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设计论文实用13篇

园林建筑设计论文

篇1

西方园林建筑,习惯于采用“借”的方式,这一点也值得我国设计师学习。虽然整体看上去,园林作为一个封闭的公园,但是并不妨碍将园林之外的景物借入到园林中。通过一定的设计,使视觉能够收入到景观,如此能够实现“借”。借景的方式有很多种,可采用仰视、俯视等方式,也能够选择远借、应时而借等,如附近存有景观,但园林无法扩展至此,则可以选择合适的位置仰视借景,或在道路的修建上能够让风景实时进入眼底。总体而言,西方园林建筑的“借”,讲求于将景观放入到园林中,我国传统园林建筑也有着“借”的形式,其名为借势,实质上是指一种组合而来的美,如在园林中以绿色烘托红色,成包围之势,众星拱月,体现出红色区域的华美。在现代园林中,可直接采用2种方式。西方的借景是指将园林融入到城市中,将园林与城市合而为一,以真正实现环境的交融,而借势则是园林建设的艺术手法,体现出宏伟、华美等气息所采用的手段。合理地运用2种方式,必然能够将园林的审美价值和城市功能极大的提升。

3以小见大

在上述内容中提到,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与其它艺术形式相似,都有着写意的特点,而在园林中,则具体转化为“小中见大”。园林的空间往往有着限制,但是中国人总能够突破不可抗力的现实,在人的精神层面上给以无限遐想。这一方法完全应归功于自然给人的启迪,通过江南园林能够发现,假山假水依然能给人以逼真之感,这边是完全根据自然的形态,辅以能工巧匠雕琢,才使得能够在意境上以假乱真。事实上,假山水无论在比例,还是形态上都与真实的山水一模一样,也由此可以说明,我国传统园林的设计师是通过观察和感悟而创造的“小中见大”景物。对于现代园林设计而言,便是空间意境越发狭小。事实上古人已经提供了解决方案,如错落起伏、蜿蜒曲折,在地形上设计出地势,同样仿照自然环境中的比例,但地势空间必须有效掌握,否则会由错落起伏变成凹凸不平,而曲折和蜿蜒所指的便是道路设计。曲折的道路虽然降低可达效率,但是能够延长线路,再结合地势设置,使园林中的道路蜿蜒无尽,如此便可极大体现“以小见大”。若是整体场地较小,可采取大量面积的统一植被,如草坪、疏林等,已达成视觉上扩充场地的目的。

篇2

1.2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景观建筑是园林设计中的主体,景观建筑的设计要满足园林设计的需要,最终达到和自然风光的协调和融合。景观建筑可以通过多种组合形式存在,通过合理地设计和布局,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通过合理应用景观建筑,能够有效调整园林景色的布局,使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园林设计中通过选择某处建筑作为其中的重点,然后再布置相应的游廊等附属建筑,将景观建筑联系起来,这样能够满足旅客赏景的需要。人们在园林中游玩时不仅容易被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同时还容易被景观建筑所吸引,景观建筑往往在园林设计中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给人们提供小憩的场所。在园林设计中,通过借景的方式,增添了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满足了艺术意境的表达和需要。景观建筑通过合理的规划,以花墙、庭院灯形式展现在游客面前,能够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2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2.1凉亭的设计

凉亭作为园林设计中必不可少的景观建筑,它能够给游客提供短暂的休息空间,也是避雨和乘凉的好场所。凉亭在园林设计中包含了传统凉亭和现代凉亭2种形式,其中传统凉亭的形状主要有梅花形、多边形等形状,在凉亭的顶部主要有单屋檐、双屋檐以及多重屋檐等形式。现代凉亭的顶部主要有弧形、平面图形以及坡面对多种形式,其建设材料主要有木料、石料以及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凉亭的外观形式更加丰富,而且其姿态也更加雄伟、精致,能够给游客更加美好的意境和感受。凉亭一般作为一种独特的景观建筑伫立在园林内部,在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地位。凉亭要想发挥其巨大作用,一般应当设立在景色优美的地方,特别是周围有流水经过,能够给游客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例如,长春市南湖公园中的凉亭,其形式是传统的四角亭,屋顶是三层檐,亭柱是传统的红色,其顶部是尖锐状。在亭柱之间有圆柱形和长方形的缓台,能够供游客休息。其中4个凉亭两两连接在一起,凉亭下面是荷塘的流水,荷塘上面有绿色的荷叶和粉红的荷花。这样的凉亭能够给游客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发挥了凉亭建筑景观的作用。

2.2桥的设计

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也常常需要应用到桥梁,特别是流水能够给人们带来活力的感觉,同时河流还能够达到湿润空气的作用,人们都希望感受到流水的力量。在这样的园林景观中,通过特意设计一座桥梁,不仅能够达到观赏的作用,同时也增添了景观的艺术效果。对于规模比较小的园林,通过设计一座桥梁,能够有效增添景观面积,增加了景观层次感。对于小园林来说,桥梁可以设计的更加精巧,并且和水面十分接近,这样能够使旅客的游玩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大型园林来说,桥梁应当作为整个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标志,在布局上应当和园林景观整体风格相适应。桥梁应当和周围的景色相互呼应,同时和整体的园林景观相互融合。

2.3廊的设计

廊在园林设计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往往是连接景点的重要通道,具有连接建筑物和外部空间的作用。廊的存在能够使园林景观更加具有空间性,特别是不同的廊结构和形式能够丰富园林景观的类型,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具有重要帮助。同时廊还能够和藤类植物结合,形成葱葱郁郁的外部结构,使游人走在里面感受到凉爽,具有一定的避阳效果。廊的存在延长了游客的观赏时间,使游客有更多的时间融入到园林景观中。在历史上有不少的故事都和廊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廊的存在具有一定的人文意义。

篇3

现代化的园林景观的设计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带西方国家,由于工业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居住环境变得十分恶劣,这促使发达国家开始关注环境设计。日本和英国出台的居住环境政策比较典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是最早推行居住环境政策的国家,政策提出了居住环境的设计要符合舒适、优美、安全、卫生、方便等要求。英国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城市和居住环境的建设中提出了新的设计原则,即强调“生活要接近自然环境”,这种原则引发了社会的共鸣,被广泛应用在建设领域之中。我国从二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引入国外居民社区的规模绿化的理念,特别是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在中国房地产蓬勃发展,人们的环境意识开始兴起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居民在买房的过程中,特别关注社区的绿化建设,以便人们更好的开展户外活动。

