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韩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什么是韩剧?狭义的理解,韩剧是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广义的延伸,实际上我们常说的韩剧有着的定势的文化内涵,是对外来韩国文化的别称。因此,本文基调是,韩剧本身实际上不能简单地作为一般电影艺术形式来看待,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还是把它看做一种以连续的电视剧为载体的流行文化。我们首先对韩剧作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韩国电视剧的制作与播出介绍
(一)韩国电视剧的类型
韩国电视剧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家庭伦理剧、青春偶像剧、历史剧或杂剧。家庭剧篇幅很长,100~200集不等,内容主要是以伦理亲情为主线,体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维护。情景喜剧也包括在内,以小人物的生活为背景,主题更为突出,针对现实矛盾,以探讨为主,演出形式主要是日日剧,每集20~30分左右,周一至周五播出。青春偶像剧以爱情为主线,是“韩流”的中轴,青年人的最爱。月火剧(周一周二播出)和水木剧(周三周四播出)是主要形式,每周更新,每集1小时左右,长度最短,以16集居多,20集左右的也不少。历史剧则以历史上的宫廷生活、历史人物、歌妓、商人等为对象,意在对韩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赞扬,对民族文化认同的维护和民族精神的歌颂。集数剧中,有长有短,30~50集不等。
(二)韩国电视剧的制播环境
韩国电视剧制作以国家广播公司KBS(国营)、文化广播公司MBC(民营)、首尔广播公司SBS(民营)为主,三大广播公司自己独立制作的电视剧占韩国总电视剧的65%。另外,也与独立公司合作制作,近年来,独立制作公司的份额在逐步增加,从2000年开始,由独立公司制作的电视剧占韩国市场的1/5,并以上升势头发展[1]。在电视剧制作过程中,韩国的PD(producer director)和编辑有着特殊的地位。PD相当于中国的导演和制作人,一部电视剧,PD是核心。他掌管故事大纲、演员选择、拍摄、费用开支、后期制作等所有过程,工资很高,但也最累。编剧构思一部剧的轮廓,写上约1/5的内容就可开始拍摄,但是在拍摄过程中,编剧要不停进行构思创作和修改,由于韩剧采用边制边播的制作模式,在接下来的3个月的时间里(一部韩剧的一般的制作周期),编剧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从第一集电视剧开始到最后一集结束,编剧要不停地修改自己的作品,其工作量之大和PD不相上下。韩剧的播出机制采取分级制和伸缩长短集数,以市场和收视率为导向,停播或延长集数主要在于观众的喜爱程度,竞争非常激烈。
二、韩剧在中国流行的文化原因
(一)韩剧自身的文化特征
韩剧最初是在学习借鉴日剧的制作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在借鉴的过程中,韩剧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总的来说,韩剧体现了以东方文化为底蕴,整合西方现念,融合民族特色的韩国文化,融传统和现代为一体,非常受观众喜爱。
1.家庭剧对传统的继承
韩国的家庭伦理剧体现了对儒家传统文化的很好继承与维护。三世同堂,长幼有序,父慈子孝,夫妻和睦,婆媳融洽是彰显的主题。传统伦理贯穿人物行为,尤其是剧中家长,刻意突出“家”的特色,在细节上不遗余力描绘。通过家长里短的小事来反映现实生活。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看了又看》《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传说中的七公主》《不屈的儿媳》。
2.偶像剧的唯美和时尚主题
韩剧的恋爱是柏拉图式的,非常纯净与梦幻,像梦一样美丽,同时又非常时尚。不仅是演员本身,俊男美女,非常亮目,而且剧中演员的职业(医院、音乐厅、电台、T台、服装公司等)都与时尚有关,剧中人的生活方式都时尚化,包括穿衣打扮配饰、居住的房子家居布置、交通(名车)、出游(风景非常美)和说话风格等[2]。如《星梦奇缘》《天桥风云》《我叫金三顺》《秘密花园》。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有将古代和现代融合的倾向,虚构的历史爱情故事,有着古代的背景和现代的青春爱情。颇为成功的如近期热播完毕的《拥抱太阳的月亮》。
3.历史剧的韩国文化特色
韩国历史剧处处体现着韩国的历史文化。韩国宫廷生活,韩国的礼仪,古式的穿着打扮,美丽的韩服,精致的韩国美食,韩国传统的歌舞表演,韩国特有的说话、行走、行为方式等。同时,韩国历史剧又体现着现代性,鲜明的人物性格让历史人物成为观众心中的人物。如《大长今》《黄真伊》《同伊》《李算》。
总之,韩剧以亲情、友情、爱情三大主题演绎人生的悲欢离合,用健康向上、坚定执著的生活基调谱写人生真谛,用时尚元素和巧妙包装把传统美德与现代都市生活淋漓尽致展现出来[3]。漂亮的演员,精湛的演技,细腻的情感,精美的画面,感人的音乐,精致的包装,使韩剧成为炙手可热的电视大餐。
(二)中国社会的客观环境
篇2
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变为“地球村”的今天,大众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在改变传统文化边界,拓展文化空间的过程中,推进着跨文化传播,进行着文化的整合,同时也携带着政治与资本的力量,推行着文化霸权主义。
跨文化传播是一种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文化现象,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各种文化正是由于不断地吸收不同文化的有益因素,使自己不断得到更新、丰富和发展。
现在越来越活跃和频繁的跨文化传播使我们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充满了新鲜内容,校园媒介也开始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例如,大学生们穿的是“韩国风”和“欧美风”带来的、款式多样的、休闲时尚的衣服;戴的是“韩国风”吹来韵有着光亮色彩的、能展现大学生青春活力的、精细幽雅的饰品;我们的手机彩铃是现在最流行的韩文或英文歌曲;宿舍墙上贴的是安在旭、Rain、张东健、金喜善等韩国影星的巨幅海报;手机、钥匙或书包上挂的是“冬日恋歌”的插图或Rain、辈勇俊等英俊韩星的小型照片;课余休闲时,我们在网上看韩国最新的浪漫爱情剧或美国现在最受欢迎的连续剧;我们模仿韩剧男女主角的流行发型和发色,现在我们最想去的城市是汉城……
追求浪漫、追求美、追求时尚、追求新形式和新鲜内容,喜欢模仿别人的东西、适应性强、价值观和审美观灵活的、代表一个时代的现代大学生正在成为吸收跨文化传播养分的主力军。我们的各类文化意识也随着跨文化传播的潮流而打破了本土文化的界限。具体说来,跨文化传播对现代大学生文化意识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服饰文化意识的影响
公元前221年以后,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织品通过贸易进入欧洲,促使西欧人广泛地了解东方的古老文明。从此东方文化开始影响欧洲中世纪人们的服饰。中国织物光泽华丽的外观、豪华的金银线刺绣与欧洲人对神的崇拜心理一拍即合。尤其在l3世纪,随着西方和东方贸易的不断加强,形成了欧洲人热烈追求东方服饰的热潮,女装衣服的领、袖、衣边均出现模仿绣花的形式。因此,中国袍装和装饰对后来的西欧服装的演变和更新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可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的跨文化传播对各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的。而现在,“欧美流”和“韩流”在中国迅速蔓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充满活力、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现代大学生,常常把具本民族特色的传统衣服叠放在箱子里,成为追逐“欧美版”“韩版”潮流的主力军。
几年前,在年轻人中间兴起美国黑人的“街舞热”,在我们校园则引起穿HIP—HOP服饰的浪潮。在校园里,无论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男生或女生,都流行穿宽大的休闲T恤、肥大的裤子和滑板鞋。几年来,随着韩剧越来越多的播放,走在校园里,身旁飘过的、一身精致时尚韩版服装打扮的个性男女越来越多。韩剧给人印象最深的除了剧中女美男俊的主角、催人泪下的煽情剧情外,还有男女主角青春亮丽的各色服饰。现在“韩国风”征服了无数年轻人,让欧美时尚成功的亚洲化。
突出自由自在的个性,即不像西方服饰那么开放、又没有东方服饰那么的过于保守,注重精美的细节处理,简约而含蓄、大方,经典又不失时尚、朴实,闲适中透露出高雅,适合各种场合穿着的休闲、舒适的韩服符合具有追求完美、自然轻松、无拘束的浪漫休闲心态的,还在校园学习生活又渴望时尚个性的现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因此,风靡流行的韩服成为了现代大学生的首选。
大学生们也喜欢佩戴韩剧里出现过的各种各样的首饰,喜欢金黄色的、剪得千奇百怪的韩版发型,还喜欢像韩剧中的女主角一样着鲜艳的眼影,抹光泽的唇膏,以此炫出自己的青春。
由此可见,跨文化传播使大学生的服饰文化意识更多样化、个性化和色彩化了。
二、对饮食文化意识的影响
饮食文化,从本质上说,不是指这个人和那个人在餐饮上应该做出哪种选择,它指的是隐藏在人们心里的东西;如共同的历史背景、民族文化的基础;指的是人们在这个方面连续重复的群体实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为了生存,曾发明很多加工食物的工具以及各种烹饪技巧和食用方法,并把这些技巧和食用方法利用各种符号传播给别人。也正是因为这些饮食文化的传播,人类积累了丰富的饮食习俗、典故、思想和理念。
信息交流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很大,特别是跨文化交流对各族人民的饮食文化意识的影响更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及饮食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长盛不衰,是因为,不仅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传播交流,同时又积极吸收海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文化。
从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到现在的大众传播媒,跨文化传播和交流不断地影响我们的饮食文化,断地更新我们的饮食文化意识。在古代漫长的岁月中,商业贸易传播和宗教传播是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而现在各大众传播媒介也成为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2002年笔者刚进大学的时候,同学们中间去肯德鸡、百富、德克士等西式餐厅就餐的情况不是很普遍。但随着乌鲁木齐西式餐厅的增多,西式食品价格也随之下降,在校园里,学生去装修豪华、优雅的肯德鸡、德克士、西饼屋等西式餐厅消费成了一种时尚。在各种节日里,同学们很喜欢去环境舒适、给我们新鲜感的西式餐厅,享受给我们带来新滋味的西式食品。最近,随着“韩流”热在中国的出现,各式各样韩国料理的美味也飘到了我们的身边。像西餐很快成为我们饮食文化的一部分那样,不久,韩餐也将成为我们饮食文化意识的另一个新内容。
三、对节日文化意识的影响
世界上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特色的各种节日。如圣诞节是西方人的最大节El,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最主要节日。随着各民族和各国之间跨文化交流和大众媒介的跨文化传播的日益增多,其他民族的一些节日不同程度地融进了我们的节日文化。特别是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和父亲节等典型的西方国家的节日,在新疆的各民族人中尤其是年轻大学生中很流行和普及。
每次圣诞节,不论是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还是其他学院的学生,都会用圣诞树和圣诞礼物把教室和宿舍装饰得非常漂亮,门和玻璃上贴着“MerryChrist.mas”的贴纸,并相互发短信来庆祝。情人节是追求和向往浪漫爱情的现代大学生的另一个重要节日,母亲节和父亲节则是我们向父母表达孝心的重妻节日。总之,这些典型的西方节日已成为大学生节日文化意识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对休闲娱乐文化意识的影响
篇3
一、 温泉文化的内涵
温泉文化是指人们在认识、利用、开发和保护温泉资源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是以温泉为物质载体或依托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及其“物化”体现,包括重视生命质量的温泉康体保健文化、愉悦身心的温泉休闲文化,以及温泉地名文化、宗教文化、诗歌艺术文化、民情风俗文化等。
本文以温泉旅游文化中所涉及的几个重要领域为主要元素,把温泉文化分成养生文化、洗浴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及其他文化(历史、诗词、温泉地名、建筑、会展等)五个部分简要分析其对提升温泉旅游吸引力的关系。
二、温泉文化与提升温泉旅游吸引力的关系
一切具有接近、收缩性质的运动形式都是吸引,接近与收缩力越大,吸引力越大。温泉作为旅游资源吸引力越大,能够吸纳的顾客越多,提供的使用价值、实现的价值也越高,能为景区和旅游企业带来的收入和利润一定也越高。
温泉文化的开发和培育对提高温泉旅游吸引力有极大帮助,重视温泉旅游文化建设应当以生命文化为核心,重点开发温泉沐浴文化、养生文化、乡土文化、休闲文化等。
1.温泉养生文化
“养生”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书籍《庄子》内篇,又称“道生”、“摄生”、“养生”、“保生”、“寿生”等,其含义是在于根据人的生命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在古代,温泉被人们看做上天赐予的“神水”、“圣泉”、“圣汤”,并且远古神话人物女娲被供为“汤神”。现代社会环境下,人们追求健康、乐观、轻松的生活态度也是钟爱温泉的重要理由。“养生”是贯穿温泉文化的灵魂,它是精神层次上的一种理念。因此温泉养生文化也是提升温泉旅游吸引力的核心内容,也是开展温泉旅游文化挖掘的着眼点。
2.温泉洗浴文化
中国养生文化成就了温泉文化的“魂”,但在洗浴文化上日本把含蓄、谦让、自律的传统文化融入到温泉文化之中并不断发扬传承。洗浴文化是提升温泉旅游吸引力的外在形式,也是温泉旅游最主要的行为体现。洗浴文化和养生文化构成了温泉旅游文化的树根和树干,两者在开发时也要以相互统一地风格出现。
3.温泉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沐以泉为尖,温文儒雅,泉涌乐膳。饮食可分为“饮”和“食”,温泉不仅具有康体、保健的功用,部分类型的泉水还可以直接饮用,泡茶作为汤药。现代的饮食文化也很重视食物饮品的安全性和保健性,很多地区也利用温泉培育出很多绿色食品,如温泉米、温泉丝瓜、温泉鳖等。有的地区利用温泉开发出许多特色菜肴,如温泉药膳,温泉鸭、温泉焖鸡等。
4.温泉民俗文化
温泉民俗文化因地域和民族文化的不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民俗样式,主要有民俗信仰、洗浴方式、节庆活动、传说、诗歌、舞蹈等内容。我国有很多少数民族还保持着远古露天洗浴的习俗,无论男女老幼,沐浴时都,若不完露身体,他们认为是对纯洁圣水的一种玷污。
三、吉林省温泉分布及旅游吸引力评价
1.吉林省温泉旅游资源概况
吉林省温泉尤其以中低温地热资源十分丰富。据资料记载,吉林省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高平原和东部山区,包括长白山天池温泉群地热田、抚松县仙人桥镇地热田、临江市花山镇温泉群等,中部高平原地区地热多埋在数百米至数千米的地下深处。长春市地热分布于西北郊区,在长春双阳区、安图二道白河、农安县九台市、公主岭市等地都具备地热储备条件。
2.吉林省温泉旅游吸引力的评价
对温泉旅游吸引力从旅游资源条件和旅游开发条件二个方面,扩展为五个影响评价的因素:自然资源条件、人文资源条件、环境条件、区位特征和区域条件。吉林省温泉旅游文化评价。养生文化方面有着悠久的传承,吉林省在满清时期作为清王朝的龙兴之地,保留了这里很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因此,吉林省在养生文化上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养生之道,还行形成了吉林省独具地方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粗狂、热情的区域温泉养生文化特征。洗浴文化方面还没有达到全民把沐浴温泉作为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观念的增强,而且吉林省在陆上与韩国接壤,与沐浴文化水平很高的日本隔海相望,因此,在汲取其他温泉文化的便利程度上,有明显的地域优势,容易借鉴日本、韩国的经验,乘势而为。饮食文化方面独具东北特色,也习惯吸收不同地域的风味饮食,加上东北人的大方、热情、好客的习惯,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利用温泉资源开发温泉食品及饮品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开发这种温泉类饮食产品可以延长温泉旅游的产业链。民俗文化方面,吉林省是满族的发源地,省内还有全国最大的朝鲜族自治州,满族民俗文化和朝鲜族的民俗风情就是吉林省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两个民族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十分丰富,也都有着对水和温泉情有独钟的风俗。
四、吉林省温泉文化建设的途径。
温泉文化建设可以为吉林省温泉旅游设定一个长远的发展方向,并且成为吉林省温泉旅游发展的长久动力和智力支持。
1.温泉旅游文化应挖掘养生医疗保健功效。
温泉的医疗保健养生作用人们都有共识,但大都处在感性认识层面上,缺少深入的分析研究,缺少临床医学方面的科学探究。从临床医学上、理论上对不同类型温泉、不同特定组份含量的温泉对人体的医疗保健、养生功能进行科学探讨。考察不同类型温泉的医疗保健价值,开发出对应的温泉医疗养生旅游产品来,从功能上找准吉林省温泉文化的基点。
2.吉林省温泉文化应挖掘历史文化脉络。
温泉历史遺迹能够真实地再现温泉的历史变化。可以依靠吉林省温泉文化的历史文化研究,找到吉林省温泉发现、发掘、利用和弘扬的路程,在此基础上在温泉景区规划方面也要注重本省温泉历史沿革与发展,及承继历史传统又有新时代温泉文化气息。
3.挖掘吉林省各温泉的民俗文化内涵,凸显地域文化。
吉林省可就满族、朝鲜族和蒙古族三大民族充分发掘其历史、诗画、音乐、舞蹈以及民风、民俗,并与温泉旅游嫁接,形成独特的养生、洗浴、饮食、民俗文化。为此,可以由省旅游局和地方有关政府部门专门组织历史学、地理学家、地质学家、社会学家等对上述民族的文化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系统收集、整理和再现。同时应当处理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在温泉这种包容性的环境里各种文化可以兼容并蓄,丰富多彩,更加提倡传统文化用现代手段和方式加以表现。
参考文献:
[1]王艳平.俄国温泉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3):74—76.
