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园林建筑设计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园林建筑设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园林建筑设计论文

篇1

(1)在实际规划设计的过程当中,对于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主要原则以及实际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都需要认真分析。

在照顾园林设计本身内容和原则的基础上,如何才能对于园林景观建筑的自身特性进行突出强调。整个设计的过程当中,要运用科学的方法理论来强化风景园林的景观品质和花井效果。

(2)园林景观设计的目的是给人们创造一个适宜的休闲娱乐空间环境

为此,在设计的过程中,是通过施工材料以及结构的手法来结合经济历史等元素来实现的。园林建筑与其他建筑相比,拥有自己个性特征的同时,又结合了独特的物质及精神元素,这些元素有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些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园林建筑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简单来说是:设计形态不拘一格、空间组织环境重视、建筑环境完美结合、休闲娱乐功能强调、结合自然遵从生态以及景观的强化效果等。

3园林景观建筑设计原则

(1)园林景观建筑自身的尺度感十分重要

需要注意推敲踏步、门、窗、廊道、墙身、栏杆等各个部分的尺度与建筑整体的关系,给人舒适感;对于规模大小不同的风景园林,由于园林建筑的尺度感要求不同,所以比例也有所不同;园林景观建筑存在观景和被观的不同,它的尺度处理在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联系方面,需要注意根据不同视角、视距的差异去设计。

(2)园林景观设计的总原则之一就是设计者需要有丰富空间层次与序列

需要注意园林建筑空间的流通和渗透,如相邻空间的流通和渗透、室内外空间的流通和渗透等;在建筑的布局与空间组合中需要注意加强对比,如体量的对比、明暗虚实的对比、形式的对比等。

4园林建筑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

(1)观景方面的作用。

观景指的是将建筑物设计为观赏风景的地方,观景建筑物的朝向位置等往往是由观景的需求决定的。作为园内观赏外景物的场所,点景往往是整个画面的主题,和游廊结合起来成景物的观赏线。

(2)组织游览的作用。

园林建筑的存在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在园林中,园林建筑有着起承转合的作用。当某处优美的园林建筑与人们的视线相互接触的时候,对于游览路线就会很自然的延伸。利用建筑物结合道路穿插的作用,制造出一种步移异景、一步一景、有着导向性作用的动态观赏效果。

(3)点景方面的作用。

景观中的构图中心都是重要的建筑物,建筑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风景园林或城市景观风格。

(4)限定空间的作用。

园林建筑可以被利用起来或结合一定的景观,形成一系列的庭院。如果再结合不同的山石花木或者水体,可以把景观分成不同的空进层次。园林景观给予人们的艺术享受往往是通过一系列巧妙的空间变化形成的。限定空间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建筑构成各种形式,比如游廊、花墙以及庭院等。

5设计理念在园林景观建筑中的运用

(1)生态景观理念的运用。

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就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实质,从这点出发,向深层次研究就是关于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问题。这意味着我们的设计需要尊重物种多样性、尊重自然以及顺应自然,最大程度上减少对资源的剥夺和盲目的人工改造环境,减少园林景观的养护管理成本。

(2)注重设计全过程参与。

区域环境景观的规划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园林景观概念,其在时空上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内涵上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当今的科学技术以及是在各个行业中得到了渗透以及交叉的发展,各个专业之间的协调参与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出其重要性。设计师们都是具有园林专业化的,都给是会对自然环境的和谐以及绿色景观元素的重视,设计师们就会把建筑融入到自然氛围中。

(3)环境场所空间的塑造。

显示设计思想,体现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就是环境场所空间的创造,设计者要因地制宜,寻找环境和建筑的最美契合点。在考虑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基础上,形成清晰明确的整体设计理念,这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原则。

篇2

园林景观设计的特点,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与众不同,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我们研究园林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探究它们的特点。前面已经说了,园林景观设计的不同在于是否人造,人为的。大自然自身就存在曼妙的自然景观,世界各地都有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遗产。山,水这些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产物,如果本身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特别是非常有“缘分”出现在文教建筑周围,我们应该怎么办。往往事与愿违。很多施工单位挖山搬山炸山,让原本巍巍青山面目全非;填水污水改道水,让江河湖海风云变色。其实改造设计对于原有地的保护性开发设计才是最为重要的。我的母校中南林学院,坐落于湖南株洲,整个校园被群山环绕,自然环境宜人,风景秀丽,四季如春。学院按照山体走势,顺势而上,主教学楼位于“九宫格”中轴线的正前方,左右裙楼相互辉映,高处俯瞰形似“凹”。校园园路基本都是围绕“凹”左右前行,一直延伸到室内运动场,再四散分开。在这里没有挖山搬山炸山,也没有填水污水改道水,完完全全保留原始荷西樟树下的原汁原味,别有一番滋味。

篇3

一、当前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现状

在现阶段,在进行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过程中,仍然秉承着传统教育的理念,只注重表面的设计,将风景园林与建筑设计分割开来,没有整体意识。在这样的整体环境之下,学生都普遍缺乏创造力,没有很好地将传统的文化发扬光大,不能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将传统的文化与新的理念结合起来,从而阻碍了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不能真正的实现风景与建筑的结合。

二、当前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总体设计意识

在当前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过程中,很多的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将园林与建筑分开来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没有一种整体意识,在实际的园林设计过程中不去考虑周围环境的影响,设计的园林不能很好地融入环境,比较突兀。所以说,在之后的园林教育过程中,老师进行总体设计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创造力,还可以让学生设计的园林更好地将风景与建筑结合起来,促进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

2.只注重传统园林建筑设计形式上的模仿

在当前阶段的园林建筑设计的实际工作中,大部分的设计者已经只对于传统园林建筑设计的形式上的模仿,也就是说,完全的对一些传统的园林建筑照搬照抄,盲目模仿,丝毫不去进行创新,不去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思考,从而使得建筑的园林不能很好地与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相互映衬,而是单独的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对于发展我国的园林建筑设计行业是十分的不利的。但是,有很多的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只完成了模仿这一项工作后就对自己的行为沾沾自喜,满足于现状,丝毫不去进行创新。所以说,在之后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对于传统的园林的形式上的模仿只是一个基础,只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各种深层次的内涵,更好地实现风景与建筑的结合。

3.空间的意识不强

随着我国的不断的发展,对空间等领域的理解能力相对于古代的人来说更是有了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并且可以更好地将空间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的园林建筑设计的工作中。但是,在传统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的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很多的涉及到空间的意识,也与当时的发展水平,空间意识不强是有关系的。但是,在现阶段,很多教育工作者仍然忽视学生空间意识的培养。所以说,在之后的园林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空间思维的能力,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实际的园林设计过程中,尤其是一些城市园林,受到地区的限制,需要很好地结合空间的概念,将一些大自然内的美丽景色适当的“搬入”室内进行展示,并且更好的将园林的景色与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使得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整体,也让新设计的园林在新的环境中不会突兀,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更好的突出其特点,实现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

4.色彩的运用不够合理

色彩的运用与园林的建筑设计的风格、与其空间表现力以及其意境的表现都是息息相关的。在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中,一般是运用“青、黄、赤、白、黑”五色体系,在现阶段的教育过程中仍然注重该种色系的运用。但是,园林事业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局限于这种五色体系了,这只是基础,在现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发挥学生的色彩创造能力,培养整体意识。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传统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整个过程进行思考,进行反思,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空间意识不强,色彩的运用不够合理,缺乏整体意识等等,这些都是在以后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的地方,在之后的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这几个方面,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让学生在之后的具体的工作实践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实现建筑与景观的一体化,增强视觉观赏价值,也在具体的工作中更好地将环境保护起来,顺应我国的时展潮流。