人们的环保和绿色意识的态度观,必然要求建筑设计除了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外,还需满足人们的休闲与养生需要。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需求越来越挑剔,居住社区的相关配套措施和绿色景观成为人们购买住房的主要条件之一,这种情况下,居住区域的景观设计在我国设计界成为必要考虑的主要内容,并得到一定发展。在二十世纪初以来,现代建筑开始崛起,著名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就特别强除了社区的居住功能以外,居民的休闲和运动需求也应该得到关注,在其的建筑代表作马塞公寓中,在屋顶平台设计了一条就曾经在屋顶平台上设计了一条长长的环形跑道,作为居民活动场所。同时运用粗壮的鸡腿柱将整个楼架空,绿地设计在楼底的空地上,最大层度的合理利用空间,将景观区域设计实现最大化,为居民休闲的场地,最终满足居民的户外活动需求。由于现代化的建筑,往往都是高层建筑,人们居住的位置远离地面,必然使人们出现不舒适感,这就必须要求高层建筑周围要留出一定的空间来建设运动场所和休闲的绿色园林。所谓景观人性化就是指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多考虑一些人性化的设计,可以在休闲广场中,设计散步的林荫道、人造的小园林、休憩的池塘,健身运动设施等等。

而所谓运动的景观化就是指将许多运动设施作为一个景点来考虑,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景观化运动,从而也就将运动及休闲设施作为一个景观有机地组织到了居住区绿地系统中,充分的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的独到之处。那么居住区域进行设计的适合,设计的思路直接影响设计的最终效果,也是对设计者的设计能力的考验,所以设计的思路是底本,没有设计思路是不可能有好的设计结果,设计不能凭空捏造,在设计思路之前必须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小区的整体布局,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人情世故,研究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才能迸发出设计的火花。接下来设计的定位是小区景观设计的首要问题,没有准确的定位,设计就会刻板无趣。因为社区居住的主要是居民,而设计服务的对象也是居民,因此,景观的设计要先去关注服务对象的行为感受与需求。首先在规划设计的准备阶段要对居民进行调研,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听听居民们的意见,以他们的意见作为基础,根据设计的原则进行有效结合,这样避免了设计者的主观臆断,使得小区景观设计更接地气。不管是何种流派艺术,但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的原则及时与时俱进的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不同的流派为人们展现了多彩多姿的艺术手法,这也是包容的时代下形成的建筑文化硕果。因此,建筑的多元化需求,使得园林景观的设计既不刻板也不过于冲动,在激情的创造中坚持合理技术的运用,作为一种设计的参照,艺术景观的表现张力,不受到条框的过分约束。

篇4

东西方园林建筑之间存在差异性的首要原因,就是东西方历史文化氛围的不同,即文化观念的不同直接导致的对园林艺术审美要求的不同。中国文化追求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状态。在园林设计中较多采用曲线设计来反应自然景观的不规则性变化,以曲线为美,园林建筑的设计包含了中国人对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最高追求。在西方,西方文化追求人改变自然的观念,在园林的设计中多采用直线的设计,以直线代表着人的意志,对自然景观进行征服,在园林建筑的设计中以对称、直线和几何图形为美。

篇5

篇6

1.植物在风景园林中的配置原则

风景园林的景观建筑设计必须要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把科学性和艺术性进行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和环境的生态相适应,又要符合艺术构图的原理,把植物的个体和群体美展现给观众,并让观众在欣赏的时候感受到意境美。所以风景园林的植物景观设计也要符合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等原则,实行协调对比,体现植物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作用。

2.植物颜色的配置设计

风景园林在进行景观建筑设计时,对植物也有特殊的要求,例如植物的类别、颜色等,这些都要根据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要求进行选择。大部分植物的颜色都是绿色,因为时间、地点和条件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和景观效果,所以在进行植物配置设计的时候,要根据植物颜色的不同进行。一般的植物配置可以根据植物颜色的不同,进行色度的对比,色度级差别大的配置在一起,例如银杏和桧柏颜色对比明显,可以配置在一起;如果色彩比较相近,从颜色配置上来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大叶黄杨和海桐,颜色相近,而且形状相似,不适合搭配在一起。所以,在进行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时候,应该把植物色彩和不同颜色的背景建筑或者植物进行配置设计,实现最佳的观赏效果。3.植物在风景园林中的作用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植物一般都具备表现季节变化、可以作为观赏景观和能够衬托其它景观的作用。风景园林景观的建筑设计一定要符合园林植物的配置原则,体现植物的个体美和群体美,充分发挥作为园林景观的观赏特征,吸引观众的兴趣,实现园林建筑的目的。

三、山石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山石在风景园林中的布置

景石在风景园林中的布置营造,应该遵循“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原则。认真进行景石的选材和山石景观的造型,创造山石的意境,体现石材自身自然和个性的优点。在对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进行置石和山石景观的艺术创作过程中,保证山石的自然性,注意整体景区的构造,保证山石的自然特征和环境协调关系。根据风景园林的不同建筑要求和景区的不同特征,对山石景观进行不同的艺术构造。

2.山石景观的分类

风景园林景观的建筑设计中,对山石景观的构造分为:自然地貌式山石景观、艺术造型式山石景观、意境式山石景观和抽象式山石景观。风景园林自然地貌山石景观的构造,应该根据岩性和地质构造不同,进行景观构造,使观众感受自然的美好;对自然山石景观进行概括和重组,通过夸张和变形等艺术手段对山石景观进行处理,体现山石景观的艺术性;用抽象的意境进行山石景观的构造,引发观者的联想;运用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山水造型进行抽象处理和构造,,表现风景区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内在意境。

篇7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教育事业的日益深入,全国各地的建筑学专业也在逐渐的壮大,建筑学内涵也在不断的深入与丰富。近几年,一座座有特色的建筑拔地而起,都是建筑学进步的表现。人们对环境保护、增加绿化等科学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烈,社会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与人们生活质量相关的环境方面的要求特别严格,因此风景园林学渗透到了建筑学领域,使得我国的建筑学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2.当前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的现状

