视学生个性差异一刀切的现象:体育、音乐、艺术类学生和普系学生一个样,文科专业和理科专业学生一个样,授课缺乏针对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人的现象。以学科、教材、党和国家的要求为本位,关注教师和大学生自身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某种程度上见物不见人,学生和教师没有感受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没有做到以人为本。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对教师尊重不够的现象。部分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公共教学部,没有自己的学生,要到各个学院去上课,学院从心理层面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重要,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排的基本上是“边角料”时间,如下午的七至八节或是晚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给专业课让道。这种心理和行为打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关怀实现路径
哲学认为,实践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思维能力、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能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客体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依实践的类型不同,客体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精神。中介是连接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一般来说是工具,还包括运用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涉及的就是教师、学生以及教学所用的工具,因此要从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以及中介的角度来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关怀体系。
(一)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人文关怀,从教师本身来讲,应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亲其师,信其道”。黄河科技学院社科部开展了铸师魂、练师能、养师德、美师表活动。“铸师魂”,教师有“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称,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练师能”,教师要提高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学专业技能,能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艺术。“养师德”,教师要爱岗敬业,要做好良心活,要关爱学生,要教书育人。 “美师表”,大学教师穿着要得体,不能艳,不能土,不能脏。在“美师表”方面,笔者的做法是,春夏秋冬每季的衣服都准备几套上档次的,每一周上课时和上一周穿得都不一样,这可以给学生以新鲜感。教师的修养和言谈举止等不仅代表了他的个人形象,还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讲台上一站,就是一堂无声的美学课。
1、课堂教学注重人文关怀。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互为主客体的关系,教师教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学的对象是教师,所谓“教学”,是又教又学,教和学是分不开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学生的言行也会影响教师。从教师的角度看,学生听课认真,教师讲课就有激情;学生说话、玩手机等不认真听课则直接影响教师讲课的情绪。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听得认真;教师讲得不好,学生就会做其他事情或者睡觉。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人文关怀,既要关心学生一方,又要关心教师一方;既要强调教师尊重学生,又要强调学生尊重教师。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表现在,把学生当作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注意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而不是把学生当作无生命的原材料去灌输。案例式教学是较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分四个步骤实施:第一步,教师提问题。学生根据这些问题看书,对内容有一个基本把握;第二步,教师讲案例,创设情景;第三步,学生对案例思考讨论,把所学理论和案例结合起来;第四步,学生发言,把思考的结果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老师点评总结。如在《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第二章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与规律”的教学中,笔者讲了“亚马孙的魔鬼花园”、“勾股定理的由来”等十个左右的案例,通过学生的讨论、发言和老师的总结,学生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过程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等内容,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生看书认真,讨论热烈,发言积极,充分地进行发散思维,联系内容并不限于本节课,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中,对教师的组织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调动起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凡主动发言的同学,不管讲得如何,平时成绩一律加分,以示鼓励;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分层。那些积极发言的、抢先发言的同学不能超过两次;而那些性格较内向、不愿发言的教师要给他机会发言,如点名发言;再次,教师点评要恰当。对勇于发言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对学生发言中的正确观点和思想闪光点应予以充分肯定;对发言中有失偏颇的思想观点应予以纠正等。