作者:侯永胜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东西方园林建筑之间存在差异性的首要原因,就是东西方历史文化氛围的不同,即文化观念的不同直接导致的对园林艺术审美要求的不同。中国文化追求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状态。在园林设计中较多采用曲线设计来反应自然景观的不规则性变化,以曲线为美,园林建筑的设计包含了中国人对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最高追求。在西方,西方文化追求人改变自然的观念,在园林的设计中多采用直线的设计,以直线代表着人的意志,对自然景观进行征服,在园林建筑的设计中以对称、直线和几何图形为美。

篇5

1.2传统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中,教师都是占据主导,忽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学中基本都是首先教师理论讲解,然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设计作业,然后是教师批改作业,最后是作业反馈。学生进行设计,凭空想象,理解力有了,但空间想象力没有,接触的设计案例很少,由于缺少教师理论结合案例的讲解分析,学生往往面对着教师的作业愁眉不展,无从下手,即使心里有设计思路,由于积累不够,实践少,还是无法转换成设计图纸,完成作业。

1.3学生设计的积极性不高,课程的互动性不强

由于教学主导是老师,学生很少参与教学,往往是被动学习被动接受,师生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交流与互动,使得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不浓,作业往往是潦草应付。

2教学改革措施

2.1改革理论教学内容,增强内容的新颖性,与时俱进

教学内容上,以教材为基础,同时参考国内外相关书籍和论文,汲取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积累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并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保持课程内容的新颖性,实用性、先进性。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思维方式和科研成果。那么学生就能够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理念,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奠定学生的专业基础,从而更好地从事专业工作。

2.2教学内容上去粗取精,突出设计重点和主题

2.2.1注重建筑的外部环境设计,以便更好地与后续课程接轨

园林建筑设计是园林专业第一个设计课,不应将课程内容局限在建筑设计,而应推演到景观设计。从而为园林规划设计奠定良好的设计基础。基于风景园林学科教学的建筑设计,更为强调外部因素对建筑本体的影响,建筑是因环境因素生成的,它与场地、交通、绿化等现实问题息息相关,即设计结合自然。正因如此,园林建筑设计特别强调对环境设计的考虑,要求学生一方面运用景墙、花架、廊柱、花坛等设计外环境,补充建筑外形的不足,增加立面上的高低错落和虚实掩映的效果。另一方面,建议运用庭院设计将建筑化整为零,以便更好地突显外部环境设计。

2.2.2注重宏扬传统,体现地方文脉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研究与设计一直是园林专业的特色,又是传统园林重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园林正是因为其蕴含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而历久弥新,依然焕发着古老的魅力和活力。对于学习园林专业的学生而言,是需要继承并发扬的。通过分析背后硬传统(建构、材料)与软传统(文化、历史),使学生理解传统建筑的设计意匠与审美取向,一方面提升专业修养和素质;另一方面使其能够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建筑设计能力。学生能够从中国传统建筑中汲取营养,再现传统,更富有创新力。从而使得设计作品更有内涵更有深度。

2.3教学方法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设计能力的提升

运用多媒体方式,采用课堂理论讲述、优秀建筑设计案例分析介绍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增加学生对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解和运用。精选设计案例介绍大师建筑设计作品,如贝聿铭的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等,进行案例分析示范,从而开拓学生的设计思路。实践教学包括外出实习、实习现场拍照分析、实地测绘、制作模型,课堂评图、改图等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的能力。此外,通过应用交互式教学法,让学生搜集资料,学习经典建筑案例,分析建筑设计平、立、剖面,提高学生园林建筑作品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建筑设计能力、模型制作能力。采取案例分析(进行优秀案例分析,并结合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述,进行方案汇报)、反馈法,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加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结合设计作业开展模型制作竞赛,并在校内展览。通过作品展览,为学生构建展示自身设计实力和相互学习的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勉励学生发展,以此丰富完善整个教学过程。

2.4建立网络课程,实现资源上网,供学生参考学习

实现了资源上网,包括教学课件,教师的案例分析,教案大纲等。并提供了教学辅导,包括考核试卷,设计论文、设计文本、专业书的参考,尤其是学生的优秀作业,模型制作照片等都可供同学下载,并参考学习。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平台,便于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取。当然网络资源需要进一步更新。

3效果评价

3.1学生表现出极强的设计欲,促进了学生的设计能力的提高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改革,确实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案例分析的解读,提升了学生的设计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更重要的,通过亲自制作建筑模型,对比方案设计图,可以很好地调整构思,弥补不足,并完善设计内容,通过模型制作将设计内容真实的表达出来,学生表现出浓郁的兴趣,积极探索,最终使得设计作品臻于完善。通过制作模型展览,同学们的建筑设计能力大幅提高,展览的效果很好,获得广大师生和领导的好评。

3.2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学重点的主题

通过搜集资料,进行案例分析,绘制图纸构思设计,制作模型并展示作品,学生的创作灵感被激发出来。设计作品风格多样,充分体现了教学重点。设计作品注重建筑与外部环境的设计。部分同学尝试再现传统,创造性地运用传统元素表现建筑设计;部分同学采用现代的集中式的建筑布局,或有小庭院,但立面上注重虚实掩映,高低错落。建筑设计外形丰富,尤其是屋顶设计,表现出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篇6

篇7

园林植物是园林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材料。植物配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园林工程的质量及园林功能的发挥。园林植物配置不仅要遵循科学性,而且要讲究艺术性,力求科学合理的配置,创造出优美的景观效果,从而使生态、经济、社会三者效益并举。园林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植物材料为营造园林景观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园林植物在园林建设中的运用主要有这几个方面:利用植物构成各种空间类型,利用园林植物表现时序景观,利用园林植物创造观赏景点,利用植物烘托建筑、雕塑,或与之共同构成景观,利用园林植物进行意境的创作,利用园林植物形成地域景观特色。

1利用植物构成各种空间类型

植物本身是一个三维实体,是园林景观营造成中组成空间结构的主要成分。枝繁叶茂的高大乔木可视为单体建筑,各种藤本植物爬满棚架及屋顶,绿篱整形修剪后颇似墙体,平坦整齐的草坪铺展于水平地面,因此植物也像其它建筑、山水一样,具有构成空间、分隔空间、引起空间变化的功能。

2利用园林植物表现时序景观

园林植物是一个“活”的景观,随着季节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季相特征。春有繁花,夏有绿荫,秋有硕果,冬有虬枝。这种盛衰荣枯的生命节律,为我们创造园林四时演变的时序景观提供了条件。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把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种植,使得同一地点在不同时期产生某种特有景观,给人不同的感受,体会时令的变化。

3利用园林植物创造观赏景点

园林植物作为营造园林景观的主要材料,本身具有独特的姿态、色彩,风韵之美。不同的园林植物形态各异,变化万千,既可孤植以展示个体之美,又能按照一定的构图方式配置,表现植物的群体美,还可根据各自生态习性,合理安排,巧妙搭配,营造出乔、灌、草结合的群落景观。论文格式,景观特色。

就拿乔木来说,银杏、毛白杨树干通直,气势轩昂,油松曲虬苍劲,铅笔柏则亭亭玉立,这些树木孤立栽培,即可构成园林主景。而秋季变色叶树种如枫香、银杏、重阳木等大片种植可形成“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观。许多观果树种如海棠、山楂、石榴等的累累硕果呈现一派丰收的景象。论文格式,景观特色。