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但是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两门学科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建筑与风景需要相互依赖,有风景的地方要有建筑,建筑需要有风景的衬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中越来越重视风景园林设计。因此,社会对具有建筑专业技能和园林景观设计技能的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很多院校开展了建筑学专业和园林设计专业。但是,就目前院校中的建筑学专业的教育情况来说,并没有将风景园林学融入到建筑学专业中,由此看来,各个院校中目前的建筑学专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1 风景园林学重视不足,缺乏风景园林的设计力量

大部分院校中普遍比较重视建筑学,建筑学专业的课程开设的比较多,只重视了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和建筑的外形景观,只将风景园林学作为建筑学的一门辅助学科,甚至忽略了风景园林设计学,但是,这样并没有遵循当今相对于建筑来说比较重视周围的风景、环境的现象。尽管有一些院校开设风景园林学相关的课程,也只是偏重自然景观和生态设计,主要针对园林植物学和风景归化设计等方面开设课程,并没有将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而是将其看作是两门侧重点不同的学科,然而社会市场中需要的是建筑既要有合理的、舒适的室内结构设计,还要有独特的室外风景园林景观设计,这样在建筑教育中忽视了景观园林设计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市场对建筑的需求。

2.2 建筑学专业对风景园林学的误解

有一些院校对于风景园林学的认识不足,缺乏风景园林景观的建设经验,错误的认为风景园林就是对植物的研究,通过种植花草树木等行为来建设园林,这种错误的观点导致在建筑学专业中的风景园林教育也带来了误区,在这样的教育下,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必然是两门毫无关系的学科,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只热衷于景观建筑,忽视了建筑周边的风景景观建设。只是一心想将单一的建筑设计的多么完美,却使得建筑周围缺少了风景景观的衬托,再高端的建筑,周围没有美好的风景园林景观,在审美观上和舒适度方面也缺少完美感。因此,对于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在观点与概念上的不统一,以及误解,会遏制建筑学与景观园林学的相互渗透和发展。

3.加强建筑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的意义体现

建筑学专业与风景园林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遵循其不同学科理论的基础上,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所以加强建筑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3.1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风景园林教育的理解

现代的建筑设计对于风景园林景观面积有着严格的要求,所以建筑设计并非是对建筑本身的设计,同时也需要考虑建筑的周边环境和景观视野。因此,在建筑学专业中加强风景园林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风景园林学,帮助学生避开风景园林学就是对古典园林、植物的研究,让学生正确的理解风景园林学的含义和其意义,让学生将建筑与风景园林结合在一起进行设计实践,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想象范围,扩大了建筑的覆盖范围。

3.2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建筑学的发展与风景园林学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从古代的诗歌、书画中就可以看出建筑与风景园林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有山有水、有花有木景观中的建筑会将风景景观体现得的更加生机勃勃,同时,在这样环境中的建筑显得韵味十足。因此,院校中的建筑学专业加强对学生风景园林学的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艺术素养,同时锻炼了学生建筑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等综合能力。显而易见,人们都喜欢在环境优雅、充满生机的环境中居住或者工作,所以风景园林设计是一个建筑是否完美的标准。

4.完善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的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建筑周围环境的要求渐渐的高于对建筑本身的要求,要提高人们对建筑设计的满意度,就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各个院校肩负着培养综合型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历史使命,针对于当前院校建筑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完善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进行研究,提出了以下教育改革策略。

4.1 因材施教,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风景园林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的范围相对比较广泛,对于设计来说无论是建筑还是风景景观,都拆分为几个不同的环节,譬如,雏形设计环节、实施设计环节等。对于不同的环节需要掌握不同能力的人才来完成,并不是从建筑设计的开始到结束都是一个人在参与,因此在建筑学专业中的风景园林教学也要针对于不同才华的人,因材施教,将设计拆分成不同的阶段,让学生大胆的发挥,挖掘学生的潜质,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根据学生的喜好和才能,有针对性的展开教育,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4.2 合理选题,加强实践

在教学的过程中,理论必然很重要,但是实践是对理论最好的应用,也是让学生扎实掌握理论、应用理论的重要环节,所以,在建筑专业风景园林中教育要加强学生实践的锻炼。设计的课题是学生进行实践发挥自己专业能力的重要介质,因此,教师要反复斟酌选择合适的实践项目,让学生进行实践。合理的实践项目既要符合当今的市场需求,又要切合实际。首先,项目要具有前瞻性,总结当前建筑的经验,避免现有建筑存在的问题。其次,设计实践项目的覆盖范围要广泛,提倡自主发挥,鼓励学生大胆的发挥想象。实践课程结束后进行总结,对于优点和不足要分别分析,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旨在培养建筑学专业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琦,杨西阁,王昊,袁飞,王秀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教育体系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5):46-48.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2-02

《园林建筑设计》在园林专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通过该课程的理论学习和设计制图,使学生能够掌握园林建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技能,设计各类园林建筑,并能够从功能、技术、形式、环境多方面综合考虑园林建筑的设计,提高学生的园林建筑设计能力,为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老师,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在实践方面的应用,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一、《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常见的问题

1.教学方式的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为“讲与听”,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降低,教学效果欠佳。一贯的教师灌输式教育为主,较少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自身发展和素质提高。

2.教材的选取欠恰当

《园林建筑设计》这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程。在选择教材的时候,会发现大部分教材都只集中在理论部分,并且更多的是涉及古典园林建筑,涉及很少的现代园林建筑和实际案例。

3.实践课程课时少

目前很多学校安排实践课时较少,有的是设置一周的课程实习,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短。而设计类课程,大多时候需要靠实践课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了解建筑材料、建筑工序、设计要点、图纸绘制及文本制作等。实践可以将理论知识形象化,并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二、关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灵活授课

在教学中,教师不再唱独角戏,以学生为本,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但不意味着教师工作量的减少,项目实施前,教师应该选择适合的方案设计、组织相关的课程内容及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园林制图、效果图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不仅引导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而且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

2.实地测绘法的运用

实地测绘是学习园林建筑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能让大家高效理解园林建筑基本尺度、功能需求、设计要点。带学生进行实地测绘园林建筑,挑选九江市南山公园、甘棠公园、南湖公园及校园中具有代表性的景观亭、景观桥、景观廊、茶室、公共厕所等进行测绘,完成底平面图、屋顶平面图、正立面图、侧立面图、剖面图的绘制,加强大家的直观感受和实际操作能力。

