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文化体制改革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文化体制改革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文化体制改革论文

篇1

篇2

自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银行业也一直在进行改革。就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历程而言,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93年,是专业银行的改革阶段,一元银行体系变为二元银行体系。中央银行仍然使用中国人民银行的名称,原中国人民银行承担的商业业务分给陆续成立的四大国有专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及中国银行。第二阶段为1994~2003年,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阶段,通过设立政策性银行和颁布《商业银行法》,专业银行转变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由三家政策性银行①负责管四大国有银行提供政策性贷款的职能。第三阶段起源于2003年底,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入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阶段,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股改试点,由国家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对两者进行有偿注资,积极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并上市,最终为中国工商银行以及中国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提供宝贵经验。银监会设定的国有银行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将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②。目前中国有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③,以前地方的城市信用社也相继合并成立了90家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都采用股份制所有权结构,并被限制在本地区内开展业务。至此,一个开放竞争性的银行体系初步建立起来了,它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央银行,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支柱,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为增长引擎,以地方商业银行和外资开放式银行为补充。

对现有银行业的改革,中国政府官员的观点是:各银行应该在坚持国有的前提下,通过内部改革提高自身效益。他们认为,国有银行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不严,只要进行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外部监管措施就可以解决问题。他们把改革的具体步骤分为三个阶段:商业化经营、公司化和上市。即按照国有经营公司的要求,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组织结构,成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在此之后,再将有条件的银行改革成股份制商业银行,最后使符合条件的银行上市。目前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基本是沿着这条道路在前行。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虽是积极的举措(从契约理论的角度看,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至少能将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下放到具体的个人,避免了全民所有制下个体的“搭便车”行为带来的监督失效),但若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下进行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其改革是缺乏实质性内容的。借鉴韩国和日本银行业改革的经验,两国很早就实行了股份制,但两国银行业在政府主导下的改革均未能摆脱“强政府”的干预,不良贷款大幅攀升,效益低下,最终引发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经济十多年萎靡不振。因此,对中国现有的改革模式寄予过高希望是缺乏经验根据的。但韩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积极利用外资较为成功地完成了银行业改革,面对2006年底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我们是否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呢?回答是肯定的。参照韩国引进外资的成功经验,笔者从契约理论的角度入手分析认为,在目前国内资本市场不健全、外部治理相对缺失的情况下,中国银行业可以采用日德治理结构模式,放松对外资持股的比例限制,在坚持国有股控股的前提下扩大外资持股比例,通过合理的股权配置来调整银行的治理结构,提高国内银行业的竞争力;之后再全面开放国内银行业,形成中方控股与外商独资银行的激烈竞争格局。

二、契约理论视角下国内银行业的公司治理现状

契约理论的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企业的本质是一组契约。企业是各种要素所有者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形成的契约网络。因此,从广义上讲,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就是通过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作为一种“状态依存”,使两者达到最大可能对应的一种契约制度的安排,始终保证让企业的最大利益相关者监督和控制企业,获取企业的剩余索取权,真正提高企业的效率。广义上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实际解决了一个企业的两个问题:一个就是经营者的选择问题,即如何将真正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推选到经营管理层的位置;另一个就是成员的激励问题,企业作为团队领队如何对企业成员进行激励,避免企业参与方作出如偷懒及其他的一些损人利己的行为。但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以合理的股权结构为基础的,因为股权直接对应着企业的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中国的股份制银行应通过合理分配其股权,从而建立起真正有效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中国银行业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已经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银行体系,国有银行与非国有及地方商业银行并存,一个开放竞争的银行体系已初步建立。特别是国家向中国银行及中国建设银行注资,推动其股份制改革,国家在改革国内银行业使其向现代公司治理转变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现在中国银行及中国建设银行已成功在中国香港上市。但中国的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虽建立了现代企业的公司架构,设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但是它们绝大多数仍是国有股占控股地位,或者国家是大股东,或者成立时有政府或政府部门背景,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下充其量只是个“空壳子”,无法使董事会、监事会真正代表股东的利益,监管经营管理层以及保证将最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推选到经理的位置。因为只要是国有股占有绝对控股地位,中国的银行业就具有一般国有企业的“通病”——作为国有产权的真正主体(全体人民)是缺位的,国有产权是由政府来代表全体人民行使所有权。

中国的银行业是典型的科层组织的管理结构。初始委托人(全体人民)将所有权委托给中央政府,再由中央政府将所有权委托给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国资委),由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对总行进行管理,总行下设有分行、二级分行以及支行,形成了初始委托人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总行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的一条委托链条。在这条链条上,上至国有银行,下至地方商业银行,由于国有股占有绝对控股地位,银行的控制权实际掌握在各级地方政府官员的手中。而银行的剩余索取权属于国家(全体人民),地方政府官员至少从法律意义上说不是剩余索取权的获得者。因此,中国的银行业在国有股绝对控股的情况下,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是分离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离必然导致“廉价的投票权”的产生,拥有控制权的人不必为自己的“投票”负责,也与自己的收益无关。这不但无助于将最有企业家才能的人推举到经理者的位置,还为政府官员的“寻租”活动创造了机会。当获取职位后的控制权收益和货币收益足够大时,就有可能诱使没有经营才能的人通过贿赂政府官员取得经营者的职位。

同时,中国银行业的治理结构在以国有股为主导的条件下,对高级管理层和员工的激励上也难于摆脱政府的干预。现如今,中国银行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仍采取行政化的方式,其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任命比照党政干部管理办法执行,高级经营人员的选拔任用较多受到行政上的干预。普通员工的薪酬也与业绩相关度不明显。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下,对银行相关人员的激励基本上是失效的。

三、对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建议

按照WTO承诺,中国将在2006年底全面开放国内的银行业,中国将逐步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和经营人民币与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取消所有现存的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进行限制的非审慎性措施,此时的外资银行已和国内银行业处在同一的竞争“起跑线”。中国银行业作为一个关系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的行业,其效率的提高已迫在眉睫,对其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中国银行业在过去的改革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改革都是在国有股占有绝对控股地位的框架下进行的。前文已经分析,在国有股占有控股地位下,政府在银行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行政干预过多,会导致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离以及对银行经营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激励失效。“政府为了满足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战略(比如出口导向、资本积累导向)”或“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战略”④,为获取最大的商业利润,最大化股东的价值,商业银行一定程度上背负了过多的国家政治负担。因此,笔者认为,目前状态下,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应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合理地配置股权结构,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得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对应,提高银行业的效率。

在治理结构模式上可以归结为两种:英美模式和日德模式。英美模式的特点是股权高度分散,即使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通常也只有银行总股本的1%。股东更多关注的是股票的资本利得,而无意于公司的内部治理,流动性很强。英美模式的有效性依赖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和完善的法制环境和严格、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所有公司信息都将反映在股票的价格上,股东在有充分的知情权后采用“以脚投票”方式来对公司的管理层形成约束。日德模式则股份集中,股份绝大多数集中在少数几个股东手中。由于公司经营状况的好坏与大股东的利益有直接的关联,大股东有充分的动力与能力监管公司的高级管理层。在中国资本市场较不发达、法制建设不健全的条件下,笔者认为,在治理结构模式上应采用日德模式,积极引入外资战略投资者,增大外资银行在国内银行业的持股比例,同时发展民营经济,让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到银行业治理结构的改革中来。

1.放松外资银行在国内银行业持股比例的限制,增大外资银行的持股比例。国家对外资在中国银行中持股数量作了硬性的限制,规定单个外资银行持股不能超过14.9%,合计持股不能超过24.9%。这种不鼓励和限制性的措施,不利于外资银行推动国内银行业的改革。应在保证国有股控股地位的前提下,扩大外资控股比例,同时,国有股则代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监督外资股份。外资银行在经营管理、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的预警和控制上都有更为先进的水平,同时,目前国内银行业的盈利基本上是基于存贷之间的利率差,金融产品创新及表外业务不发达,扩大外资银行的持股股比例也势必会带来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当然,要使扩大持股比例的外资银行机构真正服务于国内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大局,银监会以及代表国有股份监督外资股份的监管人的监管水平也急需提高。

2.充分发展民营经济,让民营企业成为大股东,参与国内银行业的治理。民营经济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但中国民营企业毕竟还没“长大”,让民营企业成为银行的大股东还有待时日。民营企业产权清晰,以获取利润为最大目标,由民营企业参与国内银行业的治理,形成外资控股、国有股、民营企业股份“三足鼎立”之势,这样银行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才能真正形成权、责、利的对应。民营企业入股成为大股东也能使银行在经营上体现民营企业的战略,便于民营企业融资,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学者力主发展民营银行,笔者认为,在外资银行及国有银行面前,民营银行是毫无优势可言的,因为银行日常经营依靠的就是信用,而民营银行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保障,发展民营银行不如让民营企业入股成为大股东。