色彩缤纷草本花卉更是创造观赏景观的好材料,由于花卉种类繁多,色彩丰富,株体矮小,园林应用十分普遍,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既可露地栽植,又能盆栽摆放组成花坛、花带,或采用各种形式的种植钵,点缀城市环境,创造赏心悦耳的自然景观,烘托喜庆气氛,装点人们的生活。

4利用植物烘托建筑、雕塑,或与之共同构成景观

植物的枝叶呈现柔和的曲线,不同植物的质地,色彩在视觉感受上有着不同差别,园林中经常用柔质的植物材料来软化生硬的几何式建筑形体,如基础栽植、墙角种植、墙壁绿化等形式。一般体型较大、立面庄严、视线开阔的建筑物附近,要选干高枝粗、树冠开展的树种;在玲珑精致的建筑物四周,要选栽一些枝态轻盈、叶小而致密的树种。论文格式,景观特色。论文格式,景观特色。现代园林中的雕塑、喷泉、建筑小品等也常用植物材料做装饰,或用绿篱作背景,通过色彩的对比和空间的围合来加强人们对景点的印象,产生烘托效果。园林植物与山石相配,能表现出地势起伏、野趣横生的自然韵味,与水体相配则能形成倒影或遮蔽水源,造成深远的感觉。

6利用园林植物形成地域景观特色

由于植物生态习性的不同及各地气候条件的差异,致使植物的分布呈现地域性。论文格式,景观特色。不同地域环境又造就了不同的植物景观,如热带雨林及阔叶常绿林相植物景观、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相景观等。论文格式,景观特色。

根据环境气候等条件选择适合生长的植物种类,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各地在漫长的植物栽培和应用观赏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并与当地的文化融为一体,甚至有些植物材料逐渐演化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象征。运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材料营造植物景观对弘扬地方文化,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学山李雄曹礼昆.园林设计.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卢仁,金承藻.园林建筑设计.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3]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宗白华等.中国园林艺术概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5]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6](美)约翰·〔〕.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8

    场地设计是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具体建设项目所处的地段环境,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以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为基础,有效地组织场地中各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与其他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一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

    城市规划也影响着场地设计,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如下:1)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2)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一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切实的反映。比较二者,场地设计在现代建筑理论指导下偏重于工程实践;而中国传统建筑是人们在理想环境追求的指导下,通过工程实践来营建诗意的空间。二者虽然采取了不同的过程,但我觉得在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

1相同的自然观—道法自然

    场地设计所赖以依存的对象是自然。作为人类营造家园的工程活动必须以大的自然环境为基础,不能妄想去征服自然。人类作为一个生于自然,根植于自然,受自然哺育的群体,只在乎用自然的方法去寻找并发展与自然系统一致的法则。应该说,自然法则指导和奠定所有合理的规划思想。当然,这种与自然的互动要通过一定的要素才能体现出来。场地设计中对诸要素的综合考虑必须放在人与自然相互协调作用的前提之下。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创作过程之中,而且始终贯穿于华夏文化与传统建筑的观念之中。作为中国所特有的宇宙观,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有机整体性上,不仅认为认识自然的组成部分与人是平等的,而且认为天地运动往往直接与人有关,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这种宇宙观念的指导下,“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总原则。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论,从天、地、人与自然结合的观念去看待事物并且长期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我们民族崇尚自然的风尚。同时,“道法自然”又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成为我们日常行为活动的最高指导原则。

2相同的有机整体观

    如果说城市规划是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城市各元素之间,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场地设计则是从建筑具体地段环境来协调各方关系,但整体性的观念、和谐的观念始终贯穿其中。在尊重具体地段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协调气候、土地、水、植物、建筑、人及道路、管网等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与具体地段相呼应,成为一个具有自身景观特点的有机整体。

    在场地规划的实践中,它既包括了整个建筑项目与地段环境的协调,尽可能少破坏自然环境,利用已有的自然环境;或采用合理的方式适当改造地段的环境使之符合人的理想环境要求,同时也包括了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人工环境、建筑与室内外空间的相互贯通和交融,效仿自然界有机理念,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中国的风水学与场地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是中国古代一种有关建筑环境的基址选择与规划设计的理论,又称“地理学”。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瞩目,恰恰是风水学术中记载的规划、设计、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建筑的辉煌助有一臂之力。古代风水师也承担了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的角色,研究风水渊源、沿革、流派、宗旨、方法及其成就,关联了中国古代城市、村镇、住宅、陵墓等,其中包括地理、地质、生态、小气候、绿化、建筑群及外部空间设计、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美学等方面的话题。

3具体处理手法上的一致性

    在具体场地设计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观察地形、地貌,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植被以及水文资料,作出合理的判断,进而形成符合具体地段环境场地的规划设计。与此同时,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相地理论里也同样讲究望、景、观、卜,“望”是从远处观看地形、地貌;“景”是考察地段与太阳高度角、风向的关系;“观”是去实地考察植被、水文情况;“卜”是指用龟背等器具来进行占卜。古人在进行完这些程序之后才具体来规划用地建造房屋。

    在上述“天人合一”的认识论,“道法自然”的方法论及有机整体论的指导下,场地设计在具体的处理手法上,例如建筑的处理、树木的处理、水体的处理、道路的处理以及景观视觉处理都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营建方式极其相似。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原则讲究“虽由人做,宛若天开”,因此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中国古典园林对于树木、建筑、水体及其道路的营建都极力模仿自然有机形式,恢复人对自然共生本性的回归,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环境。

4建筑的处理—与环境共鸣的人工环境

    建筑往往是一个基址上最重要的人工环境,是精神与物质的载体。物质可以通过具体的建造来完成,而精神需要与环境的共鸣设计来达到。西蒙兹认为理想的居所是自然场址和景观环境的最佳组合,并把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居住成败以及居住者适应性、健康程度的标准。于是在建筑具体处理上往往通过分析场地,结合地形恰当布置田园和建筑,适应地质构造,尽量减少对现存生态系统的干扰,反映气候条件并且考虑景观的布局,强调最佳的效果,整合各种要素,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

    中国园林中的建筑既要满足各种园林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是园林景物之一,园林建筑是与园林环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结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任何建筑设计时都应考虑环境,而园林建筑更甚。建筑在环境中的比重及分量应按环境构图要求权衡确定,环境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

篇9

场地设计是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具体建设项目所处的地段环境,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以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为基础,有效地组织场地中各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与其他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一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

城市规划也影响着场地设计,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如下:1)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2)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一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切实的反映。比较二者,场地设计在现代建筑理论指导下偏重于工程实践;而中国传统建筑是人们在理想环境追求的指导下,通过工程实践来营建诗意的空间。二者虽然采取了不同的过程,但我觉得在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

1相同的自然观—道法自然

场地设计所赖以依存的对象是自然。作为人类营造家园的工程活动必须以大的自然环境为基础,不能妄想去征服自然。人类作为一个生于自然,根植于自然,受自然哺育的群体,只在乎用自然的方法去寻找并发展与自然系统一致的法则。应该说,自然法则指导和奠定所有合理的规划思想。当然,这种与自然的互动要通过一定的要素才能体现出来。场地设计中对诸要素的综合考虑必须放在人与自然相互协调作用的前提之下。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创作过程之中,而且始终贯穿于华夏文化与传统建筑的观念之中。作为中国所特有的宇宙观,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有机整体性上,不仅认为认识自然的组成部分与人是平等的,而且认为天地运动往往直接与人有关,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这种宇宙观念的指导下,“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总原则。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论,从天、地、人与自然结合的观念去看待事物并且长期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我们民族崇尚自然的风尚。同时,“道法自然”又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成为我们日常行为活动的最高指导原则。