3.项目教学法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知识体系,结合实际项目,由浅入深地设置相应项目,如景观亭设计、公园公共厕所设计、度假别墅设计,围绕各个相对独立的设计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系统性的项目教学。

4.模型制作结合建筑设计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尺度感,试图将模型与建筑设计相结合,打破传统的纯粹图纸表达方式,由于模型能弥补图纸设计中的不足,能增加空间立体想象能力,现在已经成为表达设计效果的重要方法。模型制作包括两种:虚拟模型制作(利用Sketch Up进行虚拟建模)和实物模型制作(采用雪弗板、塑料板等材料)。在设计的不同阶段用不同的模型来表现方案,构思方案时候,用微缩版模型进行推敲,设计方案定下来后,让学生按所画图纸制作相应比例的模型。图纸绘制:一般比例采用1:50或1:100的比例绘制,环境、配景、人物同样需要按比例完成。

园林建筑设计结合模型制作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将自己头脑中的方案设计构思与创意能准确、直接和有效的进行表达;并成为沟通和交流的一种手段;是培养和开拓学生设计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模型比图纸表达更直观,让人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总结

篇9

1.2过度依赖课本及参考书上的优秀方案

缺乏建筑的空间尺度感地方院校园林专业由于办学历史较短,以及受先前地方院校本身教学体制的影响,很多的园林教学实验设备不完善,如:与园林建筑设计紧密相关的各类型园林建筑模型、建筑布局组合的沙盘、建筑构造与结构模型等很难在在短时间内配备,导致很多的建筑专业老师,只能依赖课本或参考书上经典的优秀方案来进行“弥补式”教学;另外,由于领导对专业的认识度较浅,多数地方院校的专业老师很少有机会带领学生到园林建筑营造比较好的城市进行实践实习,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很难感受到建筑的空间感、存在感,设计时空间想象力严重缺乏,课程设计实践中暴露出很多低级错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1.3缺乏“接地气”的实践项目

学生的设计兴趣难以提高地方院校园林专业老师由于受地域、自身能力以及在当地城市的社会认可度的限制,很难在课程设计实践中找到能够让学生亲临真实的园林建筑设计的区域现场,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该区域将是自己马上要进行某类型的园林建筑的设计.因此,地方院校园林建筑设计的课程老师往往多采用假设的方式,通过选取某些参考书上现状地形假定为拟建在某个城市的相应区域,来进行课程实践设计,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自然更难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

1.4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思维模式根深蒂固

教学思路单一多数地方院校的园林专业老师由于受前期专业学习环境的影响,在进入教学工作岗位后,基本上是延续先前在各自母校老师的专业课程教学的思维模式来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没有充分结合地方院校所在城市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来进行创新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地方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园林专业人才很难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当初应用型园林专业的初衷.

2地方院校可用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区域园林建筑景观资源特征分析

2.1地方院校所处城市园林绿地种类齐全

园林建筑景观类型多样当前,在创建和谐生态文明城市大背景下,各类各级城市都在建设大量为城市市民能够在闲暇之时到户外休憩、游玩的园林建筑设施,包括居住区绿地、街头绿地、公园绿地等各类园林空间内部,而且在这些园林绿地中分布着各种类型的园林建筑景观,包括园林小品、亭廊架、园林大门、服务型园林建筑等,在进行园林建筑课程教学时,可以根据建筑理论和实践的需要,灵活选用不同园林建筑类型进行课程实践教学.

2.2地方院校所处城市的园林建筑景观地域特色鲜明

每一个城市的外在形象都有自己的特色所在,这也是每一个城市亘古以来都在为之而努力的方向,而园林建筑作为城市构成要素的一部分,即使它极其微小,但它的存在对于塑造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城市园林景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兴办有园林专业的地方院校所在城市园林建筑景观也会带有这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专业教师可以在充分熟悉所在城市已建的园林建筑景观特色的基础上,对照设计理论及国内外经典案例,进行对比式教学,学生在感受建筑空间的同时,也建立起设计主题创作的源泉来自于设计对象的本身,而不是纯粹的理论这一正确的设计思路.

2.3地方院校所处城市的园林建筑景观距离近

用于课程实践教学方便为了弥补对于一些距离远、且又有非常经典的现实园林建筑案例的造型和立面设计精髓,专业教师往往会借助于影像资料来进行教学,同时,由于教学经费和学生经济能力的限制,只有极少数的城市园林建筑景观,才会专门组织学生到实地考察学习,这样学生很难有机会在做专项课程设计时,能够及时感受建筑及周边的空间关系.然而,地方院校所处城市的园林建筑景观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而且距离院校相当近,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不用,有针对性的进行实地调研学习,以弥补单一的利用影像资料介绍建筑案例进行课程教学的不足.

3充分利用城市园林建筑景观资源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思路探析

3.1结合课程设计的内容

系统挖掘区域城市园林建筑景观资源传统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往往多数通过课本及参考书,通过已建成的世界著名园林建筑空间设计实例向学生介绍中、西方传统风格园林建筑特色及设计理论,之后结合各类型园林建筑课程设计进行实践操作练习,忽略利用地方院校所在城市园林绿地空间中分布的各种类型园林建筑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在学习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中,过度依赖课本和设计图片,缺乏对场地空间的尺度感,针对单项的课程设计难以提炼出符合场地精神的设计主题,设计过于形式化.因此,地方院校园林专业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应通过科学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所处城市不同类型的园林建筑分布及其建筑设计特色,结合建筑课程设计的理论与设计实践,可以很好的弥补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对园林建筑空间尺度感的缺失,同时能够更深层次的体会不同类型的园林建筑在场地当中所体现的设计内涵,是如何通过建筑的造型和立面进行表现的.

3.2紧扣时代主题、发挥区域特色进行课程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学科也应是紧跟时代向前更替和发展壮大的.2012年,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与此同时,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写入,而2013年,中国东部众多城市陷入了雾霾的污染之中,人们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就赋予了园林学科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园林营造,而应该从生态学的角度去探讨城市园林的景观建设,园林建筑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更应该紧跟环境改善的要求,协调好与园林环境的其他要素.因此,为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开设园林专业的地方院校在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紧跟时展的主题,以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总目标,进行园林建筑的设计教学工作.同时,也应该充分分析所在城市园林建筑景观资源的特色所在,进行因地制宜、因时而变的建筑课程设计教学,真正意义上为所在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需要,而培育出大量适应区域发展的园林专业人才.