3.待时机成熟,全面开放国内银行业。

四、结论

中国的银行业如今进行的改革是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框架下进行的股份制改革。在国有股占控股地位的前提下,必然导致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离。银行业的经营难于摆脱强政府的干预,导致银行业经营的低效。银行业的股份制改造,虽能将剩余索取权下放,形成多元的产权主体,但在国有股占控股的条件下控制权并没有随之下放。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1)在坚持国有股的控股地位的前提下,扩大外资银行持股比例,国有股代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监督外资银行的经营行为。(2)发展民营经济,让民营企业参与到国内银行业的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造中来。(3)在中国目前资本市场相对落后、法制建设相对不完善的情况下,采用日德模式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国有股控股的前提下,形成国有股、外资银行、民营企业三大股东相互制衡,从而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使中国的“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待条件成熟时再全面开放国内的银行业。

[注释]

①三家政策性银行为: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②见:《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

③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为: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对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④王一江,田国强:《不良资产处理、股份制改造与外资战略》。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2]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篇3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力资源潜在优势极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对推动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及顺利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主张运用这一理论来重新审视我国现有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观念及相应的政策,特别是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引入资本、投资及产业化发展的概念,把劳动力知识、技能及其他与生产相关的素质的提高,作为一种经济性的投资行为和结果,并进一步地把进行这种投资性活动的事业转化为一种产业。具体而言,就是今后不要再把我国的教育、培训、研究开发等看作是一种消费社会资源的事业,而是作为一种进行人力资本创造和增值的产业。这一产业的主要任务和作用,就是充分开发我国极为丰沛的人力资源,将其转化为人力资本,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质量不断提高的人力资本要素。与此同时,我国教育、培训和研究开发机构,也要相应地转变到投产业发展方式进行运营和成长的轨道上来。

二、教育应成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

无论目前还是未来,教育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已是《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7年第7期7页毋庸置疑的了。而一旦教育实现了产业化,那么,教育在各产业中占据支柱性的地位,也将是不争之事实。

(一)教育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决定性意义世界各国的经验证明,国民的受教育程度与科学文化素养,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潜力所在。

目前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征,就是国民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投入,明显地高于其他国家。近几十年间,一些发展迅速的新兴国家和地区也有同样的特点。在未来的世界发展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将日益增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谁占领了教育的制高点,谁就真正掌握了通向美好未来的钥匙。近几年来,人们广泛议论的一个话题是科技竞争力对一国综合国力强弱与兴衰的重大影响。同时,人们也绝不会相信,在文盲半文盲或较低教育程度的基础上,会产生较强的科技竞争力与综合国力。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对于科技,对于综合国力,以及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事业来说,都可以说是载舟之水、植木之壤。水涨而船高,土沃而木荣。教育将在更根本的层次上,制约和决定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水平及质量。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综观世纪之交的国内外形势和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郑重地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并明确指出:“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必须坚持教育为本。”这个战略方针的确立,正是基于对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的正确认识和敏锐把握,对指导我国未来经济与社会全面、健康地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教育是当代和未来最具普遍性和需求扩张性的产业教育是个历史范畴,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产物。

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社会条件下,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教育的规模很小,受教育也只能是少数人的事,教育对国家兴衰强弱的作用比较有限。但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增强,教育本身的规模及对社会的渗透也日益扩大和广泛。推动教育的发展日益成为各国政府的基本社会责任,同时,受教育也日益成为人们追求个人全面发展的普遍性需求。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求之后(如吃、注用、行等),进一步的目标就是要追求社会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完善。这种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必须以人类社会的大量知识积累为基础,以人类特有的开发创造能力为手段。而在现代社会中,接受全面和良好的教育,则是获得这一切的基本途径。当前,使人人接受教育,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追求的基本目标,越来越多的国家正为此而进行不懈的努力。由此不难看出,教育现在是,未来将更是具有最广泛公众基础的、最具有生长活力和潜力的产业。只要人类存在,只要人类不停止对自身发展的追求,教育就永远不会衰落。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具有广泛和巨大社会需求基础及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必定会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不仅如此,由于教育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还决定了教育将永远是一个朝阳性产业。

(三)教育的要素投入巨大,投入产出效率较高具体分析,教育的投入产出状况(以我国为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显示出来。

1.从人力资源投入看。

1995年,在全国各行业的职工人数中,教育行业为1186.3万,占全国职工总数的近8%,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仅次于制造业和批发定售贸易餐饮业,居第三位。不仅如此,教育行业中人员的素质也相对较高,其人才密集度在各行业中居于前列。因此,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看,教育都是我国人力资源投入较多的行业。并且,按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行业仍将进一步发展,还会有更多的人力资源向其投入。

2.教育还是各行业中资金投入以及资产占有较多的行业。

例如,1995年,全国用于教育的固定资产投资约400亿元,在全国16个部门中居第七位。1995年在国家财政总支出中,教育支出为1193.8亿元,仅次于经济建设费支出占第二位,此外,社会各界及居民个人每年也以各种方式向教育进行直接投入,其中包括各类学校收取的书本费、学杂费,一些学生交纳的择校费,社会各方面向教育的各种捐献,企业办学中的各种明贴暗补,各种校办企业等经济实体享受的免税待遇,等等。大体估计,每年国家、社会和居民个人在教育上的直接投资可达1800-2000亿元。同时,经过多年积累,目前我国教育部门还占有数千亿元的资产。

3.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益较高。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观察。首先看社会收益率,主要是计算一定时期内教育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据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f·丹尼森对1929-1957年美国经济增长的研究,发现其增长中似乎有20%是由教育引起的。西奥多·w·舒尔茨的研究结果也大体相同。当然,国与国之间不完全相同。由于教育本身的特点,贡献率的计算方法目前尚不明确,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作用则是客观存在的。1981-1995年,我国经济平均每年递增10.1%。同时,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无论教育的规模、投入、义务教育普及率,文盲半文盲降低率,还是大专以上文化人数占人口的比重,都有明显的进步,这些都必然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我国教育的贡献率即使仅按10%估算。1995年我国教育的社会收益率(投入产出比)也将达到28%-30%。另外,教育对社会发展其他方面(如社会文明、道德修养、公共秩序、社会环境等等)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其次是看个人收益率。这主要是个人受教育程度及相应的投入与其收入的对比。从各国情况看,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一般可以谋取较好的职位和较高的收入,其终生收益也远高于投入。我国因体制原因,曾长期存在所谓“脑体倒挂”现象。但近几年这一状况已有较大改变。据国家统计局1994年抽样调查分析,在企业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者的平均工资比大学本科者高22.6%,大学本科者比大专学历者高13.1%,大专学历者比高中学历者高5.8%。同时,企业处级干部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科级也高8%。机关人员也存在同样现象,只是差距略校今后,随着教育投入(特别是个人投入)的增加,个人收入上的这种差别将继续扩大。教育的这种高收益率,正是推动教育产业化并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支柱产业的基本动力。

(四)教育产业的市场十分广阔,开发潜力巨大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的市场资源可以是无限的。

这主要根源于四个条件:一是教育的对象是人类自身。人口的一定数量及其不断地生育繁衍,为教育提供着巨大的、源源不断的生产对象。二是教育所消耗的“原料”──知识、技能及其传播培养方式,也是不断地积累和可再生的,并且在积累与再生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提高。历史地看,教育所用的“原料”供给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成正比,只要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仍在继续,这种“原料”来源就不会衰竭。三是实践证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将把更多的收入投资于教育,这既表明社会对教育的有效需求不断增加,也相应地扩大了教育投资的源泉。四是教育具有不断地向广度和深度扩展与开拓的无限性。这主要是因为教育有一种内生的发展机制。这种机制同样来源于人类自身。因为人类自身既是受教育者,又是创造教育者。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知识、技能的获得与创新的追求是无限的。人们在受教育的同时,又在进一步创造新的、更好的教育。这两种“无限”之间构成了一种有机的、永恒的“螺旋”,促进教育产业不断发展。

三、如何把教育转化为产业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产业的形成是逐步的。只有某种技能、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了产业的基本特征(如有一定的专业化程度和规模,有较强的独立性等),便会自然地从其他行业、部门中脱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产业。如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形成和划分。教育发展到今天,应该说也已具备了产业的基本特征,因此,也完全可以从文教部门中脱离出来(在现在的文教部门中,教育也已占大头),与研究开发一起构筑成一个独立的产业,比如说“第四产业”,并按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来规范和支持其发展,把其培育成支柱产业。如何实现这个转变?从我国情况出发,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彻底转变观念,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新审视教育,把教育当做产业来看待和对待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育当做一种事业来对待,这是历史条件决定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演化,我国已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中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劳动力作为一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也已进入市常然而,作为培养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使要素增值)的教育却仍站在市场之外,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实践证明,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必然要求各种生产要素的行业产业化与市场化。因为只有产业化,才能顺理成章和比较规范地使这些要素和行业进入市场,按市场规律进行合理地配置,充分发挥其作用。教育作为培养、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基本行业,其产业化和市场化也具备有这种客观必然性。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改变现有的把教育看作一项社会事业的观念,把教育作为一个产业来看待和对待。