2相同的有机整体观

如果说城市规划是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城市各元素之间,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场地设计则是从建筑具体地段环境来协调各方关系,但整体性的观念、和谐的观念始终贯穿其中。在尊重具体地段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协调气候、土地、水、植物、建筑、人及道路、管网等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与具体地段相呼应,成为一个具有自身景观特点的有机整体。

在场地规划的实践中,它既包括了整个建筑项目与地段环境的协调,尽可能少破坏自然环境,利用已有的自然环境;或采用合理的方式适当改造地段的环境使之符合人的理想环境要求,同时也包括了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人工环境、建筑与室内外空间的相互贯通和交融,效仿自然界有机理念,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中国的风水学与场地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是中国古代一种有关建筑环境的基址选择与规划设计的理论,又称“地理学”。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瞩目,恰恰是风水学术中记载的规划、设计、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建筑的辉煌助有一臂之力。古代风水师也承担了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的角色,研究风水渊源、沿革、流派、宗旨、方法及其成就,关联了中国古代城市、村镇、住宅、陵墓等,其中包括地理、地质、生态、小气候、绿化、建筑群及外部空间设计、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美学等方面的话题。

3具体处理手法上的一致性

在具体场地设计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观察地形、地貌,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植被以及水文资料,作出合理的判断,进而形成符合具体地段环境场地的规划设计。与此同时,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相地理论里也同样讲究望、景、观、卜,“望”是从远处观看地形、地貌;“景”是考察地段与太阳高度角、风向的关系;“观”是去实地考察植被、水文情况;“卜”是指用龟背等器具来进行占卜。古人在进行完这些程序之后才具体来规划用地建造房屋。

在上述“天人合一”的认识论,“道法自然”的方法论及有机整体论的指导下,场地设计在具体的处理手法上,例如建筑的处理、树木的处理、水体的处理、道路的处理以及景观视觉处理都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营建方式极其相似。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原则讲究“虽由人做,宛若天开”,因此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中国古典园林对于树木、建筑、水体及其道路的营建都极力模仿自然有机形式,恢复人对自然共生本性的回归,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环境。

4建筑的处理—与环境共鸣的人工环境

建筑往往是一个基址上最重要的人工环境,是精神与物质的载体。物质可以通过具体的建造来完成,而精神需要与环境的共鸣设计来达到。西蒙兹认为理想的居所是自然场址和景观环境的最佳组合,并把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居住成败以及居住者适应性、健康程度的标准。于是在建筑具体处理上往往通过分析场地,结合地形恰当布置田园和建筑,适应地质构造,尽量减少对现存生态系统的干扰,反映气候条件并且考虑景观的布局,强调最佳的效果,整合各种要素,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

中国园林中的建筑既要满足各种园林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是园林景物之一,园林建筑是与园林环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结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任何建筑设计时都应考虑环境,而园林建筑更甚。建筑在环境中的比重及分量应按环境构图要求权衡确定,环境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

篇10

一.前言

低碳经济是采取超低能耗,很低的污染量,很低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指标来衡量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绿色发展理念。是人类自从工业发展繁荣以来,面临着严重的能源短缺问题和高负荷的环境污染问题的背景下一次经济发展理念的重要转变,是思想领域的一次变革。

低碳经济下园林的设计的核心是采用先进的能源技术和技能减排技术,从对城市园林的设计,材质,结构等方面实现重要转变,通过对园林设计材料,园林施工工艺,设备的选择,减少使用甚至是不使用石化能源,材料的消耗,从根本上降低能耗,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对于传统的园林设计,在低碳经济下的园林设计将会从园林整体的规划,园林施工材料,材质的的选择等一系列程序上,围绕以最少能耗,最低二氧化碳的低碳核心,最大程度的实现园林设计的生态环保功能和经济社会效益。

二.低碳园林设计的原则

1.尊重场地

尊重场地是园林设计中更好演绎区域特色的基础,要在综合考虑到整个园林区域场地的特征,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的地域因素,从而在设计时候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地域特色,创造出强烈的地区认同和归属园林文化,如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进行园林设计时候,可以让原有的一些建筑物和花木得以保存,加强对一些乡土植被的采用,使得整个园林设计彰显出地域特色。

2.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自然做功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在园林设计过程中,要在遵守大自然规律和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使得整个园林工程工期缩短,建筑物更加稳固,长久。实施符合自然规律的巧妙设计,充分利用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比如,在进行园林设计过程中,在建造园林水闸时,可以利用水流的方向和冲击力,将闸孔正对水流,如此,既可以保证水流能够正常从闸口流出,又可以大大减少水流对水闸地基的冲击力,有助于减少园林安全隐患,同时,有助于水闸质量的稳定,减少维修的费用。比如,可以利用水流的自然流动,通过一些细微的改动,让水流自然形成一定的瀑布,流泉等。

3.景观异质和因地制宜

景观的异质性是整个园林工程设计的重要性质,主要是强调园林设计过程中,园林景观在时空分布,变异程度,景观类型等方面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要据园林的不同功能,不同的风格特色而采取不同的设计方式,即使是同一种景观构成因素,也可以因为园林类型的不同,功能的不同而采取差异化设计,如此可以让园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符合景观飞异质性,如此既可以满足居民求新求异的观赏心理,又可以促进整个园林设计的创新。

4.彰显自然,生态和谐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最重要目的之一便是要促进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在尊重原有自然风貌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各种景观进行规划,科学处理建筑,人,绿化植被之间的关系,设计施工不得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绿化苗木选择应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来设计,乔、灌、花草复式栽植,设计施工中应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讲究乔、灌、草的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景观效果。保持整个绿化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维护区域生态的平衡。

三.低碳园林设计的方法

1.雨水储蓄利用

保持和修复自然界的水循环将成为低碳园林设计的重要目的之一。一方面,大量的雨水随着市政管网白白流失;另一方面,大量的景观用水来自于洁净的自来水。建立区域性的雨水利用设施,实现“就地滞洪蓄水”是解决城市雨水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也解决了园林景观与植物灌溉用水问题。园林构筑物可以通过形式的巧妙构思达到增汇的目的。园林建筑采用半地下、地下或底层架空的设计,以及墙面、屋顶立体绿化,增加绿化面积或绿地面积,同时提供多种建筑设计风格,为人们提供不同的观景视角,形成独特的园林风格。地下与半地下园林建筑也使建筑在冬夏季的能源消耗减少,达到减排效果。

2. 污水净化循环

城市污水净化循环问题亦可以通过园林景观的设计,借助自然的力量予以解决。具有净化功能的人工湿地系统可以设计成污水处理地。将城市污水排人湿地系统,配合植物根系以减缓水流速度,利用多层异质土壤对悬浮物进行拦截沉降,促使杂质的沉淀和排除,并在湿地中种植具有净化功能的植物,如芦苇、千屈菜、小香蒲、花叶芦竹等,以有效地吸收过滤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3. 选择建造材料

降低碳排放量的最直接方法就是通过选择碳成本低、耐久度高、后期维护少以及可以进行循环利用的材料进行园林建设。选择本地或就近材料,通过降低运输成本来减少碳排放。尽量采用木材、竹藤等“低碳”材料,少用钢材、玻璃、水泥等“高碳”材料,减少园林建设中的碳成本。