篇10

一、地形因素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地形因素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至关重要,设计师只有重视地形特点,才能设计出好的风景园林。

(一)地形因素与景观建筑布局的关系

对于园林建筑设计师来说,要想保持良好的园林景观,就必须在设计时综合考虑园林当地的地形因素。设计时应该充分尊重当地的地形特点,将园林建筑的布局加以控制,以便与当地地形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一般来说,如果园林当地地形起伏大,就应该将起伏因素纳入到设计范畴中来。除此以外,在设计时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掩埋法,以确保园林建筑景观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互契合。

(二)以地形因素为基础,确保园林建筑的视觉效果

园林建筑设计中必须考虑地形因素,这是保障园林建筑视觉效果的基础。风景园林作为城市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同时也是人们放松心情,陶冶心情的重要地点。所以在设计风景园林时,必须将地形因素考虑进来,确保园林建筑的视觉效果。一般来说地形上的因素有两方面需要考虑,其一就是园林建筑设计与地形方面应该统一,确保天际线尺度能够体现出设计者的特点与思路。其二则是如果地形坡度较大的话,设计时应该显现出地形的起伏,并将整个地形作为风景园林的背景。这就要求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师能够结合地势特点,对风景园林的整体定位加以考虑,从而确保建筑风格的和谐、统一。

二、植物因素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一)风景园林建筑中的植物必须提高建筑的美感

植物因素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同样必不可少。如果建设设计师能够将植物因素应用的得心应手、恰到好处,则能够使其贴近自然,极大提高其美感。为了能够极大发挥植物因素的作用,园林建筑设计师不能忽视一草一木,必须将园林中的草地、灌木都加以利用,确保其在园林中发挥相应作用。

(二)植物因素的应用必须与风景园林建筑景观相协调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该尽量保障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这就要求园林设计师必须确保园林中原有的植被不被破坏。但是这样可能就导致园林的绿化面积有所减少,影响园林建筑的整体布局。有鉴于此,园林设计师应该灵活考虑,兼顾园林美观与生态和谐统一。与此同时,风景园林中的建筑布局应该与园林中的植被景观相互搭配、协调。比如说建筑物在修建时可以适当增加一部分外部平台,以便种植相匹配的植物,不仅增加了园林的植被覆盖,还有效节省了园林挖掘的面积。很多时候现代园林都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比较“硬”的感觉,而植物作为一种“软”的介质,可以较为巧妙的弥补、中和建筑的这种冷硬,给人带来随和、温馨的感觉。所以建筑设计师要充分利用灌木、乔木以及草地的作用,将其蕴含的丰富生命力以及色彩展现出来,带给人们充足的活力。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要结合植被的分布特点与生长习性,将建筑物与其充分融合起来,以便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从而为人们提供良好、温馨的栖息地。

三、水体因素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一)水所蕴含的文化可以丰富风景园林的内涵

除了地形与植被因素,水体因素也同样对风景园林的建筑设计有着重要影响。自古以来“水”就在我国蕴含着重要的文化内涵,所谓“上善若水”就展现着这一具有灵性的自然景观所具有的文化。在风景园林的景观设计中,就应该将水体的文化、意象特征加以考虑,确保风景园林的建设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充分发挥水体在风景园林中的装饰作用

设计师在考虑风景园林的建设设计时,同样应该重视水体的装饰作用。水作为建筑的重要北京,可以体现出风景园林的另行。我们可以看到水上城市威尼斯就将水充分利用,在充分发挥水的实际功用的同时还将水体作为装点威尼斯的重要工具。而在我国同样如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有诸多作品歌颂人与水的关系,所以将水体资源加以开发,作为风景园林中必不可少的自然景观是一项非常科学的设计与规划。此时设计师就应该注意,人们对于水具有一种依赖情绪,在设计时就应该对水体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在开发时注重水体与风景园林建筑的合理搭配,避免喧宾夺主。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风景园林建设设计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感受风景园林中自然元素所带来的感受成为众多人们日益渴求的精神内涵。但是众所周知,风景园林的自然元素运用也不是随意堆砌的,需要建筑设计师综合考虑,将其心灵美与对自然的感受相结合,并加以再现。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实践证明,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必须将自然因素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现自然元素的魅力,为浮躁的城市化增添一份自然景色。

参考文献:

[1] 邓位,林广思. 英格兰湖区国家公园历史遗产保护及游人中心公园规划政策编制[J]. 国际城市规划. 2014(06)

篇11

建筑学(古建修缮与保护)专业;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建筑自古以来就与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的园林与建筑是并行发展的,上自帝王的宫殿与苑囿,下至官僚富豪、文人名士的住宅与私园,建筑与园林在建造的过程中都是统一考虑的,尤其是中国的古建筑,蕴含着先人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因此,古建修缮与保护方向的学生非常有必要学习和掌握园林景观尤其是古典园林的设计方法,但该专业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只有建筑学外部空间设计的理论知识,缺乏园林设计的基本知识。学生如何在短短的课时内掌握并且能够运用园林设计方法和要素设计传统园林景观,是古典园林设计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的

教师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知识和流程,掌握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并能够进行中小规模的古典园林设计。此外,教师要求学生在设计的同时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准确地将调研、分析语言转化为图面语言,二是如何将现代景观的设计语言用传统园林的要素表达出来,三是如何在满足现代园林空间功能的同时体现传统园林文化的意境和内涵。

(二)教学内容

理论课程首先讲授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要素与方法、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其次讲授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构图和意境。实践课程主要安排两个作业,第一个是场地调研,第二个是具体设计,这可以加深学生对古典园林设计及表达方法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希望通过作业使学生能够将现场调研和设计构思很好地转化为设计语言,并且能够将现代园林空间功能与传统园林设计要素相结合,扩大建筑设计的视野、宽度和深度。

(三)教学方式和流程

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理论与实践各12个课时。理论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组成要素和作用、造景与意境营造、构思要点。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4个课时,以三或四人一组进行调研,讲解对场地的理解和感悟,随后由全班学生与教师一起分析和点评;第二阶段4个课时,个人对场地进行深入构思并绘制平面草图,以调研现状为基础,深入绘制平面草图;第三阶段4个课时,深化草图,完成设计图纸。