[2]黄芙蓉.我国温泉旅游文化的建设[J]. 江苏 南京 中国市场 2011(36):162-162.
篇4
“我既然选择了教书,就要把自己一身所学,传授给学生。中国有句古话,浑身是铁也打不出几颗钉。当教出10个学生,就有了10份力量。”李教授笑起来特别慈祥,像一尊弥罗佛。
高高的个子,宽宽的额头,浓眉大眼,鼻直口阔:虽然年过六旬,但丝毫不显老态,精气神十足――“相由心生”,李教授就是中国最传统的福相。
李教授从事教育几十年,现在是桃李满天下,“我的学生中很多都是博士、校长,在各行各业中的佼佼者也不乏其人。”李教授乐呵呵地告诉我,“当教师最大的快乐就是看到他们超过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社会才会进步啊。”
李教授说,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学校,树立坚定的教育事业心,才能把工作做好。只有自觉投身这平凡工作,敬业乐业,才能产生巨大的拼搏动力。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生活是清苦的,但是,如果在知识结构的完善方面有自求自得的充实感,在精神寄托方面有育天下英才的自豪感,在人际沟通方面有师生相处融洽和谐的亲切感,就会使无知的玩童变成优秀学生,使迷惘的青少年成为祖国的栋梁,就会倍感欣慰和快乐。
李教授在教育方面主张以创新精神养成为目标,广纳世界科技,弘扬中华文化,重点培养教育大批本专业优秀人才。为此,热爱和倾心教师职业,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50名、硕士研究生53名,多名已成为教授、工程技术骨干和研究院所或大学领导。1993年获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同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05年获教育部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励。
阳光心态,在工作中享受生活
有一位名人说,“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影子,关键看自己脸朝向何方”。李教授那个年代的人,经历都十分丰富。他是老三届知青,插过队,当过机械工人,1977年恢复高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被国家教委选为出国研究生,在日本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回国。“我从上学起,每门功课都是满分,在日本读研究生、博士也一样。”李教授笑呵呵地说起这段往事。
他的学习为什么这么优秀?因为勤奋!
不但他的学习如此,工作也是如此。他心态好,心地单纯,做什么工作都非常专心、专注。18岁时,有人对下放在农村的他说,他这一辈子就完了,只能当农民。但他不气馁,心态阳光,每次回城,都会带着一箱子书回去,博览群书。
李教授健康、平和、宽容、大度、崇高、自信、积极,他用这种心态影响自己、同事、学生,让他周围的人觉得是在幸福的天堂。
他积极乐观工作,虽然清苦、劳累,但在工作中发现更大的乐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享受生活,是其他任何物质替代不了的。
敬畏自然,倾心节能环保
遵循自然、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李教授,倾心农业技术开发,倾心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开发。
他从日本回国后取得的第一项成果,是在河北省饶阳县流满乡建成世界第一座利用自然冷源大型果蔬保鲜库。这一“利用自然冷源贮藏农产品机理研究”发明了分层并行差压送风冻结方法,获得国家专利一项。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国内外利用自然节能技术和果蔬保鲜技术的重大突破。比其他类型的冷库运营成本降低92%。目前该库已成功运转14年以上。为当地的果农菜农建造了一所高效节能的大型冷藏库。
1994年,李教授带领其研究组率先在我国进行了电生功能水的制备及在食品和农业上的应用研究,且在食品领域、果蔬保鲜及病害防治领域均取得了重要成果。尤其是首创性地将电生功能水应用于降解果蔬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防治果蔬大棚的黄瓜霜霉病、葡萄炭疽病以及大田中的小麦条锈病等,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已使我国的农药“绿色革命”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在酶法利用玉米芯制取低聚木糖的研究领域取得突破,2001年首次在我国实现工业化生产,通过教育部组织专家鉴定,评价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玉米芯在我国农村大多当柴烧掉或遗弃。李里特却把它当作了宝贝,他的“玉米芯酶法制备低聚木糖”项目获得200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技术转移建成年产万吨低聚木糖示范工程项目,不仅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而且使实施该项目的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低聚木糖生产企业。该企业累计生产低聚木糖19500吨,实现销售收入33.64亿元,利润总额8.41亿元,税金3.28亿元,每年可利用玉米芯7万吨以上,同时减少了废弃物的玉米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近3亿元,带来就业机会2000多个。
李教授现在正在右玉县进行一个科研项目,就是针对雁北地区风大低温的特点,把风能由风车转化为机械能,再转化为热能,解决农业种植中严寒季节温室大棚的取暖问题和严寒地区建筑节能采暖问题,补充太阳能的不足。李教授说,这一技术可以为高寒风大地区的菜农提供新的补充能源,有效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和品质,也可推广应用到这类地区的养殖业和房舍取暖。
独立思考,科学实践的真知灼见
前一段时间,“地沟油回流餐桌”事件,将人们的眼球聚焦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上。李里特教授说,将地沟油进行简单的提炼味道是很重的,真正要把地沟油提炼成无色无味的食用油,并不是一个小工程,首先从地沟里捞油杂物太多,饭店厨佘的废油还是比较集中的,通过回收以后利用比重、加热等方法将油水分离,还要再进行脱碱、脱臭等一系列复杂的步骤,这些成本并不低。炸油条用不了多少油,而一桶油能花多少钱?
在李教授看来,不排除有人提炼地沟油。如果把这些提炼出来的东西,卖给肥皂厂或者用在其他工业用途上,才是正规的途径。通过垃圾的分类处理,将地沟油进行资源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我们应该支持。但是,这些程序由小作坊来运作,不够规范,流向食品市场,就会造成危害。
近几年的食品安全问题却时时给我们带来危机感。归根结底要提高人们的意识,投机取巧、假冒伪劣不是获取利益的长久之法,提高技术,提高质量才是一个企业的发展之道。地沟油不是废物,而是宝贝,我们应该关注如何有组织、有制度,合理地将垃圾分类处理,重视支持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发,减少浪费、降低污染、让多数地沟油回收利用,变废为宝。
李教授说,这些问题的出现,跟我们很多人的营养知识缺乏,科普宣传力度不够,以及伪养生学家的误导不无关系。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科学养生遵循传统饮食之道
李教授是一个十分忙碌的人,对生活的要求不高。我们约在上午11点采访,李教授穿着背心短裤在给学生改毕业论文。他说,我一般都是自然凉,尽量不用空调,既是为了环保,也是节约资源,毕竟现在是暑假,不用上课……
当我问起他的一日三餐时,李教授说很简单的,饮食原则是越简单越好。早餐一杯豆浆,中午馒头,晚饭面条等,一般以面食为主,但一定吃主食。以蔬菜水果为主,轻油,限盐,食物多样化,最重要的吃到七八分饱即可。
说到吃豆浆,李教授说,“从营养学方面讲,豆浆是最好的植物蛋白,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
他说,中国人自古就知道大豆的好处。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母患病,食欲全无,刘安发明了豆浆,其母喝后病体复康,从此豆浆得以世代流传:《本草纲目》则如是记载:豆浆,利水下气,制诸风热,解诸毒:《延年秘录》亦载豆浆“长肌肤,益颜色,填骨髓,加气力,补虚能食”。
上世纪70~80年代,研究表明大豆蛋白超过鸡蛋清蛋白,是人类最理想蛋白。豆浆中不仅含有大量的大豆蛋白,更是具有降低血脂的功效,西方近年来掀起的吃大豆热就是冲着这点来的。另外豆浆中脂肪含量与牛奶差不多,但豆浆中的脂肪是不饱和脂肪,更有利于人体健康:豆浆在含钙方面比牛奶低,但在含铁方面则高于牛奶,另外豆浆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卵磷脂等14种成分则优于牛奶。
豆浆机的出现让我们更多地饮用豆浆,这不仅仅有利于我们的营养与食品安全,同时也会给中国大豆产业带来较大的机会,因为豆浆要消耗大量的大豆,这会使大豆重新走上中国人的餐桌,而WH0倡导的“每天25颗大豆”的重要性,也会被我们慢慢接受。
润泽心灵,重视弘扬食文化
李教授在从事多年的科研工作之佘,一直很关注饮食文化。李教授在去年的一次饮食文化讲座中,从食文化和食文化的功能、中华农耕文明和食文化、食文化的内涵以及食文化的弘扬几个方面带领同学们认识了食文化。并总结了中华食文化的几大特色:素食为主、饮食养生、中国饭和菜、蒸煮加工、五味调和、煎炸烹炒、文明礼仪、和谐科学、融合创新等。之后,他又将几个不同国家、地区的食文化作对比,形象生动地向同学们说明了应该热爱中华食文化,努力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最重要的是创新。
他自己的养生就是遵循中国传统的食文化,尊重自然规律,越简单越好。他遵循中国传统的养生自然规律,对中国古代典籍如《黄帝内经》十分推崇,特别提倡南北朝时的《玄门大法》所载,养生一是要粗食,二是要蔬食,三是要节食。
粗食才能营养平衡,如今很多谷物精加工,很多营养素在加工过程中流失了,口感好了,营养却差了:蔬食就是要尊重自身的规律,以蔬菜水果为主,既环保,而且卫生。节食是现在人最不容易做到的,古人云,饭到七分饱,活到九十九。现在很多食品加工、添加成分,改变了自然的法则,增加了人的食欲,让人不知不觉地吃撑了而不自知。其实很多资料说明,人的寿命是与饱饥度有关的。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最符合自然规律,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筷子是为了挟菜,我们吃饭有主食,有副食:有荤菜、有蔬果、有汤类,这与西方国家吃的以肉为主的生活方式迥然不同。只是如今我们司空见惯,反而不被重视了。根据很多国内外的资料显示,从我们人类的牙齿结构,肠道结构分析,人类是以素食为主的动物。不管从进化、遗传、营养、基因的角度分析,也能说明人类是以素食为主。李教授说起他在韩国时与一位八十多岁的医生探讨长寿之道时,那位医生也是以素食为主。所以,我们要培养清淡饮食的习惯,推崇均衡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当然,也大可不必因此而放弃享受美食。
李教授除主要从事研究解决我国粮食加工,餐桌主食和传统食品工艺创新和科学技术开发外,还在“农产品的规格化、标准化及流通研究”、“中国粮食加工发展战略”、“农业现代化和食品生产系统研究”、“弘扬中华食文化”和“食育”等方面撰写了一些在国内颇有影响的文章,刊登在《农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食品报》等。
李教授说,“民以食为天”,我们应该重视食文化,不仅为了民族的强壮和农业的振兴,更是为了人类的膳食进步。传统食品是支撑本国农业的可贵的基础,我们要增强自信心,因为弘扬需要有文化的底蕴和自信。
“葡萄美酒夜光杯,何必崇洋替人吹”――李教授风趣幽默地告诫我们要重视本国的食文化,不能妄自菲薄。最后他希望我们能够为了复兴中华、弘扬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李里特简介
1948年5月出生于西安,汉族,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食品工程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级教授。
1966年高中毕业,1968年作为“老三届知青”在陕西插队,1971年进陕西渭南纺织厂成为机械工人,1977年恢复高考,考入西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学习,1981年底大学毕业后经考试被国家教委选为出国研究生,1982年赴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生院农畜产加工工程专业攻读学位,硕士期间课题为小麦的干燥和加工品质研究,1985年2月获硕士学位,博士期间研究果蔬保鲜贮藏理论,1988年2月获日本北海道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日本最大的面包企业――山崎面包公司中央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期间学习和研究各类粮谷类食品的加工技术和研究方法。
1988年底归国,在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食品工程系加工工艺教研室任教。主讲过《食品加工工艺学》、《焙烤食品加工学》、《食品物性学》、《乳品加工工艺学》、《现代食品加工理论和技术》、《粮油加工新技术》等课程。曾任食品工艺教研室主任、食品工程系主任等职,1994年升任教授和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副校长、副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享受国家专家特殊津贴:1995年任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副书记、博士生导师,并获农业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7年以来任九届、十届、十一届北京市政协委员。
历任学术兼职主要有:中国农学会副会长(第7、8届)、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副主任委员、第4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第5届、第6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食品营养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第3届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食品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第6届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现任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粮油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粮油学会发酵面制品分会名誉理事长、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大豆加工和利用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工商联烘焙业公会专家委员会主任(2005.7-2008.7)、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大豆食品分会副主任、中国食品工业协
会大豆食品专家委员会主任等。
自留学归来,在农产品贮藏加工和粮油食品工程领域的科研方面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国际基金、省部基金等项目。
主要学术思想是:充分综合现代物理、电子、工程和生物技术,以节约能源、资源和推进我国粮油食品加工、流通、贮运现代化和改善国民饮食营养为目的,弘扬中华食文化,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新技术。
生活是繁琐的,为了生活我们的内心里总会充斥着压力。
当我们为着自己的理想奋斗,或者是为着工作、身份、地位、关系、利益和安全感,不得不在生活中扮演某一角色,有些时候,不免失去了自我,在工作场所,在餐厅酒吧,在某种俱乐部,甚至在家中,都会感到莫名孤独。孤独的积压,增加我们的压力,阻碍着我们的前进步伐,让我们身心疲惫。这个时刻,不妨让自己开溜一下,找回自我……
放下,偶尔溜出去
工作是为了什么?工作为了生活。
生活为了什么?生活为了人生的精彩与幸福。
我为了这些一直忙碌奔波、殚精竭虑,太久了,压抑的胸膛有了爆裂的感觉。周末,与爱人糖糖一拍即合,放下一切,约上了三俩至亲好友,开溜。
我们把这次开溜的去向定在了塞罕坝――这个在我国的辽、金时期,被称作“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的大草原。
我们在网上寻找到了所有能够看到的关于塞罕坝的介绍,那如诗如画的图片文字让我们心神向往,激动难平。
按照路程计算,我们预想6个小时车程能抵达塞罕坝,下午在塞罕坝森林公园景点游玩,骑马、漂流,玩卡丁车,第二天周日去御道口、红松洼游览一下就回京。但由于起床还是不够早,又开车去接上姐姐、姐夫,出京时,路上已经塞车,到达承德时已12点。从承德城区到塞罕坝有二百佘公里路程,只有省道,还经过几十公里破烂的矿区道路,行程很慢,到达围场县境内已经下午三点多了。尽管耽误了行程,但想到只有80公里就能抵达塞罕坝,一行五人依旧很“high”。
白色的越野车在蜿蜒的山道上盘旋,眼看天空是越来越阴暗,空气越来越潮湿,让人感觉好像已近黄昏。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终于,山雨爆发了!