4. 植物增汇措施

增加碳汇措施包括2个方面:①增加绿地容积率(绿量/单位面积)。绿量是指所有生长植物中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是单位面积上绿色植物的总量。具体措施是提高绿地面积、建设屋顶花园、发展立体绿化,如种植绿墙、藤架种植、悬挂种植等。②注重不同植物的固碳能力,通过合理配植提高绿地容量,创造多样性的景观,提高植物群落的整体固碳能力,营建低碳园林。据试验,不同类型单位土地面积上固碳释氧能力表现为:常绿灌木>落叶乔木>常绿乔木>落叶灌木;速生树种高于慢生树种;低龄树高于老龄树。

四.结束语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对城市园林进行科学规划设计,是促进我国城市化建设朝着规划化方向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提高居住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活品位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节能减排,降低能耗,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加强对园林景观的科学规划设计,从整体出发,重视细节,因地制宜,本着生态和谐,自然归真的原则,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平面到立体等多视角设计,实现既追求设计规划的新颖独特,又具有地方特色,既满足人们需求,同时也符合低碳经济趋势,促进生态的和谐。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骆国文 浅谈低碳经济下园林设计 [期刊论文] 《现代园艺》 -2012年6期

[2]郭文河 论小区园林设计对人居低碳生活的重要作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5期

[3]杨柳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石景艺术的现代意义 [学位论文]2006 -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

[4]张丽梅 基于文化特色的公园绿地夜景照明研究 [学位论文]2010 - 山东农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篇11

大自然侮一处能够提供舒适休憩环境的地方,大都有设计出色的景观建筑,景观建筑经营的舞台遍布城市的侮个角落。景观建筑中既有方便休息与游憩、具有优美造型的亭台楼榭,又有艺术美观与实用功能并存的建筑小品,还有设置于场所,便于人们生活的公共服务设施等。设计师们利用合适的景观材料,通过理性的分析,感性的表达,藉由特殊的设计语言,将景观建筑落实在实际的设计领域中,使之成为城市景观的一员。

1园林景观建筑

对于园林景观建筑的定义,狭义的理解是精神功能超越物质功能,且能美化环境、愉悦人们心灵的构筑物。广义的理解,景观建筑包括城市建筑与园林中提供观赏休憩的各种构筑物,其设计需要遵循科学与艺术的原则,研究景观环境与景观生态,进而进行规划、设计和修建管理。

1.1景观建筑的类型

景观建筑主要有五种类型:

(1)游憩性景观建筑,主要是指具有休息和游赏等使用功能,且具有优美景观造型的建筑形式,如亭子、走廊、花架、榭、舫、园桥等;

(2)园林服务性建筑,目的为使用者提供基础服务设施,如小卖部、茶室、餐厅、厕所等;

(3)娱乐与活动设施,用以开展园林内部文娱、体育活动或园林与外界交流沟通活动,如游船码头、俱乐部、露天剧场、演出展览厅等;

(4)公共管理用设施,如大门、办公室、实验室、栽培温室等;

(5)标志性建筑设施,如园区内假山、雕塑、标识物等。

1.2景观建筑的功能特点

根据园林景观建筑自身特点及其与周遍环境关系,通常承担着点景功能、赏景功能、引导功能以及空间分割功能。

1.2.1点景功能

承担点景功能的景观建筑通常是园林中的主体部分,该种类型的景观建筑能够控制整个园区的景观效果,在园林景观构图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点景建筑不仅自身景观效果较好,且要与园林自然景色相互融合,从而保证景观的整体性。

1.2.2赏景功能

园林景观建筑在园林中成为一组景观画面的重点时,是为建筑的赏景功能。一组景观建筑物与园区景观结合,相辅相成,成为动观全景的观赏线。该种功能建筑在设计时要考虑建筑朝向、门窗位置、体量等要素。

1.2.3引导功能

引导功能是指园林建筑在景观建筑中起到的起承转合的作用。使用者的眼光接触到一处优美的园林景观时,游览线路便会自然延仲,完成“移步换景”,建筑可以成为实现此类引导的主要目标。

1.2.4分割功能

园林景观建筑常常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变化安排给人以艺术美,以建筑构成的各种形式的庭院及游廊、花墙、门窗、园洞等都是组织空间与划分空间的优良手段。景观建筑的分割功能就是指建筑本身在园林空间组合和布局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2景观建筑设计与景观融合

优秀的园林建筑在使用上需要保证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建筑本身的结构、造型、功能与环境特点,二是园林对建筑的认同感。在景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如果能保证这两个方面的完善,那么建筑的设计将是成功且具有一定内涵的优秀作品。

建筑本身的设计,应该确保园林景观建筑的结构合理、造型优美、功能性完善。在设计时主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2.1选址

在选址方面,应因地制宜地考虑生态、地形、水体、植物配置等问题,设计的建筑既要恰到好处地注重突出自然景色特点,又要有自身存在感,成为一处独立的风景线。此外,也应充分考虑立地条件,考虑土壤、水质、风向、方位等地理因素对建筑的影响。

2.2定题

景观建筑的定题主要是对设计初步概念性的思考和建筑语言的落实。设计者需要通过对建筑特点的构思和对建筑语言的表达完成景观建筑的结构、造型、功能特点和艺术内涵的表达。有一定立意的景观建筑,不仅能完成自身的功能特点,也能为其所处的环境增强艺术的氛围

2.3布局

景观建筑的布局主要考虑组合形式、对比与层次、空间序列以及借景。

2.3.1组合形式

景观建筑组合形式包括:独立的建筑物为主景,与周遍环境结合形成开放性空间:建筑组群,自由组合,成为连续性景观,形成开放性空间:建筑围合形成庭院空间,形成半开放空间,有一定景观整体性:混合式空间布局,总体布局,分区域构图。

2.3.2对比与层次

在园林景观建筑中,对比是把两种有显著差别的因素通过互相衬托突出各自的特点,同时要强调主从和重点的关系,即在设计中要注意主从配置得当,防比滥用建筑元素而破坏园林空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层次的获得主要有相邻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和室内室外的渗透与层次两种表达方式,可以用对景、框景的手法,也可以利用空廊及建筑空间穿插、错落彼此渗透,增添空间层次。

2.3.3空间序列

园林景观建筑空间序列的设计表达,组合形式通常可分为规则对称和自由不对称两种。规则对称多用于功能和艺术思想意境要求庄严的建筑和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自由不对称空间序列多用于功能和思想意境要求轻松愉快的建筑群落空间布局。在设计中需结合环境特点完成表达

2.3斗借景

在园林景观建筑规划设计中,借景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借景需要把各种能够增添艺术情趣的形、声、色、香融合与场所中,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确保景色特点并富于变化。设计者可通过借形组景、借声组景、借色组景、借香组景等手段,利用景观建筑自身特点,达到建筑画面构图、景色融合与艺术表达的需要。园林对建筑的认同感方面,应该确保景观建筑能够在园林的空间中有准确、合理的定位,符合使用者的主观感受和对景观整体性的期待。

(1)要有环境设计与景观建筑单体设计相互同步的思维。有相互统一的设计思想,考虑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采取技术措施和艺术手段,解决环境与建筑之间的矛盾部分,确保两者的相互统一。

(2)要有平面设计与空间设计相同步的思维。考虑景观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时应与空间环境进行整合,促使它们在反复不断的同步修改完善后能够有机结合,与景观协调。脱离整体,与整个景观设计割裂的片面单一的建筑设计时不可取的。

(3)要有建筑设计与工程设计同步的思维。景观建筑设计的最终建造是在工程施工允许的基础之上的,在设计中应避免单纯追求单体效果与景观追求而脱离现实,应基于对结构的思考完善构思,控制建筑设计的展开。

