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媒体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运用电教媒体指导学生观察,能激发学生观察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的观察往往处于无意观察和笼统观察阶段。而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景直观现象,表现力和可控性强。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优美的音响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是指导学生有意观察事物抓住特点,进行说写训练的最佳手段。如说话训练“你最喜欢的动物”选用了学生最喜欢的动物小白兔,巧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来指导说话,教学时播放配有轻音乐的表现小白兔在草地上蹦蹦跳跳内容的录像,并在放录像前先提出观察说话的要求。悦耳的音乐,诱人的画面,使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有的情不自禁地赞美着:“小白兔多美呀!”教者按先整体后部分、从头到尾的顺序指导学生观察。放录像采用特写定格的方法,依次显示小白兔的各部分,让学生边观察边说话,使学生变无意观察为有意观察,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指导学生连起来说几句话,则采用放慢镜头的方法。课堂上学生跃跃欲试,一只只小手举得高高的。有的学生说道:“我最喜欢小白兔,它长着一身洁白的毛,漂亮极了。头上竖着一对长长的耳朵,一双又圆又红的眼睛象宝石一样,长着一张三瓣嘴,吃东西时一动一动的,多有意思呀!”还有学生说道:“小白兔的尾巴短短的,象个棉球,它前腿短,后腿长,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真可爱!”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能说出一段通顺而连贯的话,说明教学是成功的。这成功来自于巧用电教媒体和教者的巧妙指导,从而激起学生的观察兴趣,获得有目地进行观察的效果。
观察有序是观察最基本的品质。只有观察有顺序,作文时才能言之有序。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看图说话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手段。用投影片指导学生看图,便于调控学生的视力焦点,是简便易行的方法。指导学生看图,我归纳了一下口诀:全面看图,看懂主要内容;分部看图,看懂具体内容;最后连贯看各部分内容。这顺序就是“整体——部分——整体”顺序,按照这个顺序指导看图,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小白兔运南瓜》,上课时首先打出三幅投影片,让学生联系起来整体观察。如果不联系观察,不看第一、三两幅图,怎能看懂第二幅中小白兔受到启发才想出办法的内容呢?这样有条理地去观察全图主要内容就看懂了。再按顺序分别打出三幅图,根据主要内容,逐图仔细观察,指导学生看懂每幅图的画面,想象具体内容。最后整体观察三幅图,疏通思路,把握中心,抓住重点,为说话写话作准备。
再如看图说话《公园的花不能摘》是一个单幅图,为了培养学生按顺序观察的观察能力,我制作了复合投影片。教学时,首先用投影仪打出完整的画面,从整体入手使学生看懂图;然后分部看,去掉上边的人物画面,观察画面的背景,使学生弄清图上的通过景物反映的时间、地点、主题背景;再覆盖上人物画面,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想象人物是怎样想的,怎样说的,怎样做的;最后连起来总结图意。观察有序了,说话也就有条理了。
观察的另一个重要品质就是抓住事物特点仔细观察。事物有它的共性,也有它的个性,而个性是区别其它事物的特征。观察时,只有抓住事物的特点,边看边想,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才能深刻地了解事物,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把作文的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小学生观察事物大多是笼统的见林不见木,不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于是我利用电教媒体的可控性,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特点进行仔细观察。他们对于一种明显事物所掩盖下的另种不明显事物的观察还缺少深刻性。如在他们观察小白兔样子时,我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再进一步提示“小狗嘴巴是''''U''''字形的,小兔的嘴巴又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定格观察小白兔的嘴,经过讨论,学生回答:“小白兔长着一张''''Y''''字形的嘴,吃食时还一动一动的。”通过类似这样的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观察思路豁然开朗,观察能力得到培养。
二、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小学生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说话能力。而电教媒体在说话训练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极其有利。
1.借助投影,展开想象
“想”是学生看懂图,看好图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投影的画面是形象的,要让学生对画面内容有正确理解,就要指导他们边看边想,唯有通过不断地全面细致的观察思考,才能逐渐使他们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上来,从静止的画面中看出其中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如指导学生观察《公园的花不能摘》一图,启发学生当看到盛开的和树木、小亭时,想象到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公园;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观察,想象画面反映的主题(即作者意图)。如根据妈妈的动作神态想象妈妈是怎样说的;听了妈妈的话,孩子是怎样想的,怎样说的及怎样做的,这些都要通过看图来指导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来完成。解决了这个问题,就领会了作者如何通过图画内容来展现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了。
我注意发挥投影片的多种功能,让学生认真看老师演示投影片的同时,展开丰富的想象,补充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尔后再要求先口述再写下来,如讲《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运用五幅投影片。分别是:①小猴子掰玉米。②小猴子扔掉玉米摘桃子。③小猴子扔掉桃子去摘西瓜。④小猴子扔掉西瓜去追兔子。⑤小猴子最后什么也没得到,两手空空地回家了。当讲到第五幅图时,我提出问题:大家想想,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后又会怎样呢?又用投影打出一个大问号。这时同学们的想象活跃起来了,再结合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编出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同学们的想象不但丰富,而且非常有趣。我便趁热打铁地让学生把续编的故事写在作文本上。通过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想象训练,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而且也使学生的观察说话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2.借助音乐,进行合理想象
低年级学生好说爱动,表现欲极强,一有机会就尽情地施展他们的才能。有一次我让学生们听配乐童话。我一会伸双手当耳朵学小白兔蹦蹦跳跳,一会捏鼻子扮大灰狼。听完录音后,我拿出头饰让学生表演,有趣的故事给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激起了创作热情。孩子们随着音乐的节奏维妙维肖地表演开了,通过表演加深了对故事语言的理解。学生表演得生动形象,说得轻松愉快,写起来笔调也比以前顺畅,内容也较充实。
另外,用录音机录下有代表性的各种声音,如风雨声、鸟鸣声、马嘶牛吼声、汽车声、打谷场上的欢笑声、城镇早市的喧闹声……通过某些特定场合的录音,进行想象作文,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3.巧用录像,培养发散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具体形象来体现的。用录像再现写作素材,可使学生很好地感知、观察,展开想象、拓宽思路。将从画面中观察到的图象与其内涵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找到这个联系点,使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深刻、全面又合理,尔后将这样的情感与认识诉诸文字,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有序、有情、有理。
如在一年级教学中,要求学生用“爱”字造句。由于小学生知识肤浅,若照本宣科,学生能说出诸如:我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句子。如果适时播放国旗飘扬、黄河奔流及一些动植物的录像,进行点拨,学生的思路就会开阔,倾刻间便能说出“我爱逗人的小猴子”、“我爱鲜艳的五星红旗”、“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又有谁不深深地爱她呢”等精采的句子。借助电教媒体以形象思维促成抽象思维,完成从“物”到“意”的思维转化,从而通过铺设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较为成功地拓展了思维空间。
三、运用电教媒体指导说写,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篇2
很多人没有察觉到一种珍贵的爱——爱的细节。没有察觉往往是因为细节太细太小,不惹人注意,或者是熟悉的地方没风景。其实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比细节更能诠释爱?敬爱的总理曾以那些生活细节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展现了一代伟人的伟大人格。一首《常回家看看》之所以流行全国,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生命细节的渴望。
细节是生命精灵的凝聚,细节是至情至爱的自然流露。在这缺乏生命细节的时代,人们应当格外留心去孕育细节、体验细节,我们从小需要细节的滋养。正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当代作家刘戈说得好:“观察自细节始,知识自细节来,文学自细节出,哲学自细节入,人生自细节明,文明自细节进,意义自细节显。作为人,你怎能不认识和把握细节,学会观察和深入细节,仔细品味细节。”
细节教学需要多媒体的帮助