二、实践课程题目设计

(一)题目设定

设计题目对场地、面积及设计背景进行限定,设计成果统一为A3大小的装订文本。设计基地主要选择南阳市白河的小岛——月亮岛,四周临水,要求学生在基地内部自行选择1~2hm2的用地设计汉代背景的古典园林。该处是南阳市公园用地,既要满足现代公园的空间功能需求,又要体现园林的历史背景和人文背景。

(二)设计成果要求

总体设计要求学生利用该基址使之形成一处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恬淡雅致的意境的古典园林式休闲空间,运用古典园林设计方法组织建筑、绿化、道路、山水元素,创造美景宜人的游赏环境,营造独具匠心的园林意境。设计成果要求包括总平面图(比例自定)、设计分析图、总体剖面图、整体鸟瞰图、局部透视图若干及各项设计说明。

三、教学成果分析

(一)学生加深了对调研分析语言与设计语言的转化能力的理解

对于场地的调研分析是整个古典园林设计的基础工作,也是整个场地设计构思的关键。对于场地的现状、历史背景以及人文背景等的分析,学生能够从场地的背景出发进行园林空间布局。比如,一个学生的场地调研从现状要素的分析出发,确定场地的出入口以及场地的基本空间结构,从而确定场地的构思和基本布局。

(二)学生加强了对现代景观的空间功能与古典园林设计要素的转换能力的理解

学生设计的场地不同于传统的私家园林,学生在设计中要体现现代公园的基本功能需求,同时体现传统园林的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在有限的空间里,综合运用了多种设计手法,完美地完成了由物质空间的拓展到意境空间的联想升华,这些设计手法看似传统,实则与当代环境心理学、现代设计基本原理等并不相悖。因此,在整个古典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习用传统园林的设计要素表达现代园林的空间功能。

(三)学生对古典园林与诗词书画等关系的理解和感悟提升

古典园林与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同时与当时的诗词书画相互影响。诗文题咏与某些景象相结合,被组织到景象之中,点出景象的精粹所在,阐明景象的思想、情趣,促使景象升华到精神的高度,从而成为园林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通过设计,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悟古典园林与诗词书画等的相互影响和联系,许多学生用题词或者景点题名来深化意境,比如,清音阁、正凝堂、致远斋、经畲书屋、珠箔舫等。

(四)学生加深了对古典园林空间造景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古典园林景观要素种类丰富,排列多样,看似表现出自由随意的风格,但实际上古典园林空间逻辑清晰,体现出有序的空间脉络。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设计加深对古典园林造景手法的理解和运用,通过模型感知、剖面表现等体会所设计的园林空间布局和竖向空间表现,同时进一步通过细部空间的设计和表现,学生掌握了园林空间从大到小的转化和设计,进一步掌握了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的运用和相互组织的方式。

四、结语

在古典园林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基本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学生也在该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设计中对古典园林设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但是在教学中也出现很多问题,如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现状场地条件,对于场地内部的建筑、道路等尺度把握不准,在设计中暴露出对该课程知识储备明显不足等。结合课程中的具体问题,笔者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有针对性地结合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以期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更加完善地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设计,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究、体会、继承和发展中国的古典园林文化。

篇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4-0054-02

1.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整个社会对所生活的环境品质日益重视。从2001年开始的短短10年间,中国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从28.4%提升到37.37%,人均公园(公共)绿地面积从4.6m2上升到9.71m2。风景园林专业逐渐被民众所知,风景园林专业人才也成为紧缺人才。與此同时,许多建筑院校为了满足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对综合性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也根据自身条件增设了风景园林学的相关课程。

2.开展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的意义

2011年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已经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印发,其中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與建筑学均为一级学科。在3个学科升格后,在本科阶段为学生打下宽广而坚实的基础,进行“通才教育”,就更为重要。建筑、园林、城市规划3个学科各有特点和规律,但是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三者需要互相依赖、融合、促进,立足各自的学科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1风景园林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随着建筑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建筑学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工程和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它越来越多的涉及自然、生态、环境工程等各个学科。同时,如何與自然环境相协调已经成为影响建筑设计的重要因子之一。而风景园林学科的核心理论之一就是“因地制宜”和“虽由人作,宛白天开”,无论是江南私家园林中的亭台楼阁、还是北方皇家园林中的庙宇厅堂,乃至山林中的寺庙道观,无一不是與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经典案例。因此,风景园林教育可以有效帮助建筑学专业学生理解建筑與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设计实践中避免出现建筑與环境的生硬割裂。

2.2风景园林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

與建筑学发展历程相似,风景园林学的发展也深受艺术的影响。例如,中国山水画论中的深远、平远、高远、留白、“疏可走马、密不容针”以及中国诗词歌赋、篆刻等艺术理论就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尤为深远。此外,西方古典园林的发展也與艺术有着密切联系,如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产生與发展就深受当时风景画艺术和文学的影响。因此,风景园林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加强学生对设计的艺术性的理解。

2.3促进建筑学专业学生对风景园林的理解

现代建筑设计需要满足城市规划对于场地所限定的要求,而规划对于场地的控制指标中往往要求达到25-40%的绿地率,这就意味着一个建筑作品不仅仅是处理建筑本身,它的周边环境特别是绿地也成为重要的设计内容,这些任务通常落在與建筑师配合的风景园林师身上。但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对风景园林却不甚了解,一般有三种理解方式:风景园林就是古典园林、风景园林就只是绿化种树的职业和简单的从字面认为风景园林就是建筑和风景相加,即architecture+landscape。由于对风景园林学科的错误理解,建筑学专业学生热衷于“景观建筑”或“景观”的学科名称,这就不利于二者在设计实践中的相互配合和促进。建筑师对风景园林师的后续工作往往不是觉得过于平淡庸俗,就是认为过于纷繁复杂,难合心意。

因此,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开展风景园林教育可以促进建筑学专业对风景园林的理解,使得二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加顺畅,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最终共同打造设计精品。

3.风景园林教育的角色定位

目前,国内许多院校的建筑学专业中都开设了风景园林课程,如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等,这些院校大都由风景园林教研室承担建筑系的风景园林教学工作。通过笔者的调研,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有一定的特殊性,如信息量大而课时量少、非学生专业必修、本科生和研究生阶段教育差异性较大等。因此,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不能简单照搬照抄风景园林专业的要求和教学体系,而要以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为基础、教育质量要求为根本,有针对性的设置风景园林课程内容,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了解为主,掌握为辅

