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内容分析法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对于要约及与之对应的承诺通过何种方式体现的问题,《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那么对于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而未采取书面形式的,是不是就不予承认呢?《合同法》第三十六条针对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而未采用的合同如何成立给出的答案。
根据《合同法》中“对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而未采用的合同如何成立”的规定,合同的形式不是主要的,重要的在于当事人之间是否真正存在一个合同。如果合同已经得到履行,即使没有以规定或者约定的书面形式订立,合同也应当是成立的。如果合同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就是有效的。
在我国众多法律中,有些法律明确要求合同双方当事人应以书面形式(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典型的为劳动合同。
有关劳动合同的形式与合同成立的关系
早在1995年施行的《劳动法》就以第十九条明文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后来的《劳动合同法》又作了进一步的明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同时又作出了人性化的规定:一个月的缓冲期。
一般情况下,劳资双方为建立劳动关系而进行磋商过程中,会对下列基本事项进行口头约定: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和劳动报酬。一旦双方就上述事项达成合意并且开始履行,劳动关系即行建立,这也就是“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情形。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也指出:实践中即使是事实劳动关系也是种合同关系,只是口头形式而已。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劳动关系本身具有平等缔结履行和履行过程中单向管理(失衡)的双重性,即一方面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如双方订立、履行劳动合同等,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在劳动过程中,用人单位是管理者,劳动者是被管理者,双方是处于管理与被管理的地位,不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
有人认为,《劳动合同法》旨在消灭事实劳动关系,所以自从《劳动合同法》2008年1月1日起,国家不再承认事实劳动关系。这样的观点是否能经得起推敲呢?
为了明确事实劳动关系的地位,原劳动部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以第二条中提出: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与劳动者之间,只要形成劳动关系,即劳动者事实上已成为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并为其提供有偿劳动,适用劳动法;后来又以劳社部发[2005]12号文件颁布了《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针对一些地方反映部分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签订劳动合同,发生劳动争议时因双方劳动关系难以确定,致使劳动者合法权益难以维护,对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带来不利影响的提出了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用人单位用工行为,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事实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在其受到不法侵害时能否获得经济补偿的问题上,劳动部针对海南省人事劳动厅《关于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员工要求经济补偿问题的请示》做出了《关于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员工要求经济补偿问题的复函》。《复函》指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形成事实劳动关系后,用人单位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并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劳动者因要求经济补偿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后,如果劳动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予受理,并依据《劳动法》第九十八条、《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和《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劳部发〔1995〕223号)的有关规定处理。
上述观点得到了最高法的积极响应:不但各级人民法院在依法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过程中将事实劳动关系比照劳动合同判决用人单位承担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民事责任,最高法在第一次系统地就劳动争议适用法律作出解释时明确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已形成劳动关系后发生的纠纷,属于《劳动法》第二条规定的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依法向人民法院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笔者认为,2008年的《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实际上是对《劳动法》第十九条“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的简单重复,故而事实劳动关系的处理在2008年1月1日前后是没有较大的区别;即便如此这个形式上的“简单的重复”在《劳动合同法》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首先,第十条第一款规定了“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是紧接着就以第二款规定了人性化的一个月缓冲期规定;后面又以第三款规就“用工前就订立劳动合同在的情况下如何确定劳动关系的建立”问题作出了规定。
其次,《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确立了在“一个月缓冲期”内不签订法定形式的劳动合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我们称之为“缔结劳动合同形式过失责任”),这是我国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后又一次参照英美法系作出的惩罚性的规定,旨在通过增加用人单位的用工成本方式强迫用人单位必须主动与劳动者订立符合法律规定形式的劳动合同;立法没有将增加工资标准一倍的支付作为行政处罚收入国库而是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彰显了《劳动合同法》鼓励劳动者积极主动维权的立法本意,这就是资方反对《劳动合同法》的原因之一。
笔者认为,制定法律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国家行为,所以法律草案的每一个条款都是要经得起推敲的;而《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第一款的出现,是为了第十条第二款、第十条第三款以及第八十二条服务。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一条,该法的立法目的为“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而真正要消灭口头劳动合同确为《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中“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具体体现,使得劳动者维权有了更多的保障。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1995年施行的《劳动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劳动合同制度,但由于当时的法律法规对劳动合同制度的规定比较原则,操作性不强,亦没有对不订立劳动合同的情形给予明确处理,导致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二十多年来,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依然较低。建筑业、餐饮服务业中劳动合同签订率只有40%左右,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仅有30%左右,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不到20%。根据《2007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报告》显示,“中职毕业生中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占12.67%、高职毕业生中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比例为14.5%”。大量的数据表明,在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问题上,用人单位原因占主导地位。
虽然《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初衷在于指导劳动者合理维权,但是不妨碍个别劳动者“投机倒把”地滥用“第八十二条”。
为了杜绝这一现象,使得“第八十二条”不被滥用,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条例》以第五条和第六条对于用人单位在一个月内和超过一个月的不同时间内提出书面劳动合同而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有权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作出了规定。《条例》指出,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无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但是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其实际工作时间的。也就是说,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因劳动者的原因未能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可以单向辞退劳动者并可以拒付一切劳动报酬之外的给付项目,杜绝了劳动者歪用《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
对于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条例》规定,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从上面可以看出:
1、用人单位通知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之前是否应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分水岭在于自劳动关系建立之日起满一个月;
2、在《劳动合同法》施行后,用人单位无权随意解除或终止事实劳动关系,只有法定事由出现的情况下才能提出解除或终止。
综上,《劳动合同法》要解决的是“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问题,《实施条例》要解决的是“经用人单位提出,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问题,而对于“劳动者不主动提出签订劳动合同的问题”,我国的立法在劳动者普遍处于弱势的国情下还是倾向于宽容劳动者的态度,以彰显“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法本意;同时《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以第六条再次明确了无书面劳动合同亦应支付经济补偿的法律精神。