(4)要有设计调整与环境互动的思维。理性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发现设计中的不足以及未解决的园林与景观建筑,景观建筑与人的矛盾,即使调整设计思路,避免设计效率低下。

满足景观建筑在以上两个方面获得优势实属不易,景观建筑的设计者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客观地分析人们心理特点和诉求,能够合理总结场所的现状与内涵,能够熟练应用不同形式的表达技巧,从而准确传达出自身的构思和意愿,完成与园林完美统一的优秀景观建筑。

3结语

有鲜明特色的园林景观是在理解和尊重景观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地域自然属性和人文精神而设计完成。园林景观建筑作为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和建造同样需要随着自然界需求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历经实践与演进,在解决人与环境的矛盾的同时,完成园林对其功能的要求。相关组织与设计人员应不断总结经验,提炼发展,确保园林景观建筑更适宜园林景观,也更适宜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篇12

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是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提高质量的基础性建设[1]。

“工作过程导向”这一概念源于德国职业教育,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界的重视。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基地建设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在专门构建的实训基地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传授,以使学生有能力从容应对那些对职业、生计以及对社会有意义的行动领域[2]。

一、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

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施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一个完善的实训基地应具有专业的实践教学功能、产学研训相结合的功能、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功能、对外服务功能、“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训功能等[3]。

1.专业实践教学功能。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实践教学是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能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接触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实训基地应能根据教学大纲和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专业课的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

2.产学研训相结合的功能。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提升办学品位、树立学校良好形象和增强学校办学实力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当体现科研功能,应能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为产、学、研的结合提供良好的基地。

3.职业资格技能培训与鉴定功能。国家劳动部门现在正在逐步要求各个工种职业岗位实行持职业资格证上岗,因此,培养学生的职业资格技能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应具备职业资格技能实训的能力,并努力取得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对外技术服务功能。通过对外技术服务,高职院校可以提升自身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并给学校争取到额外的办学资金。通过对外技术服务,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对外技术服务,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也会更加紧密。通过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信息反馈,学校根据这些信息调整教学,使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能更及时、更准确地反映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5.“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训功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突出特色就是使其培养的学生掌握最新的实用技术和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要培养这样的学生就必须有更高水平的教师。为此,教师应首先在实训基地不断地进行自我培训,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与专业核心能力

1.职业岗位群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2.职业能力与实训条件分析。

三、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建设

目前,重庆能源职业学院正在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和学院校园建设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提供了巨大的、现实的实训舞台,是不可多得的专业改革与建设机遇。结合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已有的实训条件,构建“立体、多元、开放”的实践实训教学模式,以园林工程建设、园林绿地养护为平台,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与“园林工程建设、园林绿地养护”紧密结合,走“园林实训校园化”之路成为园林实训教学的指导思想。现将实训基地的分区设计汇报如下。

1.园林花卉苗木栽培实训区。具体功能是:提供园林植物基础、园林树木学、花卉学、植物栽培养护等课程的校内实训基地,提供园林植物苗木、花卉生产、经营管理等的实训场所,并要求每年能生产、出售一定数量的苗木。通过在此区的实训,使学生系统掌握园林苗木生产、温室花卉生产、苗圃经营管理的基本环节和技术措施,掌握花卉栽培用具、机械、灌溉设备的使用,施肥的方式方法等操作技能。同时,该实训区也为学院产、学、研的结合提供场地,为绿化工、花卉工等职业资格技能培训与鉴定提供场地。

2.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区。具体功能是:提供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造景等课程的校内实训基地。本区以散点的形式分布全园,在园中布置各种园林植物造景式样和垂直绿化景观、屋顶花园、雨水花园等景观设计,通过在此区的实训,使学生掌握园林植物种植、大树移栽的基本原则,掌握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垂直绿化和屋顶花园设计、雨水花园设计和水生植物造景等基本技能。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植物造景技术,为科研提供场地,为对外技术服务提供设计展示区。

3.盆景区。其功能是:提供园林植物应用技术等课程的校内实训基地,提供盆景制作、欣赏场所。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盆景制作原理,盆景制作、养护管理,盆景的陈设与欣赏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制作出一定数量的盆景出售,该区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训区,也可为盆景工职业资格技能培训与鉴定提供场地。

4.园林工程实训区。具体功能是:提供园林建筑材料与构造、园林工程技术、园林建筑设计等课程的校内实训基地。提供园林工程的实训场所。在本区中布置园林小品、园林假山、园林喷泉、园林单体建筑和园路铺装,并留出较大的空间,提供材料由学生设计、制作、布置园林小品、假山、喷泉、单体建筑和铺装园路。通过在此区的实训,使学生从这些工程入手,掌握园林工程造景技艺和工程设施、施工等知识,培养学生的设计素质和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

校内园林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可以美化校园环境,更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等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提供了课程实训基地,为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理念提供了实施场所,为园林绿化工、花卉工、盆景工等职业资格技能培训与鉴定提供了实施场地,也为对外技术服务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场地,同时也增强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和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法。

参考文献:

[1]曾令奇.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功能原则和途径建设理论探讨[J].职教论坛,2005,(18).

篇13

〔关键词〕 三山五园;历史文脉;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K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5)03-0043-05

三山五园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集大成者,不仅因为其经典独特的园林建筑设计,还因为其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记忆与传统,承载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认识、追求和价值取向。梳理三山五园的历史文脉和发展谱系,对今天的北京文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 三山五园的地理位置和建造背景

三山五园地处“北京湾”的西北郊,北京湾风水位置绝佳,曾被唐朝的杨益、杜牧,宋代的朱熹等推为风水宝地。处于平原和两个高原的交界之处的北京,也符合了中国古代建都选址的重要原则:前有照,后有靠。南朝范缜曾在《幽州赋》中形容北京“虎踞龙盘,形势雄伟。以今考之,是邦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天府之国也”。北枕居庸,北面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南襟河济,南面是黄河和济水。有山有水,历史名都,诸如西安、南京莫不如此。

进一步来看,三山五园则正处在北京湾的关键地区――西山山脉与平原的交接处。此地多丘陵,山水相接,多泉多溪,远衬苍翠西山,层峦叠嶂;碧水澄澈,山水秀丽,有如江南水乡,塞外绿洲。其具备山水、建筑和动植物则满足了构园的三大要素,天然的山水提供了优渥的自然条件,再有人工设计建造厅、堂、廊、轩、亭、台、楼、阁,培以植物,所建园林必然不同凡响,因此北京西郊理所当然成为营建园林的首选之区。

而选择西北海淀的原因,也是出于自然因素的考虑。万泉河从海淀台地发源,蜿蜿蜒蜒向北流过畅春园,东行流经圆明园、朗润园进入清华校园,最后汇入清河,如此成为一条独立的水路。蒙古族将湖称之为“海子”,而“淀”则是浅的湖泊,所以海淀区可谓水乡泽国,一派江南景色。加之植被茂密,动物种类繁多,在山水之间建造园林,可居,可游,可观,可悟。

从公元1153年金主完颜亮迁都至今有862年,八百多年的建都史,也是一部悠悠的园林建筑史。早在辽金时期,北京就已经兴建了一批园林和建筑,如当时称为清水院的大觉寺,静宜园中称为永安寺的香山。金章宗时在玉泉山兴建芙蓉殿行宫,作为避暑之所,后人称之为章宗“西山八院”之一,山下玉泉垂虹则是金代燕京八景之一。[1]因此我们说三山五园的建造可以追溯到八九百年以前,但真正初具规模则是在清代。清军攻占北京之后,并没有像历代政权更迭时那样,放火烧毁前朝宫殿,三山五园的建造基础得以保留,加之康乾盛世,国库充裕,于是就在北京西北郊大造园林。