现代建筑不再是纯粹的工程学科,而是涉及自然、社会诸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应当把风景园林知识渗透到建筑设计中,以满足社会对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讲,需要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首先,是对自然的深入了解,包括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生态平衡、植物学等;其次,是对风景园林专业的了解,包括风景园林名称的涵义,风景园林的历史和发展趋势,风景园林学包含的主要内容,如城市园林绿地的类型,园林植物的形态分类等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的内容;第三,了解和掌握一些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设计要素和设计手法,了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内容和步骤,尤其是與建筑设计结合地很紧密的建筑庭院设计與小型公共绿地设计。

3.2有益补充,激发兴趣

建筑学與风景园林学是相辅相成的,历史上也有很多融会贯通了两个学科的著名设计师,如英国建筑师William Kent同时也是风景园林师,他的作品Chiswick住宅及庭园就表明他两方面的技能,又如Joseph Paxton设计的水晶宫成为现代建筑进步的标志,这是因为他是一名园艺师和景观设计师,有着20多年建造玻璃温室的经验,并且Joseph Paxton在19世纪还成了英国城市公园的先导。再如法国的拉维莱特公园既是解构主义建筑流派中的重要作品,也为现代公园设计手法开辟了新的途径。

在针对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中,应通过引导激发学生们对风景园林的兴趣,使风景园林的设计理念成为建筑设计的有益补充,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也要引导学生应用在建筑设计中,形成更有创意的设计作品。

4.风景园林教育的教学策略

4.1以点代面——案例引出理论

传统建筑院校的学科特点是空间设计能力强、美学观念深、工程规划齐全、创造性思维活跃,相应的,风景园林学更注重生态观念,特别是对植物的应用理论,生态恢复與再生理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雨洪利用、乡土物种的保护等。学科之间研究侧重点的不同促使我们应阶段性地引入风景园林学的相关内容,分步骤分阶段地将风景园林学與建筑学进行有效的融合。

根据上述情况,为了使学生们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快地掌握风景园林相关知识,首先应该从风景园林学科的专业知识入手,阐述风景园林学與建筑学的关系以及风景园林学的学科特点,并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其次,通过对所选择的经典设计案例进行解析,使学生们能通过案例讲解了解與之相关的设计理论與设计手法,如通过河流生态恢复與重建的案例,设计的过程及公众的参與等等,表现出风景园林对民众的关怀;通过节约型园林的案例,表现出风景园林的节能;通过梳理山水格局,处理好城市尺度與人的尺度的关系等。

4.2设计选题适当

设计课题是学生对所学理论进行实践的重要媒介,所以要在设计选题环节上精挑细选。首先,选题应紧跟行业前沿,反映当前的社会问题和设计问题,模拟真实的环境和市场需求,甚至可與设计院同步进行。其次,选题范围要适度放开,应在适度范围内提倡学生自主发挥,调动学生参與设计的趣味性和积极性。第三,选题中设计基地的尺度不宜过大,避免设计比例从1:100突变到1:1000甚至1:2000而造成的失控,使得学生产生挫败感,不知如何下手。第四,因为课题选址如不能让学生可以亲临场地做调研、访问,则从根本上违背了风景园林的“因地制宜”的原则,也容易让学生产生轻视的学习态度,所以因就近选择场地,所选场地要方便学生进行现场调研,以便让学生充分利用问卷调查、现场踏勘、访问场地周围居民、建设方、承建方和规划主管单位等方式对设计基地有深入的了解。

4.3辅导注重引导发挥个体个性

在设计前期阶段,要求学生进行场地调研,然后进行评比,以帮助学生建立风景园林模式的场地分析思维方式,对场地的理解达到适度的深度、广度,并适当增强学生对现场的生态、植被等情况的了解。

在设计构思阶段,指导教师不要过多介入,以免对学生的想象力造成障碍。在辅导方式方面,语言描绘的辅导方式比手绘更能辅导学生,因为在思维未定型时的手绘辅导会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在学生的设计方案基本成型后,或者是学生在方案的深化和细化过程中出现瓶颈状态时,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深入,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亲自作出示范,修改深度以学生能够理解和吸收为益,不宜过多,重在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深入思考。

在辅导过程中,要正视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植物所学有限的事实,适当弱化植物方面的具体应用设计,而多从利用植物营造空间的角度去考量。

4.4课程考核注重过程

对于课程成绩的评定,应该注重对整个设计过程的感知和训练,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设计能力表现出来。

对于设计成果,不局限于手绘表达的方式,要允许和鼓励学生用多元化的表达手段未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特别是运用建筑的相关软件、技术手段和表现方式未表达风景园林设计,如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模型制作方面有很强的能力,可以应用于风景园林设计的表现中。

在教学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评定过程中,要做到展评结合、讲评结合。针对学生的方案构思和设计特色,老师和所有学生均可提问,由学生回答或教师点评,达到师生的互动,既保证了成绩评定中的公正性,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和应对能力。同时,学生通过互相比较和争论,可以及时发现和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并学习他人所长、弥补自身所短。

4.5专家讲座开拓视野

除了课堂教育、园林实习等教学方式,每年还鼓励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和风景园林的学生一起参加各种类型的学科竞赛活动,比如IFLA、“园冶杯”风景园林国际竞赛等,一方面通过竞赛检验学生所学,另一方面也可进一步增进两个学科的融合。另外,每年还聘请著名园林专家、风景园林设计师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丰富同学们的风景园林知识。加深对国内外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发展的动态及趋势的把握,接触专业发展的前沿情况,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

5.结语

在对于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开展方式上应根据不同学校的情况而区别对待,容许各自的实验與创造,并不强求一律,而是在总方向的指引下不断探索。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风景园林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会不断的进行调整,但是风景园林教育的作用会越来越显著。随着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三个学科并列成为一级学科后,各专业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如何发挥风景园林教育的作用,如何更好的在建筑学专业中开展风景园林教育,还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建设绿色基础设施,迈向生态文明时代[J],中国园林,2010(07):01-05.

[2]吴良镛,关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同列为一级学科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05:11-12.

[3]齐康,尊重学科,发展学科[J],中国园林,2011,05:13.