有关劳动合同的内容与合同效力的关系
根据《民法通则》第六条的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作为民事行为表现形式之一的订立合同也不例外。那么对于劳资双方有口头约定工资标准的,对该口头约定应当如何认定效力呢?
最高法民一庭指出,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及部分学者们认为,《劳动法》所称的劳动合同,不仅仅指书面合同形式,包括口头约定。按照这种观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如果有口头约定的,即使没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也构成了事实劳动关系。而我们从事审判工作的多数同志则认为,劳动关系是一种兼具民事和行政特点的法律关系,既然《劳动法》未作特别说明,那么,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合同的形式包括口头约定和书面约定两种,如果当事人双方就劳动关系已有口头约定的,亦属于订立了劳动关系而不是所谓的事实劳动关系,只有既无口头约定、又无书面协议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的劳动关系,才属于事实劳动关系。
《劳动法》第十八条列举了“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两种导致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形;《劳动合同法》在此基础上,比照《合同法》增加了“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情形。
现实中比较常见的是工资标准低、社会保险缺失和工伤概不负责的无效情形,其中最复杂、最普遍的当属工资支付的有关问题。
最高法民一庭指出:包括约定劳动报酬条款在内,劳动合同被整体认定为无效的,或者劳动合同中没有约定劳动报酬标准的,就应当按照本单位的同期、同工种、同岗位的工资标准来支付劳动报酬,如果用人单位没有可直接参照适用的标准,亦可参照其他单位同期、相类似工种、类似岗位的工资标准来确定其劳动报酬的数额。比如,某用人单位非法以欺诈、胁迫手段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报酬明显低于正常工资标准,当此劳动合同被依法认定无效后,该约定劳动报酬的条款亦不得适用,为保护劳动者这一弱势群体的利益,就可以直接适用本条的规定予以解决。通常情况下,这种参照同期、同工种、同岗位的工资标准确定的劳动报酬,对劳动者而言,往往是相同性质工作中获取报酬较低的,故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有对劳动报酬作出相对较高约定的,尽量应当按照约定标准来计算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篇2
【正文】
1内容分析法概况
1.1发展历史
内容分析法(ContentAnalysis)是发源于新闻传播领域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有效描述传播内容特征和检验传播研究假设。其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美国着名传播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等人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组织了一项名为“战时通讯研究”的工作,以德国公开出版的报纸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获取重要的军政机密情报,取得重大成就。这项工作不仅显现出内容分析法的强大作用,而且总结出了一套内容分析法的工作模式,战后,内容分析法在传播领域得到更多研究,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贝雷尔森(BernardBerelson)发表着作《内容分析:传播研究的一种工具》,奠定了内容分析法的地位,其对内容分析法的定义也被广泛引用。目前,内容分析法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新闻传播、图书情报、政治军事决策、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随着网络的发展,它开始成为网络信息组织、描述和利用的重要方法和研究热点。
1.2定义
按照贝雷尔森的经典定义,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具有明确特定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1]。在运用到图书情报领域时,内容分析法依然遵循客观、系统和定量原则,通过对各种类型文献信息的数据计量、比较、分析和推理,描述学科发展特点和趋势、发现学科空白实现学术创新、实现信息的有效组织和利用以及分析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按照使用的方法模式不同,内容分析法可以分为:(1)解读式内容分析法,通过精读、理解并阐释文本内容来传达作者的意图;(2)实验室式内容分析法,主要是定量和定性内容分析相结合;(3)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法,运用计算机来辅助数据搜集、编辑、整序和分析[2]。
1.3特点
内容分析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定性、定量相结合。内容分析法首先要提出研究意图和假设,对分析单元和程序进行质的规定。以定性为基础,再采用统计、计量等定量方法和数字、图表等描述方法对信息内容进行揭示,最终还将回归到内容的解释和深化的定性层面。(2)客观性。内容分析法得以实现的前提在于文献的内容特征可以通过符号群(包括语词、图像、音频、视频和多媒体元素等,其中语词是最常用的符号群)来体现,而且同一符号群在同一文献中具有相同的意义[3]。人们是通过对符号群出现的频次、位置等外在客观信息的计量来了解文献的信息内容特征的,这就保证了内容分析的客观性,它不会因为实施者的不同而出现巨大差异。(3)系统性。这主要体现在样本选择和分析框架建构上。内容分析法一般是对一段时间的(通常是5年-10年)、连续稳定的、内容体例基本一致的大量文献信息进行分析,从时间跨度、数量要求、稳定程度等多方面对研究样本进行了限定。在分析单元和框架体系上要求尽可能全面反映样本的所有信息特征,具有互斥、完备、可信的特征。(4)统一性。内容分析强调统一的标准和规则,选择样本上必须按照统一的程序,保证每个项目接受分析的机会相同,而且所有的研究内容应以完全相同的方法进行处理,编码和分析过程必须一致,保证长时期分析效果的一致性。
2学科信息门户概况
2.1定义
学科信息门户(SubjectBasedInformationGateways,简称SBIGs)是用户访问某学科资源与服务的一个单一入口或通道。它是一种网络服务,用以完成本学科网络资源内容的高度组织集成和网络应用程序的聚集,并将这些资源与应用集成在一个可定制个性化的界面中来满足每个最终用户的需要。它还提供一个统一协作的学术交流环境。从用户角度来看,它是某学科用户访问该学科网络资源和服务的起始站点或称入口[4]。目前,国外都开展了各种学科信息门户项目,例如:欧洲的Desire项目、美国的Infomine项目、英国的RDN(ResourceDiscoverNetwork)项目、SOSIG(SocialScienceInformationGaterway)项目等等,国内近年来开始发展的上海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资源项目、中科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项目建立的数字图书馆中心门户和生命科学、化学、数学物理、资源环境和图书情报5个学科信息门户、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建立的“材料复合新技术信息门户”等。
2.2特点
学科信息门户主要针对特定学科领域,服务对象基本上是专业研究人员。这一主要特征决定了学科信息门户建构的要求:(1)专业化,在资源选择上要选取学科研究中可靠的信息源,资源描述和组织上要依据专业词表和分类法,对门户要经常更新和专业测评;(2)集成化,将专业领域里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网站、图书情报系统、文摘索引、电子期刊、科技报告、学位与会议论文、研究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学术会议、工具书、专业服务系统以及与学科科研紧密相关的其他资源系统集成到一个网络平台上提供服务;(3)知识化,信息资源强调专而精,根据对知识内容及其关系来选择、描述和组织资源与服务;(4)智能化,要能提供符合专业领域的检索浏览方式及资源导航模式,并能在用户使用过程中提供智能化的服务帮助[5]。
2.3研究内容
目前学科信息门户研究也主要围绕上述要求来开展,内容有:(1)信息资源的选择研究,包括对学科信息门户需要涵盖的资源广度和深度进行界定,制定选取标准、流程规范和搜寻控制策略;(2)信息资源的组织研究,包括资源的整合策略、资源的描述方式和深度、资源的组织方式、知识挖掘;(3)信息服务研究,包括异构数据库的统一平台检索研究、信息导航研究和个性化推送服务;(4)技术研究,对建构学科信息门户的各种智能技术研究。
3内容分析法在学科信息门户构建中的应用
3.1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学科信息门户是一种在网上获取高质量信息资源的重要工具,面向专业研究人员,因此在信息资源选择、组织和服务上都要求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内容选择上不仅强调完备性,而且更强调一定的指导性,要能够反映学科热点和前沿,在信息服务上,要能够针对个人研究情况的转移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当前出现的各种资源选择和评价标准还主要停留在定性描述上,虽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因为缺少量的规定而在实际操作中难以避免人为差异,而且定性描述难以准确反映学科研究的中心内容,内容分析法结合定性与定量描述,能够科学地反映学科核心资源、基本资源和边缘资源,还能够分析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所在,保证资源组织内容全面、重心突出。在服务方面尤其是个性化服务方面,目前的发展还远未完善:信息导航还主要依据专家意见,不够客观;推送服务主要是依据用户提供的要求来进行自动检索和发送,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无法满足,也无法跟上用户的动态研究状况。内容分析法的优势就是从公开资料中提取秘密信息,信息服务人员可以通过对用户使用习惯、查询内容等的深度分析,了解用户的使用偏好、研究内容,从而提供针对性的指导、资料推送等个性化的服务。
(2)可行性。首先,内容分析法与学科信息门户具有某些相同或相近的特征和要求。学科信息门户要求信息资源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和系统性,在选择范围和质量以及组织方面要求统一性和标准化,在信息服务方面也特别强调内容挖掘和知识内涵。而连续性、系统性、标准化也正是内容分析法的实施要求,并且内容分析法就是要从数据的分析中提炼内容主题,能够满足学科信息门户建设的知识要求,还能够弥补现存资源标准定性多、定量少的缺点,使学科门户资源提供更加科学合理。其次,目前已经有部分研究者将内容分析与信息建设和服务结合分析,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些可以作为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学科信息门户的基础。如李敏等人研究了基于内容分析的信息导航建设框架和技术[6],朱少强等研究了内容分析运用于文献群隐含信息的挖掘的理论和方法[7],毕达天研究了内容分析法在网络数字信息分析中的应用[8],缪其浩利用内容分析考察了国际图书馆学术前沿及其发展[9],张蕊、王曰芬等人研究了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软件[10-11]等。这些研究表明内容分析法能够运用于学科信息门户的信息选择、导航和知识挖掘,并且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3.2具体应用内容
(1)信息资源选择。严格的资源选择是学科信息门户专业性、知识性的重要保障,目前国内外对资源选择都制订了各种标准,例如SOSIG从内容、形式和选择过程确定筛选标准,包括有效性、权威性、准确性、全面性、唯一性、有组织和时效性[12]。但这些标准还局限在质的规定上,结合内容分析法可以达到量的限定。在进行全方位信息选择之前可以先选取消范围的文献资源进行内容分析,从而制订可量化的信息选择标准。仅以确定信息选择的相关性标准为例,首先,选取某些体系完备、发展稳定、信息含量大的主要信息源,对其中的文章或网页里出现的专业词汇进行切分和索引,并依据专业词表进行规范和合并,然后对索引词汇进行词频统计、语义分析和特征提取,从而确定学科研究的核心词汇、基本词汇和边缘词汇。反过来,这三种类型词汇在各个信息源中出现的频次可用于确定某一资源与门户建设目的的相关性。按照样本结果,可以订立便于计量和操作和全面资源搜寻标准和策略。