2、课间及课下人文关怀。在课间,可以放一些歌曲使学生愉悦轻松,而且一次课所放歌曲风格相似;还可结合所学内容放一个主题的歌曲,如《基本原理概论》讲到第二章第二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播放爱国主义歌曲《国家》、《大中国》等,还播放了《八荣八耻歌》,对学生润物细无声地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在课下,在学期第一次上课时,把QQ号留给学生,方便学生与教师课下交流,学生可在QQ上与教师讨论问题,和老师交流思想。笔者有一学期被邀请加入了一个班级的QQ群,学生有什么动态,第一时间就能知道,后来又成为了这个班的班主任,这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虽然现在不代他们课了,学生有什么问题,还打电话与笔者联系,探讨交流。了解了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了学生的兴趣所在,讲课时才能有的放矢,使学生喜欢听、愿意听。
(二)大学生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1、在课前,学生要做好准备工作。学习委员要提前把教室门打开,学生提前到教室,黑板擦好,把多媒体打开,等着老师来上课。笔者有一个班就是这样,令老师非常感动,觉得如果不上好课就对不起他们。而有一个班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上课铃响了才开教室门,老师再准备准备,上课时已经过了五分钟,这很影响老师的情绪。
2、在课堂上,学生对老师的人文关怀。学生要遵守课堂纪律,不能随便出入,耳朵里不能塞耳机,不能看其他书或者说话、玩手机,学生如果有这些行为,就会破坏课堂的氛围,教师就会觉得不被尊重,从而影响教师上课的积极性。
3、在课下,学生对老师的人文关怀。在校园里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在节假日时打电话或发短信问候等,这些会使教师感到受尊重,从而激发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激情和热爱。
(三)从中介的角度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文关怀
1、学院应经常维护多媒体。所用多媒体的电脑要经常杀毒,课件感染病毒就会影响正常使用,如U盘打不开、课件自己翻页不受控制、视频播放不出来等,都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另外要保证投影仪的效果。
2、教师多媒体课件要保证效果。教师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时,背景不能太暗,字体大小要合适、字体要醒目、字体颜色要鲜亮,整张幻灯片布局要合理。从内容上来看,多媒体课件内容要丰富、生动、形象,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主要参考文献:
篇10
一、关联理论
Sperber&Wilson(1986)的关联理论是以认知科学为理论基础的有关言语交际的认知与语用基础理论。他们认为,交际活动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一种,而话语的关联性是交际成功与否的关键。关联理论提出了明示―推理的交际模式,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本质就是明示和推理。明示行为是相对于说话人而言的。说话人必须对听话人的认知能力做出适当的判断,并以此为基础选用恰当的话语方式“明确地向说话人表示意图”(S&W,1986),以此明示听话人。这实际上是说话人的编码过程。推理是对听话人的话语理解而言的,指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提供的明示信息激活相关认知语境(认知语境通常由三个方面信息组成:逻辑信息、百科信息、词汇信息),努力寻找最佳关联从而推断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以有效的信息处理努力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为了保证交际的成功,说话人必须在对听话人的认知能力做出判断的基础上,选用合适的话语方式对听话人加以明示。为了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听话人则需要依赖由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所组成的认知语境寻找最佳关联对说话人的意图进行推理。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的差异较大,极易造成语用失误和误解,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因此,为了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避免语用失误和误解的发生,必须对大学生加强跨文化意识培养。
二、跨文化意识
人类文化中有着许多共性的东西,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这给我们学习和正确使用外语带来一定的困难。张丽丽(2009)认为跨文化意识就是学习者对目标语所处的社会文化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的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外语学习者至关重要。跨文化意识的提高对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跨文化意识培养途径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一个民族所有社会生活经验及民族文化特征的反映。文化是一个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么。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脱离文化的语言。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渗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我们将具体的培养途径归纳如下:
(一)进行文化对比
要提高跨文化意识, 自觉地识别和处理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关键在于熟悉目的语文化, 了解母语文化, 并且清楚二者之间的差异所在。而要达到这一目的, 进行文化对比是最有效的途径。
(二)利用多媒体传递目的语国家的文化
教师可以利用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的各方面情况,如人们吃穿的喜好、如何与朋友交往、怎样庆祝节日、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然后,可以组织学生以舞台剧的形式对所学内容进行示范表演,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目的语文化,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体验中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使之转化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动力。
(三)文化旁白