如何来形容这接近内蒙古境内的山雨?
那一颗颗雨点打在车窗挡风玻璃上足有一块钱钢蹦大的印迹。开始时,雨点还是疏疏落落,可没过几分钟,雨滴密集得犹如纱幕,把雨刷调到最快档也无法刮净雨水。虽然山道上行车稀少,但可见度已经只有不到5米,道路湿滑,我们已经无法再驱车前行,正好旁边有一排小屋,就势把车泊在屋前空地。几分钟后,这块空地就被十余辆小轿车、越野车挤满,呼啸的狂风中雨势越来越大,忽然之间,打在车窗玻璃的雨点变成了黄豆大的冰雹,
“砰砰砰”声势惊人。
车内的人都兴奋起来!
我完全忘记了生活中的严肃刻板,打开了一道车窗缝,密集的冰雹颗粒立即乘隙而入,连在副驾驶座位上的糖糖身上也洒落了不少冰雹珠子。糖糖一声笑骂,“多大的人了,还这么淘气,让我都中弹了!”车上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扭头看看两旁的车内,也是一片喧闹的景象,跟车外热闹的冰雹相映成趣。
半个多小时后,像是天女停止了洒银珠,冰雹一下子没了,天空一下子变得透亮透亮。我们在笑语欢声中继续前行,进入G111国道不久,就看见了一个大湖泊,犹如一颗明珠嵌在山谷间。沿湖山道虽然不宽,但是平整洁净。
外甥峰峰首先摇下车窗,拿出相机拍摄这山水一色。
原来偶尔开溜出来,即使在路上,也是如此放松!
错过景点,不会错过情趣
我们抵达塞罕坝森林公园大门时已经下午五点。在大门休息一会儿,买好门票,我们就驱车进山了。一条林荫夹道蜿蜒而上,清幽静谧。我们沿路而上,到了山顶后,开始不时出现一些岔道,旁边有农家院之类的。我们以为这只是途问休息之处,没有停留,径直往前,走了三十几公里,到了一处大门,从大门过去,是一块盆地,有好多农家院、商贩,有一个小型游乐场:草原在一片湖泊旁边伸延,远处丘陵起伏,嫩绿嫩绿:落日佘晖照耀天边,湛蓝中泛着红霞。我们想: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了:以为这是我们开始游览的第一处景点。
到了这个时间,我们决定先游玩一番,再找住宿之地落脚。
谁也未曾想到,我们为之倾倒的这一片绿洲,竟然是在塞罕坝森林公园门外。
去找住宿地时,我们开车返回到那个大门咨询工作人员,才知道这是公园大门,公园外属于内蒙古辖区。呵呵,塞罕坝的景点一个没看,我们却在内蒙古游玩了一个多小时。从进公园门到另一端出门,我们一路错过了所有公园景点。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心情,反而觉得更加高兴――原来我们傻得这么可爱。
有了这个经历,糖糖提议干脆先去一个景点观赏观赏,再去找食宿之地。进去的第一个景点是泰丰湖,我们驱车沿着小土路行了大约5公里,绕湖一周,天色已经昏暗。这又是别有一番景象,朦胧的山影、树影、湖影连接成一副印象派的图画,让大家有了另一种兴致――在湖边铺上一块布,搬出我们带着的美食、美酒,席地而坐,享受了一番夜光野餐的情趣。开溜,就是忘却“枷锁”
晚上看着一群外国游客开篝火晚会,在大排档吃烧烤、喝啤酒,都有各自的味道。作为青年学者的姐夫可爱的high劲,最是我们心情的写照。
第二天的骑马更是一种彻底的放松。一向比较害怕骑马的糖糖和峰峰,在马背上适应了个把小时后,胆怯之心一扫而空,拍着马屁股狂奔起来。
这个丘陵背脊叫百花坡,不但繁花似锦,橘黄灿烂的金莲花漫山遍野盛放,还是曾轰动一时的《还珠格格》外景拍摄基地。当年“小燕子”的马上戏,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在这里拍摄的。这让我们感觉到意外的收获――也算是一种新奇感受吧?当时,却是什么都没想,只觉得好开心,笑声停不下来。
篇5
韩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随着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不断深入,贸易往来日渐频繁,近些年到韩国旅游的中国游客也日益增加。面对庞大的中国游客团体,数量有限的本土汉语导游已经难以满足其需求。语言交流更是进一步开拓韩国观光旅游市场的重要因素。
在旅游过程中,影响旅游质量的因素有很多,而导游是游客衡量旅游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韩国的本土导游能否用流利的汉语介绍景点情况,能否与中国游客顺利地交流沟通,能否了解中国游客的需求并提供周到地服务等是衡量导游的几项重要标准。韩国政府有专门培训本土汉语导游的学校,并针对学员情况而开设专门性课程。通过学习这些课程,要求学员对韩国历史、法律、资源、观光概论等知识有所了解;要求学员可以用流利地汉语介绍韩国的概况,景点,美食、传统节日等。笔者在教授《韩国观光课程》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结合学校的课程安排,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一、《韩国观光课程》基本课程安排及学员情况调查
(一)《韩国观光课程》基本课程安排
汉语翻译引导员的资格证考试分为韩语笔试和汉语面试两部分,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也针对笔试和面试两部分做了相应的教学安排。笔试部分的培训为韩语授课,面试部分的培训为汉语授课。
笔试部分主要包括韩国历史课、韩国资源课、观光概论课、韩国观光法规课和观光特讲课。韩国历史课是介绍从古石器、新石器、青铜器、铁器、三国时代、高丽时代、朝鲜时代、日帝强占期到现代历史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要求学员韩国历史有较全面、较系统的了解。韩国资源课主要学习21个国立公园的观光特色、名胜古迹的特点、民间习俗、各地独特的饮食习惯、各地的传统文化活动、寺庙的建筑特点、庆典活动等;要求学员能够将韩国现有的旅游资源熟练地介绍给游客。观光概论课主要学习观光的概念、观光资源的开发、观光事业的经营、住宿业、旅游业、航空业、观光会议、观光市场等等;要求学员对观光业现状有所了解并对观光业的发展方向有所把握。韩国观光法规课主要学习观光基本法,观光振兴法,观光开发基金法和国际会议法;要求学员对观光基本法规有所了解,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能够做出相应的判断并运用相应法律解决问题。观光特讲课包括医疗观光特讲,目前韩国旅游业的发展形势特讲,韩国史与中国史的关系特讲等等。
口试部分主要包括韩国观光汉语口语课和观光实习课。
韩国观光汉语口语课主要培养应试者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特别是能够用较为熟练的汉语介绍韩国的文化、历史、旅游胜地等。要求学生能够听懂面试官的提问,用较为正确的发音,基本正确的语法,较为自然的汉语口语回答面试官的问题。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自我介绍的能力。观光实习课主要是组织学生到韩国各大景点进行实地景点介绍,要求学生能够在景点现场用较为流利的汉语进行解说并在景点现场对突况进行相应地处理,培养学生的汉语实际运用能力。
(二)《韩国观光课程》学员情况调查
笔者对学习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学习者共90人,调查结果如下:
(1)年龄
(2)性别
(3)汉语水平
(4)学习时间
(5)是否有中国留学经历
(6)目前是否做与汉语相关的工作
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学员大多为已婚家庭主妇,家里没有经济负担,有足够的空闲时间来学校学习并从事导游工作,少数几位男士都做过与汉语相关的工作。学员们汉语水平较高,可以用汉语进行日常交流,并无太大障碍。少部分学员有过中国留学或生活经历,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比较了解,大部分学员没去过中国。
二、《韩国观光课程》汉语教学内容简介
(一)韩国基本情况简介:主要包括韩国地理位置、面积、气候、语言、传统服饰、传统舞蹈、国旗、国花、城市、交通情况、历史年代、通用货币等。
(二)韩国美食简介:主要包括传统食品、节日食品、街边小吃、酒类。简介泡菜、紫菜包饭、烤肉、炒米肠、拌饭,参鸡汤、冷面、年糕汤、松饼等做法。
(三)传统节日简介:主要包括春节、正月十五、端午节、中秋节、开天节、3.1节等。
(四)观光景点简介:
(1)首尔景点:主要有朝鲜的五大宫即景福宫、昌德宫、庆熙宫、昌庆宫、德寿宫,还有宗庙、青瓦台、汉江公园、仁寺洞、南山公园、南山韩屋村、东大门、明洞、狎鸥亭、梨泰院、乐天世界、63大厦、首尔世界杯体育场、北汉山国立公园、韩国民俗村、爱宝乐园、加勒比海湾、首尔乐园等。
(2)济州岛景点:城山日出峰、汉拿山、民俗村、龙头岩、独立岩、天地渊瀑布、翰林公园等。
(3)釜山景点:龙头山公园、梵鱼寺、海云台海水浴场、釜山海关博物馆、海东龙宫寺、通度寺、釜山水族馆、太宗台游园地、海云台迎月路等。
(4)庆州景点:佛国寺、石窟庵、南山、皇龙寺、国立庆州博物馆、大陵苑(天马冢)、雁鸭池、瞻星台、五陵、古坟公园等。
(5)全州景点:全州韩屋村、庆基殿、全州传统酒博物馆、全州历史博物馆、全州传统文化中心、养士斋,白羊寺、全州世界杯体育场、殿洞圣堂等。
(6)江原道景点:雪岳山、新兴寺、千佛洞溪谷、太白山公园、画岩洞窟、武陵溪、雉岳山国家公园、五台山国家公园、龙平滑雪场、五色温泉、洪川温泉等。
以上内容学员需要用汉语做简要介绍并能回答考官提出的相关问题。需要掌握的内容较多,并且都需要用汉语介绍,这对于学员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有一定的难度。
三、《韩国观光课程》汉语教学建议
(一)注重自我介绍的准备与练习
自我介绍是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一个重要手段,自我介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考官对学员的第一印象。确定自我介绍的具体内容,应兼顾实际情况与面试需求,并应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切不可一概而论。自我介绍是“汉语翻译引导员资格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面试环节,时间为两分钟。在这短短的两分钟里,学员应有选择性地进行介绍,比如学习汉语的原因,经历,目前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家人是否支持,是否有足够的空闲时间学习和工作,是否有中国留学经历,是否了解中国文化,是否做过与汉语相关的工作,选择当汉语翻译引导员的动机,个人性格,团队精神等等。介绍时应扬长避短,像考官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优势,体现自己与本工作的符合性。如果想要自我介绍脱颖而出,吸引面试官的眼球,那么教师和学员需要在自我介绍内容上提前做好准备,反复修改自我介绍内容,充分展示学员的优势,每位学员要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并能够用汉语自然地表达出来。自我介绍内容确定下来后需进行反复的朗读练习,教师帮助学员把自我介绍内容进行录音,学员模仿教师发音及节奏,每天进行模仿朗读练习,以期达到流利、自然的表达效果。
(二)注重汉韩文化的比较
中韩两国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虽然二者的文化背景具有很多共同点,但相异之处颇多。如果韩国人不了解中国文化,那他们在与中国人接触的过程中就会带来很多不便,并且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人的做法,也不知道哪些内容是应该提醒中国游客注意的或者介绍给中国游客的。所以了解并理解中国文化,特别是中韩文化的差异是十分有必要的。比如中国和韩国的饮食结构和习惯有明显的不同。中国地域辽阔,“菜系”各具特色。中国人一般为一日三餐,分别安排在早上、中午和晚上,就餐主要用竹制的筷子,习惯将所有的菜摆于餐桌上大家共同享用。而韩国人习惯于席地而座,盘腿就餐。韩国饮食的主要特点:高蛋白、多蔬菜、喜清淡、忌油腻,喜欢凉辣。其传统饮食比较简单,主食为米饭,爱吃泡菜,餐桌上的素菜多,一般有汤。韩国人有一日四餐的饮食习惯,分别安排在早上、中午、傍晚、夜晚。韩国人就餐用铁制勺和筷子。每个人有自己的一份饭和汤,其他所有的小菜则摆在饭桌中间供大家享用。很多中国人到了韩国不能习惯韩国的饮食,韩国辛辣的菜居多。导游如果适当了解中国的饮食特点就可以给中国游客做相应的介绍和建议,喜欢不同口味的游客可以选择相对适合自己口味的食品。韩国这种每人一份的分餐制吃法与中国不同,导游可以给中国游客做简要的介绍,游客语言不通,如果不了解韩国与中国饮食文化的差异,那么在单独用餐或者自由活动外出用餐时就会带来麻烦。教师在教授韩国的文化、习俗过程中,也可适当介绍中国文化及中韩文化差异的比较,为学员今后的工作提供帮助。
(三)增加户外实习机会
户外实习主要是组织学生到韩国各大景点进行实地景点介绍,要求学生能够在景点现场用流利地汉语进行解说并对突况进行相应地处理,培养学生的汉语实际运用能力。通过户外实习,学员可以巩固已学知识,加深对已学理论的理解,并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与人相处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对于学员来说,平时在书本上学过的和练习过的内容,如果想在实习现场用准确的汉语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着很多人的面说一门外语本来就很紧张,学员需要表达的内容又较难,其中有很多是专有名词,较难记忆,而且需要表达得流利、自然。如果不经过多次反复练习,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良好表现的。对学员来说,户外现场的这种实际操练,不仅巩固了所学的汉语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学员在每次实地训练之后,汉语表达都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并且对于记忆的内容也更加深刻。当然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不可能把韩国那么多景点都走遍,都练习一遍,但是这个练习的过程,学生可以积累部分实践经验,并且由于对练习的内容记忆比较深刻,在面试时不会出现由于过分紧张而头脑一片空白的情况。
在实习过程中,教师把学员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不超过5人,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在相同的时间里,给大家更充分的时间进行练习。某一位学员当导游时,其他的学员就扮演游客的角色,可根据景点的情况进行提问,导游学员当场回答,如果有不清楚或表达不好的地方,教师给予指导,并与学员们共同讨论。学员们轮流扮演导游的角色,每位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这是一门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教学效果显著。
四、结语
随着中国人来韩旅游的不断升温,韩国政府专门为培养韩国本土汉语导游而开设了专门课程,培养本土的汉语翻译引导员。本文简介了汉语翻译引导员培训的教学安排及内容,结合学员的基本情况,了解目前韩国本土汉语翻译引导员培训现状。笔者在教授《韩国观光课程》汉语口语课的过程中,根据学生上课反应出的问题,着重提出了注重自我介绍的练习;加强汉韩文化比较教学;增加户外实习机会这三点教学建议。根据韩国目前的汉语翻译导游员的汉语教学现状,我们可以与国内汉语观光课程相比较,取其长处,应用到国内的观光汉语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吕丽红.以旅游观光为例浅谈基于任务的汉语课外实践教学设计[D].[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12
篇6
宁夏是丝绸古道的要塞和中阿文明的交汇地之一,回族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世界有着共同的以及悠久的经商历史传统。比如,首届博览会签约项目涉及清真食品、基础设施、物流商贸、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签订国(境)外项目51个,签约金额980.99亿元,其中与阿拉伯国家合作项目31个,签约金额664.91亿元,这些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合作的新突破,给宁夏提供了更宽广的国际平台,以经贸促旅游,为把宁夏发展成为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外,2012年10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设立银川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两区”)均归功于三届宁洽会暨中阿经贸论坛对宁夏国际和国内地位的全面提升。宁夏地处新亚洲大陆桥,国内段中枢地位,是呼包银榆经济区的核心地段,最核心的是人文优势。宁夏与中东国家阿拉伯地区民族信仰相同、习俗相近,宁夏的回族特色非常适合阿拉伯人。首届中阿博览会促进中阿经贸合作,“两区”建设推动旅游先行,为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拉开了国际国内同步发展的大序幕。