二、 三山五园的建造过程

三山五园中最早兴建的是畅春园,它是康熙的避暑离宫。其原型为明朝武清侯李伟在京都西北郊区所建的私家园林清华园,李伟是明万历皇帝生母李太后的父亲,据史料记载,“圣祖仁皇帝因故址改建。爱锡嘉名”。“武清侯别业额曰‘清华’,广十里。园中牡丹多异种,以绿蝴蝶为最,开时足称花海。西北水中起高楼五楹,楼上复起一台。”[2]因此,畅春园最初命名为清华园,而与清华园一墙之隔的园子即为勺园,其主人是宋代书法家米芾的后人米万钟。《长安客话》是这样对勺园的格局进行描述的,“北淀有园一区,水曹郎米仲诏(万钟)新筑也。取海淀一勺之意,署之曰‘勺’,又署之曰‘风烟里’,中所布景曰色空天,曰太乙叶,曰松坨,曰翠葆榭,曰林于獭V种只嵝模品题不尽。”[3]清华园和勺园均为明朝两大私家园林,北京西郊不仅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风景优美,而且在清华园和勺园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因此,康熙选择此地建园造林。

康熙一生勤政,但由于政事繁忙,过于劳累,外出游览时,偶然看到了清华园旧址,便被此地的环境吸引,决定在此兴建御园。在清华园基础之上修建而成的畅春园,不仅可以办公,作为“避喧听政”之所,还可以读书涉猎,享受山水之趣,是一座兼有宫廷和游乐双重功能的离宫型园林。康熙皇帝自康熙二十六年(1687)二月二十二日,首次驻跸畅春园,康熙二十九年(1690)全园改建工程告竣,正式改名为“畅春园”,寓意“四时皆春”,“八风来朝”、“六气通达”之意。就全园而言,畅春园从布局到建筑均以朴素为风,让人有一种绿树成荫,天人合一之感。康熙对畅春园的喜爱可以从他在此的停留时间看出,畅春园建成以后,凡三十六年,累计到园257次,平均每年7次,累计居住时间达3800余天,年均驻园107天,最短者为29天,最长者为202天,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薨逝于园内寝宫。

圆明园创建于康熙年间,是建在畅春园北面的一座占地上百亩的园林,康熙帝题写了“圆明园”的匾额,将它赐予了仍是皇子的雍正。雍正即位之后,从雍正三年(1725)开始建造宫殿,堆山开湖,大兴土木。“先是建成了宫廷区,又向北东西三面拓展,修建了三十来处景区,开挖福海,建了一座占地3000亩、既是园囿又是宫廷的离宫型皇家园林”[4]。乾隆时期又修建了长春园和万春园,三园各四十景,共计一百二十景。同时修建的还有清漪园、静明园和静宜园三园,北京西北郊园林在乾隆时期达到鼎盛,共计五园。

因此,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先有畅春园,再有圆明园,最后才有清漪园、静明园和静宜园。现在畅春园遗址仅剩两个庙门,一是雍正为纪念康熙帝所建的恩v寺;另是乾隆为纪念其母亲所建的恩慕寺。根据记录,畅春园南部的大宫门曾一直延伸到四环,后在修建环路时将宫门挖出,但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展,考古挖掘后就将遗址填埋,因此,畅春园大宫门遗址仍在北四环路的高架桥下。

从定位来看,三山五园经皇帝批准而建,作为皇家离宫使用,是毫无争议的皇家“御园”。而如今,畅春园大部成为北京大学校园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成为市民休憩和锻炼的公园。同时,在北大校内,还有醇亲王奕X的蔚秀园,庆亲王奕E的承泽园,和|的淑春园,恭亲王奕的朗润园等圆明园的附属园林。

目前在北大校内还可以看到不少三山五园的遗迹,其中广为人知的是未名湖中的石舫。荀子有云: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从装饰上说,石舫在园林中引入了船的形象,又无船的晃荡不安感觉,这也应和了乾隆皇帝有关石舫的一首诗,“雪棹烟蓬何碍冻,春风秋月不惊涛,载载舟昔喻存深慎,磐石奠基固永安”,[5]用永不沉没的石舫象征国家政治安定,寄望江山永固,坚如磐石,永不倾覆。乾隆将圆明园南部的淑春园赏赐给和|之后,和|仿照圆明园的清晏舫建造了另一座石舫,乾隆薨后,嘉庆皇帝就以二十大罪状把和|打入大牢,其中有一条为,“楠木房屋,僭侈逾制,仿照宁寿宫制度,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居心,其大罪十三”[6],因此,淑春园和园中的石舫也成为了和|罪状的铁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百年前的皇家御用石舫现在则成为了北大学生游玩和游客参观的著名景点。

三、 三大皇家园林的比较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三山五园,我们不妨再拿同属皇家的避暑山庄、颐和园和圆明园三大园林比较一下。

1. 避暑山庄:真山真水,有如天成

三大园林中面积最大的是避暑山庄,它也是康熙时修建的,迄今已有312年的历史,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时占地达8400亩(564公顷),分宫殿区和园林区。

避暑山庄在建筑风格上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即“移天缩地在君怀”,将华夏大地知名的自然风光统统移植到园中,金山寺模仿镇江金山寺而建;烟雨楼移植嘉兴烟雨楼;狮子林的原型是苏州狮子林;园林区的东南部则是以江南江浙一带的景观为主题;而接见马嘎尔尼使团的万树园则融合了平原和蒙古草原的景色;西北方向的山区与我国西部高原相呼应,园林的山形水系与中国的地势相吻合。开创了分散集锦式园林的先例。

分散集锦式园林,是依据主题立意,采取拟仿形式,荟萃景观。避暑山庄即,拟仿国内名胜于园内,不求形似,但求神似。

避暑山庄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山庄之外还分布着诸如溥仁寺、溥善寺、大佛寺、安远庙、小布达拉宫等诸多寺院,如众星捧月般分布在周围,各具特色,各有背景。从民族治理来讲,建立这些寺院也是安抚蒙、维、藏等少数民族,促进民族和谐的需要。整体来看,避暑山庄的特点十分鲜明,真山真水,有如天成,疏密有致,因借得体,让人有无限想象之空间。

2. 圆明园:散点集锦,中西结合

由于圆明园地处平原地带,不同于避暑山庄的真山真水,作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其特点之一是没有真山,园子中的小山都是人工堆成的。同时,圆明园和香山、玉泉山毗邻,借景而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山水景观,园中景观步移景易、层出不穷,特色景观之多无与伦比,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平地造园的典范。

其特点之二逐步修建,康熙帝赏给胤G时圆明园规模还很小,最初只包括大宫门以里的正大光明、九州清晏、勤政亲贤几部分,后扩建了万方安和、源于佛祖释迦牟尼的都城舍卫城,城内藏佛像就十万尊,为金铜所制。在圆明园内还有一座宏伟的建筑群,是仿照玉皇大帝的南天门而建,名为“方壶胜境”。其旁边就是仿照西湖同名的景观“三潭映月”。经过三代帝王的不断扩建,全园共有大小景点数以千计,占地350公顷,成为三山五园中规模最大者。