教育的产业化无论对社会还是对教育自身的发展都极有好处。首先,作为产业,必须要进行产品的生产和价值创造,必然要追求价值增值。这就为教育提供了一种内在的自我发展机制和扩大再生产的内部资本来源。其次,产业化使教育由一种纯消费行为变为投资行为。投资必然要讲求收益率。而有明确的、较高收益率的产业,肯定会引来社会的广泛投资。第三,产业化和市场化之后,经营意识和市场竞争机制将被引人教育产业,这将有利于教育本身素质的提高和结构的合理调整,使其更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尽快研究和设立直接计算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指标体系

目前不仅我国,而且国际上对此也尚没有统一、规范的计算方法,因此这仍是一个探索性问题。而这一问题不解决,教育的产业化则很难实现。因为这会使教育无法像其他产业那样,通过具体的估价来反映其运营特点与经营成果。所以,这一套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的设立,是教育产业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对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主要通过国家财政中用于教育事业费的支出来反映,其较大的缺陷是没有反映社会其他方面(如企业、社会团体、家庭与个人)对教育的投入。而随着经济发展的体制变化,这一部分呈不断扩大之势,最保守地估计,目前也与国家投入相差不多。由此可知,目前我国对教育投入的计算明显偏校按照人力资本理论,对教育的投入应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用于教育的所有费用,甚至还应包括学习期间放弃的收入(即机会成本)。我们可以按这一思路来设计教育投入指标及计算方法。

教育的产出从实物形态看,可以用不同学历及特殊学习经历(如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及正规、系统教育外的附加教育)的受教育者人数(实际上主要是通过不同学历者的人数来反映通过教育增加在人身上的不同技能与知识量,因此这是一种间接计算法)来反映。他们构成了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产业“产品”。价值形态的计算相对复杂。主要是涉及到如何对知识、技能的评估计价问题。我考虑目前可用三种方法来解决。一是通过个人参加工作时一般的起点收入(在特定领域,如公务员中,由国家按不同学历规定起点工资)来计算。二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对不同受教育者的选择及相应确定的收入待遇来计算。三是可以通过用人单位委托学校培养学生的付费水平来计算。

教育产业的收益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计算教育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通过贡献率来计算教育的总收益率。贡献率的计算主要是需要把教育确定为国民经济总合生产函数中的一个变量,并给出一定的系数。这在当前尚较困难。国外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我国则研究较少。但结合我国实际,参照别国经验,可以先提出一个不十分精确但大体可用的系数值,然后再不断校准。贡献率确定后,再根据社会对教育的总投入,就可计算出总收益率。二是个人收益率,主要由个人的预期终生(或一定时期)收入水平与其向教育的投资(主要是个人投资)来计算。随着社会市场化程度提高,个人交费上学的范围及比重将不断扩大与上升,这一计算将更有客观基础和实用价值。

(三)对教育机构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对义务教育,仍主要由国家投入,同时鼓励个人积极参与。这一阶段的教育机构,仍主要是事业性的。

篇4

概念是入门的先导。探究高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需厘清高职校园文化内涵。而要明确高职校园文化的含义,首先要了解校园文化的概念。由于研究的视角不同,目前关于校园文化概念的学术观点主要有“课外活动说”、“第二课堂说”、“文化氛围说”、“学校准文化说”、“规范说”、“校园精神说”等。应该说,这些观点主要反映了当前学界的争鸣现象,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但亦有不足之处。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问题

作为社会的缩影,校园的文化建设时刻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前时代变迁,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尤其是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使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新时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作为一种覆盖世界的客观发展潮流与恢宏实践进程,经济全球化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格局。这种影响具有双重性,它既可能是积极的、正面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负面的。在文化领域,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西方文化的渗透。青少年学生对西方文化具有相当兴趣,如他们对美国“三片文化”的推崇和狂热。然而,西方文化中的负面影响也日益严重,目前在一部分学生中滋生出的享乐主义、虚无主义、消费主义、利己主义、自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等可资体认。面对这样的形势,高职学校如何巩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育人阵地,是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

2.信息网络化带来的新挑战。随着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产生很大影响。网络文化是柄双刃剑,网络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力,又产生虚假性;其交互性特征既传播着信息文明,又生产了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既给予广阔自由,又带来失律失范。可以说,当前校园主流文化与网络文化不时进行着冲突与对抗。因而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等信息传播媒介,做到就红拒黑、为我所用,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3.体制市场化带来的新挑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当前我国亦进入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既是一个体制转换的过程,又是一个文化创建的过程。市场经济这柄双刃剑,在带来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对社会生活产生着不良的消极影响。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学生是最敏感、最集中、最迅速地反映、折射社会环境变化的一个群体。随着市场竞争压力日益增强,高职生的心理无形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校园里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上的实惠性、功利化和实用化的价值倾向日益明显,文化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日益暴露,直接影响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和实效功能。

三、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鲜明的特色是创新的题中之义和魅力所在。因此,打造富有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营造培养学生高技能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不仅是高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改变社会偏见、符合时展的需要。具体思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和把握:

首先,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重要任务,也对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安排,特别强调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些重要精神,内涵非常丰富,意义十分重大,既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归纳起来,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和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领域、全过程,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

篇5

(一)行政与行政体制的含义

行政:所谓政府行政就是指政府部门组织为了实现公共的利益和目标,以公共权利和法律为基础,对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内部自身事务进行的管理和活动的服务活动。

行政体制:行政体制又称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是指政府系统内部中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从国家的层面看,是指行政机关与立法、司法机关的权力的划分。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体制决定行政体制。狭义行政体制的内容包括职能定位、权力配置、运行规则和法律保障等四个方面。本文是指狭义的行政体制。

(二)文化与文化体制的含义

文化: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在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能改善人类生活的知识、能力、习惯的总称。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这里是指狭义的文化。

文化体制:所谓文化体制,是指文化领域内各种文化组织所赖以设立及运转的具有特定内在逻辑关系的制度体系,包括文化政策法规系统和文化组织系统两大部分,它是一定历史时期政党意识形态在文化领域的结构化表现形式,是执政党意志在文化领域的体现。

二、新时期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与文化体制改革历程

按改革进行的时间特特征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与文化体制改革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从表1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时间很相近,改革的内容相关性也很大。说明行政体制和文化体制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三、行政体制与文化体制改革的关系

文化体制与政治体制同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体制决定行政体制。从以上行政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历程来看,两者的改革相生相伴,具有密切的联系。

(一)行政体制改革影响文化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与变迁,行政体制改革始终在不间断的进行,文化体制也在不断的演进过程之中。文化体制与行政体制就像一对孪生姐妹,在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悄然生长。伴随着行政体制的变革,文化体制也在不断的进行调整。

不同的行政体制运行下产生迥然不同的行政文化。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成功迎请荷兰执政者威廉与玛利亚为英国的国王和女王。先后制订并颁布了《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确立君主立体。英国没有成文的完整的宪法文件,因此为了巩固新生的制度和保障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制订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有限王权和自由平等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

(二)文化体制改革为行政体制改革提供指导思想

当一国需要发展的时候,不仅需要“硬件”的支撑还要“软件”的指导,文化是不可或缺的“软件”,而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一些先进的思想理念正海能为行政体制改革提供指导思想。

认为: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发展与变化,内因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外因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样,在政府的行政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影响因素――行政环境。简单的说,行政环境就是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行政管理主体及其活动过程、活动方式的外部要素总合。这些要素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也有社会的、自然的;还有国际的、国内的。它们共同影响并制约着行政管理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并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之中。

(三)行政体制与文化体制改革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矛盾论认为:同一事物的两个矛盾同时产生,并相互消长,随着矛盾的消长,事物也随之不断变化。行政体制进行变革的时候会带动落后文化理念、价值观的变革,当文化体制改革中出现先进的思想理念时,行政体制中的职能定位、权力配置、运行规则和法律保障等也要跟上潮流,进行相应的调整或变革。可以说文化体制的变革促使行政体制的转变,而行政体制转变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文化体制。因此,可以认为行政文化的革新与行政体制的改革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不可分割,相互促进,又彼此消长,不断推动人类政治文明向前发展,不断加速人类社会向文明迈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蔡涓娟.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路径选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9):86-87.

[2]邓凡.在行政体制改革中加强行政文化建设[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4):18-19.