最后,随着中阿博览会的召开,宁夏加速中阿博览会服务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中阿经贸论坛永久性会址——宁夏国际会议中心等投入紧张建设中;加密国内国际航线航班,实现银川至香港、台湾、麦地那、迪拜、首尔、曼谷直飞。8月13日,正式签署宁夏回族自治区博览局和阿联酋航空公司(简称EK)合作备忘录,更是增添宁夏一站式到达国际大城市的民航合作新航道,为宁夏旅游“进的来,出的去,出得快,走得广”提供交通保障。
(二)强化了中阿旅游的新版块
宁夏的国土面积为6.64万平方公里,2012年总人口647.19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35.56%,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宁夏的回族在全国所占人口比例最高,其伊斯兰文化主题最鲜明、回族宗教氛围最浓厚、伊斯兰宗教环境最和谐,是天然的中国穆斯林聚集中心。伊斯兰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是回族文化的核心和主流,在长期包容兼续地发展变迁中形成了一整套本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第二届中阿经贸论坛之后,宁夏旅游局分别与埃及旅游部、摩洛哥旅游部签署了旅游业战略合作协议,宁夏国旅还与埃及WALEED旅游公司签订了共同开辟中国(宁夏)阿拉伯旅游市场协议。
回族文化是宁夏面向国际,特别是面向阿拉伯地区及穆斯林地区最具特色的资源。宁夏不但有厚重的回族文化,还具备旅游资源多样化的优势,加上“两区”建设获批,更为宁夏向西开放提供强有力政策支持,宁夏依托回族文化打造特色鲜明国际旅游目的地是明智之选。特别是首届中阿博览会期间世界穆斯林旅行商大会的成功举办,在“中阿经贸”推动“中阿旅游”合作方面又上了迈上新台阶。目前,全球有16亿穆斯林,尚缺一个广大穆斯林游客最满意的客源地。强化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这块中阿旅游的新版块,有助于凸出回族文化,彰显回族特色。
(三) 优化了中阿旅游的新资源
全国十大类95种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中,宁夏占有类46种。古老的黄河文明,神秘的西夏历史,浓郁的回乡风情,雄浑的大漠风光,迷人的六盘胜景,美丽的塞上江南构成了宁夏旅游资源的六大特色。宁夏的“两山一河”(贺兰山、六盘山、黄河)、“两沙一陵”(沙湖、沙坡头、西夏王陵)、“两堡一城”(将台堡、镇北堡、古长城)、“两文一景”(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塞上江南景观)均展示了独特的自然风光且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外,“塞上江南·神奇宁夏”的旅游形象日益鲜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诸上宏观自然旅游资源的优势大背景为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全面发展做了铺垫。民俗旅游是指在有传统旅游资源(自然风光、古迹、国家公园等)的少数民族地区建立融少数民族地区风俗习惯于旅游者衣、食、住、行的旅游体系。
宁夏的回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正是中阿旅游合作的“新”资源。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经过700年的孕育,它具有多样性与神秘性、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特点,属于一种高层次旅游形式,其主要观赏内容是民俗事象。宁夏回族自治区,早在元代就有“回回遍天下”一说。回族拥有丰富历史渊源和独特文化内涵,其服饰、饮食、婚俗、节庆、建筑、礼仪、民间艺术、民间娱乐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独一无二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最能吸引异国他乡和异地游客的特色旅游资源。以中阿博览会为发展契机,优化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使其成为宁夏旅游新的增长点。
(四)增加了中阿旅游市场的新客源
2007年至2012年六年内,宁夏接待海外游客人数及旅游外汇收入,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数及总收入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具体数据见图1。2010至2012年宁洽会暨中阿经贸论坛的连续召开,扩大了宁夏的国内知名度,使得宁夏的国内客源逐年递增,且增幅较大。2012年宁夏的国内客源分布:来自宁夏本地的游客占总人数的52.2%;来自西北地区(除宁夏)的游客占21.4%;来自东北地区的游客占1.2%;来自华东地区的游客占3.5%;来自华中地区的游客占2.0%;来自华南地区的游客占0.8%;来自西南地区的游客占1.7%。
近年来,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均已成为宁夏入境游主要客源地。与此同时,全世界57个穆斯林国家和地区,拥有16亿人口、2万亿美元的消费市场,是中国也是宁夏海外游客潜在的消费群体。随着中阿博览会开幕,宁夏的国际美誉度再次攀升,势必给宁夏带来更多的旅游经济收入。从国内外的客源市场角度分析,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全面拓宽了中阿旅游的新兴客源市场,必将是宁夏扩充国内外游客的新焦点。
二、发展宁夏回族民俗文化国际旅游存在的问题
从民俗旅游视角来看,宁夏目前已开展了一些民俗文化旅游,例如参观银川南关清真寺、游览中华回乡文化园等,但是存在如下问题:
其一,从内容上看比较单一,对回族民俗文化的认知只停留表面状态。如参观清真寺仅停留在“到此一游”的表面状态,没有配备资深专业讲解人员讲述伊斯兰宗教知识,在弘扬伊斯兰建筑风格方面意识淡薄。
其二,回族民俗旅游项目创新意识不够,民俗旅游活动的策划方面还存在空白。如回族节庆活动,甚至处在开发蒙昧阶段,很多汉民混淆回民的三大节日,对于节日的来源及习俗讲究十分含糊。
其三,从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上看,层次肤浅,回族文化韵味亟待加强。如回族的八宝盖碗茶,是知名度较高的民族特产,但市面上的八宝茶,包装不够精美,无法表现回族文化品位和民族饮茶的养生之道。
其四,从国际化旅游视角来看:宁夏的交通问题仍然存在不足,“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需要进一步构建。譬如,银川至今没有开通高铁,银川至日本、新加坡的国际航线尚未开通。随着宁夏“两区”建设的铺开,如何实现宁夏向东、向西、向北、向南的全面开放,是宁夏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
其五,在打造“西部独具特色旅游目的地”和“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双重目标下,以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为突破口,还未形成与国际旅游目的地接轨的总体规划。以中阿博览会为国际旅游发展契机,挖掘宁夏丰富的回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并传承回族民俗文化,在树精品、上档次方面下功夫,深度开发符合国际化旅游要求的回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三、提升宁夏民俗文化国际旅游发展的途径
(一)提升中华回乡文化园的知名度
中华回乡文化园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是全国唯一以展示、弘扬回族、伊斯兰先进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综合景区。目前,其一期项目的主体大门、中国回族博物馆、金色礼仪大殿、阿依莎宫、中华回族第一街等全部落成。2008年开园以来,景区营业收入、门票收入及接待游客人次呈增长趋势(见图2),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华回乡文化园二期工程已被列为宁夏“十二五”期间旅游重点建设工程。需借鉴深圳锦绣中华等成功范例,以发掘、抢救、保护、弘扬回族文化为宗旨,以精品景区升华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的档次,把中华回乡文化园打造成为全国的王牌景区,同时要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使中华回乡文化园享誉国内外。
(二)开发纯正的回族民俗文化村
可借鉴海南三亚黎族村落槟榔谷的营销模式,将回族文化融汇到回族村落中,满足游客对民俗文化旅游的参与需求。中华回乡文化园可以从大尺度角度宏观展示回族民俗文化的磅礴气势,回族民俗文化村落可以从小尺度角度微观填补回族民俗文化的原生态和本土化。据此开发主题鲜明的回族家访线路,让游客“到民间去旅游”,到农村回族家里吃农家饭、住农家院、采农家果、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体验原汁原味的回族特色农家生活。在回族家访选址方面,要选择回族民俗质朴淳厚、交通生活比较便捷、回族人口比例较高的“纯”回族村落,比如永宁县纳家户、灵武市中北村、吴忠市穆民新村、泾源县冶家村等。在设计回族家访的体验活动时,要懂得“留白”,既要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又要给旅游者留有参与的空间,比如让游客学做馓子、学习剪纸、木球比赛、观看“掼牛”、娱乐“踏脚”、学唱“花儿”、欣赏回族武术、使用汤瓶“小净”、使用吊罐“大净”等活动,充分满足游客强烈的好奇心与参与意愿。
(三)举办清真美食文化节
饮食是人类共有的行为之一,宁夏回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有的饮食文化并以制作独特面食而著称。回族面食中尤以油香、花花、馓子、锅盔等油炸食品、烙蒸食品及手擀面为最。宁夏回族的牛羊肉风味小吃如碗蒸羊羔肉、烤羊背、羊羔头、香辣羊蹄、炖羊脖、烩牛肉等久负盛名。2010年宁洽会暨首届中阿经贸论坛上,签署了《清真食品产业标准互认合作协议》和《清真(Halal)食品合作谅解备忘录》,意味着宁夏清真食品第一次拿到了“国际通行证”。另外,中国烹饪协会为银川市颁发了“中国清真美食文化之都”牌匾,这些都为宁夏清真食品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保障。回族饮食文化承载着宁夏回族文化,自治区旅游局应提高“中国宁夏清真美食文化节”的规格, 为宁夏的百种回族菜肴和特色回族面点搭建宣传平台,通过“舌尖上的宁夏”推动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全方位发展。
(四)推出赏清真寺建筑风格之旅
建筑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古老历史的见证。清真寺不仅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穆斯林经济和文化的集中荟萃圣地,折射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回族文化。宁夏境内坐落着各类大小清真寺4200余座,其中最富盛名、最有代表性的是银川南关清真寺、永宁纳家户清真寺和同心清真大寺。银川南关清真寺是典型的阿拉伯建筑风格、永宁纳家户清真寺是传统的中国殿宇式建筑风格、同心清真大寺则是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阿拉伯地区的清真寺与宁夏的清真寺的建筑风格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值得中外游客观赏品鉴。可以将三种风格迥异的清真寺串联成一条旅游线路,满足特殊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五)开发传统民俗岁时节庆游
婚礼是人生仪礼当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宁夏回族婚俗旅游的开发尚处在探讨阶段,亦可借鉴彝族、侗族等婚俗旅游开发的成功范例,整理压缩回族婚俗资料,包装设计参与性较强的回族婚俗游,比如让游客观摩甚至全程角色扮演参与回族婚礼,使其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及早填补市场空白。“开斋节”、“古尔邦节”与“圣纪节”并称为伊斯兰教三大节日,宁夏需开发回族三大节日游,在节日之际举办丰富的节庆活动,比如播放专业编排的情景剧或3D记录片,帮助游客了解三大节日的由来,加深游客对回族节庆民俗文化的印象和理解。宁夏是花儿的发祥地之一,主要在六盘山区传唱,于 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应打造“六盘山花儿”品牌,除了举办年度“六盘山花儿大赛”,还应通过大众传媒的方式让游客 “听花儿、唱花儿”,感悟“花儿”文化,体会回族民间艺术的精髓。回族歌舞剧《月上贺兰》多次荣获国家大奖,宁夏文艺工作者还需不断推陈出新地编排更优秀的回族原创歌舞剧,打造类似“云南映象”品牌的“印象回乡”系列精品歌舞剧,与时俱进地增强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的神韵。
(六)创新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纪念精品
其一,开发设计回族绣花旅游纪念品。回族绣花是宁夏回族妇女擅长的一种群众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精湛的工艺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于2007年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此可开发手帕、桌布、杯垫、靠枕、窗帘、挂件、针扎子等日常家居用品和车饰用品等,使之成为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的亮点。其二,创回族精品服饰品牌。宁夏回族服饰作为一种生活模式和文化载体,沉积了历史底蕴和社会习俗,包涵了伊斯兰服饰文化与汉族主流服饰文化,树立了简朴素雅的民族审美形象,极富开发潜力。在已开发的日常生活服、演艺服、职业装、学生装、儿童装、婚礼服、礼服等七大系列基础之上,进一步将伊斯兰元素融入到回族服饰旅游商品中,注重美学要素地运用,创回族精品服饰品牌,刺激游客的购买欲望。其三,挖掘宁夏回族剪纸艺术。随着宁夏旅游业的发展,回族剪纸开始从家庭走向市场,除了塑封剪纸、摆台挂件等旅游商品外,还可将回族民俗剪纸运用到宾馆酒店、中阿博览会场等场所的装饰中,借助载体传递回族剪纸艺术。最后,汤瓶、口弦、牛头埙等也是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的丰富资源。
参考文献:
[1] 贺吉德.宁夏文化与旅游.宁夏2010年导游证年审培训讲义,2010.
[2] 梁向明等.宁夏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96~98.
[3]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0~79.
[4] 齐岳,何建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宁夏文化发展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418~423.