(2)信息资源描述和组织。
内容分析法在信息描述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内容分析与数据挖掘、语义结构和知识发现技术相结合,能够从大量不完全的、模糊的外显信息中发掘其隐含的有用知识信息,这种隐含信息可能信息创造者自身也未意识到,这就使信息描述更加完备、深入。第二,内容分析法在创建分析类目时,要将意义相同、相近和相关的分析单元进行归类整合,因而分析类目可用于描述资源之间的参照关系,并建立符合网络资源特点的动态词表。
目前主流的资源组织方式是分类浏览和主题检索,这两种方式的缺点在于作为受控语言,需要依据分类法或主题词表,而分类法和主题词表更新往往滞后于动态的学科发展形势。如前所述,运用内容分析法能够反映学科的核心词汇、基本词汇和边缘词汇,体现学科发展的热点和重点,再通过分析单元的归类整合,可以形成学科研究词库。而且词库产生的分析结果能进行迅速、有效的更新,更新一次内容分析只需下载最近一段时间内的信息文本并用原来开发的编码程序执行分析,研究趋势、重点分析可以每年、每季甚至每周更新,即使发生突况,也能及时反映。每当加入一个新问题,内容分析也能延伸到之前研究开展的时期再次分析,不受时间限制[13]。可见,采用内容分析能够提供一种更加适应网络和学术研究特点的、半受控的知识元组织方式。
(3)信息服务。信息服务是学科信息门户价值实现的关键所在,是资源创建者和使用者之间沟通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信息导航服务、检索服务和用户个性化服务等层面,运用内容分析法能够提高这三个层面服务的质量。
信息导航可以帮助用户迅速、准确地定位到所需信息,但目前的导航系统还多是基于语词的静态物理链接,要达到用户满意就必须在用户导航路径的选择上给予内容提示与知识指导。通过信息的内容分析,抽取信息资源的核心领域和相关领域的含量、质量及相似度,从而实现资源的动态聚类,根据查询目的不同从多角度切入导航路径,并且不断转入相关导航节点,优化导航过程[14]。在日常维护中,通过对用户查找和点击情况的内容分析加以不断调整导航项目和设计,满足用户要求。信息导航除了门户内信息的快速定位,还包括外部相关网站的合理链接。选择独立网站作为分析单元,对其规模、内容、访问人数、学科信息内容的和用户使用评价情况做内容分析,确立关联程度、内容质量和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站进行外部链接导航。
由于内容分析提供了信息的半受控的知识元组织方式,相应地,这种知识元索引库可以作为知识元检索方式的基础。运用一定的智能技术,在信息选择和组织过程中构建索引数据库,库中的内容都是专业领域的知识单元,是最小的知识组分。当用户查找某个关键词时,通过知识组分的逻辑组配合运算,包含该关键词的信息源将被作为知识元索引结果被检索出来提供给用户。还可将用户的检索要求和对检索结果的选择情况进行分析和积累,作为备用索引库,不断完善学科信息门户检索的专业化和知识化。
个性化信息服务离不开对用户个人使用情况的跟踪分析,内容分析法的应用主要是对网络使用记录的挖掘。显在的用户信息包括用户注册信息、发表评论等,隐性的用户信息要通过Web服务器日志、Cookie记录、动态跟踪软件、网络调查等方式来获取[15]。分析显在和隐含的用户信息,可以提取有关的用户行为特征,对用户的资源使用行为、频度、关注内容、使用偏好进行了解,总结其信息利用特点和规律,从而提供个别化的使用帮助和个性化的推送服务。
3.3实施步骤
内容分析法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独立的阶段执行:
(1)提出研究问题,确定研究范围。在研究开始阶段就要明确表述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假设,并且依据研究主题划定研究范围,详细说明所分析内容的界限以便给出可操作的主题领域和时间段。
(2)抽取样本。样本选择的标准是符合研究目的、信息含量大、具有连续性、内容体例基本一致,简言之就是能从样本的性质中推断与总体性质有关的结论[16]。
(3)选择分析单元。即寻找内容分析所需考察的各项因素,这些因素要符合研究目的,且便于抽取操作。分析单元可以是数据库或网页中的特定语词、符号、主题、人物或者句子、段落乃至全文或网站,也可以是声音、视频信息或用户行为。
(4)建立类目体系。即确定分析单元的类目归属,有效的类目体系应保证所有的分析单元具有唯一的分类指归,各个类目界限明晰,并且分类标准一致,不同的编码者对分析单元的归属意见相同。
(5)内容编码和计量。将分析单元分配到类目系统中并对各个类目出现频次、空间数额等进行计量,这个过程可以采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来完成。
(6)解释与检验。通过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的分析与阐释,并与研究假设相互印证,发现研究目的与结论之间的异同,得出对某一现象或理论的科学认识。分析结果还要通过信度和效度的进一步检验,信度包括对文献编码一致性、分类准确性和方法稳定性的检验,效度包括结论与事实的相符程度、理论研究结果的适用性检验[17]。
3.4应用内容分析法的优势与不足
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学科信息门户的优势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作为一种通过信息记录的数量分析来间接研究资源和用户行为的科学方法,内容分析法具有客观性,方法的运用者不与研究对象发生直接联系,研究者的主观态度和偏好不会对分析的数量结果造成影响,而且分析过程是按照规定的程序、方法和选择评价规则来执行,分析结果表现为一系列的量化数据,这些都保证了内容分析的客观性和统一性,使分析者能够从模糊、虚假的显在信息中抽取真实信息和有用知识,并能较深刻、精确地反映资源的知识含量和用户的个性化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目前学科信息门户信息资源选择、描述、组织和服务标准定性化、主观化(依据专家意见)带来的不确定、易变的缺点。
内容分析法应用于学科信息门户构建也存在不足:一方面体现在内容分析法系统性要求与网络资源分散性特点的冲突。内容分析法要求选取比较稳定、连续、体例基本一致的大量信息作为样本,而学科信息门户作为对资源的二次整合,既包括数据库等比较稳定的资源,也包括互联网上比较零散的、形式多样的易逝信息,后者难以达到内容分析的要求,但对于学科信息门户资源建设又是十分必要的。同样的问题还存在于对暂时的、分散的用户使用情况的分析过程中,因而如何对这些即时性的、零碎的信息进行可靠的内容分析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表现在内容分析法评价判断的不确定性。内容分析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定量建立在定性基础之上,这就使得任何信息在被统计分析处理之前,必定要划分到一定的类目体系中,而任何类目体系都是高度人工选择性的,不可避免的主观判断却成为客观定量分析的前提,这是内容分析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当然,目前已有学者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引入概率论、数理统计方法、模糊数学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方法、贝叶斯定理来尽量减少内容分析法的不确定性[18],达到最大化的科学性。
4结语
内容分析法具有客观性、系统性、统一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特点,在实际运作中具有灵活性、易操作性,这些特点使它能够广泛地运用到学科信息门户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领域中,为信息资源选择、描述、组织和服务提供量化数据和规范基础,优化学科信息门户资源和服务质量。当然,内容分析法也还存在不足,需要结合其它方法和深入发展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卜卫.试论内容分析方法.国际新闻界,1997(4):55-68
[2]邱均平等.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5-64
[3]叶鹰.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的理论基础及软件工具比较.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3-37
[4]孔敬,李广建.学科信息门户:概念、结构与关键技术.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5):50-53,90
[5]张晓林.分布式学科信息门户中网络信息资源导航系统的规范建设.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5):28-33,43
[6,14]李敏等.基于内容分析的网络信息导航研究.情报科学,2005(6):928-931,954
[7]朱少强,邱均平.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文献群中隐含信息的挖掘.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7-84
[8,15]毕达天.基于数字信息的内容分析研究.现代情报,2005(7):62-67
[9]缪其浩.观察国际图书馆学术前沿及其发展:内容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3):5-8
[10]张蕊等.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软件进展研究.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20-126
[11]王曰芬等.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综合应用软件的开发与实验.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4-54
[12]常唯.学科信息门户的资源选择与组织.图书馆,2005(1):60-62,67
篇3
【正文】
内容分析法是大众传播学领域的常用信息分析方法,目前主要在大众传播学与政治、军事、商业等领域里应用。对于内容分析应用到图书馆学中的研究还比较少,国内一些论著多把内容分析作为一种社会科学方法,图情期刊中只出现为数不多的内容分析法研究图书馆学的论文,本文试图探讨内容分析法研究图书馆学的有关问题。
1内容分析法的概述
内容分析法最早产生于传播学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学者H.D.拉斯韦尔等人组织了一项名为“战时通讯研究”的工作,以德国公开出版的报纸为分析对象,获取了许多军政机密情报,这项工作不仅使内容分析法显示出明显的实际效果,而且在方法上取得一套模式。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发表《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一书,确立了内容分析法的地位。真正使内容分析方法系统化的是J.奈斯比特,他主持出版的“趋势报告”就是运用内容分析法,享誉全球的《大趋势》一书就是以这些报告为基础写成的。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性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作情报预测。它实际上是一种半定量研究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把媒介上的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分解交流内容,并以此来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征。
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a.较为客观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是一种规范的方法,对类目定义和操作规则十分明确与全面,它要求研究者根据预先设定的计划按步骤进行,研究者主观态度不太容易影响研究的结果;不同的研究者或同一研究者在不同时间里重复这个过程都应得到相同的结论,如果出现不同,就要考虑研究过程有什么问题。b.结构化研究。内容分析法目标明确,对分析过程高度控制,所有的参与者按照事先安排的方法程序操作执行,结构化的最大优点是结果便于量化与统计分析,便于用计算机模拟与处理相关数据。c.非接触研究。内容分析不以人为对象而以事物为对象,研究者与被研究事物之间没有任何互动,被研究的事物也不会对研究者做出反应,研究者主观态度不易干扰研究对象,这种非接触性研究较接触研究的效度高。d.定量与定性结合。这是内容分析法最根本的优点,它以定性研究为前提,找出能反映文献内容的一定本质的量的特征,并将它转化为定量的数据。但定量数据只不过把定性分析已经确定的关系性质转化成数学语言,不管数据多么完美无缺,仅是对事物现象方面的认识,不能取代定性研究。因此这种优点能够达到对文献内容所反映“质”的更深刻、更精确、更全面的认识,得出科学、完整、符合事实的结论,获得一般从定性分析中难以找到的联系和规律。e.揭示文献的隐性内容。内容分析可以揭示文献内容的本质,查明几年来某专题的客观事实和变化趋势,追溯学术发展的轨迹,描述学术发展的历程;依据标准鉴别文献内容的优劣。其次,揭示宣传的技巧、策略,衡量文献内容的可读性,发现作者的个人风格,分辨不同时期的文献体裁类型特征,反映个人与团体的态度、兴趣,获取政治、军事和经济情报;揭示大众关注的焦点等等。