要让学生接受教育如同柏拉图所说的那样:“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那样来吸收对他们的好影响”。
电教媒体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其独特的方式触动心灵,具有美育之功效。如光学设备幻灯、投影,可储存,再现、放大教学中的文字和图像,鲜明地表现主题,清楚地展示细节,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突出地展示静态的美。录音机是一种录音、放音的声响设备,能协助教师课堂教学,朗读示范欣赏,给学生以音乐美。电影、电视、录放机,活动性强,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又有其动态美、情境美、色彩美。
这种超越时空的现代教学手段使得我们可以将文学中种种生命的细节及种种思想感情的因子在潜移默化中积淀在学生深层心理上,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和启迪,从而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一、在阅读教学中,多媒体帮我们解读细节
1、导入课文时,创设细节的情境
语文教学是形象思维的教学。这个特点启发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帮助创设情境,在学生头脑中积累表象。表象丰富的学生思维灵活,感情丰富,学习效率高。表象贫乏的学生思维迟钝,感情淡漠,学习效率低。没有丰富表象储存的大脑,就像是干涸的池塘,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在导入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利用电教手段,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和情感体验。有一位老师在教《“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时,就播放了影片《泰坦尼克号》的片断。看过影片《泰坦尼克号》的人,谁能忘记那些感人的细节呢?年轻母亲温柔的故事,老夫妻紧紧的拥抱,乐队如水般的音乐,船长紧握船舵的双手……让学生感悟细节表现出的伟大人格的魅力。再领会课文中船长的“一个伟大的灵魂”时,就很容易了。
2、讲解重点时,再现细节的精妙
如《鸟的天堂》一文,有两处描写大榕树的大和美的特点。尽管课文描写极为细致,但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对榕树是如何大,如何美仍觉得很陌生,也就很难理解“鸟的天堂”的真正含义。尤其是对文中叙述的“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很难置信。在这种情况下,借助投影片从各个角度以及特写画面展示榕树的千姿百态,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
3、在适当的时候,补充精彩的细节
有些课文,尤其是略读课文,有的是原著的缩写,有的是大略地介绍,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再现部分细节,欣赏原著的精彩。如学习《厄运中的海伦》时,教师补充关于海伦学习的片断,让学生具体感受她学习的艰难(可以在网络上点击出有关资料);学完《鲁滨孙漂流记》,由于它是原文的缩写,因此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共读原著。我就和学生共同阅读了鲁滨孙救星期五的一节。逼真的细节,细致的描写,把我们都给深深地吸引住了。
二、在作文教学中,多媒体帮我们创造细节
1、定格镜头,为观察描述创设条件。
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指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世间还有人类生活存在,细节就永无穷尽之时。细节时时可以发生,天天可以创造,人人可以开掘。关键是要练就学生发现生活美的火眼金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非常注重利用电教媒体教学,对学生作文进行指导。
如要指导学生写一次活动的作文,教师可以先在班上举行一次拔河或者打球或者智力比赛或者联欢晚会,把比赛过程录下来。在指导比赛场面描写时,教师把画面上表现特别明显、有趣的几个同学的镜头定格后,指导同学细致观察其动作、神态并领悟内心活动,然后让学生进行描述。由于画面生动直观,停留时间长,学生可以充分感知画面每一细节,捕捉特点和深化理解,描述起来也就能惟妙惟肖,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了。
2、自选细节画面,培养文思的独创性。
我们不能光像摄像机一样把客观的事物摄入自己的眼帘,印入自己的脑海,而要能在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对人、事、景、物要教会学生既要整体把握,又要认清局部,更要拆开来看,洞悉生活的细节。拆穿来看,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抓住所观察事物的本质。在看图作文中,教师应指导、启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印象深刻的画面做为自己习作的要点进行描述,借电教手段展开想象,创造细节,激发创新。
如第九册第一单元的看图写话训练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不为人注意的可又很有味道的细节:花上的蝴蝶结、女孩的笑脸、灿烂的阳光、美丽的野花、小女孩的眼神等。又如第十册第一单元的看漫画作文《假文盲》,可指导学生从那几个大男人漠然的眼神想到假文盲的自私、冷漠;从抱孩子妇女怯怯的神态从而同情母亲的弱小,及社会对弱者的保护制度还不健全等。
3、激发想象,引起创作灵感的源泉。
美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可以在孩子多维的世界里得到升华。电教手段不仅可以成为他们认知事物的工具,又可以成为他们激发想象,引起创作灵感的源泉。
贝多芬的《月光曲》一文带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学完这篇文章我们意犹未尽,又欣赏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调动全身心,把自己融进音乐中去:你能看到什么?你能听到什么?你能把音乐化为什么形象?你能听出旋律的变化吗?
篇3
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到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电教手段,帮助理解字词。
古诗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当讲“跑”,而非今之“走”;有一些字词的解释又是很特殊的,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当讲“因为”,而非“坐下”;更有一些调应当结合具体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否则,教师机械传授,学生生般硬套,是不能真正、牢固掌握的。
如我在教白居易的《草》时,就借鉴于永正老师的教法这样进行教学:
师:“离离原上草”中“原”指的是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一(投影出示草原图,图上的草长得非常繁茂。)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一眼望不边。
师: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离离”的意思是什么了。
生:“离离”就是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说得对极了!谁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生:……
一个小小投影片,就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并掌握了“离离”的意思,还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说话训练,何乐而不为呢?
三、运用电教手段,指导练习朗读。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而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在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如我在教完《望庐山瀑布》后,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我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学生找到了差距,练得更欢了。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
四、运用电教手段,进行说话训练。
篇4
1、多媒体教材的设计
多媒体教材能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创造最理想的学习环境。教师在多媒体教材设计和制作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主体性,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放在首要位置,适时选择多媒体教材。
在使用多媒体教材时,不能以为“计算机就是高科技,只有运用计算机才是现代化教学”,随意滥用多媒体教材,结果达不到优化教学的效果。我们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要求、学习者的状态来分析是否需要制作多媒体教材。首先,教师要认真分析、仔细研究每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考虑使用何种媒体。任何媒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特性和应用优势。一般从说明问题需要出发,用简不用繁,用少不用多,选择最简便有效的教学媒体,做到既省时又省力,又能解决问题。其次,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消化能力及对不同教学媒体的刺激感知能力,都会影响媒体的应用效果。我们知道直观教具能以直观的具体事物给学生以感性认识,音像媒体依靠声音、画面能带给学生视觉与听觉的综合感官刺激。在教学中,如果这些媒体可以创设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就没有必要制作多媒体教材。如果上述媒体都不合适,则要考虑选用多媒体教材。例如教《捞铁牛》一课时,用直观实验的方法,或用幻灯片都不能形象地演示捞铁牛的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就能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
2、教师对课堂教学设计
教师对课堂教学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多媒体教材的介入,使课堂教学的形式、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正确估量多媒体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妥善处理好多媒体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占有的位置、时间和表现形式,使整个教学浑然一体。