篇7
国际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不仅限于政治和经济,全球各地的文化越来越紧密交融起来。因此,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当代青年的身上显得越来越重要。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现今不光是语言类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非语言类的相关专业的学生也需要掌握。语伴合作交流学习为双方提供了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机会,使得双方都可以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学习,可以说语伴合作学习是教学实践活动中最具有特色的一项活动。
语伴与留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是我们越秀外国语学院针对“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所开展的一项教学实践活动。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的同时需要一个实践的机会来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所以作为留学生的语伴就为他们在课堂之外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而留学生初来中国学习汉语,在对汉语的学习与掌握上还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候语伴的存在就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一定的便利。
在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得知,语伴与留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效果尚有待提升,很多语伴与留学生之间的交流基本停留在简单的小对话上,语伴在帮助留学生学习中文上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没有很好地提升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笔者拟对语伴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1.语伴与留学生之间的文化环境差异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霍夫斯坦特曾对文化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程序”。所以由于各国家和民族在时间、空间和地域分布上的差异,而形成了各具自身特色的文化,这就造成了文化差异的出现。人们由于受到自身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定式,当非本族人员进入有别于自身成长的文化环境时,必然会产生诸多的问题。故而,文化环境的差异对跨文化间的交际起着很大的影响,在探究留学生与语伴之间的有效交流途径时,文化环境差异需要列入考虑范围。
1.1 宗教文化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人们的文化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西方国家主要是以基督教为主,西方文化又被称作“基督教文化”。在中国则是以佛教为主,中国文化受到佛教的影响,但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又进行了本土化的演变,佛教中融有中国本土的文化,其中儒家文化又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西方国家是一神论,且他们的信仰很坚定;中国则是一个多神论的国家,讲究现实的功利性。又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同时制约着语言,语言学习需要了解文化,所以留学生在校学习汉语时,必然会产生某些宗教文化上的冲突。
例如,在给留学生讲中国的神话故事时,他们可能会不解,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神就是上帝,只有一个,但是中国的神话中却有许多的神,很多神都是由人修炼而成的,而且这些神的名字一般也翻译不成英语,这样就会给留学生在学习上造成影响。
1.2 饮食文化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别发达的文化,往往是这种文化越发达,相关的语言表达也就越丰富。
在以食为天的中国,饮食文化尤为发达,同样饮食词语也特别丰富,而且这些词语通过不同的隐喻手法融入到我们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西方国家中饮食文化相对而言就没有中国这么发达了,饮食词语也不是很丰富。这样的差异就造成当留学生学习汉语中的饮食词语时无法理解这些意思。例如,单单一个“味”,就可以组成很多词语,比如“品味”、“意味”、“京味儿”、“够味”、“回味”、“乏味”等等,这些词都源于饮食生活,却又高于饮食,反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这些词语的学习对留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困难。
1.3 汉语热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经济力量不断的提高,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这股汉语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
这股汉语热潮促动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他们被神秘的中国文化吸引着,渴望去了解中国的文化,所以外国留学生都带着一种主动的兴趣来学习汉语,而这种主动性有利于留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因为当你处于一个文化环境中,又主动的融入进去,主动的去获得这些语言文化知识时,学习就不会成为一种负担,而能使你更快的学到语言知识。
2.留学生的第二语言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留学生来学校学习汉语,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就是在进行第二语言的学习。第二语言的学习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制约,所以不能单靠“习得”,而主要得通过“学得”来掌握第二语言。
2.1 留学生的年龄差异对汉语学习的影响
儿童和成年人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上是有所不同的。在幼儿阶段进行的教学时,孩子们会比较容易接受,模仿和记忆能力都比较强,但是没有很强的自律性,所以学习需要经历很长的系统过程;成年人的学习中,学习者的自律性强,学习目标明确,但是会受到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而影响到学习的进程。
2.2 留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同对汉语学习的影响
学习的目的大体上可以分为受教育目的、职业工具目的、职业目的、学术目的和临时目的等,而学习目的的不同也会影响对汉语的学习。而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大多数又是职业工具目的。所以对留学生进行教学时,都会偏向于一些商务工作上的语言词汇教学,这种目标明确式的教学有利于留学生接受。
2.3 留学生学习起点的高低对汉语学习的影响
留学生的学习起点的不同对汉语的认识、兴趣、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都有差异。例如,笔者学校的留学生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像韩国或者日本的留学生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能力上就比西欧国家的留学生要强。因为韩语和日语本身就是由汉语发展出去的,所以他们学习汉语就可以相对的容易一点;而西欧国家的留学生他们的母语所带来的迁移对他们学习汉语的影响大,他们想要学好汉语肯定是要费力一点的。
2.4 留学生学习时限的长短对汉语学习的影响
学习时限的长短会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起限定作用,因为一门语言的学习是需要时间的,而且教师也需要更具留学生所在中国的时间制定教学的内容,以求能最大程度的让留学生学好汉语。
但是很多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的时间都不会很长,一般只有一年左右,有些留学生甚至只学习一个学期的时间就离开中国了。这就造成了留学生无法系统的学习汉语,而且时间进度很紧张,要学的内容又很多,留学生往往会只是走个过场而无法学好汉语。或者当他们刚开始可以深入时,又得离开这个语言学习的环境,不利于他们对汉语的学习。
3.留学生与语伴合作交流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为了能让留学生尽快适应学习环境,更好的进行学习,语伴与留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途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校的四十名在校留学生被分成了四大组,分别采用了四种不同的学习交流途径,来探究哪种途径相对于留学生和语伴来说是最有效的:
3.1 固定时间地点的课堂式互教互学
让来自不同地方的语伴组成小组,轮流给留学生上课,主要是讲一些中国各地方不同的民俗文化或者是留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中国文化。但是文化环境差异使得双方间的交流变得复杂起来,例如:语伴跟留学生讲“大禹治水”的故事时,因没有特定的英语单词解释“大禹”,故而需要用其他的英语单词来代替解释,既不能失去中文中原有的意味,又要使留学生明白。所以在这样一个双语环境中,既锻炼了语伴们的口语组织能力,同时也帮助留学生学习汉语。
虽然留学生语伴掌握的教学知识可能还不是很全面,但是每天固定时间和地点的教学确实是有收获的。日积月累的类似于课堂的小班制学习,而且是根据留学生感兴趣的中国文化来教学,留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相对较快较好。而对于留学生语伴来说,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他们的外语水平得到了提高,他们的对外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成熟。
3.2 无固定时间地点的聊天谈心式生活口语练习
笔者的学校原本就会对在校的留学生安排一到两个语伴,帮助留学生尽快适应在校的生活和学习。在无固定时间地点的聊天谈心式学习中,语伴与留学生也可以在生活上进行交换交流,毕竟双方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是不同的。在体验对方的生活方式的同时收获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学习一些常用的有用的生活口语。而且这种途径也使得留学生和其语伴的交流时间比较自由,只要双方都有空就可以进行交流,即使交流时间不长,也可以在这种轻松自由的途径中学习生活口语。
但是这种交流途径也是有局限性的,随意自由的交流固然可以学习到一些语言知识,但是这种随意自由也有其不利之处。学习时间较短且松散,这会对留学生的二语教学有影响,语伴和留学生之间的交流话题可能会过于单调及时间上的随意性使得两者之间交流学习所得到的知识不能及时的稳固,会容易忘记。
3.3 跟随对方上课并从旁帮助的陪学式辅导
这一组的语伴是陪同留学生去上课,并从旁辅助他们学习。语伴可以在留学生课堂学习时,给予适时的从旁帮助,因为课堂上或许老师有时不能顾全到所有的学生,而且留学生的学习汉语的起点不同,虽然会对留学生进行班级的分配,但是有些汉语起点低的留学生仍需要多照顾,这时候语伴就可以给留学生解答他们的课堂疑问。而除听说读写的正规课程之外,留学生也可以与语伴一起去上一些形体艺术课(如:体育,舞蹈,绘画,音乐),在放松的环境中交流也是有助于学习的。在这些不分国界的课程中应该能勾起双方的共鸣,有效的进行学习交流。
但是语伴从旁帮助的陪学式辅导毕竟是没有进行过事前的准备,留学生产生的疑问也是课堂学习时随机产生的,所以有时会出现语伴不知道如何回答留学生问题的情况,两者的交流就会中断。
3.4 结伴出游购物的体验式旅游用语学习
在笔者学校学习的留学生们,也会利用节假日出去旅游,了解中国的山川风景、历史文化遗迹、传统小吃等。语伴陪同留学生一起去旅游,可以让留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的文化和风景,而旅游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但是在旅游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是有难度的,虽然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旅游时常用的词汇,例如:问路时会常用到的,但是如果要给留学生介绍旅游景点的特色或者其文化内涵,那就相对比较难了,所以这种途径的学习效果相对最差。
4.总结
留学生与语伴之间的交流学习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也会受到许多不同因素的干扰,但是语伴合作学习在现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效的交流学习途径更是不可或缺的。在这次的调研中,笔者选择了年龄相仿的留学生,且他们的汉语水平相近,来学校也是以受教育为目的的,故在经过半年时间的观察研究中,笔者发现固定时间地点的课堂式互教互学对于留学生和其语伴的学习收效相对而言是最好的,使得两者在一定意义上达到了双赢。
[参考文献]
[1]邱萍:《国际化背景下“语伴交流”及意义》,《现代交际》2012年9月,P37-39.
篇8
一、管理工作者在留学生汉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作用与管理策略
打破画地为牢的居住管理模式,给留学生提供更为开放自由的生活空间,鼓励留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中国学生进行交流。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为了避免由于文化与生活习惯不同所带来的冲突,校方通常的做法是为留学生提供单独住宿区域。留学生与留学生居住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团体,其相互之间所使用的交际语言顺序为:母语――英语――汉语。留学生虽然处于汉语言环境,但自身实际上是处在一个汉语言环境之内的小母语圈中。管理工作者应尽量打破这个对学生学习汉语不利的语言圈,尽量安排不同国别学生混合搭配的居住环境,人为减少留学生使用母语交流的机会。
课程设置方面应加大文化课比重。初级阶段由于学生汉语水平有限,可以开设一些课堂语言使用较少、学生多看多动的文化课程,如文化欣赏课,授课内容包括中国风景名胜欣赏、中国民间歌舞欣赏(民歌、民族乐器、民间舞蹈)、中国饮食文化欣赏(饮食习惯、地方菜肴、饮茶)、民间手工艺术欣赏、书法绘画欣赏等,该课程重在展示,解说词可借助英文,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形成初步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汉语、了解汉文化的兴趣。针对中级学生应进一步强化这种感性认识,激发他们进一步解读中国文化的探知欲望。因此,该阶段应开设中国国情、书法、学汉语谈文化等课程。
教材选择应注重文化含量,避免单纯的语言知识教育,选择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并重的教材,从初级到高级逐步加大学习内容的文化信息含量,帮助学生完成对中国文化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与由表面到内涵的过渡。
设计与安排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符合学生全方面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中国与独联体国家在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地形气候等。俄罗斯地形多为平原与丘陵,俄罗斯留学生对中国的崇山峻岭充满好奇与探求的渴望,管理者可以通过安排学生到泰山、华山等文化名山及长城、孔庙等文化圣地旅游来充分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独联体国家为东正教国家,与中国迥异,通过了解中国宗教文化可以逐步理解中国人的生活观念及为人处世之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汉文化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语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管理者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深入中国生活的参观访问活动,如博物馆、展览会等各种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去感悟汉文化的魅力。
二、语言教育工作者在留学生汉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作用与策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语言文化知识方面的诠释。一位合格的语言教师应掌握或熟知学习者的母语,养成将学习者母语与汉语相比较的备课习惯,只有准确地了解学习者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空缺点,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帮助学习者填补和修正其意识中的语言单位图式,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应有正确的教学指导原则,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此方面,“后方法时代”中库马拉维迪维路的十条“宏观策略”框架可以给教学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其中八条策略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留学生的汉文化意识都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这八条策略分别为:(1)最大限度地增加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机会;(2)促进课堂中学习者之间的协商互动;(3)尽量减少师生之间感知方面的差距;(4)鼓励学习者用直觉去感知探索语言文化知识;(5)积极培养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尽力做到使语言输入语境化;(6)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7)保证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的相关性;(8)注重提升学习者的文化意识。这些策略都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工作者们可直接用之于实践的指导性原则。
在语言要素教学中,词汇教学因其凝聚与沉淀了大量的文化信息而成为教师培养留学生汉文化意识最有利的平台,其中词汇教学尤以文化词汇为重。在文化词汇教学中,图式理论对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图式(schema)”概念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在自己的著作《记忆》中将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学领域,他认为,“图式是人们对过去反应和经验的积极组织,在任何一种有良好适应性的机体反应中,图式都会发挥作用”。汉语文化词汇在与俄语词汇对比中多为空缺图式词汇,教师应在从初级到高级的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完成该词汇从初始图式到初级图式,然后再到高级图式的完整建立与完善过程。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基础到高级的完整建筑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完成学生文化知识点的掌握和文化意识的培养任务。
三、留学生融入汉文化生活的主动性与策略
语言障碍会使学习者产生自卑心理。因此,独联体国家的留学生与汉语语言文化圈内的学生(韩国、印尼、泰国、新加坡等)相比,与中国人的交往表现得更为羞涩与拘谨,融入中国社会环境的速度要慢得多。究其根源,语言、文化、生活观念、宗教观念等是主要阻碍因素。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方方面面都分散着学生的注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表现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积极乐观地探索新世界,一种是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用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为自己营造一个平静不受打扰的小世界,如此一来,融入目的语环境的主动性大打折扣,不利于语言学习。
因此,初来中国学习的独联体国家留学生不妨采用“借助法”来完成初步融入汉文化语境的过程,即寻找中国俄语学习者作为自己的学习伙伴,建立自己首个汉文化背景社交圈,完成进入汉文化环境的第一步,这样可最大限度地缓解语言障碍对文化了解带来的不利因素。第二条有效策略为“游历法”,独联体国家留学生初到中国可抱着“游历中国、了解中国”的目的开始自己的汉语学习之旅,观察中国、思考中国,在解题的模式下逐步建立起对汉文化的兴趣,培养自己的汉文化意识。
诚然,一种文化意识的建立并非一日之功,但如果学习者、教学者、管理者都能够注意到该问题的重要性,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那么这种文化意识形成的步伐就会极大地加快。
参考文献:
[1]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0.