篇6

2003年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成立[1],这标志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破冰期;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部署文化体制改革,经过10年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已从破冰期进入深水区,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在逐步加大,政府职能发生了很大转变,由办文化转变为管文化,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期刊的改革也在进行,但由于科技期刊具有专业性强、规模小、编制上隶属于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等特点,科技期刊的改革不如公共文化体制改进进展迅速,但改革已然开始,作为科技期刊的一名编辑,我们要拿出改革的勇气去开展工作,让科技期刊的运营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没有隶属单位庇护的前提下,能更好地生存。

如何在市场经济中更好生存,不被淘汰,转制改革后的科技期刊有很多工作要做。科技期刊跟公共文化期刊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学术性,把学术性发展好,是科技期刊建设的关键所在。学术论坛是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2],而研究生是科技期刊作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未来科技期刊作者的主力军,因此,如能将学术论坛与科技期刊联系起来,将对科技期刊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1 科技期刊的特点

《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对科技期刊的定义为:具有固定刊名、刊期、年卷或年月顺序编号,印刷成册、以报道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连续出版物[3]。

1.1 科技期刊的固有特点

1) 技术性和专业性。科技期刊是为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服务的技术性、专业性刊物,这种特征与科研人员的专业性阅读需求相适应,比较容易吸引相关专业的读者和作者。

2) 开放性。大部分科技期刊的投稿和阅读对所有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均开放,而非只对某一个单位内部或部分科研人员开放。例如,《工矿自动化》是由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主管、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常州自动化研究院主办的国内唯一一份集中报道我国煤矿电气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等领域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及新动向的专业性技术期刊,属于开放性的科技期刊,超过80%的稿件来源于各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企业和全国高校。

3) 读者群具有专业性和稳定性。科技期刊的读者多为相关专业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相关企业的研发人员和相关专业的高校教授、研究生,这些读者具有浓厚的专业背景,一旦对期刊认可,将会表现出兴趣的持久性和阅读的稳定性。

1.2 科技期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特点

1) 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竞争型的经济[4]。竞争就会存在优胜劣汰,就需要优先考虑经济效益,没有效益就无法生存。但科技期刊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是展现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舞台,担负的社会责任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建设既要注重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社会效益。

2) 提高质量是期刊优先发展方向。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必须逐渐提高期刊质量才能保证生存。科技期刊必须具有足够的专业性、更高层次的技术性和广泛的读者群,才能在市场经济中良好经营。

3) 经营模式发生重大改变。传统的科技期刊多是挂靠在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随着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的改制,科技期刊编辑部的管理和经营也发生了重大改变,编辑部拥有了更多的自主经营权。在经营模式上,编辑部已不能单单依靠挂靠单位的支助,更多需要自主创收,而创收的前提是期刊要有鲜明的特点和广泛的认可度。

4) 编辑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已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Office工具及各种企业通讯管理系统已被办公室员工所熟知。科技期刊的编辑自动化还不仅限于办公自动化,更多的网络投稿系统、专家审稿系统、编辑办公系统在科技期刊中被应用。以《工矿自动化》 网络编辑系统为例,网络采编系统自动登记稿件信息, 无需编辑再人工登记稿件、填写作者信息、分配稿件编号等,减轻了编辑的工作量。初审稿件可通过网络直接传给专家或主编进行进一步处理,终审结果也可直接通知作者,且稿件的审稿情况可自动记录,一目了然, 便于日后查询。责任编辑可对录用稿件进行在线编辑加工,且该过程中可与作者进行互动交流。另外,系统还与知网版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进行了功能整合,提供不端文献在线检测功能,点击相关按钮可直接查看稿件的不端文献检测情况。采用该系统后,只要能够上网,编辑即可随时随地办公,突破了办公时间和场所的限制[5]。

2 学术论坛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当前在高校有多种多样的研究生学术论坛,这些论坛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被师生广泛接受。学术论坛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碰撞思想火花、启迪科研灵感、开拓研究视野、探讨技术问题的交流平台,也为科研专家和研究机构展现技术实力、推广学术思想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学术论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促进知识交流。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每个人的知识水平都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学习和交流,才能使知识不断扩展。知识的扩展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加强交流是加深对知识理解的有效途径。当两种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并产生新的思考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的才能更深一步。

2) 启迪创新思维。创新是一个研究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创新需要思考、试验与实践,同样需要学术讨论与争论,学术论坛就是学术讨论的一个重要平台。学术论坛中,所有参与者都可以畅谈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辩论,碰撞思想火花,启迪创新思维。

由此可见,学术论坛在学生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科技期刊能定期组织相关专业的学术论坛,不仅会受到高校师生的积极响应,同时可以大大提高科技期刊在相关专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中的知名度。

3 科技期刊举办学术论坛的举措

3.1 选定参加人员和地点

1) 科技期刊的报道内容和服务范围决定了学术论坛的参加人员应是期刊所报道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和高科技企业的研发人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虽然专业相近,但站的角度不一样,对同一技术成果的观点则不尽相同,组织这些人员在一起讨论交流,对他们各自的技术发展都有益处,必然得到参加者的积极响应。以《工矿自动化》期刊为例,该刊集中报道我国煤矿电气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等领域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及新动向,就可以组织相关专业的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参加学术论坛,高校主要有煤矿类专业院校、信息工程类相关院校、自动化类相关院校,研究院所主要有中科院的相关研究所、煤科院的相关研究所和相关专业的地方研究所,企业主要是指在煤矿信息化、自动化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市场认可度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

2) 学术论坛地址的选择同样重要,好的地点可以更好烘托学术氛围、增加参加者兴趣、提高学术论坛效果。本着重点针对在校学生的原则,学术论坛地点优先选择高校,既有利于师生参加,也可以借助高校的各个平台宣传科技期刊,如高校图书馆、学校社团等。为了更好地提高科技期刊的知名度,学术论坛的地点也可以选在科技期刊编辑部所在地,这更有利于论坛的组织,同时可以邀请参加者参观编辑部的工作环境,让参加者更好地了解期刊的发展历史,让编辑与作者更好地交流科技论文的写作心得,促进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和谐发展,提高科技期刊的市场认可度。

3.2 学术论坛内容的选择

学术论坛内容的选择需要注意以下两个要点。

1) 主题切合本期刊报道的范围。

学术论坛的主题必须切合本期刊报道的范围,这是一个基本点,否则,对本期刊的建设没有作用。主题可大可小,大的主题可以是一个行业或者一项技术的总体发展趋势,可以请相关专家进行讲解,小的主题可以是一个小的技术突破,可以请相关技术尖端人才进行讲解。科技期刊举办学术论坛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期刊的建设,让更多的相关专业的专家、人才、学生了解本期刊,扩大期刊的知名度,举办学术论坛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根本目的展开。

2) 选定本期刊发表过的高水平论文。

高水平论文是最能代表一个科技期刊整体水平的,如果一个科技期刊没有几篇可以代表本行业最高水平的论文,那科技期刊是没有含金量的。邀请高水平论文的作者作为学术论坛的特邀嘉宾,既可以提高学术论坛的质量,也可以扩大科技期刊的影响力。高水平论文在讨论的过程中会逐渐得到参加者的认可,同时也是对期刊质量的认可,随着论坛的持续开展,要让参加者逐步养成阅读期刊、向期刊投稿、引用期刊论文的习惯。学术论坛对于科技期刊建设的作用是需要时间积累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坚持的时间越长,效果会越好。

4 结束语

在当前文化体制深入改革的环境下,该文深入分析了科技期刊的固有特点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特殊性,借鉴学术论坛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阐述了通过举办学术论坛促进科技期刊建设的具体举措。学术论坛是高校和学术界经常举行的活动,涉及面广,影响深刻,将其引入科技期刊建设,必将极大推动科技期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霍步刚,傅才武.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分期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策略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7(8):23-34.

[2] 李昌新,李雪芹,卢玲,刘国瑜. 学术论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2(2):75-77.

篇7

精心参与组织承办 “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活动。参与组织4500件文物及展品参展、600件拍品拍卖、80篇论文学术交流,为群众鉴宝1000件、300人次,完成了市博物馆改造、宋都御街牌楼的修缮工程。依法征得伊朗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郑州博物馆、洛阳博物馆等馆藏精品参与展出,元青花瓷、明仇英《清明上河图》等国宝文物精品,让国内外来宾和开封市民大饱眼福,引起省内外媒体网络广泛关注。通过首届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把七朝古都开封建成一座享誉海内外、集收藏活动与收藏经济开发为一体的有较大影响的收藏文化发展基地,推动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切实抓好新郑门遗址“城摞城”博物馆的项目开发。开封地下构成的“城摞城”奇特景观,是世界古代都城发展史上是非常少见的。为进一步发展宋都古城的历史风采,在市领导的关心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积极主动地抓好项目开发的各项工作,组织制订详细科学的考古发掘方案,提供充足的专业技术材料,邀请相关专家召开研讨会,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与澳大利亚裕万责任有限公司投资方广泛接触谈判,签订了项目合作意向协议书。“城摞城”博物馆的项目开发,对丰富开封文化旅游资源,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品位,推动我市大遗址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认真做好第25届花会文化活动组织工作。组织举办了菊会开幕式大型鼓舞表演《万人千鼓庆菊会》和菊会大型文艺晚会,举办花会文化活动20个。特别是开幕式大型鼓舞表演《万人千鼓庆菊会》,汇聚市属五县五区1000名鼓手、1000面盘鼓,擂响开封,激越豪迈,营造了强烈的文化氛围,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新成果。