教师运用多媒体教材组织课堂教学时,应采取一些紧扣教学目标的提示点拨,配合教材演示,“点”在学生不懂或非懂之处,“拨”在学生忽略而与教学重点、难点,紧密联系之处,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教学《》一课,设计了黄继我在猛烈的炮火声中,拖着负伤的腿,艰难地向前“挪动”的多媒体教材,在演示课件时让学生进行“挪动”和“移动”的换词比较,学生动情地说:“肩上,腿上都负了重伤,稍一动弹,鲜血就会涌出来,可他还是一点一点向前挪,他身后留下了一道红红的血迹,多么顽强、勇敢的战士啊!”用“挪动”一词,就表现了负伤前进的艰难,突出了勇往直前的高贵品质。这样教师通过媒体教材中的动画、视频将本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为学生理解“挪动”的深动含义创造了条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教材进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忽视多媒体教材为教学服务的特性。
多媒体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目前大多数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软件与教材的配套不够,软件开发人员没有找到与上课教师之间的结合点,突破口,以致于丰富多彩的软件,喧宾夺主,冲淡了教学主题,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
篇5
一、第五媒体的概述
作为一个新的媒体形式,手机媒体具有其他媒体无法企及的优势:(一)突破四亿的中国手机用户手机使得手机媒体将成为覆盖人群最广的一种媒体形式。(二)手机的传播成本比较低廉,普通百姓都可以接受。(三)手机媒体的传播具有即时性,这使得它可以迅速地对新闻作出反应而且可以第一时间呈现给手机用户。(四)因为其“贴身”特性,手机可以最方便地把人们的零碎时间利用起来。(五)因为手机接受各种信息是不受自身控制的,所以其传播信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六)互动性是手机媒体的突出优势。而且手机媒体吸纳和融合了传统媒体的功能和优势,能够更快更好地承载目前各种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手机媒体被称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并逐渐步入媒介传播的主要行列。很多人预言,一个以手机为终端的“第五媒体”正冉冉升起。
二、手机媒体与三大传统媒体的结合及影响
(一)手机带来的报业革命
当广告业越来越多地把业务转移到数字媒体领域,一些报纸经营者悲观地认为报纸已经走到了没落的边缘。但正如广播激活了唱片业,电视推动了电影业,手机媒体的出现也有可能会带来一场报业的复兴。
手机报对读者而言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定制服务。传统的报纸是读者被动接受信息,而手机报可以由读者根据喜好定制内容,甚至可以定制阅读的时间和形式。对报纸而言,这是手机媒体带来的一场革命,也是报纸发展的新机遇。
(二)手机媒体成为广播发展的新翼
正如当年热线电话在广播中大放异彩,如今手机短信又再次带火了很多广播节目。短信丰富了节目内容和形式,听众成为广播节目内容的参与者,传者和受者的界限愈加模糊。
此外,短信同样也为广播带来了新的利润来源和盈利模式。从某一个层面说,广播利用手机获得听众的参与,同时手机也利用广播巨大的覆盖面来实现从单一的点对点到点对面的传播。两者相互成就。因此手机媒体和广播的结合仍将是一个被看好市场,富有前景。
(三)手机媒体与电视的联姻
1.手机媒体以短信形式涉入电视节目
当短信在给广播媒体带来经营的春天时,电视媒体也不甘落后,也将其用作增互动性的手段。
春晚舞台可能是短信最早涉入电视的一步了。2002年短信初上春晚,此后短信成了春晚与全国观众互动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
使短信节目初露锋芒是央视《非常6+1》节目,它的创新不仅在于圆普通人的明星梦,更在于设置了一个"Callout"环节。此举明智之处在于让观众编辑自己的梦想发送出短信,而幸运者将有机会以一毛钱的成本实现自己的一个梦想。
2004年夏天,《超级女声》横空出世。超女高明之处在于抬升了观众短信投票在比赛中的地位,观众从来没有这么自主,这么受到重视,这充分地把受众融合到节目的互动参与中来。几十场决选下来,光短信收益这块就让湖南卫视赚得盆满钵满。在形成2005年风靡中国的“超女现象”的过程中,手机短信是的大大的功臣。
2.手机媒体的新形态----手机电视
与此同时,手机媒体开始不满足于沦为电视的观众参与工具而自立门户。手机电视业务的出现使人们“随时随地看电视”的梦想变成现实。2005年,当时唯一拥有手机电视牌照的上海文广与中国移动合作开通手机电视“梦视界”业务,向手机用户提供下载点播和直播等形式的手机电视业务;中国联通与央视新闻频道等12个电视频道也联手推出“视讯新干线”手机视频服务。可以确信,随着手机电视业务逐渐成熟,手机电视也将作为一种获得资讯的主要手段进入我们的生活。
三、关于手机媒体的思考和展望
(一)手机媒体带来弱势群体的话语权的嬗变
缺少受众信息源与反馈通道是传统媒体的先天不足,传统媒体的政治和资本性质,也决定了很大一部分消费能力不足的弱势群体会被遗忘。手机媒体因其广泛的受众基础和其赋予的参与和反馈功能为大众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媒体通道。只有当弱势群体的声音在社会中能发表出来时,媒体才不会让大多数人"失语",中国的民主进程才更进了一步。从这个层面上说手机媒体的发展和壮大,将带来弱势群体话语权的嬗变,对我们的社会进程和民主建设都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手机媒体带来媒体“三次售卖”的新经营模式
在传统的媒体经营模式中,媒介、受众和广告商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约制的关系。一次售卖是向受众推销信息,二次售卖则是向广告商推销这个市场的主体。这些主体是利润的基础,利润则是这些主体的目标。这是媒体的传统"二次售卖"模式。而在手机媒体加入之后,在传统的媒介、受众、广告商三角关系中间,挤进了一个新的利益体---服务提供商。受众发送或接受有关的媒体信息,服务提供商都要从中按比例提取资费,传统媒体也会获得相应的收益。所以媒体千方百计地吸引受众参与到传播活动中来,而手机充当了桥梁作用。这便是手机媒体的受众参与带来的媒体由二次售卖到三次售卖的经营模式进化。这种运作机制,比之以往可谓大有“进步”。媒体在广告商那里兑现观众的广告价值的同时又与服务商一起分享观众参与的利润。
(三)手机媒体无法比拟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手机媒体有作为新兴媒体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它将产生很多新的传播内容和新的消费热点。这些传统或新鲜的形式如果与手机报、广播、电视、手机电视传播的相关内容相结合将带来意想不到的冲击力。这也将改变大众现阶段多以手机短信参与互动的模式。另外各种竞技游戏和有奖智力竞猜游戏到手机媒体的移植也是一片可以开发的领域。电子竞技和竞猜游戏的市场价值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将这块业务移植到手机媒体中也是一块重要的市场。在这整个过程中,手机媒体也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壮大。在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手机媒体将是比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更具人缘的媒体,更有可能成为与央视、著名的门户网站等相媲美的强势媒体。
参考文献
[1]朽木,警惕媒体精英化,《中国记者》2004,1
[2]王小波,《思维的乐趣》,《沉默的大多数》,北岳文艺出版社,1996年11月
篇6
网络作为新一代崛起的媒体,它的力量不容忽视,电视媒体如果能够借助网络的传播途径,利用网络无国界的优势,拓展了传播渠道,塑造立体的传播模式,可以充分实现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双赢。
1、频道网页内容功能分析
首先我们对频道网页的功能和内容进行分析,我们认为网络媒体与电视媒体的互动在内容功能上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网络媒体能够进行海量存储,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另一个就是网络媒体的互动功能,可以搭建一个立体的传播平台,下面将一一论述。
1.1海量存储,整合各种信息资源
海量存储是网络媒体的特性之一,由于电视媒体没有存储的功能,网络媒体对此进行了很好的互补。它能存储频道的大量信息,可供受众随时查阅,其中包括频道的设置,新闻信息消息,频道的动态,栏目的介绍,主持人的介绍,尤其是主持人介绍这一板块尤为重要,它可以有各个重大栏目主持人的数据:籍贯、生日、血型、身高和体重等,还有主持人自己写的随笔,使受众可以进一步地了解自己喜爱的主持人,甚至还提供了可与主持人直接交流的电话、电子邮件的机会,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增强主持人在受众心目中的实在感,进而培养受众对频道栏目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同时我们认为网络媒体在传播这些信息上也要注意它的艺术性,因为它传播的不仅仅是信息,作为媒体还要传播视觉艺术,我们在这一点上相对来说有所欠缺,关于视觉设计这一方面将在后面部分有所论述。下面是美国Foxnews新闻频道的网络页面:
资料来源:Foxnews官方网站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存储了大量Fox的信息,其中有新闻信息,Fox主持人介绍,音频视频链接,Fox观点等等,这样海量信息的存储便于受众的查询,同时也增强了媒体的品牌影响力。[page_break]
2、频道网页设计样式分析
2.1频道整体页面设计构想
正如上面所论述的一样,网络的艺术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频道的形象,我们将分两个部分论述,一是对整体页面进行设计构想,一是对栏目进行设计构想,下面是美国NBC电视频道的页面设计:
资料来源:NBC电视频道官方网站
从上面NBC电视频道网页我们可以看出,它不仅仅是NBC电视频道信息传播的一个平台,而更像是一件艺术设计的作品,视觉元素非常地饱和,整体页面由不同颜色板块组合给人的感觉很有质感。频道的标示出现在很醒目的位置,右上角是今天的节目单,也不忘其服务职能。另外电视节目中人物是整个页面的主体,占了约3/5的程度,人物占主体给人一种亲近感。最后整个页面具有动感,虽然我们在上面的图中无法看到,但是在真实的页面中页面中间的字幕是滚动的,并且最上方的人物板块是制作精良的Flash,动感十足,给人以视觉享受,足以体现NBC网页的制作功底,同时也代表了NBC电视频道的整体形象。下面是法国FashionTV(时尚)频道的主页面:
资料来源:法国FashionTV官方网站
法国FashionTV是世界著名的时尚频道,因此它的网站设计应该具有代表性,从上面的图中我们看出FashionTV的主页分为了11个部分,上面的3个部分主要是对FashionTV的介绍以及如何收看FashionTV和视频点播。在下面的8个板块分别介绍FashionTV的不同栏目板块,整体页面依然是由不同颜色板块组合,给人以视觉享受。左上角依然是频道标示fTV,中间的字幕依然是滚动字幕,背景用深色颜色给人以很沉稳的感觉。整体设计与NBC电视频道有着很多相通之处,也代表了国际上的流行做法。
另外法国FashionTV电视频道的品牌意识,从主页面打开其中的一个网页,中间部分就是FashionTV电视频道的台标演绎,FashionTV的台标是类似一个钻石的形状,用Flash制作,动感十足,质感细腻。并且左边的标示设计很有味道,“FTVLIVE”是黄色背景,黑色字体,对比反差很大,视觉感强烈。页面的背景是一个很摩登的女郎,她的比例占据了近1/3的页面,很有视觉冲击力,并且切合FashionTV频道的主题。总之,FashionTV电视频道的网络主页充满了现代时尚的元素,早已不在是停留在传播信息本身,更多的是在表达一种视觉的理念。具体见下图:
资料来源:法国FashionTV官方网站
2.2栏目页面设计构想
除了频道的整体网络页面艺术设计对于提升频道整体形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外,栏目自身的艺术设计也很重要,我们在第二部分介绍过CNBC财经频道一文件有关财经话题的脱口秀节目SuzeOrman(苏曼秀),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该栏目的网页设计,具体见下图:
资料来源:
从上面的图中我们可以看出SuzeOrman栏目的页面最为突出的主体就是该栏目的主持人Suze,她本人的图像占到了1/4页面,流露出与受众交流的表情,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Suze的穿著会随时变化的,这期节目是这身穿着,到下期节目会是另一件穿着,这些变化在网页中都有体现,可见栏目制作者的细致程度。另外SuzeOrman栏目页面包括了视频点击,栏目直播,Suze商店,Suze介绍等等,色彩运用上与频道整体网页有所不同,主体色彩为蓝色,力求栏目统一的效果。同时也注意了动感的设计,点击一些链接,会有动态的效果出现。下面我们再来看一文件NBC频道脱口秀栏目的页面设计,具体见下图:
资料来源:NBC电视频道官方网站
上图是美国NBC频道著名脱口秀栏目TheTonightShowWithJayLeno(JayLeno今夜秀)的页面设计,从上我们可以看出栏目主持人JayLeno依然是页面的主体,还有该栏目不同板块的节目介绍,背景为统一深蓝色调,同时也注意了动感,其中最为重要的主持人JayLeno主体部分就是由Flash制作,在浏览页面时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其动感。
最后具体到我们自身频道,我们认为可以从三方面进行整合:
在频道整体页面设计上,遵循并且传播频道的定位理念,突出频道的标识,注意视觉元素的饱满,运用不同颜色组合讲求质感,利用多种设计手法力求动感。多突出频道栏目中的人物主题。
在栏目页面设计上,像以主持人为主打的栏目在设计上要突出主持人,为栏目造势,注意色调的统一,突出栏目LOGO,还要讲求页面的质感与动感。
在内容上还可以突出服务功能,在自己频道的页面推出节目单。
总之我们将更为理性、更为充分地把电视与网络融和在一起,从而进一步实现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双赢,不断探索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的新型传播形态,形成一种立体化传播的新格局。
[page_break]
二、平面媒体传播合作构想框架
与电视媒体合作最为直接的平面媒体就是广播电视报,电视媒体虽然是影响力最大的媒体,但它也受内容不方便保存,观看时间、地点、设备等条件的制约。而纸媒体在这些方面就要好得多,受这些因素的限制不大。由于存在这种互补性,才有媒体之间互相整合的必要。广播电视报是传播频道自己最好的平台之一,我们认为广播电视报与电视媒体的良性互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体现:
1、传播频道的理念,播报背后的故事
我们认为广播电视报是传播频道理念,进行深入分析的很好载体,可以使受众对于频道的定位,栏目的定位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在这一方面文字有着较强的优势。另外广播电视报还可以告诉广大受众更多“电视背后的故事”,例如一档节目制作的前前后后,编辑记者主持人的生活故事都可以作为报道范围,主要目的是让受众更了解电视媒体,增强频道知名度,形成良性互动。同时“导视”功能也是广播电视报最主要的功能。例如香港的《有线电视》月刊就是一份具有很好导视作用的杂志,上面详细介绍香港各个电视台的节目播出时间表。随着电视频道越来越多,节目越来越多,人们要找到自己要想的节目也越来越麻烦。在这种情况下,平面媒体可以根据受众的需要,把观众普遍感兴趣的节目从浩如烟海的节目预告中挑选出来,进行梳理归纳,便于观众方便快捷地查找到。笔者曾任《天津广播电视报》一个版的责编,这份报纸确实有替电视受众对节目预告进行梳理,起到了电视指南的作用,但是实施它的第二个作用讲述“电视背后的故事”,发现记者的稿件时效性不强、稿件质量不高等很现实的问题。因此还必须让编辑记者充分认识到平面媒体的传播理念,真正实行良性互动。
2、受众互动的桥梁,活动推广的平台
我们认为广播电视报也是电视媒体与受众互动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受众对近期正在热播节目的一些意见建议可以在广播电视报上有所体现,同时栏目中的一些互动板块也可以在报纸上有所体现,还可以详细刊登一些栏目举办的活动,便于受众参与。这都是其它报纸无法替代的。另外电视栏目举办的受众沙龙还可以与广播电视报的读者俱乐部等形式形成互动,来增强栏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频道如果有重大活动可以在广播电视报整版进行报道,为活动造势。
最后除了与广播电视报这一平面媒体合作外,我们还可以与其它报纸杂志合作,例如可以在频道改版开播前在报纸、杂志上刊登大篇幅的广告,传播自己的品牌形象。还可以在频道1周年的时候推出专刊「**频道1周年,以杂志的形式出版,上面记录该频道一年以来的风风雨雨,其中包括频道理念,品牌栏目介绍,著名主持人写真等等,包装要精致,用刊登广告的金额来支付其制作费用。推出「**频道1周年专刊,一方面这是强化品牌的主要方式之一,另一方面也为频道的下一步发展宣传造势。
三、其它类型媒体传播合作构想框架
在这一部分我们主要是着重分析其它形式的媒体在频道品牌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在这里其它媒体类型主要是指户外媒体类型,因为我们在频道品牌推广过程中免不了用到广告,户外广告具有到达率高,覆盖广,形式灵活,广告信息刺激诱人等特点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户外广告良好的视觉表现力能够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下面是受众最为关注的户外广告类型:
篇7
2.特征
关于新媒体的具体特征,笔者认为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互动性。互动性指的是媒体和用户之间信息的传输具有双向性,用户和媒体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互相的表达、沟通和信息交流。二是随时性。这主要是针对信息的者而言,信息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新媒体上即时发表心情、言论,而且随时可以获取新信息。三是多样性。网络新媒体的表现形式种类繁多,而且整个表现过程也十分丰富,视频、图片、文字以及音频等多种形式齐头并进,让新媒体的特征展露无疑。四是无形性。以网络媒体技术为主的新媒体,它所代表的世界是虚拟的,而且其媒体形式大多都是无形的,只能是将电子文本作为自己存在的形式。五是共用性。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个体差异,在信息主体的对待上秉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将信息最大程度地传播给了每一位接受主体,达到了信息资源的最大共享,使得信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共用效果。六是多量性。就目前现状来说,网络多媒体基本囊括了各类资讯、社会信息以及不同阶层社会群体的自由表达或者的多量讯息,极大地丰富了网络新媒体的资讯信息库。
二、网络新媒体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利弊
1“.利”
(1)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沟通
现下网络新媒体的沟通渠道多种多样,微信、微博、QQ、MSN、飞信等沟通渠道是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良好选择,或者可以建立QQ群进行多人讨论、多人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彰显了网络新媒体的强大优势。与此同时,这种沟通交流的方法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班级的决策也更加民主、公开,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呈现出一片大好态势,班级的整体荣誉感、凝聚力都大大提升。
(2)提升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预见性
网络新媒体将信息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快速和高效,达到了一种信息即时性传播的状态,为学生的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利用新媒体工具,学生管理工作者在第一时间可以获取自己想要的内容,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情感状态进行了第一时间的捕捉,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预见性,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为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3)提供给学生信息获取的大平台
这点优势主要体现了新媒体的多样性特点,正是因为新媒体的多样性,才使得交流的平台更大、更有效。传统媒体时代的学生工作开展,基本上都是通过文本传达或者通过一些组织群体传递信息,而如今的网络新媒体时代完全摆脱了传统媒体传播的局限性。微博、微信等多种新媒体方式的选择,已经逐渐成为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大平台,使得信息的了解更加直观、形象、生动。
2“.弊”
(1)错误引导学生产生信息迷茫选择
网络新媒体每天都会更新大量的资讯,新媒体的强大触角伸展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海量信息的感染,极为容易在这些信息中迷失自我,产生一些迷茫选择的现象。学生相对于社会上的人民团体来说,他们的思想认知水平较低,不谙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和条件,所以在面对一些是非问题时难以做出有效抉择。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十分浓厚,所以学生在大量信息世界中丧失自我、迷茫选择的现象并不少见,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2)容易引发学生价值观的多样改变
处于网络新媒体时代下,每个人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新鲜资讯,虽然说这么多的新鲜资讯广为传播,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于某件事情的关注和认知,但是对这些不谙世事的学生并不是一件好事。学生辨认是非的能力较弱,而且自身的意志不够坚强,在新媒体的广大平台下容易遭受错误思想的干扰,学生的价值观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难免会认可、赞成甚至推崇某些歪曲的价值观念,进而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3)直接造成学生生活空间的虚拟化