2内容分析法在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应用
内容分析法不仅是一种文献信息收集方法,更是一个完整的研究方法,而对文献收集与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和加工,是图书馆学的传统特长。内容分析法可以为图书馆学研究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2.1应用的依据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把事物的量作为一种测量工具,对质进行精确量化,不但可行而且也有利于对质的系统研究和了解。图书馆学同样也是如此。在图书馆学研究中,不但要追求性质方面的考察,也需要对其数量关系进行研究,如果仅满足于定性分析上,就很难达到对研究目标的全面认识以及认识的深化,其结论有时多具有概貌性和差异性。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内容分析处理信息带来便利,全文数据库以及全文检索技术可方便地调阅全文和对大量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和处理,还可借助关键词词频对某主题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统计分析可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如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tatisticalPackageforSocialSciences,简称SPSS),或者也可运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析,使统计分析工作不像手工操作那样枯燥乏味,而且节省时间。
2.2内容分析法成为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必要性笔者曾经对中国人民大学编辑的《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图书馆学论文进行抽样,时间为1999年到2000年,每年第2、5、8、11期共计203篇,发现一般描述性的定性研究占87.19%,远远多于定量分析研究。虽然科学界一直公认定量化研究是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之一,但图书馆学层次之低是似乎不争的事实。据哈佛大学多伊奇等人对1900-1965年世界社会科学的研究,“定量的问题或发现(或者兼有)占全部重大进展的2/3,占1930年以来重大进展的5/6。完全非定量的文献——认识新的模式但没有任何明显的定量问题的含义——在整个时期中是稀少的,而自1930年以来特别稀少”。从对比可以看出中外学术量化研究的差距。
图书馆学定量方法除了书目、引文分析、文献计量学方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外,可实现量化研究的途径并不多,以至近年来量化研究方法越来越单调。内容分析是较成熟的方法,可以丰富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促进图书馆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运用内容分析可以深入到知识交流内容的内部,从事知识组织、分析与综合工作,从事深层次的咨询服务;开展专题情报服务、情报研究、读者研究等工作,提高图书馆工作的服务质量与层次,使图书馆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导航员”、信息咨询专家、“网络导航员”。可以认为,内容分析法在图书馆工作中将大有用武之地,应该成为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图书馆工作与研究方法。
2.3应用的步骤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图书馆学研究大致可分为六个步骤,实际上有的步骤可作调整与合并。但不管怎样界定,分析单元和内容分类都是两个关键的步骤。a.确定研究问题或假设。内容分析必须有严密周到的思索,反复阅读文献,增益思维,形成研究问题或假设。这种假设也可以来自个人预感和常识,也可以从已有的理论、原先的类似研究结果或实际问题中得出。b.抽取样本。首先要选择信息源,应考虑对本课题关系最密切、信息含量大、系统连续、学术价值较高的文献;如果资料众多,还必须对它们进行抽样。研究者要熟悉资料结构及群体特征,决定适当的抽样方法。一般分层随机抽样与多阶段随机抽样的使用较为普遍。c.界定分析单元。分析单元是实际计算描述或解释的最小元素,是内容分析要具体统计的对象,其关系重大,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分析单位可以查找专业词表、主题字顺索引以及分类类目表或通过分析基本文献来确定,它可以是词语、句子、整篇文章等。注意的是分析单位应彼此独立和排斥,它们合在一起应能反映研究课题的基本思想内容。d.对要分析的内容进行分类。这是内容分析的核心工作,常见的一些分类标准是题材(如图书馆学可分为理论图书馆学、应用图书馆学)倾向性(如对某问题持赞成、中立、反对态度)、价值观、主题等等。分类类目要能回答研究的问题或验证假设,方便研究要分析的问题,此外还可以借鉴别的研究标准。e.建立量化系统,对内容评分。量化系统通常包括“定序尺度”和“比率尺率”等,采取何种量化方法也要依据具体的问题,有时会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标准,以便取长补短。评分时一般要制定表格,认真填好分析单位分布表,对表中所列内容不能主观臆断,特别是那些隐含的观察单位,一定要搞清含义再归类计数。f.分析资料,作出解释与推论。依照量化系统的特性,确定资料处理分析方法。一般可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作出解释:结果具有什么意义?有没有其他不同解释?解释的理论与事实根据?等等。
2.4应用的领域内容分析法特别适合于比较研究和研究变化,在图书馆学领域里适合内容分析法的课题较为广泛,比如用于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研究,描述图书馆学学术发展轨迹和学术现状,该方法对于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工作及图书馆工作者等方面的历史沿革、发展趋势的研究都很奏效;进行读者研究,运用于参考咨询服务中,用于情报研究,提供深层次的情报咨询服务;用于书目情报研究,用于文献内容及馆藏特征的检查,开发网络信息资源,用于图情刊物特色的研究,分析图书馆学研究者选择研究内容、研究万法及其论文写作特点等。
3内容分析法应用于图书馆学研究的评价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半定量方法,介于定性与定量研究之间,具有定性与定量方法的优点,与图书馆学其它研究方法相比,能够找到其它方法难以达到的研究思路与效果。
3.1内容分析法与引文分析法二者都是运用统计方法以内容的相关分析和特定主题的聚类为中心揭示深层的、非直观的信息。从性质上看,二者基本上是拟定量方法,属于文献计量学,而内容分析采用词频统计等反映内容的特征,引文分析法是形式化的分析,采用引用关系来反映内容相关性和研究微观科学结构。由于引用关系存在着引而不著等虚假现象,以及作者受文献可获得性的影响与外文水平的限制,引文不一定能充分反映文献的质量与文献利用程度,使引文分析法对内容相关关系的测度(引用关系)不如内容分析法直接,揭示文献内容上不如内容分析法深刻、客观。从适用范围上区分,引文分析法的对象是科学文献及与此相对应的著者、学科、学术团体、期刊等,内容分析法的适用范围要大得多,它广泛用手任何有交流价值的信息。
3.2内容分析法与文献计量学首先内容分析法本质上是文献计量学方法。内容分析中的确定分析单位实际上就是确定计量单位的过程,编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数量化的计算过程。在图情领域,一切以文献为基础的定量统计分析研究都属于文献计量学内容范畴。第二,内容分析法侧重于分析文献内容特征的“量”;文献计量学方法侧重于分析文献形式特征的“量”,它从定量的角度分析文献规律,只是间接反映内容的相关关系。文献计量学以几个经验定律为核心,如洛特卡定律、布拉德福定律、齐夫定律、普赖斯定律等,它们的计量单位是文献形成方面的某种特征,反映了科学文献的生产、流通利用的规律等。同样有词频统计,齐夫定律研究词汇术语在科学文献中的分布规律,与内容分析截然不同。第三,内容分析法适应范围广,文献计量学仅适用于科学文献,而且每个经验定律都有特定适用范围,如齐夫定律对高频词与低频词不适用,洛特卡定律只是由物理化学两学科文献的统计结果导出的,对其它学科也有不适用情况。因此,文献计量学在从定量角度揭示文献内容的深度方面不及内容分析法。
3.3内容分析法与图书馆数学方法内容分析法相对于图书馆数学法,只是半定量方法。图书馆数学法是高级理性思维,它根据有关理论对主要矛盾予以量化,确定一些基本的常量与变量,分析各种量的关系,并对常量给予数值估计,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图书馆学研究、评价、预测,而以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内容分析的定量方法只是建立较为简单的量化系统,比图书馆数学方法要简便得多,而且数学模型毕竟不是事物本身,它舍掉了一些影响事物发展的次要因素,它简化了客观现实,在揭示事物本质方面,与客观现实不一致也是必然的。所以数学模型必须经过实践检验,并不断修正误差,这样在揭示事物本质方面和预测事物发展方面,内容分析法则更胜一筹。
3.4内容分析法与图书馆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内容分析法是非接触性研究,不象调查、实验、观察法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态度、素质、主观意见等容易干扰研究对象,内容分析可以研究无法接触的研究对象,如图书馆史等,调查实验观察已无能为力。内容分析法较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容易达到研究目的,研究者总可以在调查法、实验法行不通时采用内容分析法。另外内容分析法弥补过失比其它研究就容易得多,研究者只需要对资料进行重新编录,而无须一切从头开始,而假如调查结果不理想,重做一遍,无疑要耗双倍时间和经费;如果一项实验研究做坏了,要重做也许根本不可能,内容分析法可以适合作纵向趋势分析。由于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等所研究的都是现时的情景,往往难于用来进行纵向研究与趋势分析研究,内容分析法在这方面则有着它特别的优势。
3.5内容分析法与图书馆学逻辑研究方法图书馆学逻辑研究方法包括比较、归纳、演绎、综合等,主要研究图书馆学结构、功能、性质,以及图书馆事业、图书馆与社会等,这是传统人文科学方法在图书馆学中的应用。这类方法最大的特点是推论严密,它根据事物间的相关性、条件的必要性和充分性进行推理。这些方法主要用于那些不需、不易或不能用定量数据表达的事物,但是逻辑方法说理虽然很强但不具体,推理虽然严密但不够精确,其结论仅仅是一种定性化倾向而无定量说明。在这方面上,内容分析法为图书馆学研究提供定量研究的途径,而且通过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达到对事物研究深刻全面的认识。
评价内容分析法不应回避它的缺点。第一,图书馆学文献只是图书馆现实和人的思想的概括反映,终究不是复杂生动的现实世界和人的内心状态本身,现有的文献资料是否客观也是难以预测的,所以通过文献来研究课题也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第二,由于选择分析单位还要进行一些主观推断,这有时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分析单位并不能完全概括文献的全部内容,这种不全面容易产生结论上的偏差。同时分析单元数量、分类方法、类目定义以及研究课题设计中研究人员也会有主观的选择和诠释。第三,运用内容分析研究图书馆学,有时统计量还是很大的,所需投入的时间往往也比较长,特别在一些长期跟踪或大范围的内容分析工作中,对人力和时间的要求更加突出,因而需要尽可能采用计算机辅助分析。
【参考文献】
1唐盛明.实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2卢泰宏.信息分析.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
3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4赵云龙.图书馆学研究与方法.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
5马文峰.试论内容分析法在社科情报中的应用.情报科学,2000;(4)
6布沙·哈特著,吴彭鹏译.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7俞培果.图书馆学中的定量方法.中国图书馆学报,1994;(4)
篇4
2互联网内容分析中的抽样实施与传统媒体的内容分析相比,互联网内容的海量化使抽样框和抽样方法的选择更需灵活性。
2.1抽样单位的选择
抽样单位的选择一般要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传统媒体的内容分析中,抽样单位一般为文本、词语、标题、图像、符号等;而对于互联网内容分析来说,常见的抽样单位是网站或网页,因为网站和网页是互联网的基本结构单位,而且在具体操作时,抽取网站或网页比较便利.