文化教学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Stern提出“文化旁白”的方法,教师可以利用在课堂授课的机会结合所学的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行介绍。如当时的文化背景知识、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通过“文化旁白”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
(四)阅读国外文学作品。
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文学作品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反映,而文化背景是各种文学现象发生的基础,因此,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
(五)教师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教师的思维方式、言行举止、穿着打扮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尽可能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去处理问题,以西方人的行为方式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西方人的穿衣打扮方式来装扮自己。
(六)课后自学
除了正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之外,课外学习也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如鼓励学生课后多收听外文广播、收看电视中的外语节目和外文电影等。另外,通过网上聊天室结识外国朋友聊天也是一种培养跨文化能力的好方法。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知识的获得是一个需要不断付出努力的过程,要想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者必须具备高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结束语
总之,时展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它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进行高效交流与合作的关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将日趋明显,我们必须把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不动摇。
参考文献
篇11
随着近年来高校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我国高校研究生的教育规模也越来越大。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201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从2005年的312292人,一直扩大到2015年的574300人,十年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近85%,年增幅保持在4%左右。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关注点放在研究生培养质量上。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的标准就是研究生阶段培养环节的最终结果――学位论文。如何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让研究生的硕士阶段学有所成并学有所用,全面质量管理(TQM)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
全面质量(total quality,TQ)的概念是在1992年由9大企业的主席和CEO、著名大学的商学院院长以及许多知名咨询专家做出概括定义:全面质量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系统,它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方法,横跨所有的职能和部门,涉及所有的员工,从高层到低层,并前后延伸至供应链和顾客链。全面质量的基础是其理念,包括系统、方法、工具。
国际标准ISO8402-94对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是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TQM与传统质量管理的区别主要在于“全面”两字,全面两字也突出了TQM的三个特点:全员参加、全过程控制、各个环节全面性。
全面质量管理在美国发源于制造领域,随着期望的提高,渗透到医疗、教育、非盈利组织等主要经济领域。美国也是最早将质量管理应用到高等教育中的国家,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是美国高等教育层次在质量管理方面取得成功的一个范例:自1991年以来,每年有50~60个项目由大学持续质量改进委员会来实施协调,过去十几年已经针对其整体管理系统完成了诸多重要的质量管理改进项目。在国内,将全面质量管理与研究生教育结合起来的研究仍属于一个前沿的领域,鲜有成果。
二、目前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阐述
在将全面质量管理思想运用于我国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之前,首先应该梳理清楚目前我国研究生学位论文从撰写到答辩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才能针对于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对学位论文进行质量管理。
1.研究生生源质量问题。从2014年研究生教育不再免费,而是实行教育收费制度以后,研究生报名人数出现了近20年以来的第一次明显下降。在国内部分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出现生源严重短缺的情况。生源短缺给各高校研究生招生部门带来的问题是无法完成既定的招生计划,进而导致研究生生源质量严重下降。研究生是高等教育中的最高层次,生源质量的下降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最终导致学位论文质量的下降。
2.研究生指导教师问题。从研究生导师双选确定研究生指导教师开始,研究生导师就成为研究生培养及学位论文的第一责任人,然而研究生导师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如忙于自身科研任务、自身能力不足、所带研究生数量较多等,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疏于指导甚至不闻不问,没有尽到第一责任人的义务。同时,由于近年来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导师队伍也随研究生数量的增长而不断扩大,许多刚入职的博士讲师未经过培训直接被聘为研究生指导教师,高水平的导师相对不足,导师队伍的平均素质有所下降。