网络新媒体所营造的虚拟世界,间接给学生展示了另一个虚拟世界的各类事物,将学生放在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两种环境中,间接地影响了学生的生活空间的真实性。在虚拟世界中,学生个人的言谈、行为不受任何规范的限制,缺乏一定的真实性,使得某些学生沉浸在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严重者会影响到学生的性格和思维方式,有些学生变得紧张孤僻、丧失自我,有些学生傲视他人、自大狂妄,甚至出现了一些人格问题。这就是学生过多接触网络新媒体所产生的恶劣后果,是学生生活空间虚拟化最直接的表达。
三、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工作策略
1.有效利用新媒体的渠道,发挥网络沟通平台优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日渐扩延和成熟,与新媒体相关的渠道和平台也变得十分丰富,类似QQ、微信、易信、微博、论坛等等即时性新媒体沟通形式已经渗透到学校生活的角角落落,学生也已经娴熟地掌握了此种交流工具的使用方法,从上文第3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内容就可以直观理解这一点。所以,学生管理工作者万不可小觑新媒体渠道和平台的强大作用,反而更应该将这种渠道和平台归为己用,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有效应用,以此促进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在平时的学生工作管理过程中,工作者可以尝试建立属于自己校园的网络平台,设置专门的公告处和意见建议窗口,第一时间通知最新的校园管理工作形态,及时高效地传达管理工作的相关内容和通告,再者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专门的提意见的窗口,这对于师生管理工作的完善与监督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全面展现新媒体互动性
上文已经提及到,互动性是网络新媒体的一大显著特征,尤其在互联网进入Web2.0时代以后,网络新媒体的这一特征更加明显,媒体也日益朝向中心化的方向发展,每一个使用网络新媒体的用户都是一个信息的者和传播者,形成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线上交流的态势。与此同时,智能手机和IT技术的日渐普及和发展,线上和线下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迅捷。因此学校也应该结合时势,鼓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新媒体活动中来,提升学生和老师、管理工作者、学校之间的互动,全面展现新媒体的互动性。比如,学生管理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开设自己的博客、微博、微信等公众账号,随时更新与学生联系紧密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直接传达给学生,便于学生能够有效反馈;也可以设置在线讨论、在线问答的方式,及时并快速解决学生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再者,班主任老师也可以配合管理工作者设置班级QQ群,增强与学生的互动,辅助管理工作者完成高质量的管理工作。
3.管理者尽快适应新环境,确保新媒体环境的高质
篇8
(2)关于社会化媒体客户关系管理(SCRM)。
国外有些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到SocialCRM在企业运营和营销中的显著作用:Cha和Hajli研究了基于TAM的社会化电子商务用户购买意愿研究;Harris和Dennis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来自朋友的推荐会对改变用户网络习惯有影响,并且呈现出层级结构,他们的研究以基于人际关系的社会化媒体的用户购买意愿为方向;Olbrich和Holsing基于数据挖掘的社会化媒体对用户的购买行为进行了研究。毋庸置疑的是,社会化媒体正成为企业与客户之间互动交流的捷径和平台。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只侧重于企业沟通手段、呼叫中心、客服管理等被动和相对静态的客户管理模式,而作为客户关系管理的最新产物,社会化媒体客户关系管理(SocialCRM)强调发掘客户本身的潜在需求及营销意识,每一个社会化的个体都能独立的影响和改变社交圈内的用户购买行为,使之成为拥有控制权的营销个体,这种基于大数据时代的社会化客户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其对企业及组织内客户关系的处理及营销方式的改变将带来巨大变革。
二、社会化媒体客户关系管理应用建议
面对越来越多、形式多样的社会化媒体沟通方式,企业及组织内部在进行客户管理的实践中,一定要把握营销的要点及客户培育的关键。把只注重利润数字转化为能力培养的长远建设;把各自为政的静态管理方式变为协调合作的动态一体化开发策略;把短期营销效果变为长期和持续改进的综合回报项目。具体而言,企业在实现社会化媒体客户关系管理建设中一定要把握清以下几个问题:
(1)实施以产权明晰、问责制为主的CRM系统化建设。
在开展SocialCRM管理中,大部分企业组织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确实储备了大量数据处理分析、媒体公关设计、企业互动平台建设等多媒体,网络化新型人才。但在接触具体的CRM开发项目时常常出现各部门各自为政,不能形成系统化、一体化的分工责任体系等问题。
(2)注重长期商业能力的培养。
SocialCRM的建设绝不仅仅是短期商业价值的体现,它注重的企业的生命力培育和长期能力培养。例如,在社交论坛和交流软件中出现的企业产品信息及品牌的讨论时,企业应该尽快收集这些资料,分类整理。面对客户的抱怨或投诉行为有针对性的解决和营销,面对产品和服务满意的客户应挖掘其营销潜力,精准策划。这种口碑传播的途径是SocialCRM的优势,但一旦疏于指导和纠正也有可能成为劣势,而负面作用的影响往往产生无法挽回的危害性。
篇9
体演示文稿;现代学习方式;信息技术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同时,21世纪又将是教育的世纪,教育更加注重自身的质量与人才素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式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也是这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1]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现代教育技术可从许多方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的能力;从网络、多媒体、电视等多种学习资源中去自主选择学习;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方法;锻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评价和自我检查等。教师们也都意识到了,不管是自己还是学生,都必须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的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在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再生和使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如科学研究方法、传播方法、影视技术等),因此,在阅读与写作的方式上可进行超文本的改革。用于吸引和激励学生,最终把他们引向成功学习的境界。《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语文课教学中,除向学生传授知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外,关键是“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即“听话能力,说话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具有功能强、信息量大、应用面广、效果明显等特点,如何运用这种先进的教育技术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英特尔未来教育是英特尔教育创新(InterTeachtotheFuture)计划的一部分。宗旨是帮助今天的教师和学生作好准备应对明天的挑战,满足全球范围内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学会、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促进科技在教育课堂中的有效应用(inter.con/education)。[2]
设计思路:
以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理念为依据,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整合,创建一种融声音、文字、图像、动画为一体的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学生作文形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大胆构思设计,敢于创新,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会自主学习,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心,并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媒体,使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共同提高。
指导思想:
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模仿与探索活动相结合;新旧知识的联系;个别化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归纳学习与演绎学习相结合。主要是教给其学习方法特别是自学方法以为其将来步入社会进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研究重点:
在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改革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过程中,创建作文的多媒体演示文稿,打破以往作文形式,锻炼学生的视觉、听觉、形象思维、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竞争意识。采取课内外结合的方式,为作文查找网上资源,增加信息量,提高语言整合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探索如何把计算机与作文教学有机整合,构建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的模式、方法和经验。探索出培养学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各种训练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学生尽快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实验目标:
一、发展目标:
通过以英特尔未来教育(InterTeachtotheFuture)理念试创建学生作文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实验,增加学生的信息量,提高语言整合能力。使学生的阅读写作进一步发展,从而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的使用,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与态度,使学生初步掌握简易、实用的计算机知识及技术。[3]
通过本实验,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认识目标:
通过本实验,总结出实现现代学习方法转变、培养学生素质的途径、方法和规律。
对教师的要求:
一、教师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教师要深入学习现代教学论、学生认知理论、主动学习理论、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以及学科教学规律、课程改革,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二、教师的计算机知识:
教师要能掌握Win98平台的使用、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浏览、文字处理软件MicrosoftWord、幻灯片制作软件PowerPoint。
三、教师在教学中要表现出良好的自身素质和较高的教学素养,要有良好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形体语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辅助教学效果突出;还有一个特点是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教学容量较大;教学节奏掌握得当。这些都离不开教师自身较高的素质和平时的努力与积累。
在创建多媒体作文文稿时注意地几点问题:
篇10
多媒体包括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电脑等。在教学时可充分运用其中的一种或者某几种来创设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需求与兴趣。如教单韵母“ɑ”时,可用生活实际情景(如录像)导入:小芳感冒了,医生在给她做检查时要她张大嘴巴发出“ɑ”的声音。小芳发出了“ɑ”的声音。借此机会让小芳当“老师”,一起读“ɑ”的音。这样,从学生熟悉的事情着手,通过镜头的特写和反复等技巧,轻松掌握“ɑ”的读音,并根据鲜活的画面记住“ɑ”的字形。又如在教学声母“j”时,创设动画情境:一只母鸡带领小鸡们在草地上玩耍,小鸡们看到蝴蝶在母鸡头上翩翩起舞时高兴地“叽叽”叫。生动有趣的画面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记住了“j”的字形:竖左弯像母鸡的身子,点像母鸡头上的蝴蝶,小鸡的叫声就是“j”的读音。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游戏情境。如复习时就设计“游园闯关”,拼音字母都是游乐园中的售票员或者是导游,学生们读准了他们的音,认准了他们的形,拼音售票员就开门让他们通过,拼音导游就给他们介绍游乐园中的各种有趣的知识。(都用拼音做桥梁)还有其他的如“摘苹果”、“找朋友”、“破译密码”(即读出拼音字母的音或者是补充没有写完全的音节等)、“捡蘑菇”(即把蘑菇上的拼音字母放入相应的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的篮子里)等情境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实现,进行有趣的拼音教学。
二、巧用多媒体,突破拼音教学难点。
弄清形近字母如:b—d、p—q、ei—ie、ui—iu等是拼音教学中的难点。有许多学生分不清楚,经常出错。多媒体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如区分b—d时,可以设计马儿在沙漠上飞奔后留下的脚印以及马儿跑步时“得得”的音响效果,让学生在观看“d”型的马蹄印时,牢记“d”的字型,在听声音时记住“d”的的读音。学“b”时可以直接借助录音机,拉长天线显示“b”形,放出广播的声音感受“b”音;还可以用动画直接显示“6”慢慢变形为“b”,强调“像个6字bbb”,反之就是“d”。区分“ei—ie”时可设计字母“i”和“e”左右跳动,排队报数。谁在前面先报谁的“名字”,后面的那个字母的名字轻轻带过。
拼音教学中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单韵母ü和jqx相拼时以及和y组成整体认读音节时省略两点的规则。因为学生直观思维强,看到ju、que、xuan、yue等音节时往往认为是jqxy和u交朋友。这里可以专设一个故事动画:字母ü和u是好朋友,可是每当他们碰到j(鸡)妈妈、q(戚)老师、x(西)奶奶、y(易)爷爷时,头上带着两个圆圆角的帽子的小ü总会很大胆地迎上前有礼貌地拖下帽子向他们问好;而小u却因为胆小,老是躲得远远的,从不上前去和他们打招呼。所以jqxy特别喜欢小ü。在这个充满童趣的动画故事中,学生明白了jqxy不和u相交的规则以及和ü相拼时ü要省略两点的规则。同时也赋予了这个规则新的色彩和趣味性。
三、巧用多媒体,辅助发音练习。
篇11
一、剧场形态的演变
剧场史是值得专门研究的课题。这里,我们只选取远程化角度考察剧场形态的演变。
传统剧场以近程有限直接交互为特征。剧院的形态受制于传播技术。古希腊露天剧场的面积大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演员利用自然嗓声进行演出时的传播范围决定的。超出上述范围,观众便无法听清他们说唱的内容。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其他国家各种形式的传统剧场。在传播技术未曾取得重大突破的历史条件下,要想实现戏剧环境的远程化是困难的。尽管如此,仍有两件值得一提的事:其一,以重锤、发条等为动力的自动偶人,可以在有限时间内脱离人类演员控制而自主表演。这种表演早在古代就已出现。到电子技术问世之后,有人进而研制某种可以用远程木偶进行演出的装置,美国的亨森JimHenson)就是这样的一位木偶艺术家;其二,机械录制技术与广播技术出现之后,传统剧场渐渐融入电子文化,成为录制或转播的场所,由此逐步朝远程化迈进。
影视剧场以远程单向间接交互为特征。机械录制的戏剧打破了来自演员的生理条件及观众的听敏度、视敏度的限制,开始为远程剧院的建设创造可能。一方面,表演区与观赏区可以通过录制与重放建立异步联系;另一方面,广播技术创造了演出在相距甚远的情况下同步传播的可能性。在多数情况下,电影剧场专业化,成为影院;电视剧场业余化,同办公场所、住宅、旅馆等融为一体。在机械录制的条件下,这种远程化是以牺牲交互的直接性、双向性为代价而进行的。尽管如此,它仍创造了骄人的成果。英语有不少以tele为前缀的词汇,它们几乎都是在电子传播起步之后才出现的,兼有“电子的”、“远程的”双重意义。其中,teledrama表示电视剧,teletheater表明赛马时用于电视实况转播的建筑物,它们都是电子传播的产物。早在1982年,加拿大艺术家阿德里安RobertAdrianX)⑶就组织了名为“24小时的世界”的活动。在奥地利北部城市林茨Linz)举行电子节期间,16个城市的艺术家们通过SlowScan电视、传真及声音传输联系起来,交换作品,进行即兴演出,交流艺术信息。1985年在美国费城、英国伦敦等地举行的援助非洲饥民音乐会,由10个通讯卫星把各场地的节目衔接起来,向90个国家进行电视实况转播,向50个国家播送录像带,观众估计达到创纪录的20亿之巨。在机械录制的戏剧拍摄过程中,也已经利用信息科技进行了远程化尝试。例如,1993年,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在波兰录制影片《辛德勒名单》的同时还监督《侏罗纪公园》在好莱坞的制作。他租用了两个卫星讯道,每周为此付给华沙电视台150万美元。
数码剧场所追求的目标,并不局限于像鲍勃·西福那样利用计算机绘制背景衬底画⑷,而是实现远程双向间接交互。苹果电脑公司的史库莱JohnSculley)发明teleputer远程电脑)一词,已经认定了网络化电脑对于远程出席的作用。“‘远程’出席的意思是,可能某一天同时在这里又在那里。”⑸在实践中,远程化主要依靠多媒体会议系统因以视频为特色,故亦称视频会议系统)支持。这种系统便于人们进行远距离实时信息交流,并开展协同工作。自从CUSeee⑹等产品问世以来,这类系统有了很大的改进,从拨号群组视频会议系统、综合服务数字网ISN)桌面视频会议系统、局域网LAN)视频会议系统发展到Internet上的组播视频会议系统。手机也有望成为视频会议系统的终端,摩托罗拉公司已经在2002年初做了相关演示。当年必须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其一,提高群组成员之间的感知程度。现有的视频会议系统比较适用于双边交流而非多边交流,难以显示同一群组中所有成员的全面信息。人们通常只能看到某一成员的头肩图像。要让人们有效地进行表演,还必须表达群组成员之间的相互感知的信息;其二,传统戏剧表演时可资利用的感觉通道有视、听、嗅、味、触等多种类型。现有的视频会议系统难以支持如此多样的信息交流;其三,现实戏剧表演是在三维空间中进行的,而现有的视频会议系统所展现的画面在深度感上明显不足。这限制了演员对整个演出情景的感知,也影响了沉浸感。只有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才能获得更强烈的共享环境体验。目前正在开发的“虚拟空间会议”VirtualSpaceTeleconferencing,VST)系统,有望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戏剧空间集合为相对完整的赛伯剧院,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有效地进行感知与交互。演员可以进行虚拟握手等接触。这种系统一方面通过定义统一的空间坐标系来确定演出所涉及的各个分剧场,并对分剧场中的场景加以描述,另一方面通过赋予每个参与者空间属性来建立共同的空间参照系,保证大家都拥有共享环境体验。VST的难点有三维虚拟会场的构造、沉浸感显示系统的设计及“虚拟人”与会者的化身)的建模与实时再现等。代表性的产品有瑞士日内瓦大学IRALab实验室与瑞士联邦技术学院计算机图像实验室研制的VLNet系统1997),日本京都大学研制的FreeWalk系统等。我国国防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多媒体技术室研制出VST原型系统2000)。美国硅图像公司正在推广的新技术可视局域网VisualAreaNetwork)以分布计算和集中计算相结合为主旨,可让数据中心以外的人员看到完整的图像只要在当地设有虚拟现实中心)。这种技术亦可引用于赛伯剧场建设。随着有关技术的完善,远程虚拟现实televirtualreality)将成为可能。
二、赛伯剧场与数码戏剧
赛伯剧场至少有三种类型:一是现实剧场的模型版。建造高规格的现实剧场需要耗费大量投资,事先必须做出妥善规划。这种规划当然可以诉诸传统的建筑模型,但这类模型几乎都是不可进入的。相比而言,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造的剧场模型可以让用户获得进入其中参观的感受,具有特殊的优越性;二是现实剧场的远程版。工程学、医学等领域早就有通过机器人之类系统进行远程交互的实践,相关经验和技术完全可以移植到艺术学领域。如果将现实剧场的演出实况通过网络传送给终端用户,那么,终端用户有可能同样通过网络提供相应的反馈、与演出现场进行交互。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在终端用户眼前的影像,便是现实剧场在赛伯空间的投射;三是现实剧场的想象版。剧场不仅存在于现实之中,而且存在于想象之中。传统文艺作品便不乏对于剧场的描绘。数码技术将文艺家的幻想具体化,创造了数码演员的活动空间。不论是计算机动画游戏,还是利用虚拟空间会议系统举行演出,都是在想象性的剧场中进行的。其中,最有特色、最值得研究的是第三种。1994年,硅图像公司SGL)在其英国总部位于伯克郡Theale)展示了第一个基于虚拟现实与投影系统之结合的剧院式环境。屏幕是球形的,半径为12英尺,供剧院水平方向150度、垂直方向40度范围内的人观看。目前,投影系统已经有墙式、桌边式、屋式等类型。德国国家信息研究技术研究中心也已经设计出赛伯舞台CyberStage,1996)。据介绍,它是由房间大小的四面屏幕构成的立体投射系统,允许用户在虚拟世界中进行以躯体中心的互动,也允许规模不太大的小组3-5人)活动。第一个这样的系统装在G位于德国波恩附近的实验室,后来的改进版已经向公众开放。