2.2抽样框的建立
在具体抽取一个样本之前,往往要预先建立一个抽样框。抽样框简而言之就是研究总体中各个元素的列表或准列表。对传统媒体进行内容分析时,抽样框的确立一般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以媒体发行或播出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作为抽样框。如有学者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的三农报道,一般会选择1978年以来的所有期次的《人民日报》作为抽样框。虽然有些传统媒体历史悠久,积累的内容较多,但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相比,传统媒体的内容规模可谓望尘莫及。因此,互联网内容分析抽样框的选择与传统媒体相比,更需要灵活性。互联网内容分析中抽样框的建立,可以分为离线和在线两种方式。离线型抽样框主要根据已有的网站域名名录、公司域名名录等建立,比如以中国上市公司网站作为抽样单位,可以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名录或中国上市公司网站域名目录建立抽样框。但是,离线型抽样框有一个主要问题,即用于建立抽样框的已有名录往往已经过时了。克勒研究了网站存在的时间问题,他随机抽取了一个网站样本,一年之后发现其中25.3%的网站已经不存在了,而保留下来的网站的信息容量比原来增加了两倍多[2]。可见,离线型抽样框的应用非常有限。于是,另一种在线型抽样框成为大多数研究者的首选。搜索引擎是获得在线型抽样框的最常见途径,通常用于没有可用的名录或已有名录已经过时等情形。一般由研究者根据研究问题确定适合的搜索关键词,关键词的确立关系到搜索结果的代表性。通过搜索引擎获得在线型抽样框的方法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搜索引擎往往不能穷尽所有网页。劳伦斯和贾尔斯分别对11个主要搜索引擎研究发现,它们只搜索了互联网全部网页的42%,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网页搜索引擎根本就没有搜索到,而且随着互联网内容的急剧膨胀,这个比例还在不断缩小[3]。二是网页被搜中的概率并不相同。搜索引擎一般优先搜索被链接次数较多的网站或网页,因而此类网站或网页被搜中的概率往往要高于其他网站或网页。总结、比较以上两种抽样框,离线型抽样框建立和使用比较方便,但往往不可靠;在线型抽样框相对比较准确,但要求研究者熟悉搜索引擎,并且工作量较大。
2.3样本的抽取
抽样框确立后,下一步就是抽取样本。根据概率抽样原则,正确的抽样应该保证“总体中每个个体都有同等的、独立于其他事件的被抽中的机会。”[4]在对传统媒体的定量内容分析中,虽然概率抽样的方法在近年来应用越来越多,但便利抽样、立意抽样等非概率抽样法仍是主流。有学者对《新闻学季刊》25年间采用内容分析法的论文统计发现,大部分论文采用便利抽样或立意抽样的方法,只有22.2%论文采用概率抽样法[5]。在以往的互联网研究中,也有大量论文采用非概率抽样法,最常用的是随机数表法,即根据抽样框采用随机数表进行抽样。这种方法在抽样框规模较小的情况下使用比较便利,若抽样框是根据关键词搜索结果制定的,搜索结果会因为没有编号而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如果研究某问题时很难得到一个有效的抽样框,就无法运用随机数表进行准确的概率抽样。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利用互联网内容层级化结构的特点,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在网站或搜索引擎的每个层级上进行随机抽样,注意控制各层的样本数量,以保证样本结构的代表性。在互联网内容分层比较合理的情况下,分层抽样可以取得更有代表性的样本。
3互联网内容分析中的分析单位确定
与传统媒体的内容分析相比,互联网内容的超文本特性导致分析单位的复杂化。内容分析法的分析单位包括编码单位(codingunit)和语境单位(contextunit)。所谓编码单位,即研究者根据预先设定的类目,从需要分析的资料中找出符合类目要求的信息的基本单位。如对于报纸内容,编码单位可以是单个字词、标题、句子、段落,也可以是整篇文章。编码单位的选择要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尽可能选择较小的单位,因为用较小单位编码的信息可以以较大编码单位重新聚合,而用较大单位编码的信息无法以较小编码单位进一步分解。语境单位是相对于编码单位而言的,是研究者为了考察编码单位存在的上下文语境和范围而选择的分析单位。如果对某报纸的新闻内容进行分析,确定编码单位是某些字词,那么语境单位可以是这些字词所在的句子、段落或者是整篇新闻。研究者也应该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境单位。传统媒体的内容形式比较单一,编码单位和语境单位的确立相对比较简单。对报纸、杂志、传单等平面媒体而言,编码单位大多为文本、标题、关键字词、图片等;对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而言,编码单位大多为时长、镜头、角色、形象、色彩、对白等。传统媒体内容分析的语境单位选择也比较简单,一般为意群、整个文本、整段音频或整段视频图像。互联网内容的超文本特性会给分析单位的确定带来一定的困扰。研究者在选择编码单位时问题尚不突出,只是可能会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同时选择多种媒体种类的编码单位,增加了编码工作的难度。对于语境单位的选择标准则存在争议,由于互联网内容分析的编码单位往往不是单一的,可能是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类别,因此有学者认为,应该把整个网站作为语境单位;也有学者认为以整个网站作为语境单位过大了,可以以网站的首页或前三层信息作为语境单位。综合多方观点,网站的首页应该是互联网内容分析理想的语境分析单位。有些网站可能拥有近万个网页,对之进行全面的内容分析不但要耗费大量时间,还会因为网站的巨大信息容量而使研究问题发生偏离。
4互联网内容分析中的资料收集和信度检验与传统媒体的内容分析相比,互联网内容的变动性增加了资料收集和信度检验的难度。
4.1资料搜集
相对于互联网内容,传统媒体内容分析的资料搜集工作比较简单,只要找到被抽中的那些期号的报刊、特定时段的广播录音或电视节目录像等即可。由于这些报刊已经发行、广播电视节目已经播出,其内容已经确定而无法更改,资料收集到后,研究者可以从容进行编码分析。互联网内容实时变动的特点,给内容分析的资料收集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避免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样本内容变动所带来的误差,有学者提出尽量缩短收集资料的时间,组织人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资料收集工作。克勒甚至建议研究者使用特定的下载工具,将所要分析的网站整个下载下来,再根据抽样方案选择编码内容[6]。这个方法虽然能够有效避免因互联网内容变动带来的资料收集误差,但许多国家的版权法明令禁止下载整个网站内容,因为涉嫌侵犯网站的知识产权。因此这个方法虽然有效,但从现有的研究报告看,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
4.2交互信度检验
篇5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Library Science Papers Research Methods
Jia ErpengYi Jinghan(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Henan, 450001)
Si Miaomiao(Library, Hubei Vocational College of Bio-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Relevant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support the completion of the science research. So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library science system. Through a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academic articles published in 11 library journals, this article sums up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method application in library science in our country,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of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methodology; survey analysis
CLC number: G250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0)01-0111-0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研究是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活动,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和途径,图书馆学研究过程也与科学的研究方法不可分离。图书馆学研究方法是在继承一般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而进行融合与发展,形成自己学科的研究方法体系。随着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范围的扩大、研究对象的复杂,其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性特点。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既促进了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本文以11种图书馆学专业期刊2006~2008年所刊载论文为数据源,分析论文的研究方法,试图总结出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1我国图书馆学方法论的研究
图书馆学研究方法,是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使得图书馆学研究能够准确、充分地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与规律,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保障;另一方面,整个图书馆学的研究中对方法的研究不能偏废,方法研究是学科研究内容的一部分。[1 ]我国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1年刘迅先生在《图书馆学通讯》上发表了《要重视图书馆学方法论的研究》一文。紧接着乔好勤先生在该刊1983年第一期上刊登了《试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2 ]运用统计方法对《图书馆学通讯》等三种专业刊物1980~1981年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图书馆学方法论的三层次说法,即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和专门科学方法。随后出现了有关图书馆学方法的大量学术论文,还有一些著作,如王崇德的《图书情报方法论》。[3 ]
从宏观上看,图书馆学方法论的三个层次基本得到认同。对一般科学技术研究方法的探讨,也分为三个层次,最底层是具体的技术层次,中间层是一般的研究方法层次,最高层则是哲学层次。[4 ]图书馆学的一般科学方法,主要是指引进和移植相关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图书馆研究,可分为:信息获取方法(主要指调查法、统计法、试验法和历史法等),信息加工方法(主要指老三论、新三论等)。[5 ]对图书馆学专门方法探讨的文章很多,虽然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是普遍认为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引文分析法是典型的图书馆学专门方法。另外从研究的性质来分,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也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方法。随着对此研究的深入,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会不断地得到完善。
3数据来源