篇13

1.大园林理论的3个阶段

1.1 传统园林――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的混合阶段

传统园林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的需要而专门建立的模仿自然,供人观赏、游憩的场所。这个时期,主要是借鉴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在一个个独立的地域内建造一些公园、花园和纪念园等。事实上,这个时期很多的园林就是古典园林经过简易的改造后,对外开放而形成的。这时的园林虽然结束了园林为少数人服务的狭隘,打开了对外开放,为大众服务的“园门”,但毕竟园林还只是一个个独立的园子,与城市建筑、街道等城市设施没有形成相互的联系。园林、建筑、城市设施都是城市建设中的独立体,是一种简单的混合,是园林发展的初级阶段。。

1.2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的磨合阶段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生态恶化导致人们对绿色植物的渴望,因此产生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理论。该理论强调城市园林建设点、线、面的结合,主张城市园林绿地要呈网状、放射状等系统方式渗入城市中。此时的园林虽然注重了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但仍以观赏为主,缺少多重功能兼顾。这个时期,园林开始探索服务大众、与城市结合的途径,有了较大的发展。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虽然还存在距离和区别,但已有了一定的联系,形成了相互的渗透和磨合。这是园林发展的中级阶段,园林研究也进入了生态研究和城市园林系统研究等方面。

1.3 大园林――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的融合阶段

近年来形成的大园林思想,是在传统园林和城市园林绿地渐成系统的基础上,继承和借鉴古典园林理论、前苏联城市系统绿地规划理论和起源于美国的Landscape Architecture理论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是建设园林式的区域、城市甚至国家。实现大地景观规划,其实质应当是园林与建筑及城市设施的融合,也即是说,将园林的规划建设放到城市的范围内去考虑,园林即城市,城市即园林。它强调城市人居环境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满足人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需求;满足人们对建筑室内外空间相互交融,以提供休闲、交流、运动、活动等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需求;满足人们对建筑等硬质景观与山石、水体和植物共同构筑的环境美、自然美的需求,创造集生态功能、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大园林。

2 大园林理论的内容

2.1 大园林理论的核心

大园林理论的核心是指园林不仅仅是要在有限的绿地上建造公园,也不仅仅是要规划一个城市的园林绿地系统,而是要规划一个区域、城市乃至整个国土的大地景观,即大地景观规划,将整个区域、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大园林,实现城市、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园林化。也即是说,现代园林应当结合城市规划和建筑,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是单独割裂开来谈园林。吴良镛教授也曾呼吁实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园林设计融为一体的整体性城市建设,并在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外环境规划设计中,做了成功的尝试。

2.2 大园林理论的内容

大园林理论的实质是园林内涵的扩大,使园林从狭隘的造园转入整个区域或城市乃至大地的园林化,是园林与城市的融合,是由园林绿地系统向系统化城市大园林的转化。大园林理论认为,园林应当是对一个区域或城市人居环境(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并将重点放在城市开放空间上,用建筑、山系、水体和植物等园林要素,构建具有生态、艺术和使用三大功能的城市大园林。因此,大园林理论应当建立在统领城市建筑室外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的协调性研究,进行包括城市道路、路灯、构筑物及其他市政设施等城市设施和绿地,并包括城市依托的自然环境在内的开放空间的环境设计,并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和建筑外观设计,构筑园林化的城市空间。

2.3 大园林理论的宗旨

(1)大园林是园林生态功能、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的和谐统一 园林是艺术和功能的结合,具有改善生态、净化环境的生态功能,创造意境、美化环境的艺术功能,以及供人游憩、交流等等的使用功能。建设城市大园林就是要利用现代设计理念,结合现代城市建筑、设施等,在首先满足城市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植物、山石、水体和建筑,构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生态的、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城市人工环境,以实现园林三大功能的有机结合。

(2)大园林是城市建筑、城市设施与园林艺术的和谐统一

我国传统的城市园林只局限于城市的建筑、道路及其他设施之外的空余地块,也即“建筑优先,绿地填充”。而大园林理论要求园林去关注整个城市的整体性,即在规划设计的城市生态环境中,科学地设置建筑、道路和城市设施。换一句话说,就是要用城市的建筑、城市道路、广场等城市设施,与城市绿地共同构筑一个整体性的城市大园林,实现“城市即园林,园林即城市”的构思。

(3)大园林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居环境是一个囊括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复杂体系,其中最具人情味,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合作的便是园林。园林是人工创造的,源出自然,高于自然的模拟自然生态的人居环境,园林创造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直接发生作用的过程,大园林思想就是要力求在人与自然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使人与自然共享与交融,以达到重塑人工模拟自然的城市环境,走出私密性的园居小圈子,走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共享与交融的人居环境的大天地。

3 传统园林与城市绿地系统理论

3.1 传统园林理论是大园林理论的立足之本

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也为我们留下了辉煌的园林遗产。中国的古典园林,尤其是私家园林,在明清时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在造园上深受绘画、诗歌的影响,讲求师法自然,重在诗情画意,以创造意境为园林设计的核心,其实质是以“咫尺”塑造“自然”,表达了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将人工美融入自然美,使园林成为大自然的组成部分的天人合一的园林观。在园林设计中,讲究以人为本,人与自然要素以及自然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系列的景观构图,彼此协调互补,在园林总体上达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境界,满足园主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大园林理论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理论,就应该继承和吸收古典园林的创作理念,结合现代工艺和手法,根据现代人行为模式和欣赏水平,在园林的内涵和思想方面下功夫,创造出人、自然、建筑彼此和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城市开放空间。

3.2 城市绿地系统理论是大园林理论的生存之道

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理论,强调从生态学的角度深化园林理论的研究,力求建立生态健全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希望通过不断延伸和渗透,有效地拓宽园林的范围,增加城市绿量;并通过研究,在城市环境下改善园林植物生存条件,发展适应城市生态环境的园林植物种类与品种,以保证绿地的质量。强调一个城市,首先要拥有相当的绿量,并通过合理布局,达到良好的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净化环境,改善环境质量,是绿色植物特有的功能,是园林的三大功能之一,也是现代园林研究的重点,大园林理论必须注重生态研究,也要采用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等方法,尽一切可能扩大绿量并构成有机的系统。

4 结语

因此,大园林理论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也是园林发展的必然,它使园林进入了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融合的高级阶段,也使园林进入了对园林艺术、园林生态和园林功能综合研究的大园林阶段。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