赛伯剧场的远程化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支持远程表演,也就是演员在表演区中的远程存在;支持远程鉴赏,即观众在观赏区中的远程存在;支持远程传播,即建立表演区与观赏区的远程联系。
演员在赛伯剧院中当然可以直接登台献艺,就像他们在传统剧院、摄影棚或电视演播间所做的那样。赛伯剧院可以将他们的表演作为信息传送到远方,并且更有效地实现他们与观众之间的直接交互。赛后剧院还可以用来进行远程导演。“超戏剧”的代表作家狄孟(CharlesDeemer)与智利圣地亚哥的并普里斯玛戏剧公司(PrismaTheaterCompany)合作期间,就通过因特网实现了对远程排练的指导。不过,这还不是赛伯剧院的特色所在。
目前赛伯剧院令人感兴趣的艺术活动之一,是化身表演。如果将MUDs、MOOs作为业余型的赛伯剧院的话,那么,化身表演由来已久。据数码戏剧专家默里(J.H.Murray)介绍,在美国已经有让用户得以在巨大的媒体网络中通过装在自己面部与躯体的传感器操纵化身人物的装置,并出现了一批职业互演员。赛伯剧院中的化身表演固然与历史上的假面舞会有相通之处,但演员的真实身份更为隐秘不易判断),交互也更有挑战性。职业互演员米兰达(Miranda,取名于莎士比亚剧作《暴风雨》)就有这样的经历:当她与其他职业互演员在共享虚拟空间与招募来的临时演员进行远程交互时,被一个虚拟的调戏妇女者弄得心烦意乱。其时演出的剧目是根据谋杀题材的神秘剧《捕鼠器》(Mousetrap)改编的,场景始于二次大战时一列行驶于欧洲的火车。这个家伙明显是冲着她所扮演的女主角伊尔莎(Ilse)来的,要将她逼上床。这样做无疑是破坏了角色互动的规则。最后,米兰达将他引诱到餐车后的厨房,用刀对准其胸口,把他推到冰箱里关起来。毕竟,作为一个专业演员,她已经扮演这个角色达数百次这多,熟悉火车上的环境。⑺
美国学者埃丁斯(JoshuaEddings)认为远程存在是一种远程控制的形式。当位于某处的操作员操纵一个虚拟现实系统时,其结果却在远方的另一处发生。⑻实际用于戏剧演出的远程存在装置之一是表演动画系统。设置在演员身上的有源跟踪传感器通过导线连接到表演动画系统,它们记录有关演员动作的数据,并将它传给表演动画系统,这些动作就立即实时地在计算机监视器上显示为动画,可供观众欣赏。远程控制也可取娱乐机器人为对象。与之相适应的是远程大脑化机器人技术(RemoteBrainedRobotics)。有关专家认为:未来的机器人将在现实世界中四处活动。要实现这一点,一般认为需要有巨大的并行计算机支持。但是,每个机器人都装上这样的计算机,在实践中行不通。远程大脑化机器人学技术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开发的。研究者设想将机器人的躯体与大脑分开来,让大脑留在开发环境里,躯体只是通过无线链接与大脑交换信息。这样做可望实现让机器人大脑发达而易于更新、躯体强壮而便于活动的目标。在远程大脑化机器人学中,躯体被定义为大脑相对于现实的界面。从躯体到大脑的频道界定了对于大脑的全部输入。大脑被定义为接受包含所有传感器信息的输入、将输出送给躯体以便执行的程序。机器人学的关键是设计与运用基于所界定的大脑与躯体的程序。这一探索方向的动力,是回答人工智能对现实世界中的机器人有用与否的问题。答案取决于人工智能如何与现实世界协调。过去,人工智能通常只是用于仿真环境中,如今,它将在现实世界中经受检验。过去,在“若具体化于现实世界中将无法生存的人工智能”与“仅有微弱智能的机器人”之间,存在缺失的链条,如今,远程大脑化机器人将为二者的沟通起桥梁作用。⑼除了真人、机器人之外,智能动物也可能在远程剧院中充当演员。科学家已经能将电极装在老鼠脑部,使之成为智能鼠。这种智能动物的活动可由人们通过遥控器控制。承担人类遥控任务的动物,已经有蟑螂、海豹、老鼠等多种。将来或许有一天,更高明的智能动物会在人类引导下演出精彩的节目。
远程鉴赏以观众相对于剧场的远程存在为前提,意味着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的计算机、数字电视或其他终端设备对于赛伯剧场进行访问。如果这种鉴赏仅仅是观看或聆听的话,那么,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已经提供了可能性。与数码媒体相联系的远程鉴赏妙在双向直接交互上。观众或用户不仅可以点选剧目,而且能够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更多地与剧作家、演职员沟通。在实践中,远程鉴赏是通过网络有线或无线)实现的。
计算机网络与戏剧联姻,最初的媒人是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任内的国防部长麦克尔罗伊(NeiMcElroy)。麦克尔罗伊毕业于哈佛大学,刚开始工作时是为宝洁公司推销肥皂。他异想天开地在电视连续剧中插播宝洁公司的肥皂广告。这一创意的成功,不仅使宝洁公司各种肥皂的年销售量达到10亿美元1957),而且为英语增添了Soapopera肥皂剧)这一新词。商业奇才麦克尔罗伊后来被总统看中而走上仕途。其业绩之一是成立了直接由国防部长领导的高级研究规划署(AdvancedResearchProjectsAgency,ARPA),当今因特网的前身阿帕网ARPANet)就是这个署的一个项目。⑽在国防部长领导下设立高级研究计划署、由该署设立阿帕网项目,这两件事的背景都是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竞争。但是,网络的发展后来走上了“民”之途。如今,因特网已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极其广泛的作用。第一部网络肥皂剧《地点》TheSpot)于1996年6月7日首播。这是专门为Internet制作的,其播出引起了广泛关注。
远程鉴赏为戏剧教育开创了新天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NewSouthWales,NSW)大学教育与训练部的“赛伯戏剧”项目可以为例。该项目立足于考察因特网、作业提交软件与只读光盘在戏剧教育中的作用。它定义了一个关于澳大利亚与其他国家演出空间的项目。它鼓励学生将因特网用为研究手段与交流手段,以“全球戏剧”(GlobeTheatre)、“戏剧空间”(TheatreSpaces)等关键词寻找信息,要他们访问世界各国的相关网站以探索戏剧空间,并向网站管理员发送电子邮件以获取详细信息;鼓励学生以专用软件提交作业,这些作业包括文本、音频与图像等;鼓励学生将指定的只读光盘用作学习活动的扩展,以便将其成果应用于虚拟的表演空间。根据介绍,利用光盘“开放之夜”(OpeningNight)所提供的程序,学生可以进行各种实验,如对灯光效果包括脚灯、前灯、吊灯等)进行仿真等。教师还组织了对于莎士比亚的专项研究,引导学生通过因特网搜索等途径广泛收集资料,以此为基础进行模拟性“会见莎士比亚”。
远程演播作为沟通远程表演与远程鉴赏的中介环节而起作用,有实况与非实况两种态势。在远程实况演播过程中,由虚拟空间会议系统将用户的身置、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作为信息输入,映射为“虚拟人”替身。虚拟人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由用户直接控制的,相对准确地再现用户的身置、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的变化;二是由用户间接控制的,按照用户设定的参数如方向参数与速度参数等)运动;三是自主无须用户指导)的,通常用来提供导航等服务。导航系统指导与会者寻找伙伴。这些会议系统都必须满足多用户交流的需要。用户在虚拟空间中形成一定的小组,其化身的相对距离与构群存在密切关系。VST系统能够满足多人实时交互的需要,在虚拟旅游、虚拟演播与交互视频游戏等领域有广泛用途。将这种系统引入戏剧表演中,那么,处于分布式环境中的演员将能看到其他演员的真实容颜,并且能以类似于现实生活的方式进行交流。演员们还能与动画人物等拟角色进行交互,上演类似于《空中大灌篮》那样的数码戏剧。目前,已有人进行这方面的实验。例如,堪萨斯Kansas)大学的校剧场与戏剧电影系成立了虚拟现实研究所(TheInstitutefortheExplorationofVirtualRealities),主要探索虚拟现实技术在戏剧生产与演出中的运用。其工作得到了美国戏剧技术研究所(theUnitedStatesInstituteofTheatreTechnology)及堪萨斯大学指导性技术基金(theUniversityofKansasInstructionalTechonolgyFund)的支持。在将三维技术用于舞台方面,该所为自己设定了两个目标:一是通过远程存在将实况演出传送给远方用户。这里所说的“远程存在”,指的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一个分支,它让用户通过头盔显示器之类沉浸界面观察别处发生的事件。研究者计划使沉浸幻觉更近于事实上的观众参与;二是将三维视频技术与虚拟戏剧的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在观看虚拟戏剧时,所有的观众都戴上了头盔显示器,领略虚拟现实的美景。为了理解如何更好地将因特网用于实况戏剧演出的共享,该所还利用微软公司的NetShow软件进行网络广播实验1999)。远程非实况性演播比较简单,只要将事先录制好的剧目以压缩文件的形式存放于一定的网站,供用户下载即可。
对于远程演播而言,由虚拟现实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融合而产生的虚拟演播室受到欢迎。它应用了色键合成、同步跟踪、虚拟布景等技术。全世界已经有10多个虚拟演播室品牌上市,如Cyberset、Larus、3K、indSet等。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工程系也在开发这方面的技术。
[page_break]
三、剧场远程化及其影响
199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考西(M.D.Causey)在博士论文《后有机表演仅偶然事件尚存》:表演本体通过赛伯空间的技术——文化系统的转世》中指出:将数码技术引入戏剧领域,已经对以实况性、直接性与在场性为核心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冲击。远程化是后有机表演的重要特点。⑾数码影视网上点播,数码游戏由单机为主走向网络为主,智能偶戏也在网络上频频亮相,美国勒海伊(Lehigh)大学的华莱士(RichardWallace)教授所开发的Alice程度(饶舌虫)就可通过远程机器人的摄像头与用户联系。这些现象都是远程化的表现。以下,我们从本体感觉、戏剧实体与时空哲学三方面分析剧场远程化的影响。
加拿大学者德克霍夫(DerrickdeKerckhove)指出:“由于我们自己都具有从以读写能力为基础的文艺复兴时代那里继承下来的自我形象,所以,我们未能认识到,从电话到虚拟现实的所有电子技术对我们身体的延伸,已远远超越了我们肌肤的限制。本体感觉的问题,也即是我们对我们身体轮廓的感受,不久将成为一个关键的心理问题,懂技术的新一代人都要面对这个问题。”⑿传统剧院是以表演者、欣赏者有时加上职业传播者)的在场为条件而运转的。在场是身体的在场。对特定当事人来说,身体的惟一性决定了他不可能既在此处又在彼处。远程化却以对上述前提的否定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说到底,远程化就意味着既在彼处又在此处。如果说“此在”还是惟一的话,那么,“彼在”或许便不确定了,可能是一,也可能是多。一个演员同时在几家赛伯剧院中登场,一个观者同时欣赏几家赛伯剧院的演出,一个网管同时控制几家赛伯剧院的演出设备,并非做不到。远感、远控、网络通信等技术已经为戏剧环境的远程化提供了支持,公众对虚拟娱乐的需求则是它发展的动力。伴随着戏剧环境的远程化,人们将逐渐习惯于遥听、遥视,甚至是遥嗅、遥闻、遥触。“电子生活将第一位的身体在场换成了遥在,在角色在场之间引进了距离。的确,在有形体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并不是那么认真对待我们的身份,我们常改变自己,穿不同的衣服、带不同的面具、换不同的绰号等,但微电子学却造成了‘两者可得兼’的错觉,在保持距离的同时也‘让我们在线’。⒀