在数据收集中,笔者选取了11种图书馆学专业期刊:《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杂志》、《图书情报知识》、《图书馆》、《图书馆论坛》、《图书与情报》、《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工作与研究》作为调查对象,具体统计了2006年~2008年间各期刊学术论文使用研究方法的情况。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小部分数据来源于各期刊主页。在数据统计中,去除了一些信息资料类文章,如征文通知、会议通知等(见表1)。
4数据统计分析
本文总共统计了8159篇学术论文,通过对所选的各篇学术论文,逐篇分析其篇名,个别文章查阅了摘要、正文等详细信息,根据各科学研究方法的含义,归纳每篇论文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并将其研究方法归纳为15小类(见表2)。由于每篇文章采用方法很难准确判断,有的文章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所以从表2中可以看出,最后的论文合计总数(8273篇)大于调查的论文总数(8159篇)。在计算各类研究方法的论文占调查总数的百分数时,是除以调查总数(8159篇),所以百分数之和是(101.3997%)而不是100%。
(1)理论分析法
运用理论分析法的主要是一些分析归纳与概念推理类研究,以及思辨类的学术论文。从表2中可以看出,采用理论分析法的学术论文共2904篇,占调查论文总数的35.593%,理论分析法是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研究方法的运用主要受到学科性质和研究任务影响,图书馆学从目前来看应该属于社会科学,而且人文色彩比较浓厚;我国图书馆界也有重理论的现象,这与国外主要以定量方法为主、重应用有很大不同。随着其它学科背景研究者的加入,看问题的视角会有所变化,相应的研究方法也会多样化。社会科学的发展是由定性方法向定量研究过渡的过程,图书馆学科也要注重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
(2)操作实验法、调查研究法
在调查的学术论文中,运用操作实验法的共有830篇,占到总数的10.173%。这类论文主要研究技术性的问题,比如系统开发设计、数字图书馆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组织等。随着图书情报工作环境、研究对象的变化,图书馆学研究关于技术的内容会越来越多。
调查研究法是社会科学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图书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调查是获取原始数据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图书馆学研究中主要进行抽样调查,通过问卷、网络来收集数据资料。采用调查研究方法的学术论文一共745篇,占总数的9.131%,调查方法的运用在调查数据中占有很大一部分,说明研究更贴近实际问题。
(3)实例分析法、历史方法
实例分析法通常是以具体的实例来介绍经验或说明问题,论文中主要是以国内比较著名的大学或科研院所图书馆、国外有名的图书馆等为例子进行分析,对于其它图书馆的建设、信息资源开发服务起到了借鉴作用。
历史方法主要用于论述关于图书馆事业史、人物评价、文献学、目录学等内容的论文,是一种传统的研究方法。有的期刊专门开辟了关于图书馆事业史、文献学的专栏,历史方法的论文在调查论文中占到了7.501%。
(4)系统方法、管理学方法
系统方法主要是用系统的思想,从整体的角度来观察问题,这种方法对我们认识研究起到很大作用。虽然有的文章不能明显地看出是运用了系统方法,但是系统方法贯穿于观察问题的整个过程。管理学方法是将管理学的方法移植在图书情报学的研究中,图书馆在机构建设、运营方面都要运用到管理学的知识方法。
(5)数理方法、文献计量学方法、比较法、经济分析法
数理方法主要是数学方法在图书情报学研究中的应用,是一种定量的研究方法。采用数理方法的学术论文有304篇,占调查论文总数的3.726%。数学方法的运用,也说明图书馆学研究者正在试图定量地揭示研究对象,随着本学科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方法将继续普遍化。
文献计量学方法是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对文献量、作者数、词汇数等的定量化研究。调查的论文中运用此方法的占到3.199%,在调查论文中占到的比例比较低。文献计量学方法也应用于其它学科研究,从CNKI数据库中我们以“文献计量”为题名,可以粗略地检索到600多篇论文,内容涉及很多其它学科研究。
比较方法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多个相关事物或事物的各部分之间进行比较,揭示其共同点和差异点。
经济分析法是将经济学的方法运用到图书馆学的研究当中,研究内容包括图书馆营销、资源共享效率评价、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的经费问题、资源服务的经营模式等等。
(6)控制论方法、引文分析法、内容分析法
明显运用控制论方法的论文很少,调查中只有79篇。占到总数的0.968%。但是控制论的思想在很多论文中都有所体现。
引文分析法是利用各种数学及统计学的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的引用和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方法。在所调查的论文中,明确使用引文分析法的有23篇,占总数的0.282%。引文分析法作为图书情报学科的一种专门方法,运用也很广泛。在CNKI中用“引文分析”作为题名可以检索到1200多篇论文。
内容分析法产生于传播学领域,是一种客观的量化方法,是从大量样本进行特征识别的系统方法,具有统计性,是一种从公开资料中萃取情报的重要方法。因为它是新方法,统计中只有6篇。
(7)其它
其它中包括有专利分析方法、社会网络方法、SWOT分析法、法律分析方法、心理学方法、美学方法、传播学方法、医学理论方法等等。
5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5.1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根据表2数据,我们可将研究方法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定性方法,包括理论分析法、实例析法、历史方法、系统方法、管理学方法、比较法、经济分析法、控制论方法,百分比总共占到61.62%;第二类是定量方法,包括操作实验法、调查研究法、数理方法、文献计量学方法、引文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百分比总共占到26.584%。从数量来看,定量研究方法所占比例比起定性方法还很小,这是由于理论分析法的比例太大。对于图书馆学的科学研究,目前来看定性方法用的多一些。但对于具体问题,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各有特点,用哪种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理论分析法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在学科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定性方法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撑,其理论分析就显得没有深度和广度。随着学科的发展,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是发展的趋势。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已经大量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法、数理方法、文献计量学方法等。定量方法的运用使研究更精细、更科学,站在定量的角度解释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内在规律,从而在广度和深度上推动学科的发展。[6 ]
5.2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产生了巨大变化,与网络信息、信息系统等有关的技术性研究论文数量会不断增多。在表2中,操作实验法所占比例为10.173%,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新技术的发展还为经典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新的实现工具。[7 ]研究这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采集,以网页形式的网络调查、用即时通信(instant messaging)软件(如QQ)的调查、[8 ]电子邮件调查等,这些都为更好地完成调查提供了多种途径。随着搜索引擎的运用普及,搜索引擎的服务器记录和保存了用户与搜索引擎的交互过程,这种数据称为使用记录(transaction log),使用记录分析(transaction log analysis)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另外,计算机还可以辅助研究者进行定性数据分析等。在文献计量学的基础上产生了网络信息计量学方法,在引文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出现了链接分析方法,这都是现代信息技术对研究方法的影响。
5.3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
表2中的管理学方法、数理方法、经济学方法、内容分析法等都属于移植其它学科的方法,占10.85%。“其它”占7.185%。这些都说明了图书馆学研究中移植了许多其它学科的理论或方法。
在学科的发展中,一方面要具有从其它学科吸收养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能为其它学科提供养分。随着图书馆学科研究队伍的壮大,研究者会大量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会产生新的研究方法,如内容分析法、情景分析法等。当然我们不能盲目地去移植新的研究方法,而要与图书馆学情报学本学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将其融入本学科研究之中,通过适当的研究方法来为研究服务。
5.4实证方法的应用
调查研究法、实例分析法就属于实证性研究方法,从表2中的数据中就可以看出,共占到17.061%。近些年来研究者也开始注重实证研究(evident-based studies)方法,[9]它是在获取研究对象客观数据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考察研究对象各有关因素的相互影响及其影响方式,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它是观察法、实验法、统计法等的综合运用。实证研究通过实际数据分析,连接了理论与实践,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图书馆学研究水平、学术地位的提升。
总之,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各种研究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或者是有适用的条件。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的结合将成为图书馆学方法的主流,新的方法与新的技术将得到更多的应用。利用多种先进技术手段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综合多种研究方法来探讨复杂的研究问题将会越来越多。所以研究方法的运用将是多元化发展,合理的研究方法体系应该是多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与互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邓小昭.信息管理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33.
[2]乔好勤.试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J].图书馆学通讯,1983,(1):54-62.
[3]王崇德.图书情报方法论[J].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4]杨建军.科学研究方法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1-24,395-409.
[5]罗方等.我国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的现状及趋势[J].图书馆建设,2006,(2):19-20.
[6]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0-283.
[7]华薇娜.我国80年代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状况的定量分析[J].情报学报,1995,14(3):218-225.