全力组织好“文艺精品”《清》剧的进京演出活动。接到市委、市政府复排大型原创歌舞剧《清明上河图》晋京演出的任务后,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将《清》剧晋京演出作为文化系统的中心工作,相关领导及全体演职员牺牲春节长假,不分昼夜组织排练,加工提高。3月7日、8日,在首都北京天桥剧场为全国“两会”演出,受到与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广泛赞誉,宣传了开封,展示了开封文化风采,《中国文化报》以整版篇幅宣传报道了演出盛况。

篇8

一、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件行为,是文化产品再生过程中的各有关社会行业,包括教育、文化芝术、新版和广播电视等。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报告示,在全世界范尾内,文化产、在经济领域的份额每年正以11.3%的速度增长。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大多数占GDP的10%以,意大利甚至达到25%。文化产业在发达同家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

从上述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巾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中增长最快、最有前途的朝阳产业。国际文化产业发聪不仅势头迅猛,而且呈以下特点:一是文化产业带米巨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能创造新就业机会的一个行业。二是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日益紧密结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进一步主导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三是文化产业集约化、集团化程度不断提高,规模优势日益显现。四是国际文化产业垄断倾向加重,以美国为首的强势文化如好莱坞大片、迪斯尼公司的唐老鸭和米老鼠等风靡世界,成为美国文化产业出口创汇经典。五是文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剧了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

文化产业是世界各国竞相争抢的战略高地,对世界格局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新的国际文化格局的重组和文化秩序的建立,正沿着文化产业这个中轴展开,这为我国调整文化发展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将文化部门当作事业单位看待,认为文化是只有资金投入而没有经济效益的一项公益性事业,因而片面强调社会效益,忽视了经济效益。实行市场经济以后,人们的观念才逐步改变过来。

2002年10月,广东省委九届二次全会做出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部署;2005年,省委在关于制定全省“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进一步指出丁要推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作为我省的支柱产业进行规划并加以发展。

二、韶关文化产业的现状与问题

近几年来,韶关市委、市政府根据省委建设义化大省的精神,出台了《关于加快义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在韶关市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建设,壮大文化事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

韶关文化产业近年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文化经营单位不断增加。据市文化局统计,钊2004年底,关文化经营单位共有1300多个,就业人数6.3万余人;全年文化产、包产值约6亿元,占全市GDP的1.8%。但发达同家文化产业大多数达到了GDP的1O%以上相比,总体而言,发展空间很大。

韶关文化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观念陈旧,体制僵化,文化产业意识淡薄。体制性障碍是影响文化产业走向市场的根本性问题。目前,不少人的思维方式仍然停留在文化是事业这个惯性思维中,管理模式基本上仍是计划经济体制那一套。由于观念陈旧和体制僵化,“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以文养文”等旧观念还比较浓厚,没有将其作为朝阳产业来加以培育发展,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乏力,生产与消费脱节。

二是发展规划不到位,扶持和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措施有待出台。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重视,纳入了韶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但是,从文化系统本身来看,不少人对文化产业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迄今为止,文化体制改革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文化产业的发展没有实质上的措施和行动,只停留在提出概念的阶段,支持韶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和具体措施还没有制定出来。

三是资金投入不足。目前,韶关文化产业还没有合理的投融资政策支撑,文化产业的发展处在小本经营、小打小闹阶段,短期行为较为普遍。

四是对粤北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不足。粤北特色文化资源丰富,但文化资源闲置、浪费的问题与韶关特色文化的“散”和“粗”的问题并存,有关部门还没有对韶关有独特优势的历史文化进行系统的挖掘创新,更谈不上将其培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强势文化。目前,除了旅游文化中的丹霞文化、佛教禅宗文化和古人类文化以外,多数特色文化资源仍处于闲置状态。

五是文化市场粗放,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不高。韶关文化产业单位经营分散,市场总量不夫,发展后劲不足。文化单位如博物馆、科技馆、文化宫等对外开放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六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目前,韶关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己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牡人的瓶颈。

三、发展韶关文化产业的几点建议

第一、制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要克服体制性障碍,以文化体制改革、文化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完善建设文化强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和财政政策;市场准入和税收优惠扶持政策;工商管理、资产管理和价格政策;体制改革成本支付、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相关政策。

第二、培育市场主体,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要培育韶关的文化产业和市场主体,进一一步做大做强报业集团、广播电视集团和发行集团这三大集团;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现代经管手段,组建和培育文化产业集团,鼓励包括民营资本、国企和外资在内的各类资本进入文化市场。

第三、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文化产业资金多元投入机制。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变政府是文化投资主体的局面,降低文化产业准入门槛,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兴办文化企业,实现投融资渠道多元化。

第四、打造粤北特色文化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和精品工程。韶关丰富的自然遗产和人文遗产,是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昕在。建设文化强市,发展文化产业,要以政府手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发挥韶关的文化比较优势,在弘扬民族文化和吸收外来优秀艾化的同时,大力发展有韶关特色的地域优秀文化,实施品牌战略和精品工程,打造出粤北特色文化品牌,以特色文化品牌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今后我们要着力打造和利用好下列文化品牌:古人类文化品粹和石峡文化品悼、韶乐品牌、佛教禅宗文化品牌与哲学文化品牌、风度文化品牌与名人文化品牌、古道文化品睥、民国文化品牌与革命文化品睥、旅游文化品啤与生态文化品牌。

篇9

一、文化大发展与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

1、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奠定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发展是硬道理,文化繁荣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直管来看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奠定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

2、文化体制改革释放文化凝聚力和生产力

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将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并进一步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人教育应该自觉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思想理论学习和文化学习,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领悟,提升自身的修养和文化鉴别能力,弘扬先进文化,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3、人才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保证

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

二、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内容

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的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活力,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当然,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我们也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

1、围绕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有所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的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在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动力、行为规范方面形成了相互联系、有机配合的系统

2、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提出,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建设主流价值文化。近年来许多模范人物的事迹确实感动中国,可歌可泣。但是主流价值边缘化,道德底线下滑,社会公信力下降,也令人触目惊心、痛心疾首。值得好好反思。在谈到中国模式时,大家都注意到腐败与分配不公是严峻的挑战,其实对中国发展模式构成挑战的还有价值观的混乱和公信力的下降,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觉,决不能掉以轻心。

3、科技、教育和文化的融合机制

科技和文化的融合机制还有待理顺。文化创意离不开科技创新。北京地区集中了300多家科研院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优势突出,但有多少科研成果转化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呢?

4、精神文化需求多元化

国家发展更注重科学、全面和均衡发展,更注重以人为本,文化走出国门的愿望变得强烈,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走向多元,文化权利意识、文化共享意识不断增强,这为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文化体制改革注入新的内容。

三、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举措

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改革创新的重要条件

文化建设既指向思想、价值等精神层面,也指作为社会事业和市场产业的繁荣发展。确立人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释放人的文化创造力,由此带来人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极大丰富,这为世界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改革发展实践所证明。

2、理顺文化与教育发展的关系

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昌盛。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关键内容;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3、人才培养结构的改革创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人,失去了灵魂,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从文化创新发展的角度来看,

人才结构、人才知识结构都应该有明显突破,要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其中尤其重要的职业道德、人文知识、艺术修养应该全面提升。

文化建设、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价值等精神层面,即指作为社会事业和市场产业的繁荣发展,要确立人在文化、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释放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由此带来人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极大丰富,这为世界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改革发展实践所证明。

篇10

1.体制制约和机制不够灵活的制约。由于成都的文化市场开放度不高,行业垄断、地方垄断、国有垄断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导致成都文化企业的市场化运作能力较差。文化产业资源配置也没有完全市场化,由市场决定并选择文化投资主体、经营主体的机制也还没有完全建立。全市文化管理部门仍然存在条块分割、划分过细和交叉行政、政事、政企、官力、不分,文化及相关产业主体不明确、“执法机构”职能单一、缺乏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政府管理组织和方法等方面也有与当前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的情况。

2.文化生产布局结构的不合理。由于文化资源的长期按计划分配,没有建立由市场决定并选择文化投资主体、经营主体的机制,文化产业资源配置没有走向市场化,这就造成了文化生产布局结构的不合理,形成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重复建设的局面。

3.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强、品牌文化产品稀缺。成都可以打造文化品牌的资源很多,除了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金沙古蜀文化、大熊猫文化三大文化产业品牌外,还有三国文化、诗歌文化、道教文化、民族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水文化、以及众多历史文化名人等等。但是在创新方面还做得不够,而创新对每个文化企业来说又是命运攸关的问题,因为没有创新的企业必然没有活力。成都平原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文化张力还远远没有在成都的文化产品中表现出来。

4.民间资本的投入太少。由于管理文化的传统思维和对风险的考量,成都市文化产业项目,无论是市级、区(市)县级,乃至乡镇级众多文化产业项目,大多是政府文化建设的内容,对成都市民营文化企业的建设以及作用的发挥缺乏应有的关注。民营文化企业和国有文化企业在获得政府的文化建设投资项目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促进成都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在考虑成都现实供需关系、借鉴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和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整合文化资源,激活需求,加大供给,拓展市场上下工夫。从世界文化产业的成果,以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结合成都市这几年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笔者认为成都市文化产业要加快发展,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并不断创新机制