3.研究生本人问题。我国目前有两种类型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研究生及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种类型研究生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学术学位研究生重科研,专业学位研究生偏实践;然而无论是何种类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基础均来源于培养期间的科研或实践。部分研究生在研期间不潜心研究导师布置的课题研究或不在企业完成实践,荒废了研究生期间的资源和时间。
4.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关于学位论文撰写流程及答辩相关事宜已经有各自的一套规章制度,从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直至最终答辩都是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但这些规章制度只能起到对研究生及导师的引导作用,指导下一步的论文工作进程要求。从高校研究生管理机构角度来讲,也存在着管理手段落后、监管力度较差等问题。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学位论文管理中的应用
硕士论文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是指:以学位论文质量为中心,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全体成员(责任人与机构)为提高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面质量而进行的一系列全程监控、保障、改善过程。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是一项全面质量管理工程,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方法科学的运用到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中,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水平。
将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应用到学位论文管理中,对学位论文进行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环节保障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具体来说,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全员参与。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反映在研究生教育上,即硕士学位论文的管理应该由全体成员来完成,包括研究生指导教师、研究生所在硕士点、硕士点所在学院、研究生管理机构等。
全体成员中导师的作用占很大比重,上文提到由于指导教师的原因导致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无法提高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导师组”或“双导师制”都是目前高校中提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和论文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实行一个研究生由一位指导教师进行指导,这样就会出现导师精力不足等问题,而导师组或双导师制则可以极好地避免这个问题,而且多位导师均可从自己认知的各个角度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指导,导师有主有次,形式客观。
除导师外的全员,即硕士点、学院和研究生院,也应具有监督、控制、保障等职责。高校应该明确各自的工作目标,将工作目标进行分解,硕士点及二级学院教育管理人员应该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高校实行二级管理后,应配备专职研究生管理人员,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给予二级学院分管研究生的领导充分的自和决定权,强化责权机制。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全体成员均可以提出提高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各种观点,全员参与优化学位论文的质量。
2.全过程监控。研究生学位质量出现问题一般表现在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无法通过答辩、省里抽检学位论文不合格等,虽然学位论文的质量问题是在最终甚至毕业后才检验出来,但学位论文的质量监控保障应该具有全过程性,质量监控保障意识是从学位论文开始写作之初就应该具备的,直至研究生提交论文答辩结束。
研究生学位论文流程从选题开始,到最终答辩,中间需要进行实验搜集资料、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学位论文反抄袭检测()、学位论文评阅这一系列的环节,全过程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目前在我国高校研究生中,选题、开题、中期、预答辩阶段均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存在研究生采用“探索式”前行的现象,即研究生锁定一个选题抱着试试看这种不端正的态度询问导师的意见,而导师由于忙于自身的科研,没有足够精力指导研究生帮助其选题,采取“放羊式”的做法,造成研究生本身也抱着见步行步的想法,并没有论文质量意识。
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应贯穿于论文写作始终,从研究生选题开始,树立以研究生论文质量为中心的观念,夯实基础,任何一步都脚踏实地保证质量。同时研究生管理部门也要起到监控质量的作用,整合学校资源,在学位论文流程的每个重要节点制定分流淘汰的相关规章制度,防止“问题论文”在质量控制环节蒙混过关而在最终答辩或论文抽检中爆发式出现。
3.全环节保障。如果“全过程性”是从学位论文写作过程的微观角度来进行全面质量管理,那么“全环节性”就是在宏观层面上将全面质量管理应用到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中。学位论文写作是研究生在校培养中后期的一个环节,但不是独立于其他培养环节,而是密不可分的。
学位论文的全环节性,要以学位论文质量为中心,从研究生入学开始从各个渠道让研究生知晓学校硕士学位论文管理理念和管理形式,培养其撰写高水平优秀硕士论文的意识,向其展示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对其就业及对学校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构建信息公开和程序规范的硕士学位论文管理平台,以研究生所在培养单位及研究生院网站为依托,将学位论文相关制度和行事历公开;同时编制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手册,将国家和省级学位论文管理文件及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编辑成册发放给研究生,确保研究生及导师按照手册规定制定论文写作计划。