篇6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学前教育研究的行列,学前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学前教育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进步。本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对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将《学前教育研究》所刊载的论文作为研究样本,试图利用《学前教育研究》的特点,如作者群和读者群来源广、创刊早、权威性大等,从一个侧面反应出我国学前教育不同来源的研究者对研究方法的运用状况,促进各个层面的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提高《学前教育研究》所载论文的质量。
一、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
要对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首先要对其进行归类。通过查阅各类文献,我国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归类还没有一个比较清晰、明确的标准。传统的观点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分为理论方法、实证方法、实验研究方法及历史研究方法。王彩凤、庄建东等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分为文献研究法、观察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实物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质的研究法以及行动研究法。刘晶波等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归为文献方法、思辨方法、质的方法、量的方法、行动研究法、混合方法等6种方法。也有学者根据刘良华对教育研究的分类,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分为实证研究法、理论研究法及应用研究法。通过反复分析本次研究的327篇论文,同时结合学前教育学科的特色,本文主要将研究方法分为思辨方法、实证方法、文献方法及混合方法四大类。思辨方法是指用经验总结、哲学思辨及逻辑分析的方法进行相关研究,其主要是基于形而上学的思辨传统,所以和“思辨”相关联。[1]实证方法包括观察、调查等,是通过问卷、访谈、观察以及测验等手段收集资料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实研究的问题。[2]文献方法就是从所要研究对象的历史出发,搜集和该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从中抽取出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调查或者比较分析,展开深层次的研究。[3]混合方法是指研究者在同一研究中综合运用或者混合定量和质性研究的技术、方法、手段、概念或语言的研究方法。[4]本研究最后的分类结果如下:实证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质的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其中观察法包括取样观察法和叙述性观察法,而调查研究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测验调查。思辨方法,包括经验总结、哲学思辨和逻辑推理。
二、样本选择和研究方法
本文所要研究的对象是《学前教育研究》里刊发的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首先是样本的选择,笔者在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在刊名中输入学前教育研究,时间限定在“2002-2011年”得出论文篇数为2732。经过初步阅读,删除了非学术类文章,分别对每期选好的论文进行编号,用SPSS17.0随机从每期论文中抽取3篇,最终得出本研究的有效样本总数为327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样本进行解读,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最终分类结果作为本研究的类目,分析单元为抽取的文章。通过仔细阅读每篇文章来确定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并进行分类统计。明确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后,对选好的3名编码员进行培训,然后让他们对20篇样本进行编码,在他们熟悉并基本统一了编码方法后,再分别对另外46篇研究论文进行编码。当编码员有疑问的时候,随时与笔者以及其他编码员进行讨论以达到认识上的一致。
三、结果与分析
1.通过不断地对抽取的327篇样本进行逐篇分析,并按年份进行分类统计,《学前教育研究》所刊论文的研究方法中思辨方法和实证方法占主导地位,所占比例分别为76.1%和65.1%。采用了混合方法的论文有103篇,其比例为31.5%。文献方法所占的比例最低为13.8%,远远低于思辨方法和实证方法的使用频次。思辨方法中的具体方法类别依次按经验总结法、哲学思辨方法及逻辑推理法的优先顺序来归类,其他类型的方法,只要在文章中运用到,论文的篇数相应增加。“思辨方法”中有一半以上采用了经验总结法,其比例为54.6%。其次是哲学思辨方法,其比例为30.9%,而逻辑推理只占到14.5%。“实证方法”研究方法中所包含的具体类别比“思辨方法”多,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量的方法在“实证方法”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了33.3%。其次是调查法,其所占的比例达到了28.2%。我们可以看到,个案研究法、观察法、质的方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这六类方法所占比例依次为12.2%、11.3%、6.1%、3.3%、3.3%、0.9%。个案研究法和观察法使用的频次相差不大。质的方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及内容分析法使用的频次都很低,不到10%,内容分析法的使用频次甚至1%都未达到。
篇7
起源于美国19世纪80年代为橄榄球比赛呐喊助威的啦啦操,经过100多年的实践发展,已成为了一项多国家普遍开展的世界性体育运动[1]。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啦啦操开始传入我国,中国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协会于2001年9月28日在广州举办了“统一冰红茶”迎九运首届中国大学生动感啦啦操比赛,这是国内首次举办的啦啦操比赛[2],并取得了圆满成功。此后啦啦操运动在我国如火如荼展开,发展迅猛。目前,啦啦操已逐步成为我国学生喜爱的校园健身运动之一。本文通过对我国近十年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文献的计量学分析,意在客观展示我国啦啦操研究的发展和部分特点,进而为啦啦操未来的研究发展建言献策。
一、数据来源、收集和分析方法
《中国知网(CKNI)》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在线实时更新的文献资源数据库,涵盖了我国近99%的学术期刊及96%的硕博学位论文,且大多数期刊能回溯至创刊。本文依据CKNI数据库展开数据的收集工作,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数理统计法、内容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展开具体研究。
资料收集的具体步骤为:(1)通过数据库检索平台,在高级搜索中输入检索条件,通过精确搜索,得到2006―2016年数据库中核心期刊啦啦操方面的论文(246篇),其中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文献178篇。(2)根据每篇论文后的引证文献链接,收集包括作者、论文题目、期刊和卷期在内的每篇论文引证文献信息。(3)根据研究需求采用筛选、分类和计量的方法确定最终的论文群,确立具有唯一性和有效性的论文资料样本(16种体育核心期刊142篇)。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近十年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的总体概况
数据统计表明,我国啦啦操研究的体育核心期刊数量在近十年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其中,除2006年、2007年、2016年体育核心期刊呈个位数外,2008―2015年发文数量均有快速增加的势头,在2014年发文量最多,达到37篇。总体来讲,啦啦操体育核心期刊发文量处于增长状态,这反映出我国对啦啦操的学术研究与实践的步伐较为一致,且随着啦啦操运动在我国的深入发展而不断加深。2013年到2014年的发文数量增加最多,达到十年来刊发量的高峰,这可能与国际啦啦操联盟(ICU)国际官方地位的确立(2013)有关。
(二)我国近十年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的内容主题
借鉴收集的期刊归纳分析,结合CKNI数据库各年度总目录统计,我国啦啦操研究按研究内容特征的不同,可分为现状调查、项目发展、比较研究、基础理论、竞赛规则、赛事组织、课程与教学、校园文化、技术训练、身心促进等10类研究主题。其中,现状调查、项目发展和比较研究可能与其它研究主题存在一定的重叠范畴,本文采用凡已统计在这三个类别的论文将不再在其他类别进行统计,防止统计出现重复,保证有效性。
表1 我国近十年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主题统计表
从表1统计结果可知,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起步研究阶段(2006―2007年)、研究增长阶段(2008―2010年)和全面研究阶段(2010―2016年)。
在第一阶段,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零星出现在极个别领域,竞赛规则和校园文化领域,体现出对于一种新兴项目的模糊认知状态。
在第二阶段,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主题逐步扩散,新兴项目已步入探索阶段,但关注度并不高,对竞赛规则、课程教学、技术训练、身心促进等方面的研究鲜有涉及。
在第三阶段,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主题分布迅速扩大,其中对现状调查、项目发展、比较研究、竞赛规则等主题内容专研关注度较高,体现出新兴项目亦步亦趋的发展特点。
综上,根据CKNI对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的收集发现,以“中外对比研究”“伤病防治”以及“市场推广和产业研究”为主题期刊几乎没有,我们应该加大创新力度,增加相关主题内容专研,为我国啦啦操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三)我国近十年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的单位团体
根据CKNI数据收集可知,啦啦操研究的发文主力主要集中在全国体育类和师范类高等院校两大阵营当中,体育院校比师范院校略微领先。其中在体育类院校当中,北京体育大学、广州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和成都体育学院的核心期刊发文总量排名前三,分别达19篇、17篇和16篇(西安体育学院和成都体育学院),占比18%、16%、15%和15%;在师范类院校中,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啦啦操核心期刊发文总量占据第一,有3篇,占比38%。这5所院校啦啦操核心期刊的发文量分别接近体育院校和师范类院校发文总量的一半,可谓我国高校啦啦操研究领域的主力军。
纵观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较深入的单位也均是全国范围内啦啦操竞赛、训练、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开展较好的单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啦啦操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展所形成的相互依存的特定关系。
三、结论
(一)从2006―2016年,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的研究保持着快速发展态势,发文量呈波动增长状态。
(二)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现有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现状调查、项目发展、比较研究、基础理论、竞赛规则、赛事组织、课程与教学、校园文化、技术训练、身心促进等10类研究主题,且各类主题研究具有阶段性分布特点。
(三)从研究单位团体看,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的单位都是在全国范围内啦啦操竞赛、训练、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较好的挝唬例如北京体育大学、广州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以及武汉体育学院。
篇8
[3]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2.
[4]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5.
[5]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20.
[6]袁山.统计分析工具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4):88-93.
[7]邱均平,王曰芬等.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157-158.
[8]丁牧羊,王Q淇.《周礼》文档名词再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5(6):32-39.