文化体制改革,说到底就是一种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的实质则是要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成都市文化产业要船陕发展,无疑应首先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不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清除,并建立起各项配套的政策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理顺政府和企业的关系,真正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只有建立起了有序的管理体制,创造好了一个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运行宏观环境,才能促进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成都市虽然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初步建立起了政府宏观调控和企业自律发展的机制,但要促进成都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还必须加大和深化体制改革。尤其是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在一些场合还含混不清,政府管理会有意无意的介入其中,干扰了企业的工作,企业很难依法,以市场和效益来决定。因此,进一步调整理顺两个关系,是成都市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理顺关系的同时,健全各种配套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事情。要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应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研究引导消费和鼓励投资的政策措施,从供需两方面形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做好土地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多方面的政策配套,使之在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具有可操作性,从而促进文化消费,鼓励文化投资,壮大文化市场。有了成规模的市场,成都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就有了保证。

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一方面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创新机制,加大文化企业的内部运行机制的创新。在确立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目标下,切实转换机制、创新体制。成都市在转换机制上做了许多工作,通过文化资源整合、单位重组,基本完成了成都市文化单位的转制。但目前看,转制后的企业效益不显著,产品不丰富,且社会影响力不够、文化产业的吸引力不强,这些都说明我们的体制机制还不够灵活、对市场的了解不足、适应市场的能力不够,创新还不够,还没有激活创造力,必须加大机制的创新力度。

(二)促进文化龙头企业的形成带动文化产业链发展

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离不开有竞争力的企业的支撑。因此,加快发展有实力的成都文化企业,是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之一。从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看,强大的文化产业企业,不仅具有市场竞争力,而且能带动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和发达。我们从挤身世界500强的文化企业,不难看出,它们涉及行业广泛,如迪斯尼从影视、音乐到公园、玩具,具有很强的文化资源整合能力、创造力,能以市场的需求,提供文化产品,从而拥有巨大的世界文化市场占有率,赚得丰厚的利润。它们的活力能将众多的行业联系到一起,形成网状式的产业链,带动一片产业发展,而不仅仅是一条产业链发展。这是因为文化产业的特性,即它的创意性所决定的。由于文化产业是具有创意性的产业活动,它的每项创意都可能形成一条产业链,比如迪斯尼公司的“米老鼠”创意,就形成影视、书刊、玩具等多条产业链,而这些产业链又都交织一起,共同缘自于“米老鼠”的创意。因此,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企业,使之整合文化资源,形成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不失为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

(三)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大胆引进民间资本民营企业

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成都文化产业要加快发展,必须解决资金瓶颈问题,拓宽资金来源和渠道。从统计的数据和公布的报告看,成都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十分单一,重大文化项目和文化创作主要还是靠政府投入,国有文化企业是成都文化市场的绝对主体,民营和私营文化企业弱小、稀少,与此同时,国有文化企业的融资能力有待提高,民间资本的引进有待政策和机制,这就造成了成都在发展文化产业上的资金限制,这与成都这样的大型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所应该具有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差异甚大。成都市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就要探索融资渠道,大力引进民间资本。在这一过程中,需着力探究和解决国有文化企业的融资和民间资本的引进两个问题。解决国有文化企业的融资通畅,按照国际惯例和我国的企业改革经验,应努力加大文化产业大型企业集团的股份制改造,在制度、机制健全的前提下,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提升国有文化集团的融资能力。对于民间资本引入文化产业的问题,应在保证弘扬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开放民间资本的投入,放松对民间资本经营文化的过多限制和干涉。让民间资本能在坚持正确文化方向的前提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口味、不同爱好、不同欣赏水平的需要。

(四)扶持优势北产业发展创造品牌文化产品

篇11

需求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关键取决于文化消费需求状况。准确把握新疆文化娱乐消费需求状况,是研究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1.新疆文化娱乐消费状况与新疆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新疆居民文化娱乐消费基本状况如何?与同时期其他国家及我国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对这个问题做出接近合理的判断。据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将有明显的上升。2002年新疆人均GDP为8457元,约1000美元(按照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买入价100美元=827.79元换算),该年度新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消费占支出的比例分别为15.65%和7.5%,而全国为14.35%、12.13%,新疆城镇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消费占支出的比例比全国高1.3%,而新疆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消费占支出的比例比全国低4.63%。与表1中所列国家相比,中国及其新疆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很高。但由于我国城乡居民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一般占到50%以上,而一般国家此类比重仅为20%,从1988年到1999年,11年间新疆城市居民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平均占到60%,农村为68%(根据表2相关数据计算得出)。因此,新疆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要小得多。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按照文化娱乐消费占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比例的45%来计算,新疆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例大约为5.2%,中国为6.0%,德、法、美、英、匈牙利、波兰这一比重介于4.2%~9.2%之间(见表3)。由此可见,新疆文化娱乐消费占消费结构的比例(5.2%)尚处于可接受的水平,新疆文化娱乐消费状况与新疆经济发展水平基本适应。

2.新疆居民文化娱乐消费需求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疆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从而使人们的文化娱乐消费量难以快速增长。新疆居民收入分配严重不平等,两极分化严重,已经严重影响了文化娱乐消费。1996年基尼系数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0.4)达到0.406,2002年(新疆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达到0.4585,接近0.5的上线,这表明新疆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据抽样调查,2002年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最低为260.95元,最高为6695.07元,为最低收入的26倍。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为18409.8元,约为最低收入的10倍。因此,虽然新疆人均收入在不断提高,但大多数居民收入仍然较低,文化消费极其有限,文化产品和服务事实上成为少数高收入者的“奢侈品”,并没有成为普通居民生活的组成部分。新疆文化娱乐消费需求增长有限。何伦志等人的研究表明新疆城乡收入差距与文化消费支出比重差距之间并不存在协整关系,它们都具有单整特性。城市居民在收入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会不断增加对文化服务的消费支出,而农村居民即使在收入有了一定增长的情况下,在文化产品、服务方面支出增加并不是太多,农村文化市场前景黯淡。事实上,城市由于存在大量失业人员,从而导致在结构上陷入只有少数高收入者能够消费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多数工薪阶层难以问津文化消费,城市居民的文化产品及服务支出不会迅速增长。因此,从文化娱乐消费需求角度看,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并不乐观,需要积极拓展国内其他发达省市及国外市场,特别是与新疆有地缘优势的中亚市场。

(二)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从新疆文化产业占新疆GDP的比重,新疆文化产业与新疆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应性,新疆文化、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对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1. 新疆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

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2003年,我国国家统计局对文化产业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从当年开始,每年公布一次我国文化产业的有关统计数据,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开始有了较为完整的反映。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7630亿元,占同期GDP比重为2.43%左右(见表4),2009年达到8400亿元,占同期GDP比重约2.6%,与英(2004年)美(2002年)两国文化产业5%的比重还有近一半的差距。同期上海、北京、广东、湖南和云南5个省市区的比例已超过5%,湖北等省份也接近5%。新疆文化产业较全国其他省市,起步较晚。据新疆文化厅的统计,2009年,新疆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3.69亿元,占新疆GDP的比重为0.32%。但是文化厅对文化产业的界定范围只包括文化厅主管的艺术业、图书馆业、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文化市场经营教育机构、文物业等,此统计范围小于国家标准的统计范围。在此称为“狭义文化产业”。在研究中无法获取国家统计标准的新疆文化产业增加值,只能粗略估计。为了研究需要,论文界定了广义文化产业。“广义文化产业”是根据2004年由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以新疆2007年144部门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分类为基础,从144部门中挑选出属于文化产业的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旅游业、娱乐业等10个部门,组成文化产业。国家统计标准的新疆文化产业增加值应小于广义文化产业值,大于狭义文化产业值。2007年新疆广义文化产业增加值为97.86亿元,2002- 2007年广义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7%,按此增长速度推算2009年新疆广义文化产业增加值应为122.10亿元,约占当年GDP的2.9%。2009年国家统计标准的新疆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小于2.9%,大于0.32%。而我国云南、广东、上海、浙江等地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5%。新疆文化产业发展步履迟缓,尚处于起步、探索的初级阶段,落后于全国,落后于东部发达省区,也落后于云南。从文化产业解决就业角度看,新疆文化产业对就业的贡献非常小。从表6可以看到2007年、2008年、2009年新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在0.4%左右徘徊,2009年新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比2008年全国还约低1个百分点。