重视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修读环节和基础文献的学习环节,具备本专业(领域)课程基础知识是学位论文选题的前提,也是论文写作的基础;而通过专业领域内基本文献的学习,可以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并巩固其知识结构,从中学习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了解本学科的前沿领域,引导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后续学位论文的写作提供更多启发。
综上,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影响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以硕士论文的质量为中心,采用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环节保障的学位论文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提高学位论文质量,进而不断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篇12
一、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教育价值
(1)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促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意识也更加明确,能迅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加强对数学技能的掌握。学生发现问题的源头在于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这有助于各项与创造力有关的活动的开展。
(3)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能够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同时又能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来解决问题后,学生的积极性会更加提高,会产生荣誉感和自豪感。
二、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
1.帮助消除心理障碍,使其敢于提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够,所以很多学生不敢提问,对提问产生畏惧感,有“三怕心理”:第一怕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怕老师因为自己不守课堂纪律而责骂,或怕影响老师讲课程序;第二怕是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幼稚,问题不成熟、简单,怕招来同学的耻笑;第三怕是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意义,老师就会批评,同学也会讥笑。老师应该告诉学生这些是错误的思想,只要有问题就该提问,并且不管问题本身有多么的简单,老师一定会回答,还会鼓励其他同学向其学习。学生应该学会大胆提问。例如,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紧张,说话吞吞吐吐、含糊不清,老师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说明白,表达完整,或老师在适当的时机引导、补充。另外,教师要精心安排设计好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互动,要充分让学生说出自己真正的感受,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2.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数学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创设数学情境就是教师用辅助教具或工具,以及其他相关材料,使学生积极性提高,刺激他们的感官,提高兴趣和热情,启迪思维,激发其好奇心和发现欲,诱发质疑、猜想,唤醒其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诱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1)从数学内部创设数学情境。这个很好理解,就是所谓的数学层级方法的运用,针对本课时或本单元设计一些基础性的题目,巩固刚学的知识内容。比如充分关注五、六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他们对学习的需求,给他们布置作业时,要注意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对数学的兴趣,进行分组合作,因为教材里的课后作业中有几个模块,尽量把几个不同特征的学生编排进一组,让他们分别去进行操作。组员中爱好学习的会选择准备“你知道吗”模块,而组员里善于思考的就会去进行思考题的操作,“思考题”模块能够满足部分学生多学一些、学深一些的需求。这样到了第二天,老师就让学生分组回答,大家虽然各自负责一个模块,但是肯定会有讨论的过程,在这样的互相探讨和老师的事后评点中能够凸显出教学的成效来。
(2)从数学外部创设数学情境。一是从现实生活中创设数学情境。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但又不同于生活。实际生活当中的数学知识比较具体、形象,但课堂上的数学知识抽象性极强。此时的小学生处于对抽象思维认识不清、理解不到位的时期,因而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生活的实践,将知识进行充分的还原,这样可以让学生有个直观的认识,理解就比较简单了。二是可以在其他的学科中建立一些数学知识的维度,这些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一种整体构建,比如在自然科学的学习中去领会一些数学概念,也是有利于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的。
3.教授提问方法,使其善于提问
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
篇13
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疑问句在留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极高,对其思维和交际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零起点和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现代汉语疑问句本体研究和母语习得研究成果非常丰富,相比而言,汉语疑问句的二语习得研究却比较薄弱。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年龄、性格、认知风格、语言学能、学习者的态度、动机等因素都会影响学习者对现代汉语疑问句的习得。在起点相同,教师、教材、课堂内的语言输入和输出等因素基本相同的前提下,有的学习者针对疑问句的习得速度较快,另一些学习者的习得速度则较慢。因此,研究者认为课堂教学因素恐怕难以对上述习得差异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本文拟通过对留学生课外语言输入与疑问句习得的关系进行理论探讨,以期为留学生的汉语疑问句教学提供些许借鉴。