其特点之三是圆明园的建筑散点设计,风格集锦,即没有一个主题建筑统领全局,建筑风格多样,各自分散开来。圆明园的建筑类型应有尽有,包括宗教建筑、文化建筑、观稼验农建筑、西洋建筑,还有仙境景观、写仿名山胜景景观等。多类型的建筑满足了皇家朝政、宗教、文化、娱乐等多种需求,很好地融合了建筑功能、建筑结构和建筑意境,移天缩地,将中国知名的自然风光统统移植到圆明园中,所以它毫无疑问是一处集锦式的园林。

其特点之四是中西结合,将欧式园林景观纳入体系当中,集全世界多种园林景观之大成,充分体现了康乾盛世之时代特点。圆明园内的狭长地带上,矗立着西洋楼,包括谐奇趣、黄花阵,还有海晏堂、蓄水楼、远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方河,虽然东西长800米的西洋楼景区仅占园林整体面积的2%,但它也是遗址中存留最丰富的景区。遗憾的是,其余的三山四园以及周围十多个附属园林、无数奇珍异宝均被英法联军焚烧、劫掠。

3. 颐和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颐和园在发展的鼎盛时期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到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约220公顷,达到总面积的四分之三。相较于圆明园的集世界园林建筑之大成,颐和园的特点则是主体建筑突出,一山一水一阁:一山是万寿山,一水是昆明湖,一阁则是佛香阁,而其他景观都是这三大主体的附属物,远不能与其相比,三大主体也成为颐和园的独有景色。

在大型的自然山水园林中,建筑的布局往往要取决于已有的山水结构,即 《园冶》所讲“宜亭斯亭,宜榭斯榭”。颐和园的布局则十分恰当地体现了这种“依山为轴,以水为新,旷奥兼备”的总体建筑布局理法,在继承其皇家园林建筑功能性布局的传统上,结合自身山水地创造了前水前湖主景突出、后山后湖曲折幽邃的景观感受。[7]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四、 三山五园体现的文化价值

三山五园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在建筑上的体现,但作为皇家园林不管是圆明园,还是颐和园,亦或是避暑山庄,其首先体现的是皇权的至高无上,体现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气,这从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州清晏、万方安和、海岳开襟、慈航永v等圆明园诸多景点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其次,皇家园林还体现着“移天缩地在君怀”、君临天下的气派。在颐和园中,西堤仿西湖苏堤;景明楼仿岳阳楼;偕趣园仿无锡寄畅园;望蟾阁仿武昌黄鹤楼;转轮藏仿杭州法云寺华严阁;夕佳楼仿苏州狮子林;须弥灵境仿摩耶寺喇嘛庙和承德普宁寺;十七孔桥仿苏州宝带桥和北京卢沟桥;兰亭仿浙江绍兴兰亭。一亭一桥皆有出处,不难看出皇家将华夏大地名粹囊入怀中的目的。而三山五园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的风格布局,与其定位和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首先,三山五园与紫禁城一样都是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是清中期150年的政治统治中心。圆明三园作为皇家御园,是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长年临朝理政的场所,这里不仅是清代皇家园林特区,同时还是清代政治、军事特区。统治者不只在此观览山水,还要处理朝政,三山五园已成为与紫禁城并重的双城,与紫禁城有冬宫和夏宫之别。而为了突出三山五园的军事特区地位,园内还建有八旗营房、水陆古道、团城演武厅、碉楼等建制和建筑。其整体建筑陈设还处处体现了皇家文化及典章制度。

其次,是中国农业大国和重农重稼治理思想的体现。帝王每年都要到先农坛等场所扶犁演耕,到天坛祭天祈福,祈求风调雨顺,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只有重视农业的发展,江山才能永固,人民才能安康。因此在园内布局中,也体现了帝王劝课农桑的愿景,最为典型的代表是颐和园昆明湖西北的耕织图,耕织图是以河湖、稻田、桑蚕等自然景观为主的江南风貌园景,当年这里水稻成片,泉湖纵横,农耕劳作,酷似江南。后乾隆帝又将内务府织染局和隶属于圆明园的十三家蚕户也迁于此,桑叶葳蕤,男耕女织,故为“耕织图”。耕织图“西有蚕神庙,北为织染局,其后为水村居。”[8]织染局内前为织局,后为络丝局,北为染局,西为蚕户房。在圆明园中,“北远山村”多稼如云,临墙而建的“若帆之阁”都是体察农情的建筑,位于后湖西北角的“杏花春馆”,初建时称菜圃,其中有土地庙、涧壑余清等建筑。

再次,重视耕读文化和诗书礼仪。“愿为君子儒,不作逍遥K”,努力修身进德,有济天下的胸怀,才能成为一代明君圣王。因此,书院、书屋、书楼则是三山五园中另一类主要建筑,使园林充满了浓厚的读书氛围。通过读书可以让皇家子孙“茹古涵今”,可以“探真”、“养正”、“得趣”;“通晓古今”,掌握古今帝王治世经验;“茹古非关希博雅,古来治乱在遗篇”。圆明园中景观“澹泊宁静”,取自诸葛亮《诫子书》“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句,意在告诫君王勤于读书,在青山绿水之间不忘修身养性。畅春园有清溪书屋、讨源书屋、渊鉴斋、佩文斋、汇芳书院、碧桐书院。而闻名于世的莫过于圆明园内的文源阁,收藏了《四库全书》七部中的一部,园内专设了皇子读书的场所“洞天深处”,其中的孔子神龛中写有一幅对联“道统集成归智德,圣功养正仰微言”,告诫皇子们治理好国家,必须学好儒家的道统。

最后,为民族团结而兴建宗教建筑。宗教建筑在三山五园的各园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圆明园中数量最多。这些宗教建筑星罗棋布地散落园中,佛教包括宝相寺,月地云居,正觉寺;道教有花神庙、关帝庙等;其余的还有广育宫和龙王庙。三山五园中个性最突出的是清漪园,其建园目的之一是建大报恩延寿寺以庆贺乾隆幕后的寿辰,以此作为这座皇家园林的主要功能。静宜园北侧的昭庙,则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班禅额尔德尼来京为皇帝祝寿,为纪念这一民族团结的盛事而建。三山五园中的宗教建筑类型繁多,建筑艺术处理丰富多彩。

从三山五园的历史可以看出,三山五园不仅是皇家园林建筑群,其本身也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三山五园作为园林建筑群,首先是对时代建筑、园林工艺水平的直接反应,其次,三山五园作为政治中心,处处体现了帝王政治、皇家文化和典章制度,园中的建筑多姿多彩,风格多种多样,历经三百多年风吹雨打,走过其中的人物,流传的故事数不胜数,在人物事件、风俗礼仪、藏书阅读、宗教寺庙文化研究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纵横交错,构成复杂庞大的文化谱系。

就今天北京的格局而言,三山五园所处的海淀区是文化中心和科教中心,也是人才培养中心,还是文化艺术的摇篮,悠久的历史,古老的园林,三山五园所在的海淀对北京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创新的科技发展是区域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人文要素中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是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认识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厚的价值观、发挥其巨大的精神财富,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化自觉、自信、自强。作为今人,我们肩负着保护三山五园自然环境和文化遗存的历史使命,提升该地区的生态建设,打造文化产业的多样性,这样,三山五园不仅有历史有传承,还会有未来。

〔参考文献〕

[1] 岳升阳,颐和园、圆明园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区域改造[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2] 王宋文,畅春园兴废于何时[J],紫禁城,2002(3).

[3] 蒋一葵.长安客话[M],北京出版社,1960,63-66.

[4] 张宝章.海淀文史・京西名园[M],开明出版社,2005.

[5] 岑大利.试析颐和园诗词的历史文化内涵[J],北京社会科学,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