2.新疆文化产业与新疆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应性

分析新疆文化产业增加值份额与GDP份额之间的比值关系,考察经济发展水平(以GDP份额衡量)对其文化产业增加值份额有何影响,可以反映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成效是否达到新疆的经济发展水平。表6显示,2004年新疆地方GDP份额对文化产业增加值份额的加权系数为0.3977,与甘肃接近,低于全国平衡标准1。同期,广东地方GDP份额对增加值份额加权系数为1.3493,高于全国平衡标准,新疆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东部发达省区广东的差距非常大。以新疆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份额相对于新疆GDP占全国份额来说,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效远没有达到新疆经济发展的一般水平,这一方面说明新疆文化产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说明新疆文化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新疆文化体制改革现状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历了萌动(1978- 1992年)、探索(1993- 2002年)、试点(2003- 2006年)、全面推进(2006年至今)四个阶段。新疆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例外省份,文化体制改革落后于全国,近几年,新疆的文化体制改革刚刚起步。新疆文化体制改革从艺术表演团体人事制度改革入手,试点先行,逐步推开。2004年文化厅直属的新疆歌舞团、新疆歌剧院、新疆话剧团、新疆杂技团、新疆木卡姆艺术团等五个艺术表演团体纳入了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单位。5个艺术表演团体依据国家、自治区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自治区人事制度改革政策,立足实际,分别制订了《人事制度改革方案》、《人员分流方案》、《工资总额包干方案》,积极开展艺术表演团体人员分流工作。对5个试点单位的演职人员实行了提前退休、病退的人员分流制度,截至2006年,文化厅直属5个艺术表演团体共有126名演职人员办理了提前退休和病退手续。通过人事制度改革,理顺人事管理体制,建立符合各艺术表演团体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的竞争激励机制,彻底解决人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待遇能高不能低、业绩大小都一样等制约艺术表演团体发展的“瓶颈”问题。新闻出版业2006年提出了深化行业体制改革实施办法。2006年上半年以新疆日报报业集团为龙头的报刊业和以新疆人民出版总社为龙头的出版业初步整合重组,国有印刷企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2009年8月31日,新疆文化体制改革把结构调整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将原新疆歌舞团、新疆歌剧团、新疆话剧团、新疆爱乐乐团、人民剧场等国有院团纳入到新疆艺术剧院旗下,新组建了民乐团,打破了过去“小而全”、“散而弱”的格局,切实整合资源、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提高效益。

4.新疆文化、娱乐业(不包括体育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从表7和图1中可以看出,新疆文化、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力度非常小,而且2008年还明显下降,比2007年少了13736万元。如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0000 元,则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000- 5400元,而到了文化、娱乐业,则新增固定资产只有77- 150元。这一方面说明政府对文化产业重视程度不高,另一方面说明民间投资也没有被充分利用,文化、娱乐业的进入门槛还没有充分放开,人们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仍然不具有热情和信心。

二、新疆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新疆文化产业不发达现状与文化产业发展观念落后、文化体制改革滞后、投融资渠道不畅、缺乏文化产业人才、产业配套政策等问题密切相关。

(一)观念落后,政府服务意识不到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疆经济不发达,在文化产业发展观念上也落后于内地。新疆文化产业的计划经济色彩还很浓重,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文化观重视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管控作用,忽视文化的经济作用,否认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否认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在新疆,文化领域一松绑就会乱的想法根深蒂固,一部分人认为发展文化产业,各种思潮涌现,政府对文化领域就会失控,会影响新疆的稳定。此外,还存在重事业轻产业,重国有轻民营的情况,政府部分部门仍然习惯于运用行政管理手段管理文化企业。这种落后的文化产业观严重影响了新疆文化产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二)文化体制改革滞后

目前,新疆文化产业还缺乏统一的领导指挥体系,各管理部门条块分割,仍然简单保持经济、文化、公安、工商、交通、消防、税务等分灶吃饭的格局,这样使得经营难度加大。资源要素不能合理流动,配置不合理,不利于文化产业内部经济调整和产业规模扩大。文化行政管理职能仍然保留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特点,与市场经济不适应。仍然以微观管理、直接管理、“ 办文化”为主。国有文化单位改革缓慢,不利于培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主体。

(三)总体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由于长期以来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不足,导致投入不足,欠账过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比如新疆电视台的设备落后,直接影响了播出图像的清晰度,影响收视率。新疆部分剧场设备老化陈旧,达不到国际通行的舞台表演规格;一些剧场缺少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处境艰难,甚至被挪作他用。新疆艺术团体的排练厅平均面积不到200平米,且很多都是危房,地市级、县级艺术表演团体基本没有标准排练厅 ,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新疆演艺业的发展。

(四)市场化水平低,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程度不高

新疆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于全国,市场在资源和要素配置中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文化领域条块分割和市场壁垒仍然严重,导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资源比较分散,产业规模化、集中度和集约度低下,难以形成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缺乏实施重大项目的能力。2009年新疆文化厅管理的文化市场经营单位中,仅有29个经营机构(占经营机构总数的0.37%)平均资产值为120万,752个经营机构(占经营机构总数的9.7%)平均资产值为51万,平均资产值在50万以下的经营机构约占到90%。由于缺少龙头骨干文化企业,新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还比较弱。

(五)文化经营人才短缺,投融资支持体系滞后

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形势与相关人才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的矛盾比较突出,各类创意文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开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尤其是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缺口很大。文化事业企业管理经营者大多是半路出家,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的文化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他们中有的能管理,但没有文化方面的专业知识;有的有专业文化知识,却不懂管理。就文化中介专业人才领域讲,已出现严重缺口。据了解,目前在文化领域,经纪人的从业数量不到整个行业需求的20%,尤其缺乏高素质的经纪人。文化人才的缺乏给新疆文化活动带来障碍的例子也为数不少。新疆优秀的品牌节目《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你好、阿凡提》、《刀郎麦西来甫》等,虽然在文博会、世博会屡获好评,但是难以出疆及走出国门,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文化营销和管理人才,文化集团缺乏对国际惯例的了解以及缺乏对文化经营知识的掌握,找不到走出国门的“感觉”。新疆文化人才资源的缺乏正在阻碍新疆文化产业的发展。投融资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方面,新疆文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大量文化资源尚待挖掘、开发,国际、国内由于需求结构的升级,有很大的文化消费需求空间,文化企业的组织状态也正处于形成中,这些都构成了新疆文化产业巨大的投资、融资空间;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投资融资渠道缺乏,投入不足。国有文化单位长期依赖政府财政,其他的融资渠道不畅,缺乏市场融资能力和规模化运作能力。民营文化企业也普遍存在融资困难问题。融资品种单一,融资渠道狭窄,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既有政府管理理念的落后、文化产业政策的不健全、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有投资、融资客体(文化产品或服务)科技含量低等。

(六)文化产业配套政策不够完善

资金支持、税收优惠、银行信贷、土地使用等,文化产业配套政策不够完善。另外,一些制定了的政策也难以落实到位。有位文化企业经营者说“:这几年发展文化产业的呼声虽高,但文化企业所享受的政策优惠却远远不如其他经济部门。”税费负担较重是文化企业反映较多的问题。如文化娱乐行业现行的营业税税率为20%,同时还要缴纳3%的文化事业建设费。这两项税费占文化娱乐企业营业额的23%,再加上名目繁多的其他各种收费,文化娱乐业的综合税费负担可能为各行业之最,大众娱乐场所因为无利可图而发展缓慢,普通大众正常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三、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文化产业发展观念

新疆各界要统一认识,树立全新的文化产业发展观念。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认识到在法律框架内发展新疆文化产业既能带来经济效益,同时又能带来社会效益。政府监管下的文化产业在追逐利润的同时,在自觉不自觉中实现了社会效益。文化产品(服务)满足了消费者的差异性消费偏好,使消费者在消费文化产品(服务)时收获知识,愉悦精神、缓解压力。文化产业引导消费者进行文化的“阳光消费”,使黑暗的、违法的所谓“文化产品和服务”失去市场。反过来说,如果文化产业不能充分发展,仅靠文化事业的力量,生产的文化产品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求,消费者就容易受到违法文化产品的吸引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文化产业在新疆是增加经济利益的手段,同时也是抢占疆内、国内、国际文化市场,以文化稳边、兴边的重要举措。

(二)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1.设立“新疆文化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为了使我国文化产业早日走上规模经营,高效产出之路,早日创造出占国民生总产值5%以上比重的支柱产业实绩,有必要尽快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具有综合协调权力的系统机构。当前在条件尚不成熟的条件下,新疆政府可建立由党委宣传部牵头,由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版权等相关部门参与的“文化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协调和解决文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文化行政管理职能

文化体制改革中,对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尤为重要。而转变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职能是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必须使文化行政部门职能从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状态,转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状态,其主要内容是实现“三个转变”:从微观管理为主转变为宏观管理为主;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由“办文化”为主转变为“管文化”。

3.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

一是对新疆国有文化单位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企事分开的原则,区别情况,实行分类改革。不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公益性文化单位属事业性质,按非营利性机构管理,财政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财政重点扶持新疆优秀剧种、木卡姆等高雅艺术表演、剧目创作和人才培养。具有一定面向市场能力的公益性文化单位,可保留事业单位性质,实行企业化管理,推行全员聘用制、合同制和岗位工资与效益工资相结合的结构工资制等适合本单位特点的人事、分配制度,给予财政专项或定额补助;根据发展需要,有条件的也可改制为企业。经营性文化单位都要改制为企业。