二、第二语言习得的输入和输出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学习语言的行为实际上是对周围环境(周围人们的语言)的刺激做出反应的行为,强调外在环境因素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中心地位。语言输入是由外在的语言刺激和反馈构成的,学习者通过对语言刺激的模仿,如模仿语言结构或语言模式,形成了固定的言语行为模式,通过正面的反馈和纠正得到强化,达到加强正确反应的效果,长此以往就养成了语言习惯,在反复操练过程中达到了语言习得的目的。语言是一种习惯,是人类所有行为的基本部分(Ellis,1985)。
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反,心灵学派认为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即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不可能接触到所有语言现象,但是学习者可以发现语言中的隐形特征,掌握在语言运用中很少出现的现象,产出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句子。这说明贫乏的语言输入只是语言习得的“触发”(trigger)因素而已,学习者是通过内在的语言习得机制习得语言。
“互动观”(interactionist)介于行为主义语言输入观和心灵学派语言输入观之间。“认知互动理论”(cognitive interactionist theory)不单单强调语言输入环境的重要性,也不仅仅强调语言习得内在因素的重要性,而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语言习得是学习者内在加工机制与语言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在的语言输入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并输入大量的语言信息,第二语言学习者处理这些信息并不是全盘的吸收,而是通过自身的语言学习系统对信息进行整合,整合后有用的信息才会发挥作用(Ellis,1994)。
上述三种语言输入观涉及语言输入的三个重要理论假设,第一个理论假设是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人类只能以一种方式习得语言,即通过信息的理解,或通过“可理解输入”的方式,我们通过理解包含i+1水平的语言输入,按照自然习得顺序,从目前的习得水平i进入下一阶段的习得水平i+1”(Krashen,1985)。对成年人来说,大量的可理解输入主要来自于和本族人交谈时使用的“外国人的语言”(刘,2010)。在输入的过程中最好避免学习者的情感过滤(the affective filter),只有在情感过滤较低的真实言语交际中输入的语料才会最终参与语言的内化(internalization)过程,促进习得的进程(仇鑫奕,2010)。
作为Krashen语言输入假设的扩展,Michael Long提出了“互动假设”。要想充分理解和认识语言输入的本质及其对第二语言习得发展的影响,仅仅考察单向的语言输入是不够的,应该高度关注母语者和学习者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双方进行意义的沟通时,母语者为学习者提供的语言输入在语言形式、话语结构和功能方面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语言形式的调整使语言输入更简单易懂,更适合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话语结构和功能的调整通过询问、重复、确认、解释等方式使语言输入更容易理解。
继Krashen和Long的语言输入假设之后,Swain认为学习者对语言信息的加工仅仅局限于意义的加工,而这种加工是不完整的,提出了“语言输出假设”。输出在二语水平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或者否定了。语言输出促使学习者必须对语言表达的形式进行加工,只有这样才能使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综上所述,Krashen侧重语言输入,Long重视同母语者之间的语言互动,Swain则更关注语言输出。这些学说都鼓励第二语言学习者积极地与目的语国家成员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增加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进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在影响汉语疑问句习得的众多影响因素中,课外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和语言互动的数量、质量、方式和条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三、疑问句习得影响因素
初级阶段的留学生习得疑问句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四种类型疑问句的差异和难度对留学生习得的影响;第二,留学生的个体差异、态度、动机及学习策略等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第三,外部环境因素对疑问句习得的影响,主要分为课堂语言环境和课外语言环境。其中,课外语言输入归属于外部环境因素中的课外语言环境因素之中。
初阶段留学生主要习得一些结构简单,语法项目较少,语用功能简单且易于掌握和操作的句式。选择疑问句的习得难度较低,留学生在口头或者书面表达时易于操作。但是由于初级阶段的留学生汉语水平有限,导致连接词混用或误用且疑问选项多为较简单的名词或者形容词。特指疑问句的习得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疑问代词的习得,“什么、多少(问数量)、哪儿、谁”比较简单且处于疑问代词的核心地位,而“哪里、多少(问价格)、多少(问年龄)、怎么样、什么时候、几、多、怎么(问原因)、怎么(问方式)”则较为复杂且处于相对边缘地位。是非疑问句的习得中,留学生很难准确地把握疑问句的语气词的细微差别,因此常常出现疑问句语气词误用的现象,表现为“吗”的使用泛滥。正反疑问句习得方面尚处于萌芽状态,由句尾疑问词“吗”的疑问句过渡到重叠结构的正反疑问句,且重叠结构多数为简单的单音节词语,如“是不是”、“好不好”等。
留学生的个体差异、态度、动机及学习策略对现代汉语疑问句习得产生一定影响。个体差异可以分不变因素、可变因素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一些因素,不变因素指不被外部环境控制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语言学能等;可变因素指随着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因素,如态度、动机等;介于不变因素和可变因素之间的一些因素如认知风格等。学习态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对汉语为第二语言的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汉语习得效果,对现代汉语疑问句持有畏难情绪或者否定态度,势必延迟习得时间,习得效果会不尽如人意。习得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指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获得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外在动机指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会获得外在的奖励或者避免惩罚等,零起点和初级阶段的留学习得汉语疑问句的首要动机是通过询问获取相关信息,在理解会话者的同时也获得理解。学习策略是留学生学习语言过程中采用的普遍倾向或方法,有的学习者主动寻找学习疑问句的机会,参与交际互动,而有的学习者则利用字典或者教材,获得疑问句应用实例,掌握汉语疑问句结构规则。