篇9
[4]吕卫华.时间管理与青少年成长[J].当代青年研究,2007,(7):75-80
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最早是在1977年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是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1]。该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我国研究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自我效能方面的研究。近年来,随着网络不断进入人们的生活学习,国内外研究者也开始将视角从传统自我效能感转向网络自我效能感。
网络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的网络学习信念,即学习者对自己能否有效使用计算机、因特网以及现有的资源工具,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网络学习课程的自信程度的评价。网络自我效能感实际上是自我效能感理论在网络学习中的具体应用[2]。作为影响网络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自我效能感被很多学者引入网络教与学的研究中,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在研究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进行总结,本文旨在对国内网络自我效能感相关研究进行分类统计,以便发现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1.研究样本
研究的样本主要来源于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按照主题检索方式,以“自我效能感+网络”或者“自我效能感+技术”为检索词,发表时间从2003年1月1日到2014年12月31日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到113篇相关文献,剔除新闻广告、通知、内容重复等无关样本,最终获得有效样本70篇。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70篇文献进行系统的分析。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严格遵循内容分析法的基本过程和步骤,在通读70篇文献摘要和浏览全文的基础上,首先进行主题分类,然后按文章发表日期、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内容建立数据库,最后用图表展示数据。文章的确定与分类,都是由研究者多次修改和编辑校验的。
3.类目与分析单元
研究从年分布、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及内容四个方面对样本进行分析。在设计类目时,借鉴尹睿和谢幼如[3]的分类,结合检索的文献,把网络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分为以下7大类(如表1)。
表1 内容分析类目
[一级主题\&二级主题\&篇数(%)\&研究综述\&研究综述\&5(7.1)\&学习者差异\&性别、年龄、年级、智力水平\&17(24.3)\&网络成瘾行为\&学习焦虑、计算机焦虑\&学科内容分类\&英语\&20(28.7)\&信息技术\&教育网络游戏\&学习过程参与\&学习动机\&4(5.7)\&学习风格\&宏观绩效研究\&网络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14(20.0)\&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微观绩效研究\&自我调控\&5(7.1)\&学习成绩\&学习时效\&综合交互效应\&不同类型的学习者与不同的学科结合,自我效能感与这些因素的关系\&5(7.1)\&学习者个体差异、学科内容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以及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4.统计工具
本研究统计分析使用Excel 2007软件为工具,采用图表结合的方法对样本文献进行分析、统计。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论文年分布
从年限统计结果看,截至2014年12月31日,网络自我效能感国内研究文献年度分布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网络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最早开始于2003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运用网络进行学习,而自我效能感作为影响学生网络学习效果的因素之一,也广泛受到关注,尤其是近四年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共有文献49篇,占70.2%,其中,2012年相关文献有16篇,占23%,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峰。
图1 网络自我效能感研究文献年度分布
2.研究方法分析
对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结果如下图2所示,可以发现我国学者在研究网络自我效能感时,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多样的。
图2 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数量分布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材;研究
一、研究方法
在中国知网、超星读秀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中,以“小学语文教材”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材相关文献600篇左右(截止至2015年3月),其中期刊文献530篇,硕士论文70篇,博士论文2篇,会议论文10篇。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文献量的统计分析
本研究先梳理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材研究的文献量,以期整体把握教材研究的趋势。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可以看出新课改以来对语文教材的研究明显增多,笔者认为其原因是2001年新课程改革的颁布实施,使研究者及一线教师加大了对语文教材的研究。
(二)文献内容分析
教材研究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为了对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做更近一步地把握,笔者在对文献初步分析的基础上,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这两个方面分析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材的相关研究。
1. 研究的内容
(1) 价值取向的研究。时下,公众对语文教材批判的声音越来越多,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也遭到非议,究其原因,即是当下语文教材编写价值取向的问题。纵观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存在三大缺失:一是经典的缺失,《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选文要求:“必须典范性、时代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以典范性为主。”然而根据统计,80%以上的经典作品都多少被改动过。二是儿童本位的缺失。近年来,随着民国教材的升温,一些研究者先后从儿童文学的视角来观照教材的选文,提出建设儿童文学化的小学语文教材,以期选文能更加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三是真实性的缺失。对于教材的真实性,存在很大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一是对是否与事实相符合的争议。二是现行教材是否涉及剽窃和篡改的问题。
(2) 性别角色研究。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语文教材承载着将儿童培养成健全个体的任务,其中包含了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平等的性别意识,以使其健康而全面的发展。新课改以来,广大研究者开始了对语文教材中性别角色的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教材编写者应当改变观念,不仅考虑到对于社会与时代的真实描述,同时也应当表现出一个相对丰富的、平等和多元化的性别文化。
(3)范文系统的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笔者发现新课改以来对于范文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文学作品方面。已有研究涉及教学儿童文学选文与编选儿童文学选文两个方面,指出在编选儿童文学作品时要慎重,应选取贴近孩子们的心理,能引起他们共鸣的作品,要均衡不同体裁儿童文学选文在小学各年级语文教科书中分布,提高儿童文学选文的趣味性和哲理性。
(4)知识系统的研究。语文教材如何选择和编排知识对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养成至关重要,所以知识系统是语文教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课改以来,有关小学语文教材知识系统的研究集中在语言文字这一块,尤其是“识字写字”这一部分,很多研究者从语言学的视角考察教材中汉字的量、序、法等问题,而对其他方面鲜少涉及。
(5)助读系统的研究。助读系统主要包括导语、注释、插图、练习等内容,通过整理分析资料,笔者发现目前对助读系统的研究还相对薄弱,主要集中于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的研究,其他几个方面鲜有提及。就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研究而言,研究者们从插图的功能、分类、内容以及插图在教学中的使用等方面做了探讨,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如内容单一,形式单调、主体欠妥等。
2. 研究的方法
对科学研究而言,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研究方法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我们有必要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去审视小学语文教材研究的现状。就目前的文献来看,小学语文教材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比较法和内容分析法。
(1) 比较研究法。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想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提高。比较研究法是极具代表性的方法,小学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第一,国内各版本教材比较。就目前国内各版本教材的比较来看,比较的对象以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为主。第二,同一个出版社课改前后的教材比较。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依据新课标编制的教材也发生了许多变化。研究者通过对同一个出版社课改前后两套教材的比较,分析新版教材的得与失。第三,中外母语教材比较。通过中外教材编写理念、选材内容、编排结构、练习方式等方面的比较,发现我国教材编写的优点及不足,为我国后续教材的编写提供经验。
(2) 内容分析法。文献研究是文章写作的基础,通过对文献内容的整理分析,可以更加清晰明了的掌握研究现状,找出研究不足之处。
三、 研究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成果
近些年来,语文教材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绩,通过对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献梳理,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材研究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践层面的关注。文献量方面,新课改以来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不断增多,文献类型完备,其中硕博论文和会议论文数量的日趋增多,表明了该领域的研究受到专业群体的重视。内容方面,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已经涉及价值功能、教材内容、编排体系、结构以及对语文教材的使用等多方面,由此可见对语文教材的研究较为全面。
(二)研究不足
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呈现出不均衡性。一方面,研究内容差异明显,受文选型教材的影响,有关选文的研究最为丰富,尤其是对儿童文学选文的研究;与此相对,性别角色、口语交际等方面的研究虽然日益受到重视,但仍旧相对匮乏。助读系统中插图研究较多,而对练习、导语等研究较少。另一方面,语文教材的知识系统、训练价值等内容受到研究者的冷落。第三,小学语文教材的理论研究薄弱,这需我们今后加大研究力度。第四,对语文教材使用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宁冬梅.小学语文教材演进态势说要[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5.
篇12
在论坛上讨论较多的议题姑且称之为“研究焦点”,主要体现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音乐遗产的教育传承和社区音乐教育三个方面。
1.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历届APSMER大会不乏对儿童的关注,此次大会更集中于幼儿阶段的音乐教育。Mina Sano(日本)探讨了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对幼儿音乐元素认知的影响。他对比分析了幼儿游戏组(103名)与蒙台梭利组(89名)对六大类音乐元素(音强、音长、节奏、音高、和声、表达和感受)的认知,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和聚类分析法(Cluster Analysis)对阐释音乐元素的诸特点进行量化分析,其次采用方差分析法(ANOVA)对4所幼儿园的幼儿进行音乐测试,结果发现:蒙台梭利组对于音乐元素的规律性和相对性更为敏感;在早期儿童阶段,儿童的保育形式会对其音乐认知产生影响。
关于奥尔夫教学改革在香港幼儿园的推行现状,Wong Shu Sing(中国香港)对幼儿园音乐教师、管理者和儿童进行课堂观察和无结构式访谈,并对课堂录像进行质性分析,发现教学改革的主要制约因素为课程设计、教学资源、教学设备、专业支持和教师教育发展。
另一方面,有关音乐对于教育的“反哺”作用,也有学者作了深入研究。如Christine Augustine(马来西亚)通过对40名5岁幼儿进行包括童谣演唱和身体舞动的干预活动,测量音乐和舞动对幼儿阅读技能学习的影响。这项准实验的结果显示,音乐和舞动活动在阅读技能(p = .02)、印刷知识(Print Knowledge)(p = .005)和定义式词汇(Definitional Vocabulary)(p = .03)上有显著差异,但是对语音意识的影响并不显著(p = .18)。研究建议幼儿园教师应设计更多高质量的音乐活动,注重全体幼儿的参与,以期更有效地培养幼儿阅读技能。
2.音乐遗产的教育传承
在音乐遗产的教育传承问题上,本次论坛不仅体现出对于传承方式多样性的重视,如圆桌会议中“客家山歌的保存与普及化”这一议题,有惠州客家山歌传承人黄红英,亦有香港演艺学院张国雄博士的参与;更集中表现在将其深入课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践行音乐文化遗产的“守承”与“改良”的哲学理路。
从提交给大会的论文摘要来看,围绕台湾赛夏族原住民音乐和泰国民间音乐的研究具有代表性。Jessie Chen(中国台湾)利用工作坊在小学开展台湾赛夏族原住民音乐演唱与演奏教学,音乐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唱原住民民歌,如舞动、固定音型、游戏或呼叫―回应(Call-Response)式即兴演唱等。研究者现场展示了Omalep和Semepe两首歌曲,前者是一首狩猎歌曲,用于缓解首次加入狩猎时的紧张不安,演唱时会即兴创编拍手游戏;后者是一首学习用母语数数的儿歌,演唱同时要感受舞动节拍和音符时值,参加者跟随领导者即兴创编。
如何在中小学钢琴教学中进行泰国民间音乐的选择和改编,是泰国学者Mintra Thuntawech的关注重心。他首先从国际钢琴考级曲目中选曲,对所选曲目进行音乐内容分析;其次,在民间音乐专家的建议下,对泰国4个地区的民间音乐加以甄选和分析,以巴托克的《小宇宙》为摹例,将改编过的泰国民间音乐融入钢琴教学。研究结果体现在泰国民间音乐选择和改编的原则上:应从旋律、节奏型、和声三个方面予以考量。此外,每个地区特有的社会文化语境亦应纳入考虑范围。
3.社区音乐教育
篇13
[3] 崔党群. Logistic曲线方程的解析与拟合优度测验[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24(1):112-115.
[4] 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 中国高教研究, 2000,(1): 7-9.
[3] 王曰芬.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的综合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