二是把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制为企业。借鉴国有企业改制的成功经验,按照当地企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政策,重点抓好产权制度和劳动制度两项改革。做好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不良资产核销等各项基础性工作。鼓励社会法人、自然人和单位内部职工向改制企业投资入股,鼓励技术要素和管理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鼓励经营者和业务骨干持大股,形成多元投资的产权结构和经营主体,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根据实际情况,改制企业可以采取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合伙制等企业组织形式;也可以通过控股、参股、收购、兼并、拍卖出售、承包、租赁等多种方式,吸纳社会资本,实行资产重组和机制转换。在吸纳资本和改制过程中,切实保障国家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改制企业中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依法转换劳动关系。对未聘或以后解聘的人员给予安置补偿费,具体政策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三是国办艺术表演团体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改革路子,努力搞活经营,增强面向市场能力。可选择部分艺术表演团体进行个人持股、社会参股的股份制改革试点。改制后财政继续予以重点扶持,人头经费改为项目经费,对政府指定的演出活动逐步实行招标、采购制。财政重点扶持新疆优秀剧种、木卡姆等高雅艺术表演、剧目创作和人才培养。积极推行签约制、演出经纪人制、节目制作人制,充分调动演职、创作人员积极性。

(三)促进建立人才培养阶梯体系

文化产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极强的综合素质。但文化产业成长于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也决定了综合素质的基础是市场意识。这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客户意识、产品意识、服务意识等基本素质。此外新疆要加强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艺术鉴赏能力———基于市场和观众的判断鉴赏能力,鼓励新疆高校逐步建立文化产业管理培养人才体系,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文化方面职业资格证培训,同时尝试MBA、EMBA等国际化教育模式,并丰富在职在岗以及出国短期培训等形式。对于文化人才,新疆艺术学院等传统艺术院校在培养专业素质的同时也要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另外,要增强职业规划指导和实践锻炼,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更多地了解和参与不同的实践活动,积累经验。国外商学院的工作坊形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融通文化产业投资、融资渠道

1.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担保联盟。文化产业投融资担保联盟是协助文化产业投融资而设立的专职机构,旨在解决文化企业投融资的难题,针对担保品不足的文化企业提供信用保证,使其顺利从金融机构取得所需的资金。凡符合保证对象的文化企业均可通过其往来金融机构直接利用文化产业投融资担保联盟的保证服务。另外,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担保联盟还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投资风险,加大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

2. 加强文化产业的资本运营。目前,通过资本运营融资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新疆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过资本运营融资更具有策略性。因为资本运营不仅可以达到传统融资的目的,也能实现文化产业的规模扩张、优化文化产业的资产结构、促进文化产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效率,继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篇12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概念被定义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人们对陌生文化的体验,也是对自身文化的重新发现和认识。而旅游正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首先,从世界旅游组织每年提出的旅游主题中可以看出。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理解旅游和发展旅游是被多次提及的一个主题,这些旅游主题的提出说明旅游这种交往形式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种新方式。旅游和交际,尤其是和跨文化交际的密不可分是由旅游活动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其次,旅游者对异质文化的追求是旅游具有“跨文化”属性的重要原因。由文化的“异”引起的游客流动是国际旅游的主流。

2.追求异质文化催生跨文化旅游

文化型动机是旅游基本动机之一,文化的多样性导致旅游目的地的多选择性,而追求异质文化又是旅游者的终极目标。人类所注意的既是自己所熟悉的东西,又是自己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但十分感兴趣的东西。而恰是后者,构成跨文化旅游的心理动力。

跨文化旅游的大规模兴起其直接原因是文化的差异和对异质文化的好奇与了解欲望,旅游是一项特殊的文化活动,是世界范围内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旅游产业也天然地带有文化产业的色彩。因此,利用旅游产业鲜明的跨文化属性,大力发扬地域独有的文化特色,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再以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产业的繁荣,二者相互促进,有利于旅游及文化市场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二.在独特地域特色的文化框架中发展旅游产业

1.相辅相成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

将旅游与文化两种产业之间实行跨越。旅游行业中那些专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为旅游服务的经营企业,其本质属于文化产业,如嵩山少林寺的禅宗大典。而文化产业中那些主要为旅游者参观、游览、鉴赏、购买等而生产产品的单位,又发挥着旅游的作用,如博物馆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旅游产业具有两种不同特征—文化是其属性,旅游是其功能。另一方面,在行业渗透、学科交叉的当今,文化产业本身也形成了本体产业(演艺业、娱乐业、音像业、电影业)、交叉产业(文物博物业、文化会展业,文化旅游业)和延伸产业(动漫业、网络业)。因此,应该打破原有的行业门槛,结合地方特色,将两种产业实现跨越,将旅游产业置于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框架下发展,将旅游产业整合为旅游文化产业或文化旅游产业,有利于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不但可以创造地方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使旅游产业的发展进入一个长期的可持续性阶段。

2.发展河南旅游文化产业的建议

2.1 以思想的整合为纲领

以指导思想的整合为纲领,保证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对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整合发展,必须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二是人本思想;三是特色原则。

2.2 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政府管理机制的转变,深化企业体制改革。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还处在起步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依然是改革不够、文化产业发展不够。因此,一方面要转变政府职能,通过各种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调控市场,引导文化、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突出管理的整合作用和衍生力量;另一方面要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2.3 整合产业,形成综合效益

一方面,文化和旅游打破行业界限,促使两大产业相互延伸、扩散、融合,形成互动。另一方面,整合组建跨行业的产业集团。由于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国际上不少大型的跨国集团都是以一业为主,辅以多种经营。只有搭建起产业集团的平台,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河南省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精心策划,以龙头企业为试点,实施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扩张。将实力强大的文艺团体(如话剧团、豫剧团、民间艺术团)、武术团体、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等联合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较为完整的旅游文化产业链,增强企业竞争力。

2.4 打造品牌文化产业

品牌效应对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用现代的营销手段运作文化产业。国内外成功的文化产业都很重视品牌的培养和利用,美国的迪斯尼公司就是品牌经营的成功典型。我们的舞剧《风中少林》在这方面迈出了一大步,把“少林文化”这个河南独有的特色品牌打出去了,但在宣传营销上还应该能够做得更好,实现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5 要有文化多样性的旅游创意

要用文化多样性的旅游创意,加大对旅游产品的改造、包装,并大力开发适合旅游者需求的参与性、娱乐性旅游产品,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高水平的策划、高质量的建设、全方位的宣传、促销,使得老景区又焕发出新的活力,游客回头率大幅上升。

2.6 注重高科技作为旅游的支撑

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必然是要有高科技作为支撑,如一些景区夜景和大型歌舞表演要求声光电配套,要音乐礼花烘托,青少年喜爱的旅游是动态的、参与的、好玩的、刺激的,这就要求是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因此,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是要注重高科技作为旅游的支撑。另外,还可以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进行多种营销创新。

文化历史游是河南旅游的一大看点,历史文化游在河南旅游中占有近80%的份额,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潜力十分巨大。凸现河南旅游产业特色,大力发展河南的文化旅游,变现文化旅游的潜在价值。

三.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的价值

异质文化的吸引是旅游的动机之一,有创新性地发展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文化产业,对当地旅游产业的繁荣会起到促进作用,旅游业的兴盛也会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蕾蕾.跨文化传播及其对旅游目的地地方文化认同的影响.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

[2]林南枝,李天元.《旅游市场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篇13

创新金融产品

着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升金融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能力。一是量身定做适应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政策,将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列入支持类,在担保条件、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对文化企业设置有别于工商企业的信用评级模块,制定版权质押贷款指引和并购贷款指引等等,为文化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二是通过创新信贷模式实现担保形式多样化。商业银行应结合文化企业运营方式和特点,弱化财务指标考核,转变以机器设备、厂房有形资产为抵押品的传统担保思路,积极试办知识产权、专利权、商标权、电影制作权、著作权、版权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企业联保互保贷款等,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为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文化企业融资扩大抵(质)押范围,丰富融资品种,解决文化产业普遍缺失抵(质)押物的问题。三是制定针对文化企业的授信制度,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四是加强与产权交易、信托、证券等相关机构合作,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资金结算、机构理财、供应链融资、并购贷款、国际业务等综合性金融服务。特别是针对目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部分文化企业正在进行市场化运作的现实,建立相应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措施,支持重点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完善文化产业直接融资支持机制

以完善文化产业直接融资支持机制为切入点,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对符合条件的重点文化企业,应做好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的培训、辅导和推介工作,推动更多优质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支持文化企业通过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债等方式融资,支持文化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迅速成长。推动文化企业引进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境内外资本以BOT等形式参与文化项目建设;积极探索信托计划、融资租赁以及文化产业项目未来收益证券化等融资方式。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拓宽利用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的方式和空间,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大力发展中介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