篇9
1本次调查问卷相关情况介绍
1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河北大学全体在校留学生,总数共209人,来自65个国家,分布在汉语言、工商管理、临床医学等13个专业中。我们以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的问卷公众号“河大留学生”为依据,组成专业的微信团队,三个月时间制作一份半开放式、单项和多项选择以及问答题相结合的调查问卷,采取署名方式对全体留学生进行问卷调研,两个月时间里发放问卷200份,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26份,本文以此126份有效问卷结果进行分析。
12调查内容
(1)留学生来源结构(姓名、性别、年龄、国家)。
(2)留学生学历等级(学历分级、专业分类)。
(3)留学生汉语水平(汉语程度分级、学习目的)。
(4)留学生微信使用程度(获得途径、使用时长、频率)。
(5)留学生与“河大留学生”公众平台(细节提问、批评建议)。
13调查方式
文章主要以问卷调查方式为主,同时按学历等级划分人数,按20%进行抽样采访调查。收集整理调查问卷数据,总结访谈结果,最终获得结论。
2本次调查结果分析
(1)本次调查留学生人数共126人,其中主要为黑非洲(津巴布韦、赞比亚等国)47人,东南亚(印尼、老挝、泰国等)22人,东亚(韩国、日本、蒙古等)23人。其次,南亚11人、中东国家9人、中亚6人、欧美国家5人、拉美3人。留学生来源结构呈现地区集点,亚洲国家学生最多,其次为非洲各国。亚洲各国之间文化相通,特别是中亚、东亚文化圈以儒家文化为中心,各国思想价值观念不会有太大差异。非洲国家学生多为政府奖学金生,由于政策鼓励、贸易影响也纷纷来华学习。由此可见,文化差异性和地区共享性是留学生来华学习的重要趋向因素(如图1所示)。
图1留学生来华学习的重要趋向因素
留学生年龄在23~25岁为48人,18~22岁为34人,26~30岁为30人,31岁以上为14人。由此可见,来华学习的留学生多为青年人,中年人偏少。大多数留学生为大三、大四学生、一部分为硕士研究生。说明青年人思维活跃、行动力高、学习能力强,更多的青年学生愿意为了学业而来华留学。
(2)本次受调查留学生在学历、文化程度上差异明显。其中非学历生为21人,本科生59人,硕士生40人,博士生6人。结果显示来华留学生167%为非学历生,833%为学历生,本科生占468%,硕士生占317%,博士生仅为48%。由此可见,绝大部分留学生希望来华留学取得相应学历,少数留学生为受家庭或文化因素来华进行短期学习体验;留学生专业类别,文科生82人,占65%。理科类24人,占19%。医学类20人,占16%。来华留学生一半以上学习专业为文科类,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占比最大。理工科和医学类占比相对持平。由此可知,来华留学生多受中国语言文化影响,来华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同样中国理工、医学学科、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和临床医学等学科技术同样吸引非洲偏远地方留学生。
(3)受调留学生中汉语水平一般,能基本交流人数为68人,水平良好,交流基本无障碍人数为58人。受调留学生汉语水平分层平稳,其中汉语水平一般程度中大三、大四本科生占比39%,而汉语水平良好层次中硕士生占比36%。结果显示,在华留学生汉语水平与其学历成正比。由此可知,在华学习时g和学习层次对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影响很大。
来华留学生中40%的人出于想多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来华,37%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12%的留学生喜欢来华旅游,9%的留学生受所在国汉语老师影响,2%的留学生因妻女家庭原因来华。由此可见,汉语的神秘性和中国文化自身魅力是留学生来华学习的主要推动因素(如图2所示)。
图2来华学习目的
(4)受调留学生126人中经常使用微信者为110人,偶尔使用者为16人,受调留学生全部安装微信。可见,微信作为新媒体社交软件代表,以其极强的互动性为广大留学生所接受。其中经常使用微信人数中,大三、大四本科生占比48%,为微信使用者的主力军,而文科类学生又占其60%。语言文科类留学生对微信的使用关注程度更高。42%的留学生选择在晚上休息时间浏览微信消息。可见,留学生普遍接受微信的社交功能,其中中国语言文化是其关注内容的要点。
(5)本次调查问卷主要以“河大留学生”公众平台为媒介了解留学生意愿。问卷调查也以“河大留学生”为主。49%的留学生是由学院通知关注“河大留学生”公众号,也有28%的留学生通过老师和同学介绍的途径而关注。而公众号中的中国文化部分受31%的留学生关注,留学生个人投稿(老外在河大)也受30%的留学生喜爱,教务信息也同样受到19%的留学生关注。其中东南亚和非洲留学生最喜欢公众号中国语言文化部分,可见,文化互通性和学习苛求度是留学生关注此公众号的主要原因。而且,本科生相对于硕士、博士生的关注度更高,留学生学历程度越高对语言文化、个人展示和教务信息的关注度越高。年龄越小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学历越高接触信息越广泛。
“河大留学生”公众号运营期间也存在很多不足,19%的留学生认为推送内容的标题没有吸引力,17%的学生认为图文不美观,其中本科生占比35%,另外,15%的留学生认为公众号推送内容乏味、无意义,其中本科生占38%,其次,认为功能不实用的留学生占比9%。其他不足之处留学生也纷纷留下宝贵意见。汉语水平一般留学生对公众号的不满意度占比48%,汉语水平良好留学生不满意度为52%,可见汉语水平越高,留学生对公众号的文化呈现度和结构功能的要求越高。
问卷调查期间,留学生针对公众号将要所加内容也都提出建议,18%的留学生希望公众号加入生活小贴士,16%、14%的留学生分别希望加入成绩查询功能和中国饮食文化相关介绍。留学生中希望加入国家文化展示、提供签证查询功能、加入名师展示、汉语文化小知识模块内容各占13%(如图3所示),本科生中15%对汉语文化小知识有需求,14%的留学生希望提供生活小常识,还有5%的留学生关注饮食文化方面。而硕士生需求相对本科生有所不同,70%的硕士生希望公众号可以提供成绩查询页面,9%的人希望加入更多的汉语文化小知识。由此可知,本科生汉语水平一般不高,他们希望更多地汲取汉语文化知识,同时保定冬天寒冷干燥、天气污染比较严重,留学生对于保暖、防霾生活知识的需求也必不可少。硕士生绝大多数在中国生活时间较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硕士生汉语水平较高,对成绩查询和签证办理的需求度高于对基本汉语文化知识的渴求。而30%的文科类学生更关注中国文化知识,这与其专业相关度和知识敏感度有关。而理工类和医学类留学生对各方面需求相对比较均匀。
图3新增版块内容
最终调查结果表明,“河大留学生”公众平台对留学生的帮助率有59%之高,也有32%的留学生认为对他们的帮助程度一般,其中42%的本科生认为帮助程度很大,硕士生也有29%的留学生认为对他们有帮助,58%的文科生相对于17%的理工科、14%的医学类留学生认为公众号对他们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无论留学生汉语水平处于何种程度,他们都认为此公众号为他们提供很大的帮助。
调查结果证明,“河大留学生”公众平台在留学生生活、学习方面提供不可缺少的帮助,也为留学生管理者探查出留学生的心理和生活需求。公众平台作为新媒体媒介,是联系留学生和管理工作者、教师的一个新的桥梁。留学生管理者应该建立公正合理的教育管理制度,对留学生实行民主、平等、安全、高效的管理,也有利于留学生自身养成良好的纪律性和学习习惯。留学生教育者通过不同学历和汉语层次留学生在公众平台所反馈的需求,应该因材施教,保质保量、针对留学生的心理进行人性化教学。而“河大留学生”公众平台更应该潜心改革,开发留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模块,将功能开发更具体化、更有实用性。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利用新形势、新契机更多服务于自身的教育管理工作,研制一套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管理模式,让中国走向世界,更让汉语走向世界。
篇10
引言:
中韩两国唇齿相依,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同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以及属于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彼此影响着对方。历史如此,当今也不例外。众所周知,中国掀起了一股猛烈的“韩流”,对此社会各界褒贬不一。也有一部分人开始对韩流提高警惕,深怕冲击本国文化。姑且不论韩流是否会冲击中国文化,但这是古代中韩文化交流的延续,同时文化交流也是双向的,中国掀起猛烈“韩流”的同时,韩国也刮起了强烈的“汉风”,掀起了国人无法想象的“汉语热”。
本人认为,“韩流”与“汉风”都是两国文化交流频繁的标志。韩国从1994年开始以“文化立国”为方针,大量输出文化产品;中国以建设文化强国,提高国家软实力为宗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其中汉语是中国文化输出,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项目之一。与其想方设法抵制“韩流”,不如大力发展“汉风”、“汉语热”。
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之间经贸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韩国“汉风”、“汉语热”不断升温。根据中国新闻网的统计,2014年,全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总数为377054人,其中韩国名列榜首,学生人数达到62923人,占16.69%;其次为美国,学生人数为24203人,占6.42%;泰国学生人数为21296人,占5.65%;日本从2011年排名第三落至排名第五,学生人数为15057人,占4%,远远少于韩国留学生。根据中国教育部的消息,截至2011年年底,韩国共建设17所孔子学院,在亚洲国家中排名第一。韩国四年制大学的近75%,约130所大学开设和中国关联的学科专业,有多达24000名学生就读。韩国各大城市内汉语辅导班纷纷设立,开设速度与规模堪比英语辅导班,汉语已成为韩国学生可供选择的高考第二外语。
要延续韩国学生的“汉语热”,以此实现中华文化输出,就必须对韩国学生汉语学习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掌握比较翔实的信息,反馈于汉语教学。这将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更全面掌握和了解学生信息,更好地帮助韩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从而改进和提高对韩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更对韩国的“汉语热”、“汉风”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渠道之一,中华文化域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调查目的及对象
要实现文化强国,传播中华文化,其文字是主要途径之一,大量孔子学院设立之目的也在于此。韩国是第一个设立孔子学院的国家,韩国留学生已经成为中国外国留学生中最庞大的群体。在这种背景下,对韩国留学生汉语学习与对韩汉语教学的研究,已经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重要方面。而且,中国要实现文化强国,汉语是最好的文化产品之一,充分掌握韩国学生汉语学习情况,不仅有助于提升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更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域外传播。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250份,共回收问卷216份,216份为有效问卷。调查对象为韩国祥明大学非中文专业的学生57人,复旦大学69人,华南师范大学30人,中央民族大学30人,南京师范大学30人,其中女生156人,男生60人。学习汉语的时间分别为6个月以内57人,6个月至1年为86人,2~3年为56人,3年以上为16人。选择学习汉语时间不同的学生为对象,更能全面了解韩国学生汉语学习情况以及动机。
问卷共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学生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学习汉语的时间;第二部分为学习情况调查,包括学习态度、投入时间、学习难点等,共10题;第三部分是学习动机及之后将要从事的职业调查,共5题。
二、韩国学生汉语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下面依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汉语学习情况方面的调查研究包括汉语学习态度、难点、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
调查项目1 第一次学汉语是在哪里?(选项:A.韩国;B.中国)
关于汉语背景:155人,占被调查者的71.8%,在来中国之前,在韩国国内学过汉语。在韩国的“汉语热”大背景下,大部分韩国学生已在韩国学习了汉语。
项目调查2 喜欢上汉语课吗?(选项:A.喜欢;B.为完成任务;C.不喜欢)
关于汉语的喜爱程度:174人,占被调查者的81%,觉得“喜欢”;只有3名同学觉得“不喜欢”,而39名因为是“任务而学”,并非喜欢。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得出,韩国学生对汉语持有好感,普遍喜欢学习汉语。
调查项目3 汉语学习态度如何?(选项:A.认真学习;B.每天上课,但并非认真学习;C.偶尔请假,但认真学习;D.偶尔请假,不认真学习)
关于汉语学习态度:56人,占被调查者的26%“认真学习”;113人占被调查者的52.3%,选择“每天上课,并非认真学习”;41人,占被调查者的19%,选择“偶尔请假,但认真学习”,只有6名同学选择“不认真学习”。说明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态度比较端正,学习比较认真,这与他们喜欢汉语有密切关联。
调查项目4 你认为汉语什么最难学?(选项:A.语音;B.汉字;C.词汇;D.语法)
调查结果显示:103人,占被调查者的47.4%,认为汉语语音最难掌握,其次是语法、汉字、词汇。汉语的美感在于阴阳顿挫的语调,而韩国学生比较难掌握的一个环节就是声调,因为韩语没有声调。同时,汉语普通话中7个辅音是韩语中不存在的,韩国学生往往不能发出标准的音阶。所以,学生要通过朗读掌握发出汉语声调、个别辅音的技巧,并且不断复习,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其次,语法方面,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孤立语,韩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是黏着语,两者语法体系截然不同。从句法结构上看,韩语与汉语的语序不同,从结构、语义上看,韩语与汉语不同的句子成分所指不同;从语用角度分析,韩语与汉语的表达方式不同。因此,对象为刚入门的学生时,教师应该重视语音教育,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教学重点应该转为语法教育,通过汉韩语法对比的方式讲解,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调查项目5 你认为学汉语时最难的是什么?(选项:A.听力;B.口语;C.阅读;D.写作)
调查结果显示:91人,占被调查者的40.2%,选项为“听力”;67人,占被调查者的31%,选项为“写作”;47人,占被调查者的21.8%,选项为“口语”;只有11人认为阅读最难。说明听力、写作、口语是困扰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内容,其中阅读是比较轻松的一项。对此,教师应该加强听、写、说方面技能的培养,更要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渠道,如交中国朋友、看中国影视剧等来不断提升听说技能。
调查项目6 你认为自己应该加强哪方面的学习?(选项:A.听力;B.口语;C.阅读;D.写作;E.其他)
调查结果显示:97人,占被调查者的44.9%,选项为“口语”;51人,占被调查者的23.6%,选项为“写作”;41人,占被调查者的19%,选项为“听力”。此结果与上一结果相反,学生认为最难的是听力、写作、口语,但最想提高的确是口语、写作、听力。这也是从易到难的顺序,也与大部分学外语的学生所需相类似。说明韩国学生学习汉语是以听说等实用性、应用型为主。
调查项目7 除了课本以外,你还通过什么学习汉语?(选项:A.家教;B.看影视剧;C.和中国朋友聊天;D.看中文书;E.其他)
调查结果显示:7人,占被调查者的3.2%,选择“家教”,说明大多数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还是以学校教师为主,这也与请家教需要经费支出不无关联;48人,占被调查者的22.2%,选择“看影视剧”,比起学习韩语的中国学生热衷于看韩剧,中国影视剧对韩国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说明我国的影视产业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终而走出国门;113人,占被调查者的52.3%,选择“和中国朋友聊天”,说明结交当地朋友是韩国学生课后最主要的拓展学习的方式,可以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提高口语与听力水平;14人,占被调查者的6.5%,选择“看中文书”,说明书籍并不是主要的课外学习材料;34人,占被调查者的15.7%,选择“其他”,说明韩国学生课外学习汉语的途径呈多样性。
调查项目8 课余,学习汉语的时间是?(选项:A.不学习;B.0.5-1小时;C.1-2小时;D.2小时以上)
调查结果显示:36人,占被调查者的16.7%,选项为“不学习”;110人,占被调查者的50.9%,选项为“0.5~1小时”;53人,占被调查者的24.5%,选项为“1~2小时”;17人,占被调查者的7.9%,选项为“2小时以上”。课外学习1小时以内的学生占67.6%,1小时以上占22.4%,说明韩国学生课外投入的时间不多。分析其原因,主要因素在于被调查的韩国学生大多不是学历生,以语言学习、应用型为主,没有获得学位以及升学的压力,因此课后投入时间相对减少。
调查项目9 你认为决定汉语成绩的因素是什么?(选项:A.兴趣;B.教师;C.教学质量;D.教材)
有126人,占被调查者的58.3%,选项为“兴趣”,说明外语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45人,占被调查者的19.9%,选项为“教师”;36人,占被调查者的16.7%,选项为“教学质量”,教师相关选项占36.6%,表明教师以及教学质量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及兴趣中起相当大的作用,教师应该积极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9人,占被调查者的4.1%,选项为“教材”,相反,学生对教材的依赖程度远远低于对教师的依赖程度。
三、韩国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喜欢从事的职业调查分析
调查项目1 学习汉语的动机是?(选项:A.考取HSK;B.为找一份好工作;C.对中国文化感兴趣;D.为积累知识和自身修养;E.为交中国朋友)
有41人,占被调查者的19%,选项为“考取HSK”;有77人,占被调查者的35.6%,选项为“为找一份好工作”;有40人,占被调查者的18.5%,选项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有26人,占被调查者的12.1%,选项为“为积累知识和自身修养”;有32人,占被调查者的14.8%,选项为“为交中国朋友”。可见,从总体上看,韩国学生学习汉语最强的动机来源于“为找一份好工作”,“考取HSK”也是“为找一份好工作”的途径。我们知道中韩经贸往来越来越密切,这将给学习汉语的韩国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与升职的机会与空间,也是越来越多的韩国人留学中国的主要原因。但也不容忽视的是占33.3%的选项不为工作为动机,只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以及结交中国朋友。说明,中华文化深受韩国人的认同与爱戴,他们对中华文化持有好感,愿意学习汉语,结交中国朋友。“为积累知识和自身修养”则体现了韩国留学生普遍具有追求成就的内在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促使他们在汉语学习上更加认真。这种不以就业为目的动机,也许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成绩,但正因为兴趣动机反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汉语,这也说明,韩国学生学习汉语并非都是有强烈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喜欢中华文化、提高自身修养,这几点也不容忽视。
调查项目2 学习汉语的动力是?(选项:A.老师和朋友的鼓励;B.兴趣;C.父母的期盼;D.工作需要)
有45人,占被调查者的20.8%,选项为“老师和朋友的鼓励”;有99人,占被调查者的45.8%,选项为“兴趣”;有15人,占被调查者的6.9%,选项为“父母的期盼”;有57人,占被调查者的26.4%,选项为“工作需要”。可见,韩国学生学汉语的第一动力为对汉语的兴趣,他们想通过学汉语了解中国以及相关事物,而“父母的期盼”这种“被动型动机”则不明显。随着现代观念的发展,现在的韩国留学生似乎已经逐渐脱离了亚洲学生“唯父母之命是从”的传统道德观念,长辈的要求与态度已经无法完全主导他们的学习行为。
调查项目3 家人和朋友对你学汉语持什么态度?(选项:A.一定要学;B.可学可不学;C.没必要学)
有84人,占被调查者的38.9%,选项为“一定要学”;有129人,占被调查者的59.7%,选项为“可学可不学”;有3人,占被调查者的1.4%,选项为“没必要学”。韩国人已经意识到汉语的重要性,但也不乏对其持中立态度的人。随着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中韩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这种重要性会越来越突显。同时随着中国的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中华文化域外传播更快、更广,越来越多的韩国人将认同、喜欢中华文化。
调查项目4 学习汉语后想做什么?(选项:A.研究中国学;B.中文老师或翻译;C.中国相关公司就业;D.不想做与汉语相关的事情)