外部环境因素对疑问句习得也会产生影响,外部环境因素可以分为课堂语言环境和课外语言环境。在课堂语言环境中,教师对疑问句教学,带有鲜明的“教师语言”色彩。此外,有着相似学习基础和学习动机的学生之间交流互动,在对话当中也会使用简单的疑问句。但是,课堂语言环境较为封闭,学生接触的疑问句无论是话题意义还是结构形式都比较有限。而在课外语言大环境中,面对不同的交际对象和话题,留学生则可以接触最真实的语料。
四、课外语言输入与疑问句习得的关系
(一)课外语言输入与疑问句习得的关联
在影响初级阶段留学生习得汉语疑问句的众多因素中,课外语言输入属于外部环境因素中的课外语言环境。留学生进行课外语言输入弥补了课堂语言教学的不足。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是课堂教学也有局限性。学习者在课堂上接触到疑问句的时间和数量是有限的;学习者学到的通常是“课堂语言”或“教科书语言”,与实际生活中真实鲜活的语言有一定差距;课堂教学多侧重于疑问句语法规则等形式要素的学习。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我们主张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进行语言输入、语言互动和语言输出,并将课外的语言输入与课堂教学中学习疑问句的基本知识、语法规则和部分疑问句交际技能相结合,活学活用。
课外语言的交际互动使学习者将课堂上学到的疑问句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学习者要想获得活的目的语语言知识,使之转化为自己的第二语言能力和技能,如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或技能,并达到较高水平,必须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吕必松,1996)。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利用适当的机会创造有效的课外语言交际互动,往往能够有一些创造性的收获,所学的知识在得到巩固的同时也获得了多方面的拓展。
(二)课外语言输入调查实施
语言输入至少存在两个来源:“内部来源”和“外部来源”。“内部来源”即语言输入来源于中介语(Interlanguage),中介语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成是一种独立于其母语和目的语的、独立的、完整的语言系统(王建勤,2012)。“外部来源”指的是教学与社会环境向学习者提供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入的对象为教师、同学和社会环境中各行各业的人,输入的媒介包括口头输入和书面输入。
课外语言输入的对象可以是中国人、母语相同的国家的人,也可以是说着不同语言的其他国家的人。除了同学、教师进行交流之外,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之外也会与不同职业和阶层的社会成员进行互动。在同这些交际对象进行交流时,有的留学生在整个会话过程中是话题的发起者与主导者,留学生本人讲话的时间多,而会话者主要以倾听为主,说话的时间较少,我们称这一类留学生为输出主导型;有的留学生则与之相反,不管交际的对象是中国人、母语相同的国家的人还是其他国家的人,在整个会话过程中开口率都不高,听对方讲话的时间远远长于自己开口讲话的时间,这一类留学生我们称之为输入主导型;还有一类留学生介于输出主导型和输入主导型两者之间,即在交际过程中,参与会话与倾听对方两者兼顾,我称之为互动主导型。此外,针对留学生课外语言输入和互动意愿和实际的语言输入和互动情况之间的差异也应该进行区分。
课外语言输入的媒介有口头输入和书面输入。从听、说、读、看四个方面,主要涉及听中文广播节目,看中文电视节目、网络中文视频、中文CD和中文课外书,读中文报纸和中文杂志。语言输入的最佳项目是学习者身边的事物和思想(Ellis,1994),在学校内(如教室、食堂、宿舍楼、图书馆)与同学、餐厅服务员、宿舍管理员、图书管理员的交流,在社会公共场合(如超市、商场、菜场、银行、医院、旅游景区)与服务人员、柜员、医生、游客、导游之间的交际,所涉及的话题多为临时性话题,其广度和深度差别很大,且交际不会持续太长时间,所以在这些场合和机会中涉及的知识和概念重复率高,具有可理解性,最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五、结语
初级阶段留学生疑问句习得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疑问句的难度、留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等、外部环境因素,我们将课外语言输入归入外部环境因素中的课外语言环境之中。根据语言输入和输出相关理论,并结合留学生在课堂外进行语言输入的实际情况,将习得汉语疑问句的留学生分成输入主导型、互动主导型和输出主导型三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课外以互动为主导的留学生疑问句习得效果显著高于输入主导型和输出主导型的习得。所以,留学生应将课堂上学到的疑问句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弥补课堂疑问句教学的不足。同时,课外应发挥主动性,尽可能地多与汉语母语者互动交流,听说并重,在兼顾语言意义和结构形式的同时,还注重语言细节;在同母语者互动结束之后,对交流中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积极地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总结,从而促进汉语疑问句的习得。
参考文献:
[1]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4]Long,M.H.The role of the linguistic environ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96.
[5]Swain,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In Gass,S.M.and C.G.Madden(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Rowley:Newbury House,1985.
[6]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7]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M].北京:国家教委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办公室,1996.
[8]刘.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