利奥塔(Jean-FrancoisLyotard)认为:资料数字化之后,可随时随地被合成音像摹拟)产品。这样它们就不再依赖“原初”被接收时的地点和时刻,而是可以在任意时间和远距离重现的,也可以说:可电传的。那种从康德以来被称为“美学”的,认为有一种“原初”接受,一种经验的或超验的、即时即地突现的,不能被人完全控制的“物质”情感的范式观念,已显得是一种陈旧的古风主义了。⒁“重现”与机械复制相通而不相同。据报道,美国DigiScents公司公布了一项研究计划,试图将人们的味觉感受引入因特网。这项计划包括发展一套分析和解读气味的软件,以及一部附加在PC上的味发生装置。就像在因特网上听音乐一样,用户可以点击一个经过处理的网页,在看到图像的同时,可以通过一个麦克风大小的装置闻到气味。气味系统的工作原理其实与下载音乐的P3播放机差不多。首先气味软件会从网络下载代表某种气味的数字信号,然后进行解码,把数字讯号改成指令提交给气味产生装置,装置便会调校出相应的味道。气味产生装置的主要部分是一个与调色盘相似的“气味盘”,盘内各个格子盛放着不同的香精,不同的香精可以搭配出不同的气味。为了确保数码气味的可靠性,该公司已经建立了一个“数码气味资料库”,为每一种气味注册,预备在日后提供给电影、音乐、游戏机、广告和网页制造商。“数码气味”的创始人希望在把每一种气味分析入档后,为网友创造一个声、色、味俱全的因特网世界。在不远的将来,游览网页的时候可以嗅到香味,玩战争游戏的时候可以嗅到重机油味,看电影的时候则可嗅到秋天篝火的气息。“若一景胜千言,则一味当胜千景”,气味比起语言或图像更能感动人,更能勾起记忆。⒂这条消息令人感兴趣的不仅是遥闻的可能性,而且是遥闻的发生原理,即本地气味产生装置与电传指令的结合。事实上,远程化的戏剧实体同样可以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演播中心的指令,另一部分是用户驻在地的设施。二者之间的关系完全可能是一对多不仅是一对一),这意味着戏剧实体可以呈现为分布性存在。如果需要的话,完全可以在许多不同剧场同时上演同一剧目。真正需要在网上传送的只是指令而非全部戏剧信息),这无疑将大大节约带宽。这种分布性存在将丰富人们对于戏剧特征与形态的认识。
任何剧院无疑都是时空统一体。但是,从文化内涵而言,传统剧院无疑是倾向于时间哲学的,因为它上演的剧目从属于历史传统,服务于祖辈的经历、经验、经典的纵向传播,在安排上服从于演员和观众的作息时间。相比之下,数码剧院尤其是远程剧院)则是倾向于空间哲学的,因为它上演的剧目从属于现实互动,服务于同时代人的情感、爱好、心态的横向沟通,在演出上并不存在像传统剧院那么严格的时间限制。如果能从历史的深度挖掘出足以古为今用的题材、让活跃在舞台上的古装人物借古讽今、博得满堂观众的喝彩并带来巨额的票房收入,传统剧院的经营者将感到不可名状的荣幸与愉悦。相比之下,远程剧院的开发者更为重视跨文化传播所带来的会心之笑。如果能从地球村的广度唤起超越国家、民族、文化、种族的界限的共鸣,即使个人必须无偿地投入精力与金钱,他们往往仍视为赏心乐事。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指出的,我们当中的多数人通过两种彼此分离、相互矛盾的哲学观察世界,这就是时间哲学与空间哲学。我们当中的一部人生活在编年的关系中,这种关系将一度如此与正变得如此统一起来。生活在时间中,我们将自己的历史设想成在经验缓慢而稳定的增长中建构自身,是止于至善的文化史的袖珍版。我们将故事一代代往下传,从祖父到父亲到子女再到未来的孙辈。但是,我们当中更新潮的那部分人生活在空间中,在那儿事情发生于表面,处于不断的刺激状态。我们不是在深度而是在表面体验事物,不是缓慢的增长而是一切东西一起喧嚣。我们不是线性地传播故事,而是通过全球通信网络多重地、同时地体验它们。许多成年人为此而恐惧,许多孩子在其中幸福地生活。⒃
由于数码戏剧取代机械录制的戏剧而标领,远程化已经是新世纪剧场建设值得重视的走向。本文所说的主要是赛伯剧场的建设。事实上,传统剧场也可以用远程化技术加以改造。这不仅意味着传统舞台上可能活跃着遥控机器人演员、展现着遥控投影布景,而且意味着台下可能坐着遥控“观众”、左顾右盼地用遥控设备摄录并转播。当然,主要问题不在于技术上是否办得到,而在于上述改造是否有价值。
注释:
⑴威廉·阿契尔著,吴钧燮、聂文杞译:《剧作法》,中国戏剧出版社,1964年6月版,第12页。
⑵威廉·米切尔、奥利弗·斯蒂姆贝尔:《现场与距离》,熊澄审编选,《新媒介与创新思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373页。
⑶目前他生活在奥地利。
⑷L.胡蒲尔、L.戈尔德斯坦:《数字化好莱坞的突击队》,王卓如译自美国《首映》杂志1996年1月号,《世界电影》,1998年第1期,第200页。
⑸葛顿·贝尔、詹姆斯·格瑞:《将要发生的革命》,引自邓宁、麦特卡菲编《超越计算:未来五十年的电脑》,冯艺东译,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41页。
⑹这个程序的名称意为seeyouseeme。CU即是seeyou的简写,又是开发者Cornell大学的简称。
⑺Murray,JanetHorowit.HamletontheHolodeck.NewYouk:TheFreePress,1997,pp.121-122.
⑻Eddings,Joshua,石祥生译:《虚拟现实半月通》,电子工业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55页。
⑼Inaba,M.
⑽详见赵奂辉:《激动人心的电脑史话》,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344-348页。
⑾Causey,MatthewDixon.“PostorganicPerformance(…onlytheaccidentsremain…):theMetempsychosisofPerformanceOntologyThroughtheEechno-CulturalSystemsofCyberspace。”Ph.D.dissertation,StandfordUniversity,1995。
⑿德克曼夫著,汪冰译:《文化肌肤:真实社会的电子克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62页。
⒀迈克尔·海姆著,金吾伦、刘刚译:《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105页。译文中的“安装”一词疑有误。
篇12
1.顺序流式传输
顺序流式传输是顺序下载,在下载文件的同时用户可观看再线媒体,在给定时刻,用户只能观看已下载的那部分,而不能跳到还未下载的前头部分,顺序流式传输不象实时流式传输在传输期间根据用户连接的速度做调整。由于标准的HTTP服务器可发送这种形式的文件,也不需要其他特殊协议,它经常被称作HTTP流式传输。顺序流式传输比较适合高质量的短片段,如片头、片尾和广告,由于该文件在播放前观看的部分是无损下载的,这种方法保证电影播放的最终质量。这意味着用户在观看前,必须经历延迟,对较慢的连接尤其如此。
对通过调制解调器短片段,顺序流式传输显得很实用,它允许用比调制解调器更高的数据速率创建视频片段。尽管有延迟,毕竟可让你较高质量的视频片段。
顺序流式文件是放在标准HTTP或FTP服务器上,易于管理,基本上与防火墙无关。顺序流式传输不适合长片段和有随机访问要求的视频,如:讲座、演说与演示。它也不支持现场广播,严格说来,它是一种点播技术。
2.实时流式传输
篇13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学习情景。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程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在教学《单质碳的性质》时,采用多媒体导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弹出一幅郑板桥的古字画,一边听着美妙的音乐,一边在屏幕上用文字设疑:“这幅字画为什么会年长日久而不褪色呢?”这样让学生目观其型,耳闻其声,心有所思,激发学习兴趣,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紧接着放映画面:几个大型的露天煤矿,外堆积着好多的煤。人们用烧焦的的木桩往坝梁上栽,边上闪烁一根普通木桩在泥土中腐烂的情形。学生们在观赏中情不自禁的脱中而出:碳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像这样,播放一段录像,倾听一段录音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环节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化学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解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讲授新课,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原子》
这节课时,由于微观世界的分子和原子极其微小,非常抽象、难以理解,是往届授课的难点所在。利用多媒体就显得轻松多了。先观看“氧化汞分子受热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当屏幕上氧化汞分子分裂后,出现了两个更小的粒子,接着又有许多氧化汞分子分裂成许多的更小的粒子。提出问题:分裂成的微粒是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得到的?然后播放氧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氧气的动画过程。引导学生思索:在化学变化中,一个氧化汞分子分裂成了两个更小的粒子。而这两个粒子却不能再分下去。那么也就说这些粒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从而得出结论:化学上把这种粒子叫做原子。再次播放动画,学生根据情景归纳原子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由宏观到微观、由抽象到形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运用多媒体吸引学生,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心理学规律和中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为了证实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空气里没有二氧化碳不行,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也不行。运用多媒体展示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形象的的演示二氧化碳的气、液、固的三态变化,并拓展固态二氧化碳(又称干冰)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呈现生活中可用于冷藏食品和人工降雨的画面。又链结了一个形象而富有情趣的动画片,在意大利有一个山洞,叫做“死狗洞”,画面展示一个人牵着一只狗走进这个山洞,走着走着狗躺倒了,跳跃出一个骷髅的动画头像。洞内升起一条红线,显示红线下方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通过动画图像、文字注释和优美声音展现,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一目了然,轻松自如的突破了教学难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从无声到有声,从无形到有形,从平面到立体,拓展了教学空间,改变了讲、听、问、答直线式的信息传递反馈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全状态的理解并延伸课本知识,做到定时低耗,优质高效,充分的体现了多媒体教育的优势。