有22人,占被调查者的10.2%,选项为“研究中国学”;有40人,占被调查者的18.5%,选项为“中文老师或翻译”;有130人,占被调查者的60.2%,选项为“中国相关公司就业”;有24人,占被调查者的11.1%,选项为“不想做与汉语相关的事情”。调查结果显示,占88.9%的学生想学汉语后从事汉语相关工作,说明汉语是韩国学生就业的另一种重要工具,尽管前面的调查中表明学习汉语的第一动机并不是就业,但汉语的确给就业压力较大的韩国青年提供了较好的就业机会。
调查项目5 如果从事与汉语相关的工作,你最想做什么?(选项:A.进企业;B.翻译;C.导游;D.老师;E.其他)
有94人,占被调查者的43.5%,选项为“进企业”;有41人,占被调查者的19%,选项为“翻译”;有16人,占被调查者的7.4%,选项为“导游”;有27人,占被调查者的12.5%,选项为“老师”;有38人,占被调查者的17.6%,选项为“其他”。大部分韩国学生的首选是企业,这与中韩两国密切的经贸关系相关,其次翻译工作深受学生欢迎,这与翻译的较高薪资不无关联,还有部分学生选择了“其他”,说明学生学习汉语后想从事的职业呈多样性。
调查项目6 你认为韩国学生学汉语有什么优势?(选项:A.经济文化交流频繁;B.地理位置;C.历史文化同源;D.学汉语的韩国人很多可吸取经验)
有115人,占被调查者的53.2%,选项为“经济文化交流频繁”;16人,占被调查者的7.4%,选项为“地理位置”;50人,占被调查者的23.1%,选项为“历史文化同源”;35人,占被调查者的16.2%,选项为“学汉语的韩国人很多可吸取经验”。76.3%的选项选择了“文化因素”,说明中韩文化交流频繁以及文化同源,为韩国学生提供了更容易接近和学习汉语,认同汉文化的历史基础,这也是来华留学生中韩国学生占榜首的主要原因之一。
结论:
本文以韩国祥明大学非中文专业学生,复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韩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的方法,调查分析其汉语学习动机情况,主要结论如下:
1.韩国学生对学习汉语持有好感,来中国之前普遍学过汉语,同时韩国学生认为中韩两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历史文化同源对韩国学生学习汉语有很大的优势,说明韩国学生从情感上对中国、汉语有好感。
2.韩国学生课后学习汉语的时间投入不多,这与升学压力小相关。韩国学生主要通过和中国朋友聊天的方式进行课后学习,看中国影视剧的比例不高,这恰恰与学韩语的中国学生酷爱韩剧相反。
3.韩国学生认为语音、听力、写作、口语是最难掌握的部分,而最想提高的部分是口语、写作。说明韩国学生学习汉语主要以实用性、应用型为主,并非升学为最终目的。
4.韩国学生认为兴趣是决定成绩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教师与教学质量。要想提高韩国学生的学习成绩必须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以找工作、获得HSK等级证书为最大的动力,之外自身素养的提高和喜欢中国文化的比例也较高;学习汉语的最大动力是兴趣,说明不以升学为目的的学生中兴趣既是提高成绩的最主要因素,也是汉语学习最大的动力。
6.学习汉语后要从事的职业中大部分人选择与汉语相关的工作,其中企业是首选,其次是老师和翻译。随着韩国“汉语热”持续升温,汉语老师成为了韩国人向往的职业。
根据调查研究所得结论,对韩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提出几点建议。第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不断被激发,达到“乐在汉语学习中”的状态。第二,在汉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要素,或进行中韩文化比较。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韩国学生对中国文化持有好感,他们渴望通过教师了解、认识中国文化,而教师也承担着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教学过程中进行中国文化的渗透,进行中韩文化比较,如比较中韩饮食文化的异同、讨论中国的京剧、武术,介绍中国的社会制度、名胜古迹等等。这种文化渗透,不仅可以传播中国文化,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三,注重学生听说写三种技能的培养,提高开口率。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全面发展,被调查者则普遍想提高听说写的技能,也认为是最难的部分,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听说写方面的技能。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华文化域外传播的载体。韩国自古以来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文字就是其中之一。韩国创制训民正音之前,官方使用的文字是汉字。时隔几个世纪,在韩国再次兴起“汉语热”,对此现象,应该深入分析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同时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域外传播。
参考文献:
[1]王晓美.韩国学生汉语学习现状与对外汉语学习前瞻[J].现代商贸工业,2010,(9).
[2]李大农.韩国学生汉语学习特点与教学技巧探讨[J].海外华文教育,2003,(4).
[3]李大农.韩国留学生“文化词”学习特点探析-兼论对韩国留学生的汉语词汇教学[J].南京大学学报,2000,(5).
[4]柳英绿.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
[5]许健骥.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6]韩文.延吉市韩国留学生汉语学习情况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杨怀霞.韩国在华中学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与文化融入动机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篇11
高校学报是我国期刊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学报对于促进学术交流、传播科研成果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但由于诸多因素,导致“千刊一面”,个性与特色的缺乏,长期以来一直制约着学报的发展。
特色是学报的生命,是学报的灵魂。邹韬奋先生早就说过:“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如何彰显学报的个性与特色,已成为学报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2002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报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学报应“根据各地和各校的实际和特色,创办特色栏目和品牌栏目,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塑造各自刊物的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2004年,教育部在推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之后,又启动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这一举措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在全国高校社会科学学报引入以形成个性与特色为主要目标的竞争机制,使高校社会科学学报在竞争中获得生存的空间。
“将特色栏目办成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大影响的品牌栏目,进而使特色栏目带动整个刊物学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声誉的扩大”已成为学报界的共识。建设特色栏目,必须在“特”字上做文章,这是高校社会科学学报形成自己特色的必由之路和最佳选择。谁具有自己的特色,谁就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各高校学报都尝试设置特色栏目,并取得一定的成果,涌现了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大社会影响的特色栏目和品牌栏目,通过这些栏目的设立和打造,使学报有了鲜明的特色。
与学报改革大潮相适应,《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设置了一些特色栏目,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区域经济新论”、“女性文学多棱镜”等,“扬州文化研究”亦是其中之一。“扬州文化研究”栏目的打造正适应了教育部名栏工程对于学报特色的要求,其意义就在于通过特色栏目的设置,促进整个刊物形成独特的风格和品位,既能够体现地域特色,又能够体现学科优势,从而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学校领导与校内外广大作者、读者的关心支持下,1997~2011年,连续14年推出专栏共39期,发表近百篇论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2006年、2010年连续两届被全国高校文科学报学会评选为“优秀栏目”。
“扬州文化研究”栏目的打造具体有这样几个方面的举措:
一、准确定位,彰显地域特色
定位,是设置特色栏目的首要工作。所谓定位,就是进行可行性分析,明确栏目应具有什么样的特色,栏目的意义何在?栏目的优势在哪里?它要向人们传播什么样的信息?
“扬州文化研究”栏目首先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所有的研究都与扬州有着密切的关联。首批人选教育部名栏工程的16家学报名栏中,有4家是研究地域文化的,它们是:延边大学《东疆学刊》的“东北亚文化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的“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的“人类学研究”和《内蒙古大学学报》的“蒙古学研究”。由此可见,突出地域特色,是打造特色栏目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扬州有着2 500年的悠久历史,扬州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广泛,涉及的内容,包括哲学、宗教、文学、历史、经济、工艺、美术、建筑、园林、音乐、戏剧、饮食、旅游诸多方面。有关扬州文化的遗迹随处可见,例如有位作者在《红楼梦》里便发现了“扬州音乐元素”。可以说,扬州文化有着极为丰富的宝藏,能够给广大作者提供取之不尽的资源。
扬州文化的影响又不仅仅局限于地域的范围,研究扬州文化,还应该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的范围中进行考量。扬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古代扬州滨江临海,大运河依城而过,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历史上曾经历了汉代、隋唐和清前期三度经济繁荣、三度辉煌,经济文化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尤其在唐代,更有着“扬一益二”的美誉。扬州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峰,“得益于它对四面八方人才与文化的吸纳,得益于扬州文化兼容并包的博襟。在家族聚居的传统乡土社会,封闭保守是其文化特征,兼容并包并不是很容易做到。但是扬州正是以交流融合为其文化特长,它就像吸纳百川的大海,源源不断地吸收各地的文化资源,加以融会冶炼,从没有中断和消亡,使之传承、发展、弘扬,彰显个性,而独树一帜”。正是由于这种开放性的文化品质,扬州成为“唤起中华民族自豪感的好地方”。
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今天,开展对于扬州文化的研究,更有着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经济和科技的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而且文化的现代化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和保证作用。在2l世纪全球范围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人们日益认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如何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形成新的文化体系,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就成了一个很具有时代与历史意义的课题。“扬州文化研究”栏目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现代化的因素,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时,也为扬州的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建设队伍。依托学科支撑
特色栏目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有稳定的作者队伍作为支撑,扬州大学的优势学科、重点学科便成为重要的保证。我校文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旅游烹饪学院、艺术学院有很多专家、学者、教师对于扬州文化的某一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和造诣。例如,文学院的一些专家学者对扬州诗词、扬州戏曲、扬州评话、泰州学派就很有研究;社会发展学院的一些专家学者对于扬州学派、太谷学派的研究有所积累;旅游烹饪学院的一些专家学者对于扬州盐商和饮食文化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艺术学院的一些专家学者对于扬州音乐、扬州民歌、扬州绘画作了有益的探讨。扬州大学的许多专家学者都有自己的学术团队,而且与校外的专家学者有着广泛的联系,有他们作为支撑,作者队伍便得到了可靠的保证。此外,扬州地方的文化界、学术界亦有不少从事扬州文化研究的学者;扬州以外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对于扬州文化有着长期的研究。及时地与校内外专家
学者保持联系,关注他们的研究成果,请他们关心支持“扬州文化研究”栏目的建设,就使栏目的内容有了充分的保障,避免了“等米下锅”的尴尬;而且可以保持栏目的高学术水平,并确保栏目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
此外,关注并参加校内外相关学术研讨会,也是建设作者队伍的一项重要内容。参加学术研讨会,不仅能够加深与作者的交流,而且能够发现并获得新的研究成果。笔者2010年年底曾参加在浙江嵊泗召开的“鉴真东渡与嵊泗列岛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上作了专题发言,介绍“扬州文化研究”栏目的“鉴真东渡专题”,结识了不少的专家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学部委员杨曾文先生便欣然同意在本刊“扬州文化研究”的“鉴真东渡专题”栏目发表他的最新研究成果――《鉴真大和尚东渡与日本律宗》这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三、聚焦专题。拓展栏目内涵
如前所述,扬州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方方面面。我们有意识地推出了专题研究。专题研究的推出,能够更好地体现栏目特色,让作者和读者知道“扬州文化研究”栏目有哪些方面的内容,研究的重点是什么。同时,也体现了本校的学科特色和学术亮点。如“太谷学派”、“泰州学派”、“扬州盐商”等便是有关学院培养研究生的专业方向。
专题研究的面既不能太宽,太宽了体现不出特色;也不能太窄,太窄了,稿源得不到充分保证。本着这个思路,我们先后开设了“学术学派专题”、“扬州儒商专题”、“鉴真东渡专题”、“文化遗产专题”等,每一个专题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容,比如“学术学派专题”涵盖了历史上与扬州有关的学术流派,如扬州学派、泰州学派、太谷学派等。再如“文化遗产专题”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内容就有一定的广泛性,如扬州历史上的名胜古迹,文学和音乐作品中的扬州元素,扬州评话、扬州名菜名点,等等,都可以包括进去。专题研究的推出,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鉴真东渡专题”的大多数论文,都为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而且在鉴真东渡的目的地日本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每一期都有日本学者的文章发表,每一期都要赠送几本给日本的专家学者。在原有的基础上,我们将积极推出新的专题研究,如“家族与人物专题”、“扬州画派专题”等等,使“扬州文化研究”栏目涵盖的面更加宽广,内容更加丰富。
四、联系实践,服务地方建设
篇12
一、三亚社会环境分析
(一)地方政府的支持程度与产业发展环境
三亚市政府对休闲农业的发展都比较重视,如政府在公共财政方面对旅游项目的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市场的推广等发面提供了优惠政策,这些信息对于对旅游项目的投资导向及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2006年,国家旅游局确定了“中国乡村旅游”主题年活动,并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2007年,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和谐城乡游”,更加有利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亦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为海南省的中心城市之一,三亚优美的环境、独特的资源、浓郁的乡村风情优势最适合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休闲农业旅游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并成为三亚周边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因此三亚休闲旅游必然会得到三亚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有力支持。
(二)地方原生态文化保育情况
三亚是中国最南部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三亚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5.7℃,全年日照时间长达2 563个小时,座落在山、海之间的三亚市四季阳光明媚,素有“天然温室”之称。三亚历史悠久,古称崖城。早在西汉就序列于中国版图,因其远离、孤悬海外,人们形象地称其为“天涯海角”。三亚是多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以黎、回、苗族为主,其中黎族人口有20余万人,苗族3 400余人,回族7 800余人,其他少数民族400余人。各少数民族历经千百年形成的农耕文化、渔文化、狩猎文化、饮食文化、婚丧嫁娶和多姿多彩的民间节庆活动等浓郁的民族习俗,反映出了人类早期生存的和谐的人文环境。三亚多数乡村地理位置边远,山水相隔,民风淳朴。至今还保留着不少独有的、原生态的民族风俗,三亚地区的“三月三”节是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三黎族青年男女山坡上、河岸边,青年男女燃起熊熊篝火,姑娘们身着艳丽的七彩衣裙,手戴各式镯头,小伙子腰扎红巾、手执花伞,开始欢庆活动,在节奏明快的乐曲声中,跳起了古老独特的竹竿舞、银铃双刀舞、槟榔舞、打柴舞、打猎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当夜晚来临,男女青年互相倾诉爱慕之情,双方互赠信物,相约来年三月三再次相会。另外,悠久的历史传说、名人逸事、精湛的手工技艺和古代军事遗址这类资源成为广大游客满足好奇、求知心理的重要游览目标。以上资源的唯一性、不可转移性丰富了以亲近自然、修身养性、度假休闲、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的旅游过程。
二、三亚地区旅游资源情况调查研究
“休闲农业旅游是结合旅游业,农业休闲于一体的多领域融合产业,经济拉动效应广泛。休闲农业作为自主、休闲的旅游方式在国外兴起时间较早,发展模式也较为成熟,因此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本土特色来发展中国的休闲农业旅游。海南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其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企业有海南农垦万嘉果农庄、绿枫农业观光园、琼海伊甸园山庄(观光采摘农园),海南兴隆热带植物园(农业高科技观光园),兴隆东南亚风情村、南坤民族风情旅游区(民俗观光),琼海椰寨农家乐,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三亚热带天堂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观光型)等,这些农业休闲旅游景点成为那些生活在钢筋水泥里的现代都市人所向往的缓解心理压力的“人间天堂”。
三、客源市场分析
风景迤逦的三亚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客。三亚国内客源市场有广东、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近年来新兴的西南、中原地区的客源市场显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其次,省会城市周边的大城市如深圳、青岛、大连、厦门、宁波等客源市场持续增长。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在国际上的声望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熟知三亚,形成了港澳台和东南亚市场并举,欧美市场为补充的新的国际客源市场。韩国跃居首位,其他依次为日本、俄罗斯、美国。
四、三亚休闲农业发展策略
(一)科学定位旅游项目发展的目标
三亚休闲旅游企业多处于自由、不受约束的低水平的自然发展状态,还未形成树立品牌的知名旅游企业的良性发展道路,品牌旅游企业宣传和促销手段滞后,整体宣传缺少针对性,导致旅游企业缺乏竞争力。旅游企业热衷于建设大项目,合作有待加强。“旅游项目有大有小,尤其是大项目,开发的过程会经历较长的时间,因此在开发初期就有必要制定总的开发计划,再根据项目的发展需要制定分阶段的实施目标,形成由近期逐次向远期推进的发展计划。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在经营中始终有新的产品推出,对促销有好处;二是在开发与经营中不断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调整计划,增加或检索投资及项目,有利于把握投资与经营方向营。”[2]制定分期目标需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是市场导向原则。第二是资源集约原则。第三是完善项目原则,即开发建设的项目一定要在下一个旅游旺季到来之前完成。
(二)创新休闲农业产品项目
三亚的旅休闲农业游项目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指导,旅游项目功能单一,项目开发多停留在海上运动层面,缺乏能满足游客好奇、探新、求知心理的旅游项目。景区基础设施外观建设大同小异,景区建设还处在低水平开发阶段。大多数旅游景点的建设处于自然发展状态,在项目开发上缺乏与三亚其他旅游景点的交流互动,这仅仅有限的旅游项目并没有体现出自己的特色,雷同现象严重。“休闲农业园区可以选择开发的产品项目有高科技设施农业观赏区、农事体验采摘园、自助农园、观光果园、百果园、百草园、珍奇挂果园、观赏蔬菜园、组培中心、立体无土栽培园、科技娱乐园、科普影像馆、天文气象台知识馆、克隆苗木馆、果品贮藏馆、微喷节水灌溉园、农艺教学作坊(农艺DIY)、草地运动场、垂钓中心、植物迷宫、林中乐园、休闲木屋(竹楼)、假日农庄(度假村)、珍稀植物园、蝴蝶馆、动物世界、动物认养园、青少年营地、跑马场、野战俱乐部、森林氧吧、拓展营地、野炊烧烤、农家自助饮、生态餐厅、乡村酒吧等。可以开展的参与性旅游活动有:各种赏花、采摘、品尝和户外活动,农产品节庆,田园嘉年华,水上运动,篝火晚会,乡土手工艺品制作交流,新奇特农产品展销等。”[2]开发出独特性强且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替代性的休闲农业项目,通过规模、品牌、优质等市场战略的实施,实现市场的认同。
(三)提高休闲农业人才素质
部分旅游从业人员在长期的乡村生活中形成了不文明的生活习惯,间接影响了旅游接待服务的质量。例如,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槟榔汁、随意骂脏话等。旅游地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缺少专业培训,仍以农村生产活动方式服务游客,服务态度较差,服务整体水平有待全面提高。“只有加强旅游人才的培训,才能促进休闲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否则休闲农业将长期处于发展初级的阶段,难以达到国外的先进水平。因此可以建立一个相关培训部门或者依托当地的农业类高校,通过建立培训班、科技学术会议、农业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各种形式,专门组织民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经营管理水平以及服务意识。同时,要请进一些既懂得农业生产,又懂得旅游产品的开发、推广、营销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些复合型应用人才不仅要熟悉农业生产活动,了解农业科技知识,还要善于农业经营管理和旅游开发管理,并具备高素质、园林美学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区位经济发展意识,能够从景观美学、生态设计学、历史学等多角度设计规划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将农业生产和观光旅游结合起来,开发出集观光性、参与性、知识性和趣味休闲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活动,吸引游客前来休闲度假,放松身心。”[1]
五、结语
海南三亚拥有游悠久历史的乡土文化,有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尤其是那蔚蓝恬静的大海,更是让那生活在钢筋水泥里的现代都市人所向往的缓解心理压力的“人间天堂”。在三亚旅游舒缓压力的同时还等于在天然的氧吧里吐故纳新,三亚人民的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有利于现代都市人重新审视人性,珍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三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受益,让农民脱贫致富;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改善了村容村貌,促进了乡村整体文明的提高。显而易见,促进三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了三亚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篇13
烹饪学院是2010年成立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共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2088人,中职生2870人,专任教师245人。设有烹饪技术系、旅游管理系、工商管理系、食品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和基础教学部。开设烹饪工艺与营养、酒店管理、电子商务、食品加工技术、学前教育、电梯维修等30多个中、高职专业。
学院始终坚持“文化厚校、质量立校、特色发展”的发展理念,认真贯彻国家职教方针、深化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了大量餐饮专业人才,有力推动了产业进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拥有国家专利6项,先后荣获国家级奖项50多项,省级奖项80多项。
几年来,学院先后荣获“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河南省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单位”、“河南省技能大师工作室”、“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中国烹饪名师大师注册培训基地”、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烹饪工艺与营养)等荣誉称号,原省委书记卢展工、副省长徐济超、中烹协副会长冯恩援、高炳义等领导先后莅临学院调研与指导,对学院的特色办学、就业创业等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 专业建设情况
烹饪专业自招生以来,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提高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特色逐步凸显,先后荣获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河南省高职学校示范性实训基地等称号。学生多次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并屡获殊荣。2016年9月,烹饪专业93名学生作为志愿者服务G20峰会,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该专业现有高职在校生1256人,中职在校生1657人。专任专业课教师64人,兼职教师30人,专任教师中副高职称以上21人,研究生以上学历21人,“双师型”教师25人,中国烹饪大师7人。有校内实训基地33个,校外实训基地45个,专业图书10万余册。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前提,烹饪专业以“优基础、适口径、强技能、多方向”为指导,结合学院办学定位,立足餐饮行业,不断修订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在开设中、西餐方向的基础上,适时增开中西面点、雕刻、营养配餐等方向,使得人才的培养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二是增加了《国学教育》等限选课程,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三是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公修课程的开设力度,促使学生人格等全面的发展。四是进一步改革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适时加大了专业实践课程,对课程中老、偏、旧的知识及时摒弃或更新,使得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具备了针对性。
(二)深化校企合作,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
1、完善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促进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建设
根据学院要求,烹饪专业2014年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建立了章程,确定了校企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定期召开校企合作会议。目前,该专业与开元名都、河南大厦、上海望湘园餐饮有限公司等45家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实施、学徒制建设、订单培养、教师挂职锻炼等方面展开了积极的合作。
2、实施订单教育培养,成立企业冠名班
2014年起,烹饪专业先后与迪欧咖啡、望湘园餐饮公司、喜河南大厦、香港云顶集团等企业成立定向培养班。根据协议,学生第三年到签订企业进行带薪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奖学金,企业派教师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就可以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订单培养的模式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实现了“学生毕业有工作、企业发展有人才、专业发展有生源”的多赢目标。
3、依托行业力量,积极探索学徒制培养模式
2016年6月份,学院被中国烹饪协会批准为烹饪与餐饮服务大师名师注册培训基地,挂牌为中国烹饪大师工作站。2016年12月,学院牵头成立中原烹饪职教集团。烹饪专业充分依托集团、工作站的优势,积极探索和启动学徒制培养班,制定了《学徒制培养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学院每年选拔100名学生,组建“学徒制试点班”,主干课程由大师授课,学生在寒暑假和顶岗实习期间跟随大师工作和学习,确保学生成长成才。
(三)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该专业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模式改革。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一主线二主体三循环四模块”的教学模式进行专业教学,即以培养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为主线,以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单位为主体,采用职业素质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职业技术、职业技能理论—单项岗位技能训练——校内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交替进行的三次循环,以通过重组、整合、优化的职业素养基础模块、职业技术模块、职业技能模块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需要的高度吻合。
在校内实践教学上,该专业不断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按照企业对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细化实践教学标准,合理设置实践课程和教学内容。目前,烹饪专业在课程类型上设置了纯实践课程,课程门数达到5—8门,校内实践课时达到校内总课时的35%以上。根据要求,烹饪专业第一学期设置基本功实践课程,学生通过课程考核后方能够进入第二学期的菜品制作等综合实践课程,基本功不达标,不能进入综合实训室进行实训。
(四)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教师是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关键。烹饪技术系采取“招聘、引进、培养”相结合的道路,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近年来,先后从行业引进32名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学院的专兼职教师,从高校招聘应届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20人。
学院建立了校内和校外培训相结合的教师培养体系。颁布实施了《校本教师培训方案》、《教师外出培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采取“传帮带”、企业挂职锻炼、专家讲课、督导听课、教师外出培训等途径和办法,从专业认知程度、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对青年教师展开了系统的培训。截止2017年,烹饪技术系共有6名教师参加了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10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2名教师参与学术交流活动。
(五)加大投资,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示范引领”的实训室建设原则,学院不断加强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对烹饪专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硬件改造升级。截止2017年底,烹饪专业共建成各类校内实训基地33个,总面积达3615平方米,总值1418万元,生均6192.14元,涵盖了基本功、热菜制作、中西点、西餐等所有烹饪专业的岗位技能,校内实训开出率达100%。
(六)积极申报省级专业建设项目,促进专业建设
立项以来,该专业以省级专业建设项目为抓手,不断促进专业建设。2015年,该专业先后申报了“技能大师工作师”、“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师范基地”等项目,并顺利通过验收。2016年,该专业又通过了“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骨干专业建设”、“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烹调工艺与营养—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三个省级创新行动计划项目的立项。目前,各项目负责人正在按照方案积极推进,争取早日通过验收,促进专业建设提档升级。
(七)积极推进对外合作办学
该专业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一是2015年与韩国全州大学签订“2+2”联合培养协议,学生前两年在我院进行专科的课程学习,通过韩语(TOPIC)三级后,即可申请进入全州大学本科3年级进行学习。毕业时,学生可获得中国教育部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二是与法国积极开展合作交流。从2018年起,学院将每年选拔25名优秀大专生赴法国学习交流,为中法饮食文化的交流和人才的培养作出积极贡献。
(八)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在品牌专业建设期间,我们不断完善了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教师日常教学规范》、《教师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教学管理文件,规范了教案、教学大纲撰写、实践教学、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促进了教学秩序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形成了一套高效、完整的教学管理机制。
同时,我们进一步加大的质量监控的力度,建立了查课、督导听课、同行听课、学生评教等一系列制度。同时,每学期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建议和意见,及时进行有效整改。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得烹饪专业的各个教学环节得到有效监控,从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三、专业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教学改革力度大,教学成果显著
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积极进行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并能不断根据餐饮市场发展的要求,重组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效果显著。近几年烹饪专业教师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篇、省级课题3项、国家级专利6项、校本教材5本、校级精品课程3项。
(二)形成了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烹饪专业现有专任教师64人,副高以上职称21人,占专任专业教师总数的43.5%;“双师型”教师25名,占31.3%;硕士以上研究生21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校专业带头人3人,校中青年骨干教师9人,校级先进教师19人,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26人。同时,还从企业聘请了32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烹饪大师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三)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1、学生实践技能明显增强。建设期间,烹饪专业先后参加省级、国家级专业技能大赛,共获得团体二等奖2项、团体三等奖2项,个人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同时,学院注重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将考证知识融入到平时的课程和教学中,加大对学生考前的培训和指导,烹饪专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到了100%。
2、学生就业质量明显提升。2015年、2016年、2017年就业率分别为94.69%、93.35%、90.39%。2017届学生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92.97%。用人单位对我院2017届毕业生满意度达92.31%。2017届毕业生平均月薪达到3983元/月,个别毕业生月薪达到1万元以上。
3、学生创业能力明显提高。学院成立了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学生的创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使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学院采取有力措施为学生提供创业帮助。一是建立创业导师团队,为学生提供指导服务;二是开展创业培训,帮助学生寻找项目,制定创业规划;三是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创业提供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2014—2017年,学院相继举办“美团杯”创新创业大赛、户外生存挑战大赛等项目比赛,促进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提高和创新创业技能的掌握。
(四)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该专业积极发挥人才和资源优势,紧密结合企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全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中国烹饪协会培训基地,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承担人社、扶贫等部门交付的培训与鉴定任务。建设期内,累计培训技能人才2100多人次,许多学员拥有一技之长,走上了脱贫致富和自主创业之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同事,学员还积极承担县内、县外合作企业的员工培训,为御膳苑、望湘园等企业提供定制服务。牵头组织了《中国烹饪通史》编撰工作的第一次年会,为长垣籍大师吕长海大师举办了“从业68周年技艺研讨会”。参与编辑了《中原特色餐饮文化》、《长垣烹饪技艺系列名菜标准汇编》等书籍。一系列活动展示